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列子臆说

第13部分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柱厉叔这人要死给大家看,给后面当老板、当君王的看看,要他们知道不懂人才、不能用人才的后果。古代有这样的人,这个人多勇敢!不过历史上很多的忠臣是死 给大家看的。譬如汉朝那个小官朱云,跟汉成帝争一个问题,把头撞到栏杆上,流血而死。汉成帝还是了不起,叫部下留下这个血不要擦掉,也不要粉刷,让历史知 道我是个不高明的皇帝。这是把朱云的血留给后世做个榜样,警告当老板的要聪明。后来有些皇帝看到有人也要那么干,就说你也想做朱云啊!譬如朱元璋时也有人 跑来想跟他玩这一套,希望朱元璋杀掉他而能在历史留名。朱元璋很聪明,说这个家伙是乡巴佬,要我杀了他历史留名,我才不干,放他回去。

实为怨恨而死

“凡知则死之,不知则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这是《列子》的评论,中国文化都是相对的,如“君礼臣忠”,如果当领袖的对部下有礼、爱护,部下就对他忠 心;“君不礼则臣不忠”,是一定的道理。所以父慈子孝,父母要儿女做孝子,父母本身要健全,父母能够真爱子女,真会教育子女,子女则是孝子。自己是个混球 的父母,光要求儿女做孝子,也不可能。兄友弟恭,也是一样道理,由此可知,中国文化并不是呆板的规定,而是相对的。所以这里也讲,“凡知则死之,不知则弗 死”。古人讲,“士为知己者死”,一个知识分子为了一个知己可以把命送了。“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中国文化的名言,一个女人打扮是给爱自己的人看的,他不 喜欢你,你打扮起来有什么好看啊!你越打扮,他越觉得讨厌,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说,不是知己,我又何必为你卖命!这是人生的直道,是当然的道理。

“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什么是怼(怼 拼音:duì)?怨恨。柱厉叔这个死是一股怨气促使的,把身体生命都不要而去死。这种怨恨的心理死得很冤枉,死后变鬼也是冤枉鬼,到枉死城里去报到。据说 地狱里有一个监狱叫枉死城,凡是冤枉死的、自杀的,都到那里报到,不大容易投生了。不晓得经过多少时间,等到地藏王菩萨来视察,阎王才来清理枉死城,可怜 的就放出去投生。

这个所谓生死之间,中国文化另有一套价值看法,也是我们中国文化严重的问题。中国古人所讲,“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是所谓死的价值的定义。中国文化,有时候对生命轻视得像一根鸡毛一样,有时很有价值不妨一死。有时候上了氧气还不肯死,那是否也是重于泰山?

杨朱论因果

【杨朱曰:“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惟请,是故贤者慎所出。”】

接着下一件事在中国文化史里非常有名,就是人生的大道理,你们学佛修道的人、不修道的人都要注意。“杨朱曰”,杨朱大家都认识,孟子最反对的一个人。杨朱 是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你叫他拔掉身上一根汗毛,对社会有利益,他都不于。孟子一生反对杨朱、墨子两家,他们都是道家思想的人物。我们现在讲 中国文化,你们青年要懂,像我们中国文化精深博大,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这个思想几千年了,佛家的思想也一样,大慈大悲,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如亲人。孟子反对墨子,认为他陈义太高,理想太高,做起来太困难,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来,认为有限度的仁爱才是对的。

另外,杨朱的思想是把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点,属于自由主义,也是真的民主。自由主义的杨朱思想,绝对尊重他人的自由,各有各自的范围,所谓自由民主的结果是 绝对的自私、为己,所以杨朱就是为己。但是杨朱不是那么狭隘,杨朱虽然为己,对社会有贡献都不干,但是别人的利益绝不沾。如果天下人个个都是杨朱,我有我 的自由,不妨碍你的自由,那天下太平了。可是人是绝对做不到的,口口声声讲自由的人,最喜欢妨碍别人的自由。等于我常说口口声声讲科学的人绝对不懂科学。 真正学科学的人,嘴巴闭住不敢讲,因为科学这个东西太难太难。像我们同学里头,好几位学科学的博土,他嘴里不敢谈科学,一提科学,哎哟!这个问题很严重。 就晓得这是学科学的,他不轻视每一个问题。只有我们这一些科学不科学、文学不文学的人,一提就是科学,其实科也不科,学也不学,这很奇怪。

现在这里提到杨朱,他应该是所谓自由主义思想的领袖、祖师爷,他的哲学你看多高明啊!他说“利出者实及”,你有利益给人家的话,实际好处就回到你身上,这 也是因果问题,就报应回来,所以你给人家利益,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怨往者害来”,你到处都埋怨别人,看不起别人,人家也看不起你,也讨厌你。所以你去 怨恨别人,马上反应过来是对你有害的。你看杨朱的思想不是那么简单吧!孟子是他的反对派,尽管《孟子》讲杨朱好像一毛钱不值,可是杨朱有他的一套哲学思 想,也是不得了的。所以你看杨朱的自由主义多么实际,“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就是他的哲学名言。

“发于此而应于外者惟请”,这个“请”就是“情”字,所以杨朱也是明白因果报应道理的。任何人的思想行为,只要一发动,内外就有感应,相应的作用。这个道 理是什么?就是情。人到底不是普通的动物,还有一种情感的怀抱,其实动物也是,生物都是这个样子。依现在科学的研究,植物也有感情,所以一枝花啦,一棵树 啊,好好地招呼它,它对你也未免有情,也有这种道理。我们看历史上也很多,譬如说玄奘法师要到印度留学,他的庙子门口有两棵松树,他就摸住那个松树暗自发 了一个愿,准备二十年回来。庙子里的小和尚就问他,师兄啊你几时回来?他说等这个松树的树枝从东方转向西面伸手,我就回来。结果玄奘法师回国那一年,松树 枝由东向西转了,所以师兄弟们讲玄奘要回来了。这是物理的所谓相应,就是“发于此而应于外者惟请”。

“是故贤者慎所出”,因此这个贤人,有道德的人,小心谨慎自己的起心动念,对自己情感的发出非常谨慎。大家认为,我们心里头的思想,外面的人怎么知道?可 是人之所以不同,有他的电感,你对一个人有所怨恨,对方已经收到电波了,他也不高兴你了。所以一切只能求于自己,这就是杨朱为己的哲学道理。下一段引用杨 朱的话,又是另一个道理。

羊追不回 杨朱戚然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 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扬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 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陽出,以告心都子。】

“杨子之邻人亡羊”,杨朱邻居有个人养的羊丢掉了一只,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既率其党”,这个邻居集合他的家人亲友去找这只羊,因人手不够,“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找杨朱的学生、孩子、用人们,一齐来帮忙追那只羊。

杨朱一听,“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只跑掉一只羊,何必用那么多人去追呢?我们去跑股票市场就是亡羊,股票不晓得哪一家会涨,但是股票市场有多少人在 追这只羊啊!天下事都是追这只羊,羊跑掉只有一只,但追的人那么多。“邻人曰”,这个邻居说,“多歧路”,他说岔路太多了。这个注意啊!人生的岔路多得 很,向哪一条路追呢?就因为岔路太多,所以去了那么多人追这只羊。大概追了一天吧,“既反”,没有追到就回来了,“问获羊乎”,杨朱问他羊追到了没有, “曰:亡之矣。”丢掉了,追不到了。“曰:奚亡之?”,怎么丢掉呢?“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岔路里头又有岔路,再多人去追也没有用,“吾不知所之,所 以反也”,我不晓得向哪一条路去追才好,所以回来了。

杨朱听了这个话,“戚然”,这个眉头皱起来,“变容”,脸色都变了。“不言者移时”,很久也不说一句话,“不笑者竟日”,一天也没有笑。就听了这一件事,一只羊跑掉了,这么多人追不回来,搞得不相干的杨朱在旁边愁容满面,一天不笑。

“门人怪之,请曰”,这些学生们奇怪了,就问这个老师杨朱,“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一只羊是个小动物,丢掉就丢掉,而且这一只羊 又不是老师的,是隔壁邻居的,结果你不笑,也不讲话,难过了一两天,这是为什么?学生们搞不懂就问杨老师。“杨子不答”,学生们问他,他也不说话,不讲理 由。“门人不获所命”,学生们得不到杨老师的答案,“弟子孟孙陽出,以告心都子”,姓孟的这位学生啊,受不了,跑出去给另外一个人讲,这个人叫心都子,他和杨朱是朋友跟学生之间。

仁义的三种解释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陽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又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心都子他日与盂孙陽偕入,而问曰”,另外一天,这位心都子同这位孟同学两个一齐进来问杨朱。“昔有昆弟三人”,这个人会问问题,问得好,这就是禅宗了。 他不问杨朱为什么不高兴,他说从前有兄弟三个人,“游齐鲁之间”,在齐鲁之间游学,当时齐国与鲁国文化最高。“同师而学”,在同一个老师那里求学。“进仁 义之道而归”,学什么呢?这三兄弟就学儒家的仁义。你看啊!下面是道家杨朱对于仁义的解释,由这个解释再看《论语》,再看孔孟的书里如何解释仁义,归纳起 来是这三种。

“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这三兄弟毕业了,回来了,父亲问,你们在老师那里学仁义,什么叫仁义?

“伯曰”,大哥讲,“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这是道家解释儒家的仁义最正确的,说仁义之道,真懂了仁义,第一要爱惜自己。不是自私啊!是爱惜自己人格的建 立,人品学问的养成,不要贪图外面的虚名,自己学问没有成就,道德修养没有好,只有外面知名度,那是假的,不是仁义之道。所以大哥的了解,生命最重要是建 立自己的人格,完成自己的人品,外面的名望、知名度有没有不重要,那是假的,是虚名。这是我所了解的仁义,他向父亲这样报告。

“仲曰”,老二说,“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懂了仁义的人要做忠臣,“杀身”,就是必要的时候这一条命可以不要,要在历史上留万世清高之名。这是第二种了解。

“叔曰”,最小的这个弟弟说,“仁义使我身名并全”,我所了解的仁义,一个人真懂了学问,懂了仁义,自己本身也站得起来,在历史上、社会上也留名,这就是仁义之道。

你看三个亲兄弟同一个老师,所学的东西、成就三个人完全不同,对于仁义的了解都不同,这就是教育。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所以教育这个东西很难说,都在 一代一代变样。所以禅宗讲“见过于师,方堪传授”,陈义虽然很高,却是真理。要找到一个可以教的学生,见解要比老师高的才有资格,一点就透,才会发扬光 大;否则帆布袋变草袋,一代不如一代,那是当然的。现在全世界文化,像你们在座的,找些中学生来看看,你们已经看不上眼了。

因此有一个结论,“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这个心都子问杨朱,你看同样一种学问,三个人的结论不同,老师是同一个人,学校也是一个,哪个对?哪个不对呢?

杨朱答话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陽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杨子曰”,杨朱的答复也妙得很,这就是学问。“人有滨河而居者”,他说有人住在河边,在水边长大。因为从小就在河边嘛,“习于水”,爱玩水,“勇于 泅”,游水的本事很高,天然环境养成的。所以长大了以后,“操舟鬻渡(鬻 拼音:yù。鬻渡:指以摆渡为谋生之业)”,会驾船,不用到海洋学院,自然会做轮机长驾船。“利供百口”,因他有这个游泳的技术,所以赚来的钱,养活全家 一百个人的生活都很充裕。有人看了眼红,去学游泳,学海上的生活,“裹粮就学者成徒”,自己带了粮食来上课,还交了费,来跟他学游泳,徒弟多得很。结果跟 他学的“而溺死者几半”,学游泳没有学好,在水里淹死的有一半以上,这都是自己愿意来学的啊,结果淹死了一半。

在我们这里也是一样,来到这里学佛学道的,也有学得淹死了,学不成的,一半以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他本来是为要淹不死才 学游泳,结果反而淹死了,利害相差那么大。我问你这个样子哪个对,哪个不对?心都子没有讲话,这就是逻辑了,这个善于问话的心都子和善于答话的杨朱,两个 都是第一等高明人,天下是非下不了定论,给你们第三者去作结论。所谓禅宗的机锋,问答也都很漂亮。你们要学会演讲,演讲就是会讲话,这两个讲话讲得非常 好,说话艺术高明透顶了。

“心都子嘿然(嘿 拼音:mò;然 拼音:rán。嘿然:沉默无言的样子)而出”,这个一听,一声不响,答案已经有了,出来了。另外一个同学孟孙陽到底是一个笨蛋,“孟孙陽让 之曰”,出来就抓住这个心都子讲,“何吾子问之迂”,他说你问的什么问题啊?要你问老师人家的羊跑了,他难过个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你怎么问到仁义之道? 你问得很迂,莫名其妙,问得好远。而“夫子答之僻”,我们这个杨老师也答复得怪,他又不是答复你这个问题。这叫做“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晓得你们两个说些 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越说离题越远了。“吾惑愈甚”,搞得我更加迷惑,越发不懂了。当然不懂!这样高明的问答,这样高明的逻辑哲学,一般学生怎么懂 啊!

大道多歧而失羊

“心都子曰”,心都子一听就给他作结论了,“大道以多歧亡羊”,这个大道是广义的,所谓道就是天下的大道,很宽的路,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本来就很简单嘛! 后来儒家有儒家的真理,佛家有佛家的真理,道家有道家的讲法,耶稣有耶稣的讲法,越来越多了。每个人表达的方法不一样,耶稣也不错,里头又分了几百个宗 派;佛也不错,到中国来又有禅宗啊,禅宗又分五个宗派,到现在你有你的禅,我有我的禅。到我们学生手里,有些学生告诉我,老师啊,我不是这样看法,那我就 不说话了,那就是你的禅啊,也没有错啊,因为你的鼻子也对到嘴嘛!谁不对呀?个个都对,就不要说了。“大道以多歧亡羊”,但是羊只有一只,跑出去,因为岔 路太多了,岔路里头又有岔路,结果你永远找不到了。做学问修道也是,“学者以多方丧生”,方法越多,懂得越多,最后是一无所成。依我看来,现在全世界的教 育普及了,知识越来越广博,却没有真正的学问,就是“多方”,方向太多了,生命的真谛没有了,结果是“以多方丧生”。

“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学问本来是一个东西,并非本来不同,也并非本来不是一个,真理就是一个。“而末异若是”,最后越学越复杂,所谓科学分门别类越 详细越错。所以我常常感觉,有许多同学讲,老师啊,看古书不懂,我看现在人翻的白话懂了。对不起,我看那些翻译白话的人,古书他们自己都没有懂。还有些同 学说,哎呀!《易经》啊,中国学问高深,我不懂,我看到外国人写的《易经》才懂。我说真的吗?那叫外国《易经》,他《易经》究竟学好了没有?对了没有?都 是问题。他说看了那个懂,越浅的当然越容易懂啊,所以你们看了现在的书,越容易懂的越没有真东西。

现在学问就是这样,市面上出的书,依我看就是这样。这是我们讲到这一段的感触,学问到了越分析越详细,越科学化,学问也越没有了。“唯归同反一”,他说只有一切归纳,归纳又归纳,归纳到最后,找一个共同的归依,叫做唯一的真理,“为亡得丧”,就不会丧失了。

“子长先生之门,”心都子讲这个孟孙陽,你老兄,你在老师那里是大弟子,“习先生之道”,学的是杨老师的学问,“而不达先生之况”,你对你老师一点都不懂,“哀哉”,他说真悲哀啊。我们现在在本院的同学们,千万不要哀哉啊!今天先到这里为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