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十九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毗卢遮那品第六

○初来意。

【疏】来意者。前明此因之果。今辨前果之因。答前因问。故次来也。因是果因。故标果称。又不以人取法.知是谁因。前品初言。毗卢遮那旷劫修因之所严净。今方显其事。

○二释名。

【疏】释名者。略云光明徧照。广如前释。

○三宗趣。

【疏】宗趣者。明因广大为宗。证成前果为趣。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前之五品.已举现世毗卢遮那佛果。恐不成信。所以然者。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以此引古证今。明道不谬故。又明古今诸佛三世法相似故。成其信者不狐疑故。二释品名毗卢遮那品者。此品依主得名。明引古佛成今信。还以佛号以为品名。毗云种种。遮那云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设种种教行之光。破众生之业暗故。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答曰。为一为异。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异。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後际.是一。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以十玄门.六相义.该通。可解。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三随文释义者。於此一品经中.长科总有十五段经文。於此十五段文中.有四佛出世。总明毗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异。非是佛名号异。此经下文佛名号品.一一佛皆具等法界众生界随缘名号。世间一切名.皆是诸佛名。为如来德徧一切法故。犹如虚空。徧含众法.无不净故。一切众生名.入佛名号.无不净故。又如有香。名为象藏。因龙鬬而生。烧之一丸。凝停七日。降金色雨。沾人身者.悉皆金色。一切名言入佛名号者.悉皆清净。亦复如是。如是佛名号.徧一切世界名字故。始名毗卢遮那。以种种教行之光.徧照一切。法眼照之。可见。

○四释文。一品分三。初总明本事之时。二有世界下。别显本事之处。三彼胜音世界最初劫中下。别显时中本事。今初。即二佛刹尘数劫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乃往古世。过世界微尘数劫。复倍是数。

○二别显本事之处三。第一总明刹海。

有世界海。名普门净光明。

○第二别明一刹。

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胜音。依摩尼华纲海住。须弥山微尘数世界而为眷属。

其形正圆。其地具有无量庄严。三百重众宝树轮围山所共围绕。一切宝云而覆其上。清净无垢光明照曜。城邑宫殿如须弥山。衣服饮食随念而至。

其劫.名曰种种庄严。

【疏】别明一刹中。略无刹种。刹名胜音者。多佛出世.说法音故。其形下。彰其相。其劫下。说其劫名。可知。

○第三的指一方。如今娑婆中.别说一四天下也。於中亦三。初总明感应之处。第二诸佛子此林东下。别明能感居人。第三诸佛子此宝花枝下。别显道场严事。今初。

诸佛子。彼胜音世界中.有香水海。名清净光明。

其海中有大莲华须弥山出现。名华焰普庄严幢。十宝栏楯.周帀围绕。

於其山上.有一大林。名摩尼华枝轮。无量华楼阁.无量宝台观.周回布列。无量妙香幢.无量宝山幢.逈极庄严。无量宝芬陀利华.处处敷荣。无量香摩尼莲华网.周帀垂布。乐音和悦。香云照曜。数各无量.不可纪极。有百万亿那由他城.周帀围绕。种种众生.於中止住。

【疏】文三。初明香海。二其海下。海出华山。三於其山下。明山顶之林。说林.佛於中现。说居人.举所化也。

○第二别明能感居人中。亦三。初标主伴二城。二释主城。三释伴城。今初。

诸佛子。此林东有一大城。名焰光明。人王所都。百万亿那由他城周帀围绕。

【疏】虽有天城。以佛出故。人城为主。

○二广释主城。

清净妙宝所共成立。纵广各有七千由旬。七宝为郭。楼橹却敌.悉皆崇丽。七重宝壍.香水盈满。优鉢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悉是众宝。处处分布.以为严饰。宝多罗树.七重围绕。宫殿楼阁.悉宝庄严。种种妙网.张施其上。涂香散华.芬莹其中。有百万亿那由他门.悉宝庄严。一一门前.各有四十九宝尸罗幢.次第行列。复有百万亿园林.周帀围绕。其中皆有种种杂香.摩尼树香.周流普熏。众鸟和鸣.听者欢悦。此大城中所有居人.靡不成就业报神足。乘空往来.行同诸天。心有所欲.应念皆至。

【疏】於此中先显处严。城上守御曰橹。绕城别筑土台曰却敌。优鉢罗等.即青赤黄白四色莲华。後此大城下。彰其人胜。

【论】问曰。此中一种是人。非天龙神。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又所居高胜。依报宝严。以何业故.报得如是。答曰。为因广大故。业报广大。为因高胜故。业报所居高胜。问曰。何者是因广大高胜。答曰。为於往因.於此毗卢遮那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圣一体。同如来智.无所依住。无我无我所。心境平等。无二相故。无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无造作性。无生灭性。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与一切诸佛众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种智.及一切智故。不於心外别有信佛之心。亦不於自心之内.见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获诸人中一切胜报。以是信力.还得毗卢遮那佛在国同居。而恒出现神足通力。与天同处。一切诸城所居神天龙八部等.皆是同缘.於此法中而生信解故。以此因高胜广大.获得如斯胜妙依正果报故。

○三略释伴城。

其城次南有一天城。名树华庄严。其次右旋有大龙城。名曰究竟。次有夜叉城。名金刚胜妙幢。次有乾闼婆城。名曰妙宫。次有阿修罗城。名曰宝轮。次有迦楼罗城。名妙宝庄严。次有紧那罗城。名游戏快乐。次有摩睺罗城。名金刚幢。次有梵天王城。名种种妙庄严。如是等百万亿那由他数。

此一一城.各有百万亿那由他楼阁所共围绕。一一皆有无量庄严。

【疏】於中二。先辨城名居类。後此一一下。显围绕庄严。世界不同.安立少异。不可例此也。

○第三别显道场严事。

诸佛子。此宝华枝轮大林之中.有一道场。名宝华徧照。以众大宝.分布庄严。摩尼华轮.徧满开敷。然以香灯.具众宝色。焰云弥覆。光纲普照。诸庄严具.常出妙宝。一切乐中.恒奏雅音。摩尼宝王.现菩萨身。种种妙华。周徧十方。

其道场前.有一大海。名香摩尼金刚。出大莲华。名华蘂焰轮。其华广大.百亿由旬。茎叶须台。皆是妙宝。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莲华所共围绕。常放光明。恒出妙音.周徧十方。

【疏】先辨场严。其道场前下。明莲华香海。为佛现故。

○大文第三别显时中本事。文分为二。先总举劫中多佛。後其第一下。一一别显。正彰本事。经来不尽。故无总结。今初。

诸佛子。彼胜音世界.最初劫中.有十须弥山微尘数如来出兴於世。

【疏】将欲说别。先举其总。言最初劫者。即种种庄严劫。既云最初。即此後更有大劫。於理无违。

○第二正显本事中。历事四佛。即为四别。第一逢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第二波罗蜜善眼庄严佛。第三最胜功德海佛。第四名称普闻莲华眼幢佛。各有诸佛子言。就初佛中.文分为六。第一总标佛号。第二先瑞熟机。第三正显佛兴。第四毫光警召。第五当机云集。第六广演法门。今初也。

其第一佛。号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

【疏】一切功德山者。福德崇竣。不可仰也。复言须弥者。定慧高妙.难倾动也。言胜云者。慈覆智润.广无边也。

○第二先瑞熟机。

诸佛子。应知彼佛将出现时。一百年前。

此摩尼华枝轮大林中.一切庄严周徧清净。所谓出不思议宝焰云。发叹佛功德音。演无数佛音声。舒光布网.弥覆十方。宫殿楼阁.互相照曜。宝华光明.腾聚成云。复出妙音。说一切众生前世所行广大善根。说三世一切诸佛名号。说诸菩萨所修愿行究竟之道。说诸如来转妙法轮种种言辞。

现如是等庄严之相。显示如来当出於世。

其世界中.一切诸王。见此相故.善根成熟。悉欲见佛而来道场。

【疏】文二。初现瑞熟机。二其世界中下。覩瑞机熟。前中三。初标现时。谓百年前。二此摩尼下。正显瑞相.有其十种。於中说前世所行者。示其种子将成熟故。说佛名号.令忆念故。说大行愿.使修发故。说转法轮.使当听习.生法眼故。後现如是下。结瑞意也。二其世界下。机熟可知。

○第三正显佛兴。

尔时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於其道场大莲华中忽然出现。

其身周普.等真法界。

一切佛刹.皆示出生。

一切道场.悉诣其所。

无边妙色.具足清净。

一切世间.无能映夺。

具众宝相.一一分明。

一切宫殿.悉现其像。一切众生.咸得目见。

无边化佛.从其身出。

种种色光.充满法界。

如於此清净光明香水海华焰庄严幢须弥顶上摩尼华枝轮大林中出现其身.而坐於座。其胜音世界有六十八千亿须弥山顶。悉亦於彼现身而坐。

【疏】於中分二。初一处道成。二如於下。结通广徧。初中先总。後其身下。别。别显胜德。略有十相。一示身相。法无不在.本自普周。智与理冥.故等彼真界。能令色相.随彼融通。法界尘毛.重重全徧。(【钞】略有十相者。下结云。大同经初。即教主难思十身相也。初一即法身。经以身智无碍而为法身。便融色相等为一法身。以初身为总故。法无不在.本自普周。即释经其身周普。是法性身。智与理冥者。释经等真法界。此是报身。亦如智也。故金光明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为法身故。能令色相下。以真身周故。令应用亦周。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故也。则以三身圆融为一真法身矣。下九别说。)二悲相。不舍因行.无所不生。(二悲相.即意生身。)三成相。理行时处.为一切道场。身智俱游.名为普诣。(三成相.即菩提身。理行时处为道场。并如经初。)四色相。湛然常住.称为妙色。色色无边.故云具足。并无质累.是谓清净。(四色相.即福德身。故上经云。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以清净。是故妙色为福之果。上经又云。不可思议大劫海。供养一切诸如来。普以功德施羣生。是故端严最无比。)五胜相。色容蔽於大众。威德慑於羣魔。力无畏圆.何能映夺。(五胜相.即威势身。)六贵相。无边宝相.圆明可贵。超过圣帝。故曰分明。(六贵相.即相好庄严身。且顺三乘。云过圣帝。俱舍颂云。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此释轮王相。今是世尊。故云分明。实具十莲华藏微尘数相也。)七应相。不往普现。如镜中像。(七应相.即力持身。如为龙留影。力持不灭。)八无碍相。有感斯见。无隔山河。(八无碍相.即愿身。上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常转无上轮。故咸目覩。)九者化相。化从真流。源无有异。(九化相.即化身。)十吉祥相。身智光照.普称世间。此上大同经初。(十吉祥相.即智身。正在智光。旁兼身光耳。是知此经.引昔因缘.亦皆圆妙。)二结通中。且结同类一界。余皆略也。

○第四毫光召众。

尔时彼佛。即於眉间放大光明。

其光名发起一切善根音。

十佛刹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

充满一切十方国土。若有众生应可调伏。其光照触.即自开悟。息诸惑热。裂诸盖纲。摧诸障山。净诸垢浊。发大信解。生胜善根。永离一切诸难恐怖。灭除一切身心苦恼。起见佛心。趣一切智。

【疏】文分为五。一放光处。显中道故。二主光名。发动宿种。生起新善故。善根有三。一者生福。及不动业。以施忍智三而为善根。二厌苦求灭。以信等为根。三求无上慧。以四等不放逸五法为根。(【钞】一者生福者。业有三种。一恶业。即三不善根所生。今所不明。疏列二业。即三善根所生。三善根者。即无贪。无瞋。无痴。今非但不着有境。兼能惠施.成无贪根。非唯於苦无恚。兼行忍辱。故成无瞋根。非唯於境明了。增修慧解。是无痴根。有此三根。唯生欲色无色。故为福不动根。然其三根。依唯识论。各别有性。善十一摄。无贪以於有有具无着为性。无瞋以於苦苦具无恚为性。无痴以於诸理事明解为性。通唯善慧。别各有性。今依集论第一。以慧为无痴性。唯识意会以慧为无痴之果耳。故施忍二.亦从果名。由无贪瞋.故成施忍。所以疏云。以施忍慧以为其根。二信等根.下当广说。三求无上者。涅盘经云。皆叹慈悲为菩萨根。谓有慈悲心。必须喜舍。不放逸者。即是精进无贪等三。於所断修。防非为性。假立为一。故涅盘说不放逸根.根深难拔。由不放逸.策前四等。得一切智。故为根也。)通说。善根以依圣教发心为性。故云音也。三十佛刹下。眷属数。无尽法故。四充满一句。照分齐。充满十方。通方教故。五若有下。明光胜益。文有十句。一无明重者。自觉智开。二烦恼深者。息现行惑。三勤修难出.裂五盖纲。四三障重者。摧诸障山。五未解脱者。净心垢种。六未信大者。发起入住。七阙资粮者。生其胜善。八未入地者。除五怖畏。九色累功用.灭身心苦。十滞无生者。见佛趣果。(无明重下。先别释。初四离障。五令解脱。通益三乘。六未信令信。七令入三贤。八令得初地。九令二地已上。得於八地。十已在八地。已证无生。诸佛劝起。令得九十二地。)此约差别对治以释。若约横配。生善见理。可以准思。(此约差别下。二结释。差别.结上明是竖释。对治.结上非三悉檀。若约横配下。更结异门。横对前竖。位位通用此十句故。生善见理.对上对治。生善.即是为人悉檀。谓发大信解。生胜善根。起见佛心。皆生善也。见理.即第一义悉檀。如自觉智开.趣一切智。皆见理也。亦应合有随俗令喜.世界悉檀。以益近故。此中不说。横竖无碍.是此中意。四悉檀义.问明当辨。【校】上钞云疏列二业。二.他本皆作三。案钞谓业有三种。一恶业.今所不明。故疏但列福业及不动业二业。应从纂要作二。)

○第五当机云集。(文二。)先通显诸王云集致敬。後别彰诸王云集仪式。今初。

时一切世间主。并其眷属无量百千。蒙佛光明所开觉故。悉诣佛所.头面礼足。

○後别彰诸王云集仪式。於中分二。先广明喜见。後略列诸王。今初。即正出本事之缘。文分为六。第一标名辨统。二总辨眷属。三威光得益。四偈赞如来。五父王宣诰。六俱行诣佛。今初。

诸佛子。彼焰光明大城中。有王名喜见善慧。统领百万亿那由他城。

【疏】初文可知。

○第二总辨眷属。

夫人采女三万七千人。福吉祥为上首。王子五百人.大威光为上首。大威光太子有十千夫人。妙见为上首。(【校】王子五百人下.丽藏本嘉兴藏及卍字藏合论本均有注曰。别本云二万五千人。金陵刻合论本误将此注移入校勘记。案疏牒释云。别本云二万五千者。别梵本也。知疏主所见经本.原有此注。刊定记亦有牒释。此系译经者原注.应补入。)

【疏】有德曰夫人。有色曰采女。王子.别本云二万五千者。别梵本也。按璎珞本业经上卷云。十住铜轮宝璎珞。百福子为眷属。生一佛土。受佛学行。教化二天下。银轮宝璎珞。五百子。金轮一千子。初地四天王。万子。二地忉利天王。二万子。三地已上。乃至净居天王。但云眷属亦如是。故知无过二万子者。若三界王。即当等觉。又以一切菩萨为眷属。按喜见所统.但以城言。又见佛兴.至第三佛.方云去世。五百银轮.斯为正也。或约教异。理亦可通。上首云大威光者。有大威德。其道光明故。

○第三威光得益。

尔时大威光太子见佛光明已。以昔所修善根力故。即时证得十种法门。

何谓为十。所谓证得一切诸佛功德轮三昧。

证得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

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

证得调伏一切众生大庄严大慈。

证得普云音大悲。

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

证得如实觉悟一切法大舍。

证得广大方便平等藏大神通。

证得增长信解力大愿。

证得普入一切智光明辩才门。

【疏】文分为二。先举因总标。後何谓下。列益名体。皆从胜用标名。一佛德圆满.摧障称轮。定中能知。故受斯称。二此总持。能持诸佛普法。三即空涉有。名为方便。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称体用之广大。四以二严调伏.真实慈也。五法云震音。能拔苦本。六称理法喜。故德无边。自他俱庆。心为最胜。七知离名法。法亦应舍。如实舍也。(【钞】知离名法者。即思益经第一。思益梵天问言。世尊。云何名为菩萨徧行。佛言。能净身口意业。尔时世尊而说偈云。若身净无恶。口净常实语。心净常行慈。是菩萨徧行。行慈不贪着。观不净无恚。行舍而不痴。是菩萨徧行。在聚落空野。及与处大众。威仪终不转。是菩萨徧行。知法名为佛。知离名为法。知无名为僧。是菩萨徧行。释曰。此当第四偈。因便故来。欲释此偈.令知起尽故。以此一偈.人多解释。今观经意。三个知字。皆是观行之人.若能如是知。是菩萨徧行。知法名为佛者。即是真佛。法身如来。佛即是法。法即是佛。亦犹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次应问言。法即是佛。於义已解。何者是法。故次句云。知离即是法。以一切法.本性离故。心体离念。即是觉故。次应问云。法本自离。则无所修。何得有僧。故次解云。知无名为僧。无为即法。法本自离。由知无为。故得成僧。故大品云。由知诸法空。分别有须菩提等。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谓俱学无为。有浅有深。乃成差别。非无为法而有差别也。今疏正取知离名法。若不舍法。非知离也。故云法亦应舍。即金刚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因法得悟。如栰渡人。若不舍法。如住舟内。要舍於舟。方至彼岸。要忘所舍。方为如实觉悟诸法。为真舍也。故大般若云。般若甚深。知一切法本性离故。又文殊释云。如佛世尊。堪受供养。以於一切法觉实性故。是故经云。如实觉一切法大舍。)八善巧起用。平等无思。通从此生。故名为藏。九尽众生界。荷负无疲。要令信解。为大愿也。十所有辩才.皆入佛智。自他俱照.是曰光明。此上十法。初三功德法。次四熏修法。後三起化法。多言大者。境界无边。称性广大。智契贯达。并受证名。

○第四偈赞如来。

尔时大威光太子。获得如是法光明已。承佛威力。普观大众而说颂言。

世尊坐道场 清净大光明 譬如千日出 普照虚空界 无量亿千劫 导师时乃现 佛今出世间 一切所瞻奉

汝观佛光明 化佛难思议 一切宫殿中 寂然而正受 汝观佛神通 毛孔出焰云 照耀於世间 光明无有尽

汝应观佛身 光网极清净 现形等一切 徧满於十方 妙音徧世间 闻者皆欣乐 随诸众生语 赞叹佛功德

世尊光所照 众生悉安乐 有苦皆灭除 心生大欢喜 观诸菩萨众 十方来萃止 悉放摩尼云 现前称赞佛

道场出妙音 其音极深远 能灭众生苦 此是佛神力 一切咸恭敬 心生大欢喜 共在世尊前 瞻仰於法王

【疏】文分为二。先说偈之由。後正陈偈赞。十偈分三。初二示佛出现。既灭闇难遇。不可失时。次五令观佛德。有德有慈。真可归也。後三引例劝归。无远不归。固宜往见。

○第五父王宣诰。

诸佛子。彼大威光太子说此颂时。以佛神力。其声普徧胜音世界。时喜见善慧王闻此颂已。心大欢喜。观诸眷属而说颂言。

汝应速召集 一切诸王众 王子及大臣 城邑宰官等 普告诸城内 疾应击大鼓 共集所有人

俱行往见佛 一切四衢道 悉应鸣宝铎 妻子眷属俱 共往观如来 一切诸城郭 宜令悉清净

普建胜妙幢 摩尼以严饰 宝帐罗众网 伎乐如云布 严备在虚空 处处令充满 道路皆严净

普雨妙衣服 巾驭汝宝乘 与我同观佛 各各随自力 普雨庄严具 一切如云布 徧满虚空中

香焰莲华盖 半月宝璎珞 及无数妙衣 汝等皆应雨 须弥香水海 上妙摩尼轮 及清净栴檀 悉应雨满空

众宝华璎珞 庄严净无垢 及以摩尼灯 皆令在空住 一切持向佛 心生大欢喜 妻子眷属俱 往见世所尊

【疏】文分为二。初宣诰所因。以闻赞故。太子道深.亲承佛益。王机犹浅.转假他闻。二正以偈告。偈有十一.分之为三。初三集众劝观。次七勅令办供。郑注礼云。巾.犹衣也。谓以缯彩衣带缚於车。广雅云。驭.驾也。余并可知。後一偈。劝齎供佛。

○第六俱行诣佛。

尔时喜见善慧王。与三万七千夫人采女俱。福吉祥为上首。五百王子俱。大威光为上首。六万大臣俱。慧力为上首。如是等七十七百千亿那由他众.前後围绕。从焰光明大城出。以王力故。一切大众.乘空而往。诸供养具.徧满虚空。至於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第二略列诸王。

复有妙华城善化幢天王。与十亿那由他眷属俱。复有究竟大城净光龙王。与二十五亿眷属俱。复有金刚胜幢城猛健夜叉王。与七十七亿眷属俱。复有无垢城喜见乾闼婆王。与九十七亿眷属俱。复有妙轮城净色思惟阿修罗王。与五十八亿眷属俱。复有妙庄严城十力行迦楼罗王。与九十九千眷属俱。复有游戏快乐城金刚德紧那罗王。与十八亿眷属俱。复有金刚幢城宝称幢摩睺罗伽王。与三亿百千那由他眷属俱。复有净妙庄严城最胜梵王。与十八亿眷属俱。如是等百万亿那由他大城中所有诸王。并其眷属。悉共往诣一切功德须弥胜云如来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疏】文易可知。

○第六大科广演法门。文分为五。一佛转法轮。二威光获益。三以偈赞述。四传化众生。五佛加赞励。今初也。

时彼如来。为欲调伏诸众生故。於众会道场海中。说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罗。世界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随众生心.悉令获益。

【疏】佛解脱用.主教宣示。刹尘眷属.随机益殊。

○第二威光获益。

是时大威光菩萨。闻是法已。即获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宿世所集法海光明。

所谓得一切法聚平等三昧智光明。

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

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入无边功德海清净行智光明。

趣向不退转大力速疾藏智光明。

法界中无量变化力出离轮智光明。

决定入无量功德圆满海智光明。

了知一切佛决定解庄严成就海智光明。

了知法界无边佛现一切众生前神通海智光明。

了知一切佛力无所畏法智光明。

【疏】得益中。初总。後别。总中。上说三世佛法。即佛昔所集也。既见佛得益。转受菩萨之名。所谓下。别。智即是体。光明语用。所照境殊。故疏分十一。初一深定智明。一切法聚.略有三义。一正定等三。二善恶等三。三总收一切不出有为无为二种法聚。二位相收.一味性现。故云平等。定中证此。名彼三昧。(【钞】智即是体者。智体如日。用如日光。日体虽一.能放千光。智体不殊.能照万境。又日光无二.所照物殊。智光无差.随境分照。一正定等三者。谓等取邪定不定聚故。善恶等者。等取无记。三总收为二。四二位下。融而为一。)

二大心智明。谓後後因果。皆入初心。略有三义。一後因初得。故言一切悉入。若修途至在初步。学者禄在其中。二菩提直心.正念真如。真如门内.摄一切法。三者三德开显。前後圆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谓後後因果等者。总释也。六位相望。故成後後。五位为因。妙觉为果。又位位之中.亦有因果。如十地中调柔果等。二菩提直心等者。即起信论。法性宗中实教之意。然菩提心总有三心。今但直心中摄。以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无二。通为诸法之体。今菩提心正念真如。故能摄也。三者三德开显下。即别教一乘圆融义也。不同余宗。言三德开者。即发心功德品。初发心时。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则法身开显。得究竟智慧。得一切智慧光明.则般若开显。不於诸法少有所得.即解脱开显。以心离妄取.寂照双流故。此心中无德不摄。因该果海。并此初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梵行品文。言初後圆融者。以初是即後之初。後是即初之後。以缘起法.离初无後。离後无初。故举初摄後。若约法性融通。一切因果.不离心性。契同心性。无德不收。以一切法随所依性.皆於初心顿圆满故。)

三大智智明。法界者。所照之体大也。普光明者。即相大也。智慧光明徧照法界义故。蕴恒沙性德。故名为藏。妄惑本空。故云清净。明见称眼。见性肉眼.即同佛眼。(言见性肉眼即名佛眼者。即涅盘第六经云。善男子。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经。名为佛乘。如此佛乘。最上最胜。诸佛见性故。)

四大愿智明。知诸佛法.愿为本故。

五大行智明。无边果德。此行入故。

六速疾智明。谓趣入无生.功用不退。无功大力.一行含多。受斯称也。(无功大力者。由八地得无功用。如乘船入海。故云大力速疾。言一行含多者。先以一身起行。至此八地.以无量身起行。一一行中。起一切行故。)

七神通智明。三轮干事。出离不能。

八大福智明。照福严故。

九大解智明。谓佛胜解力.成庄严海。

十佛用智明。普周法界。

十一佛德智明。降魔制外。後三佛境。故但了知。余可证知。故得云入。(余可证知者。智论三十一云。通彻名入。入亦证也。得者。获之在己也。)

○第三以偈赞述。

尔时大威光菩萨。得如是无量智光明已承佛威力而说颂言。

我闻佛妙法 而得智光明 以是见世尊 往昔所行事 一切所生处 名号身差别

及供养於佛 如是我咸见 往昔诸佛所 一切皆承事 无量劫修行 严净诸刹海

舍施於自身 广大无涯际 修治最胜行 严净诸刹海 耳鼻头手足 及以诸宫殿 舍之无有量

严净诸刹海 能於一一刹 亿劫不思议 修习菩提行 严净诸刹海 普贤大愿力 一切佛海中

修行无量行 严净诸刹海 如因日光照 还见於日轮 我以佛智光 见佛所行道 我观佛刹海

清净大光明 寂静证菩提 法界悉周徧 我当如世尊 广净诸刹海 以佛威神力 修习菩提行

【疏】文分二别。先因。後偈。偈中分三。初一标益体用。次八显用所见。於中前七见因。後一见果。三一偈发愿思齐。即前品初修治大愿也。

○第四传化众生。

诸佛子。时大威光菩萨。以见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承事供养故。於如来所.心得悟了。为一切世间显示如来往昔行海。显示往昔菩萨行方便。显示一切佛功德海。显示普入一切法界清净智。显示一切道场中成佛自在力。显示佛力无畏无差别智。显示普示现如来身。显示不可思议佛神变。显示庄严无量清净佛土。显示普贤菩萨所有行愿。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佛刹微尘数众生成就如来清净国土。

【疏】文分为三。初明自悟。二为一切下。明转悟他。显示十法。与前自得十一.有同有异。文并可知。三令如须弥山下。利他之益。

○第五如来赞偈。

尔时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大威光 福藏广名称 为利众生故 发趣菩提道 汝获智光明 法界悉充徧

福慧咸广大 当得深智海 一刹中修行 经於刹尘劫 如汝见於我 当获如是智

非诸劣行者 能知此方便 获大精进力 乃能净刹海 一一微尘中 无量劫修行

彼人乃能得 庄严诸佛刹 为一一众生 轮回经劫海 其心不疲懈 当成世导师

供养一一佛 悉尽未来际 心无暂疲厌 当成无上道 三世一切佛 当共满汝愿

一切佛会中 汝身安住彼 一切诸如来 誓愿无有边 大智通达者 能知此方便 大光供养我

故获大威力 令尘数众生 成熟向菩提 诸修普贤行 大名称菩萨 庄严佛刹海 法界普周徧

【疏】偈有十一。初三赞发心得法。大果当成。次四对劣显胜。进者圆德。次二外加内智。决证无疑。後二举一例余。行者即得。(初逢一切功德山佛已竟。)

○第二遇第二佛。文分为二。先结前生後。二正显佛兴。今初。

诸佛子。汝等应知彼大庄严劫中。有恒河沙数小劫。人寿命二小劫。诸佛子。彼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寿命五十亿岁。

【疏】谓将说後佛。故总论劫寿。明多小劫者。欲显多佛现故。说人寿佛寿者。由佛寿促而人寿长。故得威光.一生历事三佛。

○二彼佛灭下。显佛兴。文分为五。一明灭後佛兴。二覩相获益。三赞德劝诣。四眷属同归。五闻经悟入。今初也。

彼佛灭度後。有佛出世。名波罗蜜善眼庄严王。亦於彼摩尼华枝轮大林中而成正觉。

【疏】此中佛名。谓智导万行。皆到彼岸。见性了了。故名善眼。果由因饰。是曰庄严。

○二覩相获益。

尔时大威光童子。见彼如来成等正觉。现神通力。

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

即得陀罗尼。名大智力法渊。

即得大慈。名普随众生调伏度脱。

即得大悲。名徧覆一切境界云。

即得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

即得大舍。名法性虚空平等清净。

即得般若波罗蜜。名自性离垢法界清净身。

即得神通。名无碍光普随现。

即得辩才。名善入离垢渊。

即得智光。名一切佛法清净藏。

如是等十千法门。皆得通达。

【疏】先覩相。即获益之由也。

二即得下。正获益也。先列後结。

列有十种。一念佛三昧者。菩萨之父。故首明之。乃至十地。不离念佛。(【钞】菩萨之父者。即智论文。论云。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般舟三昧为父。般舟即念佛。此翻为佛立三昧。良以念佛。即真涉事。与方便同。故得称父。又念佛成佛。是亲种故。言乃至十地不离念佛者。十地之中.皆云一切所作.不离念佛念法念僧等。)无边海藏门者。蕴积名藏。深广称海。然略有三义。一由此定中见多佛故。下文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是人得见佛。其量与心等。由念能见。所以称门。二一一佛德。是无边海藏。由念能知。所以称门。云何无边海。劫海所修。有行愿海。成就色身。有相好海。成就智身.有辩才海。建立念处。有名号海。修诸助道。有功德海。安处众生.有净刹海。如是诸海.一一无边。各各出生。蕴积名藏。三无边胜德。由念佛生。故此一门.深广蕴积。何者。念法性身。则契如理。念功德身.成无边德。念相好身。证无边相。障无不灭。德无不生。一言蔽诸。总由念佛。从此通悟.所以称门。即此一门.说不可尽。

二总持大智。能达深法。

三无缘普应。

四等除热恼。

五佛深德海。蕴积力用。菩萨缘此。喜徧身心。

六悲则心戚。喜便浮动。深契法性.则旷若虚空。悲喜两亡。为平等清净。

七般若者。觉法实性。离分别也。有可离者。非真离也。知自性离。不复离也。无离之离。即真法界。真法界者。本来清净。法界清净。即般若清净。般若清净。则万法本净。万法净者。无净无不净。为真净也。实相般若.为万法之体。观照冥此。众德攸依。故云身也。(觉法实性离分别也者。此总释一门。亦当别释自性离垢之言。即大般若。曼殊室利分中。慈氏菩萨云。若诸菩萨。闻是甚深般若。心不沈没。已近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是诸菩萨现觉法性。离一切分别。如大菩提故。今此般若。亦觉法自性。名自性离。离字两向。向上属自性离。向下属离垢。即离分别之垢也。从有可离下。别释经文。成上总释。有可离者。非真离也。反释初句。成上性离。知自性离。不复离也者。顺释初句。成上离分别言。不知性离。谓有可离。即是分别。今知性离。知相即寂。故无分别。无离之离者即蹑上。释下法界言也。正同起信。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法身即真法界。本来清净者。蹑上法界。释清净言。既自性离。是真法界。则本自净。非观令净。非去垢净。是故经云。法界清净。法界清净者。即以上义。成此般若。得清净名。此有二意。一由体法界。方成般若。故此般若。受法界清净之名。二者性无二故。故大般若难信解分云。复次善现。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名无二性。般若清净者。亦有二义。一以般若照一切法。知本净故。二者亦是性无二故。义同上引。般若清净。则色清净。徧历诸法。略举八十余科。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缘。六波罗蜜。乃至菩提涅盘。皆如色说。故万法本净。万法净者下。拂其净相。夫言净者。显法本无生。性寂诸相。故名为净。岂待荡荡无物.方称净耶。非但事无.非为真净。见真本净.事为非净。亦是相待。能所未忘。安得称净。故真善知识.令看净门云。性本清净。净无净相。方见我心。即斯义矣。故净名云。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离於见相。是为入不二法门也。下经云。若有见正觉。解脱离诸漏。不着一切世。彼非证道眼。若有知如来。体相无所有。修习得明了。是人疾作佛。实相般若下。释经身字。身有三义。谓体依聚义。今实相般若.则法身之体。观照般若。同报身之依。化身名聚。浅故不说。则眷属般若。亦得名身。同聚义故。)

八通用智俱。故无碍随现。

九入法之深.离说之垢。

十智照佛法。净所知障。含藏众德。

二如是下结中。明历事增进。故云十千。通达之言.释前即得。(【校】上疏念法性身.纂要及金陵会本误作念佛性身。兹据净源疏注及嘉兴藏南藏疏本续藏会本改正。)

○三赞德劝诣。

尔时大威光童子。承佛威力。为诸眷属而说颂言。

不可思议亿劫中 导世明师难一遇 此土众生多善利 而今得见第二佛 佛身普放大光明

色相无边极清净 如云充满一切土 处处称扬佛功德 光明所照咸欢喜 众生有苦悉除灭

各令恭敬起慈心 此是如来自在用 出不思议变化云 放无量色光明网 十方国土皆充满

此佛神通之所现 一一毛孔现光云 普徧虚空发大音 所有幽冥靡不照 地狱众苦咸令灭

如来妙音徧十方 一切言音咸具演 随诸众生宿善力 此是大师神变用 无量无边大众海

佛於其中皆出现 普转无尽妙法轮 调伏一切诸众生 佛神通力无有边 一切刹中皆出现

善逝如是智无碍 为利众生成正觉 汝等应生欢喜心 踊跃爱乐极尊重 我当与汝同诣彼

若见如来众苦灭 发心回向趣菩提 慈念一切诸众生 悉住普贤广大愿 当如法王得自在

诸佛子。大威光童子说此颂时。以佛神力.其声无碍。一切世界.皆悉得闻。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疏】文分为二。初说偈。後偈益。偈中分三。初一偈叹希庆遇。二有七偈.叹佛胜德。於中三。初三身业。次三语业。後一意业。三有二偈.劝众同归。後诸佛子下。偈益可知。

○四眷属同归。

时大威光王子。与其父母并诸眷属。及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前後围绕。宝盖如云.徧覆虚空。共诣波罗蜜善眼庄严王如来所。

○五闻经悟入。文三。初佛为说经。

其佛为说法界体性清净庄严修多罗。世界海微尘等修多罗而为眷属。

【疏】主经法界体性.大方广也。清净.佛也。庄严.即华严也。有多眷属者。显此教圆。

○二当机获益。

彼诸大众闻此经已。得清净智。名入一切净方便。

得於地。名离垢光明。

得波罗蜜轮。名示现一切世间爱乐庄严。

得增广行轮。名普入一切刹土无边光明清净见。

得趣向行轮。名离垢福德云光明幢。

得随入证轮。名一切法海广大光明。

得转深发趣行。名大智庄严。

得灌顶智慧海。名无功用修极妙见。

得显了大光明。名如来功德海相光影徧照。

得出生愿力清净智。名无量愿力信解藏。

【疏】亦有十益。既云大众。或一人得一。或二三四。或具十者。威光先证。故略不标。大众之言.亦已含矣。故下佛赞。然此十事。略为二释。一者如次配於十地十度。或取地义。或取度义。一者达一切法本来清净.名清净智。不取净相.是名方便。即初地入证之智也。二则二地离破戒垢.是所除障。照诸善品.即戒光明。三即忍度。忍为上严.一切爱乐。四无刹不入.无法不照.无见不净。是为精进。增广种行.(【校】种行.净源疏注及嘉兴藏疏本作众行。)约地义释。以诸道品.烧无尽惑。成无边光。五趣向诸行.能入俗也。禅度增故.性能离垢。涉俗化物.成福德云。不迷实理.为光明幢。六般若现前.名随入证。照深缘起.名法海光。七功用已远.将入无功.为深发趣。权实无碍.为大庄严。八见法实性.无功而修。为极妙见。由此智慧.复得灌顶。故仁王经云。後之三地.同遣无明。同无功用。故非灌顶地。是灌顶智。九显了药病.是功德海相。辩才徧应.若月影流光。十智圆离障。方於佛愿而生信解。故曰出生。

二者此上十门.随一一事以立其名。未必全将配於地位。或通配诸位。或复不次。以人无量.随诠不同。普贤巧说。故文含多义。(【校】随诠。续藏会本作随量。净源疏注及嘉兴藏疏本作随证。)

○三如来赞述。

时彼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功德智慧海 发心趣向大菩提 汝当得佛不思议 普为众生作依处 汝已出生大智海

悉能徧了一切法 当以难思妙方便 入佛无尽所行境 已见诸佛功德云 已入无尽智慧地

诸波罗蜜方便海 大名称者当满足 已得方便总持门 及以无尽辩才门 种种行愿皆修习

当成无等大智慧 汝已出生诸愿海 汝已入於三昧海 当具种种大神通 不可思议诸佛法

究竟法界不思议 广大深心已清净 普见十方一切佛 离垢庄严众刹海 汝已入我菩提行

昔时本事方便海 如我修行所净治 如是妙行汝皆悟 我於无量一一刹 种种供养诸佛海

如彼修行所得果 如是庄严汝咸见 广大劫海无有尽 一切刹中修净行 坚固誓愿不可思

当得如来此神力 诸佛供养尽无余 国土庄严悉清净 一切劫中修妙行 汝当成佛大功德

【疏】十颂分二。前六赞其已具胜德。当成极果。皆前半已获。後半当证。独第四偈。三句是因。後四偈.行齐佛因。当如佛证。皆三句举佛行。後一句齐佛德。然此中述赞。望前遇光得益。及向大众所得。多有相同。义必述上。可以意消息之。(二逢波罗蜜善眼庄严王佛竟。)

○三遇第三佛。

诸佛子。波罗蜜善眼庄严王如来.入涅盘已。喜见善慧王.寻亦去世。大威光童子.受转轮王位。

【疏】文分为六。一如来出时。前佛灭後等时也。

彼摩尼华枝轮大林中。第三如来出现於世。名最胜功德海。

【疏】二彼摩尼下。正明现世。立斯号者。功德海满。无加过也。

时大威光转轮圣王。见彼如来成佛之相。与其眷属.及四兵众.城邑聚落一切人民。并持七宝.俱往佛所。以一切香摩尼庄严大楼阁.奉上於佛。

【疏】三时大威光下。威光往供。

时彼如来。於其林中。说菩萨普眼光明行修多罗。世界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疏】四时彼如来下。佛为说经。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以慧为性.故曰光明。况一眼即十眼。融无障碍。眼外无法.方真普眼。以诸缘发见.即缘名为根。因没果中.缘皆号眼。故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矣。(【钞】见普法者。此释经名。而有三义。一约所见称普。言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称性。同时具足等。斯即十眼之内。一眼之能。经云。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二况一眼者。约能见称普。如五眼中佛眼。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如四河入海。无复河名。而具海味。故金刚经云。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乃至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今十眼亦尔。随一具十。而诸教唯佛眼具五。余四则无。今因果之人.皆许一眼即具十眼。不唯後胜具於前劣。若一不具十。则非普眼。言十眼者。离世间品说。谓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五佛。六智。七光明。八出生死。九无碍。十一切智。其融无碍.则有二义。一者成上。十眼无碍。二者成下。即能所无碍。三眼外无法下。约心境互收.方称普眼。此上标也。诸缘下。别释所以。如大乘法师。以九缘发识。眼根名眼。余不名眼。今则例之。眼根能发识。眼根得名眼。空明能发识。亦得同名眼。余六例然。以缘起之法.各有有力无力相成立故。次云因没果中缘皆号眼者。九缘并是因。见色得名眼。九缘皆见色。没果同名眼。以皆全有力故。言全色为眼恒见色者。色是所缘之境。眼是能缘之根。今即是眼。故无缘也。全眼为色者。眼是我能见。今全为色。正见之时.即非我也。此即贤首之意。下更有言。云非我离於情想。无缘绝於贪求。收万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际。是以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物性叵思.应法法而难准。法普即眼普。义通乃见通。体之自隐隐。照之遂重重。然後穷十方於眼际。镜空有而皎明。收万像以成身。显事理而通彻也。)

尔时大威光菩萨。闻此法已。得三昧。名大福德普光明。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一切菩萨.一切众生.过现未来福非福海。

【疏】五尔时下。威光得益。五度皆福.定为最大。寂无不照.名普光明。得此已下。彰其定用。福非福言略有二意。一福即是善。非福是罪。二福即是相。非福即性。双了性相。故经云。福德即非福德性。此即深也。了一切者。广也。故有海言。遇於初佛。但得十者。自力未胜故。次佛十千者。道转深故。今唯一者。道已满故。(【钞】五度皆福者。然六波罗蜜.摄成二严。总有两意。一前五为福。後一为智。二者前三唯福。後一唯智。进定通二。成前为福。成後属智。今以经中云。得三昧名大福德。故用前门。福即是善者。即百论舍罪福品意。故论引金刚.福尚应舍。何况非福。以善舍恶。以无相智舍福。则善恶两忘。今云了者。一了其相。二了体空。三了无碍。二福即是相下。即以世谛说福。第一义中.福亦不存。故引金刚。如来说福德相。随俗说也。即非福德相。当体空寂。是名福德相。结正义也。若福即非福.方名真福。若以福为福.非真福也。有人以第三句亦约俗谛。非得经意。)

时彼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福德大威光 汝等今来至我所 愍念一切众生海 发胜菩提大愿心 汝为一切苦众生

起大悲心令解脱 当作羣迷所依怙 是名菩萨方便行 若有菩萨能坚固 修诸胜行无厌怠

最胜最上无碍解 如是妙智彼当得 福德光者福幢者 福德处者福海者 普贤菩萨所有愿 是汝大光能趣入

【疏】第六时彼佛下。如来记别。十一偈分四。初四显具菩提心。谓初有愿。次偈有悲。四有智光。三兼精进。通策三心。故菩提心圆。当成妙智。

汝能以此广大愿 入不思议诸佛海 诸佛福海无有边 汝以妙解皆能见 汝於十方国土中

悉见无量无边佛 彼佛往昔诸行海 如是一切汝咸见 若有住此方便海 必得入於智地中

此是随顺诸佛学 决定当成一切智 汝於一切刹海中 微尘劫海修诸行 一切如来诸行海 汝皆学已当成佛

【疏】次四上入佛境。

如汝所见十方中 一切刹海极严净 汝刹严净亦如是 无边愿者所当得

【疏】三有一偈。示其果相。得同诸佛。

今此道场众会海 闻汝愿已生欣乐 皆入普贤广大乘 发心回向趣菩提

无边国土一一中 悉入修行经劫海 以诸愿力能圆满 普贤菩萨一切行

【疏】四有二偈。赞其现能利他。住普贤行。(三逢最胜功德海佛竟。)

○四遇第四佛。

诸佛子。彼摩尼华枝轮大林中。复有佛出。号名称普闻莲华眼幢。

【疏】文分为四。一佛出人中。约相.目类青莲。约德.心无所染。相德高显.名称外彰。摧邪众归.故曰幢也。

是时大威光於此命终。生须弥山上.寂静宝宫天城中。为大天王。名离垢福德幢。共诸天众.俱诣佛所。雨宝华云以为供养。

【疏】二是时下。天王就供中二。先明菩萨行进。报处天宫。此城即是品初所列之一。後知佛可归。持华往供。

时彼如来。为说广大方便普门徧照修多罗。世界海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疏】三时彼下。说经。方便之言.略有三种。一无实权施。曲巧方便也。二理本无言。假言而言。大方便也。三权实无滞。亦大方便。事理皆照。方曰普门。(【钞】一无实者。如无三乘。说有三乘。虚指三车。出门不获。是也。二理本无言者。亦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也。三权实无滞者。即涉有未始迷空。观空不遗於事。即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时天王众闻此经已。得三昧。名普门欢喜藏。以三昧力。能入一切法实相海。获是益已。从道场出。还归本处。

【疏】四时天王下。得益还归中。闻上普门.正受安住。法喜无尽。故名曰藏。由此证达诸实相海。此劫之中.十须弥尘数如来。今但云四。又无结会古今.见证得益等者。经来未尽故也。若结会(【校】结会.纂要误作结舍。)者。应云。尔时威光菩萨者。毗卢遮那是等。(所信因果周竟。)

【论】来文未足。未有结终之处。此品但明引古印今。毗卢遮那出世之法。古今相袭不异。又明所信乐.道高法胜。人寿命长远。福德所居。依正果胜。见佛闻法。所获利益胜故。(毗卢遮那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十九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