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75章 开掌大千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

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教通用的名词,外于我者,不同于我者都叫外道。另一种是佛法一性一的,经义中所说的外道,凡是心外求法的人都是外道。这里所说的外道是以当时印度文化的宗教观念来说的,当佛在世时候的印度,除了釋迦牟尼的弟子外,另外尚有六大学派,影响力也都是非常大。有些外道认为一切都是空的,等于现在西方国家的唯物思想,认为人死同灯灭一样,没有灵魂再转世投胎,这种观念在佛学上就称为断见;另一种观念叫常见,认为这个生命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讲有,有些外道相反的会害怕,这是他们的知见。而真正的佛法是讲中道的,在佛灭后六、七百年间印度出现了龙树菩萨,他特别提《中论》思想的中观正见。“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偏于空治丧,偏于有也不对,偏空或偏有是观念上、逻辑上及见解上的差别。“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不管是说有相、无相或中道都是教育上的方便。佛经讲破执除疑,拿现代观念来看则是教育方法。宗教的大教主是个教育家,也可以是同于普通从事教育的人,其教育的方法是“破执”。一个小孩子不乖,坏习惯抓得很牢,你想尽办法把他的坏习惯改掉,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是普通教育的目的。佛法的教化也一样,对于一般众生,不管是偏空、偏有,都执著得太厉害,或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怀疑之处,因此有时讲空、有时讲有。但讲了一个空、一个有,又有人两边都抓,多一点更好,因此只好又说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等等。可以说,一般学佛的人忙得很,一天到晚都在那里抓。他怕你太忙啦!所以叫你这些都放下就是“中道”。可是,哎!一讲个中道,学佛人又来抓中道。

“言非尽理”,这是古文的写法,现代的观念是不论是说有相、无相或中道,他们的理论都非常合乎逻辑,都是对的,但是如果你自己没有求证到,还是不对。比如,学佛的人都晓得空,但是你自己没有达到空的境界,空不了,一天到晚都被那个身一体给困住了。一个紧张的人,随便弄一点小事来逗他就紧张万分。因为他有身见,身、心两见都没有解脱。事实上,他也知道自己太紧张了,要是能不紧张多好,但是就是做不到。因此,理论上虽然知道,甚至比佛说得都还要漂亮,却是求证不到,这是“言非尽理”的意思。

无心的道理

若复有人,了相无相,平等不二,无取无舍,无彼无此,亦无中间,则不假圣人言说,理自通也。如上所述,皆为有心成障。若乃无心,自然合道。即是离其妄心,真心不动。

假设有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一切都不管,什么空、有、无相、有相通通都丢到九霄云外,一切平等不二,空有都把它平等,不抓这边,也不抓那边,没有这个,没有那个,也没有中间。“不假圣人言说”,则佛经都可以不用再看了。“理自通也”,这就是禅宗说的自己悟了,悟道了这些理自然就通了。“如上所述”,这里他下了结论,上面所说的各种理论,“皆为有心成障”,都是因为我们一般的众生,有心去求道、学佛,想成佛因此有了障碍。“若乃无心,自然合道”,假如真达到无心,那自然就是道。“即是离其妄心,真心不动”,所谓无心就是离开一切妄想心,那个真心本来就没有动过。

讲到这里我们要做个讨论了,从上一次讲到这里,强调“无心”就是道。但是我们有几个问题,第一:什么叫无心?好像我们同学常常做错事,我问他:“你为什么做成这样?”他说:“老师啊!我无心的嘛!”那他这是不是得道了?有些人,当人家责问他:“哎呀!你怎么搞的忘记了?”他说:“哎呀!我无心嘛!”是不是也悟道了?若是,所谓有无心就跟糊涂差不多了,这是个问题。然而,无心不是不知哟!如果把糊涂、把一爱一忘记、把脑子白痴当成是道,那就错了。因此古德禅师曾讲过一句话:“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不是道,这是禅宗的大师们所提出来的,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在弥勒菩萨所讲的《瑜伽师地论》,当然学者们都会说那是无著菩萨著的。在佛灭后六百年出现了马鸣大师,他著了《大乘起信论》。七百年后是龙树大师,那更不得了了。到了九百年后是无著、天亲两兄弟,这两个兄弟都是弘扬唯识宗,是唯识法相的泰斗。而唯识法相又以弥勒菩萨讲得最清楚,但是弥勒菩萨跟佛一样,距离他们大约有一千年的时间,那么他们是什么时候听到弥勒菩萨说的呢?因为他们两兄弟都是大菩萨,定力都很高,无著菩萨夜里打坐到兜率天内院去听弥勒菩萨说法,像跟我们在这里上课一样。早晨出定回来了,再把它记录下来汇成了这部《瑜伽师地论》。

他们两个兄弟的故事很多,天亲菩萨本来是反对大乘佛学,著了许多部书骂大乘佛学。他是研究小乘的,认为只有小乘才是真正的佛法,他哥哥无著也拿他没办法。等到后来他悟了道,要自一杀。几十年写的书全错了!这还得了!害死天下人,害死后世的人,非自一杀不可。他哥哥说,你自一杀没有用呀!那怎么办?我的罪业太大了。因此,写文章的人要注意,一句话错了,文字流传的祸害往往比你去杀一个人还严重,因为思想观念的错误一误下去那是遍及天下苍生,以空间、时间来讲真是贻害无穷,所以天亲认为自己罪过很大。他哥哥说,你怎么那么笨!“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这句名言就是天亲的哥哥无著说的,好像一个人走路为什么跌倒呢?因为给地上的东西绊倒了,你跌倒了没有地还爬不起来呢?你既然有本事用笔来毁谤大乘,为什么不会用这支笔反过来赞叹大乘呢?天亲这时才想通!后来两兄弟的著作都是大乘的,最后也都成道了。

当无著菩萨要涅槃的时候,跟天亲菩萨说:“告诉你,我要走了。”天亲菩萨问:“你走了,要到哪里呢?是去阿弥陀佛那里,还是药师佛那里?”他说:“我还是跟弥勒菩萨。”天亲菩萨说:“哥哥你究竟在不在那里,要给我一个消息,在我入定的时候,你来跟我讲一声,我才放心。”无著菩萨走了以后,天亲菩萨就一直在等他哥哥的消息了,不料功夫做了半天,最后没着落。等了三年一点消息也没有,究竟佛法靠得住,还是靠不住,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点动摇了。有一天他在入定的时候,他哥哥出现了。“哎呀!你总算来了,你是不是往生到弥勒菩萨那里?”哥哥说:“是呀!”“那你怎么都不给我来消息?”无著说:“这不我马上就来了吗。”天亲抱怨说:“但是,我却等了三年啊!”“我去报到以后,弥勒菩萨在上课,我坐下来不好走呀!下课了,我就马上来跟你讲一声。”这是他们传记上的记载。

在印度凡是修道有工夫的都叫做瑜伽师,在《瑜伽师地论》里头把学佛一步一步的功夫都告认了我们,包括大、小乘总共分为十七个层次。初步从个人身心所起的前五识地讲起,讲到第六意识地包括的范围就很广了,三千大干世界,整个宇宙只不过是唯心的意识范围。因此整部《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而第六意识地就讲了有十几二十卷之多。最后讲到修持,第一是有寻有伺地,比如打起坐来在找道,道在哪里?老师说要空,看看我空不空?都在那里找,也就是寻。那不寻的时候呢?就在那里等,呆呆地等着,呀!今天好空哦!在那里发呆,这是伺,二者都有就是有寻有伺。有寻及有伺都是意识思想的境界。慢慢做到了无寻。心不再乱找,比较有点清净了是伺,在那里等,就像瞎猫在等死老鼠来好抓,等一个道的境界来。要做到无寻无伺地以后,才是属于有心地。

而寻伺在小乘经典里头早期翻成有觉有观地,我们大家打坐都在这一地上,都是登地的菩萨,登的是哪一地呢?都在那里有觉有观,在那里哎呀!头上有风,这时感觉来了;要不然就是妄念好多,然后嘿嘿!这下好清净;或者一下子看到佛菩萨了,看到亮光、看到五脏六腑了,一天都在那里玩。大家以为在那里打坐就是用功在学佛修道,套句王一陽一明先生讲的话,是在那里“玩一弄一精一神”。因此,若是在有觉有观地,就是一天到晚没事做都在那里玩一弄一精一神。要到达无觉无观、无寻无伺才是有心地,有心地再翻过去才是无心地,但是无心地并不是就到家了,而是可以开始学佛了,可以走小乘路线了。小乘修完了才走缘觉乘,缘觉乘修好了才走菩萨乘。这是根据法相唯识的道理所讲的学佛用功的次序一步一步清清楚楚。

因此,纵使到了无心地也还不是究竟。不过,在《宗镜录》的这一部分是强调无心地的重要,在尚未达到无心地以前,你说你在学佛,其实是还没有起步哩!达到了无心地才可以起步来修持。无心地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讲的无念、无妄想境界。如何又是无心地的境界呢?就是上一次所讲的身、心两方面都能解脱了,才算是达到了无心。这是学佛修持非常实际的功夫。

悟道的现量--观大千世界如掌中果

接着引伸到唯识方面来了,从这卷开始后面面很多都是唯识的东西。

如《释摩诃衍论》云:“离心缘相者,心量有十: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六者,意识心;七者,末那识心;八者,阿赖耶识心;九者,多一识心;十者,一一识心。”

普通唯识学都讲八识,而《摩河衍论》就是大乘论标榜有十个识而不只是八识。实际上,这个识的作用的分析,在佛在世的当时,印度就有多达十二个识的。撇开佛法立场,拿学术观点来讲,从释迦牟尼佛整理上古的文化以后,学术的发展,关于心识、心一性一学问的研究,到了后世已经发展到十二识的阶段。一直到了无著、天亲兄弟还是把它裁定为八识,因为太发展下去会啰嗦得不得了。而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回来后,主要弘扬的也是法相唯识的学问。

他现在举出《摩诃衍论》讲的,“离心缘相者”,学佛都想息心除妄想,达到空的境界,这要做到心相、外相皆离。要达到这个目的,先要认识我们的心量,“量”,就是范围,要先认识心识的十种范围。

在唯识学关于心量把它归纳成三种,一是现量;二是比量;三是非量。何谓现量?依唯识的道理,这个世界、宇宙一切物质、一精一神、心理的现象是整个心的体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换句话说,西方的柏拉图把世界分成物质与一精一神的两重世界,这两重世界都是属于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这叫做真现量,现在国内外都流行禅宗,真正的禅宗悟道的,身心解脱而进入现量,就在这里不需要天眼也能观三千大千世界都明白。因此佛经上说,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庵摩罗果台湾有,叫车干子,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橄榄一般大小,能看得如此清楚,这是真现量境。

有时候,即使我们没有打坐,心境很清净,没有妄想,既无欢喜亦无悲,没有烦恼很清明的时候,这是第六意识境界所呈现的一点现量境,是第六意识的清净面,也可以说是第六意识的相似现量,也就是还没有跳开第六意识的范围。千万不要因为这一念的清净而自认为悟了道。虽然有了第六意识这一念清净的经验,但是第七识末那识及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的影子还尚未模到呢?这个现量的道理要懂。

众生业报是唯识的现量境

换句话说,父母所生的业报身乃至思想、一精一神,都是多生累劫阿赖耶识的业识所带来的现量。像我的现量就是这种瘦巴巴、怪模怪样的样子。有些人的现量是矮矮的、高高的或是胖胖的,有些是女的,有些是长头发,有些没有头发,这一切都是他的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懂了这个,我们自己头脑聪不聪明,为何身一体多病,都是前世业力所带来的现量。命运遭遇的好坏,有没有上过当,也都是业力的现量。

所以人家问,老师算命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啊?我说,有啊!那就是宿命论?我说不是宿命论,命运是你走到了这个阶段的现量境。真正禅宗悟道,明心见一性一要做到那个现量。比如,修净土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智慧所成就的他的佛世界,他的现量的呈现。诸佛的净土都是诸佛的无始劫来修的功德智慧所成就的现量。这个道理等于说,你发了财、赚了钱了,买了这一层楼又把它装璜得像皇宫一样漂亮,在那里泡茶享受、怡然自得,这是你的现量。你说,我穷得不得了耶!他住高楼,我住茅蓬,那个茅蓬冬天来还过风的,连棉袄、夹克都没有,冻得牙齿发一抖天天感冒,这也是你的现量。这就是现量的道理。

比量的世间有非量的人生

此外,我们的思想是属于比量,善恶、是非、明暗,都是比较一性一的,不是绝对的。换句话说,唯识认为一切知识范围都在意识的比量范围。所谓比量,拿现代话来讲,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东西,今天下雨明天晴,永远天晴是不可能的,这是比量,比较一性一的。佛经对众生而言是比量。在经典上有另外一个名称,这个比量叫做圣教量。圣人教化的范围属于圣教量。而非量则是错误的思想、幻想、一精一神病,乃至人在受了麻醉后所起的境界,都属于非量境。人在吸食强力胶或上了麻药以后好玩得很,如果是信佛的马上看到一条亮光,嘿!阿弥陀佛来了,如果是信上帝,那么上帝穿了白衣,圣母抱个娃娃就来了。自己要看什么都有,蛮好玩的,或者自己飞起来……,等等什么都有,喜、怒、哀、乐所有的帐都来找你算。所以麻醉医师在手术房里,看病人被麻醉了蛮好玩的。啊!现在看到上帝了,过圣诞节嘛,当然看得到上帝。那个病人受了麻醉说,是啊,因为我信仰虔诚啊!因为要准备开刀,所以麻醉师陪在病人旁边跟他玩,这是非量境。

实际上,不但梦境、神经病、受麻醉是非量境,就是现在我们坐在这里也是非量境。你现在听我讲课这个境界,你觉得蛮有趣,等一下时间到了,大家挤进电梯下去,一切如梦如幻,同样是非量的境界。人世间一切都是非量境界。你不要以为在打坐、持咒、念佛念得好,啊!我看到菩萨,对不住,这是非量境界。那个非量哪里来!是从比量来的,因为你心里头有个佛啊菩萨的,有个光明的境界,不是你真的见到佛,真佛是无相。你非达到真现量,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一切山河大地、物质、星星都是真如本一性一中的一点,如浮、如尘、如梦、如幻,那个境界才是明心见一性一。所以,大家要学佛修持,无论是禅宗、净土、密宗等等,教理不通不能学佛,不然,通通走入心理变一态去了。

猴子也很聪明!

“离心缘相”,我们现在的心理思想在佛学名词叫攀缘心。我们现在的思想由这个念头想到那个,由那个念头又想到别的。有些人攀缘心快,思想灵敏得很,功作也快,就是攀缘心大。这个道理,我经常讲比方给大家听,也表演给你们看。因为我在山上看到过,很好玩嘛!猴子偷苞谷,猴子来偷苞谷的时候,四面一看没有人就右手摘一个挟在左腋下,它以为放得很妥当,再四面看看深怕有人来,然后再摘一个也放在左腋下。看它摘了很多,结果地上却沿路洒了一堆,我们在后面一叫,猴子就被吓跑了,摘了半天结果一个也没有拿到。我们做人一辈子就像猴子偷苞谷一样地在攀缘,不断地攀这个缘或攀那个缘,都以为自己抓到了。愈是聪明、学问愈好、本事愈高的人愈想抓住某个东西。抓住这个人、抓住这个钱,都想抓来,然后一跑,什么都没有。唉!看到这个境界觉得很妙,所以人生的确是在攀缘中过日子。

心的十种作用范围

而我们修道则是要离这个心缘相,把现有心理思想的境界,让它能够不起。离开了心缘,你才能初步地明心,见到自己的心量。他现在依《摩诃衍论》的说法来说明心量,分为十种,这不同于唯识的分法。“一者眼识心、二者耳识心、三者鼻识心、四者舌识心,五者身识心”这个身识心要注意,我们打坐起来感觉到身上气脉的变化,这都是身识心的作用。什么叫做气脉?是你身识心的作用。第六是“意识心”,意识思想的心;第七是“末那识心”,也就是平常我们讲的灵魂,这个生命投胎与出胎的东西,也可以说是那永远不死的生命,死了又去投胎,反反复复。第八是“阿赖耶识心”,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业识的种一子。普通的唯识就讲到阿赖耶识。第九是“多一识心”,这是我们普通人都能体会得到,当你的心念一宁静的时候,一个人同时可以做很多的事,在一刹那间当眼睛在看的时候,耳朵还在听声音,手还可以写字,当然还可以边讲话,如果有人一抽一烟的话,也能闻到烟昧,而身一体冷不冷也感觉得到,这就是多可以为一,一也可以为多,这是心的功能的变化,多一识心。有许多同学读书读到,或是修道修得把脑子变得呆呆板板,喂!我正在做一件事,请不要来打扰我!我的话还没讲完,我不听你的回答,就这样把自己搞得笨笨的。他不晓得去发挥心体功能的多一作用。我现在虽然跟你们讲话,但是旁边在做什么都能听得很清楚。这个多一识心就是心体的功能所发出来的作用。这个道理懂了以后,就知道人修持到某种程度就自然有神通,这神通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是每一个人生命本来具备着这种功能。第十是“一一识心”,这作用就多了,无所不知。因此佛可以智周万物,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拿《易经》的用语来说即是万物各有一太极,由一当中又产生一,有无穷无尽的一,不可尽、不可说,而作用无限。这是一一识心,总共有这十种心。

一即一切的真理心

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

这节根据《摩诃衍论》的说法,与无著、天亲的唯识学派稍有不同的意见。“如是十中,初九种心”,他说这十种心量中的前九种心,从眼识心到多一识心,“不缘真理”,普通都叫做妄心、妄想;“后一种心,得缘真理,而为境界”,只有一一识心才是自一性一本体整体的现量。一切万境为真现量,宇宙万有都是一一识心的功能所发起的,而构成了各种境界。物质世界是它的境界之一,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它的境界之一。而《瑜伽师地论》把三千大千世界整个万有的范围都归纳在第六意识心的范围,因此无论升天或下地狱都是第六意识心所造的业而形成的。

今据前九,作如是说。离心缘相,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甚深真体,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

根据《摩诃衍论》讲心一性一之体的说法,“离心缘相”,要我们离妄想心、攀缘心,这些心的现象离开了,自一性一的本体就呈现了。“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本有”,自一性一的光明是本有的。“契经中”一切佛的大经里头,“作如是说”,这样讲,怎么讲?“甚深真体,非余境界”,这自心的本体,也就是成佛成道的本体,没有境界,有一个境界都不是。那么它到底有没有境界?有境界,它自己本身是境界。普通我们讲一个境界,呀!这个好清净,这个境界是意识的作用,不是本体的作用;呀!这里好美哟!这是意识观念感受上的美,不是本体上的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故”,反过来说,一切物质世界及一精一神世界,一切至真、至善、至美的,都是它的功能、它的境界。一一识心是所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道理是非常难懂、难知的,因此下面他接着引用《楞伽经》来说明。

是心非心的方法论

《楞伽经》云:“非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者,谓以非心量,为遣心量。若以非心量为是,斯即心量。今谓非心量即不思议之心量者,不碍心量故。

这是《楞伽经》的原文,当初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时候,翻得很老实,但是以看过中国文字的中国人来看,就会觉得翻译得很难懂。然而像大家常诵的佛经,如《普门品》、《药师经》、《阿弥陀经》等,都很容易懂、很好懂。《普门品》的内涵求衣得衣、求食得食,因此能广为流传。反过来看《楞伽经》好难懂,所以难以流通,很少有人去读它。

“非心之心量”,不要用现在的文字去翻译,我有过经验,千万不要随便动手想去翻译佛经,在还没有大彻大悟以前不要去做这种翻译的工作,翻成了白话很难懂。不过我曾做过这种的翻译工作,因为我没有悟、胆子大,假使悟了就不敢翻了。因此,古代有人曾经想把佛经再做翻译注释,把它写得更明显一点,碰到了南一陽一忠国师,国师问他,你要把佛经翻译呀?他说,是的。国师说,好!就叫一个徒弟说,你倒一碗水来,再放进七颗米,碗上再放一双筷子。国师问,你看我这是什么意思?这个人说不懂;国师说,哦!我的意思你都不懂,那你还懂佛的意思!所以,佛经不要乱翻。

“非心之心量”,非心就是佛讲的无心,所谓明心见一性一的这个心,不是我们现在习惯所讲的这个心。那个真的心量不是你所能想象的,不是意识心。“我说为心量者”,那么我在表达的时候,为什么也把无心的现象说是心量呢?“谓以非心量为遣心量”,我说一个空并非是真的空,那是因为你像那猴子一样把苞谷抓得太牢了,我叫你放下就可以自一由自在了,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为遣除你心量的限制,因此才讲个非心量。

“若以非心量为是”,假如你认为空了,一切无了这才是佛法。“斯即心量”,那你早就著相了嘛!已经又抓了一个妄想了。“今谓非心量即不可思议之心量者,不碍心量故”,因此,佛说我没有办法表达,只好跟你们讲,这个道呀!是不可思议的啦!不可思议就是不去想!想也想不通的!不可以用你的思想你的方法去追求、去讨论。佛说不可思议,这句话是方法论。不可以用思想、用普通的知识去研究它。在佛经上叫遮法,就是障眼法。嘿!这一面很脏,因此摆一个不可以看的标示牌;这一面太亮了,你看了眼睛会看坏的,因此把它挡起来,这就叫不可思议。一般我们看佛学常把不可思议误以为是不能思议,没有告诉你不能思议哟!有真智慧就可以思议,因此叫你观心!如把不可思议解释成不能思议就错了,不可思议指的是研究的方法论,而心一性一的本体则是要你止观观到了极点,观法成就了以后,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大智慧是由思惟修来的!这点请大家了解清楚。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