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燕辕直指

燕轅直指卷之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留館錄中○癸巳正月

初一日

晴。留館。

送歲殊鄕。羈懷益難裁。輾轉不能成寐。晨起盥洗。一行裨譯。皆來修新歲人事。互相寬慰。 聞。是日。皇帝鷄初鳴。先謁堂子。別有堂子記 次太廟。次皇太后。平明。御太和殿。受朝賀云。 因禮部知委。五鼓。偕正副使及諸任譯。具帽袍赴賀班。路見官人趨朝者。皆書職名於燈。懸于車股。以公私不用炬火故也。由東安門入。歷天安門,端門,午門。門竇長廣。各皆三十餘步。穹崇幽邃。曉色沈沈。行之如入土窟中。至太和門前。少憩于右夾貞度門下。琉球使在左夾昭德門下。兩門簷端。各懸一大燈。千官分文東武西。彌滿其中。然絶無喧譁聲。時從黑暗裏。但聞靴聲閣閣。少頃。忽自午門樓上。鐘聲大震。聞是罷漏鐘。凡三十三下。終以攢點鼕鼕。漸促而止。開東時。提督前導。入太和殿庭。以次序立。如鴻臚寺演儀時。蓋三十正官之外。不許濫入。故伴倘裨將。皆代譯官。借其冠服。譯官例以弊件應之。其長短不稱。垢摺不成樣。至有㹠皮耳掩而帶烏角。雙隺 (註:疑誤書鶴字為隺) 胸褙而懸黑圈者。自我觀之。尙不勝倡披。況異國初見者乎。指圈指帶。問其品數。而終皆眩亂。相顧瞠然。似不能解其規制之如何。而甚訝之也。天漸亮。望見殿門洞開。而殿內深遠不可見。殿門外對立曲柄黃涼傘一雙。階上對立黃蓋二雙。階下對立繡鞍馬六匹,黃屋轎二座。其次對豎紅黑蓋。其次對豎各色燈籠。其次對豎各色旗幟。或以金織成龍。或畫日月星辰。或畫熊虎龜蛇。或書門字。皆朱竿畫龍。其次對豎槍棒斧鉞之屬。儀仗軍共數百人。而皆黃衣黃鑲。兩行排立。隊隊井井。威儀甚整飭。但各橫短烟竹。是可駭也。東西班趨入仗內。大臣以下階下。諸王與蒙古王階上。皆序立。有面目可憎者五十餘人。在我使之前。問之則乃金川土司也。此所謂羈縻州縣。而亦內地。故先於外服之班云。別有金川土司記 琉球使在我使之後。成班移時。或有來見而若致意然者。不省爲何語。使首譯問之。則或稱侍郞。或稱郞中。皆漢人。而想是初見我人而然也。面貌稍淸雅。而但其擧止飄忽。行步之際。張袖搖頭。全無謹飭之意。且口橫短竹。所見殊爲駭愕。此皆中原士大夫故家遺裔。而擩染異俗。歲久年深。不免猖披至此。其亦可哀也已。已而皇帝從殿後門出坐殿上云。按前輩所記。言入至午門前祗迎。隨駕入太和庭云。而今則不然。未知節次緣何異昔。而或者今皇帝性好簡便而然耶。殿陛樂作。其音節迫促。絶不類大國之響。然而無闡緩哀怨之意。則亦非亂世之音。況其鐘磬諸音。爽亮高越。亦自可聽。想其金石諸器。精鍊中度。非外國比也。樂止。而又警鞭三聲。鞭訖。而又作樂於太和門樓上。樂止。鴻臚官立于階上臚唱。恰如我國之臚聲。而大而且淸。響滿庭中。於是。東西班隨臚唱。行三拜九叩頭禮。無一參差。亦無喧譁聲。禮畢。殿上有讀書聲。聲亦洪暢。聞是新正陳賀表及頒詔文云。讀訖。又作樂。樂止。皇帝還內。亦從後門。淸制。每春筵。內監取蟈蟈蟲。懸于座四隅。蟈蟈者。螻蟈也。御樂方張之時。間聞喞喞之音云。舊時朝參畢。有茶禮宴。自康煕時。遂廢不行云。周覽東西月廊。乃退出太和門外。見有黃屋轎四座。皇帝坐殿則陳之。亦例也。一則衆人擔之。二則各以九馬駕之。馬齊其色。一則駕以大象。象車之制。輪經二丈。屋高亦二丈。方可數十尺。上爲圓蓋。四面垂以珠簾。簾外爲板階。環以雕欄。爲近臣侍立之所。車屋之內。方正如房屋。內設屛障及文房茶甌。車後斜揷繡龍虎大彩旗一雙。車欄之左。設紅漆層梯。所以躡而上車也。象之飾。以柘黃絲。織成大組。縷金爲飾。嵌以靑紅珠。珠大如拳。遍絡象身。鞍上加以金臺。形如浮屠。觀於象車。不爲無助於萬乘威儀之一端。恐不可以奇獸棄象也。歷午門,端門而出。仰見城樓。高揷半天。朝日盪射。金彩眩輝。帝居之壯。有如是矣。還至館所。日未二竿。自兩廚房。各進歲饌。

堂子記

堂子。或稱鄧廟。在於東天安門外玉河橋東里許。帝於正朝。必先朝謁。不知其何神。一統志亦言元朝親祭而已。不言何神也。或言稱爲鄧將軍。而實則劉綎死爲厲鬼。淸人畏而祀之。或云淸太祖之父之所服用。如劉裕,耕具,葛燈,繩履之屬所藏云。而皆無所考。但秘諱之。中外不敢知。必有所以也。按宸垣識略曰。堂子在長安左門外玉河橋東。順治元年九月建。街門北向。內門西向。正中爲祭神殿。南向前爲拜神圜殿。殿南正中設大內致祭。立杆石座。稍後兩翼。分設各六行。行各六重。凡每歲元朝及月朔。國有大事。則爲祈爲報。恭詣堂子行禮。大出入必告。凱旋則列纛而告。典至重也。月朔日。親王以下。貝子以上。各遣一人供獻。春秋二季。立杆致祭。俟大內致祭以後。各以次輪一日致祭。將軍等不得預焉。其儀制。皇上禮服。輿鹵薄前導。祭時行三跪九拜禮。漢大臣不隨往云。然則似是祭天神之處。如宋之玉淸,明之高玄。而有未可知也。

記金川土司

金川隷貴州省。距京八千餘里。在漢爲牂柯蠻。在唐爲維州,吐蕃界。而所謂土司者。如緬甸,木江等土司。古所謂羈縻州縣是也。乾隆丁酉。大小金川俱叛。遣將討平之。間七年一朝。而厥貢象犀翡翠茴香荔芰云。其人常不洗盥。垢穢滿面。所見麤鄙。薙髮狹袖。皆遵淸制。而所着紋繡。爛然成章。可謂駑馬麟楦。殊不相稱也。

初二日

晴。留館。

方君借塘報於通官。來納。斷自昨年二月東使發還後。至于去臘。塘報者。如我國朝報。逐日刊行。及至月終。合一朔爲一冊也。就其中。抄錄可觀事若干條。以備聞見事件。而復 命時。塘報亦並納云。○夕間。歲幣方物車卜。無事來到。積置於甓大廳。自今夕。刷驅輩輪回巡更。亦例也。

初三日

晴。留館。

食後。與副使及諸人。出至崇文門內。有負猿而過者。招見之。擔紅漆木櫃。櫃所以貯戲具也。坐猿櫃上。以皮繩繫其頸。以防放逸。其大如猫而稍大。足指尖而長如人手。毛淺而黃黑。尾長不過三四寸。面上無毛。耳目口鼻。略如小兒。着以紫襦玄袴。時時跳躍。情態甚妖妄。生面人近之。開口欲噬。又行出門外東南六七里許。至法藏寺。登白塔題名。別有法藏寺白塔題名記 轉過太陽宮。別有太陽宮記 又迤東行半里許。至萬柳塘。別有萬柳塘記 又西北行一里許。至金臺寺。別有金臺寺記 又西南行半里許。至藥王廟。別有藥王廟記 少憩于東廊小炕。聖申往見天慶寺而歸。別有天慶寺記 自此復路。蓋自法藏至藥廟之間。閭閻稀少。間多空闊。樊棘爲畔。卽各種菜圃也。路中遇一車。滿載小兒尸。蓋城中小兒死者。皆權埋於外城空閑處。每幾日。如我國任掌者掘載一車。出城外共埋一處。及其肉朽骨枯。又載舟沈水。謂之陸地慈航。未知其信然。而此俗只厚於養生。惜其片土。不恤送死之太薄。亦可歎也。日已向暮。從者告以城門將閉。故不復轉向他處。直從崇文門還入。馳抵館所。聞馬頭輩言。昔年使行時。爲遊覽出城外。不覺日暝。及到城下。門已閉矣。彷徨道路。無處投宿。從門隙大呼開門。守者大驚。走告兵部。兵部奏知皇帝。夜半傳勑開門。通官恐惧。堅閉館門。不許復得出入。挽近漸弛云。此前事之可戒者也。

法藏寺白塔題名記

法藏寺。在崇文門外東南六七里許。刱于金大定中。舊名彌陀寺。明景泰三年重修。改以今名。蓋古刹也。殿宇荒廢。無居僧。庭有兩碑。一給事中吳獻撰。鴻臚丞高岱書。一國子祭酒胡瑩撰。太子賓客金濂書。寺後有白塔。高數十丈。八面七層。以甎築之。每層各架以木椽。每面十二椽。中爲坏心。最下層向南有一門封鎖。賂守者。始開。入其中。卽有層梯。爲螺旋之制。窸窣如黑夜。膽怯者或退縮。每登一層。八面皆設窓以納明。坎壁爲龕。安小佛像。旋盡八面。又登梯級。凡歷七層。及到上層。坎壁有一烏石小碑。刻摩訶婆羅蜜多心經。下書大明景泰五年九月十五日黃鉞施蘇忠鐫。其左右壁題名皆東人。而知舊中赴燕者亦多。甚至磨舊題新。無可着筆處。遂就最上佛龕中東壁。大書朝鮮金某。傍書聖申姓名。其下橫書癸巳正月三日。副使及諸人。亦皆題名。遂從窓隙騁望。一城內外。皆入俯瞰。有如指掌。閭閻櫛比。濃煙瑞靄。鬱鬱蔥蔥。間有甍檐聳起。丹雘照輝者。卽宮殿與城樓也。街巷無迂曲之勢。肩轂有摩擊之盛。景山竦峙。太液平鋪。外城三面。極目雲樹。皆墳園也。蓋北京地處平行。且登高有禁。故都城全面。無處可觀。而惟此塔足以領略。然到此屬耳。姑無方向。逕登塔頂。某某諸處。只信馬頭之指點。殆若夢中看花。赴燕者必遊覽多日。先分東西。最後登此。乃可矣。

太陽宮記

太陽宮在法藏寺西半里許。制不甚大。前殿安三塑像。各有標號。中是紫微星君。東太陽星君。西太陰星君。後殿一像。卽九天星君也。左殿關帝。右殿釋迦。舊傳此神最有靈驗。男女祈禱者。日千萬計。燭淚香燼。堆積不已。門外賣酒食花果。戱禽弄獸。逞技售術者。輻湊雜沓。而今見不然矣。

萬柳塘記

自太陽宮東行半里許。至萬柳塘。卽都人遊讌之所也。大明時。雪樓諸子。無日不賞詠於此。故明人詩集中。萬柳塘題咏。亦多矣。舊有萬株柳樹。繞在塘堤。故名云。而塘今堙塞。島嶼亦頹夷。只有衰柳數百株而已。塘北有兩簷高閣。扁曰御書閣。閣中所排凳卓齊整。纖塵不起。壁上掛柱聯四五幅。題詩筆法皆蒼勁。一曰。暖入金溝細浪添。津橋楊柳綠纖纖。賣花聲動天衢遠。幾處春風揭繡簾。旁書禮親王。又曰。蒼葭露白擬寒江。勝地登臨近佛幢。天壓淡雲環堞角。山銜斜日入樓囱。懷殘鼠礏何容惜。難擾龍狂未肯降。莫負淸秋好節序。倚欄且覆酒瓢雙。下書西齋博明草藁。餘不能盡記。東壁有胡梯。攀登上層。眼界頗寬敞。北壁有扁。大刻簡廉堂三字。東西各坎壁。有六疊墨板。東刻月中桂樹賦。下書壬申八月皇帝臨。董其昌書。西刻古詩。亦皇帝臨書也。閣西有一古寺。扁拈花禪林。庭前對設鐘鼓樓。樓後有碑。碑後有殿。安佛像。殿後又有二層閣。扁曰大悲閣。閣門堅鎖。招僧欲開。以近有南州秀士寓居。爲拜年出他。辭之。

金臺寺記

自萬柳塘西行里許。有金臺寺。金臺夕照。爲燕都八景之一。故或稱夕照寺云。外門扁曰勑賜夕照禪林。門內有一碑。乾隆己卯立。正殿安三大佛。左右各安諸小佛。殿後又有一殿。安千手佛。左右安關帝像。左壁上大書沈約高松賦。右壁上畫大松四株。位置瀟洒。纖塵不起。時日已向申。而夕照無甚可觀。未知緣何備數於八景也。或云黃金臺。卽此地。故因舊墟而建寺。凡金臺之見於傳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曰。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外。巋然土阜存焉云云。好事者。以此實之云。

藥王廟記

自金臺寺迤南行半里許。有藥王廟。明武淸侯李誠銘所建也。門內有銅爐。高數丈。嘉慶九年造。爐後有二碑。一立於崇禎四年。歷陽王承德鐫。一立於康煕九年。張孟球撰。正殿安伏羲塑像。左神農。右軒轅。是以或稱三皇廟云。兩廡配以歷代名醫。如岐伯,扁鵲,葛洪,華佗,孫眞人,王叔和,韋眞人,淳于意之屬。餘不盡記。每月朔望。士女輻湊。禱禳疾疫。香灺燭燼。堆積于前。殿後又有一殿。安關帝像。其後又有一殿。安諸神像。如元始天尊,北極天尊,寶霄天尊,玉皇大帝。庭有八碑。東第四碑。略曰。藥王。姓孫名臏。生平事業。史不攙見。惟與龐涓戰于馬陵。故人不知孫子精於醫技。普救人病云云。其東又有一大殿。卽藥王寢殿也。床卓燈爐。鋪設精楚。左右炕屋重重。而拒人不納。未知何故也。

天慶寺記

寺在藥王廟西墻外不遠處。明天順己卯建。有四大殿。一四王。二圓通。三延壽。四空相。空相則安小金佛數千軀。長不過寸許。眉眼如生。衣紋宛轉。舊傳寺中有李伯時十六羅漢圖。求見不許。未知何意也云。

初四日

晴。留館。

是日。皇帝幸紫光閣。設筵宴。紫光閣詳下太液諸勝記 只令上副使入參。例也。待其還。聞其節次。則五鼓。從西安門入。祗迎于路傍。隨詣閣中。與琉球使及土司。坐于黃帳外。已而延入庭中。禮部官懲於日前事。坐琉球使於我後稍遠處。其所謂書狀。初無知委而混入。卽爲逐出。仍設諸般雜戲。戲畢。引諸國使。皆至榻前。我兩使則各饋一卓。他使則每兩人合進一卓。其優待我人。類如是。宴罷。內務府官頒下賞物。侍衛諸臣及蒙古人。賜貂獺銀緞稍厚。琉球,土司。各文緞三匹而已。我使則正使錦三匹,章絨三匹,八絲緞四匹,五絲緞四匹,大荷包一對,小荷包二對。副使及余。各錦二匹,章絨二匹,八絲緞三匹,五絲緞三匹,大荷包一對,小荷包二對。余則不參宴。而領賞殊無義。而首譯旣領來。辭之無處。且聞亦是年例也。故留之。○午間。自禮部送示査案一度。其文曰。謹奏。爲遵旨査明參奏事。恭照。道光十二年除夕。保和殿筵宴。臣色臣文率同司員。帶領朝鮮,琉球兩國使臣。跪領賜酒。將先後班次錯誤。實屬疏忽。應請旨。將臣色臣文及臣部帶領錯誤之司官。交部分別議處。爲此謹奏請旨。再査。此次朝鮮,琉球兩國使。跪領賜酒。臣部堂司官。將先後班次帶領錯誤。欽奉諭旨飭査。當經臣耆。傳知四譯館監督嵩岫。令其將飭査之。處分明白。曉諭朝鮮使臣知悉。該使臣跪聆之下。倍添感戢。謹此附片具奏。備檔房爲移付事。道光十三年正月初二日。具奏前事一摺。初三日內閣抄出。初二日所奉旨。上年除夕保和殿筵宴。禮部堂司官員帶領朝鮮,琉球兩國使臣。跪領賜酒。將先後班次錯誤。玆據耆英等遵旨査明參奏。實屬疏忽。色克精額,文慶及該部帶領之司官。著交部。分別議處。欽此。二字缺 抄錄原奏。移付貴司。希卽轉付四譯館。可也。須至付者。

初五日

晴。留館。

飯後。與副使及諸人爲遊觀。從正陽門出。過廣德堂戱臺。別有場戱記及諸戱本記 路出琉璃廠。少憩冊肆。近暮而歸。得見近日塘報。則其中戶部官所奏請飭次途銅片一摺曰。滇省委員領運京銅。據該部侍郞等査明。庚寅年二起許應元。三起胡兆蓉。四起常明。加運一起聶光謙。二起陳桐年等。均已先後行。抵江蘇省境。迄今日久。尙未㩾。據咨報。渡黃著兩江。山東,直隷各督撫。派委道府大員。會同沿途文武員。並査明運銅船現抵何處。實力催趲。務令遵照定限。迅速抵京交納。毋或延悞。欽此云云。蓋以銅貴不能鑄錢。有此催運之擧云。

場戱記

場戱者。槩如我國山棚戱。自古有之。而極盛于明末。淫巧奇技。上下狂蕩。甚至流入大內。人謂不祥之兆。無論中外。凡演戱之處。必有戱臺。其出財營建者。謂之戱主。其創立之費銀。已七八萬兩。又逐歲修改。招戲子。設戲收息。上納官稅。下酬戲雇。其餘則自取之。其收錢之多。可知也。戲臺之制。築甎爲廣廈。高可六七丈。四角均齊。廣可五六十間。間皆長梁。就北壁下。截九分一。設間架。隔以錦帳。帳左右有門。門垂簾子。蓋藏戲具而換服之所也。帳前向南築方壇。周可七八間。此則演戲之所也。自方壇前至于南壁下。疊置長凳。前者稍低。後者漸高。使觀戲者鱗踞。便於俯觀也。南西東三壁。別作層樓。每一間各有定貰。南壁正中最上樓貰。爲白銀十兩云。南壁西隅。只設一門。一人守之。觀者到門。先收錢。乃許入。觀者之衆寡。債爲之低仰。戲事方始。戲主爲設茶酒果羞及溺器於各人之前。觀到劇處。齊笑齊止。無或喧聒。雖淫褻嬉慢之中。節制之整嚴。有如師律之不可犯。亦足見大地規撫之一端。東俗則凡係觀光。大冠闊衣。簇立數匝。喧譁不止。加以餠餌酒草沽衒之聲半之。後來者無由觀聽。擠挨之不已。甚至於投石相撲。視此。豈不媿哉。燕記曰。其淫靡雜劇。王政之所當禁。而漢官威儀。歷代章服。遺民所聳瞻。後世所取法者。在於此。則非細故也。蓋自黃帝堯舜。莫不像其衣冠。且以忠孝義烈五倫全備等事。扮演逼眞。詞曲以激颺之。笙簫以滌蕩之。使觀者愀然如見其人。有以日遷善而不自知。此其懲勸之功。不異於雅南之敎矣。王陽明曰。韶是舜一本戲。武是武王一本戲。則桀,紂,幽,厲亦當有一本戱。今之所演。乃淸人一本戱耶。旣無季札之知。則未可遽論其政之得失。而大抵樂律高孤亢極。上不下交。歌聲太淸而激。下無所隱。其言似有理矣。從正陽門出。將向冊肆。路經廣德堂戱臺。聖申與裨譯入見。良久而回。其言以爲入其門。貰得西壁一樓以觀之。見戱者有數人。置一大椅於戱壇之北面南。其左右列小椅十餘。樂工八人。以紅衣黑巾。各執樂器。序坐壇之南邊作樂。樂止。於是有美髥者一人。頭戴幞頭。蟒袍玉帶。緩披帳簾。出坐大椅上。高拱端默。擧止儼然。又有二人。服飾如我國官服。從帳中出。分坐東西椅。又有二人出來。頂無角烏巾。穿廣袖黑周衣。分立東西。又有紅幘紅周衣者六人。羅立其前。蟒袍者出一令。以次傳之。紅幘者高聲一呼。乃有甲冑佩劍者數十人。奮迅如飄風飛鳥。結陣于壇上四方。若聽指揮。少頃。或離或合。旋坍數回。皆披帷而入。又有戎裝者。一隊出來。其中四人。頭戴小幘如我國戰巾㨾。身披黑色短後衣。各持雙釰對舞。始緩漸急。手勢爛熟。芒鍔閃爍。渾如梨花亂飛。或不見人形。踴躍擊刺。眞若有殺伐之氣。諸樂工鳴金鼓。以助聲勢。觀者皆悚懍畏縮。已而有短後黃衣者四人。左執槍右執干。出而衝突。舞釰者皆披帷走入。蓋敗走也。又有二人。一則黃衣黑袴。一則黑衣紅袴。出而唱歌。蓋勝戰曲也。歌竟。蟒袍者下椅入去。其餘諸人亦隨之。一壇寂然。○有唐粧一老嫗。頭髮盡白。扶杖而出。滿帶怒色。對觀者無數胡說。又有一少娥。年可十八九。唐衣弓鞋。頭揷碧玉釵四五股,珊瑚枝數莖。綴以綵花。柳眉櫻唇。體態絶妙。頗帶慍意而來。向老嫗語喃喃不休。似是其姑婦而相勃蹊。老嫗之向人說者。討其婦之惡也。少娥之向嫗言者。訴自己之冤也。蓋戲子輩費千金。買年幼美姿容者。名曰孌童。濃粧盛飾。嘗習女娘之態。但其足大。故藏之袴裏。爲假弓足。以係足下云。少娥低聲解顏。入帳後。手捧一楪餠餌而出。恭進老嫗。嫗受而唾棄于地。忽有一大犬。從帳外出。囓其棄餠而去。少娥又入帳後。捧茶鐘出。以進老嫗。嫗受而擲之地。犬又出來。含鐘而去。於是。少娥忽變色。推仆老嫗。據其腰亂敺。老嫗不勝憤怒。大聲疾語。忽有一少年。携獵具而來。卸砲于卓。掛繩于椅。少娥斂容退立。老嫗怒甚。搖頭揮手。對少年說了一場。少年聽畢。對少娥數語。少娥略答之。少年不慌不忙。皺眉入帳後。手持長釰而出。少娥見之。急躱帳後。少年逐之。環壇數回。少娥自披其髮。突至嫗前發惡。嫗亦對詰。少年按釰熟視。忽又大犬出來。仰首撓尾。穿繞三人而行。少年揮釰斷其頭。蓋人蒙犬套。而頭則假也。犬携頭而走。三人亦皆走入帳後。○有唐粧一少女。甚艶冶。出而度曲。聲極纖裊。又有狹袖者一人。負瑟坐少女之後。似其家丁也。又有一秀才。唐巾闊袂。出坐椅上。頻眄少女。甚有情思。乃暗招負瑟者。低語數句。負瑟者向少女密語移時。少女始若却之。終乃起身。來坐對椅。取其瑟。自彈自歌。意態宛轉。又有一僧。携酒而至。暗招負瑟者。坐一隅。互相勸飮。務得其歡心。酒酣。附耳細語。負瑟者又以語少女移時。少女下椅。若有就僧之意。忽有一人。披帷突出。帶得不好意。似是其夫也。僧與唐巾者皆走避。其人與少女。略敍數語而去。其女隨入帳後。卽復出。坐椅上唱歌。負瑟者又與一美少出來。其人使負瑟者傳語于女。女屈指以答。似是計日爲約也。其人復入帳後。女又唱歌。姿態益妙嬈。少頃。其人又出來坐對椅。負瑟者設燭臺茶鐘等物。似是相約之夜也。兩人相對。或語或笑。負瑟者閃坐椅後。女又彈瑟唱歌。嬌艶可掬。其人先問女姓。次問其夫做甚事。女以嬌聲隨答。其人自誇以賣買饒業。至有典鋪五六處云。女又唱歌。似聞其饒。而喜而歌之也。其人擊節稱賞。乃以茶果。互相酬酌。漸入佳境之際。其夫又闖至。一手披帷。顧與人相語。女聞夫聲。急臥其人。納于椅後大櫃鎖之。藏弆茶具。笑迎其夫。其夫坐于椅上。說了多少語。雇招二人擔櫃。隨往典鋪。並鎖鑰討銀三百兩。納于懷中而歸。蓋先有數人設典鋪於壇之西隅。立標而列坐其下矣。櫃中人大聲數語。鋪人大驚。相顧瞠然。或撓頭或揮手。語刺刺不止。蓋疑物久而神。不知何狀邪魔接住櫃中也。最後一人。大膽輕步。附耳櫃邊。聞其所言。始乃以手叩櫃。嚬眉嘖嘖。似是始聞本事。乃覺其同鋪之人非魔也。其所嘖嘖者。責其涉險至此也。於是。揭開櫃門。其人圉圉而出。諸人爭批其頰。交口迭責。遂皆披帷而入。○有一隊戎裝者。各持鎗棒旗幟斧鉞弓刀。或舞釰。或發矢。或勝或敗。又有四箇美女。亦出而舞釰。能與男子對敵。比向者釰舞。尤爲絶奇。觀者不能正視。乃以筋斗,角牴等戲雜之。使觀者應接不暇。問其戲本。則始爲地理圖。次金橋。次殺犬。次跪驢。次英雄義云。未知其辭曲如何。且不解語音。有如瞽者丹靑。全沒意趣。未竟場而還云。

諸戲本記

自沿路至北京。見人家往往蓄戲本雜錄。皆板本也。其名不可勝記。而撮錄若干條。餘皆倣此。盜令,黃隺樓,王會圖,山靈應瑞,朝帝京,羅漢渡海,堯傳舜受,豳風七月,王女獻盃,獻野瑞,虹橋觀海,惟皇建極,漁家歡飮,函谷騎牛,習禮大樹,武士三千,四海安瀾,萬年觴,華封三祝,重譯獻雉,應月令,七曜會,緱山控鶴,樂陶陶,蟾宮會,如環轉,廣寒法曲,長恨歌,東囱弄橘,星壇祭風。

初六日

朝前雨雪。晩後晴。留館。

聖申爲遊觀。出自正陽門。至永定門外。歷覽諸處。乘昏而歸。備述所見。頗多奇聞。故因並採爲記。

憫忠寺記

憫忠寺。一名法源寺。在廣寧門內菜市西南南爛麵胡同之西。世傳唐太宗親征遼東。失意而歸。到此追悔前事。乃爲戰亡將士。建此寺以薦福。宋史。謝疊山以元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至燕。問謝太后欑所及瀛國公所在。再拜慟哭。元人送置憫忠寺。見壁間曺娥碑。慷慨泣語曰。一女子尙爾。遂不食死。唐蘇靈芝所書寶塔頌。石刻坎壁。翁覃溪描雲麾碑。亦坎壁。又其所寫金剛經。藏于寺中。成親王所書刹那頃三字。字大奇屈。懸于楣端。皆古蹟之可觀者也。燕記。以崇福寺爲憫忠寺。以唐太宗建寺及謝疊山立殣事。載於崇福寺記。非也。

崇福寺記

寺在正陽門外大路東數里。諸殿莊嚴。與他寺同。而寺中有兩塔對峙。高各十許丈。一是安祿山所建。一是史思明所建。其下有碑。世傳張不矜爲史思明立碑。頌唐肅宗。而仍贊思明輔佐之功。蘇靈芝書之云。而碑今不在。麗史。忠宣王至大都。帝使祝髮。居石佛寺。卽此寺云。先憫忠而後崇福。差了路逕。未免枉迂幾步。後來者必先見崇福。次及憫忠爲可云。

五帝廟記

自崇福寺西南里許。有五帝廟。正殿安五帝塑像。五帝者。五行之主也。記曰。王者各稟五帝之精氣而王天下。故立春。祭蒼帝威靈仰於東郊。立夏。祭赤帝赤熛怒於南郊。季夏土王日。祭黃帝含樞紐於中央。立秋。祭白帝白招拒於西郊。立冬。祭黑帝汁光記於北郊。四月。龍星見而雩。摠祭五帝於南郊。季秋。大饗五帝於明堂。此似其摠祭之所。而不壇而廟。未知何故也。對廡各安配帝之臣。如蒼帝臣句萌,赤帝臣祝融,黃帝臣后土,白帝臣蓐收,黑帝臣玄冥之類也。廟制頗宏麗。其尊敬之意。槩可見矣云。

安國寺記

安國寺在五帝廟東南數里。門內對立鐘鼓樓。大殿三重。皆安佛像。古蕫器玩。色色珍奇。左右廊寮各五六十間。而率多空曠。可知其昔旺而今衰。殿後有三座層樓。聳出半空。一寓目而城內外全局可以領略。壁上多遊人題咏。而忘未記。左樓下爲炕屋。門鎖問其中何有。則廣東兩擧人。住此有年。爲修歲初人事。俄者出他云。

明因寺記

自安國寺東行半里。又折而南四五百步。至明因寺。卽三里河東畔也。寺制別無可觀。而正殿後閣。藏僞蜀王衍時僧貫休所畫十六羅漢像。畫法逼眞。眞一奇觀。又有蕫玄宰所書成道記。石刻坎壁云。

金魚池記

明因寺東南一里許。有金魚池。或稱魚藻池。池產五色魚。而金色者尤多。故名。正陽門外魚肆所鬻者。多出此池。而其小者。爲豪富家晶缸之蓄云。池周稍廣。中有數三島嶼。繞堤楊柳。井井成行。村閭櫛比。園亭相望。此則城內所無者。方春景光。似可愛。而每歲端陽日。都人競集柳陰中。走馬爲戱。亦一壯觀云。池東有慈源寺。寺東數百武。有姚彬, 關王廟。皆有古蹟。而未及歷入云。

紫竹林記

金魚池西南。有紫竹林。竹不宜土。擁腫成叢。歲久耐霜雪。疏葉半枯。短幹全瘦。殊無可觀。但其色淺紫。如瀟湘斑竹之自然成文。亦竹之別派也。林西舊有竹亭。卽主人休官逍遙之所云。主人未知爲誰。而要之。風流名士也。亭頹旣久。聲韵莫攀。若使李贊皇,王將軍見之。豈肯費心於平泉花竹,菱溪異石哉。遂傾囊叩錢。使永弘沽酒而來。痛飮數盃而起云。

斗母宮記

自紫竹林。乘醉緩步。不知近遠而行步。斗母宮。蓋在竹林之西。越天橋而來也。或稱斗姥宮。門外西南東三面。皆跨街立大牌樓。殆與朝陽門外東嶽廟牌樓相埒。丹碧曜日。想其重建不久。西樓扁曰大壽天齊。餘皆忘之。門內立一大碑。侍讀學士高士奇所撰。而康煕乙亥立也。其文略曰。康煕三十年。太監顧時行。爲太皇太后祈福。捐私財造建云。庭中有大銅爐。自跗距頂。幾數三丈。款識皆忘之。殿凡五重。宏麗略相似。第一扁曰北極殿。殿中寶塔。安一塑像。其上標牌書北斗星君。其餘諸殿。皆安神像。或小或大。皆應列宿。床卓器玩。皆整飭瑰奇。而東西廊廡。亦皆有塑像。未知何神。或作炕屋。以爲道流棲息之所。舊聞此中有米南宮山精木魅圖及天馬賦眞帖。覓之不得見。意其秘之也。

聖安寺記

自斗母宮西行四五里。越右安門大路。又數里牛街東。至聖安寺。別無可觀。而寺中有佛像石碑。雕刻入神。又有金世宗,章宗及李宸妃三像。世宗端拱沈默。眼明準高。肩背竦直。眞英主云。

大淸觀記

自聖安寺還越右安門正路。東行數三里。有太淸觀。卽道觀也。規制偪小無可觀。廊廡多積材木。木工五六人。方鉅斲造器云。

陶然亭記

亭在太淸觀東。頗有眺望之勝。都中文士。往往聚集云。故擬向北亭。行到一通衢。問之則蹉過已遠。遂直造黑窯廠云。

黑窯廠記

自陶然亭。東距先農壇爲數里。而間有黑窯廠,黑龍潭。而潭無可觀云。故捨潭而廠。廠卽燒瓦燒甎之所也。廠外四方皆空垈。頗寬廣。當中有廠屋。黑甎爲間壁。蓋之以瓦。摠計爲四五十間。所燒瓦甓。積之如山。或有方改窯竈而新之者。自官歲收稅。正銀三百兩云。其取利之多可知。廠西有一小臺。謂之窯臺云。

先農壇記

自窯廠至先農壇。壇周可五六里。繞以長垣。垣門鎖。而守者牢拒。未知何故。自外望之。重重瓦屋。簷甍聳出。聞是觀耕臺,神倉等屋。而其下有壇。壇是上辛祈穀之所也。是夜。玉河橋畔義泰鋪所識賈人韓國寶來訪於館所。因述今日所觀。而試問上辛之義。則輒對曰。郊主生物之陽。而終天事者陰。故郊祭之日。用辛。社主成物之陰。而始地事者陽。故社祭之日。用甲。辛壬十干之終而屬之陰。甲乙十干之始而屬之陽云。韓已中式於小試。而屢屈於秀才試。雖困於販肆。其淹博如是。吾東士夫之以門地自高。而終歲不讀一字。尙欲倖占科第者。視此人。爲何如也云。

天壇記

永定門正路左右有壇。右先農而左天壇。墻周十里。其形正圓。無曲折。西向設戟門。門閉禁人。聞門內南墻下有神樂觀。是祭享時習樂之所也。又過一帶粉墻。有祈年殿。三層十二楹。葺以靑綠瓦。上揷金頂。檐桷棟椽皆正圓。蓋像天圓也。殿內置一高榻。覆以黃帕。殿外繞以玉石欄三匝。自平地鱗次漸高。以作階級。而欄門兩旁。各置烏銅大爐。殿四面垂以靑玉簷。其北有皇乾殿。中安祈年殿神版。其東有太常寺祠祭署。又南過兩重門。皆築石爲路。高可二丈。路盡有皇穹宇。中安天壇神版。又其南爲圓邱。卽祭天之所也。繚以周垣。覆以黃琉璃瓦。四面各有三架牌門。門皆二重。合爲二十四門。分元亨利貞。以配東西南北而爲號。邱之制。爲坍三層。第一層壇。闊可百餘步。高可丈餘。面皆鋪碧琉璃甎。欄干四周。皆以綠琉璃爲楹檻。四出陛俱九級。闊幾二丈。亦鋪綠琉璃甎。第二層第三層。壇闊皆漸減。而制則相同。其他重重殿閣。不可勝計。而壇墠之在石路兩傍者。皆環以朱欄。意其各有所祭之神。而未可知也。一統志曰。每年冬至。祀天於圓邱。日月星辰。分四從壇。其制三成。又正門外東西。列爲二十壇。以祀岳鎭,海瀆,山川,太歲,風雲,雷雨,歷代帝王,天下神祗。東壇末爲具服殿。又東爲神庫,神廚,祭器庫,宰牲亭。而爲神樂觀,犧牲所。此皆皇明定制。而今淸因之云。又入二重門。有太和殿。卽皇帝致齋之所也。北墻下有方池。冬月鑿氷。以供祀云。雪濤談叢曰。成化中。天壇事竣。撤器亡一金甁。遂執庖人考掠。誣服曰。在壇前某地。掘之不獲。仍繫獄。無何。竊甁者持甁上金繩。鬻於市。有疑之者質於官。竟得其竊甁狀。其人云。在壇前某地。掘而獲之。與庖人所指處不數寸。假令庖人往掘時獲甁。庖人之死。百口不能解。然則嚴刑之下。何求不得云。夫事之巧合。類多如是。執法者不可不愼也。

南海子記

都城外四面。皆引濠而瀦之。名之曰海子。東曰東海子。在朝陽門外。西曰西海子。在阜成門外。南北皆然。出永定門外。循濠而東。不數里至南海子。湖面平闊。積氷方瀜。春夏潦漲。想尤可觀。林藪亦茂密云。宸垣識略曰。在元時。爲飛放泊。明永樂間。繚以周垣百六十里。育養禽獸。又設二十四園。以供花果。內有三水。故以海名。今淸名曰南苑。繚苑一萬九千二百八十丈。爲九門。門內海子五。有海戶守之。尉一人。正四品。防禦八人。正五品。屬奉宸苑以總之。大紅門內有更衣殿。南向。門殿二層。行宮在小紅門西南後。殿東爲蔭樹書屋。西爲西書房。南爲書室,平坮樓。樓東另一宮。門內殿二層。後爲佛室。晾膺臺在南海子內。高六丈。經十九丈有奇。周徑百二十七丈。大閱行於此。南行宮在南紅門內。後殿額曰暢遠襟新。衙門在鎭國寺門內約五里許。建自前。明宮門前鐵獅子二。上鐫延祜元年十月製。元時物也。後殿東爲裕性軒,古秀亭。西爲澹思書屋,陶春室。皆御書扁額。團河行宮在黃村門內。前殿額曰璇源堂。後殿額曰涵道齋。別室爲鑑上書屋。東所大宮門內。東西配前九間房。河中廠,宇平臺,石板房,石亭,水柱房,六方亭,河亭,圓亭云。

神木廠記

禹貢荊州之貢。有曰惟木。惟木者。櫲,樟,梗,楠諸木。皆產於此。而不一其名。故曰惟木而總之也。北方之宮室棺槨材木之需。必待於江南。而江南之木。桴浮船載。日夜運泊于海子。明時有一大木。長可數十丈。大亦稱之。未及裁用而置之。乾隆時。見夢於皇帝曰。可爲屋以庇我。皇帝乃命建屋。名曰神木廠。神木至今無恙。甚可異也云。

初七日

晴。留館。

明日。皇帝將幸天壇。先行習儀于正陽門外。聖申往見而歸。其言曰。自太和至永定門。皆洞開。前有馬車二乘,象車二乘。象車之制。與元朝太和門外所見同。而象奴坐象頭。以尖曲之鐵鞭。搭象頭而馭之。三人各騎象而隨之。皆背負紅桶。未知何物也。其後又有騎馬隨行者。不過十餘人。威儀極簡率。且不辟人。觀光者彌滿街上。婦人則皆乘車而觀。或有數三人並坐者。凝粧戴花。紅袖翠裙。隱映於車簾。而間有美艶。珠翠瑇玉。遍揷頭上。文緞爲衣者。聞是朝士之妻。而必使二三婢子。並坐簾前。爲之遮面。蓋其俗。皇帝動駕時。不敢觀光。故惟於習儀之日聚觀云。習儀至永定門內而返。○午間。有牽狗負猿而過者。招入館中。使之呈戲。 別有犬猿兩戲記

犬猿兩戲記

犬體小而毛淺。僅如新生數朔之小狗兒。其名曰勃勃。以皮條係頸而牽之。猿則比初三日崇文門內所遇者稍大。而爲飾則同。其人背負紅櫃。坐猿其上。逡巡而入。卸櫃於地而啓之。出圓如篩輪者四個。各橫豎於庭之四方。先使犬呈技。其人擊錚念呪。犬乃聳耳跳躍。穿過東輪。又穿過西輪。南北亦如是者數回。而跳躍勢漸飆疾。東入西出。西入東出。再穿一輪。已又向他輪。並皆再穿。如是者又數度。週廻四輪。飄忽有如風驟電掣。如是者又數度而止。其人乃收四輪。疊架作兩輪。東西對立。又擊錚微念。犬又起身。穿出東之下輪。已復穿入上輪。復向西輪如之。又向東輪。先貫上輪。又貫下輪。復向西輪如之。始緩終急。凡六七度而止。蓋輪竇劣容其身。而少無梗礙。過如飛鳥。殊可異也。其人收輪。納之櫃中。又出一小車。車中坐一美女。駕車於犬。犬能牽車如馬。輪行庭中。十餘回而止。其人乃藏車于櫃。犬始退坐櫃側。其人又呈猿技。掛尺餘鐵杙於庭。牽猿頸皮絛。猿乃人立而行。至杙前跳登其上。撑居而坐。四顧而笑。若詑其能也。其人又牽猿至櫃前。猿以前左足開櫃門。以右足搜出帽子及紅色周衣。自冠自衣。其人又牽到杙前。猿坐杙上如前。或舞或笑。其人又牽到櫃前。猿脫帽納櫃。更出烏紗帽。制如朝帽者。自着。又來坐杙上。舞笑如前。如是者凡六七度。皆換着各㨾戱套而畢。其人又出小耕具。以駕猿。猿能牽耟。作耕田㨾。已又其人自牽耜。猿從後驅之。語雖不明。蓋作叱牛聲也。輪回爲數畒之耕而止。其人又立二長竿。上橫一竿。繫鞦韆繩。猿乃上鞦韆。如人進退。八九度而止。其人乃以小木楪。盛棗栗三四枚。向空投之。猿乃騰身口受。十無一失。其便捷趫趯。誠一妖怪。戱畢而止。蓋呈戱久速。一視賞錢多寡云。一行之外。隣近鋪人及館外往來行人多入觀。各收錢以給之。其人乃負猿牽狗而去。

初八日

午前晴。夕陰雨滴。留館。

是日。皇帝幸天壇。因禮部知委。五鼓。偕正副使由東天安門入。至午門前祗送。琉球使亦參。正副使使首譯。以兩度平亂事。將欲陳賀。事軆如何之意。微探于提督。提督以爲中朝大臣。姑無稱賀之議。自外藩不可先擧云云。蓋去年春。猺賊趙金隴起兵於湖南江華縣。連陷諸軍。至于平泉。平泉距京僅六百 疑有誤 餘里也。遣將軍盧坤,羅思擧,鼂隆武等。擊敗之。金隴突圍。走廣東。追擊大敗之。斬首萬餘級。生擒六十餘人。所獲軍械馬匹。不可勝計。十月。始擒金隴。並其二子福全,滿仔。其弟金旺。而其餘匪類皆放之。大行刑賞。又去年秋。吳貂,柯和尙賴牛,詹通,謝成,陳靑山等。反於南路台灣。戕害府縣。都督劉廷斌與馬濟勝。擊破賊黨於矛巷。斬獲甚多。十二月二十八日。由驛馳奏云。兩賊之患。動費屢月。始乃削平。而認若尋常。豈以四海之廣。豐享之餘。種種孼芽生於其間。如此輩之起滅。無歲無之而然耶。駕過後。卽還館所。○午間。公私雜物輸運之大車。始來畢。○北京墟日。如我國場市之有定期。是日。設場於琉璃廠火神廟。聖申與任譯三人及鋪人賈姓。同往觀之。歸述所見曰。廟在廠東頭路左。殿宇雖小。階庭甚廣。諸肆霧列。無物不有。左顧右眄。應接無暇。冊肆則鱗鋪各書。只露標題。遊於其間者。蓋多俊秀凝重者。是皆四方遊士之留於都下者也。以齟齬官話。略接數語而止。恨不得相逢於從容之所。筆談暢敍。歸路歷止太淸門外東萊館。卽飮食鋪之最著名者也。大門內對設長炕。凡烹飪之具。件件各具。第二門左右對炕。各可七八間。而間架井井。每間所設椅卓器玩。如印一板。第三第四門內對炕。又皆如之。第五門則粧以石爲虹蜺。制尤精楚。門內對炕。瀟洒絶塵。文房琴棋之屬。皆係佳品。此則爲客之優待者設也。主人引至此。就東炕第二間。中置一大卓。繞設五小椅。請坐。先斟茶勸之。茶味甚淸。認非凡品也。次以小酒鍾。列置各人前。又以鑞甁盛酒。置卓上。輪斟于各鍾。又以肴䔩。雜然前陳。次進餠麵菜果。次進飯羹魚肉。蓋飯麪之外。擧皆一種。而二三其名。如餠之有茯苓餠,鷄卵餠,團餠,湯餠之類也。擧鐘啐飮。則主人輒引甁復斟。喫訖。主人撤與隨去之下隷。仍又進茶。問其直。爲唐錢二千一百云。

初九日

晴。留館。

皇帝齋宿于天壇。行祈穀祭。祭罷還宮。又因禮部知委。五鼓。偕正副使詣午門前等候。天明而駕始回。鼓吹前導。昨日則致齋。今日則罷齋後還宮故也。祗迎後。還館所。○是日。因禮部知委。首譯及任官。呈納歲幣方物而還。言歲幣生上木八十匹見縮。艱辛購充。而驗其封裹無恙。則不可致疑於車夫。必是在我境失去。此而掩置。後弊難防。以還渡江後査治之意議定。○聖申隨往見之。歸言由東安門。歷見太倉。又入東華門。循過文淵閣後墻。墻有小門。堅鎖。從隙窺之。內有怪石假山。高數十丈。繞栽奇卉異木。薈然成林。本閣故事。言閣中有芍藥三本。中澹紅。左純白。右深紅。天順二年。花盛開八朵。學士李賢遂設筵。邀呂原,劉定之等七學士。共賞之。時賢有玉帶之賜。諸學士各賜太紅錦衣。因名純白者玉帶。深紅者曰宮錦。澹紅者曰醉仙顏。惟黃諫以足疾不赴。明日。復開一花。衆謂諫足當之。皆賦詩記之云。又自此東折數百武。歷兩重門。至御廏。與我國司僕略同。而馬多駿逸。遂還出兩門。折而北百餘弓。又折而東三四百步。有一帶翠垣。其高數三丈。有一小門而無扁。欲窺見。則守者急來捍却。以燕記考之。似是前星門。其內爲東宮。而或云內屋。未可知。而要之。禁地也。行百許武。又折而西。有一大閣。前庭甚闊。卽禁直諸臣試射之所。而若値大享。則皇帝與享官。先爲習射於此云。方有數十人射帿。箇箇中的。儘妙手也。仍還至右翼門下。待方物入來。少頃。有官人六七員。次第而至。皆有一二跟隨。各持毛方席。鋪地而坐。聞是該掌將考納方物云。已而方物車來。卸東華門外。自此入庫。皆彼人爲之。以色紅長杠。中懸卜隻。兩人共擔。輸入於太和殿庭。諸官人各以所掌。按簿照數。分入各庫。西廊弘義閣。卽納貢獻金銀珠貝。而我貢無此。故初不開門。布帛之屬。納于東廊體仁閣。諸國所獻。並在此閣。而使行賞緞。亦出於此云。當門諦視。閣中四壁。皆懸三層架子。而架上所貯太零星。夫以四海萬國之廣。其枲紵之貢。絲縷之征。宜其積如邱山。而今見不然。未知皇帝儉德。。不貴紋繡而然歟。抑用度侈濫。未免枵竭而然耶。皮物納于貞度門內西廊。紙屬納于保和殿東廊。其餘雜物。各納該帑。納畢。周覽太和殿。出煕和門外。至武淵閣。見阻不得入。歸路。一行共入飮食鋪一飽。而費出首譯。亦例也云。

初十日

晴。留館。

是日。皇帝幸西山。每年正初。必與皇后及諸妃嬪。奉皇太后。往留數朔而還。今成年例云。因禮部知委。五鼓。偕正副使至西安門內。就路旁舍少憩。已而通官前導。出路左各。跨升床以待。駕至。琉球使亦至。其上副使則跨床。書狀則鋪席地坐。移時。皆脫其黃帛帽子。換着毛巾。巾制如我國揮項。而以紅錦爲表。蓋其私巾。而爲禦寒也。食頃。皇帝出宮。儀衛視前稍盛。數百騎前導。黃傘過而皇帝至。坐着鞍馬。親執黃轡。其後又有數百騎從之。祗送畢。還入路旁舍。聞內殿出宮。從窓隙窺之。有數十騎前行。而黃屋轎七座。次第過去。謂是皇太后皇后及諸嬪御也。轎前無簾。而左右皆傅玻璃。衣袂間或隱映。又有靑屋二轎。此則親王也。又有太平車數十輛。皆宮女也。半揭車簾而坐。或老或少。粧樣與閭閻婦女略同。最後又有數十人騎馬隨去。觀畢。還至館所。自御膳房頒所謂剋食。各饅頭四五箇,猪肉五六片。

十一日

晴。留館。

早食後。偕正副使乘車。由東安門入。循濠而上。至紫禁城。北神武門在是。又其北有景山。山門曰上北。南與神武相對。間有濠水。濠隄之路。法不許車馬過行。一行皆下車而步。車馬則使之循景山後墻。來會於紫禁城西北角。前此因公赴闕者數矣。每恨晨光熹微。莫辨其全體。今始縱目周覽。城闕位置。秩然井井。如準平繩直。無一毫苟且不正之意。景山之屹然挺特。殆若天造。別有景山記 太倉之便於輸納。不勞人力。別有太倉記 其規撫制作之廣大周密有如是。至西北角。復乘車而行。歷見大高玄殿。別有大高玄殿記 又行至金鰲玉蝀橋。駐車望見西苑諸勝。別有西苑諸勝記 橋東南傑然高出者卽承光殿也西南有紫光閣。卽今初四日筵宴之所也。又其南臨水有瀛臺。卽去臈廿三日氷戲之所也。過橋循紫光閣北墻。過數十步。跨四街。有大牌樓。所謂三座門也。其內閭閻市廛尤櫛比。入門向北行五六百步。至萬佛樓。別有萬佛樓記 又至闡福寺。別有闡福寺記 又至五龍亭。別有五龍亭記 又至極樂世界。別有極樂世界記 又至九龍壁。別有九龍壁記 又至普慶寺。別有普慶寺記 從寺之西夾門出。仍爲回程。歷見弘仁寺,仁壽寺。還渡金鰲玉蝀橋。至館所。日已沒矣。

太倉記

自東華門而北。歷神武門。至西華門。背負禁城面濠水爲長廊者。乃太倉也。東南漕船。達于通州白河。自白河溯閘而上。過玉河橋。沿禁濠。泊于倉下。開門入庤。不費車馬之輸。閣中所儲。不知幾許。而使行五日支供之米。亦出於此云。

景山記

直神武門隔濠。有山曰景山。蓋明時造山。以鎭大內者也。山下多聚石炭。以備不虞之用。故或稱煤山。卽毅宗皇帝殉社之所也。太液池中瓊華島。或稱萬歲山。又稱萬壽山。東人所錄景山與瓊島。皆稱萬歲。見者眩惑。不可分別。考之宸垣識。略曰。楊文貞,李文達諸記所稱萬歲山。皆本金,元之舊。卽瓊華島 至馬仲房。始以煤山稱萬歲山。迨萬曆間。建萬歲門于苑中。其後記事者。混二爲一。蓋金,元之萬歲山在北云。所謂在北者。卽此景山也。山高百餘丈。繞山築垣。其周五六里。正門曰上北門。東西亦各有門。而無扁。門皆深鎖。禁人不得入。自外望之。山凡五峯。中高而四低。中峯之上有三簷高閣。立四法輪竿。次兩峯爲黃瓦八角重簷閣。又次兩峯爲紫瓦重簷圓閣。皆聳出雲宵。金碧曜日。俱供佛像。又有綺望樓在其中云。滿山草木。盡是佳種。而紫檀居多云。未知萬壽山或指景山耶。抑指瓊島耶。今不可考也。

大高玄殿記

循紫禁城北而西折。隔路對築紅垣。齊其高而竟其長。卽西苑東墻也。向南而行。未至金鰲玉蝀橋。右有大高玄殿。蓋殿在西苑之內。而門臨大道也。門外三座牌樓。制極宏侈。丹碧璀璨。其南扁曰乾元資始。東扁曰孔綏皇祚。西扁曰惠佑下民。樓內有門。門內以甎築路。列植松檜。蒼翠滿地。路盡而有三竇石虹門。刻曰大高玄門。入其門。又有一門。緊鎖之。守殿老宦。身長八九尺。面貌獰悍者。出而呵退。乃使馬頭溫言懇乞。老宦始許開門。只要三大人入見。餘皆勿入云。而從者一齊攔入。老宦大怒。卽皆駈出。少不饒介。其咆喝之狀。可駭可笑。相詰之際。擧目視之。則殿制雄偉宏麗。非他可方。而扁曰太高玄殿。按宸垣識略。西苑齋宮雄大。高玄殿爲最。以有三淸象設。崇奉尊嚴。內官宮婢習道敎者。俱於其中。演習科儀云。蓋明嘉靖中始建。淸雍正乾隆時。兩次重修。始陽齋象一宮中有範金一像。乃明世宗玄修玉宮云。明夏言詩云。迎和門外據雕鞍。玉蝀橋邊度石欄。琪樹瓊林春色淨。瑤臺銀闕夜光寒。爐香縹紗高玄殿。宮燭熒煌太乙壇。白首豈期天上景。朱衣仍得雪中看者。卽此也。或言第一殿安玉皇塑像。第二殿安歷代帝王畫像云。而其後諸殿閣重重。不計爲幾區。似皆星官道君所供之處也。

金鰲玉蝀橋記

自西華門。走西安路。貫西苑中腰。夾路對築紅垣。跨太液。爲金鰲玉蝀橋。蓋其形如蜂腰也。橋制偃虹。廣可九軌。長可百步。鐫白石爲重欄。欄柱立大小狻猊。形態不一。皆有生氣。橋兩頭對立華表。高入半空。東樓書玉蝀。西樓書金鰲。沿池上下。殿閣樓臺。島嶼林藪。星羅碁布。互相映帶。望若畫圖中。

西苑諸勝記

西苑在西華門。由創自金。而元,明遞加增飾。繞以長垣。苑內亭閣。摠謂之攢山。蓋金時只爲離宮。元建大內于太液池左。建興聖,隆福等宮于池右。明時大內徙而東之。以元故宮盡爲西苑。門榜曰西苑門。李賢西苑記曰。初入苑門。卽臨太液。蒲草盈水。芰荷翠潔。東北岸楡柳杏桃。草色如茵。花香襲人。行百許步。至椒園。松檜蒼蔚。果樹分羅。中有圓殿。金碧掩映。四面敞豁。曰崇智。南有小池。金魚游戲。西有小亭臨水。曰玩芳。又北行至圓城。自兩液洞而升。有古松三株。偃蹇如龍。又有花樹數品。香氣極淸。中有圓殿。巍然高聳。曰承光。北望山峯。嶙峋崒嵂。俯瞰池波。盪漾澄澈。山水之間。千姿萬態。西過石橋而北。山曰萬歲。怪石爲門者三。自東而入。有殿倚山。左右立石爲峯。四圍皆石贔屓。蘚封蔓絡。佳木異草。旁綴上偃。兩掖疊石爲磴。崎嶇折轉而上。巖洞非一。山畔並列三殿。中曰仁智。左介福。右延和。至其頂。有殿當中。棟宇簷楹。高揷層霄。殿內淸虛。雖盛夏亭午。暑氣不到。扁曰廣寒。左右四亭。在各峯之巓。左曰方壺,瀛州。右曰玉虹,金露。下過東橋。轉峯而北。有殿臨池。曰凝和。有亭臨水。曰擁翠,飛香。又北至艮隅。見池之源。云是西山玉泉。逶迤而來。流入宮墻。分派入池。西至乾隅。有殿用草。曰太素。殿後草亭。有軒臨水。曰映暉。又南數弓。有殿臨池。曰映翠。有亭臨水。曰澄波。東望山峯倒蘸於太液波光之中。黛色嵐光。可掬可挹。煙靄雲濤。朝暮萬狀。又西南小山。有殿倚山。山下有洞。洞中石巖橫列。罅孔泉出。逬流而下。曰水簾。注入石池。龍仰其口。呑而復吐。流爲流觴曲水。左右危石。盤折爲逕。山畔有殿。四面簾櫳。奇峯茂樹。異花瑤草。不可名狀。下轉山前。又有一殿。深靜高爽。殿前石橋曰金海橋。隱若虹起。極其精竗。兩端牌樓。一曰積翠。一曰堆雲。橋左右有沼。沼中有臺。古木叢高。百鳥翔集。過橋而南。有殿面水。曰昭和。門外有亭臨岸。曰壽皇。沙鷗水禽。如在鏡中。游覽至此而止云云。。

太液池在西苑中。南北四里。東西二百餘步。統以名之。則曰西海子。分以言之。則瀛臺爲南海。蕉園爲中海。五龍亭爲北海云。世傳遼時始名積水潭。金時改名西華潭。又名金海。元仁宗延祐間。增治之。畜魚種蓮。爲游幸之所。武宗每於海子效競渡之戱。命衛卒廂軍。別隊分裝。並駕爭趨。名曰過錦。淸初。又改名福海。每年盛暑。賜滿漢大臣,翰林,臺省泛舟遊宴。內賜藕芡鮮魚。氷合則選內府八旗禁旅。躡屐被甲。爲蹴毬拕床之戱。以習騰躍。屐底皆着鐵齒。皇帝臨閱。別有優賞云。瀛臺在其南。五龍亭在其北。蕉園,紫光閣。東西對峙。夾岸楡柳古槐多數百年物。池面平闊如盤。見方合氷。而荷蒲之萎榦枯葉。堆疊如麻。可想其夏秋之交。水盛花開。極其繁麗氣像。而太液秋風。宜居八景之一也。施閏章詩曰。新蒲古柏曉陰陰。太液昆明接上林。翡翠層樓浮樹抄。芙蓉小殿出波心者。眞道得眞景也。嘉靖十五年。建金海神祠於此閘口涌玉亭傍。祀弘濟之神,水府之神,司舟之神。二十二年。改名弘濟神祠。

勤政殿在太液池東岸。

涵元殿在勤政殿後。東爲藻韵樓。西爲綺思樓。自藻韵折而東。南爲補相書屋。北爲隨安室。自書屋又折而東。有待月軒,牣魚亭,鏡光亭。自綺思折而西。爲長春書屋,淑淸院,葆光堂,韻古堂。堂中貯乾隆十六年江西省所得古鍊鐘十一,補鐘一。自此出右垣門。東爲流杯亭。明無逸殿舊基也。有風楹,水檻,濺玉,飛瓊等扁。康煕時。宴外藩于此。北爲素尙齋,響雪廊。有靜寄山莊,避暑山莊等扁。

香扆殿在涵元殿後。

瀛臺在香扆殿後。明名南臺。又名趯臺。林木深茂。東爲春明樓。西爲湛虛樓。臨水爲迎薰亭。今宴外藩于瀛臺。

昭和殿在瀛臺之後。前爲澄淵亭。南有村舍水田。于此觀稼。有知稼軒,嘉穎軒。又有秋雪亭,狎鷗亭,豐樂園。

日知閣在太液池南岸。建石埭。下爲水閘。從此達于織女橋。爲春及軒,交盧館,藝齋,竹室,蕉雨軒,淸音閣,雲繪樓,韵磬居。自淸音沿堤而南。有同豫軒,鑑古堂,寶月樓,結秀亭,豐澤園,惇敍殿,澄懷堂,遐矚樓,崇雅殿,靜憩軒,純一齋,懷遠樓。

自德昌門循山逕而南。有春耦齋,植秀軒,聽鴻樓。植秀之西。爲石池,石洞,虛白室,竹洲亭,愛翠樓。

紫光閣在春耦齋西岸。每科就此閣。試武進士騎射。且新歲。常宴外藩於此。舊有臺。高數丈。中作圓頂小殿。下臨射苑。有馳道。明武宗築院以射。名曰平臺。後廢臺。。改名紫光閣。每五日幸西苑。鬪龍舟。崇禎庚辰。薊撫袁崇煥入援。帝臨平臺。磔殺之。卽此也。康煕時。中秋前二三日。集上三旗大臣。侍衛校射。乾隆庚辰。平定回部。繪功臣百人于此。又繪戰圖于壁。丙申。平定兩金川。繪前後功臣百人。又拓閣之前楹。繪其戰蹟。師還之日。設功成宴。藏其所獲寶纛軍器于閣後武成殿。以識武功云。

蕉園。自西苑門。循東岸而北而在焉。松檜蒼翠。果樹分羅。中有明時崇智殿舊基。南有萬善殿。殿後有五雷殿。改名千聖殿。其制圓蓋穹窿。東爲延祥館。西爲集瑞館。明時。崇智殿後藥闌花圃有牧丹數十株。又名椒園。世宗設醮時所立。先朝實錄。告成于此。焚草。每歲上元。作法事放河燈。自甜食房進供佛波羅蜜。七夕日。設乞巧山子。皆穿鵲補服。自兵仗局進乞巧針。順治間。建萬善殿。供佛像。選老成內監。披剃焚修。每歲中元。建孟蘭盆。會放河燈數千。南自瀛臺。北繞萬歲山而回。爲苑中勝事云。

自萬善殿後。轉西抵水埠。有臨漪亭。一名釣魚臺。又有小石梁出水中。向西爲水雲榭。有御書太液秋風四字。其北卽金鼇玉蝀橋也。

人字柳在太液池畔。大如牛腰。亦古物也。乾隆時。風吹。一枝着地。本株傾欹欲倒。命以折枝撑柱。旣而成活。與本株作人字。

金鼇玉蝀橋見上。

承光殿在金鼇玉蝀橋東。元名儀天。明名乾光。圍以圓城。設以睥睨。殿制穹窿如蓋。故俗呼圓殿。殿前有古栝一株。槎枒如龍。傳是金時舊物。殿下有蝙蝠。其大尺許。作浮橋。以抵萬歲山。殿南石亭。置元時黑玉酒瓮。玉有白章。隨其章刻魚獸出沒波濤之狀。甚大可貯酒三十餘石。經四尺五寸。高二尺。圍一丈五寸。殿後有敬躋堂,古籟堂,朶雲亭,餘淸齋。其北有橋。如金鼇玉蝀。兩頭對立華表。南曰積翠北曰堆雲云

瓊華島在太液池中。幾與景山齊高。八景中所謂瓊島春陰是也。而山名之或萬歲或萬壽。已見於景山記。或稱蓬萊。以山上有白塔故。又稱白塔山。望見峯巒洞壑。尤多絶奇。不可備述。而按宸垣識略曰。萬歲山左門山。右門干。萬曆二十八年。牌書玩芳亭。旋改玩景亭。明年。又改毓秀亭。亭下有壽明洞。洞中有長春亭,壽皇殿,萬壽閣。下有臻福堂,康永閣。下有聚仙室,延寧閣。又其下有集賢室,萬福閣。東有觀德殿,永壽殿,觀花殿,集芳亭,會景亭,興隆閣,明名玩春樓 萬福閣。西有永安亭,乾祐閣,嘉禾館,興慶閣,景明館。山之東有門。曰山左裏門。西有門。曰山右裏門云。元納詩註曰。遼太后粧梳臺在明觀後。金章宗嘗與李宸妃。夜坐於此。上曰。二人土上坐。妃曰。一月日邊明。上大悅。元順帝爲英英。起米芳館于瓊華島云云。輟耕錄曰。遼時。鑿太液池。以其土積以爲山。名其山曰瓊華島。時元人在沙漠。塞上有一山。金人望氣者。謂此山有王氣。非我之利。金謀欲壓勝之計。無所出。乃求通好。旣而曰。他無所冀。願得某山。以鎭我土。元人皆鄙笑而許之。金人乃大發卒。鑿掘輦運。益造此山。開桃海子。裁植花木。營搆宮殿。以爲遊幸之所。未幾金亡。元世宗徙都之。改名萬歲山。其後又運宋之艮嶽以增之。當時謂之折粮石疊玲瓏爲山。峯巒隱映。松檜蓊鬱。宛若天成。引金河水。至其後。轉機運㪺。汲至山頂。出石龍口。注方地。至仁智殿後。有石刻蟠龍。仰首噴水。湧出東西。流入于太液池。山前又有白玉石橋。長二百餘尺。橋北有玲瓏石。擁水門五竇。內有隙地。對立日月石。西有石棋枰。又有石床。左右皆有登山之逕。縈紆萬石中。洞府出入。宛轉相迷。一殿一亭。各擅一景。山之東有石橋。長七十六尺。廣四十一尺半。又東爲靈圃。奇禽珍獸在焉云云。

永安寺在瓊華島。金時所建。入門爲法輪殿。有引勝亭,條靄亭。周廻疊石爲洞。玲瓏窕窈。卽所謂移艮嶽者也。穿洞而上。有二亭。曰雲依。曰意遠。又有四佛殿。曰正覺,普安,聖果,宗鏡。山半並列三殿。中仁智。左介福。右延和。至頂上。有廣寒殿。見下 寺墻之東。緣山而升。有振芳亭。再升有慧日亭。稍西有白塔。聳出半空。卽順治時所立也。寺墻之西。又緣山而升。有蓬壺,挹勝亭。再上有悅心殿。又歷慶霄樓。卽山頂。又建白塔。塔前有善因殿。塔後列刹竿五座。其下爲藏信礮之所。御製白塔山總記碑。勒在引勝亭內。自永安寺至善因殿。皆在萬歲山南面云。

廣寒殿在萬歲山上頂。卽元世祖所刱。而明宣宗爲之記。麗史。恭愍王時。元太子召見高麗贊成事李公遂於萬歲山廣寒殿者。卽此云。

自慶霄樓。循石逕而西。過石室。至一房山。山腰有揖山亭。稍北有琳光殿,妙鬘雲峯亭。歷石磴而下。爲水精域。山麓有古井。深不可測。水精域之下。有甘露殿。稍北有閱古樓。壁𥦔三希堂法帖。又北有畒鑑室。牕臨淸池。筧引山溪。又從石磴而右。山半有廢井。其深莫測。世傳下與海通。有蛟蟄焉。井上有一石。名曰慶雲。奇峯萬變。蓋古艮嶽之絶奇者也。又有康干國所貢之石。是松木入河水。浸漬屢千年而成石。其木理宛然。自慶霄樓之西。至畒鑑室。皆在萬歲山西面。

自閱古樓轉而東。爲邀山亭,酣古堂。又循石洞而東。爲寫妙石室。又東爲石洞。行數百步。爲盤鳳精舍。轉北爲環碧樓。下爲𥦔巖穴。又折而西。有山亭。曰一壺天地。又西有房。曰延南薰。又西爲小崑邱。又西爲銅盤露。有銅仙。高可丈餘。又西爲得性樓,延佳精舍,抱沖室,隣山書屋。至北就平地。爲道寧齋。稍東爲漪瀾堂。北臨液池。有延月樓。東盡倚晴樓。西盡分涼閣。又碧照樓,遠帆閣。分峙其間。遠帆閣。肖金山遠帆樓爲之。漪瀾堂之東。爲蓮華室。以處大士。自閱古樓轉。東至蓮華室。皆在萬歲山北面。

由石幢登山逕。有看畫廊。上則交翠庭。下緣石洞以出。有古遺堂,巒影亭。又依洞以出。有見春亭。自交翠庭出巖路。有智珠殿。至此就平地矣。自石幢至見春亭。皆在萬歲山東面。

自白塔東下。爲春雨林塘。又下山足。爲智珠殿。又折而北。爲水天,淸永,畫舫三齋及小玲瓏,古柯庭,得性軒竹風,梧月,崇椒,三室及雲神广,綠意廊。又北接蠶壇。

先蠶壇在西苑東北隅。制方南向一成。徑四丈。高四尺。四出階各十級。西北爲瘞坎。壇東南六先蠶神殿三間。西向。朱扉。覆以綠瓦。崇基三出階。壇東爲采桑臺。方廣三丈二尺。高四尺。前爲桑園。後爲具服殿五間。配殿各三間。後殿及配殿。亦如之。蠶署三間。蠶室二十七間。浴蠶河自北垣入。由南垣出。垣周百六十丈。正門三。左右間各一。西北角門各一。歲歲季春吉巳。設祭祈蠶云。

由蠶壇西北沿隄。爲鏡淸齋,抱素書屋,韵琴齋,焙茶塢,罨畫軒,枕巒亭,億淸齋。西南爲西天梵境云。郊禖壇在永安門北。明嘉靖中始設。祀昊天上帝。配以興獻皇帝。西向設高禖壇。壇下設上位一。壇南數十步設后妃位七。皆北向。每年季春祭禖。上祭服。后禮服。妃嬪各服其服。至壇下。上就位。后以下皆帷中就位。上行禮畢。分獻太常官俱退。女官導后以下。至高禖神位前跪。女官取弓矢以授。后以下受訖。納于弓䪅。

五龍亭。下別有記。

太素殿在五龍亭北。又有二殿。曰凝和,迎翠。又有六亭。曰飛香,澄波,擁翠,歲寒,會景,映暉。又有遠趣軒,保和館。

闡福寺。下別有記。

兔園山。或名吐兒山。非也。在瓊島西南。卽李賢記所謂又西南小山也。燕記曰。高不過五六丈。周堇百餘步。似是古坮殿基也。築土爲山。外環太湖石。洞府兩頭皆爲隱虹門。又以奇石。夾道螺旋。作峯回路轉之勢。上置數楹虛閣。俯瞰城闕云云。宸垣識畧曰。疊石爲山。穴山爲洞。東西分徑。紆折至頂。殿曰淸虛。暗設銅瓮。灌水作九曲池。池邊多蓄異木奇石。名曰小蓬萊。上有瑤景,翠林二亭。爲石梁螺旋而登。其巓有甃。皆陶埏雲龍之象。明世宗嘗祈斗于此。作拜斗殿云。

兔兒山。一名小山子。疊石爲峯。巉巖森聳。卽元氏故物也。元人載此石。自南至此。每一石準粮若干。所謂折粮石者。卽此也。

玉煕宮在金鰲玉蝀橋西。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萬壽宮災。暫御于此。萬曆時。選近侍三百。就此學習宮儀。每歲時陞座。承應之。各有院本。如盛世新聲。雍煕樂府,詞林摘艶,玉蛾兒等詞。其餘過錦等戱。約有百回。又雜劇古事之類各有引旗一對。其所打扮。備極世間騙句俗態。幷拙婦騃男及市井商賈刁賴詞訟雜耍諸項。欲於深宮廣見聞。恤民隱也。崇禎皇帝常宴于此。一日報汴京失守。親藩被害。慟哭而還。自是不復幸云。

南花園在西苑門內迤南。明時。爲灰池。種植苽蔬。以供立春菜盤。名曰咬春。淸初。改爲南花園。雜植花樹。凡蘇,杭所進盆景。皆付澆灌培植。每歲元夕。供大陳設。又于秋時。收養蟋蟀。至燈夜置之鰲山燈內。忽聞蛩聲自鰲山中出。

萬佛樓記

自金鰲橋。緩驅周覽。行至萬佛樓。卽乾隆太后周甲之歲。新刱薦福。而屬於闡福寺者也。制極宏侈。樓凡三簷。中安丈六觀音變相。頭上列坐諸小佛。千手千足。足踏無數鬼魅諸怪物毒虺惡獸。前置三足大香爐。鑄以鼎形。高可數丈。而許多鬼怪。來捧鼎足。張口弩目。攘臂撑尻。蓋欲變化羣妖。歸之佛性也。又遶四壁上下。造成苔色小龕。一龕一銅佛。佛小如拳。摠爲萬軀。樓之所以得名。而箇箇生氣流動。亦一奇觀也。由雲梯而上。漸黑暗如入深窟。但手探階級而足隨之。逶迤曲折而上。至第二層。拓戶眺望。眼界忽曠。五龍諸榭。皆在脚底矣。又上第一層。有七座金佛。其左右靑假山及諸小佛。與中下層同。而騁矚尤駭心目。殿傍設一寶塔。高數丈。十二層。層各以沈香。刻作鴛鴦。瓦葺其上。檐桷具焉。每層設間架。障以琉璃。中安小金佛。亦可以千百計。其雕鏤之巧。殆類神造。異香陣陣襲人。人言本是乾隆寵臣和珅家物。珅敗籍入云。

闡福寺記

萬佛樓東墻數十步。至闡福寺。寺前立大碑樓。外書性海。內書福田。殿扁大書闡福寺。左右對立鍾鼓樓ㅁ殿後又有一殿。大如前殿。皆安千手佛。其後又有三簷高殿。穹崇傑特。前所罕覩。殿內四面爲樓。亦三層。層各五六丈。當中立千手佛。高頂屋樑。蓋不知幾許丈也。左右臂膊各五百。而皆擡過頭上。兩手相接處。望如圓輪。東西兩壁。對設胡梯。循梯登樓。至最上層。纔及佛肩。自肩至頂。猶有數丈之高。繞軒周觀。人莫不嘖嘖稱其雄偉。拓牕四望。滿城風物。都輸眼底。又其左右。有八稜高閣。皆安女佛像。又其後有一殿。亦安千手佛。寺西有門。通外衢。卽陽澤門也。

五龍亭記

距闡福百餘步。卽太液池西隄也。以數丈白玉石礎。列植水中。上建五亭。規制相同。中亭曰龍澤。龍澤之左曰澄祥。右曰湧瑞。皆爲重簷。澄祥之左曰滋香。湧瑞之右曰浮翠。是則單簷。万曆時所名。而統謂之五龍亭。金碧雲龍。玲瓏璀璨。有石橋架岸至龍澤。龍澤左右又有橋。以通五亭往來之路。又各以石欄。繞亭逶迤。石文瑩膩。雕鏤奇巧。掩映水面。光景絶佳。明天順間。太素殿後有草亭。今無。而此其舊基云。沿隄四面。林木茂密。彩樓璧房。出沒隱見。不可名狀。然終欠天成自然之意。是可惜也。池北築起紅墻。墻周不知爲幾里。而樹木間許多殿閣。岧嶢入望。而禁人不得出入。蓋是皇帝遊幸之所也。數十年前。我人遊此亭。煎茶失火。自此見阻。近復許入。而龍澤一楹。尙有煤痕。據檻顧眄。不覺移時。廚人備進午饌。喫訖。忽不見副使所在。馬頭進曰。副使道已往極樂世界矣。一座皆大笑。絶倒而起。

極樂世界記

自五龍亭。沿西堤而行百許武。有所謂極樂世界。亦屬於闡福寺者也。四面皆立石碑樓。南樓外扁證功德水。內扁現歡喜園。東樓外扁。忘之。內書神洲寬地。北樓外扁書法輪高湧。內書竗境莊嚴。西樓外扁。亦忘之。內書安養示誨。當中有三簷大閣。穹崇闊大。可數百間。覆以靑瓦。金碧照爛。中有一偌大假山。以沈香栴檀刻成。峯巒崷崒。洞壑窈窕。蒼蘚滿地。綠葉盈蹊。間有豐林茂樹。皆削銅爲葉。翦綵爲花。靑翠紅紫。互相映發。珍禽奇獸。上下飛走。又有飛瀑流澗。或長或短。而形各不同。蓋以白琉璃鎔注也。山坳澗畔。多樓觀寺刹。飛錫掛珠。緇徒來往。驟覩者殆不能辨其眞假。我國一行及燕人隨入者。共計爲六十八人。而始緣石逕而上。及至中腰。散入諸洞。繞上羣峰。時或相遇於松下曲逕。又或相呼於屬溪遙岑。幾乎互不知所在。不啻恢恢有餘而已。始悟浮生萬事。無非戱劇。而此尤戱劇中又戱劇也。已而近暮。鍾聲忽生於林寺。蓋亦設機而發也。窮到上頂。還從石逕而下。轉向九龍壁。

九龍壁記

自極樂世界。轉抵九龍壁。卽臨池削壁也。前築白甆甎照墻。墻高五六丈。廣十餘丈。壁上有九龍蜿蜿蟠結。身各數丈。五色之外。雜以紫綠紺色。鬐鬣鱗甲。皆陽起活動。飛蟠升降。軆態非一。蓋以白甆燔造。𥦔墻以傅之。無絲毫斧鑿痕。粗心觀之。不能卞其非眞龍。

普慶寺記

寺一名天慶。舊名元都勝境。在極樂世界之北不遠處。門內立大牌樓。樓扁外書大千輪住。內書滿萬曇霏。樓後又有牌樓。外書現大吉祥。內書聚諸福德。正殿奉玉皇像。右殿塑三淸神像。儀容肅穆。道氣深沈。左殿塑三元帝君。上元執簿。側首而問。若有所疑。一吏跪而答。一堂之中。皆悚聽嚴肅。神情動止。如聞警欬。寺中有元人劉鑾塑像。鑾嘗從阿尼厼格。學西天梵相。以善摶換名。

弘仁寺記

由普慶寺西夾門出。仍尋歸路。不過數百步。有弘仁寺。前立三牌樓。扁皆不記。入門有天王殿。殿後有烏銅大爐。高數丈。乾隆時造。爐後又有殿。殿後有八面白塔。高數十丈。每面各以鐵索懸風鐸。大小有次。隨風發響。塔後又有殿。殿中安大佛像。以栴檀刻成。緇徒數十人。方列坐誦經。其聲或如牛鳴。或如獅吼。庭左右對立兩碑。一康煕。一乾隆時立。最後有數十間重簷高閣。眼界甚寬敞。燕記謂。此寺有陸秀夫負帝赴海圖及觀音變相。而今皆不存。寺西有內敎場。祀火神,水草神,馬神。中立一臺。以備親閱云。

仁壽寺

寺在弘仁寺南墻外。亦巨刹也。門內對立鍾鼓樓。樓後爲殿。殿後有四角高殿。每面爲石虹門。門上刻扁。南曰摠持壽世。東曰最勝因緣。北曰永駐祥輪。西則忘之。門兩傍對刻柱聯。東聯曰。螺髻齊簷安樂相。粉胸全現吉祥文。餘皆忘之。殿內有假山。山四面皆同。無數女佛皆裸衣而坐。其後又有殿曰延禧。庭有盤松數株。蒼翠可愛。坐其下少憩。聞寺西有大藏經廠。廠中佛堂曰延壽庵。以處宮人有病及年老或有罪者。而成化時。萬貴妃專寵。孝穆紀皇后有姙。托疾居此。誕生孝宗云。又其西有洗帛廠。造兜羅絨。其織法傳自西域。無敢私造云。又其西有大光明殿云云。日暮不得遍搜而歸。蓋今日所見。皆非絜諒拙揣之所可領畧。而計其工費。應以億萬計。有何補益於民國哉。惟其規模制作則終非小力量之可能也。大光明殿。我國赴燕者多見之。今被阻。未知爲何故也。稼記。見其重修時。設梯撤瓦。甚壯之。燕記曰。殿在西安門內小衚衕數百步。三簷十二面圓殿。覆紫琉璃瓦。黃金葫蘆。頂題曰大光明殿。殿中四柱。金龍一升一降。上承屋霤。中安上帝像。環衛三十三像。皆冕衮擁圭。四面鎖窓。墻壁皆靑琉璃甎。九陛三重闌干。此號大玄都。明世宗皇帝迎陶眞人。講內丹于此。淸順治辛丑。滿大臣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受世宗顧命。輔幼主。康煕立纔六歲。四臣者共詣此殿。焚香刺臂以設誓云。光明殿後有太極殿。供三淸神塑。又後曰天元閣。養道士數十人。有典守太監。高士奇退食筆記曰。其賜第在殿之左。時於秋雨初霽。碧天如洗。披襟露坐。覺嵬嵬瓊搆。與明月流光相照。怳若置身于廣寒宮。又其詩曰。客中陋巷爲客久。忽訝恩輝在苑西。牛背駄書千卷重。檐頭桃樹兩株齊。門前金碧瞻天闕。屋內鸞龍有御題。仲蔚蓬蒿十年事。一枝偏借上林棲云。蓋其處地稍占敝豁。値月霄霽景。尤勝也云云。

十二日

晴。留館。

飯後。偕正副使往見雍和宮,國子監,大學,辟雍。歸路。歷見順天府學,文丞相祠,隆福寺。皆別有記 還到館所。自主客司頒皇帝在圓明園所製七律一首。使之賡進。是亦年例也。聞亦頒於琉球館。而獨不及土司。以土司之無文故也。皇詩曰。春郭欣乘紫雪驄。御園淑氣歲皆同。層樓虛榭輕煙裏。疊嶂疏林細靄中。書室晝長多寂靜。氷湖氣暖半消瀜。回思去夏焦憂事。肅乂調匀籲昊穹。是夜。與正副使各成一篇。正使詩曰。和鑾淸蹕擁仙驄。夾路歡聲億兆同。萬國梯杭王會日。太平文物畫圖中。燈明鳳闕三元近。春解龍顏四海瀜。從此年年書大有。宸誠前夜格于穹。副使詩曰。西園曉日馭龍驄。萬國梯杭此會同。一派笙簫香霧裏。九重城闕瑞雲中。恩覃遐外天如覆。仁布陽和雪共瀜。歌詠太平均率普。知應帝德格蒼穹。余詩曰。雪泥紫籞點花驄。郊駕新春歲歲同。玉帛梯杭重譯外。笙簫幢蓋九天中。樓臺曲曲香煙合。洞壑深深瑞靄瀜。應識今年時雨若。憂勤宸念格蒼穹。精寫於我國詩牋。翌朝送于本司。後數日。得見琉球詩。正使向永昌詩曰。春明御園駐金驄。景色氤氳樂意同。貢畫遠輸三島外。燈光環繞九霄中。圖披赤帟冠裳盛。宴敞華筵雨露瀜。聖德覃敷恩累洽。傾心長此戴堯穹。副使鄭擇中詩曰。春縈御輦策香驄。樂意還兼萬衆同。玉帛遙來三島外。壁奎輝暎五雲中。恩敷薄海陽光馥。景入淸和瑞色瀜。逖聽風聲詹肅乂。皇仁深可格蒼穹。

雍和宮記

宮在安定門內大街東里許。或云雍正私邸。或云願堂。未知孰是。常聚喇嘛僧數千人。誦經薦福。制作之侈麗宏傑。甲於北京諸刹。門扁大書昭泰門三字。對門設數百間大戱屋。門內左右對立牌樓。丹雘鮮新。樓外繞設紅柵。以節人行。樓內左右對立靑銅大獅子。無數廊屋相對連亘。皆僧徒所住。中築方甎爲路。長可數百步。路盡又有一門。大書雍和門。旁書滿字與蒙字。門內對立雙竿。金彩絢爛。又對立鍾鼓樓。八稜兩簷。高與竿齊。又有一座大碑閣。卽乾隆御製也。其略曰。喇者。無也。嘛者。上也。喇嘛。謂無上。而取古所稱上人之義云云。閣前有大銅爐。乾隆時造。高可數丈。安爐於一大圓床。床亦以烏銅鑄成。其雕刻龍獅甚奇。正殿在其後。扁曰雍和宮。三簷高聳。覆以黃瓦。柱身刻龍。爪甲鱗角。生動如眞。層砌雕欄。皆以白玉石爲之。間以諸色琉璃甎。光彩熒熒。互相映帶。蓮臺繡墩。上安三佛。高各數丈。搏造之工妙。異於他像。殿內廣可數十間。鋪一張龍文畫氈。地無纖塵。綵錦流蘇。嫋嫋下垂。繞榻上下。羅列寶器珍玩。而乾隆時款識居多。卓前設拜席。凡三等。其覆以黃帕者。皇帝拜處也。其次諸王。其次百官云。佛榻後有一假山。峯高谷深。樓臺城池。人形物類。雕刻入神。細如秋毫。所以象須彌云。東西兩壁下。皆安佛像。前有拜席左右窓欞。皆塗以我國歲幣紙。正殿後又有一大殿。扁曰永佑殿。安金佛三軀。卓前周設殷紅書卓四五百座。每卓下置黃帛蒲團。是諸僧念經之所也。階上有大爐。亦乾隆時造。銅色深綠。刻鏤神巧。其後又有一殿。扁曰法輪。亦有佛像。榻前置金鼎。鼎刻一童子及雙龍。鼎前又設一卓。奉金屋琉璃龕。羅列金佛。燃長明燈於前。其後又有三簷高閣。稱觀音閣。每簷各揭一扁。上書百福二字。中書淨域慧因。下書圓觀並應。左右柱聯曰。慧日麗璇霄。光明萬象法。雲垂玉宇。安穩諸方。閣中安觀音像。高與閣齊。一指之大。幾至十圍。項掛念珠。顆大如瓮。繞垂錦流蘇。飾以珠貝。間以各㨾寶器。井井擺排。左右壁下。設三層胡梯。攀登上層樓。。尙不及佛肩。拓窓騁眺。萬里山川。平如一掌。殊恨眼力之有窮。閣之東西。又有重簷高閣。東曰延綏。西曰永康。廣各十許間。上爲飛橋。接三閣。以通人行。橋去地優可三十餘丈。人皆暈眩。重足疾行。不敢下視。左右兩閣。內設機輪。二層八面。面各有窓。始見之。不知爲何物。及引機轉之。左旋則八窓俱開。見龕內皆安佛像。右旋則依舊閉藏。可謂奇巧之甚。閣後又有一帶長閣。重簷疊楹。皆虛無人。其餘小小諸殿及許多炕屋。不可遍觀。西墻外有關廟。制不甚大。而頗蕭洒。東炕掛觀音畫像。旁書唐吳道子寫。世稱希寶云。還入雍和宮。見殿東別有一殿。廊屋周匝。而扄鎖不許入見。捉入上判事馬頭。詰其由。則對以此中所住客人。持鑰匙出外。不得開。似是飾辭。其實則不欲費其面皮也。始欲棍治。而以姑先付過歸館後處決之意分付。蓋其中所有。未知爲何物。而或曰。雍正諸皇影幀奉安於此云。以燕記考之。是皇帝告成之處。外人不敢近。懇而後始許見。東廡內殿長卓上安七八塑像。皆銳頭赤髮。每像前配甲士一雙。怒目持戟。如將搏人。卓下設架。列十數種兵器。皆武庫異制。番夷所貢。各有小牙牌以記之。北壁下張單疊小屛。遍雕花鳥。是羊脂凝成。內府異制也。有徑尺圓杯。是㺚子天靈蓋。皇帝所親禽。以其頭爲飮器。脛骨爲吹角。以懲凶頑。而告成功。當門有兩熊。相對挺立。眼光閃閃。考之牙牌。某年幸盛京親射者。蓋渾剝其皮。而實其中。眼睛傅以琉璃。又有一虎一豹。皆絶大。俱留其全形。像前以虎兕諸皮。爲簷而垂之。幷皇帝所親射云。

國子監記

自雍和宮西北行里許。至國子監。當道立三座大牌樓。外扁皆書國子監三字。左樓內爲國子監。中樓內爲大學。右樓內爲辟雍也。環設紅柵。甲軍數百人。常持刀鎗而守之。自此歷太學至辟雍。門墻堂室。正正方方。有如繩準。凡內外學舍。通計爲五百八十餘間。而其外東西講堂及敎官輪直之所。啓聖土地之祠。典籍之庫。餼廩之倉。烹飪之廚。醫藥之房。湢浴之室。鍾鼓之樓。又不知爲幾楹。別有堂扁曰保安者。以處監生之有疾者也。滿洲,蒙古及十六省拔貢生。分處肄業。祭酒,司業,博士,助敎等官。亦參用滿,漢。以勸奬升黜之。湛記曰。宋慶曆中。王拱辰判國子言。漢大學千八百間。生徒三萬人。唐六千二百間。當時學舍之廣。生徒之盛。非後世之可及也。又按明洪武四年。詔選州縣諸生秀俊者。入國子監。當時干戈甫訖。流離未還。而猶得陳如奎等二千七百八十二人。二十六年。監生悅慈等八千一百二十四人。永樂十九年。監生方瑛等九千八百八十四人。今淸御宇旣久。海內升平。文敎烜爀。生徒之盛。宜其駕軼前代。而歷視諸舍。十空八九。況値釋奠。參享儒生。不過四百。而皆滿洲,蒙古。無一漢人。漢人雖官至公卿。不得家京城。則首善之地。遊學之士亦不敢居耶。抑有他意耶。雖然。亦有足法而可喜者。今齋舍虛闃。想應塵埋草鞠。而莫不汛掃肅淸。架卓齊整。戶窓明淨。紙塗雖舊。而無一綻缺。此雖一事。足見中國法度之槩焉云。儘的論也。入此欲觀士習之如何。而彼人之要觀我人者如蜂擁。冠衣無別。不知誰爲市人。誰爲生徒。且其葷腥之臭。令人甚苦。無暇物色。而或有儼坐椅上。不與雜沓者。意其諸生中自好者也。後與卓筍山語。問監生多少。則見有二千餘人。而漢人居多。但名通監籍者。不必常住監中。或來或去云。監中有趙文敏定武蘭亭樂毅論,明王同祖等丁香花詩,老彭觀井等諸石刻。皆古蹟之可觀者。

大學記

左國子。右辟雍。而太學居中。皆一墻以間之。正殿三簷六楹。棟宇穹崇。墻壁皆塗以紅漆。簷楣施靑綠。而以黃金刻雲龍。外簷設銅絲罘罳。月臺高丈餘。以白石爲欄干。上下階礎皆刻花紋。華麗宏傑。亞於太和殿云。外扁大書大成殿三字。旁以滿字又繹之。內有五扁。曰聖集大成。曰生民未有。雍正筆也。曰萬世師表。康煕筆也。曰與天地參。曰聖協時中。乾隆筆也。柱聯曰。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敎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又曰。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冊。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譬之宮墻。其餘皆忘之。殿內鋪淡紅騣氈。一塵不留。位次及東西廡,明倫堂。一如瀋學之制。而孔聖位版之龕則築黃甎爲之。其餘用靑甓。明潤之色。如玉無別。庭中有黃瓦重簷碑閣六。皆御製也。啓聖祠在正殿後。今改名崇德祠。還出中門。門扁題大成門。門左右有夾門。左曰左戟。右曰右戟。兩戟門內列置石鼓。鼓頂刻以十干。別其第次。卽周宣王蒐岐山之陽。斲石以記其事。石形如鼓。故名。高四周尺。徑二周尺。其書史籀。其辭風雅。所以歌頌田獵之功車徒之盛。如車攻,六月者也。唐時。出於陳倉野中。韓文公爲博士。請於祭酒。欲輦運太學而未果。鄭餘慶帥鳳翔。取置鳳翔夫子廟後。値五季之亂。復皆散亡。及宋司馬池知鳳翔。訪得於民間。復置府學。而亡其第六鼓。皇祐四年。向傅師得亡鼓。以足十數。大觀二年。自京兆移來汴京。以金塡其字陰。始置于辟雍。後移寶和殿。靖康二年。金人陷汴。以重氈裹之。輦至燕都。剔去塡金。置之王宣武家。後移大興府學。元大德十一年。虞集爲大都敎授。得之草泥中。始置國學。至于今。幸得無恙。蓋數千年舊物也。手摩其鼓。目覩其文。謂之今行最奇事可也。字畫今多漫漶。且爲人印榻。墨痕狼藉。其第六鼓。曾在亡失時。爲人窪其頂爲臼。文字尤益難辨。旁立一短碑。卽虞集所記得鼓之事也。大成門外有新石鼓十枚。大小與舊鼓同。以篆字移刻其文。乾隆時事也。旁立兩碑。一是乾隆庚戌御製石鼓文重刻序也。一是張照所書韓昌黎石鼓詩也。筆法奇屈勁遒。西墻有夾門。曰持敬門。門內庭廣。殆過千餘間。立碑如林。不可勝計。槩見。一是潘迪以隷字繙書鼓文也。其甲鼓初句曰。我車旣攻。我馬旣同。乙鼓曰。汧繄泛泛。蒸波潮淵。丙鼓曰。田車孔安。鋚勒駻駻。丁鼓曰。率彼鸞車。勿速塡如。戊鼓曰。我來自東。靈雨奔流。己鼓曰。宣猷作原。作周導遄。庚鼓曰。徒御嘽嘽。然而師旅。辛鼓曰。徒走䮺䮺。馬麃晢晢。壬鼓曰。我水旣淨。我道旣平。癸鼓曰。虞人憐丞。朝夕敬惕。皆只記其初句也。一是元大德十一年加封聖號詔也。一是至順二年加封先聖父母妻幷四配制詞也。一是洪武四年申明學制也。一是十五年勅諭太學文也。一是十六年改定學規也。一是三十年欽定廟學圖也。一是嘉靖七年作敬一亭御製記也。一是正統九年重修太學御製文。一是仁皇帝御製先聖贊也。一是御製思孟贊也。一是御製平阿魯德獻馘文。其餘皆進士題名碑。每當科年放榜之後。輒豎一碑。考官及進士全榜。皆刻姓名。自明宣德五年林震榜。至崇禎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凡七十一榜。而帝厭薄進士。將下第擧人史惇,吳康侯等盡留之。其後惇被用。特請援進士例。謁聖釋菜。樹碑題名。帝可之。命太學士周延儒。奉勅撰文以立之。及至十六年楊廷鑑榜。遂無隙地。明碑止此。今淸科製。悉遵明舊。題名之碑。無地可立。則乃移促明碑而密之。每科繼豎。見今餘地。亦不多。繼此而永遵故事。則吾不知螭首龜趺。更容何地也。按洪武初。以朝鮮爲禮義之國。遇其使臣。異於他國。聽遊覽都市。拜謁大學。出入無禁。後因女眞使者。鬨殺夷人。遂一體防禁。嘉靖甲午。東使蘇世讓乞復舊制。考質文物。詔從之。然令通官一人。陪護出入。以示禮待防衛之意。

辟雍記

辟雍在太學之右大門內。又有牌樓。外書圜橋敎澤。內書學海節觀。樓後對立鍾鼓樓。樓左右各有兩碑閣。皆御製也。當中有正堂。卽古所謂澤宮也。四簷翼如。門上揭扁。曰涵泳聖澤。堂中設御榻。榻上有扁。曰雅酒於樂。堂外四面引水爲圜澤。澤畔繞以石欄。所以節觀也。澤外東西。連延爲長廊。共一百二十四間。每柱刻千字文一字。以別其第次。東廊有三堂。一扁曰繩愆廳。二扁曰率性堂。三扁曰誠心堂。西廊亦有三堂。一博士堂。二修道堂。三廣業堂。其餘諸廊。列立白玉石碑。摠三百七十二座。廣可五尺。高可二丈。制皆相似。以隷字刻十三經文。字大如我國大板通鑑。旁多凳床。高可以踞。以供讀經者之坐。中原帝居。排布規撫。孰非宏大。而觀至石經。尤可見其器具也。正堂北有小行宮。卽皇帝幸辟雍及親釋菜時齋宿之所也。殿內有三扁。一曰福疇攸敍。一曰文行忠信。一曰振德育才。庭左右各有八碑。皆御製也。正堂前有一株古松。聞是許魯齋手植。大可連抱。太半偃仆。以大木撑之。礱石以承之。設欄以護之。其愛惜古物如此。西墻外有屋數十間。自康煕時。琉球遣子入學。處此屋。近則不來云。

試院記

自辟雍回車。歷順天府學。少憩吸茶。聖申不來。心怪之。已而追到。以爲行出辟雍。聞試院在西北不遠處。遂獨自馳往見之。築甎爲墻。墻高數丈餘。周可二里許。墻上加以荊蕀。惟南墻設一門。鎖之。以淸心丸三箇。貽守者入門。中有一大院宇。卽考官所處也。環院有小屋子數千區。甎築至簷。似以防穿窬作奸。每屋相去各半間許。屋南北壁。對設疏窓以納明。中壁設一板扉。內有小炕。庖湢亦具。每試取。鎖院。一儒一屋。頒題收券。皆有定時。不納券。不得出門云。卽此而科規之嚴。可知。欲嚴科規者。當自試院始。

附科制記

今淸科制。一遵明舊。科有加試,正試之別。加試者。如我國別試。國有大慶則設行。正試者。如我國式年大小科。亦用子午卯酉年設行。其取人有階級。曰童子試,秀才試,擧人試,會試,朝考試是也。童子試。或稱小試。或稱院試。其所居地書院山長主之。拔其中式者。始許赴秀才試。秀才試。或稱歲試。往往見人家門牓書歲進士。纔登歲試。亦足夸耀。其所居邑縣官主之。拔其中式者。始許赴擧人試。擧人試。或稱鄕貢試。自京師差考官。派送於各省。與布政司同主之。以百人取一爲準。拔其中式者。始許赴會試。會試則四方擧人。咸聚京師。擇文學地望衆所推重者主之。以三十人取一爲準。會試後有朝考試。卽殿試也。其主試者曰大主考。朝考試則應試者皆被選。蓋每試一中其式。則雖屈於次試。其解額則自在。不似我國赴會試不中者。並初試見削也。且其屢經考核。雖或有挾私升黜之弊。決不至太濫倖。故見其試中秀才以上。擧多文學之士。其試文則有所謂時文。就四書三經中。拈出一二句命題。而其文軆。卽爲人立言。有破題,破承,開講等節拍。而繼以八股。對耦轉軸。略如我國義疑之綴文。故時文或稱八股文。童子,秀才兩試則未及問以何文取之。而擧人試則凡設三場。初試四書時文三篇,性理論一篇。一晝夜而畢。中場三經時文三篇,排律一首。一日而畢。終場單策五篇而三篇古策,二篇時務。皆千餘言。亦一晝夜而畢。會試亦如之。會試後設朝考試。以萬言策一篇,詔制誥各一篇試之。甲榜三人。第一爲壯元。二與三爲探花郞。摠謂之及第。壯元則卽授翰林院修撰。乙榜八十人。第一爲榜眼。餘皆進士。丙榜一百人。第一爲傳臚。餘皆歸班。進士,探花,榜眼,傳臚。皆授翰林院編修。進士或授翰林。或授知縣。或授六部主事。歸班則待課次補。一榜之中分及第,進士。不似我國有大小科之異也。貢生,擧人之積勤者。雖不中會試。終亦補官。如我國蔭官。有異政者。有至于巡撫,總督者。其試券則以恒用白紙爲之。長可二尺。廣則大小不一。隨其文之多寡而裁之。硃印絲欄。楷字精書。第一間上項。硃印禮部二字。下爲封彌。蓋自禮部印札試紙以班應擧者也。其校考之法如批評八家文。下方批曰。本房具銜姓。又有數行評語。列書諸考官銜姓。俱爲評目。皆硃書一井一字。無三下次上如我國書等之規。。故雖在落科。題品諄悉。使作者曉然知被黜之由。丁寧剴切。藹然有師弟間訓誨之意。謹嚴詳核。此最可法。

順天府學記

府學在於太學東南數里許育賢坊。故報恩寺也。元至正末。有游僧募緣湘潭以造寺。未及安佛像。明師下燕。戒士卒毋得入孔子廟。僧蒼黃借得宣聖木主。置殿中。後不敢去。遂爲北平府學。及遷都北京。因改曰順天府學。增其位置。與太學略同。學舍前有欞星門。門內鑿池如半月形。是爲泮水。爲三橋。以白石爲欄。橋北有三門。中扁曰大成。左金聲。右玉振。正殿外扁曰先師廟。內扁曰萬世師表。康煕筆也。兩廡之間。多古柏樹。或曰。許魯齋所植。或曰。耶律楚材所植。奎文閣在明倫堂東北。文丞相祠在明倫堂東南。中門之外。左有名官祠。右有鄕賢祠。又有忠孝祠。祀古今忠孝之人。又有節義祠。祀古今節婦。

文丞相祠記

祠在府學東南隔一墻。此地。卽先生成仁之所。柴市是也。門扁大書文丞相祠。中門外扁書仁至義盡。內扁書浩然之氣。旁題道光六年八世孫柱書。柱。進士出身。曾經吏部郞。以文學名世云。正堂外扁書萬古綱常。乾隆筆也。內扁書古誼忠肝。柱聯刻正氣常存。俎豆至今尊帝里。孤忠立極。精靈宜近接黌堂。榻上安塑像。元時。塑以儒服。明正統十三年。順天府尹王賢奏改塑宋時冠服。其旁又有一塑像。頗渝損。而是朝家祀典。故人不敢私修。蓋自永樂初。每歲春秋中朔。天子遣順天府尹行事。爵三果五帛一羊一豕一云。旁立一碑。細刻丞相像。蓋文山就死之日。有人高其節。慨然歎曰。不可使此人無傳於後。遂拔所佩刀。急就石上傳神。因以文山自贊詩句。刻其上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又有雲麾將軍二碑,翁覃溪一碑。皆坎之東壁。西壁有一碑。刻嵩山李世德詠文山詩。正堂東壁外有一碑。刻丞相本傳。祠中淨掃無塵。人不得無時出入。可知其崇奉之至也。祗瞻遺像。雍容有儒者氣。百世之下。令人起敬。自古辦大事殉大節者。未必粗猛而能之也。

隆福寺記

自文丞相祠。又東南行數里至隆福寺。寺在大市街西北。而一名大隆福寺。明景泰三年六月。工部侍郞趙榮蕫工役夫萬人。撤英宗南內木石助之。其白石臺闌。乃南內,翔鳳等設石闌干也。五年四月。寺始成。車駕將臨幸。太學生楊誥,儀制郞中章綸。俱上疏極諫。卽日罷行云。跨街立三座牌樓。結搆宏麗。大小諸殿。合有數十區。雍正九年重修云。而今皆頹圮。每旬九十兩日有廟市。百貨委積。爲諸市冠云。

十三日

晴。留館。

與正副使各出扇梳紙墨丸藥等。送馬頭遺鄂羅館人致訊。以謝前日杏粥之饋。並與碗還之。○晩後。聖申出遊街上。行過東四牌樓。轉出朝陽門。歷見黃金臺,三忠祠而歸。因其所述而記之。

黃金臺記

黃金臺故墟在朝陽門外。循濠而南數百武。有所謂黃金臺者。數丈頹阜。荒穢不治。未知果是古蹟也否。詳見今月初三日金臺寺記。

三忠祠記

自黃金臺。又南數里許。至大通橋。橋旁有祠。卽諸葛武侯,岳武穆,文文山妥靈之所也。庭有兩碑。皆萬曆中所立。正殿安三像。中諸葛。左岳。右文。而武侯衣鶴氅。冠臥龍。手執羽扇。武穆甲冑。文山幞頭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