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初来意。

【疏】来意者。当会序分已彰。正宗宜显故。又已总示所依佛智。次别显能依行位。故次来也。

○二释名。

【疏】释名者。廻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回向不同.有其十种。然十之别名。本分当释。回向通称。今当重明。随境所向.义有众多。以义通收.不出三处。谓众生。菩提。及以实际。上二皆随相。实际即离相。开三为十。一回自向他故。二回少向多故。三回自因行向他因行故。四回因向果故。五回劣向胜故。六回比向证故。七回事向理故。八回差别行.向圆融行故。九回世向出世故。十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故。前十义中。初三皆回向众生。次三皆回向菩提。次二回向实际。後二。义通於果及与实际。若依总云十回向。即带数释。若准梵本晋经。皆云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则人法双举。或人之法。法之人。人有法。通二释也。

○三宗趣。

【疏】宗趣者。以无边行海.顺无尽大愿为宗。成就普贤法界德用为趣。

【论】此品何故名为十回向。答曰。以十住初生诸佛智慧家。虽有第七方便波罗蜜成大悲行。然为创始应真修理智。出世心多。行悲行劣。故初发心住。於妙峯山顶见比丘。名为德云。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虽知已後次第十善知识。十波罗蜜互相参入。和融诸行。早以具足。然当随本位行门。胜劣全异。此明同中别。令升进故。如十行位中。为行之首。即以三眼国比丘名善见。即以林中经行。用表其十行。以智眼。慧眼。法眼。观根利生。化令出俗。故以比丘所表。为十行广大。覆荫众多。以林所表。如此十回向位中。明前二位出俗心多。大悲行劣。以将十住初心所得诸佛之智慧。十行之中出世之行门。处俗利生。故名回向。回真入俗利生。故名回向。是故此位表法善知识。即以鬻香长者名号青莲华表之。明此十回向法门。如合和香法。以将诸众香合成为一丸。互相资益。以成徧熏。十回向者。亦复如是。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和合大慈大悲诸波罗蜜四摄四无量涅盘生死诸尘劳门。共成一个法界之真香。皆从大愿为首。是故此位名为回向。长者名青莲华者。表此位行。不染垢净涅盘也。又长者。明处俗流。智长於世人。名之为长者。青莲华者。明色。诸华之中.此华色香第一。以表五位行门。此十回向法门第一。何以然者。为此十回向法门。以大愿力。会融悲智生死涅盘。成一法界之真自在法。故能资前位佛果。使具普贤行门圆满故。亦成後位十地十一地行门。使惯习自在故。明前後十住十行十地十一地。总是此十回向位中理智大愿大智大悲所圆融故。以此十回向位。通前彻後。总通收故。故表青莲华。众华之中。色香最为殊胜.出过余华也。又以表兜率.天宫.於诸三界.此天殊胜。何以故。为世间三世诸佛。皆在此天长菩提心满。化世间故。向上化乐天。他化天.乐放逸故。又向上色界.无色界.是乐静心多故。已下夜摩.忉利.是着乐之天.非知足故。四天王天。四面而居。非正位故。是故此天处欲界之天。上下处中故。又此天修三福德人之共生处故。何者为三。一修施。二持戒。三修定。自余诸天。不修三福令均平故。皆偏多也。修戒施二福。是故余天或多放逸。或多乐静。是故上生经云。乐欲长菩提心者。来生此天。是故此天。说此十回向门。於此表法胜故。

○四释文者。文有十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说分。六瑞应分。七结通分。八证成分。九偈赞劝修分。十校量功德分。今初。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昧。

【疏】金刚幢入者。是众首故。表归向高出等义。故不异名说。承佛神力。彰入定缘。入菩萨智光三昧者。显所入名。拣异果定。故云菩萨。智即是体。谓根本智。光有三义。一是证智前相。如明得定等。此约寄位。在贤终故。二光即根本智用。对治无明故。如大乘光明定等。三光即後得。了所缘故。二智无碍。朗照法界。此约刚幢自体释之。

○第二加分。有三。一总显能加。二辨加所为。三正显加相。今初。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号金刚幢。而现其前。

咸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萨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净故。诸菩萨善根增胜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疏】文二。一明佛现。二明赞善。今初有五。一标所因。谓入是三昧已故。十住中云。以三昧力。二十方下。佛来近远。三有十下。佛数多少。上二显位过行。故云十万。四皆同下。显佛名同。五而现下。正明佛至。余如前说。二咸称赞下。明佛赞善。於中初标称善。次别叹得定。後显得定所因。先别显五因。一伴佛神力。二主佛宿愿。三主佛现威。四说者智净。五听者善根。十住无听者善根。十行阙说者自力。此则具二。理应徧具。而影畧者。表住初自悟。行则舍己利他。今则悲兼自他。俱无障碍故也。所以要此五力者。因果主伴。皆具足故。谓法因久远。愿遂将化。故主伴加威。非器不传。明因主自力。非感不应。显因伴善根。余之差当。如第三会。後令汝下。结前生後。(【钞】因果主伴者。因主。即金刚幢力。因伴。即听者善根。果主。即遮那二.力。果伴。即十方佛加。谓法因下。出五因之由。法因久远。愿遂将化。是遮那本愿。主伴加威。即及威神力。为主加威。十方佛加。为伴加威。)

○第二辨加所为。

为令诸菩萨得清净无畏故。具无碍辩才故。入无碍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无尽善根故。满足无碍白法故。入於普门法界故。现一切佛神力故。前际念智不断故。得一切佛护持诸根故。

【疏】有二十二句。分二。前二十一。别明所为。後一.结为所属。前中初十标所成。後十一明所作。亦犹十地。前十自利。後十利他。前中初九内德。後一外加。谓得佛护持信等根故。前中前八横具诸德。後一竖继不断。从前所成。明记决断故。前中前七法体。後一大用。佛神力言。非神境通。离世间品。神力神通。义有异故。通谓无拥。力谓干能。通多就外。力多约内。就前七中。前六别明。後一总说。谓一门之中。具於多门。总摄福智。重重无尽。名普门法界故。就前六中。前五所具。後一离过。谓所具福智。不与二碍有漏相应故。前五中前四智慧。後一福德。就智慧中。前三自分。後一胜进。住佛智故。就自分中。前二说教。後一入证。谓入缘起法界。相即自在智故。前中无畏。则於缘无惧。辩才常说不断。上来从後襵叠。已释所成。

以无量门。广说众法故。闻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成办出世助道故。不断一切智智故。开发大愿故。解释实义故。了知法界故。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

【疏】二明其所作。於中初一总。谓广说故。後十别。於中初一约法。次三约位。一摄地前。二安地上。三照佛果。次三约修。一令开发十向大愿。二令解实际。三令知回向广大.与法界等。後三约人。一称根令喜。二喜故学三世佛回向。三救护一切众生故.不断佛种。

所谓演说诸菩萨十回向。

【疏】後一总结所属者。谓若说十向。前益皆成。故加所为。即说所为。六相融摄。如理应思。

○第三正显加相。於中三。初语业劝说以增辩。二意业冥加以益智。三身业摩顶以增威。今初口加。承语便故。

佛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护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罗尼光明故。入无障碍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无过失净法故。住广大智境界故。得无障碍法光故。

【疏】文有十句。初总余别。总云说此法者。有二种力。一者他力。如经得佛护念故。此亦名果力。亦名增上缘力。二者自力。即下八句。亦名因位力。亦是因缘力。是故此法要自他因果亲疎融合。方得有说。自力八中。初三明有作净法力。一总。谓既住佛家。理宜宣法以行家业。下二别。一长无漏功德。二入总持智慧。故在佛家。次二句无作净法力。一离所净障。谓无二障碍。三得所净智。谓事理普照。後三显身净力。即三种尽。一二乘不同尽。谓双集悲智。离於舍悲入寂过失故。二菩萨尽。谓离心意识。唯依大智法身境故。三者佛尽。无障碍智是佛法故。此是地前。有三尽者。一圆教普贤位融摄故。二约金刚幢内德位已极故。又前加所为中。住行但有十句。正口加中。唯有一句。今并过前者。表位增故。隣於地故。多同地经。

○二意加。

尔时诸佛。即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与无留碍辩。与分别句义善方便。与无碍法光明。与如来平等身。与无量差别净音声。与菩萨不思议善观察三昧。与不可沮坏一切善根回向智。与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与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疏】中二。先正明加相。二何以下。释偏加所以。前中十句。初总余别。然此十句。大同地经。唯五六前却。余如彼次。後别中。一不着辩才。说法不断。无留碍故。二堪辩才。以善净堪智有四种。谓缘.法.作.成。故云分别句义。三任放辩才。说不待次。言辞不断。处处随意。不忘名义。故云无碍法光。忘不随意。则有碍故。四即第五不杂辩才。三种同智常现在前者。慧身平等。知三相故。故彼云。与徧至一切处智。五即第四能说辩才。有净音故。六教出辩才。静鉴双流故。七不畏辩才。智不可坏。何有畏哉。或六七前却。思之。八即无量辩才。谓一切法智。随顺宣说修多罗等六种正见故。九即同化辩才。得一切佛无畏身等三种教化。随所度者。显示殊胜业三神变化故。(【钞】三种智者。即自相。共相。及不二相。自相者。色心等殊。同相者。同无我等。不二相者。即一实理也。或六七前却者。六即不畏辩才。以经云。不思议善观察三昧。同彼如来无所畏故。七是教出辩才。以不可沮坏一切善根。是教出故。大同地经成道自在力故。六种正见者。一真实智正见。二行正见。三教正见。四离二边正见。五不思议正见。六根欲正见。)次何以故下。释偏加所以。可知。

○尔时下身加。并第三金刚幢下起分。

尔时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顶。

金刚幢菩萨得摩顶已。即从定起。

【疏】并如前後说。

○第四本分。分二。先总显体相。後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几下。别示名相。今初。

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不可思议大愿。充满法界。普能救护一切众生。所谓修学去来现在一切佛回向。

【疏】若直就经文。应分为三。初句总标愿体难思。希求名愿。即具摄普贤无尽愿海。深广难思。二充满下。显难思相。谓体充法界。故难思议。用普救护。故称为大。又约体。深不思议。约用.广不思议。又深广无碍。名不思议。又体相用三。并充法界。随所徧处无不救护。实难思议。三所谓下。释成难思。以行同佛故。(【钞】二充满下。释第二句。自有四义。一以体释不思议。以用释大。二双约体用释不思议。三体用双融释不思议。四约三大相融释不思议。)然总论品内。一一难思。别示其相畧申十种。一体深。二用广.如上已辨。三摄德无尽。四出生众行。五余不能坏。此三充满法界中摄。六都不自为。七忍苦无倦。八背恩不转。九逆顺多端。十尽穷来际。此五普能救护中摄。此之十句。一一超於言念。皆不思议。故收前後有三种体。一所依体.即智光三昧。二约克性.即上大愿。三约总含.通有六法。一定。二智。三愿。四悲。五所依法界。六通慧作用。即不思议解脱以为体性。而圆融无碍为回向体。

○第二别示名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几种。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何等为十。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三者。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者。至一切处回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者。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者。真如相回向。九者。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十者。入法界无量回向。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回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疏】文分四别。一举名徵数。二佛子下。标数显胜。诸佛共说故。三何等下。徵数列名。四佛子是为下。结数引证。三中先徵後列。十回向义。畧以五门分别。一释名。二义相。三体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别。初中。先总名。已见品初。後别名。今当畧释。然通相而辨。有其二意。一回向二字。皆是能回之愿。救护等名皆是所回之行。故皆依主受名。二救护等名。皆回向之别相。回向二字。皆别相之通名。当名相望。救护等即回向。若互相拣。是救护之回向。非不坏之回向。则通依主。随其义便。不可局定。第一救护等者。大悲广济。名为救护一切众生。大智无着。故云离众生相。将坠者护。已坠者救。救令脱苦。护令息恶。并以善根。愿能成此。二於三宝等得不坏信。以此善根用将回向。三学三世佛所作回向。名等诸佛。四菩萨令其善根至一切处。五由回向故。能成无尽功德之藏。六顺理修善。事理无违。入於平等。七以善根等心。顺益众生。八善根合如。以成回向。九不为相缚。不於见着。作用自在。故名解脱。如不思议解脱等。十称性起用。谓以法界善根。回向法界故。至随文中。当更开显。

第二显义相者。先别後通。别中前七随事行。後三称理行。前中初一悲智不住明行本。次四明行相。於中一者起行心坚。二约佛辨广。三约法显徧。四约德显多。下二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後三中。一正与理合。显体深广。二明依体起无方大用。三显体用无碍。圆明自在。二通论。一一中。皆有三种回向。谓以善根。回向众生。菩提。实际。此三各有二义。故成回向。一以菩萨善根。必由众生而成。是众生之分。故还向彼。由余二成。余二流故。菩提分故。称实际故。法尔向彼。二凡是菩萨。必为度生。不尔。同二乘故。必求无上菩提。是家法故。不尔。同凡小故。必证实际。背无明故。照二空故。所以要须三者。义乃无边。畧申十意。谓依三法故。灭三道故。净三聚戒。显三佛性。成三宝。会三身。具三德。得三菩提。证三涅盘。安住三种秘密藏故。一依三法者。谓真性.观照.及与资成.即起信论体.相.用也。实际依体。菩提依相。众生依用。二灭三道者。见苦实际。方能灭苦。照烦恼空。即得菩提。回结缚业。为利生业。三净三聚者。谓向实际故。律仪离过。向菩提故。广摄众善。向众生者。即是摄也。四显三佛性者。实际正因。菩提了因。向众生者。即是缘因。五成三宝者。实际成法。菩提成佛。向彼众生。成同体僧。六会三身者。谓法。报。化。七具三德。谓断.智.恩。八得三菩提。谓实相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菩提树下示成佛故。九证三涅盘者。谓性净涅盘。圆净涅盘。方便净涅盘。谓薪尽火灭。十安住三种秘密藏者。由向实际。则住法身。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故。由向菩提。能成般若。菩提朗鉴。居极照故。由向众生.能成解脱。自既无累。令他解脱。随机应现。亦无碍解脱也。以斯十义。立三回向。若立三种菩提之心。亦依此十。又此十内.举一为首。展转相由。又此三者。成二行故。向实自利。向生利他。菩提通二。又向实护烦恼。向生护小乘。菩提通二护。又为成悲智。智照理事。故有三也。又随举悲智。亦具此三。悲中三者。令彼众生。知其实际。同证菩提故。智中三者。照生相尽。即同实际。证菩提故。又此三者。其必相资。一即具三。方成其一。一为证实际故。回向众生。以化众生。成其自利。断障证实故。亦向菩提。速证菩提。具一切智。断於二障。方穷实故。二为救众生故。回向实际。速证实际。於惑自在。方能化故。故净名云。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亦向菩提。速证菩提。方能广利。故地经云。欲度众生。不离无障碍解脱智。三为得菩提故。回向众生。不化众生。不证果故。亦向实际。不证实际。岂得菩提。故此三事。相资成立。非唯三事自互相资。随一一事。具摄法界德用。即入无碍。方名真实回向三事。

第三体性者。有总有别。总如前说。谓大愿等。别在说分。随位显之。

第四定位者。若约资粮等五。诸说不同。一云。此回向位。是修大乘顺解脱分资粮位终。从十信来。皆资粮故。十回向後。别立加行。有云。此十回向.是加行位。复有二说。一云。四顺决择分中。是後二摄。谓十解为煖。十行为顶。前九回向为忍。第十回向为世第一法。成唯识云。此四善根。亦胜解行摄。此文为证。虽不分明。玄奘三藏。意存此释。一云。四加行中。世第一摄故。真谛翻摄大乘云。如须陀洹道前。有四方便。菩萨亦尔。有四方便。谓四十心。若依此释。则无五位。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故。上来多是大乘初门。接引二乘。拟议彼立四善根故。有说三贤总为趣圣方便。不分资粮加行远近。此据终说。有言一切行位。都不可说。此约顿显真性而说。若依当部。一位之中。顿摄诸位。不碍前後。而位满处。即是因圆。约圆教说。然与前教相参。应成四句。一唯约相。如前诸教。二唯约自体.如前顿说。三以体从相。四以性融相。此二即当今文。谓以性随相。性不差而位历然。以性融相。相不坏而常相即。故下一一位中.具一切位。非但融因。亦常融果。融果之因。方是真因。

第五行法差别者。行随位别。亦有圆融.及寄法差别。若对前教.亦成四句。准位应知。有以十向配於十度。随胜受名。虽位位所回.皆具诸度。以名收之。亦有理在。(【钞】第五行法差别中。先正释圆融。则一回向行.具摄诸回向行。二行布。如向所释别名义中。有以十向配於十度者。即北京李长者意。以名收之。亦有理在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似施。二不坏.似戒。三等佛.似忍。四至一切处.似进。进故周徧。五无尽功德藏.似禅。禅摄德故。六随顺坚固.顺般若故。七等随顺众生.同方便故。八真如相.似大愿故。九无缚着.似力故。十法界.似智入故。欲显多途。不坏行布。四十位中。多分相似。故为此收。而一一位中.多列诸度。又如第六广说於施。故非正义。故云亦有理在。)四结数。引证可知。

【论】总有十卷经.明正说十回向。随十波罗蜜进修行门分。已上十个回向。一个是一个波罗蜜行。都共为十段科。至後随当位分中方释。

○第五说分。说十回向为十段。一一段中。皆先长行。後明偈颂。长行中各二。初位行。後位果。有不具者。至文当知。位行中各三。初牒名徵起。二依徵广释。三依释结名。文处可见。今初。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疏】初回向.文阙位果。於位行中。先牒名者。具如本分。又本业云。常以无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报。不受而受诸受。回易转化。故名救护等。(【钞】又本业云下。初标以空涉有。即先明离众生相。後救护众生也。言不受而受诸受者。受即五阴。及与六受。由了无相。故不受诸法。为物现在见闻觉知。故而受也。又已超五阴。现生五阴也。故净名云。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回易转化者。救护非一故。)

○二广释中二。先明所回善根。後正明回向。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净尸波罗蜜。修羼提波罗蜜。起精进波罗蜜。入禅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修如是等无量善根。

【疏】古人名此以为行体。若顺前名。救护众生是悲。离众生相为智。则以悲智为其行体。以是初行。故将总体以为别体。若以为欲回向故。修诸善根。即彼善根.亦得称体。古义依此。(【钞】以是初行下。通妨。妨云。何以将总体为别体。)

○後正明回向中二。先明随相回向。後我应如日下。明离相回向。前即回向众生及与菩提。释救护众生。後即回向实际。释离众生相。前中二。先总明。

修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众生。皆使清净。至於究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

【疏】令物离苦。至究竟菩提.即双明慈悲。及二回向。

○後别显。文分为四。一利乐救护。二佛子菩萨於非亲友下。受恼救护。三佛子菩萨见诸众生下。代苦救护。四佛子菩萨以诸善根正回向下。回拔救护。今初。

菩萨摩诃萨种善根时。以己善根如是回向。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真实法故。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疏】初中三。一总标。二我当下.别显。三佛子下.总结。初可知。二别显。文有十句。初离苦果。二离苦因。三通因果。五怖畏中。含三道故。上三通於深浅。後七唯约究竟。四得菩提。五得涅盘。六灭烦恼之源。根本不觉。若灭此者。如天之大明。七灭所知之暗。故云一切无明。即触事不了者。若灭於此。如人执炬。委悉而照。八令得解脱。故涅盘云。澄渟清净。即真解脱。已脱重昏.故云灯也。九令证法身。故言真法。十令成般若无二碍智。亦是权实无碍之智。(【钞】五怖畏中含三道者。恶道怖畏。苦也。恶名是烦恼。大众威德是业。若举其因。五皆烦恼。又死及不活。烦恼为因。余少功德.即是业也。根本不觉者。即起信文。即最初无明。)三结中。以前十句有通浅深。故令究竟。得一大事。(一大事义。已如初会。)

○第二受恼救护中二。先明受恼之相。後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下。明回向之相。前中亦二。先法。後喻。

佛子。菩萨摩诃萨。於非亲友守护回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於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

【疏】法中有标徵释。可知。

○後喻中。有二喻。先大海不变喻。喻遇恶缘。不变本心。

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瞋很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

【疏】海喻菩萨器量大故。众毒喻恶众生。不变喻菩萨不乱。

○二日轮普照喻。喻遇恶不息利益。於中三。初喻。次合。後徵释。今初。

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

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又复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复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

【疏】喻中畧有其二。先日轮具德。後遇缘不息。有十一恶缘。

○二合中具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见一切义。於诸法门.智慧自在。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舍众生心。

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但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厌心。

【疏】先合具德。举其十德以合於日。影显於日亦具十德。一福德之轮已圆。二智用深广难测。三正念游空.无有高下。四慈风运用.不退不疲。五圆福智轮。显照空法。六三乘山谷。普照无私。七使目覩万像。了真俗之义。八使居自乘业。以智成办。九常为利益。昼夜无休。十无器生盲。亦不误舍。(【钞】一福德等者。每句之中。法喻具足。一如日轮圆满为喻。法合即是福德已圆。二唯智一字是法。余通法喻。日轮广者。周铁围故。深者。不分而徧等故。难测者。通上二义。六三乘山谷者。十大山王.如菩萨乘。黑山为缘觉。高原为声闻。谷兼众生少分可生者。余可思准。)後不以众生下。合非缘不阻。於中有四不以。具合十一事。初一不以。通合生盲。先正合後但以下。反合。故出现品云。无信无解。毁戒毁见等。皆名生盲。若别合者。弊恶合生盲。邪见合乾城。令人妄谓为实故。瞋浊合修罗手。日为帝释先锋。彼瞋故覆障。次不知恩。合阎浮树。崇岩邃谷。次不以凡愚下。合前尘雾烟云。以彼能徧空。犹彼凡愚.同一处住。後不以众生数起下。合前时节改变。谓频起过惑。乍善乍恶。如彼昼夜。阴阳失度等。

○三徵释。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为一事故出现世间。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不但为一众生故.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不但为净一佛刹故。不但为信一佛故。不但为见一佛故。不但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徵释中。先徵意云。何以恶不厌舍。释意云。悲智均故。文中二。初喻。後合。二合中二。初总合。後不但下。别合。於中二。初以大悲合日。恶是其境。本为一切.岂独拣於恶人。如日普益.宁复弃於槁木。二如是已下。以智合日。善恶均照故。

○第二明回向之相中二。先辨回向之心。後佛子下。辨回向之愿。前中依悲智心行回向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起广大心。不退转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宝。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

菩萨如是观诸善根。信心清净。大悲坚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柔软心。慈悲心。怜愍心。摄护心。利益心。安乐心。普为众生真实回向。非但口言。

【疏】於中二。先缘境广大。上等佛心。即以圆觉因果之法为所缘境。圆明可贵。所以称宝。

後菩萨如是下。悲成利乐。下救物心。於中先牒前起後。生二种心。一於上等佛得净信心。二下与众生同大悲体。由依此二。成甚深等十心。一契理故。二自庆庆他故。三离过故。四超二乘故。五定乐相应故。余五可知。普为已下。结其所用。心顺口故。名为真实。

○第二正辨回向之愿。文中二。先愿众生令成法器。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有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

○二令得法圆满。

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者。

於诸佛所.净信不坏。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於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大善根。永离贫穷.七财满足。

於诸佛所.常随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碍眼等视众生。众相严身.无有玷缺。言音净妙.功德圆满。诸根调伏。十力成就。善心满足。无所依住。

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疏】於中四。一总举遇缘得法。二於诸佛下。成自分德。满七财者。即十藏前七。(【钞】上辨十藏前七者。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闻。六施。七慧故。)三於诸佛所常随下。胜进德圆。四令一切下。令得果满。先标佛乐。下二句释。故第三回向。略明十种乐。谓不可思议佛所住乐等。又不思议法品。略明十种无量住。谓常住大悲等。

○第三代苦救护中。文分为三。初总明代苦回向。二复作是念我所修行下。别明回向之心。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随宜下。总结成益。今初分二。初明先救重苦。後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下。念徧救诸苦。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造作恶业。受诸重苦。以是障故。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便作是念。我当於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

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一切众生.令解脱故。

【疏】有二。先见苦兴悲。心坚不退。坚有七相。谓不舍所行。不避苦事。不惊忽至。不怖迷倒。不退大悲。多苦不怯。长苦无厌。

二何以下。徵以释成。徵有二意。一云。生自造苦。何干菩萨。而欲代之。二云。剧苦难堪。何为不厌。释意云。本愿荷故。逢苦若厌。焉能荷负。

○二念徧救诸苦。

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离。

又诸众生.爱网所缠。痴盖所覆。染着诸有。随逐不舍。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不知出离道。在於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

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以一切善根回向。以广大心回向。如三世菩萨所修回向。如大回向经所说回向。愿诸众生普得清净。究竟成就一切种智。

【疏】救诸苦中二。先救八苦八难等苦。故有诸言。随业流转。是业系苦。邪见无智。是愚痴苦。我应已下。起救之心。(【钞】先救八苦者。一生苦。二老。三病。四死。五五盛阴。六求不得。七怨憎会。八爱别离。八难。下当广释。)二又诸众生下。救迷四谛苦。文中分二。初念苦境。二菩萨见下。正兴悲救。今初。於中先不知集。谓痴爱为本。是烦恼道。染着已下。明其业道。为有造行。故名染着。随业入苦。如彼鸟兽。因食爱故。入於笼槛。作魔业行。明有恶业。福智都尽.明无善业。次常怀疑惑.无生道见灭之因。故不见安隐圆寂。不知出离道谛。在於生死苦谛。

二兴悲救中。起大悲心者。令脱苦集故。大饶益心者。令得清净灭道故。故用善根回向。大回向经者。贤首云。如圆教所说普贤回向故。然藏内有大回向经。此教最初。不应指彼。若结集从简。於理可然。

○第二别明代苦回向之心中。有五复念。前三明代苦之心。後二明回向之心。今初即分为三。初明一向普救.无自为心。次众苦备受.无懈怠心。三决志保护.无虚妄心。

复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脱。但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疏】初文可知。

○二明众苦备受。

复作是念。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为一切众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於地狱。我当於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疏】复二。先正明。後徵释。今初言大壑者。如尾闾壑。饮缩众生.无暂已故。後徵释中。先徵意云。何以独为众生备受众苦.复勤修耶。释云。一身之苦.令多解脱。故愿自受。显悲之深。(【钞】尾闾壑义.出现品当明。)问。众生之苦。自业所招。自心所变。云何菩萨而能代耶。答。通论代苦。有其七义。一以苦自要。增悲念故。二约菩萨.本为利生。求法苦行。已名为代。後能为物为增上缘。亦名代受。三约菩萨留惑同事。受有苦身。为生说法。令不造苦因。因亡果丧。亦名代受。四设有众生欲造无间等业。菩萨化止不从。遂断其命。菩萨自受恶趣苦报。令彼得免无间大苦。名为代受。此依梁摄论第十一说。涅盘仙预国王。亦同此义。非唯意乐而已。五由菩萨初修正愿。为生受苦。至究竟位。愿成自在。常在恶趣救代众生。如地藏菩萨。及现庄严王等。乃至饥世。身为大鱼。皆其类也。或以光明照触。或以神力冥加。其事非一。六由菩萨此愿。契同真如彼众生苦。即同如性。以同如之愿。还潜至即真之苦。依此融通。亦合代也。七由普贤以法界为身。一切众生皆是法界。即众生受苦。常是菩萨。故名为代。上来七义。初但意乐。次二但约为增上缘。四五二义.实能身代。六七二义.理观融通。(此依梁摄论者。本论云。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释论曰。如菩萨能行如所堪行方便胜智。今显此二义。若菩萨能行。知如此事。有人必应作无间等恶业。菩萨了知其心。无别方便。可令离此恶行。唯有断命方便。能使不作此恶。又知此人。舍命必生善道。若不舍命。决行此业。堕极苦处。长时受苦。菩萨知此事已。作如是念。我若行此杀业。必堕地狱。愿我为彼受此苦报。当令此人.於现在世.受少轻苦。於未来世.久受大乐。譬如良医。治有病者。先加轻苦。後除重病。菩萨所行.亦复如是。於菩萨道.无非福德。故离染浊过失。因此生长无量福德。故能疾证无上菩提。如此方便.最为甚深。行盗等行。亦复如是。涅盘仙预国王者。第十六经梵行品。因说一子地。迦叶难云。若诸菩萨住一子地者。云何如来昔为国王行菩萨行时。断绝尔所婆罗门命。下佛广答。先说慈悲竟。末云菩萨常思以何因缘.能令众生.发起信心。随其方便。要当为之。诸婆罗门命终之後。生阿鼻地狱。即有三念。一者自念。我从何处。而来生此。即便自知从人道中来。二者自念我今所生。为是何所。即便自知是阿鼻地狱。三者自念我何业缘。而来生此。即便自知。我谤方等大乘经典。不信因缘。为国王所杀。而来生此。念是事已。即於大乘方等经典。生信敬心。寻时命终。生甘露鼓如来世界。於彼寿命。具足十劫。善男子。以是义故。我昔为与是人十劫寿命。云何名杀。)问。若依四五二义。应能普代。何故犹有众生受苦。答。此有三义。一有缘无缘故。与菩萨有缘。则可代也。二业有定不定故。不定者可代。三若受苦有益。菩萨令受。方能究竟得离苦故。如父母教子。付严师令治。如是密益。非凡小所知。

○第三决志保护。

复作是念。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所言诚实无有虚妄。何以故。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亦不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何以故。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诃。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鬬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着五欲所致。耽着五欲。远离诸佛。障碍生天。何况得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味。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众生诸苦??索。令得解脱。

【疏】中二。先正明。後徵释。徵意云。云何不舍。何名不虚。释有二意。一异小乘。不自为故。二亦不为下。明异凡夫。着欲过故。文中三。初正明不求。二徵释所以。所以不求者。见多过故。文中体即是苦。复能生苦。近障天乐。况大菩提。惑习双亡。今言淫欲即是道者。善须得意。(【钞】近障天乐者。释曰。此即大品经意。第一经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增益六波罗蜜时。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生欢喜意。念言。我等常为是人。作父母妻子亲族知识。尔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欢喜。各各念言。我等常作方便。令是菩萨。离於淫欲。从初发意。常作童真。莫使与色欲苦会。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断淫欲出家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断欲。今言淫欲下。诫劝。得意之义。前已曾有。法界品中。更当广释。)三菩萨如是下。结成前义。

○第二有二复念。明回向之心。即分二。初念令彼得乐。後念身为保护。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当以善根如是回向。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利益乐。不受乐。寂静乐。无依乐。无动乐。无量乐。不舍不退乐。不灭乐。一切智乐。

【疏】乘前欲苦。故令得乐。文有十句。初总余别。别中前八涅盘。後一菩提。於涅盘中。一住涅盘。能建大事。名为利益。二灭心数。三证无为。四无能所。五相不能迁。六广无分量。七生死真性。即是涅盘。故无所舍。智冥真理。是以不退。八一得永常.湛然不灭。依解节经说。有五乐。一出家乐。脱家难故。二远离乐。以断欲得初禅故。三寂静乐。二禅为首。觉观息故。四菩提乐。於法如实觉故。五涅盘乐。息化入无余故。彼通人天。今唯究竟。会释可知。

○二念身为保护。

复作是念。我当与一切众生作调御师。作主兵臣。执大智炬。示安隐道令离险难。以善方便俾知实义。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

【疏】保护中。初示安隐道。令得菩提.名知实义。後又於下。令度生死海。得大涅盘。名到彼岸。

○第三总结成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随宜救护一切众生令出生死。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得无障碍一切智智。舍离众魔。远恶知识。亲近一切菩萨善友。灭诸过罪。成就净业。具足菩萨广大行愿无量善根。

【疏】成益中。初总标。所谓下别显。别中。初句救护。余皆成益。

○第四回拔救护。谓孤标大志。普为众生而无冀望。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正回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众生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又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昼夜。游行观察。兴造诸业。皆由日天子出。成办斯事。然彼日轮。但一无二。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修集(【校】集.宋合论本.纲要本.续藏及金陵疏钞会本作习。)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修集(【校】集.宋合论本.续藏及金陵疏钞会本作习与疏合。)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为欲广度一切众生故。普照一切众生故。示导一切众生故。开悟一切众生故。顾复一切众生故。摄受一切众生故。成就一切众生故。令一切众生欢喜故。令一切众生悦乐故。令一切众生断疑故。

【疏】文中二。先喻後合。喻中有二。一独照喻。二又诸下。成益喻。法合亦二。先合独照。後修习下。合前成益。即正显回向。初之一句。通其二势。一成前。二标後。所谓下。别显。文有十句。初总余别。照谓照机。顾复之义。借用毛诗。余文可了。(【钞】顾复之义。借用毛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郑玄笺云。顾.视也。复.反也。言子离虽近。犹步步反顾。今菩萨於诸众生亦尔。)

○第二大段离相回向。於中二。先以忘机之智导前大悲令成无缘。後安置下。正明大智离众生相。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众生恶故.舍一切众生。但勤修习善根回向。普令众生皆得安乐。善根虽少.普摄众生。以欢喜心广大回向。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

【疏】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故。於中先正明无私。不求恩故.能容受恶。为普照故.不以一恶而舍众多。设尽背恩。尚无嫌恨。岂况一耶。(【钞】今初功高等者。即肇论中文。用老子意。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道经道冲而用之章。注云。不仁者。不为仁恩也。刍狗有二。河上公云。刍草狗畜。即二物也。御注云。结刍为狗。不恃其警吠也。大意明天地圣人。无心恃其仁德也。今菩萨亦然。菩萨功高而不恃。般若观空故。而弥昏者。若无所知也。言高二仪者。二仪覆而不载。载而不覆。菩萨兼之。又但覆身。不能覆心。及万善等。言明逾日月者。日月之明。不兼昼夜。大悲菩萨。长烛幽昏。日月照身.不能照心。菩萨智慧反此。无法不照。故下文云。不求恩报。即不仁等义也。)後善根虽少下。显成广大。大智导悲。能普缘故。如声入角.小亦远闻。

○第二正明离相回向。谓向实际。然一一随相皆具如下诸句离相。说有前後。行在一心。(【钞】然一一随相等者。且如上向一众生。即安置众生无所着法性回向等诸句。又如大般若。随一离相。徧历八十余科之相。如一清净。徧历色等。今不欲繁文。故各并一处。)文分为二。先正明离相。後菩萨如是下。总结成益。前中义虽总通。且取文便。畧分为二。先会前回向众生明入实际。後以如是等下。会前回向菩提.明入实际。然入实际。即事理无碍故。前段亦明不离蕴等。後段亦明离我我所。前中二。先广明离善根回向之相。二解一切下。双结二相。前中有二十一回向分四。初十四句.离所取相。次二句.离能取相。(【校】相.嘉兴藏南藏疏本作想。)三一句.离能诠名言。四有四句.显如如理。由离妄想.成正智故。令前名相.皆即如如。(初十四句等者。此中即具五法。一相。二妄想。三名。四如如。其正智含在离妄之中。)今初。

安置众生於无所着法性回向。见众生自性不动不转回向。於回向无所依无所取回向。不取善根相回向。不分别业报体性回向。不着五蕴相回向。不坏五蕴相回向。不取业回向。不求报回向。不染着因缘回向。不分别因缘所起回向。不着名称回向。不着处所回向。不着虚妄法回向。

【疏】初总余别。总谓令所向众生。契同所向实际。故名安置。实际即法性。性自无着。(【钞】性自无着者。拣非修成无着。修成文在安置之中。)别中二。前十入理。後三离过。今初。初句遣所向众生。了自性故不着。凝然不动。随缘不变。二遣能回悲愿。不依於悲。不取愿相。三遣所回善根。四遣所获果报。五六二句.双明起行之身.及所向众生之相。即真故不着。即俗故不坏。七遣所成业行。八遣所得报相。上四遣体。九总显诸事能成因缘。十总明前事从缘所起。明上回向.不出前十。由後二句故无性.无性故即法性。故无所着。後三离过。一不着虚名。二不着报处。三不着敬养等。名虚妄法。

○二离能取相。

不着众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回向。不起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回向。

【疏】能取相中初句对所说能。後句别无三倒。谓於前诸事。起心分别。常无常等。名为心倒。於常等境.取分齐相.名为想倒。於相执实.名为见倒。翻背正信。立以倒名。翻上名为不起三倒。故大品十七。弥勒语须菩提言。新发意菩萨。随喜诸佛。及佛弟子善根已。回向菩提。云何不堕想心见倒。须菩提言。於彼善根。心不生想。用此心回向菩提。於此回向心。亦不生心想。如是回向。则非想倒心倒见倒。若取相回向。为想心见倒。光明觉品云。若於一切智。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有生。当获大名称。此亦无三倒也。若依大般若第二会随喜回向品意。则上诸事。皆尽灭离变。此中何者是诸事耶。若菩萨知此一切。乃至菩提。皆无所有。而复能行随喜回向。则非想心见倒。以无所得为方便故。

○三一句离能诠名言。

不着语言道回向。

○四有四句显如如。

观一切法真实性回向。观一切众生平等相回向。以法界印印诸善根回向。观诸法离贪欲回向。

【疏】以前明妄空。一切皆空。此彰实有.一切妙有。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实。二义不二为真法印。是即妄取回向.菩萨不有。真实回向.菩萨不无。文有四句。初总显实性。次别约众生。三印诸事善。四心绝贪求。(【钞】四有四句下。先彰大意。以诸宗或说妄空真有。二真空妄有。三真妄俱有。四真妄俱空。此具四意。前明名相妄想皆空。即妄空也。此显如如理有。即真有也。而疏云。一切皆空者。则涅盘菩提亦空。计有为妄情故。又言一切妙有者。则众生善根亦皆妙有。万法即真故。次云。又即前之空。是此之实者。上明前空此有。今即前之空。是此之实。则空即有.则空非空。此有即空.则有非有矣。由此则妄空真有。即是妄有真空。何者。谓虚妄之法。缘生无性。名为妄空。真性湛然。名为真有。今即上妄法缘生。故名妄有。即无性性。名为真谛。故说真空。此无性空.体即是实。故名真有。是故言语则别。理无二致。是则妄取回向下。结成本义。此即妄空真有意。然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故前相历然。而无取着耳。)

○第二双结。

解一切法无.种植善根亦如是。观诸法无二.无生无灭.回向亦如是。

【疏】双结者.一句结所回善根。善根可以独修。但云种植。一句结回向行。回向必有能所。故观无二。如此。则德本不生。惑本不灭。又惑累寂然不生。真德湛然不灭。(【钞】如此则德本不生者。此是真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无可灭。又惑累寂然不生。翻上惑不灭为不生。真德湛然不灭。翻上真不生为不灭。前惑空无可灭。今空则寂然故不生。前以真无初故不生。今以真无後故不灭。)

○第二会前回向菩提入实际者。又前明随相。次辨离相。欲显此二同时。故双非即离。文中三。初结前生後。二非即下。法喻释成。三离我下。结成回向。今初。

以如是等善根回向。修行清净对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不作二相。

【疏】由前离相。所行清净。故顺出世无上菩提。而言二者。善根回向。世与出世。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皆名为二。今并无之。

○二释成。

非即业修习一切智。非离业回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业。然不离业得一切智。

以业如光影清净故。报亦如光影清净。报如光影清净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净。

【疏】释成中。先法。後喻。法中二对。初以所回善根。对能回行愿。辨非即离。明因中无二。初句业非回向。能所别故。次句不离。离业无可回故。亦同净名。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故不离.斯为不二。非即.故无不二也。後对因果相望。初句果不即因。後句离因无果。文影略耳。理应因果各有非即离义。(【钞】文影略者。亦合云。业非一切智。然不离一切智而别有业。故云。理应因果。各有非即非离之义。)後喻中。乘光发影。及水月之影。皆缘生无性。非即非离。故云清净。初二句以因对报。报通十地故。後二句以报对果。

○三结成回向。

离我我所一切动乱思惟分别。如是了知。以诸善根方便回向。

【疏】结成回向者。能回之我。所回之所。若随若离。并称动乱。今照而常寂.故离斯分别。而不坏相.故名方便。

○第二总结成益。

菩萨如是回向之时。度脱众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虽知诸法无业无报。善能出生一切业报而无违诤。如是方便善修回向。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离一切过。诸佛所赞。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疏】成益者。由随离不二。故成无碍离过之益。及第三结名。文并可知。

○第二重颂分。文二。先叙仪意。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暨於法界。入深句义。以无量心修习胜行。大悲普覆一切众生。不断三世诸如来种。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诸佛法身。善能分别诸众生心。知其所种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为示现清净色身。承佛神力。即说颂言。

【疏】於中初後二句说仪。入深句义者。说依。以无量下。亦是说依。依此说故。亦说所为。为此说故。

○後正陈偈词。

不思议劫修行道 精进坚固心无碍 为欲饶益羣生类 常求诸佛功德法 调御世间无等人 修治其意甚明洁

发心普救诸含识 彼能善入回向藏 勇猛精进力具足 智慧聪达意清净 普救一切诸羣生 其心堪忍不倾动

心善安住无与等 意常清净大欢悦 如是为物勤修行 譬如大地普容受 不为自身求快乐 但欲救护诸众生

如是发起大悲心 疾得入於无碍地 十方一切诸世界 所有众生皆摄受 为救彼故善住心 如是修学诸回向

【疏】二十八偈分二。前八偈半。颂所回善根。前六四等。一慈。二悲。一偈半喜。一偈半舍。如地无心故。一偈结其普徧。

修行布施大欣悦 护持净戒无所犯 勇猛精进心不动 回向如来一切智 其心广大无边际

忍力安住不倾动 禅定甚深恒照了 智慧微妙难思议 十方一切世界中 具足修治清净行

【疏】後二偈半。明六度。

如是功德皆回向 为欲安乐诸含识 大士勤修诸善业

无量无边不可数 如是悉以益众生 令住难思无上智

【疏】後如是下。十九偈半。颂回向行。分二。前七偈半。颂随相。初一偈半。颂利乐回向。

普为一切众生故 不思议劫处地狱 如是曾无厌退心 勇猛决定常回向 不求色声香与味

亦不希求诸妙触 但为救度诸羣生 常求无上最胜智 智慧清净如虚空 修习无边大士行

如佛所行诸行法 彼人如是常修学 大士游行诸世界 悉能安隐诸羣生 普使一切皆欢喜

修菩萨行无厌足 除灭一切诸心毒 思惟修习最上智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此人回向得究竟 心常清净离众毒 三世如来所付嘱 住於无上大法城

【疏】後六颂。代苦回向。余略不颂。(【钞】余略不颂.即不颂受恼回拔二救护也。)

未曾染着於诸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其心永出於三有 所有功德尽回向 佛所知见诸众生

尽皆摄取无有余 誓愿皆令得解脱 为彼修行大欢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 智慧广大无与等

离痴正念常寂然 一切诸业皆清净 彼诸菩萨处於世 不着内外一切法 如风无碍行於空

大士用心亦复然 所有身业皆清净 一切语言无过失 心常归向於如来 能令诸佛悉欢喜

【疏】未曾下十二偈。颂前离相。於中二。前五颂正明离相。

十方无量诸国土 所有佛处皆往诣 於中覩见大悲尊 靡不恭敬而瞻奉 心常清净离诸失

普入世间无所畏 已住如来无上道 复为三有大法池 精勤观察一切法 随顺思惟有非有

如是趣於真实理 得入甚深无诤处 以此修成坚固道 一切众生莫能坏 善能了达诸法性 普於三世无所着

如是回向到彼岸 普使羣生离众垢 永离一切诸所依 得入究竟无依处 一切众生语言道 随其种类各差别

菩萨悉能分别说 而心无着无所碍 菩萨如是修回向 功德方便不可说 能令十方世界中 一切诸佛皆称叹

【疏】後十方下七偈。颂前成益。文并可知。

【论】已下颂中。有五十六行颂。颂此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此一段中。明菩萨所行之行.均调得所。两行一颂。如文自具。得意以行行之。第二随文解释者。何故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释此名目。有二义。一明随位修行次第之法。二明本位名号。一明随位修行次第之法者。如十住中。於初发心住。求一切智。此菩萨所缘十种难得法而发於心。所谓处非处等十种如来智力而发於心。生佛家。为佛真子。如十行之中。行欢喜行。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无有悔吝。行菩萨行.以为所缘。如此十回向中初回向.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者。即以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以为所缘。明即以十住十行所得大智法身无着净行。起广大愿行。处於生死。以六波罗蜜以为行首。慈悲喜舍以为处生死利物之缘。是故即名为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以慈悲喜舍为救护。以六波罗蜜出世间法为离众生相故。为六度行门是出世行故。是故如是安立次第。总在十住初发心位.一时总具。只为纸素竹帛名言次第。遂生分段。非是法有前後义故。如十住位中.善财童子表法之中。海门国观大海。具有阿修罗等十王供养等。是回向义。然教门次第升进。不可不存。若不如斯。使後学之流。行沈沦而不进。二明本位之名者。又以大智法身以为离体。十波罗蜜四无量心以为处生死救护众生所缘。是故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以智体无依。所救护者无性。众生无相。正为救护而无作者故。众生自真.无出没故。名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成此初回向法门。具足五缘。一具自了法身本自清净解脱缘。二得大智慧解脱缘。三具大愿力奉事诸佛利众生缘。四十波罗蜜具足胜行缘。五慈悲喜舍一切众生缘。具此五法。方能成就。此初回向。此之一段。以檀波罗蜜为主。九波罗蜜为伴。善财以鬻香长者号青莲华。表所行行之人。以名下义。思之可解。於中所行法则。鬻香长者卖香人也。能辨诸香。和合诸香。卖鬻与人。用表此位之行。前已释竟。(第一回向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七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