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民国二十年夏在无锡念佛社讲││

释题

○甲一 释文题

○乙一 文之来由

此一篇文,是净土大德,省庵法师所作,师在阿育王寺,供养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发起两种感想:其一为不生佛世,不见真佛,自悲悲人。其二为犹得读经典,犹得见真身舍利(灵骨),自庆庆人。于涅槃纪念日,作供舍利大会,发四十八大愿,作此文以劝人发心,详见省庵法师语录。

○乙二 文之价值

此文是祖师所作,名虽非经非律非论,而经律论三藏无不摄在其中。劝人发佛果之因心,为显法身续慧命之关键,实可当作经读,当作律看,当作论研究。故今讲此文,即当作讲经讲律讲论也。

○乙三 文题之分释

劝发菩提心文为文题,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为人题。

○乙四 通别能所

此题有通别二分,文之一字是通题,劝发菩提心五字是别题。又有三重能所:(一)文为能诠,劝发菩提心为所诠。(二)祖师是能劝人,大众是所劝人。(三)发是能发,菩提心是所发。

○乙五 五重玄义

五重玄义,为就一经题开出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旨也。天台宗祖师释经之遗规如此。五重者: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教相。

○丙一 释名

此题以单法立名。一切经题可分七种:单人,单法,单喻,人法,人喻,法喻,及人法喻也。此题﹁劝发菩提心﹂都是法,无人,无喻,故曰单法。

所言法者,有性法,有修法,此菩提心为性法(性德本具)劝发为修法。(修德所显)

心即我人日常思虑之心,此可为善可为恶,成佛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地狱亦此心。菩提此云觉道,亦即是心。然前心是妄心,此是真心;但妄者全真成妄,真者全妄即真也。此有三义:一真性,二实智,三方便。

真性菩提者,即我人现前一念心性,上至诸佛,下至地狱,十法界众生,无不具足。是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又名本觉,不假造作,离诸虚妄,故曰真性菩提。

实智菩提者,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又名始觉,如我人发起好心听经,皆是始觉之智。此智即是意识相应之慧心所,用此慧心所,照本觉理,如实了知,故名实智菩提也。

方便菩提者,用此菩提心,行菩萨道,鉴机说法,种种设施,度脱众生,是为方便菩提也。

心字是凡夫心,菩提是佛之妙心,即是圣心。今合言之者,欲人即凡心见圣心,依本智求佛智故,何以能尔?发字其要矣!菩提心无人不具,凡圣平等,生佛体一之法,无论智愚贤不肖皆具,既然皆具,何以不同诸佛?即无此发字耳。

发者,心本无生,仗境方起。如世间顺逆境界,能令善恶心生,今发菩提心;亦须缘境,约而言之,有其四种:(一)外见佛,内观身,自惭奋勉故。(二)悯念众生同己欲化净故。(三)观佛相好功德,因喜乐故。(四)最胜佛果,非不可得,因勤求故。

劝者,劝勉也,文中举十种因缘,皆是劝勉之词,观文可知,不烦历举。

别题四义已释,今通题﹁文﹂字,文者文章也,积名成句,积句成章。

○丙二 显体

此文以真性为体。虚明洞澈,湛寂常恒,寂照不二之体,不但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皆以为体;即山河大地虚空,莫不以此为体也。

○丙三 明宗

此文以慈悲为宗。既发菩提心后,慈悲之心自然能生。与乐曰慈,拔苦曰悲。

○丙四 论用

此文以与乐拔苦为用。以慈悲之心,观于四谛,发四宏誓愿,不外慈悲二用。

○丙五 教相

此文以方等生酥为教相。佛一代时教,有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及法华涅槃五时,喻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此文属第三时者,以非余四时所摄也。既是第三时,则大乘教法矣。

○甲二 释人题

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

前讲文题,次讲人题。

撰即作也。实贤,祖师之法名。贤者望上非圣,望下非愚也。实本是行辈,但亦可作义解,祖师字思齐,能实践贤位,不徒空悬思想而已,祖师四十九岁生西,上品上生,且是西方圣人,名曰实贤,不亦宜哉。

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言非世俗人也。

古杭即今杭州,梵天寺在凤山门外,宋时开山,明代中兴。祖师在清雍正时住持此寺,掩关寸香斋,课佛十万声。师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八月初八日,于雍正十一年二月十四日生西。

释文

此文甚长,先分三大科,如诸经之三分。序分从文初至﹁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正宗分从﹁此菩提心诸善中王﹂至﹁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流通分从﹁如是十缘备识﹂至文终。

○甲一 绪论——序分

序有通别。但经有通序者,以从西土来,故有通序以为证信。此文乃东土所作,无人不信,故无通序,但有别序。别序又名发起序。序分二科:

○乙一 总标心愿为修行之先容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此文即为第一总标心愿;为修行之先容的一科。

不肖二字,表非圣贤,祖师之谦词也。因此文普劝天下人,老幼男女尊卑,俱可发心,语气未可一概。况当时在会,僧俗男女,或为菩萨影响,或为乘愿再来,为众生之导师,均未可知,故不敢自高而称不肖也。

愚下凡夫者,愚言愚昧,下为下根;凡夫言泛泛庸流,谦卑之极也。

僧者,和合众也。此是祖师自信语。所言和者,身和可同居,口和可同语,意和可同悦。

泣血稽者,此文以众生流浪生死,无有了期。祖师劝人发心;了脱生死,悲众生苦至于哭泣。想心之切,泪如血下!祖师以至诚恳切之心,要求众生发心。正如常不轻菩萨,逢人礼拜祝愿,汝等皆当作佛,故曰稽。稽者,头顶礼拜也。

哀告现前大众者,欲表哀心,故以哀悲之声禀告也。现前大众,即现在目前之听众,非过去非未来,故曰现前。

当世净信男女等,指当时涅槃会上之大众也。明知此文定能各处宣传,故曰当世,即当尔之世也。或流传未来,亦可云当世,所谓当来之世也。信为道源功德母,有此信心,方能研究此文。从此发心,从此立行矣。无妄想杂念清净之一念,方能真实相信。

唯愿慈悲者:唯者唯一之心也,愿者心中之所发也。以唯一之心,发此一愿。望现前大众要提起精神,听祖师下文一番劝告。少加听察者,知现前大众,多是有事之人,并非空闲,而文语甚长,欲大众少加留意,故曰少加。察者,善思念之义。听而不察,谓之徒听。听是闻慧,察是思慧,思已方可起修,闻但得福,思可得慧。尝闻入道要门四句:尝闻,表非自说,曾听诸佛典也。菩提妙道之门,应当要入,否则长此沉沦,无有终际。若不发心,裹足不行。若能发心,即路远亦所不畏。修行差别甚多,如修净土行,修世间善行,修出世戒定慧之行。

立愿下:立愿者,如释迦佛立四宏誓愿,故能成就无上菩提。观世音十二大愿,故能行菩萨道。普贤十大行愿,故能成就如来功德。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能成极乐世界。四宏誓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心发则要门开,菩提是佛之法,佛是菩提之人。佛为能证,菩提为所证。广大心者,众生向来认错了心。不知我们之真心,穷三际,横十方,既要你发心,是发此广大心也。众生无边,我要度他,即是广大心。以一切众生,皆我心内之众生。如能发心度彼,无一不度矣。心之所期曰愿,愿之要制曰誓。初发心者,中途每多退失。故有颂曰:鱼子庵罗果,菩萨初发心。三时因中多,及其结果少,故须要制。如经偈云:假使铁轮顶上旋,终不退失菩提心。若但发露水道心,修小小行门,安能了脱生死。生死循环,升沉往复,如轮之转,故曰轮回。小福生天,福尽还堕;生人富贵,寿尽随失。故云徒劳辛苦也。

华严经至况未发者乎,此引华严作证。华严经者,释迦佛初成正觉,称法界性,演此大法,为经中之王。有一菩萨,往昔遇佛,已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菩萨道,将前所发心,忘却不知。不忆曰忘,心中忘记曰失。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不发大心,故报生欲界天顶。取他变化,自在享用。故以欲界一切快乐为己快乐,欲界众生,皆其眷属也。

不用菩提心,即用生灭心。生灭心是有为之法,纵生天上,未出魔眷。故曰魔业。今之修行,依净土一宗,发愿求生西方。而不发菩提心,亦属不是。或问求生西方之愿,与菩提心如何分别?答曰:亦一亦二。何以故?如有人念佛精进,愿头恳切,决定生西,此乃西方之愿,非菩提心。若自己愿生西方,又愿人人同生,即是菩提心也。有此菩提心,生西亦是上品上生。若不发菩提心,但愿生西,不过中品中生也。最要!最要!须切记之。

故知欲学如来乘三句:菩提妙道,即是最上乘如来乘。法华经喻为大白牛车,非同小乘声闻缘觉之羊鹿车,及权乘菩萨之水牛车所可比,故曰最上乘也。具足发愿者,发四宏誓愿。此四宏愿,即是广度众生之愿,故曰众生无边誓愿度。广度不易,烦恼不断,不能度生,故次曰烦恼无尽誓愿断。欲断烦恼,须学法门,故曰法门无量誓愿学。上三愿已发而缺成佛一愿,则无目的,故又须发成佛之愿。此为具足发愿也。

○乙二 别辨心愿为立行之标准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为别辨心愿,为立行之标准之一段文也。

发心立愿两者,不可不辨。如遇良师善友,则发心立愿甚好。若遇邪师恶友,教你发心立愿,甚为危险。凡夫亦能发心立愿,但须明眼人点示,方可于多途之中,识得正途。今省庵法师是一个大善知识,故能分别指示,令有遵循也。

相,即发心立愿之相也。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相之中,前四为凡夫开正眼,后四兼为二乘菩萨指示。总为我人修行示标准也。

邪正等皆从发心立愿上辨别。凡发心是邪心,立愿是邪愿,则谓之邪。我国有先天、无为、长生、弥勒、等教门,皆是邪道。其中以先天为最盛,其祖号铁嘴兰风,俗姓罗。其初亦曾研究法华楞严等经。因他贪作祖师,故窃取法华楞严正文,杂以己见,撰五部六册龙经,以为己所造作,尊同法宝。推其原因,无非为求利养,为好名闻而已。

人欲修行,遇此等邪师,堕入其中。不知研究自心不在内外中间,无相无不相等理,只知向色身上研究关窍命宫等。所谓六门关闭紧重重,看见世界黑洞洞。以此为功夫,便是邪道。应当研究一种法门,要了脱生死,得菩提妙道,方为正发心正立愿也。

伪,即假也,谓假发心,假立愿。无心造曰过,有心造曰罪。知见不泯者,知见着相,能所不泯也。

知自性是众生四句,了达一念心性,离过绝非,穷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不见一法离心别有,所谓尽大地无非沙门一只眼,尽大地无非一卷经。以如是眼看如是经,尚有隔阂耶!虚空之心四句,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

不依曰去,依他曰取。

此八段文,令行人作一个定盘针也。

○甲二 本论——正宗分

○乙一 总标发心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此下为正讲﹁菩提心文﹂四字。初四句,叹得令发。

诸善中王者,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无量无边,故曰诸善。然善法有世善,有出世善。世间善有行善止善,出世善有妙善有粗善。世间八万四千尘劳,即有出世间八万四千波罗蜜门,皆是善法也。五戒是人善,十善及味禅是欲界天善,四禅八定是上界天善,戒、定、慧、四谛、十二因缘、是二乘善,六度万行是菩萨善。此菩提心为佛之善也。故曰诸善中王。菩提心者,我人现前一念之心也。从心性德具,正因理性发起,为真性菩提。了因慧性发起,为实智菩提,缘因善性发起,为方便菩提。菩提者,自性中有无上妙道也。现前一念,具正了缘之三因。由此三因,发起真性实智方便之三菩提。真性菩提,成诸佛之法身。实智菩提,成诸佛之报身。方便菩提,成诸佛之应身。诸佛法身为法身德。诸佛报身为般若德。诸佛应身为解脱德。此菩提心,众生本具,不生不灭。然无因缘,不能发起。故此心亦因缘所生,即是依他起性。依他离执,即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体,依他起性是相,清净分别妙性是用,三大具足。

何等为十?下征列十因缘名:

一、念佛重恩故者,天有覆恩,地有载恩,日月有照临恩,父母有养育恩。惟佛有拔苦与乐恩,为天地日月父母所不可及,故佛恩最重也。

二、念父母恩故者,佛之重恩,世多不知。父母之恩,人应共晓。试思我今念佛修行,全仗此身。而此身之来,端赖父母之养育,而于母尤为劬劳,真所谓昊天罔极者。欲报亲恩,非发菩提心不可。然尚有过去生中之父母,我人之生,或于天上,或在人间,或于畜道,即有天上人间畜道等父母,其数无量。如何报得尽恩也。

三、念师长恩故者,居士有世间之师长,凡从幼受学书数,长而习诸职业,一切皆赖师长教诲,得有成就,即其恩也。出家人有出世师长,即剃度师,教授师,羯磨师等,成就戒身,成就法身也。

四、念施主恩故者,在家亦有施主,即祖宗之遗下财产者。出家人衣食住,皆从施主而得。若无施主,向何处安身立命。故施主之恩,实无有量,人惟无念,故不发菩提心耳。

五、念众生恩故者,众生恩人多不知。我等出家人受菩萨戒时,读梵网经。经中第二十条戒律云:﹁一切众生男子是我父,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此即前所云过去之父母也。天人鬼畜四趣之中,莫不有之。又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我人对于一切众生,当作未来诸佛观,生恭敬心,孝顺心。故凡老者应作父母观,少者应作兄弟观,幼者应作子女观。

六、念生死苦故者,众生有身,身是苦本。苦之甚者,莫过生死。生时如龟脱壳,小孩生时,莫不啼哭,故知其苦。死时风刀解体,四大分张,如黄牛活剥皮时一样,我人不察,故不以为苦。

七、尊重己灵故者,己灵者己之心灵也。一念清净,为成佛之因。一念不净,为九界之因。即己之心灵也。盖一念净时,佛界缘起。一念染时,九界缘起。一念恶心起,地狱相成。一念善心起,天上宫殿出现。自己念头,力量如是,故善念应增长保养,则为尊重己灵也。

八、忏悔业障故者,人生于世,内有贪瞋痴之三毒,外有身口意之三业。由三毒造三业,身有杀盗淫;口有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有贪瞋痴;共有十恶。上品恶业地狱因,中品饿鬼因,下品畜生因。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皆是善业。但有相戒善,为有漏善业。此二者皆有所障,恶业障人天善果,有漏善障出世圣果。故曰业障。忏悔从惭愧心起,忏前愆,悔后过。悔内自责,忏对众发露。不知忏悔,隐恶扬善,是求名利的众生,非发菩提之道者。

九、求生净土故者,此土修行成佛难,净土修行成佛易。若发菩提心则生上品,否则中下品而已。求生净土者,为在净土可学本领,普度众生。如世间学生游学外国,毕业归国,为国家服务,利益国民。在净土学何等本领,所谓﹁证无生法忍﹂也。此土证忍,甚难甚难。若生净土,则见佛闻法,即证无生法忍。从此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同成正觉,游刃有余矣。

十、念正法得久住故者,此乃大心人能为。正法者,佛法教理行果四者完备时也。但有教理行者为像法,但有教理者为末法。释迦佛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则一万年。今去释迦已二千九百余年,是正在末法之初也。然苟众生果能依理起行,行满证果,又何患正法之不可复见哉。又正法者,佛法也。佛法亦从缘起,人能发菩提心者,即有佛法。

十种因缘次第:佛为天人师,法中之王,而其恩亦最高广。故居第一。无此身不能报佛恩,而此身从父母生。故第二。父母虽出此身,而无师长之教,则无礼貌可习,无佛法可闻。故师恩第三。有父母生我身,有师长教我法。若无施主,则衣食住从何而来。故第四。一切众生,关系较疏。故又次之第五。此五者皆对于外而言也。其次五者皆对内之事:对内生死切己。故第六。既知生死之苦,甘受轮回,不求出离,是为自暴自弃。故须尊己灵为第七。欲修佛法,若有种种障碍,则修行不成,故须忏悔以除之。故第八。障实有三,业障之前有烦恼障,业障之后则有报障,举中以赅前后也。但此三障,无量无边,若不生净土,如何忏悔得清,故须求生净土。为第九。我求生净土,非有他因,为众生故,为菩提故。众生若证菩提,即为正法住世。故念正法久住为第十。若非令正法久住,何以报佛重恩。故又还为第一。此十种因缘若循环也。

○乙二 别释发心正义

○丙一 念佛重恩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以下分释其义。先释第一因缘。云何,征词也,自问自曰征。念者,明记不忘,念念在心也。恩者,惠也。

佛,为我教主释迦牟尼佛。牟尼是佛之大智,释迦是佛之大悲。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槃。

最初发心者,即发四宏誓愿。而第一愿曰,众生无边誓愿度。我等为众生之一,度众生,即是度我等也。

菩萨道者,自利利他,上求下化之道也。

经无量劫二句:藏教大士,经三大阿僧祗劫。别教大士,经无量劫。度生时必受诸苦,头目手足,一切施舍。

佛则哀怜下。佛度众生,或现人道,或现他道,故曰,种种方便。

佛复悲痛下,悲痛,即大悲也。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如何可代,故佛欲代我受苦而卒不能。

常受佛恩者,如生人道。一切善知识,皆是诸佛化身;即各处宏法之人,皆是如来之使。佛之化身,是如来使行如来事者,生生世世,不舍众生也。

发广大心下,此下即教发心也。广大心,即慈悲心菩提心也。无佛法则提倡之,有佛法则护持之,此为建立佛法也。有佛法之地,可以救度众生。救为救拔,大悲也。度为度脱,大慈也。有慈悲心为体佛心,体佛心则畅佛怀,畅佛怀则佛喜欢,此所以为报佛恩也。佛重恩为缘,念恩为因,因缘具足,方可发心。此为第一种。

○丙二 念父母恩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父母对于儿女分上,有多少勤劳辛苦。所以不念则已,念及则不觉心痛。故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也。重言哀者,言悲之切,痛之极也。父母之恩,侧重在母,故举十月怀胎等以为缘也。

十月怀胎者,人自识神,投入母胎。初七日名曰歌罗罗,即父母精血初凝如酪状。二七日名羯罗蓝,此云软肉。三七日名遏部昙,四七日名闭尸,此言坚肉。五七日名形位,六七日名泡位,(头手足五泡出)九七名发毛爪齿位。在母胎中三十八个七日而出,即二百六十六日,名为十月。母孕子胎,腰酸脚软,饮食行动,均失常态。此十月中,母之劬劳为何如也。

推干去湿者,婴儿便利,污秽褓被。母将干者推以与之,湿者抽以去之也。

咽苦吐甘者,母喂儿时,若食味苦,咽下自食。若是味甘,即吐以喂之。在家女人,至己生育儿女时,方知母氏之苦。故女子孝亲,多于男子。子已成人,男为之娶,女为之嫁。母氏心念,无刻不系于子。如此之恩,宜如何报。母若存时,宜时常存问,劝他念佛。母与女儿,爱情更重。女若能劝,母必能听。须知食母衣母,不足为孝。劝母念佛,求生西方,方是真孝。母老,临终要念佛生西。母能生西,方是孝女。如母已没,应于自己做功课时,代母拜佛回向。文中绍继云云,指儿子而言。然此等实是世人之愚见,不是出世的正知见也。何以故?凡为子女来者,不是讨债,即是还债。如前世欠他债,是来讨债的。如前世放他债,是来还债的。世人不知,贪着子女,真是可笑。

若论祭礼。若你一生造善得生天上,或生他家为人,安能享受。惟堕鬼趣,或稍能享受。如业重的饿鬼,亦不能得享。若入畜生道中,亦无享受之分。

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二句,固系世间情见。然出家者,如不能以佛法利亲,反不若俗人之一片痴孝也。

出家者,但出父母家,非真出家。若真出家,须出三界家。出三界外,成等正觉,方为出家,否则不过名为出家而已。

释子者,释迦佛之子。沙门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滥者,混也。滥称,犹言冒称也。忝,辱也,愧也。出家衣食,皆从施主边化来。若无功德,岂不于世有损。

唯有百劫千生下,出发菩提心报恩之法也。昔有一人出家,其母在家啼哭,不几年就死了。其人参学他方,归家省母。知母已殁,乃趋墓上,痛哭一场。祝问母生何处?空中报言:若到阿育王寺,礼拜如来真身舍利一藏,即可知母生处。其人如法,礼至四千一百拜时。闻母在云中,唤子名。告曰:我已得生天上矣。所以出家能发道心,则于父母有益。若奔走经忏,则于父母毫无实益也。

发愿常行佛道者,即依四宏誓愿做去,不外上求下化。发此愿者,即是发菩提心也。

○丙三 念师长恩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袈裟此云解脱衣,身穿解脱服,是堂堂僧相。戒品者,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品、类也。戒目众多,故曰品。

○丙四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此就出家人说,但汝等在家人亦要听听,晓得出家人的苦处。在家人虽贫穷者,亦有施主恩。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农夫躬耕之苦。

悲智双运句下,言发菩提心也。下化曰悲,上求曰智。悲属于福,智属于慧。

檀信沾恩者,施主供养,无非为求福。汝有福慧,则可令他受福。倘能念佛求生西方,将来回入娑婆,亦可广度有情,令檀信沾惠矣。

○丙五 念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诸佛父母师长施主等恩,多已明了,已度我苦生我身教我礼给我衣食故。惟众生恩甚为难知,儒道经教中多未道及,惟我佛经中言之。何以佛能言之?因佛有三明六通,能知过去未来。世间夫妻父子,无非恩怨关系。佛为出世之救主,无量劫来,广度众生,洞知灼见,皆从实验得来。

众生之名,通于十界。天上是着乐众生,修罗是瞋恚众生,地狱鬼畜是受苦众生,人道是苦乐相间众生,若出世间声闻缘觉是自了汉众生,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佛名无上众生也。

法身堕于五道,名曰众生。从最初一迷之后,从迷积迷,遂至今日。其间三十年为一世,百年为一生,或一回生来一回死去为一生。生六欲天皆有父母,生修罗道中男父女母,畜生道中牡父牝母,其父母恩,与人道无异。

每见幼离下,以今世状况比诸前世,且专就人道为言,以见亲切。非经不能陈此事,阿含经。大日经。悲华经。地藏经等。经中均有言之者。邪见人说,一灵真性,化为虚空。

佛有佛眼,菩萨有法眼,故能见过去事。

此等蝼蚁皆有心,皆当作佛,皆是未来诸佛。

诸佛菩萨,神通广大。令其出世,普令得益。利益于他,即是报父母恩也。

梵网经第二十条戒,须行放生业。不是放生生灵,是报父母恩。戒杀不是戒杀生灵,是报父母恩。若杀生即是杀父母矣。

○丙六 念生死苦

○丁一 地狱苦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

天上人间者,天上是生死海中人升上去,地狱鬼畜是生死海中人沉下去。

此界他方者,有广狭二义:广则如娑婆与极乐,狭则如此邑与彼都。万、举大数,其实何止于万,乃是无量无数也。

俄焉者,天眼看下界,四五十年不过一天半天。诸佛菩萨与上界天眼,看来更速。黑门以下,言地狱苦。猛火城中云云,系善人游地狱之所闻见。

一夜死生者,俱舍论云: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日夜。四天王天百年,为等活地狱一日夜。

○丁二 畜生苦

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冤家。昔日寇雠,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

鞭驴出血四句,是则因果,在南京金耕县养驴家。子生纔三岁而母死。其母生平未有善业,因窃其父银四元送人,乃堕为驴。养于其家,已十六年矣。一日负食返,驴老行迟,子怒而鞭之。驴顾其子而哭,子不知其为母也。牵曳至家。至夜,驴之魂神告其子曰:我是尔母。我窃尔父四银,故作驴以还债。今债还清,我苦已脱。今后御驴勿痛鞭也。黄岩县有开屠行者,死时,自割臀肉,啖而食之。肉尽尚不死。令其子割肉一刀,腌之而后死。过三年,行畜一猪,甚肥大,重可二百斤。明日欲杀而卖之。其夜托梦于其子云:此猪是你的父。其子遂畜而不杀。

食其子四句者,文王为西伯侯,德望甚盛。诸侯疾纣无道,欲以文王为天子。纣闻之,乃囚文王于里。纣臣告纣云:文王不是圣人,可杀其子以食之。如其知者,方可为圣。纣乃杀文王之子伯邑考,作羹以食文王。纣以其不知子肉也而食之,非圣人也。乃释之。

○丁三 生死苦

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莪莪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祇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此下说生的状况。

粪秽四句,言生苦。胎盘在母亲生藏(小肠)之下,熟藏(大肠)之上。在胎如在地狱,母食热时如火烧地狱,母食冷时如寒冰地狱。母行步时,如确地狱。母身居下,如压山地狱。

风火交煎下,言死苦。

依前贪恋者,贪欲恩爱不放舍,则生死不了,以生死从贪爱中来。

得人身难者,经云: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

良时易往者,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是故宜应下,劝我等发大心行菩萨道,念佛求生西方也。所谓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

○丙七 尊重己灵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己者自己,灵者各人的灵魂,此即我人现前一念之心也。各人有各人的心,即各人有各人的灵。此心在六根门头出现,在眼能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悟之者称为佛性,迷之者号为灵魂。

尊者,尊崇。重者,郑重。世人不知己之心性是佛,一味向外驰求,自甘暴弃。今祖师提出尊重二字,意欲令人归到一念。不要东奔西驰,不要东想西想,收在一处,一心不乱。此心当下与释迦如来平等无二矣。

世尊周昭王二十四年降生,为从本垂。今言无量劫来早成正觉,乃显其本也。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文。

世尊因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福慧两严,悲智双修。故能成无上正等正觉。而我等轮回六道,出没四生,昏迷颠倒。故无量劫来直至于今。依然尚作凡夫。

神通,解脱德也,智慧,般若德也,功德庄严,法身德也。

业系者,系属六道之业,业障也。烦恼,谓见思尘沙无明,纷烦之法,扰乱心中,烦恼障也。生死有分段变易两种,报障也。

佛之三德,我人之三障,高下不可以道里计。一悟一迷,相差如此。同一心性,(即己灵)圣凡异路。安可不放下心来,回光返照乎!

譬如下,喻文。无价宝珠,喻一念心性也。淤泥,喻烦恼也。瓦砾,喻灵魂也。是故以下,劝发心文。善法者,出世善法戒定慧等,对治烦恼见思尘沙无明。烦恼为善法对治,则转三障为三德。而己之灵魂,转为佛性矣。

○丙八 忏悔业障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此从上节业系文来,忏悔者即对治之修德也。

先讲业障,当就出家人说。出家人有五种逆罪。突吉罗此云恶作,但属身口,不属于意。第五篇名有百条,最轻之戒也。犯之者生大惭愧,对佛忏悔,即可消除,不必作法忏也。

四天王一年。此间要十八万年,五百岁当九百万年。

尸罗此云戒。无日不造罪,故一生业障无边。如普贤菩萨云:罪若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四性恶,所得者为性罪,受戒时云能持。后有一重遮戒,即不饮酒,若犯则有遮罪。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露,肯说也。藏,不肯说也。

沙弥戒十条,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分为五篇:即四波罗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一百众学法是也。

有恶因必招苦报,若不忏悔,其报必遭,其报难逃。

若非二字,贯到求哀忏悔。身口并切下,心切故泪出。以己例他,故普与众生求也。一念之差,即堕恶道;一念忏悔,即障消恶灭;则一念心可不尊重乎!尊重一心,则是尊重己灵也。

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拔一切业障根本,此忏悔法之最神者。从此断轮回,出三界,生西方,见弥陀,佛道易成,此之谓尊重己灵。

○丙九 求生净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往生彼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十方诸佛,皆有净土。今专指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也。十方净土,与极乐亦无少异。但诸佛愿力不同,故功德有殊。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专为我等苦恼众生,方便接引。他方诸佛,无此愿力。所谓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也。

此土者,此娑婆国土也。娑婆,此言堪忍众苦也。在此土修行,虽得精进,难见成功。因世界为恶世界,众生为苦众生。外境内情,悉能障道。欲修行者,进得一尺,退得一丈。

此土有五种难处:世道不好,年多灾难,一也。知见不正,外道朋兴,二也。贪瞋情炽,昏散交侵,三也。身口意业,悉不清净,四也。寿命短促,五也。

西方有五种好处:一生西方皆得不退,一也。四季无更,二也。水鸟风林,皆说妙法,三也。观音势至为善友,弥陀佛为良师,四也。寿命长远,五也。

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易也。临终时,一句弥陀相应,即生西方,易也。七日可成,一生取办,易也。

往圣前贤者,文殊、普贤、天亲、马鸣、龙树诸菩萨,皆发愿求生西方。慧远、智者、善导、永明、中峰、楚石、莲池、藕益、省庵、彻悟、诸祖师,皆宏扬净土,念佛生西。

千经万论者,华严宝积弥陀三经,文殊问般若经,法华经,皆归宿于此。智度论起信论十住论,无不宗尚于此。

无越者,莫过也。三藏十二部,一切教人用功。莫妙于小本弥陀经,莫妙于持名,莫妙于一心不乱。

善根不多,则不信念佛。福德不多,不能定心念佛。念佛何以多福德?佛号是无量寿无量光,寿即是福,光即是智。佛之福智庄严,一念其名,则万德多召于我,必矣。布施如黄金,佛号如如意宝珠,念佛为成佛之因,布施是世福,如何可及。发广大心,即发菩提心也。发心之善,昔有老僧,已证罗汉。一日,偕小沙弥进城乞食,沙弥见牛耕田,忽发怜悯心。老僧忽命前行,衣包自携。嗣沙弥念及度生之难,老僧即命彼携包后行。后见乞丐,又生怜悯,老僧自携包裹,命前行如初。沙弥怪而问之。某僧曰:汝发怜悯众苦之心,即是大悲心,即是菩萨心。我是罗汉,应该尊汝。若不发心,我是老修,汝是新修,应该侍我后行也。

○丙十 令正法久住

○丁一 痛念正法难遇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

正法即佛法,是正正当当的法。佛法有两眼,一看事,一看理。成佛亦是正等正觉,因正故果正也。令法久住,约论。若论各处闻此等法会,即约横论。舍身饲虎,割肉代鸽,舍全身为半偈,皆难行苦行也。

化缘者,五时说法,教化众生因缘也。

如来三藏十二部经典尚全,故曰有教。得果人无,故曰无人。所谓仅有教理,无有行果。

佛,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法轨持义,又解脱义。僧和合众。谓身和同住,口和同语,意和同悦,为出世之上人,故曰众中尊。

○丁二 正明必须发心

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僧海者,僧众心灵,广大如海。僧众妄想息灭,如水澄清。

东方者,震旦国在印度东方也。

劫运者,末法万年之运,延一日为一劫,永远不断也。

正宗分十科之文已竟。

○甲三 结论——流通分

○乙一 躬自反省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

此下至终一段文,乃菩提心文,第三科流通分也。

趣向有门,谓能知取舍,即八法周知也。开发有地,即十缘备识也。华夏,亦中国也。故佛法在正法时已流到,若日本则至唐时始传,西洋则近今始传,皆因不在中国故也。

以上言末法中一种难得之机会。

出家后,先求戒,次持戒。禅堂参禅,丛林听教,即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能行此三学,方得谓之出家。破见思惑,了分段生死,超凡入圣,方得谓之大丈夫也。莫道袈裟容易得,都因宿世种菩提。

在家但受五戒,六重四大轻戒。若论沙弥十戒,二百五十戒的出家具戒,在家人绝分也。

阿育王寺舍利宝塔,为中国三处如来真身舍利塔之一也。忏法是涅槃忏。世道太平,得遇讲经,是胜缘也。聚数百人于一堂,听者听,讲者讲,不容易也。诸经首序六种成就,亦即序胜缘耳。

○乙二 普劝大众

唯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同立此愿者,立此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愿也。汝能发此愿,即是肉身菩萨。发心者要念念发,刻刻发,时时发,日日发,月月发,年年发,生生发,要至众生度尽,我愿乃尽。

如何发心?在三宝前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句﹂。发后祗要朝思夕思,无有间断。退后怯弱。不肯发心。

口为意根之苗,意为五根之地。

发心之人,不知随缘,不知因病施药,不免吃亏。故菩提心天天发,度众生随缘度。发心有成佛种子,否则成佛种子无有得植,以菩提为无分故。

八勿字为安慰之词。大心日发则日广,不发则心愈小愈愚。心无二用,不发菩提心,即发众生心也。众生心不发善便发恶,故菩提心乐得发也。

○乙三 苦乐相校

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此段文乃苦乐相校是勉励之语也。一生不了,一错百错,多生更苦。

○乙四 至再叮咛

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况乎下,善巧之勉励语也。净土舟航,要三资粮,信愿持名。能具三者,即落在航内矣。

无生忍力,能降龙伏虎。

苏州朱姓人,进士也。一日到虎丘山入寺,听佛印禅师讲金刚经圆满。经云:「一切有为法四句」。夕梦阴差五人,引至一处,五人饮茶。朱欲饮被阻,曰你是闻佛法的人,不可饮。寻即醒,乃依梦状行,到其处。见其家厨下新产六小犬,五生一死。即惊悟,我若不闻金刚经法。则我已为狗子矣。乃发心读金刚经,后又发心念佛,临终,向亲友告别曰:我要生西方矣。至日亲友集,乃往园中攀树枝,说偈立化。年七十九岁。

凡夫心力不可思议,造业由此,成佛亦由此。

莲社一百二十三人个个同生西方,同乘大愿船,同度娑婆苦海。同闻妙法,同证无生,勉强发心,勉励发心。

(范古农居士记要、大光标科参梓) (据四十年华南学佛院印行本)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