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九类 丛轨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丛轨不止视篆开堂之类。凡礼则埀说。报祷丧荐。无非丛轨矣。今就中。更条分类从。贵易捡寻焉。又诸清规所列。详细行事。皆是丛规。若逐一举之。不若但从头阅清规。故今特撮其中名色显着者。

●出世

禅士得法之後。隐退长养。一旦龙天推毂。而住大小寺院。此谓出世焉。葢比佛世尊之瑞于世。其为代佛扬化也。其所住寺院。须奉纶命公帖。方着黄紫之服。世俗遂见着黄紫。以为出世。可笑。

旧说曰。自首座转西堂。可谓之出世。自诸山转十刹。不可谓之出世。

忠曰。诸山转十刹。如清拙由南禅住临川。

联灯会要南泉愿禅师章云。有一庵主。人谓之曰。南泉近日出世。何不去礼拜。主云。非但南泉。直饶千佛出兴。亦不去。师闻。令赵州往勘之。州才见庵主。便作礼。主不顾。州从西过东。从东过西而立。主亦不顾。州云。草贼大败。拽下帘子便行。举似师。师云。我从来疑着这汉。

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入院

出世入某院也。

敕修清规入院云。古人腰包顶笠。到山门首。下笠入门。炷香。有法语。就僧堂前。解包。屏处濯足。取衣披搭。入堂炷香(云云)(其如彼)。

●视篆

旧说曰。中华寺院。有其寺印。如天童印。以玲珑岩主四字篆刻。凡住持退院时。小轴列书阖山大众名。轴尾使寺印。又别片纸。打寺印。不动其纸。贴印仰之。纳于印笼。若少动印。则所粘纸可破(唐纸易破)。是阙住之际。禁盗挂搭之法也。住持封其印笼托都寺。令传後住之人。都寺至新住持入寺日。於室间度与之。 忠曰。日本禅刹。皆亦有寺印。

敕修清规入院云。知事捧呈寺印。新命看封。付知事开封。新命视篆。

唐书百官志云。节度使入境。州县齎印。迎于道左。视事之日。设礼案。三日洗印。视其刓缺。

潜确类书云。职官分纪。节度使视事三日。洗印视其刓缺。故曰视篆。又曰涤篆(篆印也。仕满曰解篆)。

●涤篆

视篆亦曰涤篆(见视篆处)。

旧说曰。小器盛水备傍。削细木。以为涤印之用。

●拈衣

敕修清规。受请人陞座云。若新命。是嗣法弟子。住持付法衣。有法语披衣。 又开堂祝寿云。如受请时。未拈衣。当举法语。披衣毕。

旧说曰。衣表信而已。不可数拈之。 又曰。凡开堂拈法衣。一生当唯一度也。昔慈氏和尚入寺。公方(义满)请拈衣。答曰。贫道。尝在鎌仓。一回拈黄梅衣。今若再拈。近乎衒名。不可也。

日工集云。义堂受南禅钧帖。三会院大义来曰。先师所留金襴。洎先祖法衣。二顶。当探府君意。以入寺日护送。堂曰。按清规。凡入院。有嗣法之师。送法衣至。则拈衣佛事。乃披为嗣法之信。不复还於师处。今则不然。吾先师。尝以衣为争端。留在三会院不许外出。然先师灭後。好名者。出而披之。夸入院观瞻。不为玩弄哉。余昨告府君曰。无相为衣。况尝拈黄梅所传衣耶。固辞。又按无准行状。破庵迁寂之日。以密庵法衣。及顶相等。付无准准不受。惟领圆悟墨迹。及密庵法语。葢不必贵衣。故曰。衣表信而已。

东渐清规曰。如初出世人。在别处受请已。拈衣。有法语。此处更不重叠。如未拈出。当先拈衣。有法语。然後披衣。

●一家宴

入院不请列刹。名为一家宴。宴亦作燕醼筵。或不局入院。凡不请他寺。皆一家宴也。

五祖演禅师四面录云。结夏无可供养大众。作一家醼。管顾诸人。遂擡手云。罗逻招。罗逻摇。罗逻送。莫怪空踈。

古林茂和尚永福录。举五祖作一家燕。 又小参云。开东山家筵。

南浦明禅师崇福录。举五祖。作一家宴。

物初观禅师智门录云。山僧未免作一家宴。以当赏劳。

清拙澄禅师录小参云。山僧未免。将无作有。作一家宴。也要大家暖热。

●开堂

敕修清规云。古之开堂。朝命下。或差官敦请。或部使者。或郡县。遣币礼请。就某寺或本寺。官给钱料设斋开堂。各官自有请疏。及茶汤等榜。见诸名公文集。近来开堂。多是各寺自备。至时入院(其规详清规)。

祖庭事苑云。开堂。廼译经院之仪式每岁诞节。必译新经上进。祝一人之寿。前两月。二府皆集。以观飜译。谓之开堂。前一月。译经使润文官。又集。以进新经。谓之开堂。今宗门。命长老住持。演法之初。亦以谓之开堂者。谓演佛祖正法眼藏。上祝天算。又以为四海生灵之福。是亦谓之开堂也。

春明退朝录云。太平兴国中。始置译经院於太平兴国寺。延梵学僧。翻译新经。始以光禄卿汤公悦。兵部员外郎张公洎。润色之。後赵文定。杨文公。晁文庄。李尚书维。皆为译经润文官。天僖中。宰相丁晋公。始为使。天圣三年。又以宰相王冀公为使。自後元宰继领之。然降麻不入衔。又以参政枢密为润文。其事寖重。每岁诞节。必进新经。前两月。二府皆集以观飜译。谓之开堂。亦唐之清流尽在也。前一月。译经使。润文官。又集。以进新经。谓之闭堂。庆历三年。吕许公罗相。以司徒为译经润文使。明年致仕。章郇公代之。自後降麻入衔。

湘山野录云。景佑中。景灵宫锯佣解木。木既分。中有虫镂文数十字。如梵书旁行之状因进呈。仁宗遣都知罗崇勳。译经润文使夏英公竦诣传法院特诏。开堂导译(每圣节译经则谓之开堂)。冀得祥异之。

联灯会要。香严闲禅师章云。师开堂日。沩山令人送书并拄杖到。师接了云。苍天苍天。僧问。和尚为甚如此。师云。只为冬行春令。

已下。畧录先入院。後开堂者。

禅苑清规入院云。至晚小参。三日为准。次日早晨看官。次第人事。择日开堂。

佛果击节录云。第二代保寿。参前保寿。後前保寿迁化。祝三圣云。且令作山主住十年。始得开堂。後三圣作请主令开堂。开堂日。三圣推出一僧。保寿便打。三圣云。恁麽为人。瞎却镇州一城人眼去在。寿便归方丈。

慈受深禅师慧林录云。师宣和三年。五月五日。入院。五月二十二日。就大相国寺中三门上。开堂。

密庵杰禅师径山录云。淳熙四年。正月初七日。在常州华藏受请。次有入寺上堂。次云。淳熙四年。五月初十日。恭奉圣旨。就景德灵隐禅寺开堂。 又灵隐录云。淳熙七年。六月二十四日。在径山受请。次有入寺上堂。次云。淳熙七年。八月二十九日。恭奉圣旨就本寺开堂。

已下。略录先开堂。後入院者。

杨岐会禅师录云。住潭州云葢山海会寺。於兴化寺开堂。

云峯悦禅师翠岩录云。师在同安。受翠岩请。在上蓝开堂。次云。师入山。大众出接。入院陞座。

大慧杲和尚年谱云。绍兴七年。丁巳。师四十九岁。张浚造朝。遂以临安府径山延之。七月十七日。至临安。二十一日开堂於明庆寺。二十四日入院。 又云。绍兴二十八年戊寅。师七十岁。正月初十日。被旨。迁住径山。二月二十八日。就灵隐寺开堂。三月初九日。入院。

已下。畧录入院开堂。同日者。

五祖演禅师海会录云。师入院开堂日。僧问。白云山下祖令当行。如何是祖令。师云。一二三四五。学云。恁麽。则昨日太平。今朝海会师云高着眼。

忠曰。今时。入院开堂。例在同日。凡新命。自入门到视篆草贺。为入院也。自後法座祝圣寿。为开堂也。

虎关链禅师。禅仪外文序云。唐宋之间。迄于汴京。入院开堂。两也。南渡後。合为一焉。是我门之大仪也。以故疏榜出焉。

忠曰。如上所录。保寿在五代时。杨岐云峯慈受在宋南渡已前。大慧密庵在南渡已後。而皆入院开堂。隔时月别行之。五祖演禅师在南渡已前。而入院开堂。同日行之。故外文序所言。未必如此矣。

开堂。就三门行之者。如前录慈受。 又僧宝正续传佛监懃禅师传云。政和二年。有诏。请住东都智海。十月九日。就大相国寺三门。开堂。

就本寺开堂。如前录密庵住灵隐。

有请首座开堂者。 联灯会要含珠哲禅师章云。师因檀越。请堂中首座开堂。主事报师。师云。是即是。欠悟在。首座闻得。束装而去。师拈拄杖。随後打出。

有尼师开堂者。 联灯会要谈空和尚章云。有尼欲开堂。师云。儞有五障。不得开堂。尼云。龙女成佛。有几障。师云。龙女现十八变。儞试变看。尼云。不是野狐精。变个甚麽。师便打。

又祝圣之外。有新堂庆赞。称开堂者。 明极俊禅师录。胜因寺庆赞观音开堂普说云。由是涓卜今月二十七日吉旦。命诸山宿德。安宝座。点光明标悬寺额。仍命建长住持比丘。陞于宝座。举唱宗乘。谓之开堂演法庆賛妙严楼阁观音圣像。 又新法堂开堂普说云。大日本国。相模州。巨福山建长禅寺新造法堂成。主事者与大檀越。敦请当寺住持某。於结制日。陞此宝座。普说一切法要。谓之开堂演法。

开堂叙得法。 普灯录。五云悟禅师章云。乾道戊子秋。回冷泉为西堂。十二月望。示微疾至二十四夜。请堂头首座龙华本禅师为众普说。叙师出处及得法。 注师未开堂故也。(忠曰。堂头当作堂中。)

●祝圣拈香

刘熙释名云。拈黏也。两指翕之。黏着不放也。

忠曰。拈香者。拈起香而烧之也。

忠曰。开堂拈香祝天子。葢叶县神鼎为始。

叶县省禅师录云。师开堂捻香示众云。此一瓣香不从他方得。即汝州水土然。愿皇帝万岁。重臣千秋。文武百僚。常居禄位。

忠曰。此录。无别嗣法香。其不从他得等。似寓嗣法意。又以臣僚香。合拈。往时朴畧如此。

神鼎諲禅师录云。开堂日拈香。此一炷香。奉为今上皇帝。圣寿无疆。

尔後。香语稍文。有对语四六。见演祖佛眼等录。

●将军拈香

忠曰。日本禅林开堂。祝圣香次。必有为将军拈香。约翁俭禅师。建长录。祝圣香次。拈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奉为征夷大将军。增崇禄算。伏愿。华夷一致。车书混同。八埏风清。四海浪静。

镜堂圆禅师圆觉录。征夷大将军香云。伏愿。寿山高耸。福海渊深。永佐圣明。长居禄位。

●臣僚拈香

忠曰。开堂。为官僚拈香。亦叶县神鼎为始。

神鼎諲禅师录祝圣香次云。第二炷香。为府主学士。合郡尊官。伏愿。长光佛日。永佐明君。

●敕使拈香

忠曰。如大德妙心两刹。敕差住持。故开堂日。天使临法筵。便为敕使拈香。

●檀那拈香

忠曰。日本禅林开堂。为大檀那拈香。

兰溪隆禅师建宁录。丞相。文武官僚香次。拈檀越最明寺禅门香。

约翁俭禅师建长录。将军香次。拈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炉中。奉为本寺大檀那。最胜园寺殿。伏愿。除细行之枝蔓。竆大德之渊源。福海愈广。寿山弥坚。

●嗣法拈香

忠曰。开堂。为师拈香。发露得法所由。兴化奖禅师为始(又信香见器物门)。

兴化奖禅师录云。师开堂日。拈香云。此一炷香。本为三圣师兄。三圣为我太孤。便合承嗣大觉。大觉为我太赊。我於三圣处。会得宾主句。若不遇大觉师兄。洎乎误却我平生。我於大觉处吃棒。见得临济先师在黄檗处吃棒底道理。此一炷香。供养我临济先师。

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云(师嗣首山念)。师开堂。拈香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过去圣人。尽得传衣付法。至唐代六祖之後。得道者。如稻麻竹苇。不传其衣。只传其法。皆以香为信。今日一瓣香。为什麽人通信。某甲虽不言。大众已委悉爇此一炷香也。祖庭事苑云。世典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曰大车无輗。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是以释氏之作佛事。未尝不以拈香为先者。是所以托香而表信。经曰。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此其意也。今开堂。长老必亲拈香者。以所得之法。必有所自。所行之道。其外卫者。必藉乎王臣。俾福慧双资。必图报於此日。岂偶然乎。

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拈香祝圣。次拈帝师省院。台宪郡县。文武官僚香。侍者逐一度香。惟法嗣香住持怀中拈出。自插炉中。

普灯录诸方广语。本觉法真一禅师示众云。古人虽则徧参知识。承嗣烧香。只为最初发明之师。非是别底不如此人。拣人承嗣。葢不忘本也。今时见人曾参某人。却不承嗣。却承嗣某人。便谓前人不如彼人。生轻重心。又有般底。或受他摩捋。或希他势望。便忘本逐势。既负渐怍。欲释人非。返生毁谤。如斯之辈。阎罗王未放儞在。古人接得弟子。却指令承嗣他人。则睦州与云门。大愚与临济。是也。不似今时勾爬人家男女。硬断送与三间屋子。令承嗣他。若总如此。佛法岂得殊胜。败坏宗门。有现世报者。自不省耳。

有数回拈嗣香者。 圆悟勤禅师。金山录云。此一瓣香。佛眼也觑不见。江淮十载。受尽辛懃。一旦白云打破漆桶。六处忝领大刹。七回拈出此香。奉为蕲州五祖山真慧禅院。第十二代。演禅师以酬法乳。 又次云居真如禅院开堂。为演禅师拈香。

虗舟度禅师。径山录云。拈香云。此一瓣香。三十年。八回拈出。更看末後殷懃。奉为前住常州褒忠显报华藏禅寺。先师无得和尚爇向炉中。用酬法乳之恩。

中岩月禅师建长录云。此香。本无许多。五回拈出供养金华草堂先师。

有为曾见知识拈香者。 义堂信和尚曰。东福白云和尚。嗣香之次。更拈香云。供养曾所见诸知识。

●从香

忠曰。开堂祝圣。侍者插瓣香。更拈一炷。或新住持。为嗣法师。亲插炉。却中立。侍者进。更撮香炷。并谓之从香。

旧说曰。从者副也。檀弓。所谓涕之无从之从也。或曰。从者随也。小瓣香。随从大瓣香之後。故东福则左手插大香。未放手。而右手烧从香矣。可式也。

礼记檀弓云。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骖而赙之。子贡曰。於门人之丧。未有所说骖。说骖於旧馆。无乃已重乎。夫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於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 疏谓我感旧馆人恩深。涕泪交下。岂得虗然客行更无他物易换此马。女小子。但将骖马以行之。副此涕泪。

敕修清规圣节云。侍者接香。以左手插炉中。右手拈从香一炷。畧问讯。

校定清规告香入室请益云。再进前。烧大香一片。有处初请开示前。不烧香。但同大众问讯。便往请开示因缘。此际烧大片香。又烧小片。谓之从香。

●行香

忠曰。有巡堂烧香曰行香。有出班上香曰行香。有官人来寺行香曰行香。有施主自来寺行香。曰行香。

汉书高帝纪。行田宅。注。苏林曰。行音行酒之行。犹付与也(止此)。诸韵书。欠此训。已下录巡堂烧香曰行香者。

敕修清规圣节云。烧香侍者。覆住持。来早上堂。至五更。住持行香回。再覆。

忠曰。住持巡堂烧香。在朝暮二时。故敕修清规钟云。殿钟。住持朝暮行香时。鸣七下(止此)。葢住持人。巡库堂韦天。东司乌瑟砂摩明王。山门观音。浴室跋陁婆罗菩萨。僧堂圣僧。炷香。

尚直编云。行中仁禅师。每旦行香。至世尊前。於小合中。别取好香一炷。进之。(详器物门大香合处)

已下录出班上香。曰行香者。

备用清规达磨忌云。行者鸣行香钹。维那转身炉前。揖住持上香(云云)。

已下录官人来寺行香者。

僧史略。行香唱导云。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原其周人尚臭。冥合西域重香。佛出姬周。远同符契矣。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罏。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大遗教经曰。比丘欲食。先烧香呗赞之。又经中。虵呼比丘。自说宿缘。令为忏悔。并将仙提来。取我行香。此方教法既行。经律散漫。故安法师。三例中。第一是行香。定座上讲。斯乃中夏行香之始也。後魏及江表。皆重散香。且无沿革。至唐高宗朝。薛元起李义府。奉敕。为太子斋。行香。因礼奘三藏。又中宗设无遮斋。诏五品以上。行香。或用然香薰手。或将香粖徧行。谓之行香。後不空三藏奏。为高祖太宗七圣忌辰。设斋行香。敕旨。宜依。寻因多故。不斋。但行香而已。文宗朝。中书崔蠡上疏曰。国忌设斋百官行香。事无经据。伏请停废。敕曰。崔蠡所奏。遂遗。讨寻本末礼文令式。曾不该明。其两京天下州府。国忌於寺观行香。今後竝宜停罢。尝试论之。崔蠡言无经据者。蛇之行香。岂无经也。安公引教设仪。岂无据也。敕曰。讨寻本末。礼文令式。曾不该明者。三代之礼。何尝言饭释子。而行香耶。且令式。唯是历代沿革之法律。如代宗後之条格。岂标在隋末唐初之令式乎。矧以礼出儒家。讵可将释书为据。事因释氏。无宜用儒典为凭。就体证之。方曰合理。儒流不许。还引儒书。何异狱讼之人。召亲党而作证。若欲除废其无辞乎。夫孝子事祖考。唯善是从。徇葬不益於生生。固宜寝也。行香是荐於冥漠知无不为。观文宗。薄於祖宗。宜其寄坐矣。或曰。何必行香为通。曰如周之尚臭燔柴。血膋芗萧。言天歆其臭也。天岂食血膋芗萧之气耶。由人尚其臭。故以臭而事天也。若然者。佛教重香。宁可夺乎。况百官行香。代君也。百官事祖宗。亦臣子也。苟欲废之。如忠孝何。宣宗即位再兴斯道。大中五年。敕京城及外州府。国忌行香。竝须清洁。不得携酒肉。入寺烹炮。既失严恪之心。颇乖追荐之道云。自此至于哀帝。行香如旧。朱梁废唐七庙方止。开平三年。大明节。百官入寺。行香祝寿。後还荐祖宗。行香。于今不绝。晋天福五年。窦贞固奏。国忌。宰臣跪炉。百官列座。今欲宰臣跪炉。百官立班。行香後。饭僧百人。永为常式。宋太宗淳化三年。虞部员外郎李宗讷奏。国忌行香。请宰臣已下行香後。禁酒食。表其精洁敕下御史台。依行。

困学纪闻云。忌日行香。始於唐。崔蠡奏罢之。本朝宋景文公奏云。求於非福。则是謟祭。忏於无罪。则是诬亲。其言不行。

行香历代兴废。宋姚宽西溪丛语详说。同僧史畧。

宋洪迈容斋四笔云。枢密行香。唐世枢密使。专以内侍为之。与它使均。称内诸司。五代以来。始参用士大夫。遂同执政。案实录所载。景德二年三月。元德皇后忌。中书枢密院文武百官竝赴相国寺行香。初枢密院言。旧例国忌行香。惟枢密使副。依内诸司例不赴。恐有亏恭恪。今欲每遇大忌日。与中书门下。同赴行香。从之。枢密使副。翰林枢密直学士。竝赴自兹始也。然则枢密之同内诸司久矣。隆兴以来。定朝臣四参之仪。自宰臣至于郎官。御史皆班列殿庭拜舞。惟枢密。立殿上不预。亦此意云。释氏资监云。唐高宗永徽三年。上壬子。幸感业寺。忌日行香。

唐玄奘三藏传云。高宗显庆元年。敕遣朝臣行香。

已下录施主行香。

广灯录济上座(嗣克符)章云。师行脚。到洛京南禅安下。有朱行军设斋。入僧堂内。顾视上下云。直下是又作麽生。行香次。口不住道。至下间。师便问。直下是。个什麽。行军便喝。师云。行军幸是会佛法底人。又恶发作什麽。军云。唤作恶发即不得。师便喝。军云。鈎在不疑之地。师又喝。

法苑珠林云。增一阿含经云。若有设供者。手执香罏。而唱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烧香。徧请十方。既知烧香本拟请佛。为凡夫心隔。目覩不知。佛令烧香。徧请十方一切凡圣。表呈福事。腾空普赴。正行香作呗时。一切道俗。依华严经。各说一偈云。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徧世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又三千威仪经云。坐受香亦得。为女人行香。恐触手染着。故开坐受。若恐讥慢。令悬放下亦得。男子行香。女人受香。翻前即是。

行事钞趣请设则篇云。贤愚经虵施金已令人行香置僧手中。乃至执香炉。遥请佛僧。如富那奇中说。 资持记云。贤愚。即行香缘。彼第七云。佛告阿难过去无量阿僧只劫。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时有一人。好修家业意偏爱金。勤力积聚。因得一瓶。於其舍内。掘地藏之。如是勤身。乃得七瓶。悉取埋之。後遇疾终。作一毒虵。守此金瓶。如是展转受形。经一万岁。最後受身厌心忽生。见有一人。顺道而过。虵呼之云。吾今此处。有一瓶金。欲用相托。供僧作福。设食之时。持一阿先提(此云草笼)。来取我。彼至日。担虵至寺。着众僧前。食时已到。僧住行立。虵令彼人次第赋香(赋者给也)众僧食讫。为虵说法。欢喜转增将僧维那。到本金所。余六瓶金。尽用施僧。命终生忉利天。佛告阿难。尔时持虵人者。则我身是。是毒虵者。今舍利弗是。富那奇亦即彼经第六云。佛在舍卫。放鉢国长者有子。名富那奇。後出家。证阿罗汉。化兄羡那。造旃檀堂请佛。各持香炉。共登高楼遥望只桓。烧香归命。念佛及圣僧香烟乘空。至佛顶上。作一烟葢。佛知。即语神足比丘。同往。

儒礼有言行香者。 月令广义云。行香。国初。诏正诸臣封号。惟孔子封爵。特仍其旧。每月朔望。遣内臣降香。朔日则祭酒行释菜礼。洪武二十四年令。各处儒学。每遇朔望。有司官至。日早诣学谒庙行香。

●烧香

传灯录睦州陈尊宿章云。问教意。请师提纲。师云。佛殿里烧香。三门外合掌。

法苑珠林云。佛言。香为佛使(见行香处)。

禅苑清规。煎点烧香法云。两手捧香合起。以右手拈合。安左手内以右手捉香合葢。放香台上。右手上香。向时为入焚之。却右手葢香合。两手捧安香台上。并须款曲低细勿令敲磕。或坠地。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云。李相之贸已集。谓焚香之始。云本佛图澄传襄阳国城堑水源暴竭。石勒问澄。澄曰。今当敕龙下取。水乃至。澄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数百言。水大至。予按。江表传。有道士干吉。来吴会立静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又按汉武帝故事。亦云。毘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然则焚香自汉已然矣。

●插香

插瓣香於炉也。

敕修清规告香云。住持就座。副参递大香一片。与参头。同众问讯。插香。各大展三拜。

●答香

凡有来插香者。我亦为彼插香。此谓答香。

●还香

答香亦名还香。

备用清规。方丈特为新首座茶云。请客侍者。写茶榜。诣首座寮。炷香。首座还香。触礼一拜。还拜。 又交代茶云。具威仪怀香。躳往交代人前。插香。触礼一拜(云云)。茶毕。交代人。诣炉前。还前请香。触礼一拜。敕修清规两序交代茶云。新职事。具威仪。怀香。躳诣各受代人处插香。对触礼一拜(云云)。茶毕。受代人起。将元请香。插炉中触礼。拜谢而退。

●安居

敕修清规节腊章云。西域。三时。以一时为安居。出入有禁止。 又云。五竺地广。暑寒霖潦。气候之弗齐。故结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然皆始以十六日。所谓雨安居者。因地随时。惟适之安。或曰坐夏。或曰坐腊。戒腊之义始此。

行事钞安居策修篇云。律通制三时。意存据道。文偏约夏月。情在三过。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寔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以斯之过。教兴在兹。然诸义不无指归。护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竝有虫。即正法念经云。夏中。除大小便。余则加趺而坐。故知。护命为重。佛深制之。 又云。上总三时分别。今但就夏。亦有三时。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後安居。故律中。有三种安居谓前中後也。前安居者住前三月。後安居者。住後三月。虽不云中三月。然文中。具明前後日数。中间不辨。於理自明。

羯磨疏。诸众安居法篇云。出家慕道。驰散非业。故当计时择念。义无浮逸。今乃沿随邑野。追逐情尘颠仆巨壑。无思返迹是以大圣。以法遮防。不许游涉。当居静虑。故律文中。三时通制然有待之形。许缘不一。必量过起夏暑偏多。一则损生害命。深乖慈道。二招世讥谤。不及禽兽。三为过既深。故非道业。春冬过少。待缘开赴。有斯别故。名曰安居。释名者。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也。

忠曰。讥谤不及禽兽者。僧只律云。安居法者。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雨时游行。多所践害。为世人所嫌。九十六种出家人。尚知安居。如鸟隐巢。而自守住。沙门释子。自称为善好。而不安居。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正应为世人所嫌。从今已後。雨时应安居(广明安居法)

梵网经古迹记云。夏坐安居处者。北并洲疏云。昔来经论。或名坐夏。或名坐腊。或名夏腊。皆由不善方言也。今依大唐三藏译。云雨安居。谓雨时安居故。然西方。立时不同。或立四时。谓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春时。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夏时。如此秋冬。竝各三月。至正月十五日。总为一岁。或总一年。分为三时。谓即佛法。依此为定。谓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以为热际。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立为雨际。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即为寒际。雨际虫多。令人讥谤故制安居。 又云。今此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实为疎谬。既非夏时。言雨安居。

忠曰。太贤意谓。佛制。自五月十六入。为初安居。自六月十六入。为後安居。然此方结制。以四月十六。既不依佛制。实为疎谬矣。又称坐夏夏腊。尤谬矣。葢初安居。至八月十五日。则自七月十六已後。非天竺夏时。此方亦自七月朔已後。非夏时。其後安居。滋晚焉。不待论之。依彼此。不可谓坐夏。夏腊等。但当称雨安居耳矣。诸律讲。解古迹文。纷纷没甄别。故我今赘言。

圆觉经云。世尊。告圆觉菩萨言。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盘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

僧只律云。比丘。至四月十六日。应安居。不安居者。越毗尼罪。到後安居。复不安居者。得二越毗尼罪。

●结制

结安居之制也(见安居处)。结制礼仪。如敕修清规。

●坐夏

安居曰坐夏(其辨见安居处)。

●过夏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近时衲子。到处坐席未温。移单东西。多致不谢挂搭。既曰经冬过夏折中当在冬前夏前两期。报谢。

广灯录。庐山庆云禅师章云。问僧。什麽处来。僧云洪州来。师云。什麽处过夏。僧云翠岩。师云。踏破多少草鞋。(又见节时门。冬安居处)

碧岩录云。天平和尚行脚时。参西院(有两错因缘)。西院云。且在这裹。过夏。待共上座。商量这两错(云云)。

忠曰。科举名目。有过夏。取佛书准仿也。或看此。为此目出俗书。非也。

唐国史补云。进士籍而入选。谓之春关。不捷而醉饱。谓之打毷氉。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而出。谓之夏课。

遯斋闻览云。长安举子。六月後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作文。曰夏课。

太平广记。引卢氏小说云。唐德宗。至西明寺。宋济在僧院过夏。上忽入济院。方在窻下。犊鼻葛巾抄书。上问曰。作何事业。兼问姓行。济云。姓宋。第五。应进士举(云云)。

●坐腊

安居。亦曰坐腊(其辨。见安居处)。腊义。节时门。法腊处。详说。

●赏劳

梵网古迹作偿劳。

韵会阳韵云。偿辰羊切。说文还也。广韵报也。增韵酬也。

行事钞作赏劳。

祖庭事苑。赏劳注云。劳郎到切。尉也。

忠曰。国史补云。大出金帛赏劳(止此)。此般赏劳。劳。当从郎到切耳。

行事钞安居策修篇云。五事赏劳。(忠曰五事。即五利。次下笺。)

羯磨疏安居法篇云。迦提赏劳使作衣服受用。资身弘道。利俗也。

梵网经古迹记云。然初安居。即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良以雨时将毕。恐至寒时不济。故开。一月为偿劳月。若後安居。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即无偿劳。三月雨时尽故。 善圆钞云。从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三十日。为偿劳月。

已上。证赏劳字毕。已下辩其义。

行事钞安居策修篇云。问何为但结三月者。生死待形。必假资养。故结前三月。开後一月。为成供身衣服故。

忠曰。如来圣教。岁为三时。乃一时有四月。故有此问。言何故不结一时全四个月耶。

又云。若四月十六日结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名夏竟。至明相出。十六日後至八月十五日已来。名迦提月。明了论云。本言迦絺那。为存略故。但云迦提。此翻为功德。 注。以坐夏有功。五利赏德也。

忠曰。由是可知。赏劳者。赏坐夏功劳也。又宗觉律师语余曰。此一月。二百五十戒中。开五种戒。恣意出入往来。而造功德衣。以偿前九旬功劳也(止此)。依此说。则劳即刀切。老平声。疲也。勤也。功也(字汇)。事苑为去声郎到切。慰劳义。恐不知律文赏劳目。谩下义乎。若知则必可辩其义。而欠之。五利者。行事钞自恣宗要篇云。次明五利通塞者。律中受此衣故。畜长财。离衣宿。背请。别众食。食前食後。至他家等。各如随相所明(随戒释相篇)。

僧只律云。衣时中间。舍五罪。别众食。处处食。离同食。不白畜长衣。离衣宿。无罪。

毘尼[母-(、/、)+〡]论云。佛听畜迦絺那衣。有五种利。一得中前数数食。二得有檀越来请。得别众食。三得畜长财。不说净。四得离衣宿。五不白得出界。是名受迦絺衣利。

迦絺那衣者。自恣篇云。二明衣体。四分云。若得新衣。若檀越施衣。若粪埽衣。新物揲作净。若已浣。浣已纳作净。即日来不经宿。不以邪命得。不以謟曲得。不以相得。不以激发得。不舍堕。作净者应法。四周有缘。五条作十隔。若过是条数。应自浣染。舒张碾治。裁作十隔。缝治。又云。不得大色染衣。听用袈裟色(此云不正色也)。

释氏要览云。迦提梵语。具云迦栗提迦即九月望宿名也。谓。西国三月安居。至九月十六日。解後安居。比丘行化故。取望宿。为名也。

忠曰。是与事钞义大异。未知何据。

已下。禅录用赏劳语。

普灯录大通本禅师章云。僧问。九夏赏劳即不问。从今向去事如何。曰光剃头净洗鉢。

虗堂愚禅师宝林录。结夏小参云。於是九十之期。各证本法。然後升双檮堂。入息耕室。向无星等子上较其重轻。以凭赏劳。 又净慈後录上堂云。忽有个眼皮绽底。出来道。乞师赏劳。只向他道。三贯嚫钱三味食。相招携手上高台。

忠曰。律则五事赏劳。其文明皎。今按录所举。似以施财供养等。为赏劳焉。

●坐堂

忠曰。坐堂与坐参规同。但上堂已前。少时坐禅於僧堂。此曰坐堂。小参已前。及每日晚参已前。少时坐禅於僧堂。此曰坐参也。今以小参已前称坐参。例解之。坐堂之堂者。上堂之堂也。上堂之堂者。法堂也。故非坐僧堂之义。谓坐禅於上堂已前也。

敕修清规圣节上堂云。鸣方丈板三下。鸣鼓。堂司行者。预鸣众寮前板三下。集众坐堂。如寻常坐禅。向内坐。鼓鸣。则转身向外坐。头首先集堂外。候鼓鸣即入堂。首座後入就坐。西堂勤旧蒙堂诸寮。并外堂坐。

忠曰。集众者。集於僧堂也。

一山宁禅师曰。坐堂不赴者。首座罚之。众头首。自末班次第入堂。故首座自最後入也。

大众坐堂时。住持亦坐堂。 敕修清规大坐参云。待住持入堂坐定。堂司行者。鸣首座寮前板三下(云云)。 又坐参云。鸣堂前钟三下。众就位。普同和南。住持头首。次第出堂。

忠曰。依此可知。住持参前。陪大众坐参。坐参既然。亦当上堂前。陪众坐堂而已。

旧说曰。住持说法已前。亦自澄心静虑。葢世尊说法华时。先入无量义处三昧。即从三昧。安详而起。方说法华。此其榜样也。

又凡坐禅於僧堂。曰坐堂。 日用轨范云。住持并首座。坐堂时。不得从前门出入。

入众日用云。莫待打坐堂板。次第归堂坐禅。

忠曰。轨范所谓坐堂。乃四更一点坐禅也。入众所谓坐堂。亦是每日坐禅也。并非上堂已前者。故此堂。乃僧堂也。

●坐参

坐参者。坐禅於参前也。住持晚参已前。大众集僧堂。坐禅澄心。以待参。谓之坐参。若住持有事息参。则行者报曰。和尚今晚放参。

敕修清规晚参云。丛林坐参。犹旦望五参陞座。将听法时。大众坐堂也。 又坐参云。葢古者每晚必参住持。以求开示。故率众齐集。坐待鼓鸣。而往参之。名曰坐参。因汾州地寒。昭公罢之。遂有放参之说。

忠曰。坐参。坐堂。名异规同(见坐堂处)。清规已云。坐待鼓鸣。而往参之。乃知。禅於僧堂毕。往参於住持之处。故曰坐参。非禅坐即是参之义。

备用清规云。诸方谓。放参不披袈裟。转身方搭衣。非法也。唯径山寺。古规不坠。披衣坐参。当力行之。清拙澄和尚录晚参云。每日晚参已前。坐以待参。谓之坐参。且如坐参。又参个甚麽。莫是参父母未生前事麽。莫是参空劫以前自己麽。莫是参宗乘向上向下事麽。莫是参古人玄言妙句。一机一境麽。若与麽。总是将心凑泊。拟心承当。拟心领解。本分事上。总没交涉。

又不游方而参禅。曰坐参。 大慧正法眼藏云。或者道琅邪被举公道个杜撰。心中疑惑。即时倒戈卸甲。遂挽留举公。咨决此事。谓之坐参。一犬吠虗。千猱啀实。

忠曰。此不离己住处。居参禅於他之义。葢大慧举俗说。故其义不足取焉。

●大坐参

敕修清规大坐参云。今时丛林。有多众处。犹特讲晚参。以存古意。谓之大坐参。与常坐参同。但首座入堂。不烧香(云云。具如彼)。

●放参

旧说曰。住持有事。或修临时祈祷。则放免晚参。此谓放参。即鸣钟三下。此谓放参钟(又见坐参。及垂说门。晚参处)。

禅苑清规首座坐堂云。大众入堂。依单位相向而坐。堂司行者。先禀堂头。挂放参牌。然後堂前上帘。行者於首座前问讯。低声云。和尚放参。复於圣僧前。躳身正立。喝放参。然後打放参钟。展单下帐罢。归寮问讯。吃汤随意。

僧宝传慈明圆禅师传云。公冬日牓僧堂。作此字。b19p0331_01.jpg。其下注云。若人识得。不离四威仪中。有首座者。见之谓曰。和尚今日放参。

白氏文集昭国闲居诗云。时暑放朝参。

忠曰。可知放参之目。本在官制。

又有晚食名放参者。见饮啖门。放参饭处。

忠曰。此方禅林。晡时念经。为读诵放参。失义。当曰念经。或诵晚课。葢放参钟後诵经。故转讹。

●展单

旧说曰。无晚参时。鸣放参钟三下。其时展半单。葢为黄昏坐禅也。然放参钟。名展单者。隣近释也。

日用轨范云。坐参了。各出半单下地。

●坐禅

敕修清规坐禅。详叙其规。

敕修清规坐禅云。大众归堂。向里坐。 又圣节云。坐堂如寻常坐禅。向内坐。

永平清规辨道法云。早晨坐禅。首座大众。搭袈裟入堂就被位。面壁坐禅。首座不面壁。自余头首。一如大众面壁而坐。住持人就椅子坐禅。 又云。後夜坐禅。大众不搭袈裟。住持人袈裟。挂于椅子而坐禅。是法也。

忠曰。住持就椅坐。则知亦是不面壁矣。夫面壁坐禅。匪但准依初祖风规。复可摄定散心。然今清朝禅僧。例向外。诚失古矣。

日工集云。典座。免僧。直岁。三人。免坐堂(详职位门免僧处)。

南禅规式云。四月廿一日。旧规。自今日四时坐禅。不赴佛殿勤行者。罚金壹斤。不赴坐禅者。罚金同此。 又云。初夜并晓天。二时坐禅。住持巡堂。若有被位空处。则令听叫取被巾。归方丈。若两班寮之看寮。而空被位者。僧堂坐牌前。植看寮简板。则不取被巾。

忠曰。坐禅用心。诸祖有箴有铭。有仪有论。不可悉录。今且举其目备办道士检寻。

杭州五云和尚坐禅箴 传灯录载

鹅湖大义禅师坐禅铭 缁门警训载

天台大静禅师坐禅铭 诸祖偈颂载

同安察禅师坐禅铭 诸祖偈颂载

佛眼远禅师坐禅铭 缁门警训载

长芦赜禅师坐禅仪 禅苑清规载

佛心才和尚坐禅仪 普灯录载

中峯本禅师坐禅论

兰溪隆禅师坐禅论

明极俊禅师坐禅诀 焰慧语要载

永平元禅师坐禅仪并铭

莹山瑾禅师坐禅用心记及三根坐禅说

大慧杲禅师告香普说云。近来诸方。打板坐禅。若要庄景即得。我不信儞坐得定。往往闻恁麽道。却谓妙喜不教人坐禅。又是错认何曾解方便。我只要儞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山僧有时夜里睡。才觉便起来坐。坐既久。都无所思。自谓诸佛境界只这是然不要把为极则。不是放身命处。况更言静是根本。悟是枝叶。此处误人。诸方说。静了方悟。我是悟了方静。不敢相瞒。未悟时心识纷飞。悟了方贴贴地。

大比丘三千威仪云。欲坐禅有五事。一者当随时。二者当得安牀。三者当得輭座。四者当得闲处。五者当得善知识。复有五事。一者当得好善檀越。二者当有善意。三者当有善药。四者当能服药。五者当得善助。尔乃得猗。随时者谓四时。安牀者。谓绳牀。輭座者。谓毛座。闲处者。谓山中树下。亦谓寺中不与人共。善知识者。谓同居善。善檀越者。谓令人无所求。善意者。谓能观。善药者。谓能伏意。能服药者。谓不念万物。善助者。谓禅带。禅带有五事。一者当广一尺。二者当长八尺。三者当头有钩。四者当三重。五者不得用生韦。亦不得用金钩。

又天台次第禅门。详说坐禅用心。内外方便。其第二第三卷。最为要(无住云)。

日本坐禅规矩。道元禅师为始。 无住和尚杂谈集云。建仁荣西入宋。虽传禅门戒律仪。归朝之後。且顺国风。兼行天台真言。未得专讲禅规。其坐禅。但据狭床而已。佛法上人(道元)入宋归朝。始行广床坐禅於深草(兴圣寺也)。道俗初见闻此规。故敬信者众。当时所目击之僧。为予说之。自後东福开山(圆尔)渡宋。久住径山。归国。行其坐禅法。兰溪隆长老。宋国僧也。故建长寺坐禅规。一依宋朝。自此後。天下禅院。仪礼通行矣。

坐禅坐法。见礼则门。结跏趺坐处。

坐禅累手法。 请观音经云。若欲得见观世音菩萨。端身正心。使心不动。心气相续。以左手置右手上。举舌向齶。令息调匀。 智者疏。约世间。阳上阴下。随世俗故。右阳居下。左阴处上者。欲将定静之法。镇於阳散也。世俗既有威仪。此即是以戒法。禁约麤犷。即对戒也。二阳动相。阴静相。以静镇动。是制乱方便。即对於定。三者右表方便。属权。而居下。左是实智。居上。是则自权而显实。此即表慧(阐义钞释之。恐繁不录)。

或曰。一夏九十日坐禅。即一行三昧也。 摩诃止观明四种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中云。一常坐。出文殊说文殊问两波若。名为一行三昧。(乃至)居一静室。或空间地。离诸喧閙。安一绳床。傍无余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项脊端直。不动不摇。不萎不猗。以坐自誓。脇不拄床。

●四时坐禅

四时者。依永平清规辨道法黄昏坐禅(戌辰)。後夜坐禅(四更三点)。早晨坐禅(粥後巳辰)。晡时坐禅(申辰)也。

又幻住庵清规云。装香一盘。且以三炷为率。自黄昏烧起。至第三炷。约四鼓时分也。竈下烧面汤。堂前鸣板三下。大众收枕。推被於里床。收半单。下地洗面。归堂坐禅。(忠曰。是後夜也。)至开静板鸣。即摺被搭衣。佛前礼拜。归鉢位坐。展鉢受粥。粥罢佛前讽经。经毕小歇。堂前复鸣板三下。自主至伴。归堂坐禅。(忠曰。是早晨也。)至斋时火板鸣。下地。少顷长板鸣。归鉢位。受食。食毕小歇。堂前鸣板三下。复归堂坐禅。(忠曰。是斋罢。永平为晡时。)至晡时分。鸣板放参。至黄昏。烧香盘。大众搭衣讽经施食事毕。堂前鸣板三下。归堂坐禅。(忠曰。是黄昏也。)至放参板鸣。开枕展被。右脇而息。 又云。凡一日夜之间。四次坐禅之际。宜各屏心绝虑。息念忘缘。深究死生。力竆道业。

大比丘三千威仪云。坐禅有五事。一者当随时。谓四时(详前坐禅处)。

梦窓石国师录临川家训云。四时坐禅。唯除浴日坐参。其余极寒极热。修正兰盆时节。亦不可开(若於坐禅时特有事可作。则可开之)。赵州和尚云。我在南方三十年。除粥饭二时。是杂用心处。赵州宁谓粥饭二时。不是正用心处耶。只是言其除粥饭外。更不杂余事耳。(乃至)古德又云。大事未明。当如丧考妣。大事已明。亦当如丧考妣。古人苦口叮咛。其意岂在令人限日约时。工夫不纯乎。上古道人。皆是卜僻洞深岩。居树下石上。更有何事可作。废寝忘飡。一味存道。百丈建立丛林。以来。普请作务。其事不少。虽然人人以道聚头。故辨道工夫。不曾为事缘所夺。百丈灭後。迨于三百年。丛林规绳渐衰。缁流少有惭愧。始有击版坐禅之仪。谓之四时坐禅。葢是主法尊宿。曲设方便。以诱懈怠者耳。今时後生。犹嫌四时坐禅。动则欲令省略。无惭无愧。莫甚於此。

义堂日工集云。在黄梅院训众曰。夏安居。三时讽经。四时坐禅。本朝不论大小刹。皆例行之。合不怠。怠者罚。

●三时坐禅

四时坐禅中省後夜也。

瑜伽师地论云。言初夜者。谓夜四分中。过初一分。是夜初分。言後夜者。谓夜四分中。过後一分。是夜後分。

●再请禅

忠曰。定式坐禅。到定钟鸣而止。此後再禅坐。此曰再请禅。

敕修清规大坐参云。如坐再请禅。住持後门入。归位。不巡堂。头首随众。或抽解者。即归被位。更深住持出。闻首座开枕响。众方偃息。在道兄弟。不以此拘。

●伴禅

旧说曰。住持五更行香之次。入僧堂。伴於大众坐禅。此谓伴禅也。

●陪禅

陪禅同伴禅义。

旧说曰。住持烧香巡堂之次。入僧堂。陪众之禅坐少时。以励众。故曰陪禅也。住持已是得法人。非是为自修行。坐禅於僧堂而已。

又道话曰陪禅。葢讹名也。 愚中及和尚年谱云。应永十三年丙戌。师八十四岁。尼松岩。兴造含晖为师塔所。师一冬。宴安于此。檀施甚厚。普施众僧。轮次斋会禅坐。道话曰。陪禅曰夜话。

●放禅

敕修清规坐禅云。堂司行者。候斋次第覆首座。放禅。转从圣僧後右出。撑帘下牌。轻撼作声。住持头首出堂。

莹山清规云。凡坐禅者。首座之管领也。己香欲了时。圣僧侍者。问讯首座。是禀放禅也。

幻住清规。首座云。凡打板。坐参。放禅。行道。种种动静。靡不关心。

●经行

日用轨范云。开小静摺被。或归众寮。吃汤药。或茶堂经行。次第归鉢位。

莹山坐禅用心记云。坐中。若昏睡来。常应摇身。或张目。又安心於顶上发际眉间。犹未醒时。引手应拭目。或摩身。犹未醒时。起座经行。正要顺行。顺行若及一百许步。昏睡必醒。经行法者。一息恒半步。行亦如不行。寂静而不动。

南海寄归传云。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閙处。一则痊痾。二能销食。禺中日昳。即行时也。或可出寺长引。或於廊下徐行。若不为之。身多病苦。遂令脚肿肚肿。臂疼膞疼。但有痰廕。不销。并是端居所致。必若能行此事。实可资身长道。

释氏要览云。慈恩解云。西域地湿。叠塼为道。於中往来。如布之经。故曰经行。十诵律云。经行有五利。一剿健(剿音巢。轻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三千威仪经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自房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

瑜伽师地论云。言经行者。谓於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经行。断惛沈睡眠法。如彼)。

佛陀波利修禅要诀云。问行法云何。答行即经行也。宜依平坦之地。二十二步以来。十四五步以上。於中经行。经行时。覆左手。以大指屈。着掌中。以余四指。抱大指作拳。然覆右手。抱左手腕。即端立少时。摄心令住(谓住鼻端等)乃行。行勿太急太缓。亦摄心行。至界畔。即逐日廻身。还向来处。住立少时。如前後行。行时即开目。住即辄闭。如是复稍倦。即休。经行唯在昼。夜不行也。问多人同处经行。得不。答稍须相离。全近不得。问绕塔行道。与经行何别。答。经行者。直往直来。岂同绕塔耶。又塔是多人往来处。不可於中经行。问此方有逆日行道。称为右旋。未知是不。答西方旋塔。并逐日轮。曾无逆行。

忠曰。逐日者。自东而南而。西而北也。逆日者。从东而北。而西而南也。逐日者。顺日轮之行。与上肩顺转同。

十诵律云。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

摩得勒伽云。经行不能直者。安绳。

●行道

敕修清规。藏殿祝赞云。住持领众。合掌绕藏。行道三帀。多众则一帀。 又佛降诞云。维那举唱浴佛偈。行道浴佛。

幻住清规津送云。举楞严咒一遍。行道。

村寺清规云。行道尤须端谨。叉手当胸。徐行细步。瞻顾前後。须使疎密得中。或出入门户。上下阶级。皆当先举左足。须照应。袈裟不得拖地。衣服领袖。须当齐整。

万善同归集云。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帀。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 又云。南山行道仪云。夫行道障尽为期。无定日限。若论障尽。佛地乃亡。

翻译名义集云。半行半坐。方等云。旋百二十匝。却坐思惟。法华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

忠曰。禅林忏摩法。楞严咒。或住立。或行道。葢是半行半坐三昧也。

●炙茄会

禅苑清规监院云。如冬斋(乃至)炙茄会(详职位门监院处)。

五祖演和尚。海会录。炙茄会上堂云。六月三伏天。火云布郊野。松间临水坐。解带同欢奲。毳侣弄荷花。宾朋倾玉斝。红尘事繁华。碧洞何潇洒。重会在明年。相期莫相舍。白云曾有约。愿结青莲社。

酉阳杂爼云。茄子茄字。本莲茎名。革遐反。今呼伽。未知所自。茄子。僧人多炙之。甚美。

忠曰。炙茄会。葢炙茄开筵也。依酉阳言。僧家炙茄尚矣。

●茶汤会

松源岳禅师录茶汤会求颂。曰春风吹落碧桃花。一片流经十万家。何似飞来峯下寺。相邀来吃赵州茶。

●冷淘会

石庵玿禅师录。有结冷淘小参云。湖南人卖上面。福建人吃冷淘(云云)。(正字通云。淘音陶。淅米也。)

●销菑会

无学元禅师支那真如录。有销菑会。烧骆驼秉炬偈。

●莲华会

圆悟勤禅师天宁录。有莲华会上堂。

慈受深禅师慧林录。有资福作莲花会。供养罗汉陞座。

●菩提会

大慧杲禅师普说。有雪峯建菩提会普说。

●拈阄会

西岩惠和尚能仁录。有谢干拈阄会上堂。

阄义。详执务门。阄拈处。

●焙经

旧说曰。设火炉。焙藏经。去其蒸湿也。

忠曰。葢煆绵拭经也。

敕修清规知藏云。函帙目录。常加点对。缺者补完。蒸润者。焙拭。残断者粘缀。

北磵文集。常熟道友。焙经得舍利无数。榜云。蠹不在鱼。在执纸上语者。焙非待火。待忘言外诠时。

明极俊和尚录。跋天目净海真禅人焙四大部经。得舍利颂什後云。天目西峯净海真禅人。发心焙四大部经。一一用绵拂拭。及火煆其绵获设利一颗。

偃溪闻禅师雪窦录。谢众僧焙经上堂云。罏韛之所钝铁犹多。黄面老子。具正徧知。只知撒土抛沙。欺胡谩汉。不知性命落在弟子手中。二千年後。横拕倒拽。只如雪窦恁麽举。也是把火助热。

南浦明禅师崇福录。有焙经上堂。

●拭经

以绵拭经。见焙经处。

镜堂圆禅师禅兴录。拭藏经上堂云。五千余轴眼中尘。不识无端贵似金。尽底掀飜知落处。扫堦松影又沉西。

佛祖通载云。元世祖。诏僧大内念经。行香。侍臣奏云。僧多不识字在。帝乃云。但教舒展。拭去尘埃。亦有功德。

●上堂(斋粥)

粥饭上僧堂。此谓上堂。与法堂说法称上堂别。

传灯录。药山俨禅师章云。院主报。打钟也。请和尚上堂。师曰。汝与我擎鉢盂去。 又云。师曰。二时上堂不得齩破一粒米。

联灯会要石梯和尚章云。师见侍者托鉢上堂。乃唤云。侍者。者应诺。师云。甚处去。云上堂斋去。师云。我岂不知儞上堂斋去。云除此外。别道个甚麽。即得师云。我只问儞本分事。云和尚若问本分事。某甲实是上堂斋去。云汝不谬为吾侍者。

教诫律仪云。师欲上堂。为师涤鉢。看闭门户等事。

已下录世典称僧上堂。

酉阳杂爼云。玄奘言那兰陁寺僧。食堂中。热际有巨蝇数万。至僧上堂时悉自飞。集于庭树。 又云。着谣於军中曰。斋钟动也。和尚不上堂月余。

天中记云。摭言王播客杨州木兰院。僧厌苦之。饭後击钟。後二纪。播镇杨州。访旧诗。有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慙愧闍梨饭後钟。碧纱笼之矣。续云。二十年来尘拂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已下录官人饮食。亦称上堂。

李肇国史补云。郑相珣瑜。方上堂食。王叔文至。韦执谊遽起延入阁内。 又云。三院上堂。有除改者。不得终食。

●过堂

上僧堂吃食。亦云过堂。

备用清规送鉢位云。两班退职。维那先送首座。入鉢位。次接都寺。送鉢位。首座都寺。挂鉢过堂。

六学僧传惟俨传云。二时过堂。不得咬着一粒米(传灯作上堂如上堂处引)。

大休念禅师录颂古。举云。鹅湖孚禅师。侍者请过堂。湖云。我下庄吃油糍了(会元作赴堂)。

●赴堂

忠曰。与上堂过堂同义。

敕修清规都监寺云。斋粥二时。必赴堂。则行仆行益。自然整肃。

五灯会元鹅湖孚禅师章云。师一日不赴堂。侍者来。请赴堂。师曰。我今日在庄。吃油糍饱。者曰。和尚不曾出入。师曰。儞但去。问取庄主。者方出门。忽见庄主。归谢和尚到庄。吃油糍。

●陪堂

客僧陪僧堂之外堂受食。此曰陪堂。

●下堂

粥饭毕。下僧堂此谓下堂。与上间下间。称上堂下堂别。

敕修清规。每日祝赞云。斋粥二时下堂。僧众必须登殿。(又见呗器门下堂椎处)

●喝食

见职位门。喝食行者处。

●光伴

敕修清规告香云。请客侍者。预依戒次。具茶状。备卓袱笔砚。告香罢。列法堂下间。请茶。各佥名。请首座光伴。

金鳌新话龙宫赴宴录云。神王开润笔宴。王曰。余欲与秀才光伴。故邀尔。酒进乐作。

或曰。光伴者。言我得前人恩光。允容我。令相伴也。不敢自专之谓矣。此义未是。

忠曰。光者。犹如荣也。字系伴人。言我得伴此人。是己之光荣也。如入院展词。云光据法筵又王梅溪小简云光膺宸命。荣陟台端。当例此而解耳。

竺印先师曰。明朝百丈清规沦亡久矣。隐元来朝。秃翁怀百丈清规。质难解处元皆不能通。翁问光伴义。元曰。光者空也。谓不设茶果药石。而空伴之谓也。然观清规光伴。皆是备茶果点心者。非空伴之义。

●相伴

联灯会要柏岩哲禅师章云。洞山与密师伯到。师问。二上座。甚处来。洞云。湖南来。师云。观察使姓甚麽。洞云不得姓。师云。名甚麽。云不得名。师云。还理事也无。云自有廊幕在。师云。还出入也无。洞云不出入。师云。岂不出入。洞拂袖而出。师次日侵晨入堂。召二上座。二人便出。师云。昨日老僧。对上座一转语。不称意。一夜不安。今请上座。别转语。若惬老僧意。便开粥相伴。过夏。洞云。请和尚问。师云。不出入。洞云太尊贵生。师乃开粥同过夏。

传灯录仰山寂禅师章云。若说禅宗。身边要一人相伴亦无。

敕修清规嗣法师忌云。方丈客头。请西堂两序。晚间对真。相伴吃汤。

外典有接伴名。且附此。 事物纪原云。宋朝会要曰。契丹使至。命乐黄自康宗元诣雄州接伴。廻日充送伴使。此疑接伴之始也。

宋史袁韶传云。韶为右司郎官。接伴金使。

●巡堂

忠曰。巡僧堂也。有数种。谓住持巡堂(入院旦望茶坐禅)。大众巡堂(三八念诵)。首座巡堂(坐禅大坐参结制)。维那巡堂(圣节)。参头巡堂(挂搭)。都寺巡堂(库司汤)。知事巡堂(结制旦望茶)。请客烧香巡堂(方丈茶)。沙弥巡堂(参堂)。也。此有数义不同。谓点捡义(坐禅时住持首座)告报义(圣节时维那)。请谢义(茶汤时)。礼贺义(入院时挂搭时结制时也 三八念诵後巡堂葢亦是住持大众互相礼也)。

中峯杂录。冬安居示徒云。为懒堕懈怠之旧习之所障。(乃至)其巡堂人。三回五度警省。畧不肯少加精进。似如此参禅。要明心地。要敌生死。要脱略情尘。要剿除窠臼。莫说八十日。便是八十年。八十劫。惟增业识。但长痴迷。

忠曰。此巡堂人者。住持首座之外。别设人巡堂。以警策坐禅者。睡惰也。

住持巡堂 敕修清规坐禅云。住持入堂烧香巡堂。自上间至下间。一帀。归位坐定。

东福清规云。住持入僧堂坐禅者。葢为点捡大众也。其入堂巡堂一帀。是点捡之仪也。

又入院云。鸣僧堂钟。大众先归鉢位。立定。新命入堂炷香。参随人。同展三拜。维那当面问讯。引巡堂一帀。参随人先出。两序送新命。归鉢位。触礼三拜。旦望住持巡堂。见次下知事巡堂。

大众巡堂 敕修清规。念诵(外堂念诵毕)云。住持入堂。前堂首座入。次名德西堂插入归。圣僧板头立。头首领众。三人一引。圣僧前问讯。转身住持前问讯。合掌巡堂顺左肩转。依图位立。暂到。侍者。随众入。只巡半堂。至圣僧後。侍者向後门立。暂到向侍者立。次知事入堂。圣僧前问讯。转身住持前问讯。合堂巡堂出。暂到接侍者後随出(云云)。

首座巡堂。 敕修清规坐禅云。首座圣僧前。烧香。巡堂。自下间至上间。一帀。就归被位坐。

校定清规云。巡堂之法。住持从上堂巡至下堂。首座从下堂巡至上堂。葢首座未出世人。故从下巡上。若已出世人。则不拘。以理论之。亦合从下巡上。免得於住持位前行故也。

忠曰。校定初义。位阶区别。亦义敬师法式。葢此时虽住持未入堂。若首座圣僧前烧香了。直向上间。则横过住持空椅前也。若圣僧前烧香了。直向下间巡堂。自圣僧後至上间。而归自被位。则得不横过住持空椅前也。故校定云。免得於住持位前行也。区别义见後。

又敕修清规大坐参云。首座入堂不烧香。便归位。待住持入堂坐定。堂司行者。鸣首座寮前板三下。大众转身向外坐。首座下地从後门出。复转从前门入。圣僧前烧香。如常巡堂。归被位坐少定。

忠曰。如常者。择坐禅时首座巡堂也。如坐禅时首座巡堂。自下间至上间一帀。葢自下间巡起者但是已。私推其理。坐禅则首座巡之後。随有住持巡堂。故首座先巡时。欲异于住持。而示其位阶区别矣。今大坐参巡堂。则自上间巡起。是寻常巡法。乃如圣节维那巡堂。自上间至下间也。

又敕修清规结制礼仪云。首座离位。圣僧前烧香大展三拜。巡堂一帀。归位。行者喝云。首座礼谢大众。触礼三拜。

维那巡堂。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於僧堂。早粥遍食椎後。再鸣椎一下云(白大众粥罢闻钟声各具威仪诣大佛宝殿启建圣节谨白)。复鸣椎一下。往住持前问讯。从首座板起。巡堂一帀。出外堂下间至上间。归内堂中间。问讯而出。

b19p0344_01.jpg

参头巡堂 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云。参头领众。前门右手入堂。至圣僧前排立。参头烧香。同众大展三拜。巡堂一帀。自上堂至下堂。仍如前排立。问讯。

都寺巡堂 敕修清规。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云。鸣斋鼓一通。大众归鉢位。头首一班。齐归前板。都寺随入。揖首座离位。却揖以次头首。进板首。随送首座归位。从圣僧後。右出堂外。迎住持入堂。供头缓鸣堂前钟七下。送住持入位。仍往首座前揖坐。仍如前出。从首座板起。巡堂一帀。外堂上下间。归堂中立问讯。(忠曰。此是揖坐巡堂。次有揖香。揖汤。巡堂问讯。)

知事巡堂 敕修清规。结制礼仪云。知事入堂烧香。大展三拜。巡堂一帀。至圣僧板头排立。行者喝云。知事礼谢大众。触礼三拜。

又旦望巡堂茶云。鸣堂前钟七下。住持入堂烧香。巡堂一帀归位。知事入堂。排列圣僧前问讯。转身住持前问讯。从首座板起。巡堂一帀。

请客巡堂。 见巡堂请茶处。

烧香侍者巡堂。 敕修清规。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云。鸣鼓集众。烧香侍者行礼(同库司汤都寺巡堂)。

沙弥巡堂。 见参堂处。

●巡堂请茶

忠曰。住持请众。故请客侍者巡堂。

敕修清规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云。挂点茶牌。长板鸣。请客侍者。入堂圣僧前。烧香一炷。大展三拜。巡堂一匝。至中问讯而退。谓之巡堂请茶。

●巡寮

校定清规云。侍者先於上堂时。令行者挂巡堂牌。住持巡寮。自东廊第一寮巡起。寮众各出外接入。仍送出。众寮人多处。但寮元一人。迎送出入。大众只立门外。(忠曰。巡堂牌之堂当作寮。)

备用清规云。方丈客头。先行通覆。住持至。寮主先於门前下手立。迎入。请趺坐。插香。住持答香。略叙寒温。致谢送出。听叫收香。蒙堂四寮众。皆列门外下手。同接入。同送出。谓众寮人众。只寮元接送非法。次第巡寮毕。归方丈。照拂官客诸山。

敕修清规结制礼仪云。住持次第巡寮。各寮严设坐椅香几。於门外。候住持。从东廊第一寮巡起。至各寮香几前。寮主同众。插香云(此日礼常拜贺返沐降重)。答香云(适辱礼贺专此致谢)。送住持数步。复侧立香几之右。合掌问讯。待众行尽。就随其末。次第巡过。各寮人。随後接巡。至法堂上。住持於香几内中立。大众三人一引。问讯而过。 又巡寮云。古规。住持巡寮。僧堂前。挂巡寮牌报众(云云如彼)。或旦望巡行则不挂牌。今惟以四节报礼为巡寮。余日不讲。能复古者。当行之。祖庭事苑云。僧只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着有为事。二恐着俗论三恐着睡眠。四为看病僧。五令年少比丘。观佛威仪庠序。生欢喜故。禅门巡寮。正拟大圣之遗范。今天下。率丛林为师匠者。莫不遵依此式。

按韵会云。按察行也。考也。抚也。

●巡案

僧堂则曰巡堂。众寮则曰巡案。

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云。行者引至众寮(云云)。寮主引挂搭人。排列朝观音问讯。引巡案一帀。复朝观音问讯而退。

●喝参

喝参者。唱参。盖报某伺候在此之义也。

品字笺云。参趋承也。晋谒也。

敕修清规训童行云。凡旦望五参上堂罢。参头行者。令喝食行者。报各局务。行堂前。挂牌报众。昏钟鸣。行堂前鸣板三下。集众行者。先佛殿。次祖堂。僧堂前。前堂寮。喝参。方上寝堂。排立。参头入方丈。请住持。出就坐。参头进前插香。退身归位。缓声喝云参。众低声同云。不审。齐礼三拜。 又为行者普说云。侍者烧香请法。参头领众鴈立。插香喝参三拜。传灯录瑞鹿先禅师章云。黄昏唱礼了。僧堂前喝参。僧堂前喝参了。主事处喝参。主事处喝参了。和尚处问讯。

沙弥亦喝参。 传灯录赵州谂禅师章云。师闻沙弥喝参。向侍者云。教伊去。侍者乃教去。沙弥便珍重去。师云。沙弥得入门。侍者在门外。

祖忌有喝参。 敕修清规达磨忌云。维那举楞严呪毕。回向(云云)次参头领众行者。排列喝参礼拜讽经。 忠曰准事生也。

●开浴

又见殿堂门。浴室处。

敕修清规知浴云。凡遇开浴。斋前挂开浴牌。寒月五日一浴。暑天每日淋汗。

●施浴

传灯录普净院常觉禅师章云。师以时机浅昧。难任极旨。苟启之非器。令彼招谤讟之咎。我宁不务开法。每月三八施浴。僧道万计。师常谓诸徒曰。但得慧门无壅。则福何滞哉(又见殿堂门浴室处)。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云。耆域欲请佛及僧菩萨大士。入温室澡浴。佛告医王。吾当为汝。说澡浴及报之福。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七物。一然火。二净水。三澡豆。四酥膏。五淳灰。六杨枝。七内衣。除七病。一四大安隐。二除风病。三除湿痹。四除寒氷。五除热气。六除垢秽。七身体轻便。眼目精明。如是供养众僧。便得七福。一四大无病。二面貌端正。三身体香洁。四肌体润泽。五多人从。拂尘垢。识宿命。六口齿香好白齐。所说肃用。七所生处。自然衣饰珍宝(乃至广说澡浴及报之及丽本作反)。

●入浴

敕修清规知浴云。鸣鼓第一通。僧众入浴。第二通末。头首入浴第三通。行者入浴。此时住持。方入。以屏风遮隔而浴。第四通。人力入浴。监作行者。知事居末浴。

日用清规云。如遇入浴。浴具携右手。入下间门阃内问讯。归空处。挹左右人(云云具如彼说)。或有疮。或洗灸疮或使疥药。宜随後入浴。

寄归传云。须饥时浴(详殿堂门浴室处)。

五灯会元石梯和尚(嗣茱萸)章云。因侍者请浴。师曰既不洗尘。亦不洗体。汝作麽生。者曰。和尚先去。某甲将皂角来。师呵呵大笑。(传灯联灯不收)

●淋汗

夏月入浴。曰淋汗(见开浴处)。葢热时。常有污。故每日淋沃也。 又见文疏门。淋汗疏处。

正字通云。淋音林。说文以水沃也。

清拙澄禅师录淋汗颂云。陕府铁牛遭日炙。嘉州大象汗交流。有人浴得这个佛。万两黄金也合收。

●洗脚

旧说曰。洗足。多於西净矣。

日用轨范云。洗脚板鸣。不得争夺脚桶。

●净发

剃头发也。

敕修清规坐禅云。或山门有迎接祈祷。普请。看诵。送亡。及众寮净发洗衣。则不坐禅。

行事钞诸杂要行篇云。五分佛制半月一剃发。除无人难缘。论家四种次第。一上座。二发长。三先洗头。四有缘欲行。并前为剃。毗尼母剃发者。但除头上毛及须余毛一切不合却。所以剃者。为除憍慢自恃心故。四分。比丘不得为白衣剃发。除欲出家者。若头极长。若两月。若广两指。一剃。爪极长如一麦。翦之。不得用剪刀翦发。听畜盛发器。十诵发当薶坑中。涅盘头须爪发。悉皆长利。破戒之相。增一佛告比丘。沙门出家。有五毁辱法。一头发长。二爪长。三衣裳垢圿。四不知时宜。五多有所论。

逆剃顺剃 毘奈耶杂事云。阿难入城乞食。有婆罗门。於高堂见已。以拳攉阿难头。时邬波难陀闻已。口中唱。我今解治彼小人。使剃头人。逆顺净剃。揩摩以油。着衣入城。捉婆罗门臂。至王门。见王。白其事。王大怒。斩婆罗门手(畧钞)。

●煆发

焚得度人之发也。

断桥伦禅师录。新化炉煆发佛事云。铜头铁额。马颔驴腮。倒顺剗除千万万。零星收拾几堆堆。作者出手。炉韛新开。从前毛病到此一时灰。红个白个青个紫个赤个。以火打圆相云。尽从者个流出来。应庵华禅师蒋山录焚众僧发佛事云。拈火把云。一呼善来。须发自落。积累既多。无处安着。普请大众。把火烧却。且道烧却後如何。不用拨灰求舍利。无边顶相放毫光。

长翁净禅师录煆发上堂云。活剗羣牛脑後毛。风吹日炙转腥臊。不堪狼藉薰天地。罪恶重将业火烧。恁麽见得。切忌死灰寻舍利。臭烟蓬[火*孛]焰头高。

●开炉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十月初一日开炉。方丈大相看(又见职位门炉头处)。

僧宝传法昌遇禅师传云。法昌在分宁之北。千峯万壑。古屋数间。遇至止。安乐之。火种刀耕。衲子时有至者。皆不堪其枯淡。坐此成单丁。开鑪日。辄以一力挝鼓。陞座曰。法昌今日开鑪。行脚僧无一个。唯有十八高人。缄口围鑪打坐。不是规矩严难。免见诸人话堕。直饶口似秤槌。未免灯笼勘破。不知道绝功勳。安用修因证果。喝一喝云。但能一念回心。即脱二乘羁销。

●闭炉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二月初一日。僧堂内闭炉。或山寺高寒。毋拘。(又见职位门炉头处)

●向火

日用轨范云。寒月向火。先坐炉圈上。然後转身正坐。揖上下肩不得弄香匙火筯。不得拨火飞灰。不得聚头说话。不得煨点心等物。不得炙鞋焙脚。烘衣裳。不得揽起直裰。露袴口。不得吐唾。并弹垢腻於火内。

传灯录南泉愿禅师章云。师在方丈与杉山向火次。师云。不用指东指西。直下本分事。道来。杉山插火箸叉手立。师云。虽然如是。犹较王老师一线道。

曹山寂禅师录云。师一日入僧堂。向火。有僧曰今日好寒。师曰。须知有不寒者。曰谁是不寒者。师筴火示之。僧曰。莫道无人好。师下火。僧曰。某甲到这里却不会。师曰。日照寒潭明更明。

四分律云。向火。有五过失。一令人无颜色。二无力。三令人眼闇。四令多人閙集。五多说俗事。

僧只律云。佛告诸比丘。然火有七事无利益。何等七。一者坏眼。二者坏色。三者身羸。四者衣垢坏。五者坏牀褥。六者生犯戒因缘七者增世俗言论。有此七过故。从今日後。不听然火。

行事钞引僧只。资持记释之云。坏色。谓面无神色。生犯戒缘。即露地然火掘坏等戒。因而成犯。

●普请

忠曰。集众作务。曰普请。

困学纪闻云。普请。出吴吕蒙传。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云。如世尊说。若埽地时。有五胜利。时有老宿苾刍。弃禅诵业。入逝多林。皆亲埽地。佛言。我於知事人。作如是说。非诸耆宿苾刍修行业者然於我所。依善法律。而出家者。有二种业。一者习定。二者读诵。苾刍闻佛为知事人。密作是说。其知事人。不能遍埽逝多林地。佛言随要当埽。若月八日。或十五日。应鸣犍稚总集众僧。共为洒埽。 古德以此鸣犍稚集众作务。为丛林普请之据。(五胜利。见执务门。埽地处。)

传灯录禅门规式云。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也。

僧史畧别立禅居云。共作者。谓之普请。

敕修清规云。普请之法。葢上下均力也。凡安众处。有必合资众力而办者库司先禀住持。次令行者。传语首座维那。分付堂司行者。报众挂普请牌。仍用小片纸书。贴牌上云(某时某处)。或闻木鱼。或闻鼓声。各持绊膞。搭左臂上。趋普请处。宣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竝宜齐趣。当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

幻住清规云。公界普请。事无轻重。均力为之。不可执坐守静。拗众不赴。但於作务中。不可讥呵戏笑。夸俊逞能。但心存道念。身顺众缘。事毕归堂。静默如故。动静二相。当体超然。虽终日为。而未尝为也。临济玄禅师录云。一日普请。(乃至)黄檗竖起钁头云。只这个。天下人拈掇不起。师就手掣得。竖起云。为什麽。却在某甲手里。黄檗云今日大有人。普请。便归院。

联灯会要。华严休静禅师章云。师在洛浦作维那。普请。白槌云。上间般柴。下间锄地。首座云。圣僧作甚麽。师云。当堂不正坐。不趣两头机。

大慧普说如山主请普说云。乾峯示众云。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着落在第二。云门出众云。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却往径山去。峯云。今日不得普请。旧时丛林中。日日普请不似今时禅和家。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怀。着好衣服要受人天供养。不生惭愧。旧时无这般衲子。每人有一柄畲刀。一柄锄头。谓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若是普请处。有一人打发时。一众赖他便免普请。所以道。今日不得普请。後来众中。多把作禅会了。

联灯会要佛日和尚章云。师到夹山。一日大众普请次。维那令师送茶。师云。某甲为佛法来。不为送茶来。那云。和尚教上座送。师云和尚尊命。即得。乃携茶。去作务处。撼盏作声。夹山回顾。师云。酽茶三五盌。意在钁头边。山云。瓶有倾茶势。篮中几个瓯。师云。瓶有倾茶势。篮中无一瓯。便倾茶行。时大众一时举目。师云。大众鹤望。请师一言。山云。路逢死虵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师云。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山云。大众。有人也。归去来。归去来。

忠曰。大众有人也。归去来。此即是大慧所谓赖他免普请者。

已下。录非作务。而但集众。称普请者。

敕修清规送亡云。白大众。粥罢普请送亡。除守寮直堂外。并当齐趣。

雪峯存禅师录云。师示众云。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抛向面前。漆桶不会。打鼓普请看。

联灯会要真净文禅师章云。今日庄主。设钻饭俵衬钱。参退。僧堂内普请。吃茶去(俵衬钱之衬一本作嚫)

清拙澄禅师录。除夜小参云。爆竹已催残年去。明朝普请贺新年。

●交代

新职者。与旧职者。相代也。

困学纪闻云。交代。出盖宽饶传。

敕修清规两序进退云。与旧人交代。互转身对触礼一拜。送旧人出。

●交承

交代。亦曰交承。承继也。

康熙字典云。承继也。诗小雅。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疏新故相承。无雕落也。

物初賸语。净慈请无极。诸山疏云。先与东寺。交承於凤城南畔。

虗堂愚禅师录。有芝峯交承惠茶偈。

官人交代。亦曰交承。 鲁应龙括异志云。当湖酒库有四圣庙。在炊淘之後。立祠以来。阅岁滋久。前後交承。祀之奉之甚谨。每一任初到。则上两幡。既解印。则复两幡。酬神之庇。以为定例。

●交堂

僧堂直堂人交付。曰交堂。

大监小清规僧堂众僧须知云。直堂。须自开静後。看守众僧被鉢一日。至晚不讽经。不出外。不入寮舍。专此一日至放参了。名曰交堂。交付圣僧侍者。看管。

●挂搭

初入丛林者。挂衣鉢袋於僧堂单位鈎也。故凡住持。容行脚人依住。曰许挂搭。

杨亿古清规序云。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如求挂搭。参头领众。回身进住持前。禀云。某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久闯道风。特来依附。伏望慈悲收录。禀讫。不伺允否。即普触礼一拜云。谢和尚挂搭(云云如彼)。

住持亦有挂搭仪。 敕修清规入院云。就僧堂前。解包。屏处濯足。取衣披搭。入堂炷香。圣僧前大展三拜。参随人同拜。挂搭已。到佛殿拈香。

大监小清规侍者寮牓云。昔雪窦明觉禅师。在众日。与曾侍郎。谈道交契。一日明觉入浙。曾公与书一封。至灵隐珊和尚处。求挂搭。明觉至灵隐相看。得挂搭。匿其书。明年曾公访灵隐问。去年有书。送僧挂搭。到否。珊和尚云。无。取床历看。有重显上座名问之。乃作净头。曾公乃相见。问其书。明觉出其书还之。缄封未开。曾公大悦。知其远大之人也。今日本僧。人人求举书。挂搭。全无羞耻。实使人愁。有高见远识兄弟。别有格外相见。不举书为妙。

忠按。雪窦显公。不达曾公赠灵隐书。以显荐达珊禅师故不传也。见僧宝传。

●挂锡

挂搭。亦曰挂锡。

祖庭事苑云。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於壁牙上。今僧所止住处。故云挂锡。二十五威仪。具锡杖经。

●挂鉢

粥饭毕。挂鉢於单後之鈎也。

敕修清规挂鉢时。请知事云。预分付堂司行者。於僧堂。早粥罢。挂鉢时。喝云。大众少立。请新知事。

有官人挂鉢於禅刹者。 普灯录。徐师川居士章曰。为尚书外郎。与朝士同志者。挂鉢於天宁寺之择木堂。力参圜悟。

●止挂塔

敕修清规夏前出草单云。丛林以三月初一日。出草单。方丈止挂搭。 又月分须知云。四月初一日。锁旦过(见殿堂门旦过寮处)。

●谢挂搭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古规。挂搭归堂者。即时谢挂搭。後以冬节岁节夏前三次。谢挂搭。近时衲子。到处坐席未温。移单东西。多致不谢挂搭。既曰经冬过夏。折中当在冬前夏前两期。报谢(其规具如彼)。

●参堂

沙弥归堂曰。参堂。堂者谓僧堂也。

敕修清规。新戒参堂云。得度受沙弥戒已。覆住持。於何日参堂。(乃至)至期。早粥遍食椎後。新戒参头。领众入堂。圣僧前。列问讯。插香大展三拜。(乃至)转身住持前。列问讯。从首座板起。巡堂。至外堂。复归内堂中间。问讯而出。然後归堂插单。随众禅诵。

●暖寮

忠曰。入寮人。辨茶果等。飨先居人。曰暖寮。予闻大德寺亦曰暖寮。妙心寺此谓暖席矣。

清拙小清规云。凡入祖堂。当一一历代位牌。平等供养(云云)。比之生人。入寮暖寮同。

辍耕录云。今之入宅与迁居者。隣里醵金治具。过主人饮。谓之曰煖屋。或曰煖房。王建宫词。太仪前日煖房来。则煖屋之礼。其来尚矣。

忠曰。此煖房。隣里煖於入宅者之房。故与禅林煖寮。义少异焉。

●暖洞

义堂日工集云。守亭书记。求预会下。乃容石屏洞脚。 又云。劝净智长老春谷。令停止两班官钱。且告云。今时佛法。属吾宗门。宗门弊在名。名之弊在暖洞。暖洞之弊。至官钱极矣。与古之卖爵无异。请和尚。誓革此弊。以为永则焉。 又康历二年记云。承僧录之命巡报建仁两序西堂诸寮。禁止暖洞之仪。葢余之宿志也。

●插单

初厕众插单位於僧堂众僧之间也。

敕修清规。新戒参堂云。归堂插单随众禅诵(详参堂处)。又移单位。亦曰插单。

敕修清规後堂首座云。如缺前堂。住持别日上堂。白众。请转前板。插单唱食。

●起单

忠曰。会里僧。辞去某寺。曰起单。言起其单位也(又详请假处)。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八月本色衲子。未遽起单。碧岩录云。则监院。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云。监院果然错会了也。则不愤。便起单渡江去(云云)。

密庵杰禅师录云。应庵一日喝恭上座云。儞常在此。作什麽。恭烦恼。打并起单。

●抽单

起单亦曰抽单。抽下单位也。

大慧武库云。保宁勇禅师。初更衣。依雪窦显禅师。问道。雪窦呵。为央庠座主。勇不意。堂仪才满。即抽单。望雪窦山礼拜。誓曰。我此生。行脚参禅。道价若不过雪窦。定不归乡。

●请假

旧说曰。暂请假外出者。须不过十五日却回。若外出过十五日。则称为起单。非是请假也。须更讲挂搭仪(挂搭仪者。到侍司附名。侍司发榜。下维那维那出度牒上床历送归堂也。详敕修清规游方参请)。

篇海类编云。假去音驾。假告休沐。

正字通云。假暇。音义别。旧注与暇同。非。

居家必用云。丧病告报曰假。谓借勾当月日也。节朔旬休曰暇。谓公务空闲日也。

忠曰。诸韵书并假字。下旬休休沐注。而必用独暇字为旬休。按禅林请假。非休沐例。故不可用韵书假义为辨私事。请假。故可用必用假义。又今时起单称请假。更假作暇。皆谬矣。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或有故出入。须守堂仪半月。方可请假。古云。请假游山者。常将半月期。过期重挂搭。依旧守堂仪。

南禅规式云。请假。先上方丈报之。次报维那寮看寮。看寮出纸榜贰片。壹片。再上方丈呈之。便贴衣鉢阁壹片。贴僧堂己单名肩。呈牓时。首尾粘糊。以便贴。书牓法。

请假 (公界)某甲  限来几日  堂司某甲书

请假(或病假)堂司字印也。本寺用。则书公界二字。亦不书日限。

又云。义堂和尚。住南禅日。罚榜式中云。某上座不请假出京。不趣四更坐禅。理合出院。且从宥恕。罚油四斤。

已下。录住持亦言假。

敕修清规钟云。僧堂钟。遇住持每赴众入堂时。鸣七下。住持或不趣堂。或在假则不鸣。

忠曰。在假出外也。此住持。亦言暂假也。

传灯录僊宗守玭禅师章云。一日不上堂。大众入方丈参。师曰。今夜与大众同请假。未审还给假也。无。若未闻给假。即先言者负。珍重。

请假本世礼语。 朝野佥载云。权龙襄不知忌日。谓府史曰。何名私忌。对曰。父母忌日。请假独坐房中不出。襄至日。於房中静坐。有青狗突入。龙襄大怒曰。冲破我忌。

●暂假

请假亦曰暂假。谓暂时请假也。

敕修清规维那云。或有他缘。或暂假出入。将戒腊簿。假簿。堂司须知簿。亲送过客司。令摄之。

云卧纪谈云。真净和尚住宝峰日。洪明一祖。同在侍寮。祖请暂假。真净不许。及上巳日。呼俱侍行。为宝莲庄主具饭。真净题偈于壁曰。元符二年三月三。春饼撮餤桐饭兼。真净来看信道者。洪明一祖相随参。祖匿笑。谓同列曰。元来老和尚。以我名厕於偈。故不给假也。

●寮假

寮假。书上中下。限在十五日。

清拙小清规云。浴佛在近。沙弥喝食。不可请假病假寮假。

●病假

忠曰。为养病请假者(见寮假处)。

幻住清规云。忽遇病缘。宜白之公界。移单屏处。(乃至)病或少间。当具威仪。谢直病人。归堂参假。

●参假

凡暂假者。不过十五日而再归堂。曰参假。若过十五日。则抽籍。故初出外。为起单。非请假也。若归则可再行挂搭礼。故不可言参假矣。

忠曰。今时新依栖某寺。曰参假讹也。须称挂搭。

清拙小清规云。参假僧。无维那寮。先请假礼者。不可免参。维那照了。

莹山清规云。不请假而起单人。不可免再参假。 又云。或为请假参假参禅白事。诣方丈。及诸寮首座等寮。不拘时候。必搭袈裟也。

雪岩钦禅师录普说云。顿起乡念。且请假归乡自此一放。都放了也。两月後。再来参假。又却从头整顿。

忠曰。过六十日再来。亦曰参假。依清规非礼。

住持亦有参假。 虎丘隆禅师录参假上堂云。病起云山草木秋。浮华世事谩悠悠。从来万法不为侣。何似韶阳六不收。喝一喝。下座。

参假本世礼语。 戴植鼠璞云。唐文武职事官。九品以上。望朔朝。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监察御史员外太常博士。日朝为常参。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为九参。五品以上。及折冲当番。五日一朝为六参。三日不趂常参。即横行参假。时多御宣政。正衙立仗。廊飱而退。

●分散

大众一同退去。曰分散。

临济玄禅师录云。径山有五百众。少人参请。师到径山。装腰上法堂。见径山。径山方举头。师便喝。径山拟开口。师拂袖便行。寻有僧问径山。这僧适来有什麽言句。便喝和尚。径山云。这僧从黄檗会里来。儞要知麽。且问取他。径山五百众。太半分散。

●得度

忠曰。落发为沙弥。此谓得度。葢生死比海。今超之到彼岸。故言度。因中说果也。

增壹阿含经云。佛在道场树下。初得佛。作是念。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先得度。空中天曰。已死。复念。欝头蓝弗。先应得度。空中天曰。已死。世尊。便往波罗柰国。度阿若拘隣等五人。

●试经得度

佛法金汤编云。唐中宗神龙二年八月。诏天下。试童行经义挑通无滞者度之(唐史)。试经度僧始此。编年通论云。唐肃宗至德二年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度为僧。

佛祖统纪云。宋仁宗诏试天下童行。诵法华经中选者得度。参政宋绶夏竦监试。

又见簿券门。祠部牒处。

欧阳修归田录云。宋宣献公绶。夏英公竦。同试童行诵经。有一行者。诵法华经不过。问其习业几年矣。曰十年也。二公笑。且闵之。因各取法华经一部诵之。宋公十(一作五)日。夏公七日。不复遗一字。人性之相远(一有也字)如此。

●忏悔

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戒师云。汝今至诚随我忏悔。举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口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疏清凉钞云。忏者梵云忏磨。此云请忍。悔即此方。体是恶作。厌先过失。求请三宝忍受悔过。单云悔者非是六释。合二即是依主。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音释云。言忏摩者。此方正译当乞容恕。容忍收谢义也。若触误前人。欲乞欢喜者。皆云忏摩无问大小咸同此说若悔罪者本云阿鉢底提舍那。阿鉢底。是罪提舍那是说。应云说罪。云忏悔者。忏是西音。悔是东语。不当请恕。复非说罪。诚无由致。

毘奈耶杂事义净注云。忏谢。所言忏者。梵云忏摩。是谓容恕义。後人加悔。唤为忏悔。此即与说罪义不同也。

义净言後人加悔。不然。经律中。皆有忏悔字。

四分律毗尼增一法云。佛告比丘言。汝自忏悔。於我法中。能至诚如法忏悔者。便得增益。汝忏悔应生厌离心汝比丘。至诚如法忏悔。我为受之。

合部金光明经忏悔品云。愿当受我诚心忏悔。令我恐惧。悉得消除。

●登坛受戒

禅苑清规云。三世诸佛。皆曰出家成道。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传佛心印。尽是沙门。葢以严净毘尼。方能洪范三界。然则参禅问道。戒律为先。既非离过防非。何以成佛作祖。受戒之法。应备三衣鉢具。并新净衣物。如无新衣。浣染令净。入坛受戒。不得徣借衣鉢。一心专注。慎勿异缘。像佛形仪。具佛戒律。得佛受用。此非小事。岂可轻心。若徣借衣鉢。虽登坛受戒。并不得戒。若不曾受一生为无戒之人。滥厕空门。虚消信施(云云)。

●纳戒

传灯录赵州谂禅师章云。从谂禅师。曹州郝乡人也。姓郝氏。童稚於本州扈通院。从师披剃。未纳戒。便抵池阳。参南泉(云云)。

虚堂录纳牌普说。举之。作诣南泉请戒。

●谢戒

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俟他时登坛受戒。谢戒。词云。某等获登戒品。滥厕僧伦。仰荷庇庥。特此拜谢。答云。宿承佛记。僧戒圆成。坚忍受持。力扶宗教。

传灯录中邑恩禅师章云。仰山初领新戒。到谢戒。师见来。於禅床上。拍手云。和和。仰山即东边立。又西边立。又於中心立。然後谢戒了。却退後立。

●白四羯磨

忠曰。如沙弥得度。戒师先云汝应受某戒。白也。次三说某戒相。汝能持不。三羯磨也。通初白。名白四羯磨。翻译集羯磨飜业。或所作。或辨事。或作法。

宗觉六物纂注云。就众法有三。一者单白。事或轻小。或常所行。或是严制。一说告僧。便成法事。二者白二由事参涉。义须通和。一白牒事告知。一羯磨量处可不。便辨前务。通白及羯磨。故云白二。三者白四。受戒忏重。治举诃谏。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自非一白告知。三法量可。焉能辨得。以三羯磨。通前单白。故云白四(单白有三十九白二有五十七白四有三十八三位八品总数则有一百八十四种羯磨)。

四分律藏云。佛告诸比丘。有三羯磨。摄一切羯磨。何等三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是为三羯磨。十诵律云。白者白众是事。故名白。有僧事。初向僧说。故名白。白羯磨。受具足戒。布萨说戒。自恣等。是名白羯磨。白二羯磨者。若白已。一唱说。如是白二羯磨。是名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者。若白已。二唱说。是三羯磨。并白为四。是名白四羯磨。

又见杂心论行事钞等。

慧苑华严音义云。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兹成办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