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脉经校注

脈經卷第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手檢圖三〔1〕十一部

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

提要:

本篇首論從氣口九道診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形證,次論五臟之脈,後補述十四脈之主病。

經言:肺者,人之五臟華蓋也,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行、四時,知五味。寸口之中,陰陽交會,中有五部。前、後、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爲九道〔2〕。 浮、沉、結、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 岐伯曰:脈大而弱者,氣實血虚也;脈大而長者,病在下候;浮直上下交通者,陽脈也。堅在腎,急在肝,實在肺。前如外者〔3〕足太陽也;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後如外者,足少陽也。中央直前者〔4〕,手少陰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後者,手太陰也。前如内者,足厥陰也;中央如内者,足太陰也;後如内者,足少陰也。前部左右彈〔5〕者,陽蹻也;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從少陽之厥陰者〔6〕,陰維也;從少陰之太陽者,陽維也。來大時小者,陰絡也;來小時大者,陽絡也。

〔1〕三 錢本、周本等俱作“二”,可參。

〔2〕九道 此指切脈部位。寸、關、尺三部各有左、中、右,合計九道,即前如外、中如外、後如外,前如内、中如内、後如内,前部中央直、中部中央直、後部中央直。

〔3〕前如外者 指寸部往拇指側處。前,指寸部。如,往也。

〔4〕中央直前者 指寸口脈中間部位正當寸部處。中央,此指寸口脈中間部位。直,正也,當也。前,指寸部。

〔5〕前部左右彈 謂寸部左右處彈擊手指的脈象,即寸部左右脈緊之象。前部,指寸部。彈,《字彙·弓部》:“擊也。”《醫宗必讀·新著四言脈訣》:“左右彈,緊脈之象也。”

〔6〕從少陽之厥陰者 指從尺部外側處(後如外者)的足少陽斜往至寸部内側處(前如内者)的足厥陰。之,往也。

前如外者,足太陽也。 動〔1〕,苦頭、項、腰痛。 浮爲風,濇爲寒熱,緊爲宿食。

前如外者,足太陽也。動,苦目眩,頭、頸、項、腰、背强痛也。男子陰下濕,女子月水不利,少腹痛,引命門、陰中痛,子臟閉。浮爲風,濇爲寒血,滑爲勞熱,緊爲宿食。針入九分,却至六分。

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動,苦頭痛,面赤。微滑,苦大便不利,腸鳴,不能食,足脛痺。

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動,苦頭痛,面赤熱。浮微滑,苦大便不利,喜氣滿。滑者爲飲,濇爲嗜卧,腸鳴不能食,足胻痺。針入九分,却至六分。

後如外者,足少陽也。動,若腰、背、胻、股、肢節痛。

後如外者,足少陽也。浮爲氣濇,濇爲風血,急爲轉筋,弦爲勞。針入九分,却至六分。

右足三陽脈

〔1〕動 此指經脈由於外因或内因使經氣變動而産生疾病。《類經》十四卷十二經病:“動,言變也,變則變常而爲病也。”

前如内者,足厥陰也。動,苦少腹痛,月經不利,子臟閉。

前如内者,足厥陰也。動,苦少腹痛,與腰相連,大便不利,小便難,莖中痛,女子月水不利,陰中寒,子門〔1〕壅絶内,少腹急;男子疝氣,兩丸上入,淋也。針入六分,却至三分。

中央如内者,足太陰也。動,苦胃中痛,食不下,欬唾有血,足脛寒,少氣,身重,從腰上狀如居水中。

中央如内者,足太陰也。動,苦腹滿,上管有寒,食不下,病以飲食得之。沉濇者,苦身重,四肢不動,食不化,煩滿,不能卧,足脛痛,苦寒,時欬血,泄利黄。針入六分,却至三分。

後如内者,足少陰也。動,苦少腹痛,與心相引背痛,淋。從高墮下,傷於内,小便血。

後如内者,足少陰也。動,苦小腹痛、與心相引背痛,淋。從高墮下,傷於尻内,便血裏急,月水來,上搶心,胸脇滿拘急,股裏急也。針入六分,却至三分。

右足三陰脈。

〔1〕子門 錢本、黄本、周本等俱作“子户”,可參。

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動,苦腰背痛,微濇爲風癎。取陽蹻。

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動,苦腰痛,癲癎,惡風,偏枯,僵仆羊鳴,〔1〕痺,皮膚身體强一作淫。 痺。 直取陽蹻,在外踝上三寸,直絶骨是。

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動,苦少腹痛引命門,女子月水不來,絶繼復下止,陰辟寒〔2〕,令人無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動,苦癲癎,寒熱,皮膚强一作淫。痺。

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動,苦少腹痛,裏急,腰及髖窌〔3〕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

右陽蹻、陰蹻、帶脈。

〔1〕(wán頑) 手足麻痺也。 《字彙》:“,手足麻痺也。”

〔2〕陰辟寒 謂下陰痛如被擊拍而又寒冷。辟,通“擗”,拍擊也。

〔3〕髖(kuān 寬)窌(liáo 繚) 此泛指骨盆部位。 窌,原作“窌”,誤字,據廣本、錢本等改。髖,髖骨。窌同髎,骨節空隙處,即骶後孔中之八髎穴處。

中央直前者,手少陰也。動,苦心痛,微堅,腹脇急。實堅者,爲感忤;絶虚者,爲下利,腸鳴;滑者,爲有娠,女子陰中癢痛;痛出玉門上一分前。

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動,苦心痛,面赤,食苦,咽多,喜怒。微浮者,苦悲傷,恍惚不樂也。濇爲心下寒。沉爲恐怖,如人捕之狀也。時寒熱,有血氣。

中央直後者,手太陰也。動,苦欬逆,氣不得息。浮爲内風。緊濇者,胸中有積熱,時欬血也,有沉熱。

右手三陰脈。

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動,苦肌肉痺癢。

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動,苦顛,僵仆羊〔1〕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2〕不能言。癲疾,直取客主人,兩陽維脈,在外踝絶骨下二寸。

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動,苦癲癎,僵仆羊鳴。

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動,苦僵仆,失音,肌肉淫〔3〕癢痺,汗出惡風。

脈來暫大暫小,是陰絡也。一作結。動,苦肉痺,應時自發,身洗洗〔4〕也。

脈來暫小暫大者,是陽絡也。一作結。動,苦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也。

〔1〕羊 原作“年”,文義不屬,據廣本、錢本、周本等改。

〔2〕失音 原作“夫者”,文義不屬,據宛本、廣本、錢本等改。

〔3〕淫 原作“”,誤字。據廣本、黄本等改。

〔4〕洗洗 寒慄貌。《本草·白薇》:“温瘧洗洗,發作有時。”

肺脈之來也,如循榆葉,曰平。如風吹毛,曰病。狀如連珠者死。期丙丁日,禺中、日中。

心脈之來也,如反笋莞大〔1〕,曰平。如連珠,曰病。前曲後居如帶鈎者,死。期壬癸日,人定、夜半。

肝脈之來也,搏而弱,曰平。如張新弓弦,曰病。如雞踐地者,死。期庚辛日,晡時、日入。

脾脈之來也,阿阿如緩〔2〕,曰平。來如雞舉足,曰病。如鳥之啄,如水之漏者,死。期甲乙日,平旦、日出。

腎脈之來也,微細以長,曰平。來如彈石,曰病。去如解索〔3〕者,死。 期戊己日,食時、日映、黄昏、雞鳴。

〔1〕如反笋莞(guān關)大 謂脈來浮大而柔和均匀。反笋,倒置之竹笋,上大下小。莞,蒲草,莖圓而中空。

〔2〕阿阿如緩 謂脈來柔軟和緩。阿阿,柔美貌。

〔3〕去如解索 謂脈去散亂無序,忽疏忽密,如解亂繩。

寸口中脈躁竟尺,關中無脈應〔1〕,陽干陰也。動,苦腰、背、腹痛,陰中若傷,足寒。刺足太陽,少陰直絶骨,入九分,灸太陰五壯。

尺中脈堅實竟關〔2〕,寸口無脈應,陰干陽也。動,苦兩脛腰重,少腹痛,癲疾。刺足太陰踝上三寸,針入五分,又灸太陽、陽蹻,在足外踝上三寸直絶骨是也。

寸口脈緊,直至魚際下,小按之如持維干〔3〕一作雞毛。狀,其病腸鳴,足痺痛酸,腹滿,不能食。得之寒濕。刺陽維,在外踝上三寸間也,入五分。此脈出魚一作原。際。

寸口脈沉著骨,反仰其手〔4〕乃得之,此腎脈也。動,苦少腹痛,腰體酸,癲疾。刺腎俞,入七分,又刺陰維,入五分。

〔1〕寸口中脈躁竟尺,關中無脈應 錢本“應”作“躁”。朱本有小字注:“柏按,尺關二字,恐是顛倒。”疑是。此句當是指寸口脈浮疾,僅至關部,尺部脈極沉細,幾不應指。躁,此指脈浮疾。《診家正眼》:“曰躁者,目浮目疾也。”應,謂脈來應指。

〔2〕關 原作“尺”,義不協,據周本改。

〔3〕如持維干 謂脈來繃急有力,端直而長,如握繩索、竹竿般。即緊長脈。維,大繩也。干通“竿”。

〔4〕反仰其手 謂仰醫者之手,即反診法。《四診抉微,反診脈》:“反仰其手,謂仰醫者之手,非仰病人之手也。古人診病,必仰病人之手而診,醫者覆其手以候,惟反診異是,覆其病人之手,醫者仍仰手而取,則得其脈矣。”

初持寸口中脈,如細堅狀,久按之大而深。動,苦心下有寒,胸脇苦痛,陰中痛,不欲近丈夫也,此陰逆。刺期門,入六分,又刺腎俞,入五分,可灸胃管七壯。

初持寸口中脈,如躁狀洪大,久按之,細而牢堅。動,苦腰腹相引痛,以下至足胻重也,不能食。刺腎俞,入四分至五分,亦可灸胃管七壯。

尺寸俱沉,但有關上脈,苦寒,心下痛。

尺寸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數,有熱;俱遲,有寒。

尺寸俱微,厥,血氣不足,其人少氣。

尺寸俱濡弱,發熱,惡寒,汗出。一云内愠熱,手足逆冷,汗出。

寸口沉,胸中痛引背。一云短氣。

關上沉,心痛,上吞酸。

尺中沉,引背痛。

寸口伏,胸中有逆氣。

關上伏,有水氣,泄溏。

尺中伏,水穀不消。

寸口弦,胃中拘急,一作心下愊愊。

關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

尺中弦,少腹、臍下拘急。

寸口緊,頭痛,逆氣。

關上緊,心下痛。

尺中緊,臍下少腹痛。

寸口濇,無陽,少氣。

關上濇,無血,厥冷。

尺中濇,無陰,厥冷。

寸口微,無陽,外寒。

關上微,中實一作胃虚。能食,故裏急。一作無胃氣。

尺中微,無陰,厥冷,腹中拘急。

寸口滑,胸滿逆。

關上滑,中實逆。

尺中滑,下利,少氣。

寸口數,即吐。

關上數,胃中有熱。

尺中數,惡寒,小便赤黄。

寸口實,即生熱;虚,即生寒。

關上實,即痛;虚,即脹滿。

尺中實,即小便難,少腹牢痛;虚,即閉濇〔1〕。

寸口芤,吐血;微芤,衂血。

關上芤,胃中虚。

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

寸口浮,其人中風,發熱、頭痛。

關上浮,腹痛,心下滿。

尺中浮,小便難。

寸口遲,上焦有寒。

關上遲,胃有寒〔2〕。

尺中遲,下焦有寒,背痛。

寸口濡,陽弱,自汗出。

關上濡,下重。

尺中濡,少血,發熱,惡寒。

寸弱,陽氣少。

關弱,無胃氣〔3〕。

尺弱,少血。

〔1〕濇 黄本、周本俱無。

〔2〕關上遲,胃有寒 原作“關上遲弱,無胃氣,有熱”九字,當與“關弱”條相混而誤,據錢本、黄本、周本、朱本改。

〔3〕關弱,無胃氣 原作“少關”二字,此下并有小字注云:“元闕。”此條原混入“關遲”條,據廣本、錢本、黄本、周本、朱本重行分開補正。

按:

一、關於本卷經文和手檢圖的傳疑

叔和在序言裏明説《脈經》共十卷。《隋唐》、《新唐書》、《宋史》各經笈志皆有記之。高保衡、林億等在校定《脈經·序》説本卷:“世之傳授不一,其别有三:有以隋·巢元方時行病源爲第十卷者,考其時而繆自破;有以第五分上下卷,而撮諸篇之文,别增篇目者,推其本文,而義無取。稽是二者,均之未覩厥真,各秘其所藏爾。今則考以《素問》、《九墟》、《靈樞》、《太素》、《難經》、《甲乙》、仲景之書,并《千金方》及《翼》説脈之篇以校之。除去重復,補其脱漏,其篇第亦頗爲改易。使以類相從,仍舊爲一十卷。”據此,後人大概有三種看法:

(一)懷疑手檢圖是否失傳?如明·袁表説本卷“無圖可見,豈叔和所著,故有圖,久不復傳耶?”認爲本卷“傳疑已久,億但補正其文,而所謂手檢圖二十一部云者,直存舊目,無從考證耳。”

(二)認爲本卷非本經原文。如陽湖惲敬子居:“今之第十卷,亦高保衡所改定,非本經原文也。”

(三)認爲手檢圖即本卷原文,並無圖。如清·張柏:“按李瀕湖脈學論氣口九道直冠曰手檢圖云,而所引則此篇之首段,因知此即手檢圖也。自岐伯曰以下論五部九道之法,詳明如繪,則名圖之意了然……細玩此篇,先論五部九道之部位,次詳之平病,後詳二十四脈之主病,示人診法,層次整整,而謂聊以傳疑,僅存舊目者,非矣。”

二、關於二十一部與三十一部的數目等問題

現存常見版本中,明·佚名氏影刻宋本、楊本、宛本、吳本、廣本等作三十一部。錢本、黄本、周本、朱本等作二十一部。清·張柏認爲以十二經脈,奇經八脈,陰陽二絡,合計是二十二部。時珍在《奇經八脈考》裏只載“九道圖”。並無註明多少部。現據《脈經》原文及時珍“九道圖”,揣度三十一部可能是二十一部之誤,認爲“二十一”之數,可能有如下情况:

(一)《脈經》朱本附録時珍“九道圖”,結合《脈經》原文(廣本、朱本)和時珍“氣口九道脈”,可凑足“二十一”之數。

附圖:

附注:

(1)手檢圖二十一部的内容是:十二經中除去三焦經,加奇經八脈和陰絡、陽絡合計爲二十一部。

(2)圖中手足三陰三陽均按表裏相配定位,惟缺與手厥陰心包經,即手心主相表裏的手少陽三焦經。其一,製圖者可能認爲《靈樞·本臟》有“腎合三焦、膀胱”及《靈樞·本輸》:“三焦者……屬膀胱,是孤之府也。”之論以三焦病情可於腎、膀胱等部診察。其二,或從《靈樞·營衛生會篇》及《素問·脈要精微論》以上中下三焦論定上焦從兩寸,中焦從兩關,下焦從兩尺,故無定位。所以獨於三焦略而不列,而恰成二十一部之數。

(3)關於陰絡、陽絡:“九道圖”未列出陰絡、陽絡,可能如張柏所言:“其無陰陽絡二段,當是脱誤。”或者,《脈經》原文的前、後、中、外、内等脈的位置,可於圖中列出,而《脈經》原文中“來大時小者,陰絡也,來小時大者,陽絡也”,屬脈力變化范疇,圖中難於列出。因此“九道圖”列出之十九部,加上屬於脈力變化而不能列出之陰絡、陽絡兩部,亦恰符“二十一部”之數。

(二)據明·佚名氏影刻宋本(本書藍本)、楊、宛、錢、周本等爲主,參照時珍“九道圖”逐項析出(無衝、督、任),亦恰符“二十一”之數。

附圖:(見下頁)

以上是關於“二十一部”的解釋,對否?有待進一步考證,未得確鑿證據,不敢輕易否定和肯定。

三、關於“手檢圖”二十一部方向的解釋:根據李中梓《醫宗必讀·新著四言脈訣》及清·李延昰《脈訣彙辨·奇經》:“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内斜上,至寸陽維。”“寸左右彈,陽蹻可決,尺左右彈,陰蹻可别,關左右彈,帶脈之訣。”與本篇所載“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及“前如外”,“後如外”,“前如内”,“後如内”,“中央如外”等各條互參,即可明確前、中、後,即寸、關、尺三部。所謂“外”,即拇指側。所謂“内”,即小指側,詳見時珍“九道圖”。亦即何夢瑶在《醫碥·奇經八脈診法》所説:“按李瀕湖則以脈常行之道爲中,而有時偏於外而近臂廉,有時偏於内而近臂中筋間,爲圖明之如左。所謂從足少陰斜至足太陽者,乃從尺内斜至寸外也。所謂從足少陽至足厥陰者,乃從尺外至寸内也。所謂左右彈者,即内外彈也。”本篇采用之説。

附圖:

附圖:

何夢瑶在《醫碥·奇經八脈診法》中所指前、中、後,即寸、關、尺三部。其所謂“外”,指浮候;“内”指沉候;“中央”指中候(不浮不沉)。所謂“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是指從尺部沉分上至寸部浮分(圖壬戊甲);所謂“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是指從尺部浮分至寸部沉分(圖丙戊庚)。所謂“左右彈者”,是指左右兩手脈象弦緊彈指,可供參考。

此外,廣本舉朱本在“右陽維陰維陽絡陰絡脈”下尚有三條原文:“前部横於寸口丸丸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痛,逆氣搶,心胸拘急,不得俛仰;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衝脈也。動,苦胸中有寒疝;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脈也。動,苦腰脊彊痛,不得俛仰,大人顛,小兒癎。”此三條見於卷二卷四,廣、朱本此文當爲後人所補入,今録之以參考。

至於寸口九道診法的實用價值:按時珍説,此法是岐伯秘授黄帝之訣,自《難經》推廣獨取寸口診法後,逐漸淪隱,鮮爲人知,故其對臨床的指導意義有待深入探討。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