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燕辕直指

燕轅直指卷之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出疆錄○壬辰。六月。

二十日

都政爲冬至兼謝恩書狀官

七月

十○日

與正使 徐耕輔 副使 尹致謙 會同于司譯院。食後赴司譯院。副使已來。少坐洌泉樓。待正使至。會于大廳。正使主壁。余與副使分東西相揖就坐。受諸任官參現。略議行事而罷。日官以初擇行期在十月二十日爲言。

十月

十七日

詣議政府。參査對。仍行方物封裹。

右參贊 趙寅永 承文提調 金弘根 工曹參判 朴晦壽 禮曹參議 尹命圭 兵曹參議 洪祐燮 來參。封裹時。禮房承旨徐箕淳 眼同爲之。

文書原道數

聖節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方物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禮部咨一道。

皇太后狀一道。禮部咨一道。

中宮狀一道。禮部咨一道。

冬至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禮部咨一道。

皇太后狀一道。禮部咨一道。

中宮狀一道。禮部咨一道。

正朝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方物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禮部咨一道。

皇太后狀一道。禮部咨一道。

中宮狀一道。禮部咨一道。

歲幣奏本一道。禮部咨一道。歲幣則皇太后皇后前。皆無禮物。

冊封謝恩方物移準謝恩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禮部咨一道。

賜物謝恩方物移準謝恩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禮部咨一道。

世孫宮賜物謝恩方物移準謝恩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禮部咨一道。

冬至兼謝恩使臣參宴謝恩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禮部咨一道。

賜物謝恩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禮部咨一道。

漂民出送謝恩表正本一道。副本一道。禮部咨一道。

三節方物移準回咨一道。

琉球國漂漢入送緣由咨一道。

禮物摠單一道。

貢幣物種

聖節

皇帝前。黃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三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白綿紙一千四百卷。獺皮二十張。六張付油芚十番。

皇太后前。紅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十匹。黃花席十張。滿花席十張。雜彩花席十張。皇后前禮物。與皇太后同。

冬至

皇帝前。黃苧布十匹。白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二十張。滿花席二十張。滿花方席二十張。雜彩花席二十張。白綿紙一千三百卷。

皇太后前。螺鈿梳函一事。紅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十匹。黃花席十張。滿花席十張。雜彩花席十張。皇后前。與皇太后同。

正朝

皇帝前。黃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五張。滿花席十五張。滿花方席十五張。白綿紙一千三百卷。

皇太后前。螺鈿梳函一事。紅細苧布十匹。白細苧布二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十匹。黃花席十張。滿花席十張。雜彩花席十張。皇后前。與皇太后同。

歲幣

皇帝前。白苧布二百匹。紅綿紬一百匹。綠綿紬一百匹。白綿紬二百匹。白木綿一千匹。生木綿二千八百匹。五爪龍文席二張。各樣花席二十張。鹿皮一百張。獺皮三百張。靑鼠皮三百張。好腰刀十把。大好紙二千卷。小好紙三千卷。米四十包。一包。容入八斗。○皇太后皇后前。並無禮物。

凡謝恩。專价則有禮物。順付則無。專价禮物。皇帝前。黃細苧布三十匹。白細苧布三十匹。紫細綿紬二十匹。黃細綿紬二十匹。白細綿紬三十匹。龍文簾席二張。黃花席十五張。滿花席十五張。雜彩花席十五張。白綿紙二千卷。皇太后前。紅紬苧布十匹。白細苧布十匹。白細綿紬二十匹。滿花席十張。雜彩花席十張。皇后前。與皇太后同。 今番則諸謝恩。皆順付。無禮物。

二十日

晴。自京發行。行四十里。至高陽止宿。

曉起赴 闕。肅僕正新 命。仍爲下直。承 命入侍于興政堂。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命三使臣進前。 敎曰。無事往返。臣等起伏。仍 頒鼠皮耳掩一具,扇子三柄,臘藥五種,胡椒三升,丹木十斤,白礬一斤。以次退出。時至。序立崇政殿庭。隨 表咨由崇禮門出。至慕華館。與正副使及右參贊工參禮議會坐。同行査對畢。改服。仍與諸公敍別。行至弘濟院。亦多出待者。面面話別。圻伯 李羲準 爲之設餞。略啜卽發。從弟得善,三昆季與再從弟頤善及諸客。自此落歸。遂舍鞍就車。行四十里。未暮至高陽宿舍司倉。主倅 洪耆周 出見。高陽素稱殘甚。且今年災荒忒甚。自廟堂先已知委。沿道供饋。務從裁減。一行皆憂飢乏。及見次舍供億。頗穩便簡潔。殊過始望云。○琉球國二人。漂到我國。今行率去。將到付北京。○數日凝寒之餘。日氣溫解。驛卒輩言拜表日不寒。近年初見云。

二十一日

晴。自高陽發行。行四十里。至坡州止宿。

朝。入見主倅。○益文隨來。自此辭歸。家中傔僮輩。亦皆落還。別懷殊黯然。○晩後發行。未晡抵坡州宿舍吏廳。主牧 吳致勛 出見。博川郡守 洪鋈 以冬至箋文差使員過此。亦來見。○往見正副使及徐令。箕淳 徐令。卽正使之兄子。爲餞正使至此也。正使處溫閣。副使東軒。邑雖殘弊。官舍頗軒敞。以 行宮故也。○夜。徐令來見。○任典籍 泰濬 自鄕上來。過此來見。於其行付家書。

二十二日

午後大雨。自坡州發行。行四十里至長湍中火。又行四十里至松都止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朝。夫馬差使員平邱察訪 李春英 來見。自此落還。○飯罷發行。行二十里渡臨津。又行二十里至長湍中火。主倅 李濟和 出見。午後雨大注。冒雨行四十里。暮抵松都。舍司倉。留守 李鼎臣, 經歷 李仁承 出見。○夜。本府人黃生會淵,金生漢益。各具一卓來饋。○夜深後。雨始止。

二十三日

朝陰午晴。自松都發行。行三十五里。至靑石鎭秣馬。又行三十五里。至金川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平山止宿。是日。通行一百里。

平明。李經歷及其子錫煥來作別。○早食訖發行。行三十里至靑石鎭秣馬。例自松營備進療飢之物。入路傍店舍少憩。又行十餘里。至舊金川谷口。川邊有碑。刻回瀾石三字。稼記曰。回瀾石壁。勢頗奇峻。潭亦淸曠。卽朴淵下流也。岸有碑刻回瀾石三字。天使許國筆云者。卽此也。又行十餘里。至金川中火。主倅 李奎淵 出見。○方物領去差使員連川倅 李源達 來見。自此替還云。○圻海驛夫馬。亦自此交替。圻驛之還。付家書。○都差使員鳳山倅 金相順 來見。○又行三十里。至平山宿舍鄕廳。谷山支店。○主倅 崔弘悳 出見。谷山倅 徐萬淳 爲迎拜正使。到此來見。本府士人林生啓榮,愼斯文永泰來見。○自此始有房妓。兩西妓輩。以薦枕於赴燕人。謂之別付。奔走如狂。甚至一夜之間。歷遍三四處者有之云。○府東五里許。有太白山城。中有壯節公申崇謙鐵像及鐵馬。世傳崇謙。湖南谷城人。嘗從麗太祖獵于此。見三雁盤旋。太祖命射第三雁左翼。果中如命。仍賜平州爲鄕。並賜射雁傍田。世食其租云。

二十四日

午微雪。自平山發行。行三十里。至蔥秀中火。又行五十里。至瑞興止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平明發行。寒甚。行三十里。至蔥秀中火。兔山支站。蔥秀初名聰秀。天使董越。以其峯巒蒼翠。削出如蔥。易聰爲蔥。而有文而記之云。一道淸溪。繞壁而流。所謂玉溜泉。從巖罅滴下。泉傍斲石爲臺。可容一床。刻聽泉仙榻四字。其上刻玉乳靈泉四字。皆傍書朱之蕃題。又有靈巖玉溜四字。傍書長白劉鴻訓題。又古傳有眞珠泉懸珠等刻。仙榻東刻朱天使小像云。而今皆刓泐不可見。或言我國斗尾及蔥秀。形如巫峽。猿過兩處必哭云。今見蔥秀。溪之南。雖有峭壁。北則稍平衍。方之巫峽之兩邊山木合。未知爲如何。惟斗尾一曲。或得彷彿歟。○瑞興車南濟。自昨日來候於此。仍與同行五十里。至瑞興宿舍吏廳。○新溪倅 金箕默 以出站。兼爲相見來到。阻餘握敍。夜分而罷。客懷殊怡然。○夜。主倅朴鎬壽 出見。谷山倅亦來見。 因回撥見家書。

二十五日

午微雪。自瑞興發行。行四十里。至劍水中火。又行三十里。至鳳山止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日出後發行。行四十里。至劍水中火。長連出站。而所供草率。不堪下箸。旣有裁減之朝飭。則不可以是論責。而但前排旗棍等物。亦不來待。故棍治公兄。○又行三十里至鳳山。宿舍吏廳。殷栗出站。而自本邑受乾價並站云。主倅出見。海州宗人基璜及鄭生煥馹,中和蔡生永涉來見。平壤人亦多出待者。○因過撥付家書。

二十六日

晴。自鳳山發行。行五十里。至黃州止宿。

日出後發行。行十里。踰洞仙嶺。又過舍人巖。巖形甚奇。以舍人名者。不知舍人是何人也。高麗高宗十八年。蒙古將撒禮塔率衆來侵。王遣兵禦之。屯洞仙驛。會日暮。軍皆解鞍而息。蒙兵八千突至。麗將李子晟等殊死拒之。卽此地也。嶺之西有正方山城。丙子之亂。金自點以都元帥在此城。不敢發一矢。以此好關隘。不能防敵。見子晟事。尤可痛也。又行里許。出洞仙關門。又行三十餘里。見山陂上起火。蓋所以報客至也。又行十里許至黃州。宿舍吏廳。○兵使 李亨謙 及主倅 趙敏永 出見。載寧倅 金有喜 殷栗倅 姜時水 信川倅 李容圭 皆以査對官。到此來見。海西宗人永彩,魯善及中和吳生泰觀。亦來見。○夜。因過撥付家書。

二十七日

晴溫和。留黃州。

朝飯後。具公服。後査對。皆倣此。 與副使會正使所舍運籌軒。開坐行査對。主倅及載寧,殷栗,信川諸倅並來會。査對罷後。狀 啓便付家書。○兵使爲陳妓樂。夜深而罷。龍岡倅 徐念淳 爲迎拜正使。亦來此相見。兵使先退。歸路暫歷見。

二十八日

晴。自黃州發行。行五十里。至中和止宿。

朝飯後。入見主倅。仍爲發行。行五十里至中和。宿舍吏廳。主倅 閔晉鏞 以歲幣差使員。已發往安州云。方物差使員肅川倅,鄭瑋 都差使員順川倅,柳永魯 夫馬差使員大同丞 鮮于●(●字為左金右奭) 來見。平山倅亦來見。自此辭歸云。兩西近邑相親人。亦多來見。

二十九日

晴。自中和發行。行五十里。至平壤止宿。

平明發行。行四十餘里。至平壤長林下車。奉審 先考遺愛碑。仍渡大洞江。入城舍吏廳。稼記云。書狀入於練光亭。而今爲正使所舍。未知自何時然也。山川城郭。不改舊觀。回憶趨覲時。歷歷如隔晨。而俛仰已十八年。感懷不覺潸然。舊日任事之儒鄕吏奴。尙多存者。競來話舊。酬接頗擾。至於連日夜不已。而不覺爲疲。○本道都事 全道海 來見。○夕間往見道伯。沈戚叔能岳 仍與副使往練光亭正使所大張妓樂。夜深而罷。浿上花柳。素稱可觀。舊日所覩。無一在籍。間或來見者。皆成村樣。深紅落盡。綠葉成陰。浮世光陰。何處不忙。而爲此輩似較甚。令人不樂。擅場歌舞者。皆是乙亥後所生。眞所謂劉郞去後栽者。若使知趣者評品。謂之遜於前輩。恐非太苛。

三十日

晴。留平壤。

朝飯後。入見主倅。李奎秀 以病未出見故也。仍偕巡使及副使。會練光亭。行査對。殷山倅,李鎭晩 甑山倅鄭埴 及龍岡倅,大同丞皆參。旣罷設樂。三登倅 李寅亮 肅川中和順安倅 徐京輔 皆追會査對。狀 啓便。付家書。

十一月

初一日

冬至。晴。留平壤。

未明。會于大同館。行望 闕禮。歸下處。自本府備進豆粥。○夜因過撥。付家書。又裁家書。付崔吏永祿。○使行騶率。例以兩西驛奴把定。而浮浪不安業之類。多借奴名冒充。仍以成習。蓋爲其往來料販。冀得尺寸之利。而間亦望不及此。止於賞銀中。例得沾漑者爲多。甚者。騙詐偸竊爲能事。擧皆不可信之潑皮也。而欲舍此別求。則非西人。而能曉官話。往返經歲。不憚風雪跋涉之勞者。亦無以得之。勢不容不就其中擇其彼善於此者而已。行有期。干囑四至。無以盡應。一委首驛與糧官。使之惟材是求。而另加操束。猶可以近似。不然而欲自爲之進退。則間多尤甚之類。易致狼狽。此亦赴燕之行。一大政也。聞九十月間。無慮數百人。皆至京圖得蹊逕。至平壤始把定。環聚顒望。有若擧子之待榜。得喪用爲欣戚云。殊可笑。聞此輩一出此路。不復爲安土之良民。千方百蹊以圖之。而不可得。則遂至於冒禁潛隨。必入乃已。年增歲加。其類寔繁。上之爲國事生事。甚可慮。下亦貽羞他國。亦非細故。而苟幸捱過。輒置忘域。不思所以懲後之圖。識者頗憂之云。後到定州。義州人有呈訴。若曰。至親名某者。逐歲入燕。歸輒以所逋不虞備銀。攤徵於族。請勿令率行。行亦不令依前替徵之意。出立旨。立旨者。吏文爲憑後之資者也。以依訴勿爲率行之意爲題。俾付首驛。而卽此可知其流獘無窮也。兩西中淸北尤多。海西則例充書狀騶率。近亦偏取淸北之人。而今行則瑞興人達培者充書者隨行。

初二日

晴。午後寒。自平壤發行。行五十里。至順安止宿。

朝。自營府備進朝餐。而頗豐備。不似循例。是日卽余生朝。或爲下輩之所宣洩而致此歟。略啜後。往見巡使及本倅。○車君。自此落還。○晩後發行。行五十里至順安。宿舍將廳。主倅出見。此邑卽 先考所經。儒鄕諸人多來見。備一卓以待。念其爲舊誼。略啜果餌。款接而送之。族人重默。適在衙中。亦出見。大同丞。以安州査對官。到此亦來見。本府士人金哀龍中來見。夜。正使來見。

初三日

晴。極寒。自順安發行。行六十里。至肅川止宿。

撥回。得家書。○朝飯後。入見主倅。仍爲發行。行三十里到冷井站。站是永柔地也。儒鄕若而人要於路。鄕吏奴合備一卓以待。此亦桐鄕故也。遂下車入路傍舍。龍岡倅後至。亦同憩。仍與永人作別。又行三十里至肅川。宿舍將廳。主倅出見。永柔倅 李相斗 以安州査對官。過此來見。夜。龍岡倅來話。○因過撥。付家書。○邑妓仙蘭。年二十七。有詩名。嘗送正使權判書 常愼 赴燕詩曰。去去平安去。長程萬里多。 塞雲明月夜。孤叫雁聲何。 權台行到高橋堡。病歿。人以爲詩讖。蓋高橋與孤叫。音相似也。丹皐李從燕行時。亦爲所眄云。故略掇茶啖饋之。

初四日

晴。極寒。自肅川發行。行六十里。至安州止宿。

朝。主倅來作別。大同丞亦來見。○晩後發行。行三十里。至雲巖店。安牧備送療飢之物。下車入店舍。正使後到。同坐少話。余遂先發。行三十里至安州。宿舍鄕廳。主倅 洪彥謨 出見。兵虞候 李顯喆 亦出見。肅川倅及嘉山倅 李赫 龜城倅 洪聖益 鐵山倅 曺允鵬 价川倅 鄭球 郭山倅 金秉浩 以各務差使員。皆到此次第來見。 夜。入見主倅。敍話而歸。 因過撥。付家書。

初五日

晴。寒少弛。留安州。

朝。主倅出見。兵使 安光質 亦出見。虞候及郭山,鐵山,价川諸倅。亦來見。○朝飯後。會于東軒。行査對。本倅及永柔,龍岡倅,大同丞。皆參査對。罷後。狀 啓便付家書。○夜。張妓樂於百祥樓。樓在城西。北枕山爲基。而患地逼仄。拓南城而廣之。俾容民居。樓之刱。未知在於何時。而占地高。間架宏敞。前臨淸川。川外野色迷茫。朔氣陰陰。眞用武之地也。淸川卽薩水。而舊逼城而流。憑樓檻可唾。今則稍徙而遠。爲可欠。 英廟辛卯。族祖淸原公。以戶判御將。覲親於殷山。受 命迤至此州。相視地形。圖所以障之。以復故道。大費功役。而旋又潰決。竟不就云。兵營舊在鐵瓮。淸人入瀋陽後。移鎭於此。直路關坊。眞要地也。而比聞軍儲耗竭。無以應變云。可歎。俄以地高夜冷。移席於東軒。夜深乃罷。副使捉致兵營首校。數以失禮而退之。蓋以拜於楹內。而跟從隨之故也。此事無定論。副使則以二品奉 命自尊而曰。兵使亦當以守令例之。兵使則曰。拜則固也。而副使體重。異於上使。不當如守令之爲。各執所見。每致葛藤。而間或有不甚較計。以爲䌤縫之方者。此則係其人强弱與生熟耳。○撥回。得家書及鎭安從氏書。

初六日

晴。自安州發行。行五十里。嘉山止宿。

朝。大同丞來見。自此落還云。主倅及虞候來作別。○晩後發行。行五里許。氷渡淸川江。又行數里許至楓浦。車輪壞破。不可前進。遂下坐店舍。馳書安牧。借其坐車而來。又行數十餘里。氷渡博川津。日暮矣。遂擧火行數十里至嘉山。宿舍吏廳。主倅出見。正使及龍岡倅來話。○郡在嶺底。山氣麤頑陰慘。想辛未發亂在此地。理亦不誣矣。問其時事。無人詳對。

初七日

晴。自嘉山發行。行六十里。至定州止宿。

朝。主倅來作別。○晩後發行。行五里許。踰曉星嶺。又行二十里。過納淸亭。又行十里。至突格店。下車少憩。又行二十餘里至定州。宿舍將廳。主倅 李完植 出見。副使來見。○夜因回撥。得家書。○往見正使於東軒。辛未之亂。景來坐此。日夜聚首。皆射天之兇謀。韓浩運,白慶翰之立殣。想亦在此。爲之髮豎。○州城東北依山。而西南有一峯。世傳閔丹巖按關西時。築斯城。違衆議。包峯而內之。體城皆以巨石。不加斲琢而架堆之。及辛未諸賊之盜據也。官軍環而攻之者百餘日。而城堅難破。且患其峯便於瞭望云。齎盜藉冠。眞足可恨。其時牧使乃李森。其作事牢實。又非今人之比也。

初八日

晴。極寒。自定川發行。行三十里。至郭山中火。又行五十里。至宣川止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平明喫朝飯。與正使及一行諸人。登北將臺。觀壬申破賊時埋火壞城之處。痛飮數盃。遂行至郭山中火。一行行硯。例於此邑進排。○主倅出見。○午飯訖又行。至宣川宿。舍觀德亭。亭在東軒之左。亭之左有倚劍亭。規制敞闊。壁多題詠。正使所舍也。副使則舍東軒。環以一墻。外有門庭。館廨之侈整。殆甲於一路。而邑居亦穩藉平廣。可稱孔路之一都會。○主倅 趙德永 出見。宣沙浦僉使 忘其名 來見。○夜。往見正副使而歸。龍岡倅來話。○府治東有金將軍應河祠宇。頗著靈異云。

初九日

晴。寒少弛。留宣川。

朝。主倅出見。○與副使會于正使所。同喫朝飯。飯訖仍設妓樂。樂旣闋。奏所謂項莊舞。扮做沛公項王會鴻門者。而太怪拙。且不經莫甚。侵夜罷歸。主倅踵至余所。爲設小酌。龍岡倅亦來會。

初十日

晴。自宣川發行。行五十里。至鐵山車輦館中火。又行三十里。至龍川良策館止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因撥回。得家書。○主倅出見。定州倅,郭山倅亦來見。○晩後發行。行三十里。過東林山城。又行五里許。出左峴鎭西門。此卽 當宁庚午刱築者也。深林鉅谷。綰轂其口。或遏鐵騎之衝突。而徒城無軍。且糧械掃如云。未知其爲可恃否也。又行二十里。至鐵山車輦館中火。館在鐵邑之北三十里。主倅以出站來見。以不善擧行之罪。本邑三公兄。並棍治。○又行十五里。至西林山城。入自南門出北門。又行十五里。至龍川良策館止宿。館在龍邑之東二十里。主倅 柳鎬源 以出站來見。鐵山倅以都差使員來見。義州裨將劉漢儉來謁。○聽流亭在館南不遠之地。亭地不廣。背巖臨溪。頗有淸爽之趣。聽流亭古扁。今無之。三音亭,天淵亭新扁及古人題詠。多揭壁上。亭之東巖。古稱有神仙巖刻字。而亦無之。亭之西巖。大刻聽流巖三字。傍刻癸巳冬書。又其傍刻第一溪山四字。亭後巖上。刻三奇臺三字。

十一日

晴。自良策館發行。行五十里。至所串館中火。又行三十里。至義州止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朝。主倅來作別。○日出後發行。行五十里。至所串館中火。例自義州出站云。○副使來見。○往見正使及龍岡倅。○又行二十里。踰箭門嶺。陟嶺巓始望見邑基。一帶澄江。灣抱而流。江外胡山。獵獵入望。到此尤令人有出塞之愁。又行十里至義州。舍君子堂。主倅 南履炯 出見。鐵山倅來見。龍岡倅來話。

十二日

晴。留義州。

朝。主倅出見。○朝飯後。會于鎭邊軒。卽東軒也 行査對。主倅及龍岡倅與焉。査對狀 啓便。付家書。因設妓樂。夜深後。偕正副使率妓工。乘月上統軍亭。擧酌酬景。殊覺快暢。觀擧火而歸。擧火者燃一炬於女堞上。則六島三十一把幕。皆擧應火。再擧則各擧二炬而應。三炬則三炬。片時間。號令行於沿江上下八十餘里之地。其亦邊門要務也。亭在城西。占地最高。四望通豁。彼地皆入眼界。謂之將臺則可也。而其爲遊觀之勝。與練光體勢迥異。不可比倂而論。○統軍亭下。有壽星村故墟。 仁祖辛巳。淸陰自瀋陽還。留此一年。與徐相國景雨,李尙書顯英。適同住一村。相與酬唱。仍命其村曰壽星。蓋三公年皆耆艾也。淸陰詩曰 天涯邂逅接柴門。歡會依然似故園。他日龍灣與地誌。定知編入壽星村。 其後村爲廢邱。立一碑。識其處。刻淸陰先生碑五字。作屋而庇之。卽蘇侯斗山爲灣尹時所爲云。

十三日

晴。留義州。

朝飯後。具公服。與主倅會龍灣館。行方物改封裹。歸路歷見龍岡倅。○撥回。得家書兩度。

十四日

午微雪。留義州。

撥回。得家書。因專撥付家書。○主倅出見

十五日

小寒。晴。留義州。

朝飯後。監捧歲貢米四十包。○主倅出見。○夜。往見正使於來宣閣。歸路歷見副使及主倅。

十六日

晴。留義州。

撥便。付家書。○主倅出見。副使來見。○朝飯後。設妓樂。副使與龍岡倅並來會。○夜。與副使龍岡倅往見正使。主倅亦來會。○刻余署押範鐵印於木牌。分佩入北諸卒。例也。

十七日

晴。留義州。

朝。點檢方物。並以樻封。○朝飯後。會正副使及主倅龍岡龍川倅於百一院。院在西門外五里許。武士乘駿馬。輕裘佩弓矢。挺鎗馳突。爲之前驅。開坐後。觀武士騎射及妓女馳馬試劍。蓋此爲灣妓長技。使行到此。例設此會。以慰客懷。而今見裁能騎馬往還而已。其亦不如古而然歟。略啜酒饌。正副使讓余先行。以次罷歸。

十八日

晴。留義州。

朝。正使龍岡倅來見。主倅出見。○朝飯後。會副使及龍岡倅於正使所。復行査對。蓋 表文正本一道。有誤書處。使之改書安寶。原本則貯之別樻。待回還時。將與回咨文。同爲奉來。復 命日。正使以此意 筵白爲定。故不爲 啓聞。亦有已例故也。○夕間。與龍岡倅登東門樓周覽。轉到統軍亭。正副使已來會。設妓樂。又張軍樂。觀擧火。月出後。又與正副使及一行諸人。率妓樂出鴨綠江上。乘雪馬。夜分而還。

十九日

晴。留義州。

二十日

雪。留義州。

早食後。與正副使會于鎭邊軒。設白日場。又令武士試射。取優等並行賞。○夜。主倅出見。龍岡倅來話。

二十一日

晴寒。自義州發行。行三十里。至九連城中火。又行三十八里。至溫井坪露宿。是日。通行六十八里。

日出後發行。行數里許。迤過九龍亭。別有九龍亭記 又行三里至鴨綠江。別有鴨綠江記 自本府設幕於江邊。本倅先已出待。對坐搜驗。例也。燕記曰。方校閱人馬。人籍其姓名,居住,年紀,髥疤有無,身材長短。馬錄其毛色。立三旗爲門。搜其禁物。如黃金,眞珠,人蔘,貂皮,包外濫銀。其他細鎖名目。大略數十種。下輩則摸袴披衣。裨譯則解視行裝。皮箱,紙匣,衣袱,衾袋。狼籍江岸。相顧睊睊。爭自收拾。大抵禁物之現捉於初旗者。重棍。而公屬其物。入中旗者。刑配。入第三旗者。梟首示衆。其立法則嚴矣。然其實文具而已。禁物之先期潛越者。誰能禁之乎。且近年原包猶未及半。包外禁物。又何暇論云云。今則原包徒有虛▦名。當禁之物。只有紅蔘。最爲利窟。法愈嚴。而禁愈弛。所謂江邊搜驗。有如兒戲。其於存者。不過告朔之羊而已。商利之日絀。公貨之歲縮。病由於此。而苦無良策之可醫云。搜驗畢。略啜茶啖。點視行具及表咨方物。先令渡江。乃與諸倅敍別。是日。一行皆改着出疆之服。正副使仍乘雙轎。余則借乘副使允子之屋轎。蓋以柵外路險。難以乘車故也。遂氷渡鴨綠江。以渡江入去之意修 啓。其便付家書。別有一行人馬渡江數,一行服色記。 遂行一里許。過小西江。又四里中江。又十里三江。亦皆氷渡。別有小西江記,中江記,三江記。 岸西數百步。有甲軍鋪。別有甲軍鋪記 鋪後有小祠。安神像。下輩皆以數握米。藉用白紙酹之。以祈利涉。又行四五里。平野始盡。路入谷口。義州統軍亭。回頭不見。路傍小阜古木下。有一大石。每先來軍官回還時。到此燃火。則自義州望見烟氣。艤船來待三江云。又數里許。至九連城。別有九連城記 路中望見松鶻山。在西北不遠處。石峯矗矗。大如我國冠岳。而秀拔殆過之。又行七八里。至九連城站中火。自灣府已設幕於此。以處三使。餘皆掃雪。藉草而坐。書狀不別齎糧。一行上下。並自上副廚房。間三日輪供。而今日先自上廚房始。例也。○又行數十餘里。過金石山。別有金石山記 又行十餘里。至溫井坪。一名溫池子。山下有溫井。井不深而大。泉溫如湯。甃石爲欄。能療人病云。例自灣府。前期十餘日。起送護行哨官及鎗軍數十人。修治橋道。又設地炕於此。以爲露宿之所。地炕之制。掘地丈餘。熾炭其中。上覆長板。板上設簟席。三使所處則覆以蒙古毳帳。大可容二人。舒膝而臥。伴倘裨譯則皆設單布。幕下輩則皆附火露處。軍牢輩吹鑼警虎。巡更守直。公私卜物。皆委藉於地。所見極愁痛。鋪衾具於地炕。解衣就寢。足可度夜。而但火患未免戒心。○廚房例於露宿之夜。以脯一條,藥果二立。分饋一行。翌曉又饋湯餠羹。俾禦寒云。○渡江以後。挾路左右。蘆荻成林。雖葉枯幹萎。猶難穿過。春夏別使時。行路之艱。有可揣也。且聞挽近邊禁頗弛。灣人樵採者多過江。禁之不得。便成歲課。蓋非此則無以炊爨。○將與提携於經歲異域。不容不假之色辭。夜。招本房所率諸下人。賜顏問其居住及踐歷。則馬頭大元居宣川。前後燕行凡十八。官話嫺熟。問以前程。其對如流。且其爲人頗醇勤。其外籠馬頭千石,左牽昇學。並宣川人。書者達陪。瑞興人。日傘捧持益烈。郭山人。亦皆屢作此行。勤幹頗可仗。實爲可幸。

九龍亭記

義州城北八九里。有九龍淵。卽鴨江上流。而舊時使行發船之所也。淵上小阜。有九龍亭。洪侯璛爲府尹時所搆。亭不侈麗。今爲祈雨之所云。按勝覽。九龍淵在州北八里。淵南有土城基。諺傳哈丹,指丹兄弟。一居淵上土城。一居州城內。靜州戶長金裕幹欲以計逐之。聲言我國於某夜。欲殲爾等。至期。於山上多設炬火。哈丹等遂擧衆渡江而逃。然江上無舟楫。裕幹心異之。諦視之。於江北近岸沈鐵牛。又以鐵鎖着南岸岩石間。連亘於牛背。作浮橋以渡矣。裕幹卽令破橋。使不得復渡。永樂戊子築州城時。令善泅者取鎖鐵。爲城門鎖鑰。其鐵牛則淪沒淵沙。不可復尋云。此卽其地。而土城基。亦不可認矣。

鴨綠江記

江在義州城西五里。不甚深闊。唐書。高麗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如鴨頭。故號鴨綠江。所謂白山者。卽長白山也。山海經稱不咸山。我國稱白頭山。白頭山爲諸江發源之祖。其西南流者爲鴨綠。皇輿考云。天下有三大水。黃河,長江,鴨綠江。是也。陳霆兩山叢談云。自淮以北。凡水皆宗大河。未有以江名者。而北之在高麗曰鴨綠江。出燕記 蓋江源出長白。而三水,甲山以下。至昌城,朔州。皆有崇山峻嶺以束之。至灣境。始奔放脫峽。舒其怒氣。以其野勢頗曠。至海門更無拘束處也。每夏秋潦漲。三江合爲一流。登高望之。有如滄海。則與江河爲三。可見於此。而名不虛矣云。江自北而西而南。抱州三面。始入海。若彎弓然。州以灣名。其以此歟。

一行人馬渡江數

正使。大護軍假銜判中樞府事徐。

副使。行護軍假銜禮曹判書尹。

書狀官。兼司憲府執義金。

上房伴倘三員。通德郞徐眉壽,學官徐士淳,前郞廳彭明義。

副房伴倘一員。通德郞尹景。○

三房伴倘一員。進士魚命羲。

上房軍官四員。前郞廳徐能淳,前郞廳姜履宅,前郞廳李淇錫,折衝閔壽根。

副房軍官三員。前別提李厚坤,前參奉朴有豐,護軍金進洙。

三房軍官一員。前郞廳洪濬哲。

上房傔從二人。安聖哲,乾糧庫直 崔完伊。

副房傔從三人。安在億,乾糧庫直 崔宗煥,孫晩宗。

三房傔從二人。玄得柔,乾糧庫直 趙弘錫。

行中一堂上。崇祿金相順。

二堂上。嘉義李義懋。落後

三堂上。嘉善李宜敎。落後

四堂上。折衝趙正杓。

五堂上。折衝韓相球。副房乾糧官

六堂上。折衝玄時遇。

七堂上。折衝金得洙。

一上判事。前僉正劉榮祜。

二上判事。前判官朴宗修。

公幹。前僉正方禹敍。三房乾糧官

掌務官。前僉正金景魯。

一從事。前僉正邊。 稷 上房別陪行

二從事。前僉正金學勉。落後

三從事。前判官李希綱。上房乾糧官

四從事。前主簿秦鼎煥。三房別陪行

五從事。前主簿朴修性。三房別陪行

六從事。前訓導崔 燾。歲幣領去官

七從事。行訓導愼錫謙。歲幣領去官

八從事。前奉事金性翼。上房別陪行

九從事。前奉事李信和。歲幣領去官

十從事。前參奉朴在豐。上房別陪行

醫員。前主簿李修喆。副房別陪行

寫字官。折衝趙世奎。

畫員。副司果崔 垣。上房別陪行

日官。前判官趙永煥。副房別陪行

偶語別差。前參奉金永憲。副房別陪行

承文院書員金義源

放料軍官。折衝朴厚格。

灣上五人 卽上判事馬頭 吳興周,吳國良,金辰玉,鄭仕玄,崔應尙。

上房書者。定州奴亨得。馬頭。慈山奴齊雲籠。馬頭。宣川奴京瑞。乾糧馬頭。義州奴孝辰。日傘捧持。定州奴興周。左牽。郭山奴明光。引路二名。義州奴致良,道悅。轎扶囑四名。義州奴必增,宣川奴致岡,世龜,班石。

副房書者。鐵山奴希哲。馬頭。義州奴天友籠。馬頭。中和奴錫明。乾糧馬頭。宣川奴用石。日傘捧持。嘉山奴石辰。左牽。龍川奴益儉。引路。義州奴亨狑。轎扶囑四名。鐵山奴才栗,宣川奴文淡,定州奴宗周,義州奴正信。三房書者。瑞興奴達培。馬頭。宣川奴大元。籠馬頭。宣川奴千石。日傘捧持。宣川奴益烈。左牽。宣川奴昇學。上房奴子二名 本無傔從率去之規。故諸傔皆代奴而行。

副房奴子二名

三房奴子一名

上房廚子二名

副房廚子二名

入北軍牢二名

米馬頭一名

咨文馬頭一名

堂上譯官五員。奴子各一名。

一二上通事。公幹掌務官,侍表官合五員。奴子各一名。

上房。上騎馬一匹。中騎馬三匹。籠馬一匹。驅人依馬之數。自此以下凡驅人皆如馬數

副房。上騎馬一匹。中騎馬二匹。籠馬一匹。

三房。上騎馬一匹。中騎馬一匹。籠馬一匹。

各房伴倘五員。各刷馬一匹。

各房軍官八員。各驛馬一匹。

各房傔從七人。各刷馬一匹。

行中三十五員。各驛馬一匹。又卜刷馬半匹。二人合爲一匹 又私持馬一匹。

放料灣上各私持馬一匹

內農圃貿易刷馬一隻

尙衣院貿易刷馬九匹一隻

內醫院貿易刷馬九匹一隻

救急藥材刷馬一隻

都卜驛馬七十二匹

凡騎驛馬及私持馬。皆以自備銀十二兩。出付都卜。俾喂之。騎刷馬卜刷馬。皆自義州出。而往還間喂養之費。每匹給銀八兩。若乘車不願馬。則每匹代錢二十兩。故並討喂銀。以補車貰。

一行服色記

三使臣仍着平服。伴倘軍官,別陪行,乾糧官。皆着半臂。俗所謂快子 戰笠,頂起,銀花,雲月,懸三眼,雀羽,腰▦▦纏帶,藥囊,佩刀,手巾,眼鏡,草匣等物。皆佩於左右。譯官皆着大笠天翼。傔從與裨譯同。而但雀羽則有時存否。否者欲稍加區別故也。各房馬頭及放料灣上及上判事馬頭。皆挾袖周衣及戰笠。而無雀羽,雲月。其餘下人。皆挾袖周衣及氈笠。驅人輩。皆短衣氈笠。軍牢。安州,義州各出一名。而以最久次定送。一行皁隷中所食最優。亦最多事。燕記所謂觀其打扮。則藍雲紋緞。上裏 (註:疑誤書裹字為裏) 氈笠。鬟結高頂。雲月茜紅毦。毛帽前鏤金着一個勇字。鴉靑麻布挾袖戰服。木紅綿布背子。腰繫藍纏帶。肩掛紅絲大絨。足穿多耳麻鞋。所坐馬。所謂半駙擔。不鞍而馱。非騎而踞。背揷着正藍色小令旗。一手持軍令版。一手執筆硯。繩拂及一條如腕大馬家木短鞭。口吹吶叭。坐下斜揷十餘個朱漆木棍。各房少有號令。則輒呼軍牢。佯若未聞。連呼數十次。則口中刺刺的誶責。始乃高聲應諾。若初聞者然。一躍下馬。豕奔牛喘。而吶叭及軍令版筆硯等物。都掛一肩。曳了一棍而去云者。眞是善形容矣。沿途及留館時。彼中有日供輸送。而上下一行。例不以一介自累。付之軍牢。稱以腴窠者此也。而近聞多爲護行通官所欺取。不得全呑云。

小西江記

▦▦江西去一里有小西江江廣不過三四十步。蓋▦鴨江上流不遠處分派也。每當夏月潦漲。則江水瀰瀰。秋冬水涸之時。常無水云。

中江記

自小西江西去四里有中江。亦鴨江上流之分派。而其下流又合而爲一。故兩江之間。名曰於赤島。有居民。間有把幕爲瞭望之所。一將二卒守之。每年春秋。開市於此。我以牛隻紙鹽海蔘。彼以靑布交易。所謂中江開市是也。而其實非市也。無異白給。始於康煕年間。我國飢荒。爲貿粟咨請而開刱。後覺其爲獘而罷之。旋以彼咨復設。今不可復罷。京畿兩西。勞費甚鉅。而所得不過靑布若干隻而已。

三江記

自中江西去十里有三江。一名愛剌河。大如鴨江。而波勢悍急。不知其源之自何出也。燕記曰。三江與鴨江。相去不遠。而獨無潦漲之意。其各地發源可知。且云。此江。彼我不得往來之地。而我國譯學及大國移咨。不時有交關之事。故鳳城將軍爲置船隻。刺船者皆鳳城人云。而今則凡往來之時。自灣府備船隻與篙工云。未知自何時變通。近聞三江分流在灣境云。可知燕巖所記未及詳考而然。

甲軍鋪記

三江西岸上數百步。有草屋十餘間。卽甲軍鋪也。甲軍者。淸人之來戍者。而其數爲三十二人。每年三月爲遞戍之限。每月初二十六。稱以巡檢至江邊。自灣府支給糧料。乃退去。舊在九連城。未知何時進止於此。而至今灣尹狀 啓。以例給後。退去九連城爲辭云。此亦不誠實之一端。繞屋平郊。往往有耕田處。此則冒禁也。一行過去時。皆出立門前。語喇嘈不可知。蓋以好去爲話云。

九連城記

自三江西去五六里。有九連城舊墟。世傳金將幹魯干合懶甸築九城。與高麗戰敗。退守鳳凰城。或云高句麗時。亦嘗都此。謂之國內城。明時置鎭江府。今淸陷遼鎭。江民不肯剃頭。或投毛文龍。或投我國。投我國者。後皆刷還。投文龍者。多死于劉海之亂。其爲空地。今將數百年矣。山水明麗。局面平穩。往往山回水環處。林樹翳然。隱隱如有村落。土壤沃衍。耕懇之跡。尙今不改。合置巨鎭雄府。而以其介於兩國之間。遂成閑區。可惜。非但此地爲然。自此至柵皆然。而蔥秀爲尤佳。

金石山記

過石隅路。循金石山而行七八里。石山連綿矗矗。恰似我國道峯。眞名山也。或云金石山。一名松鶻山。山多黃石。故名金石山。燕記曰。驅人輩傳說康世爵事曰。世爵。荊州人。其祖霖。從楊鎬東援。死于平山。其父國泰。官靑州通判。萬曆丁巳。坐事謫遼陽。世爵年十八。隨父而來。明年。淸人陷撫順。遊擊將軍李永芳降。經略楊鎬分遣諸將。摠兵杜松出開原。摠兵王象乾出撫順。摠兵李如柏出淸河。都督劉綎出毛嶺。國泰父子從劉綎。淸伏兵從陿中出。大軍前後不相救。劉綎自燒死。國泰中流矢仆。世爵日暮得父屍。埋於谷中。聚石以識之。時朝鮮都元帥姜弘立。副元帥金景瑞陣山上。朝鮮左右營將陣山下。世爵投姜元帥陣。明日。淸兵擊朝鮮左營。無一人得脫。山上軍望見。皆股栗。弘立不戰而降。淸兵圍弘立軍數匝。搜明兵之竄入者。反縛驅出。皆劍斬之。世爵被縛坐大石下。主者忽忘而去。世爵目朝鮮兵。乞解其縛。朝鮮兵相睥睨莫敢動。世爵自以背磨石楞縛繩斷。遂起。脫朝鮮死者衣。換着之。攛立朝鮮兵中以得免。於是。走還遼陽。及熊廷弼鎭遼陽。招世爵。使復父讎。是年。淸人連陷開原,鐵嶺。遞廷弼。以薛國用代之。世爵仍留薛軍中。及瀋陽陷。世爵晝伏夜行抵鳳凰城。與廣寧人劉光漢。收遼陽散卒共守之。未幾。光漢戰死。世爵亦被十餘瘡。自念中原路絶。不如東出朝鮮。猶得免薙髮。遂走穿塞。隱金石山。燎羊裘。裹木葉以咽之。數月得不死。遂渡鴨綠江。遍歷關西諸郡。轉入會寧。娶東婦。生二子。年八十餘卒。子孫蕃衍。至數百人。而猶同居。世爵之初至。客於嘉山驛子。驛子父子。皆學漢語。至其孫得龍。以最善華語。自十四歲。出入燕中。凡三十餘次。行中大小事。例皆任之云。

二十二日

晴。自溫井坪發行。行五十里。至柵外中火。入柵止宿。

日出時發行。行三里至乾者浦。路右數十步有一古墓。墓前立雙石人。驛卒輩以爲石尙書墓。或以爲羅承相墓。未知何據也。又行十八里至湯站。有湯山城。世傳明時所築。城在山下大野邊。周可八九里。四面正方。皆以石築。惟東面以甓。間多壞敗。門有虹蜺。我國人。每於使行便。求得長城萬年灰。而或以此塞責云。城中樹木菀密。多有古井而已。別無可觀云。故戛過不入。又數里。山谷間有小路。曰潛商谷。可逕到柵外云。又數里至蔥秀。稼記所云淸流絶壁。依然我國之蔥秀而稍小。蔥秀之名。似我國人所名云者。卽此也。或云明倪謙奉勅東來。見平山之蔥秀。與此相類。因借以爲名云。遂下車少憩。正使至。除雪班荊。共坐賞玩。採枯草爇火。煖酒而飮。余又先行。行十五里過王八石。一名孔巖。路傍有大石。石有洞穴。故名云。路中往往見原野平闊。雖不耕墾。砍柴刈葦。柹根狼藉。羊豕成群。遊牧彌山。牛蹄轍跡。交錯草間。可知其近柵。而居民之尋常出入。亦可驗也已。見鳳凰山呈露於西北。其秀麗遒拔。殊亦不俗。又行十許里至柵外。亦自灣府設三幕。爲中火所。遂下車坐其中。作家書付護行彎校之先歸者。邊門開閉。自有節次。而近來法意蕩然。已見彼人成羣闖出。非本處販貨之人。則遠近趕車者也。競來欣款。啁啾不已。槩聞其爲約買物貨。要售車輛之意。燕記所謂爭相握手。慇懃勞問曰。你在王京。那日起程。家裏都得太平麽。在途時。得免天水麽。充得包銀麽。又問某老爺來否。某相公來否。老爺者。指譯官也。相公者。指灣啇也。此人者。皆年年販燕。與彼親熟故也。諸譯及馬頭輩酬答如流。彼此皆有喜色云者。果近似。而未知當日極鬧熱之際。何以一一諦聽若是纖悉也。舊例。我國以關西邊將一人爲團練使。領歲幣方物。往至瀋陽。雇車載送後。率夫馬還來。後有榷其雇車之利者。謂之攔頭。攔頭之名作。而我國尤受病。衆車戶皆失利。屢至相訟。而攔頭遂罷。嘉慶中。軫我國運輸之勞。方物到柵後。使之交付鳳城將。自鳳城以次替輸。達于北京。初不討貰於我人。今則雇車載運。只是使行輜重及商賈私貨。而已非大車輦重。而爲通貴賤恒乘者。名曰太平車。退計百年前。我國使行。無一雇乘者。近來則裨譯以下。至於賈人。無人不車。反以騎馬爲恥。帶去驛馬。只充下隷之騎。摠計一行車兩之數。不下百餘乘。計銀爲三千餘兩。每車貰三十兩 回還亦如之。此亦見侈濫之習。馴成痼獘。由此而馬政亦不如古。所謂驛騎。皆殘疲不成樣。或値有事。若戊午丙子之間。邊境雇車。不可復得。則將何以致身於遼薊之地。而不幾使事至於良貝乎。思之及此。實爲寒心。到此始詳見彼人服色。則所着皆用純黑。無一參差。或緞 俗名貢緞毛緞 或絹或毳布。俗名三升 隨貧富爲之衣。至於縢襪。亦無白色。佩繡囊或三四。佩刀皆揷雙牙箸。煙臺如葫蘆樣。長不過七八寸。揷於烟包。烟包之制。畧如我國匙箸室。繡以花草禽獸及古人名句。無人不佩。可知其俗嗜烟之甚。 渡江日。先送一譯。以一行人員馬匹之數。示鳳城將。請開門。是謂報門通事。今聞城將入北京未還。所謂假將來坐柵內。始開門。三使以人扶擔轎。過稅廳略住。以示將卸之意。其餘一行。皆步行入柵。別有柵門記,柵門禮物記,入柵後沿路下程記,衙譯麻貝護行記。 村後見有一山。兀然獨秀。可以登眺。問其名。則曰孤山。明春回還時。別有孤山記。

柵門記

本處人稱架子門。內地人稱邊門。我人稱柵門。鳳城將主其開閉。舊時。在鳳城東五里。距鴨江一百三十餘里。空其地不居。若古之甌脫。以防彼此犯越。康煕時。爲鳳城人多。欲廣其田牧之地。移設於此。鳳山餘麓障其北。海邊諸峯亘其南。兩山之間。相距幾十餘里。樹柵而限之。柵者。列豎丈半之木。間不容人馬。橫木以編其腰。所以爲塞障而分界也。河槎記曰。北自塔剌地方。南至海門二千餘里之間。設柵七十二所。此其一也。或曰。柵自長城北邊。循口外界韃靼。東南包黑河白山。過鳳城而距于海。延袤亦幾萬里。未知兩說孰是。門不甚高大。編草覆之。眞所謂折柳樊圃。殊可笑。舊例。開門時。鳳城將及柵門御史。來坐門內收稅廳。廳不過三間。亦覆之以草。衙譯 通官 麻貝 迎送官 來謁于我使。退而對坐。於是。各贈禮物。我使先擧盃。以示酬酢之禮。然後衙譯麻貝始飮飮訖。遂開門。點閱人馬以入。聞使還出柵時則瀋陽郞中一人主其貨稅。門大使一人主譏察。惟騾驢有稅。稅不過數貫錢。餘不問。蓋厚往之意也。近來則凡史書弓角等雜樣禁物。無行無之。每以公銀賂之。出卜時。只解一二包。以存其法而已云。然則柵門出入之法。亦不如古。且以門市言之。舊法。入柵之時。交市不過數日。出柵之時。交市不過六七日或八九日。而書狀與訓譯中。一人必留柵。眼同差員糾檢矣。自癸丑帽稅變通。許以後市收稅。代充公用之後。遂至蕩然▦▦。出門之時。書狀不復留柵。惟使譯學留察。回還時。市限尤展退。或至月餘。而依舊以畢市之意狀 聞。而隨卽渡江復 命。今則並與差員。而亦不復差送。灣人無論老少。往來如門庭。至於酒餠。亦互相買賣。吳楚邊釁。起於爭桑之微。則此實謀國者之戒心處。而秪因公用之無以給代。任他而佯若不問。良足寒心。湛記曰。柵門不過邊鄙荒僻之地。習俗椎悍。衣食專仰朝鮮。每使行至。凡柴草諸費。皆乘時刁踊。厚收房錢。視灣人如隣親。且熟諳東國事。其機利狡猾。皆如東國。其居宅物貨。男女服飾。粗醜不足觀。惟初行創見。耳目俱新。是行之第一賞心處也。其言亦頗有理。柵內人家不過三四十戶。而太半是市房。餘皆農民。其不遠處。往往有大村落云。

柵門禮物記

柵門守直甫古二名。甲軍八名。各白紙十束,小烟竹十個,火刀十個,封草十封。鳳城將軍二員。主客司一員。稅官一員。御史一員。滿洲章京八人。加出章京二人。蒙古章京二人。迎送官三人。帶子八人。博氏八人。加出博氏一人。衙驛二人。筆貼式二人。甫古十七人。加出甫古七人。稅官甫古二人。分頭甫古九人。甲軍五十名。加出甲軍三十六名。稅官甲軍十六名。合一百二人。分給壯紙一百五十六束,白紙四百六十九束,靑黍皮一百四十張,小匣草五百八十匣,封草八百封,細烟竹七十四個,八面銀項烟竹七十四個,錫粧刀三十七柄,鞘刀二百八十四柄,扇子二百八十八柄,大口魚七十四尾,月乃七部,環刀七把,銀粧刀七柄,銀烟竹七個,錫長烟竹四十二個,筆四十枝,墨四十丁,火刀二百六十二個,靑靑月乃二部,別烟竹三十五個,油單二部。

各處所用禮物人情都數

柵門鳳城瀋陽山海關及北京禮部。例有禮物。其外所到觀光處。如夷齊廟,北鎭廟,東嶽廟,雍和宮,五龍亭,西山等處。例有人情。舊例。合齎去壯紙六百九十束,白紙三百束,靑黍皮二百七十七張,小匣草二千四百二十四封,鄕封草九百五十封,鈿竹二百二十個,長烟竹九十六個,銀項烟竹二百六十三個,錫粧刀一百八柄,鞘刀三百七十柄,扇子八百柄,大口魚一百七十尾,月乃六十八部,環刀十四柄,銀玳瑁粧刀七柄,靑銀玳瑁粧刀十二柄,銀烟竹十九個,烟竹一百七十九個,全鰒十三貼,文魚七尾,火鐵三百十個,海蔘二十斗,正銀八兩,大匣草一百十封,油芚三件,花烽火鐵十五個,筆墨各五十二個。已上各種。自上副房分半出給。此外別備各色魚物油芚綾花丸藥醢物筆墨等物。倍簁蓰於此。且往來衙門甲軍及留館時各處日次匣草封草。亦屢千計。而不可盡錄。其外亦有以銀計給者。無慮千餘兩。此則出於行中出斂。今爲首驛公用。不責廚房。近來則並以銀子計給。上判事馬頭。隨處支用。

入柵後沿路下程記

我使自入柵日。始有下程。至于北京。皆沿路地方官供之。留館時則戶工部光祿寺。供各樣物種。自館所發還。至于出柵。又沿路所供。如入去時。而但沿路邑站。距大路或數三十里之遠。不可爲是而迂行。每自備炊飯於店舍。故沿邑之所謂察院。卽待客之所。而今皆廢之。其所供之物。衙譯麻貝等護行者與我灣上軍官。共折價受食云。上副使。每日各水稻米二升,魚一尾,豆腐二斤,醃菜二斤,白鹽二兩,茶葉三兩,柴十九斤。若宗班爲正使。則水稻米二升,鵝一首,鷄三首,魚三尾,猪肉五斤,豆腐三斤,醃菜三斤,牛乳一盆,紅柹十五介,黃蠟燭三枝,蘋果十五斤,生梨十五介,大棗一斤,奶酥三兩,水粉一斤,醋四兩,蒜十頭,淸醬四兩,盤醬八兩,生薑五兩,白鹽二兩,香油三鍾,柴三十斤。書狀官。水稻米二升,魚二尾,豆腐二斤,醃菜一斤,白鹽二兩,茶葉二兩,柴十五斤。大通官。白米一升,黃肉一斤,半鷄一首,醃菜半斤,盤醬三兩,白鹽八兩,燈油一兩,茶葉一兩,黃酒一甁,柴十斤。押物官。皆白米一升,黃肉一斤,醃菜半斤,盤醬二兩,鹽二兩,燈油二鍾,茶葉一兩,柴十斤,從人三十名。各白米一升,黃肉半斤,醃菜四兩,油一鍾,鹽二兩,柴四斤,馬每匹每日太四升,草二束,柴二斤。

衙譯麻貝護行記

衙譯者。通官也。麻貝者。迎送官也。或稱章京。鳳城。旗下兵職也。衙譯麻貝各一人。領伏兵將一人,甫古二名,甲軍十八名。以護我使之行。例也。伏兵將,甫古,甲軍。自柵至遼東。自遼東至瀋陽。自瀋陽至廣寧。自廣寧至山海關。自山海關至北京。皆以次交替。而見隨者。常不過四五人。過瀋陽以後則無之。蓋我使沿路之供。渠輩分食。故衙譯麻貝。減其人而並之云。所謂甲軍。只帶一劍。而鋩太鈍。衣獘馬瘦。中國軍容皆如是。則亦不足畏矣。

二十三日

晴。留柵。

入柵後。例留一日。爲治裝故也。○朝前。主人來見。問其姓則鄂也。燕記。入柵日。正使入鄂姓家云。鄂爲柵內大族。而今之鄂。豈其後裔耶。身手甚健。有子八人。與其從弟同室云。其敦睦可尙。○往見正使。○自灣府入送兩度家書。蓋專撥回所來也。○聖申從譯輩。略效官話。唇牙艱澁。比如小兒初學語。余笑曰。君不見稼記乎。入柵後。金中和初學漢語。見主人謂曰。爾來來。其人大怒。將歐之。諸人費辭救解始免。蓋此地人呼其妻爲嬭嬭。來與嬭。音相似。彼以爲呼其妻。故怒也。金自此緘口。不敢出一句漢語。君亦勿出齟齬官話。好矣。○朝飯後。與正副使及一行諸人。往見關帝廟而還。別有柵門關廟記

柵門關廟記

距所舍。不數十武。有關帝廟。蓋其俗崇奉關帝。殆家尸戶祝。而上自帝都。至於市墟村落。皆建廟安塑像。其來已久。與正副使聯步往見。廟門外對立十餘丈紅柱。雕墻刻桷。已非我國之所有。爲屋凡五。皆有神像。第一安四五鬼像。第二安一座女像。主者謂以碧霞元君。卽泰山神之女也。左右各安女像。乃其侍女云。第三安關帝像。扁曰萬古一人。第四安一座黑面神像。扁曰龍王宮。第五又安關帝像。卓前排四神像。外門兩傍。各立赤兔馬。如我國關廟之制。內扁曰富國裕民。外扁曰財神廟。以關帝而稱財神。大不可也。或曰財神者。比干也。以比干之忠直而死爲財神。何也。且安排節次。與關廟一樣。抑何義也。庭立一碑。刻曰萬古流芳。其下列書檀越人姓名及施財多少之數。蓋道光辛卯新建也。第三屋旣安關帝。則又此新刱。未知爲何意。

二十四日

晴。自柵內發行。行五十里。至乾者浦止宿。

自此舍轎而車 別有趕車的例給記 日出後發行。行未幾里。馬頭輩指一所大庄院曰。此徐通官宗孟之家也。宗孟之先。本以東人。被擄而至。宗孟性貪饕無厭。吮我人膏血。以致巨富。北京亦有大家舍。其後事發。京第被籍。此家猶存云。湛軒記曰。先來出山海關時。例有禮部公文。通官原食賂銀。爲三十兩。而徐宗孟加索二十兩。而不應之。公文過時不出。禮部領宴之日。上使使任譯直言于侍郞。侍郞卽許之云。宗孟之不法。蓋此類也。 又行未幾里。過安市城故墟。明春回還時。有安市城記。 又行八九里。過舊柵門。村落只有十餘家。又行十餘里。過鳳凰山。明春回還時。有鳳凰山記。 又行四里至鳳凰城南門外。別有鳳凰城記 與副使少憩店舍。又行二十里。至乾者浦止宿。乾者浦。一名餘溫者介。嘗見稼記。以二扇換二雉炙之。味佳。又芥松醃菜紅蘿葍。皆可喫云。故使求之。醃菜與雉未得。而蘿葍。別無佳味。○夜。往見正副使。

趕車的例給記

以太平車。車制。見器用錄。 駕兩騾或一騾。取其健且善走。而踰嶺涉泥。則或左或右。加一二而助之。雇車者以雜卜二百餘斤。藏於車中。而餘地尙可容身。無卜者。或二人耦乘。趕車的手持丈餘長竿。末係一鞗如竿長以驅之。兩騾齊力隨人意。不敢參差。馭法之善如此。舊時。我▣雇車。只許貰銀。人有見其光頭㤼寒。心憐之。適有貂皮敝風遮。制如圍脖而小 賜之。後遂爲例。今則代以錢二緡。謂之風遮價。又有饋一盂飯者。後亦援以爲例。今則以錢七緡付廚子。每日中火時。必饋飯。謂之趕車的加飯。又有西草一斤,油單 卽厚油紙。用以防雨水者。 一張應給之規。窺其本則皆風遮加飯之類也。明春回還時。日氣不寒。故不敢復討風遮。而加飯西草油單等物。如例徵索。若固有之。此則裨譯以下之事也。書狀。舊自灣府造車。而費自海西庫出。蓋三使治送。自三營分當。關西主上使。稱以巡營庫。灣府主副使。稱以運餉庫。海西主書狀。稱以海西庫。以驛騎不嫺駕軛。且嫌其鈍重。自 當宁戊寅。罷造車之規。而責其費於該庫。換驛騎以刷馬。刷馬之估。出自灣府。以爲入柵雇車之資。視他雇直最優。故獨無例給之謬例云。趕車輩。如我國五江驅馬之類。不可責以人事。故屢行者。習知其弊。見初行者假借厥輩。則必切禁之。或慮其又生一弊也。惟余趕車。劉姓人。居於狼子山。頗勤實解人意。在途或有翻車之患。而余獨免焉。蓋賴其力爲多。時饋脯肉藥果烟草等物以賞之。

鳳凰城記

鳳凰山之西五六里有小城。曰鳳凰城。一統志曰。城本穢地。入渤海爲東京龍原府。遼曰開州鎭國軍。元屬東寧路。自瀋陽東北。至兀刺船廠數千里間。鳳城綰轂其口。城周不過七八里。而四面方正。南門外左右。市肆甚盛。號扁標木。或塗漆或塗金。物華充積其中。輝煌絢爛。足令刱覩者爲之奪目。此不過一邊門僻地。而能如此。中國之富麗。推此可驗。聖申與數三同行。穿城周覽而歸。言城內市肆少遜於外。而有龍鳳寺。卽小刹也。又有柔遠館。一名朝鮮館。留接我人之所云。此俗。雖皇親閣老。行不辟人。而惟鳳城人。習知我俗。城將之行。必呵下我人云。燕記曰。或曰此卽安市城也。高句麗方言。稱大鳥曰安市。今方語。或訓鳳凰曰安市。稱蛇曰白巖。隋唐時沿國語。以鳳凰城爲安市城。以蛇城爲白巖城。其說頗似有理。又世傳安市城主楊萬春。射帝中目。帝耀兵城下。賜絹百匹。以賞其爲主堅守。三淵送其弟老稼齋入燕詩曰。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虯髥落眸子。牧隱貞觀吟曰。謂是囊中一物耳。那知玄花落白羽。玄花。目也。白羽。箭也。 二老所詠。當出於吾東流傳之舊。然唐太宗動天下之兵。不得志於彈丸小城。蒼黃旋師。其跡可疑。金富軾只惜其史失姓名。蓋富軾爲三國史。只就中國史書。鈔謄一部。以作事實。至引柳公權小說。以證駐蹕之被圍。而唐書及司馬通鑑。皆不見錄。則疑其爲中國諱之。然至於本土舊聞。不敢略載一句於傳信傳疑之間。蓋闕如也。余謂唐太宗失目於安市。雖不可考。蓋以此城爲安市。恐非也。按唐書。安市城距平壤五百里。鳳凰城亦稱王儉城。地誌又以鳳凰城稱平壤。未知此何以名焉。又地志。古安市城在蓋平縣東北七十里。自蓋平東至秀岩河三百里。自秀巖河東至二百里爲鳳凰城。若以此爲古平壤。則與唐書所稱五百里相合。然吾東之士。只知今平壤。言箕子都平壤則信。言平壤有井田則信。言平壤有箕子墓則信。若復以鳳凰城爲平壤。則大驚。若曰遼東有平壤。則叱爲怪駭。獨不知遼東本朝鮮故地。肅愼,穢貊,東夷雜種。盡服屬衛滿朝鮮。又不知烏剌,寧古塔,後春等地。本高句麗舊彊。嗟乎。後世不詳地界。則妄把漢四郡地。盡局之於鴨綠江內。牽合事實。區區分排。乃復覓浿水於其中。或指鴨綠江爲浿水。或指淸川江爲浿水。或指大同江爲浿水。是朝鮮舊彊。不戰自蹙矣。此其故何也。定平壤於一處。而浿水前却。常隨事跡。吾嘗以爲漢四郡地。非特遼東。當入於女眞。何以知其然也。漢書地理志。有玄菟,樂浪。而眞番,臨屯無見焉。蓋昭帝始元五年。合四郡爲二府。元鳳元年。又改二府爲二郡。玄菟三縣有高句麗。樂浪二十五縣有朝鮮。遼東十八縣有安市。獨眞番去長安七千里。臨屯去長安六千一百里。金崙所謂我國界內不可得。當在今寧古塔等地者是也。由是論之。眞番,臨屯。漢末卽入於扶餘挹婁沃沮。扶餘五而沃沮四。或變而爲勿吉。變而爲靺鞨。變而爲渤海。變而爲女眞。按渤海武王大武藝答日本聖武王書曰。復高麗之舊居。有扶餘之遺俗。以此推之。漢之四郡。半在遼東。半在女眞。跨距包絡。本我幅員。益可驗矣。然而自漢以來。中國所稱浿水。不定厥居。又吾東之士。必以今平壤立準。而紛然尋浿水之跡。此無他。中國人凡稱遼左之水。率號爲浿水。所以程里不合。事實多舛者。爲此由也。故欲尋古朝鮮高句麗之舊域。先合女眞於境內。次尋浿水於遼東。浿水定。然後疆域明。疆域明。然後古今事實合矣。然則鳳城果爲平壤乎。曰。此亦或箕氏衛氏高氏所都。則爲一平壤也。唐書裵矩傳。言高麗本孤竹國。周以封箕子。漢分四郡。所謂孤竹地。在今永平府。又廣寧縣。舊有箕子廟。戴冔冠塑像。明嘉靖時。燬於兵火。廣寧人或稱平壤。金史及文獻通考。俱言廣寧。咸平皆箕子封地。以此推之。永平廣寧之間。爲一平壤也。遼史。渤海顯德府。本朝鮮地。箕子所封平壤城。遼破渤海。改爲東京。卽今之遼陽縣。是也。以此推之。遼陽縣爲一平壤也。愚以爲箕子初居永,廣之間。後爲燕將秦開所逐。失地二千里。漸東益徙。如中國晉宋之南渡。所止皆稱平壤。今我大同江上平壤。卽其一也。浿水亦此類。高句麗封域。時有嬴縮。則浿水之名。亦隨而遷徙。如中國南北朝時州郡之號。互相僑置然。而以今平壤爲平壤者。指大同江曰。此浿水也。指平安咸鏡兩界間山曰。此蓋馬大山也。以遼陽爲平壤者。指蓒芋灤水曰。此浿水也。指蓋平縣山曰。此蓋馬大山也。雖未詳熟是。然必以今大同江爲浿水者。自小之論耳。唐儀鳳二年。以高句麗王臧爲遼東州都督。封朝鮮王。遣歸遼東。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以統之。由是觀之。高氏境土之在遼東者。唐雖得之。不能有。而復歸之高氏。則平壤本在遼東。或爲寄名。與浿水。時有前却耳。漢樂浪郡治在遼東者。非今平壤。乃遼陽之平壤。及勝國 王氏高麗 遼東及渤海一境。盡入契丹。則僅劃慈,鐵兩嶺而守之。幷棄先春,鴨綠。而不復顧焉。而況以外一步地乎。雖內幷三國。其境土武力。遠不及高氏之强大。後世拘泥之士。戀慕平壤之舊號。徒憑中國之史傳。津津隋唐之舊跡曰。此浿水也。此平壤也。已不勝其逕庭。此城之爲安市爲鳳凰。惡足辨哉云云。

二十五日

晴。自乾者浦發行。行五十里。至黃家庄中火。又行五十里。至通遠堡止宿。是日。通行一百里。

平明發行。行十里至伯顏洞。世傳元時伯顏住軍處云。又十里至麻姑嶺。世傳麻姑嘗來遊此地。馬頭輩指石上𥦔穴曰。此麻姑足跡也。野人之言。無稽如此。又十里至松站。舊名薛劉站。唐太宗東征時。薜仁貴,劉仁願屯兵處故名之。我人訛稱雪裏站。以雪裏與薛劉。華音相似也。今稱松站者。 以至此始有松樹。亦我人所名。明時鎭東堡。卽此地云。又五里至少長嶺。一名叫嶺子。又五里至瓮北河。一名三家河。河源出分水嶺之東。東流與畓洞以下諸水。同流入三江云。又五里至大長嶺。一名長嶺子。又八里渡劉家河。又二里過黃河庄。一名黃家庄。中火於此。 皇曆齎咨官先來。過此來謁。取見手本。則皇帝以英吉利國事。處置得宜。大加褒諭。齎送賞緞八十四。蓋於本年六月。英吉利國船來泊於洪州。情跡殊叵測。至七月遇風卽去。自廟堂爲日後慮。曆行奏聞。故有是云。別有英吉利國漂船記 問齎咨官回程遠近則以爲明可逢着云。作家書付其便。又行五里渡八渡河。一名金家河。卽瓮北河上流。而以一水屢渡。故名八渡云。稼齋記云。此多賣雉者。而今行則未見。又十里至林家臺。一名金鷄河。又二十里。暮至通遠堡止宿。通遠堡。遼天聰中設鎭夷堡。淸初移之鳳城。今城堞頹盡無餘。夜往見副使。

附英吉利國漂船記

壬辰七月。英吉利國船漂到洪州不毛島後洋。引泊于古代島前港。錦伯狀 啓。自廟堂馳送任譯。與洪州牧使及水虞候。同爲問情。以書問曰。爾們遠涉險海。多經辛苦。能無渰死疾病之憂耶。答無死無病。貴大官員禮待遠客。散憂歡喜。問船中柴糧無乏否。答欠少柴鷄牛蔬菜而已。問爾們居生何國何地方。答我國名英吉利國。又號大英國。而居蘭墩忻都斯坦地。問爾們阾國有小英國。故稱大英國耶。答未有。因三國合爲一。皇上一位主管。故稱大英國。問三國之名。云何。答英吉利國,愛蘭國,斯客蘭國耳。問皇上一位。謂誰。答我英國君。問爾國知大淸乎。答北京皇帝國。問年年相通。亦有貢獻否。答大淸人到我國。我國人到大淸交易。兩國均大。均權勢。不進貢。問無君臣之分耶。答欽差從本國上北京。不叩頭階下。問因何事。往何處。何月日。遇何風到此否。答因公貿易設約。只到此。上奉貴國大王千歲階下文書。今年二月二十日。逢西南風。向東來。問只要到此則非風所漂也。答中意要來奉文書。問此是爾國王命而來耶。答文書解說。問貿易設約。何謂。答貿易設約。彼此有禮。公而不私。又公司之事情。只在候大王聖旨。問公司之事情。何事。答立設誼交易。且此禮物載船。寫貨單將文書。上奉大官爺。轉奏大王千歲階下。只候批回。問交易則要何物。答我們羊布大呢羽毛硝玻璃器時辰表等貨。要買貴國金銀銅大黃藥材並他樣貨物。聽我看見中意。問我國本非金銀銅所產地。外他貨物皆無。從何交易。答貴國寔多好貨寶。貴國大王準我買賣。尊官員百姓穿美衣服。不亦好乎。如今只祈帶產物幾許。遠容看一看。此與中國同樣。問此船所載物貨幾許。答金銀八百兩。問貨物。爾國所產耶。答是也。問要用何處。答行處可賣。此地方。亦要賣。問船人共幾許。答六十七人。問姓名年歲居住。答四品子爵船主胡夏米年三十。居蘭墩。出海李士年三十二。居蘭墩。六品擧人醫生何年二十九。居蘭墩。第一夥長波綠年三十八。居蘭墩。第二夥長心遜年二十二。居蘭墩。第三夥長若翰年二十。居蘭墩。畫士弟文年十九。居蘭墩。侍從者米士年十五居蘭墩。必都盧年二十。居蘭墩。夥計辟多羅年四十。居忻都斯坦。馬行年二十六。居忻都斯坦。林爾年三十。居忻都斯坦。林紅年三十四。居忻都斯坦。巴加年二十六。居忻都斯坦。巴地年二十九。居忻都斯坦。水手年三十四。居忻都斯坦。耶熳年二十。居忻都斯坦。肉翰年二十一。居忻都斯坦。明夏年四十四。居忻都斯坦。馬興年二十五。居忻都斯坦。馬是年二十六。居忻都斯坦。馬是年二十五。居忻都斯坦。陳舟年三十一。居忻都斯坦。又四人皆姓名陳舟。居忻都斯坦。而但年各不同。遜海年二十。居忻都斯坦。又十人亦皆姓名遜海。居忻都斯坦。而年各不同。第一廚子慕義年五十。居忻都斯坦。第二廚子無理年三十。居忻都斯坦。止帆吳長年二十一。居忻都斯坦。𨂔班施年五十九。居忻都斯坦。施慢年十八。居忻都斯坦。施環年十六。居忻都斯坦。施尼年十八。居忻都斯坦。問子爵之稱。擧人之稱。何謂。答公侯伯子男。子爲第四。故曰四品子爵。擧人是文考。問馬興陳舟遜海等諸人。何姓名之相同耶。答視若兄弟者同姓名。英國之法也。問此船。公船否。私船否。答公船。問船號云何。答安利。問船標有之否。答有。問官職之人。何以乘船。答官職奉文書。何不乘船。倘民人。何敢奉文書。問官職者何稱船主。答主張一船故耳。問兵器何以載船乎。答公船。故載兵器。環刀三十,銃三十五,鎗二十四,大大砲八。問爾國有弓矢否。答無。問英國之人。以船爲家而生耶。答非也。居屋。問何穀農之耶。答大米。五穀有農。問英國山多耶。水多耶。答山多。問英國京城云何。答蘭墩。問英國地方幾里。答與中國一樣。問蘭墩城大小。答七十五里。問文武官員幾許。答幾百位。問英國王貴姓。答咸卽。問自英國至北京幾里。至我國幾里。答距北京約七萬里。水路四萬里。陸路三萬里。距貴國。水路七萬里。問自爾國至我國路遠。其間過幾箇國。答有大小國。小國難詳。而大國一爲法蘭。二爲品松。三爲鵝羅斯。四爲粤地里亞。問來時見過來處國人否。答有見有不見。問所經四國。在北耶。在南耶。答或西南。或東南。問來此時。過我國境幾處。答長山,鹿島,東小島。問何月日到長山。長山在何方。而留幾日。答那在北方。留港內半日。問見長山之人否。答見漁人幾百。問相與言耶。答祈買糧。他們說話。小地沒有而已。問長山港內有人家幾許。答不見知。問留此時。文書禮物。何不捧上耶。答無大人在那。問何日至鹿島,東小島。留幾日。答六月二十四日到。留四日。問自長山至鹿島之時。幾留他處耶。答漁人已寫告耳。問長山書問人姓名爲誰。答着輕不問。問鹿島亦何以知之。答到此處後知。問此船以何材木。何歲造成耶。答桋木。七年前造。如是問答之際。摘奸爲計。則彼人等一齊防遏。使不得出入船中。故邊情重事。不可如是之意書示。而終不聽從。物錄請見。亦不出示。財貨之多少。什物之幾許。無路詳知。而彼船之上下裝間數。亦無以摘奸。問之則答曰。大十間。小二十間。彼人容貌。或白如塗粉。或黑如漆墨。或全削頭髮。或削去百回腦上。少許髮一條編垂。所着衣服。或羊布。或猩氈。或三升。上衣則或周衣樣。或狹䄂樣。帶以紅緞。衫則團領右衽。以金團錘懸於合衽處。其䄂或廣或狹。袴則似我國樣。而或廣或狹。或黑或白。有爵人衣服。紋緞鮮明。頭着則子爵胡夏米。以靑緞製如足道里。前飾黑角。其外或以紅氈。或以黑三升。或爲甘吐樣。或爲頭掩達伊樣。或如草織氈笠狀。襪子或白左紗。或白三升造之。而背上無縫。鞋則以黑皮造之。如發莫樣。船體似破瓜。而頭尾則尖。其長爲三十把。廣爲六把。杉幅之付。以鐵釘揷之。而釘頭幅間。以油灰塗之。沈水柱板。皆以銅片付之。銅釘簇簇揷之。鴟木亦以銅裹之。而付於船尾外。上下杉板。以琉璃作牕。左右杉板上爲欄干。以板木橫間而飾之。船頭作炊飯所。船尾作船官所居屋。而極華麗。屋上鋪板。四方以鍮鐵爲欄干。船頭作人形。塗油灰揷之。如望見狀。又以長木半偃揷之。結前帆索。船上腰中作碇接。而下鋪板。安而不動。上如缶形。動如磨石。以豆錫粧飾而立置。碇索則以鐵絲爲之。大如椽。船兩頭各置乾靈龜。船左右揷鐵鉤。以結帆索。船中一間。畜黑白羊鷄鴨猪犬。而其數難量。船兩頭。揷各色旗。以應前路尺水淺深。有爵者所居門前。使一人着甲衣按劍。終日侍立。以禁出入之人。汲水船四隻。或塗靑或塗黑。本板以銅鐵爲之。常懸於船尾左右。時時放水用之。帆竹則前帆竹十九把。中帆竹二十二把。後帆竹十六把。前中後帆竹。各作三層六層。如車輪狀。而作鍮鐵欄干。上中層。以兩木橫付。作容人處。以大弓竹。常掛於三層之上。白三升帆。亦分三層而付之。隨時布捲。帆索則垂如亂繩。間有大索。又以小索。結作雲梯狀。張帆之時則人登其層上而布之。彼人等所用器皿。畫器琉璃。匙則都是銀。其奏文一封。禮物三封。牢却不受。則甚至移載於其從船。送來者不知幾次。逐送亦非一再。而終不止。畢竟輸置於江邊。故奏文及禮物。姑爲封授於洞任家。嚴飭守直。以待處分。小冊子三卷。禮物物名都錄三件。彼給之。故冊子一卷,都錄一件。封上營門。又一件。封上水營。又一件。封上兵營。船標則字畫委曲荒亂。有若圖畫。末由知解摸出。故不得謄上。彼人姓名年歲容疤。成冊上。使供饋守直之節。連加申飭擧行。問情之節。係是時急。而一問一答之外。謂以支離。或蹙眉不悅。或搖手勿問云云。已上。洪牧及水虞侯報巡營辭意。 今以報辭中彼人所答見之。有異於尋常漂船。凡干擧行。尤當詳審。船中物件之終未摘奸。有違法例。問情辭緣中。宜問而不問者。亦多有之。其所謂奏文禮物。旣非通信之國。又是無名之獻。則彼雖强請其受。斷當以朝家處分前不可擅受之意。善言開諭。還致乃已。而往復數次。竟至封授於洞任處。則此與受置無異。揆以事體。萬萬失當。當該水虞侯及洪州牧使。當初稽滯不進。雖緣風雨所阻。未免緩不及事。再次報辭之糢糊。又甚疏忽。而彼船之輕先引泊于古代島。亦近妄率。待竣事論勘計料。彼人奏文及禮物封之不能還傳。不可但以做錯言。大關邊情。決難仍置。以待其竣事。故水虞候金瑩綬,洪州牧使李敏會。爲先罷黜。彼人冊子一卷,禮物都錄一件封上臣營者。旣是彼人事情之錄示者。故堅封上送于備邊司。至若物名都錄。異於凡他文字。禮物旣不當受。則都錄亦宜不納。故原本還爲下送。使之還傳于彼人。而別爲謄出一本。上送于備邊司。彼人之言。旣有貿易設約奏文禮物等語。而旣係莫嚴之事。且是無前之例。不敢擅有所論。請玆以枚聞。而彼人年歲容疤。一從成冊所錄。依例開錄于後。令廟堂稟處。彼人所答中。旣云留長山港內半日。有問答買糧等事。又至鹿島,東小島云。而其所在地方。不能詳問載錄。報辭亦極疏漏。使之另加詳探報來。船中什物。更爲多般懇諭。一一摘奸。列錄修報事。措辭申飭。偵探守直供饋禁雜人等節。各別擧行。毋或少忽之意。連加提飭。更送臣營褊裨。眼同檢飭云云。已上。綿伯狀啓跋尾。 英吉利人原居之地。距中華七萬里之遠。卽是其船往南。轉亞非里加州之大地方。遂來東北。到粤必行。這樣遠路。旣英國人坐船快捷。安然後行泛。此重大海洋。其敢爲。本事可見也。有時伊遇着狂風大作。但賴船主夥長等之善策。梢人之膽。行未幾何。致敗船之患。又且在洋回海賊等。都不敢向改也云云。其餘國事等說。文勢怪奇。難盡解釋。故不敢懸錄耳。已上。英國人品國事畧說。 大英國船主胡夏米。敬稟于水軍節度使李大人。現在英吉利國船到此。有文書幷微獻土宜。奉上朝鮮國 大王殿。玆懇差官員前來。接引我們。以便奉文達奏朝廷。威德不淺。壬辰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胡夏米着標。其下。踏紅印章。○已上。彼人片札。 上獻微物。伏望大王千歲階下賜恩。勿爲遐棄。惜無奇珍寶玩。堪奉上聖覽。惟是伸謹敬之意。幷以見本地船載貨之樣子而已矣。已上。彼人奏文。 大呢紅色一匹,靑色一匹,黑色一匹,葡萄色一匹。羽毛紅色一匹,靑色一匹,葡萄色一匹,棕色一匹,黃色一匹。羊布十四匹。雜物千里鏡二介,玻瓈器六件,花金鈿叩六排,本國道里書二十六種。已上。彼人禮物都錄。

二十六日

夜雪飄。自通遠堡發行。行二十五里。至畓洞中火。又行三十里。至連山關止宿。是日。通行五十五里。

日出後發行。行二十五里。至畓洞中火。畓洞。長時沮洳似水田。故我人所名云。 回還曆咨官洪誼喆來現。於其行。付家書。 又行十五里。踰分水嶺。別有分水嶺記 又行十五里。至連山關止宿。成化間置雅鶻關。以譏行旅。舊例。使行到此。書狀必點視人馬。而挽近其法遂廢云。 夜。聖申與同行四五人。秉燭往見護國寺。歸言寺在店後三里許。別無可觀云。 聞有擊銅鉦而過者。又有擊木筩而過者。問之則以爲鉦是賣餠。筩是賣油之聲。而其餘諸商。皆有標響云。其法甚好。勝於我國大聲叫號也。

分水嶺記

嶺在畓洞高家嶺之間。不甚峻高。而嶺之西水。皆入于遼河。嶺之東水。皆會于瓮北河。同入于三江。故謂之分水嶺。自此以往至遼東。有高家嶺,兪家嶺,會寧嶺,靑石嶺,小石嶺,摩天嶺,王祥嶺,諸嶺皆小小山嶺。而惟會寧,靑石最高險。

二十七日

寒。木稼。自連山關發行。行四十里。至甜水站中火。又行三十里。至狼子山止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見木稼彌望。隱隱若銀海瓊花。亦一奇觀也。行二十里。踰會寧嶺。稼齋記曰。嶺脈自子丑間來。遼東諸山。皆從此過脈。嶺盡處有三石離立。狀如怪石。其一尤特。松生其上云。訪之則石存而松不見。嶺上有山神廟。廟前多白楊。其寄生能治下血。每使行人多求之。故回還時。必採去云。或步或鞍踰嶺。入路傍店舍少憩。又行十七里。渡甜水河。又數里有虎狼谷。由此可達狼子山。迂不過二十里。而路頗平易。故重車之避會寧嶺者。皆由是谷云。又數里至甜水站。西邊有石壁如屛。高下凡五層。石色頗奇。卽靑石嶺餘麓也。中火於此。又行十里至靑石嶺。嶺高幾如會寧。以石色皆靑故名。路傍有古碑。字沒不可知。 行到嶺上。遂下車少憩。路右有關廟。扁曰亘古一人。餘無可觀。與諸人聯步下嶺。嶺盡處有佛祠。扁曰普渡衆生。正殿安佛像。庭立二碑。一。嘉慶壬戌立。山東儒生孫筴撰。一。記檀越人姓名。覽畢乘車。又行五里至小石嶺。於靑石小石兩嶺之間爲平地。北有一路。卽走遼東捷路也。又行十五里。至狼子山止宿。四面皆山。而開野稍廣。人戶甚盛。西數里許有山陡然。曰狼子山。松林蓊鬱。山上有鷄鳴寺。世傳唐太宗駐蹕處云。別有鷄鳴寺記 夜。劉車以其家在本處。將往見云。故以藥果五立,脯五條,西草一斤遺之。 往見正使。副使亦來會。

鷄鳴寺記

狼子山。舊名娘子山。唐太宗東征時。兵敗夜遁。忽聞鷄聲。尋到一小屋。有一女子欣然迎接。天明視之。茅屋與女子。不復在焉。只有一石冠距如鷄。遂名其山曰娘子山。建鷄鳴寺。立碑以紀之云。登其上。頗有幽曠之趣。聖申往見而還。其言如是。

二十八日

晴寒。自狼子山發行。行四十里。至王寶臺中火。又行三十里。至迎水寺止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未明。劉車已自其家還。喂騾裝車。其勤謹可尙。平明發行。行數里許。路西數里聞有村。名黃嶺子。自此行六十餘里。可達千山云。又行六里。踰摩天嶺。一名馬蹄嶺。稼齋記曰。西有唐太宗駐蹕山。似指娘子山而言。又十二里至三流河。自狼子山至此。凡一水三渡。爲三流河。東北流。入遼東城外太子河云。又五里至黃家庄。舊無人家。而自四五年前。有黃姓人來設店肆云。又五里至王祥嶺。嶺之命名。未知何據。又四里至石門嶺。嶺上左右。有石壁呀然夾路。狀如門開。康煕戊戌。修治此道。有化主比丘出力助之。立碑以記。宋肇基書之。又五里過冷井。別有冷井記 。又一里許至王寶臺中火。又四五里長谷欲盡。遼東大野。別有遼東大野記 瞥然駭矚。燕記曰。馬頭太卜伏地高聲曰。白塔現身謁矣。蓋遼東白塔。至此始見故也。又五里至阿彌庄。舊遼東城在路東數里。別有舊遼東記 因行忙不能往見。又五里過木廠。迂西行一里許。至新遼東城。入自東門。出西門別有新遼東記 行數百步。歷觀關帝廟。別有遼東關帝廟記 。又向北行里許。觀白塔及諸寺刹。別有白塔記,永安寺記,廣祐寺記。 指點諸山水及舊舊遼東城遺墟。別有駐蹕山記,舊遼東城記。 日已暮矣。擧火循城。北行數里渡太子河。別有太子河記 。又行十餘里。至迎水寺止宿。自柵至此東八站。別有東八站記 往見副使。 聖申與諸人。秉燭往見迎水寺。歸言別無可觀。

冷井記

未至王寶臺百步許有冷井。井上山曰鱉山。山上有石臺。如鼈形。華音稱鼈曰王背。而寶與背音近。故稱王寶臺。井深不過半丈。泉脈甚大。冬溫夏冷。味頗甘冽。舊時我使到此。泉出滔滔。去則立竭云。而今則不然。其餘波所及數十步間。亦皆不凍。多生野芹。使行回還時。常採食云。

高麗叢記

自王寶臺循山谷而下。至遼野初境。有村家數十。曰高麗叢。卽東寧衛舊墟。高麗人所居也。崔認齋記曰。高麗村兒童。幼作高麗語。及長。衣裳冠服。多用高麗云。而今見村落甚凋殘。未知其人猶是高麗後裔耶。

遼東大野記

自王寶臺循山谷而下。行四五里。長谷欲盡。遼東大野。於焉入望。荒荒漠漠。眼無障礙。蓋東自此。西至山海關外。北自醫山。南至濱海。其長廣延袤。不見端倪。到此始知天地之大也。燕記曰。行到此地。立馬四顧。擧手加額曰。好哭場。伴行者曰。遇此天地間大眼界。忽復思哭。何也。對曰。唯唯否否。千古英雄善泣。美人多淚。然不過數行的無聲眼水。轉落襟前。未聞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噫。人但知七情之中。惟哀發哭。不知七情都可以哭。喜極則可以哭矣。怒極則可以哭矣。樂極則可以哭矣。愛極則可以哭矣。惡極則可以哭矣。慾極則可以哭矣。宣暢壹鬱。莫疾於聲。哭在天地。有若雷霆。至情所發。發能中理。與笑何異。人生情會。未嘗經此極至之處。而巧排七情。配哀以哭。由是死喪之際。始乃勉强。叫喚唉苦等字。而眞箇七情所感。至聲眞音。按住忍抑。蘊鬱於天地之間。而莫之敢宣也。彼賈生者未得其場。忍住不耐。忽向宣室。一聲長號。安得無致人驚怪哉。伴行者曰。今此哭場。如彼其廣。吾欲從君一慟。而未知所哭求之七情。所感何居。對曰。問之赤子。赤子初生。所感何情。初見日月。次見父母親戚滿前。莫不歡悅。如此喜樂。至老無雙。理無哀怨。情應樂笑。乃反無限啼叫。忿恨弸中。將謂人生。神聖愚凡。一例崩殂。中間尤咎。患憂百端。兒悔其生。先自哭吊。此大非赤子本情。兒胞居胎處。蒙冥沌塞。纏糾逼窄。一朝寥廓。展手伸脚。心意空闊。如何不發出眞聲。盡情一洩哉。故當法嬰兒。聲無假做。登毗盧絶頂。望見東海。可作一場。行長淵金沙。可作一場。今臨遼野。自此至山海關千二百里間。四面都無一點山。如黏膠線縫。古雨今雲。只是蒼蒼。可作一場。又曰。噫。此英雄百戰之地也。所謂虎步龍驤。高下在心。然天下安危。常係遼野。遼野安。則海內風塵不動。遼野一擾。則天下金鼓互鳴。何也。誠以平遠曠野。一望千里。守之則難爲力。棄之則胡虜長驅。曾無門庭之限。此所以爲中國必爭之地。而雖殫天下之力。守之然後天下可安也。今其天下所以百年無事者。豈能德敎政術。遠過前代哉。瀋陽乃其始興之地。則東接寧古塔。北控熱河。南撫朝鮮。西向而天下不敢動。所以壯其根本之術。非歷代所比故也。入遼以來。桑麻翳菀。鷄狗相聞。百年昇平。不得不爲淸室一攢眉云者。眞遼野善評也。

舊遼東城記

舊遼東城。在於阿彌庄東里許。城周可七八里。而今盡壞廢。民居共數百戶。皆以農爲業云。蓋自舊舊遼城之廢。移城於此。又因風水之不利。又移於新遼東。此城遂廢云。

新遼東城記

新遼東城。卽今之遼城也。世傳淸世祖所築。康煕四年。改遼東爲東京。陞爲遼陽州。置防城守尉一,防禦八,巴爾佐頭一,驍騎校九,筆帖式一,倉官一,知印二。所領蒙古滿洲兵共六百五十名云。城周二十里。四面方正。引太子河一派。環以爲濠。城制鮮新。而但無城廊。北距瀋陽。南控渤海。亦一都會處也。城內閭閻櫛比。市肆稠密。而物貨委積。連亘幾數里。自此南行五十餘里。可達千山云。

遼東關帝廟記

出新遼城西門外百餘步。有石橋。雕石爲欄。制極精巧。康煕五十七年所築也。橋北百餘步有關廟。廟前有一座牌樓。扁曰武聖人。傍刻水仙雲龍。牌樓內又有一門。扁曰萬古臣極。門上爲樓。扁曰摘錦樓。又有一扁。曰函夏欽仰。內扁書飛雲謠。乾隆十年。趙學淦書。門內爲廣庭。右有鼓樓。曰虎嘯。左有鍾樓。曰龍吟。虎嘯樓北有殿。曰護世。嘉慶八年御筆。龍吟樓北有殿。曰大丈夫。道光九年御筆。兩殿並安關帝像。庭之正北有層階。階有門。左扁曰正大光明。右扁曰義以爲上。又入一門。扁曰元精當中。道光九年。王世芳書。其柱聯曰。莫恨呑吳。吳宮花草埋幽徑。休勞帝魏。魏國山河半夕陽。其內有正殿。扁曰威靈遠鎭。晉谷信史嘉書。右扁曰精忠大義。嘉慶十三年御筆。左扁曰仁勇配天。嘉慶丙子趙某書。其名忘之。殿內安關帝像。像甚雄偉。位置一如我國關廟制。床卓器玩。種種侈麗。東廡張飛。西廡趙雲。又設嚴顏不屈之像。庭中有四碑。忙不能記。正殿後又有一小殿。安奉關帝位板。還出殿庭。迤入東邊。有儀狄廟。外扁書仙傳妙術。道光五年書。內扁書功比和羹。嘉慶十九年書。殿內安白面塑像。又東邊有屋。曰監饍。內有生鷄數十首。似是供神之需也。其傍又有屋。曰銷鍋行。道光十一年書。與正副使入此少憩。自廚房備進薏苡。略啜而出。蓋此廟見於前輩日記者。俱不甚鋪張。見今丹碧璀璨。棟宇宏侈。柱楣扁額。率多嘉慶道光時書。則似是仍舊而增修之。聞其壯麗。雖瀋陽,燕京。亦無以過之云。此非直路。故居人罕見。使行簇擁騈挨。大妨周覽。且葷腥逼近。殊可苦。此地人心。素稱狡惡。往往有竊刀割鐙之患云。來此者。尤可戒也。

遼東白塔記

自關廟迤北里許有白塔。世傳唐尉遲敬德伐高句麗時所築。或云仙人丁令威。化鶴而歸。悲鳴作歌。此其所止華表柱。非也。華表柱。蓋在遼城西門外。不十里而近。亦不高大。而馬頭輩憚於行尋。謬指白塔而當之。聽者亦糢糊。不復分別而然。塔高十三層。世稱遼野千里。白塔得野勢三分之一。似近之。八面十三層。面皆鏤佛像。層皆有簷。簷皆懸鐸。鐸大如可容十斗之瓠。上設相輪。以銅索維之。頂置銅鼓三。功費之浩大。可知。蓋用甎成。而灰彌其縫。今多頹落。留館時。樊昆吾封 封名昆吾。號也。 言舊時東京。四關廟。堇有三塔。明時。有胡僧云。四塔旣全。當有聖人入主中國。天命間。用形家言。築白塔以鎭西門。適符四塔之語。浸成帝業。乾隆庚戌八旬聖壽日。哈達見于塔巓。哈達者。蒙古語。謂奉佛吉祥帛也。塔巓高絶。梯階不能及。則非人力所致。實天示上瑞。以彰無疆之休云。言太不經。殊可笑。而想亦傅會獻媚者。有一種相傳之語而然矣。

永安寺記

白塔後數十步。有一古寺。扁楣漫漶。字不可知。庭前有一碑。亦沒字。河槎記曰。大雄寶殿。安數百菩薩。碑則翰林學士王隆之撰。進士王之臣書。疑卽此碑也。寺皆荒廢。無居僧。從隙窺視。佛榻上塵積沒膝。四壁往往有滲漏痕。適有人過之。問寺名。則曰永安。按燕記。永安寺在遼城北小港百步許。有大樓。扁曰藏經閣。似指此寺。而藏經閣。亦不可見。

廣祐寺記

白塔前不十步。而有古寺。今盡頹敗。只有大小佛像。共五六座。趺在卓上。木骸土形。暴露風雪。按燕記。廣祐寺在白塔南。或云漢時所刱。而唐太宗伐遼時。駐蹕首山。使鄂公尉遲敬德重修。世傳古有一村夫往廣寧。路遇童子。曰。負我至廣祐寺。寺右十步古樹下。有藏金十萬。可以報。村夫負其童子。數百里。不終朝而至。旣至視之。乃一座金佛也。寺僧異之。掘寺右十步。果得十萬金。村夫以其金重修此寺。及讀寺碑。則乃康煕二十七年皇太后發帑所建也。康煕皇帝亦嘗臨幸。賜居僧織錦袈裟。今廢無僧。似指此也。

駐蹕山記

燕記曰。駐蹕山在遼陽西南。初名首山。唐太宗伐高句麗時。駐蹕於此。勒石記功。改今名。

舊舊遼東城記

明洪武壬子。都指揮馬雲葉旺因元舊基而修築。城在今遼城北三里許。今廢。只傳遺墟。蓋遼城自此移於舊遼東。又自舊遼東移於今遼東也。秦時稱遼東。後入於衛滿朝鮮。漢時分爲襄平遼陽二縣。後爲公孫度所據。隋唐時屬高句麗。契丹稱南京。金稱東京。元置行省。明時置定遼衛。城周二十里。或謂熊廷弼所築。又謂楊鎬,熊廷弼。皆以經畧守此城云。城故卑狹。廷弼聞建人將至。令夷城。建人怪之。不敢逼。及諜知改築。引兵至城下。新城峩峩。一夜而成。後廷弼去。而遼陷。建人忿其城堅難拔。毀其城。十日猶未盡云。天啓元年三月。淸人旣得瀋。又移兵向遼。經畧袁應泰方議三路出師。以復撫順。未行而聞瀋陽已陷。又將向遼。引太子河注濠。環兵登埤。淸人陷瀋。五日至遼陽城下。淸太祖自統左翼兵先至。明摠兵李懷信等率兵五萬。出城五里而陣。淸太祖以左翼四旗擊其左。淸太宗引精銳請戰。太祖不許。太宗堅意行。遂留二旗。伏城傍覘視。太祖遣正黃旗鑲黃旗。助太宗衝明陣之左。四旗兵繼至。明師大敗。自西門出走。又爲城傍所伏二旗兵所敗。奔回入城。摠兵賀世賢,副將戚金。皆戰死。詰朝。太祖率貝勒左四旗兵。掘城西閘口。以洩濠水。且令右四旗兵。塞城東進水口。自引右翼。布楯車堵列城邊。囊土運石以壅水。明兵步騎三萬出東門。列營相拒。淸人方欲奪橋。會水口壅遏將涸。四旗前隊渡濠。大呼掩擊。東門外明兵力戰。淸紅甲二百白旗千進擊。明兵死者。濠塹皆滿。奪武靖門橋。分擊守濠明兵。城上發火器。聯綿不絶。淸人奮勇衝突。樹梯登城。遂奪西城一面。驅斬民衆。城中擾亂。是夜。城內明兵。列炬拒戰。牛維曜等縋城亂遁。翼朝。明兵復列楯大戰。淸四旗兵亦登城。經畧袁應泰登城北鎭遠樓督戰。見城破。擧火焚樓而死。分守道河廷魁。率妻子投井死。監軍道崔儒秀自經。摠兵朱萬良,副將梁仲善。參將王豸,房承勳。游擊李尙義,張繩武。都司徐國全,王宗盛。守備李廷軫等。皆戰死。生擒御史張銓。不屈。淸太祖命賜死。以遂其志。太宗惜銓。欲生之。婉諭再三。終不可奪。不得已縊而葬之。乾隆皇帝於己亥。爲全韻詩。詳載陷城始末。且曰。明臣之不降者。我祖宗尙加恩。而燕京君臣。漠不相關。功罪不明。欲其不亡。得乎。按明史。廷弼之不救廣寧也。科道王紀,鄒元標,周應秋勘廷弼曰。廷弼才識氣魄。睥睨一世。往歲鎭遼而遼存。去遼而遼亡。獨其驕愎之性。牢不可破。今日一疏。明日一揭。比之楊鎬。更多一逃。比之袁應泰。反欠一死。若誅王化貞。而寬廷弼。則罪同而罰異也。嗚呼。明末用舍顚倒。功罪不明。其視熊,袁之死。可謂自壞長城也。休庵日記曰。到遼東。爲衙門徵求賂物。留二十餘日不得行。有一游擊將軍者。自以硯石打額出血。以恐譯官索貨。蓋明末貪風如此。視今日。尤可歎也。出於諸家紀述。蓋如是。但楊鎬未嘗守遼。陷瀋在遼後。頗未免失實。殊可異也。自遼至北京。皆挾路植柳。柳或大如牛腰。種之久。可知。路廣可方十軓軌。每夏月潦水遍野。行者視柳所在。賴不失路。其他大路。皆然。

太子河記

太子河在遼東城北數里許。一名衍水。源出永吉州。與邊匯渾河會。爲三汊河。卽燕太子丹走匿處。故後人哀之。名之曰太子河。未知是否。河之一派。到城底瀦爲濠。頗廣。此熊廷弼所爲云。

東八站記

自柵門至迎水寺。謂之東八站。以一日二站。合爲八站而名之也。八站之間。多崇山峻嶺大川深林。路頗艱險。行者往往有覆車之患。而蓋其亂山中。間多開野。山氣野勢。頗似我國石門嶺以東。按句麗舊彊。還屬於我。則足令邊圉有恃。國勢稍張。而何可得也。過迎水寺以後。卽遼東大野也。

二十九日

晴。寒小弛。自迎水寺發行。行二十八里。至爛泥堡中火。又行二十七里。至十里河堡止宿。是日。通行五十五里。

朝。見主人家卓子上有書冊。請一披見。則主人笑而點頭。跳上樻上。一一展示。四書奎璧各一秩。共一匣。三經奎璧各一秩。共三匣。左傳一秩。共二匣。水滸傳,三國誌,西廂記各一秩。五言唐音一冊。百家姓一冊。傖氏戲本三冊。字帖二冊。其他落帙之醫書及諸小說。共五六種也。問主人能讀否。答少時頗多讀。今則廢工。第二子方念四書云。蓋中國敎書之法。必先授句讀。是謂念書。念書畢。始令講義。○日出後發行。行五里許。見路右有新建一座大店舍。扁曰聚居店。雕薨朱壁。制甚宏傑。遂與聖申。下車入見。其左右炕房所排器玩甚多。又一炕堆積乾麪。豕羊鷄鵝。方多屠割。又或烹熟。又一炕有一人書無數柱聯。聞將爲之春祝而書非甚佳。語亦無趣。轉到中庭。庭廣可容車馬四五百乘。庭左右亦皆有炕房。所排與前炕同。此爲關東第一大店。而店主費銀六萬兩新刱云。又行數十餘里。至爛泥堡。一名王道把。中火後又行二十七里。至十里河堡止宿。或云自九連城至此。爲東八站。店舍甚大。一行皆入一店。過客之留宿者。又不知爲幾百人。而猶有餘炕云。稼記以爲此處豆腐極脆。作羹味佳云。今問不然。○聖申出外觀覽而歸。言村閭市肆甚盛。店北數百步有關廟。門左右皆有懸板。記重修始末及施財人姓名。道光七年事也。庭有一碑。字刓不可知。東墻內有古松五六株。他無可觀云。○夜。正副使皆來見。○柝聲繞庭。終夜不絶。聞行人至。以車卜付店主。店主擊柝警守。自此以後。每店皆然云。

三十日

大寒。晴。極寒。自十里河堡發行。行四十里。至白塔堡中火。又行二十里。至瀋陽止宿。是日。通行六十里。

未明發行。行四十里。至白塔堡中火。店前有白塔。巋然入望。別有白塔堡白塔記 是日甚寒。蓋發程後刱經也。行十里至渾河堡。一名紅花鋪。鋪臨河。村落頗殷。稼記以爲此處產鯔魚。味不佳云。又行一里。氷渡渾河。別有渾河記 又行五六里。至瀋陽城南門外。路右有一白塔。高可十餘丈。塔後有聖慈寺。別有聖慈寺記 望之。甚工麗精洒。而行忙未入見。聖申先行入見云。又行一里許。至南門外。入關帝廟 別有瀋陽關廟記 周覽。坐外炕。與正副使改服。着靑袍黑帶。騎鞍馬。陪 表咨文。騎馬前行。一行亦皆乘馬。分左右文武成班入城。別有瀋陽城記 少憩于下處。往正使所。副使亦至。遂偕往太學瞻謁。別有瀋陽太學記 轉至行宮前。別有瀋陽行宮記 閽者堅拒。不得入見。還歸下處止宿。○夜。瀋陽太學敎授之子李功允來見。與之筆談。見筆談錄

白塔堡白塔記

白塔在於村中。八面十三層。高可與遼塔相埒。但塔身差小而中空。簷角年久多頹損。

渾河記

河一名小遼水。一名阿利江。一名蓒芋濼水。源出長白山。西南流。與太子河會。又合遼水。入于海。世傳我 孝廟在瀋陽時。作亭于此。而其遺墟。今不可知。侍講院日記。淸人以野畈田授 世子種萊。亦其地也云。河廣幾如我國臨津。每回還時。水瀰瀰。不可駕橋。故迂回十餘里。從其下流有橋處。過涉云。

小瀋水記

小瀋水在瀋城之南。源出於東關觀音閣下。流入於渾河。水北曰陽。瀋陽之名。蓋以此也。

聖慈寺記

燕記曰。聖慈寺。崇德二年戊寅建。殿宇宏麗。法堂臺高一丈。周設石欄。有古松三株。交柯互枝。蒼翠滿庭。窈冥陰爽。一碑。太學士剛林撰。後面滿書。一碑。前後皆蒙古西番字。殿中有八百羅漢。長纔數寸。箇箇精妙。康煕皇帝手造小塔數百。大如雙陸。刻鏤之工。奇巧入神。有浮圖高十餘丈。上圓下方。通刻獅子。或云寺後有豫王多鐸之墓。此爲願堂。故皇帝幸瀋。必歷臨云云。

瀋陽關廟記

廟在瀋城南門外。我使到此。例爲易服之所。入門內僧寮少坐。正副使繼至。守僧進茶。持一紙請丸扇。蓋課歲閱歷我人。有如我國行下之規。好笑。茶罷。各賞數丸。入見正殿。外扁書萬古英風。內扁書忠貫日月。又一扁書義貫古今。塑像前。整排床卓器玩。一塵不留。還至俄坐處。遂改服入城。

瀋陽城記

瀋陽。古挹婁國。漢置四郡。爲樂浪治所。魏,隋時屬高句麗。唐置瀋州。遼改爲興遼軍。明洪武初。置衛。天啓時。陷於淸。爲其都。改衛爲奉天府。府有知府。又置承德縣。縣有知縣。統而名之曰盛京。又置兵戶禮刑工五部。各衙門置侍郞一人,郞中二人。又置瀋陽將軍一人。統關外軍。又置各部佐貳各一人。每衙門對門築嚮墻。門前皆以黑漆木叉立爲柵。惟將軍府前。立一座大牌樓。城周四十里。亦以甎築。四面方正。每面皆有二門。合爲八門。門上有樓。樓皆三簷。護以甕城。甕城左右。亦有門相對。環城以濠。闊可十丈。深亦丈餘。城內東西。皆有四牌樓。樓皆三簷。每面揭扁。而皆忘之。通衢大道。肩磨轂擊。市廛夾路。物貨充積。如皮物茶屬則比北京猶勝云。雕窓彩閣。碧榜金扁。輝映左右。其他各色工匠。如鉅木造車造椅卓。打造鉛鐵銅錫之器及礱米縫衣彈棉之類。在在皆備。而器械莫不便利。一人所爲。可兼我國十人之事。稼記云。此處市肆。百物皆有。與北京無異。但無書冊云。而今則冊肆亦間多有之。鳳城及柵門所有冊子。皆自此出去云。瀋陽與山海關北京三處。皆不許人登城。犯者抵死云。

瀋陽太學記

太學在城東南。使行過此。必拜謁。亦例也。與正副使服靑袍齊進。守者鋪席於庭。拜謁。升自東階奉審。殿宇穹崇。龕室宏麗。當中安孔子位板。書大聖先師孔子神位。東西配從。一如我國制。而但東從之末陞享有若。西從之末陞享朱子。宋諸賢。亦享於東西廡。位板皆無櫝。樂器散貯於殿內東西壁下。尊彝之屬。制與我國少異。正殿外扁書先覺斯民。內扁書萬世師標。康煕筆也。又有一扁。忘之。道光筆也。庭前立一碑。康煕御製勅諭士子文也。殿廡窓紙皆壞。雀矢滿地。大抵尊嚴整飭。比佛宇關廟。不啻大遜。明倫堂在正殿之左。而堂中鋪甎。倚一輛翰林車於壁。柱繫二馬一驢。殊可駭也。昔有我人見方工作於庭者脫汚衣。掛着於從享位椅上。其守護之不能謹嚴。可知。今亦下隷輩擁入雜沓。而不能禁止。可愧。明倫堂後有一屋。守齋學正。率內眷住此云。其右有文昌閣。不許人入見。未知何故。或云。瀋陽將軍犯贓殆萬計。欽差富俊方來査開坐。禁人出入。富是時任閣老云。

瀋陽行宮記

自太學遵大路而北。卽行宮。至紅馬木下馬。其傍立一碑。刻下馬碑三大字。繚以紅木柵。又有一碑閣。中豎八觚古碑。字刓不可知。柵內有三間牌樓。中扁書文德坊。爲守者所阻。遂還。卽此而規撫制作之宏闊侈麗。已令小眼目瞠然。可知爲北京之亞。燕記曰。往行宮前。逢守直官人。馬頭光祿善官話。走向官人。跪一膝磕頭。官人忙扶光祿。請大哥任便。光祿叩頭曰。小人是朝鮮幫子。俺老爺們爲觀皇都帝居。望如天上。敢是大官人肯許麽。官人笑曰。第不妨。跟俺來也。遂入太淸門。前殿曰崇政。又有正大光明殿。左曰龍飛閣。右曰鳳翔閣。殿後有三簷高樓。曰鳳凰樓。藏五朝實錄云。有左右翊門。門內有甲軍數十人守之。又有層樓複殿。疊榭回廊。皆覆以五色琉璃瓦。正殿之東。又有兩簷八角屋。曰大政殿。皇帝幸瀋陽時筵宴之所也。太淸門東有神祜宮。安三淸塑像。康煕皇帝御筆題曰昭格。雍正皇帝御筆題曰玉虛眞帝云。然則昔許今否。未知有甚事端。而似緣馬頭輩言辨不及前輩而然。未免望門而退。殊可恨。

瀋陽以後沿路所見

稼記曰。瀋陽以後。路中車馬益多。而向西去者尤多。獐鹿豕及木物所載之車。皆自寧古塔凡喇地方來。趁歲時入京者。其自西來者。多載茶麴布帛。或有空車。是則遼陽商賈。自關內回者也。其凡喇地方進貢之物。皆是珠貂蜜海松子云。而其車上揷小黃旗。旗上書上用二字。今亦然矣。又曰。自瀋陽每五里有烽臺汛堠。烽臺高可數丈。上爲短女墻。臺下列烽筩如大瓮者五。汛堠如我國旌門制。上加短簷。今則或有或無。 又曰。自渡江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向西或向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方。自瀋陽至孤家子。向戌行。日影半入車簾內。自孤家子至山海關。向未行。自遼東以後至孤家子。皆溯北風。極寒時。最難行。孤家以後數百里間則每多橫風。以西北無山故也。今見果然。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