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漢 張仲景述 晉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億校正

明 趙開美校刻

沈 琳仝校

辨發汗吐下後病脉證并治第二十二合四十八法,方三十九首。

提要

本篇重集論中汗、吐、下後所引起的陰陽不和諸般變證,意在重申汗、吐、下三法爲驅除病邪的治法,用之不當,則反傷正氣致變證百出,爲害甚劇。并借此體現“觀其脉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救逆原則。故本篇内容醫理深微,於臨床實踐很有指導意義。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脉微而惡寒者,不可更發汗吐下也,以其不得小汗,身必癢,屬桂枝麻黄各半湯。第一。七味,前有二十二病證。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發熱,無汗,心下滿痛,小便不利,屬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湯。第二。六味。

太陽病,發汗不解,而下之,脉浮者,爲在外,宜桂枝湯。第三。五味。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夜安静,不嘔,不渴,無表證,脉沉微者,屬乾薑附子湯。第四。二味。

傷寒若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脉沉緊,發汗則身爲振摇者,屬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湯。第五。四味。

發汗若下之,病不解,煩躁者,屬茯苓四逆湯。第六。五味。

發汗吐下後,虚煩不眠,若劇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屬梔子豉湯。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嘔者,梔子生薑豉湯。第七。梔子豉湯二味;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并三味。

發汗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屬梔子豉湯證。第八。用上初方。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欲吐,胸中痛,大便溏,腹滿,微煩,先此時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第九。三味。

太陽病,重發汗,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潮熱,心腹鞕滿痛不可近者,屬大陷胸湯。第十。三味。

傷寒五六日,發汗復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寒熱,心煩者,屬柴胡桂枝乾薑湯。第十一。七味。

傷寒發汗、吐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屬旋復代赭湯。第十二。七味。

傷寒下之,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表未解也。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黄黄連瀉心湯。第十三。桂枝湯用前第三方。大黄瀉心湯二味。

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惡風,大渴,舌上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屬白虎加人參湯。第十四。五味。

傷寒吐下後,不解,不大便至十餘日,日晡發潮熱,不惡寒,如見鬼狀。劇者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發熱讝語者,屬大承氣湯。第十五。四味。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不仁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汗,手足逆冷,自汗出者,屬白虎湯。第十六。四味。

陽明病,脉浮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讝語;加温針必怵惕,煩躁不眠;若下之,則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屬梔子豉湯證。第十七。用前第七方。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可攻,宜大承氣湯。第十八。用前第十五方。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第十九。三味。

大汗大下而厥者,屬四逆湯。第二十。三味。

太陽病,下之,氣上衝者,與桂枝湯。第二十一。用前第三方。

太陽病,下之後,脉促胸滿者,屬桂枝去芍藥湯。第二十二。四味。

若微寒者,屬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第二十三。五味。

太陽桂枝證,反下之,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屬葛根黄芩黄連湯。第二十四。四味。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屬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第二十五。七味。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裏,當發汗,宜桂枝湯。第二十六。用前第三方。

傷寒五六日,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屬梔子豉湯證。第二十七。用前第七方。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屬梔子厚朴湯。第二十八。三味。

傷寒,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屬梔子乾薑湯。第二十九。二味。

傷寒下之,續得下利不止,身疼痛,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第三十。並用前方。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二三下之,柴胡證仍在,與小柴胡。嘔止小安,鬱鬱微煩者,可與大柴胡湯。第三十一。八味。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發潮熱,微利。潮熱者,實也。先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第三十二。八味。

傷寒十三日,過經讝語,有熱也。若小便利,當大便鞕,而反利者,知以丸藥下之也。脉和者,内實也,屬調胃承氣湯證。第三十三。用前第九方。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身重不可轉側者,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第三十四。十二味。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第三十五。四味。

太陽病,脉浮而動數,頭痛發熱,盗汗,惡寒,反下之,膈内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心下因鞕,則爲結胸,屬大陷胸湯證。第三十六。用前第十方。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證具,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滿而鞕痛者,此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爲痞,屬半夏瀉心湯。第三十七。七味。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屬五苓散。第三十八。五味。

傷寒中風,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腹中雷鳴,心下痞鞕,乾嘔,心煩。復下之,其痞益甚,屬甘草瀉心湯。第三十九。六味。

傷寒服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復下之,利不止,與理中,利益甚,屬赤石脂禹餘粮湯。第四十。二味。

太陽病,外證未除,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屬桂枝人參湯。第四十一。五味。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屬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湯。第四十二。四味。

陽明病,下之,外有熱,手足温,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屬梔子豉湯證。第四十三。用前第七方。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屬調胃承氣湯證。第四十四。用前第九方。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脉雖浮數,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數不解,不大便者,有瘀血,屬抵當湯。第四十五。四味。

本太陽病,反下之,腹滿痛,屬太陰也,屬桂枝加芍藥湯。第四十六。五味。

傷寒六七日,大下,寸脉沉而遲,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者,屬麻黄升麻湯。第四十七。十四味。

傷寒本自寒下,復吐下之,食入口即吐,屬乾薑黄芩黄連人參湯。第四十八。四味。

師曰:病人脉微而濇者,此爲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虚冷,以陽氣内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内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脉遲濇,故知亡血也。

寸口脉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爲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爲寒,寒氣相摶,則爲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則。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爲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脉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脉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裏虚,須表裏實,津液和〔1〕,便自汗出愈。

〔1〕和 本書卷三上有“自”。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無〔1〕津液,陰陽脉〔2〕自和者,必自愈。

〔1〕無 本書卷三作“亡”。

〔2〕脉 本書卷三無。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脉微細。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爲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爲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爲逆;若先下之,治不爲逆。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表和〔1〕,然後復下之。

〔1〕得表和 本書卷三作“裏未和”。

得病六七日,脉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温,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脇下滿痛,面目及身黄,頸項强,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1〕,食穀者噦。

〔1〕柴胡不中與也 本書卷三作“柴胡湯不中與也”。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結,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縱。不結胸者,此爲欲解也。脉浮者,必結胸;脉緊者,必咽痛;脉弦者,必兩脇拘急;脉細數者,頭痛未止;脉沉緊者,必欲嘔;脉沉滑者,協熱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脉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傷寒吐下發汗後〔1〕,虚煩,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脇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脉動惕者,久而成痿。

〔1〕傷寒吐下發汗後 本書卷四作“傷寒吐下後發汗”。

陽明病〔1〕,能食,下之不解者,其人不能食〔2〕,若〔3〕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熱必噦。

〔1〕陽明病 本書卷五其下無“能食下之不解者”七字。

〔2〕其人不能食 本書卷五作“不能食”。

〔3〕若 本書卷五無。

陽明病,脉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1〕,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2〕。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脉遲故也。

〔1〕發煩 本書卷五作“微煩”。

〔2〕疸 原作疽,據本書卷五、《脉經》卷七、《玉函》卷三、《千金翼方》卷九、《註解傷寒論》卷十改。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鞕;汗多,極發其汗亦鞕。

按語

本篇首言誤汗傷陽、誤下傷陰,此則又云誤汗傷津,説明誤汗或誤下既可傷陽,又可傷陰,當須活看。更以誤汗誤下造成津傷便鞕之證爲例,説明凡邪熱盛實之患,務以保存津液爲貴。這爲後世論治温熱病要時時因護津液之法開了先河。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虚,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吐利發汗後〔1〕,脉平,小煩者,以新虚不勝穀氣故也。

〔1〕後 本書卷七無。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虚,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黄,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脉微緩者,爲欲愈也;脉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虚,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屬桂枝麻黄各半湯〔1〕。方一。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一兩 生薑一兩,切 甘草一兩,炙 麻黄一兩,去節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箇,湯浸,去皮尖及兩人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黄湯三合,併爲六合,頓服。

〔1〕屬桂枝麻黄各半湯 本書卷二作“桂枝麻黄各半湯主之。”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屬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湯〔1〕。方二。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白术三兩 茯苓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1〕屬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湯 本書卷二作“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湯主之。”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下之〔1〕,脉浮者不愈。 浮爲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方三。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取汗。

〔1〕而下之 本書卷三作“而復下之”。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嘔,不渴,無表證,脉沉微,身無大熱者,屬乾薑附子湯〔1〕。方四。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1〕屬乾薑附子湯 本書卷三作“乾薑附子湯主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脉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摇者,屬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湯〔1〕。 方五。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术二兩 甘草二兩,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屬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湯 本書卷三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後〔1〕,病仍不解,煩躁者,屬茯苓四逆湯〔2〕。 方六。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1〕後 本書卷三無。

〔2〕屬茯苓四逆湯 本書卷三作“茯苓四逆湯主之”。

發汗吐下後,虚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屬梔子豉湯〔1〕。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2〕;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3〕。七。

肥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爲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肥梔子十四箇,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肥梔子十四箇,擘 生薑五兩,切 香豉四合,綿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1〕屬梔子豉湯 本書卷三作“梔子豉湯主之”。

〔2〕湯 本書卷三此下有“主之”二字。

〔3〕湯 本書卷三此下有“主之”二字。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屬梔子豉湯證〔1〕。八。用前初方。

〔1〕屬梔子豉湯證 本書卷三作“梔子豉湯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調胃承氣湯。方九。

大黄四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令沸,頓服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一云,日晡所發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屬大陷胸湯〔1〕。方十。

大黄六兩,去皮,酒洗 芒消一升 甘遂末一錢匕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兩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1〕屬大陷胸湯 本書卷四作“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爲未解也,屬柴胡桂枝乾薑湯〔1〕。方十一。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栝樓根四兩 黄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後汗出便愈。

〔1〕屬柴胡桂枝乾薑湯 本書卷四作“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屬旋復代赭湯〔1〕。方十二。

旋復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屬旋復代赭湯 本書卷四作“旋復代赭湯主之。”

傷寒大下之,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攻痞〔1〕,解表宜桂枝湯,用前方〔2〕;攻痞宜大黄黄連瀉心湯。方十三。

大黄二兩,酒洗 黄連一兩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温再服。有黄芩,見第四卷中。

〔1〕表解乃攻痞 本書卷四作“表解乃可攻痞”。

〔2〕用前方 本書卷四無。

傷寒若吐下後〔1〕,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屬白虎加人參湯〔2〕。方十四。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傷寒若吐下後 本書卷四作“傷寒若吐若下後”。

〔2〕屬白虎加人參湯 本書卷四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牀,惕而不安,一云順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脉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屬大承氣湯〔1〕。 方十五。

大黄四兩,去皮,酒洗 厚朴半斤,炙 枳實五枚,炙 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煮令一沸,分温再服。得利者,止後服。

〔1〕屬大承氣湯 本書卷五作“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經。

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若手足逆冷,自汗出者〔1〕,屬白虎湯〔2〕。 十六。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自汗出者 本書卷五作“若自汗出者”。

〔2〕屬白虎湯 本書卷五作“白虎湯主之”。

陽明病,脉浮而緊,咽燥口苦,復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而〔1〕反讝語;若加温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虚,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屬梔子豉湯證〔2〕。十七。用前第七方。

〔1〕而 本書卷五無。

〔2〕屬梔子豉湯證 本書卷五作“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第十八。用前第十五方。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方十九。

大黄四兩,酒洗 厚朴二兩,炙 枳實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大汗若大下〔1〕,而厥冷者,屬四逆湯〔2〕。 方二十。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四兩。

〔1〕下 本書卷六下有“利”。

〔2〕屬四逆湯 本書卷六作“四逆湯主之”。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1〕;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二十一。用前第三方。

〔1〕可與桂枝湯 本書卷二其下有“方用前法”。四字。

太陽病,下之後,脉促胸滿者,屬桂枝去芍藥湯〔1〕。方二十二。促,一作縱。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

〔1〕屬桂枝去芍藥湯 本書卷二作“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若微寒者,屬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1〕。方二十三。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

〔1〕屬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本書卷二作“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屬葛根黄芩黄連湯〔1〕。方二十四。促,一作縱。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黄芩三兩 黄連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温分再服。

〔1〕屬葛根黄芩黄連湯 本書卷二作“葛根黄芩黄連湯主之。”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屬桂枝加厚朴杏子湯〔1〕。 方二十五。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厚朴二兩,炙,去皮 大棗十二枚,擘 杏仁五十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屬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本書卷二作“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二十六。用前第三方。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屬梔子豉湯證〔1〕。二十七。用前第七方。

〔1〕屬梔子豉湯證 本書卷三作“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屬梔子厚朴湯〔1〕。 方二十八。

梔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兩,炙 枳實四箇,水浸,炙令赤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1〕屬梔子厚朴湯 本書卷三作“梔子厚朴湯主之。”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屬梔子乾薑湯〔1〕。 方二十九。

梔子十四箇,擘 乾薑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1〕屬梔子乾薑湯 本書卷三作“梔子乾薑湯主之。”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三十。並用前方。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鬱鬱微煩者,爲未解也,可〔1〕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方三十一。

柴胡半斤 黄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兩,若不加,恐不爲大柴胡湯。

〔1〕可 本書卷三無。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1〕,下之不得利〔2〕,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服〔3〕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方三十二。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黄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 半夏二十銖,舊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消二兩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煮微沸,温分再服,不解更作。

〔1〕此本柴胡 本書卷三下有“證”。

〔2〕下之不得利 本書卷三作“下之以不得利”。

〔3〕先服 本書卷三作“先宜服”。

傷寒十三日,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脉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爲内實也,屬調胃承氣湯證〔1〕。三十三。用前第九方。

〔1〕屬調胃承氣湯證 本書卷三作“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1〕。方三十四。

柴胡四兩 龍骨一兩半 黄芩一兩半 生薑一兩半,切 鉛丹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去皮 茯苓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兩 牡蠣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1〕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本書卷三作“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1〕。 方三十五。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龍骨二兩 牡蠣二兩,熬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本書卷三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太陽病,脉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虚。頭痛發熱,微盗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内拒痛,一云,頭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内陷,心下因鞕,則爲結胸,屬大陷胸湯證。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黄。三十六。用前第十方。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用前方〔1〕。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屬半夏瀉心湯〔2〕。方三十七。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兩 乾薑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黄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用前方 本書卷四無。

〔2〕屬半夏瀉心湯 本書卷四作“宜半夏瀉心湯”。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屬五苓散〔1〕。方三十八。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猪苓十八銖,去黑皮 白术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心半兩,去皮

右五味,爲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煖水,汗出愈。

〔1〕屬五苓散 本書卷四作“五苓散主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虚,客氣上逆,故使鞕也。屬甘草瀉心湯〔1〕。方三十九。

甘草四兩,炙 黄芩三兩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黄連一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有人參。見第四卷中

〔1〕屬甘草瀉心湯 本書卷四作“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1〕,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屬赤石脂禹餘粮湯〔2〕。 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方四十。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餘粮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理中 本書卷四下有“者”。

〔2〕屬赤石脂禹餘糧湯 本書卷四作“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者,屬桂枝人參湯〔1〕。方四十一。

桂枝四兩,别切,去皮 甘草四兩,炙 白术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屬桂枝人參湯 本書卷四作“桂枝人參湯主之。”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1〕,無大熱者,屬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湯〔2〕。方四十二。

麻黄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箇,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1〕汗出而喘 本書卷三作“若汗出而喘”。

〔2〕屬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湯 本書卷三作“可與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湯”。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温,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屬梔子豉湯證〔1〕。四十三。用前第七初方。

〔1〕屬梔子豉湯證 本書卷五作“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屬調胃承氣湯證〔1〕。四十四。用前第九方。

〔1〕屬調胃承氣湯證 本書卷五作“與調胃承氣湯”。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脉雖浮數〔1〕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數不解,今〔2〕熱則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屬〔3〕抵當湯。方四十五。

大黄三兩,酒洗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水蛭三十枚,熬 蝱蟲去翅足,三十枚,熬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1〕脉雖浮數 本書卷五作“雖脉浮數”。

〔2〕今 本書卷五作“合”。

〔3〕屬 本書卷五作”宜“。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屬桂枝加芍藥湯〔1〕。方四十六。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1〕屬桂枝加芍藥湯 本書卷六作“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大下〔1〕,寸脉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爲難治,屬麻黄升麻湯〔2〕。 方四十七。

麻黄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六銖 當歸一兩六銖 知母十八銖 黄芩十八銖 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 芍藥六銖 天門冬六銖,去心 桂枝六銖,去皮 茯苓六銖 甘草六銖,炙 石膏六銖,碎,綿裹 白术六銖 乾薑六銖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兩沸,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1〕大下 本書卷六作“大下後”。

〔2〕屬麻黄升麻湯 本書卷六作“麻黄升麻湯主之”。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屬乾薑黄芩黄連人參湯〔1〕。方四十八。

乾薑 黄芩 黄連 人參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1〕屬乾薑黄芩黄連人參湯 本書卷六作“乾薑黄芩黄連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後序

夫治傷寒之法,歷觀諸家方書,得仲景之多者,惟孫思邈。猶曰見大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又曰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黄,三則青龍,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嗚呼!是未知法之深者也。奈何仲景之意,治病發於陽者,以桂枝、生薑、大棗之類;發於陰者,以乾薑、甘草、附子之類,非謂全用温熱藥,蓋取《素問》辛甘發散之説。且風與寒,非辛甘不能發散之也。而又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黄;中風見寒脉、傷寒見風脉用青龍,若不知此,欲治傷寒者,是未得其門矣。然則此之三方,春冬所宜用之,若夏秋之時,病多中暍,當行白虎也。故《陽大論》云,脉盛身寒,得之傷寒,脉虚身熱,得之傷暑。又云,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爲寒所折,病熱則重。《别論》云,太陽中熱,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主之。若誤服桂枝、麻黄輩,未有不黄發斑出,脱血而得生者。此古人所未至,故附於卷之末云。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