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朱右曾序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秦政燔書,三代事跡泯焉。越五百年古文古文紀年出於汲郡冢中,而三代事蹟復約略可覩,學者錮於所習,以與史記及漢世經師傳説乖啎,遂不復揅尋,徒資異論。越六百餘歳,而是書復亡〈亡於北宋説,詳後〉。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殘文,依附史記,規倣紫陽綱目,爲今本之紀年。鼠璞溷淆,眞贋錯雜,不有別白,安知眞古文之可信,與今本之非是哉!最其大凡,今本之可疑者十有二,眞古文之可信者十有六,請揚榷陳之。

晉書·束晳傳言「紀年十三篇」,隋書·經籍志「紀年十二巻」,新舊唐書·藝文志並云「紀年十四巻」,今本衹四巻,篇目可疑,一也;

束晳傳言「紀年紀夏以來至周幽王爲犬戎所滅,以晉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杜預亦云:「特記晉國,起自殤叔,以至曲沃莊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今本自黃帝元年至隱王十六年,大半依據史記·年表,体例可疑,二也;

古文全用夏正,杜預之言可據。今本「平王五十一年春三月己已,日有食之」,「桓王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全襲春秋。可疑三也;

史記正義引紀年云:「自盤庚遷殷,至紂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今本則云:「武乙三年,自殷遷於河北。十五年,自河北遷於沫。」不知盤庚之徙,已居河北,妄襲史記,又杜撰遷沫之文,可疑四也;

史記集解引紀年云「夏用歳四百七十一年。」今本附注云:「起壬子,終壬戌。」若然,則四百三十一年矣。可疑五也。

自來簡冊,倶不詳周公薨於何年。今本於成王二十一年,書「周文公薨於豐,」而前此成王十三年,書「夏六月,魯大禘於周公廟。」豈有周公尙存,而魯已立廟乎?可疑六也;

書序云:「周公卽沒,命君陳分正東郊」,今本「成王十年,周文公出居於豐。十一年,王命周平公治東都」,顯非事實。可疑七也;

宋鼂氏、陳氏書目皆無此書,而宋志有「竹書三巻」,是亡而復輯之證,可疑八也;

凡史記注所引「田侯剡立」,「齊桓公弑其君母」,「梁惠成王會齊威王於平阿」,「齊宣王八年,殺其王后」,「秦惠王薨」,「秦内亂,殺其大后及公子雍、公子壯」。水經注所引「鄭築長城,自亥谷以南」,「鄴師敗於邯鄲師於平陽」,諸如此類,確是紀年古文,而今本倶軼,可疑九也;

紀年本不講書法,故王季、文王亦加王號,魯隱、邾莊皆舉諡法。今本改王季爲周公季歴,改文王爲西伯,改許文公爲許男,改平王爲宜臼,可疑十也;

水經注引「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及我師伐齊」。我者,晉也。「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偃侯若伐我葵」;「二年,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我者,魏也。今本用周王紀年,則我皆爲周,文義倶失,可疑十一也;

梁書·沈約傳不言注竹書紀年,隋唐亦無「紀年沈約注」,今本採取宋書·符瑞志而託爲休文之注,可疑十二也。〈前後四條,洪頤煌説同。〉

至於眞古文之可信,又可得而言焉。

黃帝至禹爲世三十,則知譜牒所紀,缺漏甚多,而舜妻祖姑,契、稷爲堯親弟,舉可旁通,一撤其障,一也;

禹都陽城,足證孟子「避舜之子」,二也;

太康、羿、桀倶居斟鄩,卽雒汭之鄩口,去雒邑不遠,足證周書·度邑「因有夏之居」,三也;

鳴條在陳留,湯伐桀,桀自斟鄩東出御敵,故戰於鳴條,足證書序,四也;

商世五遷,囂、相、耿、庇、奄,前不數亳,後不連殷,故云:「不常厥邑,於今五邦」,五也;

周武王十一年,伐殷禽受,故尙書·泰誓序言「惟十有一年」,足破僞古文「十有三年」之謬,六也;

武王陟年五十四,與周書·度邑言:「自發之未生至於今六十年」者合。上距克殷衹閲六歳,故中庸云「武王未受命」,足闢漢儒「文王十五生武王,武王八十二生成王」之謬説,七也;

共伯干王位,故左傳云:「諸侯釋位,以閒王政。」若周召攝政,不得云諸侯,八也;

攜王爲王子余臣,以其庶孼,故云奸命。若伯服,則幽王卽立爲太子,不得言奸命,九也;

莊子言:「越人三殺其君」,「田成子十二世而有齊國」,稽之史記,殊形參錯;證之眞古文,若合符節,十也;

梁惠王改元稱王,故孟子至梁,稱之日「王」,十一也;

惠王六年,徙都大梁,故十八年桂陵之戰,田忌欲直走大梁,十二也;

惠王後十一年,楚敗襄陵,故惠王告孟子曰:「南辱於楚」,如史記則惠王初南辱之事,十三也;

齊威王三十六年薨,當梁惠王後元十五年,而後齊宣王立。孟子之書,先梁後齊,本爲實録,史記之誤,不辨自明,十四也;

燕子之亂在齊宣王七年,足證史記、荀子以伐齊爲閔王,及通鑑增年之謬,十五也;

孟子言:「由周以來七百有餘歳」,依三統厤則孟子去齊之歳,上距克殷之年已八百餘載矣。若依眞古文推較,確是七百有餘,十六也。

裨經益史,彰彰若此。惜乎!全書之亡軼,而怪向來學者之是丹非素,習焉不察也!僕少讀孟子,致疑於伐燕之事,及觀通鑑增年求合,又病其鑿空。及取史記索隱所引紀年之文,排比類次,而後渙然冰釋,曰:「此非孟子之誤,乃史遷之誤,而唐宋以來儒者讀書之魯莽也。」於是廣搜故册,掇拾叢殘,録爲一帙,注其所出,攷其異同,附以蕪説。名之曰「汲冢紀年存眞」。志古之君子,或亦有取乎是,而教其所不逮乎?

嘉定朱右曾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