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真言宗纲要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河有源委,学有古今;内外诸宗,糜不如是。密法导源于南天铁塔,衔空有两轮奥义,而开始胎金二界之传,是为古学。流衍既广,成就者多,师资相授,经轨叠出,汇萃于超岩寺,广上下四部之续,而特崇无上瑜伽,是为今学。古学简而质,今学繁而缛;行持或异,义解微殊,要皆以从‘本不生’义流出,速疾圆满福智资粮为宗趣也。

开元中,三大士赍古学以东来,辗转流入扶桑;今学则由中印晚期诸德,盛弘扬于西藏,递及汉土。蒙古入主,优礼蕃僧;藏传密宗,盛行朝野。转播既广,流弊滋生。不肖之徒,乘机搀入。度生不足,殃民有余。明太祖御世,矫枉过正,诏禁安坛授法。自尔大日潜辉,金刚隐迹。满清入关,亦崇密法,唯流传祗限乎皇族,醍醐不施于汉人,民国肇建,密教重兴,古学反哺乎中华,称为唐密;今学盛于申蓟,称为藏密,慧光晔煜,典籍纷披。

欧阳竟无先生曰:‘学有概论,乃有系统。’将欲修一宗之学,而无概论之书,是犹入林寻宝而不资地图也。今汉译藏密概论,有宗喀巴‘金刚道次第广论’,克主‘密宗道次第略论’,洵美且都!唐密概论,汉文本除权田雷斧‘密宗钢要’等一二种外,余多自夸门户,或獭祭成书。即权田之书,亦复语焉不详,未广抉择;安得大善知识,撷唐密之精粹,汰门户之粗见,编为完善之概论,以惠学人也哉。

黄绳曾居士,权田第子黎乙真之门人,承远流于空海,吸晨露于丰山,慕宗喀巴之遗风,糅唐密诸家概论,以成‘真言宗钢要’,学密之士,得其门而非寡矣。

罗时宪 序

公元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李序

佛教是一种不断演进的文化体系,与外道的相摩相荡以为外因,自教教义的日新不已以为内缘,于是当其处于不同的时代,对向不同的根机,便有不同的宗派出现。如来灭度而后,原始佛教不得不演进而成部派之学,小乘之教又不得不有大乘之发展与之呼应,大乘中观亦不得不有瑜伽的建立与之相辅,如是有‘报应二身’所说的显教,亦不得不有‘法身’(自性受用佛) 所说的密教与之对待;何况佛灭后千二白年,佛教即渐次衰微,失势中印,至佛灭后千七百年,则印度佛教全拂地而无足称道,婆罗门教中兴,窃佛法以庄严,却收以矛攻盾之效,而佛教曲就其范,至有混合之‘真言密宗’的出现(此处多用吕澄先生语) 。

如是真言密宗,结合佛家的精神与婆罗门的事相而别成体系。于事则特重仪轨,于教则唱‘六大缘起’,‘如来五智’与‘四种法身’等义,是故真言密教,除却成佛度生的究竟义外,于境于行,都与显教诸颇为异处。虽有开元三大士,善宏此宗于中土,然始自唐末,经疏散逸,便趋式微;迄乎近世,方有空海(弘法大师) 所传的东密,从日本还归汉域,与西藏所传的藏密分别映照,骎骎乎自有闇热而日章之势。独惜本宗汉译经疏虽在,然较为完备的入门之作诚不易得,未能有解于时人对真言密教的疑惑。

今黄绳曾先生,汲密教经疏之精义,契时贤徒众的根机,编述‘真言宗纲要’一书;拜读之余,综其特色,略有数竭端:

一者:黄氏虽说:‘此教相原理,事相实践,乃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万不能偏于一方’,但纵观‘纲要’的内容,实详于教相的阐释,而略于事相的诠表。此无他,‘二不可偏’者,乃从修养的指引而言,若作知识的传播而论,则详析教相原理,正‘开行者之慧眼’,反收明宗辨惑之功,以补‘事相家,祗手指屈伸,竟同儿戏’之弊。

二者:显宗谈‘三身’,其中如来‘法身(唯识家名为‘自性身’) 体即真如,诸佛同有;真言宗亦说‘三身’,且强调‘真言是法身如来之真实语言’。显宗以‘法身’为绝对之体,而真言密宗,则兼之以为相对之用。如是体用异途,义理乖角,难免招引时人不解之惑。今‘纲要’一书,把‘四种法身’,别为一品(第十八章) ,乃知‘真言密教’之所谓‘法身’者,是从广义立言,细分则有‘自性’,‘受用’,‘变化’,‘等流’之目;如是体用兼赅,辨而析之,庶几可得解乎‘真如起用’的疑惑。

三者:显宗论成佛历程,须经三阿僧祗劫,历‘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等五重阶位,而真言密教,则唱‘即身成佛’义。如是一顿一渐,一难一易,亦使学人难起胜解。今读此书第二十三章,得知‘即身成佛’亦有三种差别:‘即是理具成佛,凡夫位也;加持成佛,菩萨位也;显淂成佛,佛果位也’。如此或从因言,或从果言,或因果不二言,便有‘修生之成佛’与‘本有之成佛’的分别。言非一端,义各有当,细玩之,亦悉见其对调解显密异说,已提供了一点富有启发的意义。

四者:显教或遮或表,多从因位为言,善能体验人生的众苦,于是厌离生死的心情特殷,分析烦恼的功夫特细;三论辨证,施八不以显中道,法相敷陈,立百法以明门,唯识种子,施设名言,宇宙人生,有漏无漏,得所建立,俱畅然而有序,密教经疏,则从果位立论,直指‘三密加持’的成佛大道,故此今‘真言宗纲要’一书,目次虽分二十五章,内容则涵摄释名、圣典、判教、教相、事相及修行证果等各部分,对真言宗教义,编述颇为周备,但对有漏的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则略而不肯详说。由此观之,显密二教,自因位与果位的别出,其说教的轻重详略亦各有异。虽然,真言密宗亦与显教有异中之同者:不离‘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义,同契乎佛家的三法印,此其一;‘纲要’一书,强调‘以大悲为中心,不求个人的成佛,而求一切人类共同觉悟之世界进步发达,在现实之人间社会内,建设佛之理想世界’。这便同乎大乘的‘无住涅槃’的崇高理想,此其二。且‘在现实之人间社会内,建设佛之理想世界’一语,更富有时代精神,应与‘即身成佛’之义,互相参照细玩。

总此四端,可见黄绳曾先生,‘真言密纲要’一书,自是一本颇为完备的入门之作。对真言宗徒,则详析教相,以补偏研事相者之弊;对他宗佛子,则提供启发意义,以开调解异说之门;对文化学人,则能提挈纲维,把真言宗的独特理论介绍出来,以作探研文化思想者之参考。

后学李润生谨序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真言宗纲要

据日本真言宗丰山派宗务所昭和四十五年三版本黄绳曾述

1、宗

唐不空三藏译“圣位经”云:‘谓真言陀罗尼宗者,盖示一切如来秘奥之教也’。本宗取义,实出于斯。至于‘秘密藏’、‘密教’、‘秘密曼荼罗教’、‘真言密教’等,乃因其场合不同,而异其称谓。大抵均指佛教之秘密部而言。日本之称‘真言宗’,则始于弘法大师空海和尚自唐归日本后十八年顷,即日本弘仁十四年(西纪八二三年) 。

意义

‘真言’者,谓法身如来之真实语言也。此教乃如来自心内证之境界,直捷指归,并非世间语言,曲巧雕饰,此其一。复次,陀罗尼之梵语,一字一文,具足无量无边意义。而真言者,译作‘总持’,即总其无量无边意义,而保持之。此其二。弘法大师‘心经秘键’云:‘一字之小,义含千里’。又‘吽字义’云:‘吽之一字,一切佛所说法,义皆该摄’。况所谓陀罗尼者。‘明’也。‘咒’也。如是种种深义,乃特示如来语密之陀罗尼,以立宗名也。如上所引‘真言陀罗尼宗’是也。弘法大师略去重复之‘陀罗尼’三字,而直称‘真言宗’。

又说明‘宗名’,乃就‘语密’一法而建立。但须注意者,法身如来之身、语、意、三密,平等无碍。单举一密,而三密之全体俱摄,斯乃真言密宗之深旨,不可不知。

2、教相与事相

真言宗,内容分类为:‘教相’与‘事相’二门。何谓‘教相’?“大日经疏”第七云:‘阿字门等者,乃真言之教相也’。何谓‘事相’?“大日经疏”第八云:‘秘密宗中,托事相之因缘,喻秘密之深旨’。由来谓‘教相’者,乃教理方面的研求;事相者,乃实践修行的法则。换言之:‘教相’者,乃‘事相’上原理的说明。‘事相’者,乃‘教相’中原理的实践。故‘教相’与‘事相’之二门,实乃‘原理’与‘实践’二门之取摄。违逆‘事相’之‘教相’,则为邪义,不符‘教相’之‘事相’则为妄传。此‘教相’原理,‘事相’实践者,乃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有密接不离之关系。善于运用此二相,乃真言宗最深理趣之开演。万不能偏于一方。大凡教相家,多怠于事相之实践,而好作理论之空谈。而事相家,则每忘于教相之深求,祗手指屈伸、竟同儿戏,殊为可惜。须知‘教相’所以开行者之慧眼,‘事相’所以发学人之行足。二者不能偏废,不可不知。

口传密授

真言宗行法,应由阿阇梨(轨范师) 选定学人之堪承教法者,口传面授。至于言说布教,书本流通,仅示纲要而已。

3、秘密

秘者,秘奥。密者,隐密。总而言之,秘密者,显露的对待语也。真言秘教,乃如来所说自心内证法门之真实教,所演者乃金刚三密之宗要,语通世间出世间,其意义重重,隐而不露。弘法大师之“辩显密二教论”,解释众生秘密,与如来秘密如下:

众生秘密与如来秘密

众生秘密者,众生无明妄想,累世积习,对于如来法身之身、语、意三无尽境界,藉大悲力之所示现,竟蒙昧不知。此皆由众生慧眼闭塞之故。譬如日轮辉耀,盲者不得而见。雷霆乍惊,聋者不得而闻。此乃众生之秘密也。如来秘密者,如来所说自心内证之法门,本可生起大用,但倘受者不应根机,则无益反害。譬如铦利刀剑,无知小儿得之,则不特伤已,亦可杀人。故如来大悲,暂时隐藏,斯乃如来之秘密也。

但所谓秘密者,并不是永恒的秘密。须知众生藉如来加持之力,能使多生积习之烦恼盖障,顿然消除。由此而心光明朗,慧眼洞开,对于无上秘密曼荼罗风光,亦可照见。更进而积功累德,努力修行,终至消除三毒之覆盖,而登身、口、意,三无尽庄严之宝所。转固执实我之凡夫,而证见本来具足之佛德。至此,又何秘密之可言?至于如何洞开三密之秘键,具详本宗各圣典。

4、本宗之圣典

弘仁十四年(西纪八二三年) 十月十日,弘法大师制定真言宗徒学习之规模。以“真言宗所学经律论目录”,上进朝廷,此即现今简称之“三学录”是也。实一百八十八部,四百五十六卷。而大正新修中,秘密部之经轨达六百十七部,九百六十三卷之多。但本宗正所依之圣典,有“大日经”及“金刚顶经”。即一般所称两部大经是也。

“大日经”

具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弘法大师“大日经开题”云:‘此经总有三本:一、法尔常恒本,诸佛曼荼罗是也。二、分流广本,龙猛所传十万颂经是也。三、略本,有三千余颂’。现时流布之“大日经”乃善无畏三藏于唐开元十二年(西纪七二四年) 至开元十三年顷,所译三千余颂之略本,共七轴三十六品。其后善无畏三藏记忆十万颂之广本,而以其所译之略本为基础,加以讲述,由一行阿阇梨笔记之,遂成二十卷。题之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疏”。全七卷讲译,前六卷三十一品注书。东密对于此疏,一脉相承。其住心品之疏,谓之‘口疏’。具缘品以下之疏,谓之‘奥疏’。皆事教二相之根本宝典也。此经卷七有供养次第法之注书,乃新罗僧不思议法师闻善无畏三藏之口说而作。世称‘不思议疏’。而二十卷之疏则世称‘大疏’云。

“金刚顶经”

‘义诀’分‘金刚顶经’为法尔常恒本,塔内安置之无量颂本,分流之广本,四千颂之略本。此乃金刚顶经之四种不同本也。现行之金刚顶经,乃第四种略本之节译。如金刚智三藏于开元十一年(西纪七二三年) 所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及不空三藏于天宝十二年(西纪七五三年) 所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皆真言密教肝心之经典也。

三部秘经与五部秘经

真言宗有所谓‘三部秘经’与‘五部秘经’者。列表如次:

image001.jpg

真言宗有此三部五部秘经,犹净土宗之有三经也。

杂部密教

本宗乃大日如来所说密教,称为纯密。至于释尊所说显教,亦杂有密教在内,称为杂密。此等杂部密教之法门所结集的经典,如预知良辰吉日之‘星曜经’,祈愿国土安稳四海宁谧之‘仁王经’,及‘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属之。弘法大师‘三学录’,将经藏分为金刚顶宗经,胎藏宗经,杂部真言经。其杂部真言经,竟收载六十三部之多。

十卷章及二十五卷章

弘法大师据如上经典撰述数十部章疏,所谓十卷章,及二十五卷章,为后世之所称道。列表如次:

以上皆弘法大师所撰之章疏。

理趣经及秘藏记

本宗最多诵读之经典,迨为不空三藏所译之‘般若理趣经’一卷,及惠果和尚口说,弘法大师笔录之‘秘藏记’一卷。皆属重要之宝册。前者果位之大日如来智身,住于因位之金刚萨埵三昧,以说五秘密(金刚萨埵、欲、触、爱、慢) 之内证境界。明迷相之一切众生,具足五智。后者则凡事相、教相之种种事项,加以解说。

修学之顺序

以上各经典,凡欲知晓真言宗者,非加以研究不可。学者先读‘大日经’之‘住心品’,以示教相之初步,次则读‘具缘品’,以知事相之次第。所谓先学教相,后习事相是也。须知如斯教相,乃三位祖师之所提撕,而本宗之真理趣,又为弘法大师详尽发挥。‘释摩诃衍论’,乃至‘大日经疏’,弘法大师已将经论深义疏释清楚。学者宜先以‘十卷章’为开始研究之目标,次则‘释摩诃衍论’,再次则‘大日经疏’,更进而‘五部密经’。然后进而探求野泽流诸派事相之秘奥,此乃学者基础也。

5、本宗之判教

所谓宗派者,乃该宗派所占的独立地位,以宣示该宗派独特的见解,斯实为必要之举,并非以立门户引斗诤为目的也。中国、日本之佛教各宗,皆系试图显明自己之立脚点,将佛之一代教义,分类整理,并对之作一种批判,此即佛教诸宗派祖师之判教论所由发。

大师以前之显密思想

本宗由弘法大师判教,旗帜原极鲜明。但弘法大师之前,其在中国之祖师,如龙猛菩萨、不空三藏、善无畏三藏以次,既无判教的人,又并无判教之说。其显教之祖师,则立三乘教之说,而对密教之“大日经”及“金刚顶经”,则列入大乘诸经中,以秘密教称之。所谓三乘教,乃指对一乘教而言,如果华严,天台两宗,列入一乘教,则弘法大师别立之真言密教,自然可以相容。

大师之判释

因此,弘法大师所著作之“辩显密二教论”二卷,对佛教的显教与密教,厘然大别。所谓密教者,限指真言宗。其他佛教各宗,则属之于显教。此可概括的竖立显密二教之不同立场,并显明此显密二教之特征。弘法大师所著之“十住心论”十卷,及“秘藏宝钥”三卷,乃述出人类宗教心向上趋进过程的十种区分。当其时,所存在之一切宗教,及道德思想,不祗佛教各宗,连儒教、道教、印度思想,均加以网罗,裁定其地位,作一大判释。最后,就人类之宗教心理终极的倾向,以真言密教为大乘佛教中最胜宗教,作微细的阐明。前者谓之横的判教,后者谓之竖的判教。

6、显教与密教

弘法大师立教开宗之最大用意,为将显密二教,严加判别,使学者不至迷其归趋。大师以释尊所说教法,判为显教;显教以外,更树密教幢旗。如斯判别显密,所谓横的判教也。释尊所说:如法相、三论、天台、华严四家大乘之显教,可以概括之。而真言密教,则直与显教比较对辩。此大师“辩显密二教论”之骨子概说。

一、能说之佛身

弘法大师“辩显密二教论”开卷第一,即曰:‘夫佛有三身,教则二种。应化开说,名曰显教。言显略逗机。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显教契经,部有百亿。藏则有一十、五十一之差。言乘则有一、二、三、四、五之别。谈行六度为宗,告成三大为限。是则大圣分明,说其所由。若据秘藏,金刚顶经说:如来变化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三乘教法,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显一乘等,并是显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此三密门者。所谓如来内证智境界也。等觉十地,不能入室,何况二乘凡夫,谁能升堂?故地论释论称其离机根,唯识中观,叹言断心灭。如是绝离,并约因位谈,非谓果人也’。余全录此段文,拟引学者兴趣,延请博通各宗之大善知识,详加讲说。余为真言宗弟子,应避卖花赞花香之嫌也。

约略言之、弘法大师谓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之不同,报身、应身,逗众生之根机,而说方便之显教。但法身所直超越根机,即将众生纳入法身如来自性证得真实具体活动的境界。故谓之密教。前者是耳闻教化而开悟,后者是循设计的方法,用心力证得之最高理想,前者能说之佛身是报身、应身。后者能说之佛身、是法身,即大日如来是也。

二、所说之教法

显教诸宗的教法,皆是就生死迷界(因分) 而说的,其于悟界(果分) 之风光,全不说出。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也。果分不可说,法身不可思议,人皆知之,但学者对宗教向上趋进之强烈要求,岂能就此而止?必也,对此绝对的境地,离言说的世界,乃至如何到达的生活行为本质,发生无限的向往。于此真言密教,则直以果分作立脚地,俾学者直至其地,领受果分之风光,获自证之法乐。故弘法大师主张:以真言密教为最优良之法门也。

三、成佛之迟速

显教之修行者,要历尽多世生死,经三大无数劫,(即无限长时间) ,积无数之难行苦行,方能逐渐一一灭除烦恼,以完成其修行者的人格。但真言密教之修行者,藉三密不思议的加持力,得成就其一点一滴的愿望,即凭现在父母所生血肉之身,而达到成佛的最大愿望。此弘法大师所持成佛之理论,及修行之方法,其意特强调真言密教所存之特质。欲更详求义蕴,请读弘法大师所著之“即身成佛义”一卷。

四、教益之胜劣

弘法大师引“六波罗密经”下卷,谓:对真言陀罗尼法门,能一生信念者,设使犯重罪,亦能销灭,且对解脱生死,能究竟悟得。皆因三密加持之法门,其力甚强,故能成就甚深功德。此点实为显教所不及。弘法大师在其所著“梵网经开题”及“性灵集”第十,皆开示真言密教之教益,超越余教。

弘法大师之显密思想,继承之者有兴教大师,觉鍐上人。上人所著“五轮九字明秘密释”,“显密不同章”,“显密不同颂”,皆于此方面细为阐释者也。

7、十住心

弘法大师于天长年中(西纪八二四-八三三) ,著『十住心论”十卷,于是建立显密二教横的判教。表示如下:

十住心之宗趣

此十住心法门,就其所显示的义趣,古来所说,皆谓修行者的净菩提心,向上转趋,展开十种阶段的历程。“大日经”中,‘如实知自心’一句。弘法大师盖就如实知自心的种种相状,浅深之次第,建立体系。但一面观‘如实知自心’的次第转升,亦必须将宗教道德逐一包容,而加以教义上优劣差别的批判。弘法大师“十住心论”第十,对‘如实知自心’一句的解释云:‘此是一句含无量义,竖显十重之浅深,横示尘数之广多。’又此“十住心论”第一云:‘今依此经(大日经)显真言行者住心次第,显密二教差别,亦在此中’。可见一般人类之实际生活,自我发现对宗教向上的顺序,而同时亦可测定显密诸教之胜劣浅深,作为判教之用焉。

8、十住心之大要

十住心之解释,其说甚繁。今以弘法大师之“秘藏宝钥”为基础,以概观各住心之思想内容,而作九显一密之对辩。表示如下:弘法大师最初建立十住心之名称,随即附以极简单的说明。

第一异生羝羊心:‘凡夫狂醉,不悟吾非。但念淫食,如彼羝羊’。

第二愚童持斋心:‘由外因缘,忽思节食。施心萌动,如谷遇缘’。

第三婴童无畏心:‘外道生天,暂得苏息。如彼婴儿,犊子随母’。

第四唯蕴无我心:‘唯解法有,我人皆遮。羊车三藏,悉摄此句’。

第五拔业因种心:‘修身十二,无明拔种。业生已除,无言得果’。

第六他缘大乘心:‘无缘起悲,大悲初发。幻影观心,唯识遮境’。

第七觉心不生心:‘八不绝戏,一念观空。心源空寂,无相安乐’。

第八如实一道心:‘一如本净,境智俱融,知此心性,号曰遮那’。

第九极无自性心:‘水无自性,遇风即波,法界非寂,蒙警忽进’。

第十秘密庄严心:‘显药拂尘,真言开库!秘宝忽陈,万德即证’!

浅释如下:

第一异生羝羊心

异生者,一类众生,由于业报,生而相貌状态,异乎人类,故名。羝羊者,牡羊也。祗识食与生殖,并无道德上或宗教上的觉醒,纯依赖本能的生活,此种单一的精神状态,归入第一住心。倘人类而住于此心,则急切的道德救济,及宗教救济,实为必要!

第二愚童持斋心

愚童者,凡夫之一类,但能善自反省,善自尊重,远离奢侈,明了节食旨趣,因节约而存有余物资,则听善友之诱导,向他人施与。此种对一切众生所发之同情心,归入第二住心。此即提倡人道德孔子儒教的阶段也。

第三婴童无畏心

婴童与愚童,同属凡夫。无畏者,离怖畏之谓。此类凡夫,对做人之道,已普遍明了,但未感满足。故更上进一段,以求宗教在其心灵上之安慰。彼等深信死后可以生天,故对于死无所怖畏。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老子学说,及道教,皆属此阶段。

(以上为世间三住心)

第四唯蕴无我心

此一阶段,乃初闻佛法,明了一切因缘,不外乃物质原素(色蕴),及精神要素(受想行识四蕴) ,集合而成。倘人之所以为人,亦是此五个假和合物~五蕴法~因缘所成,则可以悟出人的身体与心灵,实际上并无固定的个体。导致此一住心者,乃声闻乘之阶段。

第五拔业因种心

对于人世间苦的根本,穷追探索,而发现‘无明’。此无明乃一切烦恼之所生。烦恼一生,随即造业,此业乃招致生死苦果。如是了了觉知,则做成人世间苦恼根本原因的无明种子,不能不切志去拔除之。住此一心者,则缘觉乘之阶段也。

第六他缘大乘心

他缘者,与无缘同一意味。绝不考虑其缘故,祗住于同体大悲之中,对一切人类不分彼此,广施救济。此即生大乘菩萨心之状态,此乃法相大乘教之阶段也。

第七觉心不生心

觉心不生者,应解释为觉悟了,心本不生这件事。自心实相,本来是不生不灭。所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彻悟此八不正观者,乃此第七住心的精神状态,此乃三论宗之阶段。

第八一道无为心

所谓一道者,一切众生之自心中,原具本来清净的妙理。无为者,离造作之谓也。凡所有造作,必生对立,离于对立,安住于一道的绝对境界。如斯乃在第八住心的精神状态,强调一如一道的天台山智者大师之阶段也。

第九极无自性心

澈悟一切法常常生起转变,固定的自性,了无可得。诸法的根源,就在法性的缘起。在此第九住心,即说性起法门的华严宗之阶段也。

第十秘密庄严心

身、口、意、之三密妙行,是我们心中本来潜在之秘密庄严曼荼罗的开显。在此精神状态,乃第十住心真言密教当位。弘法大师之宗教的极致也。

(以上第四至第十为出世间住心)

建立的正意

以上九显一密的十住心判释,乃对他宗宣示真言密教的地位,及其宗门之活动也。亦所以显示出人间生活进步发展的次第情形。前九个阶段中,第九住心,乃必然阶梯。各个住心浅深不同,但终极至于洞开秘密眼,以体验宇宙的神秘。如是,必需活用大日如来所开示的秘密妙法,顺序修行,此乃人类对宗教向上进展心的当然步骤。“十住心论”第三云:‘若解真言实义,则若天若人,若鬼畜等法门,皆是秘密佛乘。’弘法大师所述之深意,不可不察也。

9、三大

上述横竖之判教,首先说明真言宗在佛教诸宗中所占之位置。其次随之而发生之问题,乃是如何追索真言密教思想的内容。所谓密教思想,乃弘法大师真言密教之中心点,‘即身成佛’是也。弘法大师,建立其即身成佛教义,以三大之理说明之。故三大之理,乃本宗教义之根源。

即身成佛之原理

三大者,体大、相大、用大也。体、相、用,乃一般存在论哲学所包含之范畴。斯语始见于“大乘起信论”。弘法大师以华严思想,解释其义。即作为“释摩诃衍论”之三大思想基础,而组织成的三大圆融论,成为真言密宗。体则成六大‘地、水、火、风、空、识’,相则成四曼‘大、三、法、羯’,用则成三密‘身、口、意’。但仍然此体、相、用、三者,圆融无碍,以示众生与佛本来不二之道理。由此可知:我虽凡夫之身,亦大有成佛之可能,其理甚明也。

10、六大体大

所谓六大者,即指地、水、火、风、空、识、六种而言。前五大,物质的元素,第六识大,精神的总称。显教以抽象的‘真如’称诸法之体,真言密宗,则以此六大为不生不灭体,遍于六凡(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十法界。大至无边,广周沙界,皆是六大之所成。

显教之六大说

五大之中,地、水、火、风、四大是宇宙万有的本质,早在古代之graecia(今希腊)及印度之婆罗门,已有是说。及至原始佛教经典,亦说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小乘论部,称之为士夫之六界。主要是说明构成人体要素的原质。

六大体大说乃弘法大师的创见

弘法大师在真言密宗的教义上,高唱六大缘起说。弘法大师在其所著“即身成佛义”,对于六大之说明,列举“两部大经”,多所引证,以明其义。可知六大体大之说,实弘法大师之创见。

法尔之六大及随缘之六大

六大有法尔之六大,与随缘之六大二种。初,法尔之六大,乃能造之六大。所谓六德性是也。六德性者,即谓坚、湿、暖、动、无碍、了知。如是六德性,乃诸法自然具足的本性。我们可以凭借五官感觉而能认知。其次,随缘之六大,指地、水、火、风、空、识、所构成之六界而言。此乃所造之六大。能造之六大,与所造之六大,相对而言。所造之六大,乃现实上的认知,而能造之六大,则是诉诸五官的感觉,而加以捕捉。能造之六大,乃本体方面设定之六大。所造之六大,乃现象方面之六大。但并非谓二者完全分别不同,实乃一六大而分两方面去说明之而已。法尔之六大,亦即随缘之六大。弘法大师所著“即身成佛义”有云:‘虽有能所,二生都绝。能所法尔道理,有所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号。执常途浅略义,不可作种种戏论’!读者应领悟其深意。

能造(法尔)所造(随缘)等名称,应视为说明绝对法尔之体相的秘密符号。不能与母胎(能生)及儿子(所生)之场合比较。如以此浅近之理譬喻之者,即是落於戏论。稍佳之譬喻,应为日月(体大)及光明(相大、用大)。然仍含前后次第,至于真言密教之能所,虽名能所,但超越能所,决无本末始终之区别,此不可不注意也。

六大所表之旨趣

如上六大所表之旨趣为根?乃说明在世界观观点上,‘现象即实在’是也。但单就世界观观点,佛教学者必不能满足,应有更深入的追探。于是体验到宗教上,‘圣凡不二’的奥理。由是提出作为根据的理论。其旨趣相同,但表现法不同。真言密宗,胎藏之理世界,金刚之智世界,两者二而不二,即此理论之根据也。

五轮塔婆

真言密宗之塔婆,在其五论表面的各个位置,书写佉,诃,罗,缚,阿,五字。在里面则书鍐字,此塔婆者,六大之所表现也。此五轮塔婆,又称为法界塔婆,乃表示宇宙的整体。并非单指六大。兴教大师曾指出,一基于五轮塔婆,则六大之法身完全象征,此不可不知也。

11、四曼相大

四曼者,通称四种曼荼罗。此语见于不空三藏所译“理趣经释”。弘法大师更将四曼荼罗义,扩大详说。所以对于本体方面,可以考察前章六大的说明,对于现象方面,则考察本章四种曼荼罗的分类。即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是也。曼荼罗梵语,意即‘圆轮具足’。虽分四种,但个个含藏宇宙间功德,并无少欠。

大曼荼罗。大者,广大之义,指形相的总体。三昧耶梵语,意即‘本誓’。显示形相本来的特质。譬如商人手持的算盘,此即表示商人特质的物也。法曼荼罗。所以明法之生起,显示事的意义,而令人知觉之谓。譬如世间之有教师,此即表示诸法显扬的意义也。羯磨曼荼罗。羯磨者梵语,意即‘作业’,显示形相的活动。譬如世间之运动家,此即显示人类活泼的形相。总之凡一物以上,必有‘总相’、‘特质’、‘意义’、‘作业’,此乃四曼相大的简释也。

若就具体的密教行仪上立场而说明之,则有如下述:

大曼荼罗

初、大曼荼罗者,乃指一一佛一一菩萨相好具足之身,绘画尊像集会之图而言。亦广而包括十法界一切有情,切属此大曼荼罗。

三昧耶曼荼罗

次、三昧耶曼荼罗者,一一佛一一菩萨,其手中所持之刀剑、轮宝、及金刚杵、莲华等,一切器具。乃至其手指所结之印契,广而包括山川、草木、国土、均属此三昧耶曼荼罗。

法曼荼罗

复次、法曼荼罗者,一一佛一一菩萨之种子真言,指各尊之种子梵字,在曼荼罗本位上所书写之图而言。广而包括一切经典、文义,乃至十法界一切有情之语言、文字,均属此法曼荼罗。

羯磨曼荼罗

最后,羯磨曼荼罗者,一一佛一一菩萨垂手举足,取舍屈伸,所有动作之相状。不特图绘为然,即土木金石之类,所造诸尊形像,多驱集会,以显示立体的活动事业。广而包括十法界一切有情之行、住、坐、卧、种种威仪,均属此羯磨曼荼罗。

12、三密用大

所谓三密者,身密、口密、意密也。须知此身密、口密、意密,于上述的体大及相大上,必然有存在的业用。宇宙万有,一切作用,不出此身口意三种之范围。故有佛界之三密,及有众生界之三密。但佛界之三密,理想的三密也。如来身、口、意、之三种作用,微妙不可思议,凡夫不能容易测知,故称之为三‘密’。至于众生界,则佛法之三密与众生界之三密祗是原来所作妄想戏论的三种业力作用,故称之为三‘业’。然在真言密教之观点,如来与众生,本质上一体平等。故如来三密,其众生三业,亦平等平等。众生不过在迷,错误运用身、口、意,以致如来之三密,不能显现而已。故实践上的三密,殊属必要。

实践上之三密

实践上之三密者,即亲证佛界理想上之三密也。如来以大慈悲,藉诸经轨中,宣示诸尊之印契(身体)、真言(言相)、观念(心德)等轨范。行者依轨修持,即可将众生界自己的三业净化,而证得如来三密妙行。即是手结印契,口唱真言,心则忆念如来。

加持感应

如是修持,乃众生与如来彼此间融会吻合,由此即可发生加持的作用。而感应随之矣。何谓加?如来之力,加之于行者上谓之‘加’,亦即‘应’也。何谓持?行者自己之力,与如来所加之力同化,谓之‘持’,亦即‘感’也。譬如天上之明月,影落水中,不能忘谓月已下来,居于水内也;水中月影,反映明月,不能妄谓水飞天上,捉得此月也,须知月之与水,实为感应道交,彼此一体。众生三业,如来三密,加持感应。众生之日常行为、言语、思想、则自然而然成为如来之三密活动。此实为我们所感到的如来无限之绝对力量。我们本身微弱有限的力量,由此一变而发展为无限的大威力,此乃‘加持感应’一语的最明白解释。我们应知:真言密教特色,重在实践。故我们深信我们日常一言一行,真与无限大的宇宙,互相感应。日常生活,必能成为正直强大无疑。

13、本宗之教主

教主大日如来称号之由来。本宗之教主,称为大日如来。大日如来的梵名,为摩诃(大)毗卢遮那(遍照)怛他揭多(如来)。‘摩诃毗卢遮那’称为大日之理由,在善无畏三藏“大日经疏”第一,已说明之。据谓如来具有‘除暗遍明’、‘能成众务’、及‘光无生灭’之三种功德。世间太阳,当然能照遍黑暗,煦育万物,常恒光明,各点与如来相似,故以之譬喻如来,称之为大日。实则此中仍有区别,因大日如来之大光明,乃无限之绝对光明,世间太阳之光明,不能相比。故‘大’之一字,应加详释。弘法大师“大日经开题”:谓此‘大’字应就‘大’、‘多’、‘胜’、三义解释之。

除暗遍明

初、除暗遍明。表明大日如来大智之功德,其智慧之光明,无内外、方所、昼夜之分、普照十法界,消除一切众生之种种迷妄。

能成众务

次、能成众务。表明大日如来大悲之功德,其慈悲之光明,遍照众生,令其种种善根,萌芽开发。世间出世间善业,皆得成就。

光无生灭

末,光无生灭。表明大日如来大定之功德,其定力之光明,遍照众生,令其永不落迷悟,同异,增减之二边。永远在万有之上光辉照耀。

以上之三义,在大日如来之立场上,系贯彻三世,有无量寿的时间性,又遍满十方世界,有无碍光的空间性。其慈悲广大无边,常恒化益一切众生。

大日如来与释迦世尊之关系

一切佛教,皆从释尊开始。真言密教教主大日如来,与释尊之关系,似有说明之必要。古来有同别两说,今依“付法传”第一云:‘是故甘露一味,逐器而殊色。摩尼(珠)一相,随色而分影。能说之心,转则平等,所润之意,解则千殊。一、三、五、乘,源一派别。法、报、应化、体同用异’。此弘法大师之提撕,说明大日之与释尊,祗是‘内证’与‘外用’之相异而已。

14、曼荼罗之名义

曼荼罗旧译为‘坛’,指‘方坛’或‘圆坛’而言。印度作坛之法,积土使表面平坦,上以大白牛粪涂固,七日作坛,严肃周到,在其表面描绘佛身,如法礼赞,布置图绘器物,庄严坛所。今新译‘圆轮具足’,乃曼荼罗本质上的意译,表明一切众生本有之净菩提心,具足佛之功德,并无少欠。故在壁上或绢上或纸上,图绘佛菩萨一定之式样,而称之为曼荼罗。所以一般通称之曼荼罗,乃指图画之曼荼罗而言。在众生自心实相中,大日如来,缘触机应,分身无数,出现于十方世界,此乃如来万德中之一德尊身,应缘显现,决不是存有些微多神教的意义。因所显现的尊身,祗是如来一德之无尽加持身而已。所以曼荼罗,是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组织凑合。弘法大师“吽字义”云:‘尘刹海会,即是我宝’。此说明凡夫之净菩提心中,完全具足一切功德,有如曼荼罗图上所显现。

两部曼荼罗

此等图绘所表现之曼荼罗,真言密宗最为尊重。对两部曼荼罗广施礼拜。所谓两部者,即金刚界曼荼罗,与胎藏法曼荼罗也。象征理念之世界者,胎藏法曼荼罗是也。表现自觉之境地者,金刚界曼荼罗是也。若分别言之,金刚界曼荼罗者,就佛边而显如来之智德,此是智曼荼罗,亦名果曼荼罗,亦名修生曼荼罗。至于胎藏法曼荼罗,就众生边而示理德,此是理曼荼罗,亦名因曼荼罗,亦名本有曼荼罗。因其各个立场不同,故分为二样。实则二而一,一而二,两者一体也。试观曼荼罗图绘,象征智的金刚界曼荼罗,以月轮为主,莲华居于月轮之中。象征理之胎藏法曼荼罗,以莲华为主,月轮居于莲华之上。月轮中之莲华者,智中之理也。是乃心即色之义。莲花上之月轮者,理中之智也。是乃色即心之义。金刚、胎藏,若理、若智,融合不二。不过于其上,显示一表一里。金刚胎藏两部,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斯乃真言密宗之根本义也,读者宜深切思之。

金刚界之名义

因此之故,金刚界称为智曼荼罗;胎藏法称为理曼荼罗。金刚界三字,译自梵语:‘[口+缚]曰罗,(金刚)驮都(界)’。金刚指金刚杵,其自体极为坚牢,乃古代印度之锐利武器,堪以摧破怨敌。以喻如来之智慧,其体性坚固不可坏,能打破一切烦恼,盖以世间之金刚杵,喻如金刚之坚固之佛智也。

胎藏法之名义

次胎藏法者,译自梵语‘[草/檗][口+缚](胎)俱舍(藏)达磨(法)。人们常常以胎藏界与金刚界对称,但胎藏称‘界’,殊非正当的称谓。胎藏者,喻世间之母胎内,居有婴儿,必要保护覆育,以得长养。世间凡夫之肉体,实乃如来一切功德所藏。必须摄持之,生养之,一如母之护胎儿也。

现图曼荼罗

以上乃曼荼罗种类之解释,其如何安立座位,分供尊数,则应研究现图曼荼罗。此现图曼荼罗,乃唐惠果和尚,特为弘法大师,请画工作依惠果和尚之设计,而绘成者也。下章分就两部曼荼罗之现图组织及其内容,述明简要。

15、金刚界曼荼罗

金刚界曼荼罗者,“金刚顶经”之所详述。所谓金刚界九会之组织是也。会者,与曼荼罗同义之名辞。古来称曼荼罗为会,盖古者意译,今则音译也。

凡在觉悟位,有向众生教化之责任者,为向下门。凡行者修行转升佛果者,为向上门。如此二种意义,初者乃就佛边而说明,次者则就行者边而说明者也。

今将金刚界九会之现图,略示如下:

上乃金刚界九会之界图,所以便读者阅读而已。如欲瞻仰金刚界现图曼荼罗,非亲诣真言宗道场,祈求亲见不可。

一、羯磨会

羯磨会,又称成身会,又称根本会。所谓羯磨者,梵语‘事业’之意。如来智慧之发现,及表达其与众生之作用是也,此乃就向下门而言。至成身会者,行者五相、三密之妙行,终得成就佛身之意,则就向上门而言。此会乃大日如来智慧之开示,是乃金刚界曼荼罗中心之根本会也。第二以下诸会,乃表示其总体。三十七尊色相庄严之曼荼罗,与大日如来所具之大曼荼罗及三、法、羯之三种曼荼罗,皆同时具足。

如前所述之羯磨会,实乃九会之根本会也。阿阇梨(轨范师)付法于弟子,引其入灌顶道场,授弟子以洞开心眼之法,俾其得见曼荼罗,即是开发其心中本来具有无尽庄严之曼荼罗。由是而唤起‘我即佛’之自觉,亲证自身即佛身,则自身之行业,亦即佛之行业,从此生绍隆佛种之作用。此等组织之内容,于左图示出,并就中加以解说。

羯磨会之图如下:

上曼荼罗图五个月轮,表五解脱轮。其中央之轮,金刚界大日如来为中尊,其四方之各尊,东(前)南(右)西(后)北(左)次第,表发心、修行、菩提、涅槃、之四次第。金、宝、法、羯、之四女身菩萨,乃大日如来之四亲近。其四佛者,乃示现供养大日如来者也。东方之月轮,以阿(门@人人人)如来为中尊,其四方前、右、左、后、之次第,乃萨、王、爱、喜、四亲近菩萨,一如世间亲近者之配列。南方之月轮,以宝生如来为中尊,同样次第,配列宝、光、幢、笑、四亲近菩萨。西方之月轮,以阿弥陀如来为中尊,四方则配列法、利、因、语、四亲近菩萨。北方之月轮,以不空成就为中尊,四方则有业、护、牙、拳、之四亲近男身菩萨。如是四方之四亲近,乃慧门之十六大菩萨。大金刚轮内四隅之尊,为嬉、(东南)鬘、(西南)歌、(西北)舞、(东北)之内四供养的菩萨天女使。第一重四方四隅之尊,为香、(东南)华、(西南)灯、(西北)涂、(东北)之外四供养的菩萨天女使,皆供养大日如来四佛之所示现。又四方月轮接近之尊、为钩(东)索、(南)锁、(西)铃、(北)之四摄智菩萨天女使。皆所以表示大日如来出四门,引入一切众生至理想智曼荼罗之世界的过程,及法身如来化他功德之象征。以上四波罗蜜、八供、四摄之天女,乃定门之十六大菩萨。而图绘男女二身者,所以表示金刚界曼荼罗,智慧之中,而具足定慧不二者是矣。此定慧二门,共三十二尊,加五佛而为三十七尊,乃金刚界之根本诸尊,亦大日如来智德之开显也。

表示如下:

二、三昧耶会

由此三昧耶会起,以至供养会止,皆是羯磨会曼荼罗所具之三种曼荼罗的开衍。羯磨会中,诸佛菩萨,由化他门出,以示发自各自得悲愿,引摄众生之相。其各自悲愿之象征,即其本誓之三昧耶。如多宝塔、金刚杵、宝珠、等以显示其各各之羯磨。四曼之中,三昧耶曼荼罗,足以当之。

三、微细会

此会显示觉悟之智慧,甚为微细,非肉眼所能得见。宇宙万物之体性,皆在大日如来微细智慧之中。行者一心专注此绘画之曼荼罗诸尊,则觉悟之智慧,虽极微细,亦可凭借诸尊本誓之力,一一开显。四曼之中,法曼荼罗足以当之。

四、供养会

此会诸尊,高捧其自己本誓之三昧耶形,以向心王大日如来,及四佛供养。而诸尊又互相供养。行者一心专注此绘画之曼荼罗,可觉悟诸尊皆依其本誓,住化他门,行方便行的供养事业。如是亦体验出行者修炼的本旨。四曼之中,羯磨曼荼罗足以当之。

五、四印会

以上羯磨会、三昧耶会、微细会、供养会之四会,乃显示四曼之别德。今者同所安置于四曼,以显各各不离之义,乃此四印会是也。四印者,四智印,摄四曼之意。

六、一印会

一印者,智拳印也。曼荼罗有大、三、法、羯、四种区分,此不过大日如来法身的世界,向四方面的开示。但通皆归入法身之大日如来一体。是以此会绘画大日如来一尊,结智拳印,而称此会为一印会也。

七、理趣会

理趣会者,一印会之大日如来,发挥化他的大悲弘愿,对人间的正体,而佛格化,入金刚萨埵三昧,演说正法之相也。理趣者,理、即真理,离于迷妄之谓。众生日常生活,其现前之境界,所生起的欲、触、爱、慢、四种烦恼,实际是无上之菩提。此乃真理趣的最赤裸裸表现。

八、降三世羯磨会

此会显示大自在天,对于刚强难化之众生,慈悲济度,示入降三世明王愤怒三昧之相。降三世明王,折伏贪、嗔、痴、三毒之烦恼,此乃现大悲至极之方便身。

九、降三世三昧耶会

入明王之三昧,已于上一会(前第八会)示现明王暴恶愤恶之身,今会乃示显明王之三昧耶形——弓、箭,所以凭大悲之本誓,遍及世界也。

三轮身

如此以上九会,乃大日如来一身之上,就三轮而建立曼荼罗也。该摄大日如来所具之自性轮身、正法轮身、教令轮身、三德。由羯磨会至一印会之前六会,大日如来中台自性轮身之曼荼罗。自性轮身者,宇宙万有本地佛体,住于端严寂静之如来相之谓。次第七理趣会,乃金刚萨埵之曼荼罗。金刚萨埵者,大日如来所现之菩萨身,亦即大日如来之正法轮身。所谓正法,乃化益一切众生之柔和慈悲菩萨相,故现正法轮身之曼荼罗。其余八、九两会,乃降三世明王之曼荼罗。菩萨之摄受门,教化一切难度之众生,住于折伏门,现明王身,具忿努威猛之明王相。遵奉佛之教令,故称教令轮身,显示教令轮身之曼荼罗。

向上门之九会

若就行者边而说,则真言行者,既发心思得无上菩提,光入住降三世明王三昧,即断却贪、嗔、痴、三毒之烦恼。既住三昧之相,再观三昧耶形,再次则观明王形像,如是如是,行者自身,与明王融合为一体。此乃一、二两会此表之意义也。从入明王三昧,断三毒烦恼,而至欲、触、爱、慢等烦恼,于是由此而悟得菩提之妙理,生未曾有之大欢喜,此乃第三理趣会所表之意义也。烦恼即菩提之理趣,既已体会有得,自证圆满,则登大日觉王之位,坐于法界顶。此乃第四一印会所表之意义也。获得已成四佛之加持力,则可以决定成佛之义。而开显四智印,此乃第五四印会之意义也。从四印会显现三十七尊,入诸尊供养门三昧,而互相享受法乐,此乃第六供养会之意义也。供养仪式终了,即入三十七尊之微细定,由是而成法曼荼罗之全身,此乃第七微细会之意义也。由法曼荼罗变起三昧耶形,而表出各尊内证之本誓,此乃第八三昧耶会之意义也。由三昧耶形而变现大曼荼罗之佛身形像,由是而成就佛身,此乃第九羯磨会之意义也。

总说

以上乃九会曼荼罗之二重次第,已分别说明,现则作总说。所谓金刚界者,实乃五部之曼荼罗也。一切诸佛菩萨,皆由五部摄。五部者。佛部(佛大定的德性)、莲花部(佛大慈悲的德性)、金刚部(佛大智慧的德性)、如此谓之三部。三部之中,由佛部开出宝部(佛之无边福德)、及羯磨部(佛事业成办之功德),此又名五解脱轮。其中尊乃五部之教主。佛部为大日如来,金刚部阿[门@人人人]如来,宝部宝生如来,莲花部阿弥陀如来,羯磨部不空成就如来,各尊乃各部之代表也。金刚界九会,全部有佛一千四百六十一尊,复于每尊有无量之眷属围绕,如此繁多之佛菩萨,亦不过显示佛智之一端而已。

16、胎藏法曼荼罗

胎藏法曼荼罗,乃依大日经而绘画,建立十三大院。现图曼荼罗中之四大护院,乃四门相向之守护天,故实十二大院也。

略图如下:

一、中台八叶院

中台八叶院,位于胎藏曼荼罗之中央。大日如来住于中台,宝幢(东),开敷花王(南),无量寿(西),天鼓雷音(北)之四佛,分处于四方。普贤(东南),文殊(西南),观音(西北),弥勒(东北)之四菩萨,分处于四隅。四方之四佛,开示大日如来四智之德,四隅之四菩萨,流现四佛对众生之济度。此一中台八叶院,乃胎藏曼荼罗之根本总体,围绕此中台八叶院之前后左右十一院,不外将此总体所具之无量德性,加以别开。要而言之,中台八叶院,乃世间人类八瓣肉团心之心脏象征。究其本来,则五佛、四菩萨之德性,已在此院具备表现。此乃凡圣不二,我即大日之理,端的显示。

二、遍知院

此院中央绘三角形遍知印,故名遍知院。三角所以表降伏之智德。三世十方诸佛之成正觉,皆由以三角之智火,降伏四魔,(烦恼、阴、死、天)而此智德者,诸佛能生之德,列于佛眼佛母尊,故此院又称佛眼佛母院,示如来之正觉,无上胜功德,及诸佛能生之功德也。

三、持明院

此院乃般若菩萨、不动、降三世、大威德、胜三世、之一菩萨四明王合成五尊之五大院也。此五尊之中,般若菩萨者,大日如来之正法轮身。除烦恼而证入大日如来界,非有般若之妙慧不可。行者礼此座尊,示觉母之在胎藏中宿。至于不动、胜三世、二明王,属佛部;降三世明王、金刚部;大威德明王、莲花部,皆是教令轮身也。教令轮尊,皆现忿怒身,故此院又名忿怒院。所以称持明院者,乃忿怒形之四明王,乃大日如来之持明使者。教令轮身受持大日如来之明咒真言,以此度刚强难化之众生,斯乃持明使者之本誓也。

四、观音院

此院以观自在菩萨为主尊,故为观音院。三部(佛、莲、金)之中,属莲花部,故又名莲花部院。此乃观自在菩萨,无量寿佛,化益众生之所流现。此院诸尊,乃示大日如来大悲下化之德者也。

五、金刚手院

此院以金刚萨埵为主尊,故又称萨埵院。三部之中,属金刚部,是以又称金刚部院。对前之观音院悲门而言,则此乃显示大日如来之智德者。大日如来大定、大悲、大智、三德,互不相离。故以中台八叶院为中心,而左右各配以此二院也。

六、释迦院

此乃以释迦如来为主尊,故名释迦院。但此非指菩提树下成道之应身释迦,而是指大日如来所现身释迦。真言密教,说密教之机类,分出亲身济度之生身释迦,及变化法身之释迦。而此院乃表变化法身之释迦,利益众生之德也。

七、文殊院

此院以文殊菩萨为主尊,故名文殊院。示大日如来之妙慧,断却一切之戏轮。此之智德,乃对金刚手院实相之智德;(即本有之智德),而表观照之智德,(即修生之智德)也。

八、除盖障院

此院表大日如来除一切盖障,断一切烦恼之德用,故名除盖障院。金刚手院示大智之体,此院乃表大智之用。

九、地藏院

此院以地藏菩萨为主尊,故名地藏院。表大日如来拔苦与乐之德性。观音院现大悲之体,此院乃教化众生,救度恶趣,表大悲之用。

十、虚空藏院

此院以虚空藏菩萨为主尊,故名虚空藏院。对文殊院之智德而言,此院乃表福德者;大日如来包藏世出世间之福德,应众生之愿望,表自在施与之力用。

十一、苏悉地院

此院由虚空藏院开出。苏悉地梵语译为‘妙成就’,表事业完全顺遂成就之德性。福德圆满之虚空藏菩萨,授与万德。所以示成就大悲利他之行的力用。

十二、外金刚部院

外金刚部院者,意即谓金刚界畔之外部的曼荼罗。胎藏曼荼罗,不用金刚界畔,因其不适当也,盖金刚界畔,乃金刚界曼荼罗专属名称,故此处应称为胎藏最外之四方曼荼罗方合。(正名胎藏之最外院)。此外院包括印度、中国、在民间所崇拜之诸天善神在内,乃大日如来所流现,以济度一切杂类。不离十法界之当相,而显理趣之真际。斯可谓端的真言密教所具之独特深义,并非夸言也。

总说

以上乃建立胎藏曼荼罗之大纲的分别说明。现再作总说;对金刚界五部之曼荼罗,则胎藏有三部之曼荼罗。一切诸尊,皆归三部摄。其中前后四重,归佛部摄。观音院、地藏院、乃至北方外金刚部、归莲花部摄。金刚手院,除盖障院,乃至南方外金刚部,归金刚部摄。十二院合计四百十四尊,但尊数决不限于此。要之,胎藏曼荼罗,乃十法界本具之曼荼罗。大日如来乃中央之主尊。佛界与其余九界,皆于此绘画之曼荼罗上,圆满具足其消息。大日如来之德性,在众生身中本来之胎藏,已自含藏。岂能离我当体之外,妄去驰求?所以谓:凡夫之肉身,具足十法界之功德,毫无少欠。此乃真言宗之真理趣,读者不可不知。

以上金刚胎藏两部曼荼罗最精简的说明,修真言行者宜熟习。

17、五智

识与智

我们人间,意识作用,分作九种。此乃真言密教之主张,计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前六识,第七为末那,第八为阿赖耶,第九为庵摩罗识。初眼、耳、鼻、舌、身、之五识,乃五官感觉也。第六意识,乃如上五感觉之总合整理,即所谓统觉作用也。第七末那识者,末那,梵语音译,意即谓‘认为自己存在’的意识。第八阿赖耶识,乃如上七个识的总体。此一总体有善与恶的两方面:恶方面为第八阿赖耶识,善方面为第九庵摩罗识。

凡夫在迷,又怠于修养,执著无明妄想,由是而生邪见恶行。如此积习身、口、意三业,幸蒙如来加持,成三密之妙行,遂植善根,从是薰习,而令善种子大增。另一方面,因恶见邪行,缺于薰习,恶种子逐渐枯竭,不能生起作用。初步人格,得以完成,此乃‘转识’或‘变识’之最浅白解释也。凡夫强执自己的意识,认其心中所认识之物事为实,但人格完全者则不然,深知自己的意识,就是所谓根本无明,必须将之除去,然后打破自己的小我。跳出小壳,去到广大无限的宇宙。那时,就深知自己并无认识的中心。那时,一切都站在宇宙的立场上,去凭眺物事,如是就不停地转变,于是此凡夫之识,就与佛陀之识,(此时名为智),无异无别。所以凡夫潜在之识,可以一变而为佛陀显德之智也。

所谓五智者:乃真言密宗,将佛陀之智,分为五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五、法界体性智。

大圆镜智

初、大圆镜智者:镜,晶莹明亮,所以照见万有者也。如来之心,能照万有之真相,故以大圆镜智为喻。凡夫之第八阿赖耶识,乃迷的一方面,其所映取之物,有歪误处。但成佛之后,其所映取者,必属正姿,故称之为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次、平等性智者,乃照见万有平等性,真如实相之智慧也。凡夫第七末那识,囚困自己于不平等识见之中,但成佛之后,乃知万有平等一如,故称之为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次、妙观察智者,乃万有之特质,均能照见,而无所遁形之智慧也。凡夫第六意识,统觉作用,对任何场合,发生迷惑。万有的个性,无从正确地考察有得。但成佛之后,自己的囚困,已告解除,对于万有,得加正视。而其特质,完全照见澄彻,故称之为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次、成所作智者,乃化他之事业,得因之而成就之智慧也。凡夫的五官感觉,乃凭自己本意而去感觉。如来则常在冷静之中,故对万有的真相,澈底感受。故化他之方便行业,皆可适当顺遂完成之,故称之为成所作智。

法界体性智

最后、法界体性智者,乃以上四智之总体,即法界根本之智慧也。在凡夫位名为第九庵摩罗识,在如来位则称为法界体性智。

如上所明,凡夫之九识,可成如来之五智。但此五智,不过一如来智慧之分为五分而已。实际上,五智必归合为一如来智,且随举一智,其他之四智,亦包含在内。

五智与五佛

弘法大师“秘藏宝钥”卷中有云:‘人法一体,不得别异’。其言乃显示真言密教人法不二的根本原理。法必待人而得证,人必依法而超升。所以五智虽为抽象之法,但将五智作具体的表现,则必承认五佛的存在。故五智由两部曼荼罗之五佛示现,最为恰当。法界体性智者;普门大日如来之内证智德,余之四智,皆从此智流现。今将五智与五佛之关系,图示如下:

如上表之配当,应知:大日如来五智具足,其余之四佛,亦各具五智。如是重重无尽。弘法大师颂文中:(即身成佛义颂)‘各具五智无际智’之句可明。

18、四种身法

四种法身者:一、自性法身,二、受用法身,三、变化法身,四、等流法身也,此出“瑜祗经”“圣位经”之说。真言密教对佛身之建立,有一身说,二身说,三身说,四身说,五身说之五种。今乃此五种之第四种说。真言密教对佛身论根本之四身说,乃专就法身而言,斯乃真言密宗之特色也。

今分述之如下:

自性法身

第一自性法身者:对万有的无自性,而说明大日如来之自体永远不变。了悟此者,方可得自性法身的真义。自性法身,有理智二者之差别。住于理念之世界者,为理法身。与此理一体,而住于自觉之世界者,为智法身。前者“大日经”之教主;后者“金刚顶经”之教主。但理智二法身,异而不异。质言之:住于所证之理一边者;称理法身;住于能证之智一边者;称智法身。同一大日如来,不过所入之三昧有异而已,故两者一体不二,须加注意。

受用法身

第二受用法身者:分为自受用法身,与他受用法身之二种。自受用法身乃实相之理,与自觉之智相应一致,由此而证之法身便是,乃与上文所言之智法身同体。他受用法身,乃如来所说自性法身之觉悟境界,而受他法乐之法身便是。曼荼罗四佛之当位。此他受用一语,与下文所言之变化、等流、二身相通。不过在此初与自受用分别对举,故名‘他受用’而已。

变化法身

第三变化法身者:在人间世界权化以说法度生之佛身便是。肉身的释迦如来,足以当之。

等流法身

第四等流法身者:乃真言密教独特所说之法身,其余一般佛教无之也。等流、解为等同流类之意。菩萨、二乘、人、天、鬼、畜的九界众生,彼等喜见同流同类之色身;爱听同流同类之音声。如来为适应教化之对象起见,特现其同流同类之身,又发其同流同类之声,而为之说法,以示在同等身份,同等境遇,而济度之也。两部曼荼罗之外金刚部院,乃等流法身世界之表示也。

四身同归一法界身

真言密宗之四种法身说,乃本宗之特质。但应知:此四种法身,并不是个别个别地独立存在。乃一法界身,而作四种之显现而已。四种虽似异,但能化之佛身,实在不异。众生对宗教之自觉,有浅深之不同。故各个适应,而现四种之相。金胎两部曼荼罗中,诸尊集会,为数极多,四种法身,各有配属,仍归一法界身统摄。故无量诸尊,仍归大日如来一佛也。

19、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之语义及发菩提心之功德

以自己身心亲证大菩提,此是修真言行者之主要眼目。但先非发菩提心不可。菩提心实乃万行之导首,万德之根本也。发菩提心,乃成佛必需之条件。“菩提心论”云:‘如人贪名官者:发求名官心;修理名官行。若贪财宝者;发求财宝心,作经营财物行。凡人欲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大日经疏”第三云:‘此心有如幢旗,为众行之导首;又如种子,为万德之根本’。“菩提心论”又云:‘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悉皆证知’。此乃赞发菩提心之功德也。发菩提心之功德,如斯广大无边,岂可不趣向乎?菩提、梵语,即觉悟之意。心、即指希望心,希望求得佛果之心也。发、即发起。发起心以成就无上正觉。所谓发菩提心者,如上数语,已可明其简要。

菩提心之内容

“菩提心论”中,举出三种菩提心:一、胜义菩提心,二、行愿菩提心,三、三摩地菩提心。今将此三种菩提心内容,分述如下:

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者:取得胜义心之意,所以又名舍劣得胜心。务必诉诸理智,以求此心动机之批判,而将最真的结论把握。在修持学习上之精进向上心也。

行愿菩提心

行愿菩提心者:执行愿望之意。此乃对一切众生发愿救济之同体大悲心。如来不取涅槃,而实践利他大行向下心也。

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据自己本具心之意志力而实践。此乃真言密教独特之观行法门,得即身成佛之愿望成就。

真言密教之特质

以上所举之三心,表大智、大悲、大定。其中三摩地菩提心为体,胜义、行愿、二菩提心为自利、化他之二用。须知胜义向上,行愿向下,二心皆是一三摩地心之所转起。而胜义心当相即行愿心,故彼此有同体不离之关系。胜义、行愿二心,一般佛教亦有说及,至三摩地,则显教所谈者,祗指为一种精神统一法,但真言密教,则以三摩地心,显明菩提心之体性。且如何实践此三摩地菩提心的方法,更澈底清楚显示。此则与显教根本不同,不可不知。

四心

弘法大师“三昧耶戒序”,以菩提心之内容,分为信心、大悲心、胜义心、大菩提心之四种类。但其中以第一之信心为菩提心总体之本质。其余三种,乃信心所开出之德用。此德用之顺序,可以“菩提心论”之行愿、胜义、三摩地之三心当之。然此三心,仍归于信心之一心。所以谓信心者,菩提心之总体也。不单是弘法大师如是主张,即使疏家善无畏三藏,在其“大日经疏”第一亦云:‘故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是可知也。

发心与信心

上述信心,实乃与发心有表里之关系。两者互依不离。无信心为伴,则虽已发心,其发心非真。如发心真确,则信心不会不安。此乃精神状态上必然之事。故应于信心之上,坚固不动而发心。又应于确固不拔之发心上,而决定信心。

能求之菩提心、与所求之菩提心

又弘法大师说:菩提心有能求、与所求之二种。能求之菩提心者:起心要求得佛果菩提,发菩提心之发心,足以当之。所求之菩提心者:求佛果菩提之心,其自体本来具足,换言之,佛果菩提,不能在远在外求之,实即指自心实相而已。由所求菩提心之名称上,已显出其意义。所以“大日经”住心品开首即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可知发菩提心者,发动自心实相的净菩提心而已。

20、持戒

在国中,国民应遵守法律。在人间,众人应遵受人伦道德。社会内亦有相应遵守之规范。佛教设有戒法,亦是此理。出家有出家戒;在家有在家戒,均有一定之法,以资遵守。本宗之真言宗教徒,亦必须遵守本宗之戒法。真言宗教徒真心修行人,发菩提心之后,严守本宗之戒法,乃属最要。

大师之提撕

弘法大师在其“二十五遗训”中之第十六条规定:真言宗教徒,必须诣东大寺戒坛,受具足戒。又弘仁四年(西纪一四七三),弘法大师之“遗诫”中又云:‘发心远涉,非足不能;趣向佛道,非戒宁到?必须显密二戒,坚固受持,清净莫犯’。又弘法大师之“三学录”律部中:“苏悉地经”及“苏婆呼童子经”二部戒本之外,揭载有部律部一百余本,可见本宗对五戒、十善戒、具足戒以至密戒、并及于小乘戒、亦皆坚固护持。徒众能否严为遵依,是另一回事。但弘法大师,实如是提撕也。

菩提心戒

所谓密戒者,即指菩提心戒。此戒乃密教修行之指南针,真言宗修行人所必受持。真言宗修行人,入坛行灌顶仪式,阿阇黎为受者授戒,即此菩提心戒也。受者受此戒后,方得入坛。在真言密教,受者求此戒体,所谓戒体,即求道之精神结晶。至于戒相,乃戒之具体的表示,则有诸种。要而言之,不外“大日经”具缘品所说之四重禁戒:

四重禁戒

此有四种:

第一、不应舍正法而起邪行戒。

即谓应笃信真言正法,不可迷于其他邪法,而起邪行。

第二、不应舍离菩提心戒。

即谓菩提心有如大将之幢旗,万善万行之根本。幢旗丧失,则三军败绩。根本枯萎,则万行废坠。佛之种子一断,则永远难救。此所以谓菩提心不应舍离也。

第三、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戒。

即谓佛教正法,乃众生父母之遗产,并非个人所有之物。倘自惜自私,不度向适当之人,则等同盗三宝物,故决不可犯此戒。

第四、不得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戒。

即谓常住同体大悲,发大弘誓,以菩萨之用心,引一切众生入于正道。不使众生失却入道之善缘,又不使众生起障道之因缘。应舍却一切,以为众生之利益。凡于众生有不利益之行,绝对不作。

四重禁戒的严重意义

上言之四重禁戒,乃真言宗教徒之生命,一切正法之命根。“大日经疏”第九解释:此乃秘密藏中之四波罗夷(断头),破此禁戒者,如切断头颅,不能再生。修行正法,破此禁戒者,亦一坏不能再续。此四种禁戒,实则第二不应舍离菩提心一戒,已可概摄。

菩提心戒之异名

所以在此菩提心之戒体、理智二者具足。就理方面而言,可称为佛性戒。就智方面而言,可称三世无障碍智戒。生佛平等一如,则称三昧耶戒。

三种菩提心与四重禁戒

“菩提心论”云:‘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此胜义、行愿、三摩地、之三种心,与现举之四重禁戒,完全同一内容。四重禁戒,不外三种菩提心之开出。严守四重禁戒,则必能实践发菩提心行相之胜义、行愿、三摩地、之三种心也。

弘法大师,建立真言密教独特之戒。决定受持具体的戒相之四重戒。其遗训又提撕:真言行者,必须护持显教诸戒。弘法大师意旨,认为大小显密诸戒,皆是秘密之净菩提心戒所流出,戒相乃佛性戒之戒相而已。受戒者,在其精神状态上,生差别之见地,故有种种戒之不同。例如小乘戒,无可否认乃一般出家之通戒。但本宗则在灌顶入坛之前,授三昧耶戒,此乃本宗独有,在日本,南都戒坛,弘法大师顺从当时教界之一般风习,听任徒众,修小乘戒。此种包容之态度,为另一祖师在戒律之研究上,加以大坦的批评。彼意认为:大乘戒法,与小乘戒法,永自各别。必应舍弃小乘之戒法。于是在比睿山,建立专向大乘戒的圆顿戒坛,以与东大寺之传统戒坛对抗。但后来南部诸宗,对弘法大师在戒法上调和的态度,全然感化。于是在极平稳之状态下,逐渐浸淫于弘法大师一系的密教化。

21、入坛灌顶

经轨之严诫

真言宗行者,一经发心,则其内心之德性,逐步开显,由此而成就佛果菩提,盖非赖真言行法之实践不可。故应先入灌顶坛,由阿阇梨亲自指示法轨,俾依法修习,此乃真言行者之必要条件。如有违犯,则传授之师,与其所传之弟子,同于现世罹种种灾难,将来必堕无间地狱。如此严酷之告诫,盖警告不可越三昧耶,其罪甚大也。

灌顶的意义

灌顶云者:意谓以水灌于顶上也。此乃古印度王位继承之仪式。国王太子即位之时,先以宝瓶储四大海水,其次则敷设领土之图,图中置狮子座,太子登之。又严饰大象,背负宝瓶,瓶水由大象之牙,注流灌于太子头上,太子乃起再生之想。再次、则说先王之洪范,其后向出席之大众,大声三唱云:‘汝等当知之;太子今已受位,从今以后,一切教敕,当遵奉行’。云云。

真言密教之灌顶种类

真言密教之灌顶,乃印度国王太子即位仪式之转用,以显真言密教即事而真之深旨。宝瓶之水,乃五智之法水湛储。阿阇梨入法身如来之三昧,手执宝瓶,在弟子头顶上灌之,以洗濯烦恼之垢秽,而显发固有之理智。又说法王之遗训,而授以印玺。因此而绍继法王之职位。是时、诸天善神,咸来出席,向此弟子恭敬侍卫。又十方三世诸佛诸菩萨,皆降临集会,证明此盛大仪式。凡入灌顶坛,蒙阿阇梨开示,深生清净信心,于是无漏种子,遂在真言行者之第八识心田中种植。由成就如来五智之体性,可决定绍继大日如来法王之位。此乃寄示甚深宗教仪式之意味,入坛灌顶者,不可不注意也。灌顶分结缘、受明、传法、之三种。在灌顶之作法中,分三昧耶戒作法,大坛作法,正觉坛作法,受戒者,得阿阇梨授三昧耶戒后,引受者入内库,由教授师指示覆面,而在大坛上敷设曼荼罗,以便投华。华所著处,即定有缘之尊,所谓投华得佛是也。

结缘灌顶

先:结缘灌顶者,向曼荼罗诸尊作结因缘之灌顶是也。无是非之根机选择,亦无重罪恶人之拣别,亦无下智愚劣等辈之挑剔,亦无道俗贵贱之差别,一切平等平等,俱加劝诱入坛,所以普济群机,使入结缘灌顶坛者,皆得诸佛诸菩萨之所护念,消灭罪愆,离诸恶趣,以种未来成佛之因缘者也。

受明灌顶

次:受明灌顶者,乃许可学法之灌顶也。许可灌顶者,以弟子位,实践密法之修学也。不论在家或出家,凡信心清净,持戒坚固之机,皆得引入灌顶,投华所得之本尊,其印契与咒明,即可传授与之。

传法灌顶

末:传法灌顶者,出家之弟子中,选择上根胜慧,诸法精通之人,引入此灌顶坛,将两部之最极大事,传授与之。此时即可绍传灯大阿阇梨之职位,斯乃真言密教最重要仪式之一。上代,真言宗行者,先入受明灌顶坛,投华得佛,专心修炼本尊一尊法,再遍修学诸尊法,堪膺师位之后,方许入阿阇梨灌顶坛。但受完受明灌顶,再入传法灌顶坛者,不少其人。现今则四度加行之中之两部修完,在遍学诸尊法,于是于四加行满了之后,即可授与传法灌顶。但严格规定:寺院住职之资格,乃必需条件,此不可不知。

质言之:灌顶者,乃印可传授之秘密法门仪式。上述三种入坛受法,不外为达到体验自心实相之一阶梯。另一方面,亦是真言密教,广为弘通,以五官全部感觉,为济度教化众生之独特化仪也。

22、三句

“大日经”住心品中,金刚手菩萨于赞叹如来一切智智之后,即发问曰:‘世尊,如是智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教主法身大日如来答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试以譬喻释之:譬如大地上播殖植物种子,由外界之种种助缘,遂生芽于根下,更而枝叶繁茂,开花灿烂,更而果实成熟。故此菩提心之种子者,乃成佛之根本原因。大悲者,譬如根、芽、茎、枝、叶、干,皆是到达成佛目的修行经过途程。方便者,譬如果实成熟、可供给众生营养,此乃成佛上化他行之表示。如此通例一节。称为因、根、究竟三句,以表示一切智智之始、中、终也。

横统一切佛教

“大日经疏”第一云:‘以此三句义中,悉摄一切佛法,秘密神力,甚深之事故’。此乃释明三句之重要也。弘法大师“吽字义”云:“大日经”及“金刚顶经”所明,皆不过此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之三句。若摄广就略,摄末归本,则一切教义,不过此三句。弘法大师如是叹赏,可知此三句乃横一切佛教统一之重要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种种说法,无不统摄净尽。三句之要旨收之于菩提心,而菩提心则归之于‘如实知自心’一句。即是:体认自心之实相,即得究竟成佛也。

先:‘因’之一句。得佛果之成大自觉者,第一不能不有发心,求菩提之意念。真言行者,要深信凡圣不二之理,期求无上正觉,如此发菩提心,乃为第一要件。

次:‘根’之一句。不特发菩提心,还须努力以求实现。所以由菩提心之因,而生大悲之根。譬如草木之根,在地中广深扩大,然后树干方不动摇。故欲使菩提心活泼泼地增广成长,而又坚固不动,则非以大悲心扶植之不为功。住于大慈大悲心中,广行佛事,以回向一切人类拔苦与乐,力行化他之行。凡有经疏,皆说明大悲二字,乃三密妙行,统摄众德。大乘佛教之菩提萨埵,(觉有情)略称菩萨。其理想乃以确固不拔之精神,志求一切智智(上求菩提),但必当誓愿,实行救济利益法界一切众生(下化众生)。此二个目标,皆以大悲为中心。不求个人的成佛,而求一切人类共同觉悟之世界进步发达。(众生成就)在现实之人间社会内,建设佛之理想世界(国土成就)。如此,方是成菩萨道之眼目。须知自利利他行之澈底,便是觉行圆满。本宗修行三密秘观,悲智具足,乃证得无上佛果之根本条件。

究竟

末:‘究竟’之一句。至极摄取众生之善巧方便,说明佛之世界实德。以三句配合:则菩提心为因,大悲万行为缘。而成就世界大自觉之佛位,则今‘究竟’之一句是也。所谓‘方便’者,济度众生,利益众生,其究极之理想,乃放弃自利自乐,修行三密加持,而得理智二德之后,引导一切众生,入觉悟之境地。此乃已成之如来,施行种种方便,以向救济人类,教化人类之工作,积极活动之表示也。真言行之菩萨,一如“理趣经”中所云:‘菩萨胜慧者,乃至尽生死,恒作众生利,而不趣涅槃’。应知:人类社会之存续,无限无尽,故利他方便之行,亦永远无尽。决不取涅槃安乐独善之境,究竟方便化益众生,乃佛果之极致。而真言行者终极之目的,亦澈底觉悟到利他之善行,实不外众生本具净菩提心自体之显现。真言宗修行之始末,一贯以菩提心为主。真言密教,提倡此三句,实足显示大乘佛教之真髓,及阐明佛教各宗之根本立场也。

23、即身成佛

大乘佛教之根本理想,及三劫成佛

大乘佛教,无论权、实、显、密,虽教理各别,但均有一共通之目的,则成佛是也。因其修行之途径不同,故成佛之迟速亦复互异。由是而定其胜劣,或不为过。三乘教法,广大佛果之成就,必要有无限时之修行,此乃远劫成佛之立论。至如天台、华严、两一乘教,盛唱真如缘起,说融通无碍之理,以标榜凡身即佛。但检讨其主张,所谓圆融门者,祗是约理边之谈。譬如高论奇宝珍藏,而无法使人取用。又如写遍药品效能书,而无法让病者服用。及至实际修行,亦须经历三劫之无限长时间,方能成佛。此三大无数劫之长岁时,几千万回死去复生,生已复死。在其中间,修尽难行苦行,一一除去烦恼,然后结果成佛。故权、实、显、密与天台、华严,虽各有不同,然其成佛历程,完全一致。俱称为三劫成佛,或隔生成佛也。

即身成佛

真言密教则有异于此。必引领人亲身去宝藏之所,又必指示人入手得宝之方法。而于病者又必配合药品,送入口内服用。此虽有限之心量,但可以与无限绝对之境地,直相融合。此所以显教之菩萨,于几生几世所积集之无量功德,真言密教行者,可以于一生之间,即时体验。而于父母所生血肉之身上,显出佛之灵德。又于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佛之行业,而成为大人格者。此乃真言密宗独倡即身成佛之可能,而他宗虽亦以成佛为终极目的,但根本祗是理想而已。弘法大师所著“即身成佛义”一卷,四引“金刚顶经”,二引“大日经”,二引“菩提心论”,如是八个证文引用,发挥其真义,此乃真言密宗行者必读之典。

即身成佛者,在时间上乃‘即时’的意义;在空间上乃‘此地’的意义。弘法大师之“即身成佛义”中,有七言二颂八句,摄即身成佛之义蕴,确立其理论根据。八祖相承,诸经轨引证解释,今录于后:

六大无碍颂

六大无碍常瑜伽(体)

四种曼荼各不离(相)

三密加持速疾显(用)

重重帝网名即身(无碍)

法然具足萨般若

心数心王过尘刹

各具五智无际智

圆觉力故实觉智(成佛)

六大颂大意

即此二颂八句中,初之一颂四句,明‘即身’二字;后之一颂四句,释‘成佛’两字。二颂说明身与心之佛德,前四句先则约身德而说;后四句则约心德而说。一切众生之肉体,皆是六大、四曼、三密同时圆融之体。而众生之一心,自然具足大日如来之五智、无际智。但凡夫被烦恼之云所翳障,其于日常生活之中,竟懵然而不自觉。藉赖凡夫本来有佛之本质,故一心笃信。手则结印契。口则唱真言,意则亿念。由是身口意三密,瑜伽相应,此乃真言密宗修持之妙行。在内发动上求菩提之心,在外受大日如来加持护念之力,促使行者自身之六大、四曼、三密,与大日如来之六大、四曼、三密感应溶合,同时即在行者凡夫之肉身上,显出大日如来之德相,而法然具足之佛智,亦流现而出。譬如明镜高悬,一切色像,于中影现。亦即诸法实相,分明照见。弘法大师“心经秘键”云:‘夫佛法非遥,心中即近’。可见大日如来决非求之在远,祗是在自身胸内所生之本具净菩提心中,而体达之耳!此颂文之大意,要而言之,初之一颂,体、相、用、三大圆融,以示众生身即佛身。后之一颂,开发一心本具之佛智,以明成佛之境界。

三种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有三种次第:所谓本有之位,修行之位,果德之位是也。弘法大师撰述“即身成佛义”,其后发现有异本“即身成佛义”,共六本之不同。姑不论其真伪如何,但异本“即身成佛义”,能巧妙说明即身成佛说,标出理具、加持、显得、三种成佛名目,以说即身成佛之内容。今就此三名目释之。

理具之成佛

理具之成佛者,六大之体大成佛是也。凡夫乃六大所成,佛亦六大所成。准之以六大无碍之理,则凡夫之六大,无碍佛之六大也。换言之:凡夫与佛,一体不二也。凡夫之身心,具足无尽之佛德,譬如矿石中藏有宝玉也。故凡夫呱呱坠地之时,就理论方面而言,即已有即身成佛之素质。如谓凡夫与佛,各别不同,此乃缚于妄见,亦犹大富长者之子,流浪四方,为烦恼所障,自认为穷子而已。在此处,‘即身成佛’四字,应训为此身是佛。(此身原是佛的本质)。

加持成佛

加持之成佛者,四曼之相大成佛是也。凡夫之行者,即笃信理具之成佛,则其本有之佛德开显。至诚归依早已成佛之本尊。如法修习三密加持妙门,本尊与行者之间,成就加持感应,融成一体。遂在观境之中,出现佛相。此加持成佛,“大日经疏”第一云:‘如来若舍加持,即不现前’。但行者住于瑜伽三昧之间,乃一时之成佛。出观之后,再次妄念群起,犹是凡夫之身,岂得遂称为常恒之佛身也。在此场合,即身成佛四字,应读作藉身成佛。(藉赖此身而作佛)

显得成佛

显得之成佛者,三密之用大成佛是也。加持成佛,乃成佛于修行位之当处。但显得成佛则为行者修行功深,观念纯熟,其自身本具之功德,油然显现。其自心实相,亦真切体得。对于利益众生之方便,又能自由自在的设施开展。至此阶段,如来永远真实之生活,经已达到。此之谓显得成佛。所以“菩提心论”云:‘父母所生身,即证大觉位’。如是则达到自证、化他、广大圆满之佛果成就境界。在此场合,即身成佛四字,可读作即身成佛。(即此父母所生之身而成佛)

一应配当

以上三种即身成佛,应作如下之配当:即是理具成佛,凡夫位也。加持成佛,菩萨位也。显得成佛,佛果位也。于此又有本有、与修生之区别。理具成佛者,本有也。加持成佛,显得成佛者,修生也。列表如后:

24、护摩

护摩者:梵语(homa)之音译,意即梵烧也。投供物于火中,以供养圣贤之意。护摩乃佛教以前印度民族之最古宗教仪式。婆罗门教徒之间,亦盛行修此。溯其起源,乃婆罗门教之宗教仪式,对诸神格,作种种之供养,以祈现世获福,死后生天。重视供养,古今宗教思想之通例。而以供物投于祭坛火炉中,以祀火天,斯乃婆罗门之思想也。

护摩之种类

护摩之种类,大别之,可分为外护摩,及内护摩二种。所谓攘灾招福,乃以成就世间欲望为目的,此为事火婆罗门之护摩法,世俗之外护摩也。至于出世间佛法之中,内外护摩之分别,最要明晰。择地造坛,具备檀木、乳木、五谷、等形形色色之供物,而投向炉火之中,乃供养火天之祭祀仪式,乃外护摩中所谓事护摩,纯为心外所行之事作法。但若以如来之智火,焚烧无明烦恼之薪,而作甚深之内观,以希求达到精神上解脱的位置,则是内护摩中所谓理护摩。如事作法而缺心内之观,则不能成就理护摩之殊胜功德。

密教护摩之特质

密教之外护摩,与世间外道之护摩,根本意义,完全相违。关于此点,读者切须注意密教修法之三平等观。因此三平等观,乃密教护摩最要之一部份。在密教护摩之行法中,虽一念一刹那,离此三平等观亦不可。若一刹那离此三平等观,则将堕落于世间外道邪火之法。故密教作事护摩行法时,亦必须与理护摩之三平等观相应,决定希望断惑证真。所谓三平等观者,此时应解释为:‘本尊’与‘炉’与‘行者’之三者,其各具之三密,相互平等平等之观也。此一观念一经达成,则外护摩已被净化及精神化,而世间外道所作类似之外护摩,因被密教特有之光彩放射照耀,所以能将世间及出世间之愿望,无分彼此,一一成就。“大日经疏”第八指出:真言行者,即使作世谛之护摩,若能于其中,了解密意,则不会与韦陀(吠陀)火祀相滥。此说即强调谓:行外护摩者,必须诚修内护摩之三平等观方可。一向以来,事作法之行者,对唯理观之内护摩,多所忽略。如此,实与真言密教所谈之‘即事而真’之妙理相违背。如此,则非真言宗真实之教化也。特别在于弘法大师所作之观点,弘法大师指出:真言行者,于修外护摩时,必须与内护摩相应一致,否则决定不能奏效云云。读者不可不知此义。

“火吽供养仪轨”中指出:火供养之法,乃助念诵之成就。于诸尊法加护摩法,则持诵者得悉地现前。修法祈愿之目的,分息灾、增益等等种类。护摩分四种,其中四度加行,最应修者,为息灾护摩法。“经”中指出:息灾乃为上法,通于其他三种,所以用百八乳木以表百八烦恼;又用漱口、涂香、苏油、乳木、饮食、五谷、切花、丸香、散香之九种供物,及六种供具,以表六度。列表如后:

可见密教修持护摩法,则百八烦恼烬灭;六度功德成就。此皆由于观念相应之故。外道之火法,乃焚薪以供养,用意单简,绝无奥义妙理,存乎其间者也。

佛教对外典护摩所取之态度

释尊在世之时,事火婆罗门大行。护摩祀天,祈福生天之思想,在广大民众中,根深蒂固。释尊为化导众生起见,常常随宜说法,应病与药。以满足一切众生,而消灭阶级之芥蒂,实现其理想之社会。释尊对世间之习俗,极力保持包容之态度,随顺而教导之。“大日经”第一云:‘为度彼故,随顺说法’。又“菩提心论”云:‘众生愚朦,不可强度,真言行者,方便引进’。当时一般人行婆罗门教事相,蹈袭护摩。为就彼之世俗事相,使任何人得容易了解,舍去邪见之护摩,以归于能达到纯粹精神解脱目的之真正护摩。

密教护摩之目的

如来所说之真正护摩,与世间外道之护摩,根本对立。真正护摩,可称为出世间护摩。其内容除供养佛菩萨之本来意义外,更含有进步之义趣。炉中所投之供物,应解释为精神界的烦恼。所燃者;应解释为无漏智火。以如来之智火,焚尽无明烦恼,则生发白净菩提心之芽。所以真言密宗之护摩事相,一方面为对诸佛菩萨之供养,另一方面则对行者自己之修养,希求达到精神上解脱之境地。真言密宗事相之目的,多是如此,读者不可不知。

25、加持祈祷

祈祷者:乃世间凡夫自己感觉,欲探讨宇宙森罗万有,力微不逮,于是发动自然而起的宗教心。所以祈祷者:世界一切宗教之要素。即使谓其为迷信,彼亦不必避忌。所以然者,因祈祷乃人类心理本然的欲求;亦乃人类高灵生活必需的行动。任何排击亦不易动摇之也。

暂且撇开真言密教最高理想即身成佛不谈,今应一论真言密教对于祈祷之看法。有人称真言密教为祈祷宗,则顾名思义,祈祷实乃本宗的生命。事实上,本宗之所以隆盛,即在于加持祈祷之大得人心,邀人信仰。须知:祈祷之极致,实乃即身成佛之法门也。本宗修道之要谛,在于达到行者与本尊感应道交之域。‘本尊身遍法界身者,则吾身入本尊身中;吾身遍法界身者,则本尊身入吾身中’。(秘藏记)观此不二之妙理,则本尊与行者相对差别之念,可以脱离。而住于大日如来法身大觉体性,而体会如来之大自在力、大坚固力,并代表如来,行济度众生之行。于行者修炼之功,累积成就,观行纯熟,则无穷无尽化他之方便行,极度精进。至此,实际上,已亲证无上之佛果,入了即身成佛之境界矣。揆其开端,实不外行者选定有缘之本尊,修三密之祈祷法门,于是获得凡夫与佛之一致冥合,加持感应,终遂可至即身成佛之境地。

所谓加持者:“即身成佛义”云:‘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换言之:即是佛之慈悲,加于众生之上曰‘加’;众生能保持此慈悲曰‘持’。又众生接受佛之加被力,堪任受持曰‘感’;佛俯应众生之信心曰‘应’。故加持感应者:众生与佛之至诚心溶合一体之义也。须知:加持感,因缘万端。不必执滞必须感见不思议之佛境界,方是感应。应明了灵相之事实,即超越相对之当位。体认自心实相,以得到绝对法身的真生命,修诸尊之三密,乃本宗事相门之真正本旨。读者宜再三注意:佛之大慈悲,光明朗耀于我阴闇之心。而我之至诚信心,与佛之大慈悲光明互相融和,遂得直入佛之境界,而在我身心,亦显出佛之无量功德。此乃加持感应之秘趣,唯真言密教独有之特色,其他一般佛教,仅以一心无相之理观,冀得解脱,对于如来之加持力,付诸阙如。故需要历经几世的不断修行,积功累德,方可成佛。以视真言密教,其成佛难易,相不啻天渊矣。弘法大师“即身成佛义”云:‘行者若能观念此理趣,三密相应故,现身速疾显现证得本有三身’。斯乃真言宗法门之真髓也。

祈祷修法之种类

修法之种类极多,约要言之,不过四类:所谓息灾、增益、降伏、敬爱是也。本宗祈祷修法,大而祈国家安泰,小而祈祷个人除灾招福。不知者以为真言密教,以祈求物欲为本。斯实完全皮相谬见而已。真言密教之骨干,乃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故祈祷有相之世间成就,即祈祷无相之出世间悉地。若体会得大日如来常住身心之道,则世间之祈祷,何莫非出世间真解脱之要路乎?兹将四种祈祷修法有相无相之义,略述如后:

息灾法

初息灾法者:就有相而言,则诸如天变、地异、己身罹病难等灾害之消除止息。就无相而言,则心内之宿世业障,种种无明烦恼等之解脱。并包括积极性之大菩提成就。盖一面祈祷消业障、脱烦恼,一面即得成菩提也。修法用水大形之圆坛,色尚白,向北方祈祷,以显行者寂静之德。

增益法

次增益法者:外则国民、社会、福利之增进,己身之寿命延长,庆幸多享法乐。内则由凡夫而登菩萨位,由菩萨而登佛位。所有出世间之福智,万德圆融集于一身。修法用地大形之方坛,色尚黄金,东向祈祷,以显行者万物生成之德。

降伏法

又次降伏法者:(又名调伏法),外则降伏国家怨敌,己身仇家。但并非以刚强暴力降服之,祈祷断其命根,促其灭亡之谓。而乃以方便调伏,使其消除怨怼,化敌为友之谓。内则断尽根本无明贪、嗔、痴、等烦恼妄执。修法用火大形三角坛,色尚赤、或黑,南向祈祷,以显行者火炎之德。

敬爱法

末、敬爱法者:外如国王受庶民之尊敬爱护,亲戚眷属之归依亲近。内如得诸佛菩萨之加被,住于瑜伽一如境界,以达到成佛之大目的。修法用莲花形坛,色尚红莲花色,西向祈祷,以显行者慈悲之德。

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真言密教,有相、无相、内、外、世间、出世间、浅、深、之悉地,有如上述。可知世间有相之加持祈祷法门,即无上真实之解脱法门。世间有相之信仰,引入万机,而导致高灵的生活,斯乃本宗之正旨。此所谓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是也。外面之祈祷,为祈求有限诸佛之加护,但内面真正之要求,乃是即就此有限之诸佛加护,以体证得无限绝对的自心生命。祈祷之本意,实在于此,读者所不可忘也。

祈祷之原理三力加持

本宗祈祷之原理,标三力加持之义。三力者:我之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是也。初则行者修三密妙行,种功德善根,而得其力用。次则如来大慈悲,拥护行者,而施其力用。终则一切背景所生发之法性平等力、及六大法尔瑜伽妙力,此三力之广大功德,使行者拼除障难,必能上趣菩提。盖行者三业,原不平等。但得如来平等之三密,加入融合,同时全法界之平等性力,一齐推动,故必得悉地现前。非祗藉赖行者善根功德之自力,实凭佛加持之他力及法界平等性之他力,而成为强大无比的增上缘,有以致之。“大日经疏”第十一云:‘以我功德力故,以如来加持力故,以法界平等力故,以此三缘合故,则能成就不思议业也’。旨哉斯言。

至交黄绳曾居士,本年五月自加拿大、美国返港,取道东京,礼小野冢润澄大僧正塔,并造访永见圣宏部长,由其引见筑山定誉总长,黄居士临别时,宗务所总务长浅井坚教暨秘书课长星野,宥清二先生,衔命携经籍多种,迳访黄居士于其寓庐,悉举以赠。黄居士为纪念此次盛缘起见,特应邀讲真言宗纲要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凡历月余而毕,信徒听众亦伙,至于藏密法师释极空,闻风来听,踊跃支持,与吴中石、龙永扬、崔时至等青年居士,自始迄终,从无缺课,尤足称道。黄居士每讲一课,即亲笔缮写讲义数页,今特影印成书,承法相学会罗时宪教授及李润生讲师作序,又蒙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赖恬昌主任赐题封面,合并志盛。一九七一年冬真言宗居士林常务董事陈炜枢跋。

谨以译述功德回向

圆寂灌顶阿阇黎黎乙真居士

圆寂阿阇黎小野冢润澄大僧正

故日文教授柳内滋先生

真言宗弟子黄绳曾作礼祈祷

辛亥九月初二搁笔

丑癸三月重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