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四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对父母的教育

实践和勇气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品质,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我们总有办法来挽救孩子。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谨慎小心、深思熟虑和理性判断,以冷静的头脑分析可能产生的效果,才能更有把握地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我们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即教育宜早不宜晚。

善意的合作

这本书是专门为家长和教师而作的。我们并没有特别区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受父母影响还是教师影响,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里的教育并不是指在学校接受的学科教育,而是人格发展的心理教育。尽管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和教师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父母纠正学校教育的错误,教师则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但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孩子的教育,教师负主要责任。这可能是因为家长对新型的教育理念并不敏感,而教师教育孩子是他们的职业责任,也是兴趣所在。个体心理学强调学校应该倾注更多的力量来教育孩子,虽然父母的养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进行教育工作时,教师会不可避免地和父母产生矛盾。特别是当教师所纠正的孩子偏差行为正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这样,父母很容易认为教师是在指责自己的失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该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呢?

教师应该把家长的问题当作一个心理问题来处理。如果家长看到以下的讨论,请不要生气,这里毫无冒犯之意,这种讨论只针对那些认识力不足、不够明智的家长,然而这些家长已经成了教师在做教育工作时一定要面对的对象。

许多教师说过,跟问题儿童的父母打交道要比跟问题儿童本人打交道更加困难。这也说明,教师在和家长打交道时要运用策略和技巧。教师还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家长不必为孩子身上所出现的问题负责任。毕竟,他们并不善于运用专业的教育技巧指导孩子,他们只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方法来管教孩子。当他们接到学校的通知来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他们觉得像是自己犯了错一样。这种感觉也反映了他们的内疚心理,他们应该得到教师富有技巧的对待。教师应该安抚家长的情绪,使他们心平气和、态度友好。教师也应该向家长表现出善意和帮助的态度,以此得到家长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即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责备家长,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如果我们能让他们和我们站在统一战线上,说服他们改变态度与我们合作,用我们倡导的方法来教育孩子,那么,我们的工作就能取到更好的成果。简单粗暴地否定他们以往的教育方法是起不到作用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力使他们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孩子不可能是一夕之间变坏的,总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家长对此并非没有察觉,他们也会怀疑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什么。我们在和家长交流时不能生搬教条。即使是向他们提建议,也不应该用命令的口吻,而是应该尽可能多地尝试“或许”“可能”或者“你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句式。即使我们知道他们错在哪里,怎么纠正,我们也不能贸然提出,以免给他们一种强迫的感觉。

有趣的是,富兰克林在自传中也曾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写到,他的一个朋友认为他太咄咄逼人,于是他给自己定下规矩,绝不正面反驳别人的观点,也绝不直接肯定自己的观点。在表达观点时不允许自己运用“当然”“肯定”等含有绝对意义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我以为”“我觉得”“这可能”等表达句式。当别人的观点在他看来可能是错误的,他也不会直接反驳他的观点,而是回答说,“他的观点在有些情况下有其合理之处,不过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可能有点不同”等。于是他能更加愉快地和别人进行交谈了。

富兰克林的这一经历可以说明,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的做法是不合时宜和徒劳无益的。生活中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本定律,规则一旦超出适用范围,自然会失去效力。我们不能否认,生活中确实需要措辞激烈的时候。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体察到那些家长已经心存羞愧并为自己的孩子忧心忡忡,他们将要为自己的问题孩子再次蒙羞的情况,我们就不会对他们疾言厉色。又或者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家长的合作,我们的教育就一无所成,就算是为了帮助孩子,我们也应该采取富兰克林的方法。

正面管教

证明自己教育方法的正确性或优越性是没有意义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帮助孩子。在此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需要我们克服的困难。许多家长听不进任何建议。他们会感到吃惊或生气,甚至会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因为教师把他们和他们的孩子置于一种令人不快的境地。这种家长很可能会闭塞视听,逃避现实。但是他们现在却被迫去面对现实,这对他们来讲确实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由此不难想象,当教师心情急切或者情绪激动地向家长谈起孩子的问题时,他们将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甚至有些家长会采取更加极端的行为,他们会对教师大发雷霆,然后转身离去。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向家长表明:他们的教育工作少不了家长的配合。然后引导家长的情绪,使他们能够态度友好、心平气和地交流。我们不要忘记,很多家长太过墨守成规,自然很难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例如,如果一个父亲十年来都是以严词厉色的方式教育孩子的,那么想让他在朝夕之间转换态度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推测,即使这位父亲真的变得态度友好、慈爱起来,他的孩子也不会相信这种改变是真诚的。他会觉得这是父亲的一种权宜之计,他要用很长时间才会相信父亲的这种转变是真实的。这种情况在高级知识分子身上也同样存在。一位任职中学校长的父亲习惯性地对自己的儿子横加批评与指责,几乎把孩子逼到崩溃的边缘。这位校长在和我们的谈话中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当他回到家以后,他还是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一番言辞苛刻的说教。他发脾气是因为孩子表现懒散,一旦孩子做出让他不满意的举动,他就会对孩子大发脾气,进行严厉刻薄的批评。如果在本身就是教育者身份的校长身上都会发生这种情况,那么可想而知,对于那些从小就耳濡目染棍棒教育的人,让他们转变态度实在是一件难事。因此,教师在和家长交流时应该运用言辞委婉、富有技巧的方法。

我们不要忘记,棍棒教育在底层社会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在学校接受了谈话矫正之后,回到家里,等待他们的还有家长的棍棒。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经常要为自己的同一个错误受到两次惩罚,而在我们看来一次惩罚已经足够。

这种双重惩罚会给孩子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假如孩子不得不把自己糟糕的成绩单交给父母,他往往会因为害怕受到父母的棍棒教育而在成绩单上伪造父母的签字,或者因为害怕受到学校管理制度的惩罚而逃学。对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结合孩子的处境来考虑孩子的问题。我们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一意孤行,会产生什么后果?孩子对此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我们有多大的把握,我们的所作所为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有益的影响吗?孩子有足够的能力承受我们带给他的压力吗?他真的能够从中获得有建设性的收获吗?

孩子和成人在困难面前的表现会有所不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谨慎行事,在我们试图重塑孩子的生活模式之前,我们应该以冷静的头脑分析可能产生的效果。只有那些在从事儿童教育工作中能够进行深思熟虑和理性判断的人,才能更有把握取得预期的效果。实践和勇气是教育工作者身上必备的品质,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我们总有办法来挽救孩子。首先,我们应该遵循这条古老却是大家公认的规则,即教育宜早不宜晚。那些将孩子视为一个整体并将孩子的问题视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的人,比那些机械地看待孩子的缺点并运用僵硬的模式处理问题的人更能理解和帮助孩子。例如,后者在孩子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会立刻将情况告诉孩子的家长。

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新的观念、方法和理解会在儿童教育领域不断出现。在科学的指引下,那些陈旧的教育习俗和传统正在被淘汰。新知识的出现加重了教师的责任,他们也因此对儿童出现的问题了解得更加深入,这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能力去帮助这些孩子。关键的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研究一旦脱离了整体的人格,将会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只有将孩子的行为与他的整体人格联系在一起,才能明白他这个行为的真正意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