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回归本性本善__学习心得05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回归本一性一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5

锺茂森博士主讲

2007/4/9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52-205-05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十善业道经》。大家请看永离恶口这一段: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一爱一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这一段世尊告诉我们,永离恶口这个恶业所得的果报。十善业道这是我们每个人本一性一的一性一德,每个人都具足的,每个善业所得的这些殊胜的果报,也是一性一德的自然现前而已。当我们能够回归到本一性一的本善,就是指十善业道,就自然会得到这种一性一德的果报。这里面是完全自然,不必有攀缘、有所求之心,它是本有的。之所以这些果报不能够现前,那是因为我们有这些恶业习气,把一性一德的这些殊胜果报给障住了,只要去除了这些恶业,果报就自然现前。

这一条是讲的永离恶口。所谓『恶口』就是说话很粗一鲁,言词很难听,很伤害人。比如说用很粗俗的口气跟人讲话,或者是用命令的口吻来叫人做事情,这些都是属于恶口。要知道众生都是平等,我们要把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当作佛菩萨看待,要以礼敬的态度、要以尊重的口吻、要用一爱一心来跟他们讲话。如果是我们居高临下的用这种命令式的口吻对人讲话,人家可能是慑于你的威势,他表面上服从,心里面不服。《弟子规》上讲,「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他才能够「方无言」,他才能心服口服。所以用不尊重的口气对人讲话都属于恶口,更何况是用粗言烂语,用瞋恨心来骂人,那个果报就更重。

所以,能够永离这些恶业的话,就会得这个经上讲有『八种净业』,这「八种净业」都是一性一德自然流露的福报。第一是『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就是发言、讲话都很有分寸,绝对不会过分。讲话不过分,言词也不会不及,这叫「不乖度」。因为如果说话过度了,譬如说赞美人家过分了,这显得阿谀奉承,好像是讨好人、巴结人;如果言词不及,该说的没有说,就显得没有礼貌,就觉得很傲慢,给人有瞧不起人的感觉,这些都属于乖度。为什么讲话会不合分寸,也就是不能够合情合理,不能够如理如法?这是因为过去造作恶口,感来这一生的这种果报。所以讲话要非常谨慎,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很好的讲话习惯。你看孔子,把言语教学放在德行教学的次位,德行之后跟着是教言语,可见得言语是非常重要,它是你德行的具体表现。

第二个净业是『言皆利益』,这是讲所说的话都是利益大众、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无益之言在佛法里称为叫戏论,就是根本不必要说的,无聊的话,毫无利益的。佛菩萨讲话真是「言皆利益」,所讲的话一定是启发众生觉悟,那些没有益处的话是绝对不开口,杜绝一切戏论。所以,儒家学者他们都希求,讲话,不讲话则已,一讲话可以定国安邦,可以言为世则,这都是修不恶口的善业得来的果报。

第三个净业是『言必契理』,这里理是指真理,讲话决定是符合真理的。什么是真理?与一性一德相应的才是真理,不与一性一德相应的,就不是真理。所以,真正他修不恶口、善业的,他讲的话处处都能与一性一德相应。用世间的伦理道德讲,他符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理;用佛法的角度看,他真是处处讲话都导归自一性一,让人觉悟,让人能够明心见一性一。你看世尊讲话,真的一辈子讲经说法,没有一句是废话的。我们常常跟在老法师身边的人,仔细观察老法师,他也是没有一句废话,哪怕是在日常聊天谈笑当中所讲的话,都是启发人觉悟的,真是「言必契理」。我们学讲经的同学,这一条是非常希望得到,讲的话假如不契理,那就等于魔说,所以讲话一定要契理。怎么样契理?我们要修不恶口,这是不恶口所得到的殊胜果报。处处念念都希望帮众生觉悟,这样子的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种言必契理的习惯。

第四种净业讲的是『言词美妙』,这里讲是说话的音声好听,让人听到之后很陶醉,很有摄受力。当然,音声的好听固然是属于言词美妙,更美妙的是讲的话让人家觉悟,他听了之后他有悟处,这才是真正的言词美妙。古人所说的「金玉良言」,讲的话让人久久回味,可能这句话让他终生受益。像我们师父上人过去拜见章嘉大师,这是我们中国的四大活佛之一,一位高僧大德。章嘉大师老人家没有废话,师父跟他在一起他也就是讲那么几句话,让他「看得破,放得下」。你看这六个字,让我们师父听了之后一辈子记住,到现在还在落实看得破、放得下。确实整个佛法的修学就是这六个字,看破一点,就是觉悟了一点,那就放下一点,放下之后又帮助我们又更加觉悟,帮助看破。所以这真正大德,生生世世不恶口,言词美妙,所说的与自一性一相应。

第五个净业是『言可承领』,承是指能承受,领是领受,「承领」就是可以让众生接受。这句话是讲契机,前面讲的契理,现在这句话是讲契机,让众生听了之后他真正得到利益,他真能接受你的教诲,他能够依教奉行。第六个不恶口的净业是『言则信用』,这是讲你说话令人相信,你讲话有信用。为什么?因为你口业清净,久而久之别人发觉你这个人言出必行,所以他认为你是诚实的人,他能够信得过你。你讲的话、你做的事都符合道义,都是合情合理,如理如法,所以就有信用。

第七个不恶口的净业是『言无可讥』,讥就是遭人讥嫌,遭人家的评论。你讲的话,因为你从来不恶口,你不得罪人,你所讲的话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所以大家不会批评你,不会讥笑你,你讲的话是正确的,无懈可击。这条也是非常难做得到。古人讲,人一生要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是指要有所建树,立德是指你能够建立德行的楷模,立言就是真能够留下利益众生、利益后代的教诲。立这个教诲而能够无懈可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讲话真的要很谨慎。平常我们学习圣贤之道,要懂得厚积薄发,学无止境,不能够觉得我现在学得都不错,讲课也讲的大家听了很欢喜,法缘也很殊胜。这都是得少为足,自己生起了傲慢之心,这样的话很难这一辈子做到「言无可讥」。真正要学习印光大师那样,你看印光大师,近代的祖师里面,真的没有人说他不好,大家谈起印光大师都竖大姆指,这真是大德,他真正做到言无可讥。为什么?老人家三十年在藏经楼里面闭关,阅读《大藏经》,深入经藏,真是厚积薄发。所以他讲的话决定是契理契机,无懈可击。

说话也要懂得尽量的要少,少说话就少过失,话多了往往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讲话可能得罪人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真正一个有涵养的人他一定是寡言,在处众的时候不会乱说话,他能够谨慎,他能够观照自己的心;讲话的时候心就往外面跑,不讲话的时候心就可以收回来。这种人可堪大任,因为他能够有涵容的量,他是个法器;讲话多的人往往很容易走露消息,败事。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选择人,选择都是很谨慎,沉默寡言。这种人哪怕虽然他的智慧并不很高,他可能是个中下根人,但是往往会委他以大任,因为他有这种涵容之量,他讲话可以言无可讥。

第八种不恶口的净业是『言尽一爱一乐』,「一爱一乐」就是大家很喜一爱一、很欢喜你,听你的话,你讲的话别人能够接受,能够去奉行。为什么你讲话大家很欢喜听?就是因为你讲话里面含一着有一爱一心,你不恶口。你讲话绝对不会刺伤人家的心,你只会讲对人利益的话,大家听了之后真的觉得有受用。这种话不一定是说赞美他,不一定说是奉承他,不一定,真正是出自于真诚心,为他好的。哪怕是讲他的过失,都让他能够一爱一乐,他听了之后觉得很欢喜,他能够接受,这都是修不恶口。

怎么真正做到不恶口?自己的内心里绝对没有伤害别人的意念,首先在意念上要清净自己,才能够清净口业。口业是表现,表现什么?表现内心。所以宗门教我们要从根本修,要把这个恶业改变过来要从根本下手,根本就是我们的意念。所以真正修习不恶口这个善业,就可以得到这八种的殊胜果报。佛为什么讲话真正具足这八种利益?因为生生世世不恶口,我们应该学习。当然我们学习佛这样子的善业也不是单单为了求这八种果报,如果单单是为求这个好的果报的话,那还是人天福报而已。应该怎么样?要回向菩提。

所以『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指无上正等正觉,「阿」就是无,梵文翻译成中文是无的意思,像阿弥陀佛翻译成无量寿佛,这个阿就是无,「耨多罗」是上,「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觉,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我们修习善业,不要求人天果报,那叫小果,那是有漏的,没有出六道轮回就不究竟,将来难免在某一生迷了又造业,造业必定堕一落。所以要懂得回向出三界成佛道。我们念佛的人求生净土,这就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劝导我们应该这么做。可别只是求人天果报,那叫目光短浅,为什么说目光短浅?因为如果我做这些善业只求来生做个大富大贵的人,或者是生天,要知道,当了大富大贵的人,上了天享天福,就容易迷。富贵学道难,富贵很容易迷惑人,这一迷惑就造业。你看现在这些大富大贵的人,哪个不造业?就光说杀生这条就不知道造了多少,每天吃海鲜,造无量业,造这个业必定将来福享尽了堕三恶道。

你现在修善业,如果不求生净土,说句不好听的,果报还是在三恶道,只是比那些现在在造恶业的人要好一点。现在那些人造恶业的,他马上这一生死了就下恶道,那你呢?你造善业,来生得善报,就是多一辈子,那一辈子福享完了又堕一落,比那个坏人晚一步。所以如果只做善业不求生净土,其实说句不好听的,还是跟造恶业的人差不了多少,只是差一步。只是那个造恶业的人这一生堕恶道,你来生享完福就堕恶道,就差这一步而已,区别不大。所以想想很可怕,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生净土,决定成佛。

修习不恶口,『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具足。不恶口你得「梵音声相」,说话深沉,令人觉悟,非常庄严的声音。真是像大乘经里讲的,「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梵音声相。这种殊胜的果报从哪里来的?因地上面修不恶口而来的。这一段是讲的永离恶口,底下也是讲口业的,要离绮语,请看经文: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一爱一。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这段是讲的世尊开示让我们不要绮语,世尊叫着龙王,我们前面都讲了,龙王就是代表我们大众,他是本经的当机者。叫着龙王就是叫着我们,这底下开示很重要。『若离绮语』,什么是「绮语」?绮就是指的绫罗绸缎,它是个比喻,比喻讲话很华丽,很好听,听了之后让人家觉得很高兴。可是那是花言巧语,那个内容不善,这种叫绮语,它往往是误导众生。你看现前社会里面造绮语的太多了,现在的这些媒体里头,电一影、电视剧,网路上的、报纸上的,全都是绮语。为什么?教人起贪瞋痴慢,教人做杀盗一婬一妄,这些就是为绮语。不劝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劝人回归本一性一本善,这就是造业。所以这个口业现在可以说是非常严重。

在《无量寿经》里面,你看世尊把身口意三业排一出来,教我们首先要放下的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再讲到「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然后是「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证明口业最容易犯。如何来防范口业?真正要从根本上防范,应该是先防范意业。所以对中下根人来讲,佛跟他讲是先善护口业,这是在行为上禁止;对于上根的人,要他从根本修,应该先让他善护意业。他能够清净无染,他能够不起贪瞋痴,他没有自私自利,这样自然口业、身业就能够防范。我们学这十善业要懂得掌握纲领,纲领是什么?要从心地上下手。所以《十善业道经》一开始就跟我们谈心地,「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所以心想是根本,我们抓住根本,枝末就容易防范,这叫从根本修。

针对现在的这个社会,绮语泛滥,应该怎么做?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不单指我们不绮语,而且要推行有益于众生的语言。好比说一些电视节目,你看最近出的「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电一影,这个好,教人懂得因果,教人改恶修善,这是对人有利益的。如果能够把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以及这些大德的传记都编成连续剧来播放,这样能够利益大众。所以媒体教学效果是最快的,我们师父上人到每个国家,跟各国的领一导一人都劝导他们要从媒体上下手,推广圣贤教育。比如说请一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士来讲课,在媒体上讲课、在摄影棚里讲,向全世界播放,通过网路、通过卫星电视,通过国家的电视台来播放。这好,真正能够帮助构建和谐世界。

在这些文艺的节目里面,放那些有益的作品,像最近我听说现在刚刚开始播放的,在中央电视台一台播放「鉴真东渡」这个电视连续剧。鉴真和尚是我们古代的高僧,他去日本传戒、传法,把佛法带到日本去。历经千辛万苦,多次的远渡重洋,给日本人民带去佛法。现在日本的佛法,信教的人数最多的,你看净土宗就有五千万人以上,这都是有赖于中国这些高僧大德去那边传。当然也是有赖于日本他们的高僧来中国留学,来学习。所以像「鉴真东渡」这种影片你看多好,叫人觉悟,中央电视台就放这个电一影的功德就无量无边。另外还有像山东电视台的「天下父母」这个电视专栏节目,启发人孝道。这些都是好的节目,劝导人回归本一性一本善。不能够劝导人家贪取这些名闻利养,那些无益的影片,这是绮语。所以孟子有讲,「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如果电视台这些节目不善,教导全国人民上下交征利,真的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应该教导大众义,重义轻利,这个国家就太平,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如果能够远离绮语的,有什么果报?就会得到三种利益,这三种决定的利益,非常肯定。哪三种?第一,『定为智人所一爱一』。这三种每个都加个「定」,显示出非常肯定。世尊给我们做保证,如果你修不绮语,就一定会得到这些殊胜的利益。「智人」这是指诸佛菩萨、圣者、有智慧的人,有真实智慧,不是一般人那种聪明,那种聪明人叫世智辩聪,那不是这里所说的智人。智人是指真正觉悟的诸佛菩萨,他们很一爱一护你,为什么?因为智人他们修的是不绮语,你也修不绮语,同类相聚,他一定会一爱一护你,一定会护持你。我们看到很多社会上说,你看这个人讲话好像没有什么绮语,因为绮语是无益语,对于众生没利益的话他都不说,他平时沉默寡言,好像他很寂寞,没人管他,没人搭理他,为什么你说智人所一爱一?要知道,真正不绮语的人那真的是我们世间人说的仁者。我们社会真的是五浊恶世,像《弟子规》里所讲的「流俗众,仁者希」,真正不绮语的人现在少。不要看到不绮语的人好像社会大众并不是很多人去搭理他,但是他真正得到诸佛菩萨的护持,他内心充实,他不会寂寞。那些讲话花言巧语,能够让大家都倾倒的,像很多这种拉选票的,讲话起来都是自己根本不能做保证的,好像他暂时的得到很多选票,但是没过几年就遭到人家的唾弃。

第二个离绮语的决定利益是『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就是你修不绮语,跟大众在一起,跟人家交谈,你的言词决定是有智慧,讲的都是真实语。所以,别人问你的问题,你都可以一一解答,答得都让人家很满意,让他有所觉悟。你所说的也不是事先准备好的,他一讲,你马上是自一性一流露,马上智慧观照来回答他。能够以智如实答问,这个智就是指自一性一智慧。你看师父上人每个礼拜五在此地回答问题,很多问题,每次都好多页纸,写得满满的。师父根本这些问题事先都不看的,上了台拿起来便回答。以智如实答问,答得非常圆满,能够让我们都受到很大的启发、觉悟。我们这次跟着师父到北京参加世界汉学大会,也有不少记者来采访他,很多社会名流人士来请教他。不管什么样的问题,师父都是潇洒自如的回答,让大家看了非常钦佩。这是什么?因为老人家一生不绮语,他深入经藏,讲的话完全是利益众生。为什么他能讲话利益众生?因为他念念都是想着利益众生,所以他能够以智如实答问。

第三种决定是『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威」和「德」都是指智慧的言行。在人天众中,不管是在人道里头,还是有天人在的时候,你不绮语,你都有智慧,而且这个智慧是最胜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什么?能够照见真相。他无有虚妄,你看见的都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不会受虚幻相而迷惑,所以你讲的话真正是利益人天。这个威德、这种智慧,具体表现什么?表现你讲的话都符合伦理道德、符合因果,能够符合自一性一的一性一德,所以大众听了之后很服。他为什么服?因为你讲的话触一动了他的自一性一,也就是说触一动了他的天良,他的良心被你启发开来。听了之后他很佩服,他不仅是点头同意,而且他真正回去能够依教奉行。

好像我们中国的圣人孔子,孔子你说他有威德吗?他并不是富贵人,他没有当什么总统或者是国王,都没有,他是一介平民。但是他学的都是圣贤之道,,他有志于推崇圣贤之道于天下,所以到处去讲学,他虽然没有地位、没有财富,可是他有威德。你看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我们大家提起孔子都肃然起敬,拿起《论语》都知道这是圣贤人的言行,都这么恭敬,这都是孔子的威德。释迦牟尼佛他有荣华富贵他不要,他去乞讨为生,他以苦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最清苦的生活。别人看这是一个乞丐,可是乞丐,你看他威德最胜,天人师表。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起心动念都利益众生,没有绮语,所以到现在三千年了,提起释迦牟尼佛哪个不尊敬!

两位圣人他们的示现给我们很多启发,如果说修不绮语,最殊胜的这种修法是什么?就是学习孔子和释迦牟尼佛办班教学,用现在话讲就是讲课。孔子他办班教学五年,成为了万世师表,释迦牟尼佛办班教学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成了人天表率,也是万世师表。我们要学习这两位圣者,走圣贤教育之路,这真的是修不绮语最殊胜的修法,可以说是言皆利益,利益大众,也能够得到人天威德最胜,这个殊胜果报。

当然我们并不是希求仅仅是得到威德最胜,我们所希求的要将来成佛,所以『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是回向菩提,回向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佛的时候,『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授记」在佛法里面讲是一种预言。是你如果遇到佛,佛看到你未来的因缘,会给你预言,说你将来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成佛,你的世界叫什么名字,你广度多少众生,就给你预言,这叫授记。这也泛指大乘经典里给我们所说的,一切佛所得到的殊胜果报,你将来都能得到。这是非常圆满,大家何乐而不为?只要我们修不绮语,这些果报统统能得到。下来这一段是讲不贪欲,请看经文: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一心一所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刚才那段是讲的口业,包括昨天和今天讲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这里下面讲的是贪瞋痴,这是属于意业。世尊开示我们要永离贪瞋痴,首先讲永离贪欲。贪瞋痴叫三毒烦恼,那是心灵的病毒,他能够毒害我们的心灵、毒害我们的身一体,让我们受苦受难。而这三毒烦恼里面的根本是什么?就是贪欲,所以这个贪字是一切恶业的根本,它源于自私自利。为什么人会贪?为什么人会产生自私自利的念头?这是因为人迷失了自一性一,所以恶业的根本还在于迷惑。他迷失了自一性一,他忘记了自己本一性一本善,忘记了自己本一性一当中具足万法,自己自一性一当中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家一宝藏,他不知道,他迷失了。迷失以后他就变得很可怜,他自己认为自己是穷光蛋,他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大富大贵万法具足的人,所以他会起贪心。真正觉悟自一性一的人他能了解,我万法具足,整个宇宙,虚空法界都是我自一性一变现的;换句话说,我所拥有的是整个宇宙。哪样缺?哪样都不缺,你还贪什么?所以,迷惑颠倒的人才会贪,真正觉悟了,知道有什么好贪的?自己都具足。

所以修菩萨道,菩萨六度里面,第一条教我们的是布施,布施断贪心。布施用我们师父上人跟随章嘉大师的这段公案来讲,章嘉大师教导我们师父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这是章嘉大师传给我们师父的心要,也是诸佛的心要。怎么样落实?两个字,布施。布施就是让你放下,你放下了就能够断贪心。不仅放下世法,连佛法都不能贪,《金刚经》里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指佛法,你佛法都不贪。怎么样?我能一门深入,我就专攻一门,这就不贪了。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段还没有讲完,接下来五分钟休息,我们再继续讨论,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佛说十善业道经》,刚才我们讲到永离贪欲这一段。佛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永离贪欲就会得五种自在,这个五种自在,第一是『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这里讲的「三业」就是指身口意三业,「自在」就是说没有烦恼,身心清净,「诸根具足」,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身一体各个部位、各个器一官都健康,都很安乐。这都是我们所希求的。怎么样得到?只要离贪欲就行了。所以有贪欲,心里有所求就有苦,苦是从有所求而来的;如果人到无求,品自高,他就自在,他就安乐。

所以要知道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果报,前生修财布施的因,这一生就得财富,前生修法布施的因,这一生就得聪明智慧,前生修无畏布施的因,这一生就得健康长寿。这不是用贪心就可以贪的来的,要想希求得到这些好的果报,必须要修好因。在这三种布施供养里面,最殊胜的是哪一种供养?是法供养。《普贤行愿品》里面都讲,「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修法供养,功德利益是最殊胜的。早年我们师父在李师公雪庐老人会下求学,李老师就劝导师父要修法布施,要学习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功德最大,这里面具足三种布施,你看财,内财布施,你用身一体、用你的体力来求学、来给大家讲课,这是内财布施;你还要牺牲工作,这属于外财布施;讲的法让人觉悟,这是法布施;他觉悟了,他就无有恐怖、无有畏惧,他知道任何事都有业因果报,他心地安然,这是无畏布施。所以三种布施具足,功德利益很殊胜。

去年师父上人也这样劝导我,我是在澳洲昆士兰大学教书,我的生活也很自在。每个礼拜只用教六个小时课,生活在一个广大平坦的校园里面,每天早上跟我母亲去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回来听听佛法,也生活得很安乐。工作也不辛苦,也很稳定,工资也不错,有房子、有汽车,也都生活的怡然自得。去年师父就劝我要放下,来从事圣贤教育,这个对众生的利益最大。我想想确实,让众生觉悟比我在学校商学院教金融课程要好得多,利益社会来讲,从事圣贤教育的利益要大得多。所以受师父上人的鼓励,我也放下我的工作,辞职来到师父身边来学习讲经。

师父说让我们十年闭关,寒窗苦读,深入学习经典,先从儒释道三家的基础课程下手,《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在这里扎根,将来学习《华严》,复讲《华严》。慢慢的觉得这样的生活也很自在,虽然香港真的是风尘仆仆的世界,空气、各方面确实生活条件不如澳洲。但是得到自在不是外界环境来决定,真正断贪欲,不敢说是断,你把贪欲伏住,你不起贪心,真的是身心自在,诸根安乐。每天就是学习、备课,每天讲两小时,两个小时备课,我们现在是初学,一天至少得花个六、七个小时来备课,所以时间也满满的。又要听师父讲经,还要自己煮饭,每天走路走三十分钟,来回一个小时,当锻练身一体,清净的生活。虽然在尘嚣的环境里面,也能得自在,为什么?自不自在不是外界环境决定的,是我们内心里只要放下这种贪求心,至少对世间名闻利养要放得下,就能够得自在。心里有一个志愿,以师志为己志。老人家一生的愿望就是把佛法发扬光大,我们做学生的,要把老师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要把老师的行为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学老师要学得像。一切法都不执着,这样子真正会得到三业自在。

经上讲的,「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真的是,如果是有宿命通,知道自己的前世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受难,真的叫不堪回首。真正是幸蒙诸佛菩萨的慈护,让我们这一生又遇到佛法,遇到真善知识,为我们开示念佛法门,这一生有机缘可以了脱生死,可以圆成佛道,这个恩德无量无边。怎么报答?真的要把自己身、心都献出来,全心全意从事圣贤教育、佛陀教育,广度有缘众生,这是报佛恩、报老师的恩德。如果对自己的身家财物不肯放下,那怎么报恩?所以《华严经》里面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华严会上每个菩萨的心志,我们要学习《华严经》首先要学这样的一种心态。如果是念念都要为自己,为自己身家着想,那怎么能够有资格学《华严》?所以首先要断的是贪欲。

贪欲得到第二种自在是『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财物」要知道这是财布施这个因得来的果报,果必有因,因必有果,一切都不是偶然的。真正能够深信因果的,想要得到财物,一定要修财布施。真正永离贪欲,把贪欲放下,真的是你的财物一切怨贼都不能去夺到。「怨贼」那是过去生中结的不善缘,叫做冤亲债主。他为什么来夺你的财,不夺别人的财?那是因为你前世欠了他的,他来夺你。你为什么会欠他?你为什么会贪取他的财物?你就是前生有贪欲。你要是把贪欲放下了,你才能够得到财物自在,为什么?真正放下贪欲的人他知足,知足就常乐,常乐就自在。哪怕很小的财物,他都自在,他都欢乐,怨贼拿他没办法。他所夺的就是身外之物,他夺不走你的自在,夺不走你的安乐,安乐是从我内心中出来的,跟外界无关,所以这是真正得到圆满幸福。

真正能够放下对财物的贪着,他眼里就没有怨贼,怨贼来夺我的财物,我本来就要布施,你来夺我正好,我就给你,我欢欢喜喜。你成就我的布施,我「阿弥陀佛」感恩你,你又给我造了一次机会让我做功德,多好,眼里没有怨贼。像我们昨天讲的那个故事,「天下无贼」的故事,真的是很有味道。那个「天下无贼」的主人公眼里真的没有贼,遇到了贼,在他眼中都是好人,他就不受贼害。你眼里看这个人来夺取我的财宝,那你自己心里有贼,你看个个都是贼,这叫心作心是。《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贼也一样,是心作贼,你就是心是贼,那你怎么会自在?你的钱再多,你得不到自在,你老怕别人会夺你的,每天都生活在忧伤苦恼当中,这怎么会自在?要自在,把贪欲放下就是。

放下贪欲之后,一切法随缘,要做好事,有因缘他就做,没有因缘,我做好事的心没有改变,只要有缘,自然他就做,没有缘他不会攀缘,那个心永恒的利益大众,他真的是得到自在。像师父上人,你看平时没钱,出门身上不带钱,真的是两袖清风,贫僧一个。要用起钱来,马上有人给钱,都不用他自己去掏腰包,他也没腰包,有人供养。这真的是他化自在天,他活在他化自在天里面,他要做什么事,有人去供养,这叫他化自在。这是什么?师父断了贪欲。真正给我们示现世尊所说的这个利益是真的,得到财物自在。

第三个自在是『福德自在,随一心一所一欲,物皆备故』。这个福德,福是果,德是因,你修德才有福,所以讲的是因果。「福德自在」是指他的因果圆满,他没有贪欲,他就能够随一心一所一欲,他的一切物质生活他都丰足,他都如意。为什么?他无贪,他知足,他就如意。第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这里「王」是代表各个阶层的领一导一人,你真正离了贪欲,你在社会中就会受人一爱一戴,把你推做一方的领导。或许你是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是一个国家的领导,或者是一个宗教的领袖,一个一精一神领袖,那都属于「王位」。受到群众的热一爱一,受到大家的恭敬,自然大家会有所表现,把「珍奇妙物」都拿来供养你,他来奉献给你,为什么?全在你放下了贪欲。你对这些珍奇妙物会不会起贪心?会不会想占有、控制?不会。如果会的话,那贪欲没有断,贪欲没有断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果报。他真的是像《无量寿经》里讲的,「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随时随地,「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常出无尽之宝是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启发大家觉悟,让大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你有这样的一种威德,有这样的一种功德在里面。

第五个自在,『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获是你获得的,这个获不是指求得,你是无所求,真正随缘得到。你随缘得到的比你自己所需要的要过百倍的殊胜,要好一百倍,要多一百倍;这个百也不是数字,它是个形容词,表示你无比的满意。为什么?你原来没有求,你没有贪心就不会有求的心,没有求的心,样样都好。就像我们现在跟师父学习,我们也没有任何所求的心,跟着师父学习,我们把工作放下,把人家羡慕的工资、教授的职务放下,就是来求学。虽然没有工资就缴不起学费,其它就更不能求,结果在香港,大家对我很好,对我很照顾、很一爱一护,确实比我所需要的要远远的超过,对我的照顾、对我的关怀。所以我非常满意,非常感恩。如果我们有所求,就有比较,你看这里供养这些东西,我是辛辛苦苦的劳作,这么难得,我要去大学里讲一门课,一小时他给我六千块钱,现在还没有钱收入。有这种心,那就所获之物,你得到的是你需要的百分之一。为什么?因为你有所求,就有烦恼,你永远不知足,你就永远不自在;要自在必须你得放下贪欲。

真正像古德所说的,「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的品德从哪里来体现?真正放下贪心就是。品德也是自一性一本有,人人本具的,谁放下了谁就有这种品德,这种高尚的情一操一。你没放下你就没有,就这么简单,你放下了就能够让人尊敬,你自己得自在。但是得到这种自在也不要生贪着心,我要贪着这个自在又是贪心,你还是没放下。就是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想说「你看我这个布施,我舍掉工作来这里,很难得」,自己有这个念头,这着相,着功德相,那还是贪心,那你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自在。

这是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不这么做不应该。为什么?因为我现在了解了,我现在知道众生与我一体,如果我不好好为众生服务,那叫犯罪,那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众生,所以有什么功德可言?本分!印光大师讲「敦伦尽分」,自己本分有没有尽到?没有尽到本分那叫犯罪,那有罪。所以不能有贪求功德之心,所做的这些善业全都回向菩提、回向众生。『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佛是「三界特尊」,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六道的众生。人天都恭敬释迦牟尼佛,都敬仰、供养世尊,为什么?因为世尊真正做到永断贪欲,他有这样的一种殊胜的果报,这是讲永离贪欲的果报。底下是世尊为我们开示永离瞋恚,请看经文: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这是讲世尊开示我们永离瞋恚,就会得到『八种喜悦心法』,这个喜悦心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法喜充满,都希望得到快乐,如果有瞋恚,这个快乐是得不到的。换句话说,假如我们还得不到快乐,自己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生欢喜心,每天好像还很烦恼,觉得很多事在折磨自己,让自己生烦恼,一定障碍这个「喜悦心法」的原因还存在。什么原因?瞋恚,有瞋恚就得不到喜悦。所以,想要真正得到喜悦,那就要断瞋恚。

瞋恚它的时间很短促,爆发出来很猛烈,所以在贪瞋痴里面它是个很强烈的烦恼。三毒烦恼里面的根本是贪,贪而不得那就起瞋恚。所以瞋恚叫毒,这个瞋毒了不得,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损害。你看印光大师的《文钞》里面就讲到,如果有个妇女她刚刚发了一场脾气,跟她的丈夫吵了一场架,马上去喂一奶一,哺一乳一。结果小孩喝了这个一乳一汁之后就死了,一检查,中毒死亡。什么毒?瞋毒,这种瞋毒真的像毒蛇的毒一样,真的是很大的杀伤力。所以瞋恚心有毒,血液里有毒。你看伊斯兰教里面的人,他们宰杀畜生都要祈祷,祈祷完了之后要把血放掉,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你要宰杀这个生灵的时候,这个畜生因为疼痛而起瞋恨心,这瞋恨心就在血液里带毒,你把这个血放掉了就比较好,这都是他们的经验积累。当然最好就不要去宰杀,虽然说把血放掉了,肉还是会有毒。所以佛法里讲的,瞋恨是个大障碍,障住你的善心所,让你的善念起不来,正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你的瞋恨心一起来,人就失去理智,他什么坏事都敢干,什么业障都会起现行。

所以人如果脾气很大不是好事情,脾气大的人理智就校要控制自己的脾气,让自己的脾气慢慢的减少,这种喜悦心才慢慢的透出来。这个喜悦是像内心的泉水,慢慢的涌一出来,你不能用石头给它封住,你封住了,泉水涌不出来,什么是石头?瞋恨心。对于一个临终人来讲,假如一个人起了瞋恨心,在临终时候这是很大的障碍。所以为什么我们希望要助念,帮助临终人助念?临终的人身一体非常的疼痛,经上讲像生龟脱壳那么痛苦,如果你要碰他、要哭泣,他会痛苦,一痛苦他会产生瞋恨心,一起瞋恨心就往下堕。三毒感应的是三恶道,瞋恚心感应的是地狱,贪心感应饿鬼,痴感应畜生。所以,为临终人的护理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功德殊胜的一件事情,最好是要助念。所以,学佛一团一体里面能够成立一个助念一团一,这非常好。每个念佛的一团一体成立一个助念一团一,万一谁家需要帮忙,立即去助念;平时念佛可以作为练习,一到该上阵的时候,马上就能够有所准备。平时有训练,到时候能够不慌不忙,秩序有条不紊,轮班都事先做好准备。

对于那些念佛功夫不得力的人,助念是非常关键,临终的时候就像登山,很陡峭的山,如果有人拉他一把,他就比较容易上;你要下面给他拉,他就往下坠。所以你助念等于是把他往上拉,能够拉到极乐世界去。要知道,助念功德不可思议,成就一个人念佛往生就是成就一尊佛,佛度多少众生,功德不可思议,那个功德都算在你头上。平时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讲,平时用功要控制贪瞋痴,不要期望临终的时候有人来帮忙助念,你这样想的话是侥幸的心理。就像赌一博一样,下了赌注,要下错了怎么办?所以自己平时用功,不要希求别人,我们帮助别人要全心全力。平时用功,检查自己的贪瞋痴有多少。念佛的功德,念一句佛功德很大,你如果发个脾气,那叫火烧功德林,你的功德全烧没了。所以你的功德有多少?从你上次发过脾气开始算,那一天到现在,你就是那么多功德;你发了脾气,全部都没了。好比我昨天发了脾气,以前的功德都不算了,没了,从昨天开始再算过。所以,瞋恨之火烧功德林。

世尊要我们断瞋恨,能够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这八种是什么?第一『无损恼心』,损就是损人利己,恼就是恼害众生,就是如果能够断瞋恚,就不会有损人利己、恼害众生的念头。损人利己最终是害己,恼害众生最后是恼害自己,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当我们没有损恼众生的心,我们的心也坦然,不做亏心事是不怕鬼敲门,心地安然自在,喜悦心现前。

第二『无瞋恚心』。这个「瞋恚」就是指仇恨、愤怒,它伤害自己,刚才讲的,让自己血液里头中毒,没有瞋恚心的人他身心都安乐。第三『无诤讼心』,「诤」就是指争论,「讼」是诉讼,就是不会跟人家争论,不会跟人家打官司、诉讼,就没有这个心。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瞋恨众生的念头,他一爱一人如同一爱一己。真正觉悟的人,诸佛菩萨看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所以他能够起大慈大悲,一切众生对他的一爱一护就等于一爱一自己。自一爱一就是一爱一他,一爱一他就是自一爱一,这个一爱一心周遍法界,涵盖宇宙,怎么会起诤讼心?他只会起一爱一心。

师父上人昨天还讲到,一爱一心里面包括六条,你看包容,包容不会诤讼。他尊重、他敬一爱一别人、他关怀别人、他照顾别人、他帮助别人,这是一爱一心的体现。所以他跟众生真正是修布施、忍辱,即使是人家对我不起,人家来恼害我,我都不会起跟人家诤讼、斗争的心,能够忍辱。修忍辱也没有忍辱的念头,不会说「你看我在忍你」,有这个念头叫着相,那还不究竟圆满。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你与我一体,你对我不起,就像我身一体里头的器一官,像牙齿偶然咬到舌头,起了斗争。舌头会不会对牙齿起瞋恨心?没有,为什么?两个是一体。舌头也不会想我忍耐你,你看我修忍辱心,也没有这个观念。它是一体,自然而然,一性一德流露,法尔如是,毫没有任何的牵强附会。

第四个喜悦心法是『柔和质直心』,这是讲心态很柔和,柔和是慈悲的表现,他对众生没有瞋恨的念头,心地就柔和。真的像孔子五德,温、良、恭、俭、让,他能做到。「质直」就是指正直,他心地正直,心地真诚。正直心,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菩提心就讲了三条,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菩提心的体。他不瞋恨,他有这种正直的心,就跟菩提心的直心相类似,所以他能够法喜,这是菩提心。第五『得圣者慈心』,这个「慈心」讲的是「圣者」的慈心,它不是一般六道众生的慈心。六道众生的慈心里面有感情,而圣者那是诸佛菩萨,他们的慈心里面是平等的,慈悲一爱一护一切众生。第六是『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这是大慈大悲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得到安乐。

所以第四条「柔和质直心」,就是指直心,第五条「圣者慈心」,就好比菩提心里的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第六条「常作利益安众生心」,就是指大悲心,这四、五、六条讲的都是菩提心。我们求生净土的人,你看《无量寿经》里讲的两个条件,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三辈往生」里面都得要做到的。而发菩提心摆在一向专念之前,它比一向专念更重要,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关键在能不能发菩提心。菩提心怎么发?从不瞋恨开始下手,你就得到类似的菩提心,能够得柔和质直心,能够得圣者慈心,能够得常作利益安众生心。所以,要从控制自己的脾气下手,脾气都控制不了的人怎么能往生?

第七是『身相端严,众共尊敬』,这是指身一体、相貌端正庄严,大众看了之后都生尊敬之心,你的法相庄严。法相是积功累德的感应,到如来果位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一性一德的显露,那更是无比庄严,所以让人天尊敬。阿难看见释迦牟尼佛法相庄严,威光赫奕,他就产生出家的念头,你看对众生的摄受。怎么来的?断瞋恼,把瞋恨的念头要放下。如果是瞋恨心重的人,你看他的相貌都变得丑陋,一个人本来年轻的时候很好看,他老是发脾气,到中年以后,我们看到他很碜人,相貌很可怕,为什么?瞋业的积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长得其貌不扬,不好看,他老是不生瞋恨,老是生喜悦心,他到中年以后就很庄严,人家看见他都很喜欢看他。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师父是在十年前,整整十年前,一九九七年,在美国。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去达拉斯念佛堂念佛,师父在那里做开示,第一次见到师父。真正我跟师父也很有缘分,真的看着师父那叫目不转睛,像《地藏经》里讲的「目不暂舍」。为什么?师父的相貌很庄严,很有摄受力,起码我心里是这样感觉到,产生恭敬之心,愿意跟师父学习。

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和」和「忍」,和是和睦,忍是忍让,这都是一性一德,自一性一本具的善德。所以,能够不瞋恨就能够随顺一性一德,让自一性一的和睦、忍让的德行自然显露出来。师父在忍方面真的修的到家了,他经常跟我们开示里讲,韩馆长对他三十年的护持,来折磨他,给他护法,让他修忍辱,不能让他有自己的意见,他就得和忍。和就是跟一团一体要和睦,修六和敬,忍就是忍辱。一开始内心还会起分别、执着,我现在是强忍,忍到最后顺忍,然后喜忍,很高兴的忍,最后是慈忍,慈忍是慈悲心现前,自然而忍,忍的时候都没有忍的念头,不管什么人来找碴,他都能忍耐。

你看前段日子师父在香港讲经,大一陆来了一位出家人,跟师父化缘说要盖寺庙。师父说我这个钱都是拿来印经典、印光盘的,专门是弘法用的,我一生没有盖寺院。我的钱也有限,我这次不能满足你的愿望,因为给了你,下次有人要盖寺庙我不给他,这等于对人不平等,这个头不能开。你要经典我可以无偿你要多少我都给你,但是要去盖寺庙我确实没钱。很诚恳的跟他讲。结果那个出家人不能如愿,心里就不太高兴,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刚好师父讲经的时间到了,师父讲经前半小时是接待大众的,快到了。有位居士说我们师父时间到了,请你先上去听经。结果他还挺不高兴,他说我跟师父讲话不用你们管,神情很傲慢。师父一看,马上叫我们旁边的人,「你赶快去顶礼,跟他谢罪」,我就向这位出家人顶礼,代师父谢罪,那个出家人看了很不好意思。这是什么?和忍。真正来找麻烦的,用忍耐化解。所以,师父给我们做很好的榜样,一切的毁谤、侮辱,他这一生经历了多少。现在真正做到了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是『速生梵世』。梵就是清净,清净的世界是极乐世界,所以师父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断贪瞋痴就能得到。所以要和忍。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如果能够断瞋恚,我所得到的喜悦心法,这个也不是我所希求的,我所希求的只有一样,就是成佛,广度众生,我只回向菩提。那么到了『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他能够得无碍的智慧,这个无碍是智慧现前了,就没有障碍。《华严经》里面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入四无碍的法界。怎么得到的?永断瞋恚。能够使相貌,成佛的时候相貌庄严,无碍心就有无碍相,他能够得无量相好,令「观者无厌」,这是殊胜的果报。好,下来我们来看永离邪见: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这段世尊为我们开示了永离邪见,得十种殊胜的功德。邪见就是愚痴,他的看法、想法完全与自一性一相违背,如果能够离开愚痴的见解,就能得十种功德利益。第一种是『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你真正离了邪见,自然你所做的就是善业。为什么人会造作恶业?他愚痴,他迷惑颠倒,觉悟的人他不会做恶业。自然觉悟的人就会跟觉悟的人为伍,他自己,自受用「得真善意乐」,他法喜充满;他受用,他能够有很好的善友,在菩提道上共同一精一进。

第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他断了邪见必定是深信因果,换句话说,不信因果的人那就是邪见。那我们问问自己,我相信因果吗?如果你真正相信因果,你就不可能造恶业,为什么?真正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对这个深信不疑,他哪敢做恶业?他宁愿死他都不做恶业。所以问问自己,还会起贪瞋痴慢吗?如果还会,还是没真信因果,说明还有邪见,要永离。

第三种功德法,『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归依佛」,以佛为老师,佛是彻底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的人,所以我们以佛为老师。天人虽然他智慧比我们高,福德比我们大,但是他智慧、福德并不圆满。我们对他尊敬,但是不必跟他学习,我们只跟佛学习。因为天人他也跟佛学习,你也跟佛学习,你跟天人是师兄弟,那他也对你尊敬,他也一爱一护你,你是他的小师弟。假如说我对这些天人恭敬,如果离开他不跟他学习他会恼害我,那告诉你,这种天人那是妖魔鬼怪,你赶紧离开他,你要不离开他,将来愈陷愈深那更不得了。我们绝对要跟佛学习,跟佛学习一定是人天敬一爱一,人天护持,诸佛菩萨护持,让我们的智慧念念增长,可以邪见永离。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