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九藝文志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經部《周易注》十卷

晉蜀才撰。顏之推曰:“《易》有蜀才注,江南學士遂不知是何人。王儉《四部目錄》不言姓名,題雲 ‘王弼後人’。謝炅、夏侯該並讀數千卷書,皆疑是譙周。而《李蜀書》一名《漢人書》雲:‘姓范名長生,自稱蜀才,而方以晉渡江後,北間傳記皆名為偽書,不貴省讀,故不見也。’”《華陽國志》:“李雄克成都,迎范賢為丞相,尊為天地大師,封西山侯,賢名長生,一名延久,又名九重。一曰友,字元,涪陵丹(輿)[興]人。”

《易傳》無卷數

譙定撰。程迥曰:“定,字天授,涪州人,嘗受《易》于羌中郭載,載告以 ‘見乃謂之象 ’與 ‘擬議以成變化 ’之義。郭本蜀人,其學傳自嚴君平。定嘗過武侯廟,觀八陣圖,謂必本于《易》。見伊川先生于涪,伊川欲與同修《易書》。後和國許公薦於朝,授通直郎。”

《易解》無卷數

羅志沖撰。《姓譜志》:“沖,合州人,精于《易》,作《解》,發明程氏為多。”

《易論》三卷

馮時行撰。程迥曰:“蜀人馮時行,字當可,嘗言‘《易》之象在畫,《易》之道在用’。號縉雲先生,其學傳之李舜臣。”王應麟曰:“‘趾所以行,輔所以言。艮其趾,雖行猶不行也;艮其輔,雖言猶不言也。故能時行時止,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馮當可雲。”

《存齋易說》無卷數

陽枋撰。枋,字宗驥,初名昌期,巴川人,居字溪小龍譚之上,因以自號。端平元年,冠鄉選。淳祐四年,以蜀難免,入封,賜同進士出身。

帥交辟,於昌州監酒稅,於大寧為理掾,于紹慶為學官。晚以子炎卯貴,加朝奉大夫。致仕,年八十一卒。

《字溪易說》無卷數

陽岊撰。巴川人,朱彝尊《經義考》雲:“按二陽《易說》,其學本于朱子門人

氏,黃晉卿所謂大陽先生枋、小陽先生岊也。其後裔又有《玉井易說》。而楊用修《全蜀藝文志》、曹能始《蜀中著作記》均未雲及何與。”

《校正周易古經》十二卷

稅與權撰。與權,字巽甫,魏鶴山之門人,巴川人。俞琰曰:“稅氏《周易古經》分為二篇,彖上傳一,彖下傳二,象上傳三,象下傳四,繫辭上傳五,繫辭下傳六,文言傳七,說卦傳八,序卦傳九,雜卦傳十。其經卦如乾坤不可反,則畫兩卦;如屯蒙可反,止畫一卦。從邵氏本刻石而反復互觀,此古竹書體也。是書借陳笑間寫本,抄錄其正經二篇,並十翼與晦庵,無異其注

十翼,即晦庵本。”

《易學啟蒙小傳》一卷

稅與權撰。朱子作《易學啟蒙》,多發明邵子《先天圖》義。至於《後天之易》,則以為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與權研求邵子之說,知《易》有不易之八卦為幹,有互易之五十六卦為用。反復觀之,上、下經皆十八卦,羲、文《易》似異而同,因作此書,以補朱子之所遺。史子翬《跋》雲:“予質顓蒙,固嘗讀《易》,實未始有得也。友人稅與權巽甫,別十二年而會於京。一日,出所著《易學啟蒙小傳》‘序’及‘圖’舉示餘,曰:‘非吾臆說,此邵子

學精義,前人偶未之思,吾故發明之爾。’餘手其書,不能釋者,累日蓋犁,然有會於心也。巽甫謂《先圖》皆雨卦,相對合為二九之數。而《後天上下經》皆為十八卦者,始終不出九數而已。予玩而樂之,因悟乾坤納甲之義。乾自甲而壬,坤自乙而癸,其數皆九也。巽甫以後,天以震兌為用,故孔子謂歸妹天地之大義。予因謂艮巽者,震兌之反也,震東兌西,乃天地生成之方,日月出沒之位,實備乾坤坎離而為下經之用也。故‘泰之六五 ’亦曰 ‘帝乙歸妹’,亦以互體,有震兌焉爾。然則巽甫有得于邵子者固深,予因巽甫之書而有發焉。雖然巽甫謂乾九能兼坤六,坤陰不能包乾陽,予謂六之中有一三五焉,則九數固藏於六也。乾坤二卦,陰中包陽,陽中包陰,巽甫以為如何?”

《玉井易說》二卷

巴川楊氏撰,逸其名。

《易注》無卷數

藺希夔著。

《大易統要》無卷數

劉時俊撰,榮昌人。

《周易辨疑》無卷數

李開先撰。開先,字傳一,長壽人。其易學受於來知德,故其書詮解象數,多推闡其師。錯綜之例,惟卦變之說與知德不合,其中駁本義者頗多,而不盡愜當。

《易經啟義》無卷數

楊紹會撰,長壽人。

《昌州石刻六十四卦象碑》

不知作者姓氏。

《禹貢指掌圖》

稅安禮撰。

《春秋列國圖說》一卷

稅安禮撰。陛元輔曰:“世所傳《春秋列國指掌圖說》刊本,以為蘇軾撰,誤也。蓋稅安禮作。”

《春秋集義》五十卷

王夢應撰。巴川人,嘉定進士。

《春秋夏時考正》二卷

陽恪撰。程端學曰:“陽恪,巴川人,號以齋。”張以寧曰:“以齋陽氏恪,有《春秋夏時考正》一編,凡三十四條。其說謂是《堯典》定時成歲之後,四時十二月之序,一定不移,虞、夏、商、周皆因之。春秋時皆夏正之時,月皆夏正之月,謂夏時冠周月之說非是。陽氏蜀人,理宗

三十九年為蜀舉首,其父存齋之學得之朱子高弟涪陵

氏淵。”《六經圖》六卷楊甲撰,毛邦翰補,以《五經》並《周禮》為六也,凡三百二十二圖。《諸經講義》五卷吳之巽撰。魏了翁志墓雲:“中江吳君先之諱之巽,受小戴氏書於厥,考良弼教授于廣漢。逆曦嘗欲以季春聘士,豫令就聘者詣縣,書行義年,君叱吏曰:‘此何時耶?’義形於色,無所撓奪。賊平,始應聘。君于歷代國朝故實、天文、地理、字書,罔不精治。有《諸經講義》五卷、《中庸口義》三卷藏於家。”《五經注》無卷數郭明鬱撰。明郁,長壽人,官國子監學錄,又著有《北山文集》。《五經文字》無卷數長壽黃之玖著。玖,雍正乙未進士,有《恒言家訓》等書。《五經輯要》無卷數潘治撰。治,字子政,江津人,雍正癸卯舉人,官咸陽知縣。《周禮輯要》無卷數長壽餘光著。光,乾隆丙子舉人。《昌州石刻古文孝經》一卷王象之曰:“碑在昌州北山,原二十二章,與今文十八章小異。”《孟子注》無卷數淵撰。曹學佺曰:“淵,字亞夫,號蓮蕩,晉中郎將

靖之後。世居襄陽,後徙居蜀,家涪

坪山,受學於晦庵。”《四書啟蒙》無卷數夏銘撰。涪州人,官禦史。《四書講語》無卷數曆圖龔懋熙著。《四書集旨》六卷袁鳳彩撰。鳳彩,號蓼齋,江津人,諸生。《四書匯解》無卷數簡上撰。上,字謙居,號石潭,巴縣人,順治辛卯舉人,官至廣西江右道。《本韻一得》二十卷龍為霖撰。為霖,巴縣人,由進士官至湖州府知府。按:是書稱本韻者,言韻必有本末樂

律也。樂有五聲,故取郝氏四聲加一轉音、馬氏四聲加一全音及林氏改為開承轉縱,合五音之說,以分為五。其有不可當者,以變征當之,而為七聲。樂有十二律,故立十二字為韻,而併合諸韻以屬之。

史類《華陽國志》十二卷、《附錄》一卷常璩撰。世所行本十卷,中缺二子卷,今以影寫宋本補足,並附以張佳允所補一卷。其書

述巴蜀之事始於開闢,終於永和三年,文詞典雅,具有史裁。

《靜南志》十二卷《宋志》

黎伯巽撰。

《墊江志》無卷數

王象之曰:“郡守任逢編。”

《古涪志》十七卷《宋志》

王寬夫撰。

《龜陵志》舊《通志》

楊興序。

《新志》舊《通志》

鄭鑒序。

《江州圖經》一卷《宋志》

《南平圖經》一卷《宋志》

不知作者。

《周子年譜》一卷

度正撰。正,字周卿,合州人,紹熙元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事蹟具《宋史》本傳。是編乃嘉定十四年正官于蜀時所作。自雲于周子入蜀本末為最詳,其他亦不能保其無所遺誤。此本前有像贊,後附行、錄、志、銘及《宋史》本傳。蓋後人又有所增入,非正原本矣。明張元禎嘗與《朱子年譜》合刻之。

《涪陵紀書錄》《碑目考》《紀伊川和清諸賢語錄》

《出使錄》一卷(一名《使北錄》)

明李實撰。實,字孟誠,合州人,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右都禦使,事蹟附見《明史 ·楊善傳》。景泰初,額森議和,朝議遣使報之。實時為禮科給事中,自請行。乃權為禮部右侍郎,偕少卿羅綺往使,頗得額森要領。及楊善再往,遂奉英宗南還。此乃所紀在漠北見英宗及與額森辯論之語。史稱實謁上皇,請還京引咎自責,失上皇意。而錄中乃雲實以上昔任用非人,當謙遜避位之理,懇切應對,上喜,從之。與史不合,蓋英宗急於求返,陽諾而陰憾之,實未之覺也。

《重慶郡志》無卷數

明江朝宗撰。

《奏議》無卷數

劉茝撰。茝,字秋佩,涪州人,弘治進士,正德初任戶科都給事中。劉瑾用事,茝首劾其奸,廷杖幾斃,遣戍。後瑾敗,世宗複召用茝,因杖傷足,未就。卒,賜葬,諭祭。諡忠湣,蔭一子。

《奏議》無卷數

李純樸撰。純樸,字文伯,號懷野,定遠人,嘉靖乙丑進士,官禦史,謫監利知縣。

《奏議》二十二卷

張佳允撰。

《棗強邑略》無卷數

羅廷唯撰。永川人,嘉靖進士,官棗強知縣,曆禦史。

《涪州志》無卷數

夏國孝撰。涪州人,嘉靖進士,官戶部員外。

《淮關志》八卷

馬麟撰。巴縣人,嘉靖戊戌進士,官南京戶部員外郎。是書凡分八門,其建置不敘淮關之始末,而泛引歷代征商典故,綴為一卷,殊為汗漫。又《地志》列《藝文》一門,原為風土而設。此志不過征榷之條路,一關之外,皆非所屬,而亦濫載藝文,尤非體例矣。

《劉氏科第志》無卷數

劉春撰。王應熊《序略》:巴郡劉氏,其先本家于興國之烏崖,自元末遷此,獨衣服與世殊,故以大袖別之。雲至侍禦省齋公始貴,一傳為文簡公,官至尚書學士,兄弟省元,一時尤稱盛事。自後簪纓累世至今,雙山給諫為僉事。了庵,公之子,蓋侍禦以下凡八傳矣。當前朝成、弘、嘉、隆之際,國脈強固,仕路恬熙。若靈寶之許、余姚之孫,其群從競顯,津豔人口,然卒未有及劉氏之聚而久者,則劉氏必有以致此矣。況全蜀遭獻賊之酷堙,刊屠滅從,古所未有。山川遞易,城郭皆非,其故家遺俗,委諸溝壑,蕩為煙灰者,固不知凡幾。獨是劉氏之子孫不絕如帶,而僉事公脫虎狼之吻,轉徙於箐莽,猶得抱祭器,守家學,即宗支爵里時流連胸臆之間。今以授之給諫君者,噫是則尤可紀也已。余與給諫為同年生,獲眎《科第志》,而卒業之,因以歎劉氏鳩宗之方為不可及也。先王之制,上治下治旁治,合族之有禮。卿大夫之家,苟有崇敦睦紹箕裘者,無不著于宗祊,采于國乘,獨怪譜牒之誣也。專尚氏族而氏族之闕也,專尚科名則是錄朝典以為重輕,而宗譜幾不可複問。今劉氏之為此志也,凡祖禰名德之大者,以及旁支之出系,先賢之紀述,無不犂然具其於禮也,最合矣。

《閱史載筆》無卷數

胡世賞撰。世賞,字存蓼,合州人,萬曆辛醜進士,官工部尚書。

《永明縣誌》無卷數

胥從化撰。巴縣人,進士,萬曆二十二年知永明縣,加意學校,憫恤里甲,創修邑志,以備文獻。

《居官水鏡》無卷數

劉時俊撰。

《仕途懸鏡》無卷數

劉時俊撰。

《治安文獻》無卷數

劉時俊撰。

《治譜》無卷數

李養德撰。

《雪程記》十二卷

王應熊撰。

《六政億言》無卷數

陳計長撰。涪州人,天啟丁卯舉人。

《蜀省全圖》無卷數

劉泌撰。泌,字晉仲,榮昌人。時俊于崇禎丙子解元,官南京兵部職方司主事,旋加光祿

卿,總督五省軍務並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讀史摭異》無卷數龔三級撰。三級,字堯階,江津人,崇禎貢生,官遵義訓導。《蜀人物志記》無卷數江朝宗著。《蜀中人物志》四卷劉道開撰。《滇行日記》無卷數劉慈撰。慈,字康成,號鷺溪,巴縣人,康熙壬午舉人,官將樂知縣。《湘潭縣誌》十二卷呂正音撰。正音,字彌節,號咸五,長壽人,雍正乙卯舉人,官永豐州知州。《讀史管見》一卷龍為霖撰。《琉球國志略》十六卷周煌撰。《江津縣誌》九卷王家駒撰。家駒,字子昂,江津人,乾隆庚辰進士,夔州府教授。《襄垣縣誌》八卷李廷芳撰。廷芳,字彤華,號鶴亭,長壽人,乾隆丙戌進士,官襄垣知縣。《海塘挈要》十二卷楊鑠撰,合州人,官浙江東防同知。

子部

《師友雅言》無卷數稅與權撰。《圜中圖說》一卷

劉啟宗撰。啟宗,字宗之,巴縣人,嘉靖戊戌進士,曆湖廣提學,致仕。性至孝。潛心理

學,嘗著《圜中圖說》,發明太極之蘊。《存奇錄》四卷劉時俊撰。即奢酋據重慶始末。《克己編》無卷數何朝宗著。《困學錄》無卷數傅良辰撰。良辰,字慎全,號潛齋,巴縣人。少游周至李二曲之門,後受業射洪楊愧庵,得

聞道,尤邃于《易》。與同郡蔣馝、鄧應宿,瀘州林中麟,峨眉張天衢群相講學,推辰為祭酒,出

所著《困學錄》與朱子共切劘。年八十四,無疾而逝。《學一圖說》無卷數定遠李繼東著刊。湖廣武岡州學齋。

《楞嚴說通》十卷劉道開撰。《永言隨筆》無卷數何鎧撰。鎧,字元章,涪州人,康熙乙酉舉人,官夏津知縣。《語錄》無卷數釋實性撰。實性,字天然,巴縣人。《海華語錄》無卷數釋蒼桐撰。法名海華,綦江人。

別集《徐氏花蕊夫人詩》一卷《輟耕錄》:“蜀主孟昶納徐匡璋女,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意似花蕊之翾輕也。或以為

姓費氏,誤矣。”《湘山野錄》:“王氏安國奉詔定蜀氏、楚氏、秦氏三家所獻書可入三館者,令令史李希顏料理之。其書多剝落,得一敝紙所書花蕊夫人詩,乃花蕊手寫,而其詞甚奇,與王建《宮詞》無異。建之詞,自唐至今,誦者不絕口,而此獨遺棄不見取。受詔定三家書者,又斥去之,甚為可惜也。遂令令使郭詳繕寫入三館。既歸,口誦數篇與荊公,荊公明日在中書語及之,而禹玉相公當時參政,願傳其本,於是盛行。

《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年譜》一卷、《附錄》二卷文同撰《丹淵集》,同曾孫鼇編《拾遺》,《年譜》《附錄》皆慶元中家誡之編。同以畫竹著

名,文章遂為畫所掩。核其全集,馳驅于黃、秦、晁、張之間,如驂之靳也。《棣華館小集》一卷楊甲撰。曹庭棟《宋百家詩存》雲:“甲,字鼎卿,昌州人。大觀時游京師,頗有聲望。嘗

仕於蜀,旋以事去官,寓居靈泉山中,故其詩有 ‘微官也謫居 ’之句。有《棣華館小集》一卷,多遊覽吊古之作。其詩天矯脫俗,孤光冷豔,不著色相。如遊長松寺,雲‘青山有矯色,斯人不能句’;宿安靜院,雲‘石泉瀉幽潔,意寂不肯喧’。俱不食人間煙火語也。”

《杜起華文集》無卷數

馬端臨曰:“殿中侍御史杜莘老起莘撰。後溪劉氏《序略》曰:公學術之正,文辭之典,氣節之剛,與王公龜齡大略相似,而公奮起孤遠,為尤難。餘嘗得公奏疏而讀之,其言五穀藥石也。公卒四十餘年,余守眉陽,又得公他文閱之,歎曰:善哉,窮之言,達之行也。今年又得公經論十餘篇,信乎!公之學,得於孟子者。歟世益降,士之為文益浮。噫!無複斯文也已。”

《縉雲文集》四卷馮時行撰。原本四十三卷,歲久散佚。此本乃明嘉靖中李璽以殘本重編也。時行與朱

松、曾開等以爭論和議忤秦檜,坐貶,故其詩文往往含忠奮之氣。《性善堂稿》十五卷度正撰。正雖講學之家,而以經世為志。文章多切實用,不徒作心性虛談。詩格頗類朱

子,則其漸摩者然也。《字溪集》十一卷、《附錄》一卷陽枋撰。《文淵閣書目》載有《陽字溪集》之名,而不著卷數;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則稱其

集為十二卷。枋嘗從朱子門人度正、

淵游,故集中與人往復書簡大都講學之語,所謂皆明白、篤實,不涉元虛。其《易象圖說》一篇,多參以卦氣納甲之法,乃不盡與朱子本義合。案:李性傳《朱於語錄序》稱諸書答問之際,多所異同,而《易》為甚。

淵所錄一編,與本義異者十之三四。枋殆述

淵之所授,故持論不同歟。又有與稅與權論《啟蒙小傳》一篇,乃暮年所作,尤見其孳孳力學,至老不衰,于紫陽學派之中猶不離其宗者矣。

《歸全集》無卷數

母夢牛撰。巴縣人,咸淳進士,初授樂源尉,以博洽屢主試院,所拔多有用才,終承直郎。

《保全集》《知命集》無卷數

鄒公敢著。

《雲山翁詩集》無卷數

陳德榮撰。璧山人,篤志儒術,英邁雄辨。明氏據重慶,三聘,不屈。結廬五峰山,以文墨自娛,號曰雲山翁。

《世德補拙集》無卷數

楊應春撰。長壽人,永樂三年舉人,正統時官太僕寺卿。土木之變,扈蹕于巴延特穆爾營。英宗復辟,晉太子少保。按:巴延特穆爾,舊作伯顏帖木兒,今改正。

《觀光集》《錦榮集》無卷數

江淵撰。淵,字時用,號定庵,江津人,宣德庚戌進士,曆工部尚書加太子少師。

《紫軒集》無卷數

江朝宗撰。

《約齋詩文集》無卷數

費廣撰。合州人,由進士拜禦史,上疏劾石亨擅權,謫知永寧,改貴池卒。

《絅庵集》無卷數

戴錦撰。長壽人,成化乙未進士,官主事。弘治中,抗疏請除壅蔽,中傷落職,貧不能歸,寓淮徐間,授徒自給,久乃歸里。

《梅庵集》無卷數

江孟綸撰。孟綸,字廷緒,成化進士,官河南副使。

《鳳山集》無卷數

劉春撰。

《是間集》無卷數

劉台撰。台,號是間,與兄春同胞兩解元,並有文名,壽九十餘。

《鄒立齋遺文》五卷

鄒智撰。智抨擊權奸,坐遘危禍,奏疏為天下傳誦。沒時年僅二十六,雖文章骨格尚未成就,而纏綿悱惻,無一語之怨,尤亦難及也。朱彝尊《詩話》:“立齋以吉士建言,請黜萬安、劉吉、尹直三小人,而進用王恕、王竑、彭韶三君子。泰陵初政,不報。既而萬、尹被彈事去,獨劉銜撼刺骨,嗾其党攻吉中書人、湯禦史鼐,辭連立齋及劉壽州概、李主事文祥、董沔陽傑,謂數人以詩酒相結納,互相標榜,詆毀朝政。概遺鼐書雲,夜夢一人騎牛將墜,鼐手挽之,不僕,又見鼐執五色石引牛就正道。人騎牛者,朱也,以為鼐將有扶持社稷之力。法司周內坐以妖言惑眾,律罪當死,賴王瑞毅、何文肅、徐文靖諸公力持之,得生。而立齋遠謫化州千戶所吏目。既逾嶺,從陳文恭講學,未幾,夭折。惜夫其獄中詩雲:‘人到白頭終是盡,事垂青史定誰真。

夢中不識身猶系,又逐東風入紫宸。’誦者傷之。至《辭朝詩》雲‘望見衣裳只此時’,放臣逐客

讀之,尤為淒斷。”

《秋佩先生文集》無卷數

劉茝撰。

《滸溪文集》五卷

羅洪載撰。永川人,正德辛巳進士,曆官南京戶部員外郎。疏劾蕭敬及東廠不法狀,後以監督通儲事左謫湖州州判,尋遷常州府。

《正庵詩稿》《瓊琚集》俱無卷數

定遠李永寧著。

《懷野文集》《山居錄》俱無卷數

李純樸著。

《縉峰內外集》無卷數

王春撰。巴縣人,少負才學,頗淹博,尤精于《易》。嘉靖中,以歲薦任安化訓導,檄修《楚志》,才名大著。楊慎過巴時,造其廬考問奇字,為時所重如此。

《貫溪文集》無卷數

羅廷唯撰。

《少素文集》無卷數

夏子雲撰。涪州人,嘉靖舉人,仕至衡州府同知。

《居來山房集》六十五卷

張佳允撰。《靜志居詩話》雲:“穆敬甫雲:‘肖甫詩律精嚴,高視千古。’李時遠雲:‘肖甫詩閎博雄肆,淩駕前人。’陳臥子雲:‘銅梁莊雅,亦稱李王後勁。’”

《鳳山草堂集》無卷數

蹇達撰。

《何偉詩文集》無卷數

偉,涪州人,萬曆進士,官貴州貴築道。

《海嶠集》無卷數

蹇宗伊撰。費經虞曰:“宗伊,字海嶠。達子幼學于江左,與諸大家往還,不通世務,家散萬金,老而益貧,吟詠益工。有贈錢帛者,盡付酒家,或以周故舊之急,不為朝夕計。有《海嶠集》數十卷。”

《涵園集》二十卷、《春石集》無卷數

王應熊撰。

《文集》一卷

任相著。

《灩石集》無卷數

吳嘉賓撰。嘉賓,號灩石,巴縣人,萬曆丙辰進士。由司李遷南京吏部主事,再遷潼關道,行至荊州卒。

《月文憲詩集》無卷數

文憲,巴縣人,高才博學,逸氣遒上,遇名山古跡,輒有題詠。

《秋英墅詩》十三卷李養德撰。《萬竹園集》無卷數鄧璜撰。磺,字佐之,巴縣人,崇禎戊辰會試副榜。《知非集》無卷數江津李昌著。昌,崇禎己卯舉人。潛心博約之旨,起居言動,隨處體認,年七十六猶吟詠

不絕。《劉子長庵集》《旅嘯集》俱無卷數劉泌撰。《斷香集》無卷數尹紉蘭撰。尹伸子求之女,少而能詩,適劉解元泌,與其妹文玉相酬和,年十九卒。泌拾

其遺稿,號《斷香集》。《天布齋》《鐸音盎中鳴集》無卷數潘紱撰。紱,字來朱,大足人,崇禎丙子舉人,仕詹事府主簿,年五十卒于遵義。寓貴州

時,有欲強之仕者,紱笑而不答,作《老女吟》以見志。《梧竹居草》無卷數龔懋熙撰。《各夢草》《自怡軒詩文集》《擬寒山詩》無卷數劉道開撰。《雞肋集》無卷數朱耀先撰。耀先,字友銅,合州人,崇禎癸未進士,官侯官知縣,卒于蘇州。《紡授堂集》二十七卷曾異撰撰。榮昌人,崇禎壬午舉人,官永寧知州。孫可望陷貴州,城破,闔署自焚。詳《明

史·忠義傳》。《鳴鶴堂稿》無卷數陳計長撰。《嘯堂集》二卷釋本皙撰。費密曰:“本皙,字山曉,長壽人。舊與錢唐胡介友,卒時,以女未嫁,屬之。後

皙走淮安,請介友得金錢為奩具適人,儒者以是益高之。有《嘯堂集》二卷,《煤山詩》為一時

絕唱。沒於天童山,年七十許。”《釋道潛集》無卷數道潛,字問石,江津人,住君山禪寺。《思過堂稿》無卷數釋本堅撰。費密雲:“本堅,字損喦,巴縣人。沙門道忞法嗣,住錫溫州延福寺。《困學錄》無卷數傅良辰撰。《鷺溪集》無卷數劉慈撰。

《綏山草堂集》無卷數

李以寧撰。

《書空錄》無卷數

夏珙撰。

《森王堂文集》無卷數

高繼光撰。

《岳峰集》《中巴紀聞》無卷數

羅醇仁撰。

《寓庸堂文稿》《二酉山房雜著》無卷數

冉廣燏撰。

《歷代統系紀元考》無卷數

朱稑撰。

《四書體認錄》《菜羹記》《一得錄》《婚喪禮說》無卷數

潘治撰。

《劍閣芳華集》無卷數

鄧子儀撰。巴縣人,貢生,康熙初為丹陵、宜賓訓導。

《亦蘭居詩集》無卷數

王名必撰。名必,字時可,江津人。

《質可詩集》無卷數

袁州鎏撰。江津人,康熙甲子舉人,官光山知縣。

《燹餘詩集》無卷數

長壽李瑞鶴撰。瑞鶴,崇禎舉人。孫可望欲官之,逃去為僧,後就黔撫楊懋勳,訓其子,卒乃歸葬焉。

《天臺山房集》無卷數

長壽李開先撰。

《芝田詩稿》無卷數

何鉽撰。鉽,字元鼎,號厚溪,涪州人,康熙己卯舉人,官鄞縣知縣。

《知山詩集》無卷數

李專撰。《錦里新編》:“專,字知山,號白雲,江津人,貢生。學極淵博,曾與修《四川通志》。少以詩自豪,放蕩不羈,與巴縣劉康成友善,晚交崇甯蔡雪南,自謂平生得此二友。有《贈湘潭進士劉暐續娶詩》雲:‘不用將縑來比素,須知有鳳必求凰’,人多傳誦。又《吊驢》雲: ‘茹草何曾耗秫田,主人情薄尚加鞭。化為鳥道一抔土,愁對蠶叢萬壑煙。野店斜陽山下路,小橋流水雪中天。祗今行役將誰恃,懶向孤村問釣船。’又《昭君村》雲:‘空舲峽里近花晨,一線天低不見春。肯信山川如此險,鐘為窈窕竟無倫。紅顏兔穎描難肖,青家龍沙怨未伸。世代屢移遺跡在,琵琶休撥暮江濱。’皆雋永可詠。”

《松蔭堂文集》二卷、《詩集》八卷

龍為霖撰。

《橐駝集》二卷

龍為霖撰。

《見山堂詩文集》無卷數覃為穀撰。為穀,字罄宜,號穎長,巴縣人,康熙癸巳舉人,官修仁知縣。《詩影》無卷數周開豐撰。開豐,字梅岩,巴縣人,康熙庚子舉人,官龍岩州州同。開豐《自序》雲:“倚梅

成屋,作窗其側,每春冬之交,片葉盡脫,閉窗晏坐,泊如也。少焉,月出東山,窗間有畫,錯綜往復,文理衰然,風恬鳥寂,其況彌淡。吾訝焉,起而視之,則梅影雲洎。夫月移窗暗,欲執筆摹之而畫,又無有矣。嗟夫!予之於詩其猶是乎,情偶觸而有聲,筆偶寄而成韻,雖不無可觀,而於詩,影也。又況道之不我與也,則月之不梅竚也。真詩何在?真梅何往乎?故師友見之而笑曰:是詩影。”

《詩鑠》無卷數

周開豐撰。開豐《自序》雲:“五都之市,金精錯出,客持而欲合之,未由也。遇良治以鑠進,則箕踞而鍛,渾成無跡,客歎其工。今胡鑠乎詩,鑠句也。鑠句也者,詩有題驅古就範句,靡躍而遂成。成古乎,成我也,神乎技矣,而匠心之工,鎔合之妙,有鑠道焉。雖然天地萬物之爐錘也,消息變化不可端倪,顧出其鑠而忘之者眾也。今鑠詩,睇其鑠而忘其鑠昧,其所以鑠也,是技也,而進乎道矣。然則讀《詩鑠》者,其猶有鑠之心也夫。”

《樓山詩集》六卷

王恕撰。恕,字仲安,號樓山,銅梁人,康熙辛醜進士,授庶吉士,官至福建巡撫。沈大成《序略》雲:“公之為治,原本經術,廉靜劼毖,屏去世俗一切之好。退食,餘暇則專意於詩,其鄉舉出高文良之門,擩染有自。然文良雅尚中晚,而公宗盛唐,抑亦善變矣。蓋公之詩,自寫其性情之真,而兼資載籍之博,出之自然,動中律呂,故宜涵蓄泓演,雄厚俊邁,獨立萬物之表,能攬一世之奇,憂乎其不可及也。”

《方齋詩集》十六卷施義爵撰。義爵,字方齋,銅梁人,雍正己酉舉人,官尉氏知縣,擢授同知,未任,卒。《碧雲草》無卷數易蔔年撰。卜年,字修齡,號碧雲,江津人,諸生。《求郢吟粵遊草》《澹墨齋集》無卷數王名符撰。名符,字輯瑞,江津人,貢生,官蓬州訓導。《方溪集》四卷羅守仁撰。守仁,字用存,巴縣人,雍正己酉舉人,曆官諸暨、秀水、海甯等知縣。《應制集》《海東集》《豫章集》《湖海集》《蜀道吟》俱無卷數周煌撰。《海山存稿》無卷數周煌撰。《樸園存稿》無卷數何裕基撰。裕基,字竹田,涪州人,乾隆丙辰舉人。《輝萼堂詩文集》無卷數黃坦撰。涪州人,乾隆辛酉解元。《修竹堂文集》無卷數王清遠撰。清遠,字宇曙,號翠岩,一號蝶園,定遠人。乾隆戊辰進士,官臨湘知縣,升正

安知州,未赴任,以同官被累,鐫級,歸。

《綿潭山館詩集》二卷

劉天成撰。天成,字乙齋,大足人,乾隆甲戌進士,官大理寺少卿。

《樂意堂文稿》無卷數

長壽餘光撰。

《銅梁山人詩集》二十三卷

王汝璧撰。汝璧,號鎮之,銅梁人,乾隆丙戌進士,仕至安徽巡撫,入為刑部侍郎。集為其壻、進士吳鼎編輯,分《長水》《藤花》《居來》《坳堂》《居庸》《恒山》《華不注》《具區》等集。

《軍余紀詠》一卷

長壽胡超著。其《自敘》曰:“予以武略起家,久疏筆硯。憶自髫齡,就傅,及應童子試時,即耽吟詠,因早失估恃,未能卒業。乾隆五十九年,苗疆蠢動,投筆從戎。秦疆楚壁,曉夜奔馳,蜀水黔山,東西靡定。後以擒捕微勞,授職巫山,癸未年間,始得稍暇。乃複遭讒,祻謫,投效滑城,從征陝豫。南山叛匪,改官秦中,暨口外出征,仰荷皇威丕振,獲其大首,獻俘闕下,青雲忝附,圖繪紫光閣。今已年逾六秩矣,通計生平,擐甲日多,讀書日少。戎馬車塵中,豈複能揣磨比興,學步騷壇,不過身之所曆,事有可紀者。于深宵嚴備時,借毛錐為警枕,以志一時之實。猿臨風嘯,鼉應更鳴,豈雲有當也。歲辛醜,奉勅天津,防堵海寇,同寅諸钜公偶見舊稿,慫勇授梓,爰為縷陳巔末。尚希詞翰名流,辱加斧藻,俾不至誚貽粗陋,則幸甚矣。時道光二十二年歲次壬寅仲春月,陝西提秦使者卓峰胡超自記。”

《澹墨齋詩集》無卷數

江津王名符著。

《間濱餘草》十六卷

合州張乃孚西村著。

《遠村詩文集》十八卷

合州馮鎮巒著。□餘入蜀即耳熟合陽馮遠村名,知其好學深思,沈博淹貫,尤善為詩、古文詞,力志于古,不屑務塗澤鉤棘之習,而苦未之見也。洎道光丁亥分守打箭爐,道出清溪,適遠村司鐸其地,急造訪焉。挹其言論丰采,藉慰平昔欽遲之念,乃得讀其近作並《晴雲山房雜錄》數卷,其全豹則未之窺也。自是彼此唱酬之作,郵遞往來,無虛旬日。暨遠村遽歸道山,餘亦調任松潘,嘗書 “藏之名山 ”四字以誄之,凡以志素心也。歲壬寅,權篆渝州,有挾卷而晉謁者,年少知文,則遠村之塚孫也。將刻其祖之詩文遺集,以序為請。受而循讀之,有如顧長康從山陰道上,千岩萬壑,競秀爭流,應接不暇;有如趙簡子夢之帝所,與百神遊聆鈞天,廣樂九奏萬舞,洋洋盈耳,總無俗響;又如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渾脫,瀏漓頓挫,獨出冠時,壯其蔚跂;又如睹黃帝作寶鼎以象天、地、人三德,與夫夏、商、周、秦,鼐、鼒、釴、鬲,曰鉶曰盉,小大畢集,雲雷饕餮,古色黝然,莫名其寶,惟遠村詩文實兼而有之。今風古制,以雅以南,或洋洋大篇,浩如江海,令人愕眙;或淡而彌旨,節短韻長,發穠纖于簡古,不可玩褻,無他,積之也。厚其流自光,息之也深,其源不竭,即其間兼有老氣橫秋,不假修飾,而出之如和嶠,森森千丈松,雖磥砢多節,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惟其語長心重,莫不有真摯之性、敦厚之情,洞達深透之思,渾灝流轉之氣,閎其中而肆乎外。以視夫嘈囋豔冶以為新,糠秕塵土以為富者,烏足語於斯哉!洵乎向之所得於遠村者尚淺,而茲乃有以綜其全而窺其深也,遂序而歸之,以塞其請。

抑余聞之文人之業,不於其身必於其子孫,流澤孔長,引而勿替,餘敘遠村之詩文而不禁重有望于其喆孫也,繩祖武以迪前人,光尚其勉乎哉。道光二十三年仲春月既望,序於渝州郡署之心太平齋。金華王夢庚拜手。

《硯農詩草》六卷

合州劉泰三著。西躔王夢庚曰:“《間濱餘草》《硯農詩草》均不失為雅言。”

《居易堂詩鈔》十卷

永川李天英著。

《翠和堂詩集》一卷

任其昌著。

《吹影編》無卷數

李珵著。

《海上吟》一卷

劉邦柄著。邦柄,涪州人,嘉慶戊辰進士。

雜著

《相如子雲集音釋》無卷數

羅廷唯撰。

《欵塞錄》《擊轅集》無卷數

劉應箕撰。

《古詩十九首注解》一卷

淩夫悙撰。夫悙,字子厚,永川人,崇禎癸未進士,官思南府刑廳。

《詩林韶

選》二十四卷

周煌編。煌《自序》略雲:“長洲顧氏《詩林韶濩》分類選輯唐、五代、宋、金、元、明應制館閣諸詩,於各體中不登古詩、樂府,不收宮詞,不取初唐沈、宋、蘇、李之作。其言曰:自布衣韋帶之士主持風雅山林之氣,多廊廟之象,少窮愁之言,工歡愉之詞,拙縱善比興,嫻吟詠,不過視為玩物適情之具,而不足以鼓吹休明。是集之選,誠以助卷阿之矢音,葉伶倫之比律者矣。顧為試帖之學者,愛其博而苦其繁。爰是重加厘定,如其卷之數,而篇之省者,幾過半焉。”

《苾園集》一卷

韓芳撰。芳,長壽人,乾隆庚午舉於鄉。

《國法須知》一卷

南川舉人周伯寅著。

《家禮須知》一卷

周伯寅著。《自序》雲:“《家禮》成于朱子,厥後秉禮諸大儒又酌古今而折衷盡善,誠萬世不易之書也。家無此書,何以知禮;人不知禮,何以為家。草野鄉愚無論矣,使詩書門戶而亦蕩檢踰閑,以為之倡,其流弊尚可救耶?某不敏,竊就時俗相沿有必,應講明而更正者,粗舉數條,刊存家塾,庶不無小補雲。”

《縉雲傳勝錄》無卷數

《名勝志》不著作者姓氏。

《達言》一卷江津上舍江含通撰。《西躔王太守渝州權篆草》《奉檄權渝郡》屈指駒光六載徂,代庖首記漢嘉區。一麾複許離松境,五馬重教握郡符。表率才疏慚負

荷,量移事倖免揶揄。乘流試問三巴水,巴子遺墟舊壯圖。《榮昌道上》試問榮昌道,長亭接短亭。鴻呼沙岸白,稻逼遠山青。獲喜晴陽曝,炎饞細雨零。好風迎

面入,倦客夢長醒。《榮昌峰高驛》昌元東去指郵程,爽氣秋高送晚晴。影日酒簾穿樹出,淩風雁字透波明。路經層嶺雙眸

曠,稻熟連塍一鏡平。漫說蓴鱸風景好,頻教棖觸故鄉情。《曉過永川陳皋驛》曉霧連天暗,東皋落月昏。征塵迷古驛,殘析散重城。馬怯山腰徑,秋傳樹杪聲。木樨何

處是,一縷細香迎。《璧山來鳳驛》古驛蒼茫落照西,臨邛鳳羽漫稱奇(邛州亦有來鳳驛)。千尋絕壁分丹穴,百尺高梧憶舊樓。

湖映江波高岸闊,鴉穿浦樹斷煙低。喜看新釀村沽熟,高矗青簾處處齊。《白市驛》迢遞征程近,崎嶇驛路重。成周巴子國,季漢蜀王封。新漲渝江闊,晴陽遠黛濃。塗山何

處是,禹跡秀靈鐘。《渝州十二景》(用前川東觀察湘潭張橘洲九鎰韻)《金碧流香》(巴山頂名金碧山,左岩上有金碧台)渝江江水闊,金碧浮層岑。好風吹不斷,萬斛天香深。崇台接高閣,空翠驅煩襟。何待入

賁隅,八樹誇成林。《洪崖滴翠》(洪崖洞在城左,洞可容數百人)古洞鬱層崖,雲深無覓處。譬彼武陵源,屢被桃花誤。濃翠滴空濛,茫茫積煙霧。拍肩懷

古仙,徘徊不忍去。《龍門浩月》(大江對岸塗山麓,水中二巨石,宋紹興中刻有 “龍門 ”二字)橫江刻巨石,激浪懸飛淙。三月春水漲,遊魚爭化龍。歎息凡猥姿,燒尾嗟無從。為溯紹

興年,古筆標重重。《桶井峽猿》(桶井場一里,兩岸峽口,古木翁郁,時有猿掛)峽束隘于桶,屈曲潛清溪。古木滃綠雲,終日哀猿啼。扁舟小於葉,穿破清玻璃。仰窺一

線天,倒影何離迷。《字水宵燈》(水如巴字三折,縣因得名,重屋疊層,宵燈交錯)疏鑿控三巴,群山勞引領。蒼茫一水間,明星千萬影。渾疑簇火城,實炬列華省。清波倒

映中,一片光明錦。《黃葛晚渡》(城南對岸為濟渡處,黃葛古樹偃蔭渡旁)歸鴉夕照銜,漸入平蕪滅。黃葛覆江濱,斷岸高千尺。忽驚清影濃,遙山上明月。咿啞柔

櫓聲,長空天一碧。《海棠煙雨》(太平門對岸舊多海棠,煙雨之中,娟秀獨絕)神酣春睡濃,花萼樓前女。移到大江濱,樹樹含煙雨。昌州好種移,香國應相許。空傳徐

庶詩,漫滅誰為補(徐庶詩刻剝蝕莫辨)。《縉嶺雲霞》(縉雲山九峰爭秀,色赤如霞。縉,赤色也)拔地橫九峰,石惟一卷耳。天繪護雲霞,晴光炫紅紫。朝暉狀萬千,暮彩散徐綺。赤城起

建標,應與歎觀止。《雲篆風清》(山形高聳盤曲,有如魚脊,石色斑斕,有如古篆)靈山勢綿亙,橫結萬疊雲。斑斕疑古篆,錯雜自成文。面壁如可讀,悠然絕塵氛。造物無

盡藏,變態敻不群。《華鎣雪霽》(高峰插天,直出雲表,積雪望之,玉山萬疊)華鑾矗雲表,照眼心膽寒。積雪喜初霽,層玉開岩巒。我欲披鶴氅,踏盡三百盤。乘興嚼

梅花,定作飛仙看。《佛圖夜雨》(在南紀門外,佛圖雄關,郡城阻隘,天成保障)雄關踞天半,氣象極萬千。襆被契僧寮,高臥白雲邊。法雨喜及時,膏澤真沛然。山樓味

禪悅,孤燈伴獨眠。《歌樂靈音》(歌樂山,群峰聳秀,松檜參天,風雨過之,如聞萬籟)天地有元音,俗工難摹放。好風與之俱,萬籟成絕響。古樂情為移,清歌調和朗。洋洋盈

耳哉,氣引星辰上。《淨因寺古編鐘歌》(用昌黎《石鼓歌》韻)夙聞古鐘出江滸,馮夷鼉鼓揚賡歌。製作奠辨周秦漢,兩欒謂銑將雲何。銘詞剝蝕半殘

缺,迷離誰補偏旁戈。雷紋雲影互蟠繞,黝然古色終難磨。當年拂拭歸古刹,日星河漢同駢羅。洞天福地

靈壤,鷲峰高聳何嵯峨。編鐘離立失懸堵,休疑零落依山阿。不窕不槬有本性,鬼神擁護群靈呵。立號立橫兼立武,信知古義無差訛。就中古篆可微辨,蟲文鳥跡參蚪蝌。有時奇響發雲表,蒲牢小吼驚黿鼉。我從塵外問覺路,雙林祇樹森喬柯。元猿白鶴雜鼯鼫,接葉跳擲如飛梭。山僧習靜悅禪味,袈裟偏袒行委佗。面山而居時入定,愚公那待移誇娥。泉流四山穿石罅,有若時雨喧滂沱。偶然入手不忍釋,神契太古元音和。紀之以三平以六,鐲錞鐃鎛還殊科。黃鐘牛鐸苦辨別,元音去古惜已多。譬之知味耽芻豢,難窮翠釜炰明駝。太音希聲知者罕,安期師曠吹律過。固以緘滕謹扃

,忍付塗澤輕磨磋。繄我一摩越俎代,正逢江漲掀洪波。勢撼岩城震闤闠,履道坦蕩無偏頗。琳宮梵宇鬱奧壤,幽阻那複知其他。木魚粥板互考擊,晨昏梵唱徒媕婀。一朝獨許則古昔,青紅斑駁交摩挲。共知其噐名其寶,麄材難與標吟哦。形模仿佛孰能罄,有字莫換曇嚷鵝。合與名山留作鎮,靈通肸蠁周檀那。慈雲慧日偏拱衛,優婆夷塞馳輪軻。大鏞中剽小者棧,誰窮辯論如懸河。師悝觸蠲欽在肆,凝神奮筆毋蹬跎。

《塗山懷禹績八首》芒芒禹績奠重林,漫說當塗氣象森(常塗亦有塗山之目)。誕疈一隅懸石紐,藏書萬古仰山陰。予乘四載勤民隱,不入三過識苦心。桑土既蠶岷既藝,朝聞于耜暮聞砧。緩步尋游石徑斜,新年正喜值春華。登高敢策追風騎,問渡疑乘貫月槎。岩岫陂陀循列

磴,江材簫鼓雜鳴笳。滿山卉木渾難識,得氣爭開四照花。

奇峰面面漾晴暉,上有榮光透紫微。淵際傷心熊就化,山中卜吉鳳於飛。局開傳子宗先定,德重宜家禮未違。自是鐘靈存奧壤,泉甘勢阻土尤肥。

繞岸良田似畫碁,地無晚歲不須悲。即看疏導岷嶓下,想見經營溝恤時。于外八年方既藝,弼成五服敢雲遲。只今遙憶呱呱處,繼世綿延倍系思。

杜陵高詠仰空山(塗山昔未建廟,杜詠禹廟系在忠州),只在虛無縹緲間。疆域競傳巴子國,川原雄控佛圖關。長堤自爾還留鯀,陋巷何曾或損顏。無間由來高定論,帝升王降孰齊班。

明德明明在上頭,允宜祀事肅春秋。元圭特賜平成奏,洚水其諮夙夜愁。朽索馳驅虞六馬,經流舟揖縱群鷗。厥田下上賦中錯,率土攸同奠九州。

賴垂萬世告成功,西被流沙指顧中。癸甲辛壬惟度土,微盧彭濮盡從風。輕煙路鎖松杉碧,映日庭懷橘柚紅。入蜀卌年今始到,應憐旅鬢欲成翁。

穹碑突兀路逶迤,恍接衡陽岣嶁陂。科鬥離奇天外影,珊瑚交錯海中枝。崇宮尚待工倕葺,巨石無煩力士移。北極範銅精鑄像,何如文命永昭垂(碑在真武帝,神皆銅像)。

《龍門浩》

巨石踞中流,對峙何岞崿。扁舟取次過,疑經神禹鑿。

《滴珠泉》

懸崖散飛泉,點滴甘如醴。淩空一斛珠,歷落隨風起。

《塗洞》

洞府窈而深,神光閟靈穴。此境非人間,天根探月窟。

《塗村》

巢穴風既遙,自昔成村落。萬古慶平成,相與安耕鑿。

《攬勝亭》

來登絕頂峰,江城正如畫。憑高一覽中,渾欲小天下。

《覺林寺》

鷲嶺辟禪林,循行開覺路。諸天梵唄喧,群峰圍不住。

《報恩塔》

七級湧浮屠,永鎮塗山麓。誰與悟真如,慈雲偏空穀。

《岣嶁碑》

衡岳祝融峰,奇文傳禹跡。何當甥館標,蒼茫分片石。

《放生池》(一名喚魚池)

清泉貯一泓,石骨何年鑿。曾不染纖塵,游泳觀魚樂。

《丹鳳石》用陳邦器韻(在府署)

春回萋菶桐,時雨不破塊。石勢挺靈奇,終古無摧敗。喜見朝陽披,九苞互映帶。苔蘚錯錦紋,振采驚相怪。庶幾比甘棠。勿剪還勿拜。

《巴子石》用王汴韻(在縣署)

何年特地標靈石,團圞磊落高低積。如丸如卵大盈升,太璞能 □那容磔。數聯三九不動搖,根深誰複知尋尺。洪荒想像摶土余,煉石媧皇奠安宅。補天餘屑孕精英,累累貫珠紛絡繹。應疑芥子藏須彌,莫道一卷天地窄。邃古茫茫未盡稽,太皞以還曆千百。封分周室治江

州,戰國稱王何奕奕。遙憶隨刊三過門,昏墊始除平土得。此石巍然鎮一方,堅貞如玉存標格。不彰五色炫玲瓏,混沌未鑿惟其質。隕石化星匪躗言,沐日浴月留精魄。只今流俗交矜誇,指點摩挲征故籍。修巳曾聞吞月精,神禹疈生傳嘖嘖。造物神奇未易窮,拘墟鄙見齟齬逆。試涉長江內外流,萬派涵濡沾大澤。出雲降雨偏崇朝,詎比華囂招指摘。中巴民物樂恬熙,支機空說乘槎客。

《太湖石》(在府學)渝州謁郡庠,庭院平如砥。言循東廡東,奇石淩空起。問渠何處來,賜自九重里。有明蹇

忠定,懋賞榮無比。峩峩衍慶樓,拜賜荷嘉禮。流澤有餘風,人文勖後啟。《文星石》(在縣學)一泓偃月池,泮水敷芹藻。環橋絕纖塵,漣漪靜相抱。有石茁波心,孤峰獨娟好。中立何

亭亭,清光互相保。吉曜主文星,精芒燭雲表。成人暨小子,有德兼有造。《巴蔓子墓》渝州城西鍫石固,競傳成周巴子墓。遙遙記載幾千年,山川環拱風雲護。粵自太皞生鹹

鳥,乘釐後昭延國祚。巴蔓子為巴將軍,三城許楚將頭付。城不可償頭可斷,得臣如此楚所

慕。楚葬其頭巴葬身,上卿隆禮昭異數。堂房突兀郁崇邱,萬古三巴瞻壟樹。《豐年碑》碑碣潛江心,流傳紀漢晉。石現兆豐年,民獲倉箱慶。或號雍熙碑,靈石名斯命。可考晁

公武,紹興題字剩。其次明宏治,石出字堪認。豐凶驗或殊,治民關實政。風俗率儉勤,天心

眷民性。卷石詎有靈,機緘在方寸。《登塗山絕頂》用曹能始學佺韻疏鑿三巴舊,平成萬世尊。高將窮鳥道,險不讓龍門。字水全城繞,途歌古調存。憑欄抒

望眼,變態極朝昏。《游海棠溪》用龍鶴潭為霖韻春陰二月正及時,綠波碧草爭芬菲。塗抹新紅近何似,紛紛蜂蝶交為媒。塗山洞下崖秀

削,繁枝密蕊春光肥。濛濛煙雨浩無際,漏開紅日春遲遲。一灣左傍黃葛渡,幾聲欸乃晨光微。右臨龍門雙石聳,沿江突兀錦浪圍。芳草怒生乘臘鼓,雷聲驚蟄百卉滋。好風吹我趁睡足,茶甌啜罷傾深巵。欲尋好句慰岑寂,薛濤牋膩毚毫揮。冶態輕盈描不得,紅妝對影神為飛。光豔不須高燭照,晴波四映迎斜暉。西蜀徐公有佳句(相傳有徐庶詩,今摩崖不可辨),當年刻石曾標奇。銀鉤鐵畫莫辨識,但見苔蘚縈葳蕤。海棠無香同著憾,昌州以外見者稀。此去棠昌稱密邇,饒有次第香風吹。惜哉林叢半寥落,尚餘老幹騰馡馡。居人蓄意好培護,芳姿勝跡還同歸。

《龍藏寺》用王熊峰爾鑒韻(俗傳明建文帝出亡,曾居此)

熒惑守心兆北兵,金川門開肆憑陵。遜國從亡論蠭起,建文皇帝真不死。誰尋遺塚景陵間,天下大師墓浪傳。老佛從何人西內,都勻老僧已伏罪。當日清宮皇哉唐,屍成灰燼疇潛藏。事傳靖難堪嗚咽,篡字難逃同泣血。龍藏寺說恭閔宮,談傾野老生悲風。

《蓮花池》用劉慈涵園韻(在今通遠門內,明閣部王應熊別墅名曰涵園)渝州城北陂陀起,多少岩巒臨碧水。大書深刻標曲池,涵得天光雲影里。側想當年一鑒開,主人興到幾徘徊。珍禽異卉偏羅列,池東西畔皆樓臺。那期易散難為聚,變幻滄桑非故

主。昔日盤餐擘麟脯,只今野菜盈荒土。兔葵燕麥苦無知,野禽飛過任雄雌。剩有野蓮開又落,漸無人賞種潛移。平池流水秋複春,載酒來遊更幾人。頹垣闌入空王宅,老柏枯松好結鄰。

《會課東川書院示諸生》用朱晦翁齋居感興二十首韻側身列儒修,學業期深廣。二曜逐推遷,不息征邁往。瞬息苟或淪,何以酧府仰。志氣厲清明,襟懷日高朗。作聖判作狂,區分克與罔。千聖有心傳,周道平如掌。學正崇四術,胥歸陶育中。書院肇李唐,徹始期徹終。于以育英才,文教敷大同。耳濡兼目染,啟迪開盲聾。渝州清淑氣,人文鼓化機。羽毛既豐滿,振翮瞻高飛。三江萬派趨,控馭罔或違。清芬耀簡冊,奕葉增光輝。忍雲歲月淹,風徽或漸微。繼起振夕秀,前哲與同歸。吾道吾古今,人才或間出。多士效奮興,莫道無能役。蹌濟列廟堂,休聲達邦國。豈惟博科名,遽雲吾事畢。敷奏重以言,訐謨匪陳跡。家修獻之廷,相與臻其極。

中林有翹楚,特出邁等夷。枝葉關根抵,彪炳光陛離。氣盛言乃揚,華實具在茲。不殖懼將落,悵望增漣洏。昆岡有良璞,琢成璧與矽。見者欽其實,奚事衒鬻為。望氣當見驚,晦跡焉足悲。特達自有真,致用事庶幾。

載道藉乎文,經訓綜其綱。條分與縷析,纖微罔弗良。工師營大廈,巨木棟與梁。垣墉及丹艧,積厚流始光。道在立其基,日進期無疆。竹苞松則茂,鳥革翬斯翔。仡仡百堵興,尺寸具有方。君子歌攸芋,俾爾熾而昌。有基期弗壞,眾美欽具張。培之苟不厚,每貽橈弱傷。學山必至山,笑彼蟻垤封。培塿無松柏,焉足迎長風。不騫複不崩,日損即致凶。毋令一簣虧,業廣期功崇。九仞不肯止,高欲淩蒼穹。增長思繼高,日起乃有功。面山終可移,堅定師愚公。養氣成高大,廓乎其有容。獨學苦難成,相助資鄰翁。豈惟山下泉,藉以開群蒙。

靜深不可極,淵淵想其淵。晝夜渾不舍,有本恃靈源。息深出亹亹,心遊萬象先。取之左右逢,豈惟道脈綿。模範得所師,成章自斐然。狂簡知所裁,肯使俗累牽。寸心貯明鏡,刮垢爭磨光。析理機毫末,纖悉無低昂。坐照真如神,虛靈莫可當。不許纖塵蒙,一片含熒煌。微妙運不窮,豈惟燭四旁。文心超象外,朗悟知無方。精鐵出錕鋙,百煉那容已。洪爐橐鑰功,曾不知其紀。夙夜矢精專,黽勉無終止。藉以成幹莫,佩之彰典禮。允無躍冶譏,出匣如秋水。能生作作芒,是用昭盛軌。日月懸不刊,二曜扶乾坤。聖人為天口,道顯謂之文。譬之宗廟美,百官效駿奔。漢唐遞闡述,具有精義存。因文以見道,學者得其門。講習重儒修,藉瞻風教敦。末學墮卑猥,襲謬或承訛。經義解闡揚,剿說日苦多。古訓等秕糠,祖述將雲何。匪先民是程,因之發浩歌。碩彥際休明,撫躬宜自省。聲聞或過情,何如衣尚綱。蠖尺屈待伸,驥足雄思騁。不朽在立言,乾惕彌謹凜。革故去陳言,其文占蔚炳。肆外本閎中,始克臻勝境。學古乃有獲,六藝植其根。危微矢精一,成性斯存存。即文以明道,毋致明者昏。儒修勤策厲,庶以窮其原。經義宏漢學,秦灰式開山。絕學重師承,道脈遙相關。群言歸體要,持以一寸丹。文采宣五色,威鳳振羽翰。敷言代聖訓,體道良複難。讀書萬卷破,措辭一字安。多聞複多見,好學足破愚。博文約以禮,方不蹈子虛。試令懸國門,能易一字無。掉空複

何有,好怪眾所趨。大道惟一中,同歸泯殊途。所以昔賢士,卓犖觀群書。塗山炳厥靈,奕世挺英才。日就月有將,教澤宏滋培。薈萃蒸髦士,景運日以開。微言紹洙泗,罔或大義乖。俊義邦國彥,光芒接鬥魁。簡練為揣摩,選造基初哉。

經師實人師,楷模具有方。景從矢立雪,罔或間炎涼。仙桂兢攀月,儀鳳胥棲堂。持身端圭璧,振步游康莊。稽古窺姚姒,傳薪承禹湯。質疑思辨難,不憚請業詳。青紫如拾芥,莫待槐花忙。天門詄蕩蕩,展翼隨翱翔。

龍門聳雙闕,鳳閣高千尋。置身在霄漢,不許浮雲侵。雲路雖雲遙,奮勵在一心。摛藻掞天章,初非異人任。與古以為徒,洗滌祛塵襟。文章足華國,言登作者林。賢能首鄉獻,行舉揚以言。雅樂歌鳴鹿,寬栗兼直溫。元音諧韶頀,淫哇母雜喧。協奏淹

群雅,無憂顧曲昏。靡靡淆鄭衛,人耳嗤紛繁。和聲鳴盛世,相期探本原。西躔太尊《冰壺山館詩鈔》全集共八千六十一首,渝州《權篆草詩》共二百九十六首,右特其一斑耳。六月中,《郡

志》甫成,太尊即謝世,其塚嗣樸齋少君名家諄者郵寄來局,焚香靜讀一過,想見篆渝時敷政則廉明不擾,課士則聖賢相期。亟補刻若干首如前,俾後之徵文考獻者有所取則雲。又七月二十四日萬(川)[州]寇宗謹識。

祥異附

《華陽國志》:秦昭襄王時,白虎為患,自秦蜀巴漢患之。《後漢書》:桓帝永壽元年夏四月,巴郡山崩。永康元年秋八月,巴郡言黃龍見《書》曰:言

傳聞之辭,疑之也。《晉書》:明帝泰寧二年,巴郡言甘露降,書法同。《晉書》:漢後帝建興九年十月,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

千數。常璩《巴志》:江州時有溫風,遙縣客吏多有疾病。《晉書》:武帝泰始八年五月,蜀地雨白毛。《宋書》:晉太康元年正月,木連理生涪陵。《隋書》:文帝開皇四年正月辛卯,渝州獲獸,似麋,一角,同蹄。《新唐書》:貞觀二十二年夏,渝、瀘等州水。武后時,涪州民範端化為虎。《合州志》:天寶間,合州女冠變為男子。《新五代史》:王蜀永平三年五月,騶虞見璧山,有二鹿隨之。四年八月,麟見昌州。《宋史》: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十月,渝州獻九穗禾。真宗咸平六年七月,銅梁縣民楊彥魯禾

一莖九穗。大中祥符三年二月,昌州廨廳柱芝生。四年六月,昌州地震。八月,長壽縣民常自天田禾合穗者二。八年四月,昌州有芝生石上,一本四莖,其色黃白。仁宗天聖元年三月庚辰,涪陵縣相志寺夜有光出阿育王塔之舊址,發之,得金銅像三百二十七。神宗熙寧七年,合州麥秀兩(岐)[歧]。八年,昌元縣通鹽井得銅鍋九、銅盆一、銅盤一。哲宗元祐四年九月,江津縣石上生芝草,二本六莖。六年,昌州、永康軍禾合穗。高宗紹興二年春,涪州疫死數千人;五月,渝州大旱。三年七月,四川霖雨,至於明年正月。四年,四川地震。五年六月,四川郡國旱甚;秋,四川郡縣水。六年,四川疫;夏,蜀大饑,米鬥二千,道殣枕藉。孝宗隆興元年,四川大饑。三年春,四川郡縣旱,至於秋七月。四年,盜延八郡。八年八月,四川郡縣大雨水。淳

熙九年夏,合州、昌州旱;九月,合州大火。十年,合州、昌州薦饑,民就賑,相蹂死者多。光宗紹熙元年,重慶府旱。二年,夔路五郡饑,渝、涪為甚;五月,渝州、涪州皆旱。四年,合州旱。甯宗慶元元年,蜀饑。三年,潼、利、夔路十五郡旱,自四月至於九月。嘉泰元年,蜀十五郡皆大旱。二年,四川饑。開禧元年,涪州大旱。二年,涪州饑。四年,昌州、合州旱。九年二月辛亥,東、西兩川地大震。十六年五月,蜀郡縣水。理宗寶祐二年,蜀雨血,地震。度宗咸淳元年,重慶地震。七年五月,重慶府江水泛溢者,三漂城壁,壞樓櫓。

《元史》:武宗至大二年三月,四川等郡饑。仁宗延祐三年,重慶路火,郡舍十焚八九。文宗天曆二年四月,重慶路火,延二百四十餘家。順帝元統八年三月,四川旱。

《明史》:宣宗宣德九年,重慶府旱。英宗正統五年,四川府五、州衛各一,自六月不雨,至於八月。十一年,重慶府夏、秋旱。天順三年,四川旱。憲宗成化三年,四川地震,凡三百七十處。二十年,江津縣有虎為患。孝宗(宏)[弘]治元年,四川旱;十二月辛卯,四川地震,連三日。七年,四川旱。十四年五月二日夜分,渝水明,耀浮光,上燭城垣,光皆白亮,明日水如豆汁,人不敢飲,三日始澄澈。(是年十月,馬湖江水、敘州東南二河變異皆同。)武宗正德五年,永川、榮昌兩縣蝗。八年十二月戊戌,重慶府地震。十五年,重慶大水。世宗嘉靖元年,四川旱。七年秋,四川大旱。八年春,疫,四川饑。三十四年六月,大旱。四十四年,有星隕於大足,入地有聲。穆宗隆慶二年,四川大旱;三月甲寅,四川地震。三年三月朔日,大雪,深三尺。六年四月朔日,綦江縣晝晦,人不相見,時餘始明。神宗萬曆五年,合州李樹結豆莢,栗實變桃。十一年正月,綦江黃霧四塞。二月,綦江大火,滅而複起者七日,延燒千餘家。十四年秋七月,重慶虎入城。十五年,永川縣有石自行。十六年、十七年大旱頻仍,綦江民掘草削木為食,道殣相望。二十五年正月壬辰朔,四川地震三日。三十七年,四川旱。熹宗天啟七年,四川大旱。莊烈帝崇禎二年十二月,重慶地震。五年四月丁酉,四川地震。十二年,有大石隕于長壽縣之小市街。十四年九月甲午,四川地震。十五年七月七日,大足縣大風拔木,龍水鎮大火。十六年,大足縣李樹結實如刀豆,綦江自五月不雨,至於八月,民大饑。

(以下見《舊志》。)

國朝順治元年甲申,有星見於東方,形如長刀。六月,獻賊破重慶。三年丙戌,大旱,大疫,複有虎患,重慶當流賊殘殺之後,幾無遺民。五年戊子,重慶大旱,姚、黃餘黨以人為糧,斗米三十金無售者,群虎白日出遊。

康熙十年辛亥夏五月,綦江雨雹偃禾。十一年壬子,重慶大水。二十一年壬戌夏六月,綦江暴雨,望魚墈岩崩,損民居。二十三年甲子,重慶大旱,自五月不雨,至於八月;七月十五日,璧山雨雹,大者如盂。四十三年甲申,重慶虎入城。四十五年丙戌六月二十一日,重慶大火。明年,太平門大火。五十七年戊戌六月丙戌,重慶雨雹。

雍正元年癸卯,全蜀大稔。九年辛亥秋九月,南川縣產嘉禾,一本十二莖,一莖三穗。十三年乙卯,綦江縣大水。

乾隆三年戊午,重慶虎入城。十二年丁卯三月,大風,重慶府署青蔭堂古榕樹內出蛟,由千斯門入江,所過屋瓦皆飛江中,破舟無算。二十三年戊寅三月丁亥朔夜中,太平門內外大火。二十五年庚辰八月己亥,朝天、千斯二門大火。四十三年戊戌閏六月,全川大旱,赤地千地。明年春,大饑,斗米二千余錢,餓莩盈途,秋大熟。四十七年六月,安居、合州大水。五十一年丙午五月戊申,重慶府屬地震,日三次,明日又震。六月,江津大水,涪州羊角磧兩岸山崩成灘。五十三年戊申合州大水。五十七年,涪州大水。

嘉慶元年丙辰六月,合州大水。二年丁巳正月,綦江雨如墨。三年戊午,合州李樹結實如刀豆,長尺有咫。(時教匪煽亂,民無定居。)七年壬戌,璧山縣民伍廷芳妻蔣氏一產三男。七月,安居、合州大水。八年三月,江津大雨雹。十二月初四日,江津大雷雹。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夜分,江津大雨雹,大風。十一年丙寅,綦江大水,大旱。十三年三月,涪州雨雹。十月,安居南十里坡崩圻,寬丈餘,深數十丈。十五年三月,涪州雨雹。十七年,綦江大旱。明年,綦江大旱。六月,大水,民掘草削木采竹實以為食。十九年甲戌,綦江縣春夏瘟疫流行,死者無算;巴縣民劉天才一產三男。二十年乙亥二月丙子夜,綦江縣大雨雹。

道光三年四月三日夜,涪州邊灘岸石崩,水極洶湧。是夜,又大雨雹。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申時,有光如長虹,具首尾,自西徂東,其行有聲。七年五月二十日,涪州大雨雹。秋,綦江蝝生,害稼。八年三月,涪州大雨雹。十一月壬子冬至夜,綦江聞雷。十年五月十二日,涪州、黔江大水,綦江大水。十一年五月六日,重慶大水,綦江被水患者三。十三年三月十三夜,綦江大雨雹。十六年,涪州長里豺狼傷人以數百計。十七年三月二十七夜,涪州、石柱山大雨雹。十八年三月二十五夜,涪州西里大雨雹。四月十八夜,長里有蛟害,大水,傾圮橋樑二座。二十一年春,重慶大疫。夏秋間,府屬蝝生,害稼。七月,涪州有田姓夫婦,傭工晚歸,攜一子圍爐,兒甫二歲,虎突入室,夫婦驚竄。久之,虎不出,夫婦意其子必入虎口,潛於壁隙窺伺,見虎與兒列坐,兒欲眠,虎以爪戲之,竟夜如是。及天明,有鄰婦陳氏乞火,甫聲揚,虎忽躍出,噉鄰婦而去。二十二年,涪州、榮昌、綦江嘉禾遍野,稻穗三歧,合郡大熟,民樂豐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