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词的转韵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首词里用平仄韵同押的,其作法和古诗不尽相同。古词转韵无定格,词则某句应平、某句应仄,不能随意改变,所以词韵转换处较难安排。现在举习见的两首小令《减字木兰花》、《菩萨蛮》做例子,谈谈作词的转韵法。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各四句,句句押韵,每二句转一韵,八句共押四部韵(两部仄韵,两部平韵)。平仄字读来声调不同,所以平仄韵变改处,文意也应跟着有所不同。前人填《减字木兰花》,平仄韵转换处,大都意随韵转,如黄庭坚《次韵赵文仪》一首的上片:

诗翁才刃(仄韵),曾陷文场貔虎阵(叶仄)。谁敢当哉(转平韵)?况是焚舟决胜来(叶平)!

第三句用问句,第四句用“况是”,都是表示文义进了一层。又如苏轼作《二月十五日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的下片:

轻烟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己卯儋耳春词》下片云: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第三句都用“不似”明点意转。他也有用“却”字来表达的,如: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辛弃疾作此调,并且有上下片都用“却”字的,如《宿僧房有作》:

僧窗夜雨,茶鼎熏炉宜小住。却恨春风,勾引诗来恼杀翁。 狂歌未可,且把一尊料理我。我到亡何,却听农家陌上歌。

这种用虚字“况”、“却”、“不似”明点韵转的,前人词中并不很多;最多是暗中转意的,如苏轼《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搢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全首两句一转,四韵四转,不必虚字明点,更觉流转自然。

前人填《菩萨蛮》词,也多用此法,如苏轼《七夕》下片云: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末二句写牛女情事,可与秦观《鹊桥仙》的“金风玉露”之句并称;两句一转意,尤为轻便灵活。《菩萨蛮》这个调子,温庭筠各首最早最有名,他的第二首的上片,转意最奇特: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这是写恋情的词,上片四句平列两种环境:前两句闺房陈饰,是写十分温暖舒适的生活。后两句是写客途光景,极其荒凉寂寞。中间转换处不着一字,而依恋不舍之情自见。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许即从此脱化。

温庭筠此词调,又有全首不转、至末了才大转的。如: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孤独的哀愁。全词用美丽的字句,写她的晓妆:开首写额黄褪色,头发散乱,是未妆之前。三、四句是懒妆意绪。五、六句是妆成以后对影自怜的心情。最后七、八两句表面还是写装扮,她在试衣时忽然看见衣上的“双双金鹧鸪”,于是枨触自己的孤独的生活。全词寓意,于是最后豁出。“双双”二字是全首的词眼,七、八两句是全文的高峰。但表面还是平叙晓妆过程 ,好像不转,实是一个大转折。这手法比明转更高。

古乐府里也有用转韵暗示转意的,如《饮马长城窟》的末段: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末了两句,也好像是承上文的平叙语,其实是突起高峰。全首数十句,叙两地相思,到末了写接来信,信里只有“长相忆”、“加餐食”的话,而没有一字提到归期。这使她十分失望。只在上文六句平韵之后突转“忆”“食”两个仄韵字,就是暗示读者这是全首情感的大转变,比明说更强烈。

还有一首是乐府诗《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我。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上文一路叙事,连用八句仄韵,最后改用“累”、“归”两平韵,才转出全篇本意,原是久客思归之感。 读到这里才知道上文的小故事可能是为这个结句的意思而虚构的。

诗歌以韵转表意转的,这两首乐府可说是代表作。温庭筠这首《菩萨蛮》,文学体制和乐府不同,不能说是有意仿效的。但就词的转韵说,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