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类 殿堂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伽蓝

慧苑华严音义云。僧伽蓝。具云僧伽罗摩言僧者众也。伽罗摩者园也。或云众所乐住处也。

忠曰。法堂。佛殿。山门。厨库。僧堂。浴室。西净。为七堂伽蓝未知何据。各有表相如图。

1.jpg

止观辅行云。如大经云。头为殿堂。

摩诃僧只律云。厠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

忠曰。此图。净所在西南。则合僧只律说。

●招提

增壹阿含经云。毗沙鬼。白世尊曰。我今以此山谷。施招提僧。唯愿世尊。与我受之。

悲华经云。智华无垢坚菩提尊王如来。正法像法中间。诸比丘比丘尼。无惭无愧。或断招提僧物。断现前僧。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释氏要览云。招提。增辉记。梵云拓鬬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笔者讹拓为招。去鬬奢留提。故称招提。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

飜译名义集云。经音义云。梵云拓鬬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笔者讹。称招提。此翻别房施。或云对面施。或云。梵言僧鬘。此翻对面施。音义云。体境交现曰对。辍己惠他。名施。後魏太武。始光元年。造伽蓝。创立招提之名。

杜子美游龙门奉先寺诗云。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柳河东集衡山中院律师。塔铭注云。凡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兰若招提。

●寺

僧史略云。寺者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於其内也。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寺之名。始於此也。

释氏要览云。後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佛法初至。有印度二僧摩腾法兰。以白马駄经像。届洛阳。敕於鸿胪寺安置(鸿胪即司宾寺也)。至十一年戊辰。敕於雍门外。别建寺。以白马为名。即汉土佛寺始也。吴孙权立建初寺为始也。

大日经一行疏云。寺者毗诃罗此方译为住处。

●山门

忠曰。山门者。山对城市之言。城市俗。山林真。凡兰若反俗居。本宜在山。所谓远离处也(兰若智度论翻远离处)。故纵在城市者。亦用山号。夫归向真道者。当由此而入。故言山门也。

或援刘熙曰。山产也。产生物也(释名)。盖今谓产生丛林法材也。 忠曰。此解几乎附会。不可取也。

临济玄禅师录云。师栽松次。黄檗问。深山里栽许多。作什麽。师云。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後人作标榜。

又有山门为本寺总称者。 传灯录牛头慧忠禅师章云。威禅师以山门付嘱讫。出居延祚寺。

又有阖山住持已下大众。称山门者。 敕修清规诸方名胜挂塔云。首座请知事等。白住持发批。山门相送之意(详文疏门送榻位批处)。

●三门

山门之制。排列门有三。故亦称三门。

敕修清规圣节云。堂司备榜。张三门之右。

日用清规云。药石罢。出寮。不得出三门。

传灯录。睦州陈尊宿章云。一日有天使问。三门俱开。从那门而入。师唤尚书。天使应诺。师云从信门入(联灯睦州章天使为吴尚书)。

五灯会元仰山章。陆希声相公机语。与此因缘相类。

释氏要览云。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盘也。三解脱门。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

罗湖野录云。死心禅师。以大观元年丁亥九月。从洪帅李景直之命。住黄龙山。明年揭牓于门曰。仰门头行者。宾客到来。划时报覆。即不得容纵浮浪小辈。到此赌博。常切扫洒精洁。凡置三门者。何也。即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今欲登菩提塲。必由此门而入。然高低普应。遐迩同归。其来入斯门者。先空自心。自心不空。且在门外。戊子九月十八日。死心叟白。

护法录育王山碑铭序云。三解脱门。则僧伽智华作之(止此)。即谓三门也。

三门阁上。必设十六罗汉像。中安宝冠释迦。以月盖长者善财童子。为挟侍(释迦或为观音)。

又有妥五百罗汉者。 释氏资监云。宋元丰元年。天尝久旱。帝禁中斋祷甚力。一夕梦。有僧乘马。驰空中。口吐云雾。既觉。而雨大作。翌日遣中贵。道梦中所见物色。相国寺三门五百罗汉中。至十三尊。畧彷佛。即迎入内观之。正帝所梦也。

●隔子门

忠曰。子助字。盖方丈小门。隔外庭。故云隔子门。

雪窦显禅师录云。玄沙与地藏。在方丈说话。夜深。沙云。侍者关隔子门。汝作麽生出得。地藏云。唤什麽作门(又联灯玄沙章。传灯会元并但作门)。

无准范禅师录结夏小参云。佛殿里隔子门。碍塞杀人。

●偏门

非正门也。有罪犯者。自此门驱出焉。

禅苑清规百丈规绳颂云。犯重焚衣鉢。应当集众人。山藤聊示耻。驱摈出偏门。

敕修清规肃众云。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鉢道具。遣逐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

●佛殿

文字禅白鹿山灵应禅师。大佛殿记云。余闻。百丈大智禅师之训曰。世尊遗教弟子。因法相逢。则当依法而住。饮食服玩。经行宴坐。必为丛林。营建室宇。必先造大殿。以奉安佛菩萨像。使诸来者知归向故。昼夜行道。令法久住。报佛恩故。

传灯录丹霞然禅师章云。一日石头告众曰。来日剗佛殿前草。

正宗赞德山鉴禅师传云。师凡住院。拆却佛殿独存法堂而已(传灯录德山章不载之)。

忠曰。世谓拆却佛殿独存法堂。德山独有此作。殊不知。本是百丈立意也。传灯所载禅门规式云。不立佛殿。唯树法堂。当代为尊也(详法堂处)。盖虽百丈本规。诸方犹立佛殿。而德山特准其令尔。

历代三宝记云。孝明帝。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造永宁寺。(乃至)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大极。中有丈八金像。

空华集贺知殿颂轴序云。昔吾震旦之祖。自达磨至大寂之世。凡八叶。三百五十余祀。未有禅居。故吾徒多栖律寺。及乎百丈祖兴。创意别营禅宇。以居其徒。僧史所谓。利不百不变格。是也。然犹未立佛殿。以表佛祖亲承当代为尊也。而後祖师。以惧吾徒去佛逾远。而忘乃本也。而乃有佛殿之制。既有佛殿矣。则不可无掌之者。於是置乎知殿之司。班于头首之末矣。本朝当丛林盛时。尚置是职。而迩年稍稍而废者何也。意以其班序庳。而吾徒不肯就焉耳。由是殿堂也。像设弗严。芗火弗装。灯烛弗焰。尘埃也[土*孛]如。几案也闇如。管龠之启闭也。弗谨。往来之瞻礼也。弗便。於虖致使吾觉皇宝殿。寂寂焉。而曾路旁古庙之不若。不亦可惜也哉。

联灯会要。古灵神赞禅师章云。其师一日澡浴。命师去垢。师抚其背云。好所佛殿。只是无佛(传灯作好所佛殿。而佛不圣)。

忠曰。佛殿甎面。白土画者。拟夏中楞严会行道。此亦律有据。见丛轨门经行处。

西域佛殿。名香殿。 毘柰耶杂事。佛为外道现神通因缘云。世尊即以右足踏其香殿。是时大地六种震动。 注西方名佛所住堂。为健陀俱知。健陀是香。俱知是堂。此是香室香台香殿之义。不可亲触尊颜。故但唤其所住之殿。即如此方王阶陛下之类。然名为佛堂佛殿者。斯乃不顺西方之意。

●佛坛

敕修清规报恩章序云。於是设圣容。具佛坛塲。

忠曰居家必备漳郡张一栋祭礼考云。古者庶人无庙。而祭於寝。注云。寝者前堂也(止此)。余谓此方寺院。无佛殿处。则方丈设佛坛。而祭佛祖亡者。即是无庙而祭於寝者也。

●撑天柱

凡殿堂。正面左右二露柱。此谓撑天柱。

●雨打

凡殿堂。四壁与露柱之间。曰雨打。盖殿堂宇有二重。第一重为正屋。第二重更足造者。若无第二重。则第一重檐溜。可零此处。故名雨打。

义堂日工集云。三门两廊。雨打既成。

●月坛

凡殿堂壁外露坛。名月坛。盖月光常到处也。

东福寺入寺记云。新命过佛殿西月坛。

东坡诗集扈从景灵宫诗云。道人幽梦晓初还。已觉笙箫下月坛。

忠曰。近水户侯(光国)造大学明伦堂。其壁外坛曰月台。老者得乘舆到于此(水户侯依清儒朱之瑜指挥。造二十分一之明伦堂云)。月台即月坛也。

永觉晚录重建鼓山涌泉寺记云。大殿乃谋再造。即命石工。甃殿前月台。及大庭石。

无怨公案抢劫类云。县主即起乡夫七八人。抬其石而至。令放于月台之下。(抬击也。非义。恐讹扛对举也。)

隋史遗文云。秦叔宝贩马。到潞州二贤庄单雄信所。见主人立在檐前。只得站立於月台傍边。

忠曰。是农家。亦称月台。

水浒传云。梁中书起身。走出堦前来。从人移转银交椅。直到月台栏干边放下。

●祖师堂

祖师之堂。设于佛殿西边。

白云端和尚禅录祖堂纲纪序云。吾道盛於此土。初祖菩提达磨之纲焉。剏立禅林之制。百丈大智之纪焉。此实天下之共知。而奈何天下祖堂中。各以开山传次者。为其祖。殊不思乃宗乃祖。所传所持之最者乎。呜呼教来。五百年後。达磨始来。向之诸家之贤者。岂不知性即乎圣。何为竟自以性以圣之泥乎。乃须少林之後。犹弹指顷。不假文字语默有无。释然亡其所待。而自得还其本。又古之岩居穴处者。但以法为胜为味。殊不虑今日其间者骄。独大智禅师虑之。而廓以禅林之度。由是资之。而少林之风。至今蔼然於天下。吾欲天下祖堂中以达磨大智正其位。以开山传次者陪之。贵来者尊其始。而归其大。岂不然乎。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十月初一日立。

林间录云。白云端禅师曰。天下丛林之兴。大智禅师力也。祖堂当设达磨初祖之像於其中。大智禅师像西向。开山尊宿像东向。得其宜也。不当止设开山尊宿。而略其祖宗耳。

敕修清规欣笑隐尊祖章序云。海会端公谓。宜祀达磨於中。百丈陪于右。而各寺之开山祖配焉。见於祖堂纲纪序云。

忠曰。纲纪序无左右说。然清规言百丈陪于右。而今禅林安像。例而达磨南面。百丈在东。则陪于祖左也。临济在西。则陪于祖右也。依此旧说纷纭。或曰。林间录已言。大智像西向。是亦可约达磨南面。则陪于祖左明矣。故今右字写讹。当改左字。即百丈配昭位(左东)。某寺开山配穆位(右西)。正为当理也。或曰右字不可改也。但某寺崇开山。故开山安祖左(东也)。百丈安祖右(西也)矣。

或曰。右者。谓向真人之右也。则北面向真故。右则东也。合现今禅林安像法。

忠曰。向真人之右之说甚失义也。何故。谓凡规制书。无此例。圣节榜张于三门之右者。言门西也。圣节上堂。侍者往法座左侧立者。言座东也。儒礼亦然。文公家礼云。凡屋制不问何向背。但以前为南。後为北。左为东。右为西。後皆仿此(止此)。何遽作向真人之左右说耶。其尊开山。抑百丈。固不足取焉。改左字者。义同林间。故不在痛削。然以余观之。笑隐云陪于右大有深意。盖达磨为太祖。二祖昭。三祖穆。如此次第配之。则百丈穆位。而在达磨之右(西也)。笑隐之意。岂在兹乎。犹如周后稷为祖。文王穆。武王昭矣。纲纪序本不言左右。觉范之配定。与改左字者。一状领过。

或曰。今禅林以临济代开山配祖。若依其昭穆说。则临济亦当穆位。答曰。若置黄檗像。则固可如所论。然除黄檗但安临济。故可配左边空位耳。不可为此难。唯是安像法。本於清规百丈陪于右说。故临济可在左也。实与今禅林安位。相反焉。如今之配置。盖依林间录而已。

罗湖野录云。隆禅师及住虎丘。道大显着。因追绎白云端和尚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後。不能躳行遗训。於义安乎。遂图像奉安。题赞于上。达磨曰。阖国人难挽。西擕只履归。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百丈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去却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开山明教大师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呜呼百丈创立禅规以来。丛林卒不至於弛废。实本于此。白云。以百丈配享达磨。有识靡不韪其议。可谓知本矣。隆既能遵行奉先之礼。又从而为赞。发明其道。有足多也。

●土地堂

土地神。护法神之堂。设佛殿东边。

南禅规式曰。或曰。宋国土地祖师二堂。在法堂左右。义堂云。但随宜处立之。不必於法堂左右也。

勅修清规住持章念诵云。侍者随住持。到祖堂土地堂大殿。烧香礼拜。

三隐诗集拾得录云。於土地堂壁上。书语数联。

●关庙

关帝之庙也。关帝见于灵像门。

佛祖通载。无尽居士撰。玉泉皓长老塔铭序云。玉泉寺宇。广大弊漏。悉坏法堂。方丈。寝堂。钟楼。慈氏阁。关庙。而鼎新之。

●祠堂

居家。本设祠堂。而祭祖宗亲族矣。今祭在家亡灵於佛寺者。为祠堂。

汉书龚胜传云。胜敕以棺敛丧事。衣周於身。棺周於衣。勿随俗动吾冢。种柏作祠堂。

孔圣全书云。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高祖考妣居左。曾祖考妣居右。祖考妣居次左。考妣居次右。祖考妣皆南向。考左妣右。置祭田具祭器。主人辰谒于大门之内。出入必告。正旦冬至朔望则参。俗节则献以时食。有事则告。若无力之家。只择明洁空室一间。以奉四世神主。再无别室。可於寝堂正间祀之。

後汉书马援传云。更修封树。起祠堂。 又李固传云。新营祠堂。

●法堂

忠曰。演说大法之堂。故云法堂。故黄溍百丈山师表阁记云。东阳嗣住是山。既新作演法之堂(止此)。又宋景濂护法录妙辨大师塔铭序云。元季。寺焚于兵。公奋然有为。创演法堂。及方丈室。

三才图会宫室部云。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玉海)。又堂明也。言明礼义之所。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云。大智日勇猛慧菩萨说颂言。世尊凝睟处法堂。炳然照曜宫殿中。 又入法界品无忧德章云。善财童子。将升法堂。 又摩耶夫人章云。时有守护菩萨法堂罗刹鬼王。名曰善眼 疏护正法堂也。

大方等日藏经云。於当来世。是中皆应起立塔寺。造作法堂。安置舍利。经法形像。

佛本行集经云。有诸比丘。或在露地。说法之时。或寒或热。我许造堂。堂下说法。若虽有堂。露无四壁。风吹尘草。污诸比丘。我今当听起四壁障。遮诸尘草。时诸比丘。在说法堂。若地不平。应以种种。若麻若草。泥涂其地。使令净好。

毘奈耶杂事云。佛告阿难陀。此拘尸那城。往古有城。有拘奢伐底。有王名大善见。国人奉诸金银末尼等宝。王曰。如是诸宝。我自丰足。不受。国人置宝而去。王念。今此珍宝。非枉求。我今宜用修造法堂。时有八万四千。诸城小王。闻之。咸诣王所白言。愿不烦神虑。臣等望。为王营造。再三请而许。诸王白王。於城东形胜地。兴建法堂(庄严广说)。严饰既毕。愿亲临幸。王念。此胜法堂不应先自受用。宜请一切沙门婆罗门。有德行者。如法供养(略钞)。

右法堂文字。出经律者。

历代三宝记隋录云。法堂佛殿。既等天宫震旦神州还同净土。

六学僧传隋罗云传曰。上明东寺法堂十二间。盖道安昙翼所造。

唐高僧传罗云传云。释道安。於上明东寺。造堂七间。昙翼後造五间。连甍接栋。横列十二。

传灯录牛头慧忠禅师章云。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於殿东。别创法堂。先有古木。群鹊巢其上。工人将伐之。师谓鹊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讫。群鹊乃迁巢他树。初筑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复潜资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学徒。云集座下矣。

宋高僧传香育(嗣神秀)传曰。州将韩[门@壬]。供施交骈。树造法堂。严饰奇丽。时来问道。

右并百丈已前。有法堂称者。

传灯录百丈章禅门规式云。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嘱受。当代为尊也。

德山拆却佛殿。独存法堂(见于佛殿处)。

忠曰。窃以百丈制禅苑规绳。取意於朝制。其东西两序。犹如文武排行。五参上堂。犹如五日一参。到法堂制造。亦是拟太极殿矣。予尝闻日本大极殿之制。盖一依中华法。地面碁布甎瓦。中央有高台。皇帝即位登此座。则可四方瞻礼之。由此观今法堂之制。无一所异。而今法堂座後。有大板屏。非可移动者。盖非古也。何以知之。清规上堂云。设罣罳法被。夫板屏罣罳也。若常在则何言设之。乃知。古制不造板屏。临时设罣罳耳。既无板屏则在座上者。可四方仰望之。然古有佛殿。拟太极殿者。编年通论云。魏胡太后作永宁寺。极土木之美其佛殿如太极殿。三门如端门。僧房千楹。玉珠锦绣。骇人心目(前佛殿处。引历代三宝记)。予之法堂。形太极之说。殆得类证矣。

或曰。禅刹法堂。象帝释善法堂。故名法堂也。予谓不然。古人或命文命扁。只取类似。以资言藻。或上堂小参。亦临时假借。未可取以为本义也。若实谓象帝释之堂。则义不亦涉焉。师表阁记。明言演法之堂。何须别说。且掇古人以善法堂称者。附见于此。

佛祖通载。唐张说法池院二法堂賛序云。法池西。三归院二法堂。兹院。长老初上禅师所造也。三归堂。以长安元年辛丑。子月。望日癸卯立。善法堂以开元元年癸丑。丑月。望日戊辰。建。又云至哉初上人。建立善法堂。彩翠三世佛。

广灯录觉华普照禅师章云。僧问。如来以一音演说法。未审和尚。何法示人。师云。白云无定止。出没太虗中。进云。恁麽则善法堂前师子吼也。续灯录。兴化绍清禅师章云。上堂云。祖师门下。佛法不存。善法堂前。仁义休说。 又云。兴化今日。不上天堂。不入地狱。於善法堂中。登王座上。为母说法。

叶县省禅师录云。问善法堂中。伸一问。未审师还接也无。师云。蜀地锦观陶绵。

云峯悦禅师法轮录云。开堂陞座。僧问。善法堂开於此日。第一义谛。请师宣。师云何不早问。

石溪录小参。颂赵州访茱萸。上法堂。从东过西因缘。云。善法堂前探浅深。寒涛平地涌千寻。

贞和集。北磵彰教建法堂颂云。善法堂倾法不倾。欲支一木要重新。

南堂欲禅师本觉录小参云。从教灵山会上。退席五千。善法堂前。草深一丈。

大休念禅师录寿福寺。挂善法堂额佛事云。善法堂前双树阴。微风吹动奏清音。如来宝座亲踪迹。天上人间亘古今所以释迦世尊。初於普光明殿。成等正觉。不离菩提树下。上昇忉利天宫。乃至七处九会。徧登宝华王座。一音演唱。随类得解。一雨所沾。随根受润。而况寿福禅苑。古佛道塲。标善法之名模。遵先觉之懿范。雷音大震。普示人天四众。慈云广被。仰瞻天雨四花。

忠曰。是已以善法命扁。故援世尊昇忉利。且实其事。然假借缘饰。非为本义也。

清拙澄禅师录小参。引临济洞山等五尊宿因缘云。这五员老冻脓。只今同在善法堂上。大开铺席。互显家风。

●法座

忠曰。演法之座。即须弥座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侍者往法座左侧立。候众集。

●开山塔

●享堂

忠曰。安祖像牌之堂。设祭享於此。故云享堂也。今谓之照堂者。讹矣(详照堂处)。

大监清规末後事仪云。龛安正客殿。或卵塔前享堂。龛於此安之。本是飨堂。享同祭享之堂也。日本人名照堂错也。

忠曰。日本人。以开山享堂。谬称照堂。盖其转谬有所由也。抑照堂。本在僧堂之後。而或处佛殿後。设开山塔。有似彼僧堂後之照堂。故称佛殿後开山塔。为照堂矣。遂不在殿後者。亦例谓照堂也(又照堂处辨之)。

癸辛杂识别集云。平江虎丘。有虎十余据之。同里叶氏墓舍在焉。其一大享堂。虎专为食息之地。

●方丈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上方丈。请住持佥疏。

传灯录。禅门规式云。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

祖庭事苑云。今以禅林正寝。为方丈。盖取则毗耶离城维摩之室。以一丈之室。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有不可思议之妙事故也。唐王玄策。为使西域过其居。以手版纵横量之。得十笏。因以为名。

法苑珠林感通篇云。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西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垒甎。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於大唐显庆年中。敕使卫长史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

释氏要览云。方丈。盖寺院之正寝也(引王玄策事)。

忠曰。头陀寺碑。有方丈字。先唐玄策。且附见。

文选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象。 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 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象也。

●堂头

忠曰。方丈称堂头。住持人居处。

禅苑清规。请尊宿云。专使先看知事计会讫。上堂头人事。

广灯录三圣然禅师章云。师到道吾。道吾以绯[糸*末]额。持神杖。师见乃云。逐便祗候。道吾应诺。师参堂了。再上堂头。人事。道吾却具威仪。方丈内坐师才近前。道吾云。有事相借问。得麽。师云。也是适来野狐精。便出去。

联灯会要香严闲禅师章云。造沩山。山问。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来看。师茫然。不能加答。遂归寮。将平日看过底文字。从头检寻。无一句可将酬对。乃自叹云。画饼不可充饥。屡上堂头告沩山为说。山云。我若说似儞。儞已後骂我去在。

●正堂

一山曰。正堂。方丈室也。

传灯录。龟洋山无了禅师章云。师告寂。瘗于正堂。酉阳杂爼云。嵩山普寂禅师。洁正堂焚香端坐。未久忽闻叩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云云)。

●衣鉢阁

忠曰。藏住持衣财之处。此方所谓眠藏也。衣鉢义见于金宝类。

校定清规入院视篆云。住持看封。预都寺开封。呈过住持。就状先押字。次书日子。行者使印於日子处。状系都寺收。印子随封押。归衣鉢阁。付与衣鉢侍者。或亲随行者。

备用清规侍者云。密庵和尚赴灵隐。如侍者掌衣鉢阁。

又有阁作合者。 校定清规新住持入院云。印子随即封押。归衣鉢合。付与衣鉢侍者。 又云。检旧例。下嚫衣鉢合贴嚫。 又法嗣师忌辰云。就衣鉢合。支羞设钱。

●寝堂

住持正寝之堂也。

忠曰。盖拟世之路寝。周礼注云。六寝者。路寝一。小寝五。玉藻曰。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後适小寝。释服。是路寝以治事。小寝以时燕息焉。

疏云。路大也。人君所居。皆曰路。

竺仙仙和尚宗门千字文自注云。寝庙者。前曰庙後曰寝。今之曰方丈者。谓之寝室。大者曰寝堂。室则幽奥深邃。堂乃堂堂明显也。今法堂者。正谓之堂。佛殿可曰庙也。

旧说曰。凡禅刹堂舍位置。法堂後有茶堂。接茶堂而有寝堂。连寝堂而有方丈。盖寝堂者。住持讲礼之处。今日本禅院。於丈室前。置礼间者。是也。

忠曰。依此说。则日本方丈前。不别建寝堂。以方丈前一间。名礼间。充寝堂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上堂。住持於鼓初鸣。出寝堂坐。又小参云。小参初无定所。看众多少。或就寝堂。或就法堂。

又游方参请云。凡寝堂中。必设参椅。示尊师道也。新到相看。住持当居中位。令其插香展礼。侧坐受茶。於礼无损。

●轮藏

设机轮。运转法藏也。傅大士创造。

释门正统塔庙志云。复次诸方梵刹。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玄风)。愍诸世人。虽於此道。颇知信向。然於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士为是之故。特设便方。创成转轮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则与看读同功。故其自誓曰。有登吾藏门者。生生不失人身。又能旋转不计数者。是人所获功德。即与诵经无异。今称龙宫海藏者。乃约龙树入海而言。又称天宫宝藏者。乃附慈氏居处而说。然一切如来。只令口诵心惟。转我法轮。饶益群品。今大士。特兴慈悲。在在处处。创此机轮。运转不息。欲俾一切含灵。同沾利益。尽未来际。成等正觉。大哉神力。讵可思议耶。先民所谓。智者创物。大士其有焉。若夫诸处俱奉大士宝像於藏殿前。首顶道冠。肩披释服。足蹑儒履。谓之和会三家。佛印禅师(了元)为王荆公賛其所收画像曰。道冠儒履释加沙。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谓天龙八部也。又立保境将军助香火之奉。谓是在日乌伤宰也。兹三者。考录无文(录六卷。弟子结集。进士楼颖修定)。不能自决。

佛祖统纪云。梁傅大士。愍世人多故。不暇诵经。及不识字。乃於双林道塲。创转轮藏。以奉经卷。其誓有曰。有三登吾藏门者。生生不失人身。有能信心。推之一匝。则与读诵一大藏经。正等无异。藏前相承列大士像。备儒道释冠服之相者。以大士常作此状也。列八大神将者。八部天神也。保境将军者。在日乌伤宰。发誓护藏者也。 注云。义乌县旧名乌伤。

善慧大士录云。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从劝世人。有发菩提心者。志诚竭力。能推轮藏。不计转数。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随其愿心。皆获饶益。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於此。

白氏文集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石记云。堂之中。上盖下藏。盖之间。轮九层佛千龛。彩绘金碧以为饰。环盖悬镜。六十有二。藏八面。面二门。丹漆铜锴。以为固。环藏敷座。六十有四。藏之内转。以轮止以柅。经函二百五十有六。经卷五千五十有八。

护法录日本瑞龙山重建转法轮藏禅寺记云。我佛如来。其正法之流通者。有三藏焉。一曰修多罗藏。二曰阿毘昙藏。三曰毘尼藏。惟此三藏。谆谆化导。使一切有情。灭妄趋真。诚昏衢之日月。苦海之舟航也。琅函玉轴。多至五千四百四十八卷。众生根钝。莫能融贯。善慧大士。以方便力。造为毘卢宝藏。函经其中。一运转间。则与受持读诵。等无有异。

已下辨轮藏字义。

北磵文集。金粟洞天三教藏记云。金粟洞天在泉南胜处。住山人凝云黄去华总三家之书于山中。寘诸大轮藏所谓藏也者。藏也。涵藏之谓也。

又澄心院藏记云。佛所说经。一味之雨。三草二木。所泽各异。根差性殊。岂雨之咎。车轴之滴。匪海莫容。大心溟渤。乃克堪受。涵摄其义。曰藏。运行其说。曰轮。舍藏无以蕴其奥。非轮无以发其用。第二义门。特出巧思。制成八觚。八窻玲珑。面面层室。以贮琅函。以绚金碧。以拟覩史大庄严藏。枢正厥中。以静以应。一机潜发。飘风疾旋。若翻地轴。使海水立。荡胸决眦。倐尔如砥。曰此权道。会心以境。

释氏要览云。经律论。谓之三藏。又佛藏。菩萨藏。声闻藏。名三藏。藏者摄也。谓摄人摄法故。 又云。八藏。菩萨处胎经云。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若今安置经律论处。名藏者。梵云俱舍。此言藏。谓库府之总称也。

文苑英华。谭铢庐州明教寺转关经藏记云。经心也。藏藏也。如心之含藏万法者也。故曰一心生万法。万法由一心。其动静弛张在我。而宁穷其义。略举其大。斯藏也。本於一心。灵通无碍。动用自在。静则万法空寂。动则三界弥纶虗伪。唯心所造作。其在斯乎。周廻八角。角觉也。佛以眼为八邪。耳为八患。鼻为八苦。舌为八难。廻八邪为八觉。廻八患为八解脱。廻八苦为八安乐。廻八难为八王子。指四八为三十二相。由此八关。返邪归正。成佛之境矣。止则寂然无用。引则转而不竆。动虽有声。静乃无迹(云云)。赞曰。修多罗教。函于藏轮。周廻八角。正道斯陈。动用一心。为万法因。忘因无法。得本归真。镌于金石。用导迷人。

忠曰。记中铢自谓。常学释氏。然眼为八邪已下。未知何据。

法轮者。释氏要览云。大毗婆沙论云。何名法轮。答是法所成故。法为自性。故名法轮。如世间呼金轮等。轮是动转不住义。舍此离彼义。能伏怨敌义。又圆满义。谓毂辐辋三事具足故。轮体法。即八圣道支也(云云)。

镡津文集崇寿禅院转轮大藏记云。夫转轮藏者。非佛之制度。乃行乎梁之异人傅翕大士者。实取乎转法轮之义耳。其意欲人皆预於法也。法也者生灵之大本。诸佛之妙道者也。诸佛以是而大明。羣生以是而大昧。圣贤乃推己之明。而正人之昧。故三藏之取谕者。谕於此也。五乘之所归者。归於此也。然其理幽微。其义广愽。殆非众人槩然而辄得。故益其藏而轮之。姑使乎扶轮而转藏者。欲其槩众普得渐染佛法。而预其胜缘。则於道其庶几乎。是亦至人摄化羣生之一端耳。其意远且大矣。备用清规藏殿祝圣讽经云。住持领众。绕藏行道三帀。以表法轮三转。

法轮三转者。示劝证也。 俱舍论云。云何三转十二行相。此苦圣谛。此应徧知。此已徧知。是名三转。即於如是一一转时。别别发生眼智明觉。说此名曰十二行相。

净名略疏云。三转法轮者。即是趣波罗柰。说生灭四谛也。轮者佛证四谛法。有可转之义。故名为轮。又解。能坏烦恼名之为轮。如轮王宝。能坏怨敌。佛法轮宝。能坏烦恼。故名法轮。如来成道经三七日。方趣波罗[木*奈]。生生虽不可说。以悉檀方便。赴天人小机。而说四谛。转入彼心。坏彼烦恼。故名转法轮也。三转者。一示转。谓是苦是集是灭是道。二劝转。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证转。谓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证。道我已修。初转示见道。劝转示修道。证转示无学道。是三转十二行法轮。

大藏以千字文命函。见经录门大藏经处。

●东西藏

敕修清规知藏云。後以众多。列东西藏。

●十僧阁

建长寺有十僧阁。

禅居附录清拙禅师塔铭序云。师居建长。起十僧阁。各立扁。以居大耆旧。

●千僧阁

径山有千僧阁。

大慧杲和尚年谱云。绍兴七年丁巳。师四十九岁。主径山。又云。十一年辛酉。师五十三岁。千僧阁成。师遣介泉南。求记於李汉老参政。其略曰(云云)。院去城百里。自唐国一禅师。始斩蓬藋。驱龙虵而居之。寺无常产。山之神龙。实助其缘化。公至之始众才三百。二年法席大兴。众将二千。而院有僧堂二。不足以容。剏意於寺之东。凿山开址。建层阁十楹。以卢舍那南向。嶤然居中。列千僧案位於左右。设连床。斋粥於其下。经始於十年春。越明年春。告成(云云)。又云。一阁之成。任公何足道。而循袭龌龊之者。以为奇特。不亦陋甚矣哉。

陆放翁渭南文集圜觉阁记云。淳熙十年某月某日。径山兴庆万寿禅寺。西阁落成(云云)。东偏有千僧阁。绍兴中。大慧禅师宗杲法门之杰。方住山时。众溢千数。故以是名阁。

虗堂愚和尚径山录。有千僧堂上梁上堂。又有开炉移众僧单鉢。归千僧阁上堂。 盖度宗咸淳元年乙丑。八月虗堂住径山。三年丁卯。冬十月。赐绫牒贰拾道。银券等。一新僧堂浴室行堂也。

●三默堂(浴室 僧堂 西净)

相传。浴室。僧堂。西净。不许语笑。故此总曰三默堂(又见浴室西净等处)。

供养次第法不可思议疏云。默然者。有三处。一食时。二大小便时。三洗浴时。

忠曰。浴室默然。不思议疏。洗浴时。又见毗奈耶杂事(殿堂门浴室引)。僧堂默然。不思议疏。食时。是也。西净默然。不思议疏。大小便时。又见文殊经(殿堂门西净处)。故三默堂。皆有据矣。

●僧堂

传灯录禅门规式云。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不得僧堂内聚头说话。不得在僧堂中。看经看册子。

北磵文集南翔僧堂记云。连长榻。敷广座。容数千指。开单盔。必搜梁栋。选柱石。然後可以帡幪震风陵雨。虽然非古也。古之人一生打彻於塚间树下(云云)。 又庆宁僧堂记云。僧堂之作。非古人意。古无拓提。况堂耶。自枯木留香後。天下较奇策胜。翬飞炫耀。床榻囟几。惟恐不壮丽。耄耋疾疢。无雾霾风雨暴露之惨。既适既宁。精励胜进。当倍蓰异时。塚间树下。不三宿者。何反无闻焉。

兴禅护国论述宋国二十种胜事中云。经藏僧堂庄严。如净土。

雪峯存禅师录云。师示众云。望州亭与儞相见了也。乌石岭与儞相见了也。僧堂前与儞相见了也。

玄沙备禅师广录云。我今问儞。还见溪水麽。还见佛殿麽。还见僧堂麽。

僧堂名。已着於西竺。 智度论云。迦叶结集法藏时。以阿难残结未尽。摈出阿难入金刚定。破诸烦恼。作大力阿罗汉。即夜到僧堂门。敲门而唤。

禅林有设二僧堂者(又见千僧阁处)。又有设三僧堂者。

无文印笑翁堪禅师行状云。雪峰僧堂二。曰留香曰众香。师至。众集如海。更辟妙香。处之。

佛祖通载云峰高禅师传云。迁保安江阴教忠霅川何山。云衲四来三堂皆溢(止此)。盖此亦有三僧堂也。

僧堂。但在禅刹。而天台宗。有傚之者。 佛祖统纪了生法师传云。谒东灵钦师。时效禅林。羣居僧堂。当元夕。众往观灯。钦师行香。见其跪坐牀上。

僧堂十六板首鉢位图。见图牌门。

2.jpg

东福清规云。外僧堂东边。亦上下间有床。历兵乱。坏却之。故今则亡矣。东福清规云。後堂床之南床。曰汾洲也(忠按分手讹作汾洲)。知客床。有暂到者。上古有下斋时。行脚僧。据此床受斋。故云暂到也。 又云。住持赴僧堂坐禅者。盖为点捡大众也。故入堂。先巡堂一帀。是便捡众之仪也。又专主僧堂者。首座也。住持者非主僧堂。故僧堂无住持床。唯别设椅子而已

●云堂

忠曰。僧堂亦曰云堂。谓众集如云多也。

开福宁禅师录。冬夜小参云。赖遇库司置办土仪果子。下座云会堂中。大家东咬西咬(止此)。字义可见。

敕修清规受嗣法人煎点云。请云。来晨就云堂。聊具菲供。伏望慈悲。特埀降重。

诸祖偈颂。阮中大仰山饭歌云。五更云堂门尚闭。普供厨中人已起。

大慧杲和尚。郑成忠请普说云。斋云堂清净禅众。请普说功德。不为别事专用回向无上佛果菩提。

●禅堂

忠曰。僧堂亦谓禅堂。言众僧坐禅於此也。文字已出首楞严经。云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於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摩诃止观云。身开常坐。遮行住卧。或可处众。独则弥善。 辅行云。或可处众者。谓禅堂中。别处最胜。故云弥善。

续高僧传後梁法聪法师传云。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

人天宝监云。圆觉慈法师。解行兼备。东掖虗席。能文二师。然指请师主之。慈至法席鼎盛。盛暑讲罢。归方丈偃息。而文适至。谓师曰。东掖道塲。世世皆有道者主之。讲罢不在忏室。即在禅堂。未有偃卧自恣者也。慈闻曰。敢不敬命。自後不少怠。

僧宝正续传月庵果禅师传云。初至鹅湖。宴坐禅堂。闻二童子戏争蒲团。其一举起云。儞道不见。遮个是什麽。师恍然有省。

柳河东集巽公院五咏中。禅堂诗云。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虗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柝。万籁俱缘生。窗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前门(僧堂)

忠曰。佛殿法堂。皆有前後门。今举僧堂者。

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云。参头领众。前门右手入堂。至圣僧前排立。

日用轨范云。打定钟後。不得於前门出入。

●後门(僧堂)

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云。参头送维那出。注云。斋前後门。斋後前门。

●前板(僧堂)

僧堂圣僧龛左右。为出入板。自出入板已前。为前板。亦曰前堂。即前堂首座。管领之。自出入板已後。为後板。亦曰後堂。即後堂首座。管领之。

●後板(僧堂)

说见于前板。

●堂内三板头

禅苑清规维那章云。众中。新到挂搭礼。须勤重。诸方辨事。及名德人。别选上寮安排。退院长老。须依住持帖。及开堂疏内资次。於堂内三板头。安排斋粥座位。

●四板头

忠曰。首座板。後堂板。分手板。圣僧板也(又见礼则门。四处问讯处)。

敕修清规。方丈特为新首座茶云。四板头。不安香几。无巡堂请茶。

●首座板头(僧堂)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於僧堂。往住持前问讯。从首座板起。巡堂一匝。

备用清规方丈特为茶云。侍者往特为人前问讯。从龛後。转首座板头。巡问讯一匝。

●西堂板头(僧堂)

忠曰。即是圣僧板头也。

东渐清规。勤旧鉢位图云。内僧堂。如有西堂。则一班圣僧板排之。

敕修清规专使特为新命煎点云。於僧堂内。铺设主席。西堂板头。排专使位。

●圣僧板头(僧堂)

忠曰。圣僧前。下间板。为圣僧板头。盖圣僧侍者板也(见校定兄弟相看章)。即前堂首座分手。亦名西堂板头(见僧堂处。东福僧堂图)。

校定清规兄弟相看礼仪章。新到归堂云。参头领众。僧堂前门下手入。(乃至)仍至圣僧前。问讯。自末先移步。过圣僧侍者板头。进三两位。次第而立。

敕修清规念诵云。住持入堂。前堂首座入。次名德西堂插入。归圣僧板头立。 又大挂搭归堂云。参头领众。巡堂。排立问讯。从班尾先移步。退圣僧板头立。维那入堂烧香。上间立。

解云。维那与挂搭人。对立也。

又结制礼仪云。次知事入堂。烧香大展三拜。巡堂一帀。至圣僧板头挂立。

●後堂板头(僧堂)

僧堂後门上间。是後堂板头也。即住持对面位也。勅修清规。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云。於僧堂内。住持对面。设新命位(止此)。是新命位。即後堂板头也。

●立僧板头(僧堂)

立僧床。此方曰分手板也。盖僧堂後堂首座。分手位也。

敕修清规两序章云。维那鸣椎。俟首座唱食。至第三句将毕。转身退。至立僧板头立。

●立僧首座床

即立僧板头也。

●分手板

忠曰。立僧板。又名分手板。言後堂之分手位也。

东渐略清规云。烧香首座板。後堂板。分手板。圣僧板(详礼则门。四处问讯处)。

东福清规作汾洲床。依音近讹文。惑人多矣。

●出入板(僧堂)

圣僧龛左右。为出入板。前堂首座。领自出入板已前大众。後堂首座。领自出入板已後大众也。

敕修清规两序进退云。知事一班(云云)。从圣僧左。出住持前。两展三礼。(乃至)退身从圣僧右。出圣僧前。大展三拜。

备用清规坐禅云。如众头首起位抽解。惟前堂首座。从住持面前出入。其余皆从出入板。出入。

敕修清规坐禅云。头首大众。并从出入板往来。

南禅规式僧堂图。录出入板。

3.jpg

忠曰。此图二三四等。是被位也。非十六板首图。

●床前三净头(僧堂)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床前一尺为三净头。一展鉢。二安袈裟。三头所向。 解云。展鉢者。食时展鉢於此也。安袈裟者。卧时。函柜在脚边。不便置袈裟。故安於此也。然床椽或怕盗窃。故但安函柜上。而作在枕边之想念。为妙。头所向者。卧时。床椽为枕也。

●三条椽(僧堂)

续灯录西禅继图禅师章云。上堂(云云)一一法上。一如来。一一尘中。一弥勒。若也不知。且向三条椽下六尺单前。快须究取。

碧岩录第二十五则评云。儞诸人。若见得。与莲花峯庵主同参。其或未然。三条椽下。七尺单前。试去参详看。

忠曰。僧堂之床。每人座位。横占可三尺许。乃各各头上之椽。有三条。故言三条椽下(七尺单前。笺于座位门单位处)。

●地炉(僧堂)

临济玄禅师录云。师一日与河阳木塔长老。同在僧堂地炉内座(云云)。

僧宝传清凉益禅师传云。与善修洪进。自漳州抵湖外。将发而雨。谿壮不可济。顾城隅有古寺。解包休于门下。雨不止。入堂。有老僧坐地罏。见益而曰。此行何之。曰行脚去。又问。如何是行脚事。对曰不知。曰不知最亲。益疑之(老僧地藏琛禅师也)。

五分律云。听因地作火鑪。

●明窻(僧堂)(又方丈)

僧堂之制大。而复前後架屋。堂内闇矣。故当前板首座板头。西堂板头之上。屋上开窓(如今烟窓)。故第一座板。言明窓下。

旧说云。僧堂宏构掩蔽。故作窓受明。名明窓也。

五灯会元佛日空禅师章云。师十七岁。参夹山问答。山曰。冷灰里有一粒豆爆。乃唤维那。明窓下安排着。师曰。未审明窓。还解语也无山曰。待明窓解语。即向汝道。(忠曰。维那掌僧堂事。故特唤命之也。)

虗堂愚和尚宝林录。结夏小参云。若得个插手处。莫待期满。便请说看。何故。盖老僧急欲明窻下安排。

诸祖偈颂慈受箴规云。虗占案分。挂物明窓。不合律仪。丛林安许。

忠按慈受所言。似明窓在壁。

又方丈有明窓。 传灯录石霜诸禅师章云。师居方丈。有僧在明窓外问。咫尺之间。为什麽不覩师颜。师曰。我道徧界不曾藏。

忠曰。此亦明窓於壁开者也。

●明楼

在僧堂前也。僧堂广深。又前有外堂。故堂内昏暗。乃於堂前外堂间。高架楼。开窓接明。此云明楼。

物初賸语育王库阁阴记云。更其制为阁。五间三正两挟。前後横庑。前後穿堂。以覆砌级。如明楼之制。

枯崖漫录泉山子愚初禅师。承天寺僧堂记云。拥以照堂。明楼在前。

卧云日件录云。东福众寮。请颂题於梦岩。岩与牮明楼三字。盖时明楼将崩也。牮支也。 又云相国寺明楼崩矣。

●明堂

敕修清规念诵巡堂之图。僧堂与外堂之间。左右题云明堂。

忠曰。僧堂正前。高架明楼。明楼左右空处。曰明堂也。

●内堂

虗堂愚和尚净慈录结夏小参云。竺土大仙。於九夏之月。布漫天网子。笼络天下衲僧。谓之禁足护生。尅期取证。致於南山内堂外堂。排单下榻。个个如生铁橛。

●外堂

在僧堂外面。故曰外堂。又曰外僧堂。凡暂到客僧皆食於此。知客接不时宾客。故不食於内僧堂。而食於此。又凡知事。不时有所辨。故并就外堂鉢位而食。

敕修清规赴粥饭云。都监寺。维那。直岁。侍者等位。在外堂上间。知客。知浴。知殿。化主。堂主等位。在外堂下间。

●知客板头

忠曰。在外堂後门内南边。

敕修清规受嗣法人煎点曰。住持引手揖煎点人坐。位居知客板头。 又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云。住持对面。设新命位。堂外知客板头。设专使位。

●知客床

即知客板头也。

●照堂

旧说曰。照堂在僧堂之後。若住持事繁。不遑上堂。则立僧首座。令挂牌。代住持。入室普说。皆於是处。故堂内架法座矣。此屋连僧堂邃闇。故高其制。而取敞明因名照堂。後来此处构尿所。未知其是也。又今时有法堂後。造照堂者。固不足。则也已。

枯崖漫录子愚初禅师。承天寺僧堂记云。拥以照堂明楼在前。

敕修清规方丈特为新挂搭茶云。至日侵晨。洗面时。备卓子笔砚。列照堂请。各於名下书云。某甲谨拜尊命。

破庵先禅师行状云。至平江万寿旦过。值天大雪。夜坐。乃自念言。行脚十年矣。此回若不彻去。又是虗生浪死。正闷闷间。不觉钟动。趍後架。举头见照堂二字疑情顿释。

敕修清规念诵云。先鸣方丈板照堂板。

解者曰。僧堂後。众寮後。皆有照堂。而今鸣众寮之照堂板也。

忠曰。但是僧堂有照堂。不用曲说。云章解圣节巡廊鸣板曰。巡廊鸣板者。先鸣方丈板。次鸣照堂板。次鸣众寮首座寮等板(止此)。云章已照堂之次。别言众寮。则可知照堂板。但是僧堂後照堂板耳。故不用众寮後。有照堂之说。

旧说曰。今时称影堂为照堂。实无本据。或云照当作昭。乃昭穆之谓也。本当谓昭穆堂。而略称昭堂。此说亦杜撰矣。

忠曰。大应国师建长录有新开昭堂陞座。乃作昭字。盖日本禅林。有忌火字。去列火者。如照牌作昭牌。录者从作昭堂乎。此陞座语中。不亦见祖塔飨堂事。又无文印痴绝行状曰学徒中分遗骨。塔于照堂窣堵波之左(止此)。痴绝录赵若琚撰行状。作中分其半。建塔径山菖蒲田玉芝庵(止此)。此亦非谓影堂也。故影堂曰照堂讹矣。余辩复见享堂处。

●後架

照堂之後。有後架。大众洗面之处。

永平正法眼藏洗面章云。云堂洗面处者。在後架里。後架在照堂之西。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取手巾转身下地。巾搭左手。念偈云云。轻手揭帘。出後架。轻手取盆洗面。

莹山清规云。往後架洗面。往东司屙屎。

传灯录兴化存奖禅师章云。师谓众曰。我只闻长廊也喝。後架也喝。诸子汝莫盲喝乱喝。

厕亦有後架。东净处。引幻住清规。

●廊下

联灯会要兴化存奖禅师章云。师谓众云。我闻长廊下也喝。後架也喝。诸子莫盲喝乱喝。

日用轨范云。不得衩袒归僧堂。并廊下行。

佛祖通载。海云简禅师传云。一日於廊下。逢数僧(云云)。

东海一沤集自历谱云。延文二年冬。吉祥寺廊下库司。灾。

外典亦有廊下 说苑云。介子推。行年十五而相荆。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於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於彭祖。

常朝录云。元稹为翰林承旨。朝退。行至廊下。时初日映九英梅。隙光射稹。

●斋堂

忠曰。斋堂。即食堂也。食堂。即僧堂也。今日本黄檗山僧堂外。别设斋堂。盖大清禅林如是。非古也。

佛祖统纪云。司马光。暇日游洛阳诸寺。廊庑寂寂。忽声钟伐鼓。至斋堂。见沙门端坐。默默方进匕箸。光欣然。谓左右曰。不谓三代礼乐在缁衣中。

●食堂

忠曰。禅林僧堂。本食堂也。食堂即斋堂也。

蒲室集扬云岩居士。作蒋山僧堂偈序云。寺古制。皆有僧堂。然惟会食而已。至於寝处。则有别室。如今教律院犹然也。独禅林。自唐开元中。百丈海禅师作清规。设长连牀於堂。率众尽入居之。牀端为木函盈赤。以贮三衣一鉢。外无余畜也。坐卧起居有时。凡晨昏午夜。以及旦。长老首座。加巡警焉。惰者罚。不率教而摈之。至於禅寂。[立*乞]若枯株。湛然止水。众千百肃如也。由贞元距今。六百年。他规尽废僧散处寺内外。甚者一己占屋数十间。积产业以万计。舆马仆从。拟巨室。冐刑法污宗教。有不可胜言者矣。而堂之规。犹独得如古。使天下之凡若僧者。尽撤其私室。禁而私畜。而会之于一堂。申以吾祖之规教之。庸有如前所陈之敞乎。而僧者。能终身不越堂户。继之以不昏不乱。虗而照。寂而应。超生死。越三界。虽古圣贤。不出乎是也。

南山教诫律仪。二时食法云。初入食堂随门颊举足。出时亦尔。

释氏要览云。毗柰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後作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随意。未知画何物。佛言云云。食堂画持饼药叉

祗园图经云。最巷北大院。名僧食所。自开三门。中门之北。有大食堂堂前列树方维相对。交阴相接。渠流灌注甚可观阅。凡僧食者。多止此林

酉阳杂爼续集寺塔记云。平康坊菩提寺食堂前东壁上。吴道玄。画智度论色偈变偈。

不空三藏奏代宗。天下食堂中。置文殊为上座。详见灵像门圣僧处。

十诵律自恣法中曰。扫洒食堂扫除竟。入室坐禅。

佛本行集经曰。尔时世尊。日在东方。着衣持鉢。共诸比丘。来至食堂。於所敷设。次第而坐。

杂阿含经曰。比丘低舍。与众多比丘。集於食堂。语诸比丘言。诸尊。我不分别於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於法(佛广呵责)。 又云。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前三月。夏安居竟。有众多比丘。集於食堂。为佛缝衣。

三隐诗集闾丘胤序云。国清寺有拾得知食堂。寻常收贮余残菜滓於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 又拾得录云。拾得者。知库僧灵熠令知食堂香灯供养。忽於一日。与像对坐。佛盘同餐。联灯会要药山俨禅师章云。师问僧。甚处来。云南泉。师云在彼多少时。云粗经冬夏师云恁麽则三十年後。成一头水牯牛去也。云某甲虽在彼中。且不曾上他食堂。师云。口饮南风那。云和尚莫错。自有把匙筯人在。

僧宝传大通本禅师传云。移住钱塘净慈继圆照之後。食堂日千余口。仰给於檀施而供养庄严之盛。游者疑在诸天。

儒家亦有食堂。 柳河东集盩厔县新食堂记云。贞元十八年。五月某日。新作食堂于县内之右始会食也。又云。其上栋自南而北者。二十有二尺。周阿峻严列楹齐同。又云。既成得羡财。可以为食本。月权其赢羞膳以充。乃合群吏于兹新堂。升降坐起。以班先後。又云。惟礼食之来古也今京师百官咸有斯制。甸服亦王之内邑。且官有联属。则宜綂会以齐之也。向之离。而今之合。其得失也远甚。我是以肃焉而庄。衎焉而和。群疑以亡。嘉言以彰。旨乎其在此堂也。

●茶堂

茶堂必在法堂後。寝堂前也。今之茶堂。元是方丈也。住持行礼之处。

芙蓉道楷禅师。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详饮啖门米汤处)。

校定清规告香云。斋退鸣鼓。特为茶。或就法堂。或茶堂。首座相伴。特为参头。有饭。

传灯录。东山慧和尚(嗣百丈海)章云。大于和尚。与南用。到茶堂。见一僧近前不审(云云)。

又传灯录黄檗慧禅师(嗣踈山仁)章云。师下堂。参第一座。(乃至)於言下顿省。礼谢。退於茶堂。悲喜交盈。广灯录黄檗断际禅师章云。师一日。在茶堂内坐。南泉下来问。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师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云云)。

鼓山神晏国师录云。师见保福共僧。在茶堂说话。师云。莫葛藤。保福云。葛藤即不得。商量佛法还得也无。师作掴势。保福云。过在什麽处。师又行一掴。

玄沙备禅师广录云。一日僧问讯(云云)。师云。儞适来。从什麽处来。云某从茶堂里来。师云。儞今若去也从茶堂裹去。因什麽不识去来。

大慧杲禅师录。岁节秉拂云。今日一队奴仆。在茶堂里。村歌社舞。弄些神鬼。

●茶寮

焦竑类林云。僧寺茗所曰茶寮。

●寮舍

传灯录禅门规式云。置十务。谓之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令各司其局也(主饭者。目为饭头。主菜者。目为菜头。他皆仿此)。 又职位门。十务处。

丹铅总录云。左传。同官为寮。文选注。寮小窓也。宋王圣求号初寮。高似孙号踈寮。谢汲号灵石山药寮。唐诗。绮寮河汉在斜楼。皆指窓也。古人谓同官为寮。指其斋署同窓。为义。今士子同业。曰同窓。官先事。士先志。官之同寮。亦士之同窓也。

尔雅云。寀寮。官也。 郭璞注。同官为寮。 刑昺疏。言同寮者。皆谓居官者。云同官为寮者。左传文七年。荀林父告先蔑之辞也。

周祈名义考云。杨用修。谓寮为小窓。以斋署同窓为义。不知窓竂之竂。从穴。不从宀。说文竂穿也。玉篇竂舍也。後人遂以竂。为窓。是窓竂之竂。与采寮之寮文既不同。义亦自别。安得以同窓释同寮乎(寀采。俱音菜。宀音绵)。

忠曰。周祈不取丹铅同窓义。直取同官为寮之义。则禅林亦可同职者为寮也。

●四寮

敕修清规嗣法师遗书至云。两序四寮。江湖乡人。法眷小师办事。皆有祭。 又尊宿迁化。遗书云。知客引专使巡寮。先库司。次头首寮。单寮。蒙堂四寮。

又云。两序四寮。江湖办事乡人。皆致祭。

义堂曰。蒙堂之四寮也。所谓佛国白大觉琏。参寥潜。九峰韶。四人所居也。

忠曰。昔四名德。居蒙堂。後人慕之。存四寮名耳。

旧说曰。四寮者。库司。头首。单寮。蒙堂。是也。非别有名四寮者(止此)。忠曰。此讹读尊宿迁化章。先库司。次头首寮。单寮。蒙堂四寮之语者也。四寮义。可依义堂之说耳。

敕修清规亡僧云。所封行李。首座。维那。知客。侍者(烧香侍者)。四寮人力。擡归堂司。

云章曰。四寮不足疑焉。清规亡僧章。明言。首座。维那。知客。侍者四寮。是也。又住持章。下遗书云。头首寮(西单寮)单寮(东单寮)蒙堂(西蒙堂东蒙堂)四寮。蒙堂分东西。此亦可称四寮。

忠曰。云章第二说。强以东西单寮。东西蒙堂。作四寮。不足信焉。

忠曰。清规四寮。盖有二种。亡僧章四寮。即其所列首座。维那。知客。侍者。是也。嗣法师遗书章。两序四寮。及迁化章蒙堂四寮。并可依义堂说。余曾清规嗣法师遗书中。详辨

●蒙堂

忠曰。蒙堂名。昉于大觉故事。後来勤旧退职者。安息处。乃称蒙堂也。见称呼门。蒙堂处。又可与下蒙堂并看。

宋景濂潜溪集四明阿育王山广利禅寺碑铭云。其主僧。自宣密素公始可考见。宣密五传。至大觉琏公。名振天下。(乃至)大觉日与九峯韶公。佛国白公。参寥潜公。讲道一室。扁曰蒙堂。丛林取则焉。又云。修演法之堂。并撤其房庐。为下蒙堂。则白云住山智珠营之。

周易蒙卦彖云。蒙以养正。圣功也。 疏云。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

月江印禅师育王录大觉禅师忌。拈香云。代圆通应诏而起。为九峰草疏而来。对使者焚却龙脑之鉢。创蒙堂如筑黄金之台。此是大觉老人平生受用不尽底三昧。虽相去二三百载。而声光炜烨。犹百千之迅雷。稽首僧伽真古佛。鄮峰千古碧崔嵬。

又月江贺友竹改牧石寮作蒙堂颂云。幽居改作蒙堂住。湖海高人不用招。大觉断弦今复续。可无佛国与参寥。

●下蒙堂

玄极顶禅师圆庵集阿育王山下蒙堂记云。四明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沙门某。成下蒙堂有年矣。今住山弘辩裕禅师图记其事于石。而属笔於某。辞弗获。乃记曰。昔大觉琏禅师。尝辟一室。列四榻。延其友九峰韶公。佛国白公。参寥潜公。相与居之而榜曰蒙堂。盖取蒙以养正之语也。是後禅林咸効为之。今是堂之设于育王者有二。其一则大觉所居者。其一所谓下蒙堂者。即某始作也。初某之师雪窓光公。法席盛时。名缁鳞集。乃谋别创蒙堂以处之。未果而化去。於是述先志。损己赀。撤所居房卢而创焉。名下蒙堂。其屋凡若干楹。而为室十有六。室置一榻。奉像设。肃宾客。与夫庖湢之舍。无不完。经始於戊戌之秋。落成於明年之冬。惟百丈起禅规。会众僧於云堂。食息咸在焉。而蒙堂由大觉礼贤增置。自非齿隆德优者。诚未易处也。然世降道衰。诸方往往。空其云堂而不居。而吾人始劳於形生矣。尝闻古之学道者。咸能忘其躯。是故日中一食。树下不信宿。身愈竆。而道愈通。其果何术哉。今云堂聚众之规未复。是以某承其师志。益为蒙堂。以养隐德晦行之士。不亦善用其心乎。然入是堂者。宜思蒙之为义。及其身之安也。务深蓄其道德。使九峯。佛国。参寥三人者复生。吾不让焉。则大觉始立之意。某氏别创之勤。斯无负矣。

●单寮

忠曰。单寮者。独寮也(详于称呼门。单寮处)。寮义。见寮舍处。

敕修清规。西堂首座挂搭云。如大方名德。欲作住计。语次露意。住持度有单寮可处。及行坐位次。上下安顺。则留之。

人天宝监云。无畏久法师余姚人。依慧觉壁公。得旨。後徧历禅会。尝入径山佛日之室。佛日夜坐。必召师至。命说天台旨趣。及楞严大意。深遇之。出世清修。学者云集。师患後生单寮纵恣。辟屋为众堂。净几明牎。蒲褥禅板。洒然有古丛社之风。

●侍者寮

联灯会要百丈怀海禅师章云。师契悟(野鸭子因缘)。浃背汗流。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云云)。

虗堂愚和尚录普说云。一日在侍者寮思之。古帆未挂。有甚难会(云云)。

侍者寮。扁择木。 大慧年谱云。师三十七岁。抵天宁挂搭。圜悟令居择木堂。作不厘务侍者。(左传哀十一年云。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大慧普说作择木寮。

侍者寮扁小玉。 日本禅蓝志。南禅寺侍者寮。曰小玉。(联灯云。圜悟勤禅师归五祖。入侍者寮。偶五祖为陈提刑举小艳诗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师问答云云。忽然大悟。)

●侍司

侍者寮也。

敕修清规告香云。每夏前告香。新归堂者。推参头一人。维那和会定。同众诣侍司。禀云。新挂搭兄弟。欲求和尚告香普说。

●众寮

忠曰。众寮之制南向也。

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云。新挂搭人。转东边。寮主转西边。又触礼一拜。寮主引挂搭人。排列朝观音问讯(止此)是可证南面之制也。

敕修清规列职杂务云。寮元掌众寮之经文什物之类。

禅居附录清拙大监禅师塔铭(东陵永璵撰)。云。大元泰定丙寅八月至博多。明年正月。上京。关东使来迎居建长。三月十二日入寺檀信禀以大国禅林所宜行事。悉举行之。师开堂。告香普说新造众寮。规制如灵隐者。国中始有也。

众寮图 诸书所载。似有讹差。今多依南禅规式之所图。

4.jpg

鎌仓清规众寮图(二十八位者。结解小座汤图也。)

5.jpg

●穿堂(众寮)

众寮观音龛後曰穿堂。乃众寮之後。堂名也。

日用轨范云。僧堂不得上下间行道。穿堂直过(止此)。又慈受箴规云。穿堂直过。岂不厚颜(止此)。此等穿堂者。非堂名。谓自前门穿过後门之义。

敕修清规新挂搭人。点入寮茶云。瓶须从穿堂入。又众寮结解特为众汤云。寮元依戒。排经柜图茶汤问讯图等。图成大众和南时。俱出於穿堂。

●衣阁(众寮)

忠曰。盖众寮。安众资具处。

备用清规日用清规云。众寮登衣阁白寮主上名。打板三下。上阁开笼

●维那寮

●纪纲寮

维那寮。又曰纪纲寮。

毛诗大雅棫朴篇云。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笺云。张之为纲。理之为纪。 疏。说文云。纲网紘也。纪别丝也。然则纲者网之大绳。以举纲能张网之目。故张之为纲也。纪者别理丝缕。故理之为纪。以喻为政。有举大纲赦小过者。有理微细穷根源者。

正字通云。六书故纲要而纪详纲以举纪。纪以举目。谓纲大纪小者非。

南禅规式。录南禅诸寮名。曰表率寮(前板云门)望仰寮(後板仰山)龙蟠寮(书记黄龙)虎啸寮(东藏主虎丘)结集寮(西藏主虎丘)纪纲寮(维那应庵 或桃洞或悦众)择木寮(烧香侍者)思忠寮(请客侍者)小玉寮(汤药侍者)内史寮(书状侍者)景雪(知客)。

忠曰敕修清规维那云。纲维众僧。曲尽调摄(止此)维那寮名纪纲寮。本于此。僧史略云。知事之三纲者。若网罟之巨绳。提之则百目正矣(止此)。若依此。则知事三纲。总可称纪纲耳。

●堂司

堂司者。维那寮也(若呼人为堂司则维那是也)又见职位门。

●藏司

藏司者。藏主寮也(若呼人为藏司则藏主是也)。又见职位门。

僧宝传云居齐禅师传云。法灯使知藏司。法灯偶见齐呼曰。每见举祖师西来意话。藏主如何商略。齐曰。不东不西。法灯曰。若与麽会了无交涉。曰未审尊意如何。法灯良久曰。西来有甚意。

●知客寮

●客司

客司者。知客寮也(若呼人为客司则知客是也)

敕修清规知客云。官员尊宿相过者。引上相见。仍照管安下去处。如以次人客。只就客司相款。

密庵杰禅师录小参云。佛眼。五祖会中。在客司。因夜坐拨火。忽然猛省。(应庵华禅师蒋山录载之。作充知客)

●前资寮

忠曰。副寺已下知事。退休者。所归寮也。

大慧普说莹上座请普说云。老和尚会里。有元禅客(乃至)一日见元在前资寮里坐。老汉拍他背云。来。同去钟楼上看雪去。

●沙弥寮

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只就沙弥寮安下。俟他时登檀受戒谢戒。

●客位

忠曰。宾客。及新命安息室也。旦过外。别设焉。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初叙住持旦过回礼。又云。住持遇名胜相看。就送客位回礼(止此)。可知。旦过之外。有客位也。若一则同回礼。何别举之。谓旦过之外别设客寮。若名胜。则送客寮也。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汤罢。两序勤旧。同送。客位。拈八方珠玉集云。宝盖来访渐源。源卷却帘子。在方丈内坐。盖乃下却帘子。却归客位。

明极俊和尚语要云。大慧会中。有一尼僧来参。送归方丈客位歇(云云)。

●安下处

忠曰。安下者安息税下行李也。宾客或新命。税驾之馆。此名安下处。又名旦过。日本不特置安下者。借一子院。安息。谓之宿房。安下或作安驾。非也。下驾音近。转讹也。

敕修清规住持章。受法衣云。专使相看。汤罢。两序同送安下。 又尊宿迁化。下遗书云。侍者烧香点汤。送专使。归安下处。 又游方参请云。侍者云。且回安下处。容某通覆。

东林云门颂古云。琅琊和尚。问举和尚。近离甚处。(乃至)琊遂去安下处。见问。莫便是举师叔麽(云云)。

正法眼藏举此话。安下处。作旦过堂。

释氏资监云。腾兰二僧。於鸿胪寺安下。翻译四十二章经。

龙舒居士净土文云。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

大平广记薛调撰唐无双传云。刘震曰。汝易衣服。押领此物。出开远门。觅一深隙店安下。

剪灯余话还魂记云。夫人曰。郎君母还邸中。只在寒舍安下。

安下处或单言下处。 隋史遗文曰。秦叔宝领刑具。到下处吃饭。

●旦过寮

忠曰。游方人。到某寺。先税袱子。入旦过堂。憩息。然後与师家相见。或谓旦当作且。即暂时来过之义。妄说不足从。按陆放翁诗集。病中柬仲弥性诗云。心如泽国春归鴈。身是云堂旦过僧(止此)。是以春对旦。又城西联句。庚韵云。十载旦过轼。同时寒食翃(止此)。是以寒对旦。故旦夕之旦。明矣。盖夕来宿而旦过去也。

禅苑清规龟镜文云。旦过寮。三朝权住。尽礼供承。敕修清规知客云。其旦过寮。床帐什物。灯油柴炭。常令齐整。 又装包云。如游山。到处将及门。下包捧入旦过。 又游方参请云。游方挂搭。初到旦过。推熟於丛林能事者一人。为参头。

又月分须知云。四月初一日。锁旦过。

解者曰。自四月朔。止行脚。故锁旦过也。

正法眼藏云。琅邪和尚。问举和尚。近离甚处。(乃至)琅邪问侍者。此是甚麽人。曰举上座。琅邪遂亲下旦过堂问莫是举上座麽(云云)。

大慧武库云。叶县省和尚。严冷枯淡。衲子敬畏之。浮山远。天衣怀。在众时。特往参扣。正值雪寒。省诃骂驱逐。以至将水泼旦过。衣服皆湿。其他僧。皆怒而去。唯远怀并叠敷具整衣。复坐於旦过中。省到诃曰。儞更不去我打儞。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若打杀也不去。省笑曰。儞两个。要参禅。却去挂搭。

大川济和尚天章录。开旦过上堂云。开门待知识。知识不来过有个来不入门。去不出户。问他洞山麻三斤。赵州柏树子。便恶发。吽。吃茶去。

护法录会堂缘禅师塔铭序云。师道经宁海。日已暮。悲风号林莽间。师遑遑急走。欲求憩泊之地。竟不可得。夜行三里所。乃逢逆旅主人。破屋一间。不能蔽风雨师竟夕不寐。明发指天自誓曰。所不能建庵庐以延旦过者有如日。

丛林盛事有旦过字。见称呼门兄弟处。

破庵先禅师录行状云。至平江万寿旦过。值天大雪。夜坐。乃自念言。行脚十年矣。此回若不彻去。又是虗生浪死。

清拙澄禅师日本录晚参云。二十三上。出闽入浙。至净慈。先佛心愚极和尚。门庭高峻。旦过中八十余人。不得相看(云云)。 又圆融寺钟铭序云。大唐天目山中峯本禅师行脚时。止金陵一小寺旦过寮(云云)。

宋景濂护法录净慈逆川顺公塔铭序云。师走闽之天宝山。参铁关枢公师欲住。公叱师下旦过寮澘然而泣。或悯之慰曰。善知识。门庭高峻。拒之。即进之也。

●浴室

敕修清规知浴云。其入浴资次。当刊揭浴室外。

南海寄归传云。世尊教为浴室。或作露地甎池。(乃至)洗浴者竝须饥时。浴已方食。有其二益。一则身体清虗。无诸垢秽。二则痰癊消散。能餐饮食。饱食方洗。医明所讳。

十诵律云。外国浴室。形圆犹如圆仓。开户通烟。下作伏渎出外。内施三擎阁。齐人所及处。以瓨盛水。满三重阁。火气上升。上阁水热。中阁水暖。下阁水冷。随宜自取用。无别作汤。故云净水耳。

增一阿含经曰。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一者除风。二者病者得差。三者除去尘垢。四者身体轻便。五者得肥白。(乃至)若有四部之众。欲求此五功德者。当求方便造立浴室。

浴室安跋陁婆罗像说见灵像门。

入浴法毘奈耶杂事详说(往看)。

毘奈耶杂事云。浴室内。漫为言话。佛言。不应漫话。然洗浴时。有二仪式。一者法语。二圣默然。

六学僧传云。後唐智晖。姓高氏。咸阳人。少从圭峰温禅师鬀[髟/米]。梁乾化四年。自江表来京邑。历观诸刹。以为所须皆备。而独於浴室。似有缺典。於是相攸洛汭。治屋若干楹。购山给薪。凿沼储水。轮汲而槽受。其汤之富。未易言。则瓶锡之侣。冠簪之伦。搢绅先生之流。其至者。日不暇给。而脱履则木舄承足。卸衣则枲裙障身。五日一开。开凡七十有二。而岁周矣。其所浴。殆数万人。不啻。又辟浴圣室於西庑。以象十六应真。其内中则观自在堂也。侍郎扬凝式。笃重晖为作碑颂德。

又六学僧传云。宋常觉。姓李氏。陈留人。游庐山。投归宗寺出家。(乃至)後唐天成三年。始得地於汴京丽景门右。治屋数间。以营浴事。每月以三八日。一设。僧无远近皆就浴。岁约费千万緍。虽一出檀施。自非觉维持之力。畴克尔尤与北海陶谷湘东张仲荀。厚善。皆有遗寄之文。可考(右二件并宋高僧传载今爱文简明故引六学耳)。

●浴室头首板头

敕修清规知浴云。如住持有故。欲同头首。先浴。则不用设屏障。不入小合内。只头首板头解衣。

●厨库

临济玄禅师录云。黄檗因入厨次。问饭头。作什麽。饭头云。拣众僧米。

云门偃禅师录云。古人道。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麽生是光明。代云。厨库三门。

厨品字笺云。烹餁之所也。

库释名云。舍也。物所在之舍也。

●槽厂

六祖法宝坛经云。五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慧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又见行者房处)。

忠曰。旧解。言行者寮非也。但是厨房边。卑贱杂务之处。行者亦当服役于此耳。

槽正字通云。音曹。说文畜兽食器。 品字笺云。槽草平声。刳木令空曰槽。又酒槽。又以木槽饲马。谓之马槽。

厂正字通云。音敞。屋无壁。又音昌。义同。 篇海类编云。厂昌两切。音昶。马屋。又露舍无壁。 品字笺云。棚厂。薄有橕架。而覆不以瓦曰棚。虽以瓦覆而门牕不设曰厂。厂敞也。言其厂然高旷。不狭隘也。

●磨院

正宗賛雪峯真觉禅师传云。师亲书牌於磨院云。山前竟日无狼虎。磨下终年绝雀儿。至今虎雀绝无。

大慧武库云。五祖演和尚。依舒州白云海会端和尚。咨决大事。深彻骨髓。端令山前作磨头。演逐年磨下。收糠麸钱。解典出息。雇人工。及开供外。剩钱入常住。每被人於端处斗谍是非。云演逐日磨下饮酒食肉。及养庄客妇女。一院纷纭。演闻之。故意买肉沽酒县于磨院。及买坯粉。与庄客妇女搽画。每有禅和。来游磨院。演以手与妇女揶揄语笑。全无忌惮。端一日。唤至方丈。问其故。演喏喏无他语。端劈面掌之。演颜色不动。遂作礼而去。端咄云。急退却。演云。俟某算计了。请人交割。一日白端曰。某在磨下。除沽酒买肉之余。剩钱三百千。入常住。端大惊骇。方知小人嫉妬。时秀圆通为座元。受四面请。即请演为第一座。

永平清规引演祖事云。磨下者。磨院也。称磨司。椎米磨面之局也。寺边五六町。若十余町建之。磨院主一人。请之。演祖之职掌。乃是也。

●水磨坊

置水碓磨之房舍也。

雪峯存禅师录云。师在枯木庵坐禅。於水磨坊前晒麦。乃亲题云。庵前永日无狼子。磨下终年绝雀儿。 注山中至今。竝无狼虎。凡於磨坊前。晒麦亦无鸟雀。皆如师记耳。

●净头寮

大慧年谱云。师二十五岁(在宝峯湛堂处)。在净头寮因书雪峯悦和尚小参语於座右。一日广道者至寮。见之。乃私语湛堂曰。宣州杲兄。以雪峯小参。为警慕。非碌碌余子之比。湛堂曰。此子他日必能任重致远(净头义。见职位门净头处)。

●行堂

行者所居之堂。即行者寮也(若呼人为行堂则行者是也)。

敕修清规训童行云。行堂前。挂牌报众。 又沙弥得度云。自行堂鸣钹引剃头人出。

又敕修清规方丈点行堂茶云。节腊僧堂茶罢。侍者同客头。至行堂点茶。侍者至库司。典座接入。参头堂主。领众行者门迎。

忠曰。盖行堂在库司。故侍者至库司也。

东福寺扁行堂曰选僧堂也。 忠曰。选个中人。为僧也。

●童行堂

即是行堂也。

禅苑清规训童行云。新到於库司。参礼讫。将行李。入童行堂。

●行者房

行堂也。

传灯录丹霞天然禅师章云。师抵南岳。石头曰。着槽厂去。师礼谢入行者房。随次执爨役。凡三年。

●西净

西序所上之厕曰西净。

忠曰。和俗呼西净。为雪隐。谓雪净之也。见其称西净。却为怪焉。余谓。雪若净之义。则隐又何义。按竺仙和尚说云。灵隐净头寮名曰雪隐。即今圆觉净头寮。二草字。不知何人好事者模来(净智寺录)。又按日本禅刹一览。建仁寺亦揭雪隐字。皆用雪窦显禅师曾在灵隐隐潜于净头职之事。然雪隐西净。唐音适近。遂以为雪隐。而失本名。隐者潜隐义。非取灵隐之隐也。况复雪隐。是净头寮扁字。而不宜扁于西净。益见不当也。或有以西净。为厠通名。而其在东者亦呼西净者。实讹称而已(雪窦事见职位门净头处)。

旧说曰。净者。谓厕易秽处。可以净洁故特以净称。

小补韵会云。史记。楲窦厕中行清器也。释名行清。即粪槽。谓之清者。以其秽浊当常清除之也。

忠曰。旧说解净。正合释名。然今流行刘熙释名语不同。唯云。厕或曰圊。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天竺精舍。厕院在西或南。故摩诃僧只律云。厕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小行亦如是。

只园图经云。次北第六院。名为流厕。有大高屋三重而立。飞桥双上。甚自清净。下施厕坑。砌以伏窦。天帝手作。上无臭气。大渠。从大院北西注。南入厕院。伏流入窦。北出会於大河。人无见者。一切比丘。皆此便利。余闻此说。深为获相。故江淮已南。诸古寺者。皆设都清一所。中已北。周屏绕院。臰处蓬勃。伊何可言。

厕字义。见器物门。厕筹处。

缁门警训云。文殊经曰。大小便时。身口状如木石。不得有声。

●东净

东序之厕。曰东净也。

幻住庵清规营辨云。後架乃粪秽之聚。其称为东净西净者。其净在人。不在境也。

●东司

东净又曰东司也。或以东司为厕通名。而在西者亦呼为东司。实讹言也(如下引武库)。

敕修清规。辨道具滤水囊云。僧行东司。亦皆滤水。又慈觉龟镜文云。涕唾墙壁。狼藉东司。非所以报净头也。

大慧武库云。钱弋郎中。访真净。说话久。欲登溷。净令行者引从西边去。钱遽云。既是东司。为什麽却向西去。净云。多少人向东边讨。

释氏要览云。屏厕。或曰圊。圊清也。至秽之处。宜洁清故。今南方释氏。呼东司。未见其典。

事物异名云。登司同郭登厕神也。登主也。今人误曰登司。 忠曰。东讹作登。更随作厕神之义。转误矣。

无住杂谈集云。东司。可诵乌蒭沙摩真言。是即不动明王埀迹。而号不净金刚。人上东司时。或有鬼恼人。则此金刚。誓护念矣。

忠曰。不动化不净金刚。见大日经一行疏。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下卷云。复次乌枢瑟摩明王教法。不拘净秽。恒示忿怒相。诵满三十万徧。得验。 又云。复次不拘净秽。诵三十万。乌油麻和酥。进火中。一千八徧。得验。

忠曰。世传。凡人悬佛像於颈者。书乌枢瑟摩明王名号。加之。则不蒙秽罪。然未得经律本据。乌枢瑟摩经说。但如右耳。

●起止处

忠曰。起止处者。正屙粪之处也。吴越春秋云。盛夏之时。人食生瓜。起居道傍。子复生秋霜(止此)。所谓起居屙屎也。

毗尼母经云。上厕有二处。一者起止处。二者用水处。用水处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处无异。

僧只律云。作厕屋。若坑底有水出者。当使净人先起止中。然後比丘行。

●用水处

忠曰。屙屎已。正洗净之处。 见起止处处。

●尿闼

续宗门统要云。明招谦禅师到招庆。(乃至)招云。是儞诸人。一时缚作一束。倒卓向尿闼下。来日相见。

正字通云。凡士民所居。门内曰闼(统要作躂。正字通云。躂俗字。禅苑瑶林作闼。今从之)。

●安乐堂

见于次延寿堂。

●延寿堂

禅林宝训音义云。延寿堂。抚安老病之所也。古者丛林老僧送安乐堂。病者送延寿堂也。又今涅盘堂是。

校定清规住持入院云。古者建立丛林。为老病设。所以命堂主。司以药饵。戒常住。足其供需。此先佛规制也。又况八福田中。直病为第一。今诸方。延寿堂。有名无实。衲子遇病。如囚其间。良可悯也。万一乡曲。无人看亏。公界当差人直之。速期病安。惟是天童。凡一病僧。差一小仆供过。为住持者。当推菩萨慈悲之心。留意於此。

行事钞瞻病送终篇云。若依中国本传云。只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贪染。见本房内。衣鉢众具。多生恋着。无心厌背。故制令至别处。堂号无常。来者极多。还反一二。即事而求。专心念法。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涂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举。左手中系一五彩幡。脚埀曳地。当安病者。在像之後。左手执幡脚。作从佛往净刹之意。瞻病者。烧香散华。庄严病者。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随有除之。亦无有罪。

释氏要览云。西域传云。只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鉢道具。生恋着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有常故(今称延寿堂。涅盘堂者。皆後人随情爱名之也)。

庚溪诗话云。唐以前。僧寺中。或僧有疾病者。未有安养之所。唐末。一山寺有僧。卧病久。因自题其户曰。枕有思乡泪。门无问疾人。尘埋牀下履。风动架头巾。适有部使者。经从过寺中。见其题因询其详。恻然怜之。邀归坟庵。疗治之。其後部使者贵显。因言於朝。遂令天下寺院。置延寿寮。专安养病僧也。罗湖野录曰。佛眼禅师。住舒州龙门。尝题语于延寿壁间曰。佛许有病者。当疗治容。有将息所也。禅林凡有数名。或曰涅盘。见法身常住了法不生也。或曰省行。知此违缘。皆从行苦也。或曰延寿。欲得慧命扶持色身也。其实使人了生死处也。多见少觉微恙。便入此室。不强支吾。便求补益。及乎久病。思念乡闾。不善退思。灭除苦本。先圣云。病者众生之良药。若善服食。无不瘥者也。又尊宿云。须知有不病者。故明书示。以告後来观其规咏风巾尘履者。岂特令退思苦本而已。抑欲使遵乍可有戒而死之训。其明切精审。可谓药石之言矣。呜呼是大医王其佛眼之谓乎。

忠曰。延寿为目。道诚以情爱贬。赵令矜以鄙俚弹(见省行堂处)。至佛眼有慧命扶持之说。不但令名美。抑义亦深矣。

北磵文集妙湛延寿堂记云。疾病相扶持。无憾於养生送死。以明王道之本。佛世寖古建幢刹栖冷灰槁株蜡穹德茂者。却塚间桑下。岚昏雾蚀之患又为省行堂。以别不老不病。欲其循省日用事。若学之正偏。业之勤荒。行之缺全。思之沈掉。好恶之失中。喜怒之或私利养是崇。进修是怠。应病授药。法惟一味。以治其内。剂砭鍼艾。以攻其外。正命小康。幻体亦宁。或又谓之延寿堂延寿云者。延此者也。寿此者也。非人间世。短修延趣之谓也。今者反是。乐便安者。巧图其居。耽燕佚者。曲求其处。先之以货赂。申之以强援。弗知廉与逊为何物。尽巧致曲畴知志於道者。袖手傍顾。泚颡芒背。忍死不为也。一念之忍。傲睨黄发鲵齿。累然困踣於其外。祖宗成宪。遂为具文。往往大丛林亦如之。今妙湛鼎新斯堂。故书近世丛林坠典以告。覆车在前。冀革斯辙。虽然水沫巴焦。匪石匪金燕安鸩毒。少壮勿恃美疢恶石。老病无忽。作如是观。以度生死。则住山月岩某之宰制耆旧执事某之裁割。勤劳百囏。不徒其为是伇也。作於绍定三年仲夏晦。落之於冬书云。

橘洲文集焦山延寿堂记云。丛林老病菟裘之地也。百丈悯此。剏为延寿堂。床敷厚温。牖户宽爽。供给使令。左右毕出。惟少与健者。不得而与也。自都城下京口。两峯屹立波面。所谓山围屋者焦山也。山故海窟。世世皆有道者尸之。四方鼎来。如水云合。今住山朴庵性公。赴太守待制陈公之招。周旋逾年。眎山之寿老堂。自靖康至今。多历年所。屋有震风凌雨之患。过者未尝问焉。公於是。命执事相与经营。轮奂一新。老者居之。如入宝所。病者得之。如饮良药。有来观者。心目适悦。朴庵曰。吾道盖是也。使余挝鼓掉舌。号令佛祖。指撝人天。而老病有时乎不闻。今此堂。朝明夕昏。夏凉冬燠。木章竹个。皆代余说法时也。所得与法喜禅悦等。岂不壮哉。朴庵书来。属余记之。因书以为记。

清拙澄和尚。圆觉寺延寿堂。题亡僧名牌云。十方聚会。生死任缘。既同归寂灭之塲。尚没记雪泥之爪。圆觉延寿堂置牌。以纪亡僧名。或临终有遗偈之类。悉详书之。或亲知眷义。寻访遗踪。庶几知其死所。虽然如是。名在这里。且道人在甚麽处。涅盘堂里事犹危。妙在全机独脱时。火後茎眉如拾得。不刊名字有人知(雪泥之爪用东坡诗中事)。

又与职位门延寿堂主。杂行门看病并看。

●省行堂

即延寿堂也。

黄檗清规云。省行堂者。有病比丘。摄养之所也。

幻住庵清规云。身属报缘。谁无老病。百丈建立。意在於斯。古宿扁延寿堂。为省行。使其省察行苦。而兴悲智。

北磵文集说。见于延寿堂。

缁门警训。超然居士赵令矜撰。南岳法轮寺省行堂记云。尝谓。诸苦之中。病苦为深。作福之中。看病为最。是故古人。以有病为善知识。晓人以看病为福田。所以丛林。为老病之设。今丛林聚众。凡有病使归省行堂。不唯修省改行以退病。亦欲人散夜静。孤灯独照之际。究索大事。岂徒然哉。既命知堂。以司药饵。又戒常住。以足供须。此先佛之规制。近世不然。堂名延寿。鄙俚不经。病者不自省咎。补躳乖方。汤药妄投。返成沈痼。至有酷疾不参堂。以务踈逸者。大失建堂命名之意也。知堂名存实废。或同路人。常住急於日用。殊不存抚。又复失优波待老病之意也。由是病人呻吟痛楚。日益增极。过在彼此。非如来咎。纵有亲故问病。率皆乡曲故旧。心既不普。事忽有差。今法轮病所。奂然一新。盖有本分人。是事色色成办。无可论者。惟有病人。宜如何哉。省躳念罪。世之有识者。皆能达此。衲僧分上。直截机缘。当於头痛额热之时。荐取掉动底。於声冤叫苦之际。领略彻困心密密究思。是谁受病人。既不见病从何来。人病双亡。复是何物。直饶见得分明。正好为他将息。

忠曰。堂名延寿。鄙俚不经者。此即贬不言省行而称延寿也。

●涅盘堂

即延寿堂也。说见于延寿堂。

传灯录泉州莆田县国欢崇福院慧日大师。福州侯官人也。姓黄氏。生而有异。及长名文矩(嗣长庆大安)。落发至灵观和尚所观曰。我非汝师。汝去礼西院(大安)去。师携一小青竹杖。入西院法堂。安遥见而笑曰。入涅盘堂去。师应诺。轮竹杖而入。时有五百许僧。染时疾。师以杖次第点之。各随点而起。闽王礼重。创国欢禅苑。以居之。

大光明藏云。此黄涅盘也。入西院涅盘堂。故号涅盘。

联灯会要赵州谂禅师章云。南泉埀语云。今时人。须向异类中行始得。师便问。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托地。师近前一踏踏倒。却向涅盘堂。叫云。悔悔。泉令侍者问。汝悔个甚麽。师云。悔不更与两踏。

●无常堂

即延寿堂也。天竺称无常院。见于延寿堂处。

释氏要览云。南山钞云。无常堂内。置一立像。金薄涂之(云云同前延寿堂处引行事钞)。

●重病闾

盖亦是延寿堂也。

大慧武库云。圆悟到五祖室中。平生所得。一句用不着。出不逊语。忿然而去。祖云。汝去游浙中。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圆悟到金山。忽染伤寒。困极移入重病闾。遂以平生参得底禅试之。无一句得力。追绎五祖之语。乃自誓曰。我病稍间。即径归五祖。

●将息寮

盖亦是延寿堂也。

续传灯录叶县省禅师章云。师因去将息寮看病僧。僧乃问曰。和尚四大本空。病从何来。师曰。从闍黎问处来。僧喘气又问曰。不问时如何。师曰撒手卧长空。僧曰。[口*耶]。便脱去。

●卵塔

忠曰。无缝塔。形似鸟卵。故云卵塔(下有辨)。

雪峯存禅师录难提塔铭云。土主曰松山。卵塔号难提。

正宗賛。雪峯赞云。松山小塔卵石子。乱叠几层。祖庭事苑云梵云。塔婆。此言方坟。或云支提。或云难提。此言灭恶。或云抖薮波。此言賛护。或云窣堵波。此云灵庙。或云高显。

说文云。塔西域浮屠也。从土荅声。土盍切。

正字通云。汉以前无塔。故说文有荅无塔。塔字徐氏新附。尔雅俞畣肰也。畣即荅。塔亦作墖。

林间录云。云居佑禅师曰。吾观诸方长老示灭。必塔其骸。山川有限。而人死无竆。百千年之下。塔将无所容。於是於宏觉塔之东。作卵塔。曰凡住持者。自非生身不坏。火浴雨舍利者。皆以骨石填於此。其西又作卵塔曰。凡众僧化。皆藏骨石於此。谓之三塔。

普灯录天衣义怀禅师章云。弟子智才问。卵塔已成。如何是毕竟事。师举拳示之。遂就寝。推枕而寂。

文字禅谒灵源塔诗云。瓦灯已照宫商石。卵塔分藏服匿瓶。

僧宝传瑞鹿先禅师传曰。大中祥符元年。二月谓门弟子如昼曰。为我造个卵塔。塔成我行矣。丛林盛事云。涂毒老人示寂。放翁以诗哭之曰。尘侵白拂绳床冷。露滴青松卵塔成。

陆放翁渭南文集祭勤首座文云。卵塔告成。欲往不果。

古南牧云登天童玲珑岩诗云。卵塔依空住。香台若砥平。

已下辨卵塔妄说。

世有援藏经说云。昔有一女。产五百卵。皆破成人。母按乳。乳分为五百道。洒五百儿口。所破卵[谷-禾+卵]。聚之埋地。上建一塔。因名卵塔。五百儿。即五百阿罗汉也。

忠曰。何从得斯说耶。藏中人产卵。累有证。唯瘗[谷-禾+卵]名卵塔。都不见本据。夫般遮罗王妃。生五百卵。放乳验子。在俱舍颂疏世间品(俱舍论略引)。又莲华夫人生五百卵。为五百力士。出杂宝藏经。又南本涅盘经云。如施婆罗比丘。优婆施婆罗比丘。弥迦罗长者母。尼拘陁长者母。半闍罗长者母。各五百子。同於卵生(止此)。又毗舍离女。生三十二卵。皆为力士。为波斯匿王见杀。见于贤愚经(智度论作毘舍佉弥伽罗母)。须达长者女苏曼。生十卵。卵开。有十男儿。後见佛。得罗汉。又见贤愚经。妇人产卵缘。如是不一。稗秃附会。构幻卵塔因缘。惑乱未学。若实有之。自古该博君子。岂不录出示人耶(又有鹿女生莲华。华千叶生千子。後自外国来。鹿女试按乳。流为千岐入千儿口。缘出于杂宝藏经西域记。等然非卵生。故今不用援证)。

梅峯信和尚曰。凡安舍利。用铜缾金壜。藏之於塔中。今函骨身於[金*葛]缾。庀鑞缾於铜瓷。盖拟金棺银椁之制乎。卵形盖缾瓷之遗形也(止此)。若依忠所见。亦不然。昔南阳国师。对代宗曰。与老僧作个无缝塔。後之禅者。托斯语乃窆亡僧。削坚石。团圝无缝棱。无层级者。呼为无缝塔矣。无缝塔之形。适如卵。因名卵塔耳。

已下录先德告诫。

物初賸语笑翁堪禅师行状云。竺西用闍维。自先佛以然。其後佛法入中国。间於道大德备之衲。始用葬法。然出於後人追崇。如此耳。後世沿袭之弊。住山者。虽妄一衲。亦龟食形胜。为朽骼腐胾之藏。十室而九。昔云居佑禅师尝病之曰。山川有限。人死无竆。乃建三塔。随尊卑藏其烬余。师奏用其法。俾禅教律同焉。

梦岩和尚旱霖集坟塔之戒云。塔庙之所以为世所。贵者。果何为耶。考之圣典。上从诸佛。下至轮王。殁皆建塔。而其制有差。盖因其功德之大小。为品级耳。夫轮王但以十善济世。则其为功也小。佛以度生死之法益物。则其为德也大。由是观之。埀裕之实在功德。而不在塔庙也。崇奉之事在它人。而不在自己也。而近代法末。号大有道者。大率自营坟塔於死前。嘱其徒守之。享祀於无竆。由此大方巨刹主者。塔院四环棊布。後来者容无地。则诡计争夺。无所不至。窃惟迦叶守定鸡足。阿难分形恒流已来。僧牒所载。支竺名德。未有一人以遗骸累人者矣。其上世则化火焚身。空中雨舍利示业不亡。刃下涌白乳。四众建塔。供养灵感。与佛靡殊。其次则临终告其徒。使舁尸林下。餧肉鸟兽。或水葬省柴。或归骨石於普同塔。而其门人。不忍忘德。或收舍利塔之。或髹全身奉之。乌如今日挟豪势。炫惑无识。先言往行。不一顾之。极轮奂美。高立标牓。自示尊大之者乎。智愈明迹愈晦。道愈高位愈卑。若彼明者高者。未始逐蕞尔土木而存泯。俗谓廉颇蔺相如死向千年。凛凛常有生气。曹蜍李志虽无恙。奄奄如九泉下人。端不虗语。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圣人之意。岂不尚古乎。孔子葬母於防曰。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不识。为四尺坟。遇雨而崩。弟子修之。以告孔子。孔子流涕曰。吾闻古不修墓。延陵季子适齐而返。葬长子於嬴博之间。穿不及泉。敛以时服。封坟掩坎。其高可隐也。号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魂气则无不之也。而遂行。孔子孝子也。季子贤父也。共存名教者。而其葬者如斯。是亦凡为人资者之所宜知焉。师已薄德。资又无忠孝信义之实。而事外饰过奉之则不止。已陷非谊。怕累尔师於地下。吾佛县知今日告之。我灭度已一千年。恶法渐兴。不修道德。竞造塔寺。佛之塔庙。尚不许尔造。况其余乎。又说比丘之法曰。寄於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又曰。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无唾处。而今留无益不灵之枯腊。自爼豆于圣贤之间。不妄人而如此为乎。是特世谛之一近事也耳。尚能省识者少。达观绝识。宜乎乏其人。仅有好古不流俗耶。不可不告以戒。

●无缝塔

卵塔也。

忠曰。凡造塔相。叠累或木或石而成。故皆有缝棱。而今卵形塔。一块石而造。无缝棱。仍托南阳语。称无缝塔而已。如南阳云无缝塔。则别有意旨在。

传灯录光宅寺慧忠国师章云。师以化缘将毕。涅盘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後。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久曰。会麽。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後。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乃至)代宗後诏应真入内。举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麽。曰不会。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瑠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後住耽源山。

●普同塔

忠曰。凡藏亡僧骨植同归于一塔。故云普同塔。

文字禅普同塔记云。自佛法入中国。奉持之者。缆[糸*忽]其法度。参差不齐。独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律之学约之人情折中而为法。以寿後世。故其生。依法而住。谓之丛林。及其化也。依法而火之。聚骨石为塔。号普同塔。(乃至)沩山空印禅师轼公。住山十余年。百废具兴。独以普同塔未建。为忧。一旦与侍者。登山之西崦相其形胜施长材。鸠工以为之。开大穴以石为宫。又屋於其上。栋楹翔空。云烟蔽亏。万众懽呼。声应山谷。

●普通塔

即普同塔也。

僧宝传宝峰英禅师传云。呼维那。鸣钟众集。叙行脚始末曰。吾灭後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离清众也。言卒而逝。(普灯作普同塔)

●海会

亦是普同塔也。盖与海众同会於一穴也。

僧宝传黄龙佛寿清禅师传云。公遗言藏骨石於海会。示生死不与众隔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