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徕民第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本篇导读

徕民,即招徕人民,本篇主要指招徕别国的人民。文中指出,秦国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目比例失衡,土地太多,人口太少,国家要发展,必须增加人口数量。而解决方案就是招徕邻国(主要是三晋)人民,让他们下田农耕,做战时后勤补给;同时,秦国本土人民又刻苦耐劳,正好组织他们外出征战,这样一来,就能农耕、军事两不误了。

为了吸引外来人民,可以考虑免去他们的赋役,令他们安于农耕。但是当时秦国的君主似乎听不进这个优惠政策,本篇便以秦国的几次战事和东郭敞的例子,来对君主陈述利害。不过,所举的几场战事,均发生在商鞅死后,令人怀疑此篇为后人所写。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1]。其山陵、薮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2]。

[1]作夫:农夫。

[2]制土:规划土地。分民:人口分配。律:律则。

译文

方圆一百里的地方,高山、丘陵占十分之一,湖泊、沼泽占十分之一,山谷、河流占十分之一,城镇、道路占十分之一,荒田占十分之二,可耕作的田占十分之四。用这些土地可以养活五万个农夫。其中的高山、丘陵、湖泊、沼泽、山谷、河流可以供给各种生活资料,城镇、道路足够它的人民居住,这就是先王制定的规划土地、分配人口的律则。

赏析与点评

扼要指出土地规划和人口分配的情况。文中提及律则的问题,在下文有具体阐释。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3],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4],其薮泽、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也[5]。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6];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7],上无通名[8],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9]。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10],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11]。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不夺三晋民者[12],爱爵而重复也[13]。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14],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3]方:古代田地面积单位。

[4]田:古代田地面积单位。

[5]称:相配。

[6]三晋:指韩、赵、魏三国,邻近秦国。

[7]寡萌:寡,弱小之意。萌,通“氓”,黎民。贾息:指从事商业买卖而获利。

[8]通名:即爵位。

[9]复:地窖。

[10]意:猜测,揣摩。

[11]戚:忧愁。

[12]夺:争取。

[13]重:看重。复:免除赋税。

[14]魏襄:魏襄王,公元前三一八—前二九六年在位。

译文

现在秦国有五块方圆一千里的地方,可是种植谷物的土地还不到十分之二,农田数目不到一百万,湖泊、沼泽、溪流、山谷、大山、大河中的物产、财宝又不能全部利用,这是人口和土地不相称。与秦国相邻的国家是三晋(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秦国想要攻打其中的韩、魏两国。这两个国家土地狭小而人口众多,房屋错杂,人们聚居在一起。弱小的人民通过经商来获利,他们上没有爵位,下没有农田和家宅,只能靠欺诈、从事工商业谋生。过半人民只能在山北山南和湖泽的低洼处挖洞居住。这些国家的土地不够维持人民的生计,超过了秦国人民不能完全使用土地的程度。我们揣摩人民的心理,他们想要的不过是农田和房屋罢了。但三晋确确实实没有,而秦国的土地有余也是一定的。就算这样,(韩赵魏三国的)人民也不向西来到秦国,是因为秦国的士大夫们忧愁而人民劳苦。我个人觉得,认为大王的官员高明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之所以不去争取三晋的人民,是因为吝惜爵位和不舍得免除赋役。他们说:“三晋之所以弱小,是由于三晋人民追求安乐,将免除赋役、给予爵位看得很轻。秦国之所以强大,是由于秦国人民甘愿劳苦,将免除赋役、给予爵位看得很重。现在多给人民爵位,延长免除赋役的时间,是放弃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则,而使用三晋之所以弱小的原则。”这是国家官员吝惜爵位、不舍得免除赋役的说法,我个人认为这话不对。之所以要令人民刻苦来增强兵力,是为了攻打敌人,实现自己的愿望。兵法上说:“敌人兵力弱了,我们的兵力就强了。”这话表明我们没有失掉进攻的能力,而敌人已经失去防御的能力了。现在三晋打不过秦国,已经四代了。自魏襄王以来,他们野外作战打不过秦国,守城必定被秦国攻取,大小战役,三晋败给秦国的次数,多不可数。虽然这样,他们仍然不屈服,(是因为)秦国取得了他们的土地,却不能夺去他们的人民啊。

赏析与点评

比较秦国和三晋小国,从土地与人口的比例来看,秦国地大,人口少;三晋则相反,地小而人口多。人口多却不能战胜秦国,人口多却没有强兵,那是由国家对人民施行的政策决定的。小国重视人民的快乐指数,免除赋役,看轻爵位,让人民自得其乐;大国则重视引导人民刻苦经营,以建功立业为目的,从而谋求爵位,看重赋役,造就强兵。前者人民太多,资源分配不够,于是看轻爵位;也因为人口多,不需要太多人上纳赋役。反观后者,资源多,人口少,因此迫切需要人民参与赋役,帮助开发国家,因而造就了刻苦的人民。

今王发明惠[15],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16],不起十年征者[17],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18]。曩者臣言曰[19]:『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20]。』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且直言之谓也[21]。不然,夫实圹虚[22],出天宝[23],而百万事本[24],其所益多也,岂徒不失其所以攻乎?

[15]明惠:公开施恩。

[16]阪:山坡。隰(xí):低洼地,湿地。

[17]征:征收赋税。者:通“著”,著录。

[18]造:招徕。

[19]曩(nǎng)者:方才。

[20]戚:忧愁。

[21]且:姑且。直言:直接提出招徕人民的话题。

[22]圹:旷野。虚:荒地。

[23]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天然资源。

[24]本:本业,指农务。

译文

现在大王公开施恩,对各诸侯国前来归附的人民,现在免除他们三代的赋役,不用参加战争。秦国四境之内的丘陵、山坡、小山、湿地,十年不收赋税,将这些写在法律中,足以招徕百万农夫。刚才我说过:“揣摩人民的心理,他们想要的不过是农田和房屋罢了。但三晋确确实实没有,而秦国的土地有余也是一定的。就算这样,(韩赵魏三国的)人民也不向西来到秦国,是因为秦国的士大夫们忧愁而人民刻苦。”现在给他们田地和房屋的利益,又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这是给予他们想要的东西,又不让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那样的话,崤山以东的人民没有不西向来秦的,(这个话题)姑且让我率直地提出来。如果不这样,(从各国来的)人民填满了空旷的土地,开发了那里的天然资源,百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所得到的好处多的是,难道仅仅是不丧失进攻的力量吗?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25],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刍食[26]。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违其农[27],夏食其食,秋取其刈[28],冬陈其宝,[29]以《大武》摇其本[30],以《广文》安其嗣[31]。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32]?

[25]须臾:片刻。

[26]给:供给。刍食:粮草。

[27]违其农:违其农时,错过耕种的时间。

[28]刈(yì):收割,指收成。

[29]冬陈其宝:把冬天储存的东西展示出来。

[30]《大武》:《逸周书》之篇章。“春违其农”诸句皆出于此篇。本:农耕。

[31]《广文》:即《逸周书》之《允文》篇。

[32]爱:吝惜。

译文

秦国担心的,是出兵攻伐,国家就会贫穷;安居务农,敌人就得到休息。这是大王所不能两全其美的事。所以虽然过去秦国的三代君主都打了胜仗,而天下诸侯国却不服气。现在用秦国原有的人民应付敌军,而让新来的人民从事农耕,即便军队在外国驻扎上百天,国内也不会耽误片刻的农时,这是富国强兵两全其美的成效。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要全部出发全数出动,要弄清楚国内所能供给军队的马匹和车辆数目。让秦国原有的人民作战,让新来的人民供给粮草。天下如果有不服从的诸侯国,那大王就让这些士兵在春天骚扰他们耕种,夏天吃光他们的粮食,秋天夺走他们的收成,冬天挖出他们储存好的物资。用《大武》篇所说的举动动摇他们的农耕(国本),用《允文》篇所说的策略安抚他们的后代。大王实行这些,十年之内,诸侯国中将没有与秦国不一条心的人,大王为什么还要吝啬爵位,不舍得免除赋役呢?

周军之胜,[33]华军之胜,[34]秦斩首而东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35]。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36],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假使王之群臣,有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37],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有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

[33]周军之胜:即伊阙之战,指秦昭王十四年,周、魏攻秦,秦胜,斩首二十四万之役。

[34]华军之胜:即华下之战,或称华阳之战。于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秦国攻击魏国在华阳的军队,斩首十五万。

[35]反行:兼得。反,皆也。两登:两全其美。

[36]长平之胜:于秦昭王四十七年,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大战,赵国败,丧失士兵四十五万人。

[37]繇:同“徭”,徭役。

译文

伊阙之战的胜利和华阳之战的胜利,秦国军队斩敌数十万又向东进攻。向东进攻没有什么益处是很明显的。而官员还以为立了大功,因为这样能令敌国受损。现在我们用长满荒草的土地,招徕三晋(韩、赵、魏三国)的人民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对敌人造成的破坏与战胜敌人带来的破坏相同。而秦国得到他们的人民从事粮食生产,这是兼得军事和生产补给(的好处)、两全其美的计策。况且在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中,秦国死去的人有多少呢?本国人民和招徕的人民因战争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又有多少呢?我私下认为不可计算了。假如大王的臣子中,有人能运用这些兵力,将这些兵力的一半,用来削弱三晋而壮大秦国,取得那三场战役一样大的胜利,大王一定会厚加赏赐。现在我所说的方法,人民不需要服一天的徭役,官府不浪费多少钱,可是它却能在削弱三晋的实力、使秦国强大方面,远胜过那三次战役,大王仍然认为不可行,对此我愚笨而不能理解。

赏析与点评

以多场战役为例,说明徕民策略的好处。不过,此处所提及的战事,均发生在商鞅死后。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其徒请赒焉[38],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39]。』其徒怒而去之宋[40]。曰:『此爱于无也[41],故不如以先与之有也[42]。』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有以亡其徒乎?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四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43],而听圣人难也。

[38]赒(zhou):救济。

[39]封:封赏。

[40]去:离开。之:前往。

[41]无:指未曾得到的东西。

[42]有:指现时拥有的东西。

[43]非圣:诋毁圣人的话。别说:邪说。

译文

齐国有个叫东郭敞的人,贪欲很强,希望拥有万金。徒弟求他救济,他不给,说:“我打算用这些钱求取爵位。”他的徒弟一气之下离开他到了宋国。(有人)说:“这个人与其爱惜还未得到的东西,倒不如将已有的东西给别人。”现在三晋有人民,而秦国还吝惜免除的徭役和赋税,这也是吝惜没有的东西,却因此失去了拥有的东西,这和东郭敞爱惜未得到的东西,因而失去自己的徒弟有分别吗?况且上古时有尧、舜,在当时受人称颂;中古时有商汤、周武王,在位时人民信服。这四位帝王,世世代代受人们称颂,被视为圣王,但他们的管治方法却不能为后人采用。现在免除三代的徭役和赋税,三晋人民就会全数被招来。这不是以大王今天的贤明,而让三晋后世的人为您效力吗?那么,看来不是圣人的说法特别,而是听从圣人的教导很难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