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四(之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上)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第七地者。六门同上。

一释名者。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

二所治者。依地论文。细相习障。若依摄论。粗相行无明。此文在六地。又有两无明。一微细相行起无明。即迷俗也。二一向无相思惟方便。即迷真也。及二业障有一报障因缘生死。

三所显者。种种法无别义。

四所成者。成方便波罗蜜。

五所得果者。达种种法无别功德。得一切相灭。恒住无相果。

六释文者。经文有三。初偈赞生后。二明地体。三偈颂结前。初有十四偈。初十三大众三业供养。次一解脱请。初文有二。初十二正赞请。次一结供养摄行入上位。初文分二。初三偈诸天总修三业供养。身口意三请也。次九偈是别。别中有三。初一当处天王供养。次有一半明余天王欲闻法益。次六偈半明天女等承力叹佛三业胜用。二偈半身也。次一口。次三意也。二辨地体中。大判为五。一乐无作行对治差别。治前地乐空心。二彼障对治差别。治此地有相心。三双行差别行成相也。四前上地胜差别校量也。五彼果差别纯熟也。乐无作中经有三。初总生起。二正释。三结利益。第二文有二十句。摄为十对。一一对中。皆初明其境界无量。后句明佛无量德业。亦可初句为空中方便智。后句为有中殊胜行也。又论文云。有四障如五地说者。取彼不恼生事安乐生事。怜愍故出渐令入法。对四化行说四障也。又书论等四障如论耳。余文如论。就彼障对治修行胜文。经中有二。一明菩萨观解方便。此方便中论有六问。初问所益生。二问所依世界。三问何慧者。其法界法中两句难可别问。故就能知智慧以问。四以何心者。问根心也。五以何行者。问起行心也。至下解中合举。辨之有通二义故耳。六问所乘也。二菩萨如是下正明修行也。有五句。初所标。二辨意。三明分齐。四出体。五成对治义也。双行文中有四。一二行双无间。二信胜。三能作大义。此文有四。初立。二责。三略答。四广辨。四菩提分差别。此中经文脱四家一句。余文如论。彼前上胜文有二。一胜前六地。二何以故下明胜上胜上三地。前中先略辨相成解脱月问。二金刚藏答。答中初先通对诸地彰此为胜。二何以故下别对诸地显此为胜。此别答有二。初问次答。答中分二。一总次别。二释胜上中有二。一明此地胜过于后。二解脱月下因前所论乘明诸地染净之相。初中分二。初责次答。答内分三。初法次喻后合。余文可知。二乘明染净中有二。初问次答。答中有二。一通辨。二约七地别明分齐。初通中有三。谓法喻合。三文可知。二别辨文有三。立责答也就彼果胜文中。初一业胜文有三。初总次别三结。此经结文中脱一句。别文有四如论。二三昧胜中。初总次别三总结之。经脱总句。余如论也。三过地胜中。分文有三。一行修善巧故过。二作业广大故过。三行修胜入故过。初中分二。初牒前起后。二别解义。第二过中。初正辨过义。二解脱月下显过分齐。此有二。初问次答。答有三。法喻合也。余文可知。得胜行文有二。初明三昧胜。次发起胜。初文有二。初问次答。答文有法喻合三文。发起胜中。初结前生后。次正明发起胜行。又此论文中总为八句。初一自利行。现身世间是殊胜行。深心涅槃是方便智。下利他中。初三顺凡。次一转小。次二随魔。后一转凡。眷属围绕是殊胜行。心常远离是方便智。诸句例然。愿取有者。为首之化必由愿也。家不断者。示有爱染之事也。远离使者。离使性也。入行者。能转二乘上入佛知。资生行者。示有饮食睡眠等也。退行者。示老病等也。言转行者。转诸凡大烦恼心也。见贪转者。转其见惑也。障碍转者。无明不了名障碍。今转灭也。五明智治之耳。贪转者。转贪结也。菩萨现受胜五欲处而不著。令诸天等舍自所欲故也。地果文中。三果如上。调柔果中文还有四。一调柔行相。二教智净。三别地德。四结地相。调柔行中还初法说次喻后合。法中初多见诸佛。次能练行。后所练净。余文可知。三重颂有二。初明说意。次正偈颂。偈有四十二。分文有七。初九颂无作行。次三彼障对治。次六颂双行。次十一颂前上地胜。次八双行果。次四颂调柔等。次一结叹也。第八地者。此下名出出世善法。因此料简上下诸地一乘三乘人天起信生解渐次同异法门。初地中十愿。是一乘三乘共行法。信等十法。是三乘别行法及人天所依。二地戒行。是三乘小乘人天所依。三地禅定。是三乘小乘人天所习。四地道品等。是三乘小乘所得。五地四谛。是一乘三乘小乘共行法。六地缘生。是一乘三乘小乘共行法。第七地方便双行等。是大乘所行法。八地九地十地。是一乘大乘所习法。此等若望见闻修证通说。即等无别。若约相别论。则有此殊分。又诸地调柔果是行门发趣果是解门。摄报果是报门。愿智果是德用门。亦是一乘三乘共行法。以此准之。十地善巧圆通广摄故得藏名。故崔光云。十地经者。盖是神觉之玄苑。灵慧之妙宅。亿善之基舆。万度之纲统理包群藏之秘。义冠众典之奥。积渐心行。穷忍学之源。崇广住德。极道慧之府故也。今此地中六门同上。初释名者。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地。二所治者。依地论文。于无相有行障。依摄论文。于无相作功用心。无明又有二无明。一于无相作功用。二于相行自在有二业障及一报障有有生死。三所显者。由不增减义。四所成者。成愿波罗蜜。五所得果者。若通达不增减功德。得共诸佛平等威德智慧业果及得法身果。六释文者。大判有三。初偈颂生起二明地体。三以偈结。初有十五偈。初十四诸天菩萨赞请供养。次一解脱请。初十四内初二天王诸天菩萨庆法雨花供佛大众。次十二天女歌叹佛德。此文有三。初一乐供养。次十偈颂赞佛德。次一供已入理观察。第二十偈中有二。初一天女赞佛。次九佛力令菩萨等供具出声赞佛功德及三世间自在。初三偈器世间。次一偈众生世间。次四偈智正觉。次一偈结叹无尽。智正觉文中。初一叹佛口业。次二身业。次一意业。地体有七。一总明方便作集地分。为远方便有二。初总告次释可知。二得净忍行分。近方便。此二俱为趣地前方便。三得胜行分。初入地行。四净佛国土分。五得自在分。此二安住地分。六大胜。七释名分。此二地中满足。余文可知。第二净忍分有十五句有三。初有十句明无生忍。次后四句明其忍净。后一总结。依经不足脱自性无生句及遍一切法相句也。余文如论。胜行分中有二。初胜行。次发起行。初有二。初总后别。别中先法后以喻。法中七句相从为三。初三明此地中境分殊绝。次二正行广大。经中脱修行深一句。次二离障寂灭。喻中从后向前次第喻之。发起胜行内。于中有二。一明此本愿故住诸佛劝发若不与下明劝利益。初明本愿力住。又诸佛下由住劝发。此文有二。一总明诸佛法水中与起智门。二善哉下别明与相依劝能成。第二别中。先叹所得无生忍门。后彰未得劝之修习。此文有七。摄以为二前有六劝举多未作转其住心。后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复前六中分为三对。自利利他。前初对之中。前一明其自德未成。后一显其所化未出。此中经脱一句。第二对中。前一明其化愿未满。后一彰其自德未胜。第三对中。初一明其化业未广。后一彰其自己所得法门未穷。此中经脱一句。余文如论。二明劝利益文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三。一明诸佛与起智门。二于一念下明由劝故起行速疾。三所以者下问答解释。余文如论。国土分中有三。一器世间自在行。二众生世间。三智正觉。初文有二。初总标举。二知世界生下别显之。此文有二。初知法分齐有二。初知次结。初文有五。初知世界生者明随心欲。二知以何业下明随何欲。三经脱随时欲。四是菩萨下明随阔狭欲。五是菩萨入如是下随心几许欲。二善分别下明自在仪式。此文有四。法喻合结也。余文如论。释众生世间中有四。一总明自在。二若于沙门下别明自在。三辨现意。四所有不可说下总结自在。亦可二别辨中及意内。初化同物身。二以声闻下化同物心。智正觉文。初明第一义智。所以明此者。为成世智法相由所以也。二是菩萨善知下是世谛智。此中随所化摄有十身。通已有十一身有三。初举数。二辨相作。三出体释义可知。问何故明器世间乃辨三世间者何也。答为三法相参难识欲别故须明也。此中多漏诸句。比论取之。大胜中有三。初明智大。二业大。三彼二住功德大。余文如论。释名中有二。一地释名。二智者释名。余文可知。智者大分有二。初正明不动。二以不转相故下总以结之。前中合有二十五句。初十五一向不动。二是菩萨入下十句一体不动。地果文中三果如前。调柔有四。一调柔行。二教智净。三别地行。四结地相。前中初法次喻后合。初明多见佛起行缘。次起能练行。后所练净。教智中亦初法次喻后合。余文如论。三偈颂中文分有二。初说偈意。二正偈颂。此文有四十四偈。初三颂方便集。次三颂净忍。次十五颂得胜行。次十二颂净土。次一颂自在。次二颂大胜。次二颂释名。次五颂调柔等。次一举略显广以结前义。胜行中。初五颂胜行体。次六颂七劝不颂第五第六劝。次四颂举劝彰行胜。利益净土中。初四颂器世间。次五众生世间。次三智正觉也。第九地中六门同上。一释名者。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二所治者。若依地论。不能善利益众生障。依摄论。于众生利益事不由功用。又有二无明。一无量正说法无量名句味难答。巧言自在陀罗尼障。自利二依四无碍解决疑生解障。利他。有二业障并一报障有有生死。三所显者。由定自在依止。由土自在依止。由智自在依止。义应知法界。四所成者。成力波罗蜜。五所得果者。若通达土及智自在依止得应身果。通果同前地。六释文者。大判有三。一偈颂生后。二明地体。三以偈结前。初有十九偈初二明说前地利益也。次有十七辨四众赞请。初一菩萨供养。次一梵王设供赞叹。次有十四天女赞请。后一解脱请。天女中三。初一半偈总叹佛德。次十一半叹菩萨等具白他德。就此第二文有二。初三半总叹自因殊胜。次有八偈别叹利他果用。次第三摄乱从寂。就别八偈内。初一身业。次六口业。次一意业。就口业中有二。初总叹说自在。二约根辨相。次一约身喻显。此文有四。声闻缘觉渐顿等分四。亦可一乘三乘分四也。第二地体中有四差别。一法师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四说成就。初文有三。初牒前起后。二正辨释。三结入地相。余文如论。第二智成就中。初牒前起后总辨。二有漏下偏广善法。第三入行文中有三。初总十一门。二别辨。三总结之。余文如论。初总门中。论主云。依共者。心稠林是众法共止故也。名共依者依此而知耳。次复共者根欲性深心等。四类同故名共也。经文使难内何处文脱第四句。生难中经脱第二句。习气难经脱第九句。余相可知。就说成中有二段。经初总明说成。二是菩萨化众生下别。别辨中义三。经文有四义。三者一智成就。二口业成就。三法师成就。经文四者。依论分文。又第二法师深妙义一段。经文亦入智。亦入口业。思之可智。口业文有四初立宗。二是菩萨下明辞坚固。三列名。四历法别释。余文如论应知耳。法师成就有四事示现。一持成就有四。一立宗。二释。三结。四以广显略。二是菩萨于一佛所下说成就。此有十句可知。三是菩萨三千下问答成就。有四句可知。四于是中生不受持成就。此有一句也。问此受持与前持何别。答前持是临说时。后持是初受时耳。二地果文中。二果如上。调柔分四同前。一调柔行。二教智净。三别地德。四结说相。前中初法次喻后合。初中见佛即起行缘。二能练行。三所练净。余文可知。三重颂者。初明说意。二正偈颂。颂中四十二半。初四颂法师方便。次四智成就。次十二入行文。次十四半颂说成就。次七三果。次一结叹说成就内。初一智成就。次四口业成就。次九半法师成就。此内初二持成就。次一说成就。次一问答。次五半受持成就也。第十地者。六门同上。一释名者。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二所治者。依地论。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依摄论同地论。又有二障。一六神通慧。二入微细秘密。佛法有二业障及一报障有有生死。此在初及住心中。复有二障。一于一切应知境微细著。二于一切应知境微细碍有二业障及一报障无有生死。此在地终心。三所显者。由业自在依止陀罗尼门三摩提门自在依止应知法界。四所成者。成智波罗蜜。五所得果者。通达业依止得化身果。通果同前。六释文者。大判有三。初偈颂生起。二明地体。三以偈结。初二十五偈内有五。初二首陀会天兴供赞叹。为此地行满故色究竟叹也。次一菩萨叹及供养。次二诸天天王共叹及供养。次十八天女叹及供养。后二解脱请天女有五。初二总举乐音供养。次五叹报佛。次六叹化佛。次三叹法身体。次二劝行。初一劝入体观。次一结益归本。二体文中大分有八。一方便作满足地分。二得三昧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尽分。五地释名分。六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初文有三。初总次别三结。三昧分有三。初牒前起后。二正义。三结所成。受位中有六。初座有三。谓主眷属及结。身有二。眷属有三。相有六。座初文中。十德内经脱第八功德一句。及脱第三结文。出处中顶光文有八段可知。六受位文有三。初释觉。第二辨相。第三结。结文有三可知。第二文有三。谓法喻合也。法中有三。一九地菩萨供养有二可知。二同位加威有二可知。三佛正受职。此文有三。谓释光。第二等余佛。三结。初文有三。第一放光。二归处有二句。三辨益。初光有八业可知。光入顶有三。一约事入事顶。二约行入行顶。三约实当果现入行心也。可准之如论应知。大尽分中如论应知。又此大尽已后。一乘顿教三乘小乘等成佛果分齐。可准义消息之。于中诸经句亦有增减。以论准之。释名分中。大分有三。一能受佛云雨说法名法云地。二佛子乃至自从愿力起慈悲下。能注法雨灭诸众生烦恼尘焰名法云地。此文初释次结可知。三复次佛子乃至菩萨住法云地从兜率下。能同果德。大注法雨生物善根与云相似名法云地。初文有二。一总明念力能持佛法。二能于一念至十方无量佛所下。别明受法。别中有三。一于佛所听受多法。二譬如大海下。于多佛所听受正法。此有喻合结三文。三解脱月言乃至于一念中能堪受几所下问答明前二种分齐。前中初法次喻后合。第三问答二种分齐中。文相有二。初问次答。答中有四。初立义。二假说问答。举略显广。第三显其实义。四结可知。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中有六。一依内。二者依外。三者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欢喜。六名大胜。就此六中。初之一门义贯前四。此处文无。次有一段贯通下四。所以尔者。论主善知文含多义。欲交络显法故作此科也。余之四门文义俱有。余文如论。第四住持中。外内分二。此二内各有二可知耳。第五令喜文有六。初问。此有二。谓念请分二也。次举定事答。三明定业用有二可知。四摄业依本。五结赞有二可知。六问答显定分齐。此文有二。初因后果。各有问答。初因内。初问次结有二可知。初有名用。二问答果。答内有四可知。大胜分如上地。调柔等三果释可知。广如论辨。地影像中。如论应知。上来依一乘圆通佛法约教分齐记。今更约三乘显其两位如经。一名等觉位。二名妙觉位。等觉者。于第十地金刚无碍道中入法界心。谓勇伏定法光三昧。依此定中修行十法。一学佛不思议变通二集菩萨眷属。三重修先所行法门。四顺一切佛国问讯一切佛。五与无明父母别。六入重玄门。七现同如佛现一切形相。八二种法身具足。九无有二习。十蹬中道第一义谛山顶。此位在第三禅说。若约外相当补处菩萨。亦示成微细八相。经百勘万劫变化如佛。菩萨见佛。佛知是菩萨。由得金刚三昧故变现自在。唯生灭为异。广如璎珞经。妙觉位者。经指第四禅说。义相多同故不料简。问此经何故不说等觉妙觉二位者。答若约三乘别行义门。由约分位取相为正故。等觉妙觉相形分成两相。若据此经。圆通自在不以相形定法为正故。摄在因果二义之中。地利益中文分有五。一正显地益。二如此世界四天已下彰地广益。三以佛力十方菩萨下明诸菩萨云集作证显成可信。四金刚藏说如来喜下明其所说。上顺圣心如来随喜下惬下四颂第四功德也。余文可知。

十明品第二十三

四门同上。

一辨名者。十者数。明者用。从二义得名。

月此下五品。为明地德胜用分齐故次来也。此即第二明来意。

三宗者。此通释五品次第及宗体。所以先明者前既得体。次明依体起用自在故次明也。明用不自起。何以成为证。理法故。次辨十忍即理用也。大果因行非十数测量故。次明阿僧祇以数行法也。既广德已成。非小时而得迁动故。次明寿量品。既德无方随缘依现故。次明菩萨住处耳。初十明者德用相也。即答上十自在一问。亦可地中答也。此通答上问耳。次十忍者即答上卜定一问。十愿在初地答。次十顶及随喜心等十句。僧祇后三品总答之。亦可通前二品答也。问此下五品属前十地。何以不刚藏说。答若德体难明。须托人寄事以说。下五相寄别义显也。所以明忍普贤说。为表胜德大用广高也。

四释文者。初十明文有四。初总开数。次第二寄问。三辨德用。四安住已下总明结叹。第三文分六通以为十明。问明与通何别。体一义异无壅。日通识根由日明也。十中第一他心通。第二第四天眼。即现未等分之。第三宿命通。第五第七天耳。亦可第七意法尘摄也。第六第八神足即身通。第九第十普是漏尽智。所以知为此二并达性故知也。第七声与第八色可见不见分也。又第十是灭尽定。又辨六通三明是三乘教。十明十通是一乘教。不可相摄。深浅分齐不同故。初他心内有三。初问。次辨相。三是名下结名。余九皆尔耳。第二文有二。初明知此界。二如是等下摄通余方。初明中分群机大众同欣五佛在下总以结之。此依论辨。依经有三。初总叹。第二说是品时下约事显地胜。第三以佛神力下菩萨为证。初文有三。初总叹。第二有二问答显胜义。第三结胜义。第二事文中有五。初动地。二显所由。三雨花等。四大音赞地德。五等通余方。第三菩萨证成文有六。初菩萨来此。二叹地德。三显同为证。第四举多说为证。第五推证所由。第六等同也。依论初文有二。初法益。二事益法文有三。初反显。二顺辨。三结。顺文有四。谓问答责释可知。经文略而不具。第三重颂中。初明颂意及现颂相生起后文。二正彰偈颂。此前有二。初观法。二显意。此文有二。初为利生。二示不思议下为欲显理。初文有三。初叹人德。次示菩萨下与自利益。三随众生下与利他智断用。二显理文有三。一总显示。二示相。三辨说意。二正颂中有九十偈。初六十九正颂法云等地。次为得佛智下二十一偈颂影像分。余略不颂。初中文有二十九颂方便集地。亦可前二十六通颂前九地。次三颂满足地分文也。次二颂三昧分。次十颂受位分。次七颂大尽分。次六颂释名分。次十三偈总颂无上有上等文。次二金刚藏总结。亦可此等文通颂十地准思。科释可知。方便集地内。初二颂集起功德知慧行相修行佛道等文。次二十七颂同相及别相文。此文初别后同也。别中初六三句颂初地相。次一偈一句颂二地。次一颂三地。次二颂四地。次二颂五地。次二颂六地。次二颂七地。次三颂八地。次三颂九地。次第一妙下三颂同相。三道亦好。影像中。初十九颂影分。后二结地德无尽。初中十一颂第二胜功德。次四颂第三功德二。初直知心知法差别有二可知。二声闻心下约凡圣报类辨智用殊能。此文有二。初随行方便次天心下辨随类方便智。二天眼中。初释次结。初文有二。初明随报别不同知。次菩萨以无障碍明下知造业成仪境界。三宿命有二。初释次结。初文有二。初知自他下位境有二。初总次别。次别又忆过去下知佛上位境也。四未来智明有二。初释次结。初文有二。初知善恶下位人法有二。初总次别。二知未来无量下知佛上位行法。五天耳有三。初立次释三结。第二文中有二。初辨天耳闻持德。此有四句。二十方远近下明天耳用事。此中有三。初总。次于东方下别。三如东方下类九方也。第二东方别辨中分三。初佛。次辨法体。三善解无量下对人说法。第二法体中出理行二教所说等辨理教。二所制下行教也。法略有十句。一教体相。二起信相。三示义宗相。四解释相。五制学相。六受学相。七举事劝进相。八闻轨。九思轨。十修轨耳。次第三对人中有三。初理法机。次所得功德下行法机。三广说下教机。此文意难得。思之可解。此并叹天耳明德也。六身通内有三。初立名义。次释。三结。第二文有三。初身业体。二若闻十方下辨业体用有二可知。三悉自了知下结业分齐耳。又此通约威力。第八约现色也。七分别言音知明有二。初释次结。初有二。初知声。二菩萨随其等下辨知所以。初文有□。初辨知众生报音声。初总。次别。三结知。次善分别知下知二谛教法及根器也。八出色身庄严智明有二。初释次结。初文有三。初达色性。二菩萨入深法界住持下辨缘集成色即明用也。三佛子菩萨入无色法界下辨通成用相所以耳。第二现色文有三。初明自行色体胜。二大慈色下明利他故现净色。三出生如来下辨因果色相大用成就。普贤色总别有一百一十句。此色有体用。凡愚二十五色即空故也。九真实智明中有二。初释次结。初文有二。初约所知理显智明体。二菩萨知如是下辨智巧用。即明其相。前文有二。初约无相境。二知一切法别异下约无生境也。二用文于中有二。初牒前所知二不著下辨智巧用也。用中有三。初明用自在无著。二不舍一切下释顺寂成用相三观察诸法下明用自在。十一切法三昧正受智明中有二。初释次结。初文内有三。初辨住寂名体有二可知。二亦不舍下即寂常用。三菩萨于一切法灭尽正受文下辨分齐。第二结文有三。初结。次叹定行德用深广。三仰推知者。大段第四。结文有一。初结。次明德量可知也。

十忍品二十四

四门同上。

十者数。忍者境与神会情谛可也。

余二意前已辨。

四释文。此文有三。初总列名。二释。三偈重颂。初文有六。初总告。二叹成忍因果胜相。因果即为二也。三问。四列名。五是名下结。六引诸佛同说证成。第二释文有二。初辨次结。此十忍前二加行摄。次无生忍正体摄。后七后知摄。约位即顺音声三地已还顺忍即四五六地。无生忍即七地已上。后七忍九地已上。若通时即齐等也。此忍前三心境得名。后七从喻受称。别释初忍有三。初举次释三结也。二顺忍三句同前。三无生有三亦同前。就第二释中有三。初立次问三答也。后七忍相生次第如论。此义云何。疑者云。若法无云何现经如幻也。疑云幻法不生取识。世法不尔。云何同也。故经如焰亦生渴心。疑云其焰不得受用。世法不尔。云何同。答如梦。疑云梦则觉者不闻彼声。世法圣凡共得。此云何同。答如响虽共而非实也。疑云响即前得无益。世法不尔。此何也。答如电光无有作者而触照有用。疑云电若有用即是实法。答如化益生岂是实也。疑云若一切是无谁能作化。答如空成诸色。岂是有也。四幻文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答文有二。初辨所观法。此文有三。初总举。二菩萨等下辨观相。三譬如幻化下广辨幻相。此有譬合二文。第二菩萨观察下辨忍行。此文有二。初加行忍。二出生下后得忍也。五如焰忍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答文有法喻合及辨观相。四文可知。六梦忍文同焰忍可知。七响忍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答文有二喻。各有法喻合三文。前是自利后是利他也。八电忍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第二文有四。初法。次不行菩萨下喻。三是名下结。四若菩萨下辨益胜用。第二喻有二喻。初向理体。第二向事用。各有法喻合三文可知。九化忍有二。初问次答。答有五。初一法说。次喻。三如是菩萨处于下合。四是为下结。五佛子菩萨成就此忍下明用利益耳。初法文有二。初明行体所知。二佛子是为下结所知起用自在。合中有三。初总合。二不著世间下辨相。亦可约法譬显行仪耳。譬如化下法喻双结胜用益也。十虚空忍中有二。初问次答。答文有五。初十句明忍体。一一句皆有法喻。二佛子如是菩萨下七句结成忍行。三譬如虚空下复以喻况行体。以合喻成前忍德也。四是名下结。五若菩萨成就无来身下辨忍行用利益。初十句中。一总九别可知。第三广喻况忍行文有二。初十一句明行成。二何以故下释成忍行也。此答文有二。此意难解思之。何者疑云。若法如空者此有二疑。一空体是无。物法亦可如是。二如世事空别。物依现法。亦如是别有异空也。答相可知。第三重颂文有一百二十九偈。初十颂音声忍。次十颂顺忍。次十颂无生忍。次十颂幻忍。次十颂焰忍。次十五颂梦忍。次十七颂响忍。次七言二十行颂电忍。次十颂化忍。次十颂虚空。次七总颂结叹文。彰忍利益也。

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四门同上。

僧祇者十数之始名也。此品从三义得名。

二来意。

三宗上已辨。

四释文者。所以心王问佛自说者。上来由是大果之因。非果人莫能辨其际故佛自说。法依心成故心王起问也。又为因果互显耳。亦可数法是知事通果故佛自说耳。故文云如来等正觉佛智之义也。此品有二。初问后答。问意菩萨行德尽其数极。未知菩萨数法云何。亦可问云圣境既宽菩萨尽了。未知以何数法得穷其分量。以示下人也。答中总举一百二十数以答。大数有十一阿僧祇。二下名无量。此云不可量。三无分齐。四无周遍。五下名无数。此云不可数。六云不可称。七名不可量。此脱不可字。八名不可思议。如下在第七。九名不可说。十名不可说不可说。此问。文有三可知。就佛答中有四。初叹心王问。二劝听。三忍可。四佛告下正答所问。就此文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即能数数法。偈颂即数所数也。此即交络显数义德用耳。长行中有百二十番数法门。初一百成僧祇。二僧祇下次第成十数以答前问。又一百二十数分齐者。从初拘黎句为因。次不变已下别有一百句为满数。次有二十句者从受等十句为因。从僧祇等十句为满数句也第二偈中。唯取上第九数法以校量德行不颂上文。此中有二百四十五偈。此中诸偈总长约有二种意。一总二别。总者。或事或理或行或境或因或果或文或义等。乃至显发释等文相自彰也。此可思之。二别者有二。一约境有三。一智正觉。二众生世间。三国土世间。二约心谓正助也。此文有三。初十四行明能数。于中有十重积数法即为十文。二对事辨所数。此对事所数中有二。初用第九数量法。二摄取不可言说转已下转取第十数因用以量法。所以尔者。但欲明增数之法非只如此。三后一行总结。问所以不用第十数者。第十数属佛故。文中虽明佛果法。欲取能回善根因位法也。所以尔者。为果相通因二处显故。此可思之。此即数于无数耳。

寿命品第二十六

四门同上。

辨名者。寿者命根。亦可命寿无二。依大乘即阴相续。依小乘别有不相应性。

二来意。三宗。上已辨。

四辨文者。此下二品。心王自说者。为命处不定随心成故也。亦可唯因位有种种义自在也。即寿于无寿也。此中何故举果土。此为举处。取能修行人故。下云。普贤充满其中也。此文有三。初总告。二举所依土。三普贤下辨能修入因行也。第二文中。初略十土。二广校量耳。

菩萨住处品第二十七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人义及所依三义得名可知。

二来意。三宗。上已辨。

四释文者。约相同下位故辨处也。此即住于无住耳。又虽同人而无生为生无住为住。此文有二。初不住有故。明十方清净八住处。二辨不尽有为故。寄四海十五染处也。

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

此下答第二会中三十二问。后十三果德问耳。然问答辨义者。为明圆宗秘教。显于时听修相方便彰在心目致使。说法被益者无隐宗趣。发心崇远者不翳习求。是故经言。于正说中置随语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随语之义义非别体之义。随义之语语非别诠之语。此是语者之正则不可执。名诠以定法体。是以此经正宗中。因果相从。问答连照。不隐失一意。此即大圣巧也。方便修成因果中。上来答因行讫。次下三品答果。初不思议即法身德。次相海即报身德。次小相即化身德。此依三乘。若依一乘时。初品是体。次品是相。第三品是用也。

四门同上。

一辨名者。佛不思议法者。此由果故标佛为初果。非下地测量也。法者因人所轨也。亦可自体也。就三义得名。

二何故品来。由因行满已。次行成得果耳。

三宗。此品三身内以法身为宗。若体相用以分。即果德自体为宗。亦可初体次相后用。约三身通此三耳。

四释文者。所以青莲花说者。果不自彰。寔由因花显也。青莲花胜也。所以告莲花藏者。非因净藏无由摄受胜果也。此文有二。初序。二尔时青莲华承佛下明正说。序文有三。初会众疑念。此文有二。初总生念。二出所疑法。二尔时世尊下加威与力。三尔时青莲华即入下明入定审法。亦可不入定所以者。由是果法已自深微。更入定显。退信解故。为以法深故但审法界。下二品从此耳。因此料简上下文中。法界者是何观境。答依此经文及地论有二义。一若依地论判。即是第一义谛理观境。此约三乘判。二若依经上下文。即通理事二观境。其法大通非局。仍位在无为耳。初问中略念十法为是果法。非思量境故。皆不思也。此十句义有五。初一辨依果。次二问因行。次一问正报果德。次三问佛法身音声智慧三业德相。下三句问神力自在。第三审法中十句内。初五自利。下五利他也。二尔时青莲华下正说。此品远答上十句。法身德。次相海答不动一句。报身德。小相答上佛六根佛智二句。化身果。此告青莲花藏者。深奥之胜器也。答文中分二。初十句总亦则是别。从此句下别。别中略举三百二十种功德法门以示也。有五。初五十句答上刹土一问。二十种出生住持下五十句答上净愿及种性二问。三有十种佛事下六十句答上佛出世一问。四一切诸佛有无碍住下九十句答佛三业相三问。五十种最胜力下七十句答上神力作用三问。初五十句中。初十辨行德所依妙住。次十实性随缘以成十种行德。次十以称法起行成十方便智。次十巧用随缘自他德备不失时。次十不思境明境界巧用应机无失故超果独绝。初十句中。初二辨自分相应行德。次七利他摄化行。次一自他契实平等无二。第二十句中有三。初七明法身功德六根作用。次二明依正二法神通自在。次一明佛因圆等诸佛所证也。第三十句可知。第四十句有二。初二自利。后八利他。第五十句可知第二五十句中。初三十答上净愿。后离恶下二十句答种性。初十从正智出。后得住持愿智之用。此有二。初三自利。后七利他。第二十以外用依内成即内德法也。于中初三三业德备。次七三业摄化功德。第三十由前内德成实用外彰。独胜莫加故也。于中初二自利行。次二利他方便。次一自利德满。次六利他德备第四十德彰故净也。初六自行无染。次四利他处无著。第五十净决定故究竟也。初六因行满净。次四三身果满净。四中初一化。一法二报。

第三六十句。初十明化德。后五十报身德皆此法身德也。佛事者能兴大用。化身摄益相也。初五利他方便。次五利他正益。后五十中。初十一无尽智用如海。初一明所依法身。次十能依德用。初四自利行。后六利他行体。第三十常法。初四自觉行满。次六觉他行备。第四十无量说佛法可知。第五十常作佛事。初四明于净土三业施化摄益。次三现色等住持。次二现宝等庄严。次一入定益诸菩萨。亦可但默非定也。第六十坚固。初五自分德圆。次二胜进行回向。次三修成化益。第四文九十句有三。初三十答上法身一问。次三十答上音声等口业。下有三十答佛智意业。初十无碍住。初三自行无碍。次七利他无碍。第二十最胜庄严。初三三业体严。次六三业用。次一利他德行满。第三十自在正法可知。言非不先觉诸佛正法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者。此有二意。一简文中义。此中佛者非同小乘佛。为是共教因大佛也。二者将普贤义简异生信别门。其佛假使前后现成并同先觉。并同在究竟离其学地及以不觉。为普贤法摄三世自在故也。此意思之。第四十一不思议成正觉。初四因圆。次三利他行成。次四三身具德满成佛也。十巧妙方便。初四自行。后六利他。十佛事可知。十法王。初七自利德。次二利他行。次二自他。二果相摄无别耳。十住法。初四利他德。次六起悲等用无尽。十悉无有余。初三知法界等无余。次二知染器世间。次六知出世因法等也。第五文有七十句。初十答上神力一问。次五十答上无碍住。次十答上解脱。初十胜力。初列次释。初四自行成。次六他行备。第十中四住义。佛所住即最胜我是佛住。次无碍即真空定即圣住。次无碍心即天住。次大悲即梵住也。十定可知。十法。初五得世间善满。次五出世行成。十清净法。初六入因行。后四入佛。三身境界。十一切智住离障相应不动也。初二知器性。次一总。三轮化下七别别中。初三神通轮。次一正教轮。次三记心轮化。十不可思议三昧。初二利他方便。次三自利方便。次一利他纯熟。次一自利行熟。次三寂用解脱自在究竟。十无碍解脱。初五于一尘中现诸佛转法轮教化。次五于现在摄三世佛。于一门中现也。又大乘同性经中佛有十种地。善丈夫佛地有十。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为十。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福德地。五名轮威藏明德地。六名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名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名最净善觉智藏能净无垢无边无碍智通地。九名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是如来十地名号。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法式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敖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著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大涅槃故。此应三乘耳。

如来相海品第二十九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佛相无穷故如海也。今寄同人说三十二耳。胜诸天故说八十好也。亦可应神耳。此约三乘解。今此文是一乘相。故如海也。所以普贤说寄德无边故也。问上不思议法品别告一人。今何故不也。答上法是体显胜故别告耳。

二来意者。前体后相故来也。

三宗者。依三乘用三十二等诸大相为宗。亦可增广不同三十二相也。即如文辨相德为体耳。

四释文者此文有二。初诫听许说。二广辨。此文有二。初略辨九十三种大人相。次下总明十莲华藏世界大人相也。前文初七顶上相。次名圆满下二十二严顶相。次三眉间相。眼鼻各一相。舌有四相。龂腭一相。大牙有四相。齿有一相。肩有五相胸有一。胁有一。腹有七。下分有二。手有十二。马藏有三。髀有二。[跳-兆+專]有二。毛端有一。足有十三。一一相文有四初列名。二出体。三光。四光照被益。于缘分齐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