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峨眉山志

峨眉山志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四、寺庵胜概(附:堂、殿、院、楼、阁、亭、桥、坊、塔。)

法王到处,法众恒随。峨眉为中国最高之山,实普贤应化之地。以故十方缁素,咸来投诚而依栖。历代王臣,悉各从事於建造,致使琳宫绀殿,棋布云岩;草舍茅篷,星罗幽岫。或参禅以冥契佛心,或宏教以啓迪众智。在昔建筑甚多,晚近颓废不少。姑依旧志,略录大端。凡新建者,备诸图说。故志寺庵。

光相寺,在大峨峯顶。相传汉明帝时建,名普光殿。其改名光相,当在唐宋时也。明初洪武遣僧宝昙重修,始以铁为瓦。明末倾圮,清巡抚张德地捐俸重修,有碑记。由此而下,为天王殿。殿後左右,祖师、龙神二堂。正中锡瓦普贤殿。又为铜瓦殿,僧别传开建。殿後有坊,曰扪参历井坊,旁有井络泉。由此左上为藏经阁,有旧颁龙藏,今失其半。阁一名永延寺,僧妙峯开建。峯後惟密嗣修,寿九十七。清云南援剿总兵祁三昇捐资添造铁瓦,往来朝山者,多憩息焉。自楼左向後,层梯而上,峯顶为渗金小殿,一名永明华藏寺。殿左右有小铜塔四座(明万历间,僧妙峯募渖王及川督等铸)。殿瓦、柱、门、棂、窗、壁,皆铜为之而渗金。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前安愿王像驾,四壁万佛围绕。门阴刻全蜀山川形胜,水陆程途,一览了然。妙峯曾募造金殿三座,分送五台、峨眉。其一座欲载送普陀,至金陵,遇普陀僧,恐招海盗,不敢受,遂送江宁宝华山供奉云。向左为覩佛台,即放光处,在光相寺前,约丈许。台下千佛岩在右,金刚石(石下即七宝台)在左。辟支、童子二台,两两对照,若龙虎然,亦山顶形势最胜处也。

天门寺,在天门石下,僧瑞峯建。石凡三折,始达山路,丹青不能似也。

护国草庵寺,明万历赐额,又名圆通庵。在天门石右,通天和尚建。有慈圣太后手书佛号金绣长旛,今失。唯所赐九层沈香塔尚存。

大佛寺,县东郊。明万历间,通天和尚之徒无穷,至京奏请慈圣太后开建。寺有千手千眼观音大士铜像。土木弘丽,赐有香灯田五百亩,载在碑记。

西坡寺,在城西南,唐武德六年建。旧名寿圣西坡寺,游山者往来多宿此。

圣积寺,离峨眉县五里,即古慈福院。正德三年内江王重修。寺内有铜塔,高二丈许,永川万华轩所施。寺前有楼,曰真境,一名老宝,乃慧宝禅师建。楼上有魏鹤山书「峨峯真境」四大字,内名贤题咏最多。旧志:「後岭有洪范庵,过岭有华严楼,大悲、兴圣二庵,今俱废。唯儒林桥隔涧西坡寺、度凹十方院无恙耳。」

伏虎寺,在伏虎山下,行僧心安开建。宋绍兴间虎狼为患,人迹罕见。有高僧士性建尊胜幢一座,据镇方隅,患遂息。明末毁於兵火,继得贯之和尚偕徒可闻禅师结茅接待,历有数稔。於清顺治十八年,督抚、司道捐俸修建。前後左右,凡列一十三层,甚为弘敞,诚峨眉之大观也。

华严寺,一名归云,在玉女峯下。唐昌福达道禅师道场。宋绍兴三年,僧士性重修。寺有旋螺殿,极奇古,初为白牛长老住持。明洪武时,僧广圆领帖焚修。成化,改为会福寺。有宋绍兴碑,及华严堠,左刻「至州十五里」(州,疑指今峨眉县),右刻「至山顶七十里」。玉女峯顶上有池,宋有天女馈食邛州刺史冯楫故事,详〈形胜〉。

中峯寺,一名集云;在白云峯下,一名白岩,本晋乾明观。时道士惑于三月三日昇仙之说,岁为毒蟒所食。有资州明果禅师至,暗伏猎人射杀之。道士感激,改观为寺事焉。宋高僧茂真尊者重修。宋时孙、王、宋三真人羽化於此。又黄鲁直习静处也。明洪武时,僧慧安、法昙长老住持。内普贤大士殿,明成化三年,蜀昭王建。

黑水寺,在对月峯,创自晋魏肇公。唐僖宗间,高僧慧通住锡,道闻朝廷,勅建永明华藏寺,并赐无缝衣、玉环、供器。沧桑无存。弘建普贤、延福、中峯、华严四刹,以山相火,易二水三云抑之。继席祖庭,位列《传灯》。承璟、义钦、黑水、昙振、洞溪、广悟,前後七代,悉宗风大振,故古今称「峨眉祖堂」。黑水、洞溪俱以山彰名也。

前牛心寺,在双飞桥上牛心岭。

後牛心寺,宋继业三藏开建。一名卧云寺;一名延福院,即孙真人修真处。有吴道子画壁〈十八罗汉像〉,一云张僧繇画。宋淳佑间,僧绍才重修。明洪武时,广济禅师住持。

万年寺,即白水寺,昔蒲氏事佛旧址,寺创自晋时。唐慧通禅师精修。唐人有「听广濬禅师弹琴处」,即此寺。在宋为白水普贤寺,内敕建铸大士铜像,并殿高十余丈。太宗、真宗、仁宗,俱有御赐宝供。三经回禄,无存。明嘉靖间,旋修旋毁。万历间,敕改圣寿万年寺。寺前有大峨楼,楼前有南戒名宗坊。左竖只树林坊。寺内殿凡七层,一毗卢、一七佛、一天王、一金刚、一大佛、一甎砌旋螺(中供铜铸普贤丈六金身骑象像)、一接引殿。殿有明末代巡黄冈梧阳刘公捐造真武祠,今废。寇乱,寺焚毁殆半。清巡抚张公捐俸庄严,载有碑记。寺有明万历颁赐藏经,今失,唯一敕尚存。

灵岩寺,在大峨山下。南进高桥,宝掌和尚结庐旧址。宝掌,周威烈王十二年生,至唐高宗显庆二年卒,寿一千七十一岁。其寺历代重兴。至宋绍兴五年,改护国光林寺。明成化元年,又改为会福寺。後天顺四年,颁赐龙藏。

棋盘寺,在城南。进高桥,经太平墩路口,茂真尊者开建。墩前有一泉,常温。

蟠龙寺,近新开寺,进黄沙溪、冷竹坪,唐慧觉禅师开建。

新开寺,在伏虎寺後,鞠家漕。万历三年,九老洞僧大用建。

香岩寺,离伏虎寺後三里,西域香岩尊者居此。

西禅寺,在县西南十五里罗目街上。寺以僧名,与医王白鹊同时。

石佛寺,在县西五里,今废。

玉屏寺,在县西十里,袁家沟。

弥陀寺,在杨镇场下,隔河即二峨山。

伽蓝寺,在杨镇场。

茶土寺,在三峨山上。

圆通寺,在四峨山下,上有花山。明印宗和尚住此,祈雨响应,感四众云集,设大戒坛。

观音寺,在经太平墩道傍,伍家坪。离城南一百里,古洞溪和尚住静处。

本寿寺,在县北二十里,深幽至极,鞠惟律师说戒所。

普贤寺,离县二十余里,宝昙国师开建。

广福寺,即前牛心寺别院,在宝现溪侧,今废。

佛到寺,在覩佛台下。由县南转西,从盘龙寺、黄沙溪、冷竹坪。开山日得石佛,故名。今废。

罗汉寺,在新开寺下。建日有梵僧赴斋,斋毕不见,今废。

果哲寺,今废。

永延寺,在九岭冈下,明周藩建。

法华寺,今废。大隐寺,俱在二峨山下。

放光寺,在後山。宋嘉州刺史王良弼奏请开建,今废。

庵(静室、馆附)

净土庵,在桫椤坪上,明万历初,大智和尚建。师名真融,楚人。戒律精严,刻苦供众。凡建立五台、伏牛、峨眉、蓥华四常住。最後至普陀开海潮寺。有遗愿碑存本庵,切戒子孙,不得背众营私,恃强相争。庵左有白龙池,水极甘洌。庵中佛像庄严细巧,最称如法。

卧云庵,在藏经阁右,性天和尚建,後毁。清总制哈公及通省文武捐俸,命可闻禅师重建。绝顶无水,唯此庵下有半月池,各庵寺仰汲,详〈形胜〉。有碑记。

回龙庵,在太子坪上,有戒坛,僧三济开建。大觉庵,在通天塔左。

法慧庵,在太子坪後。文殊庵,在七天桥右,天仙桥左,有坊曰「为天一柱」。

白衣庵。富顺庵。永定庵。圣水庵。凤凰庵。普贤庵,在天门石。

般若庵,在锡瓦殿下。弥陀庵,在锡瓦殿前。天啓庵,在山顶齿牙峯下。

禅定庵。金像庵。胜峯庵。万行庵,即太子坪,僧古智建。莲华庵。洪范庵。

华严庵。华藏庵。定慧庵。卓锡庵。毗尼庵。净居庵。法华庵。慧日庵。太虚庵。凤岭庵。解脱庵,在解脱坡上,即观音堂。

呼应庵,在大峨石右,呼应峯後。相传茂真尊者与孙真人弈棊於此。呼应庵侧,有棊盘石,有温凉二池。三仙洞庵。雄黄石庵。万公庵。今俱废。

佛会庵。白衣庵。慈圣庵。禅定庵。鉢盂庵。

千佛庵,即洪椿坪。伏牛山楚山和尚开建,德心大师重修。梵宇精洁,结构弘敞,常有千人。此地曲折幽雅,最为隐僻。

大坪庵。石笋庵,在石笋沟。宝掌庵,在佛到寺右。铁峯庵。

福寿庵,在大峨石畔,僧性天果开建(此僧另是一位,非峯顶之性天)。庵旧有九曲渠、流杯池,昔人觞咏其中。庵前有海棠,大数围,高十余丈,干直上二寻,为数百年间物。石踞神水池上,体微侧,详〈形胜〉。

龙泉庵。维那庵。月窟庵。胜峯庵。流春庵。圆教庵。白云庵。(上七庵废。)

三望坡茶庵,在中峯寺傍。妙观庵,在观心坡上。九老洞茶庵,在华严顶上。

洞泉庵,在猪肝洞下。仪凤庵,在四峨花山下。

洪范庵,有二,一在西坡寺前,一在山顶。大悲庵。石佛庵,在宋王观坝下。

三一庵,在瑜伽河下。凤岭庵。立禅庵,在曹溪洞右。宝珠庵,在石笋沟。

半月庵,兴圣庵,俱近圣积寺。

龙凤庵,即伏虎寺右静室。前蒋太史易为萝峯庵。

飞龙庵,在玉女峯下,即伏虎寺左静室。弥陀庵。圣水坪庵。定居庵,在山顶。

太湖庵,僧融虚建,庵前有太湖石。

金刚际静室。莲华社静室,在九岭冈上。九龙坪静室,在莲华石上。

象鼻岩静室。逝多园静室。牛心镇静室。培风馆,在扪参历井坊後。

龙神堂,在伏虎寺左。观音堂,在解脱坡。西龙堂,在梅树垭下,今废。

喜光堂,在万年寺,今废。本尊堂,在二峨山下。三藏堂,在二峨山下,仰天窝。此处产香棃、樱桃。学士堂,在通天塔左。中静堂。

观心坡禅堂,在顶心坡後,僧空庵开建。大慈堂。沐浴堂。

会宗堂,即问宗堂,风道人明光开建。有碑记,在伏虎寺。

海会堂,在万年寺左。有御赐紫衣,及丁云鹏画历代祖师像八十八轴,今俱毁。唯佛牙尚在,重十三斤。净业堂,在万年寺右,古泉清洌,足供万人,相传下有龙窝。

殿

无量殿。

纯阳殿,在华严寺上,明御史郝衡阳建。龙神殿,在三望坡上。

白云殿,在梅子坡上,常有白云屯聚,俗名云坛。

接引殿,在八十四盘下。清顺治十七年,有河间府僧,年八十,至此,见佛像卧荒丛中,乃誓饿七日募修。时大雪,凡露饿六日,蜀赵翊皇登山,见而悯之。归白督台李公,捐金五百,命僧闻达重修。雷神殿,在雷洞左。

木皮殿,在初欢喜亭上,五里。西域阿婆多开建,即古化城寺。昔有昆明施绍高、太和王荩台来此,遇白猿献二果,啖之,俱仙去。

鷟殿,以山形如鸑鷟得名。一云「初殿」,又云「凿井初殿」。在观心坡上,骆驼岭下。昔汉蒲公采药见鹿处,後人因立此殿。殿下今尚有蒲氏村,皆公後也。

慈福院,在圣积寺对门。普安院,在普安桥。华林院,在青竹桥。今俱废。

龙门院,在种玉溪上。惠续尼院,在黑水寺前。即月峯禅师(惠通禅师之妹)入定处。有黑虎巡廊之异。有御赐袈裟、玉环,今失。

塔院,在学士堂右,圆觉庵下。金装通天和尚肉身在内,至今生气宛然。

老宝楼,即真境楼。玉皇楼,在伏虎寺溪右。家庆楼,在飞来冈大庙後,详〈古迹〉。

大峨楼,在万年寺前,总督蔡公重建。白衣观音楼,在双飞桥上。

普贤阁,在中峯寺後。归云阁,在华严寺後。普溪阁,在大峨石後,僧瑞光建。

圣水阁,在大峨石後,高僧化机隐此。明巡抚安庆吴用先筑此居之。

清音阁,在双飞桥下,琉璃亭後。有一大石,名洗心台,台上建阁,今废。

菩萨阁,在白水寺,今废。有榜曰「天下大峨山」。朝阳阁,在八十四盘上。

观音阁,在金刚台上,卧云庵後。阁前有小覩佛台。楞严阁,在山顶。

藏经阁,在山顶光相寺。万圣阁,在普贤庵下。贤首阁,在七宝台右。

凉风亭,在无量殿上。宗漏亭、玉液亭,俱在大峨石。琉璃亭,在牛心石。

接王亭,在双飞桥上。四会亭,在万年寺前,有接引佛铜像。

初喜亭,在九岭冈上。大欢喜亭,在观音岩上三里。思佛亭,在桫椤坪。

普庵桥(庵或作安),在圣积寺西一里。虎溪桥,在伏虎寺前。凉风桥,在无量殿上。

解脱桥,在解脱坡下。玉女桥、青竹桥,俱在华严寺前。

虎跳桥,在万年寺左;一名七笑桥,为前贤张凤羾、安盘、程啓充、徐文华、章寓之、王宣及僧瑞堂建。太平桥,在五十三步上。

万定桥,即古万福桥,在大峨石上。百福桥,即响水桥,在歌凤台侧。

三望桥,在中峯寺上。双飞桥,在牛心寺下。两山相对,出牛心岭,自中亘垂如贯珠。左一水从雷洞坪,绕白水寺来。右一水从九老洞,绕洪椿坪来。至此界作二道,双虹跨渊。凡一桥受一水,一水出一洞(水分黑白,即符文水),势如虬龙奋舞,两不相下。过桥始驯,久之乃合。有石状如牛心,镇峡口,晶莹如镜。观察西山张能鳞改为洗心石云。相传左桥,始轩辕游胜峯时造。右则自汉至宋,不知经几何数修理。古今多以此处为峨山第一胜景。(凡黑龙潭、宝现溪水,俱从此下,始出龙门也。)仙女桥,在息心所下,窄甚。仙迹桥,在山顶。天仙桥,在山顶。七天桥,在山顶天门石上。

积善桥,在观音岩,自此可达洪椿坪。(一名万度桥,有上中下三道。)高桥,在灵岩寺前。

震旦第一山坊,在凉风桥下,即今伏虎寺。南戒名宗坊,在万年寺前。

为天一柱坊,在山顶天仙桥左。扪参历井坊,在山顶铜瓦殿後。

山後七十二古德名庵坊,在山顶大佛坪右。

小金塔,在圣积寺,高二丈余,永川万华轩施。普同塔,有二:一在伏虎寺逝多林,有澄江大师藏骨;一在四会亭。小石塔,在玉泉池侧。

渗金小塔四座,在山顶铜殿侧,妙峯募造。沈香塔,在草庵寺。

肉身塔,有二:一是黑水,一是通天。大僧塔,在红珠山,即开建伏虎贯之和尚塔也。

第五、感应灵异

一心显现万法,万法不出一心。众生与佛同然,本无所谓灵异。唯众生久为业力所缚,自性功德不得受用。忽睹佛菩萨感应境界,辄诧为希有。由是返迷归悟,背尘合觉,久久必能彻证自心。故知菩萨现光,现灯及诸妙相者,乃曲垂接引之大慈悲心也。故志灵异。

光灯

诸经载佛说法时,恒放白毫光,或七宝光,是无相中之相,不可思议也。峨眉峯顶,昼则放光,夜则出灯,明由普贤示现,啓人生信。不然,何以唯菩萨道场有之,他则不闻耶?故志焉。

佛光常放於光相寺前覩佛台,下为万仞深谷,临岩作栏杆。光起时,寺僧鸣钟,朝山大众闻钟齐集,凭栏而望。放光时,每在卓午。先有兜罗緜云布满岩壑,宛如玉地,名曰银色世界。云为水波、为伞盖、为楼台诸状。上得日色照之,遂现圆光,从小渐大。外晕或七重、或五重,五色绚缦。环中虚明如镜,观者各见自身现於镜中,举手动足,影亦如之。止见己身,不见傍人,以此为异,此名摄身光。光上有金桥如虹,凭空而现,若可往来。有时云气散尽,出一光,如大虹霓圆,似水晶映物,名曰清现。凡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最难得者。又有白色无红晕者,曰水光。如箕形者,曰辟支光。如镜鉢形者,曰童子光。光皆一光,变态而异,名佛光。未发时,有鸟先飞过,作声曰:「佛现了!佛现了!」已而佛光果出。此类雀而稍大,只有二枚鸟,别无种类。飞入佛殿,常就僧食,但不见有长育耳。凡朝山者,心主诚敬,则一二日内,即遇光现。否则有候至旬日,不现而归者。七天桥、天门石岩畔,亦时有光现,与覩佛台前之光无异。观李中溪〈游鸡足山记〉,与此光正相类,可见佛菩萨境界皆同。圣灯,乃现於夜。凡千百数,明荧腾空,冉冉来朝佛台。就近拾之,一木叶耳。然四时皆然,其非枫林霜叶明矣。此真圣灯,凡夫无庸妄肆猜疑也。

佛光辩

何式恒

尝闻佛教圆通,扫去色空诸相。又闻佛教广大,时现百千万亿化身。盖有相无相之间,久欲致辩焉,而未果所愿。余癸亥初夏,偕山阴孟蕴士登峨峯,礼普贤愿王。陵晨,旭日初升,羣翳尽敛,蒙首、瓦屋及塞外晒经、雪岭诸山,无不面目俱现。至午余,兜罗云布,忽成银色世界。少顷,佛光从岩下渐起,绀彩夺目,不可迫视。仰首半空,突有五色祥光数道,隐现菩萨法相。余顶礼毕,益信化身之说不虚矣。夫世疑峨眉洞壑临渊,日色反射,宜有异光。复疑山中多晶石,映日益陆离而大。此皆臆说,不可以存。余特述所见以着辩,俾後之游峨者,知菩萨以无相为圆通之果,而有相未始不为广大之因也。然则有相无相之间,殆不可思议云。

佛灯辩

余客西蜀,峨眉咫尺,而未得措足者三载。每遇游峨者,辄津津问之。若佛灯一事,或云是古木叶也,或云是千岁积雪精莹凝结也。余疑之而未敢遽信。今於孟夏之望七,覩佛光後,益欲谛审於佛灯矣。夫诸佛菩萨,以至道度世,不难表光相示众生,何惜昏夜一炬,令大地光明耶?爰是暝钟初息,沙弥来报灯现,余急趋顶上,乍见一二荧荧处,犹然诸说横据胸中。未几,如千朵莲华照曜岩前,有从林出者、有从云出者、有由远渐近冉冉而至者,殆不可数计,始叹耳食之不如目睹也久矣。昔苏长公月夜泛舟,探石钟之胜,因作〈石钟山记〉,有曰:「事不经身历即言之,未必得其真;得其真矣,而未必尽其详。」盖笑李渤之陋,而叹郦元之简也。余不敏,何能纪佛灯?然亲见种种如是,又何敢不以数言附於《峨志》之末,令後人益嗤後人也!

游峨眉山记

(清)蔡毓荣(川湖总督 三韩)

古者立国,必依山川。在礼,诸侯祭其境内名山大川。山出为云为风雨,则祭之,所以祈福禳灾,佑国庇民,非独务游观、览胜概而已。苏子瞻谓:「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盖指峨山而言也。余以康熙辛亥奉命入蜀,忝为峨山主。又读《通志》,宋范成大、明陈文烛、袁子让、曹学佺游记,所称佛光、圣灯、兜罗緜云者,心羡慕之,而未能无疑也。九月,余自蜀旋楚,道经嘉州,因念是山,为蜀之望。自兵火以来,蜀民鲜有孑遗;而嘉眉邛雅以南,获称安堵。斯山之灵,实式佑之,不可不修祀事。且以果右军之缘,遂命驾往登。自伏虎、万年诸兰若,历观心、鷟殿、化城、雷洞诸奇险。震悼怵心骇目,见诸前贤载记,及山图详志且悉,不复缕述。余自万年晨发,晡刻抵山巅。礼普贤大士毕,登覩佛台,俯视下界,如在天上。少顷,白云嘘布,万顷一色,望之如雪、如毡、如银海,乃所谓兜罗緜云者。无何,二佛现鸟如鸜鹆,依人衣袖间,鸣曰:「佛现!佛现!」忽大云中现五色光,或黄、或赤、或紫、或绿、或碧,轮囷蓬渤,如太极晕、如大圆镜,光彩射人,重重摄入。大众欢呼,叹未曾有。迨至夜分,主僧复报圣灯现矣。余疾起往视,初见一灯二灯,旋绕虚空;已复散为百为千,若列宿海,若繁星翳天。寺僧合十向余,谓:「曩间宰官居士登山,候至数日,十余日,求一见佛光不可得。今公甫至,三相俱现,非具大福德、至诚虔感,何遽为诸佛菩萨感应摄受,若此之神速也?」余逊谢不敢当。自念今岁仲冬,为家大人六袠诞期,余感荷大慈,获覩瑞相,不胜庆幸。私心默祷,愿此光明云,上为圣天子有道万年,受兹百福;家大人寿考康宁,永锡纯嘏。盖余至此,始信诸佛菩萨境界,不可思议。《华严经》所称大光明山、普光明殿、藏海宝网、香云徧满,皆真实语,非亲至其境者,不能知也。唯是自有此山以来,登者众矣,或旬日始见佛光,又未能悉见所谓圣灯、兜罗緜云者。余皆一朝见之,可不谓厚幸、一大奇缘也哉?是游也,同行有皖江刘灊柱。余谟诸君子抵山稍後,仅见圣灯、緜云,未及覩光。余以王事於役,次日即下山,不及少留,方欲以是傲诸君子。灊柱笑而言曰:「佛光常住,相犹无相。若人以相见佛,佛即以相现;若人以无相见佛,佛即以无相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使余谟见犹不见,而况欲以见见乎?」余喜其言通於禅,故泚笔记之,而并录其语于後。清康熙辛亥。

佛现鸟赋

(明)廖大亨(四川巡抚)

杜宇化蜀,灵鹫开山。物无小而可忽,机有动而先传。岩攒鸽鹁,眉扫蔚蓝。光飞蝃蝀,华发优昙。七宝台高,三生业重。灏养鸿蒙,碧倾空洞。爰有神鸟,状类伯劳。衣浣玄水,喙啄赤霄。绀缘丰领,羽点文苞。载飞载止,倏近倏遥。[矞*羽][羽*钺]欲转,翪翀以翘。不类潇湘叫雨,有若洪岩戏翛。机忘剥啄,智谢缯缴。作锦衣之飞使,报虹彩於神皋。言随意变,形幻舌饶。机不先而不後,缘如赴而如招。夫其崱屴峛崺之险,靉靆霠霃之交。霜鹏戢翼,雾豹歇嚎。荔披有魅,草宿无媌。而乃有羽可仪,其音载好。既山煇以壑媚,亦虹流而霓绕。白马黄金,琪林瑶草。草木忽而葱蒨,海云遮而绘巧。耸赤城之霞标,烜文灿於海岛。使面壁儿孙,归崇佛老。目睁乎金刚闪灼,心切乎玉象缥缈。知微知彰,倏来倏杳。清绝桐花凤,慧超秦吉了。嗟乎!楚凤不作,孙龙亦邈。人我堕相,声光谁葆。尽是皮毛误大千,可以人而不如鸟?

峨眉山志卷四终

附录:《法苑珠林.千佛篇》述意文

盖闻九土区分,四生殊俗。昏波易染,慧业难基。久复爱河,长流苦海。不生意树,未啓心灯。故三明大圣,八解至人;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形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智无不为,用绝思议之表。不可以人事测,岂得以处所论?将欲啓愚夫之视听,须示真人之影迹。其犹谷风之随啸虎,庆云之逐腾龙。感应相招,仰惟常理。自鹿树表光,金河匿曜,故像法众生,归向有徵。虽千佛异迹,一智同途。大悲平等,随性欲而利生;宏誓庄严,运慈舟而济溺。众生有感,机缘契会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