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天府广记

卷十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禮部下

○設科之制

洪武中,取用人材,多出於徵聘,設禮賢館以處劉基、宋濂諸儒。至三年四月,始設科取士。下詔曰:朕聞成周之制,取才於貢士,故賢者在職,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風淳俗美,國易為治,而教化彰顯也。漢唐及宋,科舉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貴詞章之學而不求德藝之全。前元依古設科,待士甚優,而權豪勢要之官每納奔競之士,賢人甘隱山林而不起。今朕統一華夏,所慮官非其人,有殃吾民,願得賢人君子而用之。自今年八月為始,特設科舉,務在經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質得中,名實相稱。其中選者,朕將親策於廷,觀其學識,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才學出眾者,得以題擢,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選,非科舉者毋得與官。於戲!設科取士,期必得其全才;任官惟賢,庶可成於治道。谘爾有眾,體予至懷。四年正月,令連試三年,自後三年一舉。

六年二月,諭中書省臣曰:朕設科舉以求天下賢才,務得經明行修文質相稱之士,以資任用。今有司所取,多後生少年。觀其文詞若可與有為,及試用之,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甚鮮。朕以實心求賢,而天下以虛文應朕,非朕責實求賢之意也。今各處科舉宜暫停罷,別令有司察舉賢才,必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庶幾天下學者知所向方,而士習歸於務本。是年六月,命吏部訪求賢才於天下。十四年四月,命群臣各舉所知。十五年正月,令天下朝覲官各舉所知一人,是年,吏部彙奏天下郡縣所舉聰明正直、孝弟力田、賢良方正、文學才幹之士至京者八百六十餘人,命試之,各授以官。十五年八月,詔禮部設科舉取士,令天下學校期三年試之,著為定制。十七年三月,命禮部頒行科舉式,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鄉試,辰戌丑未年會試。舉人不拘額數,從實充貢。鄉試八月初九日,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許各減一道。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義詩主朱子集傳,易主程朱傳義,書主蔡氏傳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注疏。十二日,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一道。十五日,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未能者許減其二,俱三百字以上。次年禮部會試,以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為三場,所考文字與鄉試同。鄉試直隸府州縣則於應天府,在外府州縣則於各布政司。其舉人則國子學生及府州縣學生員之學成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者,皆由有司申舉性資敦厚文行可稱者應之。其學校訓導專教生徒及罷閑官吏,倡優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並不許入試。其中式者官給廩傳,送禮部會試,考試官皆訪經明公正之士,官出幣帛,先期敦聘。主文考試官二人,文幣各二,表裏同。考試官鄉試四人,會試八人,文幣各一,表裏。提調在內鄉試應天府官一人,會試禮部官一人,在外布政司官一人,監試官在內監察禦史二人,在外按察司官二人,供給官在內應天府官一人,在外府官一人,收掌試卷官一人,彌封官一人,謄錄官一人,對讀官四人,受卷官二人,皆選居官清慎者充之。巡綽監門搜檢懷挾官四員,在內從都督府委官,在外從守禦官委官。凡供用筆劄飲食之屬皆會供之,舉人試卷自備。每場草卷正卷各用紙二十幅,首書三代姓名及其籍貫年甲、所習經書,在內赴應天府、在外赴布政司印卷,會試殿試赴禮部印卷。試之日黎明,舉人入場,每人用軍一人守之,禁講問代冒。至晚納卷未畢者,給燭三枝。文字回避禦名廟諱及不許自序門地。彌封者編號作三合字,謄錄者用朱,考試用墨,以防欺偽。其會試中式者,三月朔日赴殿試。

次年三月,廷試舉人中式者四百七十二人,擢丁顯為第一,臨軒發策日,錦衣衛設鹵簿儀仗,讀卷官用翰林院及朝臣之文學優者。越三日,上復禦奉天殿傳制唱名。是日舉人皆給帽、笏、大帶、青羅袍、皂綠袂襈,服之以朝。第一甲第一名從六品,第二名、第三名正七品,俱進士及第;第二甲從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禮部捧黃榜揭於通衢,遂賜諸進士宴於會同館,應天府以儀仗送狀元歸第。明日,諸進士詣國子監孔子廟行舍菜禮。又明日上表謝恩,賜狀元冠帶朝服一襲,及進士鈔有差。其諸進士以其未更事,俾之觀政於諸司,給以所出身祿米,諳練政體,其在翰林院承敕監等近侍衙門者,采書經庶常吉士之義,俱稱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諸司者仍稱進士。至二十一年,命建題名碑於太學門。

是年,命天下府州縣學歲貢生員各一人,正月至京,從翰林院試經義四書義各一道,判語一條。中試者入國子監,不中者所司論如律,教官訓導停其廩祿,生員罰為吏。

○學校之制

十五年五月,新建太學成,太學正堂曰彝倫堂,中為祭酒、司業公署,左為祭酒、司業講授之所,右西列席東向,為博士課試之所,前為太學門,又前為集賢門。彝倫堂之後為六堂,曰率性,曰修道,曰誠心,曰正義,曰崇誌,曰廣業,諸生肄業居之。丞簿有署,會饌有堂,廚庫井湢以次而列。學之旁以宿諸生,謂之號房。有妻者居外,月給米贍之。是月定監規,祭酒每旦升堂,屬學序官進行揖禮。祭酒坐受,屬官分列東西相向對揖畢,諸生進揖如之,惟無分揖禮。屬官升堂稟議事務,或質問經史,須拱立聽命,不得違越禮法。監丞之職,凡教官怠於訓誨,生員有戾規矩,課業不精,廩餼房舍不潔,並從糾舉懲治。博士、助教、學錄、學正職掌訓教生員,講讀經史,明禮適用,以待任使。如不遵師教廢業,罰之。典簿掌饌務致廩潔食豐,錢穀出入明白,及課業進呈以時,他無所預。

制:天下學校師生廩膳眾人日米一升,魚肉鹽醯之類皆官給之。凡朔望郡縣官謁學,謁先聖,然後升堂,師生各敘揖,學官侍坐,諸生東西立,以次講說經史;考課既已,學官率諸生送出學門即退。其他廟謁,師生俱不與。詔頒行之。八年正月,命天下立社學。諭省臣曰:昔成周之世,家有塾,黨有庠,故民無不知學,是以教化行而風俗美。今京師及郡縣皆有學,而鄉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社學,延師儒以教民間子弟,庶可道民善俗。

○鄉飲酒禮

五年四月,詔天下舉行鄉飲酒禮。禮部奏取儀禮及唐宋之制,及采周官屬民讀法之旨,參定其儀。每歲孟春正月,孟冬十月,有司與學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之於學校,在外行省所屬府州縣皆取法於京師。其民間里社以百家為一會,糧長或里長主之,百人內以年最長者為正賓,餘以齒序坐,每季行之於里中,大率皆本於正齒位之說,而賓興賢能,春秋習射,亦可通行焉。所用酒肴毋致奢靡。若讀律令,則以律令所編申明戒諭書兼讀之。其武職衙門在內各衛親軍指揮使司及指揮使司九鎮守軍官,每月朔日亦以大都督府所編戒諭書率僚佐讀之。因頒其圖於天下。

○官民房屋之制

二十四年六月,定官民房屋,並不許蓋造九五間數及歇山轉角、重簷重拱、繪畫藻井、朱門紅窗,其樓房不在重簷之列。公侯伯前廳中堂後堂各七間,門屋三間,俱用黑板瓦蓋,屋脊用瓦獸,梁棟斗拱簷桷彩色繪飾,門窗枋柱俱用黑漆油飾,門獸梁面擺錫環,家廟三間,俱用黑板瓦蓋,屋脊用花樣瓦獸,梁棟斗拱簷桷彩色繪飾,門桷枋柱用黑漆或黑油飾,其餘廊廡庫廚等房從宜蓋造,梁棟斗拱簷脊,青碧繪飾。門三間,門用綠油獸面擺錫環,俱不得過廳堂正屋制度。一品二品廳堂各七間,屋脊許用瓦獸,梁棟斗拱簷桷青碧繪飾,門屋三間,門用綠油獸面擺錫環。三品至五品與二品同,但門用黑油擺錫環。六品至九品廳堂各三間,梁棟止用粉青刷飾,正門一間用黑油鐵環。凡品官房屋除正廳外,其餘房舍許從宜蓋造,比正屋制度務要減小,門窗戶牖並不許用朱紅油漆。庶民房屋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其餘從屋雖十所二十所隨宜蓋造,但不得過三間。

○官民婚禮

五年六月,定官民婚禮。凡婚禮,納采問名:公侯品官一品至四品紅文綺二疋;五品至九品文綺綾羅隨用一疋。納吉:一品、二品文綺絹各八疋,紅羅紗各二疋;三品、四品文綺絹各四疋,紅羅紗各二疋;五品至七品文綺絹各二疋;八品、九品文綺絹各一疋。納徵:一品、二品玄纁束帛,用青文綺三疋,紅文綺二疋。禮服用山鬆特髻,大袖衫,霞帔褙子。常服用珠翠漆紗冠綠襈長襖長裙四襲,釧鐲皆用金,文綺紗綾羅各八疋,絹三十二疋,綿一百兩,大紅羅二疋,綿十六兩,餘同二品。五品玄纁束帛,青紅文綺羅綢隨所用,常服用綠襈長襖長裙二襲,釧鐲以銀鍍金,文綺綾羅隨用。六品不用綿與大紅羅,餘同四品。六品、七品常服釧鐲以銀文綺綾羅隨用,絹四疋,餘同五品。八品、九品不用山鬆特髻,通用慶雲冠,常服綠襈,長襖長裙一襲,文綺綾羅隨用,絹二疋,釧鐲同七品。請期:一品至四品文綺二疋,五品以下不行此禮。親迎:一品至四品紅文綺二疋,五品至九品文綺綾絹隨用一疋。庶人納采問名、納吉:總行一次禮,上戶紅絹四疋,中戶二疋,下戶一疋。納徵:上戶漆紗慶雲冠,首飾用銀,桃紅絹大袖衫,藍青雲素霞帔,綠襈,長襖長裙二襲,用絹及細布,釧鐲用銀,彩絹八疋,紗羅六疋或四疋,中戶彩絹六疋或四疋,紗羅四疋或二疋,不用釧,餘同上戶;下戶彩絹二疋,不用釧鐲紗羅,餘同中戶。親迎:上戶紅絹或布一疋,中戶下戶隨所有用之,其牲酒果麵之類各有差。

○祠祭之制

洪武初,定郊廟社稷先農為大祀,已而改先農及山川、帝王、先師、族纛為中祀,諸皆小祀。大祀致齋三日,中祀二日。祀有牲,牲四等:曰犢,曰牛,曰太牢,曰少牢,色尚騂或黝。天地日月加玉焉,玉三等:曰蒼璧,曰黃琮,曰玉。牲大祀入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殺禮不用牲,用果脯,從其族,或用素羞。祀有帛,大祀中祀京師用制帛。制帛五等:曰郊祀,曰奉先,曰禮神,曰展親,曰報功。小祀素帛禮佛帛。王國司府州縣亦用帛,小祀則否。凡祀有樂,樂四等:曰九奏,曰八奏,曰七奏,曰六奏,舞皆八佾,先師六佾,小祀則否。凡助祭,文臣五品、武臣四品以上,小祀則否。

(嘉靖中,以朝日、夕月為中祀,又都給事中乞得助祭,許之。)

(禮部寅清堂有嘉靖十五年秋欽定大報諸祀禮儀碑。每歲大宗伯以大報日期等日告於皇帝,前期於本衙門宿,鴻臚卿具請禦殿,及設案奉天殿中。是日百官公服侍班,皇帝服皮弁,大宗伯具朝服,自午門中道行,捧祀日冊立置於案。皇帝就案先立定,大宗伯跪奏曰:嘉靖幾年分大報等祀日冊請敬之。皇帝搢圭,取而恭視,訖,序班舉案於華蓋殿中,皇帝升座,百官叩頭如常,禮畢。)

○郊丘拜褥

三年六月,命制郊丘祭祀拜褥。禮部奏:郊丘之褥當用席為表,蒲為裏;宗廟、社稷、先農、山川之褥宜用紅文綺為表,紅木棉布為裏。從之。

○祭廟之稱

三年八月,詔翰林侍讀學士魏觀:自今大廟祝文止稱孝子皇帝,不稱臣;凡遣太子行禮止稱命長子,勿稱皇太子,著為令。

○齋戒牌

三年十二月,命各司置齋戒牌。上諭中書省臣曰:齋戒,古人所以致潔於鬼神也,朕於祭祀,每齋戒必盡其誠,不敢少有怠忽,尚慮諸司不能體此,致齋戒之日褻慢弗謹,雖幽有鬼神司察其罪,不若預為戒飭,使知所警。其命諸司各置木牌,刻文其上,曰國有常憲,神有鑒焉。每有祭祀則設之。

○致齋銅人

三年十二月,命禮部尚書:鑄銅人一,高尺有五寸,手執簡書曰齋戒三日。凡致齋之期,則置朕前,庶朕心有所警省,而不敢放也。

○祭服

四年九月,定祭服。上親祀圜丘、方丘、太廟及日月壇,服袞冕;祭星辰、社稷、太歲、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先農,皆用皮弁;群臣陪祭各服本品梁冠祭服。

○奉先殿神主

四年九月,禮部奏:奉先殿神主高一尺一寸,闊四寸,趺高二寸,用木為之,飾以金,鏤以青字。神龕高二尺,闊二尺,趺高四寸,朱漆鏤金龍鳳花板,開二窗,施紅紗,側用金銅環,內織金文綺為藉。從之。

○釋奠禮器

四年十二月,定釋奠祭物陳設,各為高案,籩豆簠簋祭鉶悉代以瓷器,牲用羊豕。樂舞樂生六十人,舞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一十人。上從禮部請,選京民之秀者充樂舞生。上曰:樂舞乃學者事,況釋奠所以追崇先師,宜擇國子生及凡公卿子弟在學者預教律之。

○郊天燔柴禮

六年二月,定圜丘燔柴禮。凡祀,預以犢刳淨,陳之器,置之燔爐之右,候駕自齋宮詣壇,太和鍾鳴則舉火爐內以燔柴,候讚燔柴,即以犢牛置柴上燔之。

○大祀牲膳

七年五月,禮部奏:古禮凡大祀齋之日,宰犢牛為膳以助精神。上曰:太牢非常用,致齋三日而供三犢,所費太侈。夫儉可以制欲,淡可以頤性,若無節制,惟事奢侈,徒增傷物之心,何益事神之道!對曰:周禮是古人所定,非過侈也。上曰:周官之法不行於後世多矣,惟自奉者乃欲法古,其可哉?

○大祀分獻上香

七年七月,諭承旨詹同曰:大祀既終獻,方行分獻禮,於禮未當。於是同與學士宋濂等議,以行初獻禮奠玉帛將畢,部分獻官行初獻禮,亞獻、終獻皆如之。從其議。又謂古人祭用香燭,皆所以導達陰陽,以接幽明,初無上香之禮。遂命凡祭祀罷上香。

○陪祀牙牌

八年正月,始制陪祀官入壇牙牌。凡天子親祀則與者佩以入。其制有圓者,預祭官佩之,方者執事人佩之,俱藏之內府,遇祭則給,畢則納之,無者不得入壇。

○五祀之禮

八年八月,定五祀之禮。以孟春祀司戶之神,設壇於皇宮門之左,司門主之;孟夏祭司灶之神,設壇於禦廟,光祿寺官主之;孟秋祀司門之神,設壇於午門之左,司門主之,孟冬祀司井之神,設壇於井前,光祿寺官主之。四孟月之祭則於有事太廟之日,季夏之祭則於土旺之日,牲用少牢。又定群臣四品以上祀中霤門灶三神,五品以下祀門灶二神,庶合禮意,著為令。

○大祀脫舄

八年十一月,定於郊祀廟享前期一日,有司以席藉地,設禦幕於壇東南門外,及設執事官脫履之次於壇門外西階側。祭日,大駕臨壇入,幕次脫舄升壇,執事導駕,讚禮讀祝,並分獻、陪祀官皆脫舄於外,以次升壇供祀。協律郎樂舞生依前跣襪就位,祭畢降壇納舄。

○小祀不用楮錢

十一年六月,上以凡祭祀大祀中祀用制帛外,其小祀又有用楮錢者,其事出於近代,甚為不經,命禮部議之。禮部議曰:按周禮,大祀用玉帛,次祀用牲幣,小祀用牷牲。今在京大祀中祀俱宜用幣,在外王國及府州縣祀與神隻亦如之,其餘小祀隻用牲醴。

○孝慈錄

(七年十一月,修孝慈錄,定子為父母,庶子為其母,皆斬衰三年,嫡子及眾子為庶母皆齊衰杖期,仍命以五服喪制並著為書,使內外有所遵守。其冠服絰杖制度,詳見本書。其敘服有八。子為父母、庶子為所生母、子為繼母、子為慈母、子為養母、女在室為父母、女嫁及在室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承重及高曾祖父母承重者同,為人後者為所後父母、為人後者為所後祖父母承重、夫為人後則妻從服,婦為舅姑、庶子之妻為夫之所生母、妻妾為夫,皆斬衰三年。嫡子眾子為庶母、嫡子眾子之妻為夫之庶母、為嫁母出母、父卒繼母改嫁而己從之者、夫為妻,皆齊衰杖期。父母為嫡長子及眾子、父母為女在室者、繼母為長子及眾子、孫為祖父母、為伯叔父母、妾為夫之長子及眾子、為所生之子、為兄弟、為兄弟之子及兄弟之女在室者、為姑及姊妹在室者、妾為嫡妻、嫁母出母為其子女、在室及雖適人而無夫與子者為其兄弟及兄弟之子、繼母改嫁為前夫之子從己者、為繼父同居兩無大功之親者、婦人為夫親兄弟之子、婦人為夫親兄弟之女在室者、女出嫁為父母、妾為其父母、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女適人為兄弟之為人後者、祖為嫡孫、父母為長子婦,皆齊衰不杖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五月。為高祖父母、為繼父先曾同居今不同居者、為繼父雖同居而兩有大功以上親者,皆服齊衰三月。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為姑及姊妹及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為眾子婦、為女之出嫁者、祖為眾孫、為兄弟之子婦、婦人為夫之祖父母、為夫之伯叔父母、為夫兄弟之子、婦為夫兄弟之女嫁人者、女出嫁為本宗伯叔父母、女出嫁為本宗兄弟及兄弟之子、女出嫁為本宗姑姊妹及兄弟之女在室者、為人後者為其兄弟及姑姊妹在室者、夫為人後者其妻為夫本生父母、為兄弟之子為人後者,皆服大功九月。為伯叔祖父母、為同堂伯叔父母、為再從兄弟及再從姊妹在室者、為同堂兄弟之子、為從曾祖姑在室者、為從祖姑在室者、為同堂兄弟之女在室者、為兄弟之妻為人後者、為其姑姊妹適人者、為嫡孫婦、為同堂姊妹之出嫁者、為孫女適人者、為兄弟之孫及兄弟之女孫在室者、為外祖父母、為母之兄弟姊妹、為同母異父之兄弟姊妹之子、為夫之姑及夫之姊妹、為夫之兄弟及夫兄弟之妻、為夫兄弟之孫及夫兄弟之孫女在室者、母出為繼母之父母兄弟姊妹、庶子為嫡母之父母兄弟姊妹,皆服小功五月。為族曾祖父母、為族伯叔祖父母、為族父母、為族兄弟及族姊妹在室者、為族曾祖姑在室者、為族祖姑在室者、為族姑在室者、為兄弟之曾孫、為曾孫玄孫、為同堂兄弟之孫、為再從堂兄弟之子、為從曾祖姑及從祖姑及從祖姊妹之出嫁者、為兄弟之孫女出嫁者、為同堂兄弟之女嫁者、為乳母、為舅之子、為姑之子、為兩姨兄弟、為外孫、為婿、為妻之父母、為兄弟孫之婦、為同堂兄弟子之婦、為同堂兄弟之妻、為外孫婦、為甥婦、婦人為夫之曾祖高祖父母、為夫之從曾祖父母、為夫之從祖父母、為夫兄弟之曾孫、為夫之同堂兄弟、為夫同堂兄弟之孫、為夫再從兄弟之子、為夫兄弟孫之婦、為夫同堂兄弟子之婦、為夫同堂兄弟之妻、為夫之同堂姊妹、為夫之外祖父母、為夫之勇及夫之姨、為夫之祖姑及從祖姑在室者、女出嫁為本宗從祖祖父母、女出嫁為本宗從祖父母、女出嫁為本宗同堂兄弟之子女、女出嫁為本宗祖姑及從祖姑在室者、女出嫁為本宗同堂姊妹之出嫁者、為人後者為本生外祖父母,皆服緦麻三月。)

○郊社不以喪廢

九年五月,以將有事於方丘,適有晉王妃之喪,上命翰林侍講學士宋濂考制以聞。濂對曰:按王制,喪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越紼而行事。喪服傳云:宮中有喪,三日不舉祭,既葬而祭。宋真宗時有內喪,太常禮院言準禮宜祭天地、社稷。神宗時當郊而喪未除,帝以為疑,講讀官王珪、司馬光、王安石皆以為不當廢。夫郊社之禮,國之大事,聖人所重,雖有三年之喪,亦不敢廢,示有尊也。上然之。

○喪制

元年,禦史高原侃言:京師人民循習元氏舊俗,凡有喪葬,設宴會,親友作樂娛屍,惟較酒肴厚薄,無哀戚之情。流俗之壞至此,甚非所以為治。且京師者天下之本,萬民之所取則,一事非禮,則海內之人轉相視效,弊可勝言?況送終禮之大者,不可不謹。乞禁止以厚風俗。上是其言,乃詔中書省令禮官定官民喪服之制。

五年六月,定喪禮。襲衣:三品以上三襲,四品、五品二襲,六品以下一襲。飯含:五品以上飯用稷,含用珠,九品以上飯用粱,含用小珠。銘旌:以絳帛為之,廣一幅,四品以上長九尺,六品以上長八尺,九品以上長七尺。斂衣:品官朝冠朝服一襲,常服十襲,衾十番,命婦大袖衫褙子一襲,常服十襲,衾十番。靈座設於柩前,用綿絹結魂帛以依神。棺槨:品官棺用油杉朱漆,槨用土杉。牆翣:公侯六,三品以上四,五品以上二。明器:公侯九十事,一品、二品八十事,三品、四品七十事,五品五十事,六品、七品三十事,八品、九品二十事。引披鐸:引者引車紼也。披者以纁為之,係於而車,四柱在榜,執之以備傾覆者也。鐸者,以銅為之,所以節挽歌者。公侯四引六披,左右各八鐸,一品、二品二引四披,左右各六鐸,三品、四品二引二披,左右各四鐸,五品以下二引二披,左右各二鐸。羽幡竿長九尺,五品以上,一人執之以引柩,六品以下不用。功布:品官用之,長三尺。方相:四品以上四目,七品以上兩目,八品以下不用。柳車:上用竹格,以線結之,旁施帷幔,四角垂流蘇。誌石二片,品官皆用之。其一為蓋,書某官之墓,其一為底,書姓名鄉里三代生年月及子孫葬地。婦人則隨夫或子孫封贈。二石相向,用鐵束埋墓中。碑碣:功臣歿後封王,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闊三尺六寸,龜趺高三尺八寸;一品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闊三尺四寸,龜趺高三尺六寸;二品蓋用麟鳳,高二尺八寸,碑身高八尺,闊三尺二寸,龜趺高三尺四寸;三品蓋用天祿辟邪,高二尺六寸,碑身高七尺五寸,闊三尺,龜趺高三尺二寸,四品圓首高二尺四寸,碑身高七尺,闊二尺八寸,方趺高三尺;五品圓首高二尺二寸,碑身高六尺五寸,闊二尺六寸,方趺高二尺八寸;六品圓首高二尺,碑身高六尺,闊二尺四寸,方趺高二尺六寸,七品圓首高一尺八寸,碑身高五尺五寸,闊二尺二寸,方趺高二尺四寸。墳塋:功臣沒後封王,塋地周圍一百步,每面二十五步,墳高二丈,四圍墳牆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馬望柱各二;一品塋地周圍九十步,每面二十二步半,墳高一丈八尺,墳牆高九尺,石人二,文武各一,石虎羊馬石望柱各二;二品塋地周圍八十步,每面二十步,墳高一丈六尺,墳牆高八尺,石人石虎羊馬石望柱同一品;三品塋地周圍七十步半,墳高一丈四尺,墳牆高七尺,石虎羊馬石望柱同二品;四品塋地周圍六十步,每面一十五步,墳高一丈一尺,墳牆高六尺,石羊馬虎石望柱同三品;五品塋地周圍五十步,每面一十二步半,墳高一丈,墳牆高五尺,石羊馬石望柱各二;六品塋地周圍四十步,每面一十步,墳高八尺;七品塋地周圍三十步,每面七步半,墳高六尺。祭物:四品以上用羊、豕,九品以上用豕。庶民襲衣一,深衣一,大帶一,履一雙,裙袴衫襪隨所用,飯用粱,含錢,銘旌用紅絹五尺,斂次隨所有,衣裳及親戚襚儀,棺隨所用,堅木油杉為上,柏次之,土杉松木又次之,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紅。明器一事,以功布白布三尺引柩,柳車以衾覆棺,誌石二片,如品官之儀。塋地周圍十八步,每面四步半,祭物用豕,力不及者隨家有無。

○奔喪之制

八年三月,詔百官聞父母喪,不待報,許即去官。從按察司呂本之言也。

○品官家廟

六年五月,定公侯以下家廟禮儀。禮臣議:凡公侯品官別為祠屋三間,於所居之東,以祀高曾祖考,並祔位。如祠堂未備,奉主於中堂享祭。二品以上羊一豕一,五品以上羊一,以下豕一,皆分四體,熟而薦之。不能具牲者,設饌享之,所用器皿隨官品第,稱家有無。祭之前二日,主祭者聞於上,免朝參。凡祭於四仲之月擇吉日,或春秋分、冬夏至亦可。其儀,前期一日主祭者致齋,執事者灑掃祭所,陳設儀物,親監宰牲,至晚,主婦監造祭饌。及夕,主祭以下沐浴更衣,宿於外舍。明日質明,率預祭諸親,主婦率預祭眾婦,詣祭所,實蔬果酒饌於器。主祭者盥涚訖,詣祠堂捧主位祔位神主櫝,各置於一盤,令親子弟各一員捧至祭所。主祭開櫝,捧各祖老神主,主婦開櫝捧各祖妣神主,以序安奉於位,子弟捧祔食神主置於東西壁邊。執事者進饌,讀祝者一人就讚禮,以子弟親族為之。陳設神位訖,各就位。主祭在東,伯叔諸兄立於其前,稍東,諸親立於其後,主婦在西,毋及諸毋立於其前稍西,婦女立於後。讚拜,主祭主婦以下皆再拜,主祭者詣香案前跪,三上香,獻酒,奠酒於高祖祖妣前,由曾祖而下皆如之。執事酌酒於祔位前,讀祝跪,讀訖讚拜,主祭者復位,與主婦皆再拜。再獻終獻並如之,惟不讀祝。每獻,執事者於祔位更酌酒,獻畢讚拜,主祭主婦以下復再拜。焚祝並紙錢於中庭。禮畢,主祭者安神主櫝如初。是日設筵享祭饌,男女異席,餘胙分諸親友及下執事。

(陸容曰:庶人祭三代,曾祖居中,祖左禰右;士大夫祭四代,高居中左,曾居中右,祖左禰右。乃國初用行唐縣知縣胡秉中之言也,人多不知。

唐王珪不作家廟,四時祭於寢,為有司所劾,太宗為立廟愧之,不罪。世以珪儉不中禮。)

○品官家用祭服公服

六年五月,詔定品官家用祭服公服。上諭禮部曰:古者士大夫祭宗廟,亦有祭服,其見私親尊長亦必有公服,其議制度等殺以聞。於是定議品官之家私見尊長而用朝君公服,於理未安,宜別製梁冠絳衣絳裳革帶大帶白襪烏舄佩綬,其衣裳去綠襈,三品以上用佩綬,三品以下不用。其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領,三品以下並去佩綬。從之,仍令如式製祭服賜公侯各一襲,以為祭家廟之用。

○大臣哀禮

二年十月,以開平武忠王常遇春之沒,命禮部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禮官言:周制,王哭諸侯,大宗伯為上相。檀弓曰:天子之哭諸侯也,雀弁緇衣。自周以降,天子為諸王妃、公主、大臣、宗戚、外祖父母、後父母、內命婦及蕃國主之喪皆有舉哀之禮。漢東海恭王薨,明帝幸津門亭發哀,晉長樂公主、扶風王亮薨,武帝並舉哀三日。唐永安王孝基薨,高祖為之發喪。宋汝南郡王晉、王夫人符氏薨,天子皆為之素服舉哀。此為諸王妃主而舉哀也。魏司馬曹真薨,帝幸城東,張帳而哭之。唐太子右衛率李大亮卒,太宗為之素服舉哀於別殿。宋太師趙普薨,太宗為之素服舉哀。樂安郡公惟正薨,仁宗素服發哀於後苑。此為大臣宗戚而舉哀也。今請以宋太宗為韓王趙普舉哀故事議,聞訃日於西華壬地設禦幄南向,陳禦座於正中,上置素褥,侍儀司設訃者位禦幄前之南,設文武官陪哭位於幄前東西相向,奉慰位於訃者位之北,北向,設讚禮二人位於訃者拜位之北,引訃者二人位於讚禮之南,引文武官四人位於文武官陪位之北,皆東西相向。其日拱衛司備儀仗於奉天門奉迎車駕,引禮引文武百官素服,由西華門入,就陪哭位,引訃者亦由西華門入立,位於西南。侍儀奏外辦,皇帝素服乘輿詣幄。儀仗分列於幄前之左右,和聲郎陳樂於禦幄之南,設而不作。太常卿於幄西跪奏:某官來訃,某年某月某日某官臣某以某疾薨,請舉哀。皇上哭,文武官在位者皆哭。太常卿跪奏止哭,皇上止哭,百官在位者皆止哭。引禮引文武官就奉慰位北向立,引班詣禦前唱跪,讚禮同唱跪,班首及百官皆跪,班首奉慰。引禮同讚禮唱俯伏興,平身,班首及百官皆俯伏興,平身。引禮引文武官分班立,引禮引訃者就拜位,讚鞠躬四拜,平身,引禮引訃者退。太常卿跪奏禮畢,皇上興,禦輿還宮。引禮引訃者及文武百官以次出。制可,明日舉哀如前儀。

○祭告山陵

二年二月,定祭告山陵禮。太常寺博士孫吾與以為:山陵之制莫備於漢,凡人主即位之明年,將作即營陵地,以天下貢賦三分之一入山陵,如漢文帝起霸陵,欲以北山石為槨,時文帝尚尊位,豈有陵號祭告之禮乎?又唐太宗昭陵之號定於葬長孫皇后時,武後合葬乾陵,其號定於高宗初葬之日,其時帝後之陵初未有兩號,其餘祭告之禮決無有也。蓋廟號與陵號不同,廟號是易大行之號,不祭告不可也,故必上冊諡告之以神明。若陵之有號者,則後之嗣王所以識別先陵而己,故歷代皆不以告。今英陵加號,尚書崔亮欲行祭告,臣竊以為非禮之宜,願罷其說。亮曰:加上陵號,尊歸先世,考之典禮,如漢光武加上先陵曰昌,宋太祖加上高祖陵曰欽,曾祖陵曰康,祖陵曰定,考陵曰安,蓋創業之君,尊其祖考,則亦尊崇其陵,既尊其陵,亦必以告,禮緣人情,加先帝陵號而不告先帝者,非人之情也。臣以為告之是。於是廷議皆是亮。遂命俟英陵碑石成,遣太常行祭告禮。

○諡典

二十五年十二月,定凡親王及功臣賜諡,令禮部行翰林院擬奏請旨。

(諡法兼用美惡,洪武中魯王諡荒,伊王諡厲。後專用美諡。)

○異教之禁

十六年五月,並僧道寺觀,禁女子不得為尼。時上以釋老二教徒眾日盛,蠹財耗民,莫甚於此。乃令府州縣止存大寺觀一所,並其徒而處之,擇有戒行者方許。又以民家多以女子為尼姑玄冠,自今年四十以上者聽,未及者不許,著為令。

二十七年三月,命僧錄司造周知冊,頒於天下僧寺。時京師百福寺隱囚徒逋卒,往往易姓名為僧,遊食四方,無以驗其真偽。於是命造周知文冊,在京及在外府州縣寺院僧名以次編之。其年甲姓名字行及始為僧年月與所授度牒字號,俱載於姓名之下。冊成頒示天下僧寺,凡遊方行腳至者,以冊驗之,其不同者許獲送有司,械至京治罪,容隱者罪亦如之。

諭禮部曰:古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大夫士庶各有所宜祭,其民間合祭之神,其定議頒降,違者治之。於是中書省臣等奏:凡民庶祭先祖,歲除祭灶,鄉村春秋祈土谷之神,凡有災患,禱於祖先,其僧道建齋設醮不許奏章上表,投拜青詞,亦不許塑畫天神地祇,及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巫覡扶鸞、禱聖書符咒水諸術,並加禁止,庶幾左道不興,民無惑誌。詔從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