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宋太宗即位之谜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杜太后临终前,与儿子宋太祖约定,将来死后把皇位传给宋太宗。这段由赵普记载的盟书,经太祖亲手放于金匮之内,成了宋太宗继位合法化的最好证据。长 期以来,很少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清末,有人提出了疑问,接着人们纷纷认为杜太后的顾命是伪造的,“金匮之盟”成了一团历史疑云。“斧声烛影” 事件后,赵光义在太祖的灵柩前悲痛即位,是为太宗。但一些事情总使人有所怀疑,如太祖不曾卧病,为什么会突然死亡?在此之前太祖并没有足以致命的病史,为 什么竟然一病而不起?宋太宗在即位当年的十二月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而按常规,新君即位当年应沿用旧的年号,次年方得更改,太宗为何如此迫不及待?一 时之间,疑云重重,朝野上下暗中议论纷纷。这时,忽然又出现了“金匮之盟”。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受卢多逊排挤已罢相的赵普密奏太宗,谈到其母昭宪杜太后临终顾命之事。太宗找到誓书,打开金匮一看,不由得大喜,于是赵普重新得到重用,晋升为司徒兼侍中。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记载道:建隆二年(961),昭宪杜太后临终前,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在世时间已不长,就召宰相赵普等入宫受遗 命。太后问太祖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吗?”太祖说:“能得天下主要是靠了祖宗们和太后的恩泽。”太后说:“不是这样的,恰好当时是柴氏让个小孩子 主天下,群情不服。如果后周有年纪稍长一点的国君,你怎么能够得到皇位?你与光义都是我生的,你之后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四海至广,能立年纪大一点的国 君,这是社稷的福分。”太祖一面哭一面顿首说:“怎么敢不如太后教诲的那样去做。”转身对赵普说:“你把我们说的话全部记下来,不能有所改动。”赵普就在 病榻前写成誓书,并在纸末署上自己的名字:“臣普记。”太祖手封其书,将之放到金匮之中,命可靠的宫人掌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在这条资料下,李焘又注释道:“司马光《记闻》称太后命传位给二弟,其本意是指太宗及秦王廷美。现在是根据《正史》和《新录》综合成的,而《旧录》 原本不载这件事。《正史》和《新录》也称太宗入受顾命,而《记闻》不载,今从《记闻》。”翻看《记闻》的记录,太后是这样说的:“汝万岁后当次传之二弟, 则并汝之子也获安矣。”李焘注释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

李焘的记录,是综合了各书编成的。其中《正史》是指成书于宋仁宗时的《三朝国史》,《旧录》指成书于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的《太祖实录》,《新录》则指 成书于真宗时的《太祖实录》。另《太宗实录》修于太宗至道三年,其时太宗已死,成书于真宗咸平元年。以下各书除《太宗实录》残存外,其他均已亡佚。

由此看来,昭宪顾命最早的记录是《太祖新录》。在此之前,《太宗实录》已涉及赵普于太平兴国六年密奏昭宪顾命的事情,并像模像样地谈到太宗找到金匮后,打开一看,如获至宝,“遂大感悟”。据此李焘认为顾命时,太宗是不在边上的,后来的史书是进行了加工润饰。

“金匮之盟”的出现,使太宗的继位变得合情合理,使人们原先对他即位的怀疑一扫而光。长期以来,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却变成了称颂宋太祖坦荡无私的具体例证。尤其是明代的一些评论家,都接受了这种说法。

清代后期,学者恽敬对此提出疑问,认为盟约内容是掩饰之说。毕沅的《续通鉴》有两处考异认为《长编》记载是曲笔,决不可信。当代学者也认为“金匮之盟”可能有诈。

史学家张荫麟认为顾命之事有很多破绽。其一,杜太后死时,太祖仅三十五岁,长孙德昭十一岁,杜太后怎么能预知太祖死时德昭仍是幼童?其二,太祖既遵 母命,为何将盟誓藏起来对谁也不说?太宗即位五年后,打算对皇弟廷美动手时突然将盟誓公布,其中很有可疑之处。其三,赵普是参与盟誓的,太祖在世时自不能 多说,但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马上说明,要待数年之后?其四,太宗时修的《太祖实录》中没有“金匮之盟”,到了真宗时修《太宗实录》就有了,而且又说太宗也 是在场的,史料的记载为何这样矛盾?此外,金匮盟誓全部在秘密中进行,知情者最多只有四个人知道,太祖和太后已经作古,剩下赵普和太宗,想怎样讲就可以怎 样讲,谁会知道真相是怎样的。因此他认为“金匮之盟”是假的。

之后,怀疑“金匮之盟”的人蜂拥而起。

有人指出,在宋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皇帝健在,而太后为接班事草遗诏的。即使皇帝没有儿子,也不用太后越俎代劳。杜太后草诏的理由是 为了不重蹈周世宗传位幼子丢失天下的覆辙,而太祖身体很好,屡次出兵亲征,太后怎能知太祖必然短命?如有遗诏,太宗临终时必然会布置人打开金匮,即使是突 然死亡,皇后和掌管金匮的宫人也应知晓其事,为何要到六年之后才由赵普揭出?如有遗诏,应该全文公布,堵众人之口,却闪烁其词,只有大概意思。太宗既然要 利用遗诏证明自己继位是正当的,但又为何自己传给比弟侄年幼的儿子?结论只能是赵普为了投靠太宗,恢复相权,报复政敌,才编造了遗诏。有人认为顾命可能是 有的,但太宗公布的盟誓是假的。昭宪临终或许是有此顾命也未可知,但绝无藏于金匮二十余年之久的盟书。另外,昭宪太后顾命没有谈及太宗死后再传位给太祖之 子也极悖常理,李焘在长编中实际上已有所怀疑,他说:“始太祖传位给太宗,这是昭宪太后的顾命。有人说昭宪和太祖的本意,是想太宗再传位给弟弟廷美,而廷 美再传位给太宗长子德昭。所以太宗即位后,马上任命廷美为开封尹,廷美之子德恭授贵州防御使,称为皇子,这些都是太祖和太后的本意。”由于赵普在金匮之盟 中记录和最终披露者都是他,可以认定伪造者就是他。成书于太平兴国五年的《太祖旧录》对这件事没有记载,此年就发生了这件事,说明伪造就在这一年。宋太宗 和赵普伪造这个盟誓的原因,主要是为自己无太祖顾命入继缘饰。太祖死之前,太宗为开封尹,而太祖诸子虽已成年出阁,但均未封王,更无太子之位,太宗实际上 居储君之位。然太宗想到自己毕竟是没有太祖顾命,又无正式储君之名,弟继兄不合常例,所以出此下策,寻求合法正式依据。《三朝国史》、《太祖新录》的编撰 者当然也是不信金匮之盟的,但为尊者讳,就作了许多润饰,称太宗也是入受昭宪顾命的。

问题是“金匮之盟”既然有可能出自宋太宗篡位后伪造的,属子虚乌有,那么宋太祖自己心中有没有继承人?继承人究竟是谁?

有专家认为烛影斧声事件的当晚,宋皇后突然发现宋太祖死于非命,急命内侍王继隆速召太祖子秦王德芳。当看到召来的不是秦王德芳而是晋王时,宋皇后大 惊失色。如果有金匮之盟,宋皇后当不会不知道,就可能不会去召秦王抢先来柩前即位。宋太祖死时秦王德芳已十八岁,不为幼儿。宋太祖如果再能活几年,就会将 秦王培养成为一个政治经验丰富的继承人。在许多资料中,可以看到其实宋太祖是在不断地培养秦王,让他多读书,参加各类政治宴会。宋太宗也知道宋太祖的意 思,所以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抢班夺权,伪造了所谓的“金匮之盟”。

事至今天,还是有个别人认为金匮之盟是真实的。杜太后遗命是从五代以来现实政治考虑的至理,太祖以长弟为储在客观上是势所必然。宋太祖不将金匮之盟 昭告天下,可能是他觉得没有必要改变五代以来不正式立储的习惯,而且可以保留最后的选择。太祖考虑到一旦公开盟约,便大有可能引致家人子弟为营谋帝位而相 倾。赵普在太宗登位时,与太宗嫌隙甚深,贸然公开密约,安知是祸是福?揭示金匮之盟时,太宗已登基六年,继统已没有争议,赵普的意思其实是想力谏太宗不可 再徇于母命,他力持的是父死子继的正论。太宗如果存心作伪,应该在一登基便干,而且最好令伪说人于死无对证的地步,而没有必要让居心叵测的赵普为他完谎, 使自己处于受要挟的境地。

将杜太后的顾命藏于金匮之中,从记录上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从事理上推断,却多少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即使意见相反,大家还是无法说服对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