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亨德尔画传 第二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亨德尔画传 第二章

7. 佛罗伦萨

意大利是一个被充分艺术化了的国度,在这里,有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家、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他们来自欧洲各个国家: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他们都知道一个事实,这个国家是任何艺术家成名的必经之路和最佳选择。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到意大利深造,并能得到意大利的认可,那么,他的大师地位就不可动摇了,走遍世界任何角落他都会畅通无阻。

亨德尔是1706年冬天抵达佛罗伦萨的,一路上,他都被一种自信心所鼓舞着,他相信凭着自己的天才,他完全可以像当年征服汉堡一样征服意大利。

然而到佛罗伦萨后,他多少有些失望。因为他很快就发现,吉安·加斯内特·梅迪奇亲王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手眼通天的人物,他的影响远比预想中小得多。佛罗伦萨的政治大权都掌握在梅迪奇亲王的父亲科西莫的手中,而科西莫是一个不懂音乐也不喜欢音乐的老古董,他认为音乐只是一种世俗的、不道德的、无意义的消遣。而吉安·加斯内特·梅迪奇的哥哥费迪南王子,也不是一位慷慨热情的艺术赞助人,身边虽然有斯卡拉蒂这样的歌剧大师,他却一直不予重用。在艺术上他缺乏开放性的眼光和气度,而且他还出人意料地吝啬。这一切都使亨德尔热情全无。

不过,他在这里仍然有不小收获。在佛罗伦萨,亨德尔尝试着写了自己的第一部意大利语歌剧《罗德里戈》。在《罗德里戈》中,他使用了旧作《阿尔米拉》中使用过的咏叹调和宣叙调。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亨德尔适应意大利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在意大利就像个意大利人,在英国就像个英国人——这就是亨德尔的本色,他是一个世界性的音乐家而不是一个民族性的作曲家。除了《罗德里戈》以外,亨德尔还创作了大量其他作品:有歌剧、歌曲、诗歌类和戏剧类的独幕剧。

亨德尔在佛罗伦萨的生活主要是靠即兴演奏。他娴熟的演奏技巧,深受佛罗伦萨听众的欢迎,他迅速成为贵族圈中的宠儿,所得收入自是不少。亨德尔没有把这些钱花光,而是作了非常合理的安排:一部分寄给远在德国的母亲,一部分留着自己用。

只在佛罗伦萨待了几个月,亨德尔就想离开了,因为他的才能没有得到佛罗伦萨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他只有向一个更能展示自己才华的地方进发,那个地方就是罗马。

待了几个月,亨德尔就告别了在这里结识的朋友们,向罗马出发了,身上只带着一封推荐信。

8. 罗马

1807年初,亨德尔到达罗马。

在他到达之前,亨德尔的大名已经在意大利传开了,所以他在罗马的一切异常顺利。也许由于天主教教廷设在罗马的缘故,罗马是一个崇尚音乐的城市,许多罗马贵族都以发现天才、帮助天才和塑造天才为己任,亨德尔很快就在贵族圈里左右逢源。

当时,教皇的侄子、红衣主教奥托波尼每周三都在宫廷里举办音乐晚会,亨德尔迅速成为这个晚会的座上宾。奥托波尼酷爱音乐和诗歌,他是全欧洲最富裕的人物之一。当时音乐名家科雷利和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都在他的宫廷中任职。在奥托波尼的宫廷里,亨德尔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除了奥托波尼,亨德尔还认识了一位贵族,他就是弗兰西斯卡·罗士波里侯爵。二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罗士波里邀请亨德尔出任他的家庭乐师,亨德尔答应了,他的主要工作是为侯爵举办的星期音乐会谱写声乐套曲。

通过罗士波里侯爵的姻,亨德尔进入了“阿卡迪亚”这个特殊的名流阶层。“阿卡迪亚”是一个由贵族名流组成的阶层,他们拄着拐杖,挎着牧包,喜欢在大城市里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连教皇都是这个圈子中的一员。罗士波里侯爵的花园就是这些人的聚集地。能够加入这个圈子,亨德尔引以为荣。亨德尔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带着一股田园的芬芳。

“阿卡迪亚”阶层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进行即席演奏和赋诗。在他们的撺掇下,亨德尔还跟老斯卡拉蒂之子多明尼戈·斯卡拉蒂进行了一次演奏比赛,在羽管键琴的演奏上他们不分高下,但是在管风琴方面,亨德尔则远远胜过小斯卡拉蒂。

随着对意大利语的逐渐熟悉,亨德尔研究出了一种适合意大利语的新的旋律风格,从而为将来从事歌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为罗士波里侯爵效力期间,亨德尔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创作了《复活》。《复活》是一部取材于《圣经》的清唱剧,主要讲述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并在死后第三天复活的故事。对于《复活》,罗士波里非常重视,为了这部作品的上演,他专门在庄园里搭建了一座小剧场。《复活》在1708年复活节上首演,由音乐家卡雷利指挥,它一经推出,即获好评。

有了《复活》的成功经验,亨德尔一发而不可收,不久,他又根据另一个红衣主教本内迪多·庞非利写的脚本创作了第二部清唱剧《时间和真理的胜利》。1708年6月16日,《时间和真理的胜利》在红衣主教奥托波尼的宫廷上演。《复活》和《时间和真理的胜利》是亨德尔在清唱剧方面的初次尝试,它们以其广阔的旋律、鲜明生动的合唱效果和生气勃勃、冲击有力的节奏证明,亨德尔已经十分熟练地掌握了合唱音乐,成长为一位高超的合唱音乐作曲家。

遗憾的是,战争的阴影向罗马逼近了,教皇下令关闭城门,亨德尔不得不离开罗马前往那不勒斯。当时,那不勒斯被奥地利军队占领,流血冲突时常发生。不过,亨德尔没有受到战争的冲击,他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因为他得到了一个大人物的保护。这位大人物名叫格利马尼。格利马尼是那不勒斯首相兼红衣主教,同时还是威尼斯总督。格利马尼也是个歌剧迷,他写了一部名为《阿格里皮娜》的歌剧脚本,希望亨德尔谱曲,亨德尔答应了。他用了几个星期时间写完《阿格里皮娜》的总谱。

由于格利马尼的照顾,亨德尔在那不勒斯度过了一段舒适悠闲的光阴。

9. 从威尼斯到汉诺威

1709年春,亨德尔回到了罗马,他又可以和罗马的朋友们经常相聚了。在奥托波尼的家里,他认识了一位传奇人物——阿戈斯蒂诺·斯特芬尼。斯特芬尼拥有多重身份,主教、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外交家……不一而足,他现在担任德国汉诺威选帝侯恩斯特·奥古斯特的宫廷乐长。他非常欣赏亨德尔的演奏。

几个月后,威尼斯狂欢节演出季开幕,威尼斯总督格利马尼邀请亨德尔前去。在圣约翰·格吕索斯托姆剧院,歌剧《阿格里皮娜》正式演出,它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部作品让威尼斯观众如痴如醉。整个剧院的人都在跺脚,都在鼓掌,有些狂热的观众甚至喊出了“亨德尔万岁”这样的口号。在威尼斯,《阿格里皮娜》赢得了贵族阶层,也赢得了市民阶层的喜爱。这部歌剧连演27场,亨德尔不仅征服了文化圈,也征服了所有的市民。和亨德尔有关的报道遍及意大利各大城市,很快他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欧洲。他被所有人奉为音乐大师,成为达官贵人们争相邀请的对象。年轻的亨德尔被这巨大的成功陶醉了,他有些不知道下一步自己应该何去何从。

这时候,一位重要人物找到了亨德尔,他就是英国驻威尼斯大使曼彻斯特公爵,曼彻斯特公爵有权有势,当初他到威尼斯就任时,受到了威尼斯人民的盛大欢迎。曼彻斯特公爵建议亨德尔到英国去发展。当时的大英帝国正处于上升时期,物质上比德国富裕,政治上比德国进步。英国王室崇尚外国文化,经常邀请各国音乐家到英国去演出。假如亨德尔能到英国去,一定能为伦敦的意大利歌剧补充新鲜血液,他未来的成就一定会远远超过英国著名歌剧家普赛尔。这一番话非常有说服力,英国广阔的天地和自由空气深深地吸引着亨德尔,他开始像几年前向往意大利一样向往英格兰。

就在这个时候,亨德尔收到了一封德国来信。这封信是前一段时间认识的斯特芬尼寄来的,他最近被委派担任新的职务,不再担任汉诺威的宫廷乐长。卸任之前,他向汉诺威选帝侯格奥尔格·路德维希推荐亨德尔做自己的接班人。

很快,汉诺威宫廷派人来跟亨德尔谈判,他们说选帝侯准备每年发给亨德尔1000塔勒的高薪。条件是很优厚,然而亨德尔没有马上同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给他一年的假期,容许他在欧洲任何地方游历。对方满口答应,亨德尔这才在合同上签字。

1710年6月,亨德尔告别了生活三年的意大利,重新回到了德国。初到意大利时,他还是一个学生,现在他已经是一位出手不凡的大师了,这真可以说是衣锦还乡。

但是一回到德国,亨德尔就发现,选帝侯路德维希对他不冷不热。在汉诺威的空虚寂寞,和在意大利的众星捧月,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觉得一切都变了,连他自己也变了。他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除了不能适应德国以外,可以适应欧洲任何国家。基于这样的心理,他一直同英国和意大利的朋友保持通信联系。几个月后,他援引当初签订的合同条款向路德维希请假,他要去英国旅行。

这个要求得到了路德维希的恩准。

10. 初到伦敦

1710年11月底,亨德尔到了向往已久的伦敦。当时的英国经济虽然发达,音乐却处于衰微状态,对于任何从国外来的音乐家,他们都热烈欢迎。风头正健的亨德尔能来这里,他们更是礼遇有加。最让亨德尔兴奋不已的是,他顺利地见到了安妮女王。安妮女王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她尤其热爱羽管键琴。对于亨德尔,她十分欣赏。

亨德尔的社交圈很快打开了,伦敦的名门豪宅纷纷向他敞开,把他奉为座上客。通过朋友介绍,亨德尔得以和干草市场剧院的经理阿伦·希尔认识,此人既是富商,又是作家。认识亨德尔后他马上写了一个名为《里纳尔多》的歌剧脚本。亨德尔很快写完了这部歌剧的总谱。1711年2月24日,《里纳尔多》在伦敦上演,全场都由亨德尔用拨弦古钢琴进行指挥,他那高超的演奏技艺使广大伦敦观众为之倾倒和着迷。亨德尔的歌剧像一阵清风,给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吹来了一股新鲜空气。他迈上了一级崭新的台阶,到处都在谈论着他。《里纳尔多》这部叫好又叫座的歌剧连续上演了15场。

这年夏天,亨德尔回到了汉诺停这段时间,他主要进行室内乐和管弦乐的创作,其他时间都在下功夫学英语。伦敦的生活太让他留恋了,他甚至开始根据英语脚本谱曲。15个月之后,他又请假来到了英国,英国需要他,他也需要英国。临行前,亨德尔答应路德维希,他会回到汉诺威,嘴上虽然这么说,但他心里知道,自己以后回来的可能性恐怕非常渺茫。

再次来到英国,亨德尔真是如鱼得水。打听到安妮女王的生日很快就要来临,他不能空着手。于是提前二十多天他就着手创作一首《安妮女王生日颂歌》。2月6日女王生日那天,《安妮女王生日颂歌》在宫廷里演出,安妮女王十分高兴。

亨德尔的交际圈还在扩大,没多久,他认识了年仅18岁的贵族柏林顿勋爵。在柏林顿的盛情邀请下,亨德尔搬到了柏林顿府邸,而且一住就是三年。这三年中,他经常参加晚上举行的娱乐聚会,他的音乐作品当仁不让地成为晚会的焦点。这段时间,他过着非常有规律的生活:上午埋头工作,中午与一些名流共进午餐,晚上为贵族们演奏。很快,亨德尔就和当地的文学艺术家打成一片。他乐不思蜀,几乎把对路德维希的诺言全都忘到了脑后。

他又写了一部歌剧《忠诚的牧羊人》。不幸的是,《忠诚的牧羊人》首演遭到了失败。屋漏偏遇连阴雨,干草市场剧院经理阿伦·希尔带着所有的收入款项逃跑了。后来有一个人接任了他的位置,但是时间不长,他也辞职去了意大利。最后剧院落到了原副经理约翰·雅各布·海德格的手里。海德格非常欣赏亨德尔,在他的建议和帮助下,亨德尔马上投入了新的创作。

几周后的5月16日,亨德尔根据古希腊神话创作的歌剧《忒修斯》在干草市场剧院首演,这部歌剧题献给柏林顿勋爵。内容是爱情与嫉妒,充满魔幻色彩。这部作品虽然未能引起《里纳尔多》那样的轰动,但是也颇具影响,连续演了11场。

紧接着,亨德尔的新作、另一部小歌剧《西拉》在柏林顿府邸上演,这是特别为安妮女王生日所作的寿颂。由于这部作品道出了英国官方的政治心声,剧中那首《众国终将联合》的合郴广为传唱,它为亨德尔进入英国王室铺平了道路。

接着,亨德尔又受命谱写《乌得勒支感恩赞》。1713年7月7日,《乌得勒支感恩赞》在圣保罗大教堂演出,以庆祝乌得勒支和平条约的订立。这是一场全国性的盛大庆典,亨德尔在宫廷中的地位确定了下来。安妮女王破例任命亨德尔这位外国籍音乐家为王室作曲家,并赐给他每年200英镑的终身年薪。

11. 《水上音乐》

正当亨德尔平步青云的时候,安妮女王突然驾崩了。由于女王无儿无女,王位只能由一位近亲接替,经过权衡,英国王室推举汉诺威选帝侯路德维希继承王位,称为乔治一世。得知昔日的上峰摇身一变,成了当今大英帝国的国王,亨德尔的心情十分复杂,半是害怕,半是后悔。在他居留伦敦期间,路德维希几次来信催他返回,但他都没有答复,他以为从此就把路德维希摆脱了,谁知道阴差阳错,路德维希竟然追到伦敦来了。亨德尔忐旎安,一直躲着不敢露面,他希望能够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向国王解释。

得知亨德尔的情况,柏林顿勋爵和另一位好友给他出了个主意,他们说为了庆祝登基,乔治一世将在1715年夏举行一次盛大的水上音乐会,假如亨德尔能在会上演奏一曲助兴,一定能让乔治一世尽释前嫌。亨德尔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立即埋头苦干,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一部华美绚烂的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终于问世了。《水上音乐》在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其中之一就是使用了法国号,法国号配合狩猎号角和号管特别适合于露天演奏。

这一天风和日丽,泰晤士河上一片热闹景象,金碧辉煌的御舟停在泰晤士河的中央,英王乔治一世神采奕奕地坐在船上,在御舟的周围,簇拥着那些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们的豪华游艇。

这只庞大的豪华船队顺流而下,一只小船紧紧尾随在英王御舟的后面。当庆典进行到**时,一阵优美舒缓、华贵典雅的乐声突然从这只小船上飘了过来,所有的人都听得如痴如醉。这美妙的音乐,也把乔治一世吸引住了,虽然这首曲子长达一小时,但他一直赞不绝口地欣赏到了最后一个音符。

演奏完毕,乔治一世转身问左右:“这么美妙的音乐,也不知是哪位大师写的。”

有人告诉他,是亨德尔写的。

乔治一世有些惊讶,紧接着,他的脸上恢复了平和。亨德尔享誉英伦,假如他不计前嫌,亨德尔一定可以为他的统治增光添彩。他命令那只小船开过来。亨德尔登上乔治一世的御舟,拜见英王,乔治一世大度地把手向他伸去。一时间,君臣间的芥蒂消除了。乔治一世要求乐队一直把这组曲子演奏乳,晚饭前两遍,晚饭后一遍。他们兴高采烈地到达终点时,已经是凌晨四点。

为了让亨德尔能够更好地用音乐为他效力,乔治一世把亨德尔的年薪提高了一倍,和皇家首席乐师一样多。他还任命亨德尔担任几位公主的音乐教师。

12. 德国之行

1715年5月,亨德尔又写了一部歌剧《阿玛迪吉》。这虽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是它未能持续演下去,因为发生了一连串的意外事迹先是一个演员病倒了,6月份,滚滚热浪袭击伦敦,酷热难挨,演出被迫取消。后来,由于出现了骚乱,乔治一世下令关闭了剧院。

夏天来临,乔治一世带着许多宠臣去了汉诺威,亨德尔也是随行人员之一。这次返回德国,亨德尔的感觉跟上次回来完全不同。他发现自己又变成了一个德国人,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他仿佛回到了青少年时代。他抽空回了一趟哈雷,花了一段时间陪他的老母亲。为了报答师恩,他还去探望了查豪老师的遗孀。

亨德尔还去了一趟安斯巴赫,在安斯巴赫,他遇到了大学时代的好友约翰·克里斯多夫·史密特(后改为史密斯)。当时史密特正在做羊毛生意,生意不好做,他的生活非常艰辛,亨德尔十分同情他。看出史密特是一个颇有才干的人,亨德尔游说他去英国发展。出于对亨德尔艺术才能和为人处世的钦佩,史密特答应了亨德尔。后来,史密特去伦敦找到亨德尔,担任他的总管兼抄谱员。他还经营一家小出版社,专门出版亨德尔的作品。后来他的儿子接手了这些业务,并且用“约翰·克里斯多夫·史密斯”这个英文名字发表歌剧和晚会音乐,协助亨德尔举行清唱剧演出。在亨德尔去世后,他们还根据他留下的总谱编写了一些清唱剧。

在这次德国之行的旅途中,亨德尔还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部教堂音乐,是根据汉堡一位名叫布罗克斯的议员所写的脚本谱成的,这个脚本很受欢迎,凯泽、泰勒曼、马提松都为它谱过曲,亨德尔为这首作品谱曲,有一个企图,那就是向三位德国同胞挑战,证明自己比他们更有实力。亨德尔这部作品后来被称为《布罗克斯受难曲》。看到《布罗克斯受难曲》的谱子后,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巴赫恭恭敬敬地把它抄录了下来。由于时间紧迫,亨德尔没有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而仅仅是挑出了其中一些他认为有价值的段落放到了别的作品中。后来,他又根据布罗克斯写的文章谱写了一系列用长笛、双簧管以及钢琴伴奏的咏叹调,收录在作品集《天上人间》里面。

转眼之间,德国之行结束了,亨德尔于1716年底返回了伦敦。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