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抗战时期大盂鼎和大克鼎下落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长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的重要资料,而且器形硕大一精一美,先后为苏州潘祖荫用重金购得。“八一三”事变,日本兵侵占苏州,于是一批又一批地派人到潘家搜索。潘家是怎样保住宝器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潘氏后人潘达于将两件宝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护鼎的故事才向世人揭晓。

上海博物馆于1952年开馆。其青铜馆中陈列着闻名遐迩的大盂鼎和大克鼎,使广大市民有幸第一次同时赏览两件珍宝。这两件珍宝凝聚了苏州潘氏家族收藏的许多艰难险阻,经历了权贵诱逼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蛮横搜索,两件珍宝曾一度隐没不见,日本强盗认为此二器已经毁于战火。最后为潘家的传人潘达于女士在1951年正式捐赠给国家,宝鼎隐没之谜才大白于天下。大盂鼎通高100.8厘米,口径78.3厘米,重153.5千克,,侈口,深腹,二立耳,环底,三柱足。鼎腹外颈部和足部饰兽面纹。器内壁有铭文19行,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向大臣盂阐述的西周建国的经验,文、武、成三王灭商立国的过程,告诫盂不能沉湎于酒,要以其祖先南公为榜样,辅助康王治理好国家。康王赏赐盂车马、衣物和1726个奴隶。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大盂鼎约在道光初期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礼村,一说出土于陕西眉县。此鼎出土后就发生岐山首富宋金鉴同县令周庚盛之间的争夺,后为左宗棠所得。左宗棠为了感谢潘祖荫的救命之恩,遂将宝鼎送给潘氏。

大克鼎于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任家村。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平口折沿,深腹,二立耳,三柱足。鼎腹外表饰大环带纹,足上端饰兽面纹。内壁有铭文28行,共290字。记载了克对祖父师华父所立功绩的颂扬,赞美他辅助周王室管理好国家,以及他所具备的美好品德。克因祖父的功勋而担任了传达周天子命令的重臣。周孝王赏赐克衣物、土地、奴隶和乐官。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大克鼎出土后为天津的金石学家、历史学家柯绍忞所得。潘祖荫得知后便寝食不安地朝思暮想起来,终于以重金把它购买到手,内心的高兴之情难以言表,遂刻制了“宝藏第一”印章一方,以志纪念。可是潘祖荫在购得大克鼎的当年就去世了。祖荫没有子孙,临终前就将自己所有的收藏交给胞弟潘祖年,并叮嘱弟弟一定要把它们视为珍宝,要像爱惜生命一样地爱惜它们,尤其是大盂鼎和大克鼎。潘氏是苏州的名门望族,有“贵潘”、“富潘”两支,祖荫属“贵潘”。祖荫的祖父世恩曾历任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大官,担任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和太傅衔。祖荫之父名曾绶,为世恩第四子,道光时举人。祖荫(1830-1890)字伯寅,咸丰二年进士及第,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由于潘祖荫没有子女,生前曾以侄子(即祖年的两个儿子)立嗣,可是祖年的两个儿子也先后谢世,没有孙子。于是从世恩的第三子的一支中过继承镜为孙。承镜娶苏州丁家女子为妻,可是才结婚三个月就去世了。为了让潘门丁氏挑起守护家财的重任,就要她改姓潘,名达于。祖荫去世后,其弟祖年赶至京城料理丧事。可是在京城的潘宅不断有权贵光顾,其中尤以旗人、陆军部尚书、直隶总督端方,更是使尽了威逼利诱的一切伎俩,企图占有两件宝鼎。

大盂鼎和大克鼎同毛公鼎并称为三宝。端方曾购买了几件小克鼎,深知大克鼎及另外二宝价值。潘祖年到京,端方亲自登门,提出要潘家出让二鼎的要求。早得兄长叮嘱的祖年婉言谢绝,可是端方死缠不放,祖年也进行八方周旋,并在暗中做好了将宝鼎运回苏州的准备。机会终于来了,借口服满孝期后,要运兄长的灵柩回苏州,将灵柩和祖荫在京的财产全部提前运抵苏州的潘宅。端方由于知道祖荫的丧期,稍有麻痹,没料想祖年会提前走,又没料想到祖年的船会分数条线路走,中了祖年摆布迷魂阵的圈套。恼羞成怒的端方弄到了江苏巡抚的大任,成了潘家的父母官,对潘家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幸好光绪帝命端方出国考察,回国后又移任他处,辛亥革命起,端方被杀。潘氏全家紧绷的心终算可以放松了。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虽然潘家对于家藏宝鼎秘不示人,可是二鼎早已声名远扬。“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兵逼近苏州。苏州居民纷纷离家逃难。当时的潘家主持人潘达于深感重任难当,于是决定将宝鼎深埋地下。她嘱长年在家的木匠做了一个大木箱,又请了两位可靠的潘氏兄弟,掌着油灯,在夜晚撬开了住房地坪的方砖,深挖一个土坑,连着干了两个晚上,将二鼎装于大木箱,再将装妥的木箱深埋地下,照原样铺好方砖,不露丝毫破绽。这就是两件宝鼎的第二次入土。同时把潘家的其他藏品如书画、书籍之类藏到了比较零乱的柴房的隔墙内。日本兵占领苏州后,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强盗到潘家搜索、抢劫,有的是漫无目的的乱抢,有的是得知了潘的收藏情况后有目的地搜索。日军驻苏司令松井曾受上司之命查问过潘家的收藏,派了一批军队在潘家的庭园掘地三尺,最终也没有找到宝鼎,他只好以毁于战火作搪塞。

抗日战争获得胜利,一晃就过了八年。因为苏州城的地下水位很高,潘达于女士担心在地下沉睡的宝鼎会被腐蚀,于是要自己领养的子女和潘氏宗族的可靠兄弟将宝鼎挖了出来,果然大木箱已经腐烂,潘达于决定把它们堆放在一间不起眼房子内,用一些破旧衣物、旧家具等杂物把宝鼎掩盖起来,又将门窗钉死,以示此房间从不住人,也没有人经过。这就是两件宝鼎的第二次出土。好在经过日本强盗的洗劫后,人们已经不相信潘家还藏有什么宝物了,有些知道两鼎的人还以为已经被日本强盗抢走了。

怀着深爱祖国文化的潘氏家族在历尽了许多艰难险阻后,终于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捐赠给国家,了却了几代人的愿望。这也是盛世出宝物的一个实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