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十六章 终极的挑战: 一个人到底能做些什么?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熊熊烈焰起于星星之火。”──但丁

他心想一定得阻止他们,虽然口袋里只有区区八百美元,可是山姆·拉布德毅然地驾车进了墨西哥境内,站在恩森纳达的渔船码头边,他暗想机会总是会有 的。 带着一台可以拍摄沿途风光的摄录机,拉布德假装成是一位很天真的美国观光客,向停泊在码头边每艘渔船的船长打探,是否有他可以打工的机会,不管是作个水手 或是个轮机员都可以。

最后他受雇于玛丽亚‘露易莎号,担任一名临时水手。等这艘巴拿马籍的鲔鱼船起锚离开墨西哥梅岸;拉布德便开始偷偷拍摄水手们的一举一动。这是件很冒险的事,若被发现很可能会被其他的人给做掉。

想要拍摄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成群被人们称之为“水中良民”的海豚围绕着玛丽亚·露易莎号,又叫又跳地欢欣游着。海豚生性友善,从而见到船便喜欢跟上 面 的人打招呼,却未想到这反倒招来杀身之祸。事实上渔民的目标并不是海豚,而是通常游在它们下方的黄鳍鲔鱼,可是当渔民抛下流刺网,那是不分什么鱼全部一网 打尽。

在这捕鱼的五个钟头里,拉布德一一拍下了令人惨不忍睹的画面。一条接一条的海豚被鱼网缠住,若无法脱身并浮出水面吸取氧气,最后便只有气绝而死。

摇摇晃晃的情况下,拉布德奋力地拍下整个杀戮镜头,就在这时,船长大声喊道:“网子里有多少了?”有名水手高声回道:“大概五十!”随之船长便叫收 网;当冰手把网子拉上来,将鲔鱼跟海豚二分开,多数海豚早巳奄奄一息,了无生气的灰色躯体躺遍了整个溜滑的甲板。最后,这些美妙动物的尸体就像垃圾一般, 被水手一一扔回了大海。

拉布德所拍下的镜头,成为多年来人们争执最有力的证据:渔民作业中每天至少有数百条海豚被杀害,而在过去十年之间,估计被人类杀害的海豚数字高达六 百 余万条。拉布德所拍的画面虽缩剪成十一分钟,可是却深深震憾了每一位观赏者,不解人类为何要杀害我们星球中如此聪明伶俐、善体人意的生物。在媒体的推波助 澜之下,愤怒的消费者一个一个站了起来,拒绝购买鲔鱼,随之便形成全国性的抵制运动。

一九九一年,就在拉布德拍摄了那一场悲剧整整四年之后,世界最大的鲔鱼罐头制造商对外宣布,即刻起不再采用流刺网所捕获的鲔鱼制造罐头,几个小时 后, 又有这两家鲔鱼制造商也作了相同的宣布。然而这场战争并未就此结束,非法的外国捕鲔船依然杀害了六倍于美国捕鲔船的海豚。拉布德在玛丽亚·露易莎号上所拍 的画面有如化学中的催化剂,大大地改变了美国的鲔鱼工业,不仅拯救了无数海豚的生命,并且对平衡诲洋生物的保育工作贡献甚大。

“人若不上下来,什么都不是。”──爱默生

很多人对于某些社会问题或国标大事感到无力,认为自己即使投入再多的心血,最后还是抵不过那些有财有势的人随便一个动作便毁了。他们忧心帮派火拼、 暴 力;犯罪的日益严重,也担心政府赤字的日益恶化,其他尚有存放款危机、无家者及文盲日众、全球祖室效应扩大、各类生物灭绝速度加快,这一切的一切都使他们 的思维掉进这样的模式里:就算是我和我的家人都过着很好的生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要掌握大权的那天一个不对劲,把按钮胡乱一按;就能把我们全炸上天。 一有这样的想法,就会使人越发觉得对任何事都使不上力,当无力感产生了就不想去作任何改变,因为每当他兴起一股冲劲,心里就会浮起这句话:“干嘛要去试 呢?”

当一个人有了无力感,就什么样的行动都拿不出来,从而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也不想去帮助其他的人。如果这本书你已经看到这里,就必然知道我心中 想 要说的话,那就是此刻你已拥有控制自己思想、感受和行为的能力,为什么不拿出积极的作为来呢?以往你不明白主宰系统对久韵影响,因而形成了今天的你,然而 此刻是你头一次可以掌控主宰系统,为什么不尝试改变自己的无力感呢?借着本书所教给你的道理和技巧,只要能好好练习,你就必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的 主导者。

我们曾共同探讨过塑造命运的巨大力量──决定──当我们决定了童焦所在、决定了意义为何、决定了要怎么做,那么这个决定就注定了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此刻让我们携手,展现出共同决定的力量,以塑造出所希望的社会、国家及世界。我们后代子孙的生活是好是坏,就取决于我们今天所共同作的决定,到底我们要如何处理毒品泛滥、贸易失衡、教育不彰以及狱政缺失等重大问题?

不要眼睛只盯着事情的问题面来看,要去找出它的原因,我们不要忘了,今天所做的任何不起跟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命运。此外也请你记住,一切 的 决定都会有其结果,因此我们若是不自己作主,而任由别人或环境来为我们作主,或者是连想都不想所作决定的后果,便贸然采取行动,那么很可能就会愚蠢地造成 滔天大祸的问题。有时候我们所作的决定是为了避开一时的麻烦,结果却造成了长期的困扰,等到发觉事情不妙了,却跟自己说那个问题已是沉疴难起、病人膏盲、 回天乏术。

当前我们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很棘手,大部分人都认为要想解决恐怕只有“超人”才有办法。这实在是再错误不过的想法了,我们要知道“人生乃是不断的累 积”,在我们人生中所碰上的各样结果,事实上都是无数小小决定累积而成,那可能是你个人的决定,也可能是你的家庭、你居住的社区、你生活的社会、乃至于你 所属的国家所作的决定。—个人的成功或失败,绝不是因为他作出了石破天惊的大决定(也许它看起来像是如此),而是在于他每天所作的小小决定,以及根据这个 决 定所拿出来的行动。

同样的道理,我们若是想扭转自己的人生、若是想跟自然界和谐地相处,那么每个人都得每天作出决定、拿出行动并确实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为了造成广大且 深 远的影响,我们个人得和这个社会形成“命运共同体”,大家一起来推动“持久且不懈地改善”──也就是我一直宣扬的cani!法则──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真 正地形成永远的改变。

终极的解决之道

我们的国家和这个世界今天所面对的问题,例如无家者日渐众多、犯罪率节节升高、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吗? 答案是,这些问题肇因于人类不当的行为,若想解决就惟有从改变人类的行为着手。(这得改变我们怎样作决定的算念模式,而本书所谈的也全是这些。)我们根本 没有什么毒品问题,只有行为问题;未婚少女怀孕不是一个精子造成的,而是她的特殊行为所致;帮派械斗是个行为问题,甚至于核子战争也可以归究成是个行为问 题。由于我们的决定,核子弹出现了,可以杀光地球人类千百次,如今要想销毁,也有赖我们的决定。可以说,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切问题,都是我们之前所作决定 的结果。

譬如说,当一个人成为帮派的一份子,那必然是他某个决定所造成的,结果就这么一个单独决定,他就会有某些不同于以往的行为,造成社会一连串的问题; 因 为当他认定自己是帮派里的人时,就会遵守帮派的一些特别规定;例如对帮振效忠以及按照带规存事。另外还有一个影响深远的例子,那就是长期饥荒和食物短缺, 由于我们所作的错误决定,造成全球无数生命的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全球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地球上海一个人,不管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 然而平均每天却仍有4万个孩童饿死。是什么原因呢?没错,我们是有足够的粮食,可是由于不均的分配和不当的浪费,因而灾难不断地发生。

这给我们何种启示呢?就好的方面来说,一旦我们知道了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产生又是源自于我们所作的决定),那么就知道我们 是 惟一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只要我们能改变先前的行为。本书前面曾说过,我们绝对可以控制的只有一样,那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决定要怎样的认 知、决定要怎样的行动──就是这些决定,使得我们拿出了能改变外在世界的行动。我们每个人可以从家庭、公司、社团发起行动,把埋藏在内心最根本的价值观和 信念传达给别人,结果就可能造成一连串正面的效果。只要我们有心想做点事,那怕它是多么简单的一个行动,都有可能影响并推动大家一致行动。

这些听起来似乎很能够使我们振奋,然而你或许会问:“有那些事情是一个人就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的?”我可以告诉你,差不多任何事情都可以,就怕你没 那 个雄心壮志。翻开整个人类历史,差不多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少数平凡人所做的,只因为他们怀抱着不平凡的志向。他们之所以站出来,并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行,而 是决定想带失改变一些事情。他们以无比的倍心和无畏的勇气一路走下去,直到最后达成先前所企望的理想,这些男男女女就是我们称之为“英雄”的人物。

我相信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就有成为英雄的本质,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胆量、敢跨出那崇高的一步,就算一时看不见成果,但日后终必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如 果你同意我所说的这番话,那么在此我要问你:当机会来临时,你是否愿意拿出英雄本色,无私地去回应、去支持那个改变的呼求呢? 很多人不敢面对困难或挑战,然而困难和挑战却是冶炼人格最有效的工具。很多人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英雄特质,直到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或牧关生命的大事,他们才奋 然而起,因为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下次若是你也遇到相同情况,千万不要畏首畏尾,而要立下决定──那怕是个微不足道的决定──并拿出行动。也许就是这么一 个小小的决定,却大大地放变了你的一生。把自己认定成是个英雄,那么作的决定就会像是个英雄所作的。

许多人视德丽莎修女为天生的伟人,推祟她不凡的人格,肯为贫苦大众无私奉献。的确,德丽莎修女是位有大勇气和大爱心的女性,然而这些特质并非与生俱 来,而归因于她在几个关键时刻的决定,结果成为对当代最有贡献的人物之一。德丽莎修女并不是一开始便从事照顾穷人,有二十年之久,她在印度加尔各答布担任 富家子女的家庭教师。在她居住的四周满是贫民,可是她却从没关心过,只因为不想冒险走出她那小小的生活天地。

有天晚上,当她沿街行走之际,听到一个女人有气无力的求救声,还未等她葬清楚,这个垂死的女人已倒在她的臂弯里,从而便完全地改变了德丽莎的一生。

等知道了那个女人病情的严重性,德丽莎赶忙杷她送往医院,可是院方却不理不睬。德丽莎很明白,那个女人若是不立即治疗就必定会死,所以又赶忙把她送 往 另外一家医院,结果又是相同情况。这个垂死的女人限于印度的阶级制度,根本就没资格受到跟其他人相同的照顾。没办法,德丽莎最后只有把她带回自己的住处。 当晚,她就在德雨莎的百般照料下安息了。

德丽莎修女的“决定时刻”终于到了:她决心不让相同的事今后再发生,她要为此奉献一生,全力帮助周遭受苦受难的印度贫民,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死也死得有尊严。她常常在能 力范围之内躬亲做每一件事,就为了声知贫民们受到比以前好的待遇,得到人人应得的关爱与尊敬。

英雄人物在我们当前的社会里颇容易招人物议,不是太过于个人色彩,就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好,真可说是动辄得咎。事实上,有哪一个人会是完美而没有瑕疵 的 呢?遗憾的是我们不但忽视可能的英雄,尚且刻意贬抑既有的英雄,这种不近情理的流风所及,使我们死盯着他们的隐私,拚命地想找出他们不为人知的毛病,反正 最后总是会找出一些,如果真找不到,就去设计一个。每次选举,大家不是抱怨那些候选人的能力不足,就是处心积虑地想找出他们的痛脚,像有位大法官继任人选 的审查,人们就追查到他数十年前曾有过一次抽大麻烟的纪录,结果他那个职位也泡汤了。

我们对待今天的英雄,如果依然采取一直对待英雄的僵化标准──就是肯尼迪家族或金家族都过不了关──那么今后我们就找不出英雄了。之所以会这么做, 乃 是大家害怕那些人未来会令人失望;倒不如一开始就查清楚,免得日后真出了什么漏子。既然那些英雄人物都可能有瑕疵,那么我们每个人更可能犯错,这是不是说 我们就没有一个人有资格成为英雄了呢? 各位可知道我是怎样来定义英雄的吗?英雄者,乃是在极艰困的环境中敢于奉献的人,他的一协作为都不存私心,只求竭尽全力作好,以不负众人的期望。真正的英 雄敢于向逆境挑战,只要是对的便一往直前,毫无畏惧。英雄的行径作为往往超越出一般常识,其出发点是基于自己的信念,目的在于贡献人群,作个模范。英雄人 物都有特别的一套,知道怎样做才能达成目标,中间虽遇到各样障碍但总不退缩,直到梦想化为事实。他们之能成功,乃是做法视需要而随时变通,并且着重每一个 行动,使之前后一贯,环环相扣。英雄不是个一无瑕疵的人,而是跟我们一样也会犯错,但那并不会抹杀他们对人们所作的贡献。完美不是英雄的特质,而人道才 是。

无家者的挑战

既然知道我们内心深处留有那么一丁点想成为英雄的火花,那么只要等侯机会挑旺它就行了,请问你要怎样处理像无家可归者这类社会问题呢?首先,我们一 定 得先提高自己的标准。身为这个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手民,我们必须作出这样的决定:不能再忍心让这么多同胞像垃圾一般地置于户外。

你可知有多少百分比的人口流浪街头吗?据一般估计,大约至少三百万人无家可归,这也就是说每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不是流浪街头就是住在收容所里。

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二步,就是得修正我们的信念,我们不要以为这个问题早已遍及全国,像是传染病地使人束手无策。要想从无力感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你个人必须坚信“事在人为”这个道理,事实上,一切伟大的改革有哪件不是出自于那些懊而不舍的人呢?

我们需要改变的另一个观念是,不要认为所有的无家者都是“精神错乱”之故,根据统计,无家者之中约百分之十六至 二十二是有此症状,当然,这个数字也并不全然正确──要想提供他们确切的帮助,我们务必要跳脱既有舶成见,不能以偏概全才行。

造成他们无家可归的原因除上述原因之外,尚包括房租不断上涨、吸毒、酗酒、家庭传统瓦解等。乍听之下,这些原因似乎都有道理,若是再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那还是跟信念有关。毕竟在我们社会上也有不少人有过上述遭遇,但却未变成无家可归。

何以会有这两种不同情形呢?那就得探讨他们每个人的基本信念、价值体系及自我认定了。有些人之所以会流浪街头,乃是因为他打从心底认为自己属于“无 家 的一群”;至于那些没有流浪街头者,乃是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暂时没有家”而已,在这种念头下,最后终会再回到传统家庭生活方式之中。要想永远改变无家者爱 在街头游荡的习性,那就必须改变他们对自我的认定。

自一九八四年以来,我就致力于帮助纽约市南区、夏威夷及圣地亚哥的无家者,改变他们对自己的认定,从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转换为“对社会有贡献的 人”。每一年在我的课程中,必然会有一晚让上课的学员跟当地的无家者共聚,为他们打气,协助他们改变人生。一个晚上心灵交流的结果,收效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与期望。

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是针对一位名叫t.j.的年轻人,我们两年前在街头遇见他,为了探究他的人生经历,于是拉来一同进餐。当时他已游荡街头十年之久, 染 有吸食古柯硷、美沙酮以及安非他命的恶习,据他描述日子过得有如断了线的风筝。大概花了个把钟头,那些参加研讨会舶学员很快地就帮他改变了先前的信念,同 时也想出不少支持他重新建立自我的方法。

今天,t.j已不再流浪街头,同时也戒除了毒瘾,更可贵的是他对社会作出很大的贡献,在德州担任一名消防队员。最近这两年里他还来到我的研讨会中,帮助那些跟他过去有相同习性的学员。

跟许多无家者交谈当中,我发现他们几乎都跟t.j.很像,吸食毒品、酗酒、无家可归,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未来。他们之所以跟正常人有别,乃是受制于 神 经链,而所持的价值观又阻得了改变;至于心则使他们无力去追求真正的快乐,特别是他们的自我认定使他们始终跳脱不出既有的环境。由于他们认定自由是最高的 价值之一,所以即使身处在恶劣的环境之下亦甘之如饴,毕竟他们无须去遵照社会上的那一套标准,从而也免去了那一套所带来的压力。此外,流浪街头还并不是件 容易的事,必须有机智才能存活下去,所以无家者都会认为自己是个“强者”,从而便物以类聚地结合成一个特殊族群。无家者的个性不能以常理来看,我就认识几 懂无家者,日后即使重回家庭,偶而仍会再回到收容所去住个几天,他们对“无家者”的自我认定,造成难以忘情于流浪街头。

你我都可成为一座桥,借着善意和关怀,可以帮助无家者走出现实而可悲的世界,重新加入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事情越觉得迫切就越会有行动,如果你 能 和无家者建立友谊,提供他们新的心范,就能帮助他们建构出新的信念和新的自我认定,你可知这会造成何等影响吗?别忘了,小小的努力就能造成大大的改变。

狱政制度的挑战

我们的狱政也同样有毛病,每个明眼人都可看出当前狱政的无能,以致犯人的再犯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二。一九八六年根据联邦及各州立监狱的统计,百分之六十的犯人入狱二次以上,百分之四十五的犯人三次以上,百分之二十的犯人六次以上。

过去五年当中,监狱里的人口大增,结果是造成犯人活动空间狭窄的压力。为了纾解这个压力,有不少犯人很快地就被释放,同时还给了二百美元的走路费, 这 无异于纵虎归山。很显然地,我们的狱政尚未学会如何改变他们的决策方式,试想,如果周遭环境中得付保护费才能免去被修理或被强暴,得去偷窃或加入帮派才能 生存,请问,你对自己的未来和这个世界还抱着希望吗?罪犯被轻易地释放,为了生存他们还是会继续重操旧业,因为在他们那个世界里只有遵循野蛮的规则,才能 得到认同和名声。

一位犯有前科的人曾对我说:“每当一被释放,我就想到再回去,毕竟这个圈子之外我不认识什么人。在监狱里我颇受大家尊敬,又有手下帮忙修理不听话的 人,可是一走出那个圈子我就什么都不是了。”把那些罪犯送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 他们就会觉得人生掌握不住,从而便保证会有意或无意地重回 他心目中的“家”。

像这种循环犯罪的情况是否能改变呢?当然可以,只要把痛苦跟坐牢连在一起、把快乐跟出狱连在一起就行了。最近我和一位服刑八年而甫出狱的杀人未遂犯 交 谈,当问起他是否会再杀人时,他笑了笑地说道:“那还用说,如果那个人敢拿走我的吗啡。”我接着问:“难道你不怕再进监狱吗?”他说道:“一点都不怕,监 狱没有想像地那么糟,在那里我不必担心下顿饭没着落,并且还有电视可看。至于其他的狱友我也知道如何应付,所以坐牢还真没什么好担忧的。”并非监狱对他犯 法 的行为无法吓阻,而是他并不觉得坐牢是件痛苦的事。

相反地,我们来看看法兰克·艾伯根奈尔的坐牢经验,他是《有本事就来抓我》一书的作者。他是举世闻名的大骗子,曾经在世界各地乔装成泛美航空公司的 驾 驶、医院主管、路易斯安那州的总检查官以及其他种种角色,骗了几百万美元。然而今天,法兰克是一位着名的银行保全系统的专家,对社会有很大的贡献。

到底是什么原田改变了他?痛苦。有一次他又故技重施,结果失手被捕而关进法国监狱。在牢里他没受到一点严刑,可是却让他痛苦的不得了。第一,他被关 在 一间暗五天日的小牢房之中,跟外界完全地隔绝,没电视可看、没报纸可读、没收音机可听、也没人可以谈话;第二,狱方根本不给他哪一天释放的任何消息,也就 是说法兰克完全不知道这一次坐牢会是六十天还是六十年。

这种既不知道自己刑期又不知道外界状况的处置,对犯人来说是最苦不过的,因为这使他对未来完全失去了把握,法兰克把那座监狱比之为“人间地狱”,发 誓 再也不回去了,各位可能还不知道,受到这种处罚的还不止法兰克一个人,这就是法国的狱政制度,结果罪犯的再犯率只有百分之一,而政府每年花在坐牢犯人身上 的费用只有二百美元,相对于我们美国,再犯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二,而花在犯人身上每年却高达三万美元。

我这么说的用意并不是主张应该采取法国的狱政制度,而是说我们的狱政制度既然不管用,那就应该另谋他途。我们提供给犯人的固然是免于担心被其他犯人 殴 打、鸡奸的环境,然而却不能让他们觉得监狱就跟家一般地舒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同时要帮助他们熟悉外界的状况,这样当他们一旦获释,就敢于去面对且能 掌握住自己的前途方向。惟有这样,让他们在神经系统中建立起坐牢觉得痛苦、出狱觉得快乐的神经链,日后就不容易再做奸犯科了。

最重要的是,必须让犯人知道有人关怀他们,愿意帮助他们寻找新的人生方向。或许不佳所有的犯人都想改这,但对那些有心向上的犯人,我们必须给予明确 且 值得的帮助。“世上只要有一个下层社会,我就如同活在其中,只要有一个罪恶渊薮,我就如同身陷;只要有一间监狱,我也就不得自由。”──尤金·德布斯

你打算怎么做呢?建议你一个简单且收效满大的方法,那就是每个月抽出一天时间,去监狱探望有心向上的罪犯。你要带着关怀、帮助的心情,告诉他们未来 的 选择之道。我一直难忘曾自愿到加州齐诺监狱探望犯人的经验,跟其中一位建立了浓厚的情谊,在我的帮助和鼓励之下,他开始每天跑步五英里、不时阅读一些有励 志性且能觉得技能的书,结果从一个“罪犯”改头换面成“有用的人人”,两年之后他获释出狱。跟他的交往和对他的帮助,是我人生观中极为宝贵的一桩经验。

帮派暴力的挑战

成年人犯罪固然是件亟待等处理的问题,然而却也不能忽视青少年犯罪的隐忧,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待每天在都市中青少年帮派的行凶斗殴及杀人事件?有两个 洛 杉矶当地的青少年帮派所犯下的残酷暴行传遍了美国,使洛杉矶蒙上极差的名声,连带着使得住在当地的人都跟着遭受了池鱼之殃。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我们得思 考一下这些青少年的心则,别忘了,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信念的影响,决定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最近,我从《滚石》杂志中看到一篇文章,谈到帮派每日生活的种种,这篇对帮派行为的剖析,资料是从一个名叫“基尔帕特里克感化营”所得来的。当学生 (都是帮派分子)被问到为什么要杀人时,他们毫不迟疑地便举出了三十七种原因,其中有听来实在是令人心惊,例如有人瞄我、有人问我是混那儿的、为了一个铜 板、瞧不顺眼那人的走路姿势、别人碰了我的食物(只不过拿了一要薯条)、好玩、那人把我的头发剪坏了等等。

就是这些不成理由的心则──换了别人是没有人会认为合理的──他们竟然毫不考虑地去杀人,由此也可看出这群年轻人的心浮气躁。他们就算是有再多的理 由,也不能动手去杀人,可是在他们眼里那是一般人的看法,按照他们的心则就可以杀人。然而当我看到感化营里的辅导方式却颇感兴趣,那些辅导员实在是热谙提 出问题的威力,就算是信念再强的人也不得不软化下来,有位辅导员跟学生们问道:“就算是你拚掉性命也会去杀人的原因是那些?”换句话说,如果你知道因头发 被剪坏了而杀人,连带着自己也会被处死,请问你还会去杀人吗?

这个问题一问,使得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开始审视自己,重新考虑先前杀人的心则是否必要。经过这个提问问题的过程,学生们的心则一下子有很大的改变,先 前 列出来的三十七个杀人理由,此刻只剩下三个:自卫、保护家人、为了帮派。之所以还会留下为了帮派这个原因,乃是有一位年轻人坚信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 事,每当有人想说服他错了,他就抗辩地回答说:“你们全部都不了解我。”他的自我认定跟帮派交缠得是如此密切,形成根深柢固的信念,任何贬抑帮派的想法, 在他看来就有如在贬抑他本人,或许帮派在这个年轻人心目中被认定为是世上惟一不变的东西。

就是这种问与答的教导方式,逐渐破除这些孩子们的心范,至终丢弃了先前所持的信念。我们不要忘了,只要改变一个人的信念、价值体系、心粥和自我认定,那么他的行为就会跟着改变。同样的道理,只要摸清了帮派形成的原因,剩下的就不难处理了。

环境保护的挑战

环保已不再是激进分子抗争的目标,而早巳成为世界各国及国际间关切的课题。破纪录的连续四年高温,使得人们格外关心全球的温室效应──由于臭氧层中滞留了过量的二氧化碳,造成了全球温度的上升。

然而二氧化碳主要的来源是哪里呢?其一是冷气机及喷雾罐中的氟氯碳化物,另一是中南美洲热带雨林遭受任意的砍伐和焚毁。雨林占全球植物的百分之八 十, 对于生态系统极其重要。人类捧放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为树木吸收,从而转换成我们可以呼吸的氧气,所以说树木跟我们之间息息相关,少了它们地球上的生物便 会灭绝。此外,“雨林还是地球上大部分动物及昆虫孕育的环境,烧掉了雨林,不仅是毁掉了制造氧气的植物,也毁掉了动植物滋生的环境,而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 就加速了全球的温室效应。

既然雨林是如此地重要,那么何以又会为人无情地毁掉呢?简单地说,仍是个有关痛苦与快乐的答案:经济。由于外债负担沉重,这些国家鼓励牧人开垦土 地, 不是为了建造更多住屋,而是要饲养牛,好外销美国更多的牛肉以赚取外汇。美国每年有百分之十的牛肉消耗量是从中南美洲进口,为了供应这么庞大的需求,每五 秒钟就有一块面积如足球场大的雨林急剧消失。

铲除雨林以开辟放牧的土地,乃是最短视且最具破坏力的决定,那等于摧毁我们生存的依靠。各位可知道,当你买了四分之一磅来自雨林肉牛绞成的汉堡肉; 那 就童味着毁掉五十五平方英尺的热带雨林,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雨林只要一毁掉,就没有其他可以取代的。附带得注意的是,就由于雨林的消失,每年也有一千种以 上的物种跟着灭绝,这真可谓是生态浩劫。

这一切的目的何在呢?只不过是为了增加我们身体对肉类的消耗而已,然而医学上已经证实,肉类乃是国人最大死因──心脏病及癌症──的元凶,每两个美 国 人中就有一位会死于心脏病,这比“俄罗斯轮盘”赌局的死亡率还高。所以我们若不改变大吃牛肉的习惯,环境生态就会毁在我们的手中。

你希望停止雨林的破坏吗?你想要重建生态的平衡吗?那么就请你汇钱去资助像“绿色和平”之类的环保组织,毕竟破坏我们这个居住的星球乃是最令人痛心 的 事了。另外你也可以减少或者完全不食用汉堡包,这种抵制方式曾有效用在鲔鱼产业,在这里也同样管用。我们在此所谈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整个地球的活命,所 以不要小看你决定餐碟中要放什么样的食物,它攸关着我们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进人大气层,攸关着每天有多少物种会灭绝。

现在请你把注意力转到比较小的范围上,或许你跟我一样住在一个严重缺水的州,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水可能会像黄金一般宝贵和稀有。你一定会奇怪,地球 有 十分之七是为水所覆盖,怎么可能缺水呢?理由是我们对这些宝贵资源管理得极为差劲,特别是在饲牛业的用水上。各位可能不知道,一头牛从饲养开始到送进屠宰 场,一生所耗的水足可浮起一艘美国海军的驱逐舰。在加州,我们一直努力节约用水,例如庭院草皮不浇水、水龙头有省水装置、洗澡采用淋浴,这可真节省水了 吧。但各位可能不晓得,单单养出一磅的牛肉,就要耗掉二百一十四加仑的水量,这也就是说你只要少吃一磅牛肉,比你一整年不洗澡省下的水还多。根据康乃尔大 学经济学教授大卫· 菲尔兹和勘手罗宾·贺尔的说法:“州政府资助畜牧业灌溉设施的每一块钱,都会造成纳税人七块钱的损失。”据此说法,我们要怎样才能省水呢?就我个人来说, 那就是尽可能少吃肉,毕竟除了肉类之外我们还有其他可吃的。

各位可能还不知道,在美国,牛肉工业所耗的能源远高于其他任何单一工业。根据统计,美国用之于家畜业的原料,足足占全国原料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在同 等 价值蛋白质的生产上,生产一磅牛肉所耗的石化能源是豆制品的三十九倍。所以说,就节约能源的角度来看,与其走路到附近街角吃一块牛排,那倒不如开车去,因 为走路所耗的卡路里价值(从吃牛排而来的)远比开车耗的能源价值还高,因为这些牛排的生产耗用了大量的能源。你是否对核能电厂的兴建也很关切呢?如果我们 能够减少一半的肉类消耗量,那么全美国不但可以完全不必依赖核能电力,同时也可大大地减少国外能源的输入。

最后一项要关切的是全球性的饥荒。根据调查,全球每年有六千万人饿死,我们真得好好检讨资源利用的有效与否。别忘了,任何决定都会产生某种结果,除非我们能认识到它的长期影响,否则所作的都是不当的决定。

任何一块土地所生产的食物,若是改换成生产牛肉,算起来都很不值,例如一块可以生产二百五十榜牛肉的土地,若改种马铃薯就会有四万磅的收获。换算成 养 人来说,前者只够养一个人,而后者几乎可以养一百六十个人。同样地,生产一磅牛肉所耗的资源,却可生产出十六磅的谷类。要养一个肉食者,一年需要三又四分 之一英亩的土地;然而养一个兼吃蛋及牛奶的素食者,一年需要半英亩的土地就够了;至于养一个完全的素食者,那一年只需要六分之一英亩的土地就绰绰有余了。 换句话说,如果单吃素的话。一英亩土地足可养二十个人。在美国,每天有五万个儿童挨饿,只要我们有心好好利用资源;就有能力喂养他们。若是我们美国人再能 减少百分之十的食肉量,所节省牧养家畜的资源用在他处,就可养活一亿人口,这是全球每天挨饿男女及小孩的总数。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透过政治来解决分配的问 题,不过食物是绝对够的。

最后要谈的重要问题是土壤。由于我们肉食的习惯,每年损失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大自然要每五百年才能制造出一寸厚的表土,可是目前每十六年我们便流失 一 寸厚的表土,两百年前建国之初,我国尚有二十六英寸厚的表土,如今却只剩下了六寸厚。这种土壤的损失,百分之八十五得归咎于畜牧业,少了表土就会破坏食物 链,我们的生存也就成了问题。

上面我所说有关肉食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取材自约翰· 罗宾斯所著的那本《新一代美国人的饮食》,它被提名菁利策划奖,我认为每一个美国家庭都该有一本,作为提醒自己每日该选择何种饮食的参考。

正如约翰所揭示的,你每晚决定的饮食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关系着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品质,或许你会问:“凭我一己之力,又怎能扭转这沉重的饮食潮流 呢?”约翰认为要想打赢这场仗的决定权不在国会山庄,也不在企业董事会,而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手中,他说道:“当你到超级市场采购,走到肉品销售柜前,拿起 一块标有一磅三元九角八分的肉块时,不要忘了那小标签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雨林被砍倒了,我们下一代的食物、用水及表土,他们未来的生存环境──这时就会 想到吃这块肉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我们所能发挥的真正力量就在于所作的决定,不管是在超级市场、餐厅、亦或是家里的厨房。” 以身作则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如同其他的挑战一样,环境保护也需要教育和行动才能成功,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认为教育的责任属于学校,所以当他们一离开学校,甚 至于有些人还投毕业,就停止了自我教育。有些教师原本有心想做出一番成绩,可是面对着终日僵化的行政体制,最后就产生了无力感,既无心好好培养学生的人 格,也无意教导他们怎样面对现实的世界。

这本书里向各位介绍了好些位有杰出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各位效法学习的榜样,在此我要请问各位,你和我要如何做出有效的改变呢?我们可以在孩童教育上 扮 演积极的角色,让他们的老师认识提问问题的威力、如何善用引喻、活用转换词汇、了解心则和价值体系、巧用神经链调正术,只要你愿意分享所学到的,就必然能 够在这方面做出非凡的成绩。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教导孩子们认识任何行动所会产生的结果,让他们明白所作的大小决定、所拿出的大小行动对周遭所会产生的种 种冲击,可千万不要打击他们,认为所拿出来的行动不管用。如果我这本书所要传递的只有一样,那就是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决定、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只要持之有 恒,都会造成长远的影响。就是这个观念,可以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每当他作出一个小小的决定,拿出一个小小的行动,你要帮助他持之有恒,要跟他证明 那是可能的。你要事先向他们示范提问问题的效果,敦促他们怎样按照应当的价值观和心太去生活,同时把你其他一切所学到的教给他们。

我们可贡献的地方有很多,而不需要等联想出什么伟大计划才开始行动,只要我们有心,一个小小的决定、一个小小的行动,就可作出很大的改变。事实上, 大 部分英雄都产自持续不断的小行为上,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四周,到处都是这样的无名英雄,只是我们忽略了,而未给予他们应得的赞美。警察是英雄,保护我们免 于受害,可是很多人却视他幻有如敌人;消防队员是英雄,常常救人脱离火场,可是平日大家对他们却祝若无睹。像这类默默付出心力的人,在我们的社会里比比皆 是,他们都是英雄。

只要你有充分的准备,随时随地就有发挥的机会,譬如说你懂人工呼吸,当有位心脏病患者倒在你面前时,你会怎么办?如果你不管他是不是还有生命迹象, 只 是卖力地施救,最后终于使他苏醒,你会有何种感觉?我敢向你保证,那种快乐和成就感绝非笔墨所能形容,远胜过你赚到大笔钱。这只是一个很戏剧化的例子,其 他还有很多你可以作出贡献的地方,你无须一定要救了什么人的命才算是有贡献,一些简单的行动就能使我们的社会改变。让周围人们笑一笑,让他们明白人生的可 爱,这就是一种贡献。下一次当你下班返家,何不作个决定去探访一位长者,跟他随便聊聊?如果你问他们:“在你人生中学到了那些重要的功课?”看看他们会有 什么反应?我相信你会学到一大堆东西。再如果你途经社区的医院,不妨进去探望几个病人,让他们的心情能够开朗起来,这不是件很好的事吗?就算是你不说什么 话,光是静静地听他们说,这时你就是个英雄。

为什么大家就不肯踏出这帮助人的小小一步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以前从没做过这等事,也或许是他们害怕,惟恐碰一鼻子灰。然而 你 知道吗,如果你想赢得一场比赛,那就得全身心地投入,那怕是觉得自己很傻,也那怕是效果不大,只要你肯一试,不成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再改个方法就行了。任 何事若是不敢尝试,你又怎能创新、怎能成长、怎能发现真正的自我? 邀请参与贡献你心中正在萌发的贡献感,能够让你的行为产生最具威力的连锁反应。我们都需要超越人性中追求快乐、避开痛苦的本能。我相信在内心的最深处,大 家都想做一些好事,将个人的精力、时间、感情和金钱投注在更大的目标上,以突破旧有的自我。在这努力的过程中不免会碰上一时的痛苦,但我们不能灰心,更不 可丧志,面要竭力做得超过别人的期望。人生中没有任何事能比贡献更让我们得到满足感了,所以让我们付出无私的贡献,因为那是一切成就的基础。

几年前我曾有个主张,认为贡献不是一项责任,而是一项回馈的机会。之会有这种想法,乃是在我十一岁那年家里缺钱,买不起感恩节传统大餐所需的食物, 幸 好有个慈善组织光临,送给我们有关的食物。从那时起,我幼小的心灵便滋生了一个念头,有朝一日只要我有能力,便要竭尽所能地去帮助那些挨饿及无家可归的 人。从十八岁那年的感恩节开始,我便自己也做些食物并送到附近邻家,同时也首次加入了齐诺监狱的服务队,从这些经验中孕育出我的自我认定,决心将来作一位 慈善家,一位能真正改变自己及他人命运的人。这使得我对自己有很高的期许,务必为人群有更多的贡献,同时也鼓励别人同样来做。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期待帮助的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犯案坐监的人、贫苦无依的老人、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请问你怎么去帮助他们呢?在此我提供各位一个机 会,让你能来帮助这些人,那就是加入“安东尼·罗宾斯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个非营利组织,要伸出援手帮助那些被社会遗弃的人,给他们启发、教育、训练和 发展,终而提升人生的品质。

德丽莎修女只不过是一位阿尔巴尼亚的小妇人,除了信心和毅力之外空无一物,但却能够影响众人活出积极的人生,所以你我不可妄自菲薄,应该挺身去面对 横 在面前的挑战。要不是艾德,罗伯兹每天取下他的铁肺,思索如何改变世人对残障者的态度──最后果然成功了──也许这项工作可以由我们来做;如果不是山姆· 拉布德冒险拍下了录影带,又岂能鼓动全国人阻止屠杀海豚,或许你我也都能发挥这样的影响力。我们经常不知道所做的事会产生何种结果,但是请相信自己的直 觉,放手去做,很可能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奇迹出现了。

如果你肯每个月贡献一二个小时,这就会加强你的自我认定,相信自己的确就是“这种人”──真正关心、拿出行动、造成改变。你将会发现事业上没什么困 难,因为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困难。也许今天因为你的股票下跌而心情不佳, 但是当你帮助一个失去双腿的人上了床,亦或是臂弯中抱着一个染上爱滋病的婴儿,先前郁闷的心情就会一扫而空。

一旦你熟悉了本书中所教的,怎样应付挑战就根本不是问题,过去视为困难的事都变得容易许多。等能力到了这个地步,你的目光就不再只放在自己身上,而 会 扩及自己的家人、社区、乃至周围更大的世界,透过无私的奉献,你将会得到恒久的成就感。所以,不要去寻觅英雄,而要自己去作个英雄。

然而可不要自视甚高,要知道自己的斤两,凡事要居于中道而勿走偏锋。许多人的内心世界不是黑便是白,极端到肯不顾一切地牺牲自己或定全不顾他人死活, 然而你可不能掉进这个网罗之中。人生乃是个有舍有得的世界,在照顾自己之余也得关心别人,如果可能,就拿出一点时间、精神 和金钱,去帮助那些确实有需要的 人,不过你一定得做得心甘情愿才是。不要一肩扛起整个世界的重担,如果能让其他人也明白有用得着他们之处,那么必然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所以尽一己之力 吧,即使是微不足道,但却有很大的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这么做,那么就不会累死少数人,而使受益的人更多。

日后当你见到有人碰上了困难,要伸出握手去帮助他,那怕只是一点点小忙也好,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重振对人生的希望,可不要袖手旁观,因为上天对 你 实在不薄。这样的工作并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只要你有心,──就是几句关心的话也可使他振作起来。要随时随地抓住机会,能帮助人是一种福气而不是负担。

经常我会碰到一些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成天抱怨着上天的不公,的确,为何有些婴儿一生下地便瞎了跟,无缘得见天边美丽的彩虹?为何有些人从未做过什么 坏 事,却没缘由地被开车驰过的人开槍射杀?这些不幸背后的原因没人知道,不过这就是我们信心的最终考验。我们得有这样的想法,人来到这个世上的目的就是学 习,在不同的时间得学习不同的功课,那个功课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如果有,那全是你个人的认知。从许多事上来看,人生中最悲惨的境遇却往往是最大的福份,因 为它雕塑了你、锤炼了你,使你领悟出正确努力的方向,最终成就所期望的美梦。有句老话不知你是否还记得:“等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另外,当你以 为自己是一位老师时,换个角度看看,或许就在所教的学生身上你可以学到一些功课。

这番话有什么寓意呢?它告诉我们当活着时就得认真地过,好好去体验各样的事,好好照顾自己和朋友,在欢乐时就尽兴,大胆走向外面的世界,好好享受其 中 的过程。当犯了错误时,要善于把握改正的机会,找出问题的原因消除它。别指望一切都得十全十美,只要能够尽力即可,毕竟我们只是个凡人。要时时找出自我改 进的方法,好好运用cani!的法则,把人生当成不断学习的过程。花些时间去调整自己的主宰系统,让人生成为一场赢局的游戏。把你的人性──既关怀自己也 关怀别人──当成人生的指标,但不要太过严苛,以致失去了自发的力量。记住,惟有憨厚及纯真才能得享真正的快乐。

八十六岁的纳迪娜·斯泰尔说得好:你希望后人怎样记住你?当成一个伟人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在就做得像个伟人吧!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死后才为人 所 纪念?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最宝贵的一天,那么活得就会有全然不同的感受。有些人一心想活得寿命长些,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但我认为与其活得长,倒不如活 得好。我宁愿生命是耗尽的,而不是朽坏的,就算是大限来到,我们还依然在攀登另一座高山。

造物主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认为就是对未来的期待与狐疑,想想看,如果人生中样样都能事先就知道,那将是多么地无趣。在真正的人生中,我们永远不 知 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很可能就是下一刻所发生的事,整个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方向,在一瞬间展现出另一副人生面貌。所以,我们应当试着去喜欢变动,因为只有 变动才是世间惟一的真理。

是什么改变了你的人生?很多,当你看完本书,好好地想一想,作个小小的决定,人生就可能变了许多地方;同样地,去跟朋友一席谈,听一卷录音带,看一 场 电影,参加一次研讨会,甚至于碰上一个大问题,这一切都能使你人生拓展、成长。人生要过得有劲,就必须打从心底觉醒,以积极期望的态度生活,即便是遭逢任 何不顺,都要相信它在某方面于你有帮助。最重要的是,要以永不止息的成长及学习作为人生的指标,恒久不变地付出爱心。

在结束本书之际,我要向各位表达个人的敬意与感谢。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此刻是不是觉得已像个朋友呢?我们就算是未来不能见面,但内心是相通的,谢 谢 你们给我这个机会,得以和各位分享我的人生及领悟的心得,我由衷地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各位新的思考方向,给自己创造出一个丰富而璀灿的人生。 最后,请不要忘了期待奇迹──因为你本身就是个奇迹, 此刻我把火炬传到你的手中,希望你作一个散发亮光的人,全心全力行善。愿上帝祝福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