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回归本性本善__学习心得07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回归本一性一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7

锺茂森博士主讲

2007/4/11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52-205-07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十善业道经》。十善业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所以佛在本经里为我们讲解了十善业道以后,就给我们一条条详细说明菩萨修法,人天、声闻他们的修为都是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我们昨天学习了菩萨六度,六度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四无量心,这是生天的条件,也离不开十善业道。今天我们来讲四摄法,四摄法也是菩萨所修的,请看经文: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这一段是讲『四摄』,所谓四摄就是指布施、一爱一语、利行、同事。这四种方法是菩萨用之来摄受众生,这种方法用现代话来讲,可以说是交际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能够守住这四种交际法,一定人际关系和谐,你就会在大众当中得到尊敬、一爱一戴。所以四摄的摄它有摄受的意思,就是能够让众生一爱一你、亲近你,这么个意思。『庄严』,这里讲的是美好,四摄法能够做出来,你的形象一定美好。如果你能够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去行四摄法,你的四摄法才能够圆满,就叫做「四摄庄严」。

具体来说,四摄法第一条叫「布施」。布施,四摄里头的布施跟六度当中的布施不一样,在六度里面的布施它是放下,在四摄法里的布施,用现在话来讲,就叫做请客、送礼。跟人打好关系的第一步,我们要有一种布施奉献的一精一神,如果能够常请客、常送礼,自然就会让人生欢喜心。我们请客、送礼并不是有利可图我们才做,我们真的是为了跟对方结缘,让对方对我生欢喜心,没有任何的私利在里面,这是无私的,这就是菩萨的布施。

你看师父上人跟宗教之间往来,他是用四摄法,叫做活学活用。四摄法头一条布施,师父上人跟每个宗教来往都是送礼,都是请客。送什么?不仅是每次拜访宗教都必定送礼物,而且真正给他们供养,拿钱供养。他们有困难的、有需要的,比如说在新加坡,有一次一个天主教他们希望建个慈善医院,这是好事,帮助病人,这是无畏布施。但是他们资金不足,所以向师父化缘,请求帮助。我们师父欣然就拿出五万块钱新加坡币送给他,他们真正把这个事情能够落实。后来这家医院需要一部救护车,师父又捐钱给他们,送一部救护车。别人就对师父的行为不是很理解,就问师父说,这四众供养的钱怎么可以拿去供养外道?他把其它宗教当作外道。师父听了之后就问他,你说办医院帮助这些病苦的人,我们佛教人士要不要去做?要!那你去做吗?没有这个财力。既然这是好事,我又没有这个财力单独做,别人已经做了,我们去随喜,这不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要起分别心?

所以真正有大心量,菩萨的心量,你才能够真正落实四摄法,否则只是学个名相,说懂得说,做不出来,宗教与宗教之间还是不能够一团一结。为什么?这第一条四摄法就没落实。布施是结缘,你要跟这些宗教能结缘,宗教自然就能尊重你,我们要佛教得到世人的尊重,我们首先得要去尊重别人,哪有说我们不尊重别人,别人来尊重我们的道理?

具体的说布施有四种,布施一定要有广大的心量,所以叫「遍施」,遍是周遍法界,那个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种布施在佛教里的名词叫做悉檀,所谓「四悉檀」,悉是熟悉的悉,就是普遍的意思,檀就是指布施,这是梵文,叫檀那,檀那翻成中文就叫布施。四悉檀是什么?第一个叫做「世界悉檀」,第二是「为人悉檀」,第三是「对治悉檀」,第四叫「第一义悉檀」。什么叫做世界悉檀?世界是代表时空,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换句话说,世界就代表尽虚空遍法界,整个宇宙都是,整个宇宙的众生都是我们布施的对象,这样叫做世界悉檀。它是让我们修布施首先要把心量扩大,如果心量小那就做不了世界悉檀。不要说其它国土、其它星球的众生不能够包容,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众生,你看其它的宗教都视为邪魔外道,不能够去布施,这就心量不够大,世界悉檀就没办法做到。佛法里讲怨亲平等,哪怕是冤亲债主,对我有仇的、跟我是怨敌的,我对他们的帮助还是这样平等,还是这样全心全意的去奉献,这样能够感化他。

第二个悉檀叫做为人悉檀,这个「人」泛指一切众生,为人就是为众生。布施是为什么?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起心动念都是为众生着想,替众生服务。想的都是为众生的利益,根本把自己的利益忘掉了,这叫为人悉檀。今天有一位同修在今天开讲之前还问我说,我们现在学习师父所说的放下,放下第一个要把自己的身家能够放得下,把身家放下不是说不要了,身一体也不要,家庭也不要了,不是。如何叫做放下,不要放在心上,不要老念念想着自己,比如说想着自己前途如何打算,我的将来怎么规划,我要怎么样子能够出名。想的都是名闻利养,那是自私自利,要把这些放下,这些念头决定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它违背我们的一性一德,我们的一性一德是自他不二。我和众生是一体的,要对这一条坚信不疑,如果有怀疑,那自私自利很难放得下。一到利益有冲突,自己的利益和众生的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就放不下了。为什么?因为对佛的教诲不能够深信,所以你要他为人,做为人悉檀他不敢做,他不肯做。

所以要放下,第一个要转变观念,要懂得虽然不能够证入这个境界,也要深信这个境界是真实的。众生与我是一体,我这个身一体只是一个大我中的一个小水泡。我们经常用大海来做比喻,自一性一好比是大海,每一个身一体,这么多众生每一个身一体就是大海里的水花、水泡,一滴水。千万不要把这个水花、一滴水当作是自己,整个大海就是自己,一滴水只是我的一个小部分,其它的水花也是我,也是大海的一部分。我一爱一这个身一体跟一爱一别的身一体,是一样的一爱一,平等的一爱一。有这种观念的人他自私自利的念头才肯放下,他起码能承认这一点。要承认这一点当然也是需要多年的经教熏习,如果不是听经多年,他不明白,他怎么能放得下?所以通过学习经教,明白这个道理,转变观念,这就叫真修行。

师父的老师李炳南老先生,过去就常常劝勉学人要改心,改心就是改变我们自私自利的念头,转变成什么?大公无私,就把念头转变了。为什么?一个自私自利的念头确实是错误的,要承认,那剩下来的这条路就好走了。自私自利是第一关,你踏过去以后,修行就愈来愈顺,愈来愈快。昨天我跟师父坐在一起,很暂短的时间,在讲经前,师父就跟我讲了一句话,让我很受启发。他告诉我说,首先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这就进门了,进了门以后,以后的进步叫加速度,愈来愈快。所以这第一关最难,真是万事开头难。难要咬牙,要信得过,这样的话真正发心为一切众生,世界悉檀、为人悉檀你就能具足,你就能放下。然后边放下就边看破,放下之后你就得一点自在,得到自在,觉得真的放下好!继续放。这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下面的「对治悉檀」,第三个对治悉檀也是教我们放下烦恼习气的。对治,这是告诉我们,当我们拓开心量,当我们把自私自利放下以后,真正发心为佛法为众生,那是真的,不是自己骗自己的。过去我们老是自己骗自己,不要说大家,就是我自己就是这样,总以为我是放下自私自利了,但是真正到利害关头就放不下。直到去年决心放下工作,那是自私自利放下一点了。我为什么放下工作?确实不是为自己,不是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如果要求我就不会放下工作。我的工作很好,人人也羡慕,在澳洲,大学里面也很器重我,连续两年把我评为学校的优秀研究奖获得者。在澳洲和纽西兰地区,在金融领域里面我也是有一定知名度,我的学术能够排上前十位。但是如果求名闻利养,这一生会堕一落,听经教听了这么多年,这一点还总得明白。师父一劝我,我真的是叫水到渠成,自自然然放下。

放下工作那是放下第一步,对我来说,剩下的路就是这里讲了「对治悉檀」,得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做斗争,转恶为善,转迷为悟,在这里面努力。努力的方法,真的老师都已经给我们指出了道路,用练讲,讲席不断,每天干,每天两个小时讲课。那备课,以前师父上人告诉我们,刚初学讲经的时候,讲一个小时要花上四十个小时备课,讲两个小时得花八十个小时。你看师长走过来了,他是一个真正吃过苦的人,对治悉檀他能做到家。这么样努力一精一进,真的执着分别妄想不容它起来,没时间,哪有时间搞分别执着?哪有时间打妄想?自然就一逼一着自己向菩提道上进军。

我们幸好在大学里面讲课也有过八年的教学经验,所以在讲课来说还算是有一点基矗现在能够每天讲两个小时,当然也是满满的,这样好!真的,如果不吃苦,修行怎么能够成就?用学讲经来对治,当我们讲,讲出来自己就不好意思犯。你说我们讲十善业道,我们在这里讲的,让人家断恶修善,自己如果不断恶修善怎么行?所以教人真的先教己,听经人的利益真的不如讲经人的利益得到的多。真正入了门,才对我们师长生起无限感恩的心,这种感恩的心也是一种推动力,推动我们在菩提道上勇一猛一精一进,用自己的行动来报恩。所以对治悉檀。

刚才的为人悉檀主要是生善,对治悉檀是破恶,合在一起是断恶修善;前面世界悉檀是扩开心量。扩开心量以后要落实那就得断恶修善,否则的话,心量你说打开了,那是虚的,不实在。

最后第四个是「第一义悉檀」,第一义讲的是真理。什么是真理?这是佛家讲的自一性一能现一切法,我们的妄心能变一切法,这是真理。懂得这个理以后,我们要朝着第一义去用功,知道妄心这个东西把自一性一所现的真实境界给扭曲了,妄念就变了,本来面目见不到了,所以要把妄心熄灭。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回归本一性一,这叫做第一义悉檀。能够回归本一性一,真的宇宙人生真相一切通达。

底下,刚才讲布施,四摄的第一条,第二是讲「一爱一语」,一爱一语就是利益众生的语言。一爱一语不一定是好听话,花言巧语听起来好听,不一定有受用,不一定得真利益。一爱一语是智慧的言语,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的,哪怕是讲不好听的话、骂他的话,责备他、教训他,都是一爱一语。

第三个是「利行」,行就是指行为,利是利益,就是利益众生的行为。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利益众生,凡是利益自己的叫凡夫,佛菩萨是利益一切众生。现在国家领一导一人提倡构建和谐世界,这是好事,我们做的事情也要能够帮助利益和谐世界。怎么落实?古人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用教学的手段启发大众,恢复伦理道德,明了因果,断恶修善,互相尊重,这就能够构建和谐世界,这是利行。

第四个四摄法讲的是「同事」,同事一般讲叫和光同尘,这是佛菩萨能够做到,跟一切众生做相同的事,跟他和光同尘,就是混在一起,用这个方法启发他觉悟。这个事情佛菩萨能够做到,可是我们是凡夫,如果也跟那些凡夫众生去同事,他造恶我也造恶,那可不得了,他堕一落我们也跟着堕一落。师父把同事讲为与佛菩萨同事、与圣人同事,我们不要跟造恶的众生同事,这样我们这一生就不会堕一落。等我们这一生往生了极乐世界,我们也成佛菩萨,那时候可以跟一切众生同事,真的叫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哪怕是造贪瞋痴的罪业也是启发众生,为什么?因为他心地平等、他心地清净,不起心不动念,他念念都在自一性一当中,他不会受迷惑。哪怕是用贪瞋痴的手段,他也是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我们现阶段真的要有自知之明,懂得什么事能做,什么事还不能做。我们现在功力不够,所以要学习的是跟佛菩萨同事。佛菩萨的事业是什么?两个字,教学。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他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当他示现成佛以后,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每一天都在干,没有一天停顿,这是佛菩萨事业。所以要让众生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学。我们现在年轻人如果能够发心学讲经,学习弘扬圣贤文化,对自己、对众生都是莫大的利益,这是跟佛菩萨、跟圣贤同事。

所以我们说四摄法,布施、一爱一语、利行、同事,怎么样能够圆修?那天我还请师父印证我的一点体会,我跟师父说,我们现在发心学习弘扬圣贤教育,这就是四摄圆修。你看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我是内财布施,我用我的身一体、用我的思惟、一精一力这是内财;法布施,这是圣贤教育,法布施;无畏布施,启发众生觉悟,众生觉悟,明了了事实真相,真的他可以放下畏惧,三种布施具足。一爱一语,你看教学,这是利益众生的言语;利行,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同事,这是跟佛菩萨同事。所以学习讲经真的四摄圆修,真的是佛菩萨的事业。这个四摄法知道这基础就是十善业道。我们要学习讲经,第一个要做的,我们自己要落实十善业,我们修的四摄才可靠,要不然就走歪了。四摄庄严了,就能够摄化一切众生,跟一切众生结法缘。这是讲四摄法。下面一大段,佛给我们讲的是「三十七道品」,请先看经文: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这里从『念处庄严故』一直到「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这一大段都是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总共分有七科,具体指的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还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七菩提分也称为七觉支,还有八正道分。三个四,两个五,一个七,一个八,总共加起来三十七条,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总共分成七大类,可以说涵盖了整个佛法,有些人认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的修法,其实不然。在天台宗里面,他把三十七道品在藏、通、别、圆四个教里面都结合起来说,藏教那是小乘,三十七道品在小乘里可以修,但是通教、别教、圆教这是大乘,大乘里面还是修的三十七道品,乃至圆教的如来果位,也是三十七道品的圆满落实而已,这个涵盖了整个佛法,因此非常重要。三十七道品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可见得十善业是佛法根本的根本。

佛跟我们这里都是简说,首先是讲的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讲四种观念,我们修行人应该有四种观念。这种观念能够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就能够得到庄严,这样能够『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所以,「修习四念处观」要「善」修习,怎么善?你能够做到十善业道,你的四念处观就叫做善修习。要不然没有十善业,还在造十恶业,那个四念处观不叫善,叫不善,不善修习,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受用。具体来说这四念处,也就是四种观念,第一条「观身不净」,第二条「观受是苦」,第三条是「观心无常」,第四条是「观法无我」。

首先来讲这一条,观身不净,这个讲的是观察我们的身一体是个不清净的东西,大家说是不是?你想想我们身一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每天虽然是洗澡,拿香水喷得香喷喷的,里头是臭烘烘的。你要不信你看看每天你大小一便出来的味道,皮肤上一毛一孔出来的汗,两天、三天没洗澡那就不能忍受了,臭不可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出来都是不净,你看眼出眼泪,那是眼睛的排一泄物,耳朵有耳屎,鼻里有鼻屎,身,你看常流不净,连意念里都是肮脏。所以古人形容身一体叫做一个臭皮囊,确实也不过分。而且这个臭皮囊比真的臭皮囊还要臭,为什么?真的臭皮囊你觉得臭你肯定两头的口都扎上,不让臭味出来。我们身一体两头都开着口,所以真的比臭皮囊还要臭。真的看清楚,对这个身一体就不执着了。

而且这个身一体不是我,大家应该值得高兴,虽然那么臭,幸亏它不是我,要是我就惨了,这么臭的我,它不是我。「我」是什么?我是尽虚空遍法界,那是真我。所以,我们的身一体能放得下,不会为这个身一体去造作罪业,为了满足它的欲一望常行不善。杀生,为了满足口腹,杀害众生生命;偷盗,为了养活身一体,做偷盗的事情;邪一婬一,为了满足身一体的欲一望,干这个恶业,这都是迷惑颠倒。假如真能够观身不净,就不会起这些恶念,比如说要断一婬一欲,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现在觉得很难断,观身不净这条是个好方法。你看看这个身一体流的这些脓屎,恶臭不堪,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再漂亮的女孩子身一体里都是一样的,再想想几天没洗澡身一体臭不可闻。

如果病了,病在一床一上没人照顾的时候,吃喝拉撒都在一床一上,身一体由于恶臭,招了很多苍蝇、小虫,看那个样子很可怕。重病的时候脸色苍白,皮包着骨,真的像个骷髅一样,头发蓬松的,原来的美色哪里去了?再想想,到人死了之后,臭秽的东西在里面发出臭味慢慢的散出来。他发霉了,他发酵了,招来很多小虫在里面开始滋生,然后咬出来,从皮肤往外咬,一个洞一个洞的出来,把你都吓死了。原来的窈窕少女变成这个样子,真的,哪怕是真的有欲一火,一盆冷水浇头,就冷却下来。这就是佛门讲的不净观,「观身不净」。这条方法很有效,有志于修行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妨可以用这种方法,遏制自己的欲念。

第二条观念,四念处第二条是「观受是苦」,,受就是感受、享受。我们很多人是追求享受,老实告诉你,你所享受的只有一个字,苦,有什么好享受?你想想一个人吃饱了,饿的时候他想吃,吃饱了之后你再让他吃,吃不下撑着,那就苦了。这是从一个例子来说明,样样东西你以为是享受,真的给你享受,让你十分充足的,当你过分,你就真的不敢再享受,证明所享受的都是苦。享受都是苦,更何况是说真正遭受痛苦,生老病死,那个真是苦,那叫做苦苦。苦苦里面包含八种,刚才讲到生老病死,还有「一爱一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陰炽盛」,五陰炽盛是指我们身一体,这个身一体总是不安,总是得病,这都是苦。

欲界里有苦苦,还有坏苦,坏苦就是你保不住东西,任何东西都有成住坏空,身一体有生老病死,万物有成住坏空;行苦,行就是念念不住,牵引这个苦。在欲界里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具足。我们修行得禅定,上了色界天,色界天人他没有苦苦,但是有坏苦,有行苦。上了无色界,禅定功夫很深了,不仅欲一望断了,色界天人断掉欲一望,他有色身,无色界人连色身都没有,我们称为灵界。灵界他没有了苦苦,因为没有身一体,他就不会有身一体的苦,也没有坏苦,没有身一体他就不会有成住坏空的苦,可是他有行苦。念念不住,他不能保持,最后有一天定功失掉了,他还是命终堕一落。这种境界留不住,为什么?因为他有妄念,他妄念压不住,起来之后念念不住生灭,所以他就会有所现的这种行苦。真的三界里面苦是离不了的,所以佛告诉我们观受是苦,要脱离三界。

第三条讲的四念处,第三叫「观心无常」,观心无常是指观我们的念头,就是妄念。念头无常,刹那刹那在生灭,停不下来。我们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的念头,从早上起来睁开眼开始,晚上睡觉不算,那你更控制不住自己。从早上起来,一直到晚上睡觉前,这段时间你看你生了多少念头。就不要说一整天,就说我们现在在讲课当中,大家能不能聚一精一会神的听?能不能够坚持一个小时?这里面有没有打妄念?自己观察自己就知道了,真的念头生灭,控制不住自己,这是观心无常。要知道这个动着的念头是妄念,它不是真的,叫妄,妄就不真。真的是什么?真的是我们真心,真心是不动。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以后,他讲「何期自一性一,本不动夜,它不动,动的是妄念。我们真正要回归到真实,那就是把不真实的放下,妄念放下,真心自然现前。

大家如果能够这样观察自己的妄心在动,就能够有这种观照力,起码你能觉察到念头在动,有的人都觉察不出来,那更惨。能觉察了,什么时候觉察?往往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能觉察,为什么?因为念佛的时候心清净下来。就像一湖水,本来很多风一浪一,现在没有风了,一浪一就平息下来,但是还有一点小涟漪,你能看得很清楚,妄念在动。那是在念佛的时候,如果不念佛的时候,根本都觉察不出来。所以不要说要放下妄念,观都观不出来,观心无常,你观都观不出来,那个就根本没有修行。念佛的时候我们能观察出来,听经的时候也能观察出来。听的时候看看我「神」有没有跑掉,听漏了,听漏了就说明你刚才起了妄念。所以听经也要专心,不起心不动念的方法来听,这个跟念佛的方法是一样,修不起心不动念。不要老是寻思着刚才讲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这样想的话就起心动念。所以听经的时候就聚一精一会神听,听得懂就懂,听不懂过去了,注重的是悟,悟是一下子现前,没有一个过程。你要是思考一句话,咂这个滋味,咂着咂着才想明白,那种是起心动念了,那个听经不会开悟的。所以观心无常。

最后一个四念处,第四个是「观法无我」。这个「我」就是指主体,就是一切万法没有主体,没有自一性一,就是没有主宰,这个意思。法包括宇宙万法,就是一切的现象,众生,有情众生那是法,无情众生也是法,样样都没有一个主宰。为什么?因为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它没有一个主宰,它是各种因缘条件聚集的。比如说这支笔,这支笔由不同的成分构建,外壳是塑料,里面有墨汁,还有一些有机玻璃等等,它是个组合一体。你要把它拆开来说,这是个笔帽,一支笔你说哪支是它的主体?你不能说笔帽是刚才那支笔的主体,也不能说这支是主体,拆开来了,各有它自己那一部分,而每一部分又是因缘和合的。你这样一直分下去,分到最后,物质都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又分,分到电子、原子核,再往下分,原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由什么构成的?一直分到最后,到最后没有了。《金刚经》里面称这种相叫「一合相」,万法都是一合相,就是一个基本物质结构组成的。

物质是什么?本空,没有,是你的一个妄念,在科学家里面讲是一个磁常所以一爱一因斯坦你看大科学家,他就知道,他说根本就没有物质,只有什么?只有「彻。物质是场强比较高的一种现象,场强比较低就是一般的真空,所以它没有自一性一,不单没有主体,没有一个「我」,连物质本身都没有,完全是一种妄念变现来的虚妄境界。所以说我们的身一体就不能执着,真正懂得身一体,你说那个是我?你说我锺茂森,这个整体因缘和合就叫锺茂森,那拆开了,你说我鼻子那块叫锺茂森,还是眼睛这块叫锺茂森?还是我的头叫锺茂森,我的胳膊叫锺茂森?那一部分是?你一追问,真的没有一部分成为锺茂森,非得众缘和合起来才假名为锺茂森,真的是观法无我。这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你能够推演,一切万法都是这样的。这样你的执着就能够放下,就不会有占有的欲一望,不会有控制的欲一望,为什么?你控制不到,了不可得。

这里跟大家介绍了四念处,就是四种观念,它们是我们修行人入门以后要修的,它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这样子就能够落实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讲到此地,感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请看《佛说十善业道经》。我们刚才学习了四念处,就是三十七道品里头的第一个科目,下面这个科目讲的是「四正勤」,请看经文: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正勤』就是指三十七道品里的四正勤,「勤」是指勤奋,要向着「正」的方向而去勤奋,这样子走的是正路,我们的努力才有真正好的结果。如果不正,你再勤奋再努力那是南辕北辙,到最后得不到正果。正,何为正?最基本的是与十善相应,就叫正,所以要用十善令「正勤庄严」。这样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正勤才能够圆满,十善业道是区别正邪的标准。

四正勤具体说是这以下四条,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这是指四正勤。从这四条我们可以看到,它用什么来辨别善恶标准?它是用善恶这对立的两方面来讲。「已生恶」,已经发生的恶事,就是我们已经有的这些恶习、烦恼要让它永断。没有生的恶,我们看到别人有,比如说一爱一谈是非,或者是有贪心,这些恶我们可能没有,那很好,要令不生。我们以他为戒,不可以像他那样造作恶业。

「未生善」,没有生的善要生起来,向别人学习,看到别人有善的赶紧学。孔子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个人是指谁?我自己一个,善人,还有恶人,三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他也是我的老师,善人我能够向他学习效法,未生善令生;如果是恶人,我们如果没有这个恶,赶快要注意警醒不能犯,未生恶令不生。但是如果看到他这个恶我们也有,我们也赶紧要改正自己的恶,所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己已生善要令增长,自己已经有的善法、有的优点,譬如说吃素,要让它增长,要让它保持。不要说家里人不吃素,我自己吃素,看到别人吃肉味道很香,我就跟着他去,那你原来生的善就没有办法增长,没有办法保持。当然在家里如果家里人不吃素,我们也要用智慧懂得随顺,家庭要和睦,不可以因为我吃素搞得一家不安,为了你生烦恼,那也不对,结果变成未生恶你就令生了,那就不好,所以总是要用智慧。你可以吃肉边菜,学习六祖和尚,慢慢的用你的真诚心去感化他,然后告诉他吃素健康,你看我吃素这么多年了身一体都没病,让家人知道你在关心他,家人慢慢就能够懂得这些健康的知识。不仅是对身一体健康有益,对心理健康也有益,也让他「未生善令生」。所以这是四正勤。

四正勤建立在善恶,一对善恶标准上建立的,标准在哪里?就是本经所讲的十善业道。用什么来判断善还是恶?就用十善业道来对。比如说不杀生是善,我还有没有杀生?如果有杀生,那是恶,已生恶要令断。如果是现在我没有杀生,以后不能杀,「未生恶令不生」,所以要懂得。用这个方法你就可以一条条对照,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是恶的哪些是善的,好好的去观照。最后的目标希望做到「正勤庄严」,庄严是圆满,你的正勤怎么得以圆满?就是你断恶、修善都做到圆满,那还是《十善业道经》里面所讲的原则。经中讲「菩萨有一法,能断诸恶道苦」,这一法是什么?就是「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你看这不是让你的善念念增长吗?这是正勤。不令毫分的不善间杂,这就是令你的恶永断、不生,这是正勤庄严、圆满了。

下面这一条,刚才讲的四正勤就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个科目,第三个科目讲的是「四如意足」,也称为「四神足」,请看经文: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这一句是讲要把十善业道落实在四如意足上面,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足就是指满足,圆满的意思,神足这个神代表我们的思惟、意识能够让他如意,这是现在人所希求的事事称心如意。怎么样才能够做到称心如意?古人真的很会用艺术来教学,你看古人的如意,大家都见到过,有的是用玉做的,它的头是弯回来的,过去人上朝的时候都会手扶着如意。如意是提醒什么?回头,告诉一个真理,回头是岸,我们回头了就得如意,不肯回头,还在迷惑颠倒,得不到如意。回头就是指放下,佛法里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苦海就是本经一开头所讲的「娑竭罗」,就是咸水海,就是苦海。在苦海里面你怎么能找到岸?你往前去找,愈找是愈苦,一回头,岸就在后边。所以就是让你放下,你放下,苦就没有了,四如意足教我们放下。前面三十七道品里面,第一科叫四念处,四念处是让我们有这个观念,观身不净这四个观念,这是让我们看破,看破就是让我们明白;四如意足是教我们放下,看破放下这是佛法的真谛。四如意足具体说明包含以下四条,第一条叫做「欲如意足」,第二叫做「念如意足」,第三是「进如意足」,第四是「慧如意足」。欲念进慧四条,这四条都希望如意,都得到满足。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欲如意足。欲就是我们讲欲一望,也就是众生的希求,这种仰慕的事情,用我们现在人讲的梦想,这个名词。怎么样得到真正欲一望、梦想的满足、如意?如果是在六道轮回里面永远得不到,如意足是一种超然的心态,当我们能够把欲一望放下,你就得到欲如意足。你放下不,怎么可能得到自在?没听说过「欲壑难填」吗?你的欲一望就像喝海水一样,愈喝愈渴,愈渴又愈喝,恶一性一循环,怎么可能得到如意?你怎么可能知足?知足了,放下欲一望,你就得到欲如意足。

现代你看我们整个社会,包括学校里的教导,真叫是误导众生。教大家什么?欲一望,还说什么社会的进步的动力是人的欲一望,这句话听起来很可怕。社会的动力是欲一望,这个动力把社会推到哪里去?大家都为了欲一望,都在那里争利,互相的斗争,孟子说的,「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这危险。现在不是讲国,整个地球成了地球村,所以「上下交征利,其世危矣」,世界就危险了。天灾人祸你看为什么这么频仍,欲一望真的是毁灭世界。为什么我决定要离开商学院不教金融课了,为什么?教不下去了。我们金融课的,经济的模型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的基础上,就是人要有欲一望,人要竞争,如果没有欲一望,没有竞争,现代经济学理论全部没有理论基矗所以一套都是在误导众生,再这么下去真的是误人子弟。像以前李炳南老师所讲的,将来可能堕二十层地狱,十九层的都没有,可能是二十层。现在确实放下了,放下教世间的这种学术,变成教大众圣贤觉悟,这等于是赎罪。过去误导众生,现在回头,现在回头是如意足,放下。

第二个四如意足所讲的是念如意足,念是指一心正住的意思。念要纯一,心要不动,就能够得到念如意,就自在了。就像《金刚经》里面,你看须菩提尊者他每天看世尊生活,这是世尊的常随众,就像我们现在老跟着师父,看着师父,每天看。早上起来,一直到出去外面托钵、讲经回来,世尊回来之后,洗完脚上座。有一天须菩提就看明白了,他就痛哭流涕,看到世尊真的是如意、自在。他就向世尊请教:「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请教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念头应该住在哪里?怎么样降服我们的妄念、妄心?这是一般修行人都遇到的困惑,不知道念住在哪里,所以得不到念如意,世尊就给他讲了一部《金刚经》就教导他。

《金刚经》告诉我们什么?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的念住在哪?要住在无所住,就是念不要住在任何的地方,叫无所住,你没有下脚的地方,这听起来很玄。后面世尊还给我们讲一句「而生其心」,都没有下脚处还怎么生心?念头都无所住了又怎么生心?好像挺矛盾,真的我们凡夫不知道如何去下手。佛看到我们凡夫很可怜,真的教你这句话,你看根一性一利的人一听就明白,六祖惠能一听这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我们真叫做业障深重,老听都听不明白。世尊看我们真可怜,怎么办?教导我们一个特别法门,特别法门就是净土法门。教我们念,念什么?念阿弥陀佛,住在哪?住在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当中。其它的念全部放下,用这一念代替万念,就不住其它的妄念,只住在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念上。这就是相似的无所住,我不住万缘,万缘放下,然后提起佛号,就叫而生其心。你看这句话很简单,就念阿弥陀佛,这句就圆满达到。应无所住,我就不起妄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而生其心,所以这个叫做微妙难思的法门。你看《金刚经》的玄理就这么简单我们就落实了,凡夫也有落脚处了。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金刚经》已经圆满,得到念如意足。将来我们的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那更是如意,极乐世界如意是到圆满,真的叫如意足了。

第三个四神足里讲的,四如意足里第三是「进如意足」。进是指一精一进,不退步,人在菩提道上进步就快乐、就自在,就得到如意足;如果人要是退步,当然就会生烦恼,后悔、懊恼都会生起来,就得不到如意。所以,要真正得到修行的法喜,我们要一精一进。修学佛法一开头都得吃苦,没进门之前这一段是最困难,得咬着牙拼命干。等我们进了门尝到法喜,这个时候别人拉我们退我们都不肯退,因为什么?得到如意足了,用什么方法?一开始的一精一进,得用功努力。一精一进这两个字关键在一精一,一精一是因,进就是果,你要得到进步要懂得修因,因就是一精一,一精一就是不杂。就像师父提倡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不要搞很多门,学这个学哪个,学得乱七八糟的,头脑糊里糊涂,不一精一,不一精一就不进,不进你怎么得到如意?所以师父上人告诉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要专一精一,一部经一句佛号足够,我们就念《无量寿经》,加上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一生成佛足矣!这样的话,慢慢能够体会到功夫就得力,得力了,如意就现前。

第四个讲到是「慧如意足」。慧是指智慧,这个智慧是指般若自一性一的智能,当我们修学前面的欲、念、进如意足,后面就能够产生慧如意足。通过修行、修德能够启发一性一德,自一性一的智慧能够流露出来。慧表现在心不颠倒,他不散乱,怎么修?前面修念如意足,你的念纯一。比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头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念如意足修成功,也是一精一进修成功了,你慧就现前。《弥陀经》里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讲的念如意足,慧就是指心不颠倒,这是智慧现前。这四如意足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我们在这上面一精一进,能够得到身心轻安快乐。身心都得到轻安,轻安就是法喜,离开了烦恼你就得到轻安快乐。身轻安,就是你身一体觉得很轻便,走路都快了,好像身一体弹一性一增加,柔软度增加。为什么?因为你心态柔软,身就柔软,心就快乐,这是你修四如意足的果报。底下讲的是五根,请看经文: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一精一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这是指『五根』,这里的「五根」和下面讲的力,就是指五力,它们都讲的同样一个名目,这五个方面是指「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它的名相是一样。比如说信,信根,信根就是有了根,根深它就有力,就像一棵树,如果根很深扎在土里,狂风暴雨都吹不倒,它就有力量,它就有信力。每一个有根之后就有力,根是因,力是果,所以五根和五力我们合在一起来讲。我们把下面五力,「力庄严故」也念一念: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这是讲五力,这两条我们合在一起讲,这是讲五根五力。《弥陀经》里面也讲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都是三十七道品里的科目,我们下面会讲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首先我们来看信根,五根也好,五力也好,首先讲信,信根,信什么?在《重订教乘法数》里头是这样解释,信根是指「于诸谛理,信忍乐欲」,这也是本经所说的「深信坚固」,本经所说的『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这第一条是讲信根。所以信什么?信的是谛理,谛理就是指真理。什么是真理?佛所说都是真理,我们能信。不但信能够很坚固,而且能够忍住,安住在这个信当中,这叫忍;不但能忍,而且还能乐于这种信中,能生起对佛的教诲一种深信不疑、一爱一乐的这种心。信确实是学佛的根本,《华严经》里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信是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母亲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功德,能养道,能长养善根,一切佛法首先要强调的是信,信是最重要的。

我们这次跟师父上个月到北京参加世界汉学大会,也看到不少的汉学家,有的对于佛法也很有研究,所谓佛学家。但是谈了之后,总觉得他们对佛法还是并没有深刻的体认,后来师父讲说他们是搞佛学的,他们没搞学佛,我就明白了,他们没学佛。学佛第一个讲的是信,他都没信佛,他怎么可能体会到佛法的真实意义?道元功德母他没有,他没入道,还在门外,所以他没信,没信,他所学的只是皮一毛一常识而已。所以要信。学净土的人,我们都很了解往生极乐世界三资粮,就是三个条件,第一个就讲信,信愿行。你看信是非常重要,不仅是净土宗,哪一个宗派确实都是以信为前提才能入。

信什么?就拿我们净土宗来讲,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了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信。首先得信自,他叫信自,不是自信。现在人说很自信,你看我找工作表现得很自信,那个领导就很喜欢我,那不是这里讲的信自。蕅益大师讲的信自是信自一性一,「何期自一性一本自具足,何期自一性一本自清净,何期自一性一本不动摇,何期自一性一本不生灭,何期自一性一能生万法」,对这个信,这是六祖开悟以后第一句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开悟以后他也说了一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看两位佛,见一性一成佛就是佛,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讲了四句话,要我们信自。众生(也就包括我们自己)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跟佛平等平等,没有差别。六祖也是,六祖成佛了,五祖给他印证,六祖成佛以后也说「何期自一性一本自具足」,每个人都有,众生都有。所以五祖就给六祖印证,说你能够识你的本一性一,那就是丈夫、天人师、佛,你就是佛。成佛了,他的观念就是首先他明白了,他证明了宇宙一切众生皆有佛一性一,一点不缺。我们虽然不能证入这个境界,但是首先得相信,所以信首先得信这个,信我本来是佛。

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这么可怜?生老病死的折磨;一爱一别离,喜欢的要不到;怨憎会,讨厌他的人他偏偏在我面前;求不得,想要的要不到;每天还受五陰炽盛身一体折磨,心情又不好,为什么这么可怜?这是因为什么?我们现在迷了,迷了怎么觉悟?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话就回归本一性一。在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加持,我们很容易就成佛。所谓成佛也不是有个佛的果给你成,就是让你明白,原来我自一性一具足万法,这个宇宙就是我自一性一变现。你能够真正证明了佛所说的话,那就叫成佛。所以我们现在得仰赖阿弥陀佛帮助我们成佛,我们得相信他,相信阿弥陀佛,他能够有四十八大愿,真的,他接引法界众生到极乐世界去。

极乐世界真有,经上讲的距此世界十万亿国土,真的,一点不假,绝对不是这是个理而已,不是,事相上真有,要相信。相信因,相信果,因,尤其要相信《华严经》里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修这个净因,将来感得往生净土的果,这是因果丝毫不爽。不仅是说你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个就非得相信不可,那个都不相信,不可能再相信「念佛成佛」的因果。这是大因果,能够相信,这样才肯念佛,因为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在作佛。念这一句就是一句,就是我念这句阿弥陀佛那个当下就是在作佛的时候,你不念你就不是佛,你念的时候就是佛。你这个念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真的是净念。所以因果是同时,念佛的刹那际就是成佛的刹那际,一下又不念了,不念就堕回无明,那你就是凡夫了。

那要相信什么?事、理。真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之事,真有,这不是假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真有。《无量寿经》里讲的,原来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是法藏比丘,国王位都不要了,出家修道,后来成佛,建立一个极乐世界,这个事都有。虽然是有,但是我们知道这些事都是我们自一性一所现的,这是理。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真理。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极乐世界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所以我们要往生,其实是在我们心一性一当中往生。你去极乐世界,在相上讲是有十万亿国土这么远,在理上讲其实不隔毫末,一个毫一毛一的距离都没有,为什么?都在你一念当中,这一念心变现出来的净土。我们的念头从染念变成净念,然后睁眼一看,原来就是在净土当中。当然这是理,我们明白了就好,不能够觉得「原来这么简单,不念佛也无所谓,到时候把念头一转就完了」。转不过来,那得下死功夫,因为什么?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太重了,你不肯死心念佛你那个念转不过来,所以净土还生不了。

所以藕益大师的六信,真正信了你就有根,你有根你的心安住,就不动了,那就有力。所谓信力,你深信坚固就产生力量,所以《教乘法数》上讲「信根增长,能破疑障」,这是讲五力里的信力。你有信的根,当然你的根往上长,这颗树就有力量,能够破疑障。疑真的是很麻烦,特别是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如果有疑念,怀疑,你的心就不能清净。怎么样来破疑障?我们修信,信心坚固,这疑就破掉了。当然信要深,我们要明理,我们不明理信很难深。有一种人那是上根利智,什么?他是老实人,老实人你告诉他「念佛好,你就求生极乐世界」,就给他两句话打发了,他就回去老老实实干。像师父常举的锅漏匠那个例子,他真老实,一点怀疑都没有,他本身信根、信力就具足了。

我们现代的人不可能,很少见这种上根利智,都是什么?中下根。什么叫中下根?怀疑很重,佛讲的是这样吗?我们师父讲的可靠吗?疑心重重。再给别人在耳边吹吹风,疑心更起来了。极乐世界真有吗?阿弥陀佛真能接引众生吗?法界宇宙这么大,众生这么多,阿弥陀佛去接引众生不是累死了吗?你看这些都是疑心,这疑障,是对教理不明白。所以还得要学经教,懂得在净土上面学三经,起码是《无量寿经》、《弥陀要解》。《弥陀要解》最破我们的那些疑虑的,特别是知识分子、一爱一转牛角尖的、问题很多的,那都是疑心很重,学这个帮助我们破疑生信。

这是讲信根和信力。真正信心清净,《金刚经》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这是明心见一性一。信心真的一精一纯了,清净了,一点怀疑都没有,这个时候这种心就是净心,清净心。清净心现前,真的你能够悟(就是开悟)、证入佛法界,实相你就见到了。

底下第二根讲的进根,进是指一精一进,在《重订教乘法数》里讲,进根是「信诸法故,倍策一精一进」,这也是本经经文里所讲的「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底下的「一精一勤匪懈」。所以,一精一进就是讲我们不懈怠,一精一进建立在信根的基础上,如果你都不相信怎么可能一精一进?叫你念佛,你都搞不明白念佛是怎么回事,念佛干什么?有事我去享受一下不好吗?念佛多枯燥。你看他不明白,他不信,怎么可能一精一进?他得明白了,真正深信不疑,没人督促他他就肯一精一进。所以要信,就是刚才讲的蕅益大师的六信都具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个信不是表层的,真的是骨髓里他就是这个观念,他就能够一精一进起来。

一精一进什么?看破放下,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在这方面一精一进。就是我们这里所讲到的在十善业上面一精一进,在四摄、在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前面讲的四无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方面去一精一进。一般初学来说,这些名目很多,好像记都记不住,你让我怎么在这上面一精一进?你记不住也没关系,就教你一条「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总能记得住吧!六个字都记不住,那就「阿弥陀佛」四个字,这总能记得祝你就记住阿弥陀佛就成了,那就叫一精一进,时时处处这一句阿弥陀佛真的是放在心里,念头不会移开,总放在这句名号上面,这叫真一精一进!有了这种一精一进,这个根产生力量这是所谓「一精一进力」,一精一进力他讲的是「进根增长,能破懈倒,有一精一进当然就不会懈担

第三个,五根五力的第三条讲的是「念」,念根、念力。念根《教乘法数》里面讲说「于正助道,忆念不忘」,也是本经所讲的「常无迷忘」,就是他不忘。什么东西不忘?于正助道,正道和助道两方面他不忘,不忘就是总挂在心里,他心里头老有这个事。什么叫正?什么叫助?每个法门里面都有正行和助行,正就是为主的,助是帮助你,帮助正的。我们修学念佛法门的都明了,正修就是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是正,正道,正修。助修就是指断恶修善,像《观经》里讲的三福,还有师父所提的六和敬、戒定慧三学、六度(菩萨的六度)、还有普贤十愿,这是我们师父给我们开出的五个修学科目,都属于助修,助就是帮助我们。这些前面还要特别点出,《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这三个儒释道的德行基础科目都是我们的助修。

你光有正道没有助修也很难成就,除非你真的是老实人,真的助修都做圆满,真的念念就阿弥陀佛,念念不移,那你就念这一句够了,助修都圆满了。但是我们念头还不净,还夹杂,还起自私自利,还有贪瞋痴慢,助修非常重要。有念根的,就是他在正助道忆念不忘,就是不忘念佛、不忘修善,在断恶修善的时候,心里还是挂着阿弥陀佛。怎么叫挂着阿弥陀佛?就是心里真有。这心里真有,黄念祖老居士给我们举了一个生活例子,非常值得我们参考。

什么叫心里真有?像老母鸡生蛋,生蛋孵小鸡。现在我们在城市里的人,看不到母鸡生蛋孵小鸡是什么样?鸡蛋都是超级市场货柜里头的。我小时候是在农村,所以我对这个事情很知道。老母鸡生蛋,生出来之后就得整天孵着蛋,为什么?保持那个蛋的温度,用牠的体温保持它,不能冷了,冷了小鸡就死在里面。老母鸡牠也出去找食,找食牠不能出去太久,出去太久蛋冷了就不行,所以牠出去一下又回来,找了食又回来,总是保持着蛋的温度。你看老母鸡心里真有,真有那个蛋,牠口里可能没有老念着蛋啊蛋啊,牠没有这么念,可牠心里真挂着这事。我们念阿弥陀佛就得这么样,比如做事情,你要修善,比如说做善事,要动脑筋,要动我们的身口意,都要去造作,佛号暂时放下。放下了其实还有,为什么?我们老记挂着念佛,求生净土,这事我们不能忘,一辈子不忘。等到一没事了,我们这事又提起来,又念佛了,这是心里真有。

不是口里老是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老想着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哪个是假的,没有用处。要心里真有,这叫念,念根,忆念不忘。有了这个根之后就产生力,就是「念根增长,能破昏忘」。你这个力量就是能够破你的昏迷,你不迷了,你心里老挂着这件事情,往生净土是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这事不能忘。所以昏忘没有了。

底下第四条是「定根」,定根是指「摄心正助,相应不散」。摄心就叫定,也是指本经的『寂然调顺』,把心摄祝为什么?因为我们念纯一了,心就摄住,摄了心就得定,它不散乱。相应是指跟实相相应,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与实相相应,心就得到寂然,自然心就得到清净。「调顺」,调是指身一体很轻安,顺是指心情很快乐、很顺心,这是得定了的法喜。他就能够「定根增长,能破散乱」,他有定的根,他就不散乱,我们说得禅定,念佛得功夫成片。

最后第五根是「慧根」,「以观自照,决择分明」,这是《教乘法数》上讲的,对应本经的『断诸烦恼』。慧怎么起来的?观照。观照功夫能够帮我们增长智慧,增长智慧表现在决择分明。我们选择,知道哪个是善,哪个是恶,断恶修善;能够破迷开悟,他就能够断一切烦恼,这个慧就有根。有根之后产生力,慧根增长就能破愚迷,真正智慧现前,愚痴迷惑颠倒就没有了。所以五根、五力就是告诉我们,信进念定慧这是修学的次第,首先要信心,然后一精一进,一精一进就是保持我们念头纯一,修念佛法门,最后得禅定,得了禅定开智慧。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