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龙榆生杂著 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同聲月刊休刊啓事

五載金陵,祇餘酸淚。感時傷逝,亦復何言。徒殷聲氣之求,轉切亂離之痛。行將率妻子,入廬山,課童蒙,事墾牧,長與樵夫爲伍,期爲樂世之民。廿年教授所入之束脩,贏得五車破敝不堪之圖籍。兹亦舉而鬻諸市肆,藉佐舟車。囊輯《詞學季刊》,謬承海内外人士交相推許。迭經兵燹,傳本絶稀。東西諸國圖書館中,聞有存者。繼此有作,即爲本刊。問世以來,亦頗爲各方所愛護。今兹輟響,能不憮然。所冀詞客有靈,河清可俟,樵歌漁唱,重振雲山韶濩之音;牧竪村童,共負風會轉移之責。大雅宏達,幸諒微忱。龍沐勛謹啓

(刊《同聲月刊》第四卷第三號,1945年7月15日出版)

讀者貴在得閒尤貴親身體驗

侵曉讀放翁《入蜀記》,恍如展閲一幅“長江萬里圖”,草樹雲山,争來供眼,詩意盎然,不特有助於增益聞見而已。其涉及如何領會前賢名作,提示吾人以欣賞途術者,有如讀李太白登黄鶴樓送孟浩然詩:“孤帆遠映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謂:“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此言欣賞古人名作,非身歷其境,即難於徹底理解也。又於游赤壁磯時,稱:“此磯圖經及傳者皆以爲周公瑾敗曹操之地,然江上多此名,不可考質。李太白《赤壁歌》云:‘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敗曹公’,不指言在黄州。蘇公尤疑之,賦云:‘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樂府云:‘故壘西邊,人道是、當日周郎赤壁。’蓋一字不輕下如此!”此言讀者欲知作者真意所在,必須從語脈氣韻上反復體味,一字不得輕易放過,否則所見往往適得其反。東坡前後《赤壁賦》及《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千百年來,傳誦最廣,幾於人人童而習之,而或者疑坡翁疏於史實,竟不辨當日鏖戰之确切地址所在,殊不思作者興寄所托,不過借題發揮,如放翁所指出,坡翁早於語氣間一一點明,彼粗心浮氣者,殊難與言欣賞也。

(載《大公報》1963年10月13日,署名“籜龍”)

談談我們祖先發現石油的歷史

我們的祖國,素來是以地大物博著稱的。近百年來,因爲内受滿清腐敗政府,以至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統治壓迫,没有餘力來開發地下藴藏着的廣大富源;外受帝國主義者的經濟侵略和文化侵略,通過買辦階級,把我們一部份所謂高級知識分子的思想也給麻痺了!説什麽中國地雖大而物不博,連工業建設必需原料之一和民間日用所不可缺的石油,也非依靠美英資本主義國家的大量輸入不可。我們只要回想一下,在解放以前,所有國防、運輸上所用的汽油和多數城市以及鄉村所用的煤油,不都是來自“美孚”和“德士古”、“亞細亞”等洋行的舶來品嗎?這一筆鉅大的“漏卮”,不但損害了國民經濟,而且把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自信心,也漸漸發生動摇了!

現在我們中國人民已經站立起來了!在共産黨和英明領袖毛主席的領導之下,已是開始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畫的第二個年頭了。我們全國人民,都在向着這座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燈塔,遵循着這總路綫穩步前進。我們的經濟建設計畫,也是學習蘇聯老大哥的先進經驗,從重工業建設下手的。除了鋼鐵、煤鑛之外,石油的開發,也占着重工業建設的主要地位。因爲這也是國防建設和交通運輸以及人民日用所必需的!

經過這幾年來黨和政府的正确領導,以及地質部門工作人員的不辭勞苦地進行鑽探工作,新近發現的鐵鑛、油鑛、煤鑛等等,已經有了驚人的數量。我們祖國藴藏在地下的財富,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把帝國主義的御用專家和他的走狗們所説的屁話,都給事實證明他們是别有用心的了。

我們的祖先,早在一千七八百年前,就已經依靠着熱愛勞動的經驗和智慧,在西北一帶發現了石油,而且初步瞭解了它的性質,加以利用了。

劉宋范曄著的《後漢書·郡國志》“酒泉郡延壽縣”(延壽縣爲漢朝酒泉郡屬九城之一,在今甘肅玉門縣東南。)條下的小注,就説到延壽縣南有一種異樣的泉水,從山石縫裏流出,匯成一條溝。這水面含有脂肪,好像煑的肉汁,在溝裏滉漾着,和不曾凝結的豬油一般。把它取來點火,非常明亮。只是不能够作飲食用。一般人叫作“石漆”。北魏酈道元著的《水經注》(這是中國古代一部最好的地理書,對於各名勝地方的風景,描寫得非常美麗。)卷三裏面,也引了晉張華著的《博物志》,有同樣的記載,還説這“石漆”舀了起來,放在盛水的盆子裏,初看顔色是黄的,後來就變成黑色。我們現在正在大量開發的玉門油鑛,連在電影片中都常看到的,不就是這個“石漆”出産的所在地麽?像這樣藴藏豐富的石油鑛,我們的祖先,早在東漢時代,就已經發現而且引起注意來了。後來又把這“石漆”叫作“石脂水”,當地的人民一直在利用着。在北周武帝時候(公元五七八年),還曾依靠這“石脂水”,取來燒掉突厥(突厥爲匈奴别種,代居金山。在隋、唐兩代中,勢力相當强大,連唐高祖、唐太宗都吃過他的苦頭。後來爲回 所滅。餘衆轉移到中亞、西亞各地,更入小亞細亞,滅東羅馬而建土耳其國。)人的攻城器具,解了酒泉的圍。這可見石油的用處,已由燃燈、膏車(塗在車軸上,使得滑潤,易於旋轉。)、治病(《北史·龜兹國傳》説可以治癘。)外,轉到國防上面來了。《博物志》上又説:“酒泉延壽縣南,有山叫作火泉,噴出火燄來,好像火炬一般,大概也是由於下面藴藏着石漆的緣故。”玉門油鑛的産量,也就可以推想而知了。

其次是陝北延安附近的延長石油鑛,也早在漢代就已經發現了。東漢班固著的《漢書·地理志》,説起“上郡高奴縣(高奴唐改延州,在今陝西膚施縣東。)有洧水,可 (古燃燒的燃字)。”《水經注》也有同樣的記載。唐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在“物異”門内,又説起“石漆”來,接着談到“高奴縣石脂水。這水性油膩,浮在水面和漆一般,採來膏车和點燈,都是異常合用的”。這可見延長石油,在唐代的應用,已經普徧到一般老百姓人家了。北宋時代,范仲淹鎮守西陲,以防西夏的侵襲,也曾利用這“石脂水”作爲軍隊中的燃料。以後這延長油鑛,一直到滿清政府,都被統治階級利用着,定爲官産。北洋軍閥時代,還曾和美帝國主義者訂過中美合辦的商約,以延長縣爲中心點,而附近的中部,宜君、延川等縣,都在前往開採範圍之内。這種斷送權利的商約,説來也是足够痛心的!據説延長周圍八九百里内,都藴藏着大量的石油,外國資本家把它比作山西煤鑛,可供全世界好幾百年的消費。無怪他們見了要眼紅的!現在這富源,都掌握在我們人民自己的政府手中了。

我們的新疆境内,石油的産區,遍佈於天山脚下。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七日的《文匯報》副頁,登載着一篇新華社記者韓文慧同志寫的《天山脚下的大油庫》,説到蘇聯政府以極低廉的價格供給我們以開發油鑛的各種機器,還派了許多從世界著名油田——巴庫來的優秀專家,來指導我們從事石油工業的設計和開發。這種偉大的無私的友誼和熱忱的援助,是值得我們的興奮和感謝的!

我們在歡欣鼓舞之餘,再去翻翻我們的歷史,那新疆境内的石油鑛,我們的祖先也很早就注意到了。隋朝李延壽著的《北史》,在《龜兹國傳》内,(龜兹爲漢代西域諸國之一,他的國都在今新疆省庫車、沙雅兩縣之間,文化是很發達的。龜讀作鳩。)就説到“國境西北的大山中,有一種油脂般的東西流出,簡直成了一條河,流了好幾里又潛入地下去了。看來好像奶油(古語叫似 餬。),可是氣味是很臭的。人們取來當藥用,可以使落掉的牙齒和毛髮重復生長出來;有癘病的人,服用了也可以好的。這龜兹國境恰好和甘肅的瓜州(今西安西南有瓜州城)、肅州(今酒泉縣)東西銜接,大略成爲狹長帶形。這一綫的油田,東到陝北,西到天山脚下,我們的祖先是早經陸續發現而且利用過。可惜過去一千數百年來,都不曾發明過科學的開採和提煉方法,致使這廣大豐富的礦産,没有能够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在這總路綫引導着全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過程中,這石油工業,是必然要盡量發展,而我們祖先所早經發現以及不知多少還没發現的廣大富源,就全在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人的特别努力了!

談到“石油”的名稱,是到宋朝才有的。漢以來叫作“石漆”,唐代叫作“石脂水”,五代和宋朝叫作“猛火油”,或簡稱“火油”,又叫“石腦油”,或稱“石燭”。後來也有叫作“火井油”的,也有叫作“雄黄油”的,也有叫作“琉黄油”的。只“石油”到現在作爲普遍的名稱了。北宋時代,有位湖州人沈括(公元一〇三〇——一〇九四年),是一位頗有科學頭腦而留心工藝的人。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裏,説道:“鄜(陝北鄜縣)延境内有石油,就是歷來傳説的高奴縣出的脂水。這油生於水際,沙石和泉水相混雜着,從水底冒了出來。農民們用野雞尾巴蘸着,貯在瓦罐裏面,好像純漆一般。把它用火燃了起來,煙子特别濃重,連帳幕都薰得烏黑的。我疑心這煙子很有用處,嘗試把煙煤掃了下來,和着膠水研鍊成墨。這墨的光澤像漆一般的可愛,松煙墨是遠不能及的。”近代我們所用的墨,都説是松煙做的,其實多用油煙。只因製法不精,變成了淡灰色,恰和沈括所説的話相反。這也是值得研究改良的。

我們祖先的煉油方法,到了明代,已有了相當的進步。明代雲間(今江蘇松江縣)人曹昭著的《格古要論》,在“異石論”内,提到“石腦油出産在陝西延安府。據陝西客人説:這油出自石岩下面,水裏有一種異樣的氣味。用草拖引出來,熬煎之後,居民們就拿來點燈”。這經過熬煎的“石腦油”,大概就和現在用來點燈的煤油相差不遠了。我們明代的大藥物學家李時珍(莫斯科大學有他的塑像,和祖冲之等並列爲中國的大科學家。)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裏,又説道:“正德末年(約在公元一五二〇年前後),嘉州(四川嘉定)開發鹽井,偶然碰到一種油水,可以照夜,而且光亮非凡。用水澆去,那火燄越高。只有把灰撲上,才會熄滅。因爲這油有一股雄黄氣味,所以土人叫作雄黄油,又稱硫黄油。”《本草綱目拾遺》中又説:“西陲赤金衛(在今甘肅酒泉、敦煌二縣境内)東南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油生水面,像肥脂一般,色黑,氣臭,土人多取來點燈,非常光亮。也有人説可以用來醫治瘡癬。”根據這些書上的記載,一般接近石油産地的民衆,從陝北以至甘肅、新疆和四川境内,用石油來點燈,在明朝就很普遍了。

至於從外國來的石油,只有占城國(秦代爲林邑,漢代爲象林縣,分屬越南南部地。)和三佛齊國(唐代叫作室利佛逝,宋、明以來都叫三佛齊,後爲爪哇所滅,改名舊港,即今蘇門答臘東部地。)在北周顯德五年(公元九五八年)和宋開寶四年(公元九七一年)有過貢獻。占城國王貢給北周的是“猛火油”四十八瓶(見《五代史》),三佛齊貢給宋朝的就叫作“火油”(見《宋史·外國傳》)。《本草綱目》又提到雲南、緬甸也産石油。可是從外國輸入石油,普遍銷行於鄉村僻壤,作爲經濟侵略的大宗貨品,那是近百年來的事情。直到大陸解放以後,經過人民政府對石油工業的重視和開採提煉的不斷上昇,才把外國的石油斷了來路,而國産的石油也就可以逐步普遍供給人民的使用,不致感到缺乏了。

(此稿完成於一九五四年二月以前,未刊。署名“龍阿虎”。)

銅鏡的故事

鏡子的功用

一般人都知道,房子是需要常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有很多灰塵;臉是每天都應該洗的,不洗就很齷齪。但是,我們怎樣才會知道自己的臉上齷齪呢?那就只有時常拿鏡子來照照自己的面孔。

在没有發明製造鏡子之前,我們的祖先,究竟是拿着什麽東西來照自己的面孔呢?

戰國時代的哲學家莊周曾經這樣説過:“一個人不要在流動着的水面去照影子,而要在静止着的水面上去照影子 [1] 。”這可以想像我們的祖先,要知道自己的面孔有没有骯髒,就得跑到有水的地方去照照。所以古人也就有“水鏡”的稱呼。

每户人家,門前不見得都有池塘。可是井水到處都有。井水與地面距離太大,低着頭向井裏去照自己的影子,到底不太方便,而且井深了,連影子也不會看得見呢。

爲了免除這種不方便,我們的祖先便把井水或河水取回家裏,用大盆子盛起來,一方面用來做飲料,一方面當做鏡子。這盛水的大盆叫做“鑑”。在商、周青銅器的銘文上面,“鑑”字的寫法就像一個人彎着身子向大盆裏的水去照自己的樣子。我們只要到上海博物館去參觀,就可以在陳列室裏看到兩隻大鑑。那是可以用來做浴盆的 [2] 。

再進一步,我們古代的勞動人民遠在二千六百年前就發明了銅鏡。到了戰國時代,銅鏡就盛行於各國之間了。最近幾十年間,如淮河流域,以及山西、陝西、河南和湖南的長沙一帶,在古代的墳墓中都發現了不少戰國時代的銅鏡。不但有各式各樣的花紋,而且製作得非常精巧。過去的考古家們都把它叫作“秦鏡”,其實不獨秦,各國都有製造的。可惜這一大批出土的文化藝術遺産,多被帝國主義分子們掠購去了。

在戰國時代,有這樣一段故事:

齊國有一個叫做鄒忌的人,他的身子足有八尺多高 [3] ,面貌生得非常美麗,現出異樣的光彩。有一天的早上,他著了禮服,戴上禮帽,對着鏡子正在欣賞自己的漂亮相貌,很得意地對他的妻子説:“你看我的相貌比起那位住在城北的徐公來,究竟誰好看呢?”他的妻子伸着大拇指回答他説:“你太好看了,徐公怎樣比得上你呢?”原來那位徐公是全齊國一致認爲最好看的美男子。鄒忌想想他老婆的話,又照照鏡子,肚子裏不免有些懷疑,於是再問他的小妻:“我比徐公究竟誰最美麗呢?”她回答説:“徐公怎樣能够和你比呀!”第二天的大清早,有一位客人從外面來看鄒忌。談了一會兒,鄒忌忍不住又把這件事去問那位客人:“你老實不客氣地批評批評,我和徐公究竟誰最美麗?”客人回答道:“徐公哪趕得上你美?”又過了一天,徐公跑來拜訪鄒忌。鄒忌很仔細地把徐公渾身上下打量了一番,再對鏡子看看自己的相貌,覺得實在比不上徐公。到了夜晚,他躺在牀上,翻來覆去地去猜想。最後他恍然大悟,自言自語道:“我的老婆所以説我好看,因爲她太愛我了,把我的缺點都遮掩掉了。我的小妻所以説我好看,是因爲她對我還有幾分畏懼的心理,怕説了真話,要出漏子的。至於那位客人,他是爲了恭維我,他來看我,是早就另有目的的,恰巧趁我問他的機會來拍我的馬屁吧了!”

鄒忌想通以後,於是走進齊國的王朝,見了齊威王(公元前三七八年,威王初立),説明了這一段事的原委,接着勸説齊威王道:“我自己知道我不如徐公好看,因爲我的老婆愛我,我的小妻怕我,我的客人有求於我,都説我比徐公好看。如果没有那面鏡子,照着我的面貌,那我也要被他們蒙住了!現在齊國擁有平方千里的土地和一百二十座城市,你的宫女和左右親近哪個不對你發生私人感情?在政府内供職的臣子們哪個不對你存一種畏懼的心理?在你管轄統治下的一般人們,哪個不是有所要求於你的。在這種情況下,恐怕一切事物都要完全被蒙蔽了。你看不到社會的真實情況和你自己的是非美惡,那是最危險不過的!”威王聽了這一席話,接連着説:“對呀!對呀!”立刻頒佈命令:“一般臣民敢於當面列舉我的過錯的給予上賞,寫信來向我提意見的給予中賞,敢於公開批評政府措施傳達到我耳朵中來的給予下賞。”這道命令傳達下來,齊國的臣民大家争着提出寶貴的意見,威王都很虚心地接受了。一年之後,人民對於政府發生不可動摇的信賴心,感覺到政府的領導是滿意的。燕、趙、韓、魏等國都對齊國表示極端的擁護 [4] 。

我們看了上面這個故事,就會想到:如果鄒忌不是依靠鏡子來細心觀察自己的面容、態度,再和那位城北徐公做個比較,他是不論怎樣也不容易看出自己的缺點的。

我們依靠鏡子來觀察面容的美醜潔穢,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洗掉臉上的骯髒,也就等於我們要想把事情搞好,就得掌握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一樣。

漢朝桓譚 [5] 説:“一個人的眼珠難於看到自己,所以要依靠鏡子來觀察自己的相貌。”我們把祖先積累下來的經驗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這就叫做“借鏡”,也叫做“借鑑”。

銅鏡的由來和製作

在玻璃鏡子没有從外洋輸入中國以前,我們用來照影整容的鏡子,都是用銅錫合金鑄成的,一般叫作銅鏡。

我們要了解銅鏡的由來,就得先了解我國的鑄銅技術。大概遠在三四千年以前,我們的勞動人民就懂得掌握冶金技術,來從事各種工具的創造了。

據傳説軒轅黄帝從首山採來銅鑛,鑄鼎於荆山下。夏禹王也曾搜集九州的銅鑄過九鼎 [6] 。雖然這些傳説不很可靠,由於近年在河南安陽發掘殷墟的結果,可以看到殷商已進到青銅器發展的最高階段 [7] ,也就可以推測到我們的祖先對鑄銅的經驗,是很早以前就有了相當的基礎了。

鑄銅技術發明以後,一般奴隸主們就大量地鑄造各種器具,作爲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具。根據歷代流傳下來和近數十年各地新出土的青銅器,大概可以歸納爲禮器、食器、容器、兵器等等。這裏面的東西,有着各式各樣的形態,鑄上各式各樣的圖案花紋。從商朝到戰國,不斷地鑄造。在藝術上的價值,是全世界都承認的。

談到鏡子,不過是青銅器裏面的一件小玩意兒。根據近代考古家們的研究和各地出土的遺物,還没有發現過周朝以上的東西。雖然也有軒轅黄帝鑄鏡的傳説 [8] ,那總是近乎荒遠無稽,不足置信的。

一般的説法,鏡子的發明,是由一種向着太陽取火的銅器演進而來的。這銅器叫做“陽燧” [9] 。“陽燧”形狀是圓的,中間凹下去。當太陽正中時,那陽光射到這東西的焦點,再敷上艾葉,就會燃燒起來,取得火種。以後,我們的祖先又積累了許多經驗,知道這東西還可以照影,就進一步把鏡面做成平的,用作照面容的器具,這就是我們在没有玻璃鏡以前家家户户用來整容的鏡子,也叫做“照子”。

銅鏡是由一種合金鑄成的。根據近代考古家的研究,銅鏡含有銅、錫、鉛三種成分。到後來還有鋅的成分在内。這種冶金技術,隨着勞動人民的智慧在不斷地發展着。

鑄造銅鏡,也和鑄造其他青銅器一樣,要先用黏土做成模型,這就叫做“鏡範”。這模子上面還得刻上許多花紋圖樣,作爲鏡背的裝飾。再把溶化了的銅汁澆灌進去,冷了後取下,再用磨鏡石磨光鏡面,就可以拿來照影了。

銅鏡的式樣,大多數是圓的,就和農曆十五十六兩日的滿月一樣,所以在我們祖先的詩歌裏面常是把明月來比大圓鏡。它的正面是光滑的,有全平的,也有微凸的。宋朝有位沈括(公元一〇三〇——一〇九四年),他是祖國偉大的科學家。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裏曾經這樣説過:“古人鑄造鏡子時,大的鏡面完全是平的,小的鏡面稍爲凸出。因爲鏡面窪下去會把人面照得大,凸起來就會把人面縮得小。鏡子的面積小了,不能够照出人的全面,就該把鏡面鑄造得稍爲凸出一些,這樣可能把人面收縮得小。鏡子雖然很小,而人的全部面容都可以全部容納在鏡子裏面。這些技巧,是很需要鏡工們費一番思考的。”現在流傳下來和從古代墳墓裏發掘出來的古銅鏡,大的好像臉盆一般大,小的也有和一塊銀錢相差不遠的。此外,還有方形的,有八角稜形的。

人有愛美的天性,古代的人們也不例外。所以一切日常用具,除了取它實用的一方面外,還得利用其他部分加上許多美術雕刻,使它成爲一件很好的藝術品。銅鏡的背面,就是鑄滿了各式各樣的圖案花紋的。

鏡背的當中有一個鈕,又叫做“鼻”,穿上絲線結成的纓子,便可拿着細照頭面的全部。唐朝的末年,有一位詞人温庭筠在他作的《菩薩蠻》詞上面就有這樣兩句:“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10] 就是形容一位美人一面對着鏡臺上的鏡子,一面拿着另一面鏡子在鑒賞着自己如花似玉的容貌。這首詞刻畫得多麽生動。

鏡背的鈕,穿上了繩子,又可以把它懸掛起來,隨其尺度大小來照面部或全身妝飾。古木蘭辭:“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黄”,就可以説明這種意思。從南北朝直到唐代,婦女們的妝飾,有把一種金花貼在額頭上的。爲了貼得位置適當,非得把鏡子掛起來不可。這種額上貼過花黄的美人妝飾,在甘肅燉煌千佛洞的唐代壁畫上,所有佛畫下面的供養人 [11] 還保存着不少。

唐朝時代,日本常派僧侣來我國留學,因此把許多文物器具也傳了過去。日本正倉院保存着中國的古銅鏡,鏡鼻上都是穿着纓子的 [12] 。

據沈括的記載,還有一種透光鏡。把鏡子放在日光下面,那鏡背的文字都透在屋壁上面,看得清清楚楚的。有人認爲這種方法是在鑄造時薄處先冷,厚處後冷,而銅的收縮性較大,文字雖然在背,而鏡面隱然有些跡象,所以一經放到日光下面,就會顯現出來。沈括是個實事求是的科學家,他家藏有三枚古鏡,有一枚就是透光的。他疑心鑄造這透光鏡的工匠們别有技巧。近代的考古家們還未曾發現過這種透光銅鏡,因而無法得到證明。

此外,還有一種專爲歌舞家鑄造的舞鏡,是有柄的。手拿着這鏡子,婆娑起舞,光彩奪目,真把觀衆們的眼睛都要看花了。

銅鏡的大量鑄造,大約當在戰國時代(公元前四〇三——公元前二二一年)。

那時秦、楚、燕、趙、韓、魏、齊七國分立,時而互相火併,時而信使往來,今天和這個國家要好,明天和那一個國家翻臉,鬧得天翻地覆,不可開交。這時有一班遊説之士,專門靠着一張嘴巴,鬧“合縱”、“連衡”,朝秦暮楚,跑到各國去瞎吹亂碰,説得天花亂墜,使列國的掌握政權者也搞得精神恍惚,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好。恰巧那時秦國出了一個秦孝公(公元前三六一——三三八年),建都咸陽(今陝西咸陽縣東),勵精圖治,實行大政治家商鞅所建議的新法,打下了國富兵强的基礎。到了他的後代秦始皇(公元前二二一年)終於把六國全吞滅了,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在戰國時代,冶鐵技術進步很多。有些地方,如楚國、韓國已經開始懂得鍊鋼的道理。農民們使用的生産工具,早已用鐵製造了。在戰争中用的刀、槍、劍、戟已用鋼鐵鑄造。不過一般的禮器、兵器和日常應用的容器、酒器、食器等等,還有很多是青銅製造的。

青銅器到了戰國時代,已經有了鐵器、漆器之類來替代。許多大地主們對於鐘鼎、彝器之類,也漸漸不太感興趣了。只有鏡子這小東西,對於每一個人的日常起居都是用得着的。而且在這個列國分争、大家講究養士的時代,除了一張嘴巴能説善辯之外,對於儀表上的修飾,也是交際上必備的條件。如前面講到的鄒忌先生,每天都要對着鏡子來整理儀容衣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何況國際上的來往頻繁,一般士女們那一個不想修飾得漂漂亮亮,好引起人們的注意呢?

由於時代的需要和冶銅技術的進步,一般工匠們便轉移他們的目標,大量地向鑄造銅鏡方面發展。現在國内博物館和外國博物館,都把中國的銅鏡列爲古典藝術品之一,而且特别重視戰國時代的鑄造品。在大陸没有完全解放以前,帝國主義分子一聽到某地有新從墳墓中發掘出來的古銅鏡,就千方百計地搜掠了去。這一類的鏡子,過去一般叫作“秦鏡”,近代日本的考古家們才替它加上一個“戰國式鏡”的稱號,我們中國人也有把它叫做“先漢式鏡”的。因爲在漢以前所鑄的銅鏡,都没有刻上鑄造年月和作者的姓名,只憑它的款式銅質和花紋圖案,以及出土的地點等等,歸納比較,再來判斷它的鑄造年代。根據現在所能看到的材料,戰國時代各國都有鑄造,數量相當豐富,質量也是非常優美的。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把各國用青銅鑄造的兵器都搜集起來,聚在當時秦國的首都——咸陽,一概鎔成銅液,改鑄十二個銅人。每個重二十四萬斤,極其威嚴地站立在秦國的宫門,用來嚇唬一般老百姓,誇耀大皇帝的功蹟。這位大皇帝想求長生不老的藥方,没有結果,就大造其陵墓,把長安城外一座驪山挖了一個大洞,灌進許多銅液,造成一個非常堅固的大窟宅,裏面宫殿園亭無所不有 [13] ,這樣大量地消耗全國所有的銅,恐怕商、周以來各個地方所鑄造的青銅器也就銷燬得差不多了。

秦朝鑄造了許多詔版、權、量等,(詔版是一種文告,刻在銅版上的;權是用來秤斤兩的;量是用來量升斗的。)全都刻上紀年,然而“先漢式鏡”中,却還没有過紀年鏡的發現。

一般研究古鏡的專家們,過去大多重視漢鏡和唐鏡。

漢、唐兩代,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相當强盛的時期,也是漢民族發展到了最高峯的時期。一般從事美術工藝的勞動人民,一方面吸收祖先們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一方面因爲國力的向外擴展,伴隨而來的也就是經濟、文化的交流,這表現在我國文化、藝術上兼容並包的偉大氣度,同時也反映在一般日常生活的器皿用具上。

中國歷史發展到了漢代,青銅器時代早已過去了。除了兵器、農具普遍用鋼鐵鑄造外,好多東西被陶器或漆器所代替了。

中國的美術工藝,尤其是製造各項工具和日用器皿的工匠們,往往是世代相傳的。在漢朝時代,還有不少祖傳下來專攻銅器的金工們,眼看這一部門的生産前途越來越窄了,不得不開動腦筋,另找竅門,設法來打開這一行業的出路。他們想到銅鏡這件小東西,還是人生日用必需品,因而把所有祖傳的經驗、冶鍊的技術和圖案的設計等等全部智慧,都集中到鑄鏡這上面來。銅鏡的藝術,在漢朝四百多年(公元前二〇六——公元二一九年)中間,越作越精,差不多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一四〇——八七年)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他憑藉着文帝、景帝休養生息奠定的國力充實的基礎,於是對外用兵,擴大了漢帝國的疆域,鞏固了帝國的物質基礎。那時對外貿易,也是非常發達的,海上航綫也逐漸地開闢出來,和日本、印度、南洋羣島、羅馬帝國等,都有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尤其是武帝想削弱匈奴的勢力,派了由張騫率領的使臣出使西域諸國,藉這名義去刺探各國的物産和國情,作爲征服他們的準備。漢朝的使臣們還曾到過安息國(現在的波斯),交流了歐亞兩洲的文化。

由於國際間文化交流的結果,影響了各項工藝美術,就是在銅鏡的作風上,也起了顯著的變化,有不少的西方藝術攙雜到裏面了。

王莽始建國二年(公元一〇年),開始鑄造紀年鏡。或者在這以前,已經有了紀年鏡,也未可知。不過就現存的實物考證起來,紀年鏡還没有早於王莽時代的吧了。

據近人梁上椿著的《巖窟藏鏡》上説:“王莽篡取了漢朝的皇位,爲着要粉飾太平,一切的設施,都不免誇大。他那時候鑄造的銅鏡,有很多用來炫耀他的邊功、政績的,尤其歡喜神話圖案,作風華麗優雅,非常别緻。漢鏡的精巧作品,似乎要算新莽時代爲最盛。”

從東漢(公元二五——二一九年)至魏(公元二二〇——二六四年)晉(公元二六五——四一九年)南北朝(公元四二〇——五八八年)之間,紀年鏡才大量地鑄造起來。雖然在魏晉以後,中原分裂,接着又有所謂“五胡亂華”,造成中國空前未有的混亂局面,這個局面一直相持了三百多年。然而銅鏡的用途,並不因此而減低需要,只是製作方面較前粗糙。流傳到現在的遺品中,有雄壯渾厚的粗綫條式的畫像鏡、神獸鏡等,就可以代表這一時期的特色。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鏡子不但爲婦女們妝奩裏面所不可缺少的東西,就是男子們也常把它隨身攜帶。

晉朝有位愛好清談的名流叫作王衍的,他有一天到人家去赴宴,不知怎的觸怒了一位同席的本家,那本家抓着酒杯,就往他的臉上擲去。王衍裝作毫不在乎的模樣,和另外一位本家叫作王導的一起坐車子走了。然而心裏總有些七上八下的,在車子裏掏出鏡子來照了一番,還對王導説:“爾看吾目,乃在牛背上矣” [14] 。

這時代有的時候也把鏡子當作貢獻皇帝或餽贈朋友們的禮物。

曹操獻給漢朝皇帝的許多禮物,文書中載着:“御物有尺二寸金錯鏡一枚,皇太子雜用物七寸純銀錯鐵鏡四枚,貴人至公主九寸鐵鏡四十枚” [15] 。這可見漢、魏間皇宫裏面也常要補充這一類的用具,而且多數是用鐵鑄的。我們又可從此推測到冶鐵技術,在這時已經很進步了。

在東晉(公元三一七——四一九年)時代,北方有位“五胡”之一的苻丕,因爲他的敵人慕容垂來攻打他,就派他的堂弟到晉朝來請救兵,還帶了一枚青銅鏡和一串黄金婉轉繩 [16] ,給晉朝的大將謝玄送禮 [17] 。現在看起來,一枚普通的青銅鏡,没啥了不起的價值,可是當時它竟做了國際上重要的禮物,可見古人是很珍視它的。從這一段故事,還可以推想到,雖然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東晉時代,對於鑄造銅鏡的技術,還是很講究的。

從東晉建國到陳朝滅亡(公元三一七——五八八年),這二百七十二年中間,一直是南北分立。北朝由其他民族統治着。南朝的晉、宋、齊、梁、陳换了五個朝代,保持着偏安的局面,經濟權多掌握在少數大地主們的手裏。江南本是富庶之區,當時南朝的首都就在現在的南京。所謂“南朝金粉”,正説明那時由中原南渡的富家大族,挾其政治、經濟的優越勢力,不斷地剥削農民,來度其荒淫無恥的奢侈生活。因而對於儀容的修飾,也就佔了日常生活的主要地位,鏡子的應用,是不容或缺的。

這裏,我們順便講一個關於“破鏡重圓”的故事:

南朝最末的一位皇帝名叫陳叔寶,是一個全無心肝的“風流天子”。他在南京雖然做着皇帝,却不太管理國家大事,整天醉生夢死地只管在宫中和一班妃子、狎客 [18] 們喝酒吟詩,過着荒唐生活。陳叔寶有一個妹妹,被封爲樂昌公主,生得非常美麗,也很有才能,和一位官人徐德言結了婚。德言看到陳朝的政治一團糟,知道滅亡之禍是萬難倖免了。他没有勇氣和那位皇帝舅舅作嚴肅的諫争,只愁着兩口子難保不遭拆散,常是悶悶不樂。有一天晚上,他悄悄地對公主説:“像你這才貌雙全的美人兒,你娘家的江山萬一保不住,我倆的共同生活會被拆散的。如果情緣没斷,能有機會再見,就是我死了也是甘心情願的。我們好不好預先留下一個東西,做爲將來互相探訪的標記?”回頭他在妝奩中取出一塊銅鏡,偷偷地請銅匠截成兩片,一片自己放在懷裏,一片交給公主保存,唉聲歎氣地對着她説:“倘若我們有離散的一天,你將來務必在正月十五,趁着元宵佳節,託人把這半邊鏡子在都市上大聲叫賣。如果我還活着的話,我會在那天來訪求的。”後來隋文帝楊堅篡取了北周的皇位,派兵南下,把陳朝滅亡了。荒唐皇帝陳叔寶終於做了俘虜。而他的妹子樂昌公主轉嫁給隋朝一位開國功臣楊素,楊非常寵愛她。徐德言喫盡了千辛萬苦,勉强走到了長安。等到正月十五,徐德言便有意地向街道走去。事有湊巧,忽然在人羣當中,看到一位老漢高舉着右手,手上握着一片破鏡,大聲嚷着:“喂!有識寶貨的人嗎?我這鏡子是非常寶貴的東西,没有很高的代價,我是不賣的。”市民們看見這老漢瘋瘋癲癲的模樣,都覺得好笑。只有這位徐德言心中有數,悄悄地拉了那老漢,奔向他的寓所,弄了一些酒菜來款待他,一邊把他的心事向老漢説了,一邊在懷裏掏出破鏡,和老漢手裏的拼合起來,還題上四句詩: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公主接得了德言題的這首詩,愁眉苦臉地坐在繡房裏只管抽咽着,連飯也吃不下。那楊素老頭兒問明了她的情由,不覺天良發現,也替她難過起來。於是打發那老漢找到了德言,把公主還給了他,並給了他倆一些財物,讓他們回到江南去,仍舊做一對恩愛的夫妻。所以一般講起夫婦離了再合,叫作“破鏡重圓”,這故事在民間是流傳很廣的 [19] 。

隋煬帝楊廣殺了老子,做了皇帝之後,荒淫無道到了極點,他自己也知道不會有好結果,常是拿着鏡子照照自己的面貌,歎着氣説:“像我這般的好頭頸,待誰來把它斫掉呢!”後來終於在揚州被他的親信臣僚用巾帶結束了他的生命,跟着隋朝也就滅亡了。

談起銅鏡製作的精巧,除了漢鏡之外,就得算唐鏡了。

我們都知道,唐代是我們祖國文化得到高度發展的時代。由於吸取了好多西域的文化,這時的文化、藝術放出了輝煌燦爛的光彩。

就單以銅鏡這一件日常小用具來説,它在花紋製作方面,也和其他美術工藝一樣,能够充分吸收西方古典藝術的特殊風格。我們看到日本所藏的古鏡,有的出自唐人所製,有的摹倣唐人的樣式,由此也可以推想到唐朝文化影響所及的一斑了 [20] 。

唐鏡的鑄造,以揚州爲中心。規定在端午節那一天,揚州的鑄銅技術人員都集中到揚子江來,運用他們的技巧,鑄造各式各樣的銅鏡,作爲進貢皇家的禮品 [21] ,叫作“百鍊鏡”。我們祖國的偉大詩人白居易,在他作的《新樂府》裏面,就有一首題作《百鍊鏡》的詩:

“百鍊鏡,鎔範非常規,日辰處所靈且祗。

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

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爲一片秋潭水。

鏡成將獻蓬萊宫,揚州長史手自封。

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

人人呼爲天子鏡,我有一言聞太宗:

太宗常以人爲鏡,鑑古鑑今不鑑容。

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亂懸心中。

乃知天子别有鏡,不是揚州百鍊銅!”

我們從這詩篇裏面,可以看出這種進貢皇宫的銅鏡,要費多少的人力物力啊!那銅質是經過一百次以上提鍊出來的,勞動人民還用盡心思設計成了象徵皇帝的“九五飛龍”的精巧華麗的圖案,把它鑄在鏡子的背面,又用玉屑金膏不斷地細心磨擦,把鏡面擦得如秋水一般的明浄。這是有着高度藝術價值的作品!

白居易這篇詩的主題思想,是帶有諷刺性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從這短短一百多字的詩篇中,一方面可以看出唐明皇初期美術工藝的製作,隨着經濟繁榮而得到發展;一方面可以看出唐明皇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以後,皇帝生活的奢靡和政治的腐朽。這篇詩藉銅鏡説明了唐代盛衰的關鍵。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鏡子是人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東西,隨着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人們得以發揮其愛美的天性。要修飾儀表,是少不得鏡子的。可是在封建地主掌握政權的時代,享受這種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人,都是些官僚貴族和士大夫階級,他們攫取了勞動人民所創造出來的優秀作品,以便豐富其荒淫無恥的侈靡生活。這是我們的大詩人白居易所痛心切齒的,所以他説:“太宗常以人爲鏡,鑑古鑑今不鑑容。”

唐鏡的大量鑄造和花紋裝飾的精美,以唐明皇開元年代爲最盛,大概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

我們翻翻唐朝的歷史,那時皇帝遇有什麽喜慶大典,賞賜臣僚們的禮物中,少不了鏡子這東西。一般王公大臣們貢獻皇帝的禮物中,也少不了這種東西。就以這兩項用途來説,銅鏡的需要量是很大的。例如開元十八年(公元七三〇年)八月五日,唐明皇生日那一天,他登上“花萼樓”,接受朝臣們和外國來賓們的慶賀,所有四品以上的臣僚們都得到了金鏡、珠囊一類的賞賜。過了十多天,又在“花萼樓”舉行盛大的宴會,一羣善於逢迎皇帝意旨的大臣們,上了章表,請求規定每年這一天爲“千秋節”,王公以下都得獻鏡 [22] 。現在日本古都奈良市正倉院所藏的唐鏡,很可能就是明皇時代的特製品,由留學的日本僧侣們帶去的。

自隋煬帝開通運河之後,揚州這地方就成了南北交通的重鎮。隨着商業上的繁榮,促進了冶銅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作爲經常進貢的銅鏡,直到唐德宗李适登了皇位(公元七八〇年)之後,才頒佈了罷免揚州貢鏡的詔令 [23] 。因爲這時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使唐朝的中央權力,大爲削弱。他的財力物力遠遠不及前朝,因此他不得不取消揚州的貢鏡制度。

我們從藝術觀點來看銅鏡發展的歷史,可以劃分爲三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先漢式鏡”。青銅器到了戰國時代,已經逐漸成爲“强弩之末”,技工們開始轉移他的目標,把鐘鼎彝器上的花紋圖案,另行組織收縮,容納於一個圓規似的鏡子背上,以便供應一般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這是一件非常富有美術價值的物品。此時的鑄造品,因爲缺少銘文,除了根據它的出土地點以及花紋圖案的作風等等,予以細緻的比較研究外,很難斷定它的準确鑄造時代。

第二階段是“漢式鏡”。這一時期,冶銅技工們已把全部精力集中到鑄鏡上面來了。他們綜合了中國與西域的圖案藝術,構成了一種新式的圖案,作爲鑄鏡的模型。從王莽開始有了紀年鏡的鑄造,藉着鏡背的圖案花紋,用來誇耀他的功德。從此以後鑄上製造年代的鏡子日漸增多了。近代的考古家們,有了這個憑藉,便於比較研究,而“漢式鏡”的特殊風格,也就不難考證确定了。

第三階段是“唐鏡”。這一階段由隋朝開始,直到唐代的明皇時代爲止。鑄鏡的技術,把漢魏以來不斷從波斯及印度輸入來的文化,加以消化融合,達到了完全成熟的境地。對於銅鏡的提鍊和花紋圖案製作的精巧,以及“金銀平脱”的構造,在中國銅鏡史上放出異樣的光彩。儘管它的年代還不很遠,出品也很多,然而流傳到了今日,仍爲一般美術家們所珍愛,而且把它陳列在世界古典藝術品内,是毫無愧色的。

到了宋、元以後,由於水陸交通的發達和中外貿易的頻繁,玻璃鏡已開始大量地輸入中國。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上,玻璃鏡漸漸代替了銅鏡的地位,以至於消滅了它。雖然宋、元、明、清四朝,也有若干銅鏡的鑄造,終因用途日窄而營業趨於萎縮,鑄鏡藝術就逐漸消失而不傳了。

玻璃的試製,據説是在古代的埃及。到了羅馬鼎盛時代,玻璃製品也極盛行,那時也偶然有少數流入遠東諸國。十六世紀的末期,歐洲各國才争相製造,大量輸入於世界各國市場。明代(公元一三六八——一六四三年)外國商船來往頻繁,海外貿易日見旺盛,這種價廉物美的玻璃鏡,也就乘機流入,成爲中國人民的普通日常生活用品 [24] 。

銅鏡的藝術價值

我們明瞭了銅鏡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以後,再去進一步認識各階段鑄造品的藝術價值。

第一、關於圖案設計的精巧:我國的造形藝術,是脱離不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在奴隸社會以至進入封建社會的初期,因爲受神話的影響,反映在藝術上的就是那些稀奇古怪帶有神話式的花紋圖案,如像那些青銅器上面的饕餮 [25] 文、蟠螭 [26] 文、夔 [27] 文、鳳 [28] 文等等,以至簡單的自然現象,如雲、雷等,作爲構成圖案的主要方式。在“先漢式鏡”的圖案設計上,也多半是這一類型的。

到了秦末漢初,封建主用的宗廟祭器和一般日用品的花紋,才漸有各自分離的趨勢。對於銅鏡的圖案設計,逐漸由神話式的空想轉向現實主義,表現着自然界的實物描寫,以及社會生活情況和歷史故事等。除了神人、神獸、螭文、夔文、鳳文等還保持着“先漢式”的傳統外,在“漢式鏡”中創造了畫像鏡這一類型。有描寫狩獵情況的,有刻畫歷史人物的。相傳在紹興出土而現藏在上海博物館的“吴王伍子胥畫像鏡”,就是這一類型的代表作品。這是寫的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吴王夫差信任奸臣太宰嚭的讒言,不聽伍子胥的勸諫,中了越王勾踐的美人計,整天躲在姑蘇臺 [29] 的宫殿内貪戀着欣賞西施的清歌妙舞,終於把吴國斷送。伍子胥在亡國之前,被吴王賜了一把寶劍自殺了。在臨死之前,囑咐着監刑的人説:“我死後,你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吴國的東門上,來看越兵破吴吧!”藝術家們把這故事鑄在鏡子上,這上面除了吴王和伍子胥外,還有一對舞女,是非常有價值的寫實作品。

漢代藝術的作風,逐漸走向寫實的道路,這在西漢末年孝堂山孝子郭巨享堂和東漢武梁祠的石刻畫像 [30] 内充分地表現出來。設計鑄鏡圖案的藝術家們受了這種時代風氣的感染,把它運用到這小件日用美術品上來,造成“漢式鏡”的特殊作風。另一方面漢武帝向外發展的結果,使得西域文化與中國文化相接觸,因此在圖案設計上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

從漢末到六朝時期,西亞與波斯作風的禽獸、葡萄、草花等圖案,不僅采用於鑄鏡的背面花紋,而且也采用於金銀器皿和絲織品等美術工藝方面。在唐式鏡羣中,據梁上椿編的《巖窟藏鏡》第三集,列有仿漢式鏡、駢體銘鏡、禽獸葡萄鏡、人物鏡、雙鸞銜綬鏡、花鳥鏡、寶相花鏡、八卦鏡、雲龍鏡等類型。這鏡羣中的花紋圖案所表現的時代思想,是相當複雜而無所不包的。在人物鏡内除“狩獵”和“孔夫子問榮啓奇”等鏡近於寫實作風外,尚有“月宫嫦娥”鏡,上面畫着一株桂樹,一邊立着一位仙姑,一邊配着一隻兔子,後脚和人一般地站着,前脚當作雙手,緊緊地抱着一根杵子,在石臼内搗藥,下面還有一隻蛤蟆,叫作“蟾蜍”的東西。這是民間相傳的一段神話。有名的“嫦娥奔月”一戲,就是演的這段故事。像這一類型還有“月宫龍虎”、“飛仙”、“真子飛霜”等鏡,都帶着神話色彩。此外寶相花鏡帶有濃厚的印度佛教色彩,八卦鏡純粹是道教色彩。至於駢體銘鏡,又把六朝、隋、唐間最爲盛行的一種文體配合着各式各樣的精緻圖案,鑄在鏡子背面。這種鏡背的銘文,多數是用四字句組成對偶,也有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相間組成的,也有用四字句回文體組成的,也有用四句或八句五言詩組成的,也有用四句七言詩組成的。

例一 四言駢體銘文:

阿房照膽,仁壽懸宫。菱藏影内,月挂壺中。看形必寫,望裏如空。山魑敢出,冰質慙工。聊書玉篆,永鏤青銅。——照膽鏡

練形神冶,瑩質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當眉寫翠,對臉傳紅。綺窗繡幌,俱含影中。——練形鏡

例二 四六駢體銘文:

絶照覽心,圓輝屬面。藏寶匣而光掩,掛玉臺而影見。鑒羅綺於後庭,寫衣簪乎前殿。——絶照鏡

例三 回文體銘文:

月曉河澄,雪皎波清。(順讀)清波皎雪,澄河曉月。(倒讀)發花流采,波澄影正。月素齊明,鑒秦逾浄。(順讀)浄逾秦鑒,明齊素月。正影澄波,采流花發。(倒讀)

例四 五言詩體銘文:

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玉匣鏡

照日菱花出,臨池滿月生。官看巾帽整,妾映點妝成。——照影鏡

隻影嗟爲客,孤鳴復幾春。初成照膽鏡,遥憶畫眉人。舞鳳歸林近,盤龍渡海新。緘封待還日,投拂鑒情親。——隻影鏡

例五 七言絶句詩體銘文:

月樣團圓水樣清,好將香閣伴閑身。青鸞不用羞孤影,開匣當如見故人。——團圓鏡

這上面的鏡銘,都是從羅振玉著的《漢兩京以來鏡銘集録》這部書裏面摘録下來的。

我們看了上面這一大段話,對於銅鏡花紋圖案的設計,從戰國時代以至隋、唐間,一直在不斷地發展着。這圖案花紋的變化,也不知積累了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融合了多少古今中外的優秀傳統,絞盡了多少藝術家和文學家們的腦汁,才贏得這在世界美術史上佔着相當地位的光輝成就。

第二、關於鏡範雕塑的細緻。銅鏡的花紋是用模子鑄造出來的,我們在上面已經説過了。銅鏡圖案的設計師打好了圖樣,還得由技術熟練的雕塑師,照着圖樣把花紋雕塑在泥質做成的鏡範上面。這鑄成品的美術性,全靠這模子的雕塑技術而定其精粗優劣。鏡範用過之後,很容易破爛,而且也没有人去注意保存它。約在二十年前,河北省的易縣,曾經有過“獸文地山字鏡”的鏡範出土。這鏡範還是戰國時代的作品,是用赤色含砂粘土質做成的。鏡範的花紋是凹進去的,所以依模鑄出的鏡背就呈現着各式各樣的凸出花紋。一塊小小的泥模,要鑄出那許多精美複雜的圖案,是要費多少雕塑師們的琢磨功夫啊!

我們製造鏡範的雕塑家們,由於各個時代不同的影響,創造出各式各樣美麗細緻的圖文來。

第三、關於冶鍊裝飾的技巧。銅鏡能够成爲一件日常應用的美術品,對於花紋圖案的設計和泥質鏡範的雕塑技術,固然佔有重要地位,但是這件東西是用銅、錫合金冶鍊而成的。所以金工們的技術,也需積累豐富的勞動經驗,才能作到純粹精美的地步。根據近代學者們分析化驗,各種銅鏡的合金成分,因爲出産地域和時代的不同,銅和錫的對比也有很大的差異。這裏面還得加上一些鉛,最低要佔千分之五,最高佔百分之十。這鉛的作用:(一)可使合金溶液在鑄範中的環流得特别良好,(二)可使鑄出品的表面異常匀整,(三)可以利用它那凝冷時不會收縮的特性,而使鑄造出來的鏡背花紋特别整齊清晰,(四)可以減少銅、錫合金溶解時極易發生的氣泡,藉以免除所謂“砂眼”等毛病的發生。這銅、錫合金加鉛的冶鍊法,在周代的細花紋銅器和貨幣的鑄造中,就已充分利用。這也可以看到我們的偉大祖國,三千年前,在金工技術上早就有了輝煌的成就。

銅鏡出模之後,鏡面還得塗上一層水銀,纔能發揮反射的功用 [31] 。

我們前面談到過的揚州百鍊鏡,由於鑄鏡技術的失傳,我們不可能知道其冶鍊的過程。

至於銅鏡上的裝飾,除了花紋圖案隨着時代的進展而有所改變之外,在“先漢式”鏡内,就已有了“錯金”或“錯銀”的製作。這“錯金”和“錯銀”的做法,是用很細的金絲或銀絲鑲嵌在銅器内,也有構成花紋圖案的,也有嵌作鳥書蟲篆 [32] 的。戰國時代的銅劍有很多是這樣作的。金錯鏡和銀錯鏡,在漢、魏間仍然不斷地製造,金工們對這類金錯、銀錯的鏡子,當然是要經過一番繁雜手續的。因爲專供貴族們的使用,所以留傳到現在的遺品比較少。

到了隋、唐時代,對於銅鏡的表面裝飾,是越來越考究了。除了在“先漢式”和“漢式”鏡中已經有了的鎏金、著彩、嵌石等式樣外,唐鏡更創造了金銀平脱、貼銀、螺鈿等華貴的裝飾。

金銀平脱的作法,係用金或銀鎚成極薄的片子,再把這薄片剪成各種禽獸草花等圖案,利用膠漆粘貼於器物上面,再加研磨功夫,這樣金銀片紋就會脱露在平面漆上,那麽除了漆地之外,金銀片上的花紋就全部呈現出來,狀極美觀。

“平脱”這東西,是唐代盛行的工藝美術。尤其是在唐明皇時代,作爲一種最高貴的禮品。在安禄山得寵的時候,明皇賜給他的禮物中,就有什麽“金銀平脱隔餛飩盤”、“金平脱犀頭匙筯”、“金平脱大腦盤”、“銀平脱五斗淘飯魁”;楊妃的賞賜物品中,又有什麽“金平脱裝具玉合”、“金平脱鐵面椀”、“平脱鎖子”一類的東西。在安禄山貢獻的禮品中,還有什麽叫做“銀平脱胡床子”的物品。

這“平脱”一類的美術工藝品,是非常名貴的。直到安、史(思明)亂後,肅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和代宗大歷七年(公元七七二年)先後頒發禁造平脱等物的詔令,於是造“平脱”的技法,就漸漸失傳了。

現存日本正倉院的“金銀平脱”,恐怕就有唐明皇時代流傳過去的遺品。近年河南出土的古鏡,也偶有“平脱”的發現。只因入土的時間過長,那粘貼金銀片的膠漆早經腐朽,以致所貼的金銀片大部損傷,很難維持原有的形態。而且這類異常珍貴的物品,一經發現,就被帝國主義分子搶了去。連我們祖先精心製造的美術工藝品,有些也只好在外國人編印的圖版中去欣賞了。

還有一種貼金銀法,是在鑄造鏡背時,已經鑄有凸起的各項圖文,另外用極薄的金銀片捶入鏡背的全面而附着於其間,這樣,所有凸起圖文,就完全呈現着貼金銀面而有光彩耀目的美感。不過這貼上的金銀片一經脱離,那就只能看到底鏡,裝飾美就完全失掉它的作用了。

至於螺鈿鏡的作法,和“平脱”有些相像,是用貝殼磨製成各式各樣的圖文,再拿漆黏貼在素鏡背上,使它呈現着悦目的光彩。這也是盛唐時代高級藝術品之一。唐明皇賜給安禄山的禮物中,有寶鈿鏡一面,也就可以想見這東西在那時的珍貴程度了。這類黏貼上去的螺鈿,也因年久易於脱落,所以留傳下來的遺品很少。

中國鑄造的銅鏡,所以能够成爲極有價值的美術品而被全世界所重視,就是由於鑄造銅鏡的藝術家們,積累了無數的經驗,對於花紋圖案的設計,鏡範雕塑的技術,冶鍊裝飾的考究,都能够攝取各種美術工藝的特長,融合中西文化的優點,伴隨着歷史社會的發展而表現每一階段的時代精神,這是值得我們特别注意而加以發揚光大的。

銅鏡的附屬品

銅鏡是古人的生活必需品,便於攜帶和移動,所以一般都不怎樣大,而且大多數是圓形的。除了皇帝宫殿中或豪家貴族特别設置不準備隨時移動的大銅鏡外,一般多是便於攜帶的小銅鏡。據載秦咸陽宫曾有大方鏡一塊,寬四尺,高五尺九寸,又魏、晉到隋、唐間,也曾鑄造特大的銅鏡。晉滅吴之後,有一位大文學家陸機由吴入洛,在仁壽殿前,也看到一座大方銅鏡,高有五尺多,闊三尺三寸。人們站在院子裏,很遠就把全身都照得非常清晰。後來又有一個在北方稱霸的胡人石勒,他宫裏安放着一座大鏡,直徑足有二三尺,下面有純金盤龍雕飾的座子。隋煬帝在揚州迷樓度着荒淫無恥的生活的時候,有一個佞臣叫王世充的,因爲貢獻一座銅鏡屏,討得煬帝的歡心,被提拔做到了江都通守的重要職位。唐中宗(李顯)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公元七〇六——七〇九年),也曾命令揚州的鑄鏡工場,鑄造方丈大鏡,另外製作一根銅柱,嵌上許多金花銀葉,把這方丈大鏡安頓在宫苑中。中宗騎着一匹駿馬,對着這座寶鏡,照見自己騎在馬上的雄姿,非常得意 [33] 。像這類宫廷中御用的特大銅鏡,大概都是有座子或柱子支撐着和“屏風”一般竪立着的。

一般日常使用的銅鏡,都用一個匣子裝着,這叫作“鏡奩”或簡稱“奩”或“籢”。“奩”的製造,也有用銅的,一般都用木質或竹的薄片編成的,加上髹漆,繪上各色各樣的彩畫,也有鑲嵌螺鈿或“金銀平脱”的,裝飾美觀而又便於攜帶。裏面除掉安放鏡子之外,還可以裝美容用的梳子、篦子和化妝用的香粉之類。這類的鏡奩,在《博古圖》上載有它的形制,如“周四神奩”、“漢蟠虬攜奩”,“漢連環攜奩”等。有的像蒸籠式,下面承以雙脚,腰部有鈕子,繫上雙環,以便提攜,上面加上蓋子,蓋上又加上鈕子,以便揭開。有的像截下的竹筒式,除了有脚、有鈕、有蓋之外,腰部的雙環改作“提梁”,可以拎起或放下,攜帶起來是更加方便了。

一般的漆畫鏡奩,在古代的墓葬中也常有發現。不過因係木質加漆的工藝品,不像銅器那樣耐久,年頭一久,很少有保存完整的。

抗日戰争初期,在長沙附近的古墓中,發現一個漆畫奩,現在收藏在南京博物院。據郭沫若先生的考證,這漆畫奩還是戰國時代的楚器,奩上有彩色人物畫,用了八種不同的顔色畫了十一位女子。畫中有兩座涼廳,一廳中有兩人對坐,正視着前面;一廳中坐着三人,兩人正面,一人側面。兩廳中共有五人都是跪坐 [34] 。站立者共六人,分佈在兩廳的左右和中間。她們的腰部纖細,姿態嬝娜。但坐者、立者差不多都是同樣的裝束,看不出有什麽貴賤的等級。或者一部在跳舞,一部在休息,如此輪流着 [35] 。郭先生斷定這漆畫奩是楚國的東西,傳説楚王有愛細腰的風氣,這奩上畫的舞女,和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二日在長沙近郊陳家大山一座楚墓中出土的帛畫美人,細腰裝束是很相像的。不過畫奩的筆觸特别娬媚,帛畫的筆觸較爲剛健吧了。

在長沙楚墓中出土的,還有陶器、漆杯、銅製帶鉤、銅鏡等物品。那些器物上的花紋都表示十分驚人的技巧。這可證明戰國時代尤其是楚國對於美術工藝的高度發展,确實是值得我們歎服的!

我們知道銅鏡在平常不用它的時候,可以把它收貯在鏡奩裏。用的時候,可以拿在手裏,照看自己的面貌。但若放下了手,就没法立着,在使用方面還是很不方便的。

古代的人,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内,都是“席地而坐”的。如果不把鏡子掛在相當高的地方去整容,是很不方便的。因此又想出了鏡臺的製造。

晉朝有一位大畫家顧愷之,别號叫顧虎頭,在中國繪畫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他的遺作“女史箴 [36] 圖”,還保存到現在。這幅繪畫裏面就有一段是畫的對鏡理髮的情況。左邊坐着一個男子,對着一座鏡臺,後面一位婦人拿着梳子替他理髮。右邊還有一個男子,正在微仰着頭,對着另一面鏡子,那鏡子裏面還映着那男人的影子呢。中間一座鏡臺,正在那兒竪立着,有些像現在的照相架子。直桿頂上掛着一面銅鏡。稍下有一層方形托盤似的,用來擺設所有理髮時一切應用的物品。我們看了這段畫面,就可以想像到古代的人們對日常用具設計的精巧,以及古代貴族家庭一般的生活情況了。

鏡臺的創造,傳説是出自三國時代的魏宫中。魏宫裏面,有“純銀參差鏡臺”一座,“純銀七子貴人公主鏡臺”四座。我們看了這個名稱,也就可以想見這件東西的製作是極其精巧的。

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男女雙方强制結合起來的。經雙方的家長同意後,就下所謂“聘禮”。聘禮中就有銅鏡和鏡臺,而鏡臺在聘禮中也較爲貴重。

元朝有一位大戲劇家關漢卿曾把鏡臺的故事編成劇本,在民間廣泛流傳着。劇名《温太真玉鏡臺》,現仍保留在臧晉叔輯刊的《元曲選》内。

温太真名嶠,是東晉時代一位有名的人物。他奉皇帝的詔令,北征劉聰,把劉聰所寶藏的一座玉鏡臺,當作勝利品奪取回來,私自藏在家裏。後來他的元配夫人死了。恰巧他的一位堂房姑母,有女兒還没出嫁,託他介紹一位出色的女壻。這位温先生心中有數,假意地對他姑母説:“像我温某這樣的人物,能够做得上你家的女壻嗎?”那姑母也就莫明其妙地隨口答應了。過了幾天,他再去報告姑母説:“合乎你條件的女壻,已經找到了。”他於是滿懷歡喜,把那座玉鏡臺當做聘禮,恭而敬之地捧到了姑母家去。等到結婚的那一天晚上,那姑娘用雙手披開紗扇,看到這位新郎,抿着嘴笑了起來,悄悄地對他説:“我早疑心就是你這老東西,果然不出所料呀 [37] !”

鏡子和鏡臺,不但要時時揩抹乾浄,而且銅鏡還得常常去磨光,才能够顯出光亮,照出影子來。

磨鏡在從前也是一種專門職業,和現在磨刀剪的工匠們一樣。操這項職業的人們,手裏拿着長約五寸,闊二寸五分的幾塊鐵片,好像拍板的模樣,沿街敲打着,婦女們聽見後,即可出來磨鏡,這叫做“驚閨” [38] 。

鏡是應該經常磨的,不磨就會失掉光彩。“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正如我們能够時刻想到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重要性,而善自警惕,那麽錯誤就可能日見減少了。

唐太宗常把一個敢於批評他的魏徵當作鏡子,號稱“人鏡”。魏徵死後,他對左右近臣説起:“把歷史來做鏡子,可以得到許多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把銅來做鏡子,可以看出自己美醜的真面目。把人來做鏡子,可以明白一切行爲的善惡標準。我經常利用這三面鏡子來辨别興亡盛衰的原故。自從魏徵死亡,我就失掉一面鏡子,真正是太可痛惜了 [39] !”

這一段話,也是值得我們“借鏡”的。

簡單的結束語

銅鏡這件小東西,在我國人民生活史上,至少佔了二千多年的歷史。不論在花紋圖案的設計上或雕塑藝術的技巧上以及冶鍊裝飾等方面,都是積累了無數勞動人民的豐富經驗,而成爲一個完整的藝術品。這是值得我們後人鑽研和誇耀的!

在過去封建社會裏,所有勞動人民用血汗創造出來的藝術品,都只是供給統治階級來欣賞的,一般老百姓是享受不到的。百年來,由於帝國主義分子貪婪無厭的掠奪,我們祖國的許多寶貴文物也一同被劫掠到外國去。

中國解放了。我們在共産黨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正向着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隨着經濟建設高潮必然來到的文化建設高潮,也就擺在我們的面前了。人們將過着更幸福的生活,而對於藝術品的要求,必然是很迫切而普遍的。雖然銅鏡在日用上面,早已失掉了它的效用,但做爲一個藝術品來説,還是有着極寶貴的價值,更值得美術工藝家來“借鏡”的。

(《銅鏡的故事》作爲“祖國文化小叢書”之一種,於1955年2月由上海四聯出版社出版,署名“朱瑜”)

圖1 汲縣出土水陸交戰圖鑑

圖2 古鏡花紋集錦(一)

圖3 古鏡花紋集錦(二)

圖4 細地文夔龍文鏡

圖5 蟠螭文鏡

圖6 獸鈕人物畫像鏡

圖7 吴王伍子胥鏡

圖8 金銀錯狩獵文鏡

圖9 月宫嫦娥鏡

圖10 金銀平脱花鳥背八角鏡

圖11 嵌螺鈿花鳥文鏡

圖12 易縣出土鏡範

圖13 長沙出土漆畫奩(復原圖)

圖14 女史箴圖(晉·顧愷之畫)

注解:

[1]  《莊子·德充符》篇:“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

[2]  鑑,古亦作濫。《莊子·則陽》篇:“靈公有妻三人,同濫而浴。”釋文:“濫、浴器也。”

[3]  戰國時代的一尺,約當今尺七寸餘。

[4]  這篇故事,見《戰國策·齊策》。

[5]  桓譚字君山,相州人。生當公元前五〇年間,著有《新論》。

[6]  見《史記·封禪書》。《禹貢》冀、兗、青、徐、揚、荆、豫、梁、雍爲九州。

[7]  參考前中央研究院《安陽發掘報告》。

[8]  見《軒轅内傳》及《述異記》。

[9]  見《淮南子·天文訓》。

[10]  見《花間集》。

[11]  見鄭振鐸輯印《西域畫》。供養人是信奉佛教的施主。

[12]  見日本影印《東瀛珠光》及傅芸子著《正倉院考古記》。

[13]  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14]  見《晉書·王衍傳》。原文意思是眼光很遠,不肯同人計較。

[15]  見《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二百二十七卷“鏡部”。

[16]  這黄金婉轉繩大概是用黄金鍊成的鬆緊帶,和現在的金鎖鏈相類似的。

[17]  見《三十國春秋》。

[18]  狎客,是專門替皇帝幫閒的無聊文人。

[19]  見《顧氏文房小説》所收孟棨《本事詩》。

[20]  見傅芸子著《正倉院考古記》及日本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〇)宫内省刊行的《東瀛珠光》。

[21]  見洪邁《容齋五筆》。

[22]  見《玉海》卷九十及《正倉院考古記》第八九葉。

[23]  見《唐書·德宗紀》。

[24]  見梁上椿《巖窟藏鏡》第四集。

[25]  傳説饕餮是一種貪財貪吃的怪物。

[26]  螭是龍蛇一類的東西。

[27]  傳説夔是似龍似蛇而只有一隻脚的怪物。

[28]  傳説鳳是一種神鳥。

[29]  在蘇州城外數十里地的靈巖山上。

[30]  孝堂山在山東肥城縣境,武梁祠在山東嘉祥縣境,石壁上都刻着許多歷史人物和社會生活情況。參看鄭振鐸編《中國歷史參考圖録》。

[31]  《天工開物》:“凡鑄鏡,模用灰沙,銅用錫和。開面成光,則水銀附體而成,非銅有光明如許也。”

[32]  鳥書蟲篆是古代的象形文字,用來寫在幡信上的,又叫鳥蟲書。見許慎《説文解字序》。

[33]  這幾個故事見《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第二百二十七卷引陸士衡文集、《鄴中記》、《河洛記》及《朝野僉載》。

[34]  編者按:隋、唐以前,大抵都是席地而坐的。日本人現在還保持着這種風氣。

[35]  見一九五三年十一月號《人民文學》郭沫若作《關於晚周帛畫的考察》。

[36]  晉張華作《女史箴》,見《昭明文選》卷五十六。

[37]  見劉義慶著《世説新語·假譎篇》。

[38]  見《事物原始》。

[39]  見《獨異志》。

蠶寶寶的故事

談起我們的偉大祖國來,總會提到“錦繡河山”這句話。

我們的祖國,東濱太平洋,西至喜馬拉雅山,北接蘇聯,南連東南亞。地下藴藏着無窮無盡的礦産,地面布滿了長河、高山,生長着各式各樣的森林、草木,所有温帶、熱帶、寒帶的動物、植物,差不多是色色齊全。因了天時和地利的優越,漫山徧野,開放着四時不斷之花。好一幅的天然圖畫,朝朝暮暮,映入我人的眼簾。我人生長在這樣美麗富饒的大陸上,是如何的幸福啊!

我們的祖先,憑着熱愛勞動的雙手,運用着他們的智慧,積累了聯緜不斷的寶貴經驗,創造了四千餘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和高度的文化,把自然界改造得更加美麗了!

我們祖國的手工業和美術工藝品,遠在三千年以前,就已經是非常發達的了!

依靠着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勞動經驗,很早就明白了怎樣去利用自然界的一切,來創造我們的美麗的幸福的生活。他們把野生在樹林中的小蟲兒——蠶,詳細觀察了牠的生活狀態和發展規律,懂得了這小動物對於人生的功用,很快就發明了飼養的方法,而把牠們請到家裏,供養起來了!家家户户的兒女們,誰個不愛憐着這小動物,叫牠一聲“蠶寶寶”呢?!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學會了利用這蠶寶寶口裏所吐出來的絲,把牠來製成緜或絮,作爲禦寒的衣服,織成帛和絹,以及紗、羅、綾、緞之類,把我人春、夏、秋、冬四季所用以蔽體章身的需要問題,都全給解決了!

我們的祖先,是富於審美觀念的。自從發明了絲織品之後,又懂得了利用其他物質作爲顔料,把純白的蠶絲染成五色,織成文章,這就叫作“錦”。錦字左邊是個金字,右邊是個帛字。這在我國創造文字的原則上,叫作“諧聲”兼“會意”字。這就説錦是用鑛質的顔料染成五色絲所織成的帛一類的東西,讀音是和金字相近的。錦是絲織品中最美麗的東西。牠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圖案,配上各式各樣的顔色,看起來是異樣美觀的。在晉朝(公元二六五——四一九年)陸翽所著的《鄴中記》裏,就談到石虎(石虎是所謂“五胡亂華”時後趙國主石勒的兒子,羯族人。)宫中有織錦署。這署裏織造的錦,有什麽“大登高”呀,“小登高”呀,“大明光”呀,“小明光”呀!“大博山”(博山是漢朝鑄造的香爐名。大概這錦的花紋圖案,是倣博山爐的樣式畫成的。)呀,“小博山”呀,“大茱萸”(茱萸是秋天的藥草。古代民間風俗,在重陽節那一天,人們佩帶着茱萸囊,登上高山,就可以消災避難。大概這錦是用茱萸作圖案的,取消災的意思。)呀,“小茱萸”呀,“大交龍”呀,“小交龍”呀,“蒲桃文錦”呀,“斑文錦”呀,“鳳凰朱雀錦”呀,“韜文錦”呀,“桃核文錦”呀,這許多的名色。有的用青綈(綈音題,是光滑而厚實的絲織品,用作錦的底子的。),有的用白綈,有的用黄綈,有的用緑綈,有的用紫綈。把這五種顔色的綈作爲錦底,配上各種花鳥圖案,怎麽會不光彩奪目呢?這一批技術工人們,當然都是接受過偉大祖國的優秀傳統,不幸陷没在這羯胡主子的淫威之下而爲他們服役的。

錦是用機杼織成的。我們的祖先,男耕女織,依靠着雙手的勞動來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在夏禹王時代(約在公元前二一九七年?),制定了九州的貢賦,兗州(今山東省境)要貢漆絲和織文(織文就是錦、綺一類的絲織品),揚州(今江蘇省境)要貢織貝(織成貝文的錦,又叫貝錦)。這可見我們的織錦工業,遠在四千年以前,就已很普徧的發達了!

與用機杼織成文采的錦並稱富於藝術性的絲織品,就是用針來刺成各樣花紋圖案的繡。錦和繡總是連帶着的。繡字左邊是個絞絲旁,右邊是個肅字,也是一個“諧聲”字。把絲來刺成五采的花紋,這就叫做繡。

我們祖國的文化,發展到了殷、周時代(約在公元前一七八三——七七一年),更顯得光輝燦爛了!在河南安陽發掘出來的殷墟甲骨文字上面,就已有了飼蠶、織帛等手工業的記載。那麽一般傳説夏桀、殷紂時,王宫裏的婦女們就已盛行着用錦繡製成的衣裳,也未必是什麽荒遠無稽的事了。

到了春秋(公元前七七〇——四〇三年)戰國(公元前四〇三——二二一年)時代,對於織錦和刺繡的手工業,發展到了更高的境地。一般作爲互相酬贈的珍貴禮品,也成了家庭婦女們的專業。我們漢代的大史學家司馬遷先生,在他所著的《史記·貨殖列傳》裏面,就説過“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意思是説,一般家庭婦女們,很辛勤地運用這指頭,一針針地去刺成繡品,供給富豪們的享受,倒不如索性去倚門賣笑,生活還過得舒服些呢!)的牢騷話。這把那一時代婦女們的職業問題和封建社會制度的罪惡,都給反映出來了!

自秦漢以來,一直到隋、唐以後,這織錦和刺繡的手工業,還是在不斷地向前發展着。織錦到了後來,漸漸由家庭婦女們的手工業轉變成爲大規模設立機構進行織造而有政府監督的專業。這其間最著名的要算蜀錦。元朝費著有《蜀錦譜》的著作,説起四川成都,素來就是以出産織錦著名的,所以成都城叫做錦官城,水叫做灌錦江。宋元豐六年(公元一〇八三年),還特地由轉運司在成都設置錦院,招募軍匠五百人從事織造。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又由茶馬司領導錦院,織造錦綾被褥。那花樣是更加繁富了。他還列了一個表:

(一)轉運司錦院織錦名色

上貢錦三匹花樣

八答暈錦

官告錦四百匹花樣

盤毬錦 簇四金雕錦 葵花錦 八答暈錦 六答暈錦

翠池獅子錦 天下樂錦 雲雁錦

臣僚襖子錦八十七匹花樣

簇四金雕錦 八答暈錦 天下樂錦

廣西錦二百匹花樣

真紅錦一百匹

大窠獅子錦 大窠馬大毬錦 雙窠雲雁錦 宜男百花錦

青緑錦一百匹

宜男百花錦 青緑雲雁錦

(二)茶馬司錦院織錦名色

黎州

皂大被 緋大被 皂中被 緋中被

四色中被 七八行錦 瑪瑙錦

叙州

真紅大被褥 真紅雙連椅背 真紅雙椅背

南平軍

真紅大被褥 真紅雙窠錦 皂大被褥 青大被褥

文州

犒設紅錦

細色錦名色

青緑瑞草雲鶴錦 青緑如意牡丹錦 真紅宜男百花錦

真紅穿花鳳錦 真紅雪花毬露錦 真紅櫻桃錦

真紅水林檎錦 秦州細法真紅錦 鵞黄水林檎錦

秦州中法真紅錦 紫皂段子 秦州粗法真紅錦

真紅天馬錦 真紅飛魚錦 真紅湖州大百花孔雀錦

真紅聚八仙錦 真紅六金魚錦 四色湖州百花孔雀錦

二色湖州大百花孔雀錦

四川織造的蜀錦,直到現在,大概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了,還是在美術工藝上赫赫有名的。

我們稍微留心一點中國歷史的人,總還記得漢武帝時有一位四川的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戀愛故事吧?卓文君是臨邛縣一位大富翁卓王孫的女兒。她年紀很青,就做了寡婦。恰巧司馬相如到她家去作客,在宴會席上,文君從幕後偷偷看了他一眼,又聽了他的彈琴,就心生愛慕,背着她的父親,和相如一起逃跑了。在成都市上,兩口子合開了一家酒店。文君把她的鷫鸘裘賣了,作爲開店的本錢。有人就把這件非常名貴的鷫鸘裘作爲圖案,製成錦衣,叫作“相如錦”。這也可以推測到成都的織錦工業,在漢代就是很發達的。

錦繡作爲華貴的衣裳,是特别引人注目的。所以喑嗚叱咤的西楚霸王項羽,也有“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衣讀去聲,作動詞用。就是説着了錦衣,在夜間跑路,是不能够引起人們注意的。)”的論調。漢高祖因了南粤王尉佗給他獻了南方的特産鮫魚、荔枝,就用了蒲桃錦四匹作爲答禮。漢武帝從西域搞來了“天馬”,也給他披上絲地五色錦,表示非常的愛護。在這時,因了武帝經營西域,通過河西走廊以達現在的新疆境内,中國的絲綢也就經由新疆,傳抵歐洲。當時羅馬社會,愛着中國綢緞,價值高到一兩黄金一兩綢,那錦繡一類,更不必説了。

三國時候,蜀錦正在大量地增産着。所以蜀先主劉備到了成都,賞給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諸人的錦,就有千匹之多。諸葛亮臨終時給劉阿斗的遺表,也提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的話。那八百株桑,不就是用來養蠶、取絲、織錦的嗎?

魏明帝曹叡景初二年(公元二三八年),倭女王派遣大夫難升米等來我國朝獻。明帝給倭王卑彌呼的答禮,有絳地(地即綈字的訛寫)交龍錦五匹,紺地句文錦三匹,銅鏡百枚等。魏齊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二四〇年)又派人去倭國,賜給倭王以金、帛、錦、罽、刀、鏡等物。再過四年,倭王派人再來進獻禮物,就有倭錦一項。這對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也是值得注意的。

吴大帝孫權,建都在現在的南京。他有一位趙夫人,能够在指間把綵絲織成雲霞或龍蛇圖案的美錦,宫裏面的人們,稱讚她叫作“機絶”。她不但精於繪畫,而且能够在一方塊的帛上,繡作軍用地圖,把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等形態,都顯現出來了。獻給孫權,作爲行軍之用。那時一般測繪地圖的參謀人員都被她的絶藝,嚇得目瞪口呆,讚美她叫作“鍼絶”。吴國有了這樣一位藝術家作爲一般織工和繡工們的模範,那錦繡工業的異樣發達,也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晉朝,還有一位女子蘇蕙,曾經織錦爲迴文詩,寄給她的丈夫名叫竇滔的。這上面織了八百多字,宛轉循環讀去,變成了二百多首的情詩,也是我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很有名的傑作。

依靠我們祖先的智慧,在絲織品的手工業上,就創造了這許多驚人的業績!有如上面所説的蜀錦,一直發展到唐、宋時代,都不曾衰歇過。唐詩人歡喜把“蜀錦”與“越(現在的浙江)羅”對舉,四川和浙江的絲織品,就是到現在,也還非常發達。唐人對錦的愛好,不論男女,都喜着錦製的衣裳。大詩人李太白,和友人從采石磯坐船到金陵(南京)去玩,就着上官錦袍,顯示他那神氣十足的模樣。王昌齡寫的“宫詞”也有“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日暮春寒賜錦袍”的句子,爲千年來所傳誦。錦的本身,就是富有詩意的!

宋代的絲織美術品,除錦繡之外,又發明了一種叫做緙絲(也有寫作刻絲的)。把花鳥禽獸或名人書畫作爲圖案,在用小梭織緯時,留下空白,再把雜色線綴在經緯上面,合成文采。乍看起來好像不相連屬,承空透視,有如雕刻成功的。這織法創自定州(今河北省定縣)。有一位雲間(今江蘇省松江縣)女子朱克柔,最精這門工藝,所織人物、樹石、花鳥,巧妙得像真的一般。她的作品,還有保留到現在的,已經當作國寶一般看待了!這緙絲技法,傳習到清朝的乾隆時代(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都還有很精的出品。

宋繡保留到現在的,也特别被人們重視。明代有露香園顧氏繡,繡的山水、人物、花鳥,就和繪畫一般,也叫作“繡畫”,是顧壽潛的妻子韓希孟創造出來的。她家的婦女們都精於這種手法,所以顧繡的榮譽,是大家所耳聞熟知的。

現在國内有名的絲織品,有四川的錦,浙江的紗、羅、綾、紡,南京的錦緞,湖南長沙的湘繡,江蘇蘇州的蘇繡。雖然製作的精巧,趕不上我們的祖先。等到相當時期,我們的勞動人民,定會運用他們的智慧,學習我們祖先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來從事“推陳出新”的工作,把這錦繡工藝,推進到最高峯的。

偉大祖國的錦繡河山,加上熱愛勞動的人民,繼續不斷地發揮他們的智慧,把客觀世界改造得更加美麗,那是确然無疑的了!

我們的祖先,遠在四五千年前,就知道利用這生活在野樹林裏的小蠶兒——蠶寶寶,把牠請到家裏來,如神明一般地供養着牠。這蠶寶寶受了我們祖先的供養愛護,也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孔明《出師表》裏面的話)的,把牠們一生的精力乃至生命全都貢獻出來了!我們的祖先,感謝蠶寶寶的恩惠,不願意孤負了牠們對於人類的貢獻,更加勤懇地開動腦筋,找出竅門,運用着慣於勞動的雙手和十隻指頭,創造出許多異樣美觀的絲織品,如錦、繡一類的美術工藝,把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化了!把偉大祖國的錦繡河山,妝飾得更加美麗了!

我們戰國時代一位大思想家荀況先生,作了這樣一個謎兒:

現在有一種小東西,牠的形態,是在生命過程中不斷地變化着。牠的勞績普徧貢獻給了人類,使人類獲得異樣的光彩。所有禮儀和音樂,都得依賴牠的成果,才能够發揮作用。男女老幼,都得等待牠的報效,才能够保育生存。牠立了功,就要犧牲掉自己的生命。牠成了事,就會毁滅掉自己的家庭。牠老了,甘願被人們遺棄。牠只希望着緜延牠的種子,子子孫孫毫無條件地服務於人類。你道這究竟是什麽東西,會有這般的神奇?

這不是那身段柔軟像少女一般,而頭部有些和馬首相仿的嗎?這不是那在生命過程中不斷地變化,而不能够保持着長壽的嗎?這不是那少壯的時代非常精巧,而衰老的時候就變得非常笨拙了的嗎?這不是那容易辨别牠們的父母,而不容易辨别牠們雌雄的嗎?這不是那冬天歡喜躲藏起來,而夏天歡喜在外面遊行着的嗎?這不是那愛喫桑葉而吐出絲來,最初看去似乎很紛亂而後來卻是非常有條理的嗎?這不是那出生在夏季而又受不了暑氣,喜愛温暖的氣候而又害怕雨天的潮濕,把蛹兒當作媽媽,蛾兒當作爸爸的嗎?這不是那喫了又睡,睡了又喫,三眠、三起,才能够完成任務的小東西嗎?

你試猜猜,這個謎兒,不是蠶寶寶是什麽?

待我再來講一個蠶寶寶的神話故事,給小朋友們聽聽。

話説太古的時候,有一位大人,出門到遠地方去作客。家裏只賸下一個女兒和一匹牡馬。這女兒親自餵養着這匹馬。閑着没事時,常是想念着她的爸爸。有一天,她笑着對這馬兒説:“我的好馬兒呀!如果你能够出門去,找着了我的爸爸,把他接了回家,那我就嫁給了你,和你做一對恩愛夫妻,好嗎?”那馬兒聽了這話,點點頭兒,立刻挣脱了韁繩,飛也似的奔向長途去了。一直找到了她爸爸所在的地方。她爸爸看到了他自己家裏養的那匹馬,歡喜的掉下眼淚來,很匆忙地收拾了一些行李,跨上馬背。那馬兒卻又望着牠那後來的道路,只管悲鳴着。她爸爸也喫了一驚,暗自揣量着説:“這馬兒無緣無故的這般狂叫,難道家裏發生了什麽意外的事情麽?”他立刻揚起鞭子,騎着這馬兒飛奔到了家。他想起這畜生,有着非常的情義,把牠特地餵養得好。這馬兒卻像别有心事似的,一直不肯喫東西。牠看到那女兒,進進出出,總是帶着憤怒,想要舉起蹄子去踢她。她爸爸也有些覺察到了,私下去問他女兒。他女兒把上次對馬説的話告訴了爸爸,説:“這馬兒才怪呢!大概真的想要我做牠的妻子吧?”她爸爸聽了這話,低聲悄語地叮囑他那女兒:“你千萬不要説起,這是有辱家門的。你也暫時躲藏起來,不要給這畜生見着吧!”她爸爸終於忍了心,暗地拉了弓把馬兒射殺了。剥下牠的皮,在院子裏面曬着。一天,她爸爸又出門去了。她和鄰家的女兒一道在那張馬皮下面玩耍。她提起脚來把馬皮踢了一下,説着:“你這畜生,真個想要我這女人來做你的妻子嗎?結果遭受了屠殺割剥的慘禍,這是何苦來啊!”話還没有説完,這張馬皮突然跳了起來,把女兒一股腦兒捲進皮内,向門外奔跑去了。她那女伴嚇的慌了張,也不敢去救她,只得拔步飛跑,去告訴她爸爸。她爸爸趕着回了家,四處找尋那女兒,卻早無蹤無影,不知去向了!隔了好幾天才在大樹枝椏裏發現了一些線索。那女兒和馬皮都蜕化成了蠶寶寶,正在樹枝上作着繭兒呢!

這故事大約就是從荀況先生的謎兒演變出來的。所以蠶寶寶也就得着“馬頭娘”的綽號。

我把蠶寶寶的故事和牠的功績,編造了這一大段話。還得凑上一首讚美詩,拉起弦子唱了起來,爲讀者諸君助興,助興。

偉大的祖國!

偉大的中華!

我們的祖國,

東濱太平洋,

西限喜馬拉雅,

北接蘇聯,

南連東南亞。

我們的祖先,

依靠着熱愛勞動的雙手,

創造了四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和高度的文化!

我們的蠶寶寶呀!

我們的祖先,

憑藉着你的忘我精神,

獲得了温暖而發育長大!

積累着我們祖先的智慧,

壯大了我們的祖國,

也壯大了蠶寶寶的家,

更顯得光彩四射!

錦繡般的河山,

輝映着偉大的祖國!

輝映着偉大的中華!

我們的祖國已有了將近六萬萬的人口

融合了多民族成爲一家!

錦繡河山更顯得光芒四射!

偉大的祖國

偉大的中華!

(本文據手稿整理,寫作時間不詳)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