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巴赫画传 第二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7. 冲突

那个时代有些人非常保守,巴赫的这些想法难免引起教堂管理者的不满。其实他们早就对他看不惯了,后来接连发生的几起事件,使人们对他的不满达到了极点。

先是他和唱诗班男生的关系问题。由于音乐天赋较高的适龄男生早已被本市其他两家教堂网罗一空,剩下的三十来个学生大多愚钝懒散,而且出身有钱人家,加之他们年龄与巴赫相仿,甚至有人比巴赫还大。巴赫年轻气盛,缺乏处世经验和耐心,却又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难免冲他们发火,双方关系搞得很僵。有一次巴赫给那个吹大管的男孩起了个绰号“吹大管的刺头”,没想到这下捅了马蜂窝。那个刺头当晚就纠集了六七个人,手持棍棒,在路上堵截巴赫。当巴赫出现时,他们冲上去就打,巴赫见状,赶紧拔出随身佩带的宝剑,把其中一个男孩的衣服砍破了。这时正好有人从旁边经过,才把那些男孩劝开。

回到教堂后,巴赫向教堂管理者提出控告,然而他们十分不公地处理了这事。那个男孩仅仅受到警告,巴赫却受到了严厉批评,此事还作为一个污点被记在档案中。

打架事件发生以后,巴赫对唱诗班的事情再也提不起兴趣。他拒绝再领导这群乌合之众,看来和他们在一起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在演奏和作曲方面多下苦功呢。于是他请了一个月的假,到鲁比克去听管风琴大师巴克斯太胡德的“夜晚音乐会”,至于教堂的日常演奏任务他全交给了助手。这段将近400公里的路程,相当于走完半个德国,然而巴赫不坐马车,他完全徒步走完了这段路程。这样旅行,一方面可以省钱,另一方面可以饱览路上的美丽景色。

巴克斯太胡德是北日耳曼最伟大的音乐家、巴洛克音乐的重要领袖之一。他每年都在玛丽亚教堂指挥有名的“夜晚音乐会”。自从1646年以来,由于城里商业行会极力倡导,这里形成了在圣诞节前五个星期天举行系列音乐会的传统。巴克斯太胡德就是在这种盛大的音乐会上演奏。演奏时,40位音乐家分别在四个台上列队演奏,乐声如滚滚惊雷,又似阵阵潮水,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巴赫还是第一次看到,他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而巴克斯太胡德的炉火纯青的演奏技巧,更是让巴赫叹为观止。很久以来,巴赫一直在摸索一种可以作为路德派礼拜式的音乐形式,听了巴克斯太胡德的演奏,巴赫觉得豁然开朗,巴克斯太胡德的演奏技巧完全可以融进自己未来的演奏和创作中。

他开始考虑更多地将圣咏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无论是为信徒聚会写的颂歌,或是后来写的抽象乐曲,如《赋格的艺术》,都有圣咏的形式出现。圣咏是信仰在音乐上最单纯、最朴实的体现,在巴赫的音乐中圣咏贯穿始终。

在鲁比克,巴赫乐不思蜀,像着了迷一般,虽然假期已经结束,他还是恋恋不舍。他本来想在这里待得更久,因为巴克斯太胡德已是68岁的老人,一直在考虑寻找继承人的问题。听过巴赫的演奏和谈话后,他大为欣赏,两个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巴克斯太胡德建议巴赫留在鲁比克,接替他在玛丽亚教堂的职务。接替这个职务给巴赫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巴赫有些动心,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如果他接受这个职务,还得同时接受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他必须跟巴克斯太胡德的女儿结婚——这是玛丽亚教堂多年来的传统,巴克斯太胡德就是这样得到现任职务的。巴克斯太胡德的女儿已经年过30岁,而且长相平平,两年前,音乐家亨德尔和马提松来鲁比克求职,看到她后都知难而退。现在,经过反复考虑,巴赫也决定放弃这一机会。巴赫之所以放弃,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不上巴克斯太胡德的女儿,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他已经有了心上人。

8. 堂妹芭芭拉

巴赫的心上人是他的一位远房堂妹,玛丽亚·芭芭拉·巴赫。芭芭拉来自寇顿,年龄与巴赫相当,芭芭拉是一位温柔美丽的姑娘,她一出现就令巴赫眼睛为之一亮。玛丽亚的父亲约翰·米歇尔也是巴赫家族的一位音乐家,芭芭拉秉承了父亲的音乐天赋,音乐修养极高,在歌唱方面更是技压群芳。和巴赫一样,她也父母双亡,是个孤儿。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壮大自己所指挥的唱诗班队伍,巴赫产生了让擞入唱诗班的想法。他向教堂的一位牧师提出了申请,并得到批准。于是在后来演出时,她也站在了唱诗班的队伍中。没想到这事引起了教堂管理委员会其他人的误会,大家不知道巴赫提过申请,反而觉得一切都是巴赫自作主张。

巴赫这次去鲁比克超假未归,给这些不满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巴赫从鲁比克回来以后,阿恩斯塔特的教堂会员对他非常冷淡。当巴赫兴冲冲地想要在演奏中实践一下刚从巴克斯太胡德那里学来的即兴演奏技巧时,人们终于忍无可忍了,他们提醒巴赫注意中规中矩,不要随意标新立异……这些要求虽然一点也不苛刻,可是在巴赫看来,全都难以接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以后演奏时他开始进行消极反抗。这更激怒了那些对他心怀芥蒂的人们。他们提出一份报告,里面列举了巴赫的许多罪状,巴赫的工作态度、个人生活到音乐风格,几乎每个方面都受到了指责。他们所列举的这些罪状,有的确有其事,有的子虚乌有,有的则纯粹是误会。假如巴赫在规定的八天答辩期限内能心平气和地解释,一切都可以圆满解决。偏偏巴赫血气方刚,他对这些指控根本不予理会。一直拖了8个月时间,他才傲慢地写了两三句话交了上去,算是自己的答辩。

巴赫这一挑衅性的举动,使本来就已经尖锐的矛盾激化了,那些人恼羞成怒,加之巴赫仍然不肯停止在创作和演奏时加入一系列新观念和新技巧,使得他的处境更加恶化了。巴赫把自己搞得无法在这里继续待下去了。他必须另谋出路。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巴赫在阿恩斯塔特教堂众叛亲离,但是他却赢得了堂妹芭芭拉的真挚爱情。

相同的信仰、相同的爱好、相同的志趣,把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他们很快在阿恩斯塔特订了婚。

9. 米尔豪森

1707年复活节,米尔豪森市的圣布拉西斯教堂邀请巴赫前来验收刚刚建造好的管风琴。巴赫来了,他高超的管风琴演奏技艺征服了米尔豪森的听众,赶巧教堂的前任管风琴师约翰·乔治·阿尔意外身亡,巴赫顺理成章地接替了管风琴师的职位。米尔豪森是一个美丽富饶,文化发达的城市。巴赫在这里很受欢迎,人们不仅把他看成一个演奏家,也把他看做一位拥有崭新风格的音乐家。他从阿恩斯塔特搬到了米尔豪森,这一年他23岁。

巴赫在米尔豪森的工作不是很累,他负责所有的音乐,更新曲目,为教堂图书馆誊写巴克斯太胡德及日耳曼北部其他音乐家的清唱剧。教堂付给他的年薪超过了付给前任的。这使巴赫拥有了考虑结婚的经济基础。正好这时,他又从舅舅莱默赫特那里继承了一笔遗产,可以作为安家之用。时机成熟了,巴赫就和芭芭拉结婚了。他们的婚礼于1707年10月17日在一个简陋而狭小的杜尔海姆教堂举行。

婚礼是简陋的,但巴赫伉俪的感情却非常深厚。他们彼此尊重,彼此关爱,令人羡慕。幸福的婚姻,使巴赫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他开始了最初的清唱剧的创作。

1707年,巴赫创作了《我在内心深处呼唤你》。以此为开端,巴赫创作了一系列风格独特的清唱剧,他把不同来源的几种《圣经》经文混合起来,写出第二部清唱剧《上帝是我的主宰》。他从巴克斯太胡德那里汲取灵感,使这部清唱剧显得分外气势磅礴。米尔豪森市议会对巴赫十分满意,立即决定出版这部作品。巴赫在世的日子总共出版过10部著作,《上帝是我的主宰》是其中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清唱剧。自此,巴赫一发不可收,新的清唱剧接连杀青:《基督倒在死亡的锁链上》、《上帝的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上帝想着我们》……

清唱剧是巴赫最初进行的宗教音乐创作形式。清唱剧于17世纪初在意大利出现。当时它泛指歌曲,由一个或几个人演唱,有持续低音伴和,有时还加上几钾要的乐器,歌曲和重唱与宣叙调交替进行。随着古典管弦乐团的出现,乐器逐渐丰富起来,18世纪初,唱诗班也被引了进来。有一位写过许多清唱剧的牧师诺伊迈斯特尔曾经给清唱剧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清唱剧就像是由宣叙调和咏叹调组成的歌剧。”巴赫的清唱剧就是这样的。

就这样,巴赫度过了在米尔豪森的最初一段生活,平静而充实。他的工作很简单,费不了多少精力就可以完成。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多写些宗教音乐,好让更多的人通过他的音乐认识上帝。可惜好景不长,他很快就发现这些想法根本无法实现。巴赫是一个生性自由散漫的人,而米尔豪森和阿恩斯塔特一样,是一个到处充满了条条框框的地方。在创作上,巴赫看重的唯一标准,就是音乐的艺术标准,如果为了某些条条框框而损害音乐品质,那对于他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事情。偏偏在这一点上,人们并不通融。对于哪怕技巧上一点小小的改革与创新,人们都持谨慎态度。这就使巴赫在宗教音乐上大干一番的想法成为泡影。

10. 夹缝中间

巴赫怎么也想不到,他在米尔豪森遇到的困难,会比在阿恩斯塔特遇到的更复杂,因为他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神学教派冲突当中。

那个时代,德国北方主要有两个教派,一个是路德派,一个是虔敬派。

路德派强调“因信称义”,承认有罪的人无法靠自身的行为称义。人得以在上帝面前称义,不是因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而是因为接受耶稣基督为自己生命的救主,耶稣基督从十字架上流出来的血洗净了人类的罪。路德派对世俗艺术特别是音乐,抱着一种特别宽容开放乃至支持的态度,他们认为,人的创造力是上帝赐予的,音乐本身就是赞美上帝的一种形式。音乐作品的艺术性越高,越能荣耀上帝,越能蒙上帝的悦纳。

虔敬派由菲利普·雅各·斯朋内尔创立,该派认为信仰的要点不在拘泥于死板的信条形式,而在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内心的虔诚”,他们提倡精读《圣经》,对于跳舞、唱诗、看戏等世俗化娱乐,则持保守看法。他们认为音乐只是敬拜上帝的一种媒介而已,在音乐上任何过度的修饰和创新,都无助于个人与上帝之间的沟通。在宗教仪式中过多使用音乐,会增加世俗的诱惑。他们把音乐视同神话传说中美人鱼的歌声,搅扰人们的沉思,把尘世的虚荣带进神圣的事业,褪去神圣真理的光辉,有些极端的虔敬派人士甚至主张在宗教仪式中全面禁止使用器乐。

路德派和虔敬派这两大教派信仰观大同小异,艺术观却有天壤之别,这就给音乐家的创作甚至生活带来了影响,在米尔豪森,巴赫不幸地被放在了这两个教派的夹缝中间。

巴赫是一位音乐家,他在神学上倾向于虔敬派,在音乐上却倾向于路德派。他喜欢更热情、更大胆、更有创造性地进行宗教音乐创作。这就让教堂里的虔敬派牧师约翰·弗罗恩教士大光其火。更让弗罗恩教士忍无可忍的是,巴赫还和自己的死对头、正统路德派副主教格奥尔格·克里斯蒂安·艾尔玛成了挚友。弗罗恩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刁难巴赫。这让巴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无论他的为人处世,还是作品风格,都受到了虔敬派的激烈批评。这实在让巴赫想不明白,既然同是上帝的子民,又何必这样明争暗斗?可是他人微言轻,他只是一个乐师,谁能听他的呢?这些疑问,他只能向上帝哭诉。

巴赫一直希望情况好转起来,可是白白浪费了一年多时光,米尔豪森的形势没有丝毫改观,继续留在这里既不能使自己在信仰上有所长进,又不能使自己的音乐才华得到发挥,还不如趁早离开为妙。

1708年6月,巴赫意外地收到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邀请,由于原来的管风琴师年迈体衰,威廉·恩斯特公爵打算聘请巴赫担任宫廷音乐师及管风琴师。巴赫斟酌再三,认为魏玛比米尔豪森更适合自己,因为威廉·恩斯特属于路德派,不反对音乐。于是他向教堂郑重提出了辞职,并很快得到批准。

11. 重返魏玛

巴赫带着妻子离开米尔豪森,来到了魏玛,这是1708年的7月。阔别四年多,巴赫变了,魏玛也变了。威廉公爵正式聘请他为宫廷乐师,条既四年前优越得多。巴赫怀着感恩的心情走上了这个工作岗位。他的报酬丰厚,达225弗罗林,几乎是他过去在米尔豪森报酬的抖,外加面粉和木柴。听起来,巴赫是高贵的宫廷乐师,其实,他的社会地位只比宫中的马夫略高一点。不过他很满足,因为这笔薪水使他和妻子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的小家洋溢着欢声笑语。

威廉公爵每天都要在被称为“天堂城堡”的宫廷教堂里祷告。祷告的时候,他都要求乐队配上严格符合宗教仪式的音乐。

虽然威廉严格得近乎苛刻,但敬业的巴赫仍然没有让他失望,无论多么复杂的要求,巴赫都能圆满完成。巴赫认为音乐艺术来自上帝、归于上帝,而且应该荣耀上帝,于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认识上帝和亲近上帝上。当时能买到的多数神学书籍他都买来,认真研读。久而久之,他的书越积越多,必须专门腾出一间书房才能盛得下。

刚到魏玛那几年,巴赫的生活与工作可以用他的一首作品来形容:《羊群安静地吃草》。生活日渐舒适,情绪也趋平稳,他创作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巴赫一生中一大半的管风琴作品都是这个时期写的,包括著名的《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曲》、《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以及气势恢弘的《帕萨卡里亚》。作为闻名遐迩的管风琴演奏家,巴赫一生中写出了管风琴曲将近250首,他的管风琴音乐呈现出巴洛克时代的两种主要风格:把法、意式的华美艳丽和北欧的虔诚与抽象结成一体,将宗教音乐的神圣庄严和民间音乐的质朴无华融为一炉。巴赫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伟大的管风琴家,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钢琴的发展满足了后来的音乐家的要求,也许是交响音乐淹没了宗教音乐,音乐史上的管风琴一章成了巴赫一个人的天下。值得庆幸的是,一位英国管风琴演奏家彼得·赫尔福德不仅演奏了巴赫流传下来的所有管风琴作品,而且全部录音灌制成了唱片,让当代的巴赫迷们大饱耳福。聆听着巴赫这些创意丰富、形式别致的管风琴作品,经常让人不由自主想起圣克莱门悌教堂圆顶下镶嵌的马赛克画。

巴赫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广泛的音乐才能,博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崇敬。他除了创作以外,还对管风琴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很多大胆的改造。他在管风琴这件古老的乐器上创造出一个乐队演奏的效果,他致力于减弱音栓的各等音色,引进弦乐声部,使低沉的管风琴也能灵活地展示不同声部的不同音色。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管风琴作品,充分培养了他在管风琴中表现广阔的音域与丰富复杂的和声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他成为一位空前绝后的管风琴大师。加之威廉允许他经常请假到其他宫廷演奏,他很快便在日耳曼的许多城镇声名鹊起。

在创作上,巴赫更加成熟了。由于在魏玛宫廷可以接触到许多来自意大利和法国的音乐,巴赫花费很多精力对它们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作品。以前巴赫对它们推崇备至,创作上也深受它们的影响;现在巴赫已经可以用成熟的眼光分析这些泊来货了,他甚至试图对它们进行改进。渐渐地,巴赫的音乐能够更好地结合德国听众的口味,多了些质朴,少了些装饰。他开始主动抛弃在阿恩斯塔特和米尔豪森时坚持使用的那些表现手法。

1712年,哈雷圣玛丽亚教堂管风琴师、亨德尔的老师查豪去世,这个职位便空了下来。听到这一消息后,巴赫有几分动心。职务十分诱人,再说圣玛丽亚教堂的管风琴非常高级,它竟然拥有63个音栓!他下定决心去参加面试。在圣玛丽亚教堂,巴赫当场用这台管风琴试奏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清唱剧。他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当场征服了几位主考官。他们很快给巴赫寄来一封合约建议书。

不过巴赫未能成行,继续留在了魏玛。因为威廉公爵不愿放他走,就给他加薪,并把他提升为乐队队长。他获得了管辖12位出色的歌手和一支室内乐队的权力。面对这么优厚的待遇,巴赫只能留下,因为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大家子。这几年,妻子芭芭拉为他生了六个孩子,不算1713年夭折的一对双胞胎,还有3男一女。这么多孩子要吃饭,他必须作出理性选择。

威廉公爵的钱不是白挣的,乐队队长也不是白当的。他的工作比以前繁重了,他每月都要创作并排演一部新的清唱剧。他的二十部清唱剧,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其中有几部歌词是宫廷图书馆馆长诗人弗兰克写的。由于巴赫兢兢业业,深得威廉公爵的器重,1714年3月2日起,他又被任命为魏玛宫廷乐团首席乐师。

12. 丰收的年代

在魏玛,巴赫也结交了一些朋友,魏玛中学副校长约翰·马提亚斯·格斯纳就是其中一位。格斯纳是著名学者、开明的人文主义者,他文化素养深厚,见解高明,对巴赫的演奏和指挥才华非常欣赏。除了格斯纳,巴赫还与自己的一位远亲瓦尔特结为好友。瓦尔特也是一位优秀的管风琴作曲家,他们二人在许多问题上看法相同,他们都醉心于音乐探索和新鲜事物,对意大利音乐也是同样的情有独钟。他们在一起抄写那些意大利音乐家诸如科雷利、托雷利、莱格伦齐、阿尔比诺尼、马尔切罗,特别是维瓦尔第和弗雷斯科巴尔第的曲子。弗雷斯科巴尔第的《音乐之花》长达104页,巴赫竟然一字不落地全部抄了下来。

由于受到意大利音乐的影响,巴赫的创作风格也变得更加灵活柔和、平衡匀称。在25岁到30岁这一阶段,巴赫写出了自己最好的管风琴曲。这一阶段,巴赫把自己才华中最精华的部分都寄托在他喜爱的乐器上。《d小调托卡塔曲和赋格 》、《c小调前奏曲》、《a小调前奏曲》、《g小调赋格曲》,这些杰作都写于这一时期。

这一阶段,巴赫获得了创作和人际关系上的双重丰收。由于威廉公爵格外开恩,巴赫经常有机会到其他城市去旅行演出,顺便拜访该地的亲友。在耶拿和爱森纳赫,巴赫结识了仰慕已久的音乐家泰勒曼。泰勒曼是那个时代德国最著名的音乐家,誉满欧洲,他的作品数量之大、风格之奇,都让巴赫震惊。在一起,他们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甚至那些最细碎的奇思妙想,譬如发明一台羽管键琴,让颜色和音阶、音符互相应和,让视觉和听觉完全融合起来……巴赫和泰勒曼成了莫逆之交,为了纪念这份友情,他请泰勒曼做他次子埃马努埃尔的教父。

魏玛时期,还有很多年轻人闻名前来跟巴赫学习音乐,巴赫把自己的智慧结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四个孩子、几位学生,以及络绎不绝的访客,将巴赫家变成了一个忙忙碌碌、生机盎然的蜜蜂窝。

巴赫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右。为了让学生弹出清楚纯正的声音,他曾经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让学生挨个用每根手指进行单指练习。由于这种方法过于枯燥,学生练不了多久就开始困倦懈怠。看到有人开始失去耐心,巴赫就顺手写几段小乐谱,把这些练习巧妙地融合进去,他的《六首小前奏曲初阶》和《十五首二声部创意曲》就是这样写成的。

由于诲人不倦,巴赫深受学生爱戴。1717年,巴赫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为广大管风琴爱好者写了一部教材《管风琴手册》。巴赫是一位以培育音乐英才为天职的好老师,在这本书的献词上他这样写道:“献给上帝以示虔敬,献给众生以教育他们。”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