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九章  饮酒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八一 饮酒本生因缘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憍赏弥城附近瞿师罗园时.就娑竭陀〔善来〕长老说的。世尊在舍卫城过了雨安居期以後.游行各处。当抵跋陀越市镇时.牧牛者、农夫、旅人等前来参拜世尊.并向世尊说道.『尊师世尊啊.请勿到庵婆津去。庵婆津有结发外道的道院.里面有一条极毒的毒龙.名曰庵婆津守者的栖居着。这毒龙或许要危害世尊也未可知。』如是劝阻世尊前往。世尊装作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的样子.虽然众人阻止了他三次.但终於到庵婆津去了。

却说.当世尊在跋陀越附近某森林时.有一随侍佛的长老.名曰娑竭陀.具有民众神通的妙力.他到这道院来.走入龙王的栖所.铺了草蓐.趺跏而坐。龙怒不可遏.放出烟来.长老也放出烟来。龙扬起火焰.长老也扬起火焰来。龙的火不曾使长老感到苦恼.而长老的火却给龙以苦恼。那长老於顷刻之间.折服了龙王.使受三归与五戒.然後回到佛的地方来。

佛安适地住在跋陀越.然後再回到憍赏弥城来。娑竭陀长老降服龙王的消息.传遍了全国。憍赏弥城的居民出来迎接世尊.向世尊致敬。更趋至娑竭陀长老的地方.敬礼了长老.然後退而立在一隅.这样说道.『尊师啊.如果尊师有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尽管告诉我们.可以归我们来办的。』长老默然不语。於是有些人说.『朋友.鸠羽色的酒.出家人不易得到.而且也是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你们如将清澄的鸠羽色酒献给长老.也许是对的。』市民们答应称『是。』次日.招待佛去受供.到了市中.市民们想『各人在自己家中供养长老吧.』於是置备了鸠羽色的清酒.招待长老.每家将清酒进献.长老饮得大醉.欲到市外去.却在关口倒下了.说着呓语躺在地上。

佛进食毕.想出市而去时.见长老这样倒卧着.就道.『比丘们.陪娑竭陀回去吧.』叫比丘众陪他回到园内。比丘众使长老卧下.把他的头向着如来的脚。长老一转身.他的脚对着世尊了。佛问比丘众道.『比丘们啊.你们觉得怎样。娑竭陀从来对我所表示的敬意.如今还有吗。』比丘众道.『没有了.尊师。』佛道.『降伏庵婆津的守者龙王的是谁呢。』比丘众道.『尊师啊.那是娑竭陀。』佛道.『但若是现在.他能降伏栖居水中的蜥蜴吗。』比丘众道.『尊师.那是不能的。』佛道.『比丘们啊.像这种饮了会不省人事的东西.饮得的吗。』比丘众道.『饮不得的。』於是世尊把长老斥责了一顿.唤比丘众过来.说道.『饮含有酒精的烈酒.犯波逸提之过失。』这样制定了戒条.便从座而起.步入香室中去了。

比丘众聚集在法堂上.论饮酒之过道.『法友们啊.饮酒不是大罪恶吗。那娑竭陀既有智慧.又有神通.只因饮了酒的缘故.便做出那种连世尊的大德也不知道的人的举动来了。』世尊走到那边来.问道.『比丘们.你们现在会集於此.有何谈话。』大家都回答道.『是如此这般的事。』佛道.『比丘们啊.出家人因饮酒以致丧失意识.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也是如此。』说着就讲起过去的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迦尸国西北部婆罗门的家里.长大後出家修仙.获得神通力与禅定.享受着禅定之乐.与弟子五百人同住在雪山地方。不久雨期近了.弟子们就向师父说道.『师父啊.我们到村邑去吃点咸与酸的食物.然後回来。』师父道.『我留在这里吧。你们可到村邑去休养身体.过了雨期再回来』大家说声『是。』对师父行了敬礼.就赴波罗奈.住在国王的御苑中。次日.出城到某村落去托鉢.得到充分的食物.至第三日回进城来.人们欢喜地迎接他们.施以食物。不久.又去将此事告知国王道.『大王.有五百仙人从雪山地方来.住在御苑中。都是勤修无欲的高德之士。』王闻知他们的德行.就赴御苑.向他们礼拜致敬.留他们在雨季四个月间住在这里.且邀入宫中受供。嗣後这班出家人便日日在王宫中进餐.住於御苑。

後来有一日.城内举行酒祭。国王觉得『酒在出家人是不易得之物.』便施了他们许多好酒。行者们饮了酒回到御苑.泥醉的结果.有的跳.有的唱.有的且唱且跳.将家具与其他器物乱丢一阵而卧。等到酒醒睁开眼睛来.见到或听到自夥间如此荒唐的丑态.悲泣着说.『我们做了与出家人不相应的事了。我们离开了师父.致犯此罪.』於是立刻离了御苑.回到雪山来.先把用具整顿完毕.然後礼拜了师父坐下。师父问道.『你们怎样。在村邑中能获得充分的食物.安乐过日吗。大家都能和睦相处吗。』弟子们道.『师父啊.我们生活过得很舒服。但我们饮了不应饮的东西.因此失了本性.不能守持正念.大家竟至唱起来、跳起来了。』他们这样地把情形申述了一遍以後.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我们饮了酒.   或跳、或歌且泣。

饮了这使人昏迷的东西.  不变猿猴尚算万幸。

菩萨责备他们道.『不想认真地过共同生活者原是如此。』又道.『从今以後.不准再做这样的事。』菩萨如是对他们施训.自己则不退转地修禅定.後生於梵天界。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仙人羣即现在佛的从者.那仙人羣之长则就是我。』

八二 知友本生因缘 (〔菩萨=天王〕)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不从顺的比丘说的。这本生因缘是迦叶佛时代的故事.详第十编四门本生因缘〔第四三九〕中。

主分

那时.菩萨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你远避了瑠璃与银.  又远避了摩尼。

而固执於石.   终生不能脱离。

菩萨唱毕此偈.便到天上界的住处去了。弥多文达迦举起了铁轮受大苦恼.他的罪消了以後.随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弥多文达迦是这个不从顺的比丘.天王则就是我。』

八三 不幸者本生因缘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给孤独长者的一个朋友说的。这人与给孤独长者是幼年朋友.曾从同一的教师修习学艺.他的名字叫不幸者。他後来陷入不幸.不能维持生活.遂到长者的地方来。长者安慰他.与以薪给.叫他整顿家事.他遂做了长者的帮手.处理一切事务。当他来到长者旁边时.人们对他说『坐呀.不幸者.』『立呀.不幸者.』『食呀.不幸者』等等的恶语。

一日.长者的知友熟人们到长者处来.告诉长者道.『大长者啊.别把那人留在身边了.要是听到了「立呀.不幸者.坐呀.不幸者.食呀.不幸者」的声音.就是夜叉也会遁走的。他与你身分不同.他是贫穷不幸的人.於你有甚麽用呢。』给孤独长者答道.『名字不过是名目而已.贤人决不以名字定人价值。不可只闻声音而判断吉凶。我不能徒为了名字之故.遗弃儿时的竹马之交。』长者这样地驳斥了知友熟人们的话。有一日.他要到自己的庄园去了.便将家事托付了不幸者。

盗贼们说.『长者下乡去了.到他家去抢吧。』於是手里拿了各种武器.乘着黑夜.前来把长者家围住。却说.那个不幸者防有盗来.坐着未睡。及知道确有盗贼来了.就呼唤家人道.『你去吹螺贝.你去击大鼓。』如是独自在家中奔走大声呼唤.像在纠集人众的样子。盗贼们心想.『家中无人的话是误传.大长者仍在家里哩.』便当场弃了石、槌等物逃走了。次日.众人见了那些遗弃在四处的石、槌等物.吓得发抖.互相谈论道.『昨夜倘没有这样聪明的管家人.盗贼将任意进来.把家中抢劫一空了吧。靠了这位聪明的友人之助.长者之家才安然无恙啦。』大家这样称赞他.待长者从村庄回来.就把经过报告给长者听。长者告诉他们道.『你们曾叫我辞退这位管家事的朋友。如果那时我听了你们的话.将他辞去.那麽今日我的家里将一物不剩了吧。名字并非价值的标准.有才能的心才是标准呀。』於是给他以更多的薪给。长者觉得『现在我有「故事的供养品」了.』便到佛的地方来参诣.将此事从头细述一遍。佛道『居士啊.那不幸的朋友.为了自己而作家事的监督.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是如此。』接着就因了长者的请求.讲出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是一位声誉极隆的长者。在他朋友之中.有个名叫『不幸者』的.其经过全如前面所述。菩萨从庄园回来.听了经过情形.便道.『假使我听从了你们的话.将这样的朋友遗弃.那麽今天我家里将一物不剩了吧。』说毕.就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同行七步者是朋友.   同行十二步者是知友。

同居一月或半月者是亲族.  同居一月以上者就等於自己。

我怎能因自己的利益.   遗弃旧交的不幸之友。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不幸者是阿难.波罗奈长者则就是我。』

八四 利益门本生因缘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敏於洞察利益的少年说的。舍卫城有一个富有的长者.那长者有个聪慧的儿子.虽还只有七岁.却善於洞察利益。一日.他走到父亲面前.向父亲提出了关於利益之门的质问。父亲回答不出.心中忖道.『这是极微妙的问题.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之中.上自有顶天.下至无间地狱.除一切知者的佛以外.无人能解答这个问题。』於是他陪了儿子.叫他拿了许多花环、香与涂香之类到只园来.呈献於佛.向佛礼拜.然後退而坐在一隅.对佛说道.『世尊啊.此子天性颖悟.极善於洞察利益.曾就利益之门向我提出质问。我不知道.所以到世尊这里来的。世尊啊.请为解答这个问题。』佛道.『信士啊.我在前生也曾为此子解答过问题。那时他原已懂得。只因他已转生了好几回.所以记不起来了。』说着就答应了长者的请求.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是一位很有钱的长者。他有一个年方七龄的儿子.生来颖悟.敏於洞察利益。一日.他走到父亲那里.问道.『父亲.甚麽是利益之门呢。』他父亲就唱出下面的偈语.来解答这个问题。

最上第一之利是无病、  德、贤者所是认者、学问、

依法而行及舍离执着.  这六者是利之最良的门。

菩萨这样为此子解答了关於利益之门的质问。後来他就坚持这六法.永不舍离。菩萨自己行了施舍与其他善行.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将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孩子即今日之孩子.大长者则就是我。』

八五 有毒果本生因缘 (〔菩萨=队商主〕)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厌弃出家的比丘说的。相传.有一良家子弟.以纯正的归依之心入了佛道。有一日.他在舍卫城托鉢行走.注目於一个装饰华丽的妇人.因此起了厌弃出家之念。他的阿闍棃与和尚.陪他到佛的地方来。佛问道.『比丘啊.听说你厌弃出家了.真的吗。』及听到了『真的』的回答.便道.『比丘啊.沈湎五欲时虽然快乐.但纵欲是受生於地狱等处的根源.譬如吃有毒果。有毒果色、香、味俱极佳美.但吃的都因此碎了内脏而死。前生也有许许多多的人.不知此果之有毒.为其色、香、味所迷.吃了此果.以致丧生。』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是队商之主.率领着五百辆车子.从东国往西国。到了森林边界以後.他召集了从者们.训诫说道.『这森林中有些树是有毒的。遇有向来未吃过的果实.须先问过我然後再吃。』从者们通过了那座森林.来到尽头时.见有一株树.树枝因果实而下垂着。其干、枝、叶、果以及形、色、香、味等等.都与庵罗果相像。有些人为其佳美的色、香、味所惑.误以为是庵罗果.把果实摘来吃了。有的说.『须问了队主然後再吃。』把果实拿在手中站着。菩萨来到他们的地方.叫手持果实者立刻丢去.已经吃下的则叫他们呕吐出来.给与药品。其中有若干人得了救.但第一个吃的却丧了命。菩萨平安地到达了目的地.得了赢利.然後回到自己的故乡.施行施舍等善事.随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等正觉者的佛.既讲此过去之事.复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不知将来的灾祸.   恣纵诸欲者.

等於为熟果所诱恼.  而去吃有毒果。

佛道.『诸欲当享受时虽觉快乐.但到了其所结的果成熟时就会害人。』又把这与教义联络起来.说明四谛。於是那厌弃出家的比丘遂达初果.其他比丘.则有的达初果.有的达第二果.有的达第三果.又有达阿罗汉果的。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羣众即今佛的诸弟子.队商主则就是我。』

八六 验德本生因缘 (〔菩萨=祭司〕)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作道德的试验的婆罗门说的。相传.他曾事拘萨罗王.受三归.守五戒.通达三吠陀之精义。王说『他是有德之士.』故对他特别尊敬。他想.『这位国王对我表示敬意.远在别的婆罗门以上.过分地尊敬着我。我要试探一下.究竟国王表示这样的敬意.是为了我的出身、姓、族、地位、学艺、事业优越呢.还是因为我有德呢。』一日.他在国王处服务完毕.回到家里去.途中从一个司藏官的室中擅自拿取了一个迦诃婆那的货币。司藏官为了尊敬婆罗门的缘故.默坐不作声。第二日又擅自拿取了两个迦诃婆那的货币.司藏官仍默忍着。到了第三日.他抓了一握的迦诃婆那货币。这时司藏官对他说道.『你连这一次已三次偷取大王的财宝.』於是大声喊道.『我把偷大王财宝的贼捉住了.』如是喊了三次。就有许多人从各处赶到.对他说道.『在今日以前你一向装着有德者的样子呢.』把他殴打了二三下.然後将他绑了.拖到国王面前来。王悔恨地说道.『婆罗门.你为甚麽要干这种不道德的勾当呢.』遂下令『将他处刑。』婆罗门道.『大王.我并非盗贼。』国王道.『那麽为甚麽从司藏官室中盗取迦诃婆那货币呢。』婆罗门道.『大王之所以尊敬我.是为了我的出身等等呢.还是由於我的德行呢。我为了要试探此事.所以这样做的。不过.现在我已明白大王的对我表示敬意是为了我的德行.并非为了我的出身等等。请大王依照刑法治我以应得之罪。我以此理由.已断定德行是世间最可贵的东西。但欲作与德行相应之事.在家沈湎於欲.是不成的。我想今日就到只园去.在佛的地方出家。请大王准我出家吧。』结果得了王的许可.便向只园而去。那时他的亲族、朋友、熟人们齐来阻止他.但都没有结果而回去了。

他到佛的地方请求出家.得了出家与受戒的许可.修行不怠.精修观行.於达阿罗汉果时.便来到佛前告诉佛道.『尊师啊.我的出家已达究极。』向佛说明了得果之事。不久.这事就徧传於比丘众之间。

一日.比丘众集合法堂.称赞他的德行道.『法友们啊.随侍国王的婆罗门某.试验自己的德行.得了王的准许出了家.今已达阿罗汉果。』这时佛走来问道.『比丘们啊.你们在这里会谈着甚麽。』他们禀告道.『是如此这般的事。』佛道.『比丘们啊.因试自己之德出家救了自己的.不止这个婆罗门.贤人们在前生也曾因试自己之德出家.而救了自己。』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任职为王之祭司。他不烦心於酬施多寡.只是专念於德行.坚守五戒。至於王对他较其他婆罗门更为尊敬等事.都与前面所述的故事相同。当菩萨被绑缚了拉到国王的地方去时.途中有几个玩蛇者正在玩蛇为戏.有的执了蛇尾.有的执了蛇头.把尾卷在项上。菩萨见了.对他们道.『你们不可执蛇尾.或执蛇头把蛇尾卷在项上。蛇会来咬你们.使你们丧命的。』玩蛇者道.『婆罗门啊.蛇是有德的.品行端正.并不是那样不道德的东西。而你却因了自身的不道德与品行不端.作了盗取国王财宝的贼.被綑绑了拉去见王哩。』於是他想.『蛇不咬人、害人.尚可得有德者的名声.何况人呢。在这世界上道德真是至高无上.没有比这更高的东西了。』

後来他被拉到王的面前来了。王问.『这人是谁。』臣下道.『大王这是盗取大王财宝的贼。』王道.『那麽依王法处罚他。』婆罗门道.『大王啊.我并非盗贼。』王道.『那麽你为甚麽盗取迦诃婆那货币呢。』婆罗门作了如前面故事中所述那样的申辩以後.又道.『我因这理由.断定在这世界上道德是最可贵的东西。』接着又引蛇为证.赞美道德道.『别的且不说.那毒蛇因不咬人、不伤害人.尚博得了有德者之名.那麽就可知道德是至高无上的东西。』他说这话後.唱出了下面的偈语。

德真是可贵。   世间唯德至高无上。

试看那毒蛇。  成了有德者便不伤人。

菩萨这样地用此偈为王说法後.舍离五欲成为神圣的出家之人.入雪山地方.修得五种神通力与八种禅定後生於梵天界。

结分

世尊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王的从者即今佛之从者.祭司则就是我。』

八七 吉凶本生因缘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就一个占观衣服之相的婆罗门说的。相传.王舍城中有一个婆罗门.他极迷信.不信三宝.心怀邪见.家中富有资财.生活穷奢极侈。他藏在衣箱中的一袭衣服被鼠咬啮.一日.他洗了发.唤道.『拿衣服来。』仆役们告以衣服已被鼠咬啮。他想.『倘将这一袭被鼠咬过的衣裳放在家里.会因此发生大灾难吧。这衣服是不吉之物.与厄神相同.我不可将他给与孩子们、仆役或田夫们。因为凡触此衣服者.是会遭灾难的。还是叫人丢到墓场去吧。但交给仆役们去丢是不行的.因为他们也许会对这衣服引起欲念.占有了去.以致遭逢灾祸。还是交给儿子吧。』於是唤自己的儿子来.吩咐他道.『儿啊.你不可用手去接触。把他挂在杖上去丢在墓场.然後把身子连头洗过.再回家来。』

这日.佛在清晨遍观应予济度的亲族.知道这父子二人有入初果的机根.便如那沿着鹿所往来之道而行的狩鹿师一般前进.放出六道金色佛光.站在墓场的入口。青年奉父亲之命.把那一袭衣服像蛇似地挂在杖端.向墓场的入口走来。佛问道.『青年.你干甚麽。』青年道.『你瞿昙啊.这一袭衣服已被鼠咬啮过.与厄神相同.有如有毒之物。我父亲怕『叫别人来丢掉.也许会引起欲念而占为己有.』所以特差我来。我答应父亲「丢掉後当连头洗过.」才到这里来的。你瞿昙啊。』佛道.『那麽请丢掉吧。』青年把衣服丢了。佛道.『这已成了我们可用的东西了。』说着就当着他的面.拾取那不吉物。他虽阻止道.『你瞿昙啊.那与厄神相同.不可拾取.不可拾取。』但佛却把这拿着自回竹林精舍去了。

青年急急地回来.告诉他父亲道.『父亲.沙门瞿昙将我丢在墓场的一袭衣服拾起.说是「这个我们可用的。」不顾我的阻止.把他拿了到竹林精舍去了。』婆罗门想道.『那一袭衣服是不吉物.与厄神同.若着此服.沙门瞿昙会遭灾难吧.结果将埋怨我们吧。还是另用许多衣服供养沙门瞿昙.叫他把那袭衣服丢弃了吧。』於是他.叫人拿了许多衣服.与儿子同到竹林精舍.会见了佛.站在旁边。婆罗门道.『你瞿昙啊.听说你在墓场拾取了那袭衣服.真的吗。』佛道.『真的.婆罗门。』婆罗门道.『你瞿昙啊.那袭衣服是不吉之物.你着了会遭灾祸吧.精舍中人也会全体遭灾吧。如果你们的内衣或是外衣已不堪用了.请用这些衣服来替换.叫人把那袭丢了吧。』佛对他道.『婆罗门啊.我们是出家人.被遗弃於墓地、街头、垃圾堆、浴场、大路等处的衣类.於我们正是相应的东西。你不但在今世.即在前生也抱着这种见解。』接着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摩揭陀国王舍城中.有一公正的王.名曰摩揭陀王。那时.菩萨出生在西北部某一婆罗门之家.到了能辨别事理的年龄.出家修仙.获得神通力与禅定.居住於雪山地方。某时.他离了雪山地方.来到王舍城国王的御苑.就在那里住下。第二日进城托鉢.王一见到他.就请到宫中.供养食物.并请他长住御苑.不再他往。菩萨就在宫中进食.住在御苑。

那时.王舍城中有一『占观衣服之相的婆罗门』住着.他在衣箱中藏置一袭衣服等事.一如前面所述。青年前往墓场时.菩萨已先他而往.在墓场的入口等着。後来拿了他所弃的一袭衣服回御苑去。青年把这事告知他的父亲.父亲以为『那出入於王宫的行者或将遭祸。』便走来告诉菩萨道.『行者.请你丢了你所拾得的衣服.以免遭祸。』行者道.『被弃於墓场的衣服.正与我们相应.吉凶我们并不介意.介意於吉凶.在佛、独觉、声闻们不认为好事.所以贤人是不应介意吉凶的。』他如是为婆罗门说教。婆罗门闻教.就打消自己的意见.归依了菩萨。菩萨不退转地精修禅定.转生於梵天界。

结分

等正觉者佛述此故事.为婆罗门说法.复唱出下面的偈语。

脱离迷信、吉凶之兆、梦、相之念者。  已超越迷信之过。  折伏双双的烦恼。  不再受生於轮回界。

这样.佛既以偈为婆罗门说法.更说明四谛之理。说毕四谛.婆罗门与其子都入了初果。佛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父子即现在的父子.行者则就是我。』

八八 沙兰巴牛本生因缘 (〔菩萨=牛〕)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舍卫城时.就恶骂之诫说的。这事出於前面欢喜满牛本生因缘〔第二八。〕在此本生因缘中.菩萨是健驮逻国得叉尸罗某婆罗门的牛.名叫做沙兰巴。

主分

佛讲述前生之事毕.复唱出下面的偈语。

只说善言.   不说恶语。

说善言得福.  说恶语有祸。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婆罗门是阿难.婆罗门之妇是莲华色.沙兰巴牛则就是我。』

八九 诈欺本生因缘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诈欺汉说的。诈欺汉的故事.见郁陀罗迦苦行者本生因缘〔第四八七〕中。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在某村附近有一个虚伪的结发道人住着.他是欺骗的修行者。某家主在自己的林中筑了草舍.请那行者住在里面.从自己家中备了美味的饮食供养他。他误信那个骗人的行者是有德之人.因为怕遭盗劫.便把黄金首饰百件搬入草舍.埋在地下.说道.『尊者啊.请你照顾一下。』行者对他说道.『朋友.对於出家人不可说这样的话.我们对於别人的东西是不起欲念的。』家主道.『尊者.你说得有理。』相信了他的话走了。邪恶的行者心想.『只要有了这点东西.终生就可过活了。』两三日以後就取金改放在路旁某处.仍来住在草舍中。次日.他在家主宅中吃完了饭以後.说出这样的话来.『朋友啊.我已麻烦了你好多日子.与人久住一处.势必亲狎.亲狎在我们出家人是过失.因此我想离开这里了。』家主虽几次恳留.也不答应再耽搁下去。於是家主道.『既如此说.那麽请便吧。』送他至村口而返。

行者走不多远.心里想道.『非哄骗一下那家主不可。』遂在结发中放了草.重新回来。家主问道.『尊者.为甚麽又回来了。』行者道.『朋友啊.有一片草叶.从你家的屋顶落在我的头发中.不与而取.在我们出家人是不相应的.所以把他拿来了。』家主道.『尊者.那麽请把他丢了就去吧。』家主觉得『他人之物.一芥不取.我的师父真是有德之士。』向他作礼而别。

时菩萨正为作买卖而赴边境.中途寄宿在那分人家.听了行者的话.以为『这邪恶的行者的地方.家主一定藏着甚麽东西哩。』遂向家主询问道.『喂.家主.你没有东西寄存在这行者的地方吗。』家主道.『有的.有黄金首饰百件。』菩萨道.『那麽请去点查一下。』家主跑到草舍去.见所藏之物已不在.急忙回来告诉说道.『已没有了。』菩萨道.『那黄金不是别人取去的.一定是那个骗人的行者取去的。喂.赶快去追捕他吧。』於是火急地捉住了那虚伪的行者.用手打他.用脚踢他.逼他交出黄金来留下。菩萨见了黄金.责备他道.『你取一百件首饰时於心无愧.而对於一片草叶倒难为情呢。』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语。

人称赞你说.   言语柔和而亲切。

你为一芥而心不安.  却不为百件首饰而羞惭。

菩萨这样非难他.又训诫他道.『伪善者啊.从此以後.不可再干这种勾当了。』後来菩萨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又道.『比丘们啊.那比丘不但现在在此处诈骗他人.即在前生也做过骗人的事。』并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伪行者是这个诈骗的比丘.那贤人则就是我。』

九〇 忘恩本生因缘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给孤独长者说的。长者有一个未曾会过一面的朋友.是住在边地的长者。某时.那友人将边地所产的物品装载在五百辆车上.吩咐佣人们道.『喂.你们把这些货物运到舍卫城去.当着我朋友给孤独长者的面全部卖出.装了所换得的货物回来。』他们答应说『是。』依照长者的嘱咐.到舍卫城会晤大长者.进呈礼物.并详告一切。

大长者道.『诸位来得很好。』一面替他们料理宿处.并给以金钱.一面问朋友长者安否。及卖掉了货物.就给以所换的物品。他们回到边地.将此行经过报告主人的长者。

後来.给孤独长者也照样将五百车货物运至彼处。长者的使者们到那地方去.拿了礼物.去会晤住在边地的长者。那长者问道.『你们从甚麽地方来。』使者们答道.『从舍卫城你的朋友给孤独长者那里来。』长者戏弄他们道.『给孤独长者是谁。』收下礼物.说『你们回去吧。』便送他们出门。不留他们住宿.也不给金钱。他们自己卖掉了货物.换得别的物品.回到舍卫城.将此行经过报告长者。

那个住在边地的长者.如前回一样.再派五百辆货车到舍卫城来。使者们拿了礼物.来会见大长者。给孤独长者的佣人们道.『主人.他们的宿处、仓库与零用钱都由我们去料理吧。』於是叫他们将车子放在城外适当的地方.对他们道.『诸位.请在这里住宿.由我们家中供给粥、饭与零用钱。』就纠集仆役们.於夜间夺取那装载在五百辆车上的货物.撕破他们的外衣与内衣.将牛赶走.脱去车轮.把车弃置於地.把车轮拿去。从边地来的人们.因自己所有之物连内衣都没有了.便慌张向边地逃走。

大长者的佣人们.将此事报告大长者。给孤独长者觉得『这正是极好谈话的资料。』便到佛的地方来.把此事的始末详述了一遍。佛道.『居士啊.那住在边地的长者作这样的行为.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也已如此。』接着就答应了大长者的请求.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是波罗奈的长者.富有资财。他在边地有一个未曾见过一面的长者朋友等事.与前面故事中所说的完全相同。当佣人们报告了『今日我们做了这样的事』以後.菩萨道.『不念旧情的人。到了後来当逢这样的结果。』接着就为当场在那里的人们说法.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受人帮助与利益。  而忘记旧情。

日後有事。   便无人为他处理。

菩萨这样地唱偈说法後.施行施舍及其他善业.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边地的住者.即今边地的住者.波罗奈城的长者则就是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