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河

《释名》曰: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

《山海经》曰:昆仑山,纵广万里,高万一千里,去蒿山五万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环其墟。其白水出其东北陬。屈向东南流为中国河。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发源及中国,大率常然。东流潜行地下至规期山,北流分为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其河复合,东注蒲昌海。复潜行地下,南出积石山,西南流,又东回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与洮河合,过安定、北地郡,北流过朔方郡西,又南流过五原郡南,又东流过云中、西河郡东,又南流过上都河东郡西而出龙门,汾水从东于此入,河东即龙门所在。

《吕氏春秋》曰:龙门未开,河出孟门东大溢,是谓洪水。禹凿龙门,始南流,至华陰潼关,与渭水合。又东回过砥柱,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今陕州东河北、陕县三县界,及洛陽孟津所在。至巩县与洛水合,至成皋与济水合。济水出河北,至王屋山而南截河渡,正对成皋。又东北流过武德与沁水合。至黎陽信都,信都今冀州,绛水所在,绛水亦曰溃水,一曰漳水。钜鹿之北,遂分为九河。钜鹿,今邢州大陆 所在。大陆 ,泽名。九河:一曰徒骇,二曰太史,三曰马颊,四覆釜,五湖苏,六简,七絜,八钩盘,九鬲津。又合为一河而入海。齐桓公塞九河以广田居,故馆陶、贝丘、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以东城地,九河旧迹犹存。汉代河决金堤,南北多罹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汉已亡其八枝也。河之故渎,自沙丘堰南分河出焉,故《尚书》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今绛州龙门县界,南至于华陰,北至于砥柱,东至于孟津,在洛北,都道所凑,古今以为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洛汭今巩县,在河洛合流之所也。大伾山,今汜水县,即故成皋也。山再成曰伾。北过绛水至于大陆 ,其绛水,今冀州信都。大陆 ,泽名,今邢州钜鹿,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海是也。同合出九河,又合为一,名为逆河。逆,迎也,言海口有潮汐,潮以迎河水。

《书》曰:九河既道。(孔安国注曰:河水分为九道。)

《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又曰:新台有泚,河水瀰瀰。

又曰: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又曰:谁谓河广?一苇航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又曰:不敢暴虎,不敢凭河。

《大戴礼》曰:圣人有国,则河不满溢。

《礼斗威仪》曰: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河溓。(宋君注曰:河不灾溢也。)

《传》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诗,逸诗也。言人寿促而河清迟,喻时之不可待也。)

又曰:楚昭王有疾,卜河为祟,大夫请祭。王曰:"江 汉沮漳,楚之望也,河非所获罪。"

《春秋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所以流化,故曰河润千里。

《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

《史记》曰:秦灭六国,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更名河为德水。

《汉书》曰: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

又曰:长水校尉高并言,河决率常于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恶也。闻禹理河本空此地,以为水隈,近察秦汉河决曹卫之域不过百八十里,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室。

张璠《汉纪》曰:郭伋为颍川太守,光武诏曰:贤能太守,去帝城不远,河润九里,冀京师并蒙其福。

《魏志》曰:袁绍渡河,沮授临舟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说苑》曰:甘茂使齐渡河,船人曰:"河水犹涧耳,君不能渡,何王之能说乎?"甘茂曰:"持楫随流,臣不若子;说万乘之君,子不如我。"

桓谭《新论》曰: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一石水六斗泥,而民竞决河溉田。今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决,以其噎不泄也。可禁民勿复引河。

《韩诗外传》曰: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於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圣人,民之父母也,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昔桀杀龙逢,纣杀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冶而灭其国。非无圣知,不用故也。"遂负石而沉于河。

《河图始开图》曰:黄帝问风后曰:"余欲知河之始开。"风后曰:"河凡有五,皆始开乎昆仑之墟。"

《慎子》曰:西河下龙门,其流驶竹箭。

《抱朴子》曰:撮壤不能填决河,升水不能冷原火。

又曰:寸胶不能理黄河之浊,尺水不能却萧丘之火。

《淮南子》曰:武王伐纣,至孟津,陽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暝,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瞋目而麾曰:"余在,天下谁敢害余意者。"於是风济波罢。

又曰:河以委蛇,(委蛇音逶迤。)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

又曰:河水九折注海而流不绝者,有昆仑之输也。

《风俗通》曰:河,播也,播为九州也。

《物理论》曰:河色黄,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山海经》曰:从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冰夷恒都焉。(冰夷,冯夷也。《淮南子》曰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冯夷人面,乘两龙。(乘云车,驾二龙。)

《水经注》曰:禹理洪水,观於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

又曰: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陽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

又曰:昆仑在北,去嵩山五万里,地之中也。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

萧广济《孝子传》曰:三洲人者,各一洲人,皆孤单茕独,三人暗会树下息,因相访问。老者曰,宁可合为断金之业邪?二人曰:"诺。"即相约为父子。因命二人于大泽中作舍,且欲成,父曰:"此不如河边。"二人曰:"诺"。河边舍几成,父曰:"又不如河中。"二人复填河,二旬不立。有一书生过之,为缚两土豚投河中,会父往呼止之,曰:"尝见河可填耶?观汝行耳。"相将而去。明日俱至河边,望见河中土高丈馀。

○祥瑞(附)

《礼记》曰:河出马图,言龙马负图也。

《河图》曰:黄帝云:余梦见两龙授图,乃斋,往河洛而求,有鱼折溜而止,鱼泠得图,跪而受之。

《运斗枢》曰:舜与诸侯观河洛,有黄龙负图出置帝前,蹛入水而前去。({带足},之游反。又音带。{带足},去也。)

《拾遗记》曰:黄河千年一清,圣人之大瑞也。

《易乾凿度》曰:帝王将起,河水先清,清变白,白变赤,赤变黑,黑变黄,各三日。

《中候》曰:荣光出河,休气四塞,荣光即五色。

《论语》曰: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沉祭(附)

《穆天子传》曰:天子西狩猎,获白狐玄貉,以祭于河。

《礼记》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后海,此所以务本,言海之本源自河也。

《史记》曰: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于是天子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而取淇园之竹以为堰。天子既临决河,悼功之不成,乃作《瓠子之歌》。

○决塞(附)

《穀梁传》曰: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君召伯尊,伯尊遇辇者问焉。辇者曰:"君亲素缟,帅群臣哭之,既而祠焉。"伯尊至,君问之,伯尊如其言,而河流矣。(《左传》曰伯宗。)

《汉书》曰:成帝时,河决,溃金堤,凡灌四郡,河堤使者王延世塞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改元为河平。

又曰: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若徙其当水冲之人以避之,放河使北入海,泠滥期月自定,不劳人力,此功一立,河定人安,千载无患,谓之上策。若多穿漕渠,使人得以溉田,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之术也。今据坚地作石堤,东西水门但用木与土耳,旱则开东方水门以溉田,水则开西方高门以分河,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谓之中策。苟缮完故堤,增卑培厚,劳费无已,数逢此害,谓最下策也。

又曰:武帝元光中,河水决顿丘,发卒十万救决河,起龙渊宫。(武庙也。自作之,故曰官。)

《吕氏春秋》曰:故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名曰洪水。禹乃决江 疏河,为彭蠡之鄣,所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

《文子》曰:江 河之大溢,不过三日。

《水经注》曰:汉平帝之世,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门闾故处,皆水中也。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汴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理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帛。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昊,治渠防筑堤防修堨,起自荥陽,东至千乘海口,千有馀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门,水更相回注,无复溃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显名,王昊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顺帝陽嘉中,又自汴河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淮,曰金堤。灵帝建宁中,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

○淮

《春秋说题辞》曰:淮出桐柏,淮者,均也,均其务。

《释名》曰:淮,围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广雅》同。)

《说文》曰:淮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

《水经注》及《山海经》云:淮水出南陽平氏县桐柏山,其源初则涌出,复潜流三十里,然后长骛东北,经大复山,从义陽郡北东,过江 夏平春县北,又东过新息县南期思县北,至原鹿县南,与汝水合。又东过庐江 安丰县,与决水合。东北至九江 寿春县东,与颍水合。寿春县北,与淝水合。又东至当涂县北,与涡水合。东北至下邳淮陰县,与泗水合。东至广陵淮浦县而入海也。近海数百里通朝夕潮,《尚书》称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入于海是也。

《书》曰:淮沂其乂。

又曰:泗滨浮磬,淮夷蠙珠。

《周礼》曰: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

《诗》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孟子》曰:禹排淮泗而注诸江 。

焦贡《易林》曰:江 河淮海,天之奥府,众利所聚,可以饶有。

刘向《说苑》曰:庄周贫,往贷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奉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牛蹄中有鲋鱼焉,太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向南诣楚王,决江 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 淮以溉我,汝即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晋陽秋》曰:秦始皇东游,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於是始皇改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今建康即秣陵,西北界所堑,即建康南淮也。(今谓之秦淮。)

《淮南子》曰:夫醉者超江 淮,以为寻常之沟也。

○济

《释名》曰:济,济也,言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

《水经注》及《山海经》云: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初名沇水。《风俗通》云:"济水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此又别是一水耳,应氏以为流入济者,非也。东出温 县西北,始名济水。孔安国注《尚书》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在温 西北平地,又东南流当巩县之北,而南入河,与河并流,过成皋。成皋,今汜水县。

《晋书地理志》曰: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大伾,成皋,古成皋兼包巩县之界,溢出为荥水,东流过陽武及封丘县,又东过冤朐县,南至定陶县南,又东北流与菏水会,东至乘氏县西,分而为二。其一东北流入钜野泽,过寿张西,与汶水合,又北过穀城县西,又东北过庐县北,经济郡东莱郡而入海也。《尚书》称导沇水,东流为济,河水所在也。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是也。

《淮南子》曰:济水通和宜麦。

《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林邑县。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

戴延之《西征记》曰:济水自大节岯入河,与河水斗而东流。

刘向《说苑》曰:四渎江 河淮济,何以视诸侯?能荡涤垢浊焉,能通百川于海焉,能荡出云雨焉,为德甚美,故视诸侯。

《周礼冬官》曰:鸲鹆不逾济,地气然也。

《左传》曰:郑伯之车偾于济。

《韩子》曰: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

《太平御览》宋·李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