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释量论」,是公元七世纪印度因明学家法称论师的一部量理论着。据藏语系所传法称论师的量理着作共有七部,他继承了因明学大师陈那菩萨的学说,并有所发展。

法称论师的七部量理论着,一般称为因明七论,即(一)释量论,(二)定量论,(三)正理滴论,(四)因滴论,(五)观相属论,(六)成他相续论,(七)诤正理论。前三部为体,如人之躯体,解释陈那「集量论」的六门要义。後四部侧重解释「集量论」部分之义。如「因滴论」,侧重解释比量之量式因义;「观相属论」,侧重解释比量之量式各概念的关系、和合义及过类;「成他相续论」,侧重论证他人之心理以成立唯识的道理;「诤正理论」,侧重解释为他比量。合称为七部释论。并有天慧等所作若干注释,迄今较完整地保存於藏文「丹珠尔」(论藏)之中。

「释量论」,为七部释论的广论。在公元十四世纪,宗喀巴大师在西藏创立了佛教格鲁派僧侣学制之後,以拉萨格鲁派(俗称黄教)三大寺(甘丹、哲蚌、色拉)为中心的显教寺院,都把「释量论」列为必修科目。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如贾曹。达玛仁钦(有译为「盛宝」),克主.格蕾贝桑(有译为「善贤」),根敦珠巴(有译为「僧成」)等,皆为「释量论」作有注释。他们认为「释量论」是研究法相,抉择正见所必须研读的论典,阐明了推理论证和衡量辩论正确与否所必须依据的思维规律。

「释量论」,原为对陈那「集量论」的释论。他把「集量论」的六门(实为六品,即现量品,为自比量品,为他比量品,观喻似喻品,观遮诠品,观过类品)摄为四品,即为自比量品(自义比量),成立量士夫品(成量),现量品,为他比量品(他义比量)。

法称对「为自比量品」,自己作了注释。他认为分辨义理的是非,须赖於比量智,方能消弭邪智,最终获得明辨是非的理智。而比量智必须依靠正确的因,才能对所衡量的义理得到正确的了解。他开宗以「宗法由彼因所遍,具此正因有三种,无则不生唯限此,似因则与此相违」一颂,概括叙述了正因的性相、数目,及其理据,并包括了与三相相违的似因。他的理论关键,在於扼要提出因和宗所具有的有法和法的遍及关系,更指出具备此种遍及关系的唯有果因、自性因与不可得因(此译名尚待斟酌)三种类型。由此所谓遍及关系,不外依据客观的因果关系和自性关系,建立对事理的表诠或遮诠。这是立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亦即因所必须具备的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法称又简约为宗法,随遍,反遍的基础所在。据此,他认为没有别立喻支的必要。而检查因相的正确与否,以同品有异品有,同品有异品无,同品无异品有,同品无异品无四句料简即足。代替了九句因。凡此都是陈那「集量论」中,或引而未发,或发而未尽,含有批评意味的独到之处,绝非只限於解释原文而已。

在「成立量士夫品」中,法称引「集量论」颂说:「归敬为量利诸趣,示现善逝救护者,悲愍邪分别众生,如实宣说成量理。」前两句颂文,摄为五义:谓成为量、利诸趣、示现、善逝、救护者。其中「成为量」为抉择之差别事,其余四义为抉择之差别法。此依与颂文所叙次序相顺而言,为流转门;与其次序相逆而言,为还灭门。何以要从此二门论述呢?一方面为了论证成为「量士夫」的一切智者,是遵行一定的方法逐步串习而成,以驳敌论者认为一切智为无因生;另一方面论证有由因所生之一切智,是因为见到果位自利利他圆满,这就是先从流转门论述的道理。又为遮止故,从还灭门论证,以大悲心为成立「量士夫」的道理,推知以菩提心及加行圆满证无我智慧,串习利他之行,乃为主要行为,从而又显示了必须修持布施等六度。总而言之,从流转门的论述,旨在使人明了示现(佛),从何道修习而至。从还灭门的论述,旨在使人明了最初抉择四谛道理,方能证得功德圆满。如是从因圆满到果圆满,即自利利他皆圆满者,才产生成为量之薄伽梵,也才是真正的「量士夫」。对此作反覆的论证,其目的在於建立有前生後世的轮廻说,这是「释量论」所要成立的核心命题。在这品中,法称还对印度顺世派等认为没有业果相续的说法,用较多的立破量式进行了批驳,以建立佛为量士夫。

在「现量品」中,论述「量」必须是新生,非虚诳的认识。因为由它所认识的事物,唯有自相与共相,所以决定量也只有现量和比量。现量,即现见的认识;此量,即推理比度的认识。因为以自相为所现境之量,必是现量;以共相为所现境之量,必是比量。既离分别又非错乱之智,才可以叫做现量。这分为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四种。

在「为他比量品」中,旨在阐述所立量式之所以成为「真」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似「宗、因、喻」所犯过类。简言之,「为自比量品」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为具三相的因,从而理解所立法。而「为他比量品」所抉择的主要内容,为能立语,即通过立量形式,使人对立破得到正确的理解。

藏文文献中,关於「释量论」,尚有较重要的着作。如法称的「释量论」第一品自注,天慧对「释量论」的後三品释等,以及西藏学者的不少注释,应当全部译出,始能穷源竟委窥其全豹。再据以对逻辑学作比较研究,实属重要的一项佛学研究工作。

本书译者法尊法师,萃其一生精力,贡献於汉藏佛典传译工作。在垂暮衰病之日,犹能初步完成「释量论」这一巨大着作的译述,这种献力於佛教的精神,是值得钦佩与学习的。在法师译传这一着作的同时,我适担任「藏汉大词典」因明部分的编译工作,每遇审名定义盘根错节之处,时想有机会能与之商榷。没有想到,在我前往参加大会的前夕,法师遽尔圆寂,未及最後谒见。承佛教界同仁嘱为本书作序。浅学如我,愧何敢当。勉就管见所及,撮述本书梗概,作为读者研索的引线,藉志对译者尊公的悼念之忱。

民国七十年(一九八一年)元月 杨化羣谨序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