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养生四要

卷之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法时第三

按《内经》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王太仆注云: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实,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闲逸,潜伏隐括,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凡天地之气,顺则和,竞则逆,故能致灾咎也。所以古先哲王,立四时调神之法,春则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顺其发陈之气,逆则伤脾矣。夏则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气得泄,以顺其蕃秀之气,逆则伤心矣。秋则早起,与鸡俱兴,收剑神气,以顺其容平之气,逆则伤肺矣。冬则早卧晏起,必待日光,无泄皮肤,以顺其闭藏之气,逆则伤肾矣。

阴阳和则气平,偏胜则乖,乖便不和,故春夏养阳也,济之以阴,使阳气不至于偏胜也;秋冬养阴也,济之以阳,使阴气不至于偏胜也。尝观孔子,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冬则狐貉之厚以居。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其法天时可见矣。

月令,春食麦与羊,夏食菽与鸡,秋食麻与犬,冬食黍与彘者,以四时之食,各有所宜也。又春木旺,以膳膏香助胃;夏火旺,以膳膏腥助肺;秋金旺,以膳膏臊助肝;冬水旺,以膳膏膻助心。此所谓因其不胜而助之也。

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裁成辅相,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左右民者。其见于经,在《易》之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安静以养其阳,使之深潜固密而无所泄也。在《诗》之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早献羔祭韭,谓藏水发冰以节阳气之盛,使厉气不降,民不夭折也。在《礼》月令冬至则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在夏至,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操扰,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其嗜欲,定心气,圣人之尤民如此。故逆天违时者不祥,纵欲败度者有殃。

《礼》仲之月,春雷先发声。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先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肖,必有凶灾。故孔子迅雷风烈必变,敬天之威也。凡夫妇同寝,如遇迅雷光电,骤风暴雨,日月薄蚀,即当整衣危坐待旦,不可心志蛊惑,败度败礼,不特生子不肖,亦今夭寿。

《礼》春夏教以礼乐,秋冬教以诗书,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也。盖春生夏长,乃阳气发泄之时,教以礼乐者,歌咏以养其性情,舞蹈以养其血脉,亦养阳之道也。秋冬收藏,乃阴气收敛之时,教以诗书者,优游以求之,涵咏以体之,亦养阴之道也。

《内经》云:「冬不按跷,春不鼽衄。」夫按摩跷引,乃方士养生之术。冬月固密之时,尚不可行以扰乎阳,使之极泄,则有春鼽衄之疾。况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水冰地坼,醉以入房,暴泄其阳者乎。斯人也,春不病温,夏不病飧泄,秋不病疟痎者,未之有也。

今人春月喜服过药利数行,谓之春宣。盖宣者布散之义,春月上升之气,或因寒气所折,郁而不发,则宜用升阳之剂,或吐剂,以助其发生之令,故谓之宣。若无寒折之变,则宣剂亦不必服也。岂可下之,以犯养生之禁,以逆上升之气也耶。此春行秋令,肝必受伤,至秋乃发病也。

人到春时,多生疮疥者,此由冬月不能固密皮肤,使汗易泄,寒气浸之,营血凝滞,至春发陈,变生疮疥。宜加减升麻和气饮主之。

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当归川芎防风白蒺藜(炒) 荆芥生地黄何首乌(等分)

水盏半,煎八分,温服。干燥加酒、红花、瓜蒌根。脓水不干,加黄耆、白芷。

有人但到春来便生疮者,此名风疮。盖肝者风木也,肝藏血,欲为脓血,此有宿毒,故年年发,非新病也。宜服消毒丸,外用灸法,则永不发矣。

乌梢蛇(干者一条,用酒浸去皮骨,焙取末,一两,酒留作糊为丸) 胡麻(炒,一两) 苦参(酒浸,三两) 白蒺藜(炒)牛蒡子(炒,各一两半)

共为细末,用浸蛇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此方治梅疮、癣及癞疮极效。

灸风池二穴,曲池二穴,各灸三壮。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气也。春虽温多风,棉衣不可太薄。秋虽凉而寒将至,衣褐宜早渐加也。

曾晢云:暮春者,春服既成。《豳风》云:九月授衣。其顺天时,修人事,故宜如此。

八风者,天之号令也。常以八节,太乙移宫之日,必有暴风雨应之。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艺之宫,在坎正北,名大刚风。立春日移居天留,在艮东北,名凶风。春分移居仓门,在震正东,名婴儿风。立夏移居阴乐,在巽东南,名弱风。夏至移居天宫,在离正南,名大弱风。立秋移居玄委,在坤西南,名谋风。秋分移居仓果,在兑正西,名刚风。立冬移居新落,在干西北,名折风。其风雨之应,或先或后,自其所居之方来,为正风,主生长万物。自其所冲之方来,为虚邪,乃能伤人成病也。昼发民多病,夜发民少病。何以然?盖夜民皆卧,故圣人避此虚风之邪,如避矢石,所以邪弗能害也。

四时之气,如春风、夏暑、秋温、冬寒,皆能伤人成病,不但八风也。君子慎之,起居有节,食色不伤,虽有贼风苛毒,不能伤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木腐而蠹生,堤穴而水入。以身之虚,逢天之虚,又直上弦前、下弦后,月廓之空,重感于邪,谓之三虚。如是病者,微则笃,盛则死矣。

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天地杀气,非正令也。尤宜慎之,以免瘟疫之病。

凡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强健而不畏也。《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此之谓也。

人皆曰:夏月宜食寒,冬月宜食热。殊不知太热则伤胃,太寒则伤脾。夏月伏阴在内,如瓜、桃、冰之类,不可多食,恐秋生疟痢之疾。冬月伏阳在内,如辛燥炙煿之物,不可多食,恐春目痛,秋生热厥。所以古人四时节其饮食,适其寒温,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也。

修养家尝曰:火候。火者,纯阳之阴气也;候者,阴气升降之候。曰火候者,谓阴气之升降不可得见,观于七十二候,斯可见矣。盖欲于此求之,以一年为一月,朔后阳渐长,至望而极,望后阳渐消,至晦而极。又以一月为一日,子后一阳生,至巳而极,午后一阳消,至亥而极。又以一日为一时,初初刻,阳之长也,至初四刻而极。正初刻,阳之消也,至正四刻而极。又以一时为一息,呼出阳之长也,吸入阳之消也。故天地之大,自其不变者观之,只一息耳,自其变者而观之,则流散无穷矣。

春月无暴寒冰雪,人有病热者,勿误作伤寒治之。此因冬伤于寒,至春发为温病也。仲景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可见温病则不恶寒而渴,伤寒则不渴而恶寒也,以此辨之。春温病,宜用:

易老九味羌活汤

羌活防风苍术(各一钱半) 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钱) 细辛(三分)

渴加知母,水煎服。此药不犯禁忌,乃解利之神方也。

夏月有病,似外感而飧泄者,水谷不化,相杂而下,或腹痛,脓血稠黏,此由春伤于风,至夏病泄也。其水谷不化者,宜用良方神术散:

苍术(二钱) 川芎藁本(各七分半) 羌活(五分) 炙甘草细辛(各三分)

姜三片,水盏半,煎八分,要汗加葱白。

如脓血稠黏者,用胃风汤:

人参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各等分) 粟米(一撮)

水煎。

人于夏后,有病霍乱吐泄,此由内伤生冷得之,与上证不同,宜用六和汤主之:

人参半夏杏仁(微炒去皮尖) 炙甘草砂仁(各五钱) 白茯苓藿香木瓜白扁豆(炒,各二钱) 厚朴(姜汁炒,一钱半) 香薷(二钱)姜(三片)

水二盏,煎服。

人于夏月,日在烈日之中,奔走劳役得病,此动而得之,谓之中热。宜猪苓汤合益元散服之:

香薷(一钱) 白术炙甘草(各一钱) 扁豆(炒,一钱) 猪苓泽泻白茯苓厚朴(姜汁炒,各五分)

水煎,去渣入一元散二钱,调服。

益元散

白滑石(水飞过,六两半) 粉草(一两)

共再筛箩匀听用。

人于夏日,纳凉于高堂广厦之中得病者,此病静而得之,谓之中暑。宜用清暑益气汤主之:

升麻黄耆苍术(各一钱) 神曲(炒) 人参白术陈皮(各五分) 黄柏(炒) 炙甘草麦门冬(去心) 归身(各六分) 葛根(三分) 五味(九粒) 泽泻(五分) 青皮(二分)

水煎服。仲景太阳中暍症,禁汗、下,温针,无有治方,宜用此方。

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东垣云:「夏月用生脉散,加黄耆、甘草,令人有力。」

人参五味麦门冬(等分) 加黄耆炙甘草

水煎,夏月时时代汤服之。

有人春末夏初头痛,脚软,饮食少,体热者,名曰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病,宜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黄柏、白芍。更早服大补阴丸,晏服参苓白术丸,大效,方见下。

今人好事者,夏月用绿豆粉,以新薄荷叶蒸制,名玉露霜,时时食之,以解暑毒。不知薄荷乃新香发散之药,多食令人虚汗不止。

秋月人多病疟者,此因夏伤于暑得之。暑伤元气,致秋为痎疟也。痎者,久也,不可轻截,宜补中益气汤主之:

黄耆人参炙甘草(各一钱) 白术归身柴胡升麻陈皮(各五分) 加干姜青皮(各五分)

水煎服。热多加知母,寒多加桂枝,无汗去白术加苍术。

秋月多痢疾者,此因夏月内伤生冷,至秋阳气不降,乃结涩之物与湿热之气同坠下也。腹痛窘迫者,用加味小承气汤主之。

枳实(一钱半) 厚朴(姜汁炒,一钱半) 大黄(酒煨,三钱) 木香(五分) 槟榔米(二钱半)

水煎服。腹痛当止,止则积去矣,窘迫减则热除矣。宜用加味白芍药汤和之,以平为期。

白芍(一钱) 人参当归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 陈皮(各五分) 木香槟榔炙甘草(各三分)

水煎,食后服。

冬月有病咳嗽者,此因秋伤于湿得之,宜:

参苏饮

苏叶(五分) 葛根陈皮(去白) 前胡(各七分半) 人参半夏(制) 白茯苓(各四分) 枳壳桔梗(各三分) 甘草(二分) 乌梅(洗去核,一个) 生姜(三片) 枣(三枚)

水煎,食后服。

大法:春宜吐,夏宜发汗,秋冬宜下。此教人治病者,不可犯时禁也。设遇可吐、可汗、可下之证,虽犯时禁,亦为之。所谓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也。若无病之人,春与吐,夏与发汗,秋冬与下,此诛伐无过,所谓大惑也。

春宜吐者,顺其上升之气也。人之胸中,觉有痰积,不得不吐者,宜用二陈汤加升麻、防风、桔梗,水煎成汤,向无风处,先以软布束勒脐腹,然后服药,少顷,以鹅翎探吐之。可以去病,且不坏人元气。

按子产论晋侯之疾,曰:君子有四时之调摄,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则静坐,夜则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今无乃壹之,则生疾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