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三峰集

三峰集卷之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奉化郑道传著)

经济文鉴别集(上)

序[权近]

三峰先生初编经济文鉴。自相业而始。未及乎君道。盖郑重而不敢言也。其书既成。则曰。君心出治之源。论经济而不本于君心。是犹望流之清而不澄其源也。而可乎。于是论列其可法可戒者。自唐虞而迄宋元。其僭伪分裂者略之。尊正统也。前朝王氏三十代之得失。亦悉论而著之者。耳目之所逮也。又采经典圣贤之格言。以附其后。其所以格君心正君德。与夫历代之治乱。为政之本末。靡所不举。略而详。简而切。实可谓人主之龟鉴也。恭惟我 殿下圣德神功。受命开国。以兴维新之治。以建万世之基。而先生以性理之学。经济之材。匡辅赞襄。立经陈纪。治化之隆。可谓至矣。然且拳拳于是书者。岂以一时之治。为自足哉。盖将立言垂范。以为子孙万世无疆之休也。故既著经国之典。又编是书。其忠可谓大。而其虑可谓远矣。近以非材。获承公命以重校之。托名不朽。幸莫甚焉。故略叙先生著述之意。以引编端云。洪武三十年七月上浣。资宪大夫花山君权近序。

君道

尧(陶唐氏。帝喾子。姓伊耆。继喾以火德王。都平阳。在位七十二年。)

尧自唐侯。升为天子。尧之盛德。固未易名言也。苟即尧典而反复之。则庶乎可以得之矣。以言其心法。则曰钦明文思安安。以言其身法。则曰允恭克让。其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者。身修而家齐也。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者。家齐而国治也。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者。国治而天下平也。盖自身心推而至于家国天下。内外交养。本末俱治。可见圣学之有本。而圣治之有序矣。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是尧之理会天道。咨若时登庸。咨若予采。是言理会人道。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者。是言理会地道。帝咨四岳以巽位。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俞之。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此言禅让之事。盖人主之职。以用人为重。以知人为难。一咨而得丹朱之顽。再咨而得共工之静言庸违。三咨而得鲧之方命圮族。直至咨四岳举舜。为天下得人。人君以一身。出而为天地人物之宗主。不过为生民立极。尽其辅相财成之道。以推其极。三才之责既尽。则圣人之能事毕矣。

舜(有虞氏。颛顼六世孙。姓姚。受尧禅。以土德王。都蒲阪。在位六十一年。)

书曰。重华协于帝。此言舜之德与尧合也。自今观之。浚哲文明者。即舜之心法也。温恭允塞者。即舜之身法也。其曰。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曰。民协于中。四方风动。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则亦舜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也。首察玑衡以齐七政。舜之理会天道也。若夫徽五典而五典从。纳百揆而百揆叙。教化行而政事治也。四门穆穆。人化之也。烈风雷雨不迷。神相之也。类上帝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所谓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也。辑五瑞。日觐四岳群牧。与之更始。大一统也。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所以通上下之情也。协时月正日。重正朔也。同律度量衡。一制度也。仁以恤五刑之用。义以断四凶之罪。而天下咸服矣。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所以来天下之贤俊。而广四方之视听也。惇德允元。扶君子也。而难任人。抑小人也。咨奋庸熙帝之载。则举伯禹宅百揆。闵黎民阻饥。则以弃为后稷。忧五品不逊。则以契为司徒。命皋陶而作士师。命垂而作共工。若上下草木则以益为虞。典三礼则以伯夷为秩宗。命夔典乐。所以教胄子。命龙作纳言。所以堲谗说。此即尧畴咨之意也。何莫非理会人事也。至于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即理会地道也。当耄期而倦于勤。则命禹总师。终陟元后者。即咨四岳举舜之意也。此外无馀事矣。盖人君职分之大纲。不过如此。噫。执中一语。上以受之尧。下以传之禹。而益之以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三语。以开圣学之渊源。实万世生民之所赖。孰谓其道行于一时而已哉。

禹(姓姒。鲧子。舜授以位。都安邑。以金德王。在位十五年。)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启呱呱而弗子。禹之勤也。克勤克俭。不自满暇。禹之贤也。不矜不伐。天下莫与争功能。禹之德也。平治水土。使民得其居。暨稷奏庶艰食。使民得其养。立封建井田之经界。使人不争。贡金九牧。以铸九鼎。载所立九州之制度。以建寅为岁首。使天时人事。不失其正。此皆万世之功也。悬钟鼓磬铎。以待四方之士。建旌旗斿旐。以别尊卑之等。

兴学校以明伦。泣罪人而痛异心。拜昌言而恶旨酒。纪纲典则。关石和钧。无不备焉。禹之功厚德茂。立极垂统。为万世之准者至矣。若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则又要其本而言之也。呜呼。禹伤父治水殛死。故直以此自任。立伟绩盖前愆。至于禘喾而郊鲧。禹之责塞矣。然其心犹有所歉然。故于宗庙则致其孝。于祭祀则致其美。于沟洫则尽其力。宁饮食之菲。衣服之恶。宫室之卑。皆不敢暇顾者。其心不能一日安于天子之常奉也。至于举天下以授之启。杜万世僭乱之本。禹之处父子之间。可谓无所愧负矣。盖尝论禹之传于舜者。执中一语。得于天者。洪范九畴。盖皇极居中。以一御八。居中制外。亦中而已矣。圣学明而彝伦叙。尤有功于世教也如此。吁盛矣哉。

启(禹子。在位十年。传子自此始。)

禹崩。益避禹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益而之启。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于是即位。启可谓贤能继事矣。有扈氏叛。启召六卿。躬行天讨。数其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之罪灭之。其曰。大战于甘者。所以见启之奋发有为。且著有扈不臣之罪。而帝王升降之几。世变之一会。从可知矣。

太康(启之子。羿废之。在位三十年。)

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不返。有穷后羿因民不忍。拒于河。厥弟五人。作五子之歌以怨之。

仲康(太康之弟。羿废太康而立之。在位十四年。)

羿立而相之。仲康肇位四海。首命胤侯掌六师。惟时羲和沈乱于酒。遐弃厥司。至日食大变。尚罔闻知。王命胤侯征之。羿废太康而立仲康。其篡乃在相之世。是则仲康犹有以制之也。

相(仲康子。徙商丘。在位二十九年。羿逐相篡国二年。其臣寒浞弑之。)

权已归羿。为羿所逐。居商丘。且羿恃善射。不修政事。淫于原兽。而卒为寒浞所灭。

少康(相之子。灭寒浞。复禹旧绩。在位二十一年。)

以相遗腹之子。生四十馀年。以一成之田一旅之众。能布德兆。谋收夏众。抚其官职。以灭浞而有穷遂亡。少康区区乱离之间。复禹绩还旧都。祀夏配天。不失旧物。而有夏中兴焉。

孔甲(不降之子。在位二十年。自少康至孔甲九代。)

好鬼神。事淫乱。德衰。诸侯多叛。

桀(帝发之子。在位五十年。汤放之。自孔甲至桀四代。)

自孔甲以来。诸侯多叛。桀尤无道。有力能伸铁钩索。灭德作威。天下怨之。嬖妺喜。为琼宫瑶台。酒池肉林。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妺喜笑以为乐。杀直臣关龙逄。囚汤夏台。既免而得释。汤乃与伊尹。兴师伐桀。战于鸣条克之。放之于南巢。

汤(姓子。名履。契十三代孙。都亳。以水德王。在位十三年。)

初以七十里。诸侯为方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聘伊尹。学焉而后臣之。任以国政。汤出见野张网。去三面。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归之者四十馀国。桀尤无道。尹相汤而伐之。汤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仲虺作诰以释之。大旱。汤自以身为牺牲。祷于桑林。六事自责。曰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宫室崇欤。妇谒盛欤。苞苴行欤。谗夫昌欤。言未既大雨。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田。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称其德者有曰。布昭圣武。代虐以宽。有曰。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有曰。立贤无方。汤之德。可谓盛矣。其曰。上帝降衷。若有恒性者。实开后曰孟子性善之论。其有功于圣学亦大矣。

太甲(汤之孙。在位三十三年。自汤至太甲四代。)

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祇见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己。以听冢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太甲不明。欲败度。纵败礼。伊尹营于桐宫。密迩先王其训。王徂桐宫。居忧三年。悔过自怨自艾。处仁迁义。伊尹乃以冕服。奉王归于亳。还政于王。由是修德布惠。克终汤业。

太戊(雍己之弟。在位七年。自太甲至太戊六代。)

先时商道浸衰。诸侯或不来王。至是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伊陟曰。妖不胜德。君之政其有阙欤。太戊于是修先王之政。明养老之礼。早朝晏退。问疾吊丧。三日。桑谷枯死。三年。远方重译至者七十六国。

盘庚(阳甲弟。改商曰殷。在位二十八年。自太戊至盘庚十一代。)

自仲丁至阳甲。多废嫡立弟。争位相伐。乱凡九世。诸侯莫朝。盘庚初。殷道益衰。耿都又有河决之患。欲迁于亳。臣民安土重迁。盘庚作书以谕之。乃从。盘庚既迁。改商曰殷。行汤之政。殷道复兴。

武丁(小乙子。在位五十九年。自盘庚至武丁四代。)

恭默思道。梦帝赉良弼。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置诸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说作书三篇告王。皆谆勤恳切。其曰。惟木从绳则正。惟后从谏则圣。又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又曰。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又曰。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尤为人君之所当法者也。祭成汤。有雊雉之异。祖己训诸王曰。惟先格王。正厥事。高宗从之。不敢遑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三年。蛮夷编发。重译来朝者六国。既而伐荆楚。伐鬼方。僭乱既夷。殷道复兴。享国五十有九年。号曰高宗。

祖甲(祖庚弟。在位三十三年。自武丁至祖甲三代。)

王少不义。高宗远之。居处困阨。不得志。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又作盘盂之书以自戒。

武乙(庚丁子。迁都河北。在位五年。自祖甲至武乙四代。)

王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僇辱之。又为革囊盛血。仰射之。命曰射天。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

帝乙(太丁子。在位三十七年。自武乙至帝乙三代。)

殷道益衰。庶长微子启贤。箕子劝王以为嗣。王以其母贱不立。立嫡子受辛。是为纣。

纣(帝乙子。立三十四年。武王伐之。王赴火而死。)

资辩捷疾。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播弃黎老。昵比罪人。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乃夷居不祀上帝神祗宗庙。尚兵百战皆克。伐有苏氏。获其女妲己嬖之。惟言是用。作奇技淫巧以悦之。使师涓作新淫之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财。盈钜桥之粟。广沙丘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纵男女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作炮烙之刑。取妲己笑乐。刳孕妇。斮朝胫。醢九侯。脯鄂侯。囚周侯于羑里。周臣进美女奇物善马得释。更赐弓矢斧钺。专征伐为西伯。西伯卒。子发立。时纣恶未悛。微子去之。以存宗祀。比干谏而剖心。箕子佯狂为奴。西伯发帅诸侯伐纣。纣奔鹿台。衣宝玉自焚。

武王(姓姬。名发。文王子。都镐。以木德王。在位七年。)

太公为师。周公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九年。戡黎。十三年。伐纣。践天子位。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陈洪范而万世彝伦之道明。戒丹书而敬怠义欲之辨著。报本反始则崇追王祭祀之礼。垂裕后昆则立教世子之法。其建官也惟贤。其位事也惟能。重民五教。而食丧祭之加谨。惇信明义。而崇德报功之兼尽。此其所以垂拱而天下治。尚何难之有。

成王(诵。武王子。在位三十七年。)

周公应问无穷。导之以道。太公诚立而敢断。辅善而相义。以充大其志。召公廉洁而切直。匡过谏邪。以矫拂其行。史逸博闻强记。敏给而善词。以承救其遗忘。王虽童蒙而四臣维之。朝廷无过事。王因风雷之变。知周公之元圣。致辟群叔。于无逸之书。知稼穑之艰难。以复后稷,公刘之业。求群臣之助则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又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皆得于周公者。其定礼乐立法制。为三代之令王。宜哉。

康王(钊。成王子。在位二十六年。)

既居天子位。诰诸侯。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再拜稽首曰。今王敬之哉。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予一人钊报诰。昔君文武。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虽尔身在外。尔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群公皆听命。又册命毕公。以成周之众。保釐东郊。王克遵洪范。敬恭神人。四夷宾服。海内晏然。百姓兴于礼义。囹圄空虚。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不用者四十馀年。有唐虞之风焉。

昭王(瑕。康王子。在位五十一年。)

王在位久。不能彊于政治。风化稍衰。时月有光五色贯紫微。井水溢。楚人不朝。王南征返济汉。汉滨人济以胶船。中流胶液。王及祭公皆溺死。

穆王(满。昭王子。在位五十五年。)

初年。举用贤才。命君牙为大司徒。作君牙。有曰。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命伯囧为大仆正。作囧命。有曰。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于时王心未肆也。迨夫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先王耀德不观兵。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又不至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不听。遂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由是荒服不至。诸侯有不睦者。周德始衰。又东巡至郑大之谷。起春霄宫。集诸方士。言神仙事。造父得八骏马献王。

王喜。欲周行天下以求神仙。于是西巡。乐而忘返。作白云黄竹之歌。天下愁怨。徐偃修饰仁义。诸侯多归之者。僭称王。王闻之。驰归。造父为御。起诸侯师。与荆楚合攻徐破之。偃王走死。未几。王又欲出游。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风王。王感而止。命修辞令以怀诸侯。以柔四夷。周室再安。末年。王在位久。教化衰。刑罚繁。思有以靖之。此吕刑之书所以作也。

共王(繄扈。穆王子。在位十年。)

游于泾上。密康公从。受三女之奔。其母曰。必致之王。夫女三为粲。粲美物也。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之小丑乎。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女色之倾人国。固如此夫。

孝王(辟方。懿王弟。在位十五年。)

恶来之后有非子者好马。善养息之。王命主马。汧渭之间。马大蕃息。王邑之秦。于时大雹。江汉冰。牛马死。当嬴秦始封之世。而灾异之见杀气若兹。履霜之象。已兆于此矣。天道之倚伏。可畏也哉。

夷王(燮。孝王子。在位十六年。)

觐礼不明。王始下堂而见诸侯。纲常自此紊矣。时荆熊绎五世孙熊渠。甚得江汉民和。西伐庸东侵杨粤。

僭立三子为王。卫康公七世孙顷公。首坏王制。并邶鄘之地。

厉王(胡。夷王子。在位四十年。)

诗之变雅始作。时荣夷公好专利。有宠于王。大夫芮良夫谏曰。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王人者。将以导利而布之上下。使人百物无不得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今王好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济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不听。卒以为卿士用事。政益暴虐。四夷交侵。征敛数起。虐用其民。民不堪命。聚而谤王。王得卫巫。使监谤以告。辄杀。国人莫敢言。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三年。民不堪命。作乱流王于彘。十四年。王崩于彘。

宣王(靖。厉王子。在位四十六年。)

王即位。周召为辅。王承衰乱之后。旱灾知惧。侧身修行。以销天变。任贤使能。兴衰拨乱。有山甫以补衮职之阙。有申伯以蕃四国之维。命召公平淮夷。吉甫伐猃狁。方叔征蛮荆。故能复文武之境土。会诸侯于东都。而周室中兴焉。况当是时。内有姜后之贤。脱簪珥以谏。所以辅成。早朝晏罢。勤于政事者多矣。惜乎。耤田不修。虢公徒谏。战千亩而料民。杀杜伯非其罪。祈父,白驹,黄鸟之诗。终不能免诗人之刺。则当时司马之职匪人。贤者之去。欲留不可。末年。生民盖有失其所者矣。

幽王(宫涅。宣王子。在位十一年。自幽王二十六代至赧王延亡。)

沈湎淫泆。谗夫并进。赋敛烦重。百姓愁怨。不以礼信待诸侯。赏罚不当。诸侯怨叛。初。王嬖于申。生太子宜臼。后嬖褒姒。生伯服。虢石父。与褒姒谮后及太子。王废之。而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褒姒娇恣。王惑之。诗人知其必亡。刺之曰。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宜臼奔申。申侯怒。与犬戎攻宗周。杀王骊山下。诸侯东迎故太子于申。归而立之。是为平王。而周辙遂东矣。自是以后。周室微弱。诸侯强僭。平王之诗。降为国风。桓王之伐郑。卒至无功。五霸之兴。始于庄王。终于定王。历七王七十五年之久。政在霸主。孔子作春秋以讥之。及威烈王封晋大夫为诸侯。王法尤坏。七国争雄。自相侵灭。而周之礼乐征伐。不出于天子。徒拥虚名于百辟之上。是亦无足取矣。然窃尝论之矣。周之衰微至于如此。尚且绵历数百载而后亡。何也。盖文武周公。立经陈纪。创法定制。靡不备具。而仁以固结之。礼以维持之。端本洪源。自足与天无极。故晋侯之强而其请隧也。以王章不许。楚子之僭而其问鼎也。以天命未改沮之。至于帝秦之说。屈于匹夫之议。呜呼。不有赧王柔懦衰削之甚。虽以虎狼之秦。若我何。然此已矣。孔子生于灵王之二十一年庚戌。虽不得位。乃叙书传礼记。正乐系易。作春秋。实绍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统。传之于后。纵未能东周乎一时。盖亦有以东周乎万世。呜呼盛哉。

高祖(姓刘。名邦。都长安。以火德王。在位十二年。)

帝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降秦蹙项。擒魏仆赵。降燕击齐。曾未五年。遂登帝位。何成功之速哉。帝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人亦以此称之。然岂无其本而然欤。帝之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知人善断。此德性之美。得于天赋者也。入关之初。与父老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及羽弑义帝。为之发丧。三军缟素。此仁义之心。见于行事者也。三代之所以得天下。亦不是过也。及天下既定。赦季布。斩丁公。示君臣之大义。封功臣封同姓。乃曰。非有功不侯。非刘氏不王。得深长之虑矣。次律令。申军法。定章程。制朝仪。此皆制作之要。子孙持守之具也。过鲁而祠孔子。诏郡国而举明德。减田租而十五税一。其崇先圣礼贤士。爱元元之意何如哉。所恨者。帝天性虽明达。无学力以磨治之。以功业骄其父兄。以爵禄骄其臣子。始于伪游而功臣不保。牵于私爱而国本几摇。其于人道之大纲。有所未尽者矣。且其大风一歌。气豪力雄。虽足以振国势于四百年之久。而霸心之存。不能追迹三代之圣王。惜哉。

惠帝(盈。高祖子。在位七年。)

减田租。重吏禄。举孝弟力田复其身。除挟书律。民年七十已上及不满十岁者。有罪当刑。皆宥之。此皆为政之善者也。当是时。曹参为相。清静守职。帝垂拱仰成。天下晏然。衣食滋息。而内修亲亲。外礼宰相。优宠齐悼,赵隐。恩敬笃矣。遭母后亏损至德。过爱鲁元。纳甥女为后。缘张后无后。杀宫人取其子以为嗣。帝于人伦之大者。俱不得其正矣。

文帝(恒。高帝次子。封于代。诸吕灭。迎立之。在位二十三年。)

迹帝之二十三年政治之美。建国本。崇节俭。尚德化。恤刑狱。务本爱民。开言路。举贤良。抑贡献。崇谦逊。吏安其职。民乐其业。是以。蓄积岁增。户口蕃息。禁网疏阔。刑罚大省。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独其宠爱邓通而赏赐钜万。好黄老之言而所尚差矣。善晁错术数之说。拜太子家令。专尚刑名。峭直刻深。启七国之变。俾景帝终为刻薄任数之君。贻谋之道有歉焉尔。不惟是也。高帝以来数十年。制度所宜立。教化所宜修。乃于贾生之请。谦让未遑。遂使因陋就简。教化不行。至于富民以锦绣被墙屋。公卿大夫以下竞至奢侈无度。豪侠之徒横于闾里。君上之恩过于三代。下民之苦刻于亡秦。此不得不为帝恨之也。

景帝(启。文帝子。在位十六年。)

即位之初。除田半租。定笞律从轻之法。有足称者。惜其以少恩而废皇后。无罪而诛太子。轻许梁王以传位。而俾王不得终。申屠嘉刚直可尚也。见黜而死。周亚夫定七国之功。不可忘也。以窜而死。吴王之叛。积怨于杀太子之时。而特发于削地之日耳。遽斩错以谢。错固不足恤。岂非伤于大体乎。恨释之之劾奏则斥死淮南。怨邓通之吮痈则困迫至死。其于人伦之间。刻薄任数。戕害杀戮。曾不小忍。岂慈父之所可同日语哉。又文帝宽仁大度。有高祖之风。以德化民。无事则谦抑如不能。有难则英武奋发。景帝忌刻少恩。乏人君之量。以智数绳下。平居则诛赏肆行。缓急则惴惧失措。父子之操心处事。大相反矣。史以文,景并称。何也。盖节俭不妄费。育民以致殷富。虽曰克遵洪业。可也。若其所谓风俗淳厚者。岂帝蒙其父文帝之深仁厚泽。酝酿滂沛之所成。而因以同称耶。

武帝(彻。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

以少年英锐之资。雄才大略。得于所禀。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又招选天下文学才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史称其得人之盛。然新进用事而大臣退屈。宦官典领尚书而外庭疏远。丞相多不择人而被诛戮者五。曲学阿世如公孙弘,儿宽之徒。何足道哉。老儒如申公力行一语。卒使放归。大儒如董仲舒春秋三策。仅相江都。直如汲黯多欲之对。内�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