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佛德大通禅师愚中和尚语录卷第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住甲州圆福寺嗣法小师禅庆编

年谱

后醍醐天皇元亨三年癸亥。师浓州岐县人也。其先势州藤氏之族。因事来此县。数世居民间。父尝愁无嗣。构堂于宅傍。安以观音像。晨昏礼敬祷得男子。经年不怠。一夕母有灵感而孕。方诞之日。瑞香盈室。邻里惊异。

正中元年甲子

二年乙丑

嘉历元年丙寅

二年丁卯师五岁。一日手持普门品。就父求教。父请比丘授之。随教随诵。比丘以为夙薰。彼观音像前有盘陀石。师就其上。礼拜念经以为日课。父谓天性。

三年戊辰一日有异僧。授师章句曰。性海无风。金波自涌。师问其来处。答曰。我自奥州来。言讫出去。师奔白父。父怪而追之。不知所往。乃惊叹曰。此文甚深。去奥州者。幽远之谓乎。

元德元年己巳。师七岁。父携诣郡之东山教院。启一大德曰。此子敏黠。愿隶左右。习以经书。若到长成。必归于吾。付以家业。大德一见器许之。爱超等夷。师勤学释典。兼习鲁诰。左之右之如取怀物。同学皆立下风。

二年庚午。是岁。师父从事于邻郡。忽遭横难。将受刑戮。尽室亲眷慞惶奔驰。师独诣观音像。怨诉祈念。从旦达夕。父果获脱。遂知师之诚心所感。特加爱重。师从此深厌世相。凡厕嬉戏之筵则蹙如。每入讲论之室则欣然。一日作和歌一首书屋壁。颇抒有为变迁无为真常之旨。见者靡不感异。

后伏见皇帝长子践祚元弘元年辛未(号光严院)

二年壬申

三年癸酉

后醍醐天皇再祚建武元年甲戌二年乙亥师年十三。父诣大德。欲与师归曰。此儿处俗。维其时矣。大德曰。此非泥中物。他时必冲霄汉。我为法惜人。若能得赎。虽命惟轻。而父不允许。归父半岁。切求出家。父母难之。因废寝食。父母百计慰谕不可。于是父母欲成其志。师闻叔父妙南禅人从正觉国师于临川寺。白父曰。若许我出家。愿归禅宗。南公在彼。天之相我也。父母曰。此儿自奋如此。岂小缘乎。宜托南公以投国师。明旦赴京。既至京访南。具陈其志。南曰。我是一个间人。岂受亲眷烦累乎。何况国师门庭峻严。而非少生劣机所堪。速去。师涕泣曰。远离乡井。已达宝所。纵受棒杀不去。南公不胜抚怜携诣函丈。国师一见乃曰。此儿骨格奇异。颇有博达相。宜名周及。即与剃落。又以长身呼高沙弥矣。乃命依春屋。

三年丙午(后伏见皇帝第二皇子践祚。号光明院)师依止春屋。屋禅定余暇。教以禅录。历耳不忘。过目必诵。屋奇之。白国师曰。高沙弥伶利。某如今事繁。愿付一耆衲。以与妙密钳锤。因兹令侍鉴翁。翁时为第一座。德望最高。师自业精进。奉仕不怠。旁又亲炙龙湫默庵。日增见知。

四年丁丑。国师有题友云庵偈。洛下老衲竞和。国师顾师曰。人称尔聪敏。试和看。师应声曰。岩树阴森日易昏。无心来往洞中云。凝然一杨乾坤阔。物外逍遥趣不群。国师称赏。

历应元年戊寅

二年己卯。国师一日讲信心铭。师谓默庵曰。梦幻空华何劳把捉。某于是知前前非。庵乃闻于国师。国师曰。高沙弥饶舌还添非。遂许做僧。受戒睿坛。归居临川。有劝之者曰。子于外学未尝染指。恐缺博识。且要涉独。师曰。若依本分。佛语祖语尚不可学。况于异端乎。虽如此支遣。实又思兹。一日密抽单位隐居城北。是岁十七岁。

三年庚辰

四年辛已师挂锡于建仁。盖为知丛林规矩也。一日长老上堂。师有所疑。乃上问讯。所疑不决。退思曰。今天下列刹此寺为古丛林。居住持者。非万人之杰。则千人之英也。而浅易如此。我又谁依。不如寻知识于大唐。由此切南游之志。今兹上皇创天龙寺。遣商舶求藏经于元国。于是喜而托之。秋发博多。冬到明州。大守钟万户以为贼船。舳舻数千防海上。商主通书以陈。疑怒不已。愈严禁防。

至正二年壬午(大元顺宗年号。乃本朝康永元年)逾年犹不许上岸。船中水尽数日。师与同志修圆通忏摩法。以祈雨水。密云忽布。大雨滂注。船中数百人。饮之得活。钟氏奇之。独许商人贸易。师密引一商人。告为求法来。彼慨然夜棹小舟邀。师直过明州。溯江而上。闻月江退居于曹源。兼程进谒。江感其远来。垂慈提诱。是年二十岁。

三年癸未(本朝康永二年)师晨参暮扣。孜孜参究。兀兀如痴。江甚爱之。书愚庵二大字并偈遗之。因以为号。偈曰。拙而且古直而方。诵帚忘苕帚亦忘。紫气无端出峰顶。劳他贤者到岩房(师后改庵作中)江一日谓师曰。老僧间居不行丛规。你逾万里寓此小院。实为可惜焉。须去大方观此土禅席盛美。异日扣我岩幽亦不难也。师因辞去。江以偈送曰。赠君一滴曹源水。涨起江西十八滩。八十四人草窠里。齿牙交下髑髅寒。师往挂锡于道场。有密禅人。与师同乡。有慈悲种。众推称菩萨。蕴日者术。屡劝师曰。公缘不在此。宜参方去。吾在此土三十年。诸方老宿门户多所参扣。公欲参那底善知识。我随其所欲而为控入。师曰。行解相应。得语言三昧之人。欲亲近耳。密曰。金山即休和尚。乃公之师也。遂偕行。其夜休梦。佛印元禅师。威仪堂堂入山门来。明旦以所梦谓众曰。元师一代宗师。而此山之中兴也。是为吉征。今日必有俊衲至。师果通谒。休开室迎接。待遇甚渥。进茶果次。休指柑子问曰。日本亦有么。师曰有。又指栗子。师曰有。休曰。佛法遍在一切处。来到此间作什么。师曰。不到此间如何见得和尚。休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师便礼拜。休曰。此子可教。乃令近侍。

四年甲申(本朝康永三年)休命充内书状。凡缁素献酬尺牍令师皆代。时金山火后重建佛殿。命师书上梁文。古今名贤题呑海亭。诗篇字划残缺。命师改书。一日数官人来题诗。皆曰。请日本及侍者书之。师出代又作诗。数官叹服。

五年乙酉(本朝贞和元年)师年二十三。移择木寮。职罢持净。

六年丙戌(本朝贞和二年)休命侍衣钵。师晨夕商量诸家宗师语脉。靡不参决。间又披阅藏经。时有耆衲皓玉山。精炼教乘。师就质性相旨。诸义炳然得无碍塞。一日慨然曰。夫佛祖道离文字语言相。吾动囿于名相胶于文笔。不能洒洒落落。何愚哉。乃诣丈室扣至要旨。休曰。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切莫摘枝叶。退呈所解。休叱曰。不见道。言无展事。语无投机。滞句者迷。承言者丧。又举夹山见船子因缘。征诘曰。你只向他欲开口便遭打落水中处看去。师蒙垂示。泫然泪下。自是顿息身心。如枯若槁。

七年丁亥(本朝贞和三年)一日休谓师曰。昔大慧在梅阳入室。时鼓山长老潜混众底。慧举竹篦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唤作什么。山出夺取竹篦。慧敲卓子曰。唤作卓子则触。不唤作卓子则背。唤作什么。山踢倒卓子。慧指虚空曰。唤作虚空则触。不唤作虚空则背。唤作什么。山打觔斗出。言未了师脱然契会。即呈颂曰。不知禅者非禅者。二十余年只一疑。打破鼓山涂毒鼓。普天匝地尽弥弥。乃辞归日东。休以偈留之曰。鸡声唱彻炎天晓。已向声前契祖机。杨子江流东入海。临流未可买舟归。休有雪子吟。师和曰。谷响若非真赏音。松风永夜不鸣琴。更令雪曲别相似。林下谁人免陆沈。休谓人云。及子得。又自赞顶相与师曰。妙高峰顶行舟。杨子江心走马。唐人不识这容仪。付与日东及侍者。是岁朝廷敕金山修水陆会。老宿大官俨临法筵。一时胜会也。东西两序拔其尤者。命师充东藏职。月江有颂。数首贺曰。金乌玉兔如梭急。八骏如何追得及。滔滔杨子大江流。夜半穿靴水上立。龙宫海藏尽豁开。赤手抉得摩尼来。万刃龙门一跃过。不假霹雳轰春雷。者回重入德云室。不用参寻经七日。金鳌背上棹臂行。尽得真人好消息。埼楚石噩梦堂。参休次。见师甚喜。楚石寄颂曰。信得及时明得破。无边海藏尽掀翻。休翁古佛呵呵笑。镇海明珠只一丸。师次韵为谢。由兹名喧诸方。一日有亡僧。请耆宿并头首。各演佛事。众中有忌休厚于师者。俄于。阇维场请盖棺佛事。师率出唱云云。一众吐舌。诸方传誉。

是岁二十五。

八年戊子(本朝贞和四年光严院长子践祚号崇光院)师又居衣钵阁。休常属知事僧曰。宜设异羞奇膳以待及藏主乡人往来有不虞求。是故和僧时指金山为安息处。石室龙山时时往还。石屏抱疾来。师迎加医治。严寒衣薄。与堵罗绵被。不久得差。古源观师与耆宿评论寺务指挥行力曰。及藏主前身必此间人。否则语言圆熟安如此耶。

九年己丑(本朝贞和五年)师自编著述呈休。休序于其首。题曰。癸亥集。虞伯生跋于其尾。

十年庚寅(本朝观应元年。时师二十八岁)腊月。休示微疾。顾师曰。此病不起。孟春过半。必取灭矣。吾残息未绝。你速归日本。甚惬病怀。师曰。某执侍七年。今何特地乎。数日休又曰。时不可失。师退思记。尝辞母约曰。过テ十喜秋必归省。今偶然耳。乃诣丈室告辞。休且且悲。乃命笔曰。日东周及藏主。自侍香典教至居间。皆得以代昏耄。检阅之劳可嘉也。今其归里。偈以勉进云。偈曰。裴寺相亲阅几秋。左控右索出时流。机轮三转轮元净。定慧双诠慧匪修。睡虎耽耽抛故穴。游龙矫矫奋灵湫。好翻一滴长江水。涨起东方广海州。后龙山次韵曰。参扣金山已七秋。洋洋韵度异常流。藏无大小都容摄。道绝功勋不用修。但得擎头还戴角。自能倒岳又倾湫。苍生渴望多时也。霖雨何妨遍九州。休亦嘱曰。你归乡国。不要出世。须是山林树下得坐披衣。专一做静地工夫长养圣胎。他时异日向孤峰顶上发挥吾道去在。师作礼而退。便至明州。

十一年辛卯(本朝观应二年)三月解缆。海程经日。风波多难。樯倾楫摧。七楫六失。北野天神如梦有冥助。四月达博多津。龙山喜师至。相伴赴洛。到赤间关。有大鉴旧题。师和云。到赤间关访故踪。城门直对海五宫。波沈宝剑蛟龙护。岛压明珠舟楫通。树色满楼还细雨。钟声隔岸又回风。瞻望颇觉皇都近。五色云浮日上东。六月达兵库津。数日染疾寓广严寺。七月复初。将至浓阳省亲。时正觉国师灼化于京师。默庵遣僧迎师。师告以易法嗣事。庵以闻国师。国师曰。渠遍参南方知识。何忘觉城东际。庵告此旨。师归省。国师出迓。因问春秋。对曰。二十九。国师曰。你青年往还万里。我幸长寿再得相见。在兹相伴。甚惬老怀。乃许挂塔。维那报以众盈。国师曰。堂中有病僧也无。曰有。国师曰。令彼起单此参堂。东陵住天龙。与国师日夕往来。命师通事。有僧自江南归。传佛通计并遗偈。偈曰。生也不来。死也不去。出头天外看。日轮正卓午(即休敕谥佛通禅师)师举哀作偈云。临行犹道不来去。又是福州人肚肠。痴囝不承即罢业。苍天声里泪痕长(福闽子曰囝。父曰即罢。福州人弄肚肠。故曰。又是福州人肚肠。佛通禅师福州人也)九月国师迁化。会下僧太半散去。师曰。我少年辞去。今来遇寂。不获奉勤。宜就塔下心丧三年以报受业恩德。故留临川。腊八龙湫寄偈云云。师次韵酬曰。未决如来一大缘。春风南国几啼鹃。归来月忽初八。孤负明星又一年。

文和元年壬辰。正月十九日。值佛通忌。有颂曰。金鳌背上觅通津。没兴遭他脱赚人。一曲杨华多日泪。又添柳色雨中新。

二年癸已。师年三十一。龙山受敕于南禅。访师于临川。请云。江南丛林以书记为重任。茍无其才则阙焉。公也异域之莫逆也。愿以旧好而居此职。师不获已而就焉。翌日作淋汗疏。山览曰。老作实无一字遗恨耳。东陵居东堂。称赏曰。此位得人矣。至结制秉拂。僧问。唱谁家曲。宗风嗣谁。答曰。杨子江头杨柳春。杨华愁杀渡头人。其夜果有不意之变。退寓于少林院。竺堂住万寿。请师充纪纲。以瓜葛好辅之。

二年甲午师又回少林。四来兄弟憧憧不绝。一夕忆佛通之悬记。慨然曰。春秋之富渐将衰。林丘之素不可愆。翌日发足。

四年乙未师寓止于摄阳栖贤寺。住持教外高识博达。辨若悬河日夕道话。称师高论。

延文元年丙申

二年丁酉师居播州安田北山。语人曰。好静处太适野情。

三年戊戌

四年己亥。师出安田。一冬一夏处处住庵。枯槁冷淡而居

五年庚子

庚安元年辛丑

贞治元年壬寅丹州神池有教院。彼有久向师风者。预构小庵迎师。师应之。

二年癸卯一夕有僧。来求随侍。不许。徘徊庵外数日不去。师感诚素相容坐期。此僧沉静寡言。不卧不眠。汲水拾薪。奉事拳拳。解制夜月下唱曰。诸法同镜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别痴恚爱。唱讫而去。不知所之。师后语人曰。彼异僧也。特来欲验我行业。虽然早是被老僧勘破。

三年甲辰。师尚嫌山浅。入槙山隐于西岩。其山深远幽邃。无人能到。乐而居焉。一日有偈。书壁曰。有个禅翁无所能。几年孤负蜡人冰。特来禁足西岩屋。做得云中度夏僧。既而山童樵夫自然相狎。胥吏氓黎远近往来。夏毕逃去。次前韵曰。万事拌心无不能。寒岩一夏坐层冰。秋来忽有他山兴。啼鸟声声佛法僧。即往丹之后州。结庵于世野山。

四年乙已。师年四十三。出世野移州之漆原。于时英灵仲居金山天宁寺。师之南禅旧识也。檀那大中臣那珂宗泰慕师道。与灵仲相谋。虚金山坚请。师谓。金山江南缘遇之地。乃往而应。众仅十余员。印四次香。八时禅坐。余乃诵经咒以消息。或雪中冷坐。减服远炉。或月下立禅。自夕达旦。非勇猛精进者。则难预众员。小根劣机望崖而退。或问曰。既是为禅和子。何必每日孜孜念经咒。所不取者也。答以偈。偈云。黄金实是非泥土。泥土且从何处来。为问世间多智者。分明指出绝疑猜。却问曰。变大地作黄金者。指黄金为黄金人。优劣何如也彼无以对之。

五年丙午

六年丁未应安元年戊申

二年己酉(时师四十七岁)石室居天龙。送中赞侍者参师偈末云。龙门年老无龙句。且听丹山彩凤吟。又云。为问愚中除我外。旧交谁是白头翁。

三年庚戌少林同门欲起师住栖贤。辞以颂云。见齐师尚减其德。跋鳖争追天马驹。但愿同门众禅伯。莫令小弟出山隅。

四年辛亥(后光严院长践祚号后圆融院)

五年壬子(时师五十岁)龙湫寄颂招。末句云。前修曾到高安后。不忘乌藤六十恩。师次韵酬曰。上有干兮下有坤。如何敢发一虚言。直饶化得身千亿。端的难酬师大恩。

六年癸丑横山特峰每每谓众曰。汝等何不参愚中和尚去。由是彼会里僧竞来求相看。师不许。彼亦不去。山中山外处处群居。师曰。老僧不会禅。又不明道。诸衲群居。彼此何益。不如老僧出山去。檀主闻之。烧庵逐僧。然四来亦不绝。师坚闭门不应。倘有难回避。皆以交友相接。师常呵责参徒用坐具袜子。或问之。对曰。坐具袜子欲何求耶(盖取德山道莫展炊巾这里无残羹𨨿饭之意耳𨨿音搜。饭坏。俗作馊)。

七年甲寅

承和元年乙卯。冬大雪。时有心源老人。洞下饱参也。见师冷然孤坐云。山形拄杖犹不如师天真也。师云。公莫作普州人好。因作颂云。寒酸实有天真乐。四立壁中三脚驴。况是夜明帘外客。山形拄杖岂相如。源云。山形拄杖外。请为我说家传拄杖本末。师亦云。吾家拄杖不方圆。越出威音古佛先。谩把有无论与夺。芭蕉未会祖师禅。腊月十四夜看宗镜录。忽闻迅雷作二偈。其一曰。惯钻故纸不间眠。也解通霄磨碌砖。忽被雷惊申只脚。依然踏着旧青毡。其二曰。禅中教与教中禅。隔得虚空作两边。雪里梅花如不别。西来玄旨赤乌年。

二年丙辰(时师五十四岁)普明国师在于丹后州云门。欲识师去就。时时相招。师以偈谢云。今日明朝月又年。病身匍匐涉迁延。太虚一片磨秦镜。方寸何劳关口宣。国师有云门一曲轴。命师跋其后。师赓其韵云。灵根同气不同条。每恨身因何所招。一曲顿令忘彼我。德音岂假九成韶。国师云。此偈以足看心肝。假使九牛牵。他也不回头。

三年丁已正月五日。梦中有感。自号岳松子。因作颂记曰。祝融峰顶万年松。化作斑鸠入袖中。应是荫凉天下者。为君叶叶起清风。此岁夏。问安投云门。国师作偈谢来访。师次韵曰。老禅方丈日如年。落得细论文字禅。刮瞙须还金色佛。炼丹岂若地行仙。梦中荣辱有何命。毫末功名未必天。风月打开无尽藏。破沙盆内煮山川。又呈一颂。有等间润色三春雨。造次清谈六月冰之句。国师以称绝作。

四年戊午

康历元年己未师于寺侧别构一室扁大因。屏居宴如不通人事。虽侍奉僧罕视其面。或拾果经旬。或吃粥度夏。山禽野鹿就手而食余果。

二年庚申

永德元年辛酉师访旧识于丹州。取路诣九世户。有颂题天桥曰。天桥不可不来游。足见神仙巧运筹巨蟒蜕鳞横曝骨。长鲸露背未抬头。蟠桃结实乾坤老。溺水无波日月幽。夜半凭谁藏袖里。持将归去壮皇州。

二年壬戌(太上皇践祚后圆融院长子)

三年癸亥九月晦日。遇正觉国师远忌。设斋以述二偈。其一曰。凤凰枝上落巢儿。脱死巅崖何所依。丹穴霜枫今日雨。可怜滴滴滴缁衣。其二曰。三十三回唯此心。黄金不得铸黄金。真风若许一言赞。天下龙门超古今

至德元年甲子▲フトシ△

二年乙丑今兹师归浓之旧里。营父远忌兼省后母。

三年丙寅

喜庆元年丁卯有僧举曰。昔有一座主。问觉仙长老。如何是教外别传旨。仙答曰。▲ホトトギスソカミ△别都顿宜寿。师即曰。予当初若得见之。即与此颂看他如何。颂曰。撒手悬崖未十成况乎起念作经营。劝君欲达吾宗旨。且待泥牛水上行。

二年戊辰

康应元年己已(时师六十七岁)二月。师谓徒曰。吾居此久。弃去数回。而因檀信有缘不遂其志。偏似熟处难忘。不如逾海浪游。侵夜与同志四五辈遁去。有留别拟古二首。其一曰。昨日寒谷冰。今日东流水。笑而将出门。有忧亦有喜。其二曰。将谓有许多。元来无多子。大圣现泗州。一去三万里。乃游于土州五台山。缔庵于新田山中。同郡有▲ニラフ△韭生山。师恶其名不雅。改号二老峰。和言相近故。盖又拟庐山五老峰。解制后将移于彼。一夕海上恶风怒号。波涛若山。有小舟来。飘飘如叶甚危。师不忍见。烧香念咒。冥乞求护。俄顷风静浪恬。忽金山檀那父子相追乘此舟来。师感而曰。因缘谅不浅。相将归金山。

明德元年庚午三月八日。遇横山特峰十三回忌。其徒请师拈香说法。共前夜拜遗像而述偈曰。孤影临崖能几时。祖宗累卵岂堪支。不敲常照寂场户。我此心肝说向谁。

二年辛未是岁金山檀越。罹逆臣余殃。将遭族灭。赖师道力。立得平安。

三年壬甲

四年癸酉师因看宗镜录。着禀明钞。

应永元年甲戌(时师七十二岁)八月。登普甲山居云庄庵。有偈曰。年将八十可言老。事昧寻常岂免嚚。但愿云庄丹穴里。看山看水得终身。细川京兆时守丹州。遣州留守坚请师回金山。

二年乙亥▲ネ△

三年丙子三月。出金山游纪州。寓于根▲ゴロアラミ△来寺。七月。安良见运胜居士。创龙门庵请师(后改禅头寺)。

四年丁丑(时师七十五)与衲子十四员坐夏夏末示众曰。龙门一众玉棱层。内证还如寒谷冰。不向镬汤炉炭避。顿明心地绝炎蒸。八月出龙门。将赴九州。道经艺阳。小早河平氏春平。久钦师道。忻然相迎。要为师营精舍。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乃名寺为佛通。盖志慕先师也。众仅十余辈。昼夜禅诵。与金山规矩同。

五年戊寅方来衲子渐集。摆拨不去。山间野外木食涧饮。盖欲伺余光于壁外焉。

六年己卯寺门右边。奇岩抽地千尺。怪松盘屈。垂萝夤缘。其上有布水。名银九瀑。傍构浴室。扁无垢界。师有偈曰。三千尺白碧岩前。护法银龙下九天。殊欲庄严无垢界。碎昆岗玉作飞泉。丈室名观瀑(后改观白)山顶造亭名含辉。风磴云梯曲折而登。师题偈曰。草鞋跟断震岩谷。冰雪俱消一径通。收拾龙渊西面胜。和亭移在此山中。

七年庚辰七月。师有金山之行。因旧檀恳请也

八年辛已(时师七十九岁)春窃去金山。抵播州杉原寓于安乐寺。去寺不远有古禅刹。号云门。师爱其地幽僻。卓景德庵。庵前有窝安地藏像。像前叠石为塔。名若耶。冬佛通檀越坚请还艺州。

九年壬午。怡云来访。袖中出一轴云。某东归时。道衡平和尚辱赠言三章。特来呈和尚。意见于颂并序。序云。吾弟及长老看之。必起三十年同参之怀。颂云。等间提起破沙盆。三世如来一口呑。话到新罗谁又委。岳聋直下海騃孙(后侍僧问云。此扑句难会。如何。师云。松源老后耳聩。故云岳聋。海騃者。江南呼淮海人为騃子。盖指虎岩。平者予法兄也。别来五十余年。沧溟万里外。不图看此佳惠)云又出十牛诀一卷曰。是吾祖痴兀翁之所著也。乞师一览。而跋后以传后学。师乃跋焉。今年秋。师去寺数百步。别构草庵。小可容膝。扁肯心。师盆倦应接禅寂于此。紧掩柴户。钉无言榜。书壁间曰。肯心毋劳赞底沙。种豆何曾得稻麻。动用之中收不得。三千里外摘杨花。摘杨花也好笑。夜来依旧罢旋绕。衲被蒙头眼还聋。始见心印甚奇妙。甚奇妙兮不可量。无缝塔前甚彰彰。谓之肯心谣。时师年八十。

十年癸未四来云衲参扣不已。因兹诸徒于寺外建向上庵。可容百余员。傍造茆堂。寻常说法上堂于此。厥后一个半个各缔小庵。

十一年甲申春退居肯心。痛斥参徒下语商量徒取口辩。坐使真宗流为戏论。结制日说偈示众曰。老能题壁存何物。古佛赵州只有无。为报祖师门下客。万般不若觜卢都。一日有僧自九州来。持石像呈▲オモト△师乃云。在昔八幡因地。在丰之御许山。修道功成。号御许权现。后因天降八旒幡。号八幡大菩萨。此石像者。修道时自所镌本地弥陀尊容也。某有梦感得故持来。愿为此山之镇护。师乃经始灵庙。不日而成。迁宫之时。野鹿群至而鸣。人以为瑞应。盖国俗以鹿为此神之使者。冬金山檀那老病。痛念今一瞻礼。其子并孙特来白师。于是有金山行。

十二年乙酉二月。自金山回佛通。建喜悦堂。

十三年丙戌(时师八十四岁)尼松岩兴造含辉为师塔所。落成之日。请师拈香说法。师述テ偈曰。愚中老汉克承当。兴造含辉占上方。便为松岩分半座。释迦多宝佛同床(中央安多宝塔。左挂师顶相。右立松岩牌)师一冬宴安于此。檀施甚厚。普施众僧。轮次斋会禅坐。道话曰陪禅曰夜话。

十四年丁亥兹岁源相公遣小早河则平求法语。师乃述劝发文答之。

十五年戊子(时师八十六岁)九月。相公差则平为使。请师入京。则平预虑师弗起。来致命云。相公云。今天下不可一日离京师。我志只在欲一瞻礼而亲听慈诲耳。又云。师若不起。罪在你身。籍没你本贯地。你族受罪者伙矣云云。师云。子今因我受斯责。岂以老病辞乎。乃赴京师。十月某日。已到山崎。遣使报相公云。老僧有誓。不可入帝乡。须于城外相见于是相公命畠山细川二官人。迎錧于伏见藏光庵。相公来参。礼了不伸一问。悚然而去。特命鄂隐。点城外五处寺院。择其所錧地。师皆不可。自寓于等证院。相公又来参。便问佛法至要。师曰。世尊二千年前。以佛法付嘱国王大臣。只如当时受佛敕底记得么。年代深远还忘却么。此事元来不从人得。今远远地。唤老僧来为甚么。虽蒙所问。都无一法为公可说亦无一事为公可付。直饶说得浩浩。付得密密。于公分上翻成剩法。是故古人云。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还会老僧不说底道理么。若能会得。三世佛语。历代祖语。一切皆不过虚妄。又曰。今自天下太平。只要相公平常安隐去如何平常安隐见。天即是天。地即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谷丰熟。百姓安乐。上下和睦。国家宁静。如此而已。别无佛法道理。虽然公到此。着力一回始得。又出金刚经请讲说。师举经云。会么。良久云。三世诸佛及法。皆从此经出。未审此经又从那里得来。又云。世尊昔在给孤园。持钵乃至敷座而坐。当恁么时。来曾措一词。善现忽出赞叹曰。希有世尊。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且道。赞叹是甚么。护念付嘱底亦是甚么。又云。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正是与此段一般。此段分明见得。余段自然见得。水到渠成。不用费力。则与老僧所谓不说底道理。如合符契耳。相公信受而退。乃赏小早河。赐以庄田。光荣未曾有也。凡京洛缁素贵贱竞来求谒。坚拒不接。夜中潜出东山。将赴纪州。已到河州。相公差使四追。小早河金山河州留守游佐。相追而至。有相公手书。叙以再会。师迅笔回法语一篇云。奇哉奇哉。灵山会上。龙袖拂开全体现。少室峰前。象王行处绝狐踪。毕竟如何。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捷始应知。且曰。予本山林不羁之士也。然而至化难逃。枉应台命。古曰。一之谓甚。岂可再乎。相公命藏光休翁慰谢。且曰。去留任师意云云。师到纪之禅头寺。

十六年己丑春相公遣金山持实。入山致敬赐紫方袍。师谢以偈曰。拈华微笑祖师禅。四七二三言外传。超越前修慈意切。赐珍衣覆野僧肩。师将赴艺阳。次ス泉州ニ。相公遣则平持实。留师回禅头。不则回天宁最好。师作偈献相公曰。偿却赵州行脚债。自携藤杖在途中。因于来命重丘岳。又向丹金投老蒙。相公甚欢。师夏金山。谓众僧曰。我在此不久。来秋必行脚去。有人闻之。欲创寺迎师。师闻而笑。一日拈主人公话示众云。人人一个主。面目悉端严。鼻孔唇皮上。前三与后三。又曰。佛法无多子。人生易白头。汝等痛着力究取一段大事云云。一夏入室道语。昼夜无倦。而缁素相见。限七月十六日由此贵贱四来。受衣盂者不可胜记。五月。相公使持实赍书。赐紫伽梨沉香等。又求法语。师述坐禅铭应之。又就テ山设故相国追修会。特请师拈香说法。八月十五日。师携杖登山。于寺东北隅定阇维场。其夜侍僧梦。有一大殿。梁栋摧折落地。于是众知师入灭时至。十七日。僧示微疾。先是相公请预修佛事。涓取二十四日。知事因师不安。屡乞前日营辨。师云。相公涓取某日。老僧行脚有何妨乎。二十四日。设大会斋。诸般佛事毕。自书香语。付持实速归京师。持实迫入灭时到而不忍去。日将晡。师知持实未去叱曰。老僧行脚决在明日。预修者延寿之善也。这回以庆而复命。岂可兼凶而闻乎。速去速去。自书棺铭曰。学得无为日。心空及第时。胡歌十八拍。节外复生枝。二十五日。有施主设斋。师曰。昔纯陀伸如来最后供养。得福无量。彼今日饭我。且道。有何所得。良久曰。有利无利。不离行市。斋讫命棺置床下。谓侍僧曰。汝等待我残息绝。阇维莫移时。莫剃发。莫澡浴。中阴忌日。切不用营斋供。昼夜禅诵。只如在日。各乞荷担大法。以报佛祖恩。即说遗偈曰。出行得好日。快马痛着鞭。万回瞠其后。云门岂争先。又曰。古德曰。一切众生不解如是常寂灭相。忆想分别妄云有生死。夫常寂灭相谓本来面目。赤肉团上壁立万刃。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汝等切莫向外驰求。言讫跏趺而逝。手足屈伸不异平生。久而颜色不变。怡然有微笑之貌。夜分以遗命荼毗。分灵骨建塔于天宁佛通两寺。平生所剪爪发。僧尼安奉。往往获五色舍利。凡所住寺院。无大小皆禁尼女入门。师阅世八十七。坐七十一夏。九月十三日。敕谥佛德大通禅师(今至宝历八年戌寅实得三百五十年也)。

师南游成辨。见于月江诸老偈颂。东陵龙山石室三大老。唱酬推重。脍炙人口。昭在人耳目。无几而有不意之变。退应佛通之悬记。普明国师云。才高谤起。法盛魔生。况前五百年僧。而非今时底。禅庆服勤七年。凡所见闻。唯是撮其梗概。以系其年。应永二十八年岁在辛丑正月日。

旧跋

大通禅师蚤游大方。投合明师的受记莂。较复东归。远迹林下五十余记。暮年道德光明盛大。上及王公将相。钦之仰之。即一佛出矣。世皆识之。不待载录。然而初度祥应之非常也。中间出处之不茍也。以至临于鹤树预克时日蜕焉脱去。非侍于左右。目击事实者。孰得而审焉。禅庆上人久入其室。总括初终。作年谱一通以示予。简而不遗。质而不俚。庶几乎播之四方。传之千载。使见闻者知有末法一段希有之事。仍记矣。戊子十月。相公迎师馆于等证也。予携草堂先师肖像求赞。便书以赐焉。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是谁。虚空有尽。争取忘师之真慈乎。以是观之。法门瓜葛间。先师最辱师知可见矣。予则愿幸其道德之传永永不朽也倍万恒情。不亦宜乎。谨赘一偈于编末。以志其喜云。祖咏曾编佛日年。尚经莹演璧归全。大通来往两朝迹。手市ニノ卷晴窗快睹先。

应永三十二年大岁乙已七月法属小比丘得岩拜书焕章老人曾命工板行。置于京师经生家。近年其家火。板亦为炉矣。于此小师德茂书记。慨然募缘。甲之正经住持道灯。正安住持正玄舍财。景逮上人施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