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前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过很多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帝王和王后。有学者说,帝王是历史的产物,帝王也是历史的缩影,此话千真万确。自盘古开天辟地开 始,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以及还做着皇帝梦的袁世凯;从女娲到吕后、武则天,直至清朝的慈禧太后,这些生活在社会最高层的至高无上的人物在历 史上留下了他们的痕迹,成为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神秘的帝王、王后们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历史的创造者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英雄人物,历史的创造者无疑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是他们创造了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我们 必须充分地看到帝王、帝后们对历史的推动或阻碍作用,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时候,他们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走向和进程。中国的历史,专制的帝王之权高于一 切,决定一切,涵盖一切,支配一切,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和思想宗教,都必须和这种专制之权的发展相紧密一致,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人们探索 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治乱分合,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渗透着帝王活动的影子,与帝王和他们的王后们的个人智慧、文化素养、意志品德等 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历史简史和一部帝王活动史,是互相融合交错的。高踞社会之巅的帝王的活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帝王、王后们生活在高墙大院的禁中,普通的人们很难接近。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小,他们为国家建立的丰功伟绩,他们为了王权而发生的权力争斗,他们生活上的衣 食住行和生老病死,我们只能通过几本正史去了解。我们对帝王们充满着新奇的心理想要去了解他们,我们不能囿于古代几个编史书的人的观念去理解帝王们的所有 举动。拨过历史烟云,我们发现帝王和王后们也是一些有血有肉有灵魂动感情的生灵,在神圣的光环下被遮盖住的音容笑貌原来也是多彩多姿。尽管时代的久远影响 了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产生了一团又一团的历史迷雾。

恩师程应镠先生曾经说过:“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应当重视的。论世知人,是古代一门大学问。研究历史人物,是这门学问的一个重内容。……研究历史人物,有助 于我们培养人才的借鉴。”这是他在《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上发表的《谈历史人物的研究》一文的结论。我曾经听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宣读这篇文章的主要 思想,听他在课堂上娓娓对我们讲解,在那时却没有很好理解,说来实在惭愧。

斗转星移,自从进入大学历史系开始学习以来,算起来已有25年的时间学习和研究历史,却几乎对人物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曾经做过几个人物的经济思想的研 究,但研究的重点是思想而不是人。几年前,从政治史的角度写过一篇人物研究的论文,是关于唐睿宗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学界对唐睿宗的认识总是言犹未 尽,白纸黑字的表面下其实仍有许多内情。睿宗的下台与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有关,政坛上存在唐睿宗、太子李隆基以及太平公主三派势力,各有一批大臣紧随其 后。三派力量相互较劲,相互牵制,相互使用手段打击对方的势力,结果李隆基派联络住了禁军而取得了全面胜利,睿宗被迫当了太上皇。写这篇文章是受了已故的 著名史学家汪籛先生的启发,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开元时的名相姚崇和张说之间不和,结果张说被贬,“这一重公案必有其重大背景,不可仅以姚崇的嫉功作为解 释”。顺着他的思路,我写成了这篇文章,结果很轻易地发现原来张说一直是睿宗集团的人员,而姚崇是太子李隆基的得力干将。玄宗革命成功,任宰相的姚崇不将 张说贬官才怪了,这当然不是用个人恩怨可以解释的。开元四年,太上皇睿宗死了,玄宗的皇位就再也无人挑战了,于是睿宗集团的人一个个先后回到了京师。开元 七年,张说也被任命为宰相,毕竟他的办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文章写得实在漂亮。

这篇文章的完成,给我许多启发。中国帝王、王后们有多少隐在史书背后的事实还没有被揭示?有多少在流传的故事被我们曲解了?有多少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还躺在泪雨血河中等着我们去瞻仰?是啊,作为历史工作者,我们肩上的任务还有很多。

去年,恰好有出版社的朋友提出要编一套《话说千古之谜系列》,其中有一本是《中国帝后之谜》,希望我能接下这个题目。我觉得很荣幸,也感到很激动,因为这 和我最近一段时间的想法有共同的地方。于是,我钻进了图书馆的故纸堆,埋首于古人今人的历史著作中,上下求索,沉湎于治乱相替、生动多姿的中国历史中,苦 苦搜寻帝王、王后们活动的遗痕和谜底。

在写作本书时,我得到了邹国慰和周志明两先生的大力协助。两位是我过去的老同学,多少年来一直耕耘在文史研究和教学第一线,他们和我一块儿拟提纲、立条 目、定样稿,在这里非常感谢他们,没有他们俩人的尽心出力,此书不可能按时完成的。杨英姿、张丽、张静、赵航、张洁、郑春生、黄满仙、张祎皎、袁凌杰等主 要撰稿人,有的是我的老朋友和同事,有的是我的学生,大家都尽心尽力,及时地完成自己的条目,非常感谢他们。稿子完成以后,由我和邹国慰、周志明共同审 阅,纠正了一些问题,但肯定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希望读者们能帮助我们一起改正。书中如有不当之处,责任全在我们几位主编。此外,黄颖、王一士、 王涵琪、徐鑫明等同志在搜集资料上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张剑光

2005年7月于上海桂林路科技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