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禹九鼎沦没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将全国陆地划成九个州。各州长官向大禹进贡铜材,大禹用它铸造了九个大鼎,九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桀亡,鼎迁于商;商纣亡,鼎迁于周。可是周亡后,秦朝却只获得八鼎。据迁鼎的将士称,另一只鼎被大风刮到泗水里了。秦始皇派人打捞,结果当然是水中捞月。学术界对此事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说大禹根本没有铸造九鼎,因为所有的考古发掘说明,大禹时代还没有能力铸造大鼎;一说认为大禹铸造过九鼎,只是尚未找到实物而已。

大禹用开河渠疏导滔滔洪水的方法,成功地引水入海,使那些被水淹浸的陆地重新得以耕种和居住,于是产生了九州的概念。他曾利用九州牧贡献的铜材铸造了九个大鼎。“铸鼎象物”,鼎上铸有许多纹饰,“使民知神奸”。夏桀败亡,鼎迁于商,武王克商,鼎迁于周。春秋时的楚庄王称霸,希望知道九鼎的实情。周王室的使者讲了一通外交辞令作搪塞。后来秦灭周,秦始皇派了一支军队去雒邑迁鼎,,搬回了八鼎。将士向秦始皇谎称在半途起了大风,将一鼎刮到了泗水中。秦始皇也不想一想,在雒邑迁鼎的将士怎么会知道鼎落到远在数百里外的泗水中,竟在东巡泰山后折而南至徐州,真的派人在泗水中打捞,结果如同水中捞月。《史记》对于秦始皇所得的八鼎语焉不详,它们是否大禹所铸的鼎?大小轻重如何?又有什么样的纹饰?是方的还是圆的?尽管我们现在从地下获得了不少商鼎和周鼎,考古资料也说明了夏代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但尚未获得大禹鼎,于是人们还提出大禹是否真的铸造过九鼎的疑问。《逸周书·克殷解》记载:周武王在牧野之战获胜后,就把九鼎从商都迁走了。不过未说明所迁之鼎是大禹的九鼎还是商鼎,更没有说明鼎之大小轻重及形制。虽然按理九鼎应该迁至周武的都城镐京,可是王孙满却说九鼎在郏鄏(东周的都城雒邑)。我们姑且把当时的情况作这样的理解:由于九鼎过分巨大和沉重,武王的将士们把它们搬到郏鄏就作罢。后来周成王在郏鄏营建东都雒邑,九鼎因此在雒邑。《克殷解》的不详尚可忽略不计。

公元前606年,雄心勃勃的楚庄王为了帮助周王室,率领军队攻打盘踞在东周都城雒邑附近的戎人,获胜后驻军于周的领土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庄便乘机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敏感地回答:“在德不在鼎。”意为想要统治天下,靠的是道德和才能,不是靠既大又重的鼎。接着他又讲了大禹因为有德,铸造了九鼎,夏桀因为“昏德”而鼎迁于商,商纣王暴虐而鼎迁于周的事。并说:“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还告诫庄王:东周虽然不如西周强大,但周成王曾经占卜过,周王室享有七百年的天命,而现在不是改天命的时候。把庄王欲取代周天子地位的野心挡了回去。碰了一鼻子灰的楚庄王则以“折勾之喙足以为九鼎”的话来挽回面子。这一个故事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典故。《左传·宣公三年》的这一则记载也是有关大禹铸九鼎的重要资料。

王孙满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疑问:既然大禹所铸造的九鼎在周王室,王孙满又明知“天命未改”,告诉楚庄王又何妨?如果具有绅士气度,就是让楚庄王参观九鼎,又有什么关系?莫非其中有鬼!周王室所拥有的九鼎可能并非大禹鼎,甚而至于可能不是商鼎,很有可能是周王室自己铸造的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天机不可泄露,因此他只能用一番大道理去搪塞楚庄王。

稍晚于《左传》的《墨子·耕柱》却说:“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铸造成九鼎者不是大禹,而是其子夏启;所用的铜材不是九州牧所贡的金,而是由蜚廉采矿所得。虽然《耕柱》描绘了夏鼎“三足而方”的形制,又进行了神化,可是鼎的铸造者是大禹还是夏启,难以考定。再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方鼎都是四足的,圆鼎才是三足的。

西汉编定的《战国策》记载了秦昭王兴师动众去东周搬九鼎的故事,东周君臣一片恐慌,谋士颜率献计,要齐国派军队救东周。结果齐王也想得到九鼎,颜率就劝说齐王:鼎又大又重,每一个需要9万人来拉,迁九鼎则需81万人,还要带上许多器具;再说,运鼎须经过魏国的国境,魏国也一直觊觎着九鼎,恐怕鼎未到齐国就被打劫了。齐王也只得暂时作罢。《战国策》所叙事情往往有夸大成分,而当时的秦、魏、齐、楚都觊觎着九鼎则是事实。可是《战国策》也没有说明东周的九鼎究竟是怎么回事。

进入信史时代的《史记》有三种记载:其一,《秦本纪》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灭东周,“其器九鼎入秦”,唐张守节《正义》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其二,《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东巡泰山,折而南下,举行了祭祀仪式,“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其三,《封禅书》曰:禹铸九鼎,“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这种记载透露了一个信息:秦朝所获得的是“周鼎”。

不过另外的疑问也出现了:秦获得的周鼎是八个还是九个?究竟是一个周鼎入于泗水,还是陈列于宋社的九鼎沉于泗水?秦始皇派人打捞的是一个周鼎还是九个“商鼎”或者是大禹鼎?秦朝所得的八鼎又在何处《克殷解》所记载的周武王迁的是商鼎还足大禹鼎?宋国为商的后裔,宋社所陈列的是什么鼎?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宋社的鼎拉扯到一起叙述?这许多疑问看来只有在从地下获得大禹鼎后才能怡然冰释。

大禹或夏启是否铸造过九鼎?至今尚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从目前考古获得的时间相当于夏代的青铜器均为小件器皿,而且铸造工艺较粗劣,故夏初不可能铸造若大的九鼎,史书所记乃是传说,是商周统治者的伪托之辞。

另一种意见认为:虽然时间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等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不足以证明夏初有能力铸造大鼎,但是这些青铜器并非那个时代的全部。大禹夏启当掌握了当时最高级的铸造技术,仍有可能铸造大鼎,期待未来的考古发现吧!若后一种意见成立,大禹鼎尚能重见天日。

可是笔者还要提出两种意见:第一,即使大禹或夏启铸造成九个大鼎,可是由于它们是夏王朝权力的象征,商代得到后就把它们熔毁,添加一些新材料后铸成商鼎;周武王所迁的则有可能是商鼎,他也把它们熔毁后铸造成周鼎;及秦朝获得的八鼎或九鼎有可能焚毁于项羽之火烧咸一陽一。此说的依据是成语“革故鼎新”。《周易·杂卦》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条记录多少透露了商毁夏鼎、周毁商鼎的信息。第二,夏初真的铸造过九鼎,也真的三代相承受,及战国后期,分裂后的周赧王自知难逃厄运,就组织人力把九鼎深埋于地下了,秦朝所得的乃是周王室某公卿的八鼎。因此,秦朝史官乃至司马迁都没法清楚地记载这些鼎。若笔者的后一种意见能成立,大禹鼎尚能重见天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