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大学译注

第五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1]”,心诚求之,虽不中[2],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3],一国作乱。其机[4]如此,此谓一言偾[5]事,一人定国。

【注释】

[1]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这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即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孩一样。赤子,婴孩。

[2]中:指大道目标。

[3]一家至贪戾:《礼记正义》:“‘一家’、‘一人’,谓人君也。贪戾,犹贪利。”郑玄注:“戾之言利也。”

[4]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这里指关键。《礼记正义》:“机,发动所由也。”

[5]偾〔fèn〕:败,坏。《礼记正义》:“偾,犹覆败也。”

【译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家的意思,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化好,而能教化他人,是从来没有的事。因此,真正有德行的君子,不出自己的家门,也能够把好的德风教化推广到全国。在家能够对父母尽孝道,在朝廷侍奉君主就能够尽忠;在家能够对兄弟尽悌道,在社会上对待尊长就能够礼敬;在家对孩子能尽慈道,到外面就知道如何使众。《康诰》中成王告诫康叔说:“要像母亲养护婴孩一样保护百姓。”心里确有这念头诚诚实实的去追求,虽未能事事合理,但距理想也就不远了。从来没有先学会了抚养孩子,再出嫁的啊。在上位的君主一家能够兴行仁道,一个国家就能够兴起仁义之风;在上位的君主一家能够处处礼让,一个国家就会兴起人人礼让之风;在上位的君主贪婪暴戾,一国的人都会犯上作乱。治国的关键就在此处,这就是一句话能把事情败坏,一个人能使国家安定。

尧舜率[1]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2]。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3]。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1]率:与“帅”通用,领导的意思。

[2]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礼记正义》:“有于己,谓有仁让也。无于己,谓无贪戾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皆推己以及人,所谓恕也。”

[3]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藏,隐匿,怀着。喻,使人通晓,开导。指自身不能行恕道,而能晓谕他人,这种事是没有的。

【译文】尧王、舜王以仁政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坏事。君王所发布的政令如果与他平日的好恶正好相反,那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他的话的。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了,然后才去教导别人;先克服掉自身的毛病,然后才去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本身所怀藏的就缺少恕道,而却要求别人行恕道,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啊!所以说要把国家治理好,首先在于把家整治好。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2]。”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3]。”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1]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引自《诗经·周南·桃夭》。《礼记正义》:“夭夭、蓁蓁,美盛貌。之子者,是子也。”归,古谓女子出嫁曰归。宜,善也;和睦也。

[2]宜兄宜弟:引自《诗经·小雅·蓼萧》。

[3]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引自《诗经·曹风·鸤鸠》。仪,仪表,仪容。忒〔tè〕,差错。四国,四方之国。

【译文】《诗经》上说:“桃花茂盛地开着,枝叶是多么地茂密啊!美丽的姑娘出嫁到夫家,让一家人都和睦美好。”能够让一家人相处和睦,然后才可以去教化国人。《诗经》上说:“做兄长的能够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能够尊敬兄长。”在家里兄弟和睦了,才能够出来教化一国人都和睦。《诗经》上说:“威仪庄重的君子啊,是四方国家的表率。”一个人对待父母和兄弟足以值得一国人都来效法,然后民众才会来效法他。这叫做治国在于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