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二 乐之集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修 身

1.世上没个分外好底,便到天地位、万物育底功用,也是性分中应尽底事业。今人才有一善,便向人有矜色,便见得世上人都有不是,余甚耻之。若说分外好,这又是贤智之过,便不是好。

【译文】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即使像孕育万物的天地,也只是尽到了自己分内的职责而已。现在的人刚刚有了一点儿才能,便向人表现出傲慢的神色,认为其他所有人的身上到处都是缺点,我非常讨厌这种人。如果要说完美无缺,这就是圣贤、智者离开中道的过分言辞,就不是好的了。

2.率真者无心过,殊多躁言轻举之失;慎密者无口过,不免厚貌深情之累。心事如青天白日,言动如履薄临深,其惟君子乎!

【译文】直率真诚的人,内心没有过错,只是多有说话浮躁、轻举妄动的过失;谨慎周密的人,说话没有过错,但不免有外貌厚重、城府很深的嫌疑。心事如青天白日一样的明朗,言语和行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样的谨慎,大概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吧!

3.沉静最是美质,盖心存而不放者。今人独居无事,已自岑寂难堪,才应事接人,便任口恣情,即是清狂,亦非蓄德之器。

【译文】沉静是最好的品质,这是因为沉静的人心有所存而不放任自流。而今人独居无事时,往往寂寞难以忍受,刚刚与人与事接触,就信口开河、纵情而为,这就是清狂,也不是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4.攻己恶者,顾不得攻人之恶。若哓哓尔雌黄人,定是自治疏底。

【译文】努力克服自己缺点的人,顾不得去指责别人的过失。如果一天到晚喋喋不休地随意指责他人,肯定是自身修养很差。

5.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大事、难事面前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敢于担负起责任,逆境、顺境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度量,遇到令人高兴或恼怒的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如何,同众人在一起共事可以看出一个人见识的高低。

6.身是心当,家是主人翁当,郡邑是守令当,九边是将帅当,千官是冢宰当,天下是天子当,道是圣人当。故宇宙内几桩大事,学者要挺身独任,让不得人,亦与人计行止不得。

【译文】管理身的事由心来担当,管理家的事由户主来担当,管理郡邑的事由守令来担当,守卫九边的事由将帅来担当,管理众多官吏的事由冢宰来担当,治理天下的事由天子来担当,弘扬道的重任由圣人来担当。因此宇宙内的几桩大事,学者要能挺身而出独自担当,不能谦让,也不能和别人一起考虑进退。

7.作人怕似渴睡汉,才唤醒时睁眼若有知,旋复沉困,竟是寐中人。须如朝兴栉盥之后,神爽气清,冷冷劲劲,方是真醒。

【译文】做人就怕做个像渴睡汉那样的人,刚刚被喊醒的时候睁着眼好像什么都知道,但很快又沉睡过去了,竟然是个没有清醒的人。做人应该像早晨起来梳洗完毕的人一样,神清气爽,精神抖擞,这才是真的清醒了。

8.人生得有余气,便有受用处。言尽口说,事尽意做,此是薄命子。

【译文】人生在世要留有余地,就会有受益之处。一开口就把什么话全都说完,做事也不留余地,这是命薄的人的行为。

9.讲学论道于师友之时,知其心术之所藏何如也;饬躬励行于见闻之地,知其暗室之所为何知也。然则盗跖非元憝也,彼盗利而不盗名也。世之大盗,名利两得者居其最。

【译文】在和老师朋友讲学论道的时候,要知道他心中藏的是什么想法;人在听得见看得见的地方努力修养品德的时候,要知道他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所作所为是怎样的。然而盗跖并非是元凶,他只是盗利而不盗名。世上的大盗,想要名利两得者是最大的元凶。

10.圆融者,无诡随之态;精细者,无苛察之心;方正者,无乖拂之失;沉默者,无阴险之术;诚笃者,无椎鲁之累;光明者,无浅露之病;劲直者,无径情之偏;执持者,无拘泥之迹;敏练者,无轻浮之状,此是全才。有所长而矫其长之失,此是善学。

【译文】通达事理、办事灵活的人没有妄随人意的姿态;精明心细的人没有苛刻察验的心态;方刚正直的人没有乖张执拗的过失;深沉缄默的人没有阴险奸诈的心术;诚实真挚的人没有粗鲁愚钝的缺点;光明正大的人没有浅露的毛病;刚劲直率的人没有任意而为的偏差;执著持正的人没有拘泥的行迹;敏捷练达的人没有轻浮的样子,这就是全才。身有所长而又能矫正其所长带来的过失,就是善于学习。

11.不足与有为者,自附于行所无事之名;和光同尘者,自附于无可无不可之名。圣人恶莠也以此。

【译文】不足以与他们共创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常常以无事可做为名;能够不露锋芒,与尘世和平相处的人,他们常常自附于孔子无可无不可的境界。这就是圣人厌恶品德不好的人的缘故。

12.世之人形容人过,只象个盗跖;回护自家,只象个尧、舜。不知这却是以尧、舜望人,而以盗跖自待也。

【译文】世上的人在形容他人的过失的时候,总是把别人说得就像盗贼那样坏;而维护自己和家人的时候,却总是把自己和家人形容得像尧、舜那样贤明。殊不知这样做只会显得别人像尧、舜,自己像盗贼了。

13.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

【译文】年轻人的性情,应收敛而不应豪放不羁,这样能够使自己的道德严谨;老年人的性情,要豪放不要抑郁,这样可延年益寿。

14.坐间皆谈笑而我色庄,坐间皆悲感而我色怡,此之谓乖戾,处己处人两失之。

【译文】和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在谈笑风生而自己却神情凝重,或者大家都很悲伤,而自己却神情愉悦,这就叫做乖戾,这样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别人,都会造成伤害。

15.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译文】精明也要有十分,只是需要藏在淳朴老实中发挥作用。自古至今遭遇祸患的人,十分之九都是精明的人,没有淳朴老实人而招来祸患的。现在的人唯恐精明得不够,这实际是愚蠢的。

16.分明认得自家是,只管担当直前做去。却因毁言辄便消沮,这是极无定力底,不可以任天下之重。

【译文】能够明确断定自己是正确的,就勇敢地担当起来努力去做。可是却因遇到诽谤就消极退缩垂头丧气,这是缺乏坚定信念的表现,这种人不能肩负天下大事的重担。

17.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吾道必大行之自然后见,便是抱关击柝,自有不可枉之道。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道。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又安知大任到手不放过耶?

【译文】忍受小的屈辱以求大的伸展,圣贤不这样做。我信守的道如果必须等待我发达之日才能显现出来,那么这只是托辞。即使是守门的小吏、敲打木梆的巡夜人,也有他心中的不可屈枉之道。松柏生来就是直的,道德高尚的人在穷困的时候也是正直的。如果说居于低下的地位、遇到困难的事情就暂时韬光养晦、忍受耻辱,以求将来贵达之时躬行正道,这不但最初就是两截人,即使是做官以后,也容易变成两截人。又怎么知道你担当大任的时候,不采取小屈以求大伸的手法呢?

18.才能技艺,让他占个高名,莫与角胜。至于纲常大节,则定要自家努力,不可退居人后。

【译文】才能和技艺可以让别人胜过自己,不与别人去争强斗胜。但是在纲常伦理这样的大事上,自己一定要发奋努力学习,绝对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

19.处众人中,孤另另底别作一色人,亦吾道之所不取也。子曰:“群而不党。”群占了八九分,不党只到那不可处方用。其用之也,不害其群,才见把持,才见涵养。

【译文】处在众人当中,自己偏要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儒家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孔子说:“合群但不拉党结派。”在这里,群体的比例占得比较大,只是到了不得不用的时候才会不结党。在运用它的时候,要做到不损害整个群体,这样才能显示出自身的定力和涵养。

20.今之人只是将“好名”二字坐君子罪,不知名是自好不将去。分人以财者,实费财;教人以善者,实劳心;臣死忠、子死孝、妇死节者,实杀身;一介不取者,实无所得。试著渠将这好名儿好一好,肯不肯?即使真正好名,所为却是道理。彼不好名者,舜乎?跖乎?果舜耶,真加于好名一等矣;果跖耶,是不好美名而好恶名也。愚悲世之人以好名沮君子,而君子亦畏好名之讥而自沮,吾道之大害也,故不得不辨。凡我君子,其尚独,复自持,毋为哓哓者所撼哉!

【译文】现在的人只是一味地把“好名”这两个字当成君子的罪过,而不知道名声这种东西是自身带来又挥之不去的。把钱财分给别人的人,其实是耗费钱财;教导别人要行善的人,其实是耗费心力;臣子对君王死守忠义,子女对父母死守孝道,女子对丈夫死守贞节,其实是在伤害自身;一样东西都不拿的人,其实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请你试着让这个好名声更好,愿不愿意呢?即使是真有好名声的,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道理的。那些不好名的人,到底是舜呢,还是跖呢?是舜的话,那就真应该是一等的好名声了;如果是跖的话,那他就是不喜欢美名而喜欢恶名了。我因为世人将好名的罪过强加在君子身上而感到悲哀,而君子也因为害怕别人讥讽自己好名而自我拘束,这是我们儒道的大患,因此不能不去辨别清楚。凡是君子,都应该崇尚独立的精神,又要把持住自己,不要被世人的满口闲言碎语所动摇。

21.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译文】开阔心胸,才能容纳天下万物;谦虚谨慎,才能接纳天下的善行;平心静气,才能畅谈天下大事;潜心钻研,才能纵观天下道理;坚定信心,使能应对所有变化。

22.古之居民上者,治一邑则任一邑之重,治一郡则任一郡之重,治天下则任天下之重。朝夕思虑其事,日夜经纪其务。一物失所,不遑安席;一事失理,不遑安席;限于才者求尽吾心,限于势者求满吾分。不愧于君之付托、民之仰望,然后食君之禄,享民之奉,泰然无所歉,反焉无所愧。否则是食浮于功也,君子耻之。

【译文】古代的地方官,治理一座城市就把这座城邑的事务当做第一要务,治理一个郡就把该郡的事务当成第一要务,治理天下就以天下为己任。日思夜想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些政事,日夜忙于操劳自己该做的事。有一件事没有处理好,就不能够安稳地睡着;有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妥当,则吃饭时就会感到心里不安。如果是自己能力有限,那么起码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心意;如果是权势地位所限,那么就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不愧对于君主的所托和百姓的希望,然后才心安理得地拿朝廷的俸禄,受百姓的爱戴,心里才能泰然而没有亏欠的感觉,以后想起来心里也不会觉得惭愧。否则就是无功受禄,君子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

23.荣辱系乎所立,所立者固,则荣随之,虽有可辱,人不忍加也。所立者废,则辱随之,虽有可荣,人不屑及也。是故君子爱其所自立,惧其所自废。

【译文】一个人的荣辱跟他的建树有关,如果建树很牢固,那么荣誉就会随之而来,虽然也可能会有耻辱的事情,但是人们也不忍心去加在你的身上。如果用以立身的都被荒废了,那么耻辱也会随之而来,虽然有时会有荣誉的事情,人们也会视而不见。因此君子喜欢有所建树,害怕的是荒废自己的事业。

24.掩护勿攻,屈服勿怒,此用威者之所当知也;无功勿赏,盛宠勿加,此用爱者之所当知也。反是皆败道也。

【译文】当别人自我掩饰的时候就不要再去攻击他,当别人已经屈服的时候就不要再向他发怒,这两点是有权势的人所应当知道的;如果没有功劳就不要给予奖赏,如果宠爱已经很多就不要再增加,这是使用仁爱的人应当知道的。如果不这样做只能导致失败。

25.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之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译文】称赞别人的善行,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善行,为什么要去嫉妒别人呢?指责别人的过失,这也是自己的过失,为什么要去诋毁别人呢?

26.善居功者,让大美而不居;善居名者,避大名而不受。

【译文】善于居功的人,会把最大的功劳让给别人而不自居;善于居名的人,会躲避盛大的美名而不接受。

27.善者不必福,恶者不必祸,君子稔知之也,宁祸而不肯为恶;忠直者穷,谀佞者通,君子稔知之也,宁穷而不肯为佞。非但知理有当然,亦其心有所不容已耳。

【译文】做善事的人不一定会有好报,做恶事的人不一定会有恶报,君子是熟知这个道理的,但君子宁肯得祸也不肯做恶事;忠厚正直的人往往贫穷,阿谀奉承的人反而会显达,这个道理君子也是熟知的,但君子宁肯穷困也不肯做阿谀奉承之人。这样做不只是因为理所当然,而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容许自己去做那些事情罢了。

28.攻我之过者,未必皆无过之人也。苟求无过之人攻我,则终身不得闻过矣。我当感其攻我之益而已,彼有过无过何暇计哉?

【译文】指出我的错误的人,不一定都是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假如苛求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才有资格指出我的过失,那么我终身就听不到别人指出我的错误了。我应当感谢那些指出我的错误的人所带给我的好处,至于他本身有没有错误又哪里有时间去计较呢?

29.做人要做个万全,至于名利地步休要十分占尽,常要分与大家,就带些缺绽不妨。何者?天下无人己俱遂之事,我得人必失,我利人必害,我荣人必辱,我有美名人必有愧色。是以君子贪德而让名,辞完而处缺。使人我一般,不巉巉露头角、立标臬,而胸中自有无限之乐。孔子谦己,尝自附于寻常人,此中极有意趣。

【译文】做人要做个万全的人,至于名利,不要自己全都占尽,要经常跟大家分享,哪怕自己有些缺憾也没有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天下没有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满意的事情,我有所得,必然有人有所失,我获得利益,必然会有人受到损害,我得到荣誉,必然会有人被羞辱,我有了美名,必然会有人面带愧色。所以君子应注重德行而谦让名利,推辞完美而有所欠缺,使自己和众人一样,不争强好胜地显露头角、不要成为众人憎恨的对象,那样胸中自然会有无限的快乐。孔子自己很谦虚,经常认为自己只是普通人,其中的道理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30.胸中有一个见识,则不惑于纷杂之说;有一段道理,则不挠于鄙俗之见。《诗》云:“匪先民是程,匪大猷是经,惟迩言是争。”平生读圣贤书,某事与之合,某事与之背,即知所适从,知所去取,否则口《诗》、《书》而心众人也,身儒衣冠而行鄙夫也,此士之稂莠也。

【译文】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主见,就不会被众说纷纭的言论所迷惑;做任何事情如果有自己的见解,就不会被众人的鄙俗之见所困扰。《诗经·小雅·小曼》说:“匪先民是程,匪大猷是经,惟迩言是争。”意思是批评那些不以古代圣贤的行为作为标准,不以大的规则作为常道,只用那些浅薄的语言进行争辩的人。平生读圣贤之书,什么事情与圣贤之道相吻合,什么事情与圣贤之道相违背,心中明了,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做,应该去追求什么了。不然的话,就算读的是《诗经》、《尚书》这样的圣贤之书,而内心的想法却跟众人是一样的;身上穿戴的是儒家的衣冠,而行为却和粗鄙浅薄的人一样,这就如同危害禾苗的杂草一样,也是读书人中的杂草啊!

31.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今且不须择人,只于市井稠人中聚百人而各取其所长。人必有一善,集百人之善,可以为贤人。人必有一见,集百人之见可以决大计。恐我于百人中未必人人高出之也,而安可忽匹夫匹妇哉?

【译文】世间之人都喜欢说:“这世界上没有好人。”殊不知这是很不正确的说法。现在你不必特意挑选人,只要在大街上随便找出一百个人,然后找出每个人的长处。每个人都必定有一个优点,集合百人的长处就可以成为一个贤人;每个人都必定有一种正确的见解,集合百人的见解就可以决断一件大事。恐怕我和这一百个人相比,未必会比每一个人都高明,哪里可以小看那些普通百姓呢?

32.学欲博,技欲工,难说不是一长。总较作人,只是够了便止。学如班、马,字如钟、王,文如曹、刘,诗如李、杜,铮铮千古知名,只是个小习艺,所贵在作人好。

【译文】想要有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技艺,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优点。但和做人相比较,学识和技艺只要够用就可以了。即便学问如同班固、司马迁一样,书法如同钟繇、王羲之一样,文章如同曹植、刘桢一样,诗如同李白、杜甫一样,他们都是千古流芳的名人,但这些都只是小技艺,最重要的还是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33.循弊规若时王之制,守时套若先圣之经。侈己自得,恶闻正论。是人也,亦大可怜矣,世教奚赖焉!

【译文】遵循那些有漏洞的法规就如同遵守以前国家制定的制度,固守当时的老一套方法就如同遵循先王圣人的经典。总是夸大自己的见解,却害怕听到正确的言论。这样的人,也太可怜了,教化世人怎么能够依靠他们这些人呢?

34.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但自不可过耳。

【译文】内心要经常操持,身体要经常劳动。心越操持就会变得越精明,身体越劳动就变得越强健。但两者都不能过度。

35.士君子之偶聚也,不言身心性命,则言天下国家;不言物理人情,则言风俗世道;不规目前过失,则问平生德业。傍花随柳之间,吟风弄月之际,都无鄙俗媟慢之谈,谓此心不可一时流于邪僻,此身不可一日今之偷惰也。若一相逢,不是亵狎,便是乱讲,此与仆隶下人何异?只多了这衣冠耳。

【译文】那些正人君子们相聚在一起的时候,不是谈论修身养性,就是谈论天下大事;不是谈论风土人情,就是谈论风俗世道;不是规劝眼前的过失,就是追问平生的德业。即使是风花雪月之时,也都没有庸俗鄙陋的言语,这就是所说的一刻也不能让心中产生邪念,一天也不能让身体松懈下来。如果一见面,不是猥亵狎侮,就是信口开河,这和仆人奴隶又有什么区别呢?只不过是穿着一身学者的衣服罢了。

36.作人要如神龙,屈伸变化,自得自如,不可为势利术数所拘缚。若羁绊随人,不能自决,只是个牛羊。然亦不可哓哓悻悻。故人智上哲看得几事分明,外面要无迹无言,胸中要独往独来,怎被机械人驾驭得?

【译文】做人要好像神龙那样,能屈能伸,悠然自得,不被功名利禄、法则定数所束缚。如果随时随地都好像被捆绑着一样,不能自己做主,那就像是个牛羊之类的牲畜。但是也不能喋喋不休、偏激固执。因此那些有大智慧的圣贤能够把那些细微的事情分析得很透彻。表面上不露痕迹,很少说话,心里面却已经拿定了主意,这样的话,那些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人怎么会驾驭得了呢?

37.“财色名位”,此四字考人品之大节目也,这里打不过,小善不足录矣。自古砥砺名节者,兢兢在这里做工夫,最不可容易放过。

【译文】“财、色、名、位”这四方面,是考察人品的主要方面。如果在这四个方面过不了关,小的长处就更不值得一提了。自古以来那些注重磨炼、修养自己的名誉和节操的人,都会努力在这四个方面下工夫,不会在这些方面疏忽的。

38.古之人非曰位居贵要、分为尊长而遂无可言之人、无可指之过也;非曰卑幼贫贱之人一无所知识,即有知识而亦不当言也。盖体统名分,确然不可易者,在道义之外;以道相成,以心相与,在体统名分之外。哀哉!后世之贵要尊长而遂无过也。

【译文】古时候的人并不认为官位显赫、身份尊贵的人,别人就不能批评他,就不能指出他的过失;并不认为地位卑贱、阅历短浅的人就什么也不知道,或者即使有自己的见解也不应当提出来。因为身份地位的确立而不能改变的,这是道义之外的事情;如果是以道来互相成就,以真心互相交往,这些就都在体统和地位之外了。可悲啊!后世的人只重视地位名分,认为他们是没有任何过错的人。

39.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同志者竭力从事焉。

【译文】从前我见到泰山的高俊,就写下了“泰山乔岳以立身”那四句话,自己非常喜爱,但仍怕没有表达完整自己的想法,就推而广之写成了男儿八景,这八景是: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对照这八景,我感到非常惭愧,应当与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按照这八景去做。

40.求人已不可,又求人之转求;徇人之求已不可,又转求人之徇人;患难求人已不可,又以富贵利达求人。此丈夫之耻也。

【译文】去求人已经很不应该了,又要请求别人去转求其他人就更不应该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已经很不应该了,又转求其他人也答应别人亦不应该;在患难的时候求人已经很不应该了,又为了功名利禄去求人就更不应该。这些都是大丈夫认为可耻的啊!

41.文名、才名、艺名、勇名,人尽让得过,惟是道德之名则妒者众矣。无文、无才、无艺、无勇,人尽谦得起,惟是无道德之名则愧者众矣。君子以道德之实潜修,以道德之名自掩。

【译文】一个人有了文采之名、才华之名、技艺之名、勇敢之名,人们都会接受他,只有道德高尚之名,嫉妒的人就非常多了。说一个人没有文采、没有才华、没有技艺、没有勇气,这个人往往都能谦虚地承认,只是说一个人没有道德就会使人感到羞愧。真正的君子要用道德来修身养性,而不要去贪图道德高尚的名声。

42.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固是藏身之恕;有诸己而不求诸人,无诸己而不非诸人,自是无言之感。《大学》为居上者言,若士君子守身之常法,则余言亦蓄德之道也。

【译文】《大学》中所说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意思是“自己具有某种优点才可以去要求别人也具有,自身所没有的缺点才能去纠正别人的这种缺点”,这固然是值得称道的宽恕之道。但是自己具有某种美德却不要求别人也具备,自己没有某种毛病也不指责别人身上的毛病,则更体现了一种言语谨慎的美德。《大学》是针对道德修养极高的人所说的话,如果是正人君子修身处世的准则,那么我所说的话也是一种修养道德的方法了。

43.乾坤尽大,何处容我不得?而到处不为人所容,则我之难容也。眇然一身,而为世上难容之人,乃号于人曰:“人之不能容我也。”吁!亦愚矣哉!

【译文】天地如此之大,何处不能容下一个我呢?然而仍然到处不被人们所接纳,那么就是自己难以让别人容纳啊。这样渺小的一个身躯,竟然不能被世上的人所容纳,竟然还大声对人讲:“世人都不能容纳我啊!”唉!这样做也太愚蠢了。

44.圣人之道,太和而已,故万物皆育。便是秋冬不害其为太和,况太和又未尝不在秋冬宇宙间哉!余性褊,无弘度、平心、温容、巽语,愿从事于太和之道以自广焉。

【译文】圣人的道,只是阴阳会合的太和之气而已,所以万物都能够生长发育。即使是在秋冬季节,也不妨碍有太和之气,更何况太和之气未尝不存在于秋冬季节的宇宙间呢!我这个人的性情比较褊狭,没有宏大的气度,缺少平心静气、温和从容、谦逊的语言,我愿意学习太和之道来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45.只竟夕点检,今日说得几句话,关系身心;行得几件事,有益世道。自慊自愧,恍然独觉矣。若醉酒饱肉,恣谈浪笑,却不错过了一日;乱言妄动,昧理从欲,却不作孽了一日。

【译文】那些注重自身修养的人每天晚上都应当认真反省自己,检查哪几句话是关系到自己的身心的,哪几件事是有益于社会的。如果能够这样不断自我反省,就会对自己犯的错误感到羞愧,从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如果整天只懂得喝酒吃肉,恣谈浪笑,那不就是浪费了一天的大好时光吗?如果整天胡言乱语、轻举妄动、蒙昧事理,放纵自己的欲望,这岂不是做了一天的孽吗?

46.明镜虽足以照秋毫之末,然持以照面不照手者何?面不自见,借镜以见,若手则吾自见之矣。镜虽明,不明于目也,故君子贵自知自信。以人言为进上,是照手之识也。若耳目识见所不及,则匪天下之见闻不济矣。

【译文】明镜虽然能够照出非常细微之处,但是为什么人们经常用它来照面孔而不用它照手呢?这是因为自己看不见自己的面孔,只有借助镜子才能看见,而手则是自己能够看见的。镜子虽然明亮,但是没有眼睛看得清楚,因此君子贵有自知之明。把别人的话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就好比是用镜子照手一样的见识。如果自己不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那么即使借助天下人的所看、所听也不会有任何帮助。

47.义、命、法,此三者,君子之所以定身,而众人之所妄念者也。从妄念而巧邪,图以幸其私,君子耻之。夫义不当为,命不能为,法不敢为,虽欲强之,岂惟无获?所丧多矣。即获亦非福也。

【译文】道义、性命、法度,这三个方面,是君子用来立身的,而普通的人却妄想出不切实际的念头。有了虚妄的念头,就会做出邪恶的行为,就会投机取巧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君子以这种做法为耻。凡是在道义之下不该做的事,性命之中不能做的事,法度之内不能做的事,如果勉强去做,怎么会不一无所获呢?只不过失去的更多罢了。也就是说即使得到了也并非就是福气。

48.避嫌者,寻嫌者也;自辩者,自诬者也。心事重门洞达,略不回邪,行事八窗玲珑,毫无遮障,则见者服,闻者信。稍有不白之诬,将家家为吾称冤,人人为吾置喙矣。此之谓洁品,不自洁而人洁之。

【译文】避嫌的人,往往会被怀疑;自己为自己辩解的人,反而会诬陷自己。只有把心中之门完全打开,一点儿也不回避,做起事来光明磊落,一点儿也不遮遮掩掩,这样的话,看到的人才会佩服,听见的人才会相信。即使稍有不白之冤,也将会是家家为你喊冤,人人为你说话。这种人叫做洁品,不用自夸,别人就会夸赞你。

49.善之当为,如饮食衣服然,乃吾人日用常行事也。人未闻有以祸福废衣食者,而为善则以祸福为行止;未闻有以毁誉废衣食者,而为善则以毁誉为行止。惟为善心不真诚之故耳。果真、果诚,尚有甘死饥寒而乐于趋善者。

【译文】做人就应该时常做善事,这就好像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没有听说过因为祸福的影响而不穿衣吃饭的人,然而做善事却要考虑是得福还是得祸才决定做不做;没有听说过有因为别人的毁誉而不吃饭穿衣的人,然而做善事却要受到别人的毁谤或称赞的影响。这些都是自己的为善之心不够真诚的缘故。如果是真心为善的人,即使是忍饥挨饿也会乐于去行善的。

50.“本分”二字,妙不容言。君子持身不可不知本分,知本分则千态万状一毫加损不得。圣王为治,当使民得其本分,得本分则荣辱死生一毫怨望不得。子弒父,臣弑君,皆由不知本分始。

【译文】“本分”这两个字的妙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君子立身处世不能不知道本分,知道本分就会在做事的时候有分寸。圣贤的君主治理国家,应当使子民知道他们的本分,知道自己的本分之后就不会对生死荣辱产生一丝一毫的奢望和怨恨。子女杀害自己的父亲,臣子杀害自己的君主,都是因为他们从不知道自己的本分是什么。

问 学

1.学必相讲而后明,讲必相直而后尽。孔门师友不厌穷问极言,不相然诺承顺,所谓审问明辨也。故当其时,道学大明,如拨云披雾,白日青天,无纤毫障蔽。讲学须要如此,无坚自是之心,恶人相直也。

【译文】学问必须相互讲述然后才能明白,讲述必须相互质疑辩论然后才能弄清是非。孔门师友询问、讨论问题喜欢穷根究底,不轻易同意或顺从对方的意见,这就是所说的“审问明辨”的真正含义。所以,他们所处的时代,先圣之学大放光彩,好比拨开云雾,只见白日青天,没有丝毫的障碍遮蔽。讲论学问就要这样,不要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正确的,也不要害怕别人质疑。

2.“熟思审处”,此四字德业之首务;“锐意极力”,此四字德业之要务;“有渐无已”,此四字德业之成务;“深忧过计”,此四字德业之终务。

【译文】反复思考、谨慎对待,这是成就品德学业的首要;锐意进取、竭尽全力,这是成就品德学业的重要条件;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这是成就品德学业的关键;深思熟虑、反复琢磨,这是成就品德学问的最终保证。

3.静是个见道底妙诀,只在静处潜观,六合中动底机括都解破,若见了。还有个妙诀以守之,只是一,一是大根本,运这一,却要因时通变。

【译文】心静才是寻找道体的秘诀,只有在静中潜心观察,世上各种事物运行的奥秘才能被解开,就好像看到了一样。还有一个妙诀要遵守它,这个妙诀就是一,一是个根本,利用这个一还要根据时势灵活变通。

4.学者只该说下学,更不消说上达。其未达也,空劳你说;其既达也,不须你说。故“一贯”惟参、赐可语,又到可语地位才语,又一个直语之,一个启语之,便见孔子诲人之妙处。

【译文】做学问的人劝学,只应该说学习从一般的知识、道理学起,不用说通达那些高深的道理。如果没有通晓那些高深的道理,不管怎么说别人也听不懂;如果他人已经通晓了那些高深的道理,不用去你宣扬,别人也就知道了。所以孔子历来只与曾参和子贡谈论“我道一以贯之”这句话,而且是到了可以和他们谈论的时候才谈论的,和曾参谈论的时候是直接说的,而和子贡谈论的时候却采用了启发式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巧妙之处。

5.能辨真假,是一种大学问。世之所抵死奔走者,皆假也。万古惟有真之一字磨灭不了,盖藏不了。此鬼神之所把握,风雷之所呵护。天地无此不能发育,圣人无此不能参赞。朽腐得此可为神奇,鸟兽得此可为精怪。道也者,道此也;学也者,学此也。

【译文】能辨别真假是一种大学问。世上的人拼命为自己所追求的,实际上都是虚假的。万古只有“真”这个字磨灭不了,掩盖不了。“真”是鬼神掌握、风雷呵护的东西。天地如果没有“真”就不能发育万物,圣人如果没有“真”就不能参赞造化。腐朽的东西得到“真”可变为神奇,鸟兽得到“真”可以变为精怪。我们平常所说的道,就是这个“真”;要学习的,也就是这个“真”。

6.上吐下泻之疾,虽日进饮食,无补于憔悴;入耳出口之学,虽日事讲究,无益于身心。

【译文】如果患了上吐下泻的病,即使每天照样吃饭,也改变不了憔悴消瘦的面容;学习若是只过耳目,学过了就忘,就算天天读书,对自己的身心也没有半点儿好处。

7.天地万物只是个“渐”,理气原是如此,虽欲不渐不得。而世儒好讲一“顿”字,便是无根学问。

【译文】天地万物都是渐渐形成的,理和气原本就是这样,即使想快也是难以办到的。但世上的读书人都喜欢讲一个“顿”字,那只不过是没有根底的学问罢了。

8.我信得过我,人未必信得过我,故君子避嫌。若以正大光明之心,如青天白日;又以至诚恻怛之意,如火热水寒,何嫌之可避?故君子学问,第一要体信,只信了,天下无些子事。

【译文】我信得过自己,别人未必信得过我,所以君子要避嫌。但如果能以青天白日般的正大光明之心处事,又以火热水寒般至诚同情之意待人,还有什么嫌疑可避的呢?所以君子做学问,第一重要的是要体现诚信。只要做到了诚信,天下自会太平无事。

9.要体认,不须读尽古今书,只一部《千字文》[1],终身受用不尽。要不体认,即《三坟》[2]以来卷卷精熟,也只是个博学之士,资谈口,侈文笔,长盛气,助骄心耳。故君子贵体认。

【注释】[1]《千字文》:南朝梁萧衍命周兴嗣编写的一本儿童读物,用了一千个不同的字。[2]《三坟》:远古时代的书籍。另一种说法是指伏羲、黄帝写的书。

【译文】做学问贵在领悟与认识,不必去读尽古今所有的书籍,只要读一部《千字文》,就能让自己终身受益。如果不去体会和认识,就算把《三坟》以来的每一卷书都背的滚瓜烂熟,充其量也只算是博学的人,只能是供人谈资、浪费文笔、增添盛气、助长骄傲自满之心而已。所以君子做学问贵在领悟与认识。

10.学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识见议论,最怕小家子势。

【译文】求学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器量太小。议论事物,发表见解,最怕气量狭小。

11.学者只是气盈,便不长进。含六合如一粒,觅之不见;吐一粒于六合,出之不穷,可谓人人矣。而自处如庸人,初不自表异;退让如空夫,初不自满足,抵掌攘臂而视世无人,谓之以善服人则可。

【译文】求学的人只要气盛,便不会有长进。如果含纳天地六合如含一粒米,却寻觅不见;吐出一粒米到天地六合中,又出之不穷,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大人了。然而自处时同普通人一样,起初并没显示出和别人有什么不同;退让时好像一个腹中空空无任何学识的人,开始时也没有自满自足的表现,却抵掌攘臂而视世无人,这样的人只能说他是以善服人。

12.心术、学术、政术,此三者不可不辨也。心术要辨个诚伪,学术要辨个邪正,政术要辨个王伯。总是心术诚了,别个再不差。

【译文】心术、学术、政术,这三者不可不分辨清楚。心术要辨别出是真诚还是虚伪,学术要辨别出是邪说还是正理,政术要辨别出是个王道还是霸道。总之,如果心术是真诚的,其他的也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13.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也。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译文】道理只有从心中体会出来才精确,所以应当潜心沉思。不然,只不过是听到说了而已。做事要以典故为依据,所以应当做到识见广博。不然,只不过是随心所欲地杜撰。

14.天是我的天,物是我的物,至诚所通,无不感格,而乃与之扦隔抵牾,只是自修之功未至。自修到格天动物处,方是学问,方是工夫。未至于此者,自愧自责不暇,岂可又萌发出个怨尤的意思?

【译文】天是我的天,物是我的物,只要用至诚之心去感通,无不为之感通。而有的人却与天和物格格不入、互相抵触,这是因为自我修养的功夫还不够。自我修养到能感动天地万物的程度,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功夫。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的,自愧、自责还来不及,怎么还能萌发出怨天尤人的意念呢?

15.扶持资质,全在学问,任是天资近圣,少此二字不得。三代而下无全才,都是负了在天底,欠了在我底,纵做出掀天揭地事业来,仔细看他,多少病痛!

【译文】保持天资、品格,全在于学问。即使你天资接近圣人,也少不了学问这两个字。三代以后没有全才,都是亏负了天生的资质,亏欠了自我品格的修养,纵然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仔细一看,他身上的毛病又有多少!

16.万仞峻增而呼人以登,登者必少。故圣人之道平,贤者之道峻。穴隙迫窄而招人以入,入者必少。故圣人之道博,贤者之道狭。

【译文】山高峻险拔,如果招呼大家去攀登,攀登的人一定很少。所以圣人的道路平坦,贤者的道路艰险。洞穴的通道非常狭窄,如果招呼人们进去,进去的人一定很少。所以圣人的道路宽广,贤者的道路狭窄。

17.怠惰时看工夫,脱略时看点检,喜怒时看涵养,患难时看力量。

【译文】在懈怠懒惰时可看出一个人修持的工夫,放任轻慢时可看出一个人省察的功夫,高兴或恼怒时可看出一个人的涵养,处忧患艰难时可看出一个人的力量。

18.圣人以见义不为属无勇,世儒以知而不行属无知;圣人体道有三达德,曰:智、仁、勇;世儒曰知行只是一个。不知谁说得是?愚谓自道统初开,工夫就是两项,曰“惟精”,察之也;曰“惟一”,守之也。千圣授受,惟此一道。盖不精则为孟浪之守,不一则为想象之知。曰“思”曰“学”,曰“致知”曰“力行”,曰“至明”曰“至健”,曰“问察”曰“用中”,曰“择乎中庸,服膺勿失”,曰“非知之艰,惟行之艰”,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曰“知及之,仁守之”,曰“不明乎善,不诚乎身”。

【译文】圣人认为见义不为是不勇敢,世上的儒者认为知而不行是无知;圣人体察之后认为道有三种大的品质,叫做智、仁、勇;世上的儒者认为知和行是同一种事物。不知道究竟是谁说得对呢?我以为自从道传播以来,修道的功夫就有两项,一个是“惟精”,讲的是体察,一个是“惟一”,讲的是固守。几乎所有的圣人所传授坚持的,都是这个原则。如果不精心辨察那就是鲁莽放肆,不专一就是凭空想象的知。这就是《论语》所说的“思考”和“学习”,《大学》所说的“通达道理”和《中庸》所说的“亲身实践”,“达到明辨”和“力争完善”,“虚心询问,用心体察”和“不偏不倚,坚持中庸”,“服膺中庸可避免过失”,《尚书》所说的“要懂得认识并不难,只有行动才难”,《论语》所说的“不要以为有了认识就可以满足,应该不断进取”,“既然具备了认识,就应该坚持不变”,《孟子》所说的“要知道没有明察仁善,自身就到不了真诚境地”的道理。

19.自德性中来,生死不变;自识见中来,则有时而变矣。故君子以识见养德性。德性坚定则可生可死。

【译文】从德性中生发出来的,无论生死都不会改变;从识见中生发出来的,有时会改变。所以君子要用识见来修养德性。德性坚定了,才能经得起生死的考验。

20.学问之功,生知圣人亦不敢废。不从学问中来,任从有掀天揭地事业,都是气质作用。气象岂不炫赫可观?一入圣贤秤尺,坐定不妥贴。学问之要如何?随事用中而已。

【译文】做学问,就算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也不敢荒废。假如不是从学问出发,就算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只不过是气质的作用。伟大的事业怎么会不夺目耀眼呢?但只要一用圣贤的标准来衡量,就肯定还有不妥之处。学问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无论什么事都应该坚守中庸之道。

21.学者,穷经博古。涉事筹今,只见日之不足,惟恐一登荐举,不能有所建树。仕者,修政立事,淑世安民,只见日之不足,惟恐一旦升迁,不获竟其施为。此是确实心肠、真正学问,为学为政之得真味也。

【译文】求学的人,要通读经书、博览古籍、涉足世事、筹划时务,只感到时间紧迫不够用,只担心一旦被举荐做官,不能有所建树。为官的人,要治理政务、树立政绩、改造世风、安定百姓,只担心时间紧迫不够用,只担心一旦升迁,不能够完成自己的事业。这才是实在的心肠,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这才算体会到了为学为政的真正意味。

22.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若五十以前德性不能坚定,五十以后愈懒散,愈昏弱,再休说那中兴之力矣。

【译文】提升品德、钻研学业在少年时期,明白道理、成就道德在中年时期,精通义理、谙熟仁道在晚年时期。如果五十岁以前还不能使自己的德性坚定,五十岁以后就会更加懒惰散漫,更加昏聩、懦弱,哪还有什么由衰弱到振奋的力量?

23.世间无一件可骄人之事。才艺不足骄人,德行是我性分事,不到尧、舜、周、孔,便是欠缺,欠缺便自可耻,如何骄得人?

【译文】世上没有一件事可以让人骄傲自大。才华技艺不值得骄傲,道德品性是我本性中应该具备的,不达到尧、舜、周公、孔子的境界,就是在德行上有欠缺,有欠缺自己就该感到羞愧,哪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24.天下至精之理、至难之事,若以潜玩沉思求之,无厌无躁,虽中人以下,未有不得者。

【译文】天下最精辟的道理,最艰难的事情,如果能够进行深入地研究、认真地思考,不厌倦、不急躁,即使这个人的资质在中等人以下,没有得不到的。

25.为学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学者万病,只个静字治得。

【译文】做学问最重要的工夫,就是要戒除掉浮躁之气。学者身上的种种弊病,只要一个静字,便能医治所有。

26.读书能使人寡过,不独明理。此心日与道俱,邪念自不得乘之。

【译文】读书不只是能使人明白道理,还能使人少犯错误。每天心中所想的都能和道相符,邪恶的念头自然不能乘隙而入。

27.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外面者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外面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注重在内心的修养上下工夫,所以体现在外表上的同他具有的高尚品德相符合;现在求学的人,只是在表面上下工夫,同他内心所想的完全相反,因而有损于德行。

28.事事有实际,言言有妙境,物物有至理,人人有处法,所贵乎学者学此而已。无地而不学,无时而不学,无念而不学,不会其全、不诣其极不止,此之谓学者。今之学者果如是乎?留心于浩瀚博杂之书,役志于靡丽刻削之辞,耽心于凿真乱俗之技,争胜于烦劳苛琐之仪,可哀矣!而醉梦者又贸贸昏昏,若痴若病,华衣甘食而一无所用心,不尤可哀哉?是故学者贵好学,尤贵知学。

【译文】件件事中都有实情,句句话中都蕴含着妙境,每个事物中都包含着至理,任何人都有与人相处的方法,学者最可贵的,就是能学这些而已。没有一个地方不在学,没有一个时刻不在学,没有一个念头不在学,不全部学会、不达到顶点不停止,这才叫学者。现在的学者果真能做到这样吗?他们留心于浩瀚、繁多、芜杂的书籍,用心于靡丽、雕琢、险僻的文辞,沉迷于穿凿附会、以假乱真、扰乱世俗的技巧,争胜于烦劳、苛刻、琐碎的仪式,真是可悲啊!而那些处于醉梦之中的人又贸贸昏昏、若痴若病,华衣甘食,而对什么事都无所用心,不是更可悲!所以学者所贵的是好学,尤其可贵的是知道该学什么。

29.无才无学,士之羞也;有才有学,士之忧也。夫才学非有之为难,而降伏之难。君子贵才学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济世也,非以夸人也。故才学如剑,当可试之时一试,不则藏诸室,无以炫弄,不然,鲜不为身祸者。自古十人而十,百人而百,无一幸免,可不忧哉?

【译文】无才无学,是读书人的耻辱;有才有学,是读书人的忧患。想要拥有才学不是难事,驾驭才学才是难事。君子所贵的是使才学能够成就自身,而不是用来炫耀自己;是为了匡时济世,而不是用来夸耀于人。所以说才学如剑,在可用的时候要用,不用的时候就藏在剑鞘中,不要炫弄,不然,很少有不成为自身祸患的。自古以来,那些爱炫耀自己才学的人,十人中有十人,百人中有百人,无一人可以侥幸免除祸患,这难道不让人担忧吗?

30.人生气质都有个好处,都有个不好处。学问之道无他,只是培养那自家好处,救正那自家不好处便了。

【译文】每个人生下来以后都有好的地方,也都有不好的地方。做学问的方法没有别的什么,只是培养自身那些好的地方,纠正弥补自身不好的地方就可以了。

31.道学不行,只为自家根脚站立不住。或倡而不和,则势孤;或守而众挠,则志惑;或为而不成,则气沮;或夺于风俗,则念杂。要挺身自拔,须是有万夫莫当之勇,死而后已之心。不然,终日三五聚谈,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译文】道德学问不能推行,只是因为自己的脚跟站立不稳。或者因为自己提倡而无人应和,就会势单力孤;或者因为自己坚守而众人阻挠,就会意志昏惑;或是因为努力去做没有成功,就会灰心丧气;或者因为受风俗影响,就会产生杂念。要想挺身自拔,必须要有万夫莫当之勇,死而后已之心。不然,整天只是三五人在一起聚谈,即使谈得唇焦舌敝,又能成就什么事业呢?

32.涵养不定底,自初生至盖棺时凡几变,即知识已到,尚保不定毕竟作何种人。所以学者要德性坚定,到坚定时,随常变、穷达、生死只一般,即有难料理处,亦自无难。若平日不遇事时,尽算好人,一遇个小小题目,便考出本态,假遇着难者、大者,知成个甚么人?所以古人不可轻易笑,恐我当此,未便在渠上也。

【译文】涵养没有形成的人,不知道从生到死会发生多少变化,即便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无法保证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学者的德行修养一定要稳定。只有自己的涵养稳定了,就会把正常和变化、贫困和发达、生存和死亡都看得很平常,就算碰到意料之外的事情,也不会觉得有多难。假如平常没有遇到什么事的时候还是个好人,一旦碰上一个小小的麻烦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如果碰上大事、难事,那又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古人不会轻易地嘲笑别人,就是因为恐怕自己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未必就会比人家做得好。

33.屋漏之地可服鬼神,室家之中不厌妻子,然后谓之真学、真养。勉强于大庭广众之中,幸一时一事不露本象,遂称之曰贤人君子,恐未必然。

【译文】简陋的房屋却可以使鬼神信服,在家中不厌烦妻子儿女,这才算是真正有学问、真正有修养。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中,勉强凭借一时一事侥幸没有露出本来面目,就称之为贤人、君子,恐怕未必是这样的。

34.这一口呼吸去,万古再无复返之理。呼吸暗积,不觉白头。静观君子,所以抚髀而爱时也。然而爱时不同,富贵之士叹荣显之未极,功名之士叹事业之末成,放达之士恣情于酒以乐余年,贪鄙之士苦心于家以遗后嗣。然犹可取者,功名之士耳。彼三人者,何贵于爱时哉?惟知道君子忧年数之日促,叹义理之无穷,天生此身无以称塞,诚恐性分有缺不能全归,错过一生也,此之谓真爱时。所谓此日不再得,此日足可惜者,皆救火追亡之念,践形尽性之心也。呜呼!不患无时,而患弃时。苟不弃时,而此心快足。虽夕死何恨?不然,即百岁,幸生也。

【译文】这一口呼吸过后,万古以来也不会有再返回来的道理。每天一呼一吸,不断地积累,不觉头发就白了。所以冷静地观察这一现象的君子,会拍着大腿感叹时光的易逝而爱惜时光。然而爱惜时光是各不相同的,富贵之士感叹荣华显贵没能达到极点,功名之士感叹事业还没有成就,放达之士纵情于美酒以乐余年,贪鄙之士苦心经营家业以留给子孙。这里尚可取的,只有功名之士而已。其他的三种人,他们的爱惜时光又有什么可贵的呢?只有求道的君子忧虑年岁一天天过去,感叹义理的无穷无尽,上天生下自己的身体没有使义理充塞,唯恐性分有所欠缺不能全部归还上天,而错过了一生。这才叫真正爱惜时光。平时所说的此日不再得,此日足可惜的话,都是勉励人要有救火追亡般的紧迫感,要有尽力体现人的天赋资质、修养完满心性的意念。啊!不要忧虑时光不多而要担心浪费时光。如果不浪费时光而心情愉快满足,即使晚上就死,又有什么遗憾呢?不然,即使活一百岁,也是苟且偷生。

35.身不修而惴惴焉,毁誉之是恤;学不进而汲汲焉,荣辱之是忧,此学者之通病也。

【译文】不加强自身的修养,整天惴惴不安,只为个人的毁誉而担心;不努力求学,成天急切奔忙,只为个人的荣辱而忧心。这是求学人的通病。

36.冰见烈火,吾知其易易也。然而以炽炭铄坚冰,必舒徐而后尽;尽为寒水,又必待舒徐而后温;温为沸汤,又必待舒徐而后竭。夫学岂有速化之理哉?是故善学者无躁心,有事勿忘从容以俟之而已。

【译文】当坚冰遇到烈火,我们都知道它很容易就融化了。然而用热炭来融化坚冰,就必须要慢慢地进行;等到坚冰完全融化成水以后,必须要经过缓慢的过程而逐渐加温;温水沸腾以后,又必须经过缓慢的过程才能蒸发熬干。那么做学问怎么会有速成的道理呢?因此,善于学习的人不要急于求成,遇到事情不要忘记从容淡定,要循序渐进地积累知识。

37.与人为善,真是好念头。不知心,无理路者,淡而不觉;道不相同者,拂而不入。强聒杂施,吾儒之戒也。孔子启愤发悱,复三隅,中人以下不语上,岂是倦于诲人?谓两无益耳。故人声不烦奏,至教不苟传。

【译文】和别人友善相处,这的确是一个好想法。可是那些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总是觉察不到这些;道不相同的人,根本就听不进去。强迫别人听从并且实施多种手段,这是儒家应该引以为戒的。孔子提倡“启愤、发悱、复三隅”,意思是在他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在他想说话的时候再去启发他,教授给他知识就要求他能够举一反三。“中人以下不语上”,意思是对于智力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传授给他高深的学问,孔子这样做难道是对于教导别人感到厌倦吗?只是认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所以美妙的音乐不怕重复演奏,深奥的教义也不能随随便便地传授给别人。

38.罗百家者,多浩瀚之词;工一家者,有独诣之语。学者欲以有限之目力,而欲竟其津涯;以鲁莽之心思,而欲探其蕴奥,岂不难哉?故学贵有择。

【译文】涉猎百家学说的人,说起话来大多是滔滔不绝;专心钻研一家学说的人,往往会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些做学问的人想凭借自己有限的精力,博采众长穷尽所有的学说;以一种鲁莽急躁的心态,来探究各种学说中所蕴藏的奥妙,岂不是很困难吗?所以,做学问的人贵在对于学习的内容有所选择。

39.学识一分不到,便有一分遮障,譬之掘河分隔,一界土不通,便是一段流不去,须是冲开,要一点碍不得。涵养一分不到,便有一分气质,譬之烧炭成熟,一分木未透,便是一分烟不止,须待灼透,要一点烟也不得。

【译文】学问有一分不到位,就会有一分障碍,就好比是挖河分界,只要有一段界土没有挖开,水就流不过去,要想让水流过去,就要一儿点障碍也没有。人的涵养功夫只要有一分欠缺,就会有那么一点气质,就好像把木头烧成炭,只要木头有一点还没烧透,就会不停地冒烟,必须要等到木头完全烧透了,不冒一丝烟了才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