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安养抄

安养抄卷第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观行位开目闭目见佛事(一)

四种佛土净秽之文(二)

化频婆沙遣人化韦提如来自往文(三)

自然增进成阿那含文(四)

教令正观为除疑心等文(五)

十六想观灭罪多少之文(六)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等文(七)

普杂二观差别之文(八)

观音势至圆光不同文(九)

安养菩萨声闻光明不同文(十)

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文(十一)

观乎相文(十二)

退菩提声闻生安养经几劫数至初地耶(十三)

中品生出家文(十四)

少时心力胜终身事(十五)

往安养者必为生莲花中为当如何(十六加胎化二

生耶。又胜劣如何)

九品往生人莲花未敷之前闻弥陀观音说法耶(十七)

阿难哩领文(十八)

宝庄严土者只是安养之文(十九)

生莲花内者胎卵湿化中何耶(二十)

安养中人依正俱无胜劣耶(二十一)

安养世界轮日夜劫数耶(二十二)

问。观行位开目闭目见佛事(一)

疏云。观行佛者。观佛相好。如铸金像。心缘妙色。与眼作对。开目闭目。若明若闇。常得不离。见佛世尊。从大相海流出小相结结■■如大劫水。周眸遍览无非佛界。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一心一智惠力无畏。亦念色身念法门。念实相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佛也(文)。金光明玄义云。常依如此观。念念不去心心相续。即是观行金光明。若蒙笼如罗谷中。观未得分明。闭目则见。开眼即失。此是相似金光明。若明若了了分明。开目闭目俱见者。是分真证金光明(文)。

普贤经云。

四种佛土净秽之文(二)

疏云。四种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也。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折巧拙。有余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证究竟。寂光净秽(文)。

问。化频婆遣人化韦提如来自往文(三)

疏云。问○前频婆何故遣人说法。韦提何故如

来自往答。又愿闻法遣人传授为化义足。母求生净土非佛不开。故须自往(文)

又云。问。前频婆请弟子意在如来。今夫人亦请弟子意在佛。何故前请遣弟子。今请自往耶。解有二义。一阇王与调达收父。如来若躬赴恐世王起怨嫌心。为护彼故不得自往。二佛法寄在国王。频婆定死。阇世当为国王。如来若往者王得国主佛法不行。故不得往。夫人无此诸事。如来自往(文)。

观经云。

问。经云自然增进成阿那含(文)向欤果欤(四)

疏云。阿那含者第三不还果也(文)。

兴记上云。影坚成阿那含。说者不同。有经云。经文但言成阿那含。不说向果。故向非果。如婆沙云。影坚王闭囹圄。法食时佛放光。从窗入照王身。今息共遣目连令说法。王饥所急不能顿解。白目连曰。诸天食中何天美妙。目连初说多闻王宫美妙食时。王即闻舍令生彼天。作太子名最胜尊。寻来佛所。顶礼佛足。又造像功德经云。唯有北方毗沙门子那履娑婆。曾于往昔造菩萨像。以斯福故后得为王。名频婆沙罗。后因见我今得生天。有大势永离恶道。又未生怨经云。王即得道迹上生天上。故既得生天。明知非果。有云。王见圣礼。而饥灵故无力。能修胜果道故今终生天。尔前闻法受戒光照礼佛等力。自然断欲成第三果。二生合成就阿那含。故未生怨经云。王即于其日斯须息灭。举国人民靡不檗踊。即得道迹。故知死后得道迹。然经先言即得道迹。后方言上生天者。欲显得果。是彼天上非前人身。前师解云。非息灭后生天得道。故欲显得道与死日月。故言息灭即得道迹。就实应言即于其日即得道迹斯须息灭。有云。涅槃经云。王今杀父及须陀洹。上来二师并违经文。故今应言增那含。然着阿字执笔错也。如涅槃经云。若更受身名为那含。不受身者名阿那含。有去来者名曰那含。无去来者名阿那含。论有那含。有阿那含。阿那含者名为不还。那含名还。案此等文。那含向下皆名那含。以往生二十五有故。今此经时带预流果成一来向。彼涅槃经约住果故杀须陀洹。此经约向故言进成向。师子月佛本生经云。佛住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婆须密多。游竹园间狐树上下声如猿猴。或施三铃。作那罗戏时。诸长者及行路人竞集有之○耆阇堀山八万四千金色猿来集。菩萨复作种种变现○频婆沙罗王与诸臣往佛所。问曰。金色猿及婆须密多。过去因缘佛广答。猿因缘及师子月佛事等(云云)佛告大王。彼师子月佛。今此婆须密多是也○佛复为王说偈曰。戒为甘露药○止恶修诸善。尔时王同此偈。对佛忏悔○豁然意解成阿那含。案此经文。只着阿字。诸经并错。岂可斥耶。又复彼时既成那含。此观时重复成耶。答。一既有错。何疑断六品内皆一来向。向非一品。前后何怪。问。依彼前二师。涅槃文何通。答。彼耆婆语非佛所教。但随前而作此语耳。复有余说。不须繁具(文)涅槃经十七云。耆婆言○除佛世尊余无能救○我今愍汝故相劝导○大王闻是语已○而答曰。天为是难。不现色像。而但有声。大王吾是汝父。频婆沙罗。汝今当随耆婆所说(云云))。

疏云。问。父王已死。何由出声。答。为二。一云。父王得道。虽杀不死。是故能劝言。非是本文。乃是诸圣记为父言(文))。

满云。父王得道者。频婆沙罗王临终之时。以获阿那含果故也(文)观经疏云(嘉祥)何者其父本得须陀洹果。幽闭之目连说戒富楼那说法。故至那含。从初果𨒬得至第三果。若尔岂非大利益耶(文)。

又云。言父王小利益者。王本得初果。何以知然。出大论。太子瑜城学道时。至王城。提宿业乞饭。无量人观者王儿结誓云。太子若得道前常度我。受请后成时。则将八万四千人迎佛。佛为说法。于路得须陀洹果。故本得初果。今蒙发光照进得那含。故是小利益也。夫人大利益者。夫人闻说净土诸门。得无生忍故大利益也。此则是世王方便利益(文)。

问。教令正观为除疑心等文(五)

疏云。是为下结也。教令正观为除疑心。大本所明。以疑惑心修诸功德生彼国者。落在边地。复受胎生。故作此观令除惑也。障者大本言。唯除五逆非谤正法。故须作观。五逆重罪除六十劫死罪等。下辈自论(文)日想观下文。

十六观灭罪多少之文(六)

经云。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第三地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第六树地池等观)此想成者灭除五万劫生死之罪(第七花座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第八佛菩萨像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净除无数劫生死之罪(第十观音观)除无数阿僧祇生死之罪(第十一势至观)。

疏云。第三地观文有四。一渐想观。从若得三昧下第二实观。佛告下明利益。作是观下显观邪正。前水是想不能灭罪。地观是实。故能除断也(文)。

法聪记云。日水二观既在此土。使为后观之方便故不能灭罪(文)。

观经嘉祥疏云。问。何故观地水等而能多许罪耶。复不忏悔。何因得灭如此罪耶。解云。此中作念佛三昧。然念佛三昧有二种。一通。二别。但念佛名别念佛三昧。然佛国土树木乃至念佛等。通念依正名通念佛三昧也。念佛三昧何因能得灭如是多罪也。解云。佛有无量功德。念佛无量故得灭无量罪也。念佛正果可得灭罪。念今地水依果何得灭罪耶。解云。此是佛依果。佛无漏业所起。此树是佛树。地水佛地水。念佛地则是念佛。此地水柔软微妙。不如世间地水。何者天上宝物当传语往来。况无量寿佛果耶(云云)。

问。诸佛如来是法界身等文(七)

经云。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想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疏云。初泛明诸佛法身自在从心想生○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如似白日升天影现百川。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前明佛身菩萨。此显能随也。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变。法界为体。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者。得此观佛三昧解入想应。故言入心想中也。是心作佛者。佛本是无。心静故有。亦此三昧心终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文佛本是无。心静故有便。谓条然有毕。故言即是心外无佛亦无佛之因也。始学名作终成即是佛。若当现分别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法身之体名心是佛。望已当果由观生彼心作佛也。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以心静故诸佛即现。故云生也。亦因此观佛三昧出生作佛(文)。

惠远疏云。此中所观是应身也。已下如天台疏。仍不抄之。

兴记云○法师疏云。此中所观是应身也。若堪新义亦当此义。谓佛境智得言遍于众生心中。如佛地说。如来境地增上缘力。一切世间出世间善诸处境识皆得生起。如来明镜中众像现影。虽诸有情各有因力。而由镜智为增上缘乃得生起。如种有种。若无地等牙等不生(既是一切十八界影现显于如来圆镜智内。亦得如来大圆镜智之遍入一切众生心中。以一切影非镜水故)若依此义。法界身者是受用身。非理法身。一说此文大分为二。一就法身释。二是心作佛下约应身释(文)。群疑论六云。问曰。观经言。是佛是心。是心作佛。诸佛正遍智海从心想生。云何是心即能作佛也。释曰。案唯识之理。心外无法。万境万相皆是自心故。起信论言。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维摩经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故知万法皆从心变现。当用此心观彼佛时。阿弥陀佛为本性相。众生观缘彼如来不结。心外见佛。真如当观心变作影像相。是影像相名曰相分。能观之心是于见分。见相两分皆不离于自证分。见分之力能现相分。故名是心作佛。是相分心即是自证分。无别有体故名是心是佛(文)。

问。普杂二观差别文(八)

疏云。第十三普观普杂何异而为二也。普观作自身往想。称彼境界一一具观。杂观明佛菩萨神力自在。转变非恒大小不定。或随物现故名为杂。以此为别(文)。

远疏云。

经云。

观音势至圆光不同之文(九)

经云。次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髺。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文)。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文)。

兴记下云。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者。是明光形。照二百五十由旬者。是辨光用。虽是菩萨身量八十亿那由他等。而其圆光形离质之外百二十五由旬。所照三百五十由旬。问。观音圆光面各百千由旬量为形为用。答。此事难知。然应合举。问。二菩萨身大小量同。何缘圆光广狭不同答。由缘不同。不应致疑问。圆光既尔。身光云何。答。势至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经文自显。观音身光虽无经文。准论应同(文)。

安养世界菩萨声闻等光明经论不同文(十)

兴记下云。问。圆光既尔。身光云何。答。势至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经文自显。观音身光虽无经文。准论应同。四功德中第三德云。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发生尔何故两卷经云。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观音势至二菩萨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彼两卷经只举一界。此经与论通举余界。若具论者并照十方三千大千。各举一边不相违之。问。往生论意一切菩萨皆观四德。两卷经除二菩萨。余菩萨光照百由旬。又如智论。阿弥陀佛世界中诸菩萨身光常照十万由旬。如是不同云何通耶。答。就实光明及与诸德非无差别。由差别故然。往生论为观菩萨殊胜德。故举胜总释。如两卷经。为显二士最胜人。故举劣格量。亦可菩萨随缘显示。何容一定。不应致疑案之此二菩萨补处(文)。

往生论云

双观经云

大论云

大阿弥陀经上云。诸菩萨阿罗汉顶中皆自悉有光明所照有大少。诸菩萨中有最尊两菩萨○其一菩萨名盖楼亘。其一菩萨名摩诃那钵。光明智慧最第一。顶中光明各炎照他方千须弥山佛国中常大明。其诸菩萨顶中光明各照十亿万里。诸罗汉顶中光明各照七丈(文)。

问。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文(十一)

经云。作是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法忍(文说第九观)。

群疑论六云。问曰。观经云。作此观者生诸佛前。何因观阿弥陀佛愿生西方。只应言生阿弥陀佛前。而乃说言生诸佛前。释曰。此有四释。一释言。作第九真身观时。非直见阿弥陀佛。亦见十方一切诸佛。是故非直生极乐国。亦得随愿通生诸佛国。故言生诸佛前。二释言。虽见十方诸佛然作此观。本拟往生西方。如何通生诸佛国也。而言诸佛前者。以此观胜行者得生西方之时。非直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故言生诸佛前。三释言。此阿弥陀佛虽是一身。国中化佛其数无量。行者初生之时化佛云集。皆来摩顶为其说法。化佛非一故言生诸佛前。四释言。阿弥陀佛虽现一身。而此身多佛同。变相虽是一其体实多。以多诸佛于一众生皆悉有缘。并悉共变为阿弥陀佛。同在一处。犹如多灯光无各别不相障碍似同一光。佛身亦尔。诸一一佛各变一身。虽似一身其实多身。虽生佛前即名诸佛前也(文)。

问。观乎想文(十二)

经云。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顶相知是观世音智大势至(文)。

疏云。但观手相者有作头首解者。上言观音头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势至头上有宝瓶。以此为别。作手解者。上云其手柔软有八万四千画。以此宝手摄取众生。皆是经文用无失也(文)。远疏云。但观已下教人别之。但观首相即知二别。此观头首非观音顶上有化佛。势至顶上有其宝瓶。故观二首便知别异矣(文)。

兴记下云。观手相者。远云。非手应作首字。观音顶上有其化佛。势至顶上有宝瓶。故一云。非错手字为正。观音手端有其八万四千印文。势至无故(文)。

问。退菩提声闻生安养经几劫成初地耶(十三)

疏云。然彼实无中品应即得罗汉。复以不及九品。解云。菩提声闻往生彼国。无漏道熟便证小果。不守小位。而往还起大心进行弥速。五劫或十劫得成初地。如是阶级犹是其胜(文)疑云。

经说上品中生云。迳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迳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中品不说到地事)下品上生者迳十小劫百法明门得入初地(下中下下不说到地时节矣)。

问。中品生出家文(十四又中品生人应化中见何佛耶)

疏云。大本上品明其出家。中品不明出家。此中所明是则中品。若其出家。经云。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故知有也。而大本不明。据长时始终为语。今言出家者就短时为论(文)。

双观经下云。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求道时慈心精进益作诸善。德重所致中有殊。不能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时不慈心精进。益作善。德薄所致。其所衣被饮食俱自然平等。或德有大少别。知其勇猛令众见之耳(文)平等觉经全同之。

无量寿经上云。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花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少。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文)。

无量寿经述义记中云。以疑惑心间杂起故。全所修善不得清净。是故往生彼国之时。在边地不近佛所。于其见佛闻法之事不得自在。如在胎藏。无所见闻。是故名彼受胎生也(文)净土论上云。就化土中有其二种。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胎生土者复有二种。一狐疑人生极乐边地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不见佛。名之为胎(此亦无量寿经说)二者实有父母。名之为胎。如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此即阿弥陀佛亦有父母等。乃至化生土者如经论。具有三种。一者纯是大乘土。二者纯是小乘土。三者大小乘杂土(文)。

双观经义疏下云(法位)

边地者言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义。同边地之难。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地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边言其难。胞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况彼耳。边地者不同此方边地难。由五百岁后还得见闻三宝故。胎生者不同此方胞胎。由后彼国一向化生(文)。

极乐有时节劫数不同耶(二十二)

平等觉经下云。佛告阿逸菩萨。无量清净佛顶中光明极大明。其日月星晨皆在虚空中住止。亦不复回转运行。亦无有精光。其明皆蔽不复现。无量清净佛光明照国中。及炎照他方佛国。常大明绝无有当冥时也。其国中无有一日二日也。无有十五日一月也。无有五月十月也。无有五岁十岁也○无有一劫十劫也○无有百千亿万劫也(文)。

花严经云。娑婆一劫为极乐一日夜。极乐一劫为袈裟幢国一日夜。如是展转乃至佛刹尘数。最后世界一劫为胜莲花世界一日夜(文)

决六云。如判往生何啻九品亦为称凡夫。大略而说。

愿得如世尊惠眼第一净

豪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