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小儿

养小儿第一合八十九条 方二十首 灸法二首 论一首

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1〕应和人;百五十日任脉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髋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膑骨成,能立;三百六十日膝膑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2〕之处。

〔1〕咳(hái 孩)笑 婴儿笑。《说文解字•口部》:“咳,小儿笑也。”

〔2〕不平 谓不平和,不正常。按“平”,平舒,平和。《玉篇•干部》:“平,舒也。”

儿初生落地,口中有血即当去之,不去者,儿若吞之成痞病〔3〕,死。治儿生落地不作声法;取暖水一盆灌浴之,须臾即作声。小儿始生即当举之,举之迟晚则令中寒,腹中雷鸣。先浴之,然后乃断脐,断脐当令长至足趺,短则中寒,令腹中不调,当下痢。若先断脐后浴之,则令脐中水,中水则发腹痛。若脐中水及中冷,则腹绞痛夭纠〔4〕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过,当炙粉絮以熨之,不时治护,脐至肿者当随轻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壮,轻者脐不大肿,但出汁,时时啼呼者,但捣当归末粉敷之,炙粉絮,日日熨之,至百日乃愈,以啼呼止为候。若儿尿清者,冷也,与脐中水同。

〔3〕痞病 病名,即痞气,为五积之一,属脾。因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留滞积结而致,症见胃脘部有肿块突起,状如覆盘,消瘦乏力等。详参《难经•五十六难》。

〔4〕夭纠 屈曲拘急貌。亦即“夭矫”。按“夭”,弯曲。《说文解字•夭部》:“夭,屈也。”“纠”原作“”,今改。按“”,同“纠”。拘急。《集韵•黝韵》:“纠,《说文》:绳三合也。或作。”《玉篇•丩部》:“纠,戾也,急也。”

凡初生断儿脐,当令长六寸,脐长则伤肌,脐短则伤脏,不以时断脐,若脐汁不尽者,即自生寒,令儿风脐〔1〕也。

〔1〕风脐 病名,即脐风。因断脐处理不善,使风冷秽毒之邪侵入脐中而致,症见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

裹脐法 棰〔2〕治帛令柔软,方四寸,新绵厚半寸,与帛等合之,调其缓急〔3〕,急则令儿吐〔4〕。儿生二十日乃解视脐,若十许日儿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脐燥还刺其腹,当解之易衣,更裹脐,时当闭户下帐,燃〔5〕火左右,令帐中温暖,换衣亦然,仍以温粉粉之,此谓冬之时寒也。若脐不愈,烧绛帛末作灰粉之。若过一月脐有汁不愈,烧虾蟆灰,治末粉脐中,日三四度。若脐未愈,乳儿太饱,令儿风脐也。

〔2〕棰 原作“椎”,今改。按“椎”,与“棰”同。《战国策•齐策六》:“君王后引椎椎破之。”

〔3〕调其缓急 谓调节所裹绵帛的松紧度。

〔4〕吐(xiàn 现) 吐乳。按“”,吐乳。《广韵•铣韵》:“,小儿欧乳也。”

〔5〕燃 原作“然”,今改。按“然”,与“燃”同。《说文解字•火部》:“然,烧也。”徐铉注:“然,今俗别作燃。”

儿新生不可令衣过厚热,令儿伤皮肤肌肉,血脉发杂疮及黄。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中伤,皆当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绵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令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不见风日,软脆不堪当风寒也。

儿生十日始得哺如枣核大,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弹丸大,百日如枣大。若乳汁少,不从此法,当用意少少增之。若三十日乃哺者,令儿无疾。儿若早哺之及多者,令儿头面身体喜生疮,瘥而复发,亦令儿尪弱〔1〕难养〔2〕。小儿生满三十日乃当哺之,若早哺之,儿不胜谷气,令儿病则多肉耗。三十日后虽哺勿多,若不嗜食,勿强与,强与不消,复成疾病。哺乳不进者,腹中皆有痰澼也,当以四物紫丸微下之,节哺乳数日,便自愈也。小儿寒热亦皆当尔,要当下之,然后乃瘥。

〔1〕尪(wāng 汪)弱 瘦小虚弱。《艺文类聚•五一•南朝宋谢灵运谢封康乐侯表》:“岂臣尪弱,所当忝承。”

〔2〕难养 “养”原作“食”,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初生出腹改。

凡乳母乳儿,当先以手极捼,散其热,勿令乳汁奔出。令儿咽辄夺其乳,令得息,息已复乳之,如是十反五反,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之中几乳而足以为常。又常捉去宿乳。儿若卧,乳母当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如此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饱也。

儿生有胎寒〔3〕则当腹痛,痛者偃啼〔4〕,时时吐,或腹中如鸡子黄者,按之如水声便没〔5〕,没已复出,此无所苦尔,宜早服当归丸黄芪散即愈。当归丸方见《千金方》中,黄芪散方本缺。

〔3〕胎寒 病证名。因小儿胎中受寒,冷气伤于肠胃而致,症见小儿初生百日内乳食难消,腹胀腹痛,啼哭不止,颜面青白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胎寒候。

〔4〕偃啼 病证名,即躽啼。因小儿在胎中时其母伤于风冷,儿生之后邪犹不去,与正气相搏而致,症见腹痛啼哭,腰曲背张,气息急迫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躽啼候。

〔5〕没 隐没不见。刘长卿《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

凡乳儿不欲大饱,饱则令吐。凡候儿吐者,是乳太饱也,当以空乳乳之即消。夏若不去热乳,令儿呕逆;冬若不去寒乳,令儿咳痢;母新房以乳儿,令儿羸瘦,交胫不能行;母患热以乳儿,令儿变黄,不能食;母怒以乳儿,令儿喜惊〔1〕,发气疝〔2〕,又令儿上气癫狂;母新吐下以乳儿,令儿虚羸。母醉以乳儿,令儿身热腹满。凡小儿不能哺乳,当服紫丸下之。

〔1〕惊 病证名。因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故患病时每易发惊,症见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惊惕上窜等。隋唐时期此证常与痫证混称,以不发搐者为惊,发搐者为痫。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惊候及卷四十五•痫候。

〔2〕气疝 病名。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寒气凝聚而致,症见腹部胀痛,时轻时重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候。

凡浴小儿,汤极须令冷热调和,冷热失所令儿惊,亦致五脏疾。凡儿冬不可久浴,浴久则伤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则伤热。凡儿又不当数浴,背冷则令发痫〔3〕,若不浴又令儿毛落。

〔3〕痫 病证名。因小儿形神未定,或突遭惊恐,或外感风邪,或饮食积滞而致,症见意识模糊,目睛上视,颈项反折,背脊强直,手指妄动,四肢抽搐等。按其病因病机分为惊痫、风痫、食痫三种。痫之病名,出自《素问•大奇论》,《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之论有很大发展,但与现代痫病含义不同。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候、《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惊痫第三。

小儿生辄死,治之法:当候视儿口中悬痈前上腭上有赤胞者,以指擿〔4〕取决令溃,以少绵拭去,勿令血入咽,入咽杀儿,急急慎之。

〔4〕擿(ti 梯) 摘出。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擿,剔也。”

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百六十日五变,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百二十八日复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毕。

凡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变蒸〔1〕五日,后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尔。

〔1〕变蒸 婴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按一定时间规律出现的生理变化。自出生三十二日开始,至五百六十七日结束,凡十变、五小蒸、三大蒸。变蒸之时有身热,脉乱,汗出等症。一般不属病态,无需治疗,重者可酌予治疗。此说始于西晋王叔和,隋唐医家日相传演,其说益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变蒸候、《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序例第一。

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尔,恐不解了,故重说之。审计变蒸之日,当其时有热微惊,不得灸刺也,得服药。及变且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多人。儿变蒸时,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儿变蒸时壮热,不欲食,食辄吐,若有寒加之,即寒热交争,腹腰夭纠,啼不止,熨之当愈也。

凡小儿身热脉乱汗出者,蒸之候也。儿变蒸时,目白者重,赤黑者微,变蒸毕,目精明矣。儿上唇头小白疱起如死鱼目珠子者,蒸候也。初变蒸时有热者,服黑散发汗,热不止服紫丸,热瘥便止,勿复与丸,自当有余热,变蒸尽乃除尔。儿身壮热而耳冷,髋亦冷者,即是蒸候,慎勿治之。儿身热,髋耳亦热者,病也,乃须治之。

紫丸

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2〕,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澼,哺乳不进,乳则吐,食痫〔3〕先寒热〔4〕方。

〔2〕温壮 病证名。因胃失和调,气机壅塞,蕴积体热而致,症见大便黄而恶臭,或白而酸臭,发热,嗜睡,饮食减少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温壮候。

〔3〕食痫 病证名。因乳食不节,脾胃受病,乳食结滞而生热,上扰神明而致,症见嗳吐酸馊,大便酸臭,发则壮热多惊,四肢抽搐等。详参《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4〕先寒热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序例作“先寒后热”四字。

代赭石 赤石脂各一两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熬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熬

上四味末之,巴豆杏仁别捣为膏,和更捣二千杵,当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捣,密器中收之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旦更与一丸。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夏月多热,喜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此丸无所不治,虽下不虚人。

黑散

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1〕方。

〔1〕时行 病名,即时气。指疫疠病。详参《肘后备急方》卷二。

麻黄去节 杏仁去皮尖,熬,各半两 大黄一分

上三味捣为散,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大小量之。

相儿命长短法

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

膝骨不成者,能踞〔2〕而死。

〔2〕踞 原作“倨”,今改。按“倨”,通“踞”。坐。《庄子•天运》成玄英疏:“倨,踞也。”《正字通•足部》:“踞,据物坐曰踞。”

掌骨不成者,能扶伏〔3〕而死。

〔3〕扶伏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初生出腹作“匍匐”。按“扶伏”,即“匍匐”。爬行。《说文假借义证》:“《礼记•檀弓》引《诗》:扶服救之。今《邶风》作匍匐救之。又《左氏昭廿一年传》:扶伏而击之。皆当为匍匐之假借。二字音并同。”

踵骨〔4〕不成者,能行而死。

〔4〕踵骨 跟骨。按“踵”,足跟。《字汇•足部》:“踵,足跟。”

膑骨不成者,能立而死。

生身不收者死。

鱼口者死。

股间无生肉者死。

颐下破者死。

阴不起者死。

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相法甚博,略述十数条而已。

儿初生额上有旋毛者,早贵,妨父母。

儿初生阴大而与身色同者,成人。

儿初生叫声连延相属者寿,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

儿初生汗血者,多厄不寿。

儿初生目视不正,数动者,大非佳人。

儿初生自开目者,不成人。

儿初生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成人。

儿初生发稀少者,强不听人。

儿初生脐小者,不寿。

儿初生早坐早行早语早齿生,皆恶性,非佳人。

儿初生头四破者,不成人。

儿初生头毛不周匝者,不成人。

啼声散,不成人。

啼声深,不成人。

汗不流,不成人。

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

常摇手足者,不成人。

无此状候者,皆成人也。

儿初生脐中无血者好。

卵下缝通达而黑者寿,鲜白长大者寿。

论曰:儿三岁以上十岁以下,观其性气高下,即可知其夭寿大略,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则项讬〔1〕颜回〔2〕之流是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转迟舒〔3〕,稍费人精神雕琢〔4〕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者亦夭,则杨修〔1〕孔融〔2〕之流是也。由此观之,夭寿大略可知也,亦犹〔3〕梅花早发,不睹岁寒,甘菊晚荣,终于年事,是知晚成者,寿之兆也。

〔1〕项讬 又作项橐,春秋时鲁人。据传曾与孔子问难,旧称生七岁而为孔子师,十岁而卒,时人号为小儿神。

〔2〕颜回 春秋时鲁人(公元前521—前490年),字子渊,孔子弟子。好学,以德行著称,年三十一病死。

〔3〕迟舒 迟缓,谓不甚敏捷。按“舒”,迟缓。《尔雅•释言》:“舒,缓也。”

〔4〕雕琢 治玉成器,因谓修治,矫正。《淮南子•精神训》:“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

〔1〕杨修 东汉末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公元175—219年),字德祖,文学家。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后被曹操所杀,时年四十一。“修”原作“脩”,今改。按“脩”,通“修”。《字汇补•肉部》:“脩,与修通。”

〔2〕孔融 东汉末年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公元153—208年),字文举。工文学,为“建安七子”之一。为人恃才负气,后因触怒曹操被杀,时年五十五。

〔3〕犹 原作“由”,今改。按“由”,通“犹”。刘淇《助字辨略》卷二:“由,与犹通。”

凡小儿之痫有三种,有风痫〔4〕,有惊痫〔5〕,有食痫。然风痫惊痫时时有尔,十人之中未有一二是食痫者,凡是先寒后热发痫者,皆是食痫也。惊痫当按图灸之,风痫当与豚心汤下之,食痫当下乃愈,紫丸佳。

〔4〕风痫 病证名。因小儿乳养失调,气血不和,复被风邪乘之而致,症见手指妄动,四肢抽搐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风痫候。

〔5〕惊痫 病证名。因小儿心肝热盛,复被惊邪所触,神气溃乱而致,症见发时吐舌急叫,面色乍红乍白,怵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惊痫候。

凡小儿所以得风者,缘衣暖汗出,风因而入也。风痫者,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作,此风痫也;惊痫者,起于惊怖,先啼乃发作,此惊痫也。惊痫微者急持之〔6〕,勿复更惊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变热,后发痫,此食痫也,早下之则瘥,四味紫丸逐澼饮最良,去病速而不虚人,赤丸瘥快〔7〕,病重者当用之。小儿衣甚寒薄,则腹中乳食不消,其大便皆醋臭,此欲为癖〔1〕之渐也,便将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从少起,常令大便稀,勿使大下也,稀后便渐减之,屎不醋臭乃止药。惊痫但灸及摩生膏,不可下也,惊痫心气不定,下之内虚,益令甚尔,惊痫甚者特为难治,故养小儿常当慎惊,勿令闻大声,抱持之间当安徐,勿令怖也,又天雷时须塞其耳,但作余小声以乱之也。

〔6〕急持之 谓急须护持之。按“持”,握。《说文解字•手部》:“持,握也。”《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此谓护持。

〔7〕快 原作”,今改。按”,同“快”。《说文解字•马部》徐铉注:“今俗与快同用。”

〔1〕癖 病证名。因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气血瘀阻,气血痰食与寒邪相搏而致,症见痞块生于两胁,时痛时止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癖病诸候及卷四十七•癥瘕癖结候。

凡小儿微惊者,以长血脉,但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

小儿有热,不欲哺乳,卧不安,又数惊,此痫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瘥更服之。儿立夏后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散粉之,除热赤膏摩之,又脐中以膏涂之,令儿在凉处,勿禁水浆,常以新水饮之。儿眠时小惊者,一月辄一以紫丸下之,减其盛气,令儿不病痫也。小儿气盛有病,但下之必无所损,若不时下,则将成病,固难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虽下不损人,足以去疾尔。若四味紫丸不时下者,当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当更倍之。若已下而余热不尽,当按方作龙胆汤,稍稍服之,并摩赤膏。

凡小儿冬月下无所畏,夏月下难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后腹中当小胀满,故当节哺乳数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儿,常令多少有常剂,儿渐大,当稍稍增之,若减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调也,便微服药停哺,但与乳,甚者十许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当如常。若不肯哺而欲乳者,此是有癖,为疾重,要当下之,无不瘥者,不下则致寒热,或反吐而发痫,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为也,为难治,但先治其轻时,儿不耗损而病速愈。

凡小儿屎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宜微将服龙胆汤。若白而醋者,此挟寒不消也,当服紫丸,微者少与药令内消,甚者小增令小下。皆须节乳哺数日,令胃气平和,若不节乳哺则病易复,复下之则伤其胃气,令腹胀满,再三下之尚可,过此伤矣。

凡小儿有癖,其脉大,必发痫,此为食痫,下之便愈。当候掌中与三指脉,不可令起而不时下,致于发痫则难治也,若早下之,此脉终不起也,脉在掌中尚可早治,若至指则病增也。

凡小儿腹中有疾生则身寒热,寒热则血脉动,血脉动则心不定,心不定则易惊,惊则痫发速也。

龙胆汤

治小儿出腹血脉盛实,寒热温壮,四肢惊掣,发热,大吐者,若已能进哺,中食实不消,壮热及变蒸不解,中客人鬼气并诸惊痫,方悉主之,十岁以下小儿皆服之,小儿龙胆汤第一,此是新出腹婴儿方〔1〕,若日月长大者,以次依此为例,若必知客忤〔2〕及鬾气〔3〕者,可加人参当归,各如龙胆多少也。一百日儿加半分,二百日加一分,一岁儿加半两,余药皆准尔。

〔1〕此是新出腹婴儿方 “新”字原脱,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惊痫补。

〔2〕客忤 病证名。因小儿神气未定,忽为异声异物或生人冲逆而致,症见惊哭不休,甚或面色变异,吐泻腹痛,瘈疭,状似惊痫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中客忤候。按“忤”,违逆。《广韵•暮韵》:“忤,逆也。”

〔3〕鬾气 “鬾”原作“魅”,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惊痫改。按“鬾气”,病证名。旧以为鬼神作祟而致,症见寒热往来,面黄形瘦,发焦腹胀等。按“鬾”,小儿鬼。《说文解字•鬼部》:“鬾,小儿鬼。”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被鬾候。

龙胆 钓藤 柴胡去苗 黄芩〔4〕 桔梗 芍药 茯神 甘草炙,各一分 蜣螂二枚,炙 大黄一两

〔4〕黄芩 原作“黄苓”,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惊痫改。

上一十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为一剂也,取之如后节度,药有虚实,虚药宜足数合水也。儿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为三服,儿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为三服,儿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为三服,儿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为三服,儿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尽以五合为三服,十岁亦准此,皆溏下即止,勿复服也。

治少小心腹热,除热丹参赤膏方

丹参 雷丸 芒消 戎盐 大黄各三两

上五味切,以苦酒半升浸四种一宿;以成炼猪脂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纳芒消,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丹参雷丸。

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1〕,手足惊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1〕大风 即风邪。《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张隐菴注:“此言风邪入于经也,当治其风府也。”

甘草炙 防风各一两 白术二十铢 雷丸二两半 桔梗二十铢

上五味切,以不中水猪肪一斤微火煎为膏,去滓,取弹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儿百过,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风寒。

矾石丸

主小儿胎寒,偃啼惊痫,胪胀满,不嗜食,大便青黄,并治大人虚冷内冷,或有实不可吐下方

马齿矾石一斤,烧半日

上一味末之,枣膏和丸。大人服如梧子二枚,日三服,小儿减之,以意增损,以腹中温暖为度,有实亦去,神良。

小儿客忤慎忌法:凡小儿衣裳帛绵中不得令有头发,履中亦然。凡白衣青带,青衣白带者,皆令儿中忤。诸远行来马汗未解,行人未澡洗及未易衣而见儿者,皆中客忤。见马及马上物马气,皆忌之。

小儿中客之为病,吐下青黄汁,腹中痛及反倒偃侧〔2〕似痫状,但目不上插,少睡,面色变五色,脉弦急,若失时不治,小久则难治,治之法 以水和豉捣令熟,丸如鸡子大,以转摩儿囟上及手足心各五遍,又摩心腹脐,上下行转摩之,食顷破视,其中有细毛,弃丸道中,病愈矣。

〔2〕反倒偃侧 谓身体颠倒仰侧,不能安卧。按“偃”,仰。《集韵•铣韵》:“偃,仰也。”

若吐不止 灸手心主间使大都隐白三阴交,各三炷。

又 可用粉丸如豉法,并用唾之,唾之咒如下,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儿若客忤,从我始,扁鹊虽良,不如善唾良。唾讫,弃丸于道中。

又方 取一刀横著灶上,解儿衣发其心腹讫〔1〕,取刀持向儿咒之,唾辄以刀拟〔2〕向心腹曰:啡啡。曰:煌煌日,出东方,背阴向阳,葛公葛母,不知何公子,来不视,去不顾,过与生人忤,梁上尘,天之神,户下二鬼所经,大刀环犀对灶君。二七唾,客愈。儿惊,唾啡啡如此二七,啡啡每唾以刀拟之,咒当三遍乃毕,用豉丸一,如上法五六遍讫,取此丸破看,其中有毛,弃丸于道中,即愈矣。

〔1〕发其心腹讫 “发”原作“拨”,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客忤改。按“发”,显露。《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发为五色。”杜预注:“发,见也。”“发其心腹”,谓显露病儿胸腹。

〔2〕拟 指向,比划。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拟,向也。”《汉书•苏建传附苏武》:“(卫律)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治小儿卒客忤法 取铜镜鼻烧令赤,著少许酒中,大儿饮之,小儿不能饮者含哺之,愈。

又方 取马屎三升烧令烟绝,以酒三升煮三沸,去滓浴儿,即愈。

千金汤

主小儿暴惊啼绝死,或有人从外来,邪气所逐,令儿得病,众医不治方。

蜀漆一分,一云蜀椒 左顾牡蛎一分,熬

上二味咀,以醋浆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服一合,良。

治小儿新生客忤中恶〔3〕,发痫发热,乳哺不消,中风反折,口吐舌,并注忤〔4〕面青,目上插,腹满,癫痫〔5〕羸瘦,疰及三岁不行,双丸方

〔3〕中恶 病名。因精气衰弱,触犯不正之气而致,症见卒然心腹刺痛,闷乱欲死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中恶候。

〔4〕注忤 病证名。因触犯鬼邪之毒气而致,症见卒然心腹疼痛,甚则突然闷绝,虽经治疗余毒未尽,留注身体,随血气而行,发则四肢肌肉游走动,或五内刺痛,时作时休,变动无常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注忤候。按“注”,同“疰”。病名,指传染病。《释名•释疾病》:“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毕沅疏证:“注,《太平御览》引作疰。”

〔5〕癫痫 病证名,即痫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候:“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

上麝香二两 牛黄二两 黄连二两,宣州者 丹砂一两 特生礜石一两,烧 附子一两,炮,去皮 雄黄一两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熬 桂心一两 乌贼鱼骨一两 赤头蜈蚣一两,熬

上一十一味各异捣筛,别研巴豆如膏,乃纳诸药,炼蜜和,捣三千杵,密塞之勿泄气。生十日二十日至一月,日服如黍米大二丸,四十日至百日服如麻子大二丸,一岁以上以意增加。有儿虽小而病重者,增大其丸,不必依此丸。小儿病客忤率多耐药,服药当汗出,若汗不出者不瘥也。一日一夜四五服,以汗出为瘥。凡候儿中人〔1〕者,为人乳子未了而有子者,亦使儿客忤。口中衔血即月客也,若有此者当寻服〔2〕此药,即儿可全也。口聚唾,腹起热者,当灸脐中,不过二七壮,并勤服此药。若喜失子者,产讫,儿堕落地声未绝,便即以手指刮舌上,当得所衔血如韭叶者,便以药二丸如粟米大服之,作七日乃止,无不痊也。若无赤头蜈蚣,赤足者亦得,三枚,皆断取前两节,其后分不可用也。

〔1〕中人 即客忤。

〔2〕寻服 谓随即服用。按“寻”,随即。《助字辨略》卷二:“寻,旋也,随也。凡相因而及曰寻,犹今云随即如何也。”

小儿杂治第二方五十七首 论一首

竹叶汤

主五六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气息不利,或有微肿,亦主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方。

竹叶切,一升 小麦半升 甘草炙 黄芩 栝楼根 泽泻 知母 人参 茯苓 白术 大黄各一两 生姜一两半,切 麦门冬二两,去心 桂心二铢 半夏二两,洗 当归三两,分

上一十六味咀,以水七升煮麦竹叶,取四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治小儿连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微惊方

大黄 黄芩各一两 栝楼根三分 甘草炙 牡蛎熬 人参各半两 桂心二两 龙骨 凝水石 白石脂各半两 滑石二两,碎 消石半两

上一十二味咀,加紫石英半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三合,一日令尽。

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澼,乳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黄四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五味子半升 大黄一两 消石一两 蜜半升

上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消石蜜更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当有宿乳一升许出。儿大者服五合。

射干汤

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方。

射干二两 麻黄二两,去节 紫菀一两 甘草一两,炙 桂心五寸 半夏五枚,洗去滑 生姜一两,切 大枣四枚,擘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纳蜜半斤,更煮一沸,饮三合,日三服。

又方 半夏四两,洗 桂心二两 生姜二两,切 紫菀二两 细辛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炙

蜜一合 款冬花二合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纳诸药更煮取一升五合,五岁儿饮一升,二岁儿服六合,量大小加减之。

治小儿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咳出臭脓,亦治大人 烧淡竹沥,煮二十沸,小儿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服一升〔1〕,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

〔1〕一升 “升”字原脱,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下•咳嗽补。

杏仁丸

主小儿大人咳逆上气方。

杏仁三升,去尖皮两仁,熬令黄

上一味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分,以一分纳杏仁,捣令强,更纳一分捣之如膏,又纳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之咽汁,多少自在量之。

治小儿火灼疮〔1〕,一身皆有,如麻子小豆,戴脓,乍痛乍痒热方

〔1〕火灼疮 病证名,即王烂疮。因脏腑积热,蕴郁肌肤,外受湿气而致,症见皮肤初如麻粒,迅速蔓延,甚则疮面赤肿湿烂,如汤火所伤。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王烂疮候及卷五十•王灼恶疮候。

甘草生用 芍药 白敛 黄芩各三分 黄连 黄檗各半两

上六味捣筛,以白蜜和涂上,日再,亦可作汤浴之。《千金》有苦参。

治小儿火疮〔2〕方 熟煮大豆浓汁温浴之,亦令无瘢。

〔2〕火疮 即烧烫伤。

又方 以蜜涂之,日十遍。

苦参汤

主小儿头面热疮〔3〕方。

〔3〕热疮 病证名。因肺胃积热,外感风热而致,症见上唇口角鼻孔周围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形如粟米,或如小豆,疮液始清渐浊,瘙痒灼痛等。详参《肘后备急方》卷五。

苦参八两 大黄三两 蛇床子一升 芍药三两 黄芩二两 黄檗五两 黄连三两 菝葜一斤

上八味切,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洗之,日三度,大良。《千金》云:治上下遍身生疮。

又方 大黄 黄芩 黄檗 泽兰 矾石 石南各一两 戎盐二两

蛇床子三合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以絮纳汤中,洗拭之,日三度。

又方 熬豉令黄,末之,以敷疮上,不过三度愈。

治二百日小儿头面疮起,身体大热方

黄芩三分 升麻一两 柴胡一两,去苗 石膏一两,碎 甘草二分半,炙 大黄三两 当归半两

上七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为四服,日三夜一,多煮洗疮佳。

治小儿身体头面悉生疮方 取榆白皮灼令燥,下筛醋和,涂绵覆上,虫出自瘥。

治小儿手足身体肿方 以小便温暖渍之,良。

又方 并治瘾疹〔1〕。

〔1〕瘾疹 病证名。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腠而致,症见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甚则成块成片,瘙痒无比,时隐时现等。详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绵纳汤中,拭病上,随手灭,神良。

治小儿风疮瘾疹方

蒴藋〔2〕一两 防风一两 羊桃根一两 石南一两 茵芋一两 茺蔚〔3〕一两 矾石一两 蒺藜一两

〔2〕蒴藋 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全草或根。性味甘酸温,能祛风除湿,活血散瘀,主治风湿疼痛,水肿,风疹瘙痒,跌打损伤等。

〔3〕茺蔚 即益母草。

上八味切,以醋浆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矾石煎令小沸,温浴之。《千金》有秦椒苦参蛇床枳实升麻,为十三味。

治小儿丹〔4〕,数十种皆主之,搨汤方

〔4〕丹 病证名。因风热恶毒蕴于皮肤而致,症见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丹候及卷四十九•丹候。

大黄一两 甘草一两,炙 当归一两 芎一两 白芷一两 独活一两 黄芩一两 芍药一两 升麻一两 沉香一两 青木香一两 芒消三两 木兰皮一两

上一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纳芒消令烊,以绵揾汤中,适寒温搨之,干则易,取瘥止。

治小儿丹发方 生慎火草〔5〕捣绞取汁,以拭丹上,日十遍,夜三四。

〔5〕慎火草 即景天,为景天科植物景天的全草。性味苦酸寒,能清热,解毒,止血,主治丹毒游风,肿毒风疹,外伤出血等。

治小儿丹肿方

枣根 升麻 白敛 黄檗 黄连 大黄 栀子 甘草生用,各二两 生地黄汁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七升,去滓,纳地黄汁煎三沸,以故帛两重纳汤中,以搨丹上,小暖即易之,常令温。

泽兰汤

主丹疹〔1〕入腹杀儿方。

〔1〕丹疹 病证名。症见皮起隐疹,相连而微痒,肉色不变,无痛无热等。与后世丹疹不同。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丹疹候。“疹”原作“胗”,今改。按“胗”,同“疹”。《说文解字•肉部》:“疹,籀文胗。”《广韵•轸韵》:“胗,隐胗,皮外小起。”

泽兰 芎 附子炮,去皮 莽草 藁本 细辛 茵芋各半两

上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四服,服此汤,然后作余汤洗之。

治小儿半身皆红赤,渐渐长引者方

牛膝 甘草生用

上二味细剉,各得五升,以水二斗煮取三五沸,去滓,和灶下黄土涂之。

治小儿头发不生方 取楸叶中心捣绞取汁,涂之生。

治小儿秃疮〔2〕无发苦痒方

〔2〕秃疮 病名,即癞头疮,又名白秃,头疮等。因气血亏虚,风邪外袭而致,症见突然出现成片脱发,或小如豆粒,或大似钱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白秃候。

野葛一两,末 猪脂 羊脂各一两

上三味合煎略尽令凝,涂之,不过三数敷即愈。

治小儿秃疮方 取雄鸡屎,陈酱清和洗疮了,敷之三两遍,瘥。

治小儿白秃方 取芫花末,腊月猪肪脂和如泥,先以灰汁洗拭,涂之,日二遍。

治小儿头疮方

胡粉一两 黄连二两

上二味捣为末,洗疮去痂,拭干敷之,即愈,发即如前再敷。亦治阴疮〔3〕。

〔3〕阴疮 病名。因湿热下注而致,症见阴部肿胀,小便淋漓,甚则阴部溃烂成疮。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阴肿成疮候。

又方 胡粉二两 水银一两 白松脂二两 猪肪脂四两

上四味合煎,去滓,纳水银胡粉搅令和调,涂之,大人亦同。

治小儿头无发方 烧鲫鱼作末,酱汁和敷之,即生。

治小儿囟开不合方

防风一两半 白及半两 柏子仁半两

上三味捣为散,乳汁和,以涂囟上,日一度,十日知,二十日合。

治小儿脐疮〔1〕方 烧甑带灰,敷之愈。

〔1〕脐疮 病名。因小儿初生断脐不洁,先有脐湿,复外感风毒,风湿相搏而致,症见脐部红肿,甚则周围蔓延糜烂,兼有发热,烦躁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脐疮候。

治小儿鼻塞不通,有涕出方

杏仁半两,去皮尖 椒一分 附子一分半,炮,去皮 细辛一分半

上四味切,以醋五合渍一宿,明旦以猪脂五两煎之,附子色黄膏成,去滓,以涂絮,导于鼻中,日再,又摩囟上。

治小儿口疮不能取乳方

大青三分 黄连二两

上二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

又方 取矾石如鸡子大,置醋中研,涂儿足下三七遍,立愈。

治小儿重舌〔2〕方 取三屠家肉各如指许大,切,摩舌,儿立能乳,便啼。

〔2〕重舌 病证名。因心脾有热而致,症见舌下血脉胀起,形如小舌,或红或紫,并伴潮热,饮食难下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重舌候。

又方 衣鱼〔3〕烧作灰,以敷舌上。

〔3〕衣鱼 为衣鱼科昆虫衣鱼的全虫。多生于古旧的房屋和古书中,畏光,好食书籍、衣服及浆糊等物。性味咸温,能利尿通淋,祛风解毒,主治淋证,小儿惊痫,疮疖,重舌目翳等。

又方 重舌舌强不能收唾者,取鹿角末如大豆许,安舌上,日三,即瘥。

又方 取蛇皮烧灰末,和大醋,以鸡毛取之,以掠舌上,日三遍。

治小儿重舌,舌生疮,涎出方 以蒲黄敷舌上,不过三度愈。

又方 取田中蜂房烧之,以淳酒和,敷喉咽下,立愈。

治小儿咽痛不得息,若毒气哽咽及毒攻咽喉方

生姜二两,切 橘皮一两 升麻二两 射干二两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亦治大人。

治小儿喉痹咽肿方 以鱼胆二七枚和灶底黄土,以涂咽喉,立瘥。

〔1〕三虫 谓长虫、赤虫、蛲虫。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三虫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九虫。

雀屎丸

〔2〕雷丸 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性味苦寒,有小毒,能消积,杀虫,主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等。

主小儿卒中风,口噤不下一物方。取雀屎如麻子大,丸之,饮服即愈,大良,鸡屎白亦良。

治小儿数岁不行方 葬家未闭户时盗取其饭以哺之,不过三日即行,勿令人知之。

治小儿食土方

取肉一斤

上一味,以绳系肉曳地行数里,勿洗,火炙啖之,不食土矣。

治小儿遗尿方

瞿麦 龙胆 石韦 皂荚炙,去皮子 桂心各半两 人参一两 鸡肠草一两 车前子五分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先食服如小豆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治小儿羸瘦有蛔虫方

雚芦五两 黍米泔二升

上二味切,以纳泔中,以水三升五合煮取二升,五岁儿服五合,日三服,儿大者服一升。

治小儿三虫〔1〕方

雷丸〔2〕 芎

上二味等分为散,服一钱匕,日三服。

治小儿阴疮脓水出方 煮狼牙汁,洗之愈。

治小儿气〔1〕方

〔1〕气病证名。以阴囊肿坠胀痛为主症。详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阴。

土瓜根一两 芍药一两 当归一两

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服五合,日二服。

治小儿狐疝〔2〕伤损生〔3〕方

〔2〕狐疝 病证名。因肝失疏泄而致,症见阴囊时大时小,胀痛俱作,如狐之出没无常,故名。详参《灵枢经•五色》。

〔3〕病名。因啼哭不休,气机下迫,阴寒凝聚而致,症见阴囊肿大,恶寒,腰背挛急,骨节沉重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瘘候及卷五十•病候。“”原作”,今改。按”,同“”。《集韵•灰韵》:,《仓颉篇》:阴病。或作。”

桂心三分 地肤子二两半 白术五分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白酒服如小豆七丸,日三服,亦治大人。

又方 芍药三分 茯苓三分 大黄半两 防葵半两 半夏一分,洗 桂心一分 椒一分,汗 干姜一分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如大豆,每服一丸,日五服,可加至三丸。《千金》无干姜。

治小儿核肿〔4〕,壮热有实方

〔4〕核肿 病名。因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而致,症见小儿睾丸肿大如核等。

甘遂三分 麝香三铢 大黄 前胡各一两 黄芩半两 甘草半两,炙 青木香三分 石膏三分,碎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九合,服三合,日四夜二服。

治小儿误吞针方 吞磁石如枣核大,针立下。

论曰:文王〔5〕父母有胎教之法,此圣人之道,未及中庸。是以中庸〔1〕养子,十岁以下,依礼小学〔2〕,而不得苦精功程〔3〕,必令儿失心惊惧,及不得苦行杖罚,亦令儿得癫痫,此事大可伤怛〔4〕。但不得大散大漫,令其志荡,亦不得称赞聪明,尤不得诽毁小儿,十一以上得渐加严教。此养子之大经也,不依此法,令儿损伤,父母之杀儿也,不得怨天尤人。

〔5〕文王 即周文王。姓姬名昌。殷时诸侯,居于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于羑里,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迁都于丰。子武王起兵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

〔1〕中庸 中等之才。《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2〕依礼小学 谓依照相应礼法授学有关小学课程。按“小学”,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受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太学也。”

〔3〕苦精功程 谓心性苛急而甚求其学业长进。按“苦”,急。《广雅•释诂一》:“苦,急也。”“精”,甚,很。《吕氏春秋•勿躬》:“君自蔽,则莫之敢禁,夫自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高诱注:“精,甚。”“功”,事。《小尔雅•广诂》:“功,事也。”“功程”,谓授学之事。

〔4〕伤怛(dá 达) 伤痛,痛心。按“怛”,痛苦,忧伤。《方言》卷一:“怛,痛也。”《玉篇•心部》:“怛,悲也。”

眼病第三合一百三十三方 灸法二首 论一首

真珠散

主目瞖〔5〕覆瞳,睛不见物方。

〔5〕目瞖 目睛的瞖膜。按“瞖”,瞖膜,瞖障。《玉篇•目部》:“瞖,眼疾也。”《正字通•目部》:“瞖,目障也。”

上光明朱砂半两 贝子五枚,炭火烧,末之 白鱼〔6〕七枚,炙 干姜末,半分

〔6〕白鱼 为鲤科动物翘嘴红鲌的肉。性味甘平,能开胃健脾,消食行水,补肝明目。

上四味研之如粉,以熟帛三筛为散,仰卧,遣人以小指爪挑少许敷〔7〕眼中,瘥。亦主白肤瞖。

〔7〕敷 原作“付”,今改。按“付”,同“敷”。曾慥《类说•纪异记》:“瓶中有药如膏,曰:以此付之即瘥。”

七宝散

主目瞖经年不愈方。

琥珀一分 白真珠一分 珊瑚〔1〕一分 紫贝一分 马珂〔2〕一分 朱砂二分 蕤仁半两 决明子一分 石胆一分

上九味下筛极细,敷目中如小豆,日三,大良。

〔1〕珊瑚 为矶花科动物桃色珊瑚等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性味甘平,无毒,能去翳明目,安神镇惊,主治目生翳障,惊痫,吐衄等。

〔2〕马珂 即珂,为蛤蜊科动物凹线蛤蜊的贝壳。味咸平,无毒,主目中瞖,断血生肌。

矾石散

主目瞖及努肉〔3〕方。矾石上上白者末,纳如黍米大于瞖上及努肉上,即令泪出,以绵拭之,令得恶汁尽,日一,其病逐恶汁出尽,日日渐自薄,便瘥。好上上矾石无过绛矾色明净者,慎如疗眼当法也。

〔3〕努肉 病证名,亦称胬肉,即胬肉攀睛。因心肺热盛,气滞血瘀而致,症见赤瘀突起如肉,由眦角发出,横贯白睛,渐侵黑睛,甚至掩及瞳神,故称胬肉攀睛。详参《世医得效方》卷十六。

去瞖方

贝子十枚,烧末

上一味捣筛,取如胡豆著瞖上,日再,正仰卧,令人敷之,如炊一石米久乃拭之。瘜肉者加珍珠如贝子等分,研如粉。

治眼漠漠无所见,决明洗眼方

决明子二十五枚,《千金》作一合 蕤仁 秦皮 黄连宣州者佳,各半两,《千金》作十八铢 萤火虫七枚

上五味以水八合微火煎取三合,冷,以绵注洗目,日三度。

治五脏客热上熏一作冲,眼外受风寒,令眼病不明方

地肤子半两,《千金》作二合 柏子仁一合半 大黄二两 决明子五合 蓝子〔4〕 瓜子仁 蕤仁 茺蔚子 青葙子 蒺藜子各二合 菟丝子一合,《千金》作二合 黄连一两半,宣州者 细辛五合,《千金》一两六铢 桂心七分 萤火一合,《千金》作六铢

〔4〕蓝子 即蓝实,为蓼科植物蓼蓝的果实。性味甘寒,能清热解毒,主治温热发斑,咽痛疳蚀,肿毒疮疖等。

上一十五味捣筛,炼蜜和,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食后,日三服。

治肝膈上大热,目暗不明方

升麻 大青 黄檗各三两 射干 生玄参四两 蔷薇根白皮各四两 蜜一升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两沸,细细含咽之。

治眼暮无所见方

猪肝一具

上细切,以水一斗煮取熟,置小口器中,及热以目临上,大开勿闭也,冷复温之,取瘥为度。

治热病瘥后百日内,食五辛目暗方 以鲫鱼作臛熏之如前法,良。

兔肝散

主失明方。

兔肝炙 石胆 贝齿 芒硝 蕤仁 黄连 矾石烧 松叶 萤火 菊花 地肤子 决明子各一分

上一十二味为散,食后〔1〕服半钱匕,不知,稍稍加服,药不可废,若三日停,则与不服等,愈后仍可常服之。

〔1〕食后 此二字原在“味”字下,据文义移此。

治风痰〔2〕胸满,眼赤暗方

〔2〕风痰 病证名。因体内素有痰郁,复感风邪,外风引动内痰而致,又指痰浊流于肝经而致诸症,如胸满,眩晕等。

决明子 竹叶《千金》二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熬 防风 黄芩 枳实炙,《千金》作二两 泽泻各三两 芍药 柴胡去苗 栀子仁各四两,一方无,《千金》作二两 细辛 芒硝各二两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千金》有大黄四两、升麻二两,无芒硝防风细辛,名泻肝汤。

眼暗方

蔓菁子一斗

上一味净淘,以水四斗煮,自旦至午,去汁易水,又煮至晚,去汁易水,又煮至旦,曝干,以布袋贮之,一度捣三升,以粥汁服三方寸匕,日三服,美酒等任性所便。

补肝汤 主肝气不足方。

甘草炙 黄芩 人参 桂心各二两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泻肝汤 主脏中痰实热冲,眼漠漠暗方。

苦竹根八两 半夏四两,洗 干姜 茯苓 枳实 白术各三两 杏仁去皮尖两仁 干地黄各一两 细辛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三服。

泻肝汤 主漠漠无所见,或时痛赤,腹有痰饮,令人眼暗方。

大黄 白术各二两 甘草炙 芍药 当归 茯苓 桂心 人参 黄芩 细辛各一两半 生姜三两,切 半夏四两,洗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补肝汤 主肝气不足,两胁拘急痛,寒热,目不明,并妇人心痛,乳痈,膝胫热,消渴,爪甲枯,口面青皯〔1〕方。

〔1〕口面青皯(gǎn 赶) 口面青黑枯槁。按“皯”,皮肤黧黑枯槁。《说文解字•皮部》:“皯,面黑气也。”《广雅•释诂一》:“皯,病也。”《楚辞•渔父》:“颜色憔悴。”王逸注:“皯黑也。”

甘草三两,炙 柏子仁二两 防风三两 大枣二十枚,擘 乌头二两,炮 细辛二两 茯苓一两 蕤仁一两 桂心一两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芜菁子主明目病,益肌肤方

芜菁子三升

上一味淘,高著水煮二十沸,出著水盆中,淘之令水清,接取以别釜煮之,水尽即添益,时尝看味美漉出,曝干捣筛,酒饮等任意和服三方寸匕,日惟服七合,饱食,任性酒服,服无限时,慎生冷,百日身热疮出,不久自瘥。

治青盲〔2〕方 长尾蛆净洗,曝干作末,纳眼中,瘥。

〔2〕青盲 病证名。因肝肾亏衰,精血虚损,目窍萎闭而致,以目睛外观无异而逐渐失明为主症。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青盲候。

决明丸

主眼风虚劳热,暗晕内起〔1〕方。

〔1〕暗晕内起 即暗晕内生。“晕”原作“运”,今改。按“运”,通“晕”。光晕。《说文通训定声•屯声》:“运,假借为晕。”

石决明烧 石胆 光明砂 芒消蒸 空青〔2〕 黄连不用渍青葙子 决明子以苦酒渍,经三日曝干 蕤仁 防风 鲤鱼胆 细辛

〔2〕空青 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成球形或中空者。性味甘酸寒,有小毒,能明目去翳,利窍,主治青盲雀目,翳膜内障,赤眼肿痛等。

上一十二味等分捣,密绢〔3〕筛,石研令极细,以鱼胆和,丸如梧子,曝干研碎,铜器贮之勿泄。每取黄米粒大纳眦中,日一夜一,稍稍加,以知为度。

〔3〕密绢 “密”原作“蜜”,今改。按“蜜”,同“密”。毛奇龄《故明户部尚书原任广东布政使司左部政使姜公墓碑铭》:“见事敏而虑事蜜,难巨不沮。”

补肝丸 主明目方。

地肤子二合 蓝子二合 蒺藜子二合 细辛五合 桂心五分 车前子二合 菟丝子二合 瓜子二合 萤火虫五合 黄连一两半 茺蔚子二合 青葙子二合 大黄二两 决明子五合

上一十四味捣筛,炼蜜和,饮服如梧子十五丸,可加至二十丸,慎热面食生冷醋滑油蒜猪鸡鱼荞面黄米,眼暗神方也。

治目赤痛方

雄黄一铢 细辛一铢 干姜一铢 黄连四铢

上四味细筛,绵裹,以唾濡头注药,纳大眦,必闭目,目中泪出,须臾自止,勿手近,勿用冷水洗。

又方 雄黄一分 干姜一分 黄连一分 矾石一分,烧半日

上四味合用之如前方,可加细辛一分。

治目赤,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一升 赤蜜一升 淡竹叶切,五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黄汁两沸,下蜜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赤眼方 取杏仁四十九颗末之,绢袋裹,饭底蒸之,热绞取脂,以铜青〔1〕胡粉各如大豆、干姜盐各如半大豆熟研之,以鸡毛沾取,掠眼中眦头,日二,不过三瘥。

〔1〕铜青 即铜绿,为铜器表面经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后生成的绿色锈衣。性味酸涩平,有毒,能退翳,去腐,敛疮,杀虫,主治目翳,烂弦风眼等。

赤眼方

杏仁脂一合 盐绿〔2〕如枣核大 印成盐三颗

〔2〕盐绿 即绿盐,为卤化物类矿物氯铜矿的矿石。性味咸苦辛平,无毒,主治眼目生翳,眼涩昏暗,泪多眵多等。

上三味,取杏仁脂法,先捣杏仁如脂,布袋盛,蒸热绞取脂,置蜜器中,纳诸药,直坐著其中,密盖二七日,夜卧注目四眦,不过七度瘥止。

治赤眼不问久远方

硇砂三两

上一味以醋浆垍器〔3〕中浸,日中曝之三日,药著器四畔,干者取如粟米大,夜著两眦头,不过三四度永瘥,并石盐〔4〕石胆〔5〕等尤佳。

〔3〕垍(ji 机)器 陶器。《六书故•地理一》:“垍,今人以名陶器。”

〔4〕石盐 即光明盐,为天然的食盐结晶。性味咸平,能祛风明目,主治目赤痛等。又,即戎盐,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性味咸寒,能凉血明目,主治目赤痛等。

〔5〕石胆 即胆矾,为硫酸盐类矿物胆矾的晶体,或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铜。性味酸辛寒,有毒,能催吐,祛腐,解毒,主治风痰壅塞,烂弦风眼,肿毒等。

治眼赤晕,白膜瞖方 麻烛〔6〕一尺薄批〔7〕,猪脂裹使匝,燃烛,以铜器承取脂,纳蕤仁三十枚,研胡粉少许,合和令熟,夜纳两眦中。

〔6〕麻烛 即麻稭,又称麻蒸,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茎。按《说文解字•火部》:“熜,然麻蒸也。”段玉裁注:“麻蒸,析麻中干也……古者烛多用苇……亦用麻。”程树德《说文稽古篇》引章氏《检论》:“汉初炷烛不过麻蒸,后汉之季始有蜡烛。”

〔7〕薄批 谓削成薄片。按“批”,劈,削。杜甫《房兵曹胡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仇兆鳌注:“黄注:批,削也。”

又方 枸杞汁洗目,日五度良,煮用亦得。

治赤眼方

石胆 蕤仁 盐绿 细辛各一两 生驴脂一合

上五味为末,以乳汁和,夜点两眦。

治眯目〔1〕不明方 棰羊鹿筋,擘之如披〔2〕筋法,纳筋口中熟嚼,擘眼纳著瞳子〔3〕睑上,以手当睑上轻捼之,若有眯者,二七过捼便出之,视眯当著筋,出来即止,未出者复为之,此法常以平旦日未出时为之,以瘥为度,出讫,当以好蜜注四眦头,鲤鱼胆亦佳,若数捼目痛,可间日捼之。

〔1〕眯目 因微细异物入目而致的眼睑微微闭合之状。详参《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

〔2〕披 分开。《广韵•支韵》:“披,分也。”

〔3〕瞳子 原作“朣子”,据文义改。

鼻病第四论一首 方八首

治鼻不利,香膏方

当归 薰草一方用木香 通草 细辛 蕤仁各三分 芎 白芷各半两 羊髓四两

上八味切,合煎微火上,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纳鼻中,日三。大热,鼻中赤烂者,以黄芩栀子代当归细辛。

治鼻中窒塞,香膏方

白芷 芎各半两 通草一分 当归 细辛 薰草各三分,《千金》作莽草 辛夷仁五分

上七味切,以苦酒渍一宿,以不中水猪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去滓,绵裹取枣核大,纳鼻中,日三。一方加桂心十八铢。

治鼻齆〔1〕方

〔1〕鼻齆(wèng 瓮) 病证名,即齆鼻。因肺虚卫弱,风寒内搏于津液而致,症见鼻道不利,发音不清,不闻香臭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鼻齆候及卷四十八•齆鼻候。按“齆”,鼻道阻塞。《玉篇•鼻部》:“齆,鼻病也。”《龙龛手鉴•鼻部》:“齆,鼻塞病也。”

通草一分 细辛一分 附子一分,炮,去皮

上三味下筛,蜜和,绵裹纳鼻中,良。

治鼻中瘜肉,通草散方

通草半两 矾石一两,烧 真珠一铢

上三味下筛,裹绵如枣核,取药如小豆,纳绵头入鼻中,日三度。一方有桂心细辛各一两。

治鼽鼻〔2〕,鼻中瘜肉,不得息方

〔2〕鼽(qiú 球)鼻 病证名,即鼽。因肺气亏虚,卫气失固,外感风寒而致,症见鼻中常流清涕,鼻塞,喷嚏等。《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

矾石烧 藜芦各半两 瓜蒂二七枚 附子半两,炮

上四味各捣下筛,合和,以小竹管取药如小豆大,纳鼻孔中吹之,以绵絮塞鼻中,日再,以愈为度。一方加葶苈半两。

治鼻中瘜肉塞鼻,不得喘息方 取细辛以口湿之,屈头纳鼻中,傍内四畔多著,日十易之,满二十日外,以葶苈子一两、松萝半两二味捣筛,以绵裹薄如枣核大,纳鼻中,日五六易之,满二十日外,以吴白矾上上者二两,纳瓦杯里,相合令密,置窑中烧之,待瓦熟取捣筛,以面脂和如枣核大,纳鼻中,日五六易,尽更和,不得顿和,二十日外乃瘥。慎行作劳及热食并蒜面百日。

治齆鼻有瘜肉,不闻香臭方

瓜蒂 细辛各半两

上二味为散,絮裹豆大塞鼻中,须臾即通。

羊肺散

主鼻中瘜肉梁起方。

羊肺一具,干之 白术四两 苁蓉二两 通草二两 干姜二两芎二两

上六味为散,食后以粥汁服五分匕,日二服,加至方寸匕。

论曰:凡人往往有鼻中肉塞,眠食皆不快利,得鼻中出息,而俗方亦众,而用之皆无成效。惟见本草云:雄黄主鼻中瘜肉。此言不虚,但时人不知用雄黄之法,医者生用,故致困毙。曾有一人患鼻不得喘息,余以成炼雄黄日纳一大枣许大,过十日肉塞自出,当时即得喘息,更不重发。其炼雄黄法在仙丹方中具有之,宜寻求也,斯有神验。

口病第五论二首 方十七首

凡口疮忌食咸腻及热面干枣等,宜纯食甜粥,勿食盐菜,三日即瘥。凡口中面上生瘜肉转大,以刀决溃去脓,愈。治积年口疮不瘥,蔷薇汤方

蔷薇根一升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久久,极即吐之,定更含,少少入咽亦佳,夜未睡以前亦含之,三日不瘥,更令含之,瘥为度,验,秘不传也。

治口中疮,身体有热气痱瘰〔1〕,蔷薇丸方

〔1〕痱瘰 即瘾疹。

蔷薇根一两 黄芩一两 鼠李根〔2〕一两 当归一两 葛根一两 白敛一两 栝楼根二两 石龙芮〔3〕一两 黄檗一两 黄芪一两 芍药一两 续断一两 黄连一两

〔2〕鼠李根 为鼠李科植物鼠李的根。有毒,主治齿等。

〔3〕石龙芮 为毛茛科植物石龙芮的全草。性味苦辛寒,有毒,主治瘰疬结核,痈疖肿毒,疟疾,下肢溃疡等。

上一十三味末之,炼蜜和,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千金》无黄连。

治热病口烂,咽喉生疮,水浆不得入,膏方

当归一两 射干一两 升麻一两 附子半两,炮,去皮 白蜜四两

上五味切,以猪膏四两先煎之令成膏,下著地,勿令大热,纳诸药,微火煎,令附子色黄药成,绞去滓,纳蜜复火上令相得,盛器中令凝,取如杏子大含之,日四五,辄咽之,瘥。

治口中疮,咽喉塞不利,口燥,膏方

猪膏一斤 白蜜一斤 黄连一两,切

上三味合煎,去滓,令相得,含如半枣,日四五夜二。

治口吻生白疮,名曰燕口〔1〕方 取新炊甑下饭讫,以口两吻衔甑唇,乘热柱〔2〕两口吻二七下,瘥。

〔1〕燕口 病证名,即燕口疮。因脾胃客热而致,症见口角生疮干裂,燥痛异常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燕口生疮候。

〔2〕柱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口病作“熨”,义胜。

口旁恶疮〔3〕方

〔3〕恶疮 病名。凡疮疡表现为焮肿痛痒,溃烂后浸淫不休,经久不愈者,统称为恶疮。多由风热挟湿毒之气而致。

乱发灰 故絮灰 黄连末 干姜末各等分

上四味合和为散,以粉疮上,不过三度。

治口臭方 浓煮细辛,含汁,久乃吐却,三日当愈。

又方 井华水三升漱口,吐厕中。

又方 橘皮五分 木兰皮一两 桂心三分 大枣四十枚,去核,蒸之,去皮

上四味末之,以枣肉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服,稍稍至三十丸。一方有芎十八铢。

又方 桂心 甘草炙,等分

上二味细末,三指撮酒服,二十日香。

又方 蜀椒汗 桂心各一两

上二味服如前方。

治口干方 猪脂若羊脂如鸡子大擘之,苦酒半升中渍一宿,绞取汁含之。

又方 石膏五合,碎 蜜二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纳蜜煮取一升,去滓,含如枣核大,咽汁尽即含之。

又方 含一片梨即愈,夜睡当时即定。

又方 羊脂鸡子大 酒半升 大枣七枚

上三味合渍七日,取枣食之,瘥。

又方 禁夜,勿食酸食及热面。

治口卒噤不开方 捣附子末,纳管中,开口吹口中,良。

唇病第六方四首

紧唇〔1〕方 以乱发蜂房及六畜毛烧作末,敷疮上,猪脂和亦佳。

〔1〕紧唇 病证名,又名渖唇。因脾胃有热,风寒湿邪复搏于唇而致,症见口唇紧急,难于开合,甚则口唇生疮,疮面湿烂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紧唇候。

又方 紧卷故青布,烧令燃斧上炷〔2〕,取斧上热汁涂之。并治渖唇〔3〕。

〔2〕烧令燃斧上炷 “炷”原作“柱”,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唇病、《外台秘要》卷二十二•紧唇方改。“烧令燃斧上炷”,谓以故青布卷作炷,烧令燃燃斧上。

〔3〕渖(shěn 审)唇 病证名,即紧唇。因唇口生疮后,疮面湿烂,常渗出脂水,故名渖唇。按“渖”,汁液。《说文解字•水部》:“渖,汁也。”

治唇黑肿痛,痒不可忍方 取四文大钱,于磨石上以腊月猪脂磨取汁,涂之,不过数遍即愈。

又方 以竹弓弹之,出其恶血,立瘥。

齿病第七方二十七首

含漱汤

主齿痛方。

独活三两 黄芩三两 芎三两 当归三两 细辛 毕拨〔4〕各一两 丁香一两

〔4〕毕拨 即假蒟,为胡椒科植物假蒟的根。主治疟疾,脚气,牙痛,痔疮等。

上七味咀,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含漱之,食顷乃吐,更含之。一方有甘草二两。

又方 含白马尿,随左右含之,不过三口瘥。

治裂齿痛方

腐棘针二百枚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含漱之,日四五,瘥止。

又方 取死曲蟮末,敷痛处,即止。

治齿痛方 夜向北斗手拓地〔1〕,灸指头地,咒曰:蝎虫所作断木求,风虫所作灸便休,疼痛疼痛北斗收。即瘥。

〔1〕手拓地 谓以手推地。按“拓”,用手推(物)。《集韵•铎韵》:“拓,手推物也。”

又方 人定后向北斗咒曰:北斗七星,三台〔2〕尚书,某甲患龈,若是风龈闭门户,若是虫龈尽收取,急急如律令。再拜,三夜作。

〔2〕三台 星名。谓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相比,起文昌,列抵太微。也作三阶,又称泰阶。见《晋书•天文志上》。古代以星象征人事,称三公为三台。《晋书•天文志上》:“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

治牙疼方

苍耳子五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之,疼则吐,吐复含,不过二剂愈。无子,茎叶皆得用之。

又方 莽草五两

上一味切,以水一斗煮水五升,含漱之,一日令尽。

又方 纳藜芦末于牙孔中,勿咽汁,神良。

又方 取门上桃橛烧取汁〔3〕,少少纳孔中,以蜡固之。

〔3〕(yì 意)汁 本指火烧松枝所得的汁液,后泛指火烧树枝所得汁液。《集韵•霁韵》:,烧松枝取汁曰。”

针牙疼方 随左右边疼,手大指次指掌间入一寸,得气绝补三十九息。

灸牙疼方 取桑东南引枝长一尺余,大如匙柄,齐两头,口中柱著痛牙上,以三姓火灸之,咒曰:南方赤帝子,教我治虫齿,三姓〔1〕灸桑条,条断蝎虫死,急急如律令。大效。

〔1〕三姓 谓三姓之人。按《外台秘要》卷二十二•牙疼方引崔氏疗牙疼方又方:“令患人所患牙齿啮宅东南桑枝一条,教三姓人于桑枝灸三炷……”

治虫蚀齿疼痛方 闭气细书曰:南方赤头虫飞来入,某姓名裂齿里,今得蝎虫孔,安置耐居止,急急如律令。小笺纸纳著屋柱北边蝎虫孔中,取水一杯,禹步如禁法,还诵上文,以水沃孔,以净黄土泥之,勿令泄气,永愈。

治虫蚀齿根,肉黑方 烧腐棘取,涂之十遍,雄黄末敷,即愈。若齿黑者,以松木灰揩之,细末雄黄涂龈百日,日再涂之,七日慎油猪肉,神效。

治齿虫方 以檐一枚,令病人存坐〔2〕,横檐于膝上,引两手寻使极,住手伸中指,灸中指头檐上三壮,两头一时下火,病人口诵咒曰:啖牙虫,名字鹘,莫啖牙,莫啖骨。灸人亦念之。

〔2〕存坐 安坐。按“存”,止息,安顿。《后汉书•崔骃传》:“夫广厦成而茂木畅,远求存而良马絷。”李贤注:“存犹止息也,言所求之物既止,不资良马之力也。”

齿根肿方

松叶一握 盐一合 好酒三升

上三味煎取一升,含之。

齿根动痛方

生地黄三两 独活三两

上二味切,以酒渍一宿,含之。

又方 常以白盐末封齿龈上,日三夜二。

又方 扣齿〔3〕三百下,日一夜二,即终身不发,至老不病齿。

〔3〕扣齿 叩齿。按“扣”,敲击。《玉篇•手部》:“扣,击也。”

治齿牙根摇欲落方 生地黄大者一寸,绵裹著牙上,嚼咽汁,汁尽去之,日三,即愈,可十日含之,更不发也。

治齿根空肿痛,困弊无聊赖方

独活四两 酒三升

上二味于器中渍之,煻火煨之令暖,稍稍沸,得半去滓,热含之,不过四五度。

又方 取地黄如指大,长一寸,火炙令大热,著木棰之,以绵裹著齿上嚼之,咽汁尽,即三易,瘥止。

又方 烧松柏槐枝令热,柱〔1〕病齿孔,须臾虫缘枝出。

〔1〕柱 塞。《玉篇•木部》:“柱,塞也。”

治牙龈〔2〕疼痛方

〔2〕牙龈 “龈”原作“龂”,今改。按“龂”,同“龈”。《字汇•齿部》:“龂,与龈同。齿根肉也。”

杏仁一百枚,去皮尖两仁者 盐末方寸匕

上二味以水一升煮令沫出,含之味尽,吐却更含,不过再三瘥。

治牙车〔3〕急,口眼相引,舌不转方

〔3〕牙车 即牙床。为口腔内载齿之骨,有上下两部分。

牡蛎熬 伏龙肝 附子炮,去皮 矾石烧

上四味等分末之,以白酒和为泥,敷其上,干则涂之,取瘥止。

治齿龋方 切白马悬蹄,可孔塞之,不过三度。

治齿血出不止方 刮生竹茹二两,醋渍之,令其人解衣坐,乃别令一人含噀其背上三过,并取竹茹浓煮取汁,勿与盐,适寒温含漱之,终日为度。

治失欠〔4〕,颊车〔5〕脱臼,开张不合方 以一人捉头,著两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令复入口中,安竹筒如指许大,不尔,咬〔6〕伤人指。

〔4〕失欠 病名,即颔脱,下颌关节脱臼。

〔5〕颊车 即下颌骨部位,又名下牙床。

〔6〕咬 原作”,今改。按“”,同“(咬)”。《集韵•巧韵》:“,亦作啮、咬。”

舌病方第八方五首〔1〕

〔1〕舌病方第八方五首 “第八方五首”五字原脱,据文义及实有方剂数补。

治舌卒肿如吹胞,满口溢出,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方 急以指刮破,溃去汁,即愈。亦可以铍刀〔2〕于前决破之。《千金》云:两边破之。

〔2〕铍刀 即铍针,九针之一。形如剑,长四寸,宽二分半。是一种切开疮疡排脓放血的工具。

又方 以苦酒一升煮半夏一十枚,令得八合,稍稍含漱吐之。半夏戟人咽,须熟洗去滑尽用之,勿咽汁也,加生姜一两佳。

治舌上黑,有数孔出血如涌泉,此心脏病也方

戎盐五两 黄芩五两 黄檗五两 大黄五两 人参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末之,炼蜜和丸。饮服十丸如梧子,日三服,仍烧铁烙之。

治舌卒肿起如吹胞状,满口塞喉,气息欲不复,须臾不治杀人,治之方 以刀锋决两边第一大脉出血,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脉,血出不止杀人,血出数升,以烧铁令赤,熨疮数过,以绝血也。

又方 含甘草汁佳。

喉病第九方十四首

治喉卒肿不下食方 韭一把捣熬,敷之,冷即易之,佳。

又方 含荆沥,稍稍咽之。

又方 含上好醋,口舌疮亦佳。

治喉痹咽唾不得方

半夏

上一味细破如棋子十四枚,鸡子一枚扣其头如粟大,出却黄白,纳半夏于中,纳醋令满,极微火上煎之取半,小冷饮之,即愈。

喉痹方 取附子一枚去皮,蜜涂,火炙令干,复涂蜜炙,须臾含之咽汁,愈。

又方 含蜀升麻一片,立愈。

治喉痹方 以绳缠手大指,刺出血一大豆以上,瘥,小指亦佳。

治马喉痹〔1〕方 烧马兰根灰一方寸匕,烧桑枝沥汁,和服。

〔1〕马喉痹 病名,亦称走马喉痹,马痹,为喉痹之来势急骤者。因热毒炽盛,结于咽喉而致,症见咽喉肿痛,甚或肿连腮颊,吞咽不利,气促烦热,并可腐溃成脓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马喉痹候及卷四十八•马痹候。

治咽痛不得息,若毒气哽咽,毒攻咽喉方

桂心半两 杏仁一两,去尖皮,熬之

上二味为散,以绵裹如枣大,含咽其汁。

又方 刺小指爪纹中出血,即瘥,左右刺出血,神秘,立愈。

治尸咽〔2〕语声不出方

〔2〕尸咽 病名。因阴阳不和,风热邪毒壅塞肺脾,阻遏气机而致,症见咽中或痒或痛等。旧说因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故名。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尸咽候、《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五•治尸咽喉痒痛诸方。

酒一升 干姜十两,末之 酥一升

上三味,酒二合、酥一匙、姜末一匕和服之,日三,食后服之。亦治肺病。

治尸咽咽中痒痛,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如中蛊毒〔3〕方 含生姜五十日,瘥。

〔3〕蛊毒 病名。因感染变惑之气,即中蛊毒而致,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可见于一些危急病症。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蛊毒病诸候、《肘后备急方》卷七。

治咽中肿垂肉不得食方 先以竹筒纳口中,热烧铁从竹中柱之,不过数度,愈。

治悬痈垂下暴肿长〔4〕方 干姜半夏等分末,少少著舌本。半夏洗之,如法用。

〔4〕肿长 即肿大。按“长”,大。《荀子•劝学》:“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又方 盐末箸头,张口柱之,日五,自缩。

噎病第十方二首

酥蜜生姜汁合一升,微火煎二沸,每服两枣许,纳酒中温服。

又方 以手巾布裹舂杵头糠拭齿。

耳病第十一方二十四首

治耳聋方

生地黄极粗大者,长一寸半 杏仁七枚,烧令黑 印成盐两颗 巴豆七枚,去皮,熬令紫色 头发鸡子大,炙之

上五味捣作末,以发薄裹,纳耳中一日一夜,若少损即却之,直以发塞耳,耳中黄水及脓出,渐渐有效,不得更著,若未损,一宿后更纳,一日一夜还去药,一依前法。

治劳聋气聋风聋虚聋毒聋,如此久聋,耳中作声,补肾治五聋方

山茱萸二两 干姜 巴戟天 芍药 泽泻 桂心 菟丝子 黄芪 干地黄 远志去心 蛇床子 茯苓 石斛 当归 细辛 苁蓉 牡丹皮 人参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各二两 防风一两半 昌蒲一两 羊肾二枚

上二十三味捣筛,炼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三十四十丸。

又方 萆麻五分 杏仁一两,去尖皮 桃仁四分,去皮尖 巴豆仁一分,去心皮,熬 石盐三分 附子半两,炮 昌蒲一两 磁石一两 薰陆香一分 松脂二两半 蜡二两 通草半两

上一十二味,先捣诸石等令细,别捣诸物等,加松脂及蜡,合捣数千杵,令可丸乃止,取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一日四五度,出之转捻,不过三四度,日一易之。

又汤方

磁石四两 牡荆子二两,一云牡蛎 石昌蒲三两 山茱萸二两 芎二两 茯神二两 白芷二两 枳实二两,炙 地骨皮三两 天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三两,炙 橘皮二两 生姜二两,切 竹沥二升

上一十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减半,下竹沥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五日服一剂,三剂后著散。

又散方

石昌蒲二两 山茱萸二两 磁石四两 土瓜根二两 白敛二两 牡丹皮二两 牛膝二两

上七味捣筛为散,绵裹塞耳,日一易,仍服大三五七散一剂。

又方 硫黄 雌黄一云雄黄

上二味等分末之,绵裹塞耳,数日闻声。

又方 以童子尿灌耳中,三四度瘥。

赤膏

主耳聋齿痛方。

丹参五两 蜀椒二升 大黄一两 白术一两 大附子十枚,炮,去皮 细辛一两 干姜二两 巴豆十枚,去皮 桂心四寸 芎一两上一十味切,以淳苦酒渍一宿,纳成煎猪膏三斤,著火上煎,三

上三下,药成去滓,可服可摩。耳聋者,绵裹膏纳耳中;齿冷痛,著齿间;诸痛皆摩;若腹中有病,以酒和服如枣许大;咽喉痛,吞如枣核一枚。

治二十年聋方

成煎鸡肪五两 桂心 野葛各半两

上三味切,膏中铜器内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贮勿泄,以苇筒盛如枣核大,火炙令少热,仰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聍自出,大如指,长一寸,久聋不过三十日,以发裹膏深塞,勿使泄气,五日乃出之。

又方 以器盛石盐,饭底蒸令消,以灌耳中,验。

治亭耳〔1〕出脓汁方

〔1〕亭耳 病名,即聤耳。因肾热上冲,或肝胆火盛而致,症见发热耳痛,耳道流脓,听力减退,甚则耳聋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聤耳候。

矾石三两,烧 龙骨一两 黄连一两 乌贼鱼骨一两。

上四味下筛,取如枣核大,绵裹塞耳,日三易。一方用赤石脂,无龙骨。

治底耳方

矾石烧之 石盐末之

上二味先以纸绳纴之,展却汁令干,以盐末粉耳中令通,次下矾石末,粉上,须臾卧勿起,日再。

治耳疼痛方

附子炮,去皮 菖蒲

上二味等分裹塞之。

治虫入耳方 末蜀椒一撮,纳半升醋中,灌之,行二十步虫出,瘥。

治百虫入耳方 捣韭汁,灌之耳中,立出。

又方 灌葱涕,须臾虫出,瘥。

又方 以木叶裹盐炙令热,以掩耳,冷即易之,出。

又方 姜汁滴耳中。

又 灌牛乳良。

又 桃叶塞耳。

治蚰蜒〔1〕入耳方 牛乳灌之,蚰蜒自出。若入腹者,空腹服醋酪一升,不出更服,仍以和面烧饼,乘热坐上,须臾出。

〔1〕蚰蜒 俗称“草鞋虫”,属蚰蜒科,像蜈蚣而略小,触角和脚都很细很短。生活在阴湿的地方,捕食小动物。《玉篇•虫部》:“蚰,蚰蜒。”

又方 以油灌之。

又方 灌驴乳于耳中,即变成水。入腹饮之,即瘥。

又方 桃叶汁灌之。

又方 打铜碗于耳边。

又方 炒胡麻,以布袋盛,枕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