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下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

经智慧明了甚深观察。

解此名者。所修诸行福慧无量皆等真实成此回向。智慧明了者。谓观理事悟解明了。甚深观察者。所行合理名曰甚深。不住有无即善观察。从此第九明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经。一切行愿普皆修习。

解此名者。不为相缚不著诸见所作自在成此回向。一切行者施等诸行。一切愿者广大愿故。此二相资起必俱故。普皆修习者。由无缚著解脱自在。无量行愿皆修习矣。从此第十明等法界无量回向。

经。能为法师调御有情。

解此名者。所修诸行离相广大皆等法界成此回向。能为法师者。得无碍解善化导故。调御有情者。演说当根令善调伏广利乐故。如花严云。如离垢缯而系其顶。住法师位广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众生。于菩提道常行饶益无有休息。以菩提心长养善根。为诸众生作调御师。示诸众生一切智道。此即显示化利行矣。结为颂曰。救护不坏等一切。至一切处及无尽。随顺等随并真实。无著无缚等法界。从此第二明所对治。于中分三。一明所对治。二辨生著别。三所修转胜。且初第一明所对治。

经。善观五蕴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得如实性。

解曰。善观五蕴等者如前已释。谓观五蕴得解脱蕴。观三界因果得空等忍。观二谛假实得生无生忍。无自他相者。谓观蕴等悉不住。无能所故。无自他故。即无分别。文复分三。且初第一明三界生。

经。虽常修胜义而受生三界。

解曰。虽常修胜义等者释疑难也。谓此已前所修胜行皆顺胜义。当何所生。虽常修习皆顺胜义。由感三界分段生死。习种未已未离相缚。故所修行生三界也。经言三界总相而明。多唯欲界。如次当悉。从此第二征其所以。

经。何以故。

解曰。征也。从此第三释其所生。

经。业习果报未坏尽故于人天中顺道生故。

解曰。言业习者此为因也。言果报者此为果也。未坏尽者。由未断彼感生之因故。分段生未坏尽故。于人天中者。唯欲人天受胜生故。何非上二唯欲人天。有现观故此近初地非彼二故。顺道生故者。经生不忘性成就故。此中所明直往种性。若回心者前变易中已分别故。从此第三明所修行。

经。上品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多。

解曰。三贤之上余文悉矣。从此第三结申满位。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所经劫。

经。三阿僧祇劫修二利行广大饶益。

解曰。三阿僧祇者于前二上加一劫故。具修二利广饶益故。从此第二明出离行。

经。得善调伏诸三摩地住胜观察修出离行。

解曰。得善调伏者。于三贤位善调伏故。三摩地者此云等持。修诸胜定恒相应故。住胜观察者。下中上品修胜慧故。为引初地出离行故。又解。修二利行广大饶益者。此明结上资粮位中多住外门修菩萨行。得善调伏已下文者明加行位。上之两句明所依定。得善调伏者。已得上品调伏心故。诸三摩地者。谓明得等所依定故。此四不一名诸定故。下之两句明燸等位。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名胜观察。此略明者。一者燸位。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燸。二者顶位。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三者忍位。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如实遍知名义自性差别四法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四世第一位。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即二取空。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燸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厚严经为成此义。如经偈云。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此位菩萨于安立谛观苦等四。非安立谛总一真实别即二空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见故。菩萨起此燸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故显扬论第十六云。极厌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此上皆是住胜观察。修顺见道出离行故。若依瑜伽。三无数劫上来总是明初劫竟。古人立此四加行云。初禅方便非欲界摄。初地方便非初劫摄。应为质云。初地方便非初劫者。初地方便非凡夫摄。若言未证真故非圣人者。应言未证真故非第二劫摄若观斯文无劳立难。从此第三结后胜地。

经。能证平等圣人地故。

解曰。能证平等者。别无漏智亲证真如。如即平等圣人地故。从此第四明欢喜地。于中分三。初标入地相。次住地修行。后结申满地。初文复三。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欢喜地菩萨摩诃萨超愚夫地生如来家住平等忍。

解曰。凡欲登地先瑞相者。如金光明第四云。佛告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言。善男子初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种种宝藏。无不盈满。菩萨悉见。此与大宝积第一百一十五卷中十地文同。即先相矣。欢喜地者。谓初证得出世之心。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极喜故。所言地者。为无为德以为自性。如前解故。超愚夫地者。愚谓凡愚无明为地。无漏断彼故云超也。生如来家者。无性摄论云。谓佛法界名如来家。于此证会故名为生。初生圣胎绍佛种故。如十地经云。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种姓尊贵也。住平等忍者。真无高下故云平等。正智证曾为忍住矣。从此第二明所证如。

经。初无相智照胜义谛一相平等非相无相。

解曰。初无相智者。谓真见道无分别智证二空理。此最居初故名初智。虽相见道望修为初。此在彼先故名初也。照胜义谛者。证法性如二空所显真胜义故。一相平等者。如智不二即一相平等。非相无相者。无能所相即非相无相。从此第三明所断障。

经。断诸无明灭三界贪未来无量生死永不生故。

解曰。断诸无明者。谓二障中分别起者。无明不一故名为诸。虽举无明执障皆断。无明为本执障所依。但断无明余皆随断故偏举也。灭三界贪者此修断也。谓贪烦恼与无明俱障施度。增入初地时谓贪粗重即永断故。未来无量生死永不生故者。谓分别惑所造十恶及诸善业感彼恶趣。北俱卢洲长寿天等无量生死。入初地时永不生故。如金光明第四。断二无明。一执著有相我法无明。谓二障中著有相者。二执为本言我法故。即同此中断诸无明。二怖畏生死恶趣无明。谓感恶趣诸业果等。即同此中未来无量生死。然此三中前后见惑。贪为修惑。显此三种皆永断故。断差别者。谓初无明自性断故。次三界贪檀行离系缘缚断故。无量生死因果皆无不生断故。前二择灭后非择灭所证真如即无为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三。初明修悲智。次明智一异。后明修智愿。初明悲智文分为三。一总标悲智。二明修胜行。三依地辨德。且初第一总标悲智。

经。大悲为首起诸大愿于方便智念念修习无量胜行。

解曰。大悲为首者利他本故。起诸大愿者行所依故。由行与愿牙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于方便智者达俗智也。如十地经云。大悲为首智慧增上方便善巧所摄诸智。准彼经者。显依悲智。念念修习自利利他无量胜行皆善巧故。从此第二明修胜行。文复分二。且初第一遍修诸行。

经。非证非不证一切遍学故。

解曰。言非证者方便智故。非不证者影像故。若依本记。真中有俗故云非证。俗中有真故非不证。一切遍学者。住此地中一无数劫万行庄严遍修学故。如成实论。广学异论遍知意故。如善戒经。遍学五明诸论等故。又等严三十四。十地论第二三广明行矣。从此第二向一切智。

经。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

解曰。言非住者。遍修诸行不住止之。非不住者。于所修行心无散乱常寂静故。向一切智者。所修行愿悉皆趣入一切智故。从此第三依地辨德。于中分四。且初第一魔不能动。

经。行于生死魔不动故。

解曰。行于生死者利生处也。魔不能动者谓四魔也。烦恼.蕴.死及以天魔。如上序品已广分别。如佛地论第一云。初地已上诸大菩萨在净土中离粗四魔无五怖畏。从此第二离诸怖畏。

经。离我我所无怖畏故。

解曰。离我我所者。分别所起已永断故。无怖畏有五。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者死畏。四恶道畏。五大众威德畏。辨五依者。十地论第二去。此五怖畏是初地障。第一二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依身。身者爱憎异故。辨五因者略有二种。一者邪智妄取想见爱著故。二善根微少故。能对治者如十地经及花严云。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身。何况资财。无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无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无死畏故。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无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无大众威德畏故。此总云无怖畏矣从此第三常化众生。

经。无自他相常化众生故。

解曰。无自他相者。得无分别不住相故。常化众生者。如十地经云。又发大愿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悉令永断一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道。尽未来际无休息故即常化矣。从此第四生诸净土。

经。自在愿力生诸净土故。

解曰。自在愿力者。愿由行力得自在故。生诸净土者。所谓诸佛受用土故。然此菩萨自受用土与诸佛土处无有异。体别如前。此受用土体状如何。依何乘路即得生故。如佛地经论第一云。诸佛净土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睹。诸大菩萨众所云集。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此经上云修三脱门。今此又云自在愿力。显愿由行得自在故。依彼乘路而得生故。何以知彼此地生耶。彼论解云。他受用土地上菩萨乃得生故。从此第二明智一异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根本智。

经。善男子此初觉智非如非智非有非无无有二相。

解曰。此初觉智者入地智也。觉谓觉照即证真智。非如非智者境智俱空故。非有非无者有无俱寂故。无有二相者能所两亡故。即六七识观察平等。此二智品最初起故。从此第二明方便智。

经。方便妙用非倒非住非动非静。

解曰。方便妙用者达俗智也。体具四德故云妙用。非倒者虽带相缘不颠倒故。非住者万行皆修非住一故。非动者缘前如智不散动故。非静者乘大智悲修无住故。又初异外道。次异凡天。动静二种异于二乘。彼无此智不同此故。从此第三二智一异。

经。二利自在如水与波非一非异智起诸波罗蜜多亦非一异。

解曰。二利自在者。真智自利方便利地。于此二利作用自在。如水与波者举喻释成。水喻本智波喻后智。此二作用如波水故。非一非异者由动静异故非一也。离水无波故非异也。即是二智非一异义。智起诸波罗蜜多亦非一异者。依智起行行与智俱。亦如水波非一异故。从此第三明修智愿。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所修行。

经。于四阿僧祇劫满足修习万万行愿。

解曰。四阿僧祇者。于前三上加一劫故。修习等者。此中修行与贤异者。准瑜伽云。初无数劫名波罗蜜多。于一行中修一行故。第二无数劫名近波罗蜜多。于一行中修一切行故。第三无数劫名大波罗蜜多。一切行中修一切行故。深密第四唯识第九亦同说故。今此修习即第二劫。故与贤位有其异矣。从此第二明智愿力。

经。此地菩萨无三界业习更不造新由随智力以愿生故。

解曰。无三界业习者业者行也。习谓习气通种现也。见所断者皆已无故。更不造新者。迷理无明转新发业。既已断故更不造新。从此已后乃至十地所修行愿皆不招生。由初入地无明断故。若尔后地无明与前何别。地上菩萨现贪嗔等。岂非业耶。答后自无明唯俱生惑。虽有不起。非发业故。又诸菩萨所化有情种种性欲化缘不一。由大悲力故现贪嗔。如花严六十八婆须蜜女六十六无厌足王。一一皆得无量三昧。岂如所见同不善故。若尔地上胜报彼应无因。此亦不然。谓由地前资粮等位无明发行以为因故。由随智力以愿生故者。西方诸师自有两解。有说。渐悟及智增者。续生烦恼发润永断。于三界内无分段生。十王果报由随智力无漏定愿受变易生。不尔十王彼应无故。若界外生非凡境者。诸佛菩萨应非见故。有说。彼有论师名调伏光。依解深密作如是说。一类顿悟悲增上者。地前熏习感胜身因留事惑种。随智愿力润彼生故。八地已上唯变化生。随定散地皆得见矣。故七地前十王果等皆实生故。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念念常行檀波罗蜜多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广大清净善能安住饶益众生。

解曰。念念常行者。十度之中檀度偏增。财法无畏圆满修故。余非不修随力分故。布施等者。广大修习皆清净故。如十地论与此少别。彼第三云。以二摄法摄取众生。所谓布施爱语二也。后之二摄但信解力行未通达。善能安住等结圆满也。从此第五明离垢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离垢地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最胜寂灭断嗔等习。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经云。二地菩萨是相先现。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无量无边种种妙色清净珍宝庄严之具菩萨悉见。离垢地者。诸微细垢犯戒过失皆得清净名无垢故。四无量心者。谓于此地断嗔等习故。四无量与入地心相应起也。最胜寂灭者所证如也。此同摄论证最胜如。谓具无边胜功德故。断嗔等习者明所断也。习谓习气此有二义一者嗔等烦恼种子。二者嗔等所熏粗重无堪任性。等亦二义。一者等彼忿恚害等诸随烦恼。二者等彼俱所知障所断无明。此复有二。如金光明云。一者微细学处误犯无明。即此地俱生一分。二者发起种种业行无明。即彼所起误犯三业此无明等皆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皆永断故。断差别者。此俱嗔等但断粗重无堪任性不断种故。以嗔等种是修所断唯识第十说。修所断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于十地中不别断种。至金刚定一切顿断。问此所知障与嗔粗重二类不同。为俱断否。答明所断者。二类虽殊非离障外别起无间断嗔粗重。此无始来与所知障俱所知障为本。以无间道断本障故。嗔粗重性与所知障粗重性。解脱道中俱时舍故。断时别者。无间道起障种已无。而未舍彼无堪任性。为舍此故起解脱道。解脱道起非唯为此。及证此品择灭无为。即无堪任性与无间道俱灭证无为。得与解脱道俱生。于十地中所断二障断种断习及能断道无间解脱。准此悉矣。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二。且初第一修十善行。

经。修一切行所谓远离杀害不与不取心无染欲得真实语得和合语得柔软语得调伏语常行舍心常起慈心住正直心。

解曰。修一切行者此总标也。所谓已下明十善也。初三身业离杀盗淫。次四口业远离虚诳离间粗恶杂秽语故。后三意业离贪嗔痴不善根故。谓此菩萨戒度圆满三业清净具十善故。辨此体者。有宗七色三心所故。经部唯思运身发语审虑决定作动三故。大乘亦思假亦色故。辨差别者。如十地经论第四云。十善业道集因缘故则生人中至有顶处。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与智慧观和合修行。其心狭劣故。厌畏三界故。远离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证十力故。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成就故。此即具明诸趣诸乘乃至佛果皆由十善。有斯异故。与此相违十不善果有其三种异熟果者。彼经次云。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由此故生三恶趣。故等流果者若生人中。杀有二果。短命多病。盗有二果。贫穷失财不得自在。淫有二果。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虚诳二果。多被诽谤为他所诳。离间二果。眷属乖离亲族弊恶。粗恶二果常闻恶声言多诤讼。杂秽二果。言无人受语不明了。贪欲二果。心不知足多欲无厌。嗔恚二果。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又常被他之所恼害。邪见二果。生邪见家其心谄曲。此即人中等流果故。增上果者如婆沙云。身无光泽常遭霜雹。身多尘垢口恒臭秽。时候改变由多荆确。居处险曲感外果少。果多辛辣果少或无此。即人中增上果故。彼经结云。十不善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故当远离。以十善道为法园苑。常自安住亦劝他故。从此第二离过修行。

经。寂静纯善离破戒垢行大慈观念念现前。

解曰。寂静纯善者。三业寂静离諠动故。十善无杂即纯善故。离破戒垢者行清净故。行大慈观者获胜定故。念念现前者无间断故。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五阿僧祇劫具足清净戒波罗蜜多志意勇猛永离诸染。

解曰。五阿僧祇者。于前四上加一劫故。具足等者。戒度偏增余随分故。志意勇猛者行无退故。永离诸染者清净圆满。从此第六明发光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发光地菩萨摩诃萨住无分别灭无明闇。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三地菩萨是相先现。自身勇健甲伏庄严。一切怨贼皆能推伏。菩萨悉见也。发光地者。无量智慧三昧光明不可倾动。无能摧伏。闻持陀罗尼以为根本。名发光地。住无分别者。谓即入地无分别智也。但明能证智。必有所证如准唯识论。此地菩萨证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谓由此地所得三慧照大乘法。证此教法根本真如。灭无明闇者明断障也。谓入此地断闇钝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障彼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如金光明云。有二无明。一者未得今得爱者无明。谓障胜定及修慧者。爱谓烦恼。与无明俱。俱能障也。二能障殊胜总持无明。谓障总持闻思慧者。梵云陀罗尼此云总持。念慧为体。依地持论。有其四种。一者法持持名句文。二者义持持所诠义。三者词无碍解。四者辨才无断。由得忍智故。于此四总持不忘。此地于法至求无倦。如十地论第五云。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投身直过求佛所说一句法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显得三明。

经。于无相忍而得三明悉知三世无来无去。

解曰。于无相忍者。智缘无相名无相忍也。而得三明者。一宿住智明。二死生智明。三漏尽智明。广如前解。悉知三世无来无去者。由此三明初知过去次知未来后知现在。了知三世达彼体空无来去矣。从此第二明所修定。

经。依四静虑四无色定无分别智次第随顺。

解曰。依四静虑四无色者。静虑无色如前已解。二界定地地别有八。此差别者。前七各三净味无漏凡圣别故。有顶唯二无无漏故。无分别智者。谓即加行根本后得俱无分别也。次第随顺者后得智也。云何知然。谓加行智引根本故。根本智品证真理故。准于后得种种修行得于八地皆修习故。言随顺者修习义也。从下至上随顺趣入。如俱舍论第二十八修超等至。彼论颂云。二类定顺逆均间次及超至间超为成。于前八地本善等至分为二类。一者有漏二者无漏。往上名顺。还下名逆。同类名均。异类名间。相邻名次。越一为超。至间超为成者。谓观行者修超定时。于有漏八地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无漏七地顺逆均次漏无漏顺逆间次。于有漏地顺逆均超。于无漏地顺逆均超现前数习。名加行满无漏等至。顺逆间超名超定成。此则随顺大般若经菩萨摩诃萨师子频申三摩地集散三摩地。至下当悉。如十地论云。此地菩萨以何义故入禅无色无量神通。为五种众生故。一为禅乐憍慢众生入诸禅故。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入无色定故。三为苦恼众生令安善处永与乐故。应解彼苦令不受故。入诸禅定起慈悲无量故。四为已得解脱众生入喜舍无量故。五为邪归依众生入胜神通令正信故。此地获得不退禅故名三昧地前地。非无此地胜故。然此五中前之四门属此段也。第五神通属次下故。从此第三明得五通。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总标定等。

经。具足胜定得五神通。

解曰。具足胜定者前八定也。于中前四五通所依。得五神通者此总标矣。从此第二别明五通。

经。现身大小隐显自在天眼清净悉见诸趣天耳清净悉闻众声以他心智知众生心宿住能知无量差别。

解曰。于此五中第一三四境唯现在。所现闻知皆现在故。境畔际者如前经云。万佛刹土。第五知过去。如十地经云。如实念知过去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第二知未来。准彼过去义应悉也。又十地论明智见者。四通明智第五明见。然十地经列五通者。一者神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天眼通。依此次第明智见别不同此也。三业异者彼论次云。初一神通身业清净。天耳他心口业清净。宿命死生意业清净。所知异者。初一神通能至众生所运身胜解意速异。天耳智通能知说法音声义故。他心智通随诸言音皆能尽知。依于此义种种异名随众生说。故去来二通尽知众生过去未来所应受化故。释名出体如序品矣。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波罗蜜多得大总持利益安乐。

解曰。六阿僧祇者如前加也。忍波罗蜜者。此度偏增。余非不修。随力分故。得大总持者。四种如前悉圆满故。利益安乐者结利他故。

从此第七明焰慧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焰慧地菩萨摩诃萨修行顺忍无所摄受永断微细身边见故。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四地菩萨是相先现。四方风轮种种妙花悉皆散洒充布地上。菩萨悉见也。焰慧地者。以智慧火烧诸烦恼。增长光明修觉分故。修行顺忍者。第三顺忍中下品忍也。修谓修习行谓进趣。忍名虽通令入此地证真之智名为顺忍。初证此理忍义胜故。无所摄受者所证如也。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永断微细身边见故者所断障也。谓意识俱修断烦恼身边见也。言微细者。此身边见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彼障此地菩提分法。入此地时便永断故。见俱无明为所知障。此有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味著等至喜悦无明。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于净定中生味著故。二者微妙净法爱乐无明。即是此中法爱俱者。言净法者。谓真如法及菩提分法十二分教法。此二无明为所知障。与彼烦恼二爱相应。又二无明从无始来与意识中任运而生身边二见相应而起。今入此地无明断故。二爱二见皆永不行。断种断现准上悉也。然此地中与前异者。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间。今第四地既得无漏菩提分法名出世矣。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标所修行。

经。修习无边菩提分法。

解曰。言修习者如十地论。谓此地中修菩提分行相无边。或所利无边。或即趣向果德无边。名无边也。分者因也亦支分义。趣果果分名分法也。从此第二明菩提分。

经。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具足。

解曰。念处等者。前三各四次二各五次七后八为三十七。列名出体如前序品。此地所修皆无漏故。如十地经修念住勤一一皆云除世贪忧。神足已下尽八正道一一具四。依止厌依止离依心灭依止舍。花严经云回向于舍也。如婆沙云。慧缘苦集名为厌故。能断惑道皆名为离。离烦恼故。灭谓惑无灭理显故。舍谓大舍寂静住故。广如俱舍论第二十五对法第十具分别也。从此第三明所趣果。

经。为欲成就力无所畏不共佛法。

解曰。为趣佛果文易可知。从此第二经申满地。

经。于七阿僧祇劫修习无量精进波罗蜜多远离懈怠普利众生。

解曰。于七阿僧祇者如前加也。言无量者众行广故。习修不退皆精进故。此度偏增余随分故。远离懈怠者障永断故。普利众生者等利他故。从此第八明难胜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难胜地菩萨摩诃萨以四无畏随顺真如清净平等无差别相断随小乘乐求涅槃。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五地菩萨是相先现。有妙宝女。宝实璎珞周遍严身。首冠名花以为其饰。菩萨悉见也。难胜地者。修行方便胜智自在能得难得名难胜地。以四无畏者。此有二种。一者佛果四无畏。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障道无畏。四出苦道无畏。如常分别。二者菩萨四无畏。一闻持无畏。二解脱无畏。三处众无畏。四答难无畏。如前已解。若后四种希转增进广行利乐。加行引发入此地故。若前四种由此地中能证之智所断之障。知诸地中障道出道分同果故名无畏也。随顺真如者如十地论第八云。随顺平等真如法故。准彼论者。谓能证智随顺平等证真如理中品顺忍也。清净平等无差别相者所证如也。染净平等体无差别。非如眼等有差别故。断随小乘乐求涅槃者所断障也。谓前地中修菩提分虽得无漏。由所知障令善心等而有欣厌。同小乘等厌背生死欣求涅槃。此有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欲背生死无明。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者希趣涅槃无明。即是此中乐涅槃者。此二无明障于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永断故。从此第三住地修行。于中分三。初明观诸谛。次明习技艺。后明出障道。且初第一明观诸谛。

经。集诸功德具观诸谛此苦圣谛集灭道谛世俗胜义观无量谛。

解曰。集诸功德者积集无量行愿功德也。如十地论第七云。修习菩提心得大愿力故。不疲倦心慈悲不舍众生故。得善根力修习功德智慧行故。不舍众生力不休息诸行故。正修行力起方便善巧故。无厌足力照见上上地故。得他胜力正受如来加护故。自得胜力得念定慧故。然此八中总有四对。初二二利后二自他广明。此地集诸德也。具观诸谛者标所观也。此苦等谛观无量者。四谛二谛具摄真俗境无量故。能证之智解无量故。从此第二明习技艺文复分二。且初第一明习技艺。

经。为利众生习诸伎艺文字医方赞咏戏笑工巧咒术外道异论吉凶占相一无错谬。

解曰。为利众生习诸伎艺者标利他也。技术业艺有无别故。文字者书记故。医方者救疗故。赞咏者文辞故。戏笑者歌乐故。工巧者雕镂等故。咒术者隐显等故。外道异论者十六异论故。吉凶占相者。占谓卜噬相谓候貌。或于梦寐或于列宿皆善占相能知吉凶无错谬故。从此第二明趣菩提。

经。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菩提。

解曰。开此示彼。余文易了。从此第三明出障道。

经。知诸地中出道障道。

解曰。知诸地中者。谓知诸地障道出道入住满心皆悉了矣。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八阿僧祇劫常修三昧开发诸行。

解曰。于八阿僧祇劫者如前加也。常修三昧者。禅度偏增余随力分。依定开发诸行愿故。从此第九明现前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现前地菩萨摩诃萨得上顺忍住三脱门能尽三界集因集业粗现行相。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六地菩萨是相先现。七宝花池有四阶道。金砂遍布清净无秽。八功德水皆悉盈满。嗢钵罗花.波头摩花.分头花.芬陀利花随处庄严。于花池所游戏快乐清凉无比。菩萨悉见也。现前地者。行法相续了了显现无相思惟悉现前故。得上顺忍者。明能证智。上品忍也。住三脱门者如十地论第八云。欲入第六地。得一切法自性无相平等故。准彼即显证三脱门平等真理也。如唯识论。此地所证。无染净如本性。无染非后净故。能尽三界等者所断障也。能尽即是断尽义也。言三界者明所依也。集因者俱生烦恼及识种也。集业者福非福等诸业种也。皆是集论分段因故。粗现行相者所知障也。谓由前地观于四谛二染二净执有染净粗相现行。障于六地无染净道。谓此无明有其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观行流转无明。即是此中执有染者。二者粗相现前无明。即是此中执有净者。取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入此地时彼二无明及集因集业俱永断故断彼种现。准前悉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缘生观。

经大悲增上观诸生死无明闇覆业集识种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皆由著我解曰。大悲增上观诸生死者。先起大悲利生增上。观诸世间受生死故。如十地经云。世间受身生处差别皆以著我。若离于我则无生等。无明闇覆者。发业无明速闇为性。覆真实理生死本故。业习者。业谓非福福不动行。习谓熏习也。识种者总报识种于结生位种生现故。名色者。初结生位非色四蕴总立为名。羯逻蓝等名之为色。合此二种为名色故。六处者名色增长有明等生六根处故。触谓触对。根境识三和合生故。受谓领纳。因触生故。然识等五约位以明。此之五果种种唯无记。随业所生起必俱故。爱谓润惑。受增名取。业等六种增长名有。有当果故。随于诸趣蕴起名生。衰变名老。灭坏名死。言等者等彼忧悲苦恼也。亦显缘起长劫轮回治道未生恒无尽故。皆由著我者。菩萨观彼长劫轮回由有我故生死不断。从此第二三脱门观。

经。无明业果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不二故。

解曰。无明业果者。无明爱取三是无明。行有两支此二通业。识等五支及生老死七支是果。二世皆不违经。随应悉故。若以本末明因果者。十二支中无明爱取体是烦恼为业苦本。三唯是因。生老死支体是异熟业惑之果。二唯是果。行有识等乃具二义。生死之因烦恼之果。亦因亦果故。瑜伽第十云。三唯是因二唯是果余之七支通因果故。若以等起明因果者。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十二支中无明唯因。老死唯果。余望前后亦因亦果故。瑜伽第十云。初一唯因后一唯果余通二故。非有非无者空解脱门也。观前缘生我法非有实性非无。如十地论第八云。如是观察因缘法已无我作者。自性空离得空解脱门。一相无相者。无相解脱门也。彼论次云。观彼有支自性灭故。如是不见少法相故得无相解脱门。而不二故者无愿解脱门也。彼论次云。见因缘法无少法相可生愿乐。唯除大悲教化众生得无愿解脱门。此即显示无愿与悲境不二故。又非有故非无故一相无相故知。次即空无愿无相也。而不二故者。以三脱门观缘生法境唯一相而不二故。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九阿僧祇劫行百万空无相无愿三昧得一切般若波罗蜜多无边光照。

解曰。九阿僧祇者如前加也。行百万等者如十地经。于三三昧门一一各得百千万三昧现前。大同此也。得一切般若等者。得谓证得又亦获也。慧度偏增余随分也。无边光照者。达空达有皆无边矣。从此第十明远行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远行地菩萨摩诃萨修无生忍证法无别断诸业果细现行相。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七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菩萨前有诸众生应堕地狱。以菩萨力便得不堕。无有损伤亦无恐怖也。远行地者。无漏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修行故。修无生忍者。五中第四明能证智。下品忍也。证法无别者明所证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断诸业果者明所断也。地前所感分段业果极至此地皆永断故。细现行相者所知障也。执有生灭细相现行能障此地妙无相道。此有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微细诸相现行无明。即是此中执有生者。谓取流转细生相故二者作意欣乐无相无明。即是此中执有灭者。谓取还灭细灭相故。由此二故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胜行。入此地时彼等永断故。于无相不专勤求。即于空中起有胜行。冥真俗境合本后智。少用功力即能超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明灭定行。

经。住于灭定起殊胜行虽常寂灭广化众生。

解曰。住于灭定者所得定也。十地第九云寂灭定。余论皆名灭尽定也。大般若云灭想受定。释此名者。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故名灭尽。命身安和故亦名定。灭尽之定依主得名。出此体者。依彼所灭不恒行识二十二法及恒行识有覆心所灭十二法种子为体。依大小乘假实异故。明所依者。此定加行由心息想作意为先。初修之时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虽属有顶是无漏故。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定所引发故。明得人者。三乘无学及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准在人中此定初起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后上二界亦得现前。如大般若三百五十云。菩萨摩诃萨师子频申三摩地者。入初静虑次第往上乃至灭想受定。彼复下入初静虑名频申定。若菩萨摩诃萨集散三摩地者。如超等至从一切地心入灭想受定。于一切地心出名集散故。今此菩萨于灭尽定入出自在起殊胜行故。十地论第九引经云。从第六地能入灭定。今住此地于念念中能入寂灭而不证灭。毕竟成就不可思议。身口意业行实际行。虽常寂灭广化众生者。谓此菩萨第六识全第七一分住彼定中。虽常寂灭第七智品起三业事广化众生故。十地论云。行实际行而不证灭。不舍有情即广化故。从此第二明示现行。

经。示入声闻常随佛智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随顺世间而常出世。

解曰。示入声闻者。现入小乘不同于彼但求自度。广利有情随佛智故。如十地经。亦云示同辟支佛达佛境界故。示同外道者著诸见也。同众魔者乐生死也。随顺世间者。世间凡夫染著颠倒。菩萨示现皆同彼等。常修出世亦命彼等皆得出世。同类化矣。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十阿僧祇劫行百万三昧善巧方便广宣法藏一切庄严皆得圆满。

解曰。十阿僧祇者如前加也。行百万三昧者如十地论云。菩萨住此第七地能入百千万菩萨三昧门净治此地故。善巧方便者此偏增故。广宣法藏者利乐地故。一切庄严者。悲智行愿以自庄严悉圆满故。从此第十一明不动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不动地菩萨摩诃萨住无生忍体无增减断诸功用。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八地菩萨是相先现。于身两边有师子王以为卫护。一切众兽悉皆怖畏。菩萨悉见也。言不动者。无相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动故。住无生忍者明能证智。中品忍也。体无增减者明所证也。体谓证会或即真如是诸法体性也。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有增减故。断诸功用者所断障也。言功用者加行义也。谓由功用令无相观不任运起。通前辨者。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此地中无功用道。彼功用体有二无明。如金光明云。一者于无相观功用无明。谓无相中未得自在。要由功用方得起故。二者执相自在无明。谓执相故令于相中不得。亦摄土相一分故。云何为相。谓示现身相及净土相皆名相故。彼二无明入此地时便永断故。由彼永断故此中得二自在。此地以上纯无漏道常任运起。三界烦恼永不现行。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二。初身心不起后诸佛加持。初中复二。且初第一无身心相。

经。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

解曰。言心心者前后之心或心心所也。言寂灭者明证理也。无身心相者。若身若心无所施作寂不动故。上句明心下句明相是二别故。犹如虚空者喻总明也。如花严云。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无所取著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各别明故。从此第二明不起心。

经。此菩萨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

解曰。明此菩萨佛大悲心趣菩提心求涅槃心此等诸心尚皆不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从此第二诸佛加持。于中分二。且初第一诸佛加持。

经。由本愿故诸佛加持。

解曰。由本愿故者。由此菩萨本胜愿也。谓此地中入无相海身心寂灭若无胜愿永不起故。诸佛加持者。唯有诸佛加护摄持即能起心趣无上故。如花严三十八十地论第十俱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与如来智。申其七劝。今依花严明七劝者。一者应趣果德劝。经云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劝进求故。二者愍念众生劝。经云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劝令化故。三者令忆本誓劝。经云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劝满本愿故。四者诃同二乘劝。经云又善男子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劝双修故。五者指事令成劝。经云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音声亦无有量。汝今宜应成就此法。劝修成故。六者勿生止足劝。经云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善男子如来法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劝遍修故。十地论解云。无量入者法门差别故。无量转者依上上不断差别故。谓修前二后后地中至究竟位皆不断故。七者悉应通达劝。经云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劝遍知故。说七劝已彼经结云。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即是此中加持义故。从此第二明起化利。

经。能一念顷而起智业双照平等以十力智遍不可说大千世界随诸众生普皆利乐。

解曰。能一念顷者。蒙诫劝已一刹那也。而起智业者利生业也。双照平等者。真俗双照利行平等。以十力智者。分同诸佛十力智也。遍不可说大千世界者。即前经云。百万微尘数佛刹也。随诸众生者。现随类身当根利乐也。如花严云。于一念顷所生智业。从初发心乃至七地所修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亦不及一。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于未至。设经百岁亦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千阿僧祇劫满足百万大愿心心趣入一切种一切智智。

解曰。于千阿僧祇劫者越前数也。如前瑜伽三无数劫。此地初入第三劫故与前异故。虽上下文数有多少。三劫所经时无异故。满足百万大愿者。行愿相资故云满足。愿度偏增余随分故。心心趣入者无间修。一切种一切智智者。上俗下真。移下智字置于种下。结所趣故。从此第十二明善慧地文三如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善慧地菩萨摩诃萨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证智自在断无碍障。

解曰。明入地者如金光明云。九地菩萨是相先现。转轮圣王无量亿众围绕供养。顶上白盖无量众宝之所庄严。菩萨悉见也。善慧地者。说一切法种种差别皆得自在。无患无累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故。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者。明能证智。住上品忍。念念寂灭无相为相。证智自在者所证如也。由证真如智得自在。谓若此地证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断无碍障者明所断障。此地菩萨得无碍解。由障障彼名无碍障。此障无明有其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于所说义及名句文此二无碍未善巧无明。言所说者义无碍也。名句文者法无碍也。此二各有无量差别名为无量。于此二种未得善巧故。二者于词辨才不随意无明词。谓无碍辨才无碍由无明故不得随意故。二无明障于此地。四无碍解不得自在。入九地时便永断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二。初明无碍解后明利众生。初中复二。且初第一明护法藏。

经。具大神通修力无畏善能守护诸佛法藏。

解曰。具大神通者明已得也。修力无畏者明修习也。善能守护诸佛法藏者。四无碍解为佛法藏。善能持说即为守护。或于四中得初二种为佛法藏。得后词辨为能守护。如花严云。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善巧智起四无碍。用菩萨言词而演说也。准彼经意。十二分教为佛法藏。具二利行为能守护起四无碍利乐事故。从此第二明无碍解。

经。得无碍解法义词辨演说正法无断无尽。

解曰。得无碍解者。至此地中获无碍智名为得也。如摄大乘论无性释云。四无碍解通以定慧及彼相应心心所法以为自性。法义词辨者。法者知诸法自相也。义者知诸法差别相也。词者无错谬说也。辨者无断尽说也。如十地论第十一云口业成就也。四无碍境界者。一法体。二法境界体。三正得与众生。四正求与无量门。初法体者。远离二边生法所摄如色碍相如是等也。法境界体者。彼远离二边生法所摄中如实智境界。菩萨如彼生法所摄智境界中住。如前色等。何者是色谓眼色等虚妄分别也。正得与众生者。于彼如实智境界中。随他所喜言说正知。随他言说正知而与也。正求与无量门者。于彼随他所喜言说。正知无量种种义语。随知而与。彼论依经广解。大精繁故略也。演说正法无断尽者辨无碍也。此有七种如前解矣。从此第二明利众生。

经。一刹那顷于不可说诸世界中随诸众生所有问难一音解释普令欢喜。

解曰。随诸众生者人天等趣。所有问难者。各随言音种种名义所申问难也。一音解释者。能解者词辨二也。所解者法义二也。普令欢喜者。随其种性利中钝根。普皆摄益令欢喜故。如十地经云。此菩萨于一佛所。以十阿僧祇百千陀罗尼门听受其法。于余无量无边诸佛亦复如是。此菩萨于一念间。若一大千界若二三四十百千万亿世界若十亿百亿千万亿那由他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于一念间一时问难。菩萨于一念间但以一音皆令开解。即于一名句字中说一切名句字。于一义中说一切义。一方音声中现一切音声。于一法义中皆应根宜演说无尽名无碍解。从此第三结申满地。

经。于万阿僧祇劫能现百万恒河沙等诸佛神力无尽法藏利益圆满。

解曰。于万阿僧祇者。所经时劫越前量故。能现百万等者。能现此等诸佛神力明神通也。然此菩萨十度之中力度偏增。无尽法藏者四无碍解广利乐故。从此第十三明法云地。于中分三。初标入地相。次住地修行。后结申满位。且初第一标入地相。

经。复次法云地菩萨摩诃萨无量智慧思惟观察从发信心经百万阿僧祇劫广集无量助道法增长无边大福智证业自在断神通障。

解曰。明入地者金光明云。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悉皆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绕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也。法云地者。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皆能遍满覆一切故。法云两字如智别故。唯识论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法云俱智所遍如也。无量智慧思惟观察者。此即加行遍观察也。从发信心者举最初也。经百万阿僧祇劫者。至九地满所经时也。广集无量助道法者。助已修习一切行愿助道之法也。增长无边大福智者。明已增长广大福智。如是观察引能证智证寂灭忍入此地也。证业自在者明所证也。证者能证也。业自在者所证如也谓此地中证此真如。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虽十地中真如无别。随能证行假立名故。断神通障者所断障也。神通障者就胜立名。通障此地令于诸法不得自在。亦障此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此有二种如金光明云。一者于大神通未得自在变现无明。即是此中障所起事业者。此中应云于大神通变现未得自在无明。文则顺故。二者微细秘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即是此中障大法智云及所含藏者。由二无明障神通等。入此地时便永断故。从此第二住地修行。于中分三。且初第一明利他行。

经。于一念顷能遍十方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国土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普令修习波罗蜜多。

解曰。于一念顷等者。明能化时所遍国土所化有情当根摄益。随一味法各修习故。从此第二明修转依。

经。入佛行处力无所畏随顺如来寂灭转依。

解曰。入佛行处力无所畏者。入谓证也或趣入也。证真利乐佛行处也。力无畏等不共功德皆趣入故。随顺如来寂灭转依者。修习果位所转依也。转谓转易依谓所依。易劣得胜转依义故。然彼位别。如唯识论略有六种。一损力益能转。在三贤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渐伏现行名为转也。二通达转。谓在初地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三修习转。谓通十地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尽未来利乐无尽。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无胜堪能名下劣转。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有胜堪能名广大转。今第三位已超前二第五下劣。习种已超趣第四六。是所随顺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如彼第十广分别故。从此第三明伏灭顿渐。于中分二。初明伏灭殊后明见顿渐。初中复三。且初第一总标伏位。

经。善男子从初习忍至金刚定皆名为伏一切烦恼。

解曰。从初习忍者举其最初。至金刚定者举其最后。标陈初后明其伏也。所言伏者如余文中。世道名伏伏烦恼现。圣道名断断烦恼种。此地伏者合前二道俱名为伏。于伏忍位以世道伏。金刚定前以圣道伏。所谓二障粗品虽无。彼微细者种由未断故说为伏。如起信论断转识前枝末无明亦合名断。望本不觉故名伏也。如本记云。从初十信至金刚定。未断阿赖耶识。一刹那在故说为伏一切烦恼。从此第二别明断灭。

经。无相信忍照胜义谛灭诸烦恼生解脱智。

解曰。无相信忍者。谓入初地真见道也。智证真如故云无相。初信忍也照胜义谛者谓证如也。灭诸烦恼者。分别二障故名为诸。体俱无明通名烦恼。见道初断故名为灭。前望俱生故总名伏。此据分别当体灭也。生解脱智者。谓法空观生妙观察平等智品名解脱智。又即起信论中法身菩萨始觉位也。从此第三明究竟灭。

经。渐渐伏灭以生灭心得无生灭此心若灭即无明灭。

解曰。此有二义。有说。渐渐伏灭者。依唯识第十。修所断中烦恼即伏。所知即灭。于十地中地地皆示故言渐渐。且烦恼障所有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已上皆能伏尽。随于诸地智障相应。如初地贪二地嗔等。地地伏故。此障种子至金刚定一切顿断。若所知障所有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断尽。八地已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此障种子于十地中渐次断灭。至金刚定方永断尽。二障伏灭有此异故。以生灭心者能证智也。得无生灭者所证如也。此心若灭即无明灭者。此集起心即第八识无明习气恒依此心心无漏位有漏识灭。彼无明种皆已灭故。有说。渐渐伏灭者。依起信论。从末向本。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业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相似觉位觉于念异念无异相舍粗分别名渐渐伏。初地已上法身菩萨。随分觉于念住。念无住相名渐渐灭。通说名为渐渐伏灭。以生灭心得无生灭者。以随分觉生灭之心修证不已。得至究竟无生灭故。此心若灭即无明灭者。如菩萨地尽。等觉位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满足方便即方便道。一念相应即无间道。觉心初相。即业相心因本无明业相动念业相心灭即无明灭。前唯约圣后亦通贤。互有广略不相违故。从此第二明见顿渐。

经。金刚定前所有知见皆不名见唯佛顿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见而得名见。

解曰。金刚定前者等觉已前也。所有知见者。证真达俗慧知见也。皆不名见者。智品未具觉解未圆故不名见。唯佛顿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见而得名见者。具四智品觉解圆极故名见也。佛智渐圆云何名顿。泛论渐顿有其四种。一者教渐顿。方便说三直谈大故。二者理渐顿。渐次悟入照实性故。三者行渐顿。二乘回心直往性故。四者果渐顿。前二智品渐次而圆。圆镜智品顿满足故。所证涅槃体非渐顿。从能证智亦不违故。又无上菩提从渐修圆。性净菩提本满足故。今佛果位解理圆极梦想都尽。觉知自心本不流动。今无所静常自一心住一如床。如金鼓经梦中渡河至彼岸竟即斯见也。从此第三结申满位文复分二。初明等觉后明佛果。初中复二。且初第一明等觉位。

经。善男子金刚三昧现在前时而亦未能等无等等。

解曰。然于等觉有初后位。此后位也。谓此菩萨住第四禅大自在宫有妙净土。如佛地论第一云。十地菩萨自心所变净土有二。若第八识所变净土。是有漏识相分摄故。虽无漏善力所资薰。其相净妙是苦谛摄。若随后得无漏心变净土影像。是无漏故从无漏善种子而生。体是无漏道谛所摄。居此土中所修觉者。如璎珞经云。等觉菩萨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化现也。自此已前明等觉位所修行也。将成正觉起金刚三昧者。如十地论第十二。花严经三十九皆云。菩萨摩诃萨入受职地已得百万阿僧祇三昧。皆现在前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有大宝莲花忽然出生。其花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恒放光明普照法界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花以为眷属。尔时菩萨其身殊妙坐此花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花之上周匝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此大菩萨并其眷属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此大菩萨足下放光照诸地狱。膝轮放光照诸畜生。齐轮放光照阎罗界。两胁放光照诸人趣。两手放光照天及修罗。两肩放光普照声闻。项背放光照辟支佛。面门放光照初发心乃至九地菩萨。眉间放光普照十方受职菩萨。顶上放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道场。右绕十匝住虚空中。成光明网雨庄严具以为供养。复绕十匝从诸如来足下而入。尔时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某菩萨摩诃萨到受职位。彼诸菩萨皆来观察。即各获得十千三昧。一切诸佛眉间出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绕十匝示现佛事。而来至此菩萨会上。周匝右绕示现种种庄严事已。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得先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如转轮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王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网幔幢幡散花奏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广如彼故。然金刚三昧现在前时者。即前经云得先未得百万三昧中最后三昧也。依此胜定起无间道断微细障。此有二义。有说。此断第十一地如来地障。有二无明如金光明云。一者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者极细烦恼粗重无明。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此二无明障于佛地。无间道时此断舍故本识种现。许异时者此舍种故。若同时者此未舍故。有说。断者如起信论。唯心相灭非心体灭。灭者断也。自相心体举体为彼无明所起。乃是激静令动。非谓辨无令有心之动因即是无明起为业相。今等觉位断本无明。无明尽时动相随灭。但灭心相不灭心体。此二别者。前断转识后断本识。合取两文义符顺故。而亦未能等无等等者。此位由劣未能等佛。佛超此位故名无等。佛佛道齐名等等故。从此第二举喻释成。

经。譬如有人登大高台普观一切无不斯了。

解曰登高台者显居顶也。菩萨位极如彼顶故。从此第二明佛果位。

经。若解脱位一相无相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满功德藏住如来位。

解曰。若解脱等者此有二义。前师解云。解脱道也。本识种现及劣无漏与微细障所断所弃无间解脱如前悉故。如佛地论第三云。四智心品何位得者。大圆镜智种虽本有。此解脱位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平等智品一初地现行后后地中修令增长。法空智果恒常现有漏心时即便间断。乃至等觉最后之心尽未来际常无间断。如有漏位本识恒俱。无漏立中常无断故。妙观察智亦初现行。从此已后渐修增长乃至佛果若入灭定亦不行故成所作智。有说。初地皆得现行。如实义者。佛果方起有漏五根发无漏识未曾见故。于佛果位容间断故。言一相者。即净法界一真相故。言无相者。四智心品随应证如常无相故。无生无灭者。证如之智体虽相续。常与如合无间断故。同真际者智等如故。等法性者不变易故。满功德藏者。有为功德满智德身。无为功德性自满故。住如来位者满之地也。身差别者。所证真理即自性身。能证四智自受用身虽果位中无能所别。五法性类属二身故。流出功德。利他二身地前地上粗细异故。大悲愿力平等无二。随类所见胜劣不等。与自二身非即非离。广如彼故。后师解脱同前。言一相者。前无间道灭本无明。今解脱道心归本源。同一相故。言无相者众相无故。无生无灭者。智冥真理无生灭故。同真际者动相灭故。等法性者智等如故。满功德藏者神解体圆。住如来位者寂不动故。身差别者。一者体大。真体遍故。二者相大。性德圆故。三者用大。遍法界动而常寂非即离故。前遣定一后遣定异。牙相影显不相违故。此上总是第十三法师结申满位。虽明佛果故不别开。同三贤中申后位故。从此第二结申受持。于此分二。初结申信解。且初第一结申受持。

经。善男子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受持解说皆往十方诸佛刹土利安有情通达实相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解曰。如是等者结总上也。受持解说往诸佛刹。利乐比佛胜劣悬殊。化利分同云无异矣。从此第二结申信解。于中分二。初长行显示后说偈重明。且初第一长行显示。

经。善男子十方法界一切如来皆依此门而得成佛若言越此得成佛者是魔所说非是佛说是故汝等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解曰。皆依此门者彰同修也。若言越此等非佛说也。是故等者劝生正解。知见等者如智论云。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信解也。以三摩提作用自在解内攀缘。由有影像彼名胜解。从此第二说偈重明。于中分二。且初第一标佛说偈。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