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五學校志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學額學基學田附重慶府

歲試取進文附學生二十名,科試亦如之,武生歲試取進二十名,廩膳生員四十名,每歲額給餼糧銀三兩二錢,遇閏加銀二錢六分,增廣生員四十名,一年一貢。

學基

宮左牆外,舊有隙地,橫三丈,長四十五丈,右牆外,橫十七丈,長十七丈五尺,尊經閣後隙地,橫四丈二尺,長二十五丈二尺,乾隆十九年為朱、胡二姓侵佔,諸生具控清理,知府傅顯勘斷歸學。二十一年,知縣王爾鑒勒限拆遷,紳士勒石于靈星門內。

學田在城西五里地,名王家園,直里一甲,冊名在縣。康熙四十九年,知縣孔毓忠,詳撥朝天驛官莊上田八十七畝六分,中田七十三畝,下田一百三十畝四分,中地一十三畝七分五厘,下地一十一畝二分五厘,共征條糧一兩七錢八分七厘四毫,歲收租米銀七兩六錢五分。

巴縣

原額十二名,嘉慶十六年,增江北廳學額六名,巴縣裁撥三名,額止九名。二十一年,銅梁裁減一名,安居裁減二名,撥還巴縣。二十三年,安居呈請複還一名。道光七年,汶川縣裁撥一名歸巴縣,仍復原額十二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學基長五十餘丈,寬十丈有奇。

學田在城西佛圖關外,直里一甲,歇檯子大井灣,冊名縣學。明萬曆二十九年,川東道張文耀、知府傅光宅捐置,兵燹荒蕪。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李錦勘復舊田,酌定歲租谷九石三鬥九升六合,折租銀三兩七錢五分八厘四毫八絲。原系地方官收解,康熙五十七年,始歸教官收租。雍正七年,丈上中下田共一百九十三畝二分七厘九毫一絲,應徵條糧七分八厘二毫五絲,載種一石四鬥,共收租銀七兩。府縣兩學租銀除納條糧外,餘銀存作修補牆垣及諸生考課茶食等費。

江津縣

原額進八名,雍正四年,提學任蘭枝題增四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三年兩貢。

學田一百三十七畝。

長壽縣

原額進八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永川縣

原額進八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學田明萬曆四十三年,知縣戴靈武捐置一百有二畝,知縣汪昆麓捐置三十畝,邑人黃汝德捐田八十四畝。

榮昌縣

原額進八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學基廟前

牆抵縣署內城垣為界,右側隙地沿墈,下連民房,直上抵考棚左牆為界,考棚後抵鹽課地為界。左側隙地沿墈抵縣監倉為界。監倉上由五穀廟曲轉抵民田為界,後山原止沿墈。嘉慶十四年,邑紳鐘宣琳捐施墈下山地一段,直抵城北垣為界,植木五百株,其左右招佃居民以及轉更樓店房基一間,接連鼓樓壩店房基三間,只許頂換房屋,不准盜賣。

學田乾隆四十三年,邑紳顏懷舒等捐置四十畝。又

牆右濫泥溝水田三坵,北齊街心為界,西連營地,築土牆為界,內開水溝一道,以便泄水,禁止居民渣滓淤塞。南抵營田為界,東抵縣署後牆為界。

綦江縣

原額進八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南川縣

原額進八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學田道光辛醜年,傅天淮捐傅家溝田產一分,糧五分六厘,歲收租八石。癸卯年,張承淮捐蕭家莊田一分,歲收租九石。

合州

原額進十二名,廩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兩貢。

學田明置永清里、安賢里二處,今廢為民田。學地在洛陽溪右岸,萬曆間,李舒華置。

涪州

原額進十二名,廩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兩貢。

銅梁縣

原額進八名,嘉慶二十一年裁撥一名歸巴縣,額止七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安居鄉[縣]

原額進八名,嘉慶二十一年裁撥二名歸巴縣,二十三年呈請複還一名,額止七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大足縣

原額進八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學田七畝六分。

璧山縣

原額進八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定遠縣

原額進八名,廩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貢。

學田道光十九年,知縣車申田倡捐,邑人趙正管捐施共田六十六畝,歲收租谷六十四石,以作賓興典禮。

江北廳

嘉慶十六年,議准設立專學,酌定歲試取進文童六名,武童六名,科試取進文童六名,將現設學額,只准新添三名,其餘三名即于巴縣額進十二名內分撥,以符定額六名之數,廩生六名,增生六名,四年一貢。

學田歲收租銀八兩。

書院義學附重慶府

東川書院:在重慶府治洪崖坊,舊在治平寺後藏經閣左,名渝州書院。乾隆三年,知府李厚望捐建,郡人龍為霖助構,易簡有記。三十三年,川東道宋邦綏遷建今所,易今名,規制宏敞。二十四年,知縣王爾鑒置學基地,歲收租銀四百三十餘兩。五十八年知府蔡必昌、五十九

年知府趙秉淵先後增置,地租每年收穀共三百四十三石,各處地租、房租銀共八百六十五兩九

錢。道光十一年,貴州仁懷廳貢生張坦捐資補修書院屋宇、講堂。凝道書院:在府治,明嘉靖中知府劉繪建,今湮。來鳳書院:在府治右,今湮。縉雲書院:在巴縣學右,建始無考。乾隆三年,知縣王裕疆重葺。十五年,知縣張兌和

廢之。

巴縣

字水書院:在通遠門內蓮花池,舊名涵園。嘉慶二十一年,周鐘等將房屋一院捐作書院。續捐施膏火田,租穀共一百七十四石,各處房租銀共三百零五兩。觀文書院:在縣直里五甲白市驛。道光九年,分縣吳占魁先捐銀四百兩,率諸紳士募捐銀五百餘兩修建,膏火田谷一百石,生息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瀛山書院:在縣忠里六甲鹿角場,道光六年,彭德魁,捐施四房三分,地基一分修建,並捐鋪房,每年佃租銀作為膏火,租谷七十六石,作為延師修金費用。三益書院:在縣節里二甲沙鎮場,乾隆四十一年,邑人張超凡等建置,田歲收谷四十石,趙繼美有記。道光元年,陳元儒等又捐銀五百兩作為膏火,獎賞延師束修,每年租谷五十石。歸儒書院:在縣仁里十甲,嘉慶十九年,陳立勳、杜朝聘、張敬孟等贖寺田為書院,每年束修四十石,無膏火。巴縣原無鄉學,道光六年,知縣劉衡奉上憲劄飭,勸諭各場市捐設義學,即歸各鄉紳士經理。

江津縣

幾水書院:在江津縣城隍祠左。乾隆六年,署縣楊純伯建,署縣胡觀海落成。九年,知縣彭維銘增建。三十二年,知縣曾受一增修。置田歲收谷六十石。嘉慶九年,知縣徐鼎迭增租銀七百五十兩。道光十年,署縣事朱琦移建考棚之側。十一年,知縣郭彬圖斷撥能仁寺田業五處,歲收租谷八十二石八鬥,通舊管尖茶溪等業十九處,歲收租穀一百五十石九鬥,共收租穀二百三十三石七鬥。

賓興田:道光十四、十五兩年,知縣宋灝、郭彬圖先後籌辦勸捐置買崇林寺田業一分,充入

東皇會田業一分,每年共收銀一百五十餘兩,三年大比,分給士子,其田均在思里,載糧立案。鄉學二桂林書院:在縣杜里筆架山東南,院有奎閣、惜陰軒、豁然亭、滌硯池諸景。道光十三年,

楊維翰率弟姪建。餘慶書院:在杜里,楊維翰、維嶽、維暟同建義學,田共五處,載糧二石九鬥,收租穀京鬥八百三十二石,均貯承啟堂,以供義學經費,並膳族人之貧者。大學士長齡、川東道嵩齡皆有敘。

長壽縣

鳳山書院:初在紫雲崖下,知縣齊永齡建,乾隆三十一年,知縣曾受一補修。五十一年,知

縣陳善教移建縣東一里文昌宮右,置田歲收銀二百四十餘兩。鄉學舊無,道光五年,新建十一所。鳴鳳義學知縣薛濟清捐置。養正、時敏兩義學王劉氏同子監生王璧、王瑋捐置。

天澤、分澤兩義學職員戴筠捐置。聿秀義學巴人車占勝、閔廣順倡首捐置。敦本義學耆民王其武捐置。光裕義學職員戴琳和捐置。養雲義學貢生左維垣捐置。養源義學工部郎中李松年捐置。文明義學監生左濤捐置。

永川縣

錦雲書院:古察院基,舊在治東,名桂山書院。康熙五十八年,知縣彭時捷遷建今所,後建奎閣。川東道張九鎰講學于中,易今名。東皋書院,舊在城外東山寺。乾隆五十三年,署縣張縉移建文昌祠。

彭時捷《錦雲書院碑記》學校,王政之本,所以養人材、厚風俗也。今自京師而外,直省郡縣莫不有學,而書院輔之。書院之設即古黨庠術序之遺,其地不如學之尊嚴,其事較學尤為詳盡。或興或廢,人材風俗因之,不綦重歟。乾隆壬申,予來治永川,見其士好詩書,俗向儉樸,蓋沐浴雅化百有餘年矣。考其地有桂山書院,前令江右羅君諱士哲之所建也。僅十餘年而老屋數椽不蔽風雨,邑人士未有鼓篋出其門者,豈經始規模有未備耶,抑繼之者未暇增式廓耶。韓子有言:“莫為之前

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微羅君亦予之責也。顧舊址狹隘不足改為,且無學田不能垂久。予乃捐俸八十金,置田數畝,隨據紳士等呈請興學,先後願輸廢寺、閒田、山土三百餘畝,為修脯膏火之資,然後謀立學舍,與邑尉鄭君王臣,儒學王君楷,蔔治東錦雲山陽,相基繪圖授邑庠等董其事,各皆踴躍,樂輸良材堅甓,不可勝用。於是為立講藝之堂,棲士之舍,賓客之位,遊息之所,庖廚之次,百爾器具工善吏勤晨夜並作,凡五閱月而竣。既遷舊地,遂更新名,來學者幾百人焉。是舉也,非敢謂於國家作人之化有所培益,第邑令教養斯民,苟薄書期會無失而已。坐視其邑無興賢育才之所,謂曾莫我督過,予愧且懼。且使學于此者優遊《詩》《書》《禮》《樂》之圃,循習仁義道德之途,由是以修其身,以教其家,以率其鄉黨鄰里,處

為正士,出為良臣,則此書院之設又不僅一邑之人才眾多,風俗醇美已也,于此有厚望焉。書院田租邑令彭時捷捐俸八十金,置田數十畝,又詳准輸廢寺、閒田、山土四百餘畝,歲收租三百石零五鬥,山租錢十余千文,用為修脯火之貲。

榮昌縣

玉屏書院:舊在縣治東,乾隆十一年,知縣許元基捐建,五十年知縣朱瑴改建。縣治東北,置田,歲收錢二百四十四千。鄉學:舊設二處,一吳家鋪,一河包場。道光六年,知縣龍翔倡捐募,置田業九處,價錢一萬一千一百二十四千五百文,歲收租穀市鬥三百零二石,土租錢一百三十五千八百文,捐項余錢三百千文一分,生息並歲收租谷、租錢作為各義館修

脯之用。十二里暨本城四門共設義學二十一處,嗣因修脯不敷,裁去四處,實存十七處。

東門義學在東關外。南門義學在南關外。西門義學在西關外。北門義學在城內北街。九峰義學在油榨寺。龍蟠義學在盤龍場。蓮池義學在蓮台寺。洞溪義學在高洞寺。桃香義學在峰高鋪。雲岩義學在半邊寺。

清河義學在河包場。梓材義學在桙梓場。雙南義學在金盆寺。複性義學在仁義場。尊榮義學在安富場。宏育義學在傅家寺。正蒙義學在梁家場。

綦江縣

瀛山書院:在南關內前明常平倉荒址。乾隆五十一年,知縣馮汝弼改修學宮,並修書院,即於是年落成。《縣誌》《通志》載康熙四十九年,知縣蔡青錢重修,實無其事。

書院義田鄭高山、沙河子、翻溝子三處,共收租穀二百三十八石。嘉慶十年,知縣張九谷加租,每年收市鬥穀三百九十七石,外土租銀二兩八錢。道光四年冬,知縣宋灝斷令佃戶每秋成繳租後,另行認來年佃,據以杜霸佔拖欠之弊。五年十月,知縣宋於鄭高山之馬家溝一業退佃另招,加租十二石,共四百零九石。

南川縣

隆化書院:在城南二里許文昌宮舊址。乾隆二十一年,知縣應士龍創建。四十三年增建。嘉慶十年,知縣蔣作梅修葺。置田,歲收穀三百九十五石,地租錢七十二千二百文。龍川義學:在縣西六十餘里,舊為龍川廟址。乾隆二十四年,知縣冀宣明倡邑人韋在昌、

李浩改建,置田,歲收谷三十八石。鄉學:二十三處。育才鄉學在西門內。普澤寺鄉學萬壽寺鄉學虹濟橋鄉學觀音橋鄉學白沙井鄉學陳家場鄉學德隆場鄉學河圖壩鄉學漢場壩鄉學三匯場鄉學太平場鄉學小河壩鄉學萬盛場鄉學水江石鄉學龍濟橋鄉學兩路口鄉學五顯廟鄉學官地壩鄉學

雙河壩鄉學園村壩鄉學磴山寺鄉學大興場鄉學

合州

合宗書院:在南津街,即廉溪書院。祀宋周子。明嘉靖十年,禦史邱道隆按州檄建。康熙

四十四年,知州王惟一置田。知州姚孔鏞、張兌和、王采珍、王文炯、左修緒、周澄、署知州董淳

增置,歲收谷五百石。桂麓義學在州治左。乾隆間知州左修緒建。五十二年,知州周澄捐租以資歲修。雲峰鄉學在城東五十里。乾隆五十五年,知州劉印全倡邑人張錡建,歲修支谷四十石。龍門鄉學在州北八十里白沙場,士民公建,歲收租六十四石。複初鄉學在龍市鎮側二里,歲收租六十石。太和場義學州人左亨先捐置,歲收租四十石。銅鼓鄉學州監生張華封捐置,歲收租三十石。涪州鉤深書院:即宋范仲武北岩書院,久圮。乾隆九年,知州羅克昌倡建,置田,歲收谷百餘

石。歷任添設學田共二十四處,歲收租谷二百五十石,租錢四百十一千文。鄉學四齋本州城內一,白家場一,沈家場一,孝和寺一。鳴鶴書院在鶴遊坪。嘉慶十六年,署分州劉欽倡建,義田歲收租谷三十余石。銅梁縣巴川書院:在縣治西,以巴川河得名。乾隆二十五年,知縣蔡玉華倡建,置田歲收穀三百

二十石。嘉慶三年,知縣陳煥章增建。二十五年,署知縣蔡開來捐俸補修。崇文鄉學:在城延薰門內。道光五年,九品銜周啟勳捐設,複置義田,歲收租二十石。興文鄉學:在二郎場,道光十年,鹽知事銜李正榮捐設,歲收田租三十六石。二帝鄉學:在六寅里,道光九年,八品銜陳仕捐設,歲收回租十六石。崇禮鄉學:在羊燕寺,道光九年,八品銜劉光策捐設,歲收田租十石。壽隆寺鄉學:道光七年,知縣楊得質設。文昌書院:在縣南虎峰場,乾隆四十一年,知縣溫清設。安居鄉瓊江書院:舊在城內化龍山。乾隆二十六年,知縣蔡玉華倡修,後知縣溫清以巴川書院田

租之半撥入,為延師束修並諸生膏火之費。道光五年,八品銜周德亨捐銀六百兩,移置石

板街。龍門書院:在西十五里龍門灘上,嘉慶二十五年,八品銜周啟勳捐修,並置田六十六畝,歲

收租五十石。玉堂書院:在班竹園側,嘉慶二十四年,里人劉在璵捐設,複置田五十畝。道光三年,其孫

席珍複捐田五畝、街房二間,以資公用。崇德鄉學:在城內科甲坊街,道光六年,縣丞銜周德超捐設,複置義田,歲收租四十石。玉瑤鄉學:在西三十里,道光七年鹽知事銜劉鑒元捐設,歲收田租二十四石。

大足縣

棠香書院:舊在治東,乾隆六年,知縣沈潛建。二十四年知縣趙憲高捐修,名寶鼎書院。五十三年,知縣和隆武改建治北,易今名,置田歲收錢六十余千,谷五十余石。嗣知縣熊士烺、沈潛、何琳、潘相、宮鑒桂暨邑紳相繼增置,歲收租錢三百六十二千文。

養正義學:在治西,萬歷時建,乾隆間知縣查昌朝重建。嘉慶十一年,署縣宮鑒桂重修,捐銀百兩。十五年,曾三傑捐錢八十文。

鄉學:道光七年,知縣狄廷揚奉督憲勸設鄉學十一齋。

育賢齋在東關。

博雅齋在南鄉龍水鎮。

桂林齋在西鄉三驅場。

學文齋在北鄉中鼇場。

正蒙齋在東郊彌陀場。

求益齋在南鄉郵亭鋪。

國瑞齋在北鄉甕溪場。

昂霄齋在東鄉馬跑場。

得英齋在南鄉三溪鎮。

正倫齋在西鄉旱橋廟。

桂香齋在西鄉鐵山坪。道光二十三年,康曆隆捐田一分,載糧二十五畝,值價八百九十四千文,歲收租錢四十千文,

充入鄉學。

璧山縣

重璧書院:舊在南門外,名璧江書院。乾隆初,知縣黃在中建。十五年,知縣孫式廓移東門內,易今名,置田歲收銀四百三十四兩。

定遠縣

印山書院:舊在今文昌宮,名和溪書院。乾隆七年,知縣邱仰文遷胡公祠前,易今名。二十四年,知縣周紹縉重修,義學田二處,歲收租銀七十二兩。道光十四年,知縣車申田捐置社田,充入鄉學十二齋。

本城、清平鎮、興隆場、萬善場、龍女寺、街子壩、樂善場、走馬場、新場、飛龍場、沿口鎮、真靜寺道光十五年,邑人杜星堂捐買榛子溝田地一分,歲收租糧二十七石,另立鄉義學一處。

江北廳

嘉陵書院:在廳治西。嘉慶十一年,同知張瑞溥購地。十八年,同知米喬齡擬建,名金沙書院,置田,歲收銀二百一十兩。二十年,同知張複集三里紳耆勸輸,自捐銀一千兩,三里共輸銀一千兩,添設修脯膏火,榜曰:“嘉陵書院”。

仁、義、禮三鄉義學:均系三鄉士民捐輸。

三益義學在三甲石船場。

正蒙義學三甲,系三益義學分設。

鹿鳴義學在一甲魚嘴沱。

崇德義學在三甲桶井場。

崇仁義學在四甲舒家場。

流芳義學在五甲獐鹿溪。宗善義學在五甲五宮堂。請益義學在六甲樂磧場。集賢義學在三甲明月場。成英義學在二甲龍興場。請業義學在二甲關口場。以上均系仁里。山泉義學在一甲石盤頭。直方義學在一甲龔家岩。復興義學在一甲一碗水。時中義學在一甲迥龍寺。金沙義學在一甲打子石。平山義學在一甲沙平場。日新義學在一甲王家場。育德義學在一甲悅來場。敦蒙義學在一甲尖山廟。三台義學在治西廖家台。匯泉義學在五甲大清寺。作聖義學在一甲白兔坪。入德義學本城常家巷。正誼義學在一甲瓦店子。正風義學在一甲高峰寺。玉成義學在一甲。輔仁義學本城金沙箱。就正義學本城憫惻堂。崇儒義學在一甲佛慈寺。以上均系義里。啟蒙義學在四甲新店寺。培英、遜敏義學在六甲復興場。養正義學在六甲塔坪里。育才義學在六甲三聖場。端蒙義學在六甲玉屏山。龍山義學在六甲玉皇觀。萃英義學在六甲重光寺。彰德義學在六甲白廟。以上均系禮里。

義學暨各項捐款

江北廳紳耆傅大綱道光五年,捐銀一千八百兩,設流芳、宗善兩義學。李 茂道光六年,捐銀一千二百兩,設萃英義學。王良弼武生,道光六年捐銀一千餘四十兩,設三益義學。黃為紱道光十四年,捐銀一千三百二十兩,設遜敏義學。王道平良弼弟,捐銀六百兩,設正蒙義學。李文遠捐銀六百一十兩又田業一份,設正風義學。徐光福捐銀五百二十兩,設時中義學。熊開紱捐銀四百五十兩,設敦蒙義學。艾撥萃捐銀三百七十兩錢五百六十千文,設就正義學。陳馥川捐銀三百六十兩。陳渝川捐銀三百三十五兩,共設玉成義學。徐政德捐銀三百二十兩,設鹿鳴義學。李春亭捐銀三百兩。李 昌捐銀三百二十兩,共設彰德義學。彭三畏捐銀三百兩,設崇德義學。萬紹章捐銀三百兩,設平山義學。鄧學勳、謝淩雲、朱殿光、鄧學高、朱圖南五人各捐業一分,設育德義學。楊世慶設入德義學。王冕堂捐嘉陵書院經費、社稷壇址、三台義學及建修考棚,共銀九百兩。李紹衡、李為鎮各捐銀五百兩。趙占祥、蕭義生、劉憲之各捐銀四百二十兩。李赤亭捐銀三百二十兩,建修文昌廟,考棚。王廷常萬縣籍。道光九年,捐錢五百千文,募眾修憫惻堂,收瘞水陸遺骸。姚孔園、熊賦林、顏思恭各捐銀數百兩建修城垣。賀國清嘉慶十一、十七兩年,歲饑,疊捐米百余石。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