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真气探癥瘕法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腹内积聚,有形可征者为癥,属血积,故有定形,推移不散。

推移忽散忽聚,无形可征者为瘕,为气聚。癥属阴而瘕属阳。

一、所候:腹内癥瘕积聚

二、部位:胸腹部各脏腑解剖部位之上或下

三、诊法:甲、肝硬化或边缘初期硬化者,扪之如蛇如鳖如臂等,可以落雁劲(用左手)覆肝区(小指正靠肋边),然后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随蛹动劲,至手下冒凉气,便问病家,病家亦必应之曰:有气外吸。吸力达几指,大致为肝区膨胀出肋骨部位,盖癥属阴,真气外透为阳,阴阳相感故觉吸力。

乙、诊肝阳有余:其肝阴不足者肝阳必上越,如肝萎缩者是,以两掌平对,成少阳祖气劲手法,以指尖插抵肝区,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以蛹动,病家觉有气上冲巅顶或觉胸口胀者为肝阳有余而肝阴不足。

丙、鉴别腹胀是否属气胀法:以五指撮拢成鸡心肘式,隔袴插抵病者后阴,徐入徐出三五次,然后以适当轻重定住,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中,五指伴以撮捏劲,病人觉热气由肛上抵胃,同时有气下沉至丹田部位者为气聚气胀,随去手,病者必虚功数次而见腹轻,此在导引术中亦为闭地户之用法。

丁、肠中生瘜肉为肠覃病,《灵枢·水胀篇》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抟,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或成岁(疑为哕),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其诊法一如甲项,如为肠覃则觉舒适,盖覃者阴症也。

戊、《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

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诊法如前述,如为石瘕则必胀痛,游走腰部。

三、讨论

1、复古心态

不知“尊古贱今”之风究竟起于何时,但至少在汉朝人的著作中已能看到对于这种思想观念的论说: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闇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淮南子·修务训》)

《淮南子》的作者在批评“尊古贱今”之风时,指责“托古入说”者的目的是为了“乱世闇主”,大概没有留意这本身也是一种“尊古贱今”的心态。好在像医学这种“君子不齿”的技艺,大概谈不上会有什么乱世闇主的罪责,至多不过是“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使“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而已。

“托古入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伪托”——径将新作说成是古圣遗墨;一是“六经注我”——借阐述古人微言大义之名,行宣扬自己主张之实。这两种形式,在医学领域中均有所表现。就前者而言,诸多托名著作,如宋以后人托名孙思邈撰《银海精微》、1920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的《华佗神医秘传》等皆属此例。而后一种表现形式则比较复杂,包含有多种不同情况。首先,应该说这是学术发展的自然轨迹——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与发挥。其作者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要“高远其所从来”,或使后学“正领而诵之”。例如《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两篇的作者,对于保存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原始经文的注释(参见表二),即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这两篇“注释性”论文的作者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原始经文”的含义。换言之,如果这种阐发所表述的思想仅仅是注释者自身经验的话,那么就不妨说: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时已然出现了变化——革新。

表二《素问》、《灵枢》对原始经文的不同注释原文※《灵枢·小针解》《素问·针解》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菀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

……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先与后,若存若亡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存若亡”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知也。

“察先与后”者,知病先后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