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朱可夫传

第五章 飞赴远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随着形势发展,欧洲战争风云弥漫,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与德、意法西斯相呼应,日本军国主义在远东地区日益猖狂,多次在中蒙、中苏边界挑起事端,制造纠纷。斯大林对苏联边境地区忧心忡忡,为此,他下令苏联武装军队高度戒备,采取各种必要措施防止日军的入侵。

苏联对日本军国主义急剧膨胀的扩张野心早就有所察觉,做了一些防范工作,先是组建

远东方面军,建立太平洋舰队,1936年3月,又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互助协定。后来,又派朱可夫等人参加军事使团到中国观察日军作战。这次,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又加强了边防地区的工事,构筑了海岸炮兵阵地及自动武器的发射阵地,在边界地区修建仓库、飞机场和道路等,做了一定的准备。

日本方面不仅野心大,而且工于心计。自从入侵中国东北地区之后,日本就一直试图摸清苏联红军特别是远东地区红军的实力和战略战术。日本常常利用苏联国内或世界其他地方发生危机的时候采取行动。1936年,日军在中蒙边境挑起了33次边界事端。苏联大清洗时期,日军更是频繁地挑起边界事端。在哈勒欣河战役爆发前夕,日本看到,慕尼黑危机之后德国法西斯加紧扩军备战,苏联似乎专心去应付欧洲事态的发展,于是决定在中蒙边界上,对苏联红军的实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试探行动。

这次行动的规模之大,已远远超过试探的范围,成为一次由多兵种参战的战役性行动。日本军方借此行动想"一箭双雕",一是想通过与中国军队、苏联军队"两线作战"提高日本军队在别国眼中的"威望";二是希望借此次行动切断苏联与中国的联系,阻止各种援助的流入。

日本军方在行动开始前,对这次"试探"将会取得的结果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在1938年夏天的哈散湖战斗中,日军虽然失利,但那是在兵力、兵器劣于苏军的情况下造成的,苏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强大。那么,哈散湖战斗是什么情况呢?

哈散湖临近中苏边境,与图们江成平行状。哈散湖东面有两座小山,一座叫昭泽纳亚山,另一座叫白兹米扬纳亚山,两者相距约2公里。别看这两座山海拔仅150米左右,但地处战略要点,距图们江口20多公里,离太平洋海岸约10公里,离海参崴海港140多公里,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为此,苏、日对两座山的争夺都志在必得。

1938年7月16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东条英机等人,下令调驻朝鲜的第十九师团尾高龟藏的部队集中到中朝边境一带待命。7月20日,日本驻苏联大使重光葵宣布,如果苏联军队不退出这两座山,日本将用武力使之实现。苏联理所当然地拒绝了。

7月29日,日军发起进攻,他们绕过山峰,直接插入到哈散湖地区。他们袭击苏军交通运输线,把苏军守卫的两座山与哈散湖畔苏联控制地区的联系拦腰斩断。日军一行动,苏联远东军司令、苏联元帅布留赫尔立即命令驻扎在波谢特地区的步兵第40师进入战斗准备,同时从该师调了两个加强营上山增援。

8月5日,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苏军直接指挥战斗的是远东军区参谋长施特恩将军,日方指挥官是尾高龟藏。日军曾一度攻占了这两座山头,但苏军毫不退让,施特恩亲自制定了反攻计划。8月6日,苏军先对山头进行了空袭和炮火准备后,投入相当规模的步兵进行攻击。经过5天激战,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日军无力再打下去,宣布放弃对这两座山头的归属要求。8月10日,重光葵到苏联外交部签订了停战协定。在这次军事冲突中,苏军出动约2万人,大炮近100门,坦克200余辆;日军出动了7000人,大炮37门。

虽然日军被击退了,但哈散湖的战斗暴露了苏军远东部队机动性和司令部工作中的严重缺点,引起了苏军高级领导层的关注。苏军总参谋部集中了一批专家,对这次战斗进行总结,得到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11月,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在总结这次战斗时,指出了苏军自身建设上的种种不足。随后,国防人民委员部的总军事委员会采取一系列重大步骤,以改善远东军队的战斗状况,加强边境防护力量。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苏军所做的这一切所起的作用,在随后发生的哈勒欣河战斗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日军失败后并没有甘心,决定在哈勒欣河地区发起新的更大的战斗。为了一举成功,日军在战前做了许多准备。为便于集中兵力,他们增加了哈尔滨-海拉尔铁路的运输量,同时还修建了一条从索伦到甘齐珠尔的新铁路。1939年4月,日军派了一支特别先遣队到哈勒欣地区绘制地形图。5月初,日本又派侦察机开始在作战地区上空进行侦察飞行。可以说,日本在战前对哈勒欣河地区苏军兵力的配置和当地自然条件,心中是有数的。

哈勒欣河地区是一大片开阔地。河的东岸是荒无人烟的草原,遍地丛生着杂草和灌木,地形有一定幅度的起伏,坦克等机械化武器不宜展开。在设立渡口的地方,哈勒欣河宽约30至40米,水深约2米,流速为每秒1米,只要有渡河工具,渡河并不困难。按照日军得到的情报,这一带苏蒙军队防御很薄弱,附近只有少数边防哨所,没有蒙古正规军。根据苏蒙互助条约驻在蒙古的苏军独立第57军,距此还有近500公里。实际上,哈勒欣河西岸的台地比东岸高,从东岸看不到西岸台地上的情况。苏军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西岸台地上部署了炮兵部队,以便对东岸的部队进行援助。由于苏军巧妙的伪装,日军的地面侦察没有发现这一情况,日军的空中侦察也被瞒过了。

于是,日本人的胆子开始大起来了。1939年4月,日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命令所属部队开始执行《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纲要要求,一旦发生纠纷,前线部队要断然采取坚决果敢的行动,所引发的事态和收拾局面由上级司令部负责。这就把发动战斗的权力给了下面各部队的指挥官。

5月11日,日军地面小股部队袭击了蒙军边境哨所,空军轰炸了边境山头上的蒙军哨兵。

5月14日,数百名日军骑兵已经开到哈勒欣河,在空军的配合下,与蒙古边防军发生战斗。双方都抓紧调兵遣将,战争形势一触即发。苏联政府命令驻守该地的苏军保卫两国边界,履行苏蒙签订的互助协定。截止5月底,苏军从坦克第11旅调来一个机枪营,并以一个装甲连、一个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来加强。蒙军调来了骑兵第6师,加强与苏军的配合。日军在哈勒欣河东岸集中了1600多名步兵,900名骑兵和40架飞机,与此同时,双方仍有部队不断向作战地区进发。

5月28日、29日,双方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试探性战斗。主要情况是这样的:28日,日军挑起事端,主动进攻苏、蒙军队,企图从两侧包抄苏蒙军队,切断他们与哈勒欣河上渡口间的通路。战斗打响后,数量上占优势的日军攻势很凶,苏蒙军队不得不向后撤退。但很快苏军就调整了部署,用炮兵和一个步兵连阻击日军,稳住了阵脚。正当双方对峙的时候,苏军步兵第149团乘车火速赶到,立即投入战斗。经过一夜的战斗,战局得到了扭转。29日晨,苏蒙军队发起反攻,一口气把日本人赶回边境线。在这次战斗中,日军伤亡了400多人。这次战斗后,双方都迅速大规模地调整部署。苏军以后贝加尔军区为基础,组成远东方面军,并在前线组建第一集团军,下辖三个步兵师,两个坦克旅,一个空降旅和一个炮兵团。日军也开始升级,由关东军司令部直接指挥,紧锣密鼓地调整部署,增加兵力的投入。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即将?爆发。?

为加强对整个战役的指挥力量,苏军统帅部广选强将,经过慎重筛选,并经斯大林同意,最后决定派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朱可夫前去指挥。

这时的朱可夫担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刚半年。在这半年里,朱可夫负责军区骑兵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按战役动员计划规定与骑兵部队共同行动的独立坦克旅的军事训练,先后组织了几次司令部演习。

按照职责规定,如果战争爆发,作为副司令员的朱可夫应指挥由4~5个骑兵师、3~4个独立坦克旅和其他加强兵器组成的骑兵机械化集群,这对朱可夫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战略才能的机会。通过几次演习,朱可夫领悟到了大兵团作战艺术,战略眼光日益敏锐,他的出色表现已得到司令员科瓦廖夫及同僚们的赞扬。

1939年5月末,朱可夫在明斯克地域组织了一场首长-司令部演习。参加演习的有军区的骑兵兵团和几个坦克兵团的指挥员及作战参谋人员。演习进行得很成功。演习结束后,6月1日,朱可夫在骑兵第3军司令部进行讲评。下午,正当朱可夫发言时,军区军事委员苏赛科夫气喘吁吁地闯了进来,跑到朱可夫面前低声告诉他,刚才莫斯科电话通知,令他立即动身,明天向国防人民委员报到。朱可夫听后立即中断发言,把文件稍做整理后,马上前往车站,乘上一列通过此地的货车前往莫斯科。

6月2日清晨,朱可夫赶到伏罗希洛夫的接待室。秘书告诉他,伏罗希洛夫谢绝一切活动,一直在等他,秘书还说:"你进去吧,我马上去命令给你准备远行的行装。"

"什么远行?"朱可夫不解地问。

"进去吧,人民委员会告诉你一切的。"

正说着,伏罗希洛夫已迎出门来,握住朱可夫的手连声问好。进门后,伏罗希洛夫神情严肃地说:"日军突然侵犯我友邻蒙古的边界。根据1936年3月12日的苏蒙条约,苏联政府有责任保卫蒙古不受任何外敌侵犯。"

他拉着朱可夫走近地图,"这是入侵地区5月30日的情况图,"他指着地图说:"在这一带,日军长时间地对蒙古边防人员进行小规模的挑衅性袭击,而在这一带,日军的海拉尔警卫部队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并袭击防卫哈勒欣河以东的蒙古边防部队。"?

"我认为,"伏罗希洛夫接着说:"这里孕育着严重的军事冒险。无论如何,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你是否可以立即飞到那里去,如果需要的话,把部队的指挥权接过来?"

朱可夫坚定地回答:"我马上可以起飞。"

"非常好,"伏罗希洛夫满意地说,"你乘坐的飞机下午4点可准备好,在中央机场。你到斯莫罗季诺夫那儿去,在那里你可以拿到必要的材料,同时商量一下今后同总参谋部的联系问题。派给你几个专业军官,在飞机上等你。再见,祝你成功!"

离开伏罗希洛夫后,朱可夫即驱车赶到总参谋部,见到代副总参谋长斯莫罗季诺夫。斯莫罗季诺夫桌上摊着和人民委员一样的形势图。他同朱可夫详细商量了今后的联系问题。最后,他对朱可夫说:"我请你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弄清当地的情况,然后,坦率地告诉我们你的意见。"

下午4时,朱可夫及随行人员离开莫斯科,飞往蒙古方向。一路上朱可夫抓紧阅读战情通报,同参谋们交换意见。在边境城市赤塔停留时,朱可夫听了当地军区领导关于最新敌情的介绍。6月5日晨,他们到达距前线120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克,这是相当于前敌指挥所的57军司令部所在地。朱可夫对前敌指挥所设在距前线这么远的地方不满意。经过初步了解,朱可夫更不满意了。他发现军的领导大都不了解真实情况,主动性很差,思想也很麻痹。军的领导中,除了政委尼基谢夫外,没有人到过发生冲突的地域。

朱可夫问军长费克连科,他是否认为可以从距战场120公里以外的地方指挥部队。费克边科回答说:"我们坐在这里,当然是远了一点。可是,在发生冲突的地域我们在作战方面尚未做好准备。前面电话电报线路连一公里都没有架设,也没有现成的指挥所和着陆场。"

战备如此之差,是朱可夫没有想到的。他强忍着不满问,"面对这种情况你们准备怎么办呢?"

"我们准备派人去搞木料,然后着手构筑指挥所。"

朱可夫实在听不下去了,他建议军长和他一起立即到前线去,在那里仔细研究一下情况。但费克连科借口莫斯科随时可能来电话找他,便让政委陪朱可夫去。朱可夫对这样的军官实在是看不起,便由政委尼基谢夫陪同前往前线。

尼基谢夫是个十分称职的政委,他对全军人员的情况很熟悉。朱可夫在他的陪同下,在前线地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发生冲突地域内的地形观察,与苏蒙部队指战员谈话,朱可夫对已发生的战事的性质和规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日军的作战能力心中也有了数。同时,也发现自己一方军队存在着对日军缺乏周密侦察的缺点。

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朱可夫敏锐地认识到,这不是一般的边境冲突,日军并未放弃其侵略苏联远东地区和蒙古领土的野心。他预测,不久会发生大规模的战役。

朱可夫对形势及双方兵力全面考虑后,得出结论认为,苏军第57独立军驻蒙古的兵力无力阻止日军的军事冒险,特别是如果日军同时在其他地域和其他方向发动进攻的话,该军就更无能为力了。

朱可夫回到塔木察格布拉克的指挥所后,同军领导详细交换了情况及自己的看法。然后,朱可夫向伏罗希洛夫写了报告,详细汇报冲突地区的情况及对敌我双方考察后的结论,并提出了苏蒙军队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坚守哈勒欣河东岸的阵地,同时准备以纵深进行反突击,击溃来犯之敌。

报告通过电报发出后,第二天便收到了回答。伏罗希洛夫与斯大林商量后,完全同意朱可夫对情况的判断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同一天,伏罗希洛夫发布命令,解除费克连科第57特别军军长职务,任命朱可夫接任军长。

苏军统帅部对这次战役十分重视,遵照最高统帅的指示,对朱可夫是有求必应,全力保障。例如,朱可夫要求加强空军力量,增调不少于3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的兵力。仅过了24小时,总参谋部就来了通知,明确表示同意朱可夫的要求。增派的空军力量中,还包括21名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领队的是朱可夫在白俄罗斯军区就很熟悉的著名飞行员斯穆什克维奇。同时还送来了新型飞机,即当时十分先进的n-16和"欧"型飞机。这些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们的确是骨干力量,他们自发地承担起大量的训练教育工作,把作战经验和飞行技巧传授给新来的青年飞行员,促进了空军战斗力的增强。这一点在同日本的空战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6月22日,苏、日空军在蒙古上空爆发激烈的空战。苏军参战的有96架歼击机,日军为120架。尽管苏空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苏空军的不少英雄飞行员参加了此次空战,他们技术好,敢拼命,结果给日本空军造成沉重的打击,取得了第一次空战的胜利。6月24日,日本空军再次进行密集袭击,但又遭到失败。日军指挥部一看情况不妙,顾不得编队,急急忙忙地将日机撤出战斗。?

两次失败后,日军仍企图夺取冲突地区的制空权,日军指挥部把在中国作战的所有部队中最优秀的空军力量调来参战。6月26日,近60架日机进攻苏军阵地,在蒙古贝尔湖上空与苏军发生激战。这次空战十分激烈、残酷,双方都出动了最强的阵容。尽管日军花了血本,但最终仍未取胜。

在这三次空战中,日军共损失了64架飞机,苏军也有一定的伤亡。6月26日后,空战虽然规模小了一些,但一直没间断。通过这一系列的空战,苏军飞行员提高了技能,锻炼了必胜的意志。

日本空军的猖獗活动不是偶然的,它实际上是日军大规模进攻计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严重挫伤苏空军力量并夺取制空权,以保障其部队将要进行的大规模进攻战役。因此,在日空军行动的同时,日陆军在哈勒欣河地域秘密集结,准备实施所谓的"诺门罕事件第二阶段"的战役。战役的当前目标是:一是围歼哈勒欣河东岸全部苏蒙部队;二是渡过哈勒欣河,前进至河的西岸,以便消灭苏方预备队;三是夺取并扩大哈勒欣河西岸之登陆场,以保障尔后的行动。日军指挥部的如意算盘是,7月上半月以快速突击方式完成这一战役,进而在秋季到来之前结束在蒙古境内的全部军事行动。

为了实施这一战役,日军把设在海拉尔的第6集团军调到哈勒欣地域,并组成一些预备队。日本军事当局对这次战役的胜利充满信心,他们甚至把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武官和一些国家的新闻记者邀请到作战地区,观看他们的"胜利大进军"。

7月初,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前夜,苏、日双方兵力对比的情况是:日军兵力3.8万人,拥有135辆坦克,10辆装甲车及225架作战飞机。苏蒙军队兵力只有1.25万人,要防守哈勒欣河东岸46英里的战线,兵力比较分散。但苏军的装甲部队处于优势,有186辆坦克和226辆装甲运兵车,这给坦克部队出身的朱可夫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机会,朱可夫也得以利用这次难得的实战机会考验了苏联坦克和战术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7月2日,日本发动了进攻。由于日军在兵力上处于三倍于苏军的优势,日军作战意图是全面包围哈勒欣河东岸的全部苏蒙军队,进而全部消灭之。他们的作战计划是:用一支强有力的部队,绕过苏军防御正面,从左侧偷渡哈勒欣河,夺取巴英查岗山,实施迂回包围,从后方展开猛烈攻击。进攻按此计划开始后,最初比较顺利。日军的步兵和坦克按预定位置插入苏蒙阵地,一直推进到河边才遇到苏军的狙击。7月2日夜晚,日军开始偷渡哈勒欣河,到7月3日凌晨已完成了这一行动。然后,他们继续向南推进,准备迅速攻占巴英查岗山,包围河东岸的苏蒙军队。

7月3日拂晓前,蒙军的苏联总顾问阿弗宁上校到巴英查岗山视察蒙军骑兵第6师的防御。他出乎意料地发现,日军已乘夜色偷渡了哈勒欣河,正向蒙军骑兵第6师进攻。由于日军在数量上占优势,加上蒙军准备不足,日军很快占领了巴英查岗山及其邻接地区。蒙军骑兵第6师撤到巴英查岗山西北地区。阿弗宁上校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便迅速赶到苏军前敌指挥部,向朱可夫报告了巴英查岗山一带的情况。指挥部里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因为情况很明显,从这个地域展开进攻,日军可以丝毫不受阻拦地对苏军主要集团的翼侧和后方进行突击。

朱可夫冷静地分析了日军的意图,立即决定发动三路反攻。坦克11旅由亚科夫列夫旅长带领从北面反攻;摩托步兵第24团由费久宁斯基上校率领从西北方面反击;摩托装甲第7旅由列索维伊上校带领从南面向敌人突击。朱可夫命令所有部队接到战斗警报后立即出动,毫不迟疑地向巴英查岗山前进,并在行进间发起进攻。

兵贵神速。7月3日凌晨,朱可夫和几位助手火速赶到了巴英查岗山地区,连发三道命令:命令炮兵第185团的重炮营派出侦察群并对日军集结地域发动炮击;命令位于河东岸用以支援摩托装甲第9旅的炮兵向巴英查岗山上的日军炮击;命令所属苏军飞机接到战斗警报后全部起飞。

上午7时,苏军第一批轰炸机和歼击机飞抵巴英查岗山上空,开始对日军进行轰炸和强击。在己方实施反突击的预备队到达以前,用空军的袭击和炮兵的火力把敌人控制并阻止在作战区域,是朱可夫的重要战法。

上午9时,苏军坦克11旅前卫营的先头分队进抵巴英查岗山地域。9点15分,朱可夫见到了随前卫营行动的坦克11旅旅长亚科夫列夫。朱可夫和亚科夫列夫一起分析了当前的敌情和三路苏军的力量。

这时,双方直接在巴英查岗山的兵力对比是,日军有1万多人,而苏军只有1000多人;日军有100门火炮和近60门的反坦克炮,而苏军只有50余门炮。但是,苏方参加战斗的王牌部队坦克11旅有近150辆坦克,战斗力很强。朱可夫深谙己方的长处所在。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苏军的"杀手锏"是装甲坦克。他决定,必须立即用这些坦克从行进间歼灭刚渡河的日军,不给日军构筑工事和组织对坦克防御的机会。对敌军的反突击绝不能拖延。朱可夫认为,如果等敌人采取防御措施后再反击,坦克不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还会遭到敌空军的空袭,这时坦克完全暴露在连灌木丛都没有的开阔地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可夫下了死命令,命令所有部队再加快行动,进攻时间不能迟于10点45分。至10点30分,苏军三路反攻部队都已到位。

苏军的反攻10点45分准时开始,造成了战役的突然性,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苏军如从天降,日军陷入一片混乱。有一个名叫中村的日本士兵在他的日记中描绘当时的情形说:"几十辆坦克突然向我们冲来。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叫,拖着火炮前车四处奔跑;汽车也四处乱窜;空中我军两架飞机被击落。官兵上下都胆颤心惊。我们嘴里越来越常说的字眼是'可怕','可悲','心惊胆颤','惊心动魄'。"

日军在三面包围的情况下,进行拼命挣扎,企图守住巴英查岗山头。7月4日,日军发起反攻,但被苏军空军和炮火的猛烈轰炸所挫败。当天晚上,苏联红军向山头发起总攻。到5日下午,红军攻占了巴英查岗山头,日军的抵抗被粉碎。日军见势不妙,便开始仓皇向渡口撤退,企图渡过哈勒欣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军工兵由于害怕苏联红军坦克突破后长驱直入,已把唯一的浮桥炸掉了。为了求生,很多日军官兵在泅水时淹死了。日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狄州立兵将军看到局势不妙,于7月3日晚就撤到了河对岸。狄州立兵事后仍心有余悸地称"那是一个可怕的夜晚"。

7月5日晨,巴英查岗山和哈勒欣河西岸已无枪声。这次战斗以日军的失败而结束。日军上千具尸体,大量被击毙的马匹,一堆堆被击毁的火炮、迫击炮和车辆铺满了巴英查岗山。这一仗是苏军积极防御的典范,体现了朱可夫的作战风格。朱可夫深深地体会到,"一支善于同空军和机动炮兵协同作战的坦克摩托机械化部队,是实施带坚决目的的快速作战行动的决定性武器"。

此时,在哈勒欣河东岸战斗仍然紧张地进行着。在巴英查岗山被击溃的敌人把残余部队调到河东岸,企图支援担任箝制任务的部队。但这支部队也遭到惨重损失,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苏军这两次胜利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大大鼓舞了苏蒙军队的斗志。

但是,朱可夫丝毫没有松懈,他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此时正是苏联与西方国家谈判的关键阶段,哈勒欣河战役分外引人注目。前苏军军官鲁斯兰诺夫评论道:"哈勒欣河战斗的重要意义不可低估。全世界都在注意这场战斗的结果;这对苏联的国际威望很有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是实战情况下试验新装备、新技术的难得机会。朱可夫自己明白,这次任命是对他能力的考验,他必须经受这一考验。"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朱可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