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二

(◎此下明依理行顿示断证因果相分二◎初显因行分二◎初自利次利他初中又四◎且初明妄想不实以破我执断烦恼障)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问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问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问妄想体。唐译云。是何而生。因何而生。)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问妄想处。唐译云。谁之所生。)

(记曰。从前通辩一乘理行因果行相已竟。此下明依行造修断惑证真之次第也。由前果德章云。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将明依行造修,先破二执,断二障为要。此问妄想云云,乃先断烦恼障,破我执也。问妄想者,谓一切众生及外道阐提恶见,皆因妄想而有。又云妄想无性。又云无妄想即寂灭真实处。大慧意谓既云妄想不实,不知如何是妄想。且无妄想即真实处寂灭不生。不知此妄云何而生。是何所生。因何而生。从何处生。盖妄想乃烦恼之根本。故此科云破烦恼障。)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

(记曰。此答妄想相,及妄相生也。种种,乃一切圣凡心境世出世间真妄诸法。义,乃名相也。谓于此诸法不了唯心,于中而起虚妄分别者,即名妄想。但法不了唯心,于中而起虚妄分别者,即名妄想。但一念计著,即妄相生。此总答问义。下文释其所以。)

大慧。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

(记曰。此释成妄想之所以也。唐译云。一切众生,于种种境,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计能所取,虚妄执著。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心心所法相应起时,执有外义种种可得。计著于我及以我所。是故名为虚妄分别。意谓无明是妄想因。以无明不觉自心现量。故见似外境,执以为实。能取所取虚妄计著,分别有无者,是名妄想。谓妄相之名相,依士释。其我我所,乃妄想生处。谓名相之妄想,依主释也。以心境互为缘起故。妄想习气,皆烦恼障。计我我所,皆为我执。心心数者。心乃八识心王。数乃五十一心所法。谓是心家所有之法也。分为六位。一遍行五。二别境五。三善十一。四根本烦恼六。五随烦恼二十。六不定有四。八识各具,随分多寡,识论具明。)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著生。

(记曰。此大慧牒上佛语,以起下难。唐译无此文。)

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唐译云。离诸根量。宗因譬喻。)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魏译云。堕世间论。唐译云。所言乖理。)说一生,一不生。

(记曰。将明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故此问妄想生不生也。此因世尊上言不实妄想从计著种种不实义生。故大慧即蹑所说而设难世尊亦堕有无二见。将以辩明不生灭心耳。意谓若妄想从彼种种世谛不实义相生者。且彼世谛向堕有无四句见相。而世尊频言彼诸法体,离性非性,离四句见。且离四句。即彼世谛而为第一义谛矣。经云。世间诸因量。求过不可得。故云,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既二谛平等无二。世尊何故偏于世谛处言生妄想。于第一义处而不言生妄想耶。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然二谛同离有无。何故一处说生,一处说不生。此其世尊亦似愚夫起二种计,堕邪因论矣。)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记曰。此释不堕二见之所以也。佛言。我非计世谛处生妄想。亦非计第一义谛不生妄想。所以者何。以我不起有无分别心故。以不见有世谛相故。故云外现性非性以了彼诸法但唯自心所现,故分别不生。故云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

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

(记曰。此释说愚夫妄相之所以也。谓我所说,非是说世谛处能生妄想,但说愚夫自心所生种种妄想耳。以彼愚夫妄见现前种种事业,不了唯心,故取以为实,妄生种种分别计著。是故我说为妄相生也。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境界何由立。故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经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故随次明之。)

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记曰。此世尊自述说法之本怀也。谓我因见众生于种种诸法,而生种种计著分别,坚执不舍。如此愚夫,云何能得离我我所执著邪见。云何能离作所作善恶因缘生死过患。云何能觉自妄想心量。云何能得转五蕴身得意生身。变无明识成究竟智。明解一切地。得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想相。我为愍彼愚众生故。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欲令众生知如实义。庶得解脱自心中种种不实妄想耳。我为要众生各各了悟自心故。非是说世谛处能生妄想也。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者。以五法自性,皆迷悟边事,若究竟自觉圣智,悉皆离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   从此生世间

妄想著四句   不知我所通

(记曰。此颂总责愚夫不达佛意,随语生解也。谓我说因缘生诸世间者,意显诸法本无生故。而愚夫不达,乃又依因缘复起四句妄见分别。此不知我所通义也。)

世间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不从有无生   亦非非有无

诸因及与缘   云何愚妄想

非有亦非无   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   心转得无我

(记曰。此颂诸法本自无生也。谓世间诸法,不属有无四句而生。故我说因缘,以显彼无生意耳。云何愚夫于因缘法中,复起妄想作有无四句见耶。若能离四句而观诸法者,则当下心转得无我矣。)

一切性不生   以从缘生故

一切缘所作   所作非自有

(记曰。此颂释诸法无生之所以也。谓一切法本自无生者,以从缘生故。既从缘生,则生但缘生,非自生也。作但缘作,非自作也。故云所作非自有。以自体不有。以自体不有,故不生耳。)

事不自生事   有二事过故

无二事过故   非有性可得

(记曰。此颂由因缘故显不生也。唐译云。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无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然事,果,皆言缘也。谓缘不自缘,必由于因。如果不自果,必由于华。若不待华而果,则果有二果之过,是无因也。故缘不由因而缘径生者,则是世间计四大能生,堕无因过矣。若从因缘生,则无二过也。然缘必待因,是缘不生也。因必待缘,是因不生也。因缘既皆不生,则所生之法,亦无自性可得矣。以无性可得,故生本无也。故云不生。)

观诸有为法   离攀缘所缘

无心之心量   我说为心量

量者自性处   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   我说名心量

(记曰。此颂示自心现量观也。由上言愚夫于种种诸法不实义,起种种不实妄想分别者,以不了唯心现量故。第恐闻者不知如何是自心现量。故此特示之曰。若正当观诸有为法时,不起心分别,于所缘境,斯无第二念,则但是一心。即此离念之心,便是自心现量。故云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也。现量者。谓五识之初,同明了意识,映五尘实境时,分明显现,无少差谬,不起第二念分别,是名现量。若刹那流入意地,起心分别长短方圆青黄等假法时,便是比量心矣。今云诸有为法,即五尘境。攀缘,即第六意识能分别心。所缘,即彼诸法所分别境。离,犹绝也。无心,无第二念分别心也。故魏译云离念及所念。谓观有为法时,但不起心分别,自然心境双绝,寂尔灵知。经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以无憎爱念,故云无心。论云。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此所谓无心之心量也。然量之自体,能所双绝,心境俱离,究竟妙净。故说有自心现量耳。)

施设世谛我   彼则无实事

诸阴阴施设   无事亦复然

有四种平等   相及因性生

第三无我等   第四修修者

(记曰。此言观成得益也。彼世谛我,乃一切众生五蕴,各各执为我者。诸阴,即内五蕴,乃自计为我者。总名诸有为法。皆所缘境也。谓若观自他根身时,但不起心分别妍丑美恶,则心体寂尔虚闲,自然爱憎之念不起。如云恰似木人见花鸟。斯则一心不生,万境俱寂。而所观者,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故彼我根身尽皆不实。不实,则自然平等如如矣。相,即自他根身。因,乃生因。性,谓不生性。修,乃能修之人。修者,即所修之法。所言平等者,谓相与无相,生与无生,我与无我,若人若法,皆平等矣。故云有四种平等。此唯心现量观成,法尔如此。)

妄想习气转   有种种心生

境界于外现   是世俗心量

(记曰。此言六七二识转似外境,为世俗心量也。妄想,六识。习气,七识染污无知也。谓第六识,依染污末那,引起八识含藏种子习气,熏发转变,而有种种分别心生似外境现。执为实我实法。不离唯心,但妄见耳。故云是世俗心量。)

外现而非有   心见彼种种

建立于身财   我说为心量

(记曰。此言前五识心量也。谓外境虽现,其实不有。彼乃八识亲相分。但以妄见执取而作种种诸法事业。以为资生自处。依之建立五识身财。然皆不离唯心。故我亦说为心量。)

离一切诸见   及离想所想

无得亦无生   我说为心量

(记曰。此言转识成智,以明真唯心现量也。谓能了别者,八识之见分。所分别者,八识之相分。然真如自性,心境双绝,一切皆离。故云离一切见,及想所想。到此泯绝无寄。而自亦不可得。当体独立。寂灭无生。故我说此为真唯心现量也。)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离

谓彼心解脱   我说为心量

如如与空际   涅槃及法界

种种意生身   我说为心量

(记曰。此言真如一心现量,真妄双绝,以明究竟真无我义也。以心境双绝,故非性。真亦不立,故非非性。以真妄俱离,方为寂灭一心究竟解脱。故我说此名为自心现量。如是,则凡所言如如,言空,言实际,言涅槃,言法界,言种种意生身等,皆此一心现量之异称耳。以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此则五法三自性皆离,八识二无我俱遣,方名如来自觉圣智究竟境界。行人必如是观察,方能知如实义,始得解脱自心种种烦恼妄想。故我说为自心现量也。◎上明妄想不实以破我执断烦恼障已竟◎下明言说性空以破法执断所知障有四◎初明言说为法执之本)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

(记曰。此承前置问,将以破法执,断所知障也。初明言说为法执之本。良以世出世法,皆依语言分别,执为实有。故以语义为法执,名所知障。由先世尊诫云,当依于义,莫著言说。次以不善语义,随言生解,故至误堕二见,起拨无之过。皆所知障。乃法执也。故次教以二通相。且云依如实义,则能解脱自心种种妄想。良由不善语义,生多种过故。大慧至此,因问不知如何为善语义。此问善语义之方便,将以破法执也。又不知云何为语,云何为义,此问其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龂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是名为语。

(记曰。此示语相也。唐译云。语者,所谓分别习气而为因。依于喉舌唇腭齿辅,而出种种音声文字。相对谈说,是名为语。辅,口辅。龂,齿根。)

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

(记曰。此示义相也。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义相。故云离。离,由不带也。)

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唐译云。以闻思修慧,思惟观察,向涅槃道。自智境界,转诸习气。)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记曰。此示善义之方便也。闻思修,三慧也。谓从闻中思而修之。以依知识所演大智教光,从耳达心,声入心通,遗言得义。安心观照,思惟审察,寂灭真如自知境界,念念深入,以之熏修。渐令习气转变,灭无明暗,发智慧光。以至心智路绝,一念相应,是名得入自觉圣智。斯乃善义之方便也。智者应如是观。)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义异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记曰。此示因言显义,以明语义兼善也。由上云义本离言。第恐愚夫执为断灭。故此示之以因语入义。所谓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但于语义不可作一异见,故如灯照色。然因灯见色,故不得言异。而色非灯也,故不得言一。此又教以善语义之方便也。)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著,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记曰。此责外道妄执名言成所知障,故教于语义当如实观,不可随语生解也。唐译云。若有于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五法诸心自性等中,如言取义,则堕建立及诽谤见。以异于彼起分别故。如见幻事计以为实。是愚夫见。非圣贤也。谓若于不生灭等染净诸法中,如言取义。计著言说与义一者,名建立。计言说与义异者,名诽谤。以于种种言说处起种种分别,故云异建立,异妄想。皆以为实,故云如幻种种妄想现。以计种种幻事而以为实者,真愚夫见也。古曰。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然所知者,真谛寂灭,岂是障哉。但以执取名言以为障碍,不能证入。所谓四相潜神,非觉违拒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   建立于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堕泥犁中

(记曰。此颂计言说诸法为实者,恶见过也。谓佛说一切种种染净诸法者,为对治一切众生妄想心病。乃因事而设,本非实法。虽因言显义,而义不在言。若计种种真妄诸法一一皆为实有者,乃恶见也。故死堕泥犁。)

阴中无有我   阴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复非无我

(记曰。此以五阴喻诸法言说义也。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如阴中无有我。义本离言,言非是义,故如阴非即是我。言说诸法,本非实有,故不如彼妄想。计阴为我虽非实有,不入断灭,故如彼阴亦复非无我。如此观语与义,则不堕有无一异见也。)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如彼所见   一切应见谛

一切法无性   净秽悉无有

不实如彼见   亦非无所有

(记曰。此以法合上喻也。前偈反显诸法本非实有。谓一切诸法果然悉有自性如彼愚夫所分别者,则一一应当见真实处。今但有语言,未见实义。如说火口不热,谈冰齿不寒。以此观之。足征一切言说诸法,皆无性矣。以皆无性,故言说净秽,非实有也。然圣人所见诸法与凡愚无别。但愚夫计以为实。圣人视之如幻化耳。故云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上明言说为法执之本已竟◎下示智识为缚脱之源)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曰。此因上教菩萨当善语义,故特说智识相,意令依智不依识也。然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则两伤,依智则兼善。以生灭不生灭故,苟以智而观,则彼名言自绝矣。)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记曰。此列智相有三种也。其识,即前所云略说有三种,广说有八,是已。故此不具。)

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

(记曰。此世间智,即六粗中智相是也。外道自称一切智,而此方所言仁智,老氏所言弃智,皆此智也。佛云世智辩聪难。以依此智,不得入无生理。故云计著有无。)

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

(记曰。此二乘偏空智也。以声闻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法类忍智,及缘觉推因审因七十七智。以见有三界五蕴生死可厌,不了唯心,故云堕自共相。以计有涅槃可证,故云希望计著。所以计著者,以未离识性,不了无明故。)

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记曰。此出世间上上智也。八地圣人证无相真如,创得此智,故云观无所有。然知不生灭,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云缘自得生。谓从自觉圣智境界而生也。)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

(记曰。有无相者,谓断常二见也。种种相因,因即生因,谓胜妙等。)

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记曰。长养者,相续义。谓集诸种子,起诸现行,相续不断故。然此辩识智相,以明识智觌体无二,唯在生与不生堕与不堕之分,要令即识成智也。所以智识不二者。直如耳闻说法语言音声时,最初一念,得声自性,乃现量境,即是根本智照,不属生灭,不堕有无,当体常住。若刹那流入意地,分别义理,起第二念,即是生灭,便堕有无,则相续不住,随他言语流转,即智转成识。所谓大智居于目前,翻为名相之境矣。古德云,大众见闻,只可一度。其有得于此乎。愚观曹山三堕,叹曰,非一切智无师智念念现前者,何以与此。智者请深观此,自当善语义矣。)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

(记曰。此如来自述自觉圣智,以明出世间上上智相也。谓凡夫外道不知生灭,故计著有无。二乘不知自共相,故堕自共相。三贤菩萨不知不生灭,故任运长养,不能超凡圣见,堕在识情。佛谓我自觉圣智无他。唯知此三者而已。以超凡圣量,故为出世间上上智也。)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唐译云。著境界相,是识。不著境界相,是智。)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唐译云。三和合相应生。是识。无碍相应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记曰。此释上自觉圣智相也。谓如来自觉圣智,亦不离识外别求。然于一切境界,与凡夫三乘见处无异。但有碍与不碍,和合不和合,得相不得相之分耳。以于境界著,即成和合相应,有相可得,故即智名识,即有明暗去来出入之相。以不著不和合,无相可得,故即识名智,则于诸境界不出不入,如水中月。然水中月,不独不出不入,抑且波涛汹涌,而月体湛然不动不摇。自觉圣智若然者,以境智混融无二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   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   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则名为慧(魏译云。识能集诸业。智能了分别。慧能得无相。及妙庄严境。)

缚境界为心   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   慧则从是生

(记曰。此颂识智之相也。谓集诸业行,缚著境界者,为识。能观察诸法,照了妄想生灭者,为智。若了心境皆空,达无所有,而入圣妙佛境界者,则为慧矣。是则三贤皆慧力不充。以至登地,从发光焰慧而入无所有佛地者,方名慧具足也。)

心意及与识   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   佛子非声闻

(记曰。识本是智。但以思惟妄想,故不真也。今既远离,即识成智。此无思惟离心识处,唯八地及佛境界。故非声闻可知。)

寂静胜进忍   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   所行悉远离

(记曰。此颂释上离妄想境界也。旧注引仁王经中说有五忍。谓伏,信,顺,无生,寂灭,各有下中上品。三贤但伏忍。登地至九,如次配次三忍。十地等觉及佛,得寂灭忍。故云寂静胜进忍,是如来清净智也。此忍智从胜义谛生。一切妄想心识所行境界皆悉远离。故上云无思想法,非声闻可得。)

我有三种智   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   悉摄受诸性

二乘不相应   智离诸所有

(记曰。此颂出世间上上自觉圣智相也。然三种智,即上知生灭等。谓以我知此三种,故得圣智之名,能开发众生真实。然于凡愚思想摄受诸法之识,及二乘不如实相应之智,而我此智一切都离,故云智离诸所有。故魏译云。我有三种慧,依彼得圣名。唐译云。分别于诸相,开示一切法。我智离诸相,超过于二乘。)

计著于自性   从诸声闻生

超度诸心量   如来智清净

(记曰。此颂释成上意也。唐译云。以诸声闻等,执著诸法有。如来智无垢,了达唯心故。谓凡夫执有诸法,二乘执有涅槃,皆不离心量。我以法界海慧,照了一切,悉无所有,故皆超之。是名如来自觉圣智,为出世间上上智也。◎上示智识相竟◎下即转变相以明动本不动)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记曰。此言识智见境不同,以明动本不动意也。谓外道依识妄想分别,故所见之境转变不一。如来依智观察,无有一法若生若灭可动转者,所谓我不见有众生相故。然此九种转变,盖外道依五蕴而立。谓内身既尔,诸法皆然,总谓之形事,即根境耳。其中七法,乃形势相因。依之, 立言,故名转变论也。形处转变等者,谓六道受身,其状不一。或从鬼畜而至人天。或由人天而入异类。各各身形,转此变彼,随处不同,故云形处转变。其所受身,其相各别,从生至死,生住异灭,刹那刹那,念念迁谢,故云相转变。然此身相,从无适有,必藉生因转变而来,故云因转变。既成此身,不能久留,渐至坏灭,故云成转变。少壮鲜泽,衰老皴皱,随其变状,所见不同,故云见转变。荣枯不同,苦乐亦异,如转生作熟,变甘作苦,其性各别,故云性转变。其能造者,四大之缘,各各分明,和合为一,故云缘分明转变。所造五根,支节宛然。故云所作分明转变。内身既尔,外法皆然,故云事转变。外道见其身境如此转变不常。或无而忽有。或有而忽无。因是遂起有无二见,妄生分别,做转变论。此皆依识不依智,故所见生灭,不了唯心一真境界故耳。此但标九名。下举始终形事二义释之。)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记曰。此释转变义也。上列九名,今举始末释之,其义自足。言形处转变者,谓外道于形处起种种异见故。且自譬曰,如金作种种器,形状变而金性不变。如来晓之曰,此乃外道作如是妄想分别见耳。于形既尔,于事亦然。故曰乃至事变亦妄想耳。何者。以彼诸法,非如非异,不容起见。故凡所分别,皆不如实,但妄想故。然金器之喻,世尊于余教中,盖尝约以示人。今则斥为外道见。以此一乘顿教法门,贵在现量实证,不许比拟。以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堕见网故。若形变而性不变,正祖师所谓佛性有一半生灭,一半不生灭之过。故为外道见也。)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

(记曰。此喻明诸法本无转变之相,不可作一异见也。谓乳酪酒果熟,味虽异而性不异。其实无有可转变相。诸法亦尔。以外道不达唯心,故妄作转变分别。然彼诸法亦无有转变之相。所以不转变者,以诸法不属有无,无实体故。故云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唐译云。自心所见,无外物故。)

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记曰。此释上诸法不转变之所以也。问曰。若言诸法不转变者。则是诸法不生灭矣。不妨现见诸法生灭,何耶。答曰。如是诸法,本自无生,亦复无灭。而见有生灭者,皆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习气熏变而生。其实无有一法若生若灭。即其所见,皆当体不实。故唐译云。如因幻梦所见诸色。如石女儿说有生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   四大种诸根

中阴渐次生   妄想非明智

(记曰。此总颂外道二乘皆不如实也。然长行虽云外道九种转变,未言二乘。其九中因缘转变,与二乘类。此颂形处时四大种诸根转变,皆外道见。其计有中阴渐续后阴,则是二乘转变见也。然皆依识分别,故云妄想非明智。中阴,即中有身。俱舍云。死生二中间,五蕴名中有。)

最胜于缘起   非如彼妄想

然世间缘起   如犍闼婆城

(记曰。此颂如来如实知见也。谓彼外道二乘,于缘起诸法,不了如幻,计以为实,故作转变分别。如来于缘起诸法,不如彼作妄想分别,但见从缘起者皆不实,故如犍闼婆城。◎上明转变相竟◎下明断相续心以显生本无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

(记曰。此承上义致问,以明断相续心,以显生本无生也。由上佛说转变不转变义。大慧意谓若见诸法有转变相,则生死相续。若不见诸法有转变相,则当体真常,释然解脱。故此致问相续不相续义也。言解脱者,即不相续义。唐译云,深密义,及解脱。深密者,谓结生相续,深密难断故。然转变者,生灭见也。相续者,生灭不断也。以微细流注潜续藏识,坚固难破,故云深密,此俱生二执也。故此执一破,则生相顿寂,其身转胜,证大涅槃,故云解脱。)

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唐译云。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法,不堕如言取义,深密执著。离文字语言虚妄分别。)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神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唐译云。住于诸地,离分别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记曰。若善分别下,叙法有胜益,所以致问之意也。谓行人若能于相续法中得不相续,则一念顿证无生,顿登佛地。即得安住一切诸法如梦如幻自在法门。离有无品。断生灭执。不著言说。令转所依。得法身最胜也。有此胜益,故此请问。然非二障俱寂,何以有此胜益。)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唐译云。于一切法,如言取义,执著深密,其数无量。)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唐译云。所谓相执著。缘执著。有非有。生非生。灭非灭。乘非乘。为无为。地地自相。自分别现证。外道宗有无品。三乘一乘等。皆言执著。)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相续相计著。

(记曰。此明如言取义,法执不忘,已见犹存,故深密执著,乃所知障,为变易生死根也。生死有二。谓一变易死,所知障招。二分段死,烦恼障招。此十一想续,皆如言取义,所知障也。亦名俱生我法二执。三乘十地皆堕此执,故云深密。后三相续,乃烦恼障,愚夫所得分段死也。相,即五蕴妄想相,及自觉圣智相。缘,即因缘,及自得法缘。有非有,乃至三乘一乘等,皆佛一住所说者。然其所说,皆应机之谈,本无实法。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然所说法,如空谷响,如天鼓音。凡愚不了,妄以为实,随言取义,深密执著文字语言,虚妄分别,重增生死。故唐译云。此等密执,有无量种。皆是凡愚自分别执,而密执著。此诸分别,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执著有无,欲乐坚密。由坚密故,生死不断。问曰。十一相续,既云所知障,三乘人有,何以外道亦预之耶。答曰。此乃学佛人,不得佛意,不了唯心,如言取义,皆外道故。此所谓学佛法成外道见者也。)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

(记曰。此示诸法如实义也。谓此法中本无相续不相续相。但由众生执著不执著耳。若于圣法中而生执著,即堕凡情,则生死相续。若于妄法而不执著,即是圣解,则当念解脱。是则缚脱在人,非干法也。所谓万法本闲,唯人自闹。是故法中无有相续不相续相。故唐译云。此中实无密不密相。以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住寂静故,无分别故。苟能明见诸法寂静,不起分别,则生死涅槃皆剩语矣。)

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

(记曰。此教如实而观诸法,以释上本无相续不相续义也。唐译云。若了诸法唯心所现,无有外物,皆同无相。随顺观察,于若有若无分别密执,悉见寂静。是故无有密非密相。是则彻见唯心现量,而能如实观诸法者,本自无缚,今又何脱。是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记曰。此言由如实观,故无缚脱之相也。以有相续,故有缚。以无相续,故有解。而此法中一切皆无。何以故。以一切诸法虽有而本不有。以求其体性不可得故。若一切法可得,可言缚脱。既无众生可得,又谁缚谁脱。所谓皮既不存,毛将安附。故真妄两忘,圣凡情尽。)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魏译云。及爱乐生。唐译云。及爱来生与贪喜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唐译云。令诸众生续生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记曰。此言烦恼障,为五趣分段生死根也。谓前十一相续为所知障,乃三乘人有。今烦恼障,乃凡夫所有者,但三种耳。故云愚夫有三相续。然贪嗔痴,乃发业无明。其贪喜俱,及爱来生之习气,乃润生无明。此实三界生死根本。故云彼相续者续五趣。然贪恚痴等,虽能令众生生死相续。苟生灭见亡,狂心歇灭者,彼亦不可得。以烦恼性空故。故云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问曰。此三相续,与楞严三种相续何别。答曰。名同义别。彼三种者,谓世界众生业果耳。彼以无明为因,而起淫杀盗三贪为缘,以是因缘,故令世界众生业果相续不断。今此中但说贪恚痴等为烦恼障,能令众生生死相续不断。是故名同义别。学者应知。)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记曰。此总示二种生死相续,皆依七识而有也。论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故八识具缘多少不同。唯第七识三缘而生。谓第七识有漏位中,缘第八见分为我时,唯具三缘。一根本缘。即第八识。二作意。三种子。故云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然方便计著识,言虽通该八识,而义实单指第七识也。由此末那,双计粗细我法二执,故云计著识。以六转呼为染净依故。为染依,故烦恼障由之而生。为净依,故所知障由之而起。故云方便识。唐译云。有执著故,则有密缚。以第八识本是如来藏清净法身真体。但因七识无明业力,缠眠生死,故不解脱。若此识一断,则生死顿脱,诸障永寂,二死永亡。故云,三和合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皆悉不生。而云识断者,足知非八识,但言七识耳。前云,但转识灭,而自真相藏识实不灭。藏识若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则同外道断灭论。后文云七识不流转。以念念生灭,无实体故。由无实体,故可言断。但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永嘉云断相续心,谓是故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   是说相续相

若知彼真实   相续网则断

(记曰。此颂真妄不异,随见不一也。谓不了妄即真,随念流转,故相续是生。若了妄即真,则当体无生,相续网断也。)

于诸性无知   随言说摄受

譬如彼蚕虫   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   相续不观察

(记曰。此颂愚夫见过也。谓凡愚无知,不能了达诸法不实,随言取义执著,故妄相缠缚。如蚕作茧,无有出期。此盖于生灭相续法中,不善观察故耳。意显若善观察,则无如是之过。◎已上破二执通断二障已竟◎下文双遣境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