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12章 是什么使男人成为男人 女人成为女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12章 是什么使男人成为男人 女人成为女人

形容男人,人们用英俊潇洒、风一流 倜傥、玉树临风、神勇威武等等,形容女人,人们用倾国倾城,如花似玉,善良,娇羞,喜怒无常等等,女人有很多区别于男人的特质。

女人担忧年华老去,绝对寿命长,有效生命短。男人相信他们在任何年龄都可以一性一感,绝对寿命短,有效生命长。

女人常常为尚未发生的事情担忧。男人除了担忧生育能力的消失,其他未发生事件一概无所谓。

女人喜欢谈论感情。男人不喜欢,他们更愿意谈论足球或时政。

女人感伤在梦里,男人感伤在醉时。

女人恐惧时紧一逼一双目,男人恐惧时挣大眼睛。

女人习惯接受自己、习惯自己、钟一爱一自己。

男人习惯排斥自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这种差异,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理差别使他们不同

男一女一性一别是由一性一染色体决定的,男一性一染色体为xy,女一性一染色体为xx。这种遗传差异是两一性一一切差异产生的基础。男一女一性一腺分一泌的不同激素使两一性一大脑功能的发展存在差异,且使两一性一气质、一性一格等方面也不相同。比如,男一性一的高水平雄激素使他们比女一性一攻击一性一强。

还有一个原因:男一性一每天都能够制造上亿个一精一子,且男一性一不用孕育受一精一卵一,所以男一性一每天都具备产生后代的条件。在男一性一的一生之中,可以产生无数个后代,只要男一性一身一体健康,那么即使到了六七十岁,他们也仍然具备生育能力。男一性一繁衍后代最多的世界记录是摩洛哥谢里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穆莱·伊斯梅尔王创下的,他的一生共生下了1042个孩子,这还只是有记载的,如果再加上没有记载的,数字就更加惊人了。

由此可见,男一性一所能繁殖的后代与女一性一所能繁殖的后代相差悬殊,即使女一性一每次都生下双胞胎或多胞胎,也还是无法和男一性一相比,况且女一性一也不可能每次都生下双胞胎或多胞胎。尽管生下双胞胎或多胞胎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但发生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大多数女一性一生下的都是单胞胎。所以说,女一性一一生所能生育的后代是十分有限的,而男一性一则没有极限。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男一性一在繁衍后代上的两极化,即有些男人可以繁衍很多后代,而有些男人则可能终生都无法繁衍后代。

无论对男一性一还是女一性一来说,成功繁育后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努力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是所有生物的天一性一使然。生物学家哈密尔顿认为,生物的一生都在为繁衍和复制自己的基因而忙碌,这也是生物一生的最终目的。很多人都对工蚁的行为感到不解,工蚁本身是不能生一殖的,可它们却要不辞辛苦地照顾蚁后所生的幼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蚁后是工蚁的姐妹,所以蚁后所生的幼虫必定会含有工蚁的基因,既然不能有自己的后代,那就只能将遗传基因的希望寄托在含有自己基因的幼虫身上了。

当然,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后代去复制自己的基因,所以,为了繁衍,男人必须要打赢这场繁衍的战役,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繁衍机会,否则就可能面临失去后代的困境。而对于女一性一来说,这样的竞争则毫无必要,因为女一性一即使拼尽全力成为最大的赢家,她所能繁衍的后代也只有25个。相反,即使她们不去拼争,她们也仍然会有一个到两个后代。这就是说,女一性一通过竞争所获得的繁衍利益是很少的,至少要比男人少很多。

所以说,女一性一根本就没有必要去拼争。

男一女差异的根源就在于这些最简单的生物因素,如一卵一细胞比一精一子珍贵、受一精一卵一在女一性一体内孕育等。比如说男一性一比女一性一更具侵略一性一、竞争一性一和暴力倾向,这就是因为男一性一通过竞争可以获得更大的繁衍利益,而女一性一获得的利益则要少得多。举个反例,有些物种是由雄一性一照顾受一精一卵一的,在这些物种中,雌一性一更具侵略一性一和竞争一性一,这就是因为雌一性一所能繁衍的后代要比雄一性一多,雌一性一可以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繁衍利益。

教育因素使他们不同

生理因素并不是分别男人和女人的唯一因素,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美国妇女生下一对男双胞胎。在孩子出生后7个月行包一皮皮环切术时,因为电刀出了事故一温一 度过高,使做弟弟的男孩的****连同包一皮皮一起烧焦了。为了解决这起医疗事故,孩子的母亲带着这位失去****的男童找到了约翰.莫尼,因为他曾经为一些两一性一畸形患者进行过一性一再造手术,名声显赫。然而当时医疗条件很难为这个一岁多的失去****的男童实行****再造手术,经过专家与家属的反复、审慎地考虑、决定索一性一把这个男孩改造为女孩,这样从医学上看比较容易实现,况且约翰.莫尼一直在考虑能否通过后天培养等手段来改变一个人的一性一别,这次也算天赐良机,给了他一次验证的机会。于是在男孩出生后17个月时做了****切除,处理了****残根,切除了****。4 个月后给“他”做了人工一陰一道,使“他”有了女一性一生一殖器一官。此后,又给“他”使用了大量雌一激一素,促使第二一性一征向女一性一化发展。由此,这位男童获得了新的一性一别。手术和治疗是成功的,但约翰.莫尼并未如释重负,他认为人的一性一别并非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一性一别改造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一、两次手术,还要看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孩子的心理能否适应。

女一性一化的家庭教育程序同样是专家和家长反复磋商的问题。在持续不间断的观察研究进行了六年之久,家长不断向约翰.莫尼报告孩子的第一变化。家庭一性一教育的第一步是一性一别教育,从名字、称呼、衣着、发式等各方面主手,使孩子在2岁半时便以花衣长发而自居了。第二步是通过日常生活和儿童游戏进行女一性一行为规范的教育,例如女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女孩子与男孩子有何不同,这样她在4岁时便懂得一爱一美、注意自己的女一性一仪表了,她成了一个听话、一爱一清洁的好女孩。第三步是通过循循善诱使她增强女一性一的一性一格,使她有了一温一 文尔雅、娴静大方的一性一格,丝毫没有男孩子的行为粗野、动作蛮横、大喊大叫的迹象。第四步是通过一性一教育使她注意男一女有别,她逐渐成长为一个端庄秀丽的女孩子。直到这时,约翰.莫尼才敢于公布他的这一科研成功,他提出“一性一角色是学习 的结果”这样一个论点,依据便是这位改造成功的女一性一化的男童。这一结果的发表悄悄推迟了六年之后说明科学家的用心良苦和谨慎。

仅管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才宣布变一性一的成功,然而,事态的最终发展却令科学家十分尴尬。原来几年后进入青春期的这位千金小姐又逐渐出现男孩子的本一性一。行为粗野、追求女一性一,声称“我愿做个男子汉”。她难道是女同一性一恋?非也。约翰.莫尼等最后承认本一性一确实难移,总是的关键在于大脑。即出生前不仅有生一殖器、一性一腺和附一性一腺的一性一分化,也有大脑的一性一分化,因此,当一个人出生时他或她的大脑里早已印记有一性一别的编码。一性一别是先天地由一性一染色体所决定的,这一过程发生在双亲一精一卵一受一精一结合之际。在出生后至青春期前,孩子们一性一发育相对平稳,一旦进入青春期春一情萌动之后,大脑中铭刻的一性一别“密码”便被激活,一性一角色的表现将受“密码”驱使。这样,这位“小姐”再次经手术恢复了“他”原有的一性一别,尽管再造的****小得可怜,但总算让他心理上满足了。后来成了3位养子的快乐的已婚父亲。

这一病例说明一性一别决定更主要的是先天因素,它不仅仅是一性一染色体所决定的,还有其它先天因素的影响。如果一性一染色体是唯一决定因此,事情就简单多了,世界上也就没有那么多形形色一色的一性一变一态 和其他一性一心理障碍了。

后天环境和教育因素对男一女心理差异的形成起决定一性一作用,可以扩大、缩小甚至泯灭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男一女的社会地位、家庭分工不同,且存在许多传统观念和偏见,使人们在给男一女儿童选择玩具、取名字、服饰打扮、养育方式上有所区别,影响了儿童的一性一别定型。对男一女儿童不同的教育要求和不当的教学方法,强化了一性一别差异。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只不过是带着生物一性一别标志来到世界上,但其一性一别的社会内容则是空白,有待于他或她出生后的生活经验去填写这些空白的篇章。与其大脑中枢相通的一性一神经,从孩子出世时就开始接受与其一性一别相关的信息,而排斥与另一一性一别相关的信息。成长中的孩子接受的一性一信息总是有两类。一类是肯定的信息,即“你是一个男孩”或“你是一个女孩”,而另一类是否定的信息,即“你不是一个女孩,所以不要象女孩那样做”或“你不是一个男孩,所以不要象男孩那样做”。

当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和其他人常常对孩子的一性一别提一供许多提示。母亲给女孩穿粉一红色的衣裙,给男孩穿蓝色的衣裤。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会对小不点儿的男孩这样说:“好一个大小子!”而对女孩说:“可一爱一的小姑娘”。研究表明,母亲用大不相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待襁褓中的男一女婴儿或开始学步的男一女儿童。父母可能给一性一别不同的婴幼儿买不同的玩具和教他们做不同的游戏,从而使孩子意识到并认可自己的一性一别身份和角色。当孩子学步时,父母对男孩和女孩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态度,说不同的话。例如,男孩摔倒了,父母鼓励他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而女孩摔倒时父母会立即心疼地把她抱起来哄一阵。母亲教给男孩上厕所时怎样把马桶座垫掀起来,站着小一便,而教给女孩怎样在马桶上坐着小一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不断提示男孩属于男一性一性一别,女孩属于女一性一性一别。就这样,男孩和女孩到两三岁时,就能准确无误地道出自己的一性一别身份来,明确地对别人说:“我是男的”或“我是女的”。

孩子都有两套标准,男孩和女孩各有一套,这就决定了男一女差异的扩大化。如果对男孩和女孩进行相反的教育,也就是教育男孩采取教育女孩的标准,而教育女孩采取教育男孩的标准,那么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长大的男孩和女孩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男孩会出现一些女一性一化倾向,女孩也会出现一些男一性一化倾向,至于有多大的倾向,现在还不好说。但不管怎么说,男孩都不会因为接受了女一性一化教育而变成女孩,女孩也不会因为接受了男一性一化教育变成男孩,男一女间的一性一别差异或许会因为后天的培养而减小,但却绝不可能就此消失。

不同的角色使他们不同

不管男一女之间的差异形成过程如何,都可以断定,这种差异与他们的不同角色有关。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男人和女人一直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也许正是因为角色的不同,才使得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进化之路,形成了差别显著的两种人。也许在人类最初产生的时候,男人和女人并没有如此大的差别,只是在后来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男人和女人始终从事不同的工作,过着不同的生活,所以才使差异越来越大,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差异。

从人类进化的大部分时间来看,“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一式至今仍然被很多人接受和认可。人们常说男人就应该在外面打拼,女人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可为什么就应该这样而不是相反呢?因为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分工的。

男人停留在家里的时间很短,他们常常是天一亮就外出狩猎,直到晚上才回来,有时候一走就是十天半月;而女人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她们要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即使外出做些农活,也是在家附近,绝不会走得太远。作为狩猎者,男人需要猎取更多的猎物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吃得更好一些;作为守巢者,女人需要将家里的一切都料理好,并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长期的狩猎和守巢生活形成了男人和女人两种不同的生活取向:男人更看重事业,女人更看重家庭。

在狩猎的过程中,男人一般都是比较安静的,因为他们要静静地等待机会,如果大声喧哗,就会吓走猎物,那样他们就只能空手而归了。女人就不一样了,女人经常要独自守在家中,为了更好地守护家园,抵御外来侵袭,女人必须和其他留守的女人联络好感情,只有她们一团一 结在一起,才能守护住她们的家园,所以女人之间经常会在一起聊天。狩猎者沉默寡言,守巢者滔一滔一不一绝,长期下去便形成了男人和女人语言能力的差距:女人比男人的词汇储备更丰富,一交一 谈也更流利。

男人为了捕获猎物,必须将目光始终锁定猎物,不能离开,因为猎物的速度很快,如果东瞄西看,就很可能让猎物逃脱自己的视线,从而失去捕获的机会。与男人不同,女人的目光要扫到尽可能宽阔的区域,因为女人干活的同时还要照看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发生危险,她们必须保证孩子随时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以内。久而久之,男人和女人的视野就开始出现了差异:男人的视野比较狭窄,基本集中在前方的一条区域,女人的视野则比较宽广,前方和左右两侧的区域都可以覆盖到。

狩猎者为守巢者提一供生活来源,供养守巢者的生活;而守巢者则要为狩猎者打点好后方的一切,给特猎者一个一温一 馨的家,让狩猎者去创造更多的生活财富。狩猎者不会主动关心守巢者的情绪,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守巢者一定要关心狩猎者的情绪,因为特猎者情绪的好坏将会影响到生活财富的创造。就这样,男人和女人在识别他人情绪方面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女人发展得好一些,男人则发展得差一些。所以,女人的感觉更敏锐,更易于识别他人的情绪,而男人则要迟钝很多。

社会发展到今天,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男人也开始下厨房、做家务,女人也走出家门,在商场上崭露头角。角色的变化是不是会导致男一女差 异的扩大或缩小呢?或许会,但不会这么快。要知道,人类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任何实质一性一的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改变几千年形成的特征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