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三)

○第七无着行。体即方便。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着行。

【疏】依唯识二方便。由回向故.不住生死。由拔济故.不住涅盘。俱无住故.名为无着。本业後四。亦各有三方便。一进趣向果。二巧会有无。三一切法不舍不受。初即回向。二由巧会故.方能拔济。不舍不受.相同般若。唯识唯明後得.故不立之。本业约兼正不同.不妨此一。(【钞】不舍不受下。三双出经论有无之由。兼正之义.下文当知。)三皆善巧。故俱无住着。则不二而二之悲智。即二不二之一心。是无着也。(则不二下。初合释前二。以二同唯识故。以进趣同回向。即大智故。巧会同拔济。即大悲故。此二相即。故唯一心。二即一心。故不着二。一心即二。故不着一心。)有是幻有。无是真空。幻有是不有有.故即真空。真空是不空空.故即幻有。此二无碍.故名巧会。如是相融。故无所着。有能起用。空可观察。故皆不舍。若受有同凡夫。受无同趣证。故俱不受。

○二释相中。大分为二。前明自分无着。後明胜进无着。於自分中。已含前说二三方便。在文分三。初唯明自行无着。二何以下。徵释所由。後菩萨如是下。类显万行。今初。

佛子。此菩萨以无着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只世界。严净阿僧只世界。於诸世界心无所着。

往诣阿僧只诸如来所.恭敬礼拜.承事供养。以阿僧只华.阿僧只香.阿僧只鬘.阿僧只涂香.末香.衣服.珍宝.幢旛.妙盖.诸庄严具.各阿僧只.以用供养。如是供养.为究竟无作法故。为住不思议法故。於念念中.见无数佛。於诸佛所.心无所着。於诸佛刹.亦无所着。於佛相好.亦无所着。见佛光明.听佛说法.亦无所着。於十方世界及佛菩萨所有众会.亦无所着。听佛法已。心生欢喜.志力广大。能摄能行诸菩萨行。然於佛法.亦无所着。

此菩萨於不可说劫.见不可说佛出兴於世。一一佛所.承事供养。皆悉尽於不可说劫.心无厌足。见佛闻法.及见菩萨众会庄严.皆无所着。

见不净世界.亦无憎恶。

【疏】初中。先明净境无着。後见不净下。染境不嫌。前中三。一明严刹无着。二往诣下。於三宝无着。於中初敬事供佛。次如是下。显供所为。後於念念下。别示无着之相。义兼三宝.及自进修。皆无所着。言念念者。显速而且多。三此菩萨下。长时无着。二见不净一句。染境不嫌。唯一句者。染易舍故。

○第二徵释所由。

何以故。此菩萨如诸佛法而观察故。诸佛法中.无垢无净。无暗无明。无异无一。无实无妄。无安隐。无险难。无正道。无邪道。

【疏】徵意云。欣净恶秽.人之常情。菩萨如何不嫌不着。释意云。不依佛慧。净秽自生。顺法而观。二相安在。故云。如诸佛法而观察故。佛法.即法界佛慧也。

○第三类显万行。

菩萨如是深入法界.教化众生.而於众生不生执着。受持诸法.而於诸法不生执着。发菩提心.住於佛住.而於佛住不生执着。虽有言说.而於言说心无所着。入众生趣.於众生趣心无所着。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於三昧心无所着。往诣无量诸佛国土.若入若见.若於中住。而於佛土.心无所着。舍去之时.亦无顾恋。

【疏】若自若他皆无所着。於中初句.结前生後。教化已下。广列所行。言佛所住者。即圣天梵等。余并可知。(【钞】即圣天梵等。会当广明。)

○第二胜进无着。文分为三。初明自行。二得授记已下。利他。三菩萨如是观身下。结行成满。今初。

菩萨摩诃萨.以能如是无所着故。

於佛法中.心无障碍。了佛菩提。证法毗尼。住佛正教。修菩萨行。住菩萨心。思惟菩萨解脱之法。於菩萨住处.心无所染。於菩萨所行.亦无所着。净菩萨道。受菩萨记。

【疏】分二。先牒前自分。後於佛法下。正显胜进。有十一句。初总余别。总谓了达教理行果之法故。别中.一了果法.谓佛菩提。二了理法.谓证法毗尼。毗尼梵音。具云毗奈耶。此称为灭。若律藏受名。义兼调伏。今云法灭。通四种法.皆有灭义。谓教诠灭故。行灭惑故。果证灭故。理本寂灭故。今文上下既有余三。故此灭者.即理灭也。又与证义相应。圆融教中。此容证故。三住佛正教.即了教法。如所教住故。四修菩萨行下。皆行法也。三旬随相行。行即万行。心谓四等。解脱.即诸解脱门。次二句.无相行。住处.即前教理及果。所行.即前万行等。皆无染着也。由此故能净菩萨道。堪受记别。

○第二大悲利他中二。先增长大悲。後要心拔济。今初。

得受记已。作如是念。凡夫愚痴。无知。无见。无信。无解。无聪敏行。顽嚚贪着。流转生死。不求见佛。不随明导。不信调御。迷误失错。入於险道。

不敬十力王。不知菩萨恩。恋着住处。闻诸法空.心大惊怖。远离正法。住於邪法。舍夷坦道。入险难道。弃背佛意。随逐魔意。於诸有中.坚执不舍。

菩萨如是观诸众生。增长大悲。生诸善根而无所着。

【疏】前中二。先观其所悲。後增悲无着。前中又二。先观迷四谛故.入於险道。後观迷胜义故.入於险道。今初也。初二句标起念时。凡夫已下。辨所念境。有十三句。初总余别。总谓迷於四谛。皆曰愚痴。别中前五彰迷。後七显过。前中一不知苦谛。二不见集过。三不信性本寂灭。四五不能修道。一解。二行。後七显过。一不见集过。故顽嚚贪着.即痴爱也。二由贪爱故.受生死苦。次不求见下四句。释不修道。初三阙道缘。四由不信故.迷正道。失本解。以邪为正。名为错误。後一由前不修。故入险失灭。上一向是凡。(【钞】顽嚚即痴爱者。尚书尧典注云。心不则德义曰顽。言不道忠信曰嚚。故顽即痴。嚚是爱也。)二不敬下。明迷胜义故。入於险道。通於凡小。初二句离胜缘。次二句阙胜因。三有生空.皆为住处。怖法空者。谓断灭故。故大般若诸会之末。善现皆愍众生怖畏法空。而兴问言。云何令诸众生悟诸法空。佛言。非先有法。後说为无。既非先有。後亦非无。自性常空.勿生惊怖。远离已下。覆疏上义。由着处怖空。故远正住邪。舍夷入险。由离胜缘。故背佛随魔。执有不舍。魔乐生死。佛住空故。二菩萨如是下。增长悲心。结成无着。

○第二要心拔济。以大悲随逐。文分二别。先起行。後显无着。今初。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当为一众生。於十方世界一一国土。经不可说不可说劫教化成熟。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皆亦如是。终不以此而生疲厌。舍而余去。

又以毛端徧量法界。於一毛端处。尽不可说不可说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如一毛端处。一一毛端处皆亦如是。

【疏】文二。先明心无疲厌。以无着故。即大悲坚固。不以难化而厌舍之。後又以下。明其心广大。谓一毛量处。化多众生。法界皆尔。是为广大。

○二显无着。

乃至不於一弹指顷.执着於我.起我我所想。

於一一毛端处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着身。不着法。不着念。不着愿。不着三昧。不着观察。不着寂定。不着境界。不着教化调伏众生。亦复不着入於法界。

何以故。菩萨作是念。我应观一切法界如幻。诸佛如影。菩萨行如梦。佛说法如响。一切世间如化。业报所持故。差别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众生如心.种种杂染故。一切法如实际。不可变异故。又作是念。我当尽虚空徧法界。於十方国土中行菩萨行。念念明达一切佛法。正念现前无所取着。

【疏】文三。初举少况多。次於一一下。广显无着。後何以下。徵释所以。所以不着者。後释有二意。一称深无相而兴念故。二广徧虚空起加行故。前中无相难明。寄以喻显。然此诸喻.通喻诸法。如下本品。今取义便.各举其一。则明前所见.皆无相也。初句为总。观事法界。从缘如幻。无实体故。是以不着。余句为别。一佛随机现.如影随质故。又现心水故。二菩萨行想念生故。未大觉故。三缘成之声故。随感有说故。余句经文自释。一切法如实际者。总结。(【钞】想念生者。此有二意。一要想念。念方能起行。如梦从想。故智论云。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校】念.纂要误作慈。故梦见也。未大觉者。大觉是佛。近而说之。七地已前。犹为梦行。八地为觉。八地之中。无明未尽。亦是梦境。永断梦妄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唯佛一人。是故如来.独称大觉。)又前明法界如幻.即体从缘。後结一切法如实际。即事而寂。世人皆谓实际不变。而谓诸法无常。以其所知.喻所不知。故置如言。理实圆融。世间之相.即是常住。二又作下。徧周虚空起加行故。所以不着。初明处广。念念明达.彰其解广。正念现前.是不着因。

○第三结行成满。

菩萨如是观身无我。见佛无碍。

为化众生.演说诸法。令於佛法.发生无量欢喜净信。救护一切.心无疲厌。无疲厌故。於一切世界.若有众生未成就未调伏处.悉诣於彼.方便化度。其中众生种种音声。种种诸业。种种取着。种种施设。种种和合。种种流转。种种所作。种种境界。种种生。种种殁。以大誓愿.安住其中.而教化之。不令其心有动有退。亦不一念生染着想。

何以故。得无所着无所依故。自利利他.清净满足。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无着行。

【疏】成满中分三。初结自行成。二为化下。结利他行成。三何以下。徵释双结二行成就。二利他中三。初为化下。总显教化无疲。次无疲厌故下。别示无厌之相。其中施设者。随方仪式异故。和合者。善恶缘会故。余可知。(【钞】四施设者下。随难别释。而经云种种生者。疏以易故。不广释之。今当重释。即四生等。又缘起经说三种生。经中有一苾刍问言。世尊。如是四种生身之相。由生老死。有何差别。释曰。四种生身之相者。谓名色.六入.触.受也。经云。世尊告曰。此四种生身之相。若次第生。若属彼生。若如是生。世尊。云何次第生身之相。世尊告曰於其最初.有下种生。一也。从此无间.有渐增生。二也。从此无间.有出胎生。三也。从此无间.有渐长生。四也。既成长已。受用言说能得生。五也。即受用生。如是品类.名次第生。次明属彼生。经云。世尊。此属谁生。世尊告曰。蕴界处生.都无有我。所以者何。以诸蕴等.渐增长故。在性无常。即无性法。有此生相。三明如是生。经云。世尊云何而生。世尊告曰。由命根力.有暂时住分限法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如是而生。经云。种种殁者。或延或促.三性等殊。涅盘十二云。死者。舍所受【校】受.纂要南藏续藏金陵本误作爱。身。有二种。一命尽死。此有三种。一命尽非是福尽。谓正报虽亡。依报犹在故。二福尽非命尽。谓依报灭坏。正报犹在。三福命俱尽。谓依正俱亡。二外缘死。亦有三种。一非分自害。二横为他害。三俱害。又有三种。一放逸死。谓有谤大乘方等般若波罗蜜。二者破戒死。谓有毁犯去来现在佛所制戒。三坏命根死。谓舍五阴身。今此菩萨.悉并委知。)後结成无着。三徵释双结。可知。

【论】第七无着行。以方便波罗蜜为体。有六十五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然於佛法亦无所着。有十二行半经。明菩萨严净佛刹.供养诸佛.心无所着分。二此菩萨已下。至能如是无所着故.有十五行经。明菩萨供佛无厌.处事法而常行.中无所着分。三於佛法中心无障碍已下。至诸善根而无所着。有十一行经。明观众生苦。长自大悲分。四菩萨尔时已下。至何以故.有十行半经。明菩萨常住生死教化众生无着分。五菩萨作是念已下。至心无疲厌.有九行经。明教化众生观法如幻分。六无疲厌故已下。至无着行。有七行半经。明菩萨见未调伏众生而往彼生分。

○第八难得行。体即是愿。就释相中。文分二别。前明自分行。後明胜进行。然此二行.各摄上求下化之愿。略无神通。今初分四。初明自行。次辨利他。第三双结二行.动寂无碍。第四双非二行.拂迹入玄。初中分三。一明修成善根。二显善根行相。三行成利益。今初。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难得行。此菩萨成就难得善根。难伏善根。最胜善根。不可坏善根。无能过善根。不思议善根。无尽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与一切佛同一性善根。

【疏】斯即起行所依。善.谓顺理益物。根.谓增上生长。获之在已.故名成就。文有十句。初总余别。总具後九。受难得名。

○二显善根行相。

此菩萨修诸行时.於佛法中.得最胜解。於佛菩提.得广大解。於菩萨愿.未曾休息。尽一切劫.心无疲倦。於一切苦.不生厌离。一切众魔.所不能动。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具行一切菩萨苦行。修菩萨行.精勤匪懈。於大乘愿恒不退转。

【疏】亦有十句。如次对前。谓由得最胜解故。受难得名等。亦可由有难得根。能有胜解。又亦以後一行.行前十善。随前一善.具後十行。而别配分明。(【钞】三又亦以後下。通相释成。亦具前二意。但前别配。後徧通耳。故疏结从前义云。别配分明。)

○三行成利益。

是菩萨安住此难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转阿僧只劫生死.而不舍菩萨大愿。若有众生.承事供养.乃至见闻.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疏】文中先结前。後於念念下。显益。於中初自益。能转生死.成大智益。不舍大愿.成大悲益。若有已下。显能益他。由

前自行.成此能益。未正利他。

○第二辨利他行。文分为三。谓法。喻。合。今初。

此菩萨虽了众生非有.而不舍一切众生界。

【疏】谓有大智故.了众生非有.则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舍众生界.则不住涅盘。大悲般若.互相辅翼。成无住道。

○二喻。

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至於彼岸。以往返无休息故。

【疏】喻中。初句喻能化。次三句喻悲智不住之行相。後而能下三句。喻不住之功能。初二句.正喻功能。以往返不息一句.结能度所以。

○三法合中二。先正合。後徵释。今初。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亦复不住生死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置於彼岸安隐无畏无忧恼处。亦不於众生数.而有所着。不舍一众生。着多众生。不舍多众生.着一众生。不增众生界。不减众生界。不生众生界。不灭众生界。不尽众生界。不长众生界。不分别众生界。不二众生界。

【疏】前中具含三段。生死即此岸。涅盘合彼岸。合上中流.亦言生死者。以发心之後.成佛之前。十地三贤.尚居二死。是以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盘之中间.名生死中也。文旨显然。晋译失旨.不应广引。有以烦恼为中流。约其漂溺。从因说也。有以圣贤为中流。约受生死之人也。有以中道为中流。约观行说。并不应住。安隐已下。涅盘之德。常故安隐。乐故无畏。我故无忧。净则无恼。亦不已下。广明以智导悲。合前往反无休息义。谓由不住着故.所以往反.运济无休。及显法中。非有不舍之义。谓非唯悲故不舍。亦由了其非有无可舍故。则终日度而无度也。初句总明。不舍下。别有五对十句。初一多对。已化未化.俱有舍着二义。思之。二增减对。化之成道。生界不减。不从化者。生界不增。此约多人相望。三约一人。果起不生。惑尽非灭。四谓空为尽。谓有为长。五一对总结。四对不亡.并名为二。今无分别.契本不二。(【钞】亦由了其非有.无可舍者。即大智不舍生死也。已化未化者。着已化者。言属我故。未化未属.故不着也。着未化者.是所应化故。已化竟者.故不着之。)

○第二徵释中。文有两番。前番正徵不着。後番重徵前义。今初。

何以故。菩萨深入众生界如法界。众生界法界无有二。无二法中.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有无无。无取无依。无着无二。

【疏】先徵意云。现化众生.有增有减。而言不着。其故何耶。释意云。以菩萨深观生界。同於法界无增等故。所以不着。文中初二句总。上句是不异义。故云如也。下句是相即义。故云无二。後无二法中下。别彰无二之相。即属对上文。无取依着.释不分别。余文相显。此文昭着。而末学之徒.但谓一分众生不成佛.故名不减生界。深可悲哉。(【钞】此文昭着下。结弹法相师。已如玄中。而云但谓者。然其亦有此义。但非究竟耳。以生界有二义。一性义。即众生是法界义。二者是性分义。谓众生相。若依究竟.相即同性。亦理平等。但取分义.众生成佛.义则有减。但不尽故。言无减。即少分之义.非究竟理。故可悲之。)

○第二番重徵前义。

何以故。菩萨了一切法。法界无二故。

【疏】徵意云。何以生界即同法界。释云。一切诸法.皆同法界。岂独众生而不同也。

○第三双结二行.动寂无碍。亦名无尽心行。

菩萨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於无相。以清净相.庄严其身。了法无性.而能分别一切法相。不取众生.而能了知众生之数。不着世界而现身佛刹。不分别法.而善入佛法。深达义理而广演言教。了一切法离欲真际.而不断菩萨道.不退菩萨行。常勤修习无尽之行。自在入於清净法界。譬如钻木.以出於火。火事无量.而火不灭。菩萨如是。化众生事无有穷尽.而在世间常住不灭。

【疏】有法.喻.合。法中十句。初二牒前起後。既方便深入.故性相无碍。住於下。余有八对。正显行相。一约起行之身。二了法药。三识根缘。四游佛刹。五达佛法。六深契离言.不舍言说。七无求离欲而万行爰修。前七明即寂之用。八常勤下一对.明即用之寂。亦通显所由。由勤修故涉权。入法界故常寂。譬如下。二喻中。木喻法界。火喻所成身智。火事喻悲化无边。本火不灭.喻身智常湛。

菩萨下。三合。可知。

○第四双非二行.拂迹入玄。

非究竟.非不究竟。非取.非不取。非依.非无依。非世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

【疏】拂迹入玄者。然初自行云。能转生死而不舍大愿。谓其已有权实双行.而多明照体大智。次利他之中。既云无住运济。则悲智相导。而多似起用大悲。次复以导悲之智。遗彼着心。复似悲智二心.行有前後。故第三段.辨动寂双行.理无不尽。而犹虑物.谓二事不融。故此明形夺两亡.权实无寄。岂唯十行菩萨修行善巧。弥显功德林悲济之深。(【钞】总彰大意。云。菩萨慈悲重重。显悲智无碍。收上四段。四段别说。一自行。二化他。三双行。四双拂。今明自行。即有自他双行。双行既俱。义必不着。即是双拂。从增科之。显菩萨悲深耳。)文有五对十句。然其所非之法.即前权实二行。且如究竟即实。不究竟即权。今乃双非者。实即权故。非究竟。权即实故.非不究竟。又但言非究竟。非谓有不究竟。故亦非之。是则借权以遗实。实去而权亡。借实以破权。权亡实不立。言穷虑绝.何实何权。体本寂寥。孰非孰是。惟翛然无寄。理自玄会。故辨双非。非有双非可立。然双非是遮。双是为照。即遮而照。故双非即是双行。即照而遮。双行即为双遗。总前诸段.理极於斯。下诸句中。皆仿於此。二对所化。能所取寂.故非是取。了知心行.故非不取。三约化处。不着世界。故非是依。依刹现身.故非无依。亦约所证。智无分别而善入故。四约化法。深达义理。故非世法。随世语言.故非佛法。五证离欲际。故非凡夫。不断菩萨行.故非得果。

○第二明胜进行。文分为二。初明慧行。後辨悲行。今初分二。先牒前自分行。

菩萨成就如是难得心.修菩萨行时。

○後正辨胜进行相。皆即事入玄。分四。初总明离相无说。

不说二乘法。不说佛法。不说世间。不说世间法。不说众生。不说无众生。不说垢。不说净。

○二徵释以显双非。

何以故。菩萨知一切法.无染无取.不转不退故。菩萨於如是寂灭微妙甚深最胜法中修行时。亦不生念。我现修此行。已修此行。当修此行。不着蕴界处。内世间。外世间。内外世间。所起大愿诸波罗蜜及一切法。皆无所着。

【疏】释意云。所以不说者。一无法可说故。二菩萨於如是下。明无心说。谓不起念故。

○三转释无念所以。

何以故。法界中.无有法名向声闻乘。向独觉乘。无有法名向菩萨乘。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名向凡夫界。无有法名向染向净。向生死向涅盘。

【疏】无念者。称法界故。故不说声闻法等。

○四假徵以显双运。

何以故。诸法无二.无不二故。

譬如虚空。於十方中。若去来今。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无一切法。如实无异.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萨诸行.不舍大愿.调伏众生.转正法轮。不坏因果.亦不违於平等妙法。

普与三世诸如来等。不断佛种。不坏实相。深入於法。辩才无尽。闻法不着。至法渊底。善能开演。心无所畏。不舍佛住。不

违世法。普现世间。而不着世间。

【疏】徵意云。既无所着。何以复修二利之行。释意云。性相双非。故能双运。文有法.喻.合。法中。诸法无二故.无说无着。无不二故.不妨起行。二喻可知。三合中。皆显性不碍相。於中二。先正明。後普与下。辨功成德立胜进之相。故晋经此初.有此菩萨言。

○第二辨悲行。中分三。一牒智显悲。

菩萨如是成就难得智慧心.修习诸行。

【疏】悲假智深。所以先牒。

○二正显悲相。

於三恶趣.拔出众生.教化调伏。安置三世诸佛道中。令不动摇。

○三偏语化恶。显胜进相。文中三。初明恶是所悲。次明善非化境。後徵释所由。今初。

复作是念。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雠对。邪见执着。迷惑颠倒。愚痴无智。无有信心.随逐恶友。起诸恶慧。贪爱无明.种种烦恼.皆悉充满。是我所修菩萨行处。

【疏】悲中。先明有违教之惑。後贪爱下。明总具尘劳。惑病既深。方假医救。前中不知恩报者。必无敬养。更相讐对.则难以诃责。邪见执着.则不受正教。迷惑颠倒.所领不真。愚痴无智.为说不知。无有信心.绝於希向。随逐恶友.必远善人。起诸恶慧.无由正解。故难化也。

○二善非化境。

设有知恩.聪明慧解。及善知识充满世间。我不於中修菩萨行。

【疏】可知。

○三徵释所由。

何以故。我於众生无所适莫。无所冀望。乃至不求一缕一毫及以一字赞美之言。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未曾一念自为於己。但欲度脱一切众生。令其清净永得出离。何以故。於众生中为明导者。法应如是不取不求。但为众生修菩萨道。令其得至安隐彼岸。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难得行。

【疏】徵释中。初徵次释。後转徵释。初徵意云。菩萨化生。理宜平等。偏恶弃善.其故何耶。次释意云。菩萨於物无主定於亲疎。就於惑重.偏是化境。如母矜病子.岂不等耶。又若求名利.应化知恩。本为净他.理应随恶。若弃恶从善.魔摄持故。(【钞】若弃恶从善.魔摄持故者。即五十八经。说十种魔业中云。舍恶性人。远懈怠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又云。已得解脱。已安隐者。常乐亲近而供养之。未得解脱.未安隐者。不得亲近。亦不教化。是为魔业。即弃恶从善也。)三何以故下。转徵释。徵云。菩萨众生.本不相预。何为长劫.悲救无求。释意云。诸佛菩萨.法尔同遵。不尔。不名为明导故。

【论】第八难得行。以愿波罗蜜为体。有七十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一性善根。有四行经。明此位中十善根分。二此菩萨已下。至得不退转。有八行半经。明处苦无疲厌分。三此菩萨了众生非有已下。至何以故。有十行经。明不舍不着众生界分。四菩萨深入众生界已下。至非得果。有十三行半经。明菩萨入众生界不着。而亦不废常在世间现身度众生分。五菩萨成就如是已下。至不着世间。有十九行半经。名不说而说法自在分。六菩萨如是已下。至第八难得行有十四行半经。明行菩萨行不求果报分。

○第九善法行。体即力度。就文分三。初徵名。二释相。三结叹。今初。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善法行。

【疏】唯识有二。一思择力。二修习力。本业有三。一报通力。二修定通力。三变化通力。唯识约修。本业约用。互举一边。由前二力.为机说法。则成语意二业之善法。有本业三力。则成身意二业之善法。以修定通即意业故。依梁摄论。由思择力。能伏一切正行等所对治障。令不起故。由修习力。能令一切善行坚固决定。既言一切善行。此则二力.通三业善。此位大同九地。(【钞】依梁论者。正思诸法过失及功德。此思择若得增胜。自地惑所不能动。体性坚强。故名为力。修习力者。心缘此法作观行。令心与法和合成一。犹如水乳。亦如熏衣。)

○二释相中二。前自分。後胜进。然此二段。各具二力。至文当知。亦有三力。谓普知根缘。一音普应。成就十身。义该三通。初自分中。先总明。

此菩萨。为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等。作清凉法池。摄持正法.不断佛种。

【疏】作清凉法池。标也。言含法喻。谓如无热恼池。清净无浊.下二句释。上句。如池含於德水。故云摄持正法。下句。以四辩才。出愿智等。饶益众生相续无尽。究竟入於一切智海。名不断佛种。如彼大池。流出四河.相续入海。

○二别显。文分为二。初广摄持正法。二此菩萨大悲下。广不断佛种。今初。

得清净光明陀罗尼故.说法授记辩才无尽。得具足义陀罗尼故。义辩无尽。得觉悟实法陀罗尼故.法辩无尽。得训释言辞陀罗尼故。辞辩无尽。得无边文句无尽义无碍门陀罗尼故。无碍辩无尽。得佛灌顶陀罗尼灌其顶故。欢喜辩无尽。得不由他悟陀罗尼门故。光明辩无尽。得同辩陀罗尼门故。同辩无尽。得种种义身句身文身中训释陀罗尼门故。训释辩无尽。得无边旋陀罗尼故。无边辩无尽。

【疏】具十总持.是摄持义。十持为体。十辩为用。初句为总。寂障鉴法。名净光明。余九为别。初四即四辩才。四持.即池之德水.四辩.即池之四口。(【钞】四辩即喻者。此中四河四口等。皆依十定品。一东恒伽河。从银色象口。流出银沙。合以义辩。说一切义。二私陀河。从金刚色师子口。流出金刚沙。合以法辩。说金刚句。三信度河。从金色牛口。流出金沙。合以辞辩。说随顺世间缘起。四缚刍河。从琉璃色马口。流出琉璃沙。合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无尽辩.雨无尽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法等。下别合云。云何菩萨四河。一愿智河。二波罗蜜河。三三昧河。四大悲河。并如彼文。)五即外力加辩。智水灌心故。称根令喜。此即得辩之缘。六即内力证辩。谓道契内心。光明外彻。此乃得辩之因也。七同类音辩。此约顺机。八训释辩。此约穷法。前四辩中。但通相文句。此明曲尽其源。义身即当名身。名所诠故。体是名境。义即境义。梵云得种种名身故。九总显深广。持辩无边。旋有入空。旋空入有等。故无有边。皆言无尽者。称法界故。

○第二广前不断佛种中。文分三别。初总明三业利生。二假使下。假设深胜。三以得一切下。总释所以。前二含於四河。今初即大悲河。

此菩萨大悲坚固。普摄众生。於三千大千世界变身金色。施作佛事。随诸众生根性欲乐。以广长舌。於一音中现无量音。应时说法。皆令欢喜。

【疏】大悲坚固.标其体也。悲绍佛种。故首明之。普摄众生。正明不断。於三千下。示其摄相。

○二假说深胜。

假使有不可说种种业报无数众生共会一处。其会广大。充满不可说世界。菩萨於彼众会中坐。是中众生.一一皆有不可说阿僧只口。一一口能出百千亿那由他音。同时发声。各别言辞。各别所问。菩萨於一念中。定能领受。皆为酬对。令除疑惑。如一众会中。於不可说众会中。悉亦如是

复次假使一毛端处。念念出不可说不可说道场众会。一切毛端处皆亦如是。尽未来劫。彼劫可尽。众会无尽。是诸众会。於念念中以各别言辞。各别所问。菩萨於一念中悉能领受。无怖无怯。无疑无谬。

而作是念。设一切众生以如是语业俱来问我。我为说法.无断无尽。皆令欢喜住於善道。复令善解一切言辞。能为众生说种种法。而於言语无所分别。假使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言辞而来问难。一念悉领。一音咸答。普使开悟。无有遗余。

【疏】於中有三。即为三河。一大会断疑.明问答成就。处多大众。顿领顿酬。由具诸度故。即波罗蜜河。

二复次下。微细断疑。前直明大会异问能答。今乃云。於一毛端处。有不可说如前大会。多劫殊问。一念能答。不怖大众。不怯文义。决断拣择。显转超胜。是三昧力。即三昧河。故下经云。菩萨住此三昧。於自身一一毛孔中。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如来。亦见彼佛所有国土道场众会听法。乃至云。其诸众生.亦无迫隘。何以故。入不思议三昧境界故。彼约听法。此约答问。以之无异。余义大同。此约圆教普贤位中。故於前地有斯自在。非三乘中得斯作用。

三而作是念下。周徧断疑。上举毛端多众。犹有量故。今明一切众。各具多言。悉能答故。即愿智河。愿智相导。悲救无休。故云作念。文中先显多众。後假使下。复显多言。

○第三总释所以。

以得一切智灌顶故。以得无碍藏故。以得一切法圆满光明故。具足一切智智故。

【疏】所以得此四河广利者。略举四因。此之四因。或以一因成前四河。或以四因成其一河。一他佛外加故。二自藏离碍故。三所照法圆故。四能照智具故。或各配属。同体悲加故。见心性故。诸度圆故。二智满故。(【钞】或各配属下。上即通释。故成一因成四河等。今此下别配。同体悲加故。即以他佛外加为大悲河因。二见心性故。即第二自藏离碍故。自藏即是如来藏性。此即心性。能观心性名为上定。故为三昧河因。三诸度圆故。即第三所照法圆故。为波罗蜜河因。四二智圆满故。即第四能照智异故。为愿智河因。一切智是根本智。重言智者.即後得智。後得智摄愿故。)

○第二明胜进行。亦即是前四河之相。文分为二。初牒自分行成。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安住善法行已。

○二正显胜进。文分为四。一辨四河清净之义。

能自清净。亦能以无所着方便而普饶益一切众生。不见有众生得出离者。

○三辨四河入海无能障义。

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乃至於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变身金色。妙音具足。於一切法无所障碍而作佛事。

【疏】於多界中。化无障故

○三辨此四河旋绕池义。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十种身。所谓入无边法界非趣身。灭一切世间故。入无边法界诸趣身.生一切世间故。不生身。住无生平等法故。不灭身。一切灭言说不可得故。不实身.得如实故。不妄身.随应现故。不迁身.离死此生彼故。不坏身。法界性无坏故。一相身。三世语言道断故。无相身.善能观察法相故。

【疏】三旋遶中。谓成就随顺身语意业。智为先导。身语意业。四方流注入智海故。随顺.即是旋遶之义。文中二。先总标。二所谓下。列释。皆上句标名。下句释相。勒此十身以为五对。一证灭示生对。二不生不灭对。三非实非虚对。四不迁不坏对。五一相无相对。束此五对.不出体用。一一对中。体用对辨。第一对体用自体。第二对体用之相。第三对体用之力。第四对体用之性。第五对体用之德。体外无用.用即是体。用外无体.体即是用。体即法性。用即智应。二既不二.理智圆融。唯一无碍法界之身。随相显十。以表无尽。一乘圆融。地前能尔。更有余义。如十地离世间品明。此略举成就随顺之身。言身。兼语意也。

○四显无疲厌。

菩萨成就如是十种身。为一切众生舍.长养一切善根故。为一切众生救.令其得大安隐故。为一切众生归.与其作大依处故。为一切众生导.令得无上出离故。为一切众生师.令入真实法中故。为一切众生灯.令其明见业报故。为一切众生光.令照甚深妙法故。为一切三世炬。令其晓悟实法故。为一切世间照。令入光明地中故。为一切诸趣明.示现如来自在故。

【疏】谓四河入海。累劫无疲。菩萨亦尔。以普贤行愿.尽未来劫修菩萨行.入如来海。不生疲厌。是以广显与生为归为救等。文中先牒前所成之身。为益他之本。为一切下。正显成益。句别有十。在文可见。十地又明。今略其要。俗须委示。故名为灯。真但高明.故目为炬。甚深.则能所不二。如光合空.为照为明。但约入地.示德为异。

○三结叹。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法行。菩萨安住此行。为一切众生作清凉法池。能尽一切佛法源故。

【疏】分二。先结名。後菩萨安住下。叹胜。尽法源故。以清凉法池。即是行体。故标结皆举。显中是其相。

【论】第九善法行。以力波罗蜜为体。於此段中。分为五段。一佛子已下。至旋陀罗尼辩无尽。有十二行经。明十无尽辩分。二此菩萨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九行半经。明大千世界现身成佛辩才无碍分。三复次已下。至而作佛事。有十六行半经。明於一毛端处道场无尽。一切毛端处。及不可说三千界示身成佛分。四佛子此菩萨已下。至善能观察法相故。有六行半经。明十种自在身分。五菩萨成就如是十种身已下。至一切佛法源故。有十行半经。明与一切众生所为依处分。

○第十真实行。文三。同前。初徵名。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真实行。

【疏】徵名者。如本分释。体即智度。(【钞】初徵名者。即言行不虚。故名真实。)今更略释。若约二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并如行能说。如说能行。即是真实。本业有三。一无相智。即受用法乐。二一切种智。三变化智。皆成熟有情。下文入一切三昧真实相。即受用法乐智。知众生种种想等。即成熟有情。知十力智.是一切种。不着一切世间.解众生无际.即无相智。我为善变化.及云现如来自在神通即变化智。

○就释相中。文分三别。第一总显名体。二别显行相。三结住行益。今初。

此菩萨成就第一诚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

【疏】初句总标。後如说下解释。谓言行相符.故名诚谛。诚实审谛.即真实义。此有二义。一约先誓.自他二利.决志具修。今如昔说。决能行之。亦如此行.以为他说。故下文云。我若先成.则违本愿等。二约现修.自他二行.如所演说.决定能行。非数他宝。故云如说能行。亦如所证.宣示於人。不昧所知。名如行能说。(【钞】二约现修者。即由实语。故所作皆成。如涅盘第三十一说。昔与调达二人.入海采宝。船破。二人不死。调达悲泣。我有二珠。分一与之。又贪一珠。遂刺我目。我时呻吟。有一女人问我。我即具答。女人问言。汝名何等。我即答言。我名实语。彼云.谁信。我即答言。我於提婆达多无恶心者。令我两目.平复如故。言讫如故。忍辱仙人。亦同此例。同在此卷。又如说能行.亦是如语。如行能说.即不异语也。)

○第二别显行相。文分二别。先标章。後依章别释。今初。

此菩萨学三世诸佛真实语。入三世诸佛种性。与三世诸佛善根同等。得三世诸佛无二语。随如来学。智慧成就。

【疏】文有五句。一称实演法.师子吼故。二深住实相。契一性故。三二利善根。等同佛故。四得如说行.同本誓故。五学佛十力。智已成故。

○第二依章别释。从後倒释。即分五段。第一释智慧成就。

此菩萨成就知众生是处非处智。去来现在业报智。诸根利钝智。种种界智。种种解智。一切至处道智。诸禅解脱三昧垢净起时非时智。一切世界宿住随念智。天眼智。漏尽智。而不舍一切菩萨行。何以故。欲教化一切众生悉令清净故。

【疏】文中三。初显所成十力。言时非时者。垢净之时不同。化不化时别故。次而不舍下。得果不舍因。後何以下。徵释所以。十力化生之智。故须得之。令物清净。故须不舍因行。

○第二释得三世诸佛无二语。

此菩萨复生如是增上心。若我不令一切众生住无上解脱道.而我先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则违我本愿。是所不应。

是故要当先令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无余涅盘。然後成佛。

何以故。非众生请我发心。我自为众生作不请之友。欲先令一切众生满足善根成一切智。是故我为最胜.不着一切世间故。我为最上.住无上调御地故。我为离翳.解众生无际故。我为已办.本愿成就故。我为善变化.菩萨功德庄严故。我为善依怙.三世诸佛摄受故。

【疏】文中三。初反举违誓。自诫不应。次是故下。顺释。要当先人後己。後何以下。徵释所由。徵有二意。一云。何以违誓。是所不应。二云。何以要须先人後己。释此二徵.即分二别。初释前徵云。由先许故。不与则违先誓。不请强许。今之不与.岂是所应。後是故下。释第二徵。菩萨之道。必先人後己。不尔。岂得名最胜耶。文有六句。当句自释。不俟繁文。

○第三释同佛善根。本誓智慧皆究竟故。

此菩萨摩诃萨不舍本愿故.得入无上智慧庄严。利益众生悉令满足。随本誓愿皆得究竟。

於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念念徧游十方世界。念念普诣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国土。念念悉见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及佛庄严清净国土。示现如来自在神力。普徧法界虚空界。

【疏】文中二。先标德成满。二於一切下。别显同相。一意业智慧同。二念念下。身业神通同。

○第四释入佛种性。

此菩萨现无量身.普入世间而无所依。於其身中。现一切刹.一切众生.一切诸法.一切诸佛。此菩萨知众生种种想。种种欲。种种解。种种业报。种种善根。随其所应.为现其身而调伏之。观诸菩萨如幻。一切法如化.佛出世如影。一切世间如梦。得义身文身无尽藏。正念自在。决定了知一切诸法。智慧最胜。入一切三昧真实相。住一性无二地。

【疏】於中二。一约身明入.入世无依。又身中现刹.皆得性融故。二此菩萨知众生下。智入种性。於中二。初入悲种性.知根善化故。二观诸菩萨下。入智种性.穷实相故。故结句云。住一性无二地。以此智性.导前悲性。成无住道。是为如来无二之性。文中初会缘入实。次得义身下。依实了相。後智慧最胜下。性相无二。文有三句。初句约智.则双照性相。次句约定.动寂契真。後句释成.并由住无二性。

○第五释学三世诸佛真实语。

菩萨摩诃萨以诸众生皆着於二。安住大悲。修行如是寂灭之法。得佛十力。入因陀罗网法界。成就如来无碍解脱。人中雄猛大师子吼。得无所畏。能转无碍清净法轮。得智慧解脱。了知一切世间境界。绝生死回流。入智慧大海。为一切众生护持三世诸佛正法。到一切佛法海实相源底。

【疏】文中二。先牒前起後。众生着二.不能悲智双游。菩萨即寂修悲。故得不二。後得佛十力下。成果起用。显实语相。能师子吼转法轮故。结云知实相源。方为实语也。文中大同十地。穷佛所得。圆融教中。位位果满故。穷法实相。谓如是性相体力等。皆尽源故。余句可知。(【钞】穷法等者。即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之十句。天台历十法界。一一界中。复具十界。互相摄故。十界便成百界。界各十如。即有千如。更分一一界各有三界。一众生世间。二五阴世间。三器世间。便成三千世间。彼宗以此为法华经枢要最玄。後明知见。但举能知耳。思大师三种读此十如。一以如是为头。云如是相为一句。如是性为一句等。即约假观。观十别相故。二云所谓诸法如为一句。是相如为二句。以如字为空。即成空观。三以如是字为末。云谓诸法如是为一句。相如是为二句等。以如是为中道观。一家之意。理无不通。)

○第三结行成益。大科第三结名。

菩萨住此真实行已。一切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有亲近者。皆令开悟。欢喜清净。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真实行。

【疏】并如文显。(第五说分已竟。)

【论】第十真实行。以智波罗蜜为体。於此段中。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悉令清净故。有十行经。明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诚实身语智。得佛十种智分。二此菩萨复生如是增上心已下。至法界虚空界。有十六行半经。明以愿力教化众生.不取菩提分。三此菩萨已下。至第十真实行。可十七行经。明身含众刹.知根利生自在分。

○大文第六显瑞证成分。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雨天妙华。天香。天末香。天鬘。天衣。天宝。天庄严具。奏天乐音。放天光明。演畅诸天微妙音声。

如此世界夜摩天宫说十行法所现神变。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复以佛神力故。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俱。来诣此土。充满十方。语功德林菩萨言。佛子。善哉善哉。善能演说诸菩萨行。我等一切同名功德林。所住世界.皆名功德幢。彼土如来.同名普功德。我等佛所.亦说此法。众会眷属.言辞义理。悉亦如是.无有增减。

佛子。我等皆承佛神力。来入此会为汝作证。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疏】文分二别。一瑞证。二人(【校】人.纂要误作大。)证。前中先此会。後如此下。结通。二人证。亦先此界。十住一万。此云十万。表位增故。前现瑞中。亦应云十方各有十万。文无者略。余义已见十住之末。後佛子我等下。结通。

【论】已下动地兴供分中。有十五行经。义分为三段。一尔时已下。至天微妙音声。有五行半经。明动地兴供分。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一行半经。明都结十方同然分。三复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经。明十方功德林菩萨来集作证分。如十方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皆名功德林者。为明十行徧周故。佛号普功德者。为明此十行徧周.即功德徧周。即是此位之中所得之果。以行徧周所招功德。故佛号普功德。举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为数者。明智所达法。亦明行门之量广大。即佛果功德广大。已上十行。约十波罗蜜为升进。经自具分明。不须更释。如是十行。总是一时一念无前後之行门。莫作前後延促之见。皆须约法界智体用.成进修之门。

○大文第七重颂分。分二。初说偈仪意。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一切众会。暨於法界。欲令佛种性不断故。欲令菩萨种性清净故。欲令愿种性不退转故。欲令行种性常相续故。欲令三世种性悉平等故。欲摄三世一切佛种性故。欲开演所种诸善根故。欲观察一切诸根(【校】根下纂要有故字。兹据丽藏宋藏思溪藏南藏及金陵会本删去。与疏及晋译合。案疏云七观所化性。即经观察一切诸根欲解烦恼习气等。)欲解烦恼习气心行所作故。欲照了一切佛菩提故。而说颂曰。

【疏】先彰说仪。後欲令下。说意。意有九句。初总余别。别中一净治因性。二不退愿性。三行性续愿。四以真性导行。五上摄果性。六开己修性。即十行所习。七观所化性。八照当果性。

○二正说偈辞。

一心敬礼十力尊 离垢清净无碍见

境界深远无伦匹 住如虚空道中者

【疏】总有一百一颂。大分为三。初之一颂。总申归敬。次九十六颂.正颂前文。三有四颂.结叹深广。今初也。将申偈颂.再展敬心。初四字。申敬。上力下。显德。十力智德。次句断德。次句恩德。众生为境故。末句通喻三德。智广惑净。悲深远故。

过去人中诸最胜 功德无量无所着 勇猛第一无等伦 彼离尘者行斯道 现在十方诸国土

善能开演第一义 离诸过恶最清净 彼无依者行斯道 未来所有人师子 周徧游行於法界

已发诸佛大悲心 彼饶益者行斯道 三世所有无比尊 自然除灭愚痴暗 於一切法皆平等 彼大力人行此道

【疏】第二正颂前文。大分为二。初十一偈.颂前本分。後八十五偈.颂前说分。然十住颂文.则举其次第。今没其次第。直云行斯道者。略有四意。一前则约位始终行布而说。今将融会前说。令无始终。欲显一位之中。具行诸行。一行之中。具一切故。二前约别行。今约普行。普别无碍.二文互显。三前约同教。今约别教。同别无碍.为一圆教故。四前约不杂辩才。此约任放辩才。说不待次.言辞不断故。又前多约因。此多就果。或广略绮互.体用更陈。总别递明互相影发。显菩萨行.深广难思。下文虽依次第。既没本名。一同离世间圆融之行也。今初。亦可总叹行深。不颂前文。颂亦无失。今颂本分。曲分为二。前四.颂前学三世佛而修行故。後七颂前行体不可思议。今初分二。初三别明。後一总说。各初三句辨德。後句结德。能通所行。诸文行斯道言。皆仿於此。

普见无量无边界 一切诸有及诸趣 见已其心不分别 彼无动者行斯道 法界所有皆明了

於第一义最清净 永破瞋慢及愚痴 彼功德者行斯道 於诸众生善分别 悉入法界真实性

自然觉悟不由他 彼等空者行斯道 尽空所有诸国土 悉往说法广开喻 所说清净无能坏 彼胜牟尼行此道

具足坚固不退转 成就尊重最胜法 愿力无尽到彼岸 彼善修者所行道 无量无边一切地 广大甚深妙境界

悉能知见靡有遗 彼论师子所行道 一切句义皆明了 所有异论悉摧伏 於法决定无所疑 彼大牟尼行此道

【疏】後七颂行体中。然文旨包含。略为二解。一颂行体。二颂加之所为。然所为正为十行。义旨不殊。故得同颂。配文少异。分为二解。先配行体。文分为四。初一颂总显不可思议。故云心无分别。彼无动故。二一颂.颂前与法界等。等法界有三义。所有皆明了。等事法界。次句.等理法界。此二无二.等无碍法界。由此等故.能破惑成德。三有二偈.颂等虚空界。等空五义。初偈显二。谓空无分别.而显万像。菩萨亦尔。入实自悟.则无分别。不碍分别於诸众生。故结云等空。由入法界。故等虚空。二界相成。故举入法界。後偈显三义。一等空广大。初二句显示。二等空清净。三等空不可坏。第三句显。由等虚空是胜寂静。名曰牟尼。四有三偈.颂前菩萨行。初偈总举自分之行。後二即胜进之行。二以此文颂加所为。虽开合不同。依次不乱。初偈颂前为增长佛智。前半所观。後半能观。次偈颂深入法界。余如前释。三中。初句颂了知众生界。次二句.颂所入无碍。四中。颂所行无障。往诸国土.则身无障。说法清净。则自行无障。异论不坏.则外无障。第五偈.颂得无量方便。以愿行等。皆善修故。六中。颂摄取一切智性。无边一切地.即智地故。十地之智.同佛智故。叹胜可知。七中。初句颂觉悟一切法。次句.知一切诸根。随宜摧伏。次句。即持说一切法也。

远离世间诸过患 普与众生安隐乐 能为无等大导师 彼胜德者行斯道 恒以无畏施众生 普令一切皆欣庆

其心清净离染浊 彼无等者行斯道 意业清净极调善 离诸戏论无口过 威光圆满众所钦 彼最胜者行斯道

入真实义到彼岸 住功德处心永寂 诸佛护念恒不忘 彼灭有者行斯道 远离於我无恼害 恒以大音宣正法

十方国土靡不周 彼绝譬者行斯道 檀波罗蜜已成满 百福相好所庄严 众生见者皆欣悦 彼最胜慧行斯道

【疏】第二颂前说分。十行即为十段。第一六偈.颂欢喜行。文分四别。初一财施。财去悭过。安隐他故。次二偈.无畏施。前偈修因。後偈得果。次二偈.法施。後一总结因圆果满。言百福者。涅盘二十四云。五品心修十善。谓下。中。上。上中。上上。各十善。成五十。始修终修。故成百福。然十善之中。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故。具上三施。成百福果。

智地甚深难可入 能以妙慧善安住 其心究竟不动摇 彼坚固行行斯道 法界所有悉能入

随所入处咸究竟 神通自在靡不该 彼法光明行此道 诸无等等大牟尼 勤修三昧无二相

心常在定乐寂静 彼普见者行斯道 微细广大诸国土 更相涉入各差别 如其境界悉了知

彼智山王行此道 意常明洁离诸垢 於三界中无所着 护持众戒到彼岸 此净心者行斯道

【疏】第二颂饶益行。五偈分四。初偈律仪。谓有智能护。心不动故。是菩萨律仪。次二摄善。三有一偈.饶益有情。举处摄人。後偈总结三聚。

智慧无边不可说 普徧法界虚空界 善能修学住其中 彼金刚慧行斯道 三世一切佛境界

智慧善入悉周徧 未尝暂起疲厌心 彼最胜者行斯道 善能分别十力法 了知一切至处道

身业无碍得自在 彼功德身行此道 十方无量无边界 所有一切诸众生 我皆救护而不舍 彼无畏者行斯道

【疏】第三无违逆行。四颂中三。初一谛察法忍。次二安受苦忍。一引他励己以策修。二引所成德以进道。後一颂.耐怨害忍。遇害无恼.但增救心。

於诸佛法勤修习 心常精进不懈倦 净治一切诸世间 彼大龙王行此道 了知众生根不同

欲解无量各差别 种种诸界皆明达 此普入者行斯道 十方世界无量刹 悉往受生无有数

未曾一念生疲厌 彼欢喜者行斯道 普放无量光明网 照耀一切诸世间 其光所照入法性

此善慧者行斯道 震动十方诸国土 无量亿数那由他 不令众生有警怖 此利世者所行道

【疏】第四无屈挠行。五偈分三。初二颂前摄善精进。亦名加行。初半偈.即颂第一精进等十句。次句。即颂前离过十句。後偈.颂前所为。次一.颂被甲精进。为物受苦。心无厌等。後二偈.颂利乐精进。

善解一切语言法 问难酬对悉究竟 聪哲辩慧靡不知 此无畏者所行道

善解覆仰诸国土 分别思惟得究竟 悉使住於无尽地 此胜慧者所行道

【疏】第五颂离痴乱行。二颂中三。初一颂现法乐住。於中前半颂能持色法言说等。後半通颂前无痴乱等七句。次半偈颂引生功德禅。了一切法无有边际。得一切法真实智慧。故云得究竟也。後半偈颂饶益有情中。我当令一切众生。乃至究竟无余涅盘。即无尽地。

功德无量那由他 为求佛道皆修习 於其一切到彼岸 此无尽行所行道

超出世间大论师 辩才第一师子吼 普使羣生到彼岸 此净心者所行道

【疏】第六二颂.颂善现行。(【钞】六善现行二偈中。初偈颂前正辨三谛。次半颂依智起悲。後半颂行成益物。然皆有无对辨。具三谛义。)

诸佛灌顶第一法 已得此法灌其顶 心恒安住正法门 彼广大心行此道

一切众生无量别 了达其心悉周徧 决定护持佛法藏 彼如须弥行此道

能於一一语言中 普为示现无量音 令彼众生随类解 此无碍见行斯道

一切文字语言法 智皆善入不分别 住於真实境界中 此见性者所行道

【疏】第七四偈.颂无着行。对前思之。(【钞】第七四偈颂无着行。初偈即二方便中回向善巧.三方便中进趣向果.已得灌顶.是向果故。次【校】次.纂要误作况。二偈即拔济善巧。次半偈即巧会有无。谓善入文字.是会有也。不分别者。是会无也。後半一切法不舍不受。若配经文。初偈颂净菩萨道受菩萨记而无所着。次偈颂悲念众生。後二偈颂前於一切世间成熟众生。前约所化种种音等。此约能化。一音随类。前令所化不着。此即能化不着。)

安住甚深大法海 善能印定一切法 了法无相真实门 此见实者所行道 一一佛土皆往诣

尽於无量无边劫 观察思惟靡暂停 此匪懈者所行道 无量无数诸如来 种种名号各不同

於一毛端悉明见 此净福者所行道 一毛端处见诸佛 其数无量不可说 一切法界悉亦然

彼诸佛子行斯道 无量无边无数劫 於一念中悉明见 知其修促无定相 此解脱行所行道

能令见者无空过 皆於佛法种因缘 而於所作心无着 彼诸最胜所行道 那由他劫常遇佛 终不一念生疲厌

其心欢喜转更增 此不空见所行道 尽於无量无边劫 观察一切众生界 未曾见有一众生 此坚固士所行道

【疏】第八八偈.颂难得行。分五。初一偈.即自行之愿。次四神通。次一外化。次一求菩提。後一成熟有情。若属经文。初四.颂前於佛法中得最胜解等十句。二无量下三偈。颂自行成益。第三一偈.颂前利他。不舍一众生着多众生等。

修习无边福智藏 普作清凉功德池 利益一切诸羣生 彼第一人行此道 法界所有诸品类 普徧虚空无数量

了彼皆依言说住 此师子吼所行道 能於一一三昧中 普入无数诸三昧 悉至法门幽奥处 此论月者行斯道

忍力勤修到彼岸 能忍最胜寂灭法 其心平等不动摇 此无边智所行道 於一世界一坐处 其身不动恒寂然

而於一切普现身 彼无边身行此道 无量无边诸国土 悉令共入一尘中 普得包容无障碍 彼无边思行此道

【疏】第九六颂。颂善法行。初一修习力。次一思择力。次二修定通。次一报得通。後一变化通。若属经文。初偈颂释名。前半摄持正法。後半不断佛种。亦大悲河。次偈即波罗蜜河.问答成就。次偈即三昧河。前举三昧之用。此约三昧之体。次一即愿智河。次一十身体用。後一即示现如来自在。

了达是处及非处 於诸力处普能入 成就如来最上力 彼第一力所行道 过去未来现在世 无量无边诸业报

恒以智慧悉了知 此达解者所行道 了达世间时非时 如应调伏诸众生 悉顺其宜而不失 此善了者所行道

【疏】第十四十三偈.颂真实行。文分为六。第一三偈。颂得十力。

善守身语及意业 恒令依法而修行 离诸取着降众魔 此智心者所行道 於诸法中得善巧 能入真如平等处

辩才宣说无有穷 此佛行者所行道 陀罗尼门已圆满 善能安住无碍藏 於诸法界悉通达 此深入者所行道

【疏】二三偈.颂得三世诸佛无二语。初偈正明依法修行。即无二语。余二偈.颂我为最胜等。

三世所有一切佛 悉与等心同智慧 一性一相无有殊 此无碍种所行道 已抉一切愚痴膜 深入广大智慧海

普施众生清净眼 此有目者所行道 已具一切诸导师 平等神通无二行 获於如来自在力 此善修者所行道

徧游一切诸世间 普雨无边妙法雨 悉令於义得决了 此法云者所行道 能於佛智及解脱 深生净信永不退

以信而生智慧根 此善学者所行道 能於一念悉了知 一切众生无有余 了彼众生心自性 达无性者所行道

【疏】三六偈.颂同佛善根。(【钞】同佛善根者。初偈颂最上。同一佛性。是调御故。次偈颂离翳。次三偈颂已辨。及善变化。後偈颂为依怙。与佛化他故。)

法界一切诸国土 悉能化往无有数 其身最妙绝等伦 此无比行所行道 佛刹无边无有数

无量诸佛在其中 菩萨於彼悉现前 亲近供养生尊重 菩萨能以独一身 入於三昧而寂定

令见其身无有数 一一皆从三昧起 菩萨所住最深妙 所行所作超戏论 其心清净常悦乐

能令众生悉欢喜 诸根方便各差别 能以智慧悉明见 而了诸根无所依 调难调者所行道

能以方便巧分别 於一切法得自在 十方世界各不同 悉在其中作佛事 诸根微妙行亦然 能为众生广说法

谁其闻者不欣庆 此等虚空所行道 智眼清净无与等 於一切法悉明见 如是智慧巧分别 此无等者所行道

所有无尽广大福 一切修行使究竟 令诸众生悉清净 此无比者所行道 普劝修成助道法 悉令得住方便地

度脱众生无有数 未曾暂起众生想 一切机缘悉观察 先护彼意令无诤 普示众生安隐处 此方便者所行道

【疏】四十一偈.颂入佛种性。於中分二。初三偈.颂身入。余颂意入。於中初四.颂入悲种性。後智眼下四颂.颂入智种性。

成就最上第一智 具足无量无边智 於诸四众无所畏 此方便智所行道 一切世界及诸法

悉能徧入得自在 亦入一切众会中 度脱羣生无有数 十方一切国土中 击大法鼓悟羣生

为法施主最无上 此不灭者所行道 一身结跏而正坐 充满十方无量刹 而令其身不迫隘

此法身者所行道 能於一义一文中 演说无量无边法 而於边际不可得 此无边智所行道

於佛解脱善修学 得佛智慧无障碍 成就无畏为世雄 此方便者所行道 了知十方世界海

亦知一切佛刹海 智海法海悉了知 众生见者咸欣庆 或现入胎及初生 或现道场成正觉

如是皆令世间见 此无边者所行道 无量亿数国土中 示现其身入涅盘 实不舍愿归寂灭

此雄论者所行道 坚固微密一妙身 与佛平等无差别 随诸众生各异见 一实身者所行道

法界平等无差别 具足无量无边义 乐观一相心不移 三世智者所行道 於诸众生及佛法

建立加持悉究竟 所有持力同於佛 最上持者行斯道 神足无碍犹如佛 天眼无碍最清净

耳根无碍善听闻 此无碍意所行道 所有神通皆具足 随其智慧悉成就 善知一切靡所俦

此贤智者所行道 其心正定不摇动 其智广大无边际 所有境界皆明达 一切见者所行道

已到一切功德岸 能随次第度众生 其心毕竟无厌足 此常勤者所行道 三世所有诸佛法 於此一切咸知见

从於如来种性生 彼诸佛子行斯道 随顺言辞已成就 乖违谈论善摧伏 常能趣向佛菩提 无边慧者所行道

【疏】五十八偈。颂学三世诸佛真实语。得佛十力等。如文思之。(【钞】颂得佛十力等。如文思之者。一偈颂得佛加。次一超颂转法轮。次二颂无碍解脱。次一偈半。颂智慧解脱。後半偈却颂雄猛无畏。次一偈。颂了知世间境界。智海法海.即智正觉世间。次或现已下四偈.绝生死回流。初二偈八相。明绝生死故方能现生。次一偈非生死身.方能现身。次一偈颂入智慧大海。乐观不移。是入义故。次於诸下三偈.颂护持正法。初偈神力加持。後二六通护持。其无碍意。即他心通。神通具足.兼宿命漏尽。次其心正定下四偈。颂到实相源底。余并可知。)

一光照触无涯限 十方国土悉充徧 普使世间得大明 此破暗者所行道

随其应见应供养 为现如来清净身 教化众生百千亿 庄严佛刹亦如是

【疏】六二颂.颂益物不空。

为令众生出世间 一切妙行皆修习 此行广大无边际 云何而有能知者 假使分身不可说

而与法界虚空等 悉共称扬彼功德 百千万劫无能尽 菩萨功德无有边 一切修行皆具足

假使无量无边佛 於无量劫说不尽 何况世间天及人 一切声闻及缘觉 能於无量无边劫 赞叹称扬得究竟

【疏】第三大段四偈。结叹深广。文显可知。(十行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