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双调〕清江引

有感

相思瘦因人间阻[1],只隔墙儿住。笔尖和[2]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3]。

【注释】

[1]人间阻:实指封建礼教的阻挠。

[2]和:这里指蘸着。

[3]倩衔泥燕儿将过去:即请衔春泥的燕子作为爱情的使者去传递情诗。倩,即请。

【鉴赏】这首元曲描写男女间相思之情。主人公因为各种阻力不能与心上人相会,天涯咫尺,无奈只能望墙生叹。于是异想天开,他在花瓣上写自己的情诗,作为爱情的使者的衔泥的燕子,帮他把情诗传到恋人手中,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爱恋。作者利用奇特的想象,使全曲富有诗情画意。

曲子开头第一句“相思瘦因人间阻”,先以一“瘦”字写出相思的程度之深,再以一“人间阻”解释“瘦”的原因。传神勾勒出来了一个因相思而日渐消瘦的“痴情种”形象。第二句“只隔墙儿住”,言简意赅,出人意料道出一个震撼人心的事实——原来主人公所相思的人儿与他只有一墙之隔,只是因为封建礼教的阻挠才造成咫尺天涯的状态。作者在客观的叙述中暗藏着批判封建礼教的意思,带有讽刺意味。这种只有一墙之隔,却不能与心上人相会的相思固然令人格外痛苦,也是因为主人公这样的遭遇才格外引人同情。

从第三句起,作者充满了对主人公争取爱情的同情,笔调清丽,描写了主人公传情达意的奇特方式。“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主人公看到恋人家中的梁上燕子飞过墙头来衔泥垒巢,于是想出了好办法:在花瓣之上题写自己的情诗,而且让作为爱情的使者的成双成对的春燕去传递自己的相思之情,真是绝妙!在这里,爱情得到升华,相思得到纾解,作者借艺术的想象超越了现实的桎梏,结尾的圆满充满了喜悦,令人回味无穷。

本曲仅有五句,构思奇巧,极富情趣。

〔双调〕水仙子

重观瀑布

天机织罢月梭闲[1],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2]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3]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4]。

【注释】

[1]天机织罢月梭闲:天机,天上神仙用的织布机。月梭,用月亮做天上织布的梭子。

[2]冰丝带雨:用雨丝织成的布,叫冰丝。

[3]露华:瀑布溅起的水珠。

[4]晴雪飞滩:晴天江中险滩激起似雪的浪花。

【鉴赏】这是一首描写瀑布景观的元曲,想象奇特,描绘出了瀑布飞泻的雄伟壮丽景象。

全曲想象独特、比喻新颖,营造出了雄伟阔大的意境。前四句描绘了瀑布的形状。“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瀑布仿佛是雪白的长练,它应当是天上的织女在瀑布高垂的石壁上用天机织成的,那白练明晰的经纬线,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犹如细雨直从空中垂下,极其传神地描绘了瀑布垂挂悬崖的状态。而且突出了瀑布的壮观,又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几千年晒未干”一句,沟通历史和现实,使瀑布有了时间存在感。“露华凉人怯衣单”一句,作者的视角由远及近,靠近石壁上飞流的瀑布,感到溅落在身上的水滴,如天降甘露,只让人觉得寒气逼人。

下面则是对瀑布之“神”的刻画。结尾三句“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连用了三个比喻,描绘了瀑布姿态的变幻。自石壁飞泻而下的瀑布,一头栽入涧底,似乎要吞饮涧水。而瀑布飞泻时,随着山势的变化,蜿蜒曲折。瀑布一落而下,撞击嶙峋的山石,溅起朵朵飞花,飞洒在滩头。短短三句,作者勾勒出了一幅奇异壮丽的图景,可谓飞动流走,精彩毕现。

本曲想象奇妙,妙喻迭出,充分显出作者不愧被誉为“曲中李白”。

苏彦文

〔越调〕斗鹌鹑

冬景

地冷天寒,阴风乱刮[1]。岁久冬深,严霜遍撒。夜永更长,寒浸卧榻。梦不成,愁转加。杳杳冥冥,潇潇洒洒。

〔紫花儿序〕早是我衣服破碎,铺盖单薄,冻的我手脚酸麻。冷弯做一块,听鼓打三挝[2]。天那,几时捱的鸡儿叫,更儿尽点儿煞,晓钟打罢。巴到天明[3],刬地波查[4]。

〔秃厮儿〕这天晴不得一时半霎,寒凛冽走石飞沙,阴云黯淡闭日华。布四野,满长空,天涯。

〔圣药王〕脚又滑,手又麻,乱纷纷瑞雪舞梨花。情绪杂,囊箧[5]乏。若老天全不可怜咱,冻钦钦[6]怎行踏。

〔紫花儿序〕这雪袁安难卧[7],蒙正回窑[8],买臣还家[9]。退之不爱[10],浩然休夸[11]。真佳,江上渔翁罢了钓槎[12],便休题晚来堪画[13]。休强呵映雪读书[14],且免了这扫雪烹茶[15]。

〔尾〕最怕的是檐前头倒把冰锥挂,喜端午愁逢腊八。巧手匠雪狮儿一千般成[16],我盼的是泥牛儿四九里打[17]。

【注释】

[1]阴风乱刮:阴风,指阴天的北风。乱刮,形容北风横冲直撞。

[2]挝:敲打,击。

[3]巴到天明:巴,形容焦急迫切的心情,表现希望尽快结束受折磨过程的心愿。

[4]刬地波查:刬地,何等,怎样。波查,折磨。意思是,这是何等的痛苦折磨啊!

[5]囊箧:袋子与箱子。

[6]冻钦钦:冷得发抖的样子。

[7]袁安难卧:汉时大雪,袁安僵卧雪中。

[8]蒙正回窑:蒙正踏雪回窑的情节。

[9]买臣还家:汉武帝时赋家朱买臣,贫贱时曾砍柴卖薪为生。

[10]退之不爱:出自“比心明可烛,拂面爱还吹。”

[11]浩然休夸:“不爱”、“休夸”皆反其意而用之,是指作者的心愿、乞求。

[12]江上渔翁罢了钓槎:暗用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3]休题晚来堪画:出自“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4]映雪读书:出自“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15]且免了这扫雪烹茶:出自“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之句。

[16]雪狮儿一千般成:“巧手匠”们塑造的雪狮千姿百态,各尽其妙。

[17]泥牛儿四九里打:四九时(鞭打泥牛)就代表立春转暖。

【鉴赏】这篇元曲描绘雪景,描写了贫苦寒士在冬天时生活的艰辛。冬日时节,户外赏雪观梅、屋里围炉夜话,着实是风雅之士推崇之举,但是对于贫苦百姓来说,冬天却是最难熬的时节。

首曲〔斗鹌鹑〕描写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地冷天寒,阴风乱刮。岁久冬深,严霜遍撒。”短短四句话渲染出一个严酷寒冷的环境:风雪交加,天寒地冻。紧接着,作者点到正题:“夜永更长,寒浸卧榻。梦不成,愁转加。”床榻上浸透了凉意,床上的人因寒冷不堪无法入睡更觉寒夜漫漫。“梦不成,愁转加”,刻画的是因为寒风凛冽,无法抵御寒冷的寒士愁苦的窘态,而“梦不成”极言寒冷的程度之深。“杳杳冥冥,潇潇洒洒”传神地表现出寒士半梦半醒之间恍恍惚惚的感觉。

第二曲〔紫花儿序〕,进一步描写主人公因为寒冷而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感受。寒士的生活十分清贫,破碎的衣服、单薄的铺盖根本无法抵御寒冬。由于寒冷寒士的手脚冻得酸麻、缩作一团,只想着天亮以后天气可以转暖。“天那”一语,发出了寒士内心深处的呼喊,犹然在我们耳边回响。最后三句说的是,虽然盼到天亮,可是天气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为下一曲描写白天恶劣的天气做了铺垫。

第三曲〔秃厮儿〕写出了突变的天气,由平静霎时变为暴戾。寒士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但仍逃避不了天气的折磨。“寒凛冽走石飞沙,阴云黯淡闭日华”描写生动形象,刻画的细致传神,使画面具有动态色彩。“布四野,满长空,天涯”,文字简练,意味深长,呈现了阴云密布,遮蔽天日的阴霾。天寒地冻,令人无处藏身,同时也标志着寒士的“理想”彻底破灭,也为下曲刻画主人公在天寒地冻环境下的愁苦和窘迫的神情埋下伏笔。

第四曲〔圣药王〕描写了寒士在理想破灭后看到“乱纷纷瑞雪舞梨花”时的内心情感,表现出了他怨天尤人的内心想法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

第五曲〔紫花儿序〕侧面表现了雪的来势凶猛,凸显出主人公不求其他唯求御寒的心情。连用一系列“明典”:这雪让高洁之士袁安都难以忍受,让吕蒙正都必须返回窑洞,让担柴谋生的朱买臣放弃担柴而回家,让韩愈不高兴,让踏雪寻梅的孟浩然也没法给予赞叹。接着使用“暗典”,“真佳”是反其道而行之,刻画出主人公,万般无奈的心理状态。对于有钱人来说,踏雪寻梅,烹茶赏雪都是雅事,而对于贫穷的百姓而言,这雪只会招来百姓的无奈,绝无情趣可言。

〔尾〕直接道出了主人公的矛盾心理,以“怕”与“愁”和“喜”与“盼”对比,他怕的是屋前挂着的冰凌,喜欢的是端午来临时天气的回暖,愁的是现在正逢寒冷的腊八,盼的是春天回暖;同时也表现出他此刻的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挣扎。

这支套曲首从自然环境入手,下笔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寒士面对寒冷时的反应和心理活动,将寒士在严冬的感受娓娓道来。连用典故,为浅白的曲词增添了文化意味和艺术气息。语言朴实流畅,句句贴切,让人心酸,感慨万千。

刘 致

〔中吕〕朝天子

邸万户[1]席上(二首之一)

柳营[2],月明,听传过将军令。高楼鼓角戒严更,卧护得边声静。横槊吟情[3],投壶歌兴[4],有前人旧典型[5]。战争,惯经,草木也知名姓[6]。

【注释】

[1]邸万户:邸泽之子邸元谦(字明谷)。

[2]柳营:是军营的别称。

[3]横槊吟情:写邸万户在席间赋诗吟句,抒发豪情。槊,指长矛。

[4]投壶歌兴:“投壶”是古代宴会时的一种娱乐。

[5]有前人旧典型:典出《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6]草木也知名姓:暗引黄庭坚送范仲淹之子诗,称颂范仲淹“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之句。

【鉴赏】刘致共写了两首描写军营、军人生活的元曲,这一主题在多以吟风弄月和感叹归隐为主要内容的元曲中可谓是匠心独运,标新立异。

全曲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开篇五句,“柳营,月明,听传过将军令。高楼鼓角戒严更,卧护得边声静”,描写了作者在邸万户所戍守的杭州城外军营中所见的情景,赞颂了邸万户治军严明,刚直不阿,名震天下。邸万户纪律严明、治军有方的气度与所率部队威武庄严的场景。而作者在这样的月明之夜赴挚友的宴会,当主人发出夜深戒严的命令时,营中的戍楼立刻传出禁夜的更鼓声,喧闹的人声顿时肃静下来。短短几句,但见主人公的气宇不凡。

第二层为接下来“高楼鼓角戒严更,卧护得边声静。横槊吟情”三句,由此作者的视角由军营外部转向内部,开始描写宴会的场面。作者并没有直接、正面地描写邸万户,而是连用几个富有深意的典故,非常巧妙的对邸万户进行了衬托,写出邸万户既有曹孟德那样的凌云壮志,又是那样的儒雅风流,对其极尽赞美。邸万户在席间赋诗吟句,抒发豪情,与客人在席间投壶对饮,放旷高歌。作者构思精巧细致,化用典故不着痕迹,贴切生动,足见其笔力深厚。

第三层为曲子最后三句。“战争,惯经,草木也知名姓”,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结合典故,彰显出邸万户的文韬武略和丰富的战争经验。

〔中吕〕朝天子

邸万户席上(二首之二)

虎韬,豹韬[1],一览胸中了。时时拂拭旧弓刀,却恨封侯早。夜月铙歌[2],春风牙纛[3],看团花锦战袍。鬓毛,木雕[4],谁便道冯唐老[5]。

【注释】

[1]虎韬、豹韬:这里泛指古代兵书。

[2]铙歌:短箫铙歌,是古代军乐的名称。铙,一种古乐器。

[3]牙纛:即牙旗,用象牙饰于竿子上的军中大旗。

[4]木雕:应理解为“未雕”。雕,指凋零衰敝。

[5]冯唐老:冯唐,汉代人,曾大胆直言汉文帝误罚名将,活到九十多岁。

【鉴赏】这首元曲主要是对邸万户的人物肖像特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老将军的形象:久经沙场,虽然已经老迈,但仍壮心不已。

开头三句“虎韬,豹韬,一览胸中了”,描写了邸万户拥有的深厚军事学识,传神地描摹出邸万户足智多谋的形象。一个“览”字,用得生动形象,极为精巧,引领全曲的基调。接着,作者用“时时拂拭旧弓刀,却恨封侯早”两句,歌颂了邸万户壮怀逸兴、壮心不已的情怀,并从多方位多角度描摹其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高度警惕的特点,层次感分明。“拂拭”、“恨”等,用得形象巧妙,准确地写出邸万户对旧日叱咤战场的风云岁月的留恋和怀念,并且深刻地揭示了邸万户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三句“夜月铙歌,春风牙纛,看团花锦战袍”,是俯瞰军营所感受到的严肃豪壮的军营全貌。身着战袍的邸万户,在月光映照下,显示出一派英武雄健的风姿。最后作者感慨道:“鬓毛,木雕,谁便道冯唐老。”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依然能看出当年驰骋战场的雄风仍在,谁能说他已经衰老无用了呢?这种奔放之情,展现了老将军的豪放之姿,荡人心魄,催人奋起,叫人努力。

这首元曲遣词生动传神,把邸万户的精神风姿、心理活动非常逼真准确地展现了出来。语言苍劲豪迈、粗犷激昂,充满豪情壮志。

〔中吕〕山坡羊

侍牧庵先生[1]西湖夜饮

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绮罗[2]馨,管弦清,兰舟[3]直入空明镜。碧天夜凉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

【注释】

[1]牧庵先生:指姚燧。

[2]绮罗:即细绫,是一种高贵华美的丝织品的名称。

[3]兰舟:构造精细、雕饰讲究的画舫。

【鉴赏】姚燧被人们尊为元代文坛领袖。作者为其弟子,元武宗至大四年,作者跟随七十四岁的姚燧“为中子圻娶焦氏妇”,于闰七月间来到杭州,遂作此曲。此曲虽题为“西湖夜饮”,但作者意不在酒,而在于西湖的美景。

开头三句“微风不定,幽香成径,红云十里波千顷”,简洁地概括出了夜饮西湖的环境和景色。吹拂着湖面的微风习习,令人感到无比的舒心和惬意;丹桂的清香从远处飘来,仿佛铺引出一条飘香幽远的小径。湖面上闪着点点的波光,湖中绽放的荷花,就如同一片朝霞,倾泻在千顷湖面上。这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幅多么迷人的色彩明媚,令人陶醉的西湖美景。

接下来“绮罗馨,管弦清,兰舟直入空明镜”三句,描写陪同夜饮的歌伎们衣妆艳美华贵,散发出阵阵香气,她们手中乐器也奏出清雅的旋律。这是姚牧庵先生一行人在湖上饮宴的情景。在这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意境中,他们乘坐着画舫兰舟向着空明的湖心驶去。“空明镜”一喻,形成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湖水的清澈透明和湖面的平静。

结尾四句“碧天夜凉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巧妙的写景,使用十分奇特的想象,将天空和湖面融为一个整体,营造出水天一色的壮阔而悠远的意境。在这里,作者虽然将天和湖结合起来描写,但表现的重点依然使西湖的美景。一个“外”字,突出了西湖的广阔,都把广阔的宇宙纳入了西湖的影中;一个“上”字,充分展现了西湖的魅力,将西湖推进了圣境仙界,是西湖拥有了天上美景无意间落凡间的韵味。作者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用天来做西湖的陪衬,因此,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作者对西湖由衷的热爱之情。

刘时中

〔双调〕新水令

代马诉冤

世无伯乐怨他谁?乾送了挽盐车骐骥[1]。空怀伏枥心,徒负化龙威。索甚伤悲,用之行舍之弃[2]。

〔驻马听〕玉鬣[3]银蹄,再谁想三月襄阳绿草齐。雕鞍金辔,再谁收一鞭行色夕阳低。花间不听紫骝嘶,帐前空叹乌骓逝[4],命乖我自知,眼见的千金骏骨无人贵[5]。

〔雁儿落〕谁知我汗血功,谁想我垂缰义[6],谁怜我千里才,谁识我千钧力?

〔得胜令〕谁念我当日跳檀溪[7],救先主出重围?谁念我单刀会[8]随着关羽?谁念我美良川扶持敬德[9]?若论着今日,索输与这驴群队!果必有征敌,这驴每怎用的?

〔甜水令〕为这等乍富儿曹[10],无知小辈,一概地把人欺。一地里快蹿轻踮[11],乱走胡奔,紧先行不识尊卑。

〔折桂令〕致令得官府闻知,验数目存留,分官品高低。准备着竹杖芒鞋,免不得奔走驱驰。再不敢鞭骏骑向街头闹起,则索扭蛮腰将足下殃及,为此辈无知,将我连累,把我埋没在蓬蒿,失陷在污泥。

〔尾〕有一等逞雄心屠户贪微利,咽馋涎豪客思佳味,一地把性命亏图,百般地将刑法凌迟。唱道[12]任意欺公,全无道理。从今去谁买谁骑,眼见得无客贩无人喂!便休说站驿[13]难为,则怕你东讨西征那时节悔!

【注释】

[1]世无伯乐怨他谁?乾送了挽盐车骐骥:发现和使用那些有谋略、有才干的人,都需要有“伯乐”的慧眼识别和帮助提携。出自“骐骥负盐车,垂头于太行之坂,见伯乐则喷而长鸣。”骐骥:千里马。千里马拉盐车喻指大材小用。

[2]“空怀”四句:引用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马记》中王昌落魄遇仙,骑马回去,到家后马化为龙的典故。

[3]鬣:马脖子上的毛。

[4]帐前空叹乌骓逝:乌骓是项羽的坐骑。

[5]千金骏骨无人贵:指当时无人看重千里马。

[6]垂缰义:引用了苻坚之马垂缰救主的故事。

[7]跳檀溪:指刘备乘“的卢”马脱险故事。

[8]单刀会:即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

[9]美良川扶持敬德:敬德是唐将尉迟恭的字。

[10]乍富儿曹:刚富的暴发户。

[11]一地里快蹿轻踮:一地里,一味的。蹿,跳。踮,用脚尖着地走路。

[12]唱道:就是畅道,常道。

[13]站驿:驿站。

【鉴赏】刘时中并非是首开先河,借动物之口叙述冤情来抒写人间的不平,但这首《代马诉冤》影响深远,作者以一只千里马的口吻诉说得不到重用的冤屈,实则是为不能得到重视的知识分子们抱不平。

整套曲子用了七支曲牌,首曲〔新水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者抒发了因为没有伯乐的赏识,所以千里马的前途只能被断送在艰困的劳作中。作者借曹操之志和马化为龙的典故,表明这匹老千里马虽有一身卓越的能力,但却无法得到主人的重用,最终被舍弃的结局,怎能不使人感到悲伤?

〔驻马听〕、〔雁儿落〕、〔得胜令〕三支曲,作者以马的口吻回忆了自己曾经的功绩,并且诉说了自己遭遇的不公待遇,发出自己遭到抛弃的沉重叹息。想当年,自己在三月三日曾载刘备赶赴襄阳之会,而现在将军帐前再听不见也见不到千里马了。在〔雁儿落〕、〔得胜令〕两支曲中,作者连用多个典故,并使用了七个反问句,表达了千里马被遗弃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甜水令〕、〔折桂令〕、〔尾〕三支曲子则描写了一匹得不到重用的千里马的遭遇。千里马与普通的马不同,他具备特殊的才能,可是待遇却不如普通的马。在马中,那些“乍富儿曹”、“无知小辈”只善于做表面文章,而立过汗血功劳的千里马却难逃被卖到农村的命运,甚至被“埋没在蓬蒿、失陷在污泥”,“准备着竹杖芒鞋,免不得奔走驱驰”,供人服役、为人拉车,最后却落个“眼见得无客贩无人喂”的悲惨结局。这些,都是由于那些屠户贪图利益、“咽馋涎豪客”们“思佳味”,才使得千里马得不到原本的待遇,甚至不得善终。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千里马发出了警告:“便休说站驿难为,则怕你东讨西征那时节悔!”这是对现状的愤怒,也是对这个黑暗社会的现状发出的不平的吼声。

这篇元曲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动物来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形象生动,具体贴切,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元代社会中知识分子得不到重用,最终沦落悲惨遭遇。曲子语言流畅通顺,描述详细,用字通俗质朴,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了不向世俗低头的精神。

吴弘道

〔南吕〕金字经

伤春

落花风飞去,故枝[1]依旧鲜。月缺终须有再圆。圆[2],月圆人未圆。失颜变[3],几时得重少年[4]。

【注释】

[1]故枝:去年的旧枝。

[2]圆:这个不仅指团圆,还有循环复归的意义。

[3]朱颜变:指的是容貌衰老。

[4]少年:年轻。

【鉴赏】这首曲子虽然是叫《伤春》,却不是因为春天的消逝感到哀伤,而是通过自然界的季节循环往复,月缺月圆的变化,抒发了对人生无常、青春不再的感慨。

开头“落花风飞去,故枝依旧鲜”,就说落花飘散在风中,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只剩下空枝,却依然显得鲜嫩,生机勃勃;第二句说新鲜的花朵在去年的旧枝上重新绽放,表明了花谢还可以重开,而青春却是一去不回。这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并起了一种对比的作用,又起到以客观景物引起情思的作用。结合题目,用风吹花落来正面比喻青春的消逝,而旧枝依然鲜明则反衬出人无再少年。

接下来“月缺终须有再圆,圆,月圆人未圆”三句,以月亮的圆缺来对比人事的变化无常,而本曲并非正用此法,而是从反面着笔,说明了月缺了还会再圆,来对比人年老就不可再年轻了,在这一正一反的对比中,“伤春”的真正意义就不言而明了。结尾两句“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直接揭示题旨,为人的青春易逝而难再得而伤怀不已。

这首曲子表明对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之情,通过大自然的变化等意象,衬托出“人无重少年”这个人生哲理,将形象性与理论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受到大自然景物形象的感染的同时,又引起对人生的启迪、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的反思。

〔南吕〕金字经

颂升平

太平[1]谁能见,万村桑柘烟。便是风调雨顺年[2]。田,绿云[3]无尽边。穷知县[4],日高犹自眠。

【注释】

[1]太平:有二义,一是指治平,即社会和平;二是指连年丰收。这二义这里都有。

[2]便是风调雨顺年:年成好,天公作美,风雨适时。

[3]绿云:绿色的庄稼。

[4]穷知县:指知县清廉,不贪污。

【鉴赏】这首元曲描绘了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景象,紧密结合题目《颂升平》,表达了作者希望为官清廉的理想。

开头两句“太平谁能见,万村桑柘烟”,作者欲扬先抑,先说出难见的太平盛世,然后又说自己有幸见到,在这一抑一扬之间,作者刻画了一幅农业兴盛,生活安定的美丽图画,突出了作者笔下的广大乡村的太平景象。绿树环绕千村万落,缕缕炊烟从绿荫中袅袅升起。

中间“便是风调雨顺年”说明当时农村太平的原因:收成好,是上天的赏赐,是因为气候适宜,风调雨顺。“田,绿云无尽边”两句,作者将视角从村落中转移至外面,庄稼茂盛的在田野里生长,放眼望去,满眼新绿,意象越来越开阔,将境界进一步扩大,显得壮美开阔。

结尾“穷知县,日高犹自眠”,写廉洁自律,既写知县官清政简,又写他政绩廉明,从不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也不去骚扰百姓。结尾这两句,作者点明当时农村太平除了靠天赐之外,第二个原因就是执政者为百姓考虑,实行清明的政策。

此曲语言质朴流畅,将生机无限的农村风光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南吕〕金字经

咏渊明

晋时陶元亮[1],自负经济才[2]。耻为彭泽一县宰[3]。栽,绕篱黄菊开[4]。传千载,赋一篇归去来[5]。

【注释】

[1]陶元亮:指陶渊明。梁朝萧统《陶渊明传》说:“陶渊明,字元亮。”

[2]经济才:指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才。

[3]耻为彭泽一县宰:彭泽,县名,在现今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县宰,县令,古代称县令为宰官。

[4]“绕篱”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5]“赋一篇归去来”:“辞”是赋这种文学体裁的别体,故这里用一“赋”字。

【鉴赏】这是一首是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赞叹之作。

开头“晋时陶元亮”一句,开门见山,交代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不称其名而称其字,表明对他的尊敬和敬仰。“自负经济才”一句,是对陶渊明少壮时有积极入世的抱负与才干的称赞。陶渊明年轻时有为强烈的志向,要为国家建立功业。

接下来“耻为彭泽一县宰”,这句写陶渊明辞官的一事和辞官的原因,高度概括了陶渊明清高自负的高洁品格。一个“耻”字,感情色彩浓烈,突出了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栽,绕篱黄菊开”两句,描写陶渊明辞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陶渊明栽菊、爱菊,表现了他辞官后的安逸生活。一个“栽”字,赞美陶渊明归隐生活中劳动的生活情趣,“绕篱”句则是对陶渊明归隐生活中的悠闲舒适的心境的高度赞美。

最后两句“传千载,赋一篇归去来”,曲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陶渊明辞官行为的赞许之情。写陶渊明的文章《归去来兮辞》千古流传,深受世人喜爱。

这首元曲歌咏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描述了陶渊明辞官、赏菊、赋归几件事,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语言简洁质朴,通俗流畅。

〔中吕〕上小楼

钱塘感旧[1]

虚名仕途[2],微官苟禄[3]。愁里南闽[4],客里东吴[5],梦里西湖。到寓居[6],问士夫[7],都为鬼录[8]。消磨尽旧时人物。

【注释】

[1]钱塘感旧:指在杭州怀念死去的旧友。钱塘,县名。元代,钱塘县属杭州路。旧,指故旧之交。

[2]仕途:原指做官的途径,这里指官场。

[3]微官苟禄:微官,指的是从七品的芝麻官。苟禄,苟且得到的俸禄。

[4]南闽:今福建南部。

[5]东吴:今江苏苏州一带。

[6]寓居:指寄住的居所。

[7]士夫:这里泛指士子,既包括官僚阶层,也包括一般读书人。

[8]鬼录:指已死,语出陶渊明《拟人挽歌辞》:“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鉴赏】这首写作者在杭州对死去旧友的怀念的情感,字里行间充满着苍凉,令人悲叹。

开头两句“虚名仕途,微官苟禄”,作者对自己在江西行省的做官经历做了简单概括。作者连用“虚”、“微”、“苟”等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抒发出他蔑视仕宦的生涯,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厌恶仕宦的人生,作者将深沉的人生感叹寄寓其中了。

中间三句“愁里南闽,客里东吴,梦里西湖”三句,作者又对自己过去在江浙行省的一段生活作了概括。“南闽”、“东吴”、“西湖”,这一“南”、一“东”、一“西”,三个方位词,用词精巧,巧妙排列,虽然是句式整齐相同,但情感上却有所偏重。“愁里”、“客里”、“梦里”三个词语,彼此相通,体现了感情色彩的不同,将情感表达重点落在西湖上。“愁”字表现了回忆的不快,“客”字表现了回忆的平淡,“梦”字则饱含深意,既有梦寐之意,言到西湖居住是自己平生梦寐以求,为下文写重遇西湖埋下了伏笔。“梦”字同时又有梦幻之意,叙述过去那段在西湖作为他乡之客的生活,如梦如幻,这又为下文作了感情上的烘托和渲染。

下面三句“到寓居,问士夫,都为鬼录”,在面对旧时的“寓居”时,一一发问,而其旧友都已亡故之悲,令人心酸不已。尾句“消磨尽旧时人物”借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写法,说出被岁月逐渐消耗的旧友都是过去时代的人才,表现了对旧友的极其想念之情。此曲将作者悼念故友的深情表达了出来,其所表达的悲凉的人世沧桑之感、悲切之痛,深入肺腑,震撼人心。

赵善庆

〔中吕〕普天乐

江头秋行

稻粱肥,蒹葭秀。黄[1]添篱落,绿淡汀洲[2]。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3],望烟江万顷[4]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注释】

[1]黄:指“稻粱”。

[2]绿淡汀洲:绿,指“蒹葭”。汀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3]知潮候:了解潮涨潮落。

[4]烟江万顷:可理解为“万顷烟江沉浸于秋色之中”。

【鉴赏】这首元曲以作者漫步江边所见秋景进行细致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复杂。

作者漫步江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稻子、高粱和茂密的庄稼结出的累累成果挂满了中间的缝隙,江中沙渚上萧疏而秀美的蒹葭,绿淡黄添。此时,在作者眼中秋景丝毫没有凄凉萧瑟的感觉,而是一派丰收的气象。一个“肥”字和一个“秀”字,将作者的喜悦表现了出来。而“黄”、“绿”二字再着“添”字和“淡”字,形象展示了由夏入秋,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程。

接着,作者的视线转向远处,描绘了另一番景致。“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木,如今在秋风中凋零,木落千山,使得山峰显露出突兀嶙峋的轮廓。一个“瘦”字,将山拟人化,把山形容成一个女子的身段,因为覆盖在身上的绿色植物的凋残而变得消瘦,这里传神地写出了秋山清癯的容貌。沙鸥在秋风中上下翻飞,它们知道潮汛即将来临而变得不安宁。江面万顷,烟波浩渺,秋色原本是虚的,用一个“沉”字,化虚为实,使它成为有重量、可触摸之物,给作者带来的无疑是沉重的凄清与惆怅。作者描绘了一幅动静互映的图画,从“翻”到“沉”的过程,透露了作者的情感由江头秋行所见之景引起的惊喜进入更深沉的情感。

结尾,“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作者的视线转向空际,但见夕阳西下,红日半竿,秋雁一声长鸣,掠过几处高楼。落日、过雁、危楼,都是颇带悲伤和思乡感情,作者通过这些不同意象的组合,创造了一个层次分明又颇具伤感的氛围。《江头秋行》是写景名作。作者通过对景物不同的形态、色彩和情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感情心路历程的变化,反映出作者面对秋景时心境的复杂。

〔中吕〕普天乐

秋江忆别

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璧月词[1],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洒西风泪湿罗裳。钗分凤凰[2],杯斟鹦鹉[3],人拆鸳鸯[4]。

【注释】

[1]璧月词:泛指艳曲。

[2]钗分凤凰:是“分凤凰钗”的倒文。

[3]杯斟鹦鹉:用海螺雕琢成的酒杯。

[4]人拆鸳鸯:拆散如鸳鸯一般恩爱的情人。

【鉴赏】这首元曲是作者秋天时在江畔漫步,由景生情,在同样的景色中回想起了一次离别从而写下此曲,此曲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对日暮江边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作者用对偶句,描写了眼前的秋江暮景勾起了作者的回忆。作者面对浩瀚无际的天空,面对秋水苍茫的大地,面对落日余晖的山腰,夕阳斜斜地照在大地上,大雁成群结队的东飞,天地之间一片迷茫旷远,凄清寂寞。作者将落日、斜阳,分别放在山腰和雁背这种特殊位置上,表达了作者在秋天的日落时分时那种不忍离去而且想回去的心情。

第二层为后七句,写忆别的具体内容。此曲从“璧月词”开始,进入一个回忆的空间。“璧月词”出自《玉树后庭花》曲的“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想当初离别之际,在兰舟之上,红唇轻启却还在唱“璧月词”。作者却将团圆的曲子安排给离别的恋人演唱,更加突出两人之间那种感情的悲凉的感觉。离别的泪水在西风中沾湿了衣裙;离别宴上,每人各留一支凤凰钗,让大家多喝一杯。从此一别,将一对恩爱的情人拆散,从此咫尺天涯,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再遇!最后三句“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以凤凰、鹦鹉、鸳鸯描述,结构严谨,包含意蕴。

此曲从现在起笔回溯到以前,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是曲子的表现的空间拓宽了,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意味深长。

〔中吕〕山坡羊

长安怀古

骊山[1]横岫,渭河[2]环秀,山河百二[3]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注释】

[1]骊山:在长安附近的临潼区东南。

[2]渭河:环绕长安城。

[3]山河百二:泛指古代秦国的险要之地。

【鉴赏】《长安怀古》为咏史之作。作者在吊古伤今的兴亡之叹中,还夹杂着对封建统治者的责问,以及对人生短暂而又变幻无常的伤感。

开头“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先从山河的雄险落笔。这一山一水,用一“横”一“环”,作者居高临下地鸟瞰了长安的险要形势和壮丽风光。而且突出长安的山川形胜一如当年,烘托出了这个历代古都形势之险峻和景色之壮丽,与后面的残破之景与黍离之悲形成强烈的反差。“山河百二还如旧”,而今天长安的形势,山河依旧但人事全非。“还如旧”三个字,铿锵有力,在这相对不变的空间里,时间流逝,演出了多少朝代兴衰的悲喜剧,作者百感交集的怀古伤古之情,尽在其中。

紧接着,“狐兔悲,草木秋”,为作者当时所见之景,与长安一带险峻的地理优势,形成鲜明的对照。倾吐出作者由今思昔而产生的感叹、感伤和悲愤之情。又用激昂的带议论性的语言揭示出: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役使人民修建起来的宫苑,早已不复存在,只是留下一个骂名;汉陵唐宫阙又在哪里?留下的岂不就是衰败的草木和哀哀狐兔吗?在作者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也夹杂着人生无常、转瞬即逝、无可奈何的消极人生观。

最后两句“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作者从怀古的感伤转移到现实的景物中来,经过一番遐想,那“横岫”的骊山,“环秀”的渭河,仿佛也因伤古而叹息。

整曲写得含蓄朦胧。作者运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将山水赋予人的感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刻画巧妙传神。

〔双调〕沉醉东风

秋日湘阴[1]道中

山对面[2]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3]。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4],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注释】

[1]湘阴:在今湖南,是湘江下游、洞庭湖南岸的一座山青水秀的小城。

[2]山对面:指作者“面对山”。

[3]沙洲:水边的沙地。

[4]濯雨蒹葭秀:蒹葭,芦苇。秀,草木开花。

【鉴赏】秋天,作者走在湘阴道上,所见秋色烂漫,从所见的山水景物写起,自然生发出喜悦欢愉之情,于是写下此曲。

开头两句“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从选取的意象看,面对着山,只见层峦叠嶂,江中沙洲绿草齐腰。堆满山峦的“兰草”,茂盛生长的绿草,历经寒霜的橘柚,雨水洗濯的蒹葭,这些事物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只用一个“堆”字,就将那郁郁葱葱的生机渲染出来,一个“染”字,形象地描绘出大片沙洲全被茂密的绿草所笼盖。“齐腰”,不仅具体描绘出草的丰茂,而且与前面的“对面”呼应,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悄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秋日胜景的赞美三、四句“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进一步点明,山上绿得那么深的,原来是“经霜色愈浓”的柚橘;给沙洲染上绿色的,原来是正在扬花的芦苇。从写景的色调看,作者写秋景浓墨重彩,色彩丰富而明丽,“翠、绿、青”等词的运用,一洗秋日的萧瑟,使笔下的江南秋景图高远开阔,明丽鲜妍,令人赏心悦目。

“隔沧波隐隐江楼”一句,由近及远。俯仰之间,这远楼近水,参差错落,色彩纷呈。这句既点出了江,又进一步拓宽了曲子的意味,作者凝神遐思的神态仿佛浮现在读者的眼前。

最后两句“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表面上仍是写景,真是“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对比(或衬托),虽然“几叶儿”给人“数叶而感秋”的喟叹,但万顷潇湘美景仍令人赞赏,虽在秋天还是那么明亮而美丽的。正是这一叶传黄败柳,使作者的情感顿生波澜,意识到草木摇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点破”二字化静为动,为画面平添了无限生机情趣,同时也为这首元曲增添了悠远的抒情意味。写景有强烈的层次感,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沙洲,橘柚之青,芦苇之秀,更有沧茫碧波,隐隐江楼,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双调〕沉醉东风

昭君出塞图

毡帐冷柔情挽挽,黑河秋塞草斑斑。丹青误写情[1],环佩难归汉[2],抱琵琶怨杀和番[3]。比似丹青旧玉颜,又越添愁眉泪眼。

【注释】

[1]丹青误写情:指王昭君被画工毛延寿丑化,因此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召幸’。

[2]环佩难归汉:化用杜甫“环佩空归月夜魂”的诗句。

[3]和番:指王昭君和亲。番,番邦。

【鉴赏】赵善庆这首元曲是题咏《昭君出塞图》的,既忠实于画面,描写了《昭君出塞图》中出现的荒漠、秋草、毡帐、人物,又根据史书、杂记中有关昭君的传说发挥艺术创造,从画境中拓出曲境,着重表现了昭君的故国之思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凉心境。

开头两句“毡帐冷柔情挽挽,黑河秋塞草斑斑”,描写荒野上孤零零的帐篷,使人联想到独宿其中的王昭君,她辞别故国,远出塞外,一定柔肠百转。她看着如同黑河两岸的斑斑塞草,是那样缠绵无尽,于是触景生情,情思驰骋于远在天涯的故国,发出了“丹青误写情,环难归汉”的怨诉,写出了对画工毛延寿的怨恨。历代诗歌都为昭君鸣不平,而作者却没有明确的表明态度,而是着眼点放在“误写情”的后果“环难归汉”上,直接抒发昭君永别汉地的决绝之心。

最后三句“抱琵琶怨杀和番。比似丹青旧玉颜,又越添愁眉泪眼”,是依据《昭君出塞图》上昭君怀抱琵琶的形象,猜拟她心怀故里,怨恨和番的心思,作者也是借昭君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发人深省。

〔双调〕折桂令

湖山堂[1]

小窗开水月交光。诗酒坛台,莺燕[2]排场,歌扇摇风[3],梨云[4]飘雪,粉黛生香。红袖台已更旧邦,白头民犹说新堂。花妒幽芳,人换宫妆,惟有湖山,不管兴亡。

【注释】

[1]湖山堂:在杭州西湖的西南面。

[2]莺燕:指歌儿舞女。

[3]歌扇摇风:化用晏几道“歌尽桃花扇底风”的词句。歌扇,古代歌女演唱时的道具。

[4]梨云:本指梨花坠落时纷纷如云,这里指歌舞纷纭。

【鉴赏】这首元曲描写湖山堂,重点是对堂内的歌舞的描写,并由此生出感慨。

前六句就着重描绘堂内热闹的歌舞。对于西湖夜色的美丽基本没有涉及,仅用开头“水月交光”四个字,概括交代了堂周围的湖光山色,而且“小窗开”巧妙地绾合堂内和堂外。一个“开”字,不仅营造了一种画面内的灵动的感觉,而且准备了一个鲜艳灿烂的背景为下面刻画堂内诗酒歌舞埋下了伏笔。

接着“诗酒坛台,莺燕排场,歌扇摇风,梨云飘雪,粉黛生香”五句,对堂内诗酒歌舞的盛况进行了描绘:堂内的风流之客饮酒赋诗,观赏歌舞排场;舞台上歌莺舞燕洁白的舞衣舞袖和雪白的肌肤,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舞蹈,舞女们身上散发出阵阵幽香。如此香艳的场面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接下来,作者在时间上作了大幅度的跳跃。“红袖台已更旧邦,白头民犹说新堂”,红袖飘香的舞榭歌台尚在,但江山却早已易主了;曾在此游乐的少年今已白头,仍对湖山堂念念不忘,乐不知疲地向人诉说当年的盛况。这两对句工整,鲜明对比,从中寄予了作者深沉的反思和感慨。

最后四句“花妒幽芳,人换宫妆,惟有湖山,不管兴亡”,又回到眼前,以变与不变对比:年年岁岁,花儿争芳斗艳,盛衰有时;朝代更迭,人情变迁。面对这一切,人们能只沉浸在眼前的享乐中,让人心生兴衰之感,也暗含着一定的愤慨之情和抨击之意,情感真挚,表达直接,余韵悠长。

〔双调〕落梅风

江楼晚眺

枫枯叶,柳瘦丝[1],夕阳闲画阑[2]十二。望晴空莹然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注释】

[1]柳瘦丝:形容柳枝比腰肢瘦削。

[2]阑:阑干,即栏杆。

【鉴赏】这首元曲借景抒情,题目《江楼晚眺》交代了作者是在薄暮时分,在江边楼上,举目远眺。通过描绘所见之萧条秋景,抒发了旅人思乡的愁情。

开头两句“枫枯叶,柳瘦丝”,描绘了一幅江枫枯萎了秀叶的景象。点明时令正逢秋天,而且渲染了一片萧条的气氛。“夕阳闲画阑十二”一句,作者只见夕阳斜照,斜阳无意,作者多情,“闲画”二字,把斜阳的无情转化为有意。“闲画”二字,看似无情,看似漫不经心,但实际上却是作者假装不在意,想要转移心中的凄凉,然而未能达成。

最后“望晴空莹然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两句,突出中心。作者仰望天空,看到晴空万里无云,此时心情就如同一张白纸,然而一行行南飞的大雁就像是信纸上的每个字迹,惊起了作者心中的涟漪。作者想象奇特,将归雁看作家书上的字,可见作者心中积郁的深切的思乡之愁,同时表达了作者满心的愁绪。

作者通过描绘所见之萧条秋景,情由景升,情景交融。枯黄的枫叶,细瘦的柳条,正是作者自我心境的写照。高空的过雁,引发了作者沦落天涯的愁恨,将大雁比作家书中的字,从而引起思乡怀人之愁,于是雁行在作者的眼里就变形为“愁”的意象。雁过长空,进一步拓宽了曲子的意境,进一步深化愁思,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双调〕水仙子

仲春[1]湖上

雨痕着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2],岚[3]光罩日浓如雾。正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六桥[4]锦绣,十里[5]画图,二月西湖。

【注释】

[1]仲春:(农历)二月,春季的第二个月,万物开始生长的时候。

[2]“雨痕”两句:化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句意。

[3]岚:晴天的雾气。

[4]六桥:在西湖,名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为苏轼所建。

[5]十里:指代西湖。

【鉴赏】这是一首写景之曲,赞美了西湖仲春雨后的风光。

开头两句“雨痕着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化用了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将“小雨”改为“雨痕”,不但将春雨的纤细描形象地绘出来,还带给人若有似无的感觉,呼应了下句的“近似无”。一个“润”字,极言春雨滋润万物,细而无声。春雨过后,小草破土而出,从远处看,纤细而稀疏,地面上浮起一层新绿。这里作者省去了韩诗里的“遥看”二字,用“和烟”替之,又把“却”换成“似”,使句子的含义更加丰富,于是更加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春草初萌时那朦胧柔细、若有似无的形态。

“正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描绘了朦胧、静谧的氛围中的勃勃生机。春风里鹧鸪的叫声,仿佛是在召唤人们趁着美好的春光去追寻幸福。粉女琼奴尽态极妍,怀着对爱情的模糊的憧憬,出来游湖踏青。一个“斗”字,匠心独运,很有新意,既写出了姑娘们之间的争妍斗丽,又使她们和春景相映生辉,将春情渲染得分外浓烈。最后三句“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点明时间、地点,句式整齐,一气呵成,淋漓尽致。

〔双调〕水仙子

渡瓜洲[1]

渚[2]莲花脱锦衣收,风蓼[3]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4]城下,西津[5]渡口,北固山[6]头。

【注释】

[1]瓜洲:长江北岸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隔江与镇江相对,古时候是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塞。

[2]渚:水中陆地。

[3]蓼:水生的草本植物。

[4]南徐:镇江的别称。

[5]西津:即西津渡,和瓜洲隔江相对。

[6]北固山:在镇江北长江边上,三面临水,地形险要。

【鉴赏】这首元曲是作者在秋天时乘船渡过瓜州,看到秋景衰败红衰翠减的景象,触景生情而作。

开头三句“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尽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选取了“莲”、“蓼”、“柳”这三种水中岸边常见的花草,通过描写它们的红衰翠减,表现了秋天江边的景象。“蓼”字前着一“风”字,对蓼草在风中摇曳的袅娜风姿传神的刻画出来,给平静的画面中添加了几分灵动。

顺势看到堤岸,只见弱柳飘黄,翠色削减,丝丝柔条显得瘦损无力。“系行人来去愁”,正是这细弱的层层柳丝,激发了作者在内心郁结的羁旅的愁思。柳树在过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是象征着离别,“别离情今古悠悠”,这种愁思,曾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绪!作者把自己的“来去愁”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拓宽了此曲表达意味悠长的情境,影响深远。

南徐、西津和北固山,都在长江南岸,常被诗人用于表现离情的诗篇中,不仅有王安石“京口(镇江)瓜洲一水间”的名句,还有唐代诗人储光羲的“秋涛连沧溟,舟楫凑北固”;中唐诗人张祜《题金陵渡》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夕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元人陈孚《瓜州》的“急鼓西津渡,残灯北固楼”等等。

最后三句“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连用三个地名,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将离情渲染得越来越浓重,构思奇妙。

〔双调〕水仙子

客乡秋夜

梧桐[1]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2],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3],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注释】

[1]梧桐:夏末秋初就开始落叶的树木。

[2]“砧杵”句:化用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意。砧杵,捣衣的工具。

[3]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瞿塘峡口。

【鉴赏】这首元曲的题目《客乡秋夜》即点明中心,“客乡”指作者所处的地点,“秋夜”指作者所处时节。点明作者进入蜀地,到秋天了还未回乡之际,作者在月夜听到洗衣声,心里顿生浓浓的思乡情绪。

开头描写秋境,“梧桐一叶弄秋晴”,象征秋天的降临的意象通过梧桐来表现出来,作者用一个“弄”字修饰梧桐叶飘然离枝,未落又飞,精细地刻画出了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态,其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紧接着一句“砧杵千家捣月明”,化用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乍起的秋风,引发各家为远在外乡的游子赶制寒衣,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作者构思奇妙,将秋、月、故乡、游子等意象用砧杵声串起,引起它们之间的连锁反应,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乡情的一些隐含的内容。

紧接着“关山万里增归兴”一句直接表达情感,点明关山难越,天涯游子也只是陡增归兴。中间两句“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点明蜀道难非指此白帝城,于是卧后清宵,绵长无限,此愁无法消除。

最后三句“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作者连用了三个名词词组将自己彻夜难眠的情景形象的刻画出来了。这一“寒”字和“孤”字,正是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长年在外漂泊,而今又值此客乡秋夜,梦醒后只见的一盏孤灯,闻得几声雁鸣,难怪会“断梦三更”了。全篇结构紧密,至此,将一个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深刻地表达出来了。

马谦斋

〔越调〕柳营曲

楚汉遗事

楚霸王,汉高皇,龙争虎斗几战场[1]。争弱争强,天丧天亡[2],成败岂寻常。一个福相催先到咸阳[3],一个命将衰自刎乌江[4]。江山空寂寞,宫殿久荒凉[5]。君试详[6],都一枕梦黄粱。

【注释】

[1]龙争虎斗几战场:指楚汉长达四年的交战。

[2]天丧天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将船靠岸等他过渡,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一个福相催先到咸阳:指灭秦战争中刘邦先于项羽进咸阳。

[4]一个命将衰自刎乌江:指项羽命该衰亡,最后在乌江之畔自刎而死。

[5]宫殿久荒凉:指当时建造的长乐宫、未央宫等,后来也随着朝代的更替而荒凉。

[6]详:这里是细细评论的意思。

【鉴赏】这是一首咏史元曲,全曲以叙事为主,并对楚汉之争发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开头三句“楚霸王,汉高皇,龙争虎斗几战场”,作者就直接介绍了楚汉之争双方的领袖,并将视角的重点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上。将“楚霸王”和“汉高祖”分别比作龙和虎,表明作者对二人的评价都是其极高的,是把两人都当作英雄。“争”、“斗”二字,积极突出了两人关系的极端对立。

紧接着,“争弱争强,天丧天亡,成败岂寻常”三句,继续对当时楚汉战争的形势“龙争虎斗几战场”进行了高度概括。成皋之战前,项羽处于优势,刘邦处于劣势,项羽曾战胜刘邦,占领成皋。成皋之战后一阶段,刘邦大破楚军,又重新占领成皋。在这次战役中,双方情势的强弱对比发生了转变,最后垓下之围项羽战败。作者并未表明自己对此的看法。作者只是单纯地叙述了战争经过,并将这场战争概括为“争弱争强”。

接下来“一个福相催先到咸阳,一个命将衰自刎乌江”两句,将刘邦和项羽进行比较,“成败岂寻常”,写其一个胜利一个灭亡。通过刘邦“福相催”和项羽“命将衰”的强烈对比,作者对这次的楚汉战争的结局做出了宿命论的解释,作者认为刘邦胜是天命所归,是胜在了运气,天命难违。

“江山空寂寞,宫殿久荒凉”两句,此曲作者先扬后抑,刻画了刘邦虽然夺取了江山,但死后依然什么都没有留下,终究逃不过寂寞和孤独的下场,当年盛极一时的宫殿也随着一个朝代的灭亡而走向荒凉。“君试详,都一枕梦黄粱”,作者将项羽和刘邦的成败归结为是一场黄粱梦。这种宿命论虽代表了元代文人的普遍看法,但是思想略显平庸。

〔双调〕沉醉东风

自悟[1](二首之二)

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虎狼丛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2]?人我场[3]慢争优劣,免使傍人[4]做话说,咫尺韶华[5]去也。

【注释】

[1]自悟:自我觉悟。

[2]是非海何时彻:是说作者早已看透世事。彻,看透。

[3]人我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4]傍人:即旁人。

[5]咫尺韶华:指人生短促,光阴易逝。韶华,指美好的时光。咫,周制八寸。

【鉴赏】《自悟》是一首自省之曲。作者对自己以前的官场生涯作了深刻的反思。

开头两句“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开头两句用犀利笔锋,揭露当时官场丑态,真是入骨三分。作者用比喻来形容那一群贪婪、卑劣的官僚,有讽刺的意味而又形象生动,可谓是深恶痛绝。作者采用了比喻手法,把富贵比作血,把追求富贵的人比作苍蝇竞血,极言其渺小和腥臭,也就是所谓成语“蝇头微利”;作者又把功名比作蚁穴,把追求功名的人比作白蚁,也极言其渺小和没有价值,也就是成语“蜗角功名”。

接下来“虎狼丛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两句,接下来又作进一步描绘,把官场比作“虎狼丛”、“是非海”,再一次表现了对官场的否定,充分说明了官场的复杂凶险和尔虞我诈。作者将官场比作“虎狼丛”和“是非海”,问这种是非颠倒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三句将描写范围由官场延伸到整个社会,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一切竞争的否定。在这个是非颠倒、没有正义感的社会中还争什么长短优劣?还是摆脱名利和是非纠葛,摆脱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优劣之争了,做一个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的人吧!后三句抒写自己的处世态度:摆脱名利羁绊,不与人争长论短,洁身自好,免得旁人非议。

最后一句“咫尺韶华去也”,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作者要幡然悔悟了。深沉地表现了对时光易逝和晚景时日无多的伤怀惋惜,感慨无限,发人深省。

〔双调〕水仙子

燕山[1]话别

满斟芳醑别长亭[2],相送王孙出上京[3]。玉骢且莫敲金镫[4],听阳关[5]第四声。临歧[6]执手论情,千古思前训[7],一心怀志诚[8],休担阁半纸功名[9]。

【注释】

[1]燕山: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

[2]满斟芳醑别长亭:芳醑,美酒。长亭,古时设在路旁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3]相送王孙出上京:王孙,贵族子弟的通称。上京,原指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这里指大都,即北京。

[4]玉骢且莫敲金镫:暂且不要骑马走开。玉骢,青白色的马。

[5]阳关:即《阳关三叠》,送别的歌曲。

[6]歧:歧路,岔路,此指离别之地。

[7]千古思前训:记住千古以来前人的教训。

[8]志诚:同“至诚”。

[9]担阁半纸功名:担阁,即担搁。半纸功名,指微不足道的功名。

【鉴赏】这首元曲描写的是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景。全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前四句,对送别的情景进行描写;第二层是后四句,写的是作者临别时对友人的鼓励。

开头两句“满斟芳醑别长亭,相送王孙出上京”,写出了话别的地点和对象。作者在路旁的亭舍斟满了美酒,写出了与友人话别时的依依不舍。“王孙”二字点明了友人非富即贵的身份。

接下来“玉骢且莫敲金镫,听阳关第四声”两句,对饯别时唱的送别之曲进行了描绘。不要骑马走开,表现了作者的不舍和留恋。“玉骢”和“金镫”,照应了友人的身份。前四句中的“芳”、“玉”、“金”等字,提升了整个曲子的风情格调,显得华贵精致。

已经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临歧执手论情”,作者在岔路口诉说着惜别之情。最后三句“千古思前训,一心怀志诚,休担阁半纸功名”,就是作者与友人“执手”所提到的内容。作者要友人记住千古以来前贤的教训,诚恳地对待仕进;“休担阁”一词,劝友人要以功名前途为重。然而“半纸”一词,表现了作者自己对功名并不重视,反映了作者对待功名的矛盾心理。不过在友情和功名之间,作者的态度明显倾向于对友情的关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