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张易之、张昌宗死因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张易之和张昌宗是武则天一生中最为喜爱的两位男宠。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他们兄弟二人自入宫起便一直尽心尽力地伺候武则天安享晚年,但是最后却因“谋反”罪而被诛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根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是因为“谋反”而在神龙元年(705年)爆发的宫廷政变中被张柬之、敬晖等人率领的羽林军所杀害。

如《旧唐书》卷6《则天本纪》说:“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谋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将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卷91《桓彦范传》说:“则天不豫,张易之与弟昌宗入阁侍疾,潜图逆乱。凤阁侍郎张柬之与桓彦范及中台右丞敬晖等密谋诛之。柬之邃引彦范及晖并为左右羽林将军,委以禁兵,共图其事。”

《资治通鉴》卷207说:“太后寝疾,居长生院,宰相不得见者累月,惟张易之、昌宗侍侧……易之、昌宗见太后疾笃,恐祸及己,引用党援,一陰一为之备,屡有人为飞书及榜其书于通衢,云‘易之兄弟谋反’。”

但是事实上,二张“谋反”之说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而早在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这一问题提出过疑义。有鉴于此,现在的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他们认为历史上对二张的“谋反”一说,并不成立。

张易之兄弟是在通天二年(697年)由太平公主引荐给武则天的。由于张昌宗“面似莲花”,张易之也是“白晳美姿容”,长得十分标致,所以两人深受武则天的宠爱。但是武则天召他们入宫只是为了寻求生活乐趣,并非让他们干预朝政。早在他们之前,武则天专宠薛怀义的时候,就曾因为对薛怀义委以重任,结果搞得声名狼藉,在朝野内外影响极坏。因此这一次,武则天在对待二张的问题上,一直是抱着小心谨慎的态度,不再轻易放权给他们。二张入宫之后,张易之先后担任过尚乘奉御、控鹤府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等职;张昌宗也历任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银青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司仆卿、春官侍郎等职,这些都只是一些荣誉头衔,表面风光,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权。二张当然也明白武则天的用意,所以他们并不奢求政治上的飞黄腾达,而是竭尽全力讨武则天欢心,以此谋得自身的荣华富贵。比如:他们经常为她寻求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秘方,在她生病时,对她进行护理等等。

然而二张虽然在政治上野心不大,但是他们在生活方面的放纵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他们是女皇身边的红人,所以平时总是有很多趋炎附势之人对他俩百般奉承拍马。出行之时,武三思、宗楚客等人会争先恐后地为他们“执鞭辔”,而每逢宫廷内宴,他们和武则天之间也不大讲究礼节,他们的这些行为遭到了很多大臣的非议甚至是敌视,而某些想要恢复李唐王朝的大臣更是以此为理由,试着从二张入手慢慢削弱武周政权。

例如朝中的反对派韦安石等人多次在武则天面前说二张的不是,并且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当着女皇的面把张易之所请来的贵宾宋霸子一行人驱逐出宴会。又如,张易之的一个家奴因为“暴乱都市”而被魏元忠杖杀,事发之后,二张企图拉拢张说来诬告魏元忠,结果在廷辩时被张说反唇相讥,二张当场出丑。长安二年(702年),二张因为接受其同宗兄弟张昌仪和张同休的4000余贯赃款而被御史台弹劾入狱。后来二张虽然被赦免,但是张昌仪和张同休都被贬了官。长安四年(704年),张昌宗又由于“强市人田”而被司刑正贾敬言罚了二十斤铜。

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二张在朝中的地位并不牢靠,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两人在朝廷中的这种境况和他们的政治权限是有密切关系的。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二张一生中从未担任过要职,也不会玩弄权术,没有可靠的政治同盟。武则天在位的15年里,先后任用过的宰相多达75人,但是二张虽然屡屡升迁,却均与宰相这一要职无缘,可见武则天对他们仕途的延伸也是严格控制的。

在专制统治的年代,除了政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军权了,它也是篡位的必备条件之一。二张在这方面就更是孤立无援了。在神龙元年(705年)的政变过程中,左右羽林军几乎都受张柬之的控制,袁恕己又预备了相王统南衙兵以防万一。尽管当时武周旗下的北衙兵没有参加政变,但是他们也不是二张能调遣的。

在地方势力上,族弟岐州刺史张昌期和洛一陽一令张昌仪是他们惟一的心腹,但是他俩平日里经常以二张为靠山,胡作非为,在当地民愤极大,根本无法成为二张的后盾。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学者们认为二张既没有谋反的动机也不具备谋反的条件。

此外,二张从通天二年(697年)入宫到神龙元年(705年)被杀,期间一共只有八年的时间。在他们短暂的政治生涯中,很难找到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他们有谋反的企图。史书中有关二张想要谋反的材料主要集中在两件事情上。

其一,是张昌宗请相工李弘泰占卜一事。据记载,张昌宗曾经在长安四年(704年)请术士李弘泰占相,李弘泰认为张昌宗有天子之相,并且为了能“天下归心”,劝他在定州造佛寺。有学者对这段史料分析后认为:张昌宗请李弘泰占卜是在他被杀的前一年,因此他的这一举动完全是在坐卧不安、大难临头的情况下寻求的一精一神解脱,根本不能证明他有谋反的意识。而李弘泰说张昌宗有天子相则纯属献媚之词,他这么说,无非是想从张昌宗那里求得一些赏赐。而且后来占卜之事被杨元嗣告发之后,武则天曾经亲自调查和审问,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所以一些亲唐派大臣想借谋反罪除掉二张的计谋才没有得逞。

其二,是武则天大病之时,久居长生院,此时朝廷的大臣们都不得觐见,只有张昌宗兄弟在武则天身边伺候。他们为了预防不测,便暗地里“引用朋党”。针对这段史料,一些学者认为:长安末年,武则天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她重病在身,不能亲自管理朝政。此时,作为贴身男宠的二张,日夜照料武则天是在情理之中的,相反如果由其他大臣守候在旁则多有不便,因此这段时间,宰臣们不得觐见也无可厚非。而自从武则天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以来,那些团聚在太子李显周围的大臣们已经开始策划恢复李唐政权。所以,得宠于武则天的二张也就成了太子集团打击的首要对象。二张自然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他们暗地“引用朋党”也是为了自保,并非谋反。况且,对于武周政权来讲,只有谋害武则天、企图篡夺王位才是谋反。假如二张有这样的野心,凭借他们日夜侍奉女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杀死老态龙钟的武则天可谓是易如反掌,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可见说他们谋反,理由并不充分。

一些学者指出,长安四年(704年)八月则天卧疾,此后九月大雪,则天下令开仓赈恤,并以宰相姚元之为录武道安抚大使;十月二十二日,以秋官侍郎张柬之同凤阁台平章事;二十三日,以宰相韦嗣立检校魏州刺史;三十日,以怀州长史房融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十一月五日,以天官侍郎韦承庆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十二月三日,赦大足以来新置官并停,等等,这说明即使在卧病期间,,武则天仍在坚持处理朝政,并非与宰相累月不见。当则天病稍好转,有位姓崔的宰相对他说:“皇太子、相王皆仁明孝友,宜侍医药,不宜引异姓出人禁闼。”则天听后是“慰而纳之”。此后直至政变前,皇太子“每于北门起居”,可以时谒侍疾。这说明武则天的身边不只是张家二兄弟。

另据史书的记载,太子集团的人在杀害了二张之后,又派侍卫包围住了武则天所住的宫殿。武则天惊起问道:“是谁在作乱?”政变者答到:“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之命,已经将他们杀了。”武则天听后,白了太子一眼,说到:“原来是你!现在他们既然已经被杀了,那你也回去吧。”政变者则步步紧逼:“愿陛下传位给太子!”学者们认为,从这段史料中也不难看出:二张谋反的罪名仅仅是太子集团的栽赃嫁祸,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证明神龙元年(705年)那场宫廷政变的正义性。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张的死因其实是一个不是谜的“谜”。这样的说法你认为对吗?

(杨英姿)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