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十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明法品第十八

○四门中初来意。

【疏】来意者。前明当位所成之德。今辨趣後胜进之行。故次来也。又前明发心之胜德。今辨所具之行相。故次来也。

○二释名。

【疏】释名者。准梵具翻。应云法光明品。统有四义。一法慧智慧。於能所诠进趣行法。分明照了故。即明所知法。二明是能诠。以能显行故。法是所诠。可轨则故。此则诠旨合目。明有法故。法之明故。通二释也。三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境智合说。俱是所诠。法之明。明之法。依主名也。四所修行法。体离无明。亦唯所诠。有明之法。法即是明。通有财持业也。

○三宗趣。

【疏】宗趣者。明法不同。略有四种。谓教理行果。寻教悟理。观理起行。行成得果。皆初宗後趣。又此四皆宗。为成後位。及成胜德为趣。

【论】第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为明前之升须弥顶品。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五品法门已。发菩提之心。得广大功德。此精进慧所问之法有二义。一令前五品之法其心更明。二令後所行之法转胜明白。故云明法品。明升进前後法故。是精进慧菩萨启请。法慧菩萨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此明前所得法。使令更明。後之升进。使令明白。是修十行之向。长养本位十住之法。第二释品来意。及名目。如前。

○第四释文。文有三分。一请说分。二正说分。三结说分。今初分二。先长行。後只夜。前中亦二。初叙问答之人。

尔时精进慧菩萨。白法慧菩萨言。

【疏】胜进趣後.非勤不能。故精进慧问。

○二正申所问。亦分为二。初领前自分胜德。後请说胜进之行。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具大庄严。升一切智乘。入菩萨正位。舍诸世间法。得佛出世法。去来现在诸佛摄受。决定至於无上菩提究竟之处。

【疏】前中先总。後具大庄严下别。别有七句。一领德。即领前庄严一切诸佛不共之法。二领乘。即上已住究竟一乘道。三领位。位不退故。即上已住如来平等性.三世诸佛家中生。此下晋云。离生道者。即是领道。圆教初住。离生因故。今四五二句。晋经一句。以舍世间得出世法。入住正位。即上於诸世间不分别等。六去来现在诸佛摄受。领得胜缘。即上佛护佛赞等也。七决定至於菩提。领其当果。即上云。当得三世诸佛无上菩提。德虽无量。不出於此。故略举耳。此约当住位释。

○二请後胜进行中亦二。先问所成行体。後问行成德用。以破痴等为德用故。今初。

彼诸菩萨。於佛教中云何修习。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入诸菩萨所住之处。一切大行.皆得清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随所应化.常为说法。而恒不舍波罗蜜行。所念众生.咸令得度。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善根方便.皆悉不虚。

佛子。彼诸菩萨以何方便.能令此法当得圆满。愿垂哀愍.为我宣说。此诸大会.靡不乐闻。

【疏】文中先正问。後结请。前中十句为三。初五自利兼他。一问云何修习.顺佛令喜。其修习言.亦总亦别。总徧诸句。别谓策勤。即下答中明不放逸。二问顺法入位。三顺行。四顺愿。五顺德。积德成藏故。次四利他兼自。束为二对。初常说法而不舍自行。後下念四生。上弘三宝。末後一句。总结二利不虚。二佛子下。结请。可知。

○第二问行成德用。文亦分二。初正问。後结请。前中分二。初问行所成因德。二问结因成果德。今初。

复次如诸菩萨摩诃萨常勤修习。灭除一切无明黑暗。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永涤一切烦恼心垢。悉能成就一切善根。永出一切恶趣诸难。净治一切大智境界。成就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总持.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清净功德。庄严一切诸佛国土及诸相好。身语心行成就满足。善知一切诸佛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一切智智所行境界。为欲成熟一切众生。随其心乐而取佛土。随根随时如应说法。种种无量广大佛事。

【疏】有十二事。初十一字贯下诸句。一能灭无明。未审修何行法而能灭耶。诸句皆尔。意在徵因。无明有体。黑暗为用。非明无之处.即名无明。故别有惑体。由无明故.事理皆昧。名为黑暗。二问降魔。三问制外。四问究竟断道。心垢即是所知。亦名习气。五善根以何而成。六三恶八难云何可出。七智境何由净治。八地等七种净德.云何成就。九依正三业功德.云何庄严满足。十以何观力.知佛功德。十一一切智境.复云何知。十二何法能成就众生。乃至作大佛事。

○第二结因成果德。

及余无量诸功德法。诸行诸道及诸境界.皆悉圆满。疾与如来功德平等。

於诸如来应正等觉百千阿僧只劫修菩萨行时.所集法藏.悉能守护.开示演说。诸魔外道.无能沮坏。摄持正法.无有穷尽。於一切世界演说法时.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如来法王.皆悉守护。一切世间恭敬供养。同灌其顶。常为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菩萨亦皆爱敬。得善根力.增长白法。开演如来甚深法藏。摄持正法以自庄严。

【疏】於中二。先正结平等。谓结所不说。及等如来。第二於诸如来下。显等佛之用。护持正法.便等佛故。故偏明之。文有十句。初总余别。总谓开示演说。教理行果.皆有护义。诸魔下。别。一异敌不侵。二摄持修行。三十王外助。四举世同钦。五诸佛灌顶。准梵本云。一切如来共所守护.同灌其顶。故应回文。六菩萨爱敬。七得众善根。八能演深法。九摄德自严。若得此九。方名护法。

○二结请。

一切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

【疏】可知。

○後只夜。

尔时精进慧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大名称者善能演 菩萨所成功德法 深入无边广大行 具足清净无师智

【疏】偈文分二。初一赞说者。

若有菩萨初发心 成就福德智慧乘 入离生位超世间 普获正等菩提法

【疏】余十颂上文。於中亦二。初一颂领前。

彼复云何佛教中 坚固勤修转增胜 令诸如来悉欢喜 佛所住地速当入

所行清净愿皆满 及得广大智慧藏 常能说法度众生 而心无依无所着

菩萨一切波罗蜜 悉善修行无缺减 所念众生咸救度 常持佛种使不绝

所作坚固不唐捐 一切功成得出离 如诸胜者所修行 彼清净道愿宣说

【疏】余颂请後。於中亦二。前四颂所修行体。

永破一切无明暗 降伏众魔及外道 所有垢秽悉涤除 得近如来大智慧

永离恶趣诸险难 净治大智殊胜境 获妙道力邻上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证得如来最胜智 住於无量诸国土 随众生心而说法 及作广大诸佛事

【疏】後五颂行所成德。於中亦二。前三颂行所成因德。

云何而得诸妙道 开演如来正法藏 常能受持诸佛法 无能超胜无与等

云何无畏如师子 所行清净如满月 云何修习佛功德 犹如莲华不着水

【疏】後二颂结因成果德。

○大文第二正说分中.分二。先长行。後偈颂。前中亦二。先赞问许说。

尔时法慧菩萨告精进慧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多所惠利。哀愍世间诸天及人。问於如是菩萨所修清净之行。佛子。汝住实法。发大精进。增长不退。已得解脱。能作是问。同於如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为汝於中说其少分。

【疏】文中三。初赞所问利益也。二佛子下。赞能问具德。三谛听下。戒听许说。

○第二正答中二。先答所成行体。後答行成德用。前中答前十问.即为十段。今初段中有五十句。前二十句答前修习。後三十句答令佛欢喜。前修习言.亦总亦别。今不放逸.亦通总别。总则徧下十段。皆由不放逸成。别则属於修习。在文分二。先牒前标後。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暗。精勤守护。无令放逸。

【疏】勤智守心.不犯尘境.名不放逸。是修习相。不守根门.是名放逸。涅盘云。不放逸根.深固难拔。因不放逸.一切善根皆得增长。故首明之。即精进三根.於所断修.防非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钞】即精进三根下。第三出其体业。即唯识第六。释曰。谓依精进及无贪等三种善根。此之四法.於所断恶.防令不起。於所修善.随令增长。体是四法。约别功能而假建立。名不放逸。非别有体。)

○二辨别中有二十句。前十始修。後十终成。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何者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疏】文四。一总标。二徵数。三别列。四总结。他皆仿此。列中。一对治破戒放逸。三聚非一.故名为众。即三德三身之因。故首明也。宁舍身命。不犯小罪。故名护持。二离痴智显。故菩提心净。三四可知。五恐负自心。故思本发。六远离恶缘。七修善无住。八离小行大。宁起疥癞野干之心。不起二乘之心。难反复故。九积善无替。十亦爱亦策。不令过分。使不相续。若不续者。当令相续。故须观察。(【钞】宁起疥癞下。即萨遮尼犍子经。难反复故.即净名文。彼第二经云。凡夫於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

○二终成。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何者为十。一者如说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於深定.不沈不举。四者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五者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八者於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十者於授戒和尚及阿闍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佛子。是名菩萨住不放逸十种清净。

【疏】终成十中。一行清净。由不放逸.得无违教失.故名清净。二念智清净。念则明记智则决断。念有智故.念即无念。智有念故.常得现前。此二相资.故名成就。三等持清净。不沈不掉.故名为等。然此沈掉.乃含多意。如始学者.不昏沈.不恶作.亦名为等。未是深定。今称性寂然.故能不掉。智照不昧.所以不沈。如此深定.非深非浅。四勤闻清净。五思修清净。六等引清净。七妙慧清净。称理平等故。八摄受清净。等利益故。如大地者。胜鬘云。譬如大地。负四重担。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菩萨大地。荷负四种重任者。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及三乘人.随机徧摄。名等作利益。九同行清净。谓如弥伽赞敬善财。十承事清净。离轻心故。(【钞】谓离善知识下。合上四种重任。此合大海。最深重难持故。诸山喻菩萨十地。十地如十山故。草木喻缘觉。独善不从师故。众生喻声闻。有师属故。【校】上疏离轻心故.纂要及金陵会本作轻离心故。嘉兴藏疏本作离杂心故。兹据南藏疏本及续藏会本改正。)

○次答令佛喜。有三十句。初十结前生後。次十正成行相。後十纯熟究竟。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发大精进。起於正念。生胜欲乐。所行不息。於一切法心无依处。於甚深法能勤修习。入无诤门。增广大心。佛法无边.能顺了知。令诸如来.皆悉欢喜。

【疏】此即牒前十种清净。如次配属。前八可知。九摄二句。以菩提心。佛法无边誓愿知故。既敬此心。及事於师。故能顺了。上九结前。第十生後。故令佛喜。

○次十正成行相。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一者精进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於诸利养无所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七者常发大愿。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疏】正成行相者。前明即前修习。故令佛喜。今更别明。於中一勤而不退.成上精进。二内不惜身.正念方成。三外绝异求.故唯有胜进。四加行观空.方能不息。五正证入理.故无所依。六穷得法印.方顺深法。法印多种。或五或四。或三或一。但广略之异耳。言五印者。即五非常观。谓无常.苦.空.无我.寂静。言四印者。合空入於无我。空即我所故。或名优陀那。菩萨藏经第二中。名法鄥陀南。鄥陀南者。此名标相。涅盘寂静。是无为法标相。印即决定义。如说有为。决定无常。善戒第七。地持第八。瑜伽四十六。广有分别。言三印者。四中合苦入无常。或除涅盘寂静。有为印故。今以诸印印於一切。亦无能印.故云不着。则入唯一实相印矣。(【钞】善戒第七者。经云。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能舍内物。三者舍内外已兼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於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於斋戒。後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寂灭涅盘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乃至云。若能如是先教後施。是名大施。)後四依理起行。七愿护小心.故增广大。八智护凡见方顺佛法。九自无法爱。十无作而修。故入无诤门矣。

○後十纯熟究竟。

佛子。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所谓安住不放逸。安住无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满足诸波罗蜜。安住诸行。安住大愿。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疏】纯熟究竟中。行修成熟。故云安住。初二入理行。一加行离逸。二正证舍相。次二救生行。次二随缘行。十度别修。诸行总摄。後四愿智行。即十度後四也。亦可前十如次成此十种。但生熟之异耳。思之。

○第二答入菩萨所住处问。文分为三。初有十法起入地行。次住地观修。後明地要胜。今初。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何等为十。一者善巧圆满福智二行。二者能大庄严波罗蜜道。三者智慧明达不随他语。四者承事善友恒不舍离。五者常行精进无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九者於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佛子。此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疏】列中初三自分行。一具资粮。二成加行。一度具十。名大庄严。三智契实相。故不随他。後七起胜进行。谓四外近良缘。五内须自策。六能安果用。七不厌修因。八双游定慧。深心契寂。利智贯达。以斯二法。严於法身。故法华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九不住法门。住有二失.一不契地智。二不能进趣。不住反此。十善穷地体。谓依一佛智。方便多门。更无异体。

【论】佛子已下。至令诸菩萨速入诸地。有八行经。明行此十法速入诸地分。经云。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者。明虽於初发心住位。而徧知诸住.诸行.诸回向.诸地法门。为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即因即果故。即如善财童子见弥勒菩萨已。弥勒还令却见文殊师利。明因果不异不离故。此亦如是。从初发心位。佛果地位。一念齐进.而亦不出一念中。修成正觉佛因果。及菩萨行悉圆满故。如善财一生。龙女不出一刹那际。一生成佛。总相似故。云一生成佛者。明今生是父母分段身。是信心。其见道修行生。舍分段身。入变易生。名为一生。亦不出刹那际。无古今性.无分段性.无变易性。万相如幻故.如化故.非生灭故.无三世故。以此初住.徧修诸位诸地故。贯通诸法.总一时一法.多少延促.自在无碍。不出一刹那际故。法如是故。去情以智观之可见。经云。与三世诸佛同一体性者。为法身智慧同也。三世广大劫。一念同三世。诸佛普贤共行。大智大悲圆满同故。

○二住地观修。

复次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疏】有十一句。初一是总。一切法门.是成地之法。次九为别。二诸地证智。三修加行因。四摄报等果。五所知分齐.及所化境。六进德修业.断障力用。七示百身等。八分别诸愿.十善等法。九所证法界。皆言随其者。诸地非一故。十悉善下。辨成观相。皆自心者。智与心相应故。因由心学。果是心成。境由心现。力用是心分位。神通是心现起。分别是心决择。所得是心造诣。并心外无得。何所着耶。十一如是下。结观成益。

○三显地要胜。

佛子。彼诸菩萨作是思惟。我等宜应速入诸地。何以故。我等若於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广大功德。具功德已。渐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无边广大佛事。是故宜应常勤修习。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以大功德而自庄严。入菩萨地。

【疏】标徵释结。文并可知。

○第三答大行清净问。有二十句。初十是因。後十是果。今初。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何等为十。一者悉舍资财.满众生意。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三者柔和忍辱.无有穷尽。四者勤修诸行.永不退转。五者以正念力.心无迷乱。六者分别了知无量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无所着。八者其心不动.犹如山王。九者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十者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佛子。是为十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

【疏】行成出障。故云清净。虽数名小异.大同十行。亦通十度。十行所行.即是十度。欲胜进彼。故此前修。前七可知。八於恶众生修菩萨行.心不倾动。是难得中义。本愿誓化故。九善法行中。与众生为清凉法池。大悲坚固。普摄众生。为舍为归。是广度众生如桥梁义。有力能故。十真实行中文云。此菩萨入三世诸佛体性。与三世诸佛善根同等。智决体同故。

【论】佛子有十种法已下。至所行清净。有八行经。明净行分。经云。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者。三乘菩萨.知一切众生同有如来佛性理性。此经知一切众生同有如来一切种智之性.如经下文。有经卷。如三千大千世界。内在小众生身中。有人成佛。破此微尘。出此经卷。言微尘许大众生。皆有佛一切种智故。菩萨成佛化之。总得如来一切种智故。达理之智。名一切智。差别智。名一切种智。

○第二明果。

菩萨既得行清净已。复获十种增胜法。何等为十。一者他方诸佛.皆悉护念。二者善根增胜.超诸等列。三者善能领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进.恒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无异。七者心恒安住无上大悲。八者如实观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来方便之力。佛子。是为菩萨十种增胜法。

【疏】由行净因.得胜法果。一他力胜。二自善胜。三深定胜。四同行胜。五助道胜。六真智胜。七意乐胜。八观慧胜。九修行胜。十增进胜。

○第四答大愿问。有二十句。初十起胜净愿。後十励志令满。今初。

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佛子。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

【疏】全同初地十愿。一成熟众生愿。二净佛国土愿。三供养。四护法。五承事。六同善根。七摄法上首。法通至佛。名如来门。八三业不空。九具修诸行。十现成正觉。但彼文广。依彼次者。五七一二六八三九四十.为今之次。(【钞】依彼次者。五七一二等。如次将今之十.以对彼十。此中第一.即彼第五。是成熟众生等。)

○二令愿成满。

佛子。菩萨住十种法。令诸大愿皆得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心无疲厌。二者具大庄严。三者念诸菩萨殊胜愿力。四者闻诸佛土.悉愿往生。五者深心长久.尽未来劫。六者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为劳。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厌离。九者於一切乐.心无贪着。十者常勤守护无上法门。

【疏】令愿成满者。由斯十句.能满前十及余多愿。於中五深心则可久。六悉成则可大。可久则菩萨之德。可大则菩萨之业。余并可知。

○第五答获菩萨藏问。

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总持不忘无尽藏。决了诸法无尽藏。大悲救护无尽藏。种种三昧无尽藏。满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报得神通无尽藏。住无量劫无尽藏。入无边世界无尽藏。佛子。是为菩萨十无尽藏。

【疏】文亦有四。初是结前生後。谓以前行愿。蕴积成藏。故唯十句。更无成熟等异。文有五对。并显可知。(【钞】文有五对并显可知者。一见佛持法对。二智深悲广对。三多定广福对。四辩深通胜对。五竖永横该对。【校】竖永.纂作竖末.误。)

○第六答随所应化常为说法问。三。初结前生後。

菩萨得是十种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净。於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疏】谓蕴积福智。用以摄生。

○二徵以标起。

佛子。菩萨云何於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三正解其义。於中分二。前知器授法。二具德成益。今初。

所谓知其所作。知其因缘。知其心行。知其欲乐。贪欲多者.为说不净。瞋恚多者.为说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三毒等者.为说成就胜智法门。乐生死者.为说三苦。若着处所.说处空寂。心懈怠者.说大精进。怀我慢者.说法平等。多谄诳者.为说菩萨其心质直。乐寂静者.广为说法令其成就。菩萨如是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疏】初中先知器有四。一识习气所作。如金师之子。应教数息等。二知种性因缘。闻法发心为因。随因成性。遇师闻法为缘。随缘成种。三知心行之病。谓多贪等。四知希望差别。(【钞】如金师之子等者。涅盘经说。乃是身子差机。十地当引。今且引庄严论说。目连教二弟子。金师之子教不净观。浣衣之子教数息观。久无所证。舍利弗问目连。汝以何法而教之乎。答以二观。又问二人从何来。答一浣衣.一锻金。身子云。锻金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子。令修不净。於是目连如法教之。即得罗汉。即说五颂叹身子云。第二转法轮。佛法之大将。於诸声闻中。得於最上智。又云。行自境界中。获得所应得。行他境界中。如鱼堕陆地。我常在河边。习浣衣自净。安心於白骨。相类易开解。不大加功力。速疾入我意。金师常吹囊。出入息是风。以其相类故。易乐入安般。众生所翫习。各自有胜劣。释曰。上皆随宜之意。)二贪欲下。知授法。文有十句。初二可知。三痴有二种。一迷於事理。教观法相。二恶邪推求.不信业因。令其观察十二因缘。能离邪执自性等计。上三唯对治。四等分者。等谓相似。三观不可并施。若等重者。教观胜义。谓淫欲即道等。若等轻者。可以生善为人化之。释此四分。具如杂集十三。五求人天乐为乐生死。说三苦者。乃至非想。行苦所随故。十乐事寂者。令成理寂。若沈空寂。令成事用。菩萨已下。总结随宜。

○二明具德成益。

为说法时。文相连属。义无舛谬。观法先後.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善知诸根.入如来教。证真实际.知法平等。断诸法爱.除一切执。常念诸佛.心无暂舍。了知音声体性平等。於诸言说.心无所着。巧说譬喻.无相违反。悉令得悟一切诸佛。随应普现平等智身。

【疏】有十句十对。一文连义正。二法智无差。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三审定无违。即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立法义故.能徧断疑。五了物根故.入於佛教。六寂契真际.照法性源。七断真法爱.除人法执。八念佛了音。九亡言巧说。虽无说无示。善顺宗因。十令悟随宜.终归平等。即说之益。(【钞】七断真法爱者。谓真实观智。理事无违。心生爱着。便不证实。故诸圣人。少有所念。不得圣果。)

○第七答恒不舍离诸波罗蜜问。於中二。先结前生後。

菩萨如是为诸众生而演说法。则自修习增长义利。不舍诸度。具足庄严波罗蜜道。

【疏】正说法时。便具十度。设自修此。亦为利他。一向大悲。了平等故。通至佛果。故皆名道。

○二正示不舍度相。十度即为十段。初檀。

是时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着。是则能净檀波罗蜜。

【疏】皆先辨相。後是则下。结名。前四辨相中。先辨施等相。後无着等。辨波罗蜜相。

○二戒。

具持众戒而无所着。永离我慢。是则能净尸波罗蜜。

【疏】可知。

○三忍。

悉能忍受一切诸恶。於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净忍波罗蜜。

【疏】忍中诸恶。通於内外。其心下。契理平等。成波罗蜜。

○四精进。

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勇猛势力无能制伏。於诸功德不取不舍。而能满足一切智门。是则能净精进波罗蜜。

【疏】精进中。普发众业.是无余修。亦利乐勤。常修靡懈。是长时修。恒不退转.是无间修。上即加行勤也。勇猛莫制.是勇扞修。亦被甲勤。於诸已下。是显度相。(【钞】四精进中等者。此中摄於四修。及三精进。故疏双配。细寻可知。)

○五禅定。

於五欲境.无所贪着。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销灭一切烦恼。出生无量诸三昧门。成就无边大神通力。逆顺次第入诸三昧。於一三昧门入无边三昧门。悉知一切三昧境界。与一切三昧三摩鉢底智印不相违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则能净禅波罗蜜。

【疏】禅定中。文有十一句。一诃五欲。所以诃者。夫禅定虚凝。湛犹停海。高攀圣境.尚曰妄情。驰想五尘.岂当为道。云何诃之。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毒涂鼓.闻之必死。香如毙龙气.齅之则病。味如沸热蜜.舐则烂伤。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此五欲者。得之无厌。如火益薪。亡国败家.世世为害。过於怨贼。故不应着。况菩萨体此即如。复何所着。(【钞】一诃五欲者。即天台止观.依智论诸经.修正道前.立二十五方便。谓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五五二十五。今此但明诃五欲耳。况菩萨下。三无诃相。直顺经文无贪着义。余之方便。疏文不要。略示其名。言具五缘者。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近善知识。言弃五盖。前已有竟。调五事者。一调食。令不饥不饱。二调眠。不节不恣。三调身。令不宽不急。四调息。令不澁不滑。五调心。令不沈不举。行五法者。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并类前後。其相可知。)二入次第定。谓四禅四空。及灭受想。为九次第定。下十地离世间品具明。即一切门禅。(即一切门禅者。瑜伽三十三说。六度四等.各有九门。谓一自性。二一切。三难行。四一切门。五善士。六一切种。七遂求。八此世他世乐。九清净。故彼颂云。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三安住理定。寂爱味住。智契不出。名正思惟。以见心性故。亦善士相。上二定体。即定自性。余六定用。四消灭烦恼。通爱见慢等。故云一切。即清净相。五出生诸定。如起信云。得此真如三昧。能生无量诸三昧门。上文云。一三昧生尘等定是也。即难行相。六引发神通。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亦遂求相。七逆顺自在。亦难行相。从灭定出。入非非想。乃至初禅。是名为逆。从初禅出.入第二禅。乃至灭定。是名为顺。此中逆顺。应各有超间。谓超一超二。乃至全超。文无者略。此亦名为师子游步三昧。(【钞】名为师子等者。腾跃跳踯故。即智论百八三昧中第三名也。菩萨得是三昧。於一切三昧中。入出迟速。皆得自在。譬如众兽游戏之时。若见师子。率皆怖惧。师子戏时。於诸羣兽.强者则杀。伏者则放。菩萨亦如是。得是三昧。於诸外道。强者破之。信者度之。故名师子游步三昧第一。)八一多自在.摄一切定。应有四句。谓在一入一。在一入一切。在一切入一。在一切入一切。得其源故。九悉知定境。定境有三。一诸定所缘。二诸定分齐。三诸定境用。皆能知之。十者总结体用无违。言三昧者。此云等持。唯局有心而通散心。三摩鉢底。此云等至。通於有心及与无心。唯诸位定体。此二功德。名为等引。上二句定体。通於此三。六句定用.即是所引。言智印者。即一实相故。智论释百八三昧中。第二名宝印三昧。谓与实相般若相应故。上二是定。此一是智。合即双运。今菩萨随在一定。即与一切三昧。此三无违。十一速入智地。亦即定果。以菩萨之定。事穷无边。理极无际。故能速至一切智地。亦难行相。亦二世乐相。又上二三四.即现法乐住禅。次五引生功德禅。五亦饶益有情禅。後二通三。(又上二三下。上按文释。今以三禅收之。以诸经论多用三故。如初会说。今当重释。瑜伽四十三云。云何菩萨一切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等。论释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皆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掉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现法乐住。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种种殊胜。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十方种性所摄等持。乃至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一切菩萨解脱胜处徧处无碍解无诤愿等不共功德。名能引等持功德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於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下取意引。息苦除怖救护。赞三宝德。调伏有情。为第三静虑。【校】皆生身心轻安。皆.嘉兴藏钞本作能。与瑜伽合。)

○六般若。

於诸佛所.闻法受持。近善知识.承事不倦。常乐闻法.心无厌足。随所听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离诸僻见。善观诸法.得实相印。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

【疏】般若中。句亦有十。前之三句。闻法近友。即闻所成慧。初句正明。二近友不倦。是闻慧缘。三乐闻无厌。是闻慧因。暂闻则已。慧不生故。四即思慧。学而後思。故云随所听也。内正作意。故云如理。五亦思择慧。又於无烦恼中善决择故。舍烦恼故。六善观下。皆是修慧。此句悟入於如。七宿习思量故。了无功用道。八周备悟入一中一切等。名为普门。九入二智门。十总结已圆。故云休息。後三连环。(【钞】後三连环者。以经云。一乘普门慧。二入於一切智智之门。三永得休息。此三乃似一句耳。故云连环。而义则别。故为三句。)其中虽定慧互有。互相严故。而为门不同。若全双运。故起信论合於六度。以为五门。(其中虽定慧下。二拣滥。以互有故。於中有六。一对前定门拣。如前中云。知三昧境.不违智印。入於智地。是定中慧。慧资定也。今此中有入真三昧。是定资慧也。若全下。引证成前。既合定慧。明必相资。)後之方便.义亦准此。涉有不迷於空.则名方便。不厌有而观空.便称般若。岂令般若不能知有耶。方便若不观空.何名方便.非唯此三。万行皆尔。况般若能成万行。何法而不用之。寂照尽於理极。不得一行无此君耳。所以开则万行森然。泯则一不为一。得意则无所不通耳。(言不得一行无此君者。借外典语。晋书中说。王献之好竹。到处即皆树之。人问其故。答云。人生不得一日无此君耳。意在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今明万行不得暂时而无般若。)

○七方便。

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盘。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徧入诸趣。度脱众生。是则能净方便波罗蜜。

【疏】方便中亦有十种。一巧智现世为方便。二悲非爱见.故化而无厌。即悲智相导为方便。三依体起用。四非舍非受。故一切无染。五凡圣双行。由双非故。六行无住道。七观察进趣。八现相不着。九徧入诸趣.即无生现生。十度脱众生.是无化现化。初九拔济。余皆回向。

○八愿。

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诸佛。尽通达无障碍法。尽修行徧法界行。身恒住尽未来劫。智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国土。尽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

【疏】愿中。亦有十愿。前五後三.尽字为初。六身恒住尽劫海。七智尽心海。八尽穷有支。九尽现国土。十穷佛果智。此求菩提。前九利乐。若依三愿。二三四五为自行愿。六七为神通。初及八九为外化愿。十通二利。皆云尽者。穷彼源故。

○九力。

具深心力。无有杂染故。具深信力。无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厌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总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义故。具辩才力。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故。具波罗蜜力。庄严大乘故。具大愿力。永不断绝故。具神通力。出生无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故。是则能净力波罗蜜。(【校】总持力.纂要误作总持九。)

【疏】力中十句。各二。谓标名。释义。一契理深心。是思择力。染则无力。翻此故有。余可准知。皆修习力。

○十智。

知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学地行者。一念中知无边众生行。知无边众生心。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则能净智波罗蜜。

【疏】智度中。识病.知根.顺理.授法.名为智度。亦有十句。初四知病轻重。次三知根欲乐。一位。二行。三心。後三知法药。(【校】药.嘉兴藏疏本作乐。)一知理法。二知果法。三普觉法界。前七成就有情。後三现法乐住。

○第八答前所念众生.咸令得度问。於中分三。初结前起後。二正明化度。三结如本誓。今初。

佛子。菩萨如是清净诸波罗蜜时。圆满诸波罗蜜时。不舍诸波罗蜜时。住大庄严菩萨乘中。随其所念一切众生.皆为说法。令增净业而得度脱。

【疏】初结前。清净.约离障。圆满.具事理。不舍.谓常相应。住大庄严者.总结十度为严。是大乘体。後随其所念下。生後。由具前故。

○二正明化度。

堕恶道者.教使发心。在难中者.令勤精进。多贪众生.示无贪法。多瞋众生.令行平等。着见众生.为说缘起。欲界众生.教离欲恚恶不善法。色界众生.为其宣说毗鉢舍那。无色界众生.为其宣说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静行。乐大乘者.为说十力广大庄严。

【疏】文有十句。约为四类。初一(【校】一.应从嘉兴藏南藏续藏作二。案疏意以三途八难属初二恶果.与次三恶因等对举。)令离恶果。三涂除无间.皆容发心。如慈童女。二令勤修.则脱八难。值佛闻法。次三令离恶因。贪有二种。上偏语色贪。教修不净。今通语贪财名等。故但云示无贪法。无贪法者。谓不净观空。少欲知足。二瞋亦二种。上偏语能为违害。故令修慈。今通瞋情非情。故观同体。不应自瞋。三痴亦二种。已如上明。此约邪痴。令观缘起。次三令离流转。三界循环.皆可厌故。初欲恚害等.义见三地。二色界。虽定慧似均。然是定地。恐其滞寂.故为说观。又无生正观。令得无漏。三无色定多。故为说妙慧。又示谛观。方得永出。後二示以三乘.随机为说。又引权归实。令知本寂。(【钞】如慈童女者。智度论说。慈行童女.入海采宝。辞白其母。母不从志。相别。误伤母一茎发。便堕火盆地狱。自省无罪。狱主具示罪相。便发大心。见诸罪人.知同此罪。便请火盆。普为戴之。狱主瞋恚。以铁叉击头。寻便命终。生於天上。贪有二种等者。略有此二。然准瑜伽二十六中。总有五种。论云。贪有五种。一於内身欲欲欲贪。二於外身淫欲.淫贪。三境欲境贪。四色欲色贪。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释曰。慈恩解初贪有二。一云。於自内身。初起欲界微少之欲。故名欲欲。次起重贪。故名欲贪。二云内身是自所欲之法。所以言於内身欲。於内身欲上起欲故。即能欲心。此名欲贪。则初一欲字是所欲。第二是能欲。第三欲字。是结名。释曰。後解为胜。)

○三结如本誓。

如其往昔初发心时.见无量众生堕诸恶道。大师子吼。作如是言。我当以种种法门.随其所应而度脱之。菩萨具足如是智慧。广能度脱一切众生。

【疏】结如本誓。故能真度。师子吼者决定度故。

○第九答前绍三宝种使不断绝问。

佛子。菩萨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宝种永不断绝。所以者何。

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善持教法无所乖违。是故能令僧种不断。

复次悉能称赞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分别演说因缘之门。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常勤修习.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种不断。

复次於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种不断。统理大众无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种不断。

复次於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疏】文分为二。初仍前总标。二所以下。徵释所由。由化众生。入三宝海。故能绍前。令不断也。文有四番。为成十句。前九别明。後一总结。就初三番。释通总别。然皆後後转深前前。通者。通在诸位。别者。初在十信。次居三贤。後约登地。三番佛种。差别云何。初教发心。令具因性。未发唯有本住性故。次赞大愿。令成因行。令所发心。不退转故。言大愿者。谓求菩提愿。利乐有情愿。又防恶愿.如戒经说。有进善愿。如常所明。三下佛种子。令成佛智。谓证真如。成无漏故。上约别显。通者。发菩提心。总有三心。谓即大悲。大愿。大智。初番为总。已含大悲。次番是愿。後番是智。谓示妙理。令暂见心性.成金刚种。(【钞】又防恶愿等者。梵网经云。发十愿已。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及上刀山。终不以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有十二愿。兼结云。愿一切众生皆得成佛。为十三愿。)三番法种差别相者。初开法藏。令教不断。次说因缘。令义不断。後具四种护。令教理行证。皆悉不断。复次初虽领教。未发真解。次具解行.未能证故。三番僧种。有何差别。初受法无乖。始堕僧数。次修六和敬。僧行已成。後统理大众。令僧清净。复次初虽奉教.解行未具。未是真和。次虽具解行.未离众怖.不能控御。言六和者。三业为三.及戒见利。谓身和同集。口和无诤。意和无违。见和同解。戒和同奉。利和同均。又约菩萨三业同慈。六皆同体真实和也。一切恭敬。令僧久住。(言六和者下。别释六和敬。先依律释。正在小乘。义通入小。又约菩萨下。後约菩萨明。则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言三业同慈者大小异故。又三名行和。无有利和。一同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於实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戒以为和敬。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於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分别增进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见以为和敬。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於实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诸行.渐积功德。皆当成佛。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行为和敬。四身慈和敬。菩萨住於无缘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说身慈以为和敬。五口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言辞。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口慈为和敬。六意慈和敬。菩萨之心。常在无缘大慈三昧.以修於意。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同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理。未来必定当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说意慈为和敬也。)後总句者。弘法奉戒.三学兼修。则不断三宝。化化不绝。(【校】上疏谓示妙理。纂要误作谓是妙理。上钞外同他善.纂要误作外同地善。又渐积功德.纂要误作渐积巧德。)

○第十答前善根方便皆悉不空问。先略。後广。

菩萨如是绍隆三宝。一切所行无有过失。随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门。是故三业皆无瑕玷。无瑕玷故.所作众善。所行诸行。教化众生随应说法。乃至一念无有错谬。皆与方便智慧相应。悉以向於一切智智。无空过者。

【疏】略中分三。初结前生後。谓由能绍三宝故。所行无失。二随有下。由不空故.三业无瑕。谓所作回向.是不空业。三无瑕玷故下。由无瑕故.不空所作。反覆相成。玉之内病曰瑕。瑕谓体破。外病曰玷。玷谓色污。以显三业内外无失。故白圭之玷。尚可磨也。三业之玷.不可为也。初句牒前。次所作下。示无瑕相。後皆与下。显不空相。方便有慧。方便不空。慧有方便。慧亦不空。此辨所行不空。回向智智。辨趣果不空。(【钞】方便不空者。即侧用净名有慧方便解句。下句即有方便慧解。即涉有不迷於空。是方便有慧。观空不迷於事。即慧有方便也。)

○第二广明有二。初明自业不空。後辨利他不空。今初。

菩萨如是修习善法。念念具足十种庄严。

何者为十。

所谓身庄严随诸众生所应调伏而为示现故。语庄严断一切疑皆令欢喜故。心庄严於一念中入诸三昧故。佛刹庄严一切清净离诸烦恼故。光明庄严放无边光普照众生故。众会庄严普摄众会皆令欢喜故。神通庄严随众生心自在示现故。正教庄严能摄一切聪慧人故。涅盘地庄严於一处成道周徧十方悉无余故。巧说庄严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故。

菩萨成就如是庄严。於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悉以回向一切智门。

【疏】初中虽明不空。义兼无失。以一切清净。离烦恼故。又此无失即自业不空顺止寂故。文有标徵释结。释中皆先标後释。初四依正庄严。次六摄化庄严。言涅盘地者。以涅盘严地也。谓随有成道入涅盘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今於一切处成。则无非金刚也。标云涅盘。释云成道。文影略耳。

○二利他不空。

若有众生见此菩萨。当知亦复无空过者。以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闻名。若供养。若同住。若忆念。若随出家。若闻说法。若随喜善根。若遥生钦敬。乃至称扬赞叹名字。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子。譬如有药。名为善见。众生见者众毒悉除。菩萨如是成就此法。众生若见。诸烦恼毒皆得除灭。善法增长。

【疏】於中有法喻合。文则可知。佛与菩萨。俱益不空。今不见者。不宜见故。见不益者。无行力故。亦远益故。上来并答所成行体竟。

○大科第二答行成德用。前文有二。今亦二段。第一答以行成因德。二答以因成果德。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中。勤加修习。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以慈悲力.摧伏魔军。以大智慧及福德力.制诸外道。以金刚定.灭除一切心垢烦恼。以精进力.集诸善根。以净佛土诸善根力。远离一切恶道诸难。以无所着力.净智境界。以方便智慧力。出生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及诸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悉令清净。以一切善法力.成满一切诸佛净土.无边相好。身语及心.具足庄严。以智自在观察力.知一切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悉皆平等。以广大智慧力。了知一切智智境界。以往昔誓愿力.随所应化.现佛国土.转大法轮。度脱无量无边众生。

【疏】具答十二问。各有二句。上句答下句。上云修何灭痴。今答以智。他皆仿此.二用慈降魔。夫欲害人.反招自害。苟欲安人.则物我俱安。故柔胜刚。弱胜强。以慈安一切。恶魔无以施害。慈善根力。其功叵量。三福则怖之以威。智则屈之以辨。次四後四。文并可知。八以方便智慧出生是答。一切菩萨已下。即是所问。准上文中。此有七事。今波罗蜜下。欠总持句。然方便有二。若加行方便。出生地度。若善巧方便。亦生诸度。及余五法。智亦有二。若根本智。即成内证。若後得智。即成业用。是故此二.出生此七。言清净者。治彼障故。

○二佛子下。答以因成果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勤修此法。次第成就诸菩萨行。乃至得与诸佛平等。

【疏】於中亦二。先结因成果。谓但勤修上来诸行。则能次第从因得果。

於无边世界中.为大法师。护持正法。

【疏】二答所成之德。谓护持正法。但当勤修上来以行成因之德。自当成後护持法等诸德。故乘前结因成德明之。答上十句。文分九段。第一答初总句。如来法藏。守护开演。

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疏】二佛所护念故。则答众魔外道.无能沮坏。以佛护故。

守护受持广大法藏。获无碍辩。深入法门。

【疏】三答摄持正法。无有穷尽。

於无边世界大众之中.随类不同.普现其身。色相具足。最胜无比。以无碍辩.巧说深法。其音圆满。善巧分布故。能令闻者。入於无尽智慧之门。

【疏】四答於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时。十王敬护。谓身胜音巧。令闻者入智故。

知诸众生心行烦恼而为说法。所出言音具足清净故。一音演畅。能令一切皆生欢喜。

【疏】五答举世同钦。称机令喜故。

其身端正。有大威力故。处於众会。无能过者。

【疏】六答菩萨爱敬。端正有德故。其佛灌顶。在前第二佛护之中。

善知众心故.能普现身。善巧说法故.音声无碍。得心自在故.巧说大法.无能沮坏。得无所畏故.心无怯弱。於法自在故.无能过者。於智自在故.无能胜者。般若波罗蜜自在故.所说法相不相违背。辩才自在故.随乐说法.相续不断。陀罗尼自在故.决定开示诸法实相。辩才自在故.随所演说.能开种种譬喻之门。大悲自在故.勤诲众生心无懈息。大慈自在故.放光明纲悦可众心。

【疏】七答得善根力。增长白法。於中先总明三业。後得心下。别显十种自在。皆是善根。其十自在之能。并是增长白法。

菩萨如是处於高广师子之座.演说大法。唯除如来及胜愿智诸大菩萨。其余众生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映夺者。欲以难同令其退屈。无有是处。

【疏】八答开演如来甚深法藏。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自在力已。假使有不可说世界量广大道场满中众生。一一众生威德色相。皆如三千大千世界主。菩萨於此才现其身。悉能映蔽如是大众.以大慈悲安其怯弱。以深智慧察其欲乐。以无畏辩为其说法。能令一切皆生欢喜。

【疏】九答摄持正法以自庄严。於中初明自严。

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无量智慧轮故。成就无量巧分别故。成就广大正念力故。成就无尽善巧慧故。成就决了诸法实相陀罗尼故。成就无边际菩提心故。成就无错谬妙辩才故。成就得一切佛加持深信解故。成就普入三世诸佛众会道场智慧力故。成就知三世诸佛同一体性清净心故。成就三世一切如来智.一切菩萨大愿智.能作大法师。开阐诸佛正法藏及护持故。

【疏】次徵後释。以摄正法故。有十句德。亦即是前所成之德。可思准之。

○第二重颂分。

尔时法慧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心住菩提集众福 常不放逸植坚慧 正念其意恒不忘 十方诸佛皆欢喜

念欲坚固自勤励 於世无依无退怯 以无诤行入深法 十方诸佛皆欢喜

【疏】十颂分二。初六偈颂前十种所成行体。後四偈颂行所成德。前中初二偈颂佛喜。於中初半颂不放逸。余颂佛喜。

佛欢喜已坚精进 修行福智助道法 入於诸地净众行 满足如来所说愿

【疏】二有一颂颂入地。及大行大愿。

如是而修获妙法 既得法已施羣生 随其心乐及根性 悉顺其宜为开演

【疏】三一颂。颂菩萨藏。及所应化而为说法。

菩萨为他演说法 不舍自己诸度行 波罗蜜道既已成 常於有海济羣生

【疏】四一颂。颂不舍自行诸度。及所念众生。皆令得度。

昼夜勤修无懈倦 令三宝种不断绝

【疏】五半颂。颂不断三宝。

所行一切白净法 悉以回向如来地

【疏】六半颂。颂善根方便。皆悉不空。

菩萨所修众善行 普为成就诸羣生

令其破暗灭烦恼 降伏魔军成正觉

【疏】二菩萨所修下。颂行所成德。初一颂初行所成因德。(【校】因德.纂要及金陵会本误作因果。兹据嘉兴藏南藏疏本及续藏会本改正。)

如是修行得佛智 深入如来正法藏 为大法师演妙法 譬如甘露悉沾洒

慈悲哀愍徧一切 众生心行靡不知 如其所乐为开阐 无量无边诸佛法

【疏】後有三偈。颂以因成果德。於中初二颂。通颂前之八段。

进止安徐如象王 勇猛无畏犹师子 不动如山智如海 亦如大雨除众热

【疏】後一颂。别颂第九答摄持正法以自庄严。以喻而显。一身仪安谛。颂前现身。次辩德威猛.颂前以无畏辩。三心定不动。颂安其怯弱。四智深如海。颂以深智慧。五法雨灭障。颂前而为说法。

○第三明结说分。

时法慧菩萨。说此颂已.如来欢喜。大众奉行。

【疏】谓契理合机。故佛喜众奉也。(第三会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十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